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之四 隰草類上五十三種
菊
(《本經》上品)
【釋名】節華(《本經》)、 女節(《別錄》)、 女華(《別錄》)、 女莖(《別錄》)、日精(《別錄》)、 更生(《別錄》)、 傅延年(《別錄》)、 治薔(《爾雅》)、 金蕊(《綱 目》)、陰成(《別錄》)、 周盈(《別錄》)。
時珍曰︰按陸佃《埤雅》云︰菊本作 ,從鞠。鞠,窮也。《月令》︰九月,菊有黃華。 華事至此而窮盡,故謂之 。節華之名,亦取其應節候也。崔實《月令》云︰女節、女華,菊華之名也。治薔、日精,菊根之名也。《抱朴子》云︰仙方所謂日精、更生、周盈,皆一菊而根、莖、花、實之名異也。頌曰︰唐《天寶單方圖》載白菊云︰原生南陽山谷及田野 中。 川人呼為回蜂菊,汝南
【集解】《別錄》曰︰菊花生雍州川澤及田野。正月採根,三月採葉,五月採莖,九月採花,十一月採實,皆陰乾。弘景曰︰菊有兩種︰一種莖紫氣香而味甘,葉可作羹食者,為真菊;一種青莖而大,作蒿艾氣,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菊也。華正相似,惟以甘苦別之。南陽酈縣最多,今近道處處有之,取種便得。又有白菊,莖葉都相似,惟花白,五月取之。仙經以菊為妙用,但難多得,宜常服之。藏器曰︰白菊生平澤,五月花,紫白色。
頌曰︰處處有之,以南陽菊潭者為佳。初春布地生細苗,夏茂,秋花,冬實。然種類頗 多。惟紫莖氣香,葉濃至柔者,嫩時可食,花微小,味甚甘者,為真;其莖青而大,葉細氣烈似蒿艾,花大味苦者,名苦薏,非真也。南陽菊亦有兩種︰白菊葉大如艾葉,莖青根細,花白蕊黃;其黃菊葉似茼蒿,花蕊都黃。今服餌家多用白者。又有一種開小花,花瓣下如小珠子,謂之珠子菊,云入藥亦佳。
宗奭曰︰菊花近世有二十餘種。惟單葉花小而黃,綠葉色深小而薄,九月應候而開者是也。鄧州白菊單葉者,亦入藥。余皆醫經不用。 瑞曰︰花大而香者,為甘菊;花小而黃者,為黃菊;花小而氣惡者,為野菊。
時珍曰︰菊之品凡百種,宿根自生,莖葉花色,品品不同。宋人劉蒙泉、范致能、史正志皆有《菊譜》,亦不能盡收也。其莖有株、蔓、紫、赤、青、綠之殊,其葉有大、小、濃、薄、尖、禿之異,其花有千葉單葉、有心無心、有子無子、黃白紅紫、間色深淺、大小之別,其味有甘苦辛之辨,又有夏菊秋菊冬菊之分。大抵惟以單葉味甘者入藥,《菊譜》所載甘菊、鄧州黃、鄧州白者是矣。甘菊始生於山野,今則人皆栽植之。其花細碎,品不甚高。 蕊如蜂窠,中有細子,亦可捺種。嫩葉及花皆可炸食。白菊花稍大,味不甚甘,亦秋月採之。 菊之無子者,謂之牡菊。燒灰撒地中,能死蛙黽。說出《周禮》。
花(葉、根、莖、實並同)
【氣味】苦,平,無毒。《別錄》曰︰甘。 損之曰︰甘者入藥,苦者不入藥。
杲曰︰苦、甘,寒,可升可降,陰中微陽也。
時珍曰︰《本經》言菊花味苦,《別錄》言菊花味甘。諸家以甘者為菊,苦者為苦薏,惟取甘者入藥。謹按︰張華《博物志》,言菊有兩種,苗花如一,惟味小異,苦者不中食。 范致能《譜》序,言惟甘菊一種可食,仍入藥餌。其餘黃白二花,皆味苦,雖不可餌,皆可入藥。其治頭風,則白者尤良。據此二說則是菊類自有甘苦二種,食品須用甘菊,入藥則諸菊皆可,但不得用野菊名苦薏者爾。故景煥《牧豎閑談》云︰真菊延齡,野菊泄人。 正如黃精益壽、鉤吻殺人之意。之才曰︰術及枸杞根、桑根白皮、青葙葉為之使。
