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論
夫積有五。而聚有六。積者生於五臟之陰氣也。聚者成於六腑之陽氣也。此皆陰陽不和。 臟 太陽利清氣。陽明泄濁氣。少陽化精氣。有如都會之府。主轉輸以為常也。若夫六腑失常。 則邪氣聚而不散。始發既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亦無常處。故在上則格。在下則脹。 傍攻兩脅。如有坯塊。易於轉動。故非五積之比也。凡診其脈 而緊者。積聚也。脈浮而牢 者。積聚也。脈橫者。脅下有積聚也。脈來小沉實者。胃中有積聚也。大抵病各有証。治各 有方。如診心腹積聚。其脈牢強急者生。弱急者死。又諸脈實強者生。沉小者死。此又不可 不察也。外台秘要雲。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肋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如瘧。連歲月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傳肝。肝當傳脾。脾季夏適旺。旺者不 受邪。肝欲複還肺。肺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肝之積。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也。心之積名 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腎病當傳心。心當傳肺。肺以秋適旺。旺者不受邪。心欲複還腎。腎不肯受。留結為積。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也。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管。覆如大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膽。飲食不為肌膚。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當傳脾。脾當傳腎。腎以冬適旺。旺者不受邪。脾欲複 還肝。肝不肯受。故留為積。故知痞氣。以冬壬癸日得之也。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 覆如大杯。久不愈。令人洒淅寒熱。喘逆發肺癰。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傳肺。 肺 春 令人呃逆。骨痿少氣。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當傳腎。腎當傳心。心以夏適旺。 旺者不受邪。腎欲複還脾。脾不肯受。故結為積。故知賁豚。以夏丙丁日得之也。此為五積。診得肺積。脈浮而毛。按之辟易。時下氣逆。背相引痛。少氣善忘。日暄皮膚寒。秋愈夏 劇。主皮中時痛。如虱緣狀。甚如針刺之狀。時癢。白色也。診得心積。脈沉而芤。時上下 無常處。病少腹中熱。面赤咽乾。心煩掌熱。甚即吐血。主身瘈瘲 。主血 。夏瘥冬劇。