總論
難經云,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腸泄,有小腸泄,有大瘕泄。蓋胃者為黃,胃水穀海也, 故 則於 則蓄 身體怯寒,傷暑者,面垢燥渴,渴引水漿,傷濕者,肌肉虛浮,肢體重著。冷則腸鳴肚冷, 而手足涼,熱則腸燥肚熱,而手足溫,冷熱不調者,乍澀乍溏,由熱積於內,不能去其積, 徒以冷藥水飲之,熱氣無所發泄,故冷與熱兼而下注,其或冷積於中,不能去其滯,徒以熱 藥壓之,冷積不得宣,故熱與冷合,而成瀉泄,或澀或溏,裡急後重,是其候也。外此則傷 食一症,失飢傷飽,胃不能消,心腹膨脹,所下酸臭,治法當究其感受之源,然後為之施治 ,不究其源,吾恐決潰四出,莫知其終矣,然腸胃合氣,以消水穀,水穀既分,安有所謂泄 ,人皆以泄為脾恙,而不知腎病有泄焉。腎瀉何如,曰,腹痛無定,似痢非痢,骨弱面黑, 腳下時冷者,是也。 諸泄瀉,用不換金散,服除濕湯之類,以去風濕,以安腸胃,此上品藥也。次則溫脾養 胃之 骨節 薑, 此 至若泄痢之後,腹滿身疼,是則為表裡俱病,先當溫裡,急與四逆湯。然後解表,急以 桂枝 以守 所受 太素曰,五泄,有溏泄、 泄、飧泄、濡泄、滑泄也,此乃是五泄者。青是感肝木之象, 其 氣 是也。大腸為五谷傳送之官,脾胃虛弱,飲食過度,或為風寒暑濕之氣所侵,皆能令人泄瀉。如傷於風其脈必浮,下必帶血,當以胃風湯驅散之。如寒氣所傷,脈必沉細,腹肚切痛, 下必青黑,當以附子理中湯,治中湯等溫暖之。若傷於暑,則脈必沉微,煩渴引飲,其下如 水,當飲服五苓散。來複丹,以分利之,或夾食則又當以胃苓湯,下蘇感丸。若濕氣所中, 其脈沉緩,腰腳冷痺,小便不利,則其下黃黑色,當以滲濕湯,藿香正氣湯調之。因停食而泄者,下必臭,類抱壞雞子,或噫氣作酸,先服感應丸,推其食積,而後理脾,氣體虛弱, 及年高之人,脾氣虛敗而自痢者,又當投以四柱散,蔻附丸。若脾腎氣虛,清晨泄下一二次 ,二神、四神丸主之。又有腎氣虛而泄者,又須金鎖正元丹以固之。凡治瀉之法,先理其中 焦,分利水穀,然後斷下,醫之大法如此。若腳氣泄瀉,各以類求,滑泄一症,最忌五虛, 五虛者,脈細、皮寒、少氣、前後泄痢,飲食不入者。是也,若得糜粥入胃泄瀉止,則可治也。 五泄之病,胃、小腸、大瘕三症,皆以清涼飲子主之,其泄自止。厥陰症,加甘草以緩 之, 當 枳 如泄未止,為腸胃有久塵垢滑粘,加芒硝半合,宿垢去盡則愈也。陽明症,能食是也。當先 泄而後補,謂退藥法也,先用大承氣湯伍錢,水煎服。如痢過泄止,既服芒硝後,熱稍退, 減大黃一半,再煎兩服。如熱氣雖已,其人必腹滿,又減去大黃,與枳實濃朴湯,又煎三兩 服。如腹滿退,泄亦自愈,後服濃朴湯數服則已,如大便虛滑久不愈,太陰傳少陰為痢,為 賊邪,宜以濃朴枳實湯主之。 儒門事親書雲,東門一男子,病泄痢不止,腹鳴如雷,不敢令坐,坐則下注如傾,諸醫 例斷 延將 以 泄 而又雲,凡大人小兒暴注水痢不止,內經曰此名曰暴注速瀉,久而不愈者,為洞瀉注下,此 乃火運太過之病也。火星暴注故也,急宜用新汲水調下甘露飲子,五苓散,天水散,或用井 花水煎此藥於冷服之,病即瘳矣。不可用御米殼、乾薑、豆蔻、聖散子之類,縱然泄止,腸 胃氣滯不通,變為腹脹,此法宜分陰陽,利水道,乃為治法之妙也。 凡泄瀉,水穀不化,日夜無度,腹中雷鳴,下痢,丸散可用導水丸,禹功散泄之。或病 人老 更服 故 慎 能 凡下痢膿血,腹痛不止者,何也,諸痛癢皆屬於心火也。可用通解丸,加減瀉之,量其 虛實 一法 夫瀉痢兩症,因腸胃先虛,虛則六淫得以外入,七情得以內傷,至於飲食不節,過食生 冷, 利水 效, 調中 者, 不動 者, 今 導 臟腑泄痢,其症有多種,大抵從風濕熱也。是知寒少熱多,故曰暴泄非陰。久瀉非陽, 溲而宜泄 氣 除濕,脈洪者去風。膿血稠粘,以重藥竭之,身冷自汗,以毒藥溫之,風邪內縮宜汗之, 溏為痢,當內之,在表者發之,在裡者下之,在上者涌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熱者,內疏之。