【主治】諸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痺。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本經》)。療腰痛去來陶陶,除胸中煩熱,安腸胃,利五脈,調四肢(《別錄》。陶 陶,縱緩貌)。治頭目風熱,風旋倒地,腦骨疼痛,身上一切游風令消散,利血脈,並無所忌(甄權)。作枕明目,葉亦明目,生熟並可食(大明)。養目血,去翳膜(元素)。主肝氣不足
【氣味】苦、辛,平,無毒。
【主治】風眩,能令頭不白(弘景)。染髭髮令黑。和巨勝、茯苓蜜丸服之,去風眩,變白不老,益顏色(藏器)。
【發明】震亨曰︰黃菊花屬土與金,有水與火,能補陰血,故養目。
時珍曰︰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實,備受四氣,飽經露霜,葉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稟平和。昔人謂其能除風熱,益肝補陰,蓋不知其得金水之精英尤多,能益金水二臟 也。補水所以製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則風息,火降則熱除,用治諸風頭目,其旨深微。 黃者入金水陰分;白者,入金水陽分;紅者,行婦人血分。皆可入藥,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其苗可蔬,葉可啜,花可餌,根實可藥,囊之可枕,釀之可飲,自本至末,罔不有功。宜乎 前賢比之君子,神農列之上品,隱士采入酒 ,騷人餐其落英。費長房言︰九日飲菊酒,可以辟不祥。《神仙傳》言︰康風子、朱孺子皆以服菊花成仙。《荊州記》言︰胡廣久病風羸,飲菊潭水多壽。菊之貴重如此,是豈群芳可伍哉?鐘會《菊有五美贊》云︰圓花高懸,準天極也。純黃不雜,後土色也。早植晚發,君子德也;冒霜吐穎,象貞質也;杯中體輕,神仙 食也。《西京雜記》言︰采菊花莖葉,雜秫米釀酒,至次年九月始熟,用之。
【附方】舊五,新六。
服食甘菊︰《玉函方》云︰王子喬變白增年方︰用甘菊,三月上寅日采苗,名曰玉英;六月上寅日采葉,名曰容成;九月上寅日采花,名曰金精;十二月上寅日采根莖,名曰長生。 四味並陰乾,百日取等分,以成日合搗千杵為末,每酒服一錢匕。或以蜜丸梧子大。酒服七丸,一日三服。百日,身輕潤澤;一年,發白變黑;服之二年,齒落再生;五年,八十歲 老翁,變為兒童也。孟詵云︰正月採葉,五月五日采莖,九月九日采花。服食白菊︰《太清靈寶方》引︰九月九日白菊花二斤,茯苓一斤。並搗羅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日三服。 或以煉過松脂和丸雞子大,每服一丸。主頭眩,久服令人好顏色不老。藏器曰︰《抱朴子》 言劉生丹法,用白菊汁、蓮花汁、地血汁、樗汁,和丹蒸服也。白菊花酒︰《天寶單方》︰治丈夫、婦人久患頭風眩悶,頭髮乾落,胸中痰壅,每發即頭旋眼昏,不覺欲倒者,是其候也。 先灸兩風池各二七壯,並服此酒及散,永瘥。其法︰春末夏初,收白菊軟苗,陰乾搗末,空 腹取一方寸匕和無灰酒服之,日再服,漸加三方寸匕。若不飲酒者,但和羹粥汁服,亦得。 秋八月合花收曝乾,切取三大斤,以生絹袋盛,貯三大斗酒中,經七日服之,日三次,常令酒氣相續為佳。(蘇頌《圖經》)
風熱頭痛︰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錢,為末。每服一錢半,茶調下。(《簡便方》)
痘入目生翳障︰用白菊花、穀精草、綠豆皮等分,為末。每用一錢,以乾柿餅一枚,粟米泔一盞,同煮候泔盡,食柿,日食三枚。淺者五七日,遠者半月,見效。(《仁齋直指方》)
病後生翳︰白菊花、蟬蛻等分,為散。每用二三錢,入蜜少許,水煎服。大人小兒皆宜,屢驗。(《救急方》)
