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傷寒心腹脹痛(附論)
夫傷寒心腹脹痛者。由其人臟腑久冷。因染斯疾未得汗。間心神煩熱。遂服涼藥。及飲 冷水傷於心脾。動於風冷。故令心腹脹痛也。或有經吐下以後不解。內外有熱。亦心腹脹痛。 此 歌曰:腹痛腎寒通脈湯。証兼表裡桂加黃。實疼便結虛泄利。脹則陳皮梗下良。 又論云:邪在裡。陽邪入裡。與正氣搏。則為腹痛。所以痛者。有異焉。脈實腹痛。滿 大秘者。實痛也。脈虛腸鳴而大便泄者。虛痛也。陰陽異証。用藥不同。大抵痛為邪氣實。 法當疏利。陰受病則令泄。用養正丹輩。溫而利之。少陰腹痛四逆。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 或泄利下重。四逆散。下利清谷。脈微欲絕。通脈四逆湯。腹痛。小便不利。用真武湯。誤 下太陽。因而腹滿時痛。是有表複有裡。用桂枝芍藥湯。痛甚桂枝加大黃湯。實痛者。關脈 實。煩躁。腹滿。大便秘結。桂枝加大黃湯。小承氣湯。胸中熱。胃中有邪氣腹痛。欲嘔吐。 則用黃連湯。虛痛者。寸脈澀。尺脈閉腸鳴泄利。先與小建中湯。不瘥。小柴胡去黃芩。加 芍藥。易之。間用建中湯加遠志。腹中冷痛。四肢厥逆。用薑附湯。腹脹者。陰陽不和也。 桔梗半夏湯最良。 活人書雲。本雲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病有表複有裡。仲景所以用桂枝加 芍藥湯主之。痛甚者。加大黃。桂枝加芍藥。即是小建中也。太陰脈弱。自下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其人胃虛。陽氣易動故也。下利者。先煎芍藥十余沸。難經云:痛為實。 大抵痛宜下。仲景云: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又曰。腹中滿痛。此為實。當下之。屬大柴胡湯。腹痛有二証。有虛痛。尺脈弦。腸鳴 泄利而痛者。冷痛也。小建中湯主之。仲景云: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 中湯。不瘥者。與小柴胡湯。小柴胡去黃芩。加芍藥陰証腹痛。即四逆散。通脈四逆加芍藥。 小便不利者。真武湯也。關脈實。腹滿。大便秘。按之而痛者。實痛也。桂枝加大黃湯。黃連湯。大承氣湯主之。 又問。腹脹滿者。何也?陰陽不和也。桔梗半夏湯最良。仲景論。太陽証。發汗。腹脹 滿者。濃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濃朴湯。吐後腹脹滿者。 與
方
濃朴散(出聖惠方)治傷寒有熱。因服冷藥過度。心腹脹痛。
濃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一兩) 當歸(銼微炒)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木香大 腹皮(銼各半兩) 訶黎勒(煨用皮一兩) 上粗搗篩。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 煎 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
木香散(出聖惠方)治傷寒冷氣。積在腹中脹疼痛。
木香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柴胡(去苗) 當歸(銼微炒各三分) 乾薑(炮半兩) 吳茱 萸(湯浸七次焙乾微炒一分)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中盞。入棗三枚。煎六分。去滓。 稍
桃仁散(出聖惠方)治傷寒心腹脹滿疼痛。
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神曲(炒令微黃) 麥 (炒令 微黃各三分) 桂心 白朮(各一兩) 上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煎六分。去滓。 稍 熱。不計時服之。
當歸散(出聖惠方)治傷寒脾胃虛。心腹脹痛。不思飲食。
當歸(銼微炒) 乾薑(炮製銼各半兩) 桂心 芎 陳皮(湯浸去白瓤焙) 檳榔 (各一兩) 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六分。去滓。稍熱。不計時候服。
赤芍藥散(出聖惠方)治傷寒脾胃氣滯。心腹脹痛。不欲飲食。
赤芍藥 訶黎勒(煨用皮) 當歸(銼微炒) 肉豆蔻(去殼) 人參(去蘆頭) 郁 李仁(湯洗去皮尖微炒) 桂心(各三分)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 檳榔(各一兩) 上為散。 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柴胡散(出聖惠方)治傷寒發汗。氣壅不散。攻心脹痛。
柴胡(去苗) 黃芩 赤芍藥 檳榔(各三分)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半夏(湯洗 七次去 滑) 大腹皮(銼) 木香(各半兩) 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 六分。去滓
赤茯苓散(出聖惠方)治傷寒卒心腹痛。脹滿。不下飲食。
赤茯苓 桔梗(去蘆頭) 陳橘皮(湯浸) 人參(半兩去蘆頭) 檳榔(三分)
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棗三枚。煎六分。去滓。稍熱。不計時候服。
大黃丸(出聖惠方)治傷寒大腸氣壅。心腹脹滿疼痛。四肢骨節酸疼煩悶。不得眠臥。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木香 桂心 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 枳殼(麩炒微黃去 瓤) 檳榔(各半兩) 郁李仁(三分湯浸去皮尖微炒)
上為末。煉蜜和搗一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每
治傷寒冷氣攻心腹脹滿疼痛。不下飲食方。(出聖惠方) 木香 赤芍藥 濃朴(去粗皮生薑汁炙令香熟各三分)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吳茱 萸 (湯浸七次焙乾微炒) 桂心 乾薑(炮) 白朮 青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半兩) 上為散。每服四
半夏散(出聖惠方) 治傷寒心腹脹滿疼痛。胸膈壅滯。或嘔噦。不能飲食。宜服。
半夏(湯洗七次去滑) 前胡(去蘆頭) 訶黎勒皮 赤芍藥 人參(去蘆頭各三分) 桂心 木香 檳榔(各半兩) 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 生薑 半分。煎六分。去滓。稍熱。不計時候服。
濃朴散(出聖惠方)治傷寒汗後。腹脹疼痛。
