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之九 (石草類一十九種)

石斛

(《本經》上品)

【釋名】石 (《別錄》)、金釵(《綱目》)、禁生(《別錄》)、林蘭(《本經》)、杜蘭 (
時珍曰︰石斛名義未詳。其莖狀如金釵之股,故古有金釵石斛之稱。今蜀人栽之,呼為金釵花。盛弘之《荊州記》云︰耒陽龍石山多石斛,精好如金釵,是矣。林蘭、杜蘭,與木部木蘭同名,恐誤。

【集解】《別錄》曰︰石斛生六安山谷水旁石上。七月、八月採莖,陰乾。
弘景曰︰今用石斛,出始興。生石上,細實,以桑灰湯沃之,色如金,形如蚱蜢髀者佳。 近道亦有,次於宣城者。其生櫟木上者,名木斛。其莖至虛,長大而色淺。不入丸散,惟 可為酒漬煮之用。俗方最以補虛,療腳膝。
恭曰︰今荊襄及漢中、江左又有二種︰一種似大麥,累累相連,頭生一葉,而性冷,名麥斛;一種莖大如雀髀,葉在莖頭,名雀髀斛。其他斛如竹,而節間生葉也。
作乾石斛法︰ 以酒洗蒸曝成,不用灰湯。或言生者漬酒,勝於乾者。
頌曰︰今荊州、光州、壽州、廬州、江州、溫州、台州亦有之,以廣南者為佳。多在山谷中。五月生苗,莖似小竹節,節間出碎葉。七月開花,十月結實。其根細長,黃色。惟生石上者為勝。
宗奭曰︰石斛細若小草,長三、四寸,柔韌,折之如肉而實。今人多以木斛混之,亦不能明。木斛中虛如禾草,長尺餘,但色深黃光澤耳。
時珍曰︰石斛叢生石上。其根糾結甚繁,乾則白軟。其莖葉生皆青色,乾則黃色。開紅花。節上自生根須。人亦折下,以砂石栽之,或以物盛掛屋下,頻澆以水,經年不死,俗稱為千年潤。石斛短而中實,木斛長而中虛,甚易分別。處處有之,以蜀中者為勝。

【修治】 曰︰凡使,去根頭,用酒浸一宿,曝乾,以酥拌蒸之,從巳至酉,徐徐焙乾,用

【氣味】甘,平,無毒。普曰︰神農︰甘,平。扁鵲︰酸。李當之︰寒。時珍曰︰甘、淡、微鹹。
之才曰︰陸英為之使,惡凝水石、巴豆,畏雷丸、僵蠶。

【主治】傷中,除痺下氣,補五臟虛勞羸瘦,強陰益精。久服,濃腸胃(《本經》)。補內絕不足,平胃氣,長肌肉,逐皮膚邪熱痱氣,腳膝疼冷痺弱,定志除驚。輕身延年(《別錄》)。益氣除熱,治男子腰腳軟弱,健陽,逐皮肌風痺,骨中久冷,補腎益力(權)。壯筋骨,暖水臟,益智清氣(《日華》)。治發熱自汗,癰疽排膿內塞(時珍)。

【發明】 曰︰石斛鎮涎,澀丈夫元氣。酒浸酥蒸,服滿一鎰,永不骨痛也。
宗奭曰︰石斛治胃中虛熱有功。
時珍曰︰石斛氣平,味甘、淡、微鹹,陰中之陽,降也。乃足太陰脾、足少陰右腎之藥。
深師云︰囊濕精少,小便余瀝者,宜加之。一法︰每以二錢入生薑一片,水煎代茶飲,甚清肺補脾也。

【附方】新二。

睫毛倒入︰川石斛、川芎 等分,為末。口內含水,隨左右鼻,日二次。(《袖珍方》)。 飛蟲入耳︰石斛數條,去根如筒子,一邊 入耳中,四畔以蠟封閉,用火燒石斛,盡則止

骨碎補

(宋《開寶》)

【釋名】猴薑(《拾遺》)、胡孫薑(志)、石毛薑(《蘇頌》)、石庵 。
藏器曰︰骨碎補本名猴薑。開元皇帝以其主傷折,補骨碎,故命此名。或作骨碎布,訛矣。江西人呼為胡孫薑,象形也。
時珍曰︰庵 主折傷破血。此物功同,故有庵 之名。

