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之三 (夷果類三十一種)
荔枝
(宋《開寶》)
【釋名】
離枝(《綱目》)、丹荔。
頌曰︰按︰朱應《扶南記》云︰此木結實時,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斧取其枝,故以為名。 (音利)與 同。
時珍曰︰司馬相如《上林賦》作離支。按︰白居易云︰若離本枝,一日色變,三日味變。則離支之名,又或取此義也。
【集解】
頌曰︰荔枝生嶺南及巴中。今閩之泉、福、漳州、興化軍,蜀之嘉、蜀、渝、涪州,及二廣州郡皆有之。其品以閩中為第一,蜀川次之,嶺南為下。其木高二、三丈,自徑尺至於合抱,類桂木、冬青之屬。綠葉蓬蓬然,四時榮茂不凋。其木性至堅勁,土人取其根,作阮咸槽及彈棋局。其花青白,狀若冠之蕤綏。其子喜雙實,狀如初生松球。殼有皺紋如羅,初青漸紅。肉色淡白如肪玉,味甘而多汁。夏至將中,則子翕然俱赤,乃可食也。大樹下子至百斛,五、六月盛熟時,彼方皆燕會其下以賞之,極量取啖,雖多亦不傷人,稍過則飲蜜漿便解。荔枝始傳於漢世,初惟出嶺南,後出蜀中。故左思《蜀都賦》云︰旁挺龍目,側生荔枝。唐白居易《圖序》論之詳矣。今閩中四郡所出特奇,蔡襄《譜》其種類至三十餘品,肌肉甚濃,甘香瑩白,非廣、蜀之比也。福唐歲貢白曝荔枝、蜜煎荔枝肉,俱為上方珍果。白曝須嘉實乃堪,其市貨者,多用雜色荔枝入鹽、梅曝成,皮色深紅,味亦少酸,殊失本真。經曝則可經歲,商販流布,遍及華夏,味猶不歇,百果之盛,皆不及此。又有焦核荔枝,核如雞舌香,味更甜美。或云是木生背陽,結實不完就者。又有綠色、蠟色,皆其品之奇者,本土亦自難得。其蜀、嶺荔枝,初生小酢,肉薄核大,不堪白曝。花及根亦入藥。
藏器曰︰顧微《廣州記》云︰荔枝冬夏常青,其實大如雞卵,殼朱肉白,核黃黑色,似半熟蓮子,精者核如雞舌香,甘美多汁,極益人也。
時珍曰︰荔枝炎方之果,性最畏寒,易種而根浮。其木甚耐久,有經數百年猶結實者。其實生時肉白,乾時肉紅。日晒火烘,鹵浸蜜煎,皆可致遠。成朵晒乾者謂之荔錦。按︰白居易《荔枝圖序》云︰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冬青。花如橘而春榮,實如丹而夏熟。朵如蒲桃,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潔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又蔡襄《荔枝譜》云︰廣、蜀所出,早熟而肉薄,味甘酸,不及閩中下等者。閩中惟四郡有之,福州最多,興化最奇,泉、漳次之。福州延亙原野,一家甚至萬株。
興化上品,大徑寸余,香氣清遠,色紫殼薄,瓤濃膜紅,核如丁香母。剝之如水精,食之如絳雪。荔枝以甘為味,雖百千樹莫有同者,過甘與淡,皆失於中。若夫濃皮尖刺,肌理黃色,附核而赤,食之有渣,食已而澀,雖無酢味,亦自下等矣。最忌麝香觸之,花、實盡落也。又洪邁《夷堅志》云︰莆田荔枝,名品,皆出天成,雖以其核種之,亦失本體,形狀百出,不可以理求也。沈括《筆談》謂焦核荔枝,乃土人去其大根,燔焦種成者,大不然也。
曰︰荔枝樹似青木香。熟時人未采,則百蟲不敢近。人才采之,烏鳥、蝙蝠之類,無不傷殘之也。故采荔枝者,必日中而眾采之。一日色變,二日味變,三日色味俱變。故古詩云︰色味不逾三日變也。
實
【氣味】
甘,平,無毒。
曰︰甘、酸,熱。多食令人發虛熱。
李鵬飛曰︰生荔枝多食,發熱煩渴,口乾衄血。
頌曰︰多食不傷人。如稍過度,飲蜜漿一杯便解也。
時珍曰︰荔枝氣味純陽,其性畏熱。鮮者食多,即齦腫口痛,或衄血也。病齒 及火病人尤忌之。《開寶本草》言其性平,蘇氏謂多食無傷,皆謬說也。按︰《物類相感志》云︰食荔枝多則醉,以殼浸水飲之即解。此即食物不消,還以本物消之之意。
【主治】
止渴,益人顏色(《開寶》)。食之止煩渴,頭重心躁,背膊勞悶(李 )。通神,益智,健氣(孟詵)。治瘰癧瘤贅,赤腫疔腫,發小兒痘瘡(時珍)。
【發明】
震亨曰︰荔枝屬陽,主散無形質之滯氣,故消瘤贅赤腫者用之。苟不明此,雖用之無應。
【附方】
新六。
痘瘡不發︰荔枝肉,浸酒飲,並食之。忌生冷。(聞人規《痘疹論》)
疔瘡惡腫︰《普濟方》︰用荔枝五個或三個,不用雙數,以狗糞中米淘淨為末,與糯米粥同研成膏,攤紙上貼之。留一孔出毒瓦斯。
《濟生秘覽》︰用荔枝肉、白梅各三個。搗作餅子。貼於瘡上,根即出也。
風牙疼痛︰《普濟》︰用荔枝連殼(燒存性),研末,擦牙即止。乃治諸藥不效仙方也。
孫氏呃逆不止︰荔枝七個,連皮核燒存性,為末。白湯調下,立止。(楊拱《醫方摘要》)
核
【氣味】
甘,溫,澀,無毒。
【主治】
心痛、小腸氣痛,以一枚煨存性,研末,新酒調服(宗 )。治 疝氣痛,婦人
【發明】
時珍曰︰荔枝核入厥陰,行散滯氣,其實雙結而核肖睪丸,故其治 疝卵腫,有述類象形之義。
【附方】
新六。
脾痛不止︰荔枝核為末,醋服二錢。數服即愈。(《衛生易簡方》)
婦人血氣刺痛︰用荔枝核(燒存性)半兩,香附子(炒)一兩,為末。每服二錢,鹽湯、米飲任下。名蠲痛散。(《婦人良方》)
疝氣 腫︰孫氏︰用荔枝核(炒黑色)、大茴香(炒)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溫酒下。
《皆打面糊陰腎腫痛︰荔枝核,燒研,酒服二錢。
腎腫如斗︰荔枝核、青橘皮、茴香等分,各炒研。酒服二錢,日三。
殼
【主治】
痘瘡出不爽快,煎湯飲之。又解荔枝熱,浸水飲(時珍)。
【附方】
新一。
赤白痢︰荔枝殼、橡斗殼(炒)、石榴皮(炒)、甘草(炙)各等分。每以半兩,水一盞半,煎七分,溫服,日二服。(《普濟方》)
花及皮根
【主治】
喉痺腫痛,用水煮汁,細細含咽,取瘥止(蘇頌。出崔元亮《海上方》)。
龍眼
(《本經》中品)
【校正】
自木部移入此。
宗奭曰︰龍眼專為果,未見入藥。本草編入木部,非矣。
【釋名】
龍目(《吳普》)、圓眼(俗名)、益智(《本經》)、亞荔枝(《開寶》)、荔枝奴、驪珠、燕卵、蜜脾、鮫淚、時珍曰︰龍眼、龍目,象形也。《吳普本草》謂之龍目,又曰比目。曹憲《博雅》謂之益智。
弘景曰︰廣州有龍眼,非益智也,恐彼人別名耳。
志曰︰甘味歸脾,能益人智,故名益智,非今之益智子也。
頌曰︰荔枝才過,龍眼即熟,故南人目為荔枝奴。又名木彈。晒乾寄遠,北人以為佳果,目為亞荔枝。
【集解】
《別錄》曰︰龍眼生南海山谷。一名益智。其大者似檳榔。
恭曰︰龍眼樹似荔枝,葉若林檎,花白色。子如檳榔,有鱗甲,大如雀卵。
頌曰︰今閩、廣、蜀道出荔枝處皆有之。嵇含《南方草木狀》云︰木高一、二丈,似荔枝而枝葉微小,凌冬不凋。春末夏初,開細白花。七月實熟,殼青黃色,紋作鱗甲,形圓,大如彈丸,核若木 子而不堅,肉薄於荔枝,白而有漿,其甘如蜜。實極繁,每枝三、二十顆,作穗如蒲桃。漢時南海常貢之,大為民害。臨武長唐羌上書言狀,和帝感其言,下詔止之。
時珍曰︰龍眼正圓,《別錄》、蘇恭比之檳榔,殊不類也。其木性畏寒,白露後方可采摘,晒焙令乾,成朵乾者名龍眼錦。按范成大《桂海志》有山龍眼,出廣中,色青,肉如龍眼,夏月實熟可啖,此亦龍眼之野生者歟?
