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發狂(附論)

夫傷寒心狂熱者。緣心屬火也。心主於血。陽氣盛。則血並於陽。熱邪攻於心絡。則心 神煩亂。或默或歌。或言笑猖狂不已。言語失常。驚悸不安。棄衣而走。此皆熱毒之氣。壅 滯心胸。致令發狂也。重陽者狂。謂陽氣獨盛也。傷寒熱毒既盛。內外皆熱。則陽氣憤嗔而發為狂越。其病使人狂走妄言。或罵詈不避親疏。或妄見妄聞。甚則至於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數日不食。逾垣上屋者。蓋四肢諸陽之本也。熱盛而四肢實。是為重陽。故所止處。 皆非素所能。而病乃能也。若乃因火為邪。而發為驚狂。及內有瘀血。而外証如狂。其為病 雖不同。然其為陽氣有餘則一也。傷寒發狂者。狂。猖狂也。謂其不寧也。難經曰:狂之始 發也。少臥不飢。而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貴倨也。妄笑好歌樂也。妄行走不休也。狂家 所起。皆陽盛致然。內經曰:陰不勝陽。脈留薄疾。並乃狂也。又曰。邪入於陽則狂。邪入 於陰。則喑。難經曰:重陽者狂。重陰者癲。脈經曰:陰附陽則狂。陽附陰則癲。病源曰。 陽邪並於陽。則狂。陰邪並於陰。則癲。即諸經之狂。為陽盛也明矣。又陽明之病。惡人與 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逾垣上屋。 其所上之處。皆非素所能者。是謂陽邪並於陽明也。傷寒熱毒在胃。並於心臟。使神不寧而志不定。遂發狂也。傷寒至於發狂。為邪熱至極也。非大吐下。則不能已。又有熱在下焦。 其人如狂者。經曰:熱入膀胱。其人如狂。謂之如狂。則未至於狂。但臥起不安爾。其或狂 言。目反直視。又為腎之絕。汗出輒複發狂也。言不能食。又為失志。死。若此。則殆非藥 石之所及。是為甚病焉。 活人歌括雲。發狂面赤屬重陽。葶藶升麻及大黃。血証身黃仍漱水。尿多承氣地黃湯。 陰邪並於陰則癲。陽邪並於陽則狂。傷寒熱毒在胃。並入於心。遂使神志昏亂。言動急 速而發狂也。狂之發作。少臥不飢。妄語妄笑。妄倨妄辨。妄起妄行。棄衣而走。登高而歌。 甚則逾垣上屋。皆獨陽亢熱使之。非吐下不能止。有當汗不汗。瘀熱在裡。下焦蓄血。面如 狂者。小便必利。特如狂而未至於狂耳。其或熏熨迫汗。灼艾 。燒針。令人煩躁。臥起不 安。則謂之火邪驚狂。凡是數者。各有條例。若夫狂言直視。旋溺自遺。其與汗後熱多。脈 躁狂言。不食。智者寒心。重陽即陽毒。脈數實。狂走錯語。煩躁乾嘔。面赤咽痛。潮熱發 斑。葶藶苦酒湯。陽毒升麻湯。梔子仁湯。三黃湯。大黃散。升麻葛根東加大黃。狂走者。 水調瓜蒂末。吐痰。瓜蒂散亦可。吐血証如狂。脈微而沉。身黃唇燥。漱水不欲下咽。無寒 熱。小腹硬滿。小便利。大便微利而黑。輕者。犀角地黃湯。重者。桃仁承氣湯。或抵當丸。 取盡黑物為效。張雲。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而血自下。下者愈。若外不解。 可與桂枝湯。外已解但小腹急結。乃以桃仁承氣湯攻之。大抵傷寒當汗不汗。熱蓄在裡。熱 化為血。故喜怒如狂。陽狂。寒水石、黃連末,各一錢。冷水調下。皆效。發斑妄語。未可 下者。龍膽草一物湯。火邪驚狂者。醫家以火熏熨迫汗。及燒針灼艾而然也。其人亡陽煩躁。臥起不安。金匱風引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又以火劫。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大便不通。 語。小柴胡湯。黑豆解火邪湯。

龍骨救逆湯(出聖惠方)治傷寒脈浮。醫以火劫。出汗太過。必亡陽。心生狂熱。起臥不安。

龍骨(一兩) 桂心〔二(一)兩〕 牡蠣(二兩燒為粉) 茯神(一兩) 人參(一兩去蘆頭) 麥門冬(二兩去心焙) 甘草(二兩炙微赤銼) 蜀漆(一兩) 上搗粗羅為末。每服四錢。 水一

犀角散 治傷寒有狂熱在心。恍惚。或多驚。不得睡臥。

犀角屑(三分) 茵陳(三分) 茯神(二兩) 人參(一兩去蘆頭) 梔子仁(半兩) 赤芍藥(半兩) 麥門冬(一兩去心焙) 龍齒(三分) 川升麻(半兩) 子芩(三分) 甘草(三分炙微 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

核桃承氣湯(出聖惠方)治傷寒病不解。熱結在膀胱者。其人如狂。血自下。愈。外未解。不可下。先解其外。解已。但小腹結者。可下之。宜服。內經曰:甘以緩之。辛以散之。小腹急結。緩以桃仁之甘。下焦蓄血。散以桂枝之辛。大熱之氣。寒以取之。熱甚搏血。加二物於調胃承氣湯之中也。羚羊角散(出聖惠方)治傷寒心熱發狂。

羚羊角屑(半兩) 黃芩(半兩) 赤芍藥(半兩) 茯神(半兩) 葛根(半兩銼) 鼠 尾草(半兩) 梔子仁(半兩) 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 麥門冬(一兩去心焙) 上搗粗羅 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豉一百粒。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人參散(出聖惠方)治傷寒邪熱傷心。恍惚狂言。時有痰逆。不欲飲食。

人參(三分去蘆頭) 桔梗(半兩去蘆頭) 龍齒(三分) 茯神(三分) 半夏(半兩湯洗七遍去滑) 遠志(一分去心) 枳實(一分麩炒微黃) 麥門冬(三分去心) 沙參(半兩 去蘆頭) 黃(半兩銼)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上搗篩為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 棗 三枚。粳米五十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地骨皮散(出聖惠方)治傷寒心神煩熱。狂語不定。

地骨皮 葳蕤 人參(去蘆頭) 黃耆 (銼) 麥門冬(去心) 子芩(以上各一兩) 茯神(三分)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搗篩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 入生 地黃汁一合。生薑汁一茶匙。蜜半合。更煎一兩沸。不計時候。溫服。

龍齒散(出聖惠方)治傷寒心熱狂言。恍惚。臥不安席。

龍齒(二兩) 犀角屑(一兩) 川升麻(一兩) 茯神(一兩半) 麥門冬(二兩去 心焙) 玄參(一兩) 甜竹根(三分銼) 赤芍藥(一兩半) 生乾地黃(二兩) 馬牙硝(一兩半) 上搗粗 羅

又方(出聖惠方) 馬牙硝(一兩) 鉛霜(一分) 龍腦(一分) 朱砂(半兩) 鐵粉(一兩) 上都 研令細。不 計時候。煎竹葉湯。放溫。調下一錢。

又方(出聖惠方) 龍齒(半兩) 牛黃〔一兩(分)細研〕 馬牙硝(一兩細研) 朱砂(半兩細研) 地龍(一兩微炒) 麝香〔一兩(錢)細研〕 上搗研令勻。不計時候。以生薑蜜水調下一錢。

黃芩散(出聖惠方)治傷寒熱毒在內。心煩發狂。

黃芩(一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薇(一兩) 梔子仁(一兩) 大青 知母 栝 蔞 川硝石 白蘚皮(各一兩) 上搗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新汲水調下二錢。

龍齒丸 治傷寒邪熱在心。狂言妄語。精神錯亂。志意不安。

龍齒(一兩) 人參(一兩去蘆頭) 茯神(三分) 遠志(半兩去心) 黃芩(三分) 麥門冬 (一兩去心焙) 黃連(三分去鬚)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一二 百杵。 丸

苦參飲(出聖濟總錄)治傷寒欲發狂。解毒止躁。

苦參(一兩) 黃芩(去黑心二兩) 甘草(炙半兩) 上搗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 至七分。去滓。入生地黃汁約半合。攪勻。溫服。不拘時候。