【集解】志曰︰骨碎補生江南。根寄樹石上,有毛。葉如庵 。
藏器曰︰嶺南虔、吉州亦有之。葉似石韋而一根,余葉生於木。
大明曰︰是樹上寄生草,根似薑而細長。
頌曰︰今淮、浙、陝西、夔路州郡皆有之。生木或石上。多在背陰處,引根成條,上有黃赤毛及短葉附之。又抽大葉成枝。葉面青綠色,有青黃點;背青白色,有赤紫點。春生葉,至冬乾黃。無花實。采根入藥。
宗奭曰︰此苗不似薑,亦不似庵 。每一大葉兩旁,小葉叉牙,兩兩相對,葉長有尖瓣也。
時珍曰︰其根扁長,略似薑形。其葉有丫缺,頗似貫眾葉。謂葉如庵 者,殊謬;如石韋者,亦差。

【修治】 曰︰凡采得,用銅刀刮去黃赤毛,細切,蜜拌潤,甑蒸一日,晒乾用。急用只焙乾,不蒸亦得也。

【氣味】苦,溫,無毒。大明曰︰平。

【主治】破血止血,補傷折(《開寶》)。主骨中毒瓦斯,風血疼痛,五勞六極,足手不收,上熱下冷(權)。惡瘡,蝕爛肉,殺蟲(大明)。研末,豬腎夾煨,空心食,治耳鳴,及腎虛久泄,牙疼(時珍)。

【發明】頌曰︰骨碎補,入婦人血氣藥。蜀人治閃折筋骨傷損,取根搗篩,煮黃米粥,和裹傷處有效。
時珍曰︰骨碎補,足少陰藥也。故能入骨,治牙,及久泄痢。昔有魏刺史子久泄,諸醫不效,垂殆。予用此藥末入豬腎中煨熟與食,頓住。蓋腎主大小便,久泄屬腎虛,不可專從脾胃也。《雷公炮炙論》用此方治耳鳴,耳亦腎之竅也。案︰戴原禮《証治要訣》云︰痢後下虛,不善調養,或遠行,或房勞,或外感,致兩足痿軟,或痛或痺,遂成痢風。宜用獨活寄生湯吞虎骨四斤丸,仍以骨碎補三分之一,同研取汁,酒解服之。外用杜仲、牛膝、杉木節、萆 、白芷、南星煎湯,頻頻熏洗。此亦從腎虛骨痿而治也。

【附方】舊二,新三。

虛氣攻牙︰齒痛血出,或癢痛。骨碎補二兩,銅刀細銼,瓦鍋慢火炒黑,為末。如常揩齒,良久吐之,咽下亦可。劉松石云︰此法出《靈苑方》,不獨治牙痛,極能堅骨固牙,益精髓,去骨中毒瓦斯疼痛。牙動將落者,數擦立住,再不複動,經用有神。
風蟲牙痛︰骨碎補、乳香等分,為末糊丸,塞孔中。名金針丸。(《聖濟總錄》)
耳鳴耳閉︰骨碎補削作細條,火炮,乘熱塞之。(蘇氏《圖經》)。
病後發落︰胡孫薑、野薔薇嫩枝煎汁,刷之。
腸風失血︰胡孫薑(燒存性)五錢,酒或米飲服。(《仁存方》)

石韋

(《本經》中品)

【釋名】石 (音蔗)、石皮(《別錄》)、石蘭。
弘景曰︰蔓延石上,生葉如皮,故名石韋。
時珍曰︰柔皮曰韋, 亦皮也。

【集解】《別錄》曰︰石韋生華陰山谷石上,不聞水聲及人聲者良。二月採葉,陰乾
弘景曰︰處處有之。出建平者,葉長大而濃。
恭曰︰此物叢生石旁陰處,亦不作蔓。其生古瓦屋上者名瓦韋,療淋亦好。
頌曰︰今晉、絳、滁、海、福州,江寧皆有之。叢生石上,葉如柳,背有毛,而斑點如皮。福州別有一種石皮,三月有花,采葉作浴湯,治風。
時珍曰︰多生陰崖險罅處。其葉長者近尺,闊寸余,柔韌如皮,背有黃毛。亦有金星者,名金星草。葉凌冬不凋。又一種如杏葉者,亦生石上,其性相同。

【修治】《別錄》曰︰凡用去黃毛。毛射人肺,令人咳,不可療。
大明曰︰入藥去梗,須微炙用。一法︰以羊脂炒乾用。

【氣味】苦,平,無毒。《別錄》曰︰甘。權曰︰微寒。
之才曰︰滑石、杏仁、射干為之使,得菖蒲良。製丹砂、礬石。

【主治】勞熱邪氣,五癃閉不通,利小便水道(《本經》)。止煩下氣,通膀胱滿,補五勞,安五臟,去惡風,益精氣(《別錄》)。治淋瀝遺溺(《日華》)。炒末,冷酒調服,治發背(頌)。主崩漏金瘡,清肺氣(時珍)。

