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華佗察聲色秘訣

病患五臟已奪。神明不守。聲嘶者死。病患循衣縫膽言者不治。
病患陰陽俱絕。掣衣撮空。妄言者死。病患妄語錯亂及不能語者。不治。熱病者可治。
病患陰陽俱絕。失音不能小言者。三日半死。病患兩目 有黃色起者。其病方愈。
病患面黃目青者不死。青如草茲者死。病患面赤目黃者不死。赤如者死。
病患面黃目白者不死。白如枯骨者死。病患面黃目黑者不死。黑如煤者死。
病患面目俱等者不死。病患面黑目青者不死。
病患面青目白者死。
病患面赤目青者。六日死。病患面黃目青者。九日必死。(是謂亂經。飲酒當風。邪入胃經。膽氣妄泄。目則為青。雖有天赦。不可複生。)
病患面赤目白。十日死。憂恚思慮。心氣內索。面色反好。急求棺。
病患面白目黑者死。此謂榮華已去。血脈空索。病患面黑目白。八日死。腎氣內傷。病因留積。
病患面青目黃者。五日死。
病患著床。心痛氣短。脾竭內傷。百日複愈。(能起彷徨。因坐於地。其立倚床。能治此者。可謂神良。)
病患面無精彩。若上氣不受飲者。四日死。病患目無精光。及齒牙黑色者。不治。
病患口張者。三日死。病患耳目及顴頰赤者。死在五日中。
病患黑色出於額上發際下鼻脊兩顴上者。亦死在五日中。
病患及健人黑色。若白色起入目及口鼻者。死在三日中。病患及健人。面忽如馬肝色。
望之如青。近之如黑者死。
病患面黑。目直視。惡風者死。病患面黑唇青者死。
病患面青唇黑者亦死。病患面黑。兩脅下滿。不能自轉反者死。
病患目不回。直視肩息者。一日死。病患陰結陽絕。目精脫。恍惚者死。
病患陰陽竭絕。目眶陷者死。病患眉系傾者七日死。
病患口如魚口。不能複閉。而氣出多不返者死。病患耳目口鼻。有黑色起入於口者。必死。
病患唇青。人中反者。三日死。病患唇反。人中滿者死。
病患唇口忽乾者不治。病患唇腫齒焦者死。
病患齒忽變黑者。十三日死。病患舌卷卵縮者必死。
病患汗出不流。舌卷黑者死。病患發直者。十五日乃死。
病患發如乾麻。善怒者死。病患發與眉沖起者死。
病患爪甲青者死。病患爪甲白者不治。
病患手足爪甲下肉黑者。八日死。病患榮衛竭絕。面浮腫者死。
病患卒腫。其面蒼黑者死。病患手掌腫無文者死。
病患臍腫反出者死。病患陰囊莖俱腫者死。
病患脈絕口張足腫者。五日死。病患足跗腫。嘔吐頭重者死。
病患足跗上腫。兩膝大如斗者。十日死。病患臥。遺尿不覺者死。
病患尸臭者。不可治。肝病皮白。肺之日庚辛死。
心病目黑。腎之日壬癸死。脾病唇青。肝之日甲乙死。
肺病煩赤目腫。心之日丙丁死。腎病面腫唇黃。脾之日戊己死。
青欲如蒼碧之澤。不欲如藍。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
白欲如鵝羽。不欲加鹽。黑欲如重漆。不欲如炭。
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

診五臟六腑氣絕症候

病患肝絕。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但欲伏眠。目視而不見人。汗(一作泣)出如水不止(一曰二日死)
病患膽絕。七日死。何以知之。眉為之傾。
病患筋絕。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罵不休。(一曰八日死)
病患心絕。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視立死。(一曰目亭亭二日死)
病患腸(一云小腸)絕。六日死。何以知之。發直如干麻。不得屈伸。自汗不止。
病患脾絕。十一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腫。腹熱臚脹。泄利不覺。出無時度。(一曰五日死)
病患胃絕。五日死。何以知之。脊痛腰中重。不可反覆。(一曰脬腸平九日死)
病患肉絕。六日死。何以知之。唇舌皆腫。溺血。大便赤泄。(一曰足腫九日死)
病患肺絕。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張但氣出而不收。(一曰鼻口虛張短氣)
病患大腸絕。不治。何以知之。泄利無度。利絕則死。
病患腎絕。四日死。何以知之。齒為暴枯。面為正黑。目中黃色。腰痛欲折。自汗出如流水。(一曰人中平七日死)
病患骨絕齒黃落。十日死。諸浮脈無根者皆死。以上五臟六腑為根也。

