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陰陽剛柔

(附論) 夫傷寒 病之狀。身熱足寒。頸項強直。惡寒。頭面熱。搖頭。猝口噤。背脊反張是也。 此 而不惡寒。為柔 。診其脈沉細。此為 也。又論云:太陽病。發汗過多。因致 。其狀令 人搖頭。發熱。頸項強急。腰身反張。或瘈瘲 口噤。但謂之剛 者。特以其無汗而反惡寒也。柔 之狀。搖頭。發熱。頸項強急。腰身反張。或瘈瘲 口噤。與剛 同。然謂之柔 者。 特以其自汗。不惡寒故也。 之謂之痙者。蓋痙 一類。古人特以強直名之。又云:傷寒瘈瘲。何以明之。瘈瘲者。筋脈急者也。 者。筋脈緩也。急則引而拘。緩則舒而伸。或拘或伸。 動而不止者。名曰瘈瘲 。俗謂之搐者。受病獨深。內經曰:病筋脈相引而急。名曰瘈瘲。謂若 契合之契也。行則緩。身則緊。從則 。縱疾之從者。謂若放縱之縱也。以急為瘈瘲。以緩為。理至明矣。瘈瘲 者。風疾也。而癲癇則瘈瘲 焉。傷寒瘈瘲 者。邪故氣極也。熱盛則風持 並經絡。風主動。致四肢瘈瘲 而不寧也。故風溫被火者。微發黃色。劇者如驚癇。時瘈瘲 。 言其熱氣。則劇盛也。傷寒病 於發瘈瘲 者。疾熱已過矣。多難可製。內經曰:太陽終者。 載眼。反折瘈瘲 。絕汗乃出。大如貫珠者。身不流。是其瘈瘲 。為已過之疾也。又有四肢執 習。為四肢動而不止。似瘈瘲 而無力。不得伸縱者也。此為汗絕。瘈瘲 之証雖難已。若能以 被風條熱之劑。折其大熱。則瘈瘲 亦有生者。若妄加灼火。或引以發表之藥。則死不旋踵。 經曰: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歌曰:原來 病屬膀胱。口噤如癇身反張。此是傷風感寒濕。故分兩証。有柔剛。 病無汗者剛。葛根湯。有汗者柔。桂枝加葛根湯。二 並通用小續命湯。口噤。腳攣。 咬 屬 其 有汗 小 人 附朮

羌活散 治傷寒陰痙。筋節急硬。陽痙即易瘥。陰痙即難瘥。

羌活 黃松木節(銼) 茯神 石膏 防風(各一兩去蘆頭) 王不留行 桂心(各半兩) 麻黃 棗 二枚 如

附子散(一名人參散出聖惠方)治傷寒陰痙。頸項強直。四肢疼痛。足冷。口噤。

附子(炮裂去皮臍) 人參(去蘆頭) 白茯苓 前胡(去蘆頭) 白朮 麻黃(去根 節) 桂心(半兩炮製銼) 頻服。

白朮散 治傷寒陰痙。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

白朮 桂心 附子(炮裂去皮臍) 防風(去蘆頭) 芎 甘草(炙微赤銼各二分)
上為散。

麻黃散 治傷寒陰陽痙病。頭痛壯熱。百節酸疼。吐逆悶絕。口噤。腰背反張。手足強直。 麻黃(一兩去根節) 防風(一兩去蘆頭) 赤茯苓(一兩) 葳蕤(一兩) 葛根(一兩半銼) 獨 草(三分 七分。去滓。入淡竹瀝一合。更煎三兩沸。分溫二服。日三四服。

治傷寒汗出後。成陰陽痙。骨節煩痛。不得屈伸。近之即痛。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 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 白朮(三分)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五錢。 以水 一大

白朮散 治傷寒陰痙。三日不瘥。手足厥冷。筋脈急。汗不出。恐有氣內傷。

白朮 白茯苓 麻黃(去根節) 五味子(各半兩) 桂心(三分) 高良薑(一分銼) 羌活 (半 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柴胡散 治傷寒陰痙。閉目合面。手足厥逆。筋脈拘急。汗不止。

柴胡(一兩半去苗) 白朮 白茯苓 甘草(各三分炙) 五味子(一兩) 乾薑(炮製銼) 附子 大盞。 生薑

桂心散 治傷寒陽痙。經二三日不瘥。毒瓦斯攻五臟。心神煩躁。四肢疼痛。

桂心 柴胡(去苗) 赤茯苓 五味子 麥門冬(去心) 檳榔 甘草(炙微赤銼) 細辛 (以上 候。 溫

羚羊角散 治傷寒陽痙。身熱無汗。惡寒。頭項強直。四肢疼痛。煩躁心悸。睡不得。

羚羊角屑 犀角屑 防風(去蘆頭) 茯神 柴胡(去苗) 麥門冬(去心) 人參(去蘆頭) 葛 散。每服 三

麥門冬散 治傷寒陽痙。身體壯熱。項背強直。煩躁。發熱惡寒。頭面赤色。四肢疼痛。

麥門冬(去心) 麻黃(去根節) 赤茯苓 知母 犀角屑 地骨皮 黃芩 赤芍藥 白 蘚 皮甘草(炙微赤銼) 杏仁(湯去皮尖雙仁炮炒微黃各三分)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 一 大盞