大黃湯(出聖濟總錄)治傷寒熱結在內。心神恍惚。狂妄。

大黃(銼炒) 芒硝(各一兩半) 桂(去粗皮三分) 大腹皮(銼) 甘草(炙銼) 木通(銼 各一兩) 桃仁(二十一枚去皮尖雙仁麩炒) 上粗搗篩。每服四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以通利為度。

犀角湯(出聖濟總錄)治傷寒九日至十日。頭戰掉。大汗出。恍惚。狂走。眼見神鬼。

犀角屑(半兩) 茵陳蒿(三分) 茯神(去木) 芍藥 麥門冬(去心焙) 生乾地黃(焙各一兩半) 梔子仁(半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匕。用水一盞半。入竹葉三七片。同煎至八 分。去滓。食後溫服。

千金丸(出聖濟總錄)治陽毒發狂。及癲邪狂走。

豬血(一盞生用) 不灰木(為末) 藍根(連葉為末各一兩) 水銀(一盞以錫結沙 子) 雞 子( 令勻。 入瓷罐子內封閉。臘日合之。掘地坑一尺。培。候端午日取出。旋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 生薑汁。及新汲水。化破服。

救逆湯(出聖濟總錄)治傷寒脈浮。醫以火劫之。亡陽必驚狂。

桂(去粗皮) 蜀漆(各一兩半) 甘草(炙一兩) 牡蠣(熬二兩半) 龍骨(二兩) 上銼如 麻豆大。每服五錢匕。以水一盞半。入生薑半分。切。大棗二枚。擘破。同煎取七分。去滓。 溫

人參湯(出聖濟總錄)治傷寒後。狂言欲走。口乾。或時吐逆。

人參 羚羊角屑 葛根(銼) 竹茹 前胡(去蘆頭) 麥門冬(去心焙各半兩) 甘草(炙銼一兩) 半夏(湯浸去滑炒乾半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匕。用水一盞半。入生薑一分。 拍碎。棗三枚。擘破。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後溫服。

柴胡湯(一名加味小柴胡湯)治傷寒過經不解。熱結在裡。狂言不定。煩躁欲走。

柴胡(去苗) 大黃(銼炒) 朴硝 枳殼(去瓤麩炒各一兩) 甘草(炙銼半兩)
上粗搗 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取六分。去滓。溫服。未利再服。一方。加枳實一錢半。

羚羊角散(出聖濟總錄)治傷寒發汗後。熱毒未盡。因有所驚。狂言欲走。

羚羊角屑 犀角屑 防風(去叉) 茯苓(去木) 黃芩(去黑心) 玄參 升麻(各半兩) 龍齒(研一兩) 甘草(炙一兩) 竹茹 地骨皮(洗焙) 丹參(各三分) 上粗搗篩。 每服五錢 匕。用水一盞半。入蔥白五寸。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香豉湯(出聖濟總錄)治傷寒心狂欲走。緣風熱毒瓦斯。內乘於心所致。

豉(炒令香熟三兩) 芒硝(燒令白於濕地上用紙襯出火毒四兩) 上二味。每取豉 半兩。先以水一盞。煎取七分。去滓。下芒硝末三錢匕。再煎三兩沸。空腹。分溫二服。如人 行三裡。更一服。日夜可四服。但初看是風狂者。宜暫縛兩手足。三服之後。解之。即無不 愈者。

朴硝湯(出聖濟總錄)治傷寒發狂欲走。是毒瓦斯壅於上焦。毒熱不散。狂盛。但縛手腳。恐 朴硝(燒令白於濕地紙襯出火毒一分) 豉(炒令香熟一合) 山梔子仁(一分)
上粗搗 篩。每服三錢匕。以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滓。空腹溫服。如人行十裡。再一服。如利即止。

大黃湯(出聖濟總錄)治傷寒狂言欲走。大小便不通。腹痛脹滿。

大黃(細銼微炒) 木香(銼各一分) 木通(銼三分) 升麻 羚羊角屑 白茅根(銼) 黃芩(去黑心各半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匕。用水一盞半。入蔥白五寸。同煎至八分。去滓 溫

郁金散(出聖濟總錄)治傷寒陽盛發狂。大小便不通。腹脹滿。

郁金 大黃(細銼微炒) 山梔子仁(各三分) 桂(去粗皮半兩) 甘草(炙銼一分) 上搗 羅為細末。每服二錢匕。食後。煎蔥豉湯調下。

治傷寒得汗。熱毒不解心煩躁悶。言語不定。小便赤澀。大便不通。狂悶欲走方。(出 聖濟 大黃(細銼微炒) 朴硝(研各二兩) 黃芩(去黑心) 山梔子仁 大青(各一兩半) 龍膽 (去土) 苦參(各一兩) 上搗羅為細末。煉蜜和成劑。更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 二

金箔丸(出聖濟總錄)治傷寒時行發狂。妄見神鬼。

金箔 銀箔(各一十片) 鐵落(用水淘出沙泥取鐵粉四兩) 青黛(半兩) 砒霜(半 錢) 麝香(半錢) 上研為細末。入糯米粥為丸。如皂莢子大。新水磨下一丸。如人行五裡。吐 出 涎。立效。

不灰木散(出聖濟總錄)治傷寒熱實發狂。煩躁悶亂。

不灰木(二兩) 滑石 寒水石 藍根 甘草(生各一兩) 上搗研為散。每服二錢匕。 研 生粟米泔。入乳糖一塊如棗大。同化調服。不拘時候。

絳雪丸(出聖濟總錄)治傷寒發狂。眼通赤。大小便血出。身如金色。兼治六

七日狂躁發熱 硝石(一兩) 丹砂(一分) 上二味。同研如粉。燒粟米飯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 丸。 沙糖冷水化下。服藥後便睡。移時汗出為效。

鵲石散(出醫方集成)治傷寒發狂。逾牆上屋。

黃連 寒水石(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濃煎甘草湯。候冷調服。

一方(出肘後方)治傷寒發熱。陽勝陰。卒發狂。手足溫。面紅。狂言狀如見鬼。

上用青蒿一把。搗碎為末。入水二盞半。送下。立效。一方。老青松蒿子。童便浸三日。 干為末。每服二錢。烏梅一個。煎服。

神白丹(出宣明論)治傷寒積熱。及風生驚搐。或如狂病。諸藥不效。此方不

可盡述。 粉霜(一兩用白面六錢和作餅子炙熱同研) 鉛白霜(一分) 輕粉(半兩)
上為末。 滴水 為丸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米飲下。量虛實加減。

風引湯(出金匱要略方) 大黃 乾薑 龍骨(各四兩) 桂枝(三兩) 甘草 牡蠣(各二兩) 凝水石 滑石 赤 石 脂白石脂 石膏 紫石英(各六兩) 上為粗末。以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 三 沸

桃仁散(出王氏博濟方)治傷寒狂亂。疏利臟腑。止霍亂心疼。

桃仁(一兩湯浸去皮尖) 大黃(一兩川者以濕紙裹煨兩度) 桂心(一兩去皮) 甘草(半兩炙) 牙硝(一兩) 上細銼。熟炒。杵羅為末。不拘時候。用溫水調下三錢。如傷寒後 有餘毒。依法服。大效。


傷寒潮熱(附論)