臟腑論

心藏神。腎藏精。脾藏魂。膽藏魄。胃受物而化之。傳氣於肺。傳血於肝。而傳水穀於脬腸矣 腎北方天乙水。故以藏精。精始為魂魄。乃精之所自出。是精氣之佐使。而並其出入。水能生木。木為之子。故膽中藏魄。心南方太虛火。用以藏神。生陽曰魂魄。乃神之所自出。是為神氣之所弼。而隨其出入。火能生土。土為之子。故脾中藏魂。人之一身。精神其主。而魂魄其使也。人之生也。精神魂魄。性之用也。血氣水穀。形之用也。惟內外交相養。則精神強而魂魄盛。性者受之天。必有藏焉。心者神所藏。腎者精所藏。脾者魂所藏。膽者魄 所藏。統其藏者心也。故能發見於聲臭言視之間。而不違其則者。所以靈也。形者資於地。必有腑焉。肺為傳氣之腑。胃為化水穀之府。又為之脬腸。以流其渣滓濁穢。故天地之性人為貴。豈若異端者之言魂魄哉。愚謂人之飲食入口。由胃管入於胃中。其滋味滲入五臟。其質入於小腸。乃化之。則入於大腸。始分別清濁。渣滓濁者。結於廣腸。津液清者,入於膀胱。膀胱乃津液之府也。至膀胱又釐清濁。濁者入於溺中。其清者入於膽。膽引入於脾。脾散於五臟。為涎。為唾。為涕。為淚。為汗。其滋味滲入五臟。乃成五汁。五汁同歸於脾脾和乃化血。行於五臟五腑。而統之於肝。脾不和乃化為痰。血生氣於五臟五腑。而統之於肺。氣血化精。統之於腎。精生神。統之於心。精藏二腎之間。謂之命門。神藏於心之中竅。為人之元氣。氣從肺管中出。鼻為呼吸也。

血氣論

人生之初。具此陰陽。則亦具此血氣。所以得全性命者。氣與血也。血氣者。乃人身之根本乎。氣取諸陽。血取諸陰。血為榮。榮行脈中。滋榮之義也。氣為衛。衛行脈外。護衛之義也。人受穀氣於胃。胃為水穀之海。灌溉經絡。長養百骸。而五臟六腑。皆取其氣。故清氣為榮。濁氣為衛。榮衛二氣。周流不息。一日一夜。脈行五十度。平旦複會於氣口。陰陽相貫。血榮氣衛。常相流通。何病之有。一窒礙焉。則百病由此而生。且氣之為病。發為寒熱喜怒憂思。積痞疝瘕 癖。上為頭旋。中為胸膈,下為臍間動氣。或喘促。或咳噫。聚則中滿。逆則足寒。凡此諸疾。氣使然也。血之為病。妄行則吐衄。衰涸則虛勞。蓄之在上。其人忘。蓄之在下。其人狂。逢寒則筋不榮而攣急。挾熱毒則內瘀而發黃。在小便為淋痛。在大便為腸風。婦人月事進退。漏下崩中。病症非一。凡此諸疾。皆血使之也。夫血者譬則水也。氣者譬則風也。風行水上。有血氣之象焉。蓋氣者血之帥也。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凝。氣有一息之不運。則血有一息之不行。病出於血調。其氣猶可以導達。病原於氣。區區調血。又何加焉。故人之一身調氣為上。調血次之。先陽後陰也若夫血有敗瘀滯泥諸經。壅遏氣之道路。經所謂去其血而後調之。不可不通其變矣。然調氣之劑。以之調血而兩得。調血之劑。以之調氣則乖張。如木香、官桂、細辛、濃朴、烏藥、香附、三棱、莪朮之類。治氣可也。治血亦可也。若以當歸、地黃輩。施之血症則可。然其性纏滯。有虧胃氣。胃氣虧則五臟六腑之氣亦餒矣。善用藥者。必以胃藥助之。凡治病當識本末。如嘔吐痰涎。胃虛不食。以致發熱。若以涼劑退熱。則胃氣愈虛。熱亦不退。宜先助胃止吐為本。其熱自退縱然不退。但得胃氣已正。旋與解熱。又有傷寒大熱。屢用寒涼疏轉。其熱不退。若與調和胃氣。自然安愈。

心為血之主。肝為血之藏。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藏。止知血之出於心。而不知血之納於肝知氣之出於肺。而不知氣之納於腎。往往用藥。南轅北轍矣。假如血痢。以五苓、門冬等劑。行其心。巴豆、大黃逐其積。其病猶存者。血之所藏。無以養也。必佐以芎、歸、耆。則病自止。假如喘嗽。以枳殼、桔梗、紫蘇、桂、薑、橘等劑調其氣。以南星、半夏、細辛豁其痰。而終不升降者。氣之所藏。無以收也。必佐以補骨脂輩。則氣歸原矣。病有標本。治有先後。綱舉而目斯張矣。噫此傳心至妙之法。敢不與衛生君子共之。