色 赤也。診得脾積。脈浮大而長。飢則減。飽則見。複起與谷爭。累累如桃李。起見於外。腹 滿嘔泄。腸鳴。四肢重。手足勁寒。脅痛引小腹。男子得疝也。女人病淋也。身無膏澤。善 腫厥。不能臥。主肌肉損。色黃也。診得肝積。脈弦而細。兩脅下痛。邪走心下。足脛轉筋。爪甲枯黑。春瘥秋劇。色青也。診得腎積。脈沉而急。苦脊與腰相引。飢則見。飽則減。 病腰痛。小腹裡急。口乾咽腫。傷爛目盲。脛骨中寒。主髓厥善忘。色黑也。六腑者。大小 腸、胃、膽、膀胱、三焦、者也。屬於三陽。太陽利清氣。陽明泄濁氣。少陽化精氣。如都 會之府。主轉輸以為常也。六腑失常。則壅聚不通。故實而不轉。虛而不輸。隨氣往來。痛 無定處。在上則格。在下則脹。傍攻兩脅。有如坯塊。易於轉變。非五臟比也。夫喜傷心者。自汗。不可疾行。不可久立。故經曰:喜則氣散。怒傷肝者。上氣不可忍。熱則來蕩。心 短氣絕不得息。故經曰:怒則氣擊。(一作上)憂傷肺者。心系急。上焦閉。營衛不通。夜 臥 不安。故經曰:憂則氣聚。思傷脾者。氣留不行。積聚在中脘。不得飲食。腹脹滿。四肢怠 惰。故經曰思則氣結。悲傷心者。善忘不識人。置物在處。還取不得。筋攣四肢浮腫。故經 曰。悲則氣急。恐傷腎者。上焦氣閉不行。下焦回還不散。猶豫不快。嘔逆心惡。故經曰: 恐則精卻。驚傷膽者。神無所歸。慮無所定。說物不竟而迫。故經曰:驚則氣亂。七者雖不 同。本乎一氣。臟氣不行。郁而生涎。隨氣聚積。堅大如塊。在心腹中 吐不出。咽不下。時去時來。每發欲死。狀如神靈所作。逆害飲食。皆 方也。夫積者傷滯也。傷滯之久。停留不化。則成積矣。其於臟腑。皆 脾胃最易受觸。蓋日用飲酒。積或過多。停滯難化。或吐或嘔。或泄或 推蕩。然後助養脾胃。所推蕩者。便宜酌量人之虛實。傷滯之輕重。而則不成積。若不早治。久之必成積聚症瘕矣。所謂積者。有積氣。積肉 積痰。更有婦女月經不通。遂成血積。積者、五臟所生。氣之所積 其痛不離其部。由陰氣所生也。聚者、六腑所成。氣之所聚名曰聚。其始發 常處。由陽氣所生也。然又症瘕癖結者。積聚之 但從其所得。或診其証狀。以立名爾。且或隱或 推之流移不定也。癖者、僻側在於脅肋。結者 有得之於憂思。有得之於風寒。凡使血氣沉 則病可愈矣。夫衛氣留於腹中。蓄積不行 之留於腹中。蓄積不行。莞蘊不得常所。使人肢脅胃中滿。 其氣積於胸中者。上 何。伯高曰。積於上 取之於季脅之下。深 當從陰引陽。取 之絕也。三則腹皮 當從陰引陽。取穴 陰。取穴於背 。五臟病取五臟 。六腑病取六腑 。元氣病取六腑於募。筋骨有形病者。 取五臟 募。其病不在天之陽。不在地之陰。在腹中者。兩儀之間。人事也。故取季脅下一 寸。元氣病取之右。筋病取之左。故曰在中者傍取之。此其理也。灸者燔取之。 儒門事親書論云:息城司侯聞父死於賊。乃大悲。哭之罷。便覺心痛。日增不已。月余 成塊 適巫 梗皆 知。 肥氣 享壽 花神 丸九十余粒。是夜瀉二十余行。膿水相兼。燥糞瘀血。雜然而下。明日以除濕之劑。 使服 心 膠 至 不 通 車 失頑石所在。 素問曰:積聚留飲。痞膈中滿。濕積霍亂。吐下瘕症。堅硬腹滿。皆大陰濕土。乃脾胃 之氣 滿下 化與衰 謂人 常 腹 而忽聚忽散無其常。故其病未及症也。經曰:血不行而滯。故血肉凝而為瘕也。小腸移熱於 大腸。乃為虛瘕。大腸移熱於小腸。謂兩熱相搏。則血溢而為伏瘕。血澀不利。月事複滯而不行。故云為疝瘕。為狀與伏同。瘕與疝。