夫傷寒熱毒不退。伏留於臟腑而不能散。即攻於表。隨其旺衰而作發歇。遍身壯熱。或 進或退。故謂之潮熱也。診其脈。各脈各隨其五臟六腑洪數者是也。傷寒潮熱者。謂潮作有時。由邪氣入裡。故病有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者。有微發潮熱而大便溏者。有潮熱而咳 逆者。有結胸而潮熱者。大凡潮熱。皆以邪氣內實也。製方者。宜酌其輕重。傷寒潮熱者。 若潮水之潮。其來不失其時也。一日一發。指時而發者。謂之潮熱。若日三五發者。即是發 熱。非潮熱也。潮熱屬陽明。必於日晡時發者。乃為潮熱。陽明者胃。屬土。應時則旺於四 季。應日則發於未申。經曰: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複傳。蓋邪氣入胃。謂之入府。 府之為言聚也。若府庫之府焉。邪氣入於胃而不複傳。邪氣郁而為實熱。隨旺而潮。是以日 晡所發潮熱者。屬陽明也。惟其屬陽明。故潮熱為可下之証。經曰:潮熱者。實也。又曰。 潮熱者。此外欲解也。可攻其裡焉。又曰。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即此觀之。潮熱屬於 胃者。昭然可見焉。雖然。潮熱為裡實可下之証。抑或脈浮而緊。與其潮熱而利。或小便難。 大便溏者。皆熱未全入府。猶帶表邪。當和解其外。外解已。而小便利。大便硬者。乃可攻 之。或謂潮熱有屬太陽、少陽者乎。少陽旺於寅卯。太陽旺於巳午。若熱於此時發者。為邪 未入胃。豈得謂之潮熱。必待日晡所發者。乃謂之潮熱。見其邪在胃也。遇疾值病。詳而驗 之。始見得真也。潮熱者。大率當下。仲景云:潮熱者。實也。大承氣湯証雲。其熱不潮。 未可與也。則知潮熱當下無疑矣。雖然。更看脈與外証。脈若弦若浮。及外証兼惡寒。猶有表証。且與小柴胡湯以解之。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微和其胃氣。勿令大泄也。仲景 雲。日晡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大承氣、大柴胡也。脈虛者。桂枝也。縱使潮熱當行 大承氣。亦須先少與小承氣。若不轉失氣。不可攻之。後發熱複硬者。大柴胡下之。若胸脅 滿而嘔。日晡發潮熱者。小柴胡加芒硝主之。又有日晡發潮熱。已而微利者。又有微發潮熱 而大便溏者。或潮熱而咳逆者。皆當用小柴胡也。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發潮 熱。已而微利。潮熱者。實也。先服小柴胡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下之。陽明潮熱。大 便溏。胸滿不去者。柴胡主之。冬陽明潮熱。當行黃芩湯。冬陽明病。脈浮而緊。必發潮熱。 發作有時。但脈浮者。必盜汗。黃芩湯主之。以上潮熱。並屬陽明也。 太陽有潮熱。仲景大陷胸湯一証。結胸有潮熱者。為大結胸屬太陽也。傷寒若吐若下後 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但發熱 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脈弦者生。澀者死。弦者陽也。澀者陰也。陽証見陰脈者死。病患有陽証而脈澀者。 慎 歌曰:已成下証熱須潮。病在陽明裡欲焦。若有結胸並表証。莫將承氣胃中調。 又歌曰:潮熱屬胃下之和。大結胸家本例圖。咳逆利溏並表証。勿攻只有小柴胡。 潮熱屬陽明。一日一發。日晡而作也。若非日晡所發。是謂其熱不潮。蓋陽明旺於未申 故爾。惟屬陽明。故潮熱為可下之証。苟其脈或弦或浮。大便或溏或利。小便艱澀。外証猶 有惡寒。則其熱未全入府。並不可下。但以小柴胡和解之。是必表証已退。大便硬結。小便 如常。乃可攻也。日晡潮熱甚者。循衣摸床。獨語如怪。直視微喘。脈弦者可治。脈澀者不 治。脈不實不虛。但有小柴胡湯寒熱。 往來寒熱間陰陽。大小柴胡及桂薑。結熱心煩仍喜嘔。渴而頭汗用之良。 陽不足。則先寒而後熱。陰不足。則先熱而後寒。寒熱往來者。陰陽相勝。邪正交爭而作也。蓋陽不足。則陰邪出於表。而與之爭。故陰勝而為寒。陰不足。則陽邪入於裡。而與 之爭。故陽勝而為熱。若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則外以邪入於與陽爭而為寒。內與陰爭而為 熱。出入無拘。所以乍往乍來而間作也。大抵邪居表多。則多寒。邪居裡多。則多熱。邪在 半表半裡。則寒熱相半。此又可以知其受病之處。用藥固自有條。然小柴胡。最主寒熱。寒 多者加桂。若熱結者。加大黃。脈不甚實。而大便澀者。加枳殼。寒熱相半。只守本方。是 亦活法。雖然。寒熱之方來。如波濤之洶涌。其勢有不容通者。當進之一二日。候少定而圖 之。經所謂其盛者。可待衰而已。是又不可不知。病至十余日。結熱在裡。往來寒熱。大柴胡湯下之。心煩喜嘔。胸脅滿。不欲食。寒熱往來。小柴胡湯。或血氣弱。腠理開。邪正交 爭。痰嘔甚者。二陳湯。汗下後。不嘔而渴。頭汗出。胸脅滿。小便不利。寒熱往來。柴胡 桂薑湯。

鱉甲散(出聖惠方)治傷寒發歇潮熱。頭痛煩渴。四肢無力。胸膈痰滯。不思飲食。

鱉甲(一兩半去裙 生用) 恆山(三分銼)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川大黃(半兩銼碎微 炒) 地骨皮(一兩) 石膏(二兩) 麥門冬〔二(一)兩去心〕 知母(半兩) 上搗 篩為散。 每服三錢。水一中盞。入小麥五十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人參散(出聖惠方)治傷寒潮熱不退。每發口乾渴逆。飲食全少。四肢無力。

人參(一兩去蘆頭) 半夏(半兩湯洗七遍去滑) 蘆根(一兩半) 麥門冬(半兩去 心) 枳實(半兩麩炒微黃) 黃耆 (三分銼) 赤芍藥 白朮 赤茯苓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上搗 篩為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粳米五十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 時候。

麥門冬散(出聖惠方)治傷寒潮熱往來。口乾煩躁。頭目疼痛。

麥門冬(二兩去心焙) 葛根(一兩銼) 麻黃(三分去根節) 黃芩 川大黃(銼碎 微炒) 川朴硝(各三分) 上細羅為散。不計時候。用新汲水調下一錢。

葛根散(出聖惠方)治傷寒潮熱。口乾頭痛。四肢煩疼。

葛根(銼) 黃芩 石膏 柴胡(去苗) 知母(各一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搗篩為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柴胡散(一名柴胡桂薑湯出聖惠方)治傷寒經十日以上。潮熱不解。日晡即發。壯熱如火 柴胡(一兩去苗) 桂心(半兩) 黃芩(三分) 栝蔞根(半兩) 牡蠣(一兩燒為 粉)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上搗篩為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 計 時

黃芩散(出聖惠方)治傷寒潮熱。煩悶體痛。嘔逆。

黃芩 柴胡(去苗) 人參(去蘆頭) 半夏(湯浸七遍去滑各三分)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麥門冬(一兩去心) 上搗篩為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秦艽散(出聖惠方)治傷寒潮熱不退。發歇無時。

秦艽(一兩去苗) 鱉甲(一兩去裙 塗醋炙令黃)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搗篩 為散。 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豉半合。蔥白二莖。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聖

知母散(出聖惠方)治傷寒數日潮熱不退。口乾煩躁。或多痰逆。

知母 人參(去蘆頭) 柴胡(去苗) 石膏 葛根(銼) 赤茯苓(以上各一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搗篩為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濟名柴胡人參湯。及治汗下後潮熱。

百合散(出聖惠方)治傷寒已經二七日外。潮熱不退。四肢無力。昏沉如醉。恐變成百合病 百合 葛根(各一兩) 麻黃(去根節) 麥門冬(去心) 黃芩(各半兩) 前胡(三分去蘆頭) 石膏(一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搗篩為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入生薑 半分,煎至

石膏散(出聖惠方)治傷寒心胸壅悶。潮熱。頭痛。肢節拘急。

石膏(一兩) 前胡(去蘆頭) 柴胡(去苗) 甘菊花 赤茯苓 赤芍藥 防風(去蘆頭) 蔓荊子 黃芩 甘草(炙微赤銼)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各三分) 上搗篩為散。每服五錢。 水 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葳蕤散(出聖惠方)治傷寒數日頭痛。潮熱不退。或發憎寒。

葳蕤 柴胡(去苗各一兩) 羚羊角屑(三分) 石膏(二兩) 桑根白皮(銼) 川 朴硝(各一兩) 上搗篩為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羚羊角散(出聖惠方)治傷寒潮熱。頭痛。四肢拘急。煩疼。

羚羊角屑 赤茯苓 麥門冬(去心) 葳蕤 柴胡(去苗) 梔子仁〔以上各二(一) 兩〕 桑根白皮(三分銼) 石膏(二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搗篩為散。每服五錢。 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龍膽丸 治傷寒潮熱不退。四肢沉重。不欲飲食。胸中隘塞。小便赤澀。