濃朴(二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川大黃(銼碎微炒) 人參(去蘆頭各一兩) 芎 赤芍藥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各三分)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 六 分。去滓。稍熱。不計時候服。
桃仁湯(出聖濟總錄)治傷寒後。心腹脹痛。
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令黃) 神曲(炒) 大麥 (炒) 桑椹(各一兩) 白朮(二兩) 桂(
烏藥散。治厥陰病。脅腹引小腹而痛者。此為疝也。
烏藥 茴香 青皮 赤豆(各一兩) 干漆 沒藥(各二兩) 砂 滑石 高良薑(各一兩)
柴胡芍藥湯(出聖濟總錄)治傷寒發汗後。邪熱不除。腹脅脹痛。
柴胡(去苗) 芍藥 黃芩(去黑心各三分) 大腹皮 半夏(湯洗去滑炒乾)枳殼(去 瓤麩 炒各半兩) 檳榔(銼一分)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生薑半分。拍碎。同煎至半 盞。去滓。溫服。
又方 治傷寒發汗惡風。心腹脹滿。
以薄荷煮汁服之。
傷寒厥逆(附論)
夫傷寒病。手足逆冷。其名曰厥。此因陽氣衰陰氣盛。陰盛。則陽脈逆而不通於四肢。 所以逆冷。其証令人惡寒。不飲水。下利清谷。或清便自調。或小便數。外証默靜是其候也。 宜溫之灸之。若灸之。而手足不溫者。為難治。然厥亦有熱厥者。先發熱而後厥。勢深厥亦 深。熱微厥亦微。脈雖沉伏。按之當滑。若或畏熱。或飲水。揚手擲足。煩躁不得眠。大便 秘。小便赤。外証昏憒者。雖厥不可溫也。宜下之。 陰陽相乘而生寒熱厥者。脈証似同而大異。寒厥者。初得之。四肢冷。脈沉微而不數。 多惡寒。引衣自覆。下利清谷。外証多惺。熱厥者。初得之。發熱頭疼。脈雖沉伏。按之必 數。其人或畏熱喜冷。揚手掉足。煩躁不得眠。大便秘。小便赤。外証多昏冒。傷寒亦然。 治之各有方。傷寒厥者。冷也。甚於四逆也。經曰:厥有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謂陽氣內陷。熱氣逆伏而手足為之冷也。經曰:傷寒一二日至四 五日。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是知內陷者。手足為厥 矣。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是名下 厥上竭。亦是言發動其熱也。先熱而後厥者。熱伏於內也。先厥而後熱者。陰退而陽氣得複 也。若始得之便厥者。則是陽氣不足而陰氣勝也。大抵厥逆為因所主寒者多矣。而又有進退 之別。經曰: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複厥。不厥者自愈。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厥 少熱多。其病自愈。厥四日熱反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病至厥陰。 傳經盡也。當是之時。陽氣勝陰。厥少熱多。其病則愈。若或陰氣反勝。陽不得複。厥多熱 少。其病則逆。厥為陰氣至也。熱為陽氣複也。至於下利。則曰先厥後發熱。而利必自止。 見厥複利。厥者複為熱。為陽氣得複。而利必自止。熱者複為厥。是陰氣還勝也。故複下利 矣。諸陽受氣於胸中。邪氣客感於胸中。郁郁留結。則陽氣不得敷布。而手足為之厥。經曰: 手足厥冷。脈乍緊。邪結在胸中。心中滿而煩。飢不能食。病在胸中。當吐之者是矣。厥為 陰之盛也。若更加之惡寒而蜷者。陰氣之極也。則難可製。經曰: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 手足厥冷者不治。是厥冷之逆者。神丹其能生乎。 厥有二証。有陰厥。有陽厥。仲景所謂熱深則厥深也。蓋陽極則發厥也。不可一例作陰 証治之。初得病而身熱。至三四日後。熱氣方深。大便秘。小便赤。或譫語煩躁昏憒。及別 有熱証而反發厥者。陽厥也。急用大柴胡湯。大承氣湯。隨輕重用之。若有大段輕者白虎湯。 初得病。身不寒熱。大便不秘。引衣自蓋。或下利。或小便數。無熱証而厥逆者。陰厥也。 四逆湯。理中湯。通脈四逆湯。當歸四逆加茱萸生薑湯。陰陽二厥脈皆沉。所以使人疑也。 陰厥脈沉遲而弱。陽厥脈沉而滑。或去緊。又陽厥指爪時時溫。陰厥常冷也。 証治論云:若兩脈不見者。只以外証辨冷熱也。若未辨陰陽者。且與四順丸試之。若是 陽厥。辨當見熱証。若是陰厥。不發熱矣。手足指頭微寒者。謂之清。此疾為輕。只可服 理中之類。已成厥者。則用四逆也。脈不至者。通脈四逆等湯。厥而脈乍結者。邪氣結在胸 中也。 傷寒四逆。四肢逆而不溫者是也。積涼成寒。積溫成熱。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 漸矣。傷寒始者。邪在皮膚。當太陽、陽明受邪之時。則一身手足盡熱。當少陽、太陰受邪 之時。則手足自溫。是表邪漸緩而欲傳裡也。經曰:有傷寒四五日。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 湯主之。是太陽之邪傳之陽也。傷寒脈浮。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是少陽邪傳於太陰 也。是知邪氣在半裡。則手足不熱而自溫也。至於邪傳少陰。而裡証已深。雖未至厥。而手 足又加之不溫。是四逆也。若至厥陰。則手足厥冷矣。經曰: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 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方用柴胡、枳實、芍藥、甘草。四者 皆是寒冷之物。而專主四逆之疾。是知四逆。非虛寒之証也。又有四逆諸湯。亦治四逆手足 寒。方用乾薑附子熱藥者。厥有旨哉。若手足自熱而溫。從四逆而至厥者。傳經之邪也。四 逆散主之。若始傳之。手足便厥而不溫者。是陰經受邪。陽氣不足。可用四逆湯溫之。大須 識此。勿令誤也。四逆與厥相近而非也。經曰:諸四厥者。不可下。是四逆與厥者異也。吐 利煩躁。是四逆者死。是惡見其四逆也。診視之間。熟詳究之。 歌曰:四逆須將腎証詳。病來手足但微涼。枳柴芍藥傳經劑。邪中陰經四逆湯。 又論云:手足不溫謂之四逆。陰經之邪主之。太陰受病。手足自溫。傳至少陰。則有手 足四逆之証。四逆之與厥冷實相遠也。或曰。均是四逆耳。而四逆湯散。一寒一熱。用藥何 不類耶。蓋手足自熱而至溫。由溫而至四逆。是傳經之邪。非虛寒之候也。四逆散主之。若 得病以來。手足不溫。便成厥逆。此則陰經受邪。陽氣不足也。可以四逆溫之。臨診要當審 此。雖然。吐利煩躁。惡見四逆。四逆下利。惡寒而蜷。並屬少陰。又為不治之診。故並及 之。少陰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滿。或泄利下重。並用四逆散。初病 以來。厥冷四逆。即用四逆湯溫之。兩足脛逆冷有本條。 凡厥逆。冷厥初來厥有源。沉遲而弱冷常存。熱深發厥初身熱。沉滑時平指爪溫。 陽氣伏藏。陰氣越出。陰陽不相接。所以厥也。其手足厥冷之証乎。蓋諸陽通於四末。 陽微而為陰所勝。初病便厥者。是為冷厥。其脈沉遲。按之則弱。惺惺而靜。惡寒引衣。足 多攣臥。或身上粟形。或下利清谷也。熱伏於內。先熱而後厥者。是為熱厥。脈必沉滑。按 之則數。昏塞狂言。發渴。露手揚衣。或躁不得眠。或大便不得利也。外証皆可驗焉。若先 厥而後得熱。