疔腫垂死︰菊花一握,搗汁一升,入口即活,此神驗方也。冬月採 根。(《肘後方》)
女人陰腫︰甘菊苗搗爛煎湯,先熏後洗。(危氏《得效方》)
酒醉不醒︰九 月九日真菊花為末,飲服方寸匕。(《外台秘要》)
眼目昏花︰雙美丸︰用甘菊花一斤,紅椒 (去目)六兩,為末,用新地黃汁和丸梧子大。每
花上水
【主治】益色壯陽,治一切風(大明)。
野菊
(《拾遺》)
【釋名】苦薏。時珍曰︰薏乃蓮子之心,此物味苦似之,故與之同名。
【集解】藏器曰︰苦薏生澤畔,莖如馬蘭,花如菊。菊甘而薏苦,語曰苦如薏是也。
時珍曰︰苦薏處處原野極多,與菊無異,但葉薄小而多尖,花小而蕊多,如蜂窠狀,氣味苦辛慘烈。
根、葉、莖、花
【氣味】苦、辛,溫,有小毒。
【主治】調中止泄,破血,婦人腹內宿血宜之(藏器)。治癰腫疔毒,瘰癧眼息(時珍)。
【附方】新四。癰疽疔腫︰一切無名腫毒。《孫氏集效方》︰用野菊花連莖搗爛,酒煎熱服取汗,以渣敷之即愈。《衛生易簡方》︰用野菊花莖葉、蒼耳草各一握,共搗,入酒一碗,絞汁服,以渣敷之,取汗即愈。或六月六日采蒼耳葉,九月九日采野菊花,為末。每酒服三錢,亦可。天泡濕瘡︰野菊花根、棗木,煎湯洗之。(《醫學集成》)
瘰癧未破︰野菊花根搗爛,煎酒服,以渣敷之。自消,不消亦自破也。(《瑞竹堂經驗方
庵
(音淹閭《本經》上品)
【釋名】覆閭。
時珍曰︰庵,草屋也。閭,裡門也。此草乃蒿屬,老莖可以蓋覆庵閭,故以名之。《貞 元廣利方》謂之庵 蒿云。又史注云︰庵廬,軍行宿室也。則閭似當作廬。
【集解】《別錄》曰︰庵 子生雍州川谷,亦生上黨及道邊,十月採實陰乾。弘景曰︰ 狀如蒿艾之類,近道處處有之,仙經亦時用之,人家種此辟蛇也。頌曰︰今江淮亦有之。春生苗,葉如艾蒿,高二、三尺。七月開花,八月結實,九月採實。時珍曰︰庵 葉不似艾,似菊葉而薄,多細丫,面背皆青。高者四、五尺,其莖白色,如艾莖而粗。八、九月開細花,淡黃色。結細實如艾實,中有細子,極易繁衍。藝花者以之接菊。
子
【氣味】苦,微寒,無毒。《別錄》曰︰微溫。普曰︰神農、雷公、桐君、岐伯︰ 苦,小溫,無毒。李當之︰溫。權曰︰辛,苦。
之才曰︰荊實、薏苡為之使。
【主治】五臟瘀血,腹中水氣,臚脹留熱,風寒濕痺,身體諸痛。久服輕身延年不老(
《本經》)。療心下堅,隔中寒熱,周痺,婦人月水不通,消食明目。 食之神仙(《別錄 》)。益氣,主男子陰痿不起,治心腹脹滿(甄權)。腰腳重痛,膀胱痛,及骨節煩痛,不下食(大明)。擂酒飲,治閃挫腰痛,及婦人產後血氣痛(時珍)。
【發明】頌曰︰《本經》言久服輕身不老,而古方少有服食者,惟入諸雜治藥中,如胡洽治驚邪狸骨丸之類,大方中用之。孫思邈《千金翼》、《韋宙獨行方》,主 折瘀血,並單用庵 煮汁服,亦可末服。今人治打撲多用此法,或飲或散,其效最速。
時珍曰︰《吳普本草》及《名醫別錄》,並言 食庵 神仙,此亦謂其多壽爾。 乃獸名,似騾而小,前足長,後足短,不能自食,每負蹶鼠為之嚙食。
【附方】舊一,新二。
月水不通,婦人宿有風冷,留血積聚,月水不通︰庵 子一升,桃仁二升(酒浸去皮尖)。 研勻入瓶內,以酒二斗浸,封五日後,每飲三合,日三服。(《聖惠方》)
產後血痛︰庵 子一兩。水一升,童子小便二杯,煎飲。(《頻湖集簡方》)
【附錄】對廬 《別錄》有名未用曰︰味苦,寒,無毒。主疥瘡久不瘳,生死肌,除大熱,煮汁洗之。似庵 。八月採。
蓍
(音尸。《本經》上品)
【釋名】時珍曰︰按班固《白虎通》載孔子云︰蓍之為言 也。老人歷年多,更事久,事能盡知也。陸佃《埤雅》云︰草之多壽者,故字從 。《博物志》言︰蓍千歲而三百莖,其本已老,故知吉凶。
【集解】《別錄》曰︰蓍實生少室山谷,八月、九月採實,日乾。
恭曰︰此草所在有之,其莖可為筮。陶氏誤以楮實為之。楮實味甘,此味苦,今正之。