同為傳寫誤也。世傳冷病亦有熱。或陽氣鬱結。 怫熱壅滯。而堅硬不消者。世傳為寒症瘕也。或堅痞腹滿急痛。寒主筋縮。故急主痛。寒極 血凝。柔而反堅。土化製之。故堅痞而腹滿。或熱鬱於內。而腹滿堅結。痛不可忍者。皆可 為寒誤矣。何不以脈証辨之。凡諸疾病。皆有陰陽寒熱。宜以詳之。 大抵治積。或以所惡者攻之。或以所喜者誘之。則易愈。如硼砂、水銀、治肉積。神曲、 麥、治酒積。水蛭、虻蟲、治血積。木香、檳榔、治氣積。牽牛、甘遂、治水積。雄黃、 膩粉、治涎積。礞石、巴豆、治食積。各從其類也。若群隊之藥。分其勢則難取效反損。所 謂譬猶獵不知兔。廣絡原野。冀一人獲之。術亦謬矣。須是認得分明是積聚。然後增減用藥。 不爾反有所損。廣五行記永徽中。有僧維則。病噎不能食。語弟子曰。吾死之後。便可開吾 胸中。視有何物。言絕而卒。弟子果開視胸中。得一物形似魚。而有兩頭。遍體皆肉鱗。弟 子置器中。跳躍不止。戲以諸味。皆隨化盡。時夏中藍盛。適有一僧以藍貯器中。其蟲繞 逐器中走。須臾化為水。此乃五症五噎証。後人因此藍治噎候矣。
積聚(附論)
經曰:病有積有聚。何以別之。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陰沉而伏。陽浮而動。氣之 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生。積之為病。其始發有常處。 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之為病。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 其病無常處。此積聚之別也。
方
秘方三棱煎丸
三棱 陳皮 五靈脂(各三兩) 蘿卜子 白芍藥 檳榔 香附子 草豆 黑牽牛(各二兩) 糖球(四兩) 木香 枳殼 枳實 縮砂 干漆 神曲 麥 蓽澄茄 白朮 片薑 益智 砂 草果 延胡索 菖蒲 乾薑 烏藥 紅豆(各一兩) 蓬莪朮(二兩醋炙) 白 豆 仁(五錢炒) 官桂(一兩)
上為細末。粉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 薑湯 送下。秘傳掌中金丸 真氣衰弱。飲酒多傷。停於胸膈。往往用感應丸、如聖膏、理中丸之 類。又不能克化。任意取服。轉致傷真元、臟腑。別生他疾。惟此藥能消化酒食。消痰飲。 寬中利膈。久服永無胸膈不快之疾。不動臟腑。不損真元。加檳榔木香各一兩。名檳榔丸。 又調和氣。 陳皮(一斤去白濕秤生薑淨洗與陳皮對下切片如伏中二味晒炒) 甘草(二兩) 半夏 (湯洗七次三兩薑汁和餅伏中晒炒) 神曲 麥 (各二兩) 砂仁 白豆蔻(各一兩) 上為末。 薑糊
效方 主心腹積聚。四肢痺 。舉體風殘。療百病。
虎骨 野葛(各三兩) 附子(一十五枚) 甘草 細辛(各一兩) 杏仁 巴豆(去皮心) 芎 取附子視 之或 洗即
破塊丸(一名陰陽丸)治受瘴結成氣塊。腹中不能消散。服之即效。(出危 氏 方) 蓽茇(一兩) 大黃(一兩一生用)
上為細末。入生麝香少許。煉蜜為丸。如梧桐子 大。 每服
紫菀丸
紫菀(去苗細刮淨) 蓯蓉(酒浸) 人參 檳榔 茯苓(去皮) 官桂(去皮) 乾薑(炮) 白朮 蘆) 羌活 鱉 萸(湯浸 上各等分 為 治疾癖氣 消。時行 夜不安。 食頻吐。 趙京先患 即愈。河 初。蔡太 子大。今 甘草湯下 荷葉湯下 下。喘嗽 面湯下。因 毒傷寒。溫