則是陰邪退。而陽氣複矣。傷寒熱多厥少。其病當愈。厥多熱少。其病則進。 下利則發厥一條。亦有厥者。複為熱為有瘳。熱者複厥為已甚。蓋下虛則厥。陰實使之。陽 長陰消。其可也。雖然。傷寒血証。亦有四肢厥。以至昏迷悶絕者。此又不可不知。至若少 陰不利。惡寒而蜷。手足厥冷。與夫臟厥一証。皆為不治之診。厥可無辨乎。冷厥初病。便 作四肢逆冷。足蜷惡寒。引衣自蓋。不知大小便。而有滑泄外証。默默而惺。四逆湯。理中 湯。白通加豬膽汁湯。當歸四逆加茱萸生薑湯。可選方用之。又痰厥氣厥腎厥。宜用易簡芎 辛湯最良。熱厥初病。身熱。然後發厥。其人則畏熱。揚手擲足。及煩躁飲水。頭汗。大便 秘。小便赤。怫郁昏憒。蓋當下失下。血氣不通。故四肢逆冷。所謂熱深則厥深。下証悉具。 而見厥逆者此也。可與大承氣湯。及大柴胡湯。或白虎湯。熱厥厥冷厥相類。但指爪時溫。 為異耳。若疑似未明的當。且以四順丸試之。陽厥則有熱。陰厥則無熱。寒熱而厥者。一手 或兩手無脈。面色晦昧不澤。急銼五味子並麻黃細辛甘草湯。人參調血通脈。可以為佐。服 後汗解則生。投藥無汗。或脈不至者。不治。水氣厥者。心下怔忪。可用茯苓甘草湯。邪氣 結胸中而厥者。脈乍緊乍結。心煩滿。飢不欲食。可與瓜蒂散吐之。臟厥者。七八日。逆冷 下利。發躁。無時暫安。則不能治。痰飲厥逆。眩暈。少與三生飲。妙。
方
吳茱萸湯(出聖惠方)治傷寒吐利。手足逆冷。心煩悶絕。宜服。
吳茱萸(湯浸七次焙乾微炒) 甘草(各一分炙微赤銼) 棗(五枚) 生薑 人參(去蘆頭) 濃朴(各半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香熟) 上細銼。都以水三大盞半。煎至一盞半。去滓。不 計 時候。
益智子散(出聖惠方)治傷寒曾經發汗吐下。寒氣未退。脾胃氣虛。胸膈煩滿。手足厥冷。宜服。
益智子 川烏頭(炮裂去皮臍) 肉桂(去皮) 當歸(銼微炒) 乾薑(炮製銼) 細辛高 良薑(銼)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前胡(去蘆頭) 濃朴(各一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 令香熟) 上
通脈散(出聖惠方)治傷寒病。脈沉。厥逆。宜服。
麻黃(一兩半去根節) 肉桂(去粗皮) 附子(各二兩炮裂去皮臍)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 熱服。
治傷寒吐下後。胃氣虛寒。食即吐逆。四肢厥冷。宜服此方。(出聖惠方) 人參(去蘆頭) 白朮 桂心 附子(炮裂去皮臍) 濃朴(各一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 令香 熟) 乾薑(炮製銼)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 甘草(各三分炙微赤銼) 上搗篩為散。 每服 四錢。以水一中盞。煎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
附子散(出聖惠方)治傷寒手足厥冷。脈細欲絕者。宜服。
附子(炮裂去皮臍) 白朮(各一兩) 高良薑(二分銼) 濃朴(一兩半去粗皮生薑汁炙令 香熟)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上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 不 計時候。稍熱服。
白朮湯(出聖惠方)治傷寒四逆。手足厥冷。汗出脈微。及內有久寒。
白朮(一兩半) 人參(三分去蘆頭) 桂心 乾薑(各半兩炮製銼) 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一作半兩) 甘草(一分炙微赤一作三分) 上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
附子湯(出聖惠方)治傷寒大熱。汗出熱不去。腹內拘急。四肢厥冷。並不利方。
甘草(炙微赤銼) 乾薑(炮製銼) 赤芍藥(各一兩) 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
上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半。煎至一盞,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
治傷寒手足厥逆。嘔吐涎沫。頭痛。宜服此方。
吳茱萸(半兩湯浸七次焙乾微炒) 人參(一兩去蘆頭) 上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 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
芍藥湯 治傷寒下利清谷。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腹痛兼嘔。
芍藥(一兩) 附子(炮裂去皮臍三分) 人參 甘草(炙各半兩)
上銼如麻豆。每服五錢。以
吳茱萸湯 治傷寒手足厥冷。脈細欲絕者。
吳茱萸(湯淘三次焙乾炒) 當歸(切焙) 芍藥(各一兩) 甘草(炙三分) 乾薑 (炮製半兩) 桂(去粗皮一兩) 細辛(去苗葉三分)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以水一盞。酒半盞。 棗 三枚。擘破。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人參湯 治傷寒裡寒外熱。手足多厥。
人參 白朮(各一兩) 細辛(去苗葉) 乾薑(炮製三分) 甘草(炙去半兩)
上粗搗篩。 每服五錢。以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溫服。
陽起石丸 治傷寒四逆。
陽起石 太陰玄精石 硝石 附子(炮裂去皮臍各等分) 上搗篩。研為細末。湯浸蒸 餅 和。
正陽散 治傷寒手足厥冷。脈沉細。澤漆湯 治脈沉者。
半夏(半升) 紫參(五兩一作紫菀) 澤漆(三斤以東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生薑(五 兩) 白前(五兩) 甘草 黃芩 人參 桂枝(各三兩)
上 咀。內澤漆汁中。煮取五升。 溫服五合。至夜盡服。