龍齒散 治傷寒陽痙。通身大熱。不渴。煩悶頭疼。

龍齒 前胡(去蘆頭各三分) 犀角屑 木通 子芩(各三兩)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上為散 一

石膏散 治傷寒陽痙。通身熱。仰目。頭痛。

石膏(二兩) 龍齒(一兩) 犀角屑 前胡(去蘆頭各半兩) 秦艽(一兩去苗)
上為散。 每服 不

防風散 治傷寒陽痙。壯熱不歇。筋脈拘急。牙關急疼。

防風(去蘆頭) 木通(銼) 麥門冬(去心) 川升麻(以上各一兩) 甘草(三分 炙赤銼)
上為

芎 散 治傷寒頭痛。面色赤。發熱。形如中風。常自汗出。嘔逆。下之益煩。心懊 。如 川大黃(銼碎微炒) 芎 (各一兩) 獨活(二兩) 柴胡(一兩半去苗) 防風(三分去蘆頭)

白蘚皮散 治傷寒陰痙。壯熱不歇。筋脈不能舒展。牙關疼急。不欲見食。

白蘚皮 百合 木通 防風 川升麻(各一兩) 羚羊角(三分) 石膏 龍齒(各一兩半) 上 溫

龍齒散 治傷寒陽痙。通體大熱。心神煩悸。

龍齒 前胡(去蘆頭各一兩) 犀角屑(半兩) 牛黃(半分別研) 麥門冬(一兩去 心焙)
上為

牛黃散 治傷寒陽痙。發熱惡寒。頭項強直。四肢拘急。心神煩躁。

牛黃(細研) 麝香(細研) 朱砂(細研) 人參(去蘆頭) 赤茯苓 防風(去蘆頭) 芎 甘草(炙微赤銼) 桂心 犀角屑 天麻 地骨皮 麥門冬(去心焙以上各一分)
上為細散。 入

葛根湯 治太陽病無汗。而以小便少氣上沖。口噤不得語。欲作剛 。

葛根(銼四兩) 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 芍藥(各三兩) 桂心(去粗皮) 甘草(炙各二兩) 去滓。

大承氣湯 治剛痙。胸滿口噤。臥不著席。兩腳攣急。齦齒。

大黃(銼四兩) 濃朴(去粗皮生薑汁炙半斤) 枳實(去瓤炒一斤)
上 咀如麻豆 大。每服五

石膏湯 治傷寒剛 。身熱。仰目。頭痛強項。

石膏(碎) 前胡(去蘆頭各一兩) 犀角(鎊) 防風(去叉) 芍藥(各半兩) 龍 齒(研二分) 分。去滓

羚羊角湯 治傷寒剛 。渾身壯熱。頭痛。口噤。筋脈拘急。心神躁悶。

羚羊角(鎊) 百合 芎 木通(銼) 葛根(銼) 升麻 黃芩(去黑心各半兩) 石膏 (碎一 不拘時

神朮湯 治風濕惡寒。脈緊。解利無汗。

蒼朮 防風(各二兩) 甘草(一兩)
上 咀。生薑水煎。加蔥白三寸。治剛 。加 羌活、 獨

白朮湯 治風濕惡風。脈緩。解利有汗。

白朮(三兩) 防風(二兩) 甘草(一兩)
上 咀。每服秤三錢。水一盞。生薑三 片。煎 至七 正 在表者。加桂枝、黃 、附子。熱而在裡者。加大黃。寒而在裡者。加乾薑、良薑、附子。 以上數經寒熱。當以脈別之。

龍齒犀角湯 治傷寒剛 。通身壯熱。

龍齒 犀角(鎊) 前胡(去蘆頭各一兩) 牛黃(一錢半) 上四味。將三味粗搗篩。 每服 五錢

犀角大黃散 治傷寒剛 。壯熱頭痛。筋脈不能展舒。

犀角(鎊) 大黃(銼炒各一兩) 芎 (半兩) 石膏(二兩) 牛黃(研半分) 上四味。搗 羅為

小續命湯 治傷寒剛 。無汗惡寒。口噤背強。

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 桂心(去粗皮) 甘草(炙各半兩) 防風(去叉分半) 芍藥白朮 煎至夏病

栝蔞桂枝湯 治太陽病。其証備。身體強。KT KT 然脈反沉遲。自汗。此為 。惱栝蔞桂枝湯主 栝蔞根(二兩)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 (十二枚)
上以