小便澀者,分利之。盛者和之,去者送之。過者止之,除濕則白朮、茯苓,安脾則芍藥、桂枝、黃連、當歸,宜通其氣則檳榔、木香。如泄痢而嘔,上焦則生薑橘皮,中焦則芍藥、當歸、桂、茯苓、下焦則治以輕熱藥,甚以重熱藥。若四肢懶倦,小便少,或不利,大便走 ,沉困,飲食減。宜調胃去濕,白朮、茯苓、芍藥三味,水煎服。如發汗、惡寒、腹不痛 ,加黃芩為主。如未見膿而惡寒,乃太陰欲傳少陰也,加黃連為主,桂枝佐之。如腹痛甚者 ,加當歸,並芍藥,如見血加黃連為主,桂、當歸佐之。如煩躁,或先便血,後白膿,或發 熱,或惡寒,非黃連不止,此上部血也。如惡寒脈沉,或血腰痛,或血臍下痛,非黃芩不止 ,此中部血也。如惡寒脈沉,先血後便,非地榆不能止,此下部血也。唯脈浮大者不可下, 至冬赤白痢者,是冷熱乘於血。血滲腸間,與津液相雜而下,甚者腸虛不複,故赤白連滯, 久不瘥也,凡痢久不瘥,脾胃虛弱,則變嘔噦。胃熱氣逆,故嘔也。氣逆、外有冷折,不通 故噦,亦變為 蟲,食人五臟也,三尸九蟲,常居人腸胃,腸胃虛則動,上食於五臟,則心 懊而悶,齒齦唇口並生瘡。下食於腸則肛門傷爛,而谷道開也,輕者可治,重者致死。大 腸蟲痢者,冷熱之氣也,在腸間先下赤,後下白,連年不治,侵傷於臟腑,下血雜白,如病 蟲之狀,名為腸蟲也。有休息痢者,胃脘有停飲,因痢積久,或冷氣,或熱氣乘之,氣動於 飲則飲動,而腸虛受之,故為痢也。冷熱氣調,其飲則靜,而痢亦休,腸胃虛弱,易為冷熱 ,其邪氣或動或靜,故其痢乍發乍止,為之休息痢也。 夫水穀之精,化為血氣津液,以養臟腑,受風邪入腸胃,故痢。則津液空竭,臟腑虛燥, 故 肉 其水痢者,本由脾氣熱,消谷作水,穀氣不停,便生此痢。谷痢者,由脾氣冷,穀氣不消, 而生此痢。血痢者,毒熱在腹,血流入腸,故有此痢。膿痢者,由積冷所致,膿血相和痢者 ,由冷熱相擊,便致此痢。腸 痢者,由積冷在腸間,垢 不能自固,便有此痢。色數雖多 ,其源則一,皆緣飲食不節,將息失宜也。腸垢者,腸間津液也,由熱滯蘊積,腸間虛滑, 所以因下痢而便腸垢也。 診下痢之脈,如微小者生,浮洪者死,沉弦者下重,脈大者未止,緊者邪氣未解,脈弱 而微 不還 數, 下乃 下之 之。 心 此為虛以強下之故也。設脈浮滑者,因爾腸鳴,當溫之,下痢脈遲急,為痛未欲止,當溫之。得冷者,滿而便腸垢,下痢身軀疼痛,急救裡,諸溫之屬,可與理中、四逆、附子湯、熱 藥。下痢大孔痛者,當溫暖之。下痢腹脹滿,身軀疼痛者,先溫其裡,乃攻其表。下利清谷 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下痢氣者,當利其小便。下痢脈反浮數,尺中自澀,其人必清濃 血。下痢脈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瘥,必清膿血,有熱故也。下痢脈沉弦者,下重,其脈 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下痢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下利清 谷,必欲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面戴陽,下虛故也。下痢有微熱而渴脈熱 者,今自愈,下痢脈數,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脈緊為未解,下痢脈反強。發熱身汗者, 自愈。下痢脈大浮弦,下當已,下痢舌黃燥而不渴,胸中實,下不止者死。下痢後脈絕,手 足厥冷, 時脈還,手足溫者生,不溫者死。下痢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 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跌陽者為順,凡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臟氣絕於內 者,下不自禁,下甚者,手足不仁也。 