【附方】新五。

小便淋痛︰石韋、滑石等分,為末。每飲服刀圭,最快。(《聖惠》)。
小便轉脬︰石韋(去毛)、車前子各二錢半,水二盞,煎一盞,食前服。(《指迷方》)。
崩中漏下︰石韋為末。每服三錢,溫酒服,甚效。
便前有血︰石皮為末。茄子枝煎湯下二錢。(《普濟方》)。
氣熱咳嗽︰石韋、檳榔等分,為末。薑湯服二錢。(《聖濟錄》)。

金星草

(宋《嘉 》)

【釋名】金釧草(《圖經》)、鳳尾草(《綱目》)、七星草。
時珍曰︰即石韋之有金星者。《圖經》重出七星草,並入。

【集解】禹錫曰︰金星草,西南州郡多有之,以戎州者為上。喜生背陰石上淨處,及竹箐中少日色處,或生大木下,及背陰古瓦屋上。初出深綠色,葉長一、二尺,至深冬背生黃星點子,兩兩相對,色如金,因得金星之名。無花實,凌冬不凋。其根盤屈如竹根而細,折之有筋,如豬馬鬃。五月和根采之,風乾用。
頌曰︰七星草生江州山谷石上。葉如柳而長,作蔓延,長二、三尺。其葉堅硬,背上有黃點如七星。采無時。

【氣味】苦,寒,無毒。頌曰︰微酸。
崔 曰︰製三黃、砂、汞、礬石。

【主治】發背癰瘡結核,解硫黃丹石毒,連根半斤,酒五升,銀器煎服,先服石藥悉下。 亦可作末,冷水服方寸匕。塗瘡腫,殊效。根浸油塗頭,大生毛發(《嘉 》)。烏髭髮(頌)。解熱,通五淋,涼血(時珍)。

【發明】頌曰︰但是瘡毒,皆可服之。然性至冷,服後下利,須補治乃平複。老年不可輒服。
宗奭曰︰丹石毒發於背,及一切癰腫。以其根葉二錢半,酒一大盞,煎服,取下黑汁。 不惟下所服石藥,兼毒去瘡愈也。如不飲酒,則為末,以新汲水服,以知為度。
時珍曰︰此藥大抵治金石發毒者。若憂郁氣血凝滯而發毒者,非所宜也。

【附方】舊一,新二。

五毒發背︰金星草和根淨洗,慢火焙乾。每四兩入生甘草一錢,搗末,分作四服。每服用酒一升,煎二、三沸,更以溫酒三、二升相和,入瓶器內封固,時時飲之。忌生冷油肥毒物。(《經驗方》)。
熱毒下血︰金星草、陳乾薑各三兩,為末。每服一錢,新汲水下。(《本事方》)。
腳膝爛瘡︰金星草背上星,刮下敷之,即乾。(《集簡方》)。

石長生

(《本經》下品)

【釋名】丹草(《本經》)、丹沙草。
時珍曰︰四時不凋,故曰長生。

【集解】《別錄》曰︰石長生,生咸陽山谷。
弘景曰︰俗中時有采者,方藥不複用。近道亦有,是細細草葉,花紫色。南中多生石岩 下,葉似蕨,而細如龍須,黑如光漆,高尺餘,不與余草雜也。
恭曰︰苗高尺許,五、六月採莖葉用。今市人用KT 筋草為之,葉似青葙,莖細勁紫色,今太常用者是也。
時珍曰︰宋祁《益部方物記》︰長生草生山陰蕨地,修莖茸葉,色似檜而澤,經冬不凋

【氣味】咸,微寒,有毒。普曰︰神農︰苦。雷公︰辛。桐君︰甘。權曰︰酸,有小毒

【主治】寒熱惡瘡大熱,辟鬼氣不祥(《本經》)。下三蟲(《別錄》)。治疥癬,逐諸風,治百邪魅(權)。

【附錄】紅茂草(《圖經》)
頌曰︰味苦,大涼,無毒。主癰疽瘡腫。焙研為末,冷水調貼。一名地沒藥,一名長生草。生施州,四季枝葉繁,故有長生之名。春采根葉。
時珍曰︰案《庚辛玉冊》云︰通泉草一名長生草,多生古道丘壟荒蕪之地。葉似地丁,中心抽一莖,開黃白花如雪,又似麥飯,摘下經年不槁。根入地至泉,故名通泉。俗呼禿瘡花。此草有長生之名,不知與石長生及紅茂草亦一類否?故並附之。