金露丸(出和劑方)治腹內積聚症塊。久患大如杯。及黃瘦宿水。朝暮咳嗽。積年冷氣。
蟲咬不可忍。諸
行。手足煩熱。夜臥
。昏昏如夢。不曉人事。
莫辨其狀。但服此藥。萬不失 草烏頭(炮) 黃連(各二兩) 桂心(不見火) 乾薑(炮) 桔梗 吳茱萸(湯浸 七次) 茯苓( 蘆) 菖蒲 (泔浸 心) 甘 遂(炮一兩不去 油用) 榴皮湯下 腳氣水 甘草 風 酒食所傷。酒疸。黃膽。氣結痞塞。鶴膝風。並用鹽酒下。治三十六種十二症。無不醫治。 此藥前人用之效者。馬遂臨老。渾身楚痛。不思飲食。每夜五丸。至七日。下血如雞肝者。 二百餘片。臭膿二升。以此遂愈。三原主簿陳勝妻。有病十五年。羸瘦。腹中楚痛不可忍。 服藥至旬日。下青蟲六十四條。如箸頭。身赤色。及藥水五升遂愈。京兆府工曹柳行余。著 床經年。服至十日。下肉蜣螂百有餘個。青黃水一升許。遂愈。王元 吃食轉吐。服之下肉蝦蟆七個。青水一升。遂愈。興國寺僧澄清。 下肉蛇二條。遂愈。後來又患風疾。眉毛盡落。服至百日。出五色蟲 複。此元覽進方時所陳也。後代鄭教授雲。此方於杜相公府子弟處。 與小兒吃時。一丸分作四丸。量兒大小。可三五丸。合此藥。如煮巴 十沸。便傾出焙乾。若沸過。藥即無力。服此藥別無所忌。只驗定病 效不速也。
松煙餅子 治積氣塊。消食快氣。 細墨(五分燒研) 陳皮(五錢去白) 牽牛(五錢別研取頭末五錢) 牡蠣(火煨 ) 神曲 (炒) 黃(一兩) 北棗 礞石 ( 花(醋 浸一 面湯 又 月 心閉驚恐。口苦惡心。小便淋澀。大便不通。傷寒餘毒。婦人胎前產後。 塊。飲食平常。遍身疼痛。腰強腿硬。手足冷厥。九種心痛。十般積熱。 瀉。久病瘦弱。但有此証。並皆治之。一方用陳皮湯下。 溫白丸 治臟腑積聚。症癖氣塊。腹多疼痛。按或有形。肢節煩熱。腰腳酸痛。及婦人血癖 柴胡(去苗) 紫菀(去苗土) 吳茱萸(湯浸焙乾炒) 菖蒲 桔梗(銼炒) 荊三 棱(煨銼) 赤 口者炒出 汗) (炮裂去皮 煉蜜 和
化氣丸 治男子婦人。遠年日久。茶酒氣食。過度成積。一切氣候。服之如神。 官桂 陳皮 青皮 丁香 木香 縮砂(各一兩) 三棱 莪朮(各二兩) 茯苓(一兩半) 人 檳榔 用二分 仍驗老弱盛衰。加減用之。 法製檳榔(傳信適用方)治酒食過度。胸膈膨滿。口吐清水。一切積滯。 雞心檳榔(一兩切作細塊) 白豆蔻(取仁一兩) 縮砂(取仁一兩) 鹽(二兩) 揀 丁香 (一兩 切作細 條) 細嚼 烏頭丸 治男子女人寒冷。腹內積聚。邪氣往來。厥逆搶心。心痛痺悶。吐下不止。婦人產 烏頭(十五枚) 吳茱萸 蜀椒 乾薑 桂心(各二兩半) 乾地黃(一兩半) 前胡 細辛 人 丸如 梧
丁香丸(出聖惠方)治積聚不消。心腹堅脹。痰逆嘔噦。噫醋吞酸。脅肋刺痛。胸膈痞悶。 。全不思食。並皆 豬牙皂角(去皮炙焦黃為細末) 好墨(燒醋淬) 肉桂(去粗皮) 乾薑(炮) 丁香木香 (各 莪朮(炮 搗碎各二兩) 巴豆(先 丸。 如綠豆大。每服一二丸。茶酒任下。如要取化症瘕癖塊。用生薑湯下七丸。並食後
流氣丸(出御藥院方)治五積六聚。症瘕癖塊留飲。以上此積。皆系寒氣。客搏於腸胃之間 高氣弱。皆可服之 木香 川茴香(微炒) 菖蒲 青皮(去瓤) 蓬莪朮(炮銼) 紅橘皮(去瓤) 檳 榔蘿卜 子 二兩) 牽牛 白湯