桂枝加葛根湯 治傷寒柔 。項背強。KT KT 然反汗出。惡風。桂朮湯 治傷寒柔 。手足厥冷。筋急。汗不止。

桂(去粗皮一兩) 白朮 人參 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三分)\x防風(去叉) 乾薑 (炮) 甘草

附子白朮湯 治傷寒柔 。手足逆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頸項強直。搖頭。口噤。

附子(炮裂去皮臍) 白朮(各一兩) 芎 獨活(去蘆頭) 桂(去粗皮各半兩) 上銼如 麻豆

五味子湯 治傷寒柔 。汗出。身體強直。手足多寒。

五味子(炒一兩) 附子(炮裂去皮臍) 木香 檳榔(各三分) 桂(去粗皮) 白朮乾薑 (炮) 服。 晚再

附子散 治傷寒柔 。身體直。汗出不止。腹內急痛。

附子(炮裂去皮臍) 乾薑(炮) 甘草(炙銼) 桂(去粗皮) 人參(各半兩) 上搗羅為散。每

薑朮湯 治時行。及傷寒後虛憊。發即閉眼合面者。柔 之後也。手足厥冷。筋脈急強。汗 乾薑(炮) 白朮 桂(去皮各一兩) 附子(炮裂去皮臍) 甘草(炙各半兩) 防風(去叉 一兩)

柴胡飲 治傷寒柔 。四肢逆冷。汗不止。腹中痛。筋脈急。

柴胡(去苗) 赤茯苓(去黑皮各三分) 檳榔(煨銼) 五味子(炒各半兩) 桂(去粗皮) 高良 服。

茯苓湯 治傷寒柔 。病經三日不瘥。恐陰氣攻五臟致損。

赤茯苓(去皮) 五味子(炒) 麥門冬(去心焙各二兩) 柴胡(去苗一兩半) 桂 (去皮一兩) 去滓。 溫服

附子防風散 治傷寒柔 。閉目合面。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

白朮 五味子 白茯苓 川芎 乾薑(炮製銼) 甘草(炙微赤銼) 附子(炮裂去皮 臍) 防風 薑四片。 煎

羌活湯 治傷寒剛 。閉目合面。肢節急強。身熱頭疼。

羌活(去蘆頭) 王不留行 桂枝(去皮) 黃松節(各一兩炒) 當歸(焙) 茯神 (去木各三) 每服五錢。水 度。

桂枝加葛根栝蔞根湯 有汗者。柔也。

桂枝 芍藥 葛根 栝蔞根(各二錢半)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二小盞。生薑七片。 棗 二枚

桂枝加川芎防風湯 若發熱自汗而不惡寒者。名柔 。

桂枝 芍藥 生薑(各一兩半) 甘草 防風 川芎(各一兩) 大棗(六枚) 上細銼。每服

麻黃加獨活防風湯 發汗太多。因致 。身熱足寒。項強。惡寒。頭熱面赤。目脈赤。頭搖。口噤。背反張者。 病也。屬太陽。若低視。下一足牽引肘膝相構。陽明 也。若一目。或左或右斜視。並一手一足指搦者。少陽 也。汗之。止之。和之。下之。各隨其經。可使 麻黃(去節) 桂枝(各一兩) 甘草(半兩) 杏仁(二十五個去皮尖) 獨活 防風(各一兩)

小續命湯 傷寒病為 証。如中風之狀。手攣如弓。搖頭擺腦。身體戰動。要看其脈弱者。小續命湯主之。脈實。則切牙唇裂。大孔出血。急用大承氣湯下之。口不開者。用箸斡開灌 麻黃(去節) 人參 黃芩 白芍藥 川芎 甘草 杏仁(去皮尖) 防己 官桂(各一兩) 防 煎七 分


傷寒濕溫

(附論) 夫傷寒有五。其一為中濕。蓋風濕之氣。中人為病。發熱。與 相類。故曰濕溫。此因 汗出 煩。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是謂中濕。若風濕相搏。則一身盡痛。日晡為劇。濕熱相蒸。則心動 大 細 歌雲。其人濕氣素來傷。暑氣重傷病愈猖。多汗其人雙脛冷。濕溫當辨脈陰陽。 又云:濕溫不可發汗。發汗則死。名曰重 。醫殺之也。宜術附湯。白虎加蒼朮湯。又 問兩 熱相 小而如 此名中濕也。風雨襲虛。山澤蒸氣。人多中濕。濕流關節。須身體煩痛。其脈沉緩。為中濕。 脈細者。非也。主身盡痛。發熱身黃。小便自利者。術附湯。若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當 利其小便。宜甘草附子湯。五苓散主之。 至真要大論云:治濕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金匱要略雲。濕家。身煩痛。可與麻黃湯 大 由 多 非 肢體痛。不可轉側。額上微汗。不欲去被。或身微腫。此名風濕也。脈浮。為風濕。是 風氣與濕氣相搏。肢體痛重。不可轉側。額上微汗。不欲去被。或身微腫。欲發汗。但 身潤 桂 甘草附子湯。加防風。