石莧

(宋《圖經》)

【集解】頌曰︰生筠州,多附河岸沙石上。春生苗,莖青,高一尺以來,葉如水柳而短。 八、九月土人采之。

【氣味】辛、苦,有小毒。

【主治】同甘草煎服,主 ,又吐風涎(頌)。

【附錄】石垂 頌曰︰生福州山中。三月花,四月採子,生搗為末,丸服,治蠱毒。

景天

(《本經》上品)

【釋名】慎火(《本經》)、戒火(同)、救火(《別錄》)、據火(同)、護火(《綱目》)、辟火(同)、火母(《別錄》)。
弘景曰︰眾藥之名,景天為麗。人皆盆盛,養於屋上,云可辟火,故曰慎火。方用亦希。

【集解】《別錄》曰︰景天生太山川谷。四月四日、七月七日采,陰乾。
頌曰︰今南北皆有之。人家種於中庭,或盆置屋上。春生苗,葉似馬齒莧而大,作層而上,莖極脆弱。夏中開紅紫碎花,秋後枯死。亦有宿根者。苗、葉、花並可用。
宗奭曰︰極易種,折枝置土中,澆溉旬日便生也。
時珍曰︰景天,人多栽於石山上。二月生苗,脆莖,微帶赤黃色,高一、二尺,折之有汁。葉淡綠色,光澤柔濃,狀似長匙頭及胡豆葉而不尖。夏開小白花,結實如連翹而小,中有黑子如粟粒。其葉味微甘苦,炸熟水淘可食。

【正誤】弘景曰︰廣州城外有一樹,大三、四圍,名慎火樹。
志曰︰嶺表人言,並無此說。蓋錄書者篡入謬言,非陶氏語也。

【氣味】苦,平,無毒。《別錄》曰︰酸。大明曰︰寒,有小毒。可 朱砂。

【主治】大熱火瘡,身熱煩,邪惡氣(《本經》)。諸蠱毒痂 ,寒熱風痺,諸不足(《別錄》)。療金瘡止血。煎水浴小兒,去煩熱驚氣(弘景)。風疹惡癢,小兒丹毒及發熱(權)。 熱狂赤眼,頭痛寒熱游風,女人帶下(《日華》)。

【附方】舊四,新五。

驚風煩熱︰慎火草煎水浴之。(《普濟方》)。
小兒中風︰汗出中風,一日頭頸腰背熱,二日即腹熱,手足不屈。用慎火草(乾者)半兩,麻
嬰孺風疹︰在皮膚不出,及瘡毒。取慎火苗葉五大兩,和鹽三大兩,同研絞汁。以熱手摩塗,日再上之。(《圖經》)。 熱毒丹瘡 《千金》︰用慎火草搗汁拭之。日夜拭一、二十遍。一方︰入苦酒搗泥塗之。
楊氏《產乳》︰治煙火丹毒,從兩股兩脅起,赤如火。景天草、真珠末一兩,搗如泥。塗之,乾則易。
漆瘡作癢︰ 慎火草塗之。(《外台》)。
眼生花翳,澀痛難開。景天搗汁,日點三、五次。(《聖惠》)。
產後陰脫︰慎火草一斤(陰乾),酒五升,煮汁一升,分四服。(《子母秘錄》)。

【主治】女人漏下赤白。輕身明目(《本經》)。

佛甲草

(宋《圖經》)

【集解】頌曰︰佛甲草生筠州。多附石向陽而生,似馬齒莧而細小且長,有花黃色,不結實,四季皆有。
時珍曰︰二月生苗成叢,高四、五寸,脆莖細葉,柔澤如馬齒莧,尖長而小。夏開黃花,經霜則枯。人多栽於石山瓦牆上,呼為佛指甲。《救荒本草》言︰高一、二尺,葉甚大者,乃景天,非此也。

【氣味】甘,寒,微毒。

【主治】湯火灼瘡,研貼之(頌)。

虎耳草

(《綱目》)