苓桂味甘湯 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痺。其面翕如醉狀。因腹下流陰股。小便難。時複冒者。與茯苓桂枝甘草五味子湯。治其氣沖。X\ 茯苓(四兩) 桂心 甘草(各二兩) 五味子(半升) 苓甘味薑辛湯 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茯苓、甘草、五味子。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方。 五味子(半升) 甘草 乾薑 細辛(各一兩) 茯苓(去黑皮四兩) 苓甘味薑辛夏湯 咳滿即止。而更複渴。沖氣發者。以細辛、乾薑為熱藥也。服之當逆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腹痛。加半夏以去其水方。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茯苓(四兩) 細辛 乾薑 甘草(各二兩) 苓甘味薑辛夏仁湯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其証應納麻黃。以其人遂痺。故不納之。 杏仁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茯苓(四兩) 乾薑 細辛 甘草(各三兩) 苓甘味薑辛夏仁黃湯 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沖其面。加大黃利之方。 大黃 乾薑 細辛 甘草 茯苓(四兩) 五味子 半夏 杏仁(各半升) 小青龍加石膏湯 咳而上氣肺脹。其脈浮。心下有水氣。脅下痛。引缺盆。設若有實者必躁 石膏 乾薑 桂心 細辛(各二兩) 芍藥 甘草(各二兩) 麻黃(四兩) 半夏(半 升) 五味子(一升) 赤丸方 治傷寒氣厥逆。 茯苓 半夏(各四兩洗一方用加) 烏頭(二兩炮) 細辛(一兩一作人參) 附子散 治傷寒時氣。 附子(炮裂去皮臍) 桂(去粗皮各半兩) 上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熱酒調。頓服。 濃 衣蓋。汗出為度。 奪命川附湯 治體虛感冒。傷寒頭疼發熱。或日輕夜重。或午或早。或晚或終日。單發大熱。雖渴不喜冷。脈沉細。氣虛者。可服。予嘗以此藥醫十數人。自能醫者皆效。故錄附之。 川附一雙(去皮臍炮切片) 四逆湯 治傷寒厥逆。表熱裡寒。下利清谷。食入則吐。或乾嘔。或大汗大吐下之後。四肢 大附子(生用去皮臍半兩) 乾薑(半兩) 甘草(炙一兩) 返陰丹(出王氏博濟方)治傷寒厥逆。 太陰玄精石(一兩為末) 硫黃(一兩為末) 硝石(一兩為末) 膩粉(半兩) 上 依次第。 而在干煨斗內。用濃墨染紙作蓋子覆之。以慢火煨。良久揭看藥上有黃矛生便止。入乳缽內 悶氣。細研五七百下。用蒸餅丸如皂子大。傷寒脈細。四肢冷逆。及曾轉瀉者。濃煎艾湯一 盞。先熱與吃一半。細嚼一丸下。須臾汗出便瘥。重者不過二丸必愈。 夫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陰主夜夜主臥。謂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矣。今熱氣未 散。與諸陽並。所以陽獨盛。陰偏虛。今病後不得睡者。陰氣未複故也。榮衛之氣。晝行於 陽則寤。夜行於陰則寐。傷寒瘥後。臟腑皆虛。榮衛出入不能循常。緣熱邪未散。與陽氣並。 衛 歌曰:不眠腎証利而煩。大熱膀胱胃裡干。吐汗出下余懊 。熱多熱少數般看。 經云:胃不和。臥不安。不和者。津液乾焦。邪熱煩躁。陽獨盛而陰偏虛故爾。蓋夜以 陰為主。陰氣則目閉而臥安。惟夫陰為所盛。故終夜煩擾而不得寧。所謂陰虛則夜淨者此也。 若陽虛而陰盛焉。又有夜靜晝煩之証耳。少陰不利而渴。不得眠。豬苓湯。此停水也。若二 三日以上。心煩不得眠。黃連阿膠湯主之。甚良。太陽發汗多。或大汗出。胃中乾。煩熱不 得眠。欲飲水者與之。胃和即愈矣。若脈浮。小便不利。渴可與五苓散。吐汗下後。心中懊 虛煩。顛倒不得眠。梔子豉湯。或酸棗湯。大熱乾嘔。呻吟錯語。不得眠。黃連解毒湯。 凡陽毒熱病。皆不得眠。下後發汗。無大熱。脈微沉。不嘔渴。無表証。夜靜晝煩而不得眠。 可與乾薑附子湯。陽勝陰。則狂眠亂夢。可用梔子豉湯。陰勝陽則驚悸昏沉。宜用酸棗湯。 瘥後不得眠者。熱氣與諸陽相並。陰氣未複故也。宜用梔子烏梅湯。或易簡溫膽東加竹茹。 此可通用。 又多眠歌。多眠神思若沉昏。自汗風溫默默然。狐惑唇瘡沉細腎。太陽浮細亦痴眠。 陰虛陽盛。人多昏昏閉目者。陰司合也。默默不言者。陰主靜也。多眠四証。二者病在 經。若太陽惡寒。其脈浮細。是陽氣未盡複也。若狐惑淹沉。素得之下利。則不忌陽可知矣。 此所以為陽盛與風溫証。尺寸俱浮。自汗喘息。體重不收。默默然欲眠。不可發汗。可與葳 蕤湯。病在少陰、厥陰二經。狐惑。覺四肢沉重。咽乾聲啞。上下唇瘡。害人甚急。有本條。 少陰証。尺寸俱沉細。目欲寐。急與四逆湯。複其陽氣。又少陰欲吐不吐。煩而多寐。 五六日。自利而渴。張氏無治法。若是小便白者。可用四逆湯甚妙。張氏又云:少陰病。脈 微沉 變難活。貴乎詳而審之可也。太陽証。頭項痛。惡寒嗜臥。脈浮細。或胸脅滿者。宜用小柴胡湯。脈且浮。宜麻黃湯。胃傷風。發黃嗜臥。自有本條。 瘥後昏沉歌。差後昏沉似降妖。或時寒熱或時潮。語言錯謬精神少。毒在心胸汗未消。 傷寒瘥後。半月以來。終不能惺惺。錯謬言語。精神短少。或寒或熱似瘧。或潮熱。頰赤色 者。若以風魅治之。非也。是由發汗不盡。餘毒在心。熱氣內蘊。炮絡開致之然也。瘥後昏 沉不醒。可與知母麻黃湯。再取微汗。瘥後勞複食複。見下後有熱條。瘥後胃脘餘熱。虛煩 而吐。用竹葉東加生薑瘥後喜睡。膈上有寒。宜用理中丸。瘥後從腰以下有水氣。宜用牡蠣 澤瀉散。瘥後日暮微煩。以其病方瘥。強與穀食而不消也。節食飲則可愈矣。 麥門冬散(出聖惠方)治傷寒後體虛煩熱。不得睡臥。少思飲食。宜服。 麥門冬(去心) 黃芩(各三分) 茯神 熟乾地黃 人參(去蘆頭) 黃耆 (銼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微赤銼) 上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粳米 五十粒 治傷寒後虛煩。不得眠睡。心中懊 。宜服梔子烏梅湯。(出活人書) 甘草(炙微赤) 梔子仁 黃芩(各半兩) 烏梅肉(十四枚微炒) 柴胡(一兩去苗) 上搗 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竹葉二十七片。豉五十粒。煎至六分。去渣。 不 熟乾地黃散(出聖惠方)治傷寒後體虛心煩。不得眠臥。四肢少力。 熟乾地黃(一兩半) 白芍藥 羚羊角屑 茯神 黃耆 (銼) 麥門冬(去心) 酸棗 仁(微 炒) 人參(去蘆頭各一兩) 上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六分。去滓。入雞 子 清一枚。攪令均。溫服。 又方(出聖惠方) 半夏(三分湯洗七遍去滑) 白茯苓(一兩半) 黃芩(一兩) 上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 水一 酸棗仁散(出聖惠方)治傷寒後體虛乏力。筋脈拘急。四肢疼痛。不得睡臥。宜服。
上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 升。去滓。分三服。溫服。
上 咀。以水 八升。 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上 咀。以 水八 升。煮
上 咀。以 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若逆而納麻黃者。其人必厥。所以然者。以其 人血虛。麻黃發其陽故也。
上 咀。 以水 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上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下藥。煮取二升半。強者服一升。 羸者減之。小兒四合。仲景用治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外台同。