脾胃論

夫脾胃者。倉廩之官也。屬土以滋眾臟。安穀以濟百骸。故胃於中宮。職司南政。旺於四季體應四肢。胃形如囊。名水穀之海。脾形若掌。乘呼吸而升降。司運化之權。其致呼吸者元氣也。脾居其間。附胃磨動。所以穀氣消而轉輸也。胃屬於戊脾。乃己也。至哉坤元。萬物滋生。人之一元。三焦之氣。五臟六腑之脈。統宗於胃。故人以胃氣為本也。凡善調脾胃者。當惜其氣。氣健則升降不失其度。氣弱則稽滯矣。運食者元氣也。生血氣者飲食也。無時不在。無時不然。故無專名。亦無定位。經言胃氣脈不可得見。衰乃見耳。六脈之偏勝而出獨弦獨浮獨洪獨沉之脈。是脈無胃氣之神也。甚至屋漏雀啄等脈。必元氣先竭。然後胃氣不相接濟故也。氣將絕。則升降之道廢。運化之機弛也。大凡膈不快。食不美者。是氣之虛也。苟或飲食自倍。所傷乃一時膨悶。過則平矣。若傷之日久。仍不寬快者。得非元氣虧損。而胃氣弱乎。古今論脾胃。及內外傷辨。惟東垣老人用心矣。但繁文衍義。卒難措用。蓋內傷之要。有三致焉。一曰飲食勞倦即傷脾。此常人之患也。因而氣血不足。胃脘之陽不舉。宜補中益氣湯主之。二曰思欲而傷脾。此富貴之患也。資以濃味。則生痰而泥膈。縱其情欲。則耗精而散氣。內經曰。腎者胃之關。夫腎脈從腳底湧泉穴起。上股內。夾任脈,抵咽嗌。精血枯。則乏潤下之力。故吞酸而便難。胸膈漸覺不舒爽宜加味六君子東加紅花三分知母鹽炒一錢主之。三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者。勞力者之患也。宜保和丸。三因和中丸權之。此內傷之由如此。而求本之治。宜養心健脾疏肝為要也。

夫心氣和則脾土榮昌。心火脾土之母。肝木脾土之賊。木曰曲直作酸。故疏肝則胃氣暢矣。肺乃傳送之官。肺主氣屬金。肺金有力。則能平肝木。不能作膈悶矣。人多執於舊方香燥耗氣之藥。致誤多矣。予家傳三因和中健脾丸。為脾胃家之通用。其功效不可盡述。原夫世俗但知枳朮丸為脾胃之要藥者。膚略之傳也。人或信為健脾養胃之藥而可久服。謬之甚矣。不特無效。抑且剝削真氣。凡知素難大旨者。察安危全在於胃氣。蓋三焦司納司化司出者。本諸元氣。凡治內傷。不知惜氣者。誠實實虛虛之謂。學人宜致思焉。

五運六氣論

夫五運者。金木水火土也。六氣者。風寒暑濕燥火也。天干取運。地支取氣。天干有十配合則為五運。地支有十二。對沖則為六氣。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天地相合則為甲子。故甲子者。干支之首也。天氣終於癸。地氣終於亥。天地相合。則為癸亥。故癸亥者。干支之末也。
陰陽相隔。剛柔相須。是以甲子之後。乙丑繼之。壬戌之後。癸亥繼之。三十年為一紀。六十年為一周。太過不及。斯皆見矣。然以天干兄弟次序言之。甲乙東方木也。丙丁南方火也。戊己中央土也。庚辛西方金也。壬癸北方水也。以其夫婦配合之。甲與己合而化土乙與庚合而化金。丙與辛合而化水。丁與壬合而化木。戊與癸合而化火。故甲己之歲。土運統之。戊癸之歲。火運統之。詩曰。甲己化土乙庚金。丁壬化木盡成林。丙辛化水滔滔去戊癸南方火焰侵。然以地支循環之序言之。寅卯屬春木也。巳午屬夏火也。申酉屬秋金也亥子屬冬水也。辰戌丑未屬四季土也。以其對沖之位言之。子對午而為少陰君火。丑對未而為太陰濕土。寅對申而為少陽相火。卯對酉而為陽明燥金。辰對戌而為太陽寒水。巳對亥而為厥陰風木。故子午之歲。君火主之。丑未之歲。濕土主之。寅申之歲。相火主之。卯酉之歲燥金主之。辰戌之歲。寒水主之。巳亥之歲。風木主之。詩曰。子午少陰君暑火。丑未太陰濕土雨。寅申少陽相火炎。卯酉陽明燥金主。辰戌太陽司火寒。巳亥厥陰風木舉。然五運有主運。有客運。六氣有主氣有客氣。主運主氣。萬載而不易。客運客氣。每歲而迭遷。然則客運也。有太過焉。有不及焉。太過之年。甲丙戊庚壬五陽干也。不及之年。謂乙丁己辛癸五陰乾也。太過者其至先。不及者其至後。客氣也。有正化焉。有對化焉。正化之歲。謂午未寅酉辰亥之年也。對化之歲。謂子丑申卯戌巳之年也。正化者令之實。對化者令之虛。