【釋名】石荷葉(見下)。

【集解】時珍曰︰虎耳生陰濕處,人亦栽於石山上。莖高五、六寸,有細毛,一莖一葉,如荷蓋狀。人呼為石荷葉。葉大如錢,狀似初生小葵葉,及虎之耳形。夏開小花,淡紅色

【氣味】微苦、辛,寒,有小毒。 獨孤滔曰︰汁煮砂子。

【主治】瘟疫,擂酒服。生用吐利人,熟用則止吐利。又治 耳,搗汁滴之。痔瘡腫痛者,陰乾,燒煙桶中熏之(時珍)。

石胡荽

(《四聲本草》)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

【釋名】天胡荽(《綱目》)、野園荽(同)、鵝不食草(《食性》)、雞腸草(詳見下名)。

【集解】時珍曰︰石胡荽,生石縫及陰濕處小草也。高二、三寸,冬月生苗,細莖小葉,形狀宛如嫩胡荽。其氣辛熏不堪食,鵝亦不食之。夏開細花,黃色,結細子。極易繁衍,僻地則鋪滿也。案︰孫思邈《千金方》云︰一種小草,生近水渠中濕處,狀類胡荽,名天胡荽,亦名雞腸草。即此草也。與繁縷之雞腸,名同物異。

【氣味】辛,寒,無毒。
時珍曰︰辛,溫。汁製砒石、雄黃。

【主治】通鼻氣,利九竅,吐風痰(炳)。去目翳, 塞鼻中,翳膜自落(藏器)。療痔 病(詵)。解毒,明目,散目赤腫雲翳,耳聾頭痛腦酸,治痰瘧 ,鼻窒不通,塞鼻息自落,又散瘡腫(時珍)。

【發明】時珍曰︰鵝不食草,氣溫而升,味辛而散,陽也,能通於天。頭與肺皆天也,故能上達頭腦,而治頂痛目病,通鼻氣而落息肉;內達肺經,而治 痰瘧,散瘡腫。其除可謂務博已乎?案︰倪維德《原機啟微集》云︰治目翳 鼻碧雲散︰用鵝不食草解毒為君,青黛去熱為佐,川芎大辛破留除邪為使,升透之藥也。大抵如開鍋蓋法,常欲邪毒不閉,令有出路。然力小而銳,宜常 以聚其力。凡目中諸病,皆可用之。生 更神。王璽《集要》詩云︰赤眼之餘翳忽生,草中鵝不食為名。塞於鼻內頻頻換,三日之間複舊明。

【附方】新十。

寒痰 喘︰野園荽研汁,和酒服,即住。(《集簡方》)。
鼻去翳︰碧雲散︰治目赤腫脹,羞明昏暗,隱澀疼痛,眵淚風癢,鼻塞頭痛腦酸,外翳扳睛諸病。鵝不食草(晒乾)二錢,青黛、川芎各一錢,為細末。噙水一口,每以米許入鼻內,淚出為度。
一方︰去青黛。(倪氏《啟微集》)。 貼目取翳︰鵝不食草(搗汁熬膏)一兩,爐甘石(火 ,童便淬三次)三錢,上等瓷器末一錢半,熊膽二錢, 砂少許,為極細末,和作膏。貼在翳上,一夜取下。用黃連、黃柏煎湯洗淨,看如有,再貼。(孫天仁《集效方》)
塞鼻治翳︰詩見發明。
牙疼 鼻︰鵝不食草綿裹懷乾為末。含水一口,隨左右 之。亦可 塞。(《聖濟》)。
一切腫毒︰野園荽一把,穿山甲(燒存性)七分,當歸尾三錢,擂爛,入酒一碗,絞汁服。
濕毒脛瘡︰磚縫中生出野園荽,夏月採取,晒收為末。每以五錢,汞粉五分,桐油調作隔紙膏,周遭縫定。以茶洗淨,縛上膏藥,黃水出,五、六日愈。此吳竹卿方也。(《簡便方》)。
脾寒瘧疾︰石胡荽一把。杵汁半碗,入酒半碗和服,甚效。(《集簡方》)。
痔瘡腫痛︰石胡荽搗,貼之。(同上)

螺厴草

(《拾遺》)

【釋名】鏡面草。
時珍曰︰皆象形也。

【集解】藏器曰︰蔓生石上,葉狀似螺厴,微帶赤色,而光如鏡,背有少毛,小草也。

【氣味】辛。

【主治】癰腫風疹,腳氣腫,搗爛敷之。亦煮湯洗腫處(藏器)。治小便出血,吐血衄 血,齲齒痛(時珍)。

【發明】時珍曰︰案︰陳日華《經驗方》云︰年二十六,忽病小便後出鮮血數點而不疼,如是一月,飲酒則甚。市醫張康,以草藥汁一器,入少蜜水進兩服而愈。求其方,乃鏡面草也。