麻黃杏仁薏苡仁甘草湯 治濕溫。一身盡痛。發熱,日晡所劇。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 久傷 麻黃(去根節三兩煎去沫) 杏仁(去皮尖雙仁三十枚炒) 薏苡仁(一兩) 甘草(炙 一兩) 上

加朮麻黃湯 治濕家身煩疼。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黃(去根節三兩) 桂(去皮二兩) 甘草(炙一兩) 杏仁(去皮尖雙仁七十枚) 白朮 (四兩

防己黃耆湯 治風濕。脈浮。身重。汗惡風者。並治風水。脈浮。身重。不出汗者。

防己(四兩) 黃耆(五兩) 甘草(炙二兩) 白朮(三兩)
上 咀。每服五錢匕。 以水一盞半 黃。 下如

杏仁湯 治風濕。身體疼痛。惡風。微腫。

杏仁(去皮尖雙仁炒一十五枚) 桂(去皮) 麻黃(去根節先煮一兩沸焙乾) 芍藥 天 門 冬( 時候

溫風丸 治濕溫。身寒身涼。脈短。日逐有汗者。下虛。上攻頭目昏痛者。

白附子 陽起石 滑石(各一兩) 寒水石(四兩燒) 上搗研為末。用糯粥飲和丸。 如梧桐子

安息香丸 治濕溫傷寒。四五日後。汗出。肢體冷。

安息香(一分) 五靈脂(二兩半) 麻黃(去根節半兩) 附子尖(七個) 巴豆(去皮醋煮 半兩) 性。生薑湯化下。

茵陳五苓散 治傷寒濕溫熱病感冒後。發為黃膽。小便赤。煩渴發熱。不得安寧。此蓋汗下太早。服藥不對証。因感濕熱病。以致遍身發黃。予嘗用茵陳五苓散治之。甚妙。

上用生料五苓散一兩。加入茵陳半兩。車前子一錢。木通一錢半。柴胡一錢半。酒後得 証。 前服

白虎加蒼朮湯 治濕溫多汗。

知母(六兩) 甘草(二兩炙) 石膏(一斤) 蒼朮(三兩) 粳米(三兩)
上銼 散。每服 五錢 胸項 余曰 加蒼 賊邪 邪。 為正 最 於 每至暑月。兩足汗 未嘗干。每服此藥二三盞。即便愈。

茯苓白朮湯。治濕溫。

茯苓 乾薑 甘草 白朮 桂(各一錢半) 上水二盞。煎至八分。去滓服。

麻黃加葛根湯 治太陽表病。風濕相搏。營衛俱病。一身盡疼。表氣不和。當汗而解之。風 杏仁(二十五個去皮尖) 麻黃 桂枝 葛根(各一兩) 甘草(半兩)
上銼細。每服五錢。或

知母干葛湯 治風濕。身體內熱甚者。

知母(三錢) 干葛(八分) 石膏(六錢) 葳蕤(五錢) 甘草(炙) 黃芩 木香升麻 生南 每服五錢。

栝蔞根湯 治風濕加渴者。

栝蔞根(三分) 石膏(二兩) 生葛根(一兩半干者三錢) 人參 防風 甘草(炙 各半兩) 上


傷寒汗後餘熱不除

(附論) 夫傷寒陰陽受病。毒瓦斯未除。其人已經服藥出汗之後。而脈洪大實數。腹內脹滿。小便 難。

柴胡散 治傷寒得汗後。熱不除。朝暮壯熱。

柴胡(去苗) 赤芍藥 黃芩 梔子仁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麥門冬(去心) 人參(去蘆頭) 水一盞。煎