假令甲子年。甲為土運。統主一年。子為君火。專司一歲一期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正合乎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一期之中。主運以位而相次於下。客運以氣而周流於上。
主運者。木為初之運。火為第二運。土為第三運。金為第四運。水為第五運。
客運者。假令甲己年。甲為土運。初之運即土也。土生金。二之運即金也。金生水。三之運即水也。水生木。四之運即木也。木生火。五之運即火也。火生土。
每一運。各主七十三日零五刻。太過之年。大寒前十三日交。名曰先天。不及之年。大寒後十三日交。名曰後天。平氣之年正大寒日交。名曰齊天。一歲之內。主氣定守於六位。客氣循行於四時。主氣者。風為初之氣。火為二之氣。暑為三之氣。濕為四之氣。燥為五之氣。寒為終之氣。客氣者。假令子午年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司地。太陰濕土為天之左間。厥陰風木為天之右間。所以面南而命其位也。一氣在上。一氣在下。二氣在左。二氣在右。經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地之左間。為初之氣。天之右間。為二之氣。司天為三之氣。天之左間。為四之氣。地之右間。為五之氣。司地為終之氣。每一氣。各主六十日七十八刻半有奇。
申子辰之年。大寒日寅初一刻交初之氣。至春分日子時之末交二之氣。至小滿日亥時之末交三之氣。至大暑日戌時之末交四之氣。至秋分日酉時之末交五之氣。至小雪日申時之末交終之氣。所謂一六天也。
巳酉丑之年。大寒日巳初一刻交初之氣。至春分日卯時之末交二之氣。至小滿日寅時之末交三之氣。至大暑日丑時之末交四之氣。至秋分日子時之末交五之氣。至小雪日亥時之末交終之氣。所謂二六天也。
寅午戌之年。大寒日申初一刻交初之氣至春分日午時之末交二之氣。至小滿日巳時之末交三之氣。至大暑日辰時之末交四之氣。至秋分日卯時之末交五之氣。至小雪日寅時之末交終之氣。所謂三六天也。
亥卯未之年。大寒日亥初一刻交初之氣。至春分日酉時之末交二之氣。至小滿日申時之末交三之氣。至大暑日未時之末交四之氣。至秋分日午時之末交五之氣。至小雪日巳時之末交終之氣。所謂四六天也。
蓋因客運加於主運之上。主氣臨於客氣之下。天時所以不齊。民病所由生也。

五運主病

諸風掉眩。皆屬肝木。
掉。搖也。眩。昏亂旋運也。風主動故也。所以風氣盛而頭目眩暈者。由風木旺。必是金衰不能製木。而木複生火。風火皆屬陽。多為兼化。陽主乎動。兩動相搏。則為之旋轉。故火本動也。焰得風自然旋轉。如春分至小滿。而為二之氣分。風火相搏。則多起飄風。俗謂旋風是也。四時皆有之。由五運六氣。千變萬化。沖蕩擊搏。推之無窮。安得失時而便謂之無也。但有微甚而已。人或乘車躍馬。登舟環舞。其動不止。而左右紆曲。經曰曲直動搖。風之用也。眩暈而嘔吐者。風熱甚故也。

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
人近火氣者。微熱則癢。熱甚則痛。附近則灼而為瘡。皆火之用也。或癢痛如針輕刺者猶飛迸火星灼之然也。癢者美疾也。故火旺於夏。而萬物蕃鮮榮美也。炙之以火。漬之以湯。而癢轉甚者。微熱之所使也。因而癢去者。熱令皮膚寬緩。腠理開通。陽氣得泄。熱散而去故也。或夏月皮膚癢。而以冷水沃之不去者。寒能收斂。腠理閉密。陽氣郁結。不能散越。怫熱內作故也。癢得爬而解者。爬為火化。微則亦能令癢。爬令皮膚辛辣。而屬金化。辛能散。故金化見而火力分解矣。或云痛為實。癢為虛。非謂虛為寒也。正謂熱之微甚也。或疑瘡瘍。皆屬火熱。而反腐出膿水者何也。猶穀肉菜果。熱極則腐爛而潰為污水。潰而腐爛。水之化也。蓋所謂五行之理。過極則勝己者反來製之。故火熱過極。則反兼於水化。又如鹽能固物。令不腐爛者。鹹寒水化。製其火熱。使不過極。故得久固也。萬物皆然。