實
【氣味】
甘,平,無毒。恭曰︰甘、酸,溫。李鵬飛曰︰生者沸湯瀹過食,不動脾【主治】
五臟邪氣,安志厭食。除蠱毒,去三蟲。久服強魂聰明,輕身不老,通神明(
《本經》)。開胃益脾,補虛長智(時珍)。
【發明】
時珍曰︰食品以荔枝為貴,而資益則龍眼為良。蓋荔枝性熱,而龍眼性和平也。嚴用和《濟生方》,治思慮勞傷心脾有歸脾湯,取甘味歸脾、能益人智之義。
【附方】
新一。
歸脾湯︰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健忘怔忡,虛煩不眠,自汗驚悸。用龍眼肉、酸棗仁(炒)、黃 (炙)、白朮(焙)、茯神各一兩,木香、人參各半兩,炙甘草二錢半, 咀。
每服
核
【主治】
胡臭。六枚,同胡椒二、七枚研,遇汗出即擦之(時珍)。
龍荔
(《綱目》)
【釋名】
見下。
【集解】
時珍曰︰按范成大《桂海志》云︰龍荔出嶺南。狀如小荔枝,而肉味如龍眼,其木之身、葉亦似二果,故名曰龍荔。三月開小白花,與荔枝同時熟,不可生啖,但可蒸食。
實
【主治】
甘,熱,有小毒。生食令人發癇,或見鬼物(時珍出《桂海志》)。
橄欖
(宋《開寶》)
【釋名】
青果(《梅聖俞集》)、忠果(《記事珠》)、諫果(出《農書》)。
時珍曰︰橄欖名義未詳。此果雖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其有色黃者不堪,病物也。王禎云︰其味苦澀,久之方回甘味。王元之作詩,比之忠言逆耳,世亂乃思之,故人名為諫果。
【集解】
志曰︰橄欖生嶺南。樹似木 子樹而高,端直可愛。結子形如生訶子,無棱瓣,八月、九月採之。又有一種波斯橄欖,生邕州。色類相似,但核作兩瓣,蜜漬食之。
詵曰︰其樹大數圍。實長寸許,先生者向下,後生者漸高。熟時生食味酢,蜜漬極甜。
曰︰按《南州異物志》云︰閩、廣諸郡及緣海浦嶼間皆有之。樹高丈餘,葉似櫸柳。二月開花,八月成實,狀如長棗,兩頭尖,青色。核亦兩頭尖而有棱,核內有三竅,竅中有仁,可食。
頌曰︰按︰劉恂《嶺表錄異》云︰橄欖樹枝皆高聳。其子深秋方熟,南人重之,生咀嚼之,味雖苦澀,而芬香勝於含雞舌香也。有野生者,子繁而樹峻,不可梯緣,但刻根下方寸許,納鹽入內,一夕子皆自落,木亦無損。其枝節間有脂膏如桃膠,南人采取和皮、葉煎汁,熬如黑餳,謂之欖糖,用泥船隙,牢如膠漆,著水益乾也。
時珍曰︰橄欖樹高,將熟時以木釘釘之,或納鹽少許於皮內,其實一夕自落,亦物理之妙也。其子生食甚佳,蜜漬、鹽藏皆可致遠。其木脂狀如黑膠者,土人采取, 之清烈,謂之欖香。雜以牛皮膠者,即不佳矣。又有綠欖,色綠。烏欖,色青黑,肉爛而甘。取肉捶碎乾放,自有霜如白鹽,謂之欖醬。青欖核內仁乾小。惟烏欖仁最肥大,有文層疊如海螵蛸狀而味甘美,謂之欖仁。又有一種方欖,出廣西兩江峒中,似橄欖而有三角或四角,即是波斯橄欖之類也。
實
【氣味】
酸、甘,溫,無毒。
宗奭曰︰味澀,良久乃甘。
震亨曰︰味澀而甘,醉飽宜之。然性熱,多食能致上壅。
時珍曰︰橄欖鹽過則不苦澀,同栗子食甚香。按《延壽書》云︰凡食橄欖必去兩頭,其性熱也。過白露摘食,庶不病 。
【主治】
生食、煮飲,並消酒毒,解 鮐魚毒(《開寶》)。嚼汁咽之,治魚鯁(宗 )。
生啖、煮汁,能解諸毒(蘇頌)。開胃下氣,止瀉(大明)。生津液,止煩渴,治咽喉痛。咀嚼
【發明】
志曰︰ 鮐魚,即河豚也。人誤食其肝及子,必迷悶至死,惟橄欖及木煮汁能解之。其木作舟楫,撥著魚皆浮出,故知物有相畏如此者。
時珍曰︰按《名醫錄》云︰吳江一富人,食鱖魚被鯁,橫在胸中,不上不下,痛聲動鄰裡,半月餘幾死。忽遇漁人張九,令取橄欖與食。時無此果,以核研末,急流水調服,骨遂下而愈。張九云︰我父老相傳,橄欖木作取魚棹篦,魚觸著即浮出,所以知魚畏橄欖也。
今人煮河豚、團魚,皆用橄欖,乃知橄欖能治一切魚、鱉之毒也。
【附方】
新四。
初生胎毒︰小兒落地時,用橄欖一個(燒研),朱砂末五分和勻,嚼生脂麻一口,吐唾和藥,絹包如棗核大,安兒口中,待咂一個時頃,方可與乳。此藥取下腸胃穢毒,令兒少疾,及出痘稀少也。(孫氏《集效方》)
唇裂生瘡︰橄欖炒研,豬脂和塗之。
牙齒風疳膿血有蟲︰用橄欖燒研,入麝香少許,貼之。(《聖惠方》)
下部疳瘡︰橄欖燒存性,研末,油調敷之。或加孩兒茶等分。(《乾坤生意》)
欖仁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唇吻燥痛,研爛敷之(《開寶》)。
核
【氣味】
甘,澀,溫,無毒。
【主治】
磨汁服,治諸魚骨鯁,及食 成積,又治小兒痘瘡倒 。燒研服之,治下血(時珍)。
【附方】
新三。
腸風下血︰橄欖核,燈上燒存性,研末。每服二錢,陳米飲調下。(《仁齋直指方》)
陰腎 腫︰橄欖核、荔枝核、山楂核等分,(燒存性,)研末。每服二錢,空心茴香湯調下。
耳足凍瘡︰橄欖核燒研,油調塗之。(《乾坤生意》)
木威子
(《拾遺》)
【釋名】
未詳。
【集解】
藏器曰︰木威生嶺南山谷。樹高丈餘,葉似楝葉。子如橄欖而堅,亦似棗,削去皮可為粽食。
時珍曰︰木威子,橄欖之類也。陳氏說出顧微《廣州記》中。而梁元帝《金樓子》云︰橄欖樹之南向者為橄欖,東向者為木威。此亦傳聞謬說也。
實
【氣味】
酸、辛,無毒。時珍曰︰按《廣州記》云︰苦,澀。
【主治】
心中惡水,水氣(藏器)。
庵摩勒
(《唐本》)
【校正】
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
余甘子(《唐本》)、庵摩落迦果。
藏器曰︰《梵書》名庵摩勒,又名摩勒落迦果。其味初食苦澀,良久更甘,故曰余甘。
【集解】
恭曰︰庵摩勒生嶺南交、廣、愛等州。樹葉細似合昏。其花黃。實似李、柰,青黃色,核圓有棱,或六或七,其中仁亦入藥用。
曰︰生西國者,大小如枳橘子狀。
頌曰︰余甘子,今二廣諸郡及西川、戎、瀘、蠻界山谷皆有之。木高一、二丈,枝條甚軟。葉青細密,朝開暮斂如夜合,而葉微小,春生冬凋。三月有花,著條而生,如粟粒,微黃。隨即結實作莛,每條三、兩子,至冬而熟,如李子狀,青白色,連核作五、六瓣,乾即並核皆裂,俗作果子啖之。
時珍曰︰余甘,泉州山中亦有之。狀如川楝子,味類橄欖,亦可蜜漬、鹽藏。其木可製器物。按陳祈暢《異物志》云︰余甘樹葉如夜合及槐葉,其枝如柘,其花黃。其子圓,大如彈丸,色微黃,有紋理如定陶瓜,核有五、六棱,初入口苦澀,良久飲水更甘,鹽而蒸之尤美。其說與兩蘇所言相合。而《臨海異物志》云︰余甘子如梭形,大如梅子,其核兩頭銳,與橄欖一物異名也。然橄欖形長尖,余甘形圓,稍有不同,葉形亦異,蓋二物也。又蘇恭言其仁可入藥,而未見主治何病,豈亦與果同功耶?