纏金丹(出本事方)治五種積氣。及五噎。胸膈不快。留痰宿食。 丁香 木香 沉香 檳榔 官桂 胡椒 砂(研) 白丁香(各一分) 肉豆蔻 飛 礬 (各一 為衣) 和中丸 治脾氣。益腎水。消腸胃中積滯。調三焦氣。開胸膈痞滿。上攻心腹悶痛。筋脈拘 木香 沉香 白豆蔻 砂仁 檳榔 枳實(去瓤) 蓬術(去皮) 當歸(酒浸) 木通(去皮) 角(半兩) 荊三棱煎丸(出王氏博濟方)治五積六聚。血氣塊聚散不定。及一切氣積不和。 荊三棱(煨銼) 蓬莪朮(煨銼) 芫花(醋炒焦) 半夏(湯洗七次焙) 青橘皮(去 白炒各一兩) 粉調酒 炙) 干 入二 藥停。 散聚湯(出三因方)治久氣積聚。狀如症瘕。隨氣上下。發作有時。心腹絞痛。攻刺腰脅。 精白濁。狀若虛勞 半夏(湯洗七次) 檳榔 當歸(各三分) 橘皮 杏仁(麩炒去皮尖) 桂心(各二兩) 茯苓 (湯洗各一
木香檳榔丸(出瑞竹堂方) 木香 檳榔 黃連(去鬚) 當歸 枳殼(去瓤火煨) 青皮(去瓤) 陳皮(各一兩 去白) 大黃 細末) 香附 五七 十丸 訶子丸(出本事方)治伏積注氣。發為喘悶。 訶子 白茯苓 桃仁 枳殼 桂心 檳榔 桔梗 白芍藥 鱉甲 川芎 川烏 橘紅 (以上 得。 枳殼散(出本事方)治五種積氣。三焦痞塞。胸膈滿悶。背膂引疼。心腹膨脹。脅肋刺疼。食飲不下。噎塞不通。嘔吐痰逆。口苦吞酸。羸瘦少力。短氣。常服順氣寬中。消 癖積聚 枳殼 荊三棱 橘皮 益智仁 蓬莪朮 檳榔 肉桂(各一兩) 乾薑 濃朴 甘草 青皮 分。 熱 盧氏異方感應丸 與和劑方大不同。但修製必須如法。分兩最要停勻。只是緩化。不可偏勝
食。永無寒熱
可盡述。 黃蠟(真者十兩) 乳香 丁香 木香(不見火) 巴豆(百粒去皮研為粉用紙數層裹 捶油 透再 (面 裹煨 仁、 乳香 重綿濾去滓。以無灰老酒一升。於銀石器內煮蠟。溶數沸候冷。其蠟自浮於酒上。去酒不用。春夏修合用清麻油一兩。秋冬用油一兩半。於大銀器內。熬令香熟。次下酒煮蠟。同化作 汁。乘熱拌和前項末藥。十分均勻了後。稍凝。分作劑子。用罐子盛之。半月後方可服。任 意服之二三十丸。加至五十丸無礙。此藥以蠟多雖難丸。然丸子愈細。其功愈博。臨眠須常 服之。若欲 白芥子一撮 消積丸(出聖濟總錄)治積滯。寬利膈脘。思飲食。 牽牛(半兩一半取末) 青橘皮(去白焙一兩) 丁香 木香 砂(研) 沉香(銼 各一兩) 檳 丸至三 丸 木香丸(出聖濟總錄)治五種積聚成塊。 木香 訶黎勒(炮用皮) 人參 檳榔(銼) 大黃(銼炒) 郁李仁(生研各三兩) 赤茯苓 (去 為末。 煉蜜 砂丸(出衛生家寶)治一切積聚有形。心痛氣塊食積。面黃肌瘦。 砂 荊三棱(用末) 乾薑 丁香 白芷 巴豆(去油各半兩) 大黃(別末) 干 漆(各一兩) 巴豆 五七沸 深氣塊 朱砂守病丸(一名太上老君守病丸) 朱砂(三錢) 硼砂(一錢) 橘紅(三錢) 粉霜(一錢) 輕粉(一錢) 龍骨(一錢) 白膠 香( 入藥水中 浸用 勻。用銅匙子不住 炒雄黃。干黑色成 用大銅匙將藥末入熱湯內 丸即放入千口土。水碗內 次日服五積丸。一方無龍 五積丸 巴豆(麵裹燒去殼取肉一兩) 黃柏末(五錢) 使君子肉(五錢) 蛤粉(五錢) 苦 楝根末 (五 湯 下。 固腸散 白朮 滑石 甘草 寒水石(煨) 牡丹皮 人參 白茯苓 綠豆粉(各五錢) 上為末。 空心 撾脾丸 南星(四兩) 半夏(二兩) 舶上硫黃(二兩) 輕粉(三錢) 錫膠(三錢) 雷 丸(一兩) 干胭 下。 