龍膽(一兩去蘆頭) 前胡(三分去蘆頭) 白蘚皮(一兩) 黃連(三分去鬚) 子 芩(半兩) 梔子仁(三分) 川大黃(一兩半銼微炒) 川升麻(三分) 大麻仁(一兩半別研如膏) 鱉 甲 (去裙 塗醋炙令微黃) 川芒硝(各一兩) 上搗羅為細末。入麻仁。同研令勻。煉蜜和 搗三 二百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溫漿下三十丸。

柴胡濃朴湯(出聖濟總錄)治傷寒後。潮熱不退。或時頭痛目眩。此是腹中有結燥。

柴胡(去苗) 濃朴(去粗皮薑汁炙) 朴硝(研各一兩) 大黃(銼炒一兩半) 枳殼(去瓤 麩炒三分)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以利為度。

柴胡石膏湯(出聖濟總錄)治傷寒十日以上。潮熱不退。

柴胡(去苗) 石膏(碎) 赤茯苓(去黑皮) 白朮 葳蕤 羚羊角(鎊各一兩) 梔子仁(一分) 桑根白皮(銼三分)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前胡湯(出聖濟總錄)治傷寒瘥後。已經十余日。潮熱不退。身體沉重。昏昏如醉。

前胡(去蘆頭) 百合 葛根(銼各一兩) 麥門冬(去心焙半兩) 石膏(碎) 麻黃(去根 節各三分)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柴胡鱉甲湯(出聖濟總錄)治傷寒過經。潮熱不解。或時作寒如瘧狀。

柴胡(去苗) 鱉甲(去裙 醋炙) 赤茯苓(去黑皮各一兩) 黃芩(去黑心) 知母(焙) 桑根白皮(銼各三分) 甘草(炙半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半分。拍 碎,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秦艽柴胡湯(出聖濟總錄)治傷寒餘毒。潮熱不解。

秦艽(去土) 柴胡(去苗) 知母(焙) 青蒿(各一兩) 大黃(銼炒) 鱉甲(醋 炙去裙 ) 鬼臼 常山(各半兩)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滓。溫服。不拘時。

常山湯(出聖濟總錄)治傷寒潮熱不退。

常山(銼三分) 烏梅肉(炒) 鱉甲(去裙 醋炙) 黃耆 (銼各一兩) 大黃(銼 炒) 甘草 (炙各半兩) 柴胡(去苗二兩)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小麥一匙。生薑三 片。 煎

治傷寒後。不了了。朝夕有熱如瘧狀方。(一名知母桂心湯) 知母(二兩) 麻黃 甘草 芍藥 黃芩 桂心(各一兩)
上 咀。以水七升。煮取 二升 半。服五合。日三。溫覆令微汗。若心煩不得眠。其人欲飲水。當稍稍飲之。令胃中和。則愈。一方用生薑煎服。

柴胡湯(出易簡方)治傷寒瘟病。身熱惡風。頭項強急。胸滿脅痛。及煩渴嘔噦。小便不利。大便秘硬。或過經未解。潮熱有不除。非汗非下之証。並宜服之。及治瘥後勞複。及發熱頭疼。或往來寒熱。婦人傷寒。經血適來。或是經血適斷。發熱惡寒。晝日明了。暮則譫語。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寒熱如瘧。此藥治之。婦人有經事來少。日晡發熱。大便秘。別無虛証者。宜用此藥加大黃。減柴胡各等分。加桃仁。減甘草。數各一半。服之微利為效。小兒溫熱。亦能治療。此藥非止治傷寒。其它發熱。並宜服之。

柴胡(二兩) 半夏 黃芩 人參(各三分) 甘草(半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 一盞半。 生薑七片。棗一個。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服。若腹痛。去黃芩。加芍藥半兩。心下悸。去 黃芩。加茯苓一兩。若不渴。外有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分。溫被蓋覆。令有汗則解。若咳 嗽。去棗。加五味子三分。乾薑半兩。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半兩。渴 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一兩。胸中痞硬者。去棗。加 了牡蠣粉一兩。傷寒十三日不解。脅 滿而嘔。日晡則發潮熱。已而微利。及醫以丸藥利之。利之。非其治也。宜芒硝一兩。傷寒 十余日。結熱在裡。往來寒熱。或心下急。郁郁微煩。或舌生白胎。大便不通。或發汗出。 或腹中滿。或日晡發熱如瘧。或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証。大便難。身微熱者。 大實也。去人參。加枳實半兩。大黃一兩。名大柴胡湯。服之以利為度。熱除。不宜遽服補 藥。仍忌酒、羊肉、腰子。及難化之物。或有所傷。是名食複。難以治療。飲食須是大段節 省。不可多食。謹忌兩月。仍避房室。

治傷寒煩熱(出本草方) 以烏梅水漬。飲汁。


傷寒心悸(附論)

夫傷寒心悸者。謂心下悸動也。此由傷寒病。發汗以後。因又下之。內有虛熱發渴。渴 則飲。水氣乘心。必振寒而心下悸也。太陽病。小便不利者。為多飲水。心下必悸。小便少 者。必苦裡急。夫脈浮數。法當汗出而愈。下之則身體重。心必悸也。不可發其汗。當自汗 出而解。所以然者。尺中微。裡虛表實。津液自和。當自汗出愈也。傷寒心下悸者。謂悸動 不定也。傷寒飲水過多。水停心下。腎氣乘心。則心氣虛弱。故為之悸動也。此皆由發汗以 後。又下之。津液燥少。若內生虛熱。熱則飲水。水氣停積。故必振寒而心下悸也。傷寒心 悸者。心忪是也。築築踢踢然動。怔怔忪忪不能自安者是矣。心悸之由。不越二種。一者氣 虛也。二者停飲也。傷寒二三日。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少陰病。四逆。其人或悸者。 四逆散。加桂五分。是氣虛而悸者也。飲水多。必心下悸。是停飲而悸者也。其氣虛者。由 陽氣內弱。心下空虛。正氣內動而為悸也。其停飲者。由水停心下。心為火而惡水。水既內 停。心不自安。則為悸也。又有汗下之後。正氣內虛。邪氣交擊而令悸者。與氣虛而悸者。 則又甚焉。太陽病。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必心下悸。太陽病。若下之。身重。心下悸 者。不可發汗。少陽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少陽病。不可發汗。發汗。則 語。 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是數者。皆汗後協邪者。與其氣虛而悸者。有以異 也。或鎮固。或化散之。皆須定其氣浮也。又飲水過多。水飲不為宣布。留心下。甚者則悸。 金 何者。以水停心下。若水氣散。則無所不之。浸於肺。則為喘為咳。傳於胃。則為噦為噎。 溢於皮膚。則為腫。瀆於腸間。則為利下。不可緩之也。經曰:厥而心下悸。宜先治其水。 與茯苓甘草湯。後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厥為邪之深者。猶先治水。況其邪 氣淺者乎。醫者可不深究之。活人書曰。水氣乘心。振寒而悸。茯苓甘草湯。傷寒二三日。 心中悸而煩。小建中湯發汗。臍下悸。欲作奔豚。自有本條。發汗過多。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發汗出。仍發熱。心下悸。身 動。振振欲擗地。真武湯。脈結代心動悸。 炙甘草湯。少陰不可發汗。汗則 語。此屬胃。胃不和。故悸。小柴胡湯。中風往來寒熱。 或心下悸。小柴胡湯。厥而心下悸。悸者。怔忪也。宜先治水。茯苓甘草湯。次治其厥。自 有本條。 又歌曰:心悸三陽証自詳。糞堅 語胃調湯。冒旋甘桂 真武。小建中兼炙草方。 動悸多生於停水。或陽氣向弱。心下虛空。正氣內動致之。或汗下以後。正氣內虛。邪 氣與之擊搏而然也。此蓋心悸而氣動。其與驚惕不同焉。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故 心下悸。小便少 心下悸。小便不利 脈弦細。頭痛。發熱。誤汗之。必 語。轉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大便硬屬 胃。調胃承氣湯。然調胃承氣湯太峻。証治論。只用小柴胡湯。糞硬者。可加大黃。煩躁者。 可入芒硝些少。凡 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太陽病。發汗不解。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肌體 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或理中湯加茯苓。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與小建中湯。經 雲。先煩而後悸者。為熱。先悸而後煩者。為虛。惟虛則小建中主之。少陽病。耳聾目赤。 胸滿而煩。妄加吐下。則悸而驚。可與小建中湯。如有熱証。即以小柴胡繼之。傷寒脈結代。 心動悸。炙甘草湯。少陰四逆証。其人或悸。以四逆散加桂主之。心下水氣。厥而悸 治水。茯苓甘草湯。然後治厥。有本條。不然。水入胃。必下利也。傷寒多因吐下。或火熏。 或溫針。以致驚惕。太陽病。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 語。身重難以轉側,用柴胡 牡蠣龍骨湯。不可發汗。汗多則亡陽。風溫脈陰陽俱浮。妄用火熏。以致發黃。劇則驚癇。 時時瘈瘲 。經曰: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合用金匱風引湯。