痢與瀉名目不同,而感受之源一也。治療之劑,大要以散風邪,行滯氣,開胃脘為先, 不可 胃。 已也 冷 若 腸 以 闥 用藥輕重,知有定向矣。下痢壯熱,須用敗毒散加陳米,間與五苓散。黃連阿膠丸。下痢雖 曰有積有暑,如用藥不效,即是腸胃有氣。邪熱者,赤毒者,與敗毒散。冷者,白者,不換 金正氣散,加木香。若下痢熱極,煩並窘痛,或久不愈,諸藥不能者,須下之,以開除濕熱 、痞閉、積滯,而使氣液宣行者,宜以遂之,以宣利積熱也。 凡治痢,不可拘於無積不成痢之說也。專以去積為先,豈有一歲之內,獨於夏秋之間, 人皆 為痢 積 則於 阿 若 無複節度,多睡眼澀,蠱則純痢瘀血,熱則多益黃連,去其乾薑,冷則加以熱藥,疳則以藥 吹灌下部,蠱毒則以蠱法治之。藥既主對相當,痢者複自勉勵,服餌焉有不愈者哉。
方
炙肝散治脾胃虛弱,五癆七傷,肌體羸瘦,全不思食,久患泄瀉,腸滑不止,心胸滿悶,
木香白朮生犀角山茵陳(去梗) 白豆蔻縮砂仁桂(去粗皮) 人參(去蘆頭) 黑附 草 去皮臍各一兩半) 陳皮(去白) 白芍藥乾薑(炮) 桔梗防風紫菀(去土) 皮) 白 蕪荑(炒去皮) 吳茱萸(洗焙乾各半兩)
上為末,每二錢,羊肝二兩,去筋膜,薄批摻 藥, 入蔥白生薑食鹽各少許拌勻,文武火煨熟,用粥下,食前日二服。
木香豆蔻丸治臟腑冷極,久冷傷胃,口瘡,下泄,米穀不化,飲食無味,肌肉消瘦,心多嗔怒,婦人產後虛冷下泄,及一切水泄,冷痢,脾泄。此方於東坡家藏方內言,用此藥與人,莫不神應。備錄病愈人名姓,茲不備述,予用此方十餘年,無不取效。脾瀉者即愈,而瀉 木香破故紙(各一兩) 良薑(七錢半) 砂仁(七錢半) 濃朴(七錢半) 赤芍藥 (半兩) 陳 豆蔻 (四每服
訶黎勒丸治五泄痢。 訶黎勒(半生半煨並去核) 肉豆蔻(去殼) 木香(各三分) 乾薑(炮) 甘草(炙 銼各半兩) 鐘乳健脾丸治男子婦人虛損羸瘦,身體沉重,脾胃冷弱,飲食不消,腹脹雷鳴,泄瀉不止,又治腸虛積冷,下利清谷,或下純白,腹中疼痛,及久痢赤白,腸滑不禁,少氣羸瘦,不 肉桂(去粗皮) 人參(去蘆) 黃連(去鬚) 乾薑(炒) 龍骨(各一兩) 蜀椒 (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出汗五兩) 當歸(去鬚) 石斛(去根各一兩) 大麥 (炒一兩) 附 子(炮去皮臍三錢) 乳粉(一兩半) 丁香豆蔻散治脾胃虛弱,宿寒停積,或食生冷物,內傷脾胃,泄瀉注下,水穀不化,胸滿氣短,嘔逆惡心,臍腹 痛。脅肋脹滿,腹內虛鳴,飲食減少,及積寒久痢純白,或白多赤 京三棱(炮) 木香(不見火) 濃朴(去粗皮薑汁製) 芍藥肉豆蔻(炮) 人參、乾薑(炮) 茯苓(白者去皮各五兩) 甘草(炙) 吳茱萸(湯泡七次焙) 丁香(各二兩) 蒼朮(去皮七兩) 白朮聖子散治一切瀉痢久不瘥,並婦人產後痢亦治。 御米殼(三兩蜜塗) 當歸乾薑(炮) 石榴皮甘草訶子肉豆蔻陳皮(去白) 白朮 砂仁芍 藥(各等分) 固腸丸治痢及泄瀉。 肉豆蔻(面裡煨) 龍骨( 研水飛) 阿膠(阿粉炒) 木香(濕紙裹煨) 附子(炮) 乾薑(炮 白朮(二兩炒 服藥 大溫脾丸治脾胃虛弱,冷氣攻沖,飲食不化,心腹脹痛,嘔吐吞酸,痞噎及腸鳴泄痢,水穀不分,面黃肌瘦,食減嗜臥,並皆治之,常服溫脾益胃,消谷進食,如久虛痼冷,食少多 吳茱萸(湯泡七次焙) 大麥 (炒) 肉桂(去粗皮各五兩) 甘草(炙) 桔梗 人參乾薑(炒三兩 一錢 前,