實
【氣味】
甘,寒,無毒。 曰︰苦、酸、甘,微寒,澀。
【主治】
風虛熱氣(《唐本》)。補益強氣。合鐵粉一斤用,變白不老。取子壓汁,和油塗頭,生發去風癢,令發生如漆黑也(藏器)。主丹石傷肺,上氣咳嗽。久服,輕身延年長生。服乳石人,宜常食之(李 )。為末點湯服,解金石毒(宗 )。解硫黃毒(時珍。出《益部
【發明】
宗奭曰︰黃金得余甘則體柔,亦物類相感相伏也,故能解金石之毒云。
仁
毗梨勒
(《唐本草》)
【校正】
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
三果。
曰︰木似訶梨勒,而子亦相似,但圓而毗,故以名之。毗,即臍也。
【集解】
恭曰︰毗梨勒出西域及南海諸國,嶺南交、愛等州,戎人謂之三果。樹似胡桃,子形亦似胡桃。核似訶梨勒,而圓短無棱,用亦同法。番人以此作漿甚熱。
實
【氣味】
苦,寒,無毒。
曰︰味苦帶澀,微溫無毒。作漿性熱。
【主治】
風虛熱氣,功同庵摩勒(《唐本》)。暖腸腹,去一切冷氣。作漿染鬚髮,變黑色(甄權)。下氣,止瀉痢。(大明)燒灰,乾血有效(李 )。
【發明】
時珍曰︰毗梨勒古方罕用,惟《千金方》補腎鹿角丸用三果漿吞之,云無則以酒代之。則此果亦余甘之類,而性稍溫澀也。
【附方】
新一。
大風發脫︰毗梨勒燒灰,頻擦有效。(《聖惠方》)
沒離梨(《拾遺》)
【集解】
藏器曰︰沒離梨生西南諸國。似毗梨勒,上有毛少許也。
實
【氣味】
辛,平,無毒。 曰︰微溫。
【主治】
上氣,下食(藏器)。主消食澀腸下氣,及上氣咳嗽。並宜入面藥(李 )。
五斂子
(《綱目》)
【釋名】
五棱子(《桂海志》)、陽桃。
【時珍曰】
按︰稽含《草木狀》云︰南人呼棱為斂,故以為名。
【集解】
時珍曰︰五斂子出嶺南及閩中,閩人呼為陽桃。其大如拳,其色青黃潤綠,形甚詭異,狀如田家碌碡,上有五棱如刻起,作劍脊形。皮肉脆軟,其味初酸久甘,其核如柰。五月熟,一樹可得數石,十月再熟。以蜜漬之,甘酢而美,俗亦晒乾以充果食。又有三廉子,蓋亦此類也。陳祈暢《異物志》云︰三廉出熙安諸郡。南人呼棱為廉,雖名三廉,或有五、六棱者。食之多汁,味甘且酸,尤宜與眾果參食。
實
【氣味】
酸、甘、澀,平,無毒。
【主治】
風熱,生津止渴(時珍)。
五子實
(《綱目》)
【集解】
時珍曰︰五子樹今潮州有之。按裴淵《廣州記》云︰五子實,大如梨而內有五核,故名。
實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霍亂金瘡,宜食之(時珍。《潮州志》)。
榧實
(《別錄》下品)
【校正】
時珍曰︰《別錄》木部有榧實,又有 華。《神農本草》魚蟲部有 子,宋《開寶本草》退 子入有名未用。今據蘇恭之說,合並於下。
【釋名】
子(音彼。《神農》)、赤果(《日用》)、玉榧(《日用》)、玉山果。
時珍曰︰榧亦作 ,其木名文木,斐然章采,故謂之榧。信州玉山縣者為佳。故蘇東坡詩云︰彼美玉山果,粲為金盤實。 子見下。
瑞曰︰土人呼為赤果,亦曰玉榧。
【集解】
《別錄》曰︰榧實生永昌。彼子生永昌山谷。
弘景曰︰彼子亦名羆子,從來無用者,古今諸醫不複識之。榧實出東陽諸郡。
恭曰︰彼子當從木作 子,誤入蟲部也。《爾雅》 亦名 。其葉似杉,木如柏而微軟。子名榧子,宜入果部。又注榧實云︰即蟲部彼子也。其木大連抱,高數仞,其葉似杉,其木如柏,其理似松,肌細軟,堪為器用。
宗奭曰︰榧實大如橄欖,殼色紫褐而脆,其中子有一重黑粗衣,其仁黃白色,嚼久漸甘美也。
藏器曰︰ 華即榧子之華也。 與榧同。榧樹似杉,子如蟲部有彼子,陶氏複於木部出榧實、 華,皆一物也。
穎曰︰榧有一種粗榧。其木與榧相似,但理粗色赤耳。其子稍肥大,僅圓不尖。《神農本草》 子即粗榧也。
時珍曰︰榧生深山中,人呼為野杉。按︰羅願《爾雅翼》云︰ 似杉而異於杉。彼有美實而木有文采,其木似桐而葉似杉,絕難長。木有牝牡,牡者華而牝者實。冬月開黃圓花,結實大小如棗。其核長如橄欖核,有尖者、不尖者,無棱而殼薄,黃白色。其仁可生啖,亦可焙收。以小而心實者為佳,一樹不下數十斛。陶氏不識 子,惟蘇恭能辨為一物也。
榧實(《別錄》)
【氣味】
甘,平,澀,無毒。
瑞曰︰性熱,同鵝肉食,生斷節風,又上壅人,忌火氣。
時珍曰︰按︰《物類相感志》云︰榧煮素羹,味更甜美。豬脂炒榧,黑皮自脫。榧子同甘蔗食,其渣自軟。又云︰榧子皮反綠豆,能殺人也。
【主治】
常食,治五痔,去三蟲蠱毒,鬼疰惡毒(《別錄》)。食之,療寸白蟲(弘景)。
消穀,助筋骨,行營衛,明目輕身,令人能食。多食一、二升,亦不發病(孟詵)。多食滑腸,五痔人宜之(宗 )。治咳嗽白濁,助陽道
子(《本經》。舊作彼)
【氣味】
甘,溫,有
【主治】
腹中邪氣,去三蟲,蛇螫蠱毒,鬼疰伏尸(《本經》)。
【發明】
震亨曰︰榧子,肺家果也。火炒食之,香酥甘美。但多食則引火入肺,大腸受傷爾。
原曰︰榧子殺腹間大小蟲,小兒黃瘦有蟲積者宜食之。蘇東坡詩云︰驅除三彭蟲,已我心腹疾,是矣。
時珍曰︰榧實、 子治療相同,當為一物無疑。但《本經》 子有毒,似有不同,亦因其能殺蟲蠱爾。汪穎以粗榧為 子,終是一類,不甚相遠也。
【附方】
舊一,新五。
寸白蟲︰詵曰︰日食榧子七顆,滿七日,蟲皆化為水也。《外台秘要》︰用榧子一百枚,去皮火燃,啖之,經好食茶葉面黃者︰每日食榧子七令發不落︰榧子三個,胡桃二個,側柏葉一兩,搗浸雪水梳頭,發永不落且潤也。(《聖惠方》)
猝吐血出︰先食蒸餅兩、三個,以榧子為末,白湯服三錢,日三服。(《聖濟總錄》)
尸咽痛癢、語言不出︰榧實半兩,蕪荑一兩,杏仁、桂各半兩,為末,蜜丸彈子大,含咽。(《聖濟總
華(《別錄》)
春月生采之。
藏器曰︰即榧子華也。
【氣味】
苦。
【主治】
水氣,去赤蟲,令人好色,不可久服(《別錄》)。
海松子
(宋《開寶》)
【釋名】
新羅松子。
【集解】
志曰︰海松子,狀如小栗,三角。其中仁香美。東夷當果食之,亦代麻腐食之,與中國松子不同炳曰︰五粒松一叢五葉如釵,道家服食絕粒,子如巴豆,新羅往往進之。
頌曰︰五粒字當作五鬣,音傳訛也。五鬣為一叢,或有兩鬣、七鬣者。松歲久則實繁。
中原雖有,小而不及塞上者佳好也。
瑞曰︰松子有南松、北松。華陰松形小殼薄,有斑極香;新羅者肉甚香美。
時珍曰︰海松子出遼東及雲南,其樹與中國松樹同,惟五葉一叢者,球內結子,大如巴豆而有三棱,一頭尖爾,久收亦油。馬志謂似小栗,殊失本體。中國松子大如柏子,亦可入藥,不堪果食,詳見木部松下。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予種五鬣松二株,根大如碗,結實與新羅、南詔者無別。其三鬣者,俗呼孔雀松。亦有七鬣者。或云︰三針者為栝子松,五針者為松子松。
仁
【氣味】
甘,小溫,無毒。
曰︰新羅松子甘美大溫,去皮食之甚香,與雲南松子不同(雲南松子似巴豆,其味不及),與卑占國偏桃仁相似。多食發熱毒。
時珍曰︰按︰《醫說》云︰食胡羊肉不可食松子;而《物類相感志》云︰凡雜色羊肉入松子則無毒。其說不同,何哉?