大柴胡湯(出聖惠方)治傷寒二三日。心中悸。嘔不止。心急郁郁微煩者。尚不解。

柴胡(二兩去苗) 黃芩(一兩) 赤芍藥 半夏(湯洗七遍去滑) 赤茯苓 枳實(麩 炒令 黃) 白朮(以上各一兩) 檳榔 上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 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白茯苓散(出聖惠方)治傷寒裡虛。心下悸。腹中氣不和。

檳榔(一兩) 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白茯苓(半兩) 濃朴(一兩去粗皮塗 生薑汁 炙令香熟) 桂心(一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 上搗篩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人參散(出聖惠方)治傷寒發汗。熱不解。心下悸。頭眩。身 振。

人參(去蘆頭) 赤芍藥 附子(炮裂去皮臍) 白朮(以上各一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赤茯苓(一兩) 上搗篩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 時候。溫服。

桂心散(出聖惠方)治傷寒發汗過多。其人以手捫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桂心 甘草(炙微赤銼) 人參(去蘆頭) 白朮 赤茯苓(以上各一兩) 枳實(半兩麩炒令微黃) 上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

芎 散(出聖惠方)治傷寒已得汗。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痛目眩。心神煩喘。

芎 桔梗(去蘆頭) 前胡(去蘆頭) 石膏 人參(去蘆頭) 白茯苓 麥門冬(去 心以 上各一兩) 旋複花(半兩) 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 上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水 一中 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甘草散(出聖惠方)治傷寒脈結代者。心下悸也。

甘草(炙微赤銼) 茯神 遠志(去心) 蒼朮(以上各一兩) 枳實(半兩麩炒微黃) 上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傷寒未得汗。心悸而煩。頭目不利。宜服此方。(出聖惠方) 桂心(一兩銼)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生薑(一分切) 大棗(五枚去核) 飴糖 (一兩) 上件藥。水一大盞半。煎至一盞。次入飴糖。更煎三五沸,去滓,不計時候。分為二服。

桂枝湯(出聖惠方)治傷寒水在心下。心悸動。欲得人按。

桂(去粗皮二兩) 赤茯苓(去黑皮一兩半) 白朮(一兩) 甘草(炙銼三分)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盞半。煎取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赤茯苓湯(出聖濟總錄)治傷寒飲水過多。心下悸動不定。

赤茯苓(去黑皮二兩)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二兩) 白朮(三分) 半夏(湯浸七遍 切焙二兩) 枳殼(麩炒去瓤半兩) 人參(一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生薑半 分。 拍碎。同煎取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茯苓半夏湯(出聖濟總錄)治傷寒嘔噦。心下悸動。胸膈有滯水。往往頭眩。

赤茯苓(去黑皮二兩) 半夏〔湯洗七遍炒乾二(三)兩〕 陳橘皮(湯洗去白焙一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一分。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晚再服。

茯苓白朮湯 治傷寒吐後。心下逆滿。忪悸不定。起即頭眩。

赤茯苓(去黑皮一兩) 白朮〔二(三)分〕 桂(去粗皮三分) 芎 (一兩) 甘草(炙銼 半兩)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茯苓桂枝湯 治傷寒發汗後。引飲過多。心下悸動。

赤茯苓(去黑皮) 桂(去粗皮) 半夏(湯洗七遍炒乾各一兩重) 甘草(炙銼半兩) 上粗 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生薑半分。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桂心湯 治傷寒心下有飲。悸動不定。

桂(去粗皮一兩) 檳榔(銼) 半夏(湯洗七遍炒各半兩)
上 咀如麻豆大。每服 四錢 匕。水一盞半。入生薑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如人行三五裡。再服。

治傷寒脈結代者。

上用甘草三兩。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服七合。日三。

炙甘草湯 治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悸。行動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甘草(四兩炒) 桂枝 生薑(各三兩) 麥門冬(半升) 麻仁(半升) 人參 阿 膠(各二兩) 大棗(三十枚) 生地黃(一升) 上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納膠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

半夏麻黃丸 治心下悸者。

半夏 麻黃(等分) 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飲服三丸。日三服。


傷寒煩喘(附論)

夫傷寒喘。其証不一。有邪氣在表。表未解。無汗而喘者。有邪氣在裡。汗出不惡寒。 腹滿而喘者。有心下有水而喘者。古人治之。亦各求其本。故在表者。當汗之。在裡者。宜 下之。至於心下有水而喘。則又當利其小便也。若乃陰証發喘。是為無陽。非灸之不可。傷 寒太陽病。下之後喘者。外未解故也。夫發汗後。飲水者必喘。以水停心下。腎氣乘心。故 喘也。或飲水過多。入腎亦喘也。傷寒喘者。肺主氣。形寒飲冷則傷肺。故其氣逆而上行。 沖沖而氣急。喝喝而息數。張口抬肩。搖身滾肚。是為喘也。傷寒喘者。為邪氣在表。氣不 利而喘者。有水氣之氣。射肺而喘者。各不同也。喘家作桂枝湯加濃朴杏仁佳。太陽病。骨 節疼痛。頭疼腰疼。惡風無汗而喘者。發汗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傷寒心下有水 氣。乾嘔發熱而咳。或喘者。小青龍湯。去麻黃。加杏子主之。是欲發散水寒也。經曰:喘 而汗出者。與葛根黃芩黃連湯。以利之。汗出而喘者。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以發之。二 者。如何而然也。蓋邪氣內攻。氣逆不利而喘者。因喘而汗出。見其邪氣在裡也。雖表未解。 未 亦可發之。此亦古人之奧義。傷寒止於邪氣在表而喘者。心腹必滿而不堅。設或腹滿而喘。 則又為可下之証。經曰: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為因腹滿而喘矣。 又 喘不休者。此為肺絕。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此為命絕。皆為不治之喘也。省疾問病。更宜 消息。 活人歌雲。喘不 解表家。汗多潮熱裡攻邪。滿胸合病尤須汗。水嗽青龍杏去麻。 經云:肺氣實則喘。上氣。所以氣逆者。邪氣為實耳。傷寒發喘。邪氣在表者。心腹濡 而不堅。外証無汗。法當汗之。邪氣在裡者。心腹脹而為滿。外証有汗。法當下之。又有水 氣作喘。心下怔忪。即水為邪。是以有小青龍之証。若經汗下。逐水不獲。至於喘促上攻。 壅塞而不得息。可以瓜蒂散從權吐之。吁喘時病之常也。其或直視譫語而喘。汗出發潤而喘。 身 喘家湯劑。多用麻黃。太陽証無汗而喘。麻黃湯。或誤下之。利不止。脈促。有汗而喘。葛 根黃芩黃連湯。下之微喘者。桂枝加濃朴杏子湯。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 無大熱者。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陽明証汗出不惡寒。氣短腹滿。潮熱而喘。小承氣湯。若 脈浮無汗而喘。即汗之。用麻黃湯。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勿下。可麻黃湯。水氣嗽 喘。乃太陽汗後。飲水多而水停心下。小青龍去麻黃。加杏仁主之。小腹滿者。小青龍去麻黃。加茯苓。陰証喘。則必脈促伏而厥。返陰丹。五味子湯。鼻息鳴喘。氣逆上沖。孫用和 用麻黃湯。加橘皮、杏子。久喘咳嗽。感冒鼻涕。易簡九寶湯。

麻黃散 治傷寒煩熱喘促。

麻黃(去根節) 木通(銼) 紫蘇莖葉 赤茯苓 生乾地黃 枳實(麩炒令微黃) 天 門冬 〔去心焙以上各一(半)兩〕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上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 盞。 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紫蘇散(出聖惠方)治傷寒煩喘。胸膈滿悶。不思飲食。