羚羊角散 治傷寒已得汗出。熱不除。發渴。朝暮煩。

羚羊角屑(一分) 犀角屑(一分) 麥門冬(半兩去心) 柴胡(半兩去苗) 地骨 皮(半兩) 木

黃耆散 治傷寒得汗後。熱不除。發渴。身熱。肢節煩疼。

黃耆(銼) 鱉甲(塗醋炙冷去裙 ) 人參(去蘆頭) 柴胡(去苗) 赤茯苓 桑根白皮 木 (麩炒 各一 溫服。

知母散 治傷寒發汗。及吐後。煩熱不除。滿悶。頭痛。口乾嘔逆。

知母 川升麻 麥門冬(去心) 人參(去蘆頭) 黃芩 葛根(銼各三分) 甘草(半兩炙 赤銼) 六分。去滓

又方 葛根(銼) 麥門冬(去心) 黃芩 川升麻 地骨皮(各一兩) 甘草(半兩炙赤銼) 石膏(一

秦艽散 治傷寒汗後。餘熱不除。四肢拘急。胸膈不利。嘔逆。不思飲食。

秦艽(一兩去苗) 柴胡(一兩去苗) 枳殼(三分麩炒微黃去瓤) 桑根白皮(三分銼) 麥門冬 寸,煎至

大黃散 治傷寒雖得汗後。熱不除。心腹煩滿。大小便秘澀。

川大黃(一兩半銼碎微炒) 柴胡(三分去苗) 赤芍藥(三分) 鱉甲(一兩塗醋炙 令黃去 裙 杏仁(三分 去滓。 不

人參散 治傷寒汗後。熱不除。進退發渴。身體溫燥。心神煩悶。口乾舌澀。不思飲食。

人參(去蘆頭) 葛根 犀角屑 梔子仁 麥門冬(去心) 柴胡(去苗) 地骨皮 黃芩 甘草 煎 至六

黃芩散 治傷寒七八日。汗後餘熱不除。

黃芩 人參(去蘆頭) 柴胡(去苗) 葛根(銼以上各一兩) 梔子仁(半兩) 甘草(半兩 炙微 服。

解肌散 治傷寒汗後。餘熱不除。

知母 川升麻 天門冬(去心) 黃芩 葛根 柴胡(去苗各一兩) 石膏(一兩半)
上為散。

治傷寒得汗後。熱不除。心煩躁。

赤茯苓(一兩半) 人參(三分去蘆頭)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麥門冬(去心一兩) 黃芩(一

治傷寒汗後。熱不除。內有實熱。腹脹。煩躁。宜服此方。

柴胡(二兩去苗) 川大黃(銼碎微炒一兩) 赤芍藥(半兩) 枳殼(三分炒微黃) 半夏 (半 不計 時候

犀角散 治傷寒汗後。心肺熱不除。

犀角屑(半兩) 麝香(半分細研) 牛黃(細研) 人參(去蘆頭) 茯神 麥門冬 (去心焙) 天 研了 藥。

茯神丸 治傷寒汗後。熱不除。心神不安。

茯神(一兩) 麥門冬(一兩去心焙) 羚羊角屑 梔子仁 白蘚皮 川升麻 玄參(以 上各二 砂同研 令勻

治傷寒汗後。餘熱不除。頭痛內熱。(出聖惠方) 麻黃(一兩去根節)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雞子(一枚去殼) 上件藥。細銼麻黃 等二 味。水 分二服

治傷寒十日以上。曾發汗未解。煩熱不除。

大青(二兩) 甘草(炙微赤銼一兩) 麥門冬(一兩去心)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 一大盞。 入