【附方】新七。

吐血衄血︰鏡面草水洗,擂酒服。(《朱氏集驗方》)。
牙齒蟲痛︰《乾坤生意》︰用鏡面草不拘多少,以水缸下泥同搗成膏,入香油二、三點,研勻。貼於痛處腮上。《楊氏家藏方》︰用鏡面草半握,入麻油二點,鹽半捻, 碎。左疼右耳,右疼塞左耳。以薄泥餅貼耳門閉其氣,仍仄臥。泥耳一、二時,去泥取草放水中,看有蟲浮出,久者黑,次者褐,新者白。須於午前用之。徐克安一乳婢,苦此不能食,用之,出數蟲而安。
小兒頭瘡︰鏡面草晒乾為末,和輕粉、麻油敷之,立效。(《楊氏家藏方》)。
手指腫毒,又指惡瘡,消毒止痛︰鏡面草搗爛,敷之。(《壽域神方》)。
蛇纏惡瘡︰鏡面草,入鹽杵爛,敷之妙。
解鼠莽毒︰鏡面草自然汁、清油各一杯和服,即下毒三、五次。以肉粥補之,不可遲。(張杲《醫說》)。

酢漿草

(《唐本草》)

【校正】並入《圖經》赤孫施。

【釋名】酸漿(《圖經》)、三葉酸(《綱目》)、三角酸(《綱目》)、酸母(《綱目》)、醋母(蘇恭)、酸箕(李當之)、鳩酸(蘇恭)、雀兒酸(《綱目》)、雀林草(《綱目》)、小酸茅
時珍曰︰此小草三葉酸也,其味如醋。與燈籠草之酸漿,名同物異。唐慎微《本草》以此草之方收入彼下,誤矣。閩人鄭樵《通志》言︰福人謂之孫施。則蘇頌《圖經》︰赤孫施 生福州,葉如浮萍者,即此也。孫施亦酸箕之訛耳。今並為一。

【集解】恭曰︰酢漿生道旁陰濕處,叢生。莖頭有三葉,葉如細萍。四月、五月採,陰乾。
保升曰︰葉似水萍,兩葉並大葉同枝,黃花黑實。
頌曰︰南中下濕地及人家園圃中多有之,北地亦或有生者。初生嫩時,小兒喜食之。南人用揩 石器,令白如銀。
時珍曰︰苗高一、二寸,叢生布地,極易繁衍。一枝三葉,一葉兩片,至晚自合帖,整 整 礬、砒石。

【氣味】酸,寒,無毒。

【主治】殺諸小蟲。惡瘡 ,搗敷之。食之,解熱渴(《唐本》)。主小便諸淋,赤白帶下。同地錢、地龍,治沙石淋。煎湯洗痔痛脫肛甚效。搗塗湯火蛇蠍傷(時珍)。
赤孫施︰治婦人血結,用一搦洗,細研,暖酒服之(蘇頌)。

【附方】舊二,新六。

小便血淋︰酸草搗汁,煎五苓散服之。俗名醋啾啾是也。(王 《百一選方》)。
諸淋赤痛︰三葉酸漿草洗,研取自然汁一合,酒一合和勻。空心溫服,立通。(沈存中《靈苑方》)。
二便不通︰酸草一大把,車前草一握,搗汁,入砂糖一錢,調服一盞。不通再服。(《摘玄方》)。
赤白帶下︰三葉酸草,陰乾為末。空心溫酒服三錢匕。(《千金方》)。
痔瘡出血︰雀林草一大握,水二升,煮一升服。日三次,見效。(《外台秘要》)。 癬瘡作癢︰雀兒草(即酸母草),擦之。數次愈。(《永類方》)
蛇虺螫傷︰酸草,搗敷。(崔氏方)。
牙齒腫痛︰酸漿草一把(洗淨),川椒四十九粒(去目),同搗爛,絹片裹定如箸大,切成豆

【附錄】酸草 《別錄》有名未用曰︰主輕身延年。生名山醴泉上陰崖。莖有五葉青澤,根赤黃。可以消玉。一名丑草。
弘景曰︰李當之云︰是今酸箕草,布地生者,處處有之。然恐非也。

三葉
《別錄》有名未用曰︰味辛。主寒熱,蛇蜂螫人。生田中,莖小黑白,高三尺,根黑。三月採,陰乾。一名三石,一名當田,一名赴魚。

地錦

(宋《嘉 》)