【主治】
骨節風,頭眩,去死肌,變白,散水氣,潤五臟,不飢(《開寶》)。逐風痺寒氣,虛羸少氣,補不足,潤皮膚,肥五臟(《大明》)。主諸風,溫腸胃。久服,輕身延年不老(李
【發明】
時珍曰︰服食家用松子皆海松子。曰︰中國松子,肌細力薄,只可入藥耳。按︰
《列仙傳》云︰ 好食松實,體毛數寸,走及奔馬。又犢子少在黑山食松子、茯苓,壽數百歲。又赤松子好食松實、天門冬、石脂,齒落更生,發落更出,莫知所終。皆指此松子也。
【附方】
舊一,新三。
服松子法︰七月取松實(過時即落難收也),去木皮,搗如膏收之。每服雞子大,酒調下,日三服。百日身輕,三百日行五百裡,絕穀,久服神仙。渴即飲水。亦可以煉過松脂同服之。(《聖惠方》)
肺燥咳嗽︰蘇游鳳髓湯︰用松子仁一兩,胡桃仁二兩,研膏,和熟蜜半兩收之。每服二錢,食後沸湯點服。(《外台秘要》)
小兒寒嗽或作壅喘︰用松子仁五個,百部(炒)、麻黃各三分,杏仁四十個(去皮尖,以少水略煮三、五沸,化白砂糖丸芡子大。每食後含化十丸,大妙。(錢乙《小兒方》)
大便虛秘︰松子仁、柏子仁、麻子仁等分,研泥,溶白蠟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黃湯下。(寇宗奭)
檳榔
(《別錄》中品)
【校正】
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
賓門(李當之《藥對》)、仁頻
時珍曰︰賓與郎皆貴客之稱。稽含《南方草木狀》言︰交廣人凡貴勝族客,必先呈此果。
若邂逅不設,用相嫌恨。則檳榔名義,蓋取於此。雷 《炮炙論》謂尖者為檳,圓者為榔,亦似強說。又顏師古注《上林賦》云︰仁頻即檳榔也。
詵曰︰閩中呼為橄欖子。
【集解】
《別錄》曰︰檳榔生南海。
弘景曰︰此有三、四種︰出交州者,形小味甘。廣州以南者,形大味澀;又有大者名豬檳榔。皆可作藥。小者名 子,俗呼為檳榔孫,亦可食。
恭曰︰生交州、愛州及昆侖。
頌曰︰今嶺外州郡皆有之。木大如桄榔,而高五、七丈,正直無枝,皮似青桐,節似桂枝。葉生木顛,大如盾頭,又似芭蕉葉。其實作房,從葉中出,旁有刺若棘針,重疊其下。
一房數百實,如雞子狀,皆有皮殼。其實春生,至夏乃熟,肉滿殼中,色正白。蘇恭言其肉極易爛,不經數日。今入北者,皆先以灰煮熟,焙熏令乾,始可留久也。小而味甘者,名山檳榔。大而味澀核亦大者,名豬檳榔;最小者名 子。雷氏言尖長而有紫紋者名檳,圓大而矮者名榔,榔力大而檳力小。今醫家亦不細分,但以作雞心狀、正穩心不虛、破之作錦紋者為佳爾。嶺南人啖之以當果食,言南方地濕,不食此無以祛瘴癘也。生食其味苦澀,得扶留藤與瓦屋子灰同咀嚼之,則柔滑甘美也。劉恂《嶺表錄異》云︰真檳榔來自舶上,今交廣生者皆大腹子也,彼中悉呼為檳榔。或云︰檳榔難得真者,今賈人所貨者,皆是大腹檳榔也,與檳榔相似,但莖、葉、幹小異爾,連皮收之。
時珍曰︰檳榔樹初生若筍竿積硬,引莖直上。莖幹頗似桄榔、椰子而有節,旁無枝柯,條從心生。端頂有葉如甘蕉,條派開破,風至則如羽扇掃天之狀。三月葉中腫起一房,因自拆裂,出穗凡數百顆,大如桃李。又生刺重累於下,以護衛其實。五月成熟,剝去其皮,煮其肉而乾之。皮皆筋絲,與大腹皮同也。按︰漢喻益期與韓康伯箋云︰檳榔,子既非常,木亦特異。大者三圍,高者九丈。葉聚樹端,房構葉下。華秀房中,子結房外。其擢穗似禾,其綴實似谷。其皮似桐而濃,其節似竹而概。其內空,其外勁。其屈如伏虹,其申如縋繩;本不大,末不小;上不傾,下不斜。調直亭亭,千百如一。步其林則寥朗,庇其陰則蕭條。
信可長吟遠想。但性不耐霜,不得北植。必當遐樹海南,遼然萬裡。弗遇長者之目,令人恨深也。又《竺法真羅山疏》云︰山檳榔一名 子,生日南,樹似 櫚而小,與檳榔同狀。一叢十餘幹,一幹十餘房,一房數百子。子長寸余,五月採之,味近苦甘。觀此,則山檳榔即子,豬檳榔即大腹子也。蘇頌以味甘者為山檳榔,澀者為豬檳榔,似欠分明。
檳榔子
【修治】
曰︰頭圓矮毗者為榔,形尖紫紋者為檳。檳力小,榔力大。凡使用白檳及存坐穩正、心堅有錦紋者為妙。半白半黑並心虛者,不入藥用。以刀刮去底,細切之。勿令經火,恐無力。若熟使,不如不用。
時珍曰︰近時方藥亦有以火煨焙用者。然初生白檳榔,須本境可得。若他處者,必經煮熏,安得生者耶?又檳榔生食,必以扶留藤、古賁灰為使,相合嚼之,吐去紅水一口,乃滑美不澀,下氣消食。此三物相去甚遠,為物各異,而相成相合如此,亦為異矣。俗謂“檳榔為命賴扶留”以此。古賁灰即蠣蚌灰也。賁乃蚌字之訛。瓦屋子灰亦可用。
【氣味】
苦、辛,溫,澀,無毒。甄權曰︰味甘,大寒。
大明曰︰味澀。
弘景曰︰交州者味甘,廣州者味澀。
曰︰白者味甘,赤者味苦。
元素曰︰味辛而苦,純陽也。無毒。
詵曰︰多食亦發熱。
【主治】
消穀逐水,除痰 ,殺三蟲,伏尸,療寸白(《別錄》)。
治腹脹,生搗末服,利水穀道;敷瘡,生肌肉止痛;燒灰,敷口吻白瘡(蘇宣利五臟六腑壅滯,破胸中氣,下水腫,治心痛積聚(甄權)。
除一切風,下一切氣,通關節,利九竅,補五勞七傷,健脾調中,除煩,破症結(大明)。
主賁豚膀胱諸氣,五膈氣,風冷氣,腳氣,宿食不消古)。
【發明】
元素曰︰檳榔味濃氣輕,沉而降,陰中陽也。苦以破滯,辛以散邪,泄胸中至高之氣,使之下行,性如鐵石之沉重,能墜諸藥至於下極,故治諸氣、後重如神也。
時珍曰︰按︰羅大經《鶴林玉露》云︰嶺南人以檳榔代茶御瘴,其功有四︰一曰醒能使之醉,蓋食之久,則熏然頰赤,若飲酒然,蘇東坡所謂“紅潮登頰醉檳榔”也;二曰醉能使之醒,蓋酒後嚼之,則寬氣下痰,余酲頓解,朱晦庵所謂“檳榔收得為祛痰”也。三曰飢能使之飽。四曰飽能使之飢。蓋空腹食之,則充然氣盛如飽;飽後食之,則飲食快然易消。又且賦性疏通而不泄氣,稟味嚴正而更有餘甘,有是德故有是功也。又按︰吳興章傑《瘴說》云︰嶺表之俗,多食檳榔,日至十數。夫瘴癘之作,率因飲食過度,氣痞積結,而檳榔最能下氣消食去痰,故人狃於近利,而暗於遠患也。夫嶠南地熱,四時出汗,人多黃瘠,食之則臟器疏泄,一旦病瘴,不敢發散攻下,豈盡氣候所致,檳榔蓋亦為患,殆未思爾。又東陽盧和云︰閩廣人常服檳榔,云能祛瘴。有瘴服之可也,無瘴而服之,寧不損正氣而有開門延寇之禍乎?南人喜食此果,故備考諸說以見其功過焉。又朱晦庵《檳榔詩》云︰憶昔南游日,初嘗面發紅。藥囊知有用,茗碗詎能同?蠲疾收殊效,修真錄異功。三彭如不避,糜爛七非中。亦與其治疾殺蟲之功,【附方】