上為末 之。納 真朱為色。煉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飲下三丸。日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為度。
上 咀。作一服。水一碗生薑十三片。煎七分。濾出。水 中 沉冷。再露一宿。次早五更。冷服一二口。複歇。看腹中有無發熱。如無熱。再進。作二三 次服。其熱自退。神速之效。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 二盞。 煎七分。去滓。食前溫服。並進取效。
傷寒後不得眠(附論)
方
酸棗仁(一兩微炒) 麥門冬(去心) 防風(去蘆頭) 芎 (各半兩) 當歸(微 炒銼) 白 茯苓 羚羊角屑 人參(去蘆頭) 黃耆 (銼各三兩) 上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 盞。 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麥門冬散(出聖惠方)治傷寒後胃氣虛乏。不思飲食。四肢少力。心神煩悶。不得睡臥。
麥門冬(去心) 黃耆 (銼) 人參(去蘆頭各三分) 白朮 白茯苓(各一兩) 酸 棗仁 甘草(炙微赤銼) 芎 桂心 半夏(湯洗七次去滑各半兩) 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 上 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竹葉七片。棗三枚。煎六分。去滓。不計 時候。溫服。
茵陳散(出聖惠方)治傷寒後伏熱在心中。恍惚多驚。不得睡臥。宜服。
茵陳 犀角屑 赤芍藥 麥門冬 黃芩 梔子仁 甘草(各半兩炙微赤銼) 柴胡(去苗) 茯神(各一兩) 上搗篩為末。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竹葉二十七片。生地黃 一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梔子豉湯(出德生堂方)治傷寒汗後虛煩。不得眠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 。感冒發為寒熱。頭疼體痛。並皆治之。
梔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
上 咀麻豆大。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 溫服。一二服得吐。止後服。一方有薤白一握。一方黑砂糖一小塊。嚼下。用服以漿水投之 即吐。
酸棗仁湯(出活人書)治傷寒吐下後。心煩氣乏。晝夜不得眠。
酸棗仁(炒一兩) 麥門冬(去心焙二合) 甘草(一分炙) 知母(切焙) 白茯苓 (去黑皮) 芎 乾薑(各半兩)
上 咀如麻豆大。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酸棗仁甘草湯(出聖濟總錄)治傷寒後勞損。煩躁不得眠。
酸棗仁(微炒四兩) 甘草(炙銼) 當歸(切焙) 桂枝 人參 白茯苓(去黑皮) 石膏 (碎) 芎 (各三兩) 遠志(去心一分)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 溫服。不拘時。
酸棗仁湯(出聖濟總錄)治傷寒汗後。不得眠睡。
酸棗仁(微炒二兩) 人參(一兩) 石膏(碎) 桂枝 知母(切焙) 甘草(炙各半兩) 赤茯苓(去黑皮三分)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酸棗仁黃芩湯(出聖濟總錄)治傷寒餘熱未散。不得眠睡。
酸棗仁(微炒一兩) 黃芩(去黑心) 麥門冬(去心焙) 甘草(炙各半兩) 遠志 (去心) 萆(各一兩) 人參(切) 茯神(去木各一兩) 桂枝(去粗皮三分)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溫服。日再。
梔子仁湯(出聖濟總錄)治傷寒後虛煩。不得眠睡。吐逆。
梔子仁 豉(炒各一兩) 酸棗仁(炒一兩) 芎 陳橘皮(去白焙) 人參(去蘆頭) 白 茯苓(去黑皮各半兩)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滓。食 前溫服。日再。
人參湯(出聖濟總錄)治傷寒後虛勞。不得眠。煩悶。四肢乏力。柴胡湯(出聖濟總錄)治傷寒後虛煩熱驚悸。不得眠睡。麥門冬茯苓飲(出聖濟總錄)治傷寒後煩滿。心神恍惚。不得眠睡。(方見 麥門冬飲)
地骨皮飲(出聖濟總錄)治傷寒後虛煩客熱。累夜不得眠。頭疼眼疼。迷悶。
地骨皮(洗) 麥門冬(去心各二兩) 酸棗仁(炒三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 一盞半。 入生薑五片。煎七分。去滓。食後溫服。
梅實丸(出聖濟總錄)治傷寒後膽冷。不得睡。
梅實肉 大棗肉 酸棗仁(炒等分) 上同搗成膏。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臥含化服。
酸棗仁湯(出聖濟總錄)治大病後。及虛勞不得眠。
酸棗仁(炒) 榆皮(切各三兩)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 溫服。
黃連阿膠湯(出肘後方)治傷寒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者。心中煩。不得臥。
黃連(一兩) 阿膠(三分) 雞子黃(半個) 黃芩(一分) 芍藥(半兩)
上銼 散。每服四 錢。水二盞。煎取一盞。去滓。納膠消盡。雞子黃攪令和。溫服。日二服。
半夏茯苓湯(出肘後方)治差後虛煩不得眠。眼中疼痛。懊 。
半夏(三兩洗) 秫米(一升) 茯苓(四兩) 上切。以千裡流水一石。揚之萬遍。 澄取二 斗。合煮諸藥。得五升。去滓。溫分五服。忌羊肉、餳、酢、等物。
治差後虛煩不得眠。眼中痛疼。懊 。(出肘後方) 豉(七合) 烏梅(十七枚) 上以水四升。先煮梅。取二升半。納豉。取一升半。分 再服。 無烏梅。用梔子十四枚亦得。
溫膽湯(出易簡方)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兼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或夢寐不祥。或異象眩惑。遂致心驚膽懾。氣郁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証。或短氣悸乏。或複自汗。或四肢浮 半夏 枳實(各一兩) 橘紅(一兩半) 甘草(四錢) 茯苓(三分)
上 咀。每服四錢。 水一盞半。生薑七片。棗七枚。竹茹一塊如錢大。煎至六分。去滓。食前熱服。竹茹即刮竹 青也。此藥大治傷寒後。及一切病後虛煩。夜睡不寧者。並宜用之。若傷寒後尚有餘熱。並 熱在上焦。兼汗下後。表裡俱虛。不可攻者。宜用竹葉石膏湯。下利發熱。竹葉湯中去石膏。 加熟附子。名既濟湯。嘔者二陳湯。一法治傷寒壞証。時或發消渴。燥煩。用新羅參不拘多 少。煎湯。浸令水冷後。盛渴之時與之。頓服。熱則隨去。大抵傷寒渴者。不可多與之水。 水積胸中。便為結胸。然亦須濡沫之可也。結胸治法。見於理中湯方中。傷寒後咳逆。其証 最為危。當用半夏一兩。生薑一兩半。白水煎服。其他病亦惡咳逆。當用丁香十粒。乾柿蒂 一十五枚。煎湯半盞。乘熱頓服。