訶黎勒散治泄痢無度。 訶黎勒母丁香(各五枚) 甘草(炙銼一錢) 肉豆蔻(面裡燒一枚) 纏金丹(和劑方) 治大人小兒一切瀉痢,無問冷熱赤白,連綿不瘥,愈而複發,腹中疼痛者,咸宜服之,方濟一名不二丸。 砂(一方無) 乳香(各二錢半) 杏仁(去皮尖) 巴豆(去皮心膜出油各八錢半) 黃蠟 朱 三錢半或研磁罐 子 丸 宜 肉豆蔻丸(出御藥院方) 治腸虛脾弱,停積風冷,大便泄瀉,水穀不化,腹脅脹痛,下痢膿血,遍數頻頻,裡急後重,嘔逆惡心,肢體困倦,飲食減少。 肉豆蔻(面裹煨) 黑附子(炮去皮臍) 川薑(炮) 桂(去粗皮) 硫黃(研) 白朮(炒) 當歸 細末,醋 面糊 水煮木香丸(仁存方) 治腸胃虛弱。風濕進襲。泄泄水穀。滯下膿血。 刺疼痛,裡急後重,日夜無度,及純下白痢,淡紅、黑痢。 當歸(洗) 白芍藥甘草(炙) 訶子(去核各半兩) 青皮陳皮(各一兩) 縮砂仁、木香(一兩作五 當審其 風冷二症,與蠱痢大別,外有血痔,血枯肉衄,酒利肺疽,腸胃大蓄,遠近瘀血等,各 類,不可混雜。積冷積熱,及水熱實而下痢者,以大黃湯下之,養生方亦雲疏滌之,使 有寒熱風濕,虛實之不同。若隨意妄用,被害多矣,吁可傷哉,一方有乾薑無縮砂仁、濃朴。 白朮調中丸(瑞竹堂) 治脾胃不和,心下堅痞,兩脅脹滿,臍腹疼痛,噫宿腐氣,霍亂吐瀉,米穀不消,久痢赤白,膿血相雜,多日羸瘦,不思飲食。 神曲(四兩炒) 白朮(半兩) 人參(去蘆) 白茯苓(去皮) 豬苓(去黑皮) 澤瀉(各三錢) 兩) 加味六君子湯(出德生堂) 治一切脾胃虛熱泄瀉之症,及傷寒病後,米穀不化,腸中虛滑發渴微痛,久不瘥者,及治小兒脾疳、泄瀉,得痢。 人參白朮白茯苓甘草黃 山藥砂仁(各一兩) 加濃朴(七錢半) 肉豆蔻(面炒 錢半) 震靈丹(出直指方) 治脾瀉,腹痛無定處,似痢非痢,骨痛面黧,腰腳時冷。 禹余糧(火 醋汁淬不計遍次手捻碎為度) 丁頭代赭石(如上修製) 赤石脂、紫石 英(杵 碎 宿 並為細末 小兒腎泄,白膿褐汁,面黯齒脫,畏人怯寒,震靈丹末入紫鐘乳粉,以棗煎炒故紙取熱汁調 下。 胃風湯(出直指方) 治大人小兒風冷乘虛入客脾胃,風散氣,故血行大腑,多便鮮血,水穀不化,泄瀉注下,腸胃濕毒,下如豆汁,腹脅虛滿,腸鳴,或下瘀血日夜無度。臍腹 痛,腸風下血,婦人下血過多,面黃力倦,服此尤能滋補,但味甜,恐傷穀氣耳。 人參白朮茯苓當歸芍藥桂心芎 (各二兩) 防風(半兩) 上羅勻,每服三錢, 大盞, 陳粟米百餘粒,煎取七分,去滓熱服,小兒量力與服。今人多用此治痢止瀉者, 但血痢脾胃虛弱宜服。瘧痢皆生於脾虛而有痰,外冒風暑,致陰陽分爭,寒熱更 時,病名曰瘧。若脾胃虛而受積,內挾風暑,致臟腑不調,赤白雜下,登廁頻數 痢瘧二病,外証雖不同,要知皆能傷耗氣血。治瘧之法,當先分陰陽,然後與 之法,當先除積滯,然後與之調止。由是而知,痰者瘧之根,積者痢之源。治 要可也。一方有甘草無防風,易簡加減胃風湯。又雲,若加熟地黃、黃 等分 名十補湯。若虛勞嗽,加五味子。若有痰加半夏,若發熱加柴胡,若有汗加牡 附子,若寒甚加乾薑,皆依本方等分。若骨蒸發熱,飲食自若者,用十補東加 之者氣短,加人參。若小便不利,加茯苓,若脈弦澀加川芎,若惡寒加官桂,若脈澀加當歸, 若腹痛加芍藥,若胃熱濕加白朮。潔古雲,黃芩防風為上使,黃連為中使, 血瘀色結者,陳血也,加熟地黃。若血鮮色紅者,新血也,加生地黃。若寒熱者加柴胡,肌 熱者加地骨皮,若脈洪實痛甚者,加酒浸大黃,一方無防風。 當歸散(出危氏方) 住瀉痢。 地榆陳皮罌粟殼(去蒂萼瓤) 當歸(去尾) 赤芍藥甘草肉豆蔻(煨) 黃連上各等 分為末,每服二錢,冷水調服。 沒石子丸(出危氏方) 治臟氣虛弱。大腸滑泄。次數頻仍。日漸羸瘠。不進飲食。或久患赤白痢。脾瀉等病。並皆治之。 白朮白茯苓(各二錢) 白薑(切作片子炒) 赤白脂(別研) 丁香(不見火) 訶子(濕紙裹 用湯泡蒸餅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飲吞下,食前,一日三四服,棗肉丸亦得。 感應丸(出仁存方) 治臟腑停積,臍腹疼痛,米穀不化,下痢赤白,泄瀉注下。 丁香木香(各一兩半) 肉豆蔻(二十枚) 百草霜(研二兩) 巴豆(七十粒) 乾薑(炮一兩) 勻,用好蠟 六兩 兩半 可, 地榆湯(聖濟總錄) 治泄痢,無問老小。 地榆(銼) 酸石榴皮甘草(炙銼各三分) 阿膠(炙燥半分) 龍骨(半兩) 白石 脂(半兩) 半,煎一盞去滓, 斷痢散治一切瀉痢,腹痛,久不瘥。 