日進 快活丸 消酒食。去積滯。散冷氣。 枳殼 青皮 陳皮 丁香 砂仁 烏藥(各一兩) 三棱 蓬術 香附 蘿卜子 栗 楔 麥 砂煎丸(出聖惠方)治積聚氣久不消散。腹脅脹痛。面無顏色。四肢不和。 砂(二兩不夾石者細研醋一升半與芫花末同煎如膏) 芫花(一兩炒令黃色搗羅為末) 川烏 甲(一兩 塗上 分搗碎炒令煙 丸 如桐 檳榔湯 治積聚結實。腹滿刺痛。泄利不止。透膜丸(出聖濟總錄)\x取積聚。 砂(一錢) 乳香(一錢) 粉霜(一錢) 硝石 礞石(各一分二味同研勻細溶作 汁用皂 角子 (各一 服 七丸至 麝香寬中丸(出簡易方)\x理中脘不快。胸膈痞悶。嘔吐惡心。腹脅刺痛。飲食不思。 麝香(二錢別研) 沉香(四錢細銼) 木香(半兩) 甘草(炙一兩) 白檀香(別 末一兩) 甘松 錢) 上為末。 恆山丸(出千金方)治脅下邪氣積聚。寒熱往來。如溫瘧。 恆山 蜀漆 白薇 桂心 甲 附子 白朮 鱉甲 蟲 貝齒(各一兩) 蜚虻(六 銖) 三棱煎丸 三棱(八兩) 杏仁 蘿卜子 大硼砂(各一兩五錢) 神曲 麥 青皮 干漆(各二兩) 縮 下。 如聖丸 治積聚癖塊。一切所傷。吃食減少。日漸黃瘦。 巴豆(去皮心膜研出油一兩) 丁香(三錢) 烏梅(去核一兩半) 干漆(搗碎炒煙 出一兩) 滑 服 二 太乙神明再造感應丹(出危氏方)治因虛滯冷。內積陰寒。形羸氣弱。因虛有傷。停積胃脘 不可忍。或大便頻
。又治久病。荏苒歲月
病。並皆治之。不過三服。
氣旋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丸。
人不中酒。又治小兒脾胃虛弱。累有
病即有神效。此藥近世盛行。有數方。唯 肉豆蔻(二兩) 荊三棱(一兩炮銼) 揀丁香(一兩) 蓽澄茄(一兩) 川面薑(二兩炮) 木香 仁(一百 粒去皮 百 草霜。 劑。旋 傷滯糞
五積散 治五積六聚。並酒積蠱氣所傷。 石榴皮 荊三棱 巴豆 五靈脂 甜葶藶 大戟 芫花 甘遂 杏仁 大黃 烏梅 鹽 豉( 香、 瞿麥、豆蔻、砂仁、六味在內。一處相和。研為細末。每服一錢。空心溫酒調下。病重二錢。如為丸。以醋打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十五丸。至三十丸。傷酒葛根湯下。傷食鹽湯 下。氣蠱木香湯下。水蠱樟柳根湯下。 順逆丸 主久寒積聚。氣逆不能食。 大黃(一錢) 黃芩 濃朴(炙) 乾地黃 桂心 滑石 杏仁(去皮尖熬) 黃連 麥門冬 (去 增。 黃藥針砂丸 針砂 青皮 陳皮 干漆 黑牽牛 白礬 青礬 綠礬(各四兩) 蒼朮(半斤米泔浸 一兩) 如桐子 積氣丸(出聖濟總錄)治一切積滯。痰逆惡心。霍亂吐瀉。膈氣痞滿。脅肋積塊。胸膈膨 代赭石( 醋碎研) 礞石(研各一兩) 桂(去粗皮) 赤茯苓(去黑皮) 硼砂(研) 青橘皮( 四味研 者 三棱煎丸(出和劑方)治積。順氣寬中。消積滯。化痰飲。治中脘氣痞。心腹堅脹。脅下緊 調。或瀉或秘。 杏仁(湯浸去皮尖麩炒黃色) 硼砂(飛研一兩) 神曲(碎炒) 麥 (炒各三兩) 青皮 (去白) 熬成 膏)上為 服。加阿 蓬莪朮丹(出御藥院方)治久患癖瘕積聚。心腹脹悶。飲食減少。四肢困倦。欲成癆瘵。常 蓬莪朮 荊三棱 木香 白芍藥 鱉甲(各半兩) 白朮 人參(各一兩) 當歸(二錢半) 握藥宣疾。 巴豆 乾薑 韭子 良薑 硫黃 甘遂 白檳榔(各等分) 生薑橘皮丸(出楊氏家藏方)治氣。消飲去痰。溫中散寒。美進飲食。 陳橘皮(一斤) 生薑(一斤薄切) 神曲(二兩) 七香丸 通中快氣。 丁香 檀香 益智仁 甘草(各一兩) 木香 蓬莪朮(一兩半) 香附子(一兩半) 上 七 味。 治