傷寒虛汗不止(附論)
夫傷寒自汗者。謂不因發散。而自然汗出者是也。內經曰:陽氣衛外而為固也。衛為陽 言。衛護皮膚。肥實腠理。禁固津液。不得妄泄汗者干之而邪出。氣干於衛氣。氣不能衛。 故於外則皮膚為之緩。腠理為之疏。由是而津液妄泄。 然潤。 然出。謂之自汗也。 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此衛氣不和。風邪干於衛也。太陽中 。汗出惡寒身熱而渴者。暑邪 干於衛者也。是知衛氣固護津液。不令妄泄。心為邪氣干之而出也。風寒暑濕之毒。為四時 之氣。中人則為傷寒。風與暑濕為邪。皆令自汗。惟寒邪傷人獨不出。寒傷榮而不傷衛。無 邪氣所 干。則皮腠得以密。津液得以固。是以不出也。及其寒漸入裡。得而為熱。則亦使自汗出也。 蓋熱則榮衛通。腠理開而汗泄矣。然自汗之証。又有表裡之別焉。虛實之異焉。若汗出惡風。 微惡寒者。此表未解也。必待發散而後愈。至於漏不止而惡風。及發汗發惡寒者。又皆表之 經曰:陽明發熱汗出。此為熱越。又曰。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又非若邪氣在表 而汗出之可緩也。傷寒自汗之証為常也。設或汗出發潤。與其出之如油。或大如貫珠著身。 出而不流。皆為不治之証也。必手足俱周。遍身悉潤。 然一時間許。煩熱已而身涼和。 為佳矣。此則陰陽氣和。水升火降。榮衛通流。邪出而解之也。內經曰:陽之汗。以天地 之雨名之。此之謂也。 歌雲。百般汗自傷風始。風濕風溫胃不和。中暑亡陽並霍亂。陽明柔 亦同科。 又論云:傷風桂枝湯。渴者五芩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湯。自汗出而小便難者。桂枝附子湯。自汗出而小便數者。不可行桂枝也。芍藥甘草湯。風濕風溫各有本條。衛不和。病患 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是也。凡發汗多而漏不止者。曰漏風。亡陽桂枝附子湯。尺寸脈俱緊 主無汗。而反汗出。曰亡陽屬少陽。法當咽痛。豬膚湯。甘桔湯。四肢疼而厥逆惡寒者。四 逆湯。大抵陰病四肢逆冷。額上及手背冷者。法當無汗。而有汗者。曰亡陽。四逆湯。煩躁 惡風汗出。防風白朮牡蠣湯。次服小建中湯。汗多不止者。溫粉揆之。霍亂手足逆冷者。四 逆湯。有熱証而霍亂。及中暑者。香薷散信效。多用小柴胡湯。依常法煎後。極冷服之效。 陽明法當多汗者。不可不知也。小便自利者。不可用承氣湯攻之。宜服蜜導法。惡寒者。表 未解。桂枝湯。反無汗惡寒者。升麻葛根湯。反無汗而喘者。麻黃湯。 陽明証。自汗出。應小便不利。而反利者。津液內竭也。屎雖硬。不可攻之。宜蜜導法。 豬
方
石膏散(出聖惠方)治傷寒頭痛惡寒。虛汗不止。宜服。
石膏 牡蠣(各三分燒為粉) 地骨皮 白朮 五味子 黃耆 (銼) 麻黃根(各半兩) 上 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煎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白朮散(出聖惠方)治傷寒體虛。汗出心煩。頭痛惡風。宜服。
白朮 麻黃(不去根節) 石膏 芎 (各三錢) 甘草(炙微赤銼) 羌活 羚羊角屑桂心知母(各一兩) 上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五分。去滓。 不 計時候。溫服。
治傷寒汗出不歇。宜服此方。(出聖惠方) 川大黃(銼碎微炒)。 黃連(去鬚) 梔子仁 黃柏(塗蜜炙微赤銼) 麻黃根(以 上各一兩)
治傷寒體虛。夜臥汗出不止。時發頭旋。惡心不食。宜服此方。
人參(去蘆頭) 半夏(湯洗七次去滑) 黃耆 (銼各一兩) 麻黃根(一兩半) 牡 蠣(二兩 燒為粉) 防風(三分去蘆) 上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麻黃根湯(出聖惠方)治傷寒虛汗不止。
麻黃根 黃耆 (銼) 龍骨(各一兩) 五味子(半兩) 牡蠣(二兩燒為粉) 甘草(三分炙微赤) 白茯苓散(出聖惠方) 治傷寒脈微細。汗出不止。漸覺虛羸。宜服。 白茯苓 人參(去蘆頭) 麻黃根 牡蠣(燒為粉) 肉蓯蓉(酒浸一宿刮去粗皮炙乾 各一兩) 白朮 白芍藥(各三分) 五味子(半兩) 上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 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人參散(出聖惠方)治傷寒虛汗不止。多煩躁。時時驚悸。宜服。
人參(去蘆頭) 遠志(去心) 白茯苓 麥門冬(去心) 黃耆 (銼) 柴胡(去苗 各半兩)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龍骨(一兩) 上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 棗 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入竹茹一分。同煎。
牡蠣散(出聖濟總錄)治傷寒脈候軟弱。神氣羸劣。虛汗不止。
牡蠣(一兩燒為粉) 白茯苓 人參(去蘆頭) 白朮 白芍藥 麻黃根(各三分) 上 為搗 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二錢。
治傷寒體虛。汗出不止。時時心悸。宜服此方。(出聖惠方) 茯神 伏龍肝(各一兩) 牡蠣(一兩半燒為粉) 麻黃根(二兩) 上搗細羅為散。 每服不 計時候。煎金銀湯調二錢。
治傷寒汗出不止。漸至困羸。宜用此方。(出聖惠方) 牡蠣(燒為粉) 麻黃根(各五兩) 滑石(三兩) 丁香(一兩) 甘松香(二兩)
上搗羅為散。每度用生絹包藥五兩。挨身體。以汗止為度。
治傷寒濕溫。汗出遍身如水。虛汗不止。宜服。(出聖惠方) 杜仲(一兩去粗皮炙微黃銼) 牡蠣(二兩燒為粉) 上搗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 溫水 調下二錢。一方等分搗篩。向暮臥。以水服一錢。午後汗止者。不再服。服之令人乾燥。若 汗不止者。複服一錢。不過再必愈。有驗。天行及百病後。虛吸漏汗。遂溫之。無不止者。
牡蠣散(出聖惠方)治傷寒汗不解。宜服。
牡蠣(燒為粉) 熟乾地黃 白朮 龍骨 人參(各一兩去蘆頭) 甘草(炙微赤銼) 白 芍藥麥門冬(去心各半兩) 黃耆 (二兩銼) 上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 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又方(出聖惠方) 麻黃根 牡蠣粉 黃耆 (銼) 人參(去蘆頭) 地骨皮 龍骨(各一兩) 上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又方(出聖惠方) 牡蠣粉 麻黃根 杜仲(去粗皮炙微黃銼) 黃耆 (銼各一兩) 上搗細羅為散。不計 時候。煎蛤粉調二錢。
又方(出聖惠方) 麻黃根(一兩半) 故蒲扇(燒灰半兩) 上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牛乳汁調 下二錢。
治大病瘥後多虛汗。及眼中流汗方。(出肘後方) 甘草 石骨(各一兩) 上搗末。以漿水服方寸匕。日二服。瘥。