紫蘇莖葉 赤茯苓 桔梗(去蘆頭)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川大黃(銼碎微炒) 陳橘皮 (湯浸去白瓤焙) 柴胡(去苗) 前胡(去蘆頭) 大腹皮(銼) 麥門冬(去心) 郁 李仁(湯浸 去皮尖微炒) 訶黎勒皮(以上各半兩)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上搗篩為散。每服四錢。 水 一中盞。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生乾地黃散(出聖惠方)治傷寒心煩。喘急咳逆。多涎唾。有血者。

生乾地黃(一兩) 赤茯苓(一兩) 紫蘇子(微炒) 桔梗(去蘆頭) 杏仁(湯浸 去皮尖雙 仁麩炒微黃)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 人參(去蘆頭各半兩)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上搗 篩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傷寒頭痛壯熱。涕唾稠粘。鼻塞氣喘。心煩。宜服此方。效。(出聖惠方) 麻黃(一兩半去根節) 前胡(一兩半去蘆頭) 白前(一兩半) 桑根白皮(一兩半銼) 石膏(二兩) 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 杏仁(一兩半湯浸去皮尖雙 仁麩炒微黃) 上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蔥白二莖。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貝母散(出聖惠方)治傷寒汗出而喘促。煩熱頭痛者。

貝母(三分煨令微黃) 百合(三分)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赤茯苓(三分) 麻黃(一兩去根節) 石膏(二兩) 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人參(一兩去蘆頭) 柴胡(一兩去苗) 上搗粗羅為末。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 溫服。

治傷寒汗出不解。曾經吐下後。心胸痞滿。煩喘不除。宜服此方。

桑根白皮〔一(二)兩銼〕 旋複花(半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人參(一兩去蘆頭) 木香(一兩) 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 半夏(半兩湯浸七遍去滑) 檳榔(一兩)
上搗篩為散。

治傷寒七八日。肺臟壅熱。大腸不通。小便黃赤。心神煩喘。宜服此方。(出聖 惠 方) 紫蘇莖葉 木通(銼) 桑根白皮(銼) 紫菀(洗去苗土) 黃芩(以上各一兩) 川 大黃 (一兩半碎微炒) 赤茯苓(一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 上搗篩為散。每服五錢。 水一大盞。 煎

檳榔散(出聖惠方)治傷寒氣壅煩喘。腹脅妨悶。不欲飲食。

檳榔(半兩) 訶黎勒皮(一兩) 桑根白皮(半兩銼) 木香(一分) 桂心(一分)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川大黃(三分銼碎微炒) 人參(半兩去蘆頭) 赤茯苓(三分) 枳殼(三分 麩炒微黃去瓤) 上搗細羅為散。每服二錢。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二枚。煎至五分。 即去薑棗。不計時候。和滓溫服。

治傷寒頭痛。百節酸疼。氣壅煩喘。宜服此方。(出聖惠方) 麻黃(一兩去根節) 甘草(三分炙微赤銼) 赤芍藥(三分) 桂心(半兩) 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石膏(一兩半杵碎) 上搗細銼。拌令勻。分為三服。每服 水一大 盞半。煎至一盞,去滓,不計時候。分溫二服。如人行五七裡。再服。以汗出為度。

小青龍去麻黃加杏仁湯(出活人書)治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發喘。

芍藥 桂(去粗皮) 甘草(炙) 細辛(去苗葉) 五味子(炒) 乾薑(炮裂) 杏仁(湯浸 去皮尖雙仁炒各三兩) 半夏(湯浸七遍切焙二兩半)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 半。 煎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出千金方)治傷寒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

麻黃(去根節沸湯掠去沫焙四兩) 杏仁(去皮雙仁炒五十枚) 甘草(炙二兩) 石膏(半 斤碎)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取八分。去滓。溫服。

茯苓湯(出聖濟總錄)治傷寒心下有水氣。肺氣虛脹。喘急咽燥。

赤茯苓(去黑皮) 石膏(各一兩半) 芍藥(三分) 半夏(一兩湯浸七遍炒令乾) 細辛 (去苗葉) 桂(去粗皮) 五味子(各半兩) 麻黃(去根節沸湯掠去沫焙) 桑根白皮 (銼各一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一分。拍碎。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豬苓湯(出聖濟總錄)治傷寒表不解。心下喘滿。及大小便秘難。

豬苓(去黑皮) 赤茯苓(去黑皮) 白朮(炒) 麻黃(去根節) 桂(去粗皮) 葶藶(微炒) 澤瀉(各等分)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薑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馬兜鈴湯(出聖濟總錄)治傷寒後。肺氣喘促。

馬兜鈴(一分) 木通(銼一兩)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 紫蘇莖葉(三分)
上粗搗 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燈心十五莖。棗三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 日二。

木香丸(出聖濟總錄)治傷寒後。肺氣上喘。咽喉噎塞。頭面虛浮。

木香(一兩磨) 昆布(湯洗去鹹味焙令乾) 海藻(湯洗去鹹味焙令乾) 乾薑(炮裂各三分) 海蛤(別研如粉) 細辛(去苗葉) 蜀椒(去目及閉口微炒令汗出各半兩) 上將 六味搗 羅為末。入海蛤。同研令勻。煉蜜和。更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米飲下十 五丸。

大腹皮湯(出聖濟總錄)治傷寒汗後發喘。壯熱不除。

大腹皮(銼) 柴胡(去苗各一兩) 赤茯苓(去黑皮三分) 桑根白皮(微炙銼半兩) 上粗 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生薑三片。同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芸苔子丸(出聖濟總錄)治傷寒後。喘咳不得臥。臥則氣壅。心胸滿悶。

芸苔子(一兩微炒) 葶藶(微炒一兩半) 馬兜鈴(半兩) 紫菀(去土半兩) 杏仁(湯浸 去皮尖雙仁麩炒令黃細研重一兩半) 白前 防己 人參(各三分) 皂莢(酥炙令黃去皮 子) 甘草(各半兩炙令微赤) 上搗羅九味為末。入杏仁。同研令勻。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 梧桐子大。每服食前。童子小便煎烏梅湯。下二十丸。日二。

木香丸(出聖濟總錄)治傷寒後。脾胃虛冷。上攻氣喘。

木香 肉豆蔻(去殼各半兩) 白茯苓(去黑皮三分) 人參(三分) 桂(去粗皮) 檳榔 (銼各一兩) 丁香(一分) 阿魏(用酒研如泥入面少許拌和作餅子炙令黃熟一分)
上搗羅為末。

桂枝加濃朴杏子湯(出聖濟總錄)治傷寒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

桂(去粗皮) 芍藥(各三兩) 甘草 濃朴(去粗皮生薑汁炙各二兩) 杏仁(五十 枚去皮尖)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入生薑一棗大。切。大棗二枚。擘。煎取八分。去滓。溫服。戊申正月。有一武臣為寇所執。置舟中橫板下。數日得脫。乘飢恣食。良久解 衣捫虱。次日遂作傷寒。自汗而膈不利。一醫作傷寒而下之。一醫作解衣中邪而汗之。雜治 數日。漸覺昏困。上喘息高。醫者愴惶失措。予診之曰。太陽病。下之。表微喘者。桂枝加 濃朴杏子湯。此仲景之法也。指令醫者急治藥。一啜喘定。再啜 微汗。至晚身涼。而脈 已和矣。醫曰。某平生不曾用仲景方。不知其神捷如是。予曰。仲景之法。豈誑後人也。或 人自寡學以廢明耳。

枳實湯 治病患氣上沖心。胸痞喘急。以有寒飲也。

枳實(一兩炙) 橘皮 半夏(一兩) 生薑 濃朴(各三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 煮取三 升。去滓。溫服一升。咽痛。加桔梗一兩。

五味子湯(出活人書)治傷寒喘促。脈伏而厥。

人參 麥門冬(去心) 杏仁(去皮尖) 橘皮(去白各一兩) 五味子(半兩) 上銼如麻豆 大。生薑十片。棗子三枚。水三大白盞煎至一盞半。去滓。分二服。


傷寒上氣(附論)