諸濕腫滿。皆屬脾土。
地之體也。土濕過極。則痞塞腫滿。物濕亦然。故長夏屬土。則庶物隆盛也。

諸氣 郁。病痿。皆屬肺金。
謂 滿也。郁謂奔迫也。痿謂手足痿弱。無力以運動也。大抵肺主氣。氣為陽。陽主輕清而升。故肺居上部。病則其氣 滿奔迫。不能上升。至於手足痿弱無力運動者。由肺金本燥,燥之為病也。血液衰少。不能榮養百骸故也。經曰。目得血而能視。掌得血而能握。指得血而能攝。足得血而能步。故秋金旺。則霧氣蒙郁而草萎落。病之象也。(萎猶痿也)

諸寒收引。皆屬腎水。收斂引急。寒之用也。故冬寒則拘縮矣。

六氣為病

風類

諸暴強直支痛。戾裡急筋縮。皆屬於風。厥陰風木。乃肝膽之氣也。暴。卒也。強直。堅勁也。支痛。支。持也。謂堅固支持。筋攣不柔而痛也。。縮也戾

乖戾也。謂筋縮裡急。乖戾失常而病也。然燥金主於緊斂。短縮勁切。風木為病。反見燥

金之化者。由亢則害。承乃製也。況風能勝濕而為燥也。風病熱甚而成筋 者。燥之甚也。故甚者皆兼於燥也。

熱類

諸病喘嘔吐酸。暴注下迫。轉筋。小便混濁。腹脹大鼓之如鼓。癰疽瘍疹。瘤氣結核。吐下霍亂。瞀郁腫脹。鼻窒鼽衄。血溢血泄。淋閉。身熱惡寒戰栗。驚惑悲笑。譫妄。衄 血汗皆屬於熱。少陰君火主之。乃真心小腸之氣也。喘。火氣甚而為夏熱。衰為冬寒。故病寒則氣衰而息微。病熱則氣盛而息粗而為喘也。嘔。胃膈熱甚則為嘔。火氣炎上之象也。吐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製金。不能平木。而肝木自甚。故為酸也。如飲食熱則易於酸矣。或言吐酸為寒者誤也。且如酒之味苦而辛熱。能養心火。故飲之則令人色赤氣粗。脈洪大而數。語澀譫妄。歌唱悲笑。喜怒如狂。冒昧健忘。煩渴嘔吐。皆熱症也。其吐必酸。為熱明矣。況熱則五味皆濃。經曰。在地為化。化生五味故五味熱食。則味皆濃也。是以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脾熱則口甘。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咸。或口淡者胃熱也。胃屬土。土為萬物之母。胃為五臟之本。故傷生冷堅硬之物。則令人噫醋吞酸。猶寒傷皮毛。能令陽氣壅滯而為病熱也。俗醫妄以為冷。主溫和脾胃而複愈者。猶傷寒用麻黃桂枝藥發表。令汗出而愈也。若久吐酸不已。則不宜溫之。當用寒藥以下之。後以涼藥調之。所以中酸而不宜食油膩之物者。皆因能令氣之壅塞也。暴注。卒瀉也。腸胃熱甚。而傳化失常。火性疾速故也,下迫。裡急後重也。火能燥物。能令下焦急迫也。轉筋。熱燥於筋而筋轉也。或言轉筋為寒者誤也。所謂轉者動也。陽動陰靜。熱症明矣。霍亂吐瀉之人。必有轉筋之症。大法吐瀉煩渴為熱。不渴為寒。霍亂轉筋而不渴者。未之有也或曰。以溫湯漬之則愈。以冷水沃之則劇。何也。蓋溫湯能令腠理開發。熱氣消散。轉筋即止。冷水能令腠理閉密。熱氣郁塞。轉筋不止。世俗見溫湯漬之而愈。妄疑為寒也。小便混濁。天氣寒則水清潔。天氣熱則水混濁。如清水為湯。則自混濁也。腹脹大鼓之如鼓。氣為陽。熱甚則氣盛。故腹脹滿也。癰。淺而大也。經曰。熱盛血則為癰膿也。疽。深而惡也瘍。有頭小瘡也。疹。浮小隱疹也。瘤氣。赤瘤丹。熱勝氣也。結核。熱氣郁結堅硬。如果中核也。不必潰發。但令熱氣散。自然消也。吐下霍亂。三焦為水穀傳化之道路。熱氣甚則傳化失常。而吐瀉霍亂也。或言吐瀉為寒者誤矣。大法吐瀉煩渴為熱。不渴為寒。或熱吐瀉初得之,亦有不渴者。若止則亡液而後必渴。或寒不渴。若亡津液過多。則亦燥而渴也大抵完穀不化而色白。吐利腥穢。澄澈清冷。小便清白不澀。身涼不渴。脈沉細而遲者。寒症也。如小兒病熱吐利。乳未消而色尚白。不可便言為寒。當以飲食藥物之色別之。若穀雖不化。而色變非白。小便赤黃。吐利煩渴。