柴胡飲子 治解利大人小兒傷寒。餘熱不已。

柴胡 黃芩 人參 甘草 升麻 地骨皮 赤茯苓 赤芍藥 草龍膽(各半兩)
上 咀。每

人參散 傷寒汗下後。餘熱不退。或煩或渴。面赤者。

人參 梔子 藍葉 甘草 白蘚皮(各半兩)
上銼細。每服五錢。水煎服。

治傷寒發汗後。身上餘熱未退。

麻黃(去根) 芍藥 細辛 牡丹皮(去心) 前胡(去毛) 官桂 山茵陳 荊芥穗 桔梗 麥

木通散 治傷寒汗下後。足腫。有濕氣不除者。

木通 木香 檳榔 獨活(各一兩) 丹參(七錢)
上銼細。每服五錢。水煎服。

枳實芍藥乾薑甘草湯 治傷寒汗下後。氣逆。利不止者。寒也。

芍藥(半兩) 甘草(半兩) 枳殼(麩炒半兩) 乾薑(炮半兩)
上銼細。每服五錢。水煎 服。

防葵散 治傷寒汗下後。臍左有動氣者。

防葵(一兩) 木香(五錢) 柴胡 黃芩(各半兩)
上銼細。每服五錢。水煎服。

枳殼散 治傷寒汗下後。臍上有動氣者。

枳殼(五錢麩炒) 赤茯苓(一兩) 當歸(一兩) 京三棱(炮一兩) 木香(五錢) 訶黎勒 (五

前胡散 治傷寒汗下後。臍右有動氣者。

前胡 赤茯苓(各一兩) 大腹皮 人參(各五錢) 木香(三錢) 檳榔 大黃(各三錢)
上為

茯苓散 治傷寒下後。臍下有動氣者。

赤茯苓(一兩) 檳榔(三錢) 桂心 大腹皮 川茴香(炮炒) 良薑(各五錢)
上為細末。每

調中散 治傷寒吃轉藥。病熱已減。然大腑餘熱出後。終未快。精神昏悶。宜服此。

柴胡 前胡(各去毛) 桔梗 貝母(去心) 牡丹皮(去心) 黃芩 麻黃(各一分) 枳殼 (只 水一盞。 煎兩三沸。食後臨臥。去滓。任意服。

治傷寒。汗後虛熱。

用 草。銼研取生汁。飲一合。愈。


傷寒煩躁

(附論) 夫傷寒煩躁者。此由陰氣少。陽氣勝。故熱而煩滿也。少陰病。惡寒而有時自煩。欲去 其被 微煩 不得 陰氣少。病發於陽經者。故令煩躁。其候身熱。而煩渴引水漿。若胃中乾燥者。必譫語。亦 有少陰經煩躁者。當辨。傷寒煩躁者。煩為擾擾而煩。躁為憤躁之躁。合而言之。煩躁為熱 也。析而分之。煩也。躁也。有陰陽之別焉。煩。陽也。躁。陰也。煩為熱之輕者。躁為熱 之甚者。有煩疼。煩滿。煩渴。虛煩。皆以煩為熱也。有不煩而躁者。為怫然便作躁悶。此 為陰勝格陽也。雖大躁。欲於泥水中臥。但飲水入口者是也。所謂煩躁者。謂先煩。漸至躁 也。所謂燥煩者。謂先發躁。而迤邐複煩者也。煩躁之由。又為不同。有邪氣在表而煩躁者。有邪氣在裡而煩躁者。有因火劫而煩躁者。有陽虛而煩躁者。有陰盛而煩躁者。皆不同也。經曰:當汗不汗。其人煩躁。太陽中風。脈浮而緊。不汗出而煩躁。大青龍湯主之。此是 邪氣在表。而煩躁者也。病患不大便。六七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此有燥屎也。邪 氣在裡而煩躁者也。太陽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心躁。太陽病。二三日。及躁。火熨其背。令人大汗出。大熱入胃。躁煩者。火劫令煩躁者也。少陽微發汗。躁不得眠。與下之後。 複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証。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 湯主之。及發汗後。若下之。病仍不去。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者。陽虛煩躁者也。少陰 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者。陰盛而煩躁者也。諸如此者。証之常 也。非逆也。設或結胸証悉具。煩躁者死。發熱不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少陰病。吐利。煩躁。四逆者死。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蜷。脈不出。不煩而躁者死。少陰病。五六日 自利。複煩躁不得寐者死。是數者。又皆為不治之証。嗚呼。煩躁為常有之疾。複有諸不治 之証。臨病者測之。又當熟審焉。 歌括雲。煩躁來時熱氣升。陰為陽勝太陽經。陽躁糞連臍痛腎。微陽虛陰躁乘心。 心主火。腎主水。心熱則煩。腎熱則躁。傷寒煩躁。則有陰陽虛盛之別。為陰虛而陽盛。 則熱 太 煩 狂 桂 痛 並黑豆煎湯解之。汗後。煩不得眠。欲水者。少與之。小便不利。與五苓散。下後。晝夜 不嘔不渴。凡表証脈沉微。乾薑附子湯。若兼懊 。即與梔子豉湯。發汗若下之。病仍 而煩躁。茯苓四逆湯。吐汗下。虛煩。心下痞滿。氣上沖胸。頭眩經動。身為振搖。 枝白朮甘草湯。虛煩。附入胸滿條。瘥後。胃弱不能勝谷。亦致煩。減谷則愈。仍與 湯。陰極發躁。或陰毒用火熨。久投熱藥以發躁者。並不可誤用涼藥。甚仍以熱劑。 逆湯。並返陰用。身微熱。煩躁。而亦脈沉而微。此名陰証似陽也。陰發躁。熱發厥。物極 則返也。大率以脈為主。諸數為熱。諸遲為寒。凡如此。最驗也。假令身熱煩躁。面 脈沉而微者。皆陰証也。身微熱者。裡寒故也。煩躁者。陰盛故也。而戴陽者。下虛 若醫者。不看脈。與虛陽上膈躁。誤以為實熱。反涼藥。則氣消成大病矣。外台秘要 盛發躁。名曰陰躁。欲坐井中。宜以熱藥治之。仲景少陰証。面赤者。四逆加蔥白主 冷。脈細沉疾。煩躁而不飲水。此名陰盛格陽也。傷寒陰盛格陽者。病患身冷。脈細 煩躁而不飲水者是也。若欲引飲者。非也。不欲飲水者。宜服下辟保止散。須臾躁 行出即瘥。此藥通散寒氣。然後熱氣上行。汗出乃愈。火焰散。丹沙丸。並主之。 格陽。病患身冷。脈細沉疾。煩躁而不飲者。又云:大抵陰毒。本因腎氣虛寒。 脾。外感風寒。則陽氣不守。遂發頭痛。腰重腹痛。眼睛疼。身體倦怠。四肢逆 或多煩渴。神恍惚。若誤服涼藥。則渴甚。躁轉急。有此病者。便急服辛熱之 面赤。指甲青黑。若陰毒已染。病熱困重。六脈附骨。取之則有。按之即無 蔥熨法。或艾。三日再手足不溫者。不可治也。守真雲。或下後熱不退。或 急深。以至陽氣怫郁。不能營運於身表四肢。以致遍身清冷。痛甚不堪。 赤疼。昏眩恍惚。咽乾或痛。燥渴虛汗。嘔吐下利。腹滿實煩冤悶亂。喘其 極深。而脈沉細欲絕者。似未明其造化之理。而煩傳於陰毒。或失下。熱極 而昏冒將死。欲急下之。則殘陰暴絕。陽氣後靜而立死。不下亦死。病患 然則治法當如何。曰此當涼膈散。或黃連解毒湯。養陰退陽。但欲虛熱漸 滿。脈漸以生。至於脈稍有力。可以三一承氣湯。微下之。或解毒加大承 明此。故認作陰証。是以陰陽失其治也。素問五營運大論云:岐伯曰:氣 而侮所不勝。不及。則己所以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木余。 氣不爭。故本恃其餘而欺侮也。又木少。金勝土。反傷木。以木不及。 侮。謂侮謾也。而凌忽之也。又云:以火煉金。熱極反化為水。又云:

犀角散(出聖惠方)治傷寒四肢煩躁。頭疼。口乾壯熱。

犀角屑 甘草(炙微赤銼)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赤芍藥 麥門冬(去心焙) 赤茯苓 葛根 去滓。 不

麥門冬散(出聖惠方)治傷寒熱甚。口乾煩躁。不得汗。

麥門冬(半兩去心) 人參(半兩去蘆頭) 麻黃(一兩去根節) 梔子仁(三分) 生 乾地黃 (半 粗。羅為散。

升麻散(出聖惠方)治傷寒身體酸疼。頭面如火。心胸煩躁。背膊壅悶。不思飲食。

川升麻(三分) 葛根(一兩銼) 前胡(一兩去蘆頭) 馬牙硝(一兩) 子芩(半兩) 知母(半兩) 赤芍藥(半兩) 犀角屑(半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玄參(半兩) 麥門冬(去心 一兩 不計 時候

豬苓散(出聖惠方)治傷寒發汗後。大下。胃中乾。煩躁不得眠臥。欲得飲水者。少與飲之 豬苓(去黑皮) 白朮 澤瀉 桂心(各一兩) 赤茯苓(二兩) 上搗細。羅為散。 每服不 計時

知母散(出聖惠方)治傷寒頭疼。鼻塞痰壅。四肢壯熱憎寒。恍惚。煩躁。

知母(一兩) 麥門冬(一兩去心) 川升麻(一兩) 桔梗(半兩去蘆頭) 犀角屑(半兩) 柴胡 兩銼) 赤芍藥 入生薑半

子芩散(出聖惠方)治傷寒身體疼痛。頭面如火。胸中煩躁。背膊妨悶。不思飲食。

子芩(半兩) 麥門冬(一兩去心) 葛根(半兩銼) 川升麻(一兩) 前胡(一兩 去蘆頭) 玄參 為散。每服五

茵陳散 治傷寒後。複熱在心。煩躁恍惚。或多驚恐。及不得眠臥。

茵陳 茯苓 梔子仁 赤芍藥 麥門冬(去心) 黃芩(以上半兩) 犀角屑(一分) 生 干 地黃 溫服。

治傷寒得汗後。身熱未退。心神煩躁。

梔子仁 甘草(炙微赤銼) 黃柏(銼各一兩) 上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 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傷寒煩躁。不得睡臥。

酸棗仁(一兩微炒) 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豉(一合) 上搗篩。水一大盞半。煎 至一盞。 去

治傷寒未得汗。發煩躁。心悶。

麻黃(一兩去根節) 甘草(半兩炙赤銼) 桂心(一兩) 麥門冬(半兩去心) 杏仁(半兩 湯浸 熱服

梔子仁散 治傷寒五六日。心膈煩躁。壯熱。不得臥。

梔子仁 川升麻 柴胡(去毛) 石膏 生乾地黃 甘草(炙微赤銼) 葛根(銼以 上各一兩) 溫服。

不灰木散 治傷寒得汗。及未得汗。煩躁悶亂。

不灰木(二兩用牛糞火燒通赤) 延胡索 子芩 黃藥(各半兩) 甘草(三分炙微赤銼) 甘菊 不 計時

葛根散 治傷寒煩躁。干逆。

葛根(銼)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川大黃(銼碎微炒) 麥門冬(去心) 甘草(炙微赤銼) 檳 溫