夫傷寒毒瓦斯不退。上焦煩熱。則傷於肺。肺主於氣。邪熱壅滯。則肺葉虛脹。衛氣不行。 故令上氣也。傷寒上氣者。肺主氣。手太陰是其經也。病患肺氣有夙不調。又遇寒熱邪氣傷 於其經。則脹而氣逆不下。故令上氣。

麥門冬散(出聖惠方)治傷寒心肺氣壅。涕唾稠粘。胸脅脹滿。上氣喘促。

麥門冬(一兩去心)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半夏(三分湯洗七遍去滑) 紫菀(三分洗去苗土) 桑根白皮(一兩銼) 木通(半兩銼) 五味子(半兩) 桔梗(三兩去蘆頭) 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上搗篩為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淡竹茹一分。煎至五 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傷寒上氣喘促。眠臥不得。宜服此方。(出聖惠方) 麻黃(二兩去根節)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紫菀(一兩洗去苗土) 貝母(一兩半 煨令微黃)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紫蘇子(一兩微炒) 上搗篩為散。每服五錢。 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赤茯苓散(出聖惠方)治傷寒腹脅虛脹。上氣咽燥。脈浮者。心下有水氣。

赤茯苓(一兩半) 麻黃(一兩半去根節) 赤芍藥(一兩) 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 滑) 細辛(三分) 桂心(三分) 五味子(一兩) 訶黎勒皮(一兩) 桑根白皮(一兩半銼)
上搗篩為散

桑白皮散(出聖惠方)治傷寒痰唾無恆。上氣喘急。胸中滿悶。坐臥不安。面目微腫。

桑根白皮(一兩銼) 赤茯苓〔三兩(分)〕 半夏(三分湯洗七遍去滑) 旋複花(一兩) 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 大腹皮(一兩銼) 前胡(一兩去蘆頭) 麻黃(一兩去根節) 紫菀 ( 搗篩 為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傷寒上氣喘急。心胸滿悶。宜服此方。(出聖惠方) 紫蘇子(一合微炒) 麻黃(一兩去根節) 檳榔(一兩) 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 焙)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搗篩為散。每服五錢。水 一大 盞

訶黎勒丸(出聖惠方)治傷寒氣壅。心胸不利。上氣咳嗽。腹脅妨悶。

訶黎勒皮(一兩) 大腹皮(一兩銼聖濟用一兩半) 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 桑根白皮 (一兩銼) 前胡(一兩去蘆頭) 枳實(半兩麩炒微黃) 漢防己(半兩) 紫菀(三分 洗去苗土) 杏仁(一兩半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別研如膏) 甜葶藶(一兩隔紙炒令紫色別研如膏)
上為細末。入杏仁、葶藶。更研令勻。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 生薑湯下二十丸。聖濟名大腹皮丸。薑棗湯下。

檳榔丸(出聖惠方)治傷寒心胸不利。上氣喘促。腹脅妨悶。

檳榔(一兩) 木香(半兩) 訶黎勒皮(一兩) 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 人參(半兩去蘆頭) 赤芍藥〔五(三)分〕 桂心(三分) 半夏(半兩湯洗七遍去滑) 木通(半兩銼)
上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生薑湯下二十丸。

半夏湯(出聖濟總錄)治傷寒後。上氣。咽喉不利。胸膈多痰。氣逆。

半夏(湯洗七遍炒乾一兩) 桂(去粗皮半兩) 甘草〔炙一兩(分)〕 檳榔(銼三分)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 枳殼(去瓤麩炒各半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生薑 一分。 拍

竹茹湯(出聖惠方)治傷寒後。上氣煩滿。客熱在臟。乾嘔。口中生瘡。不得飲食。

青竹茹 葛根(各一兩) 半夏(湯浸七遍焙乾) 麥門冬〔去心焙各五(三)分〕 甘草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半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生薑一分。拍碎。同煎至八 分。去滓。食後溫服。

貝母湯(出聖濟總錄)治傷寒後水多。卒上氣發熱。

貝母(炮去心) 桑根白皮(銼) 款冬花(各一兩)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 甘草(炙 一分)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竹葉三七片。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後溫服。

五嗽丸(出聖濟總錄)治傷寒後。上氣咳嗽。

乾薑(炮) 皂莢(塗酥炙令黃去皮子) 桂(去粗皮各等分) 上搗羅為末。煉蜜和 杵三五 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後。米飲下。日二。

葶藶丸(出聖濟總錄)治傷寒肺壅。上氣多痰。

葶藶(隔紙微炒一兩)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黃別研一兩) 防己(一兩半) 甘草 (炙半兩) 赤茯苓(去黑皮一兩) 上搗羅四味為末。入杏仁。同研勻。以棗肉和丸梧桐子大。 每

白前丸(出聖濟總錄)治傷寒後。上氣咳嗽。

白前 貝母(炮去心) 人參 紫菀(去苗土各一兩) 款冬花(三分) 桑根白皮(炙銼) 葶藶(隔紙微炒)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黃別研如膏各一(半)兩〕上搗羅七味為末。 入杏仁。同研勻。煉蜜和杵三五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食後。米飲下。漸加至二十丸。

天門冬丸(出聖濟總錄)治傷寒後。心肺熱。上氣喘逆。

天門冬(去心焙) 白茯苓(去黑心)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黃別研各一兩) 貝母(去 心) 生乾地黃(焙) 甘草(炙銼) 人參 烏梅(炒各半兩) 上搗羅七味為末。入杏仁。研 令勻。煉蜜和。更杵三五百下。丸如彈子大。食後。含化一丸。咽津。日可三五丸。

葶藶湯(出聖濟總錄)治傷寒後。上氣喘粗。身面腫。小便澀。

葶藶子(隔紙微炒半兩) 大棗(去核五枚) 上二味。用水一大盞。煎至半盞。去滓。 不 計時候。溫服。

麥門冬湯(出聖濟總錄)治傷寒後。肺咳唾有血。胸脅脹滿。上氣羸瘦。

麥門冬(去心焙) 桑根白皮(炙銼) 生乾地黃(各一兩) 桔梗(炒三分) 半夏 (湯洗七遍焙乾) 紫菀(去苗土) 淡竹茹 麻黃(去根節各三分) 五味子 甘草(炙各半兩)
上粗 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生薑一分。拍碎。棗三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

貝母丸(出聖濟總錄)治傷寒心肺有熱。咳嗽上氣。喉中作聲。痰涕口乾。

貝母(去心二兩) 甘草(炙三分) 旋複花(半兩) 天門冬(去心焙一兩) 杏仁 (湯浸去皮尖雙仁研如膏四兩) 上搗羅四味為末。入杏仁。同研勻。煉蜜和杵三五百下。丸如彈子 大。每食後含化一丸。咽津。

訶黎勒丸(出聖濟總錄)治傷寒後。脾胃氣不和。飲食無味。上氣壅悶。

訶黎勒(炮去核) 半夏(湯洗七遍焙乾炒) 白朮(各一兩) 檳榔(銼半兩) 人參(三分) 枳殼(去瓤麩炒半兩) 芍藥 桂(去粗皮各三分) 上搗羅為末。煉蜜和杵三五百下。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後。生薑湯下。日二服。

人參湯 主霍亂大煩渴。身熱上氣者。

人參 茯苓 甘草 桑白皮 黃 白朮 生薑(各一兩) 大棗(六枚) 右八味。 以水 四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五合。

李根湯(出活人書)治氣上沖。正在心端。

半夏(湯洗半兩) 桂枝(一兩) 當歸 芍藥 茯苓 黃芩 甘草(炙各一兩) 甘 李根白 皮(二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薑四片。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如聖加枳實湯(出濟生拔粹方)治傷寒噫氣者。何氣使然。答曰:胸中氣不交故也。少陰經 甘草 桔梗 枳實(炒各五錢)
上銼細。每服五錢。入五味子半錢。水煎。

如聖加吳茱萸湯(出濟生拔粹方)治傷寒氣逆而甚。無汗下証。

甘草 桔梗 吳茱萸(炒各五錢)
上銼細。每服五錢。入五味子半錢。同煎。


傷寒嘔吐(附論)