舊十一,新十五。
痰涎為害︰檳榔為末,白湯每服一錢。(《御藥院方》)
嘔吐痰水︰白檳榔一顆(煨熱),橘皮二錢半(炙)。為末。水一盞,煎半盞,溫服。(《千金》)
醋心吐水︰檳榔四兩,橘皮一兩,為末。每服方寸匕,空心生蜜湯調下。(《梅師方》)
傷寒痞滿湯下。(《宣明方》)
傷寒結胸已經汗、下後者︰檳榔二兩,酒二盞,煎一盞,分二服。(龐安時《傷寒論》)
蛔厥腹痛︰方同上。
心脾作痛︰雞心檳榔、高良薑各一錢半,陳米百粒,同以水煎,服之。(《直指》)
膀胱諸氣︰檳榔二枚,一生一熟,為末。酒煎服之,良。此太醫秦鳴鶴方也。(《海藥本草》)
本臟氣痛︰雞心檳榔,以小便磨半個服。或用熱酒調末一錢服之。(《斗門方》)
腰重作痛︰檳榔為末,酒服一錢。(《斗腳氣壅痛︰以沙牛尿一盞,磨檳榔一枚。空心暖服。(《梅師腳氣論》)
腳氣沖心悶亂不識人︰用白檳榔十二分,為末,分二服,空心,暖小便五合調下,日二服。或入薑汁、溫酒同服。(《廣利》)
腳氣脹滿非冷非熱,或老人、弱人病此︰用檳榔仁為末,以檳榔殼煎汁或茶飲、蘇湯或豉汁調服二乾霍亂病,心腹脹痛,不吐不利,煩悶欲死︰用檳榔末五錢,童子小便半盞,水一盞,煎服。(《聖濟總錄》)
大腸濕秘︰腸胃有濕,大便秘塞。大檳榔一枚。麥門冬煎湯磨汁溫服。或以蜜湯調末二錢大小便 ︰檳榔為末。蜜湯調服二錢。或以童子小便、蔥白,同煎服之,亦良。(《普濟方》)
小便淋痛︰面煨檳榔、赤芍藥各半兩,為末。每服三錢,入燈心,水煎,空心服,日二服。(《十便良方》)
血淋作痛︰檳榔一枚。以麥門冬煎湯,細磨濃汁一盞,頓熱空心服,日二服。
蟲痔裡急︰檳榔為末,每日空心以白湯調服二錢。
寸白蟲病︰檳榔二七枚,為末。先以水二升半,煮檳榔皮,取一升,空心,調末方寸匕服之,經日蟲盡出。
諸蟲在臟久不瘥者︰檳榔半兩炮,為末。每服一錢至二錢,空心以蔥、蜜煎湯調服。(《簡要濟眾》)
金瘡惡心︰白檳榔四兩,橘皮一兩,為末。每空心生蜜湯服二錢。(《聖惠方》)
丹從臍起︰檳榔末,醋調敷之。(《本事方》)
小兒頭瘡︰水磨檳榔,晒取粉,和生油塗之。(《聖惠方》)
口吻生瘡︰檳榔,燒研,入輕粉末,敷之良。(《聖惠方》)
耳出膿︰檳榔末吹之。(鮑氏方)
大腹子
(宋《開寶》)
【校正】
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
大腹檳榔(《圖經》)、豬檳榔。
時珍曰︰大腹以形名,所以別雞心檳榔也。
【集解】
志曰︰大腹生南海諸國,所出與檳榔相似,莖、葉、根、幹小異耳。
弘景曰︰向陽者為檳榔,向陰者為大腹。
時珍曰︰大腹子出嶺表、滇南,即檳榔中一種腹大形扁而味澀者,不似檳榔尖長味良耳,所謂豬檳榔者是矣。蓋亦土產之異,今人不甚分別。陶氏分陰陽之說,亦是臆見。按︰劉恂《嶺表錄異》云︰交廣生者,非舶上檳榔,皆大腹子也,彼中悉呼為檳榔。自嫩及老,采實啖之。以扶留藤、瓦屋灰同食之,以祛瘴癘。收其皮入藥,皮外黑色,皮內皆筋絲如椰子皮。又《雲南記》云︰大腹檳榔每枝有三、二百顆,青時剖之,以一片蔞葉及蛤粉卷和食之,即減澀味。觀此二說,則大腹子與檳榔皆可通用,但力比檳榔稍劣耳。
大腹子
【氣味】
辛,澀,溫,無毒。
【主治】
與檳榔同功(時珍)。
大腹皮
【修治】
思邈曰︰鴆鳥多集檳榔樹上。凡用檳榔皮,宜先以酒洗,後以大豆汁再洗過,晒乾入灰火燒煨,切用。
【氣味】
辛,微溫,無毒。
【主治】
冷熱氣攻心腹、大腸壅毒,痰膈醋心。並以薑、鹽同煎,入疏氣藥用之,良(《開寶》)。下一切氣,止霍亂,通大小腸,健脾開胃調中(大明)。降逆氣,消肌膚中水氣浮腫,腳氣壅逆,瘴瘧痞滿,胎氣惡阻
【附方】
新二。
漏瘡惡穢︰大腹皮煎湯洗之。(《直指》)
烏癩風瘡︰大腹子,生者或乾者,連全皮勿傷動,以酒一升浸之,慢火熬乾為末,臘豬脂和敷。(《聖濟總錄》)
椰子
(宋《開寶》)
【校正】
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
越王頭(《綱目》)、胥余。
時珍曰︰按稽含《南方草木狀》云︰相傳林邑王與越王有怨,使刺客乘其醉,取其首,懸於樹,化為椰子,其核猶有兩眼,故俗謂之越王頭,而其漿猶如酒也。此說雖謬,而俗傳以為口實。南人稱其君長為爺,則椰名蓋取於爺義也。相如《上林賦》作胥余,或作胥耶。
【集解】
志曰︰椰子生安南,樹如棕櫚,子中有漿,飲之得醉。
頌曰︰椰子,嶺南州郡皆有之。郭義恭《廣志》云︰木似桄榔無枝條,高數丈。葉在木末如束蒲。其實大如瓠,垂於枝間,如掛物然。實外有粗皮,如棕包。皮內有堅殼,圓而微長。殼內有膚,白如豬肪,濃半寸許,味如胡桃。膚內裹漿四、五合如乳,飲之冷而動氣醺人。殼可曰︰按︰劉欣期《交州記》云︰椰樹狀若海棕。實大如碗,外有粗皮,如大腹子、豆寇之類。內有漿似酒,飲之不醉。生雲南者亦好。
宗奭曰︰椰子開之,有汁白色如乳,如酒極香,別是一種氣味,強名為酒。中有白瓤,形圓如栝蔞,上起細 ,亦白色而微虛,其紋若婦人裙褶,味亦如汁。與著殼一重白肉,皆可糖煎為果。其殼可為酒器,如酒中有毒,則酒沸起或裂破。今人漆其裡,即失用椰子之意。
時珍曰︰椰子乃果中之大者。其樹初栽時,用鹽置根下則易發。木至斗大方結實,大者三、四圍,高五、六丈,木似桄榔、檳榔之屬,通身無枝。其葉在木頂,長四、五尺,直聳指天,狀如棕櫚,勢如鳳尾。二月著花成穗,出於葉間,長二、三尺,大如五斗器。仍連著實,一穗數枚,小者如栝蔞,大者如寒瓜,長七、八寸,徑四、五寸,懸著樹端。六七月熟,有粗皮包之。
皮內有核,圓而黑潤,甚堅硬,濃二三分。殼內有白肉瓤如凝雪,味甘美如牛乳。瓤肉空處,有漿數合,鑽蒂傾出,清美如酒。若久者,則混濁不佳矣。其殼磨光,有斑纈點紋,橫破之可作壺爵,縱破之可作瓢杓也。又《唐史》言︰番人以其花造酒,飲之亦醉也。《類書》有青田
【附錄】
青田核 崔豹《古今注》云︰烏孫國有青田核,狀如桃核,不知其樹。核大如數斗,剖之盛水,則變酒味,甚醇美。飲盡隨即注水,隨盡隨成。但不可久,久則苦澀爾。