脈洪大而數者。熱症也。蓋瀉白為寒。餘皆為熱。瀉白者。肺金之色也。由寒水甚而製火。不能平金。肺金自甚。故色白也。瀉青者。肝木之色。也由火盛製。金不能平木。肝木自甚。故色青也。如傷寒少陰下利清水。色純青,仲景以大承氣湯下之。為熱明矣。瀉黃者。脾土之色也。由火甚水衰。脾土自旺。故色黃也瀉紅者。心火之色也。瀉黑者。腎水之色也。由亢則害。承乃製。火熱過極。反兼水化製之。故色黑也,下痢色黑者即死。又如瘡癤皆屬火熱。其本一也。其標則有五焉。以其在皮膚之分。屬肺金。故出白膿。以其在血脈之分。屬心火。故為血癤。以其在肌肉之分。屬脾土。故出黃膿。以其在筋之分。屬肝木。故其膿見蒼色。深至骨。屬腎水。故紫黑血也。若以下痢黑者為寒。然則瘡癤之出紫黑血者。亦為冷歟。又如赤痢。本濕熱之相兼也。舉世皆言赤痢為熱。白痢為寒者。誤之久矣。殊不知陰陽之道。猶權衡也。一高則必一下。一盛則必一衰。故陽盛者陰必衰。陰盛者陽必衰。自然之理也。豈有陰陽二氣。俱盛於腸胃。而同為赤白之痢乎。夫痢何也。蓋因六七月之交。世之穀肉果菜。飲啖無度。濕熱大甚。人受之感其毒瓦斯於腸胃之間。而為下膿血赤白也。治痢之法。當以苦寒之藥治之。如宋朝錢仲陽處香連丸以治小兒之痢。深得玄理。木香苦溫。黃連苦寒。苦能燥濕。寒能勝熱。溫能開發腸胃之郁結。愈痢多矣。今世俗醫。但以辛熱薑桂之藥。以治諸痢。病之微者。能令腸胃開通。郁結消散。偶或一愈。病之甚者。怫熱不開。痢疾轉甚。輕則為小溲不通水腫之疾。重則為瞀亂之病而死矣。深可嘆哉。又如婦人赤白帶下之病。同乎痢也。蓋人有十二正經脈有奇經八脈。帶脈者。奇經之一也,起於季脅。回身一周。如束帶然。婦人下焦濕熱太甚津液涌溢。從帶脈淋瀝而下也。舉世皆言白帶為寒者。亦誤矣。凡病此者。必頭目昏眩。口苦舌乾。咽嗌不利。小便赤澀。大便閉滯。脈實而數。皆熱症也。治帶下之法。亦以辛苦寒藥為主。不可驟用燥藥及熱藥。以損人生命也。又如酒蠱而大便濡瀉者。亦中濕熱也。或水腫。或發黃。皆濕熱也。嗚呼。人即有形。不能無病。有生不能無死。然醫者但當按法治之。若標本不明。陰陽不審。誤投湯藥。實實虛虛而死者。是誰之過歟。故曰。世無良醫枉死者半。誠不誣矣。瞀。神昏而氣濁也。郁。熱極則腠理郁結。而氣道不通也。腫脹。陽熱太甚。則腫滿 脹也。如六月庶物隆盛。腫脹之象。明可見矣。鼻窒。謂鼻塞也。傷風寒於腠理。而為鼻窒。寒能收斂。陽氣不通暢也。人側臥。則下竅通利。上竅反塞者。謂陽之經。左右相交於鼻也。鼽。鼻出清涕也。衄。鼻出血也。血溢。血出於上竅也。血泄。血出於下竅也。淋。熱客膀胱。小便澀痛也。或曰小便澀而不通為熱。遺溲不禁為冷。豈知熱甚客於腎部。干於足厥陰之經。廷孔郁結極甚。氣液不能宣通。故痿痺神無所用。津液滲入膀胱而為溲也。如傷寒少陰熱極則遺溲。其理明矣。世傳眾方。又有冷淋之說。可笑也已。及觀其所治之方。還用榆皮、瞿麥苦寒之藥。其說雖妄。其方乃是。由不知造化變通之理。宜乎認是而作非也。學不明而欲為醫。難矣哉。閉。大便澀滯也。由火盛製金。不能平木。肝木生風。風能勝濕。濕能耗液故也。身熱惡寒。邪熱在表而反惡寒也。故仲景治傷寒之法,以麻黃湯汗之。或曰寒在皮膚。則熱在骨髓。熱在皮膚。則寒在骨髓。此說非也。戰栗。謂火熱過極。反兼水化製之。故戰栗而動搖也。傷寒日深。大汗欲出。必先戰栗。熱極故也人恐懼而戰栗者。恐則傷腎。水衰故也。驚。心卒動而不寧也。惑。疑惑而志不一也。悲,謂心血熱甚。則凌肺金。金不受製。故發悲哭也。悲哭而涕淚俱出者。如火煉金。反化為水也。是以肝熱盛則出泣。心熱盛則出汗。脾熱盛則出涎。肺熱盛則出涕。腎熱盛則出唾。猶夏熱太盛。則林木流津也。笑。心火熱甚。喜志發也。或以輕手擾人脅肋 腋。令癢而笑者。擾亂動搖。火之化也。譫。多言也。心熱神亂。則語言妄出也。妄。狂妄也。心熱神昏則目有所見也。衄 血汗。謂鼻出黑血也。