【校正】並入有名未用《別錄》地朕。

【釋名】地朕(《吳普》)、地噤(《拾遺》)、夜光(《吳普》)、承夜(《吳普》)、草血竭(《綱目》)、血見愁(《綱目》)、血風草(《綱目》)、馬蟻草(《綱目》)、雀兒臥單(《綱目》)、醬瓣草(《玉冊》)、猢猻頭草。

《別錄》曰︰地朕,三月採之。
藏器曰︰地朕,一名地錦,一名地噤。蔓延著地,葉光淨,露下有光。
時珍曰︰赤莖布地,故曰地錦。專治血病,故俗稱為血竭、血見愁。馬蟻、雀兒喜聚之,故有馬蟻、雀單之名。醬瓣、猢猻頭,象花葉形也。

【集解】禹錫曰︰地錦草生近道田野,出滁州者尤良。莖葉細弱,蔓延於地。莖赤,葉青紫色,夏中茂盛。六月開紅花,結細實。取苗子用之。絡石注有地錦,是藤蔓之類,與此同名異物。
時珍曰︰田野寺院及階砌間皆有之小草也。就地而生,赤莖黃花黑實,狀如蒺藜之朵,斷莖有汁。方士秋月採,煮雌雄、丹砂、硫黃。

【氣味】辛,平,無毒。《別錄》曰︰地朕︰苦,平,無毒。

【主治】地朕︰主心氣,女子陰疝血結(《別錄》)。地錦︰通流血脈,亦可治氣(《嘉 》)。主癰腫惡瘡,金刃撲損出血,血痢下血崩中,能散血止血,利小便(時珍)。

【附方】舊一,新十一。

臟毒赤白︰地錦草洗,曝乾為末。米飲服一錢,立止。(《經驗方》)。

血痢不止︰地錦草晒研。每服二錢,空心米飲下。(《乾坤生意》)。

大腸瀉血︰血見愁少許,薑汁和搗,米飲服之。(戴原禮《証治要訣》)。

婦人血崩︰草血竭(嫩者)蒸熟,以油、鹽、薑淹食之,飲酒一、二杯送下。或陰乾為末,薑酒調服一、二錢,一服即止。生於磚縫井砌間,少在地上也。(危亦林《得效方》)。

小便血淋︰血風草,井水擂服,三度即愈。(劉長春《經驗方》)。

金瘡出血不止。血見愁草研爛塗之。(危氏《得效方》)。

惡瘡見血︰方同上。

瘡瘍刺骨︰草血竭搗罨之,自出。(《本草權度》)。

癰腫背瘡︰血見愁一兩,酸漿草半兩(焙),當歸二錢半(焙),乳香、沒藥各一錢二分半,為末。每服七錢,熱酒調下。如有生者,擂酒熱服,以渣敷之亦效。血見愁惟雄瘡用之,雌瘡不用。(楊清叟《外科方》)。

風瘡疥癬︰血見愁草同滿江紅草搗末,敷之。(《乾坤秘韞》)。

趾間雞眼,割破出血︰以血見愁草搗敷之妙。(《乾坤秘韞》)。

脾勞黃膽︰如聖丸︰用草血竭、羊膻草、桔梗、蒼朮各一兩,甘草五錢,為末。先以陳醋二碗入鍋,下皂礬四兩煎熬,良久下藥末,再入白面不拘多少,和成一塊,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空腹醋湯下,一日二服。數日面色複舊也。(《乾坤秘韞》)

【附錄】金瘡小草(《拾遺》)
藏器曰︰味甘,平,無毒。主金瘡,止血長肌,斷鼻中衄血,取葉 敷。亦煮汁服,斷血瘀及卒下血。又預和鍛石杵為丸,日乾,臨時刮敷之。生江南村落田野間下濕地,高一、二寸許,如薺而葉短。春夏間有淺紫花,長一粳米許。

離鬲草

(《拾遺》)

【集解】藏器曰︰生人家階庭濕處,高三、二寸,苗葉似冪KT 。江東有之,北土無也。

【氣味】辛,寒,有小毒。

【主治】瘰癧丹毒,小兒無辜寒熱,大腹痞滿,痰飲膈上熱。生研汁服一合,當吐出宿物。去瘧為上(藏器)。

仙人草

(《拾遺》)