肉豆蔻丁香乾薑(炮各二錢半) 甘草(炙) 陳皮 訶子(去核各一兩) 御米殼(去 蒂蜜 食前,霍亂吐瀉冷水服。 大聖金真散(出宣明論) 治一切寒熱赤白痢疾溏泄等。 御米殼(半斤炒) 乾薑(半兩炮) 甘草(炙) 酸石榴皮(炒) 陳皮(去白) 白 茯苓當歸(忌油膩、生 育腸丸(出和劑方) 治腸胃虛弱,內夾生冷,腹脹泄瀉,時時刺痛,裡急後重,下痢赤白,或便膿血,晝夜頻並,經久不瘥,實腸胃,進飲食。 烏梅肉黃連(去須各半兩) 訶子皮罌粟殼(去蓋筋蜜炙) 肉豆蔻(濕紙裹煨各半兩) 當 食前飯飲下,如小兒作小丸,煎甘草乾薑湯下,一方加川芎一分。 罌粟湯治腸胃氣虛,冷熱不調,或飲食生冷,內傷脾胃,或飲酒過度,臍腹 痛,泄瀉腸鳴,下痢,或赤或白,裡急後重,日夜頻並,飲食減少,及腸胃受濕,膨脹虛鳴,下如豆汁 艾葉(去梗) 黑豆(炒去皮) 陳皮(去白) 乾薑(炮) 甘草(炙各一兩) 罌 粟殼(去蒂 蜜各 小
椒艾丸(大成醫方) 治日久虛寒,泄痢不止,及治臟腑虛寒,泄瀉不止。 烏梅(去核二兩半醋浸布裡蒸) 揉成無滓艾(一兩半) 川椒(炒去目) 乾薑(炮) 赤石 脂 和 訶黎勒散治脾胃虛熱,內夾冷氣,心脅臍腹脹滿刺痛,嘔吐惡心,飲食減少,腸鳴泄痢,水穀不化,怠惰少力,漸向瘦弱。 青皮(去瓤) 訶子皮(各四十兩) 肉豆蔻(面裹煨令熟一十斤) 肉桂(去粗皮五 斤) 附子(服。 六神散(一名溫脾散) 治瀉痢赤白,腹痛不可忍,痢久不止者。 御米殼(蜜炒一兩) 青皮(去白) 烏梅肉 乾薑(炮) 陳皮(去白) 甘草(炙 各半兩) 治泄痢方(百一選方) 夷堅甲志雲,昔虞丞相,自渠州被召,途中冒暑得疾,泄瀉連月,夢壁間有韻語藥方一 紙, 甘 治霍亂水瀉,或痢不止。 用劉寄奴水煎服。 改痢散治瀉及一切痢不止,小便不通。 用向東方日晒久年陳壁土,和車前子同炒,篩去土只將車前子研為細末,每服三錢,米 飲調 止泄痢(出本草方) 取鶉,以小豆和生薑煮食之。 褐丸消食化氣,止泄,腹中諸冷疾,疼痛,常服和胃消氣,進食止泄,去積,凡食物壅隘 烏頭(炮去皮臍) 桂香附乾薑(炮) 陳皮(炒各一兩) 赤石脂散(出和劑方) 治腸胃虛弱,水穀不化,泄瀉注下,腹中雷鳴,及冷熱不調,下痢赤白,腸滑腹痛,遍數多,脅肋虛滿,胸膈痞悶,肢體困倦,飲食減少。 赤石脂( ) 甘草(醋各五兩) 縮砂仁(二十兩) 肉豆蔻(面裹煨熟四十兩) 地榆散(出和劑方) 腸胃氣虛,冷熱不調,泄瀉不止,或下鮮血,或如豆汁,或如豚肝,或膿血相雜,赤多白少,腹痛後重,遍數頻並,全不入食。 石榴皮蓮蓬(去莖) 甘草(炙) 罌粟殼(去根蒂蜜炙各等分) 玉花白丹(出和劑方) 治臟腑久虛,止瀉止痢。 陽起石(入甘鍋 通紅酒淬傾陰地上干莫見日) 左顧牡蠣(鹽泥固濟 紅取白者用) 白 石脂 出火 毒一 燥, 冷崩 治久 神應丸(出瑞竹堂) 治水瀉,腸鳴腹痛,並赤白痢,休息痢,不問遠年近日並治。 黃連(二兩一半生用一半熟用炒) 吳茱萸(淨二兩) 罌粟殼(一兩去筋木十分淨炒 黑色) 木 大,每服五、 治泄瀉,臟腑不固,只一二服效,老人小兒尤宜服,便血或痢皆可用(出百一選 方) 用白石脂真者,炭火 過,通紅,取出放冷,研細米飲調下三二錢。 大已寒丸(出直指方) 治沉寒固冷,臟腑虛憊,心腹 痛,脅肋脹滿,泄瀉腸鳴,自痢自汗,久痢不息,米穀不化,湯氣暴衰,陰氣獨勝,手足厥冷,傷寒陰甚,神昏、脈氣短。體倦 蓽茇 肉桂(各四兩) 乾薑(炮) 高良薑(各六兩) 大聖丸(出和劑方) 治腹痛泄痢不可忍者。 御米殼(蜜浴炒二兩) 甘草(炒) 芍藥 川芎(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 水一盞,煎 治痢疾不問赤白痢,及水瀉皆可。 