治大病後。虛汗出不禁。
粢粉 豉(各等分炒焦) 故竹扇(如掌大燒灰) 上合搗。以絹囊盛。粉身立止。
治汗不止方(出千金方) 上用地黃三斤。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出千金方) 以白朮葉作飲飲之。一方。白朮方寸匕。日以飲服之。
治卒得汗不止方(出千金方) 以溫酒服羊牛脂。一方服尿亦止。
溫肺湯(出指南方)治感寒多汗。
五味子 細辛(去苗) 半夏(湯洗七次) 甘草 乾薑(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 五錢。 水二盞。棗一枚。擘破。同煎一盞。去滓服。
甘草附子湯(出指南方) 甘草(一兩) 附子(一兩炮去皮臍) 桂(四兩去皮)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 盞。煎 一盞。去滓服。
治吹霎冒雨。頭痛惡寒。虛汗出不止。脈氣沉細。頭冷痛。嘔逆惡心。(出護命 方) 麻黃根 芎 削術 黃橘皮(各一分) 甘草 細辛(各二銖) 上細羅為末。每服 二錢。以水一盞。煎取八分。食後空心去滓服。
傷寒毒攻手足(附論)
夫傷寒毒攻手足者。熱勝則腫也。熱毒之氣。客於腑臟。邪結在裡。循經而出。注於四 肢。故令人手足煩熱赤腫疼痛也。病源熱毒瓦斯從臟腑中出。攻於手足。手足則 熱赤腫疼痛 也。人五臟六腑井榮 。皆出於手足指。故此毒從內而出。攻於手足也。
方
連翹散(出聖惠方) 連翹 當歸 麥門冬(去心) 黃芩 犀角屑(各一兩) 川大黃(銼碎微炒) 木香 防風 (去蘆頭) 羌活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牛蒡子(微炒半兩) 麝香(一錢細研)
上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傷寒毒瓦斯。攻四肢虛腫。宜服此方。(出聖惠方) 澤瀉 柴胡(去苗) 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各三分) 半夏(湯洗七次去滑) 甘草 (炙微赤銼各半兩) 上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細辛散(出聖惠方)治傷寒發渴。寒熱。唇口乾焦。毒瓦斯攻四肢浮腫。
細辛 芎 郁李仁(各一兩湯浸去皮尖微炒) 赤茯苓 麥門冬(去心各一兩半) 桑根 白皮(二兩銼) 甘草(三分炙微赤銼) 上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傷寒毒瓦斯攻手足虛腫。宜貼膏方。(一名鉛丹膏出聖惠方) 黃丹(半兩) 蠟(三兩) 松脂 麻油(各一兩) 乳香 麝香(各一兩) 上各別 研為末。 以瓷器內先煉松脂並油。次下蠟及黃丹、乳香等。慢火煎少時。候冷。攤於絹上。貼腫處。 一切腫毒並用之。一方無麻油。
又方(出聖惠方) 清油(一合) 蠟(半兩) 鹽花(一合) 上以瓷器中煉油熟。次下蠟並鹽花。用文 武火煎 成膏。貼於腫處。
治傷寒毒瓦斯。攻手足虛腫疼痛。宜服此方。(出千金方) 用赤馬通一升。水一斗五升。煮取一斗。絞取汁。看冷熱。以漬手足。
又方(出千金方) 羊糞末(一兩) 煉成豬脂(二兩) 上相和令均。用塗腫處。
又方(出千金方)治時疫傷寒。毒攻手足腫。疼痛欲斷方。
用虎杖半斤細銼。以水一斗五升。煎至一斗。去滓。看冷熱。以漬手足。一方。令踝上 有水尺許。止之。
又方(出聖惠方) 用苦參半斤。以水一斗。煎至五七沸。去滓。看冷熱。漬手足。至踝上一尺止。
豉酒方 治傷寒毒瓦斯攻手足。及身體虛腫。宜服此方。(出聖惠方) 用豉五合。微炒。以酒一升半。煎五七沸。去滓。隨性稍熱飲之。
治傷寒毒瓦斯攻手足腫方(出聖惠方) 豬蹄(一具) 蔥白(兼須十莖) 上以水五升。煮令豬蹄熟。去滓。入鹽二錢。看冷 熱。 漬腫處。
治傷寒毒瓦斯攻手足虛腫。及疼痛欲脫方。(出聖惠方) 豉(一斤) 豬肉(一斤) 上以水一斗。煮令豬肉熟。去滓。看冷熱。用漬手足。
治傷寒時氣瘟病。毒瓦斯攻手足虛腫。及疼痛欲脫。亦治毒攻陰腫。(出聖惠方) 用黃柏二斤。細銼。以水一斗五升。煎至五七沸。去滓。看冷熱。漬手足。
又方(出聖惠方) 豬肉(一斤) 桃葉(一斤) 上以水一斗五升。煮令肉熟。去滓。看冷熱。漬手足。
又方(出聖惠方) 用蒼耳苗。絞取汁。以漬手足。
又方(出千金方) 以稻穰燒灰。淋汁漬之。
治傷寒毒攻手足痛。
上煮羊桃汁。漬之。佳。入鹽豉尤好。
療傷寒手足疼欲脫。(出千金方) 上取羊屎煮汁。以灌之。一方漬之。瘥。止疥。療時疫。陰囊及莖熱腫。亦可煮黃柏等 洗之。並除傷寒之疾。
防己丸(出聖濟總錄)治傷寒毒瓦斯。攻四肢虛腫。及喘息促急。
防己 葶藶子(炒) 郁李仁(炒) 赤茯苓(去黑皮) 百合(各半兩) 桑根白皮 (銼) 木通(銼各三分) 澤漆(炒一分) 上搗羅為末。煉蜜和。更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 二
五香湯(出聖濟總錄)治傷寒毒瓦斯。攻四肢兩背虛腫。
沉香 木香 薰陸香 雞舌香(別研各三分) 麝香(研一錢) 白薇(三分) 枳實 (麩炒) 麻黃(去根節) 防風(去) 葳蕤 秦艽(去苗) 獨活(去蘆頭) 甘草(炙各半兩) 上 除五香 別搗外。粗搗篩。每服三錢。用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下五香末一錢。再煎令沸。溫服。 食前臨臥。日三服。
傷寒餘熱不退(附論)
夫傷寒病。其人已經發汗吐下。或服藥以後。而脈洪大實數。腹內脹滿。小便赤黃。大 便難。或煩或渴。面色變赤。此為府藏有結熱故也。傷寒後餘熱不解者。蓋陰陽未和。邪氣 未盡。搏留經絡。蘊而生熱。潮作如瘧。鼻衄。煩躁。面赤目黃。腹滿。小便不利。大便干 澀。或即譫言。渴欲得水。脈沉數者。當以裡証求之。脈若但浮者。當消息治其外。 又云:下之而熱不退者。蓋病患脈微而澀。為醫所病。大發其汗。其陽氣微乏。大下之。 使陰氣弱。其人亡血。病當惡寒。乃發熱無休止時。蓋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陽微惡寒。 四逆湯主之。陰弱發熱。為內熱。葶藶苦酒湯主之。大抵傷寒八日以上。大發熱者。此為難 治。仲景云:脈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死。又有醫人多用丸子藥下之。身熱不退。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湯主之。
方
犀角散 治傷寒餘熱不退。心神煩躁。
犀角屑 木通(銼各三分) 黃芩 土瓜根 龍膽(去蘆頭各一兩) 川朴(半兩)
上粗搗 篩。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柴胡散(出聖惠方)治傷寒餘熱不退。發渴煩躁。胸膈氣滯。不思飲食。
柴胡(去苗) 川大黃(銼研微炒)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鱉甲(去裙 塗醋炙令 黃) 檳 榔人參(去蘆頭) 木香 子芩 赤芍藥 赤茯苓 紫菀(去苗各三分) 犀角屑 甘草 (炙微赤銼各半兩) 桑根白皮(一兩銼) 上粗搗篩。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 至 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葳蕤散(出聖惠方)治傷寒十日以上。餘熱不解。時發憎寒。