夫傷寒嘔吐。嘔者。有聲者也。俗謂之 。吐者。吐出其物也。故有乾嘔。而無干吐。 是以於嘔。則曰食穀欲嘔。及吐。則曰飲食入口即吐。則嘔吐之有輕重可知矣。傷寒嘔。有責為熱者。有責為寒者。至於吐家。則悉言虛冷也。經曰: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 自利益甚。時腹自痛。又曰。胃中虛冷。故吐也。嘔家則不然。嘔有熱者。有寒者。有停飲 者。有胃脘有膿者。皆當明辨之。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証具。與其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 煩。大柴胡湯主之者。是邪熱為嘔者也。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與其乾嘔。 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是寒邪為嘔者也。先嘔後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後嘔者。 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是停飲嘔者。嘔家有癰膿。不須治。膿盡自愈。是胃脘有膿而嘔者 諸如此者。雖有殊別。大抵傷寒表邪欲傳裡。氣上逆。則為嘔也。是以半表半裡証。多雲嘔 也。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是知邪氣傳 裡者。必致嘔也。至於乾薑附子湯証雲。不嘔不渴。為裡無熱。十棗湯証雲。乾嘔短氣。汗 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裡未和也。即此觀之。其嘔為裡熱明矣。嘔家之為病。氣逆者。必散 之。痰飲者。必下之。嘔家多服生薑。此為嘔家聖藥。是要散其逆氣也。又曰。用半夏者。 以去其水。水去。嘔則止。是要下其痰飲也。嘔多。雖有陽明証。不可攻者。謂其逆而未收 斂為實也。其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已為難治。蓋謂其虛寒之甚。醫者。 必審其邪氣之虛實。病証之逆順。為施藥。治則當矣。 歌括曰。脈浮有表並虛細。嘔吐惡寒無失氣。大便堅硬。小便清。或少或多或自利。 脈浮者。為有表也。不可下。大抵脈浮而惡寒者。為有表也。表証未罷。不可下。脈虛 細。王叔和脈微不可吐。虛細不可下。嘔吐。仲景云:嘔多。雖有陽明証。切不可下。惡寒 者。太陽陽明合病。屬表。可發汗。若是少陰証。宜溫之。無失氣者。謂不轉失氣也。依潮 大承氣湯。大便堅而小便清者。不在裡也。桂枝湯。大便堅而小便少。恐津液還入胃。而先 硬後溏也。每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此津液還入胃。不久當自大便也。大便堅而小便多。其 脾為約。 又歌曰:嘔吐陽明逆氣行。數為胃熱緩寒生。太陽合病利不利。腎証三條各有名。 嘔吐陽明逆氣。氣上逆則為嘔吐。水穀不下是也。傷寒嘔吐証。表邪傳裡。裡氣上逆。 則為嘔吐。水穀不下是也。傷寒嘔吐。有胃熱。有胃寒。有水氣。有膿血。辨四者而已。胃 熱。脈數或緊。必有口苦舌乾。煩渴之証。有胃寒者。脈弦而遲。必有逆冷。下食。大小便 自利之証。水氣者。先後嘔。膈滿。怔忪。若胃脘膿血。則腥氣燥氣奔逆上沖。經所謂嘔家 有癰膿。不須治。嘔。膿盡自愈。又謂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是矣。大抵嘔吐。皆有所出也。以下咽而出。嘔也。未下咽而出者。吐也。吐特甚於嘔耳。若概以嘔無所出。則其 間所謂乾嘔者。獨何耶。嘔吐多屬陽明氣逆而上行。戒不可下。汗後水藥不入口者逆。嘔而脈弱。小便自利。微熱而厥者。虛極難調也。生薑嘔家聖藥。熱燥者。烏梅代之。活人書雲。 無 仲景云:嘔多。雖不大便。不可下。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浹然 汗出而解。 大抵嘔証不一各有治法。要之。小柴胡湯尤相主當耳。與小柴胡湯。胸脅滿而嘔。日晡 發潮熱者。柴胡湯加芒硝也。若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與大柴胡湯也。秘者加大黃。 大柴胡治嘔最妙。為內有枳實故也。枳實去噦。壓虛氣須是去大黃。仲景云:嘔多。雖有陽 明証。慎不可下。官局桔梗湯最良。亦用枳實耳。方具第十七卷。古人治嘔。多用半夏生薑。 孫真人云:生薑是嘔家聖藥。仲景去嘔皆用之。太陽與少陽合病。必下利。若不利。但嘔者。 葛根加半夏生薑湯主之。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痛欲嘔者。黃連湯主之。太陽與少陽合病 而自利。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金匱諸嘔吐。穀不得下者。小半夏湯。小半夏加 茯苓湯。小半夏加橘皮湯。皆可選用也。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嘔而發渴者。豬苓湯 主之。光嘔卻渴者。此為欲解。急與之。先渴卻而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仲景云: 本渴。飲水而嘔者。柴胡不中與也。宜治膈間有水。赤茯苓湯主之。若少陰而嘔者。真武湯 去附子。加生薑也。若汗若吐若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嘔者。梔子生薑湯主之。傷寒瘥後嘔 者有餘熱在胃脘也。竹葉東加生薑主之。又云:吐有冷熱二証。寸口脈數手心熱。煩渴而吐。 以有熱在胃脘。五苓散主之。傷寒有表証。渴欲飲水。水入口即吐者。名曰水逆。由心經受 熱。而小腸不利故也。宜服五苓散。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小 半夏加茯苓湯。小半夏加橘皮湯主之。曾輕汗下。關脈遲。胃中虛冷而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寒多。不飲水而吐者。理中湯去白朮加生薑主之。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 溫溫欲吐。複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因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 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吐利。手足逆冷。煩躁甚者。吳茱萸湯主 之。若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嘔吐而下利有兩。仲景云:傷寒 發熱。汗出不解。心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下之。又有霍亂証。霍亂嘔吐而利。熱 而渴者。五苓散。寒多不飲水者。理中丸。或有寒。腹滿痛。或四肢拘急。下利。腳轉筋。 理中湯。加附子一枚。生用。並粗末。作湯服之。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 冷者。四逆湯主之。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吳茱萸湯主之。吐利止。而身體 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仲景大柴胡一証雲。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 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即非霍亂也。吐利已。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 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湯。若夏月中暑。霍亂上吐下利。心腹撮痛。大渴煩燥。四肢逆冷。 冷汗自出。兩腳轉筋者。宜服香薷散。井中懸極冷。頻服之。乃效。香薷散。夏月預宜合下。 以備此証。其他藥不能

橘皮湯 治陽明病。嘔吐痰水青黃。胸中煩者。

橘皮 甘草(炙) 葛根 麥門冬(去心各一兩) 半夏(四兩切焙) 竹茹(一兩) 小 麥(三合) 上以水七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生薑三兩。煮取三升。去滓。 再煮取二升。溫服七合。

和胃丸 治陽明病。心下痛而嘔吐。腹脅滿者。以有停水也。

大黃(酒浸) 甘遂 桂枝 乾薑 白朮 茯苓 芍藥 濃朴 半夏(洗以上各一兩) 巴 豆(十粒去皮心研如脂) 上搗篩。入巴豆。煉蜜和丸如梧子大。白飲下兩丸。

大黃甘草湯(出金匱方)治食已即吐者。

大黃(四兩) 甘草(一兩)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茯苓澤瀉湯(出金匱方)治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

茯苓(半斤) 澤瀉(四兩) 甘草(二兩) 桂枝(二兩) 白朮(三兩) 生薑(四 兩) 上以 水一斗。煮取三升。納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文蛤湯(出金匱方)治吐後。渴欲得水而貪飲者。兼主微風。脈堅頭痛。

文蛤(五兩) 麻黃 甘草 生薑(各三兩) 石膏(五兩) 杏仁(五十枚) 大棗 (十二枚)
上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汗出愈。

豬苓散(出金匱方)治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宜服。

豬苓 茯苓 白朮(各等分) 上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藿香湯 治傷寒後。胃氣未和。嘔吐不下食。

藿香 竹茹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 麥門冬(去心焙) 枇杷葉(去毛薑汁炙各半兩) 人參(三分)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半分。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 溫服

薤白飲 治傷寒後。脾胃虛冷。嘔逆不下食。

薤白(切五莖) 生薑(切一兩) 附子〔炮裂去皮臍銼一兩(分)〕 上以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再煎沸。入雞子白一枚。攪勻。空心溫服。

薑朮半夏湯(出保生返回論) 乾薑(二兩炮) 白朮(二兩) 半夏(二兩湯浸七次片切焙乾)
上銼碎。如麥豆粒。 為散。 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進三服。不拘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