濕類

諸痙強直。積飲痞隔中滿。吐下霍亂。體重 腫。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屬於濕。太陰濕土。乃脾胃之氣也。

痙。也。強直。謂項強也。太陽經中濕。則令人項強。有汗者曰陰痙。仲景所謂柔痙是也無汗者曰陽痙。仲景所謂剛痙是也。積飲。謂留飲也。痞。否也。謂氣不升降也。如否卦陽在上。陰在下。則天地閉塞矣。隔。阻滯也。腸胃濕甚。則傳化失常也。中滿。土位中央濕則令人中焦滿也。吐下霍亂。謂腸胃濕飲相兼故也。體重。清陽為火。濁陰為地。濕土為病。體重宜也。腫。濕勝於下也。肉如泥按之不起。濕勝於身也。

火類

諸熱瞀 暴喑。冒昧躁擾。狂越罵詈。驚駭。腫疼酸。氣逆沖上。禁栗如喪神守。嚏嘔。瘡瘍喉痺。耳鳴及聾。嘔涌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暴病暴死。皆屬於火。少陽相火。乃心包絡三焦之氣也。

瞀。昏也。君火化同。。熱令肌肉跳動也。暴喑。卒啞也。心火熱盛。上克肺金。不能發聲也。冒昧。昏憒也。躁擾。謂熱盛於外。手足不寧也。狂越。謂乖越禮法而失常也。經曰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罵詈不避親疏。熱極故也。罵詈。言之惡也。水數一道近而善。火數二道遠而惡。心火熱極。則發惡言也。驚駭。君火化同。腫。熱勝於內也。疼酸酸疼者由火勝製金。不能平木故也。氣逆沖上。火氣熱。炎上也。禁栗如喪神守。栗戰栗也禁。冷也。喪神守。火極而似水化也。嚏鼻中因癢而氣噴作於聲也。嘔。瘡瘍。君火化同喉痺。熱客上焦而咽嗌腫也。耳鳴。熱沖聽戶。耳中作聲也。聾。水衰火盛。氣道閉塞。耳不聞聲也。微則可治。久則難通。嘔涌溢。食不下。胃膈熱盛。火氣炎上之象也。目昧不明。五臟熱極。則目昏不能視物也。暴注。卒瀉也。君火化同。。惕跳而肉動也。暴病暴死。火性疾速故也。由其平日飲食衣服。性情好惡。不循其宜。而失其常。久則氣變興衰而為病也。蓋因腎水衰虛。心火暴盛。水不能製之。熱氣怫郁。心神昏冒。則筋不用。卒倒而無所知也。若熱甚至極則死。微則發過如故。俗云暗風。若血氣郁結。不得宣通。郁極乃發。若一側得通利。則痞者痺而癱瘓也。