葳蕤 柴胡(去苗) 桑根白皮(銼各一兩) 羚羊角屑 川朴硝(各三分)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石膏(二兩) 濃朴(三分去粗皮塗薑汁炙令香熟) 肉桂(半兩去粗皮)
上粗搗 篩。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知母散(出聖惠方)治傷寒以汗下後。餘熱未退。頭痛。口乾煩躁。
知母 栝蔞根 麥門冬(去心各一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石膏(一兩) 上粗 搗篩。 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粳米五十粒。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候。 溫
梔子湯(出聖惠方)治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餘熱不去。心中結痛。(方 見 梔子豉湯)
人參散(出聖惠方)治傷寒發汗大下之後。餘熱不去。心中多煩。
人參(一兩去蘆頭)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 麥門冬(去心) 梔子仁 茯神(各半兩) 上粗搗篩。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茵陳散(出聖惠方)治傷寒後。餘熱在心。恍惚多驚。不得眠睡。
茵陳 梔子仁 赤芍藥 生乾地黃(各三分) 犀角屑(半兩) 麥門冬(去心) 茯神(各一兩)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上粗搗篩。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青竹葉六 七 片。煎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黃芩丸(出聖惠方)治傷寒後。餘熱不退。口乾煩躁。
黃芩 梔子仁 川大黃(銼碎微炒以上各二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為細末。 煉蜜 和丸如桐子大。不計時候。溫水下二十丸。
龍膽丸(出聖惠方)治傷寒後。餘熱在於胸中。煩渴悶亂。
龍膽(去蘆頭) 青葙子(各一兩) 黃芩 梔子仁 苦參(銼) 栝蔞根(各半兩) 川 升麻
上為細末。煉蜜和搗三百杵。丸如桐子大。不計時候。溫水下三十丸。
麻黃湯(出聖濟總錄)治傷寒後餘熱。脈浮者。
麻黃(去根節煎洗去沫焙) 芍藥 甘草(炙令微赤銼各一兩) 桂(去粗皮) 細辛 (去苗 各半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以水一盞半。煎取八分。去滓。溫服。日三。
葛根湯(出聖濟總錄)治傷寒及天行後。頭痛。餘熱不解。
葛根(銼) 柴胡(去苗各一兩) 芍藥 黃芩(去黑心) 甘草(炙銼) 桂(去粗 皮各半兩) 麻黃(去根節掠去沫焙三分)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棗二枚擘。煎至六分。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葛根湯(出聖濟總錄)治傷寒後。餘熱不除。及寒熱頭腫體痛。表証尚未罷。
葛根 芍藥 白茯苓(去黑皮) 黃芩(去黑心) 烏頭(炮裂去皮臍) 芎 (各一兩) 梔子仁(半兩)
上 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豉三七粒。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茯苓湯(出聖濟總錄)治傷寒後。餘熱不退。心神煩躁。
赤茯苓(去黑皮一兩半) 人參(一分) 甘草(炙銼半兩)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 用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茯苓湯(出聖濟總錄)治傷寒餘熱不除。及四肢拘急。胸膈不利。嘔逆。不思飲食。
赤茯苓(去黑心) 柴胡(去苗) 枳殼(去瓤麩炒) 桑根白皮(銼各半兩) 麥門 冬(去心 焙半兩)葛根(銼三分) 甘草(銼半兩) 桂(去粗皮) 人參(各一兩) 上粗搗篩。 每服三錢。 水一盞。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擘。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葛根人參湯(出聖濟總錄)治傷寒發汗及吐下後。餘熱不退。頭痛煩悶。口乾。
葛根(銼一兩) 人參(一兩) 麥門冬(去心焙半兩) 黃芩(去黑心半兩) 黃 (銼一兩) 地骨皮 石膏(碎各半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用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葳蕤(出聖濟總錄)治傷寒數日。餘熱不解。時發寒熱。
葳蕤 柴胡(去苗) 羚羊角(各半兩) 石膏(碎半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 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人參湯(出聖濟總錄)治傷寒後。餘熱不退。
人參(一兩) 知母(一分) 甘草(炙銼) 黃芩(去黑心) 石膏(碎各半兩)
上粗搗篩。 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竹葉粳米各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柴胡湯(出聖濟總錄)治傷寒後餘毒不解。頰赤口乾。四肢煩熱。
柴胡(去苗) 茵陳蒿 甘草(炙銼) 人參(各一兩) 大黃(銼炒半兩) 上粗搗 篩。每服 三錢。水一盞。小麥五十粒。同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返魂丹(出衛生家寶方)治傷寒後。餘熱在心。譫言妄語。甚者顛狂如失心狀。但是一切心 新羅人參(一兩) 朱砂(半兩) 酸棗仁(一兩湯浸去皮取仁焙乾淨秤)
上先將人參為末。別研朱砂極細。和之。酸棗仁焙。急研入藥。勿羅。 豬心血丸如梧桐子大。參湯下二 十丸。日三服。服後略臥少時。
玄參散(出王氏博濟方)治汗後餘熱未解。
川大黃 玄參 朴硝 白藥子(各半兩) 甘草(二分) 上件五味。同為末。每服一錢。 水一盞。煎至八分。放冷服。再服瘥。
退黃散(出王氏博濟方)治汗後餘毒未解。皮膚黃色。
石膏 牙硝 川大黃 山梔子 紅雪 甘草(各等分) 上件六味。同為末。每服一錢。 水一盞。入寒水石末少許。同煎至八分。溫服。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