白礬(一兩) 肉豆蔻(一兩為末) 杏仁(一百炒存性為末) 黃蠟(一兩) 上件 先以黃蠟 熔開 心用 木香散治瀉痢 米殼(二兩) 神曲(半兩) 甘草(一兩) 乾薑(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 水二盞,煎去 萬金飲(出和劑方一名三和湯) 治脾胃虛弱,內受風寒,或飲食生冷傷於脾胃,嘔吐泄瀉,臍腹 痛,脅肋脹滿,腸內虛鳴,及腸胃受濕,膿血相雜,下如黃汁,或下瘀血,裡急後重,日夜無度,飲食減少,漸至瘦弱,冷熱痢並皆治之。 陳皮(去白) 甘草(半生半炙) 罌粟殼(去蒂蓋半生半熟蜜炙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 四錢 用盞 近用 又方,治赤白痢。 陳皮粟殼。(蜜炙一半) 上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陳米飲調服。 紅蠟丸治諸積瀉痢,及暴氣瀉。 丹砂(研令極細) 粉霜、硫黃(各一分三味同研) 巴豆(去皮取半兩不破者微用油 炒熟 湯洗 赤 如聖針頭丸治瀉痢等疾,大效。 廣木香 無鹽豆豉 巴豆(以上各等分) 神效雞清丸(出瑞竹堂) 治一切瀉痢。 木香(二兩) 黃連(二兩下) 肉豆蔻(十枚大者生) 防風芍藥湯(出濟生拔萃方) 治泄痢,飧泄,身熱脈弦,腹痛而渴,及頭疼微汗。 防風芍藥黃芩(以上各一兩) 石榴皮(出肘後方) 治暴瀉不止,及痢下赤白。 用酸石榴皮,燒灰存性,不拘多少,研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用米飲調下。 炙雞散治脾胃氣虛,腸滑下痢。 用黃雌雞一只,治如食法,以炭炙之,捶了以鹽醋刷之,又炙,令極干,空腹食之。 濃朴散止瀉痢、霍亂。 濃朴(去粗皮生薑汁炙令紫二兩) 甘草(炙) 白芷乾薑(炮) 香子(略炒各半兩) 陳 橘 下, 霍 白朮安胃丸(出濟生拔萃方) 治一切瀉痢,無問膿血相雜,裡急窘痛,日夜無度,又治男子小腸氣痛,及婦人臍下虛冷,並產後兒枕塊痛,亦治產後虛熱,寒熱不止者。 茯苓、白朮(各一兩) 五味子(半兩) 烏梅(取肉半兩炒) 車前子(三兩) 御 米殼(二兩去 不二散治諸般瀉痢神妙。 罌粟殼(二兩) 甘草(二兩炙) 青皮(去瓤焙乾二兩) 陳皮(去瓤焙乾二兩) 當歸、甜 藤(用 二香散(一名參香散出楊氏家藏方) 治瀉痢如神,及腹痛下痢日夜頻並。 罌粟殼(蜜煎) 乳香 木香 人參 黃連(去蘆須二十兩用茱萸十兩同炒令赤去茱萸 不用) 飲湯 吞下, 薑湯下 久冷 二聖散(出御藥院方) 治泄痢,不問新久,並皆治之。 乾黑木耳(一兩炒) 鹿角膠(一分炒如珠子) 赤石脂禹余糧湯(出直指方) 治泄痢諸藥不效,以此固其下焦。 赤石脂(銼小塊) 禹余糧( 醋淬以酥為度) 上等分夾和,每服四錢,空心煎溫服。 小紅丸治瀉痢腹痛,膿血赤白,及一切痢疾。 明信、明丹(各一兩) 上研極細,熔明蠟一兩,油五七點,和為劑,旋丸如豌豆大,每服二 益元散(出宣明論) 治身熱吐痢,泄瀉不止,腸癖,下痢赤白,癃閉淋痛,利小便並主石淋。蕩胃中積聚寒熱,益精氣,通九竅六腑,生津液,去留結,消蓄水,止瀉痢,除煩熱心躁,腹脹痛悶,補益五臟,大養脾腎之氣,理內傷陰痿,安魂定魄,五勞七傷,一切虛損。主癇、驚悸、健忘,止煩滿、短氣,臟傷咳嗽,飲食不下,肌肉疼痛,並口瘡、牙齒疳蝕,明耳目,壯筋骨,通經脈,和血氣,消化水穀,保元真,解百藥酒食邪毒,耐勞役飢渴寒熱,避中外諸邪所傷,久服強志輕身,注顏延壽,及解中暑、傷寒、疫癘、飢飽勞損,憂愁思慮恚怒驚恐傳染,並汗後遺熱諸疾,並解兩感傷寒。能令遍身結滯宣通,氣和而愈,及婦人下乳、催生,產後損血,血衰陰虛熱甚,一切熱症,兼吹奶,乳癰,乃神驗之妙藥也。惟孕 桂府膩白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炙) 二勝丸(名香豉丸出宣明論) 治泄瀉虛損,不問新久者,治痢亦可。 鹽豉紫薑(去皮各等分) 上同杵為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至五丸,米飲湯下, 如未 杏仁丸(出指南方) 治一切赤白瀉痢,腹痛裡急後重者。 