茯苓四逆湯 治傷寒汗下後。病仍不解。煩躁者。

白茯苓(去黑皮四兩) 人參(一兩) 附子(一枚生去皮臍破八片) 甘草(二兩) 乾薑 (一兩

吳茱萸湯 治傷寒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

吳茱萸(湯洗焙炒一升) 人參(二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棗大切。 大棗二

知母湯 治傷寒煩躁不解。脈大。喘熱頭疼。

知母 栝蔞根 甘草(微炙一兩) 石膏(二兩)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入 粳米 少許

黃芩散 治傷寒頭痛。大熱煩躁。

黃芩(去黑心) 玄參(各二兩) 大黃(銼炒) 甘草(炙銼) 枳殼(去瓤麩炒各一兩) 升麻(

大黃湯 治傷寒心神煩躁。壯熱狂言。毒瓦斯留於胸膈。

大黃(銼炒) 黃連(去鬚) 甘草(炙各半兩銼) 麥門冬(去心焙) 柴胡(去苗 各一兩) 上搗

葛根散 治傷寒煩躁。退熱。

葛根(銼) 黃耆 (銼) 甘草(炙銼五兩) 石膏(研三兩) 小梔仁(八兩) 上搗研為散。 每服

大安丸 治傷寒煩躁悶亂。

凝水石(半斤 赤黃土拌兩宿取水研末用菠 汁和作餅陰乾再研又和又陰乾二次為度) 朴 丸 如彈 丸子

不灰木散 治傷寒大熱。煩躁悶亂。

不灰木(二兩) 滑石(研) 凝水石(研) 板藍根 甘草(生用各一兩) 上搗研 為散。每服二

雞清散 治傷寒煩躁悶亂不解。

用郁金二枚。生用一枚。煨熟。搗羅為散。以新汲水一盞。生雞子清一枚。調勻。頓服。 取

八石散 治傷寒陽盛煩躁。及下血。中熱發躁。

代赭(三兩) 凝水石 甘草(炙銼別為末) 不灰木(各八兩) 金星石 銀星石 雲 母 石膏 濟瓷 罐中 盆 薑

凝水石丸 治傷寒躁悶。口乾時渴。狂言亂道。

凝水石(半斤用炭火半秤燒半日取出放濕土上出火毒研兩日令極細以瓷器盛於井中浸一 宿) 細。糯米 粥和丸

梅紅湯 治傷寒煩躁狂言。咽膈壅悶。口乾多渴。

烏梅肉(炒) 知母(焙) 貝母(去心) 藿香葉 五味子 蛤粉 人參 赤茯苓(去 黑皮) 大 煎至六

必效散 治傷寒熱甚。狂躁悶亂。欲發黃。皮發瘡疹。熱毒瓦斯盛。口乾煩躁。

生地黃 草龍膽(並碎絞取汁三停共一盞同浸橫絞甘草末一兩候汁進陰乾) 菠 (紫 葉 肥者 與龍 腦、 即別

鉛霜散 治傷寒三日後。心煩躁熱。狂言。

鉛白霜(一分) 馬牙硝(一兩) 上研勻。每服半錢。生薑蜜水調下。小兒一匙。

蘆根湯 治傷寒陽毒。五六日以上。但胸中躁熱。乾嘔躁悶。

蘆根(一兩) 知母(焙) 栝蔞根 柴胡(去毛) 黃芩(去黑心各半兩) 甘草(炙銼三分) 上

龍膽湯 治傷寒溫病後煩躁。

龍腦 葳蕤 芍藥 黃芩(去黑心) 石膏 麻黃(去根節) 升麻 甘草(炙銼各三分) 葛根 薑一棗 大。

人參湯(出聖濟總錄)治傷寒七八日。汗後心煩躁渴。

人參 黃芩(去黑心) 柴胡(去毛) 葛根(銼各一兩) 山梔子仁 甘草(炙銼各三分) 上粗

硝石丸(出聖濟總錄)治傷寒煩躁。身熱譫妄。

硝石(半兩) 丹砂(一分) 上細研。糯米粥和丸如櫻桃大。每服一丸。生糯米汁。 入油 一兩

神應散(出聖濟總錄)治傷寒陰陽不順。發煩悶亂。氣虛干逆。

丹砂(研) 石硫黃(研各一錢) 上硝(一錢) 蛤粉(三錢半) 人參 白茯苓(去 黑皮各一分)

紫金散 治傷寒有熱。煩躁不安者。

焰硝(八兩) 硫黃(四兩) 代赭石(三兩) 甘草(三兩焙) 上為散。更於臼中 治之。生薑、

知母湯 治陽明病。身冷而內煩者。

知母 葛根 白朮 甘草(各一兩炙)
上銼。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溫服五 合。

治發熱惡寒。大渴不止。煩躁。肌熱不欲近衣。其脈洪大。按之無力。或目痛鼻乾者。非白 黃 (一兩) 當歸身(二錢)
上 咀。水煎服。

治傷寒服藥搶心。煩躁。(出本草) 以豉一升。梔子仁四個。銼。水三升。煎取一升。分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