【集解】藏器曰︰生階庭間,高二、三寸,葉細有雁齒,似離鬲草。北地不生。

【氣味】缺。

【主治】小兒酢瘡,頭小而硬者,煮湯浴,並搗敷。丹毒入腹者必危,可飲冷藥,及用此洗之。又 汁滴目,明目去翳(藏器)。

仙人掌草

(宋《圖經》)

【集解】頌曰︰生合州、筠州,多於石上貼壁而生。如人掌形,故以名之。葉細而長,春生,至冬猶有。四時采之。

【氣味】微苦,澀,寒,無毒。

【主治】腸痔瀉血,與甘草浸酒服(蘇頌)。焙末油調,摻小兒白禿瘡(時珍)。

崖棕

(宋《圖經》)

【集解】頌曰︰生施州石崖上。苗高一尺以來,其狀如棕,四季有葉無花。土人采根去粗皮,入藥。

【氣味】甘、辛,溫,無毒。

【主治】婦人血氣並五勞七傷。以根同半天回、雞翁藤、野蘭根四味洗焙為末。每服二錢,溫酒下。丈夫無所忌,婦人忌雞、魚、濕面(蘇頌)。

【附錄】雞翁藤 頌曰︰生施州。蔓延大木上,有葉無花。味辛,性溫,無毒。采無時半天回
頌曰︰生施州。春生苗,高二尺以來,赤斑色,至冬苗枯。土人夏月採根,味苦、澀,性溫,無毒。

野蘭根
頌曰︰生施州。叢生,高二尺以來,四時有葉無花。其根味微苦,性溫,無毒。采無時。方並見上。

紫背金盤草

(宋《圖經》)

【集解】頌曰︰生施州。苗高一尺以來,葉背紫,無花。土人采根用。
時珍曰︰湖湘水石處皆有之,名金盤藤。似醋筒草而葉小,背微紫。軟莖引蔓似黃絲,搓之即斷,無汁可見。方士用以製汞。他處少有。醋筒草︰葉似木芙蓉而偏,莖空而脆,味酸,開白花。廣人以鹽醋淹食之。

【氣味】辛,澀,熱,無毒。

【主治】婦人血氣痛,洗焙研末,酒服半錢。孕婦勿服,能消胎氣。忌雞、魚、羊血、濕面(蘇頌)。

白龍須

(《綱目》)

【集解】時珍曰︰劉松石《保壽堂方》云︰白龍須生近水旁有石處,寄生搜風樹節,乃樹之餘精也。細如棕絲,直起無枝葉,最難得真者。一種萬纏草,生於白線樹根,細絲相類,但有枝莖,稍粗為異。誤用不效。愚案︰所云二樹名皆隱語,無從考証。

【氣味】缺平,無毒。

【主治】男子婦人風濕腰腿疼痛,左癱右瘓,口目 斜,及產後氣血流散,脛骨痛,頭目昏暗,腰腿痛不可忍,並宜之。惟虛勞癱痿不可服。研末,每服一錢,氣弱者七分,無灰酒下。密室隨左右貼床臥,待汗出自乾,勿多蓋被,三日勿下床見風。一方︰得疾淺者,用末三錢,瓷瓶煮酒一壺。每日先服桔梗湯少頃,飲酒二盞。早一服,晚一服(《保壽堂方》)。

【發明】時珍曰︰《保壽方》云︰成化十二年,盧玄真道士六十七歲,六月偶得癱瘓,服白花蛇丸,牙齒盡落。三年扶病入山,得此方,服百日,複舊,壽至百歲乃卒。凡男婦風濕腰腿痛,先服小續命湯及滲濕湯後,乃服此。凡女人產後腰腿腫痛,先服四物湯二服,次日服此。若癱瘓年久,痰老氣微者,服前藥出汗,三日之後,則日服龍須末一分,好酒下。隔一日服二分,又隔一日服三分,又隔一日服四分,又隔一日服五分。又隔一日,複從一分起,如前法,周而複始。至月餘,其病漸愈。謂之升陽降氣,調髓蒸骨,追風逐邪,排血安神。忌房事、魚、鵝、雞、羊、韭、蒜、蝦、蟹,及寒冷動風之物。又不可過飲酒及面食,只宜米粥、菜蔬。

【附方】新一。

諸風癱瘓,筋骨不收︰用白龍須根皮一兩,鬧羊花(即老虎花)七分,好燒酒三斤,封固,煮一炷香,埋土中一夜。能飲者三杯,不能飲者一杯,臥時服。服至三、五杯,見效。但知痛者可治。(坦仙《皆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