杏仁巴豆(去皮各四十九個) 上藥同燒存性,研細如泥,用蠟柜定旋丸,如桐子大,每服 下 勝金膏(出宣明論) 治一切泄瀉痢不已,諸脈浮洪者,及多日不已,脈小者,立止。 巴豆皮、楮實葉(同燒存性) 消內靈砂丹治瀉痢,去積滯。 黃蠟(一兩) 巴豆(十四枚去殼作兩片入黃蠟內熬巴豆黑為度) 上件去巴豆不用, 將 砂二 候冷 白薑 如病 盡熱 可用 治瀉痢 用正氣散一貼,加烏梅棗子罌粟殼煎服。 治暴瀉痢 用百草霜研末,米飲調下。 止泄痢,下食,開胸膈痰實結氣,下氣止渴。 用干橘皮一斤,搗為末,蜜為丸,每食前酒下三十丸,治下焦冷,又取陳皮一斤,杏仁 五兩 勝金丸治瀉久痢。 當歸(二兩用吳茱萸一兩用炒香熟去茱萸不用只用當歸) 黃連(三兩) 三神丸(出和劑方) 治清濁不分,泄瀉注下,或赤或白,臍腹刺痛,裡急後重,用台烏頭三個,去皮尖,一個炮,一個醋煮、透,一個燒成灰存性,為末,醋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水瀉,用逆流水下,赤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赤白痢,甘草乾薑湯下,一方醋煮者只生用亦可,一方雲草烏。水泄井花水並空心服,忌腥臊熱毒,生冷,大人五
治泄痢,並下痢赤白。(出仁存方) 用敗毒散,陳米五十粒,煎服,治禁口痢妙。一方加薑棗煎服,一方治禁口痢,晝夜無 度, 方。 治寒熱泄痢,瘴瘧寒邪,氣泄下痢,陰氣不足,止渴及病酒頭痛。 用小豆花,於鍋中煮三沸,調和作羹食之。 肉豆蔻方治脾瀉。 以豆蔻二顆。米醋面調裹之,置灰中煨令黃焦,和面研末,更以炒了 子末一兩相和, 又焦 治泄痢益氣和中,去當風臥濕、遇冷,所中等病。 用黃涼米作飯食之。 治瀉痢。 取艾葉,三月三日采,作煎,其治冷者,患冷氣取熱艾面裹作餛飩,大如彈子,一方為 干餅 白澤丸治脾元積冷,臟腑虛寒,真元不固,腸虛泄痢,心腹攢痛,氣逆嘔吐,自汗無時。 陽起石(火 通赤研) 附子(炮去皮臍取末各半兩) 白檀香(取末) 滴乳香(別 研) 麝香(服一丸,水一盞 兩
火輪散治虛滑泄,下寒不禁,及暴脫欲死。(案︰此方原缺藥味,製法及服法) 治諸色瀉痢方。(出朱氏集驗方) 夏日臟氣不和而瀉,宜以香薷湯調胃苓散,若有裡急後重,宜進胃氣湯,加枳殼,仍以 面炒 梅膠丸(出十便良方) 治瀉痢。 黃連(四兩) 烏梅(二兩) 訶子 阿膠 茯苓 當歸(各一兩) 固腸散主瀉痢,日久不止,羸不能食。 肉豆蔻(生用) 木香(不見火) 訶子(炮去核) 乾薑(炮) 阿膠(炒) 陳皮 (去白) 罌粟殼 御米丸(出朱氏集驗方) 治一切瀉痢。 肉豆蔻訶子白茯苓白朮(各一兩) 石蓮肉 棗肉當歸(各半兩) 罌粟殼(一兩半蜜 炙)乳 歸罌粟殼 澤蘭散(出朱氏集驗方) 澤蘭葉(微炒川中謂之荀苗) 米囊皮(薑汁或蜜汁炙去膜) 甘草(炮) 以五月五 日用 乾薑 和氣飲(出續易簡方) 治腹痛腸鳴泄痢。 蒼朮(一兩四錢) 桔梗(一兩二錢) 枳殼(去粗皮微炒) 橘皮(各六錢) 白芍 藥白芷川 皮薑製) 煎至八分,去 前通口服,二滓並煎。 大霍香散(出如宜方) 治心肺脾胃氣變泄痢,心腹攢痛。 藿香木香青皮神曲肉豆蔻大黃柏人參甘草(炙) 濃朴(製) 乾薑(半兩) 訶 白茯苓陳皮(各一兩) 小丁香散(出王氏博濟方) 治腸虛泄痢。 丁香(一分) 附子(一兩炮製去皮切作片子) 生薑(去皮二兩細細切用) 上件三 味除丁香外 木香熱呷散(廣南四時攝生) 治一切瀉痢 木香(半兩) 肉豆蔻(一斤去皮濕紙裡炮) 肉桂(去無味者一分) 陳橘皮(一分) 紫花術(熱呷,如霍 地榆散治瀉痢或血痢。 地榆(微炒) 當歸(微炒) 阿膠(糯米炒) 黃連(去鬚) 訶子肉(炒取肉秤) 木香(懷 干) 陳米飲 孫億來 蔻香丸(出家藏經驗方) 和脾順氣,止泄痢,治腹疼,並臟寒,大便青色,腹肚虛鳴,頻並 木香人參甘草(炙各一兩) 罌粟殼(蓋房炒黑色二兩) 肉豆蔻(十枚醋面裹煨黃赤 色去 驚風入脾,霍亂吐瀉,不納奶食,大便不消化,痢下赤白,石榴皮煎湯化下,臨時黃掌書元 善三世醫小兒共有數十萬皆妙,此一也,吾家諸孫服之有效,大人亦可服之。