頌曰︰今蔡州上蔡縣白龜祠旁,其生如蒿作叢,高五六尺,一本一、二十莖,至多者五十莖,生便條直,所以異於眾蒿也。秋後有花,出於枝端,紅紫色,形如菊花,結實如艾 實。《史記‧龜策傳》云︰龜千歲乃游於蓮葉之上。蓍百莖共一根。所生之處,獸無虎野狼,蟲無毒螫。徐廣注云︰劉向言龜千歲而靈,蓍百年而一本生百莖也。褚先生云︰蓍滿百莖,其下必有神龜守之,其上常有青雲覆之。《傳》云︰天下和平,王道得而蓍莖長丈,其叢生滿百莖。方今取蓍者,八十莖以上,長八尺者,即已難得。但得滿六十莖以上,長六尺者,即可用矣。今蔡州所上,皆不言如此。則此類亦神物,故不常有也。
時珍曰︰蓍乃蒿屬,神草也。故《易》曰︰蓍之德,圓而神。天子蓍長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張華《博物志》言︰以末大於本者為主,次蒿,次荊,皆以月望浴之。然則無蓍揲卦,亦可以荊、蒿代之矣。
實
【氣味】苦、酸,平,無毒。
【主治】益氣充肌膚,明目聰慧先知。久服不飢不老輕身(《本經》)。
葉
【主治】痞疾(時珍)。
【附方】新一。
腹中痞塊︰蓍葉、獨蒜、穿山甲(末)、食鹽。同以好醋搗成餅,量痞大小貼之,兩炷 香為度。其痞化為膿血,從大便出。(劉松石《保壽堂方》)
艾
(《別錄》中品)
【釋名】冰台(《爾雅》)、醫草(《別錄》)、黃草(《埤雅》)、艾蒿。
時珍曰︰王安石《字說》云︰艾可 疾,久而彌善,故字從 。陸佃《埤雅》云︰《博 物志》言削冰令圓,舉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則得火。則艾名冰台,其以此乎?醫家用灸百病,故曰灸草。一灼謂之一壯,以壯人為法也。
【集解】《別錄》曰︰艾葉生田野,三月三日采,曝乾。
頌曰︰處處有之,以複道及四明者為佳,云此種灸百病尤勝。初春布地生苗,莖類蒿,葉背白,以苗短者為良。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葉曝乾。陳久方可用。
時珍曰︰艾葉本草不著土產,但云生田野。宋時以湯陰複道者為佳,四明者圖形。近代 惟湯陰者謂之北艾;四明者謂之海艾。自成化以來,則以蘄州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謂之蘄艾。相傳他處艾灸酒壇不能透,蘄艾一灸則直透徹,為異也。此草多生山原。 二月宿根生苗成叢,其莖直生,白色,高四五尺。其葉四布,狀如蒿,分為五尖,丫上複有小尖,面青背白,有茸而柔濃。七、八月,葉間出穗如車前穗,細花,結實累累盈枝,中有細子,霜後始枯。皆以五月五日連莖刈取,曝乾收葉。先君月池子諱言聞,嘗著《蘄艾傳》 一卷。有贊云︰產於山陽,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補。又宗懍《荊楚歲時記》云︰五月五日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懸於戶上,可禳毒瓦斯。其莖幹之,染麻油引火點灸炷,滋潤灸瘡,至愈不疼。亦可代蓍策,及作燭心。
葉
【修治】宗奭曰︰艾葉乾搗,去青滓,取白,入石硫黃末少許,謂之硫黃艾,灸家用之。 得米粉少許,可搗為末,入服食藥用。
時珍曰︰凡用艾葉,須用陳久者,治令細軟,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傷人肌脈。故
《孟子》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揀取淨葉,揚去塵屑,入石臼內木杵搗