謂之青田酒,漢末蜀王劉璋曾得之。
樹頭酒
《一統志》云︰緬甸在滇南,有樹類棕,高五、六丈,結實如椰子。土人以罐盛曲,懸於實下,劃其實,汁流於罐中以成酒,名樹頭酒。或不用曲,惟取汁熬為白糖。其樹即貝樹也,緬人取其葉寫書。
嚴樹酒
《一統志》云︰瓊州有嚴樹,搗其皮葉,浸以清水,和以粳釀,或入石榴花葉,數日成酒,能醉人。又《梁書》云︰頓遜國有酒樹,似安石榴,取花汁貯杯中,數日成酒。蓋此類也。又有文章草,可以成酒。
椰子瓤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益氣(《開寶》)。治風(汪穎)。食之不飢,令人面澤(時珍。出《異
椰子漿
【氣味】
甘,溫,無毒。
曰︰多食,冷而動氣。
時珍曰︰其性熱,故飲之者多昏如醉狀。《異物志》云︰食其肉則不飢,飲其漿則增渴
【主治】
止消渴。塗頭,益發令黑(《開寶》)。治吐血水腫
【發明】
震亨曰︰椰子生海南極熱之地,土人賴此解夏月毒渴,天之生物,各因其材也
椰子皮
【修治】
頌曰︰不拘時月採其根皮,入藥炙用。一云︰其實皮亦可用。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止血,療鼻衄,吐逆霍亂,煮汁飲之(《開寶》)。治猝心痛,燒存性,研,以新汲
殼
【主治】
楊梅瘡筋骨痛。燒存性,臨時炒熱,以滾酒泡服二、三錢,暖覆取汗,其痛即止,神驗(時珍)。
無漏子
(《拾遺》)
【釋名】
千年棗(《開寶》)、萬年棗(《一統志》)、海棗(《草木狀》)、波斯棗(《拾遺》)、時珍曰︰無漏名義未詳。千年、萬歲,言其樹性耐久也。曰海,曰波斯,曰番,言其種自外國來也。金果,貴之也。曰棕、曰蕉,象其幹、葉之形也。番人名其木曰窟莽,名其實曰苦魯麻棗。苦麻、窟莽,皆番音相近也。
【集解】
藏器曰︰無漏子即波斯棗,生波斯國,狀如棗。
曰︰樹若栗木。其實若橡子,有三角。
頌曰︰按︰劉恂《嶺表錄異》云︰廣州有一種波斯棗,木無旁枝,直聳三四丈,至巔四向,共生十餘枝,葉如棕櫚,彼土人呼為海棕木。三五年一著子,每朵約三、二十顆,都類北方青棗,但小爾。舶商亦有攜本國者至中國,色類沙糖,皮肉軟爛,味極甘,似北地天蒸棗,而其核全別,兩頭不尖,雙卷而圓,如小塊紫礦,種之不生,蓋蒸熟者也。
時珍曰︰千年棗雖有棗名,別是一物,南番諸國皆有之,即杜甫所賦海棕也。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波斯棗生波斯國,彼人呼為窟莽。樹長三、四丈,圍五、六尺。葉似土藤,不凋。二月生花,狀如蕉花。有兩甲,漸漸開罅,中有十餘房。子長二寸,黃白色,狀如楝子,有核。六、七月熟則紫黑,狀類乾棗,食之味甘如飴也。又陶九成《輟耕錄》云︰四川成都有金果樹六株,相傳漢時物也。高五、六十丈,圍三、四尋,挺直如矢,木無枝柯。
頂上有葉如棕櫚,皮如龍鱗,葉如鳳尾,實如棗而大。每歲仲冬,有司具祭收采,令醫工以刀剝去青皮,鍛石湯瀹過,入冷熟蜜浸換四次,瓶封進獻。不如此法,則生澀不可食。番人名為苦魯麻棗,蓋鳳尾蕉也。一名萬歲棗,泉州有萬年棗,即此物也。又稽含《草木狀》云︰海棗大如杯碗,以比安期海上如瓜之棗,似未得其詳也。巴旦杏亦名忽鹿麻,另是一物也。
實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補中益氣,除痰嗽,補虛損,好顏色,令人肥健(藏器)。
消食止咳,治虛羸,悅人。久服無損(李 )。
桄榔子
(宋《開寶》)
【校正】
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
木名姑榔木(《臨海異物志》)、面木(《伽藍記》)、董棕(楊慎《卮言》)、鐵木。
時珍曰︰其木似檳榔而光利,故名桄榔。姑榔,其音訛也。面,言其粉也,鐵言其堅也。
【集解】
頌曰︰桄榔木,嶺南二廣州郡皆有之,人家亦植之庭院間。
其木似 櫚而堅硬,斫其內取面,大者至數石,食之不飢。其皮至柔,堅韌可以作綆。
其子作穗生木端,不拘時月採之。按︰劉恂《嶺表錄異》云︰桄榔木枝葉並蕃茂,與檳榔小異。然葉下有須如粗馬尾,廣人采之以織巾子;得鹹水浸,即粗脹而韌,彼人以縛海舶,不用釘線。木性如竹,紫黑色,有紋理而堅,工人解之,以製博弈局。其樹皮中有屑如面,可作餅食。
藏器曰︰按︰《臨海異物志》云︰姑榔木生 山谷。外皮有毛如棕櫚而散生。其木剛利如鐵,可作釤鋤,中濕更利,惟中焦則易敗爾,物之相伏如此。皮中有白粉,似稻米粉及麥麵,可作餅餌
時珍曰︰桄榔,二廣、交、蜀皆有之。按︰郭義恭《廣志》云︰木大者四、五圍,高五、六丈,拱直無旁枝。巔頂生葉數十,破似棕葉,其木肌堅,斫入數寸,得粉赤黃色,可食。
又顧 《海槎錄》云︰桄榔木身直如杉,又如棕櫚、椰子、檳榔、波斯棗、古散諸樹而稍異,有節似大竹。樹杪挺出數枝,開花成穗,綠色。結子如青珠,每條不下百顆,一樹近百餘條,團團懸掛若傘,極可愛。其木最重,色類花梨而多紋,番舶用代鐵槍,鋒 甚利。古散亦木名,可為杖,又名虎散。
子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破宿血(《開寶》)。
面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作餅炙食腴美,令人不飢,補益虛羸損乏,腰腳無力。久服輕身辟谷(李 )。
木面
( 音梭,《海藥》)
【校正】
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
木(音襄)。
時珍曰︰ 字韻書不載,惟孫 《唐韻》莎字注云︰樹似桄榔。則 字當作莎衣之莎。
其葉離披如莎衣之狀,故謂之莎也。張勃《吳錄‧地理志》言,交趾 木,皮中有白粉如米屑,乾之搗末,以水淋過似面,可作餅食者,即此木也。後人訛 為莎,音相近爾。楊慎《卮言》乃謂 木即桄榔,誤矣。按左思《吳都賦》云︰面有桄榔。又曰︰文、 、楨、 ,既是一物,不應兩用矣。
【集解】