溫中濃朴湯老人虛,平時多腹脹,心下痞,有妨飲食,或刺痛泄痢,氣痞。 濃朴(去皮細銼) 甘草(細銼) 生薑(細切洗) 青州棗(切以上各等分) 上上 二味杵令 為末 末, 治泄痢。 以建茶合醋煎服之。 止泄痢並渴。 以鉤粟子食之。 止瀉痢調中去熱健人。 用小麥面作餅食之。 止泄。 以甜藤葉搗汁服之。 治腸虛泄痢。 用五倍子為末熱湯服。 治痢泄。 以青蒿為末,飯飲調五錢服之。 治四時暴泄痢,四肢冷,臍腹疼。 用坐深湯中浸至腹上,頻頻作,生陽佐藥無速於此,虛寒人始坐湯中心戰,仍常令只守。
上為末, 溫米飲下,日三服,一方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三片,棗一枚,同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溫服,不及煎, 鹽少許,湯點服亦得。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入乳香少許,同煎和渣服。
上為散,米飲 調下半錢
上為末,面糊丸,
上為末,每服二錢,飲水調服,不拘時,如熱,煎麥門冬水調服。
上為 方無 下,
上為末,先用巴豆,取肉 清油內 慢火煎,自早至午,候巴豆如皂子色即止。淨拭水中浸兩日,再換水,又拭干研如油,須 細研一日方可,用鐵匙,刮出,薄攤新瓦上,如一層紙濃,候少時,以鐵匙刮下,再研極 每巴豆霜一兩,配諸藥五兩細末,與巴豆同研千萬匝,再用絹羅過,更研令勻,用陳米 米為末,水調成膏,直候微酸臭,即煮為硬糊,細研,令無塊硬處,及與眾藥一處,丸如綠 豆大,每服五七丸,空心飲水下。氣實加丸數,其效不可殫述,藥方至多,無如此方 家藏方,用朱砂為衣。
上為末,每服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 水一盞
上為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
上為末,丸如黍米大,大人八至十丸,小兒 皆 一丸 流水
上先為細末,取雞子清搜藥 作餅 子,於 飲湯下
上 咀每服半兩、或一兩。水三盞,煎一盞溫服。
上為細末,每服三四錢,溫酒調下, 不拘時候
上為末,每服三錢,蜜少許,溫水調下。解 利傷 寒發 服效 惡其 症驗 汗出 多愈 同蔥 同 三 或 最為發汗之妙藥也。唯正可汗者即用,誤服之轉加熱也,名曰大逼毒散。或解利兩感用,更 兼煎涼膈散,調下益元散四錢,下乳用豬肉面羹,或酒之類調下四錢,不計時候,日三服。 宜服肉面羹粥,催生用溫油漿調下三錢,並二三服,以產為度。或死胎不下者,煎三一承氣 湯一服,調下五錢,須臾更頻用溫油漿調服。前後俱下胎,可活產母也。凡難產或死胎不下 ,皆由風熱燥澀,緊斂結滯,不能舒緩,是故產戶不得自然開也,其藥力至,則熱結頓開而產矣。慎不可溫補而反生燥熱也,俗未知產後日夜損血,疼痛怖懼,以致神狂氣亂,則陰氣 損虛,邪熱太甚,而為諸症,由不明素問造化,故不識症候陰陽,反以為產後諸虛百損,便 為虛冷,而無熱也,誤以熱藥溫補,或見渴甚者,不令飲水,本為善心,但為害多矣。豈知 治病之道,俱以臨時審其臟腑,六氣虛實,明其標本,如法治之而已矣。此藥之常,多用雖 為效至大,俗以病異藥同,將為妄行,反招侮慢,今用若加黃丹令桃紅色,是以名之紅玉散。若加青黛令輕碧色,名碧玉散。若加薄荷葉末一分同研,名雞蘇散。主療並同,但以回避 愚俗之妄侮耳。
上為末,蠟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煎甘草湯下。
上為細末, 煉蜜丸如
上為細末,湯浸 蒸餅糊丸,
上為末,每服二錢,陳米飲入鹽調熱服,大治脾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