過三顆。當
聚。邪氣痞中。
渴。用溫荸薺臨臥啖
。諸般積滯氣多。因茶酒生果肉面所傷。又為悲憂喜怒之氣。鬱結心懷。積成癖脾症瘕。大如杯碗不消。諸種
症。婦人血瘕淋帶。經脈不
此藥不動元陽真氣。服後肚腹平 檳榔(一斤) 大黃(一斤) 牽牛末(半斤) 杜仲(半斤) 蕪荑仁(半斤另研) 雷 丸(半 斤) 子。淨 一斤半 重。作 後。取下惡積之物。如有積
治諸般積滯神效。 沉香(一錢) 木香(半錢) 雷丸(二錢) 青皮(半錢) 荊三棱(一錢) 黑牽 牛(頭末一錢半) 末一錢 重) 上 動。再服 生冷物。 妙香丸(出聖濟總錄)治積聚留滯。胸膈痞悶。嘔噦吐逆。心腹刺痛。脅肋脹滿。噫氣吞酸 檳榔(一錢銼) 桂(去粗皮) 丹砂(研) 麝香〔半錢(分)研〕 桃仁(去皮尖 雙仁炒各半兩 和 丸如桐 積氣丸(出聖濟總錄)治一切積滯。痰逆惡心。吐瀉霍亂。膈氣痞滿。脅肋積塊。胸膈膨悶 大戟 龍膽 木香(各半兩) 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研) 代赭( 醋淬) 赤石脂(水飛研 各一 十 日方 感應丸(出衛生家寶方)治虛中積冷。氣若有傷。停積胃脘。不能傳化。或因氣傷冷。因飢 並後遲滯。久痢
唾頭旋。胸膈痞悶。四肢倦怠。不欲飲食。又治妊娠傷冷。新產有傷。日久有積寒。吃熱藥不效者。又治久病形
秘或澀。不拘久新積冷。並悉
損胃氣。亦不
大。每服三五粒。
。又治小兒脾胃虛弱。
不拘時候。 百草霜(用村莊家鍋底上刮者細研二兩) 南木香(去蘆頭二兩半) 杏仁(百四十枚 肥 者去 膜炒 研細 細末 斤 於鍋內熬令末散香熟。次下酒煮蠟四兩。同化作汁。就鍋內乘熱。拌和前項藥末。秋冬修合。用清油一兩半。同煎煮熟作汁。合匱藥末成劑。分作小錠子。以油單紙裹。旋丸服餌。此 高殿前家方也。若腹疼痛不可忍者。當服此藥。以大便通利為效。或未通。更宜倍加丸數。 雖多服無害。以利為期。若利後腹大不調。或泄瀉不止。或愈見絞痛。當以家菖蒲煎湯解之。卻於 咀方中。選藥調理。自能平複。或者見服藥之後。痛或愈甚。既已流利。而痛未除。便謂前藥之訛。殊不知乃陰陽擾亂。臟氣未平。久當自定。 積聚湯(一名大攻氣湯)治積氣。或一邊。或左右。或不循行上下。或肌肉之間。如雞刀所 伏郁之氣。因氣流
症瘕。攻刺腰脅。上氣 三棱 莪朮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 桂心(不見火) 藿香葉 桔梗(去蘆銼 炒益智 仁) 去滓 溫
捶鑿丸 療腹中積聚。邪氣寒熱。消穀。 甘遂 蕘花 芫花 桂心 巴豆 杏仁 桔梗(各一錢) 上蕘花、芫花。熬令香。巴 豆、 杏 三 積
上為 卜下
上為
上為細末。 用浸蒸餅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後溫粥飲下。
上為末。研飯為丸。如中 指 頭大 水洗
上為細末。麵糊和丸。如梧桐子 大。每服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