曰︰按︰《蜀記》云︰ 木生南中八郡。樹高十許丈,闊四、五圍。峰頭生葉,兩邊行列如飛鳥翼。皮中有白面石許,搗篩作餅,或磨屑作飯食之,彼人呼為 面,輕滑美好,勝於桄榔面也。
藏器曰︰ 木生嶺南山谷。大者木皮內出面數斛,色黃白。
時珍曰︰按︰劉欣期《交州記》云︰都勾樹似棕櫚,木中出屑如桄榔面,可作餅餌。恐此即 木也。
面
【氣味】
甘,平、溫,無毒。
【主治】
補益虛冷,消食(李 )。
溫補。久食不飢,長生(藏器)。
波羅蜜
(《綱目》)
【釋名】
曩伽結。
時珍曰︰波羅蜜,梵語也。因此果味甘,故借名之。安南人名曩枷結,波斯人名婆那娑,拂林人名阿薩 ,皆一物也。
【集解】
時珍曰︰波羅蜜生交趾、南邦諸國,今嶺南、滇南亦有之。
樹高五、六丈,樹類冬青而黑潤倍之。葉極光淨,冬夏不凋。樹至斗大方結實,不花而實,出於枝間,多者十數枚,少者五、六枚,大如冬瓜,外有濃皮裹之,若栗球,上有軟刺。五、六月熟時,顆重五、六斤,剝去外皮殼,內肉層疊如橘囊,食之味至甜美如蜜,香氣滿室。一實凡數百核,核大如棗。其中仁如栗黃,煮炒食之甚佳。果中之大者,惟此與椰子而已。
瓤
【氣味】
甘、香、微酸,平,無毒。
【主治】
止渴解煩,醒酒益氣,令人悅澤(時珍)。
核中仁
【氣味】
同瓤。
【主治】
補中益氣,令人不飢輕健(時珍)。
無花果
(《食物》)
【釋名】
映日果(《便民圖纂》)、優曇缽
時珍曰︰無花果凡數種,此乃映日果也。
即廣中所謂
【集解】
時珍曰︰無花果出揚州及雲南,今吳、楚、閩、越人家,枝柯如枇杷樹,三月發葉如花構葉。五月內不花而實,實出枝間,狀如木饅頭,其內虛軟。采以鹽漬,壓實令扁,晒乾充果食。熟則紫色,軟爛甘味如柿而無核也。按︰《方輿志》云︰廣西優曇缽不花而實,狀如枇杷。又段成式《酉陽雜俎》云︰阿駔出波斯、拂林人呼為底珍樹。長丈餘,枝葉繁茂,葉有五丫如蓖麻,無花而實,色赤類 柿,一月而熟,味亦如柿。二書所說,皆即此果也。又有文光果、天仙果、古度
【附錄】
文光果 出景州。形如無花果,肉味如栗,五月成熟。
天仙果出四川。樹高八、九尺,葉似荔枝而小,無花而實,子如櫻桃,累累綴枝間,六、七月熟,其味至甘。宋祁《方物贊》云︰有子孫枝,不花而實。薄言采之,味埒蜂蜜。
古度子出交、廣諸州。樹葉如栗,不花而實,枝柯間生子,大如石榴及楂子而色赤,味醋,煮以為粽食之。若數日不煮,則化作飛蟻,穿皮飛去也。
實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開胃,止泄痢(汪穎)。
治五痔,咽喉痛(時珍)。
葉
【氣味】
甘、微辛,平,有小毒。
【主治】
五痔腫痛,煎湯頻熏洗之,取效(震亨)。
阿勒勃
(《拾遺》)
【校正】
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
婆羅門皂莢(《拾遺》)、波斯皂莢。
時珍曰︰婆羅門,西域國名;波斯,西南國名也。
【集解】
藏器曰︰阿勒勃生拂林國。狀似皂莢而圓長,味甘好
時珍曰︰此即波斯皂莢也。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波斯皂莢,彼人呼為忽野檐,拂林人呼為阿梨去伐。樹長三、四丈,圍四、五尺。葉似枸櫞而短小,經寒不凋。不花而實,莢長二尺,中有隔。
隔內各有一子,大如指頭,赤色至堅硬,中黑如墨,味甘如飴可食,亦入藥也。
子
【氣味】
苦,大寒,無毒。
【主治】
心膈間熱風,心黃,骨蒸寒熱,殺三蟲(藏器)。
炙黃入藥,治熱病,下痰,通經絡,療小兒疳氣(李 )。
【附錄】
羅望子 時珍曰︰按︰《桂海志》云︰出廣西。殼長數寸,如肥皂及刀豆,色正丹,內有二、三子,煨食甘美。
沙棠果
(《綱目》)
【集解】
時珍曰︰按︰《呂氏春秋》云︰果之美者,沙棠之實。今嶺外寧鄉、瀧水、羅浮山中皆有之。木狀如棠,黃花赤實,其味如李而無核。
實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食之,卻水病(時珍。《山海經》)。
子
(音蟾。《拾遺》)
【集解】
藏器曰︰ 子似梨,生江南,左思《
時珍曰︰ 、留,二果名。按薛瑩《荊陽以南異物志》云︰ 子樹,南越、丹陽諸郡山中皆有之。其實如梨,冬熟味酢。劉子樹生交廣、武平、興古諸郡山中。三月著花,結實如梨,七、八月熟
實
【氣味】
甘,澀,平,無毒。
【主治】
生食之,止水痢。熟和蜜食之,去嗽(藏器)。
麂目
(《拾遺》)
【校正】
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
鬼目。藏器曰︰此出嶺南,狀如麂目,故名。陶氏注豆蔻引麂目小冷,即此也。
後人訛為鬼目。
【集解】
時珍曰︰鬼目有草木三種︰此乃木生者,其草鬼目別見草部白英下,又羊蹄菜亦名鬼目,並物異名同。按︰劉欣期《交州記》云︰鬼目出交趾、九真、武平、興古諸處。
樹高碩似棠梨,葉似楮而皮白,二月生花,仍連著子,大者如木瓜,小者如梅李,而小斜不周正。七、八月熟,色黃味酸,以蜜浸食之佳。
【氣味】
酸、甘,小冷,無毒。多食,發冷痰(藏器)。
都桷子
(《拾遺》)
【釋名】
構子。
時珍曰︰桷音角。《太平御覽》作桶子(音同上聲),蓋傳寫之訛也。亦與楮構之構,名同實異。陳祈暢《異物志贊》云︰構子之樹,枝葉四布。名同種異,實味甜酢。果而無核,裡面如素。析酒止酲,更為遺賂。
【解集】
曰︰按徐表《南州記》云︰都桷子生廣南山谷。樹高丈餘,二月開花,連著實,大如雞卵,七月熟。
時珍曰︰按︰魏王《花木志》云︰都桷樹出九真、交趾,野生。二、三月開花,赤色。
子似木瓜,八、九月熟,俚民取食之,味酢,以鹽、酸漚食,或蜜藏皆可。一云狀如青梅。
實
【氣味】
酸、澀,平,無毒。
【主治】
久食,益氣止泄(藏器)。安神溫腸,治痔。久服無損(李 )。解酒,止煩渴(時珍)
都念子
(《拾遺》)
【釋名】
倒捻子(詳下文)。
【集解】
藏器曰︰杜寶《拾遺錄》云︰都念子生嶺南。隋煬帝時高丈餘,葉如白楊,枝柯長細。花心金色,花赤如蜀葵而大。子如小棗,蜜漬食之,甘美益人。