燥類

諸澀枯涸。干勁皴揭。皆屬於燥。陽明燥金。乃肺與大腸之氣也。澀。遍身澀滯。不滑澤也。枯。不榮生也。涸。不流通也。干。不滋潤也。勁。不柔和也。皴揭。皮膚開裂也。

寒類

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瘕 疝。堅痞腹滿急痛,下痢清白。食已不飢。吐利腥穢屈伸不變。厥逆禁固。皆屬於寒。足太陽寒水。乃腎與膀胱之氣也。至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如天氣寒。則水自然澄清也。。氣聚之積。或聚或散。無有常處也。瘕。血積之塊。蓋由女子月水沉滯。久而成瘕也。經曰。小腸移熱於大腸。為虛瘕為沉。然則血瘕亦有熱者也。當以標本明之。疝。足厥陰經受寒。則陰腫也。堅痞腹滿急痛。如水寒則冰。堅硬如地也,下痢清白。水寒則清而明白也。食已不飢。胃熱能消穀。寒則不能消穀。雖已而亦不飢也。吐利腥穢。寒水甚而製火。則不能平金。肺金自盛。故水腥也。屈伸不變。厥逆禁固。謂手足蜷攣而冷也。

亢則害承乃製體用說

夫氣淫太過。曰亢則害。物極而得複。則曰承乃製也。蓋陰陽互藏平氣以為和。五行偏勝而為眚。軒岐法則天地。把握陰陽。人稟太極全體至理而生成者也。故內經所言君火之下。陰精承之者。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木氣之下。金氣承之。水氣之下。土氣承之。土氣之下。木氣承之。謂土必克水。以水之子木也。承於土之下。此乃先天和平之配偶耳。

經言亢則害承乃製者。謂其亢之為害。必得受害者之子。以承其勝而製之也。即子複母仇之義耳。原夫木極似金。火極似水。土極似木。金極似火。水極似土。如風木為病。掉眩甚則肢體拘攣。固勁而不能動。動極靜也。火之太過。則 木溶金。人為渴汗。土極之病。肉 筋惕。慢驚。之類。靜極動也。金暴斂則反熱。水極則冰凝如石。人病則收引癃結。時工昧知陰陽生殺之機。不究火亢則害陰金。症出戰栗惡寒。當辨目之黃赤。口之乾渴。二便通塞。脈之遲數。以別是是非非。庶無誤人之弊。設若口燥便赤。脈不遲。縱寒戰之甚。急宜清涼為當。時醫輒見戰栗厥逆惡寒。不諳厥深熱亦深之理。逕投熱藥。則如傷寒賦云。桂枝下咽。陽盛則斃。又有陰症似陽者,亦有譫言妄語。欲奔泥水。但不甚渴。便清脈遲。俗工認為陽治。賦亦云。承氣入胃。陰盛乃亡。凡為良醫者。須博理廣見可也。所以承氣解毒等湯。可治似陰之症。理中四逆等湯。可療似陽之急。庸常昧知亢極之變。誤指附子可以治熱病。涼藥可以療寒厥。殊不知有義理當然而用之也。吁。附子承氣。備為明醫以救人。何期又為庸醫之殺人。仁人君子。其亢則害承乃製之理。豈容不加究此心哉。且如雜症。木亢則害其土也。土受木之克害。則不善食。木曰曲直。曲直作酸。故為膈噎中滿等症生焉。其所承於木之下者肺金也。土之子。緣肺金主氣。氣屬陽。陽行健。其播敷運化。氣之力也。肺金大腸。職司傳送。今夫木之亢也。則侮金而害土。必當扶土之子。金氣之壯。則能製其木之過。所以法當資益肺金之氣。則木可平。而土可保矣。俗夫反以耗氣散氣之藥則土益衰。而木愈克。可勝惜哉。又如火亢可害其肺金。金受火克之極。病則惡寒戰栗。而發晚熱咳渴。直俟夜半之後。氣血傳過肺金。得微汗方解。此系承乃製之義也。苟不扶水以濟金。即元氣日索矣。法當培其陰精真水。以御君相二火之暴。則惡寒退而潮熱減。自汗而涼。正氣回也。人或以辛甘之劑。兼以解散療之。則精液愈涸。而真精愈竭。則虛其虛也余可類推。人身安危之機。在於陰陽互藏以為和。否則五行更勝。克害而生病也。故經曰。氣之勝者。則薄其所不勝。而害其所能勝。嗟夫。亢之所以為害。責在承之不足而起之也。確乎論歟。致中和以全生者。良醫也。大易曰。造物不致終窮。其久病有待時令遷轉。而承乃製。而自愈矣。如傷寒待日期傳過而涼者。即承乃製而痊也。此造物化工之妙耳。僻處乏醫。則從漢書有云。不藥當中醫可也。與其亢則害承乃製之說。庶乎得矣。

醫論

扁鵲論醫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並藏氣不足。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雲林子曰。越人之論。一三四五六是矣。二則於予心有未適然者。何也。輕者彼輕也。重者彼重也。彼輕而我重之。則彼之生可活矣。不然。彼以一吝而喪生。固病者之不智。子以一吝而不治。亦醫者之不仁。噫。古之神醫。於此意猶存。則世醫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