時珍曰︰按︰劉恂《嶺表錄異》云︰倒捻子窠叢不大,葉如苦李。花似蜀葵,小而深紫,南中婦女多用染色。子如軟柿,外紫內赤,無核,頭上有四葉如柿蒂。食之必捻其蒂。故謂之倒捻子,訛而為都念子也。味甚甘軟。
實
【氣味】
甘、酸,小溫,無毒。
【主治】
痰嗽噦氣(藏器)。暖腹臟,益肌肉(時珍。《嶺表錄異》)。
都咸子
(《拾遺》)
【校正】
自木部移入此。
【集解】
藏器曰︰都咸子生廣南山谷。按︰徐表《南州記》云︰其樹如李,子大如指。
取子及皮、葉曝乾,作飲極香美也。
時珍曰︰按︰嵇含《南方草木狀》云︰都咸樹出日南。三月生花,仍連著實,大如指,長三寸,七、八月熟,其色正黑。
子及皮、葉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火乾作飲,止渴潤肺,去煩除痰(藏器)。
去傷
摩廚子
(《拾遺》)
【集解】
藏器曰︰摩廚子生西域及南海並斯調國。子如瓜,可為茹。其汁香美,如中國用油。陳祈暢《異物志贊》云︰木有摩廚,生自斯調。厥汁肥潤,其澤如膏。馨香馥郁,可以煎熬。彼州之人,以為嘉肴。
曰︰摩廚二月開花,四、五月結實,如瓜狀。
時珍曰︰又有齊墩果、德慶果,亦其類也。今附於下。
【附錄】
齊墩果 《酉陽雜俎》云︰齊墩樹生波斯及拂林國。
高二、三丈,皮青白,花似柚極香。子似楊桃,五月熟,西域人壓為油以煎餅果,如中國之
德慶果
《一統志》云︰廣之德慶州出之。其樹冬榮,子大如杯,炙而食之,味如豬肉也。
實
【氣味】
甘,香,平,無毒。
【主治】
益氣,潤五臟。久服令人肥健(藏器)。安神養血生肌,久服輕健(李 )。
韶子
(《拾遺》)
【集解】
藏器曰︰韶子生嶺南。按︰裴淵《廣州記》云︰韶葉如栗,子大如栗,有棘刺。破其皮,內有肉如豬肪,著核不離,味甘酢,核如荔枝。
時珍曰︰按︰范成大《虞衡志》云︰廣南有山韶子,夏熟,色紅,肉如荔枝。又有藤韶子,秋熟,大如鳧卵柿也。
實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暴痢,心腹冷氣(藏器)。
馬檳榔
(《會編》)
【釋名】
馬金囊(《雲南志》)、馬金南
【集解】
時珍曰︰馬檳榔生滇南金齒、沅江諸夷地,蔓生。結實大如葡萄,紫色味甘。
內有核,頗似大風子而殼稍薄,團長斜扁不等。核內有仁,亦甜。
實
【氣味】
甘,寒,無毒。
核仁
【氣味】
苦、甘,寒,無毒機曰︰凡嚼之者,以冷水一口送下,其甜如蜜,亦不傷人也。
【主治】
產難,臨時細嚼數枚,井華水送下,須臾立產。再以四枚去殼,兩手各握二枚,惡水自下也。欲斷產者,常嚼二枚,水下。久則子宮冷,自不孕矣(汪機)。傷寒熱病,食數枚,冷水下。又治惡瘡
枳
(音止矩。《唐本草》)
【校正】
自木部移入此,並入《拾遺》木蜜。
【釋名】
蜜枳 (音止矩)、蜜屈律(《廣記》)、木蜜(《拾遺》)、木餳(同上)、木珊瑚(《廣志》)、雞距子(蘇文)、雞爪子(俗名),木名白石木(《唐注》)、金鉤木(《地志》)、KT (音
時珍曰︰枳 徐鍇注《說文》作枳 ,又作枳枸,皆屈曲不伸之意。此樹多枝而曲,其子亦卷曲,故以名之。曰蜜、曰餳,因其味也。曰珊瑚、曰雞距、曰雞爪,象其形也。曰交加、曰KT ,言其實之紐屈也。KT ,枋梁之名。按︰《雷公炮炙》序云︰弊箅淡鹵,如酒沾交。注云︰交加枝,即蜜枳 也。又《詩話》云︰子生枝端,橫折歧出,狀若KT,故土人謂之KT 也。珍謂︰KT 及俗稱雞矩,蜀人之稱桔枸、棘枸,滇人之稱雞橘子,巴人之稱金鉤,廣人之稱結留子,散見書記者,皆枳 、雞距之字,方音轉異爾。俗又訛雞爪為曹公爪,或謂之梨棗樹,或謂之癩漢指頭,崔豹《古今注》一名樹蜜,一名木石,皆一物也。
【集解】
恭曰︰枳 子其樹徑尺,木名白石,葉如桑柘。其子作房似珊瑚,核在其端,人皆食之。
頌曰︰此《詩‧小雅》所謂南山有枸也。陸機《疏義》云︰枳枸樹高碩如白楊,所在皆有,枝柯不直。子著枝端,啖之甘美如飴,八、九月熟,江南特美之,謂之木蜜。能敗酒味,若以其木為
詵曰︰昔有南人修舍用此木,誤落一片入酒瓮中,酒化為水也。
藏器曰︰木蜜樹生南方,人呼白石木,枝、葉俱甜。嫩葉可生啖,味如蜜。老枝細破,煎汁成蜜,倍甜,止渴解煩也。
時珍曰︰枳 木高三、四丈,葉圓大如桑柘,夏月開花。枝頭結實,如雞爪形,長寸許,紐曲,開作二、三歧,儼若雞之足距。嫩時青色,經霜乃黃,嚼之味甘如蜜。每開歧盡處,結一、二小子,狀如蔓荊子,內有扁核赤色,如酸棗仁形。飛鳥喜巢其上,故宋玉賦云︰枳枸來巢。《曲禮》云︰婦人之贄, 、榛、
實
【氣味】
甘,平,無毒。
詵曰︰多食發蛔蟲。
【主治】
頭風,小腹拘急(《唐本》)。止渴除煩,去膈上熱,潤五臟,利大小便,功用同蜂蜜。枝、葉煎膏亦同(藏器)。止嘔逆,解酒毒
【發明】
震亨曰︰一男子年三十餘,因飲酒發熱,又兼房勞虛乏。乃服補氣血之藥,加葛根以解酒毒。微汗出,人反懈怠,熱如故。此乃氣血虛,不禁葛根之散也。必須雞距子解其毒,遂煎藥中加而服之,乃愈。
時珍曰︰枳 ,本草只言木能敗酒,而丹溪朱氏治酒病往往用其實,其功當亦同也。按︰
《蘇東坡集》云︰眉山揭穎臣病消渴,日飲水數斗,飯亦倍常,小便頻數。服消渴藥逾年,疾日甚,自度必死。予令延蜀醫張肱診之。笑曰︰君幾誤死。乃取麝香當門子以酒濡濕,作十許丸,用棘枸子煎湯吞之,遂愈。問其故。肱曰︰消渴消中皆脾弱腎敗、土不製水而成疾。
今穎臣脾脈極熱而腎氣不衰,當由果實、酒物過度,積熱在脾,所以食多而飲水。水飲既多,溺不得不多,非消非渴也。麝香能製酒果花木,棘枸亦勝酒(屋外有此木,屋內釀酒多不佳)。
故以此二物為藥,以去其酒果之毒也。棘枸實如雞距,故俗謂之雞距,亦曰癩漢指頭。食之如牛乳,本草名枳 ,小兒喜食之。吁﹗古人重格物,
木汁
【氣味】
同枳 。
【附方】
新一。
腋下狐氣︰用桔枸樹鑿孔,取汁一、二碗,用青木香、東桃、西柳、七姓婦人乳,一處煎一、二沸。就熱,於五月五日雞叫時洗了,將水放在十字路口,速回勿顧,即愈。只是他人先遇者,必帶去也。桔枸樹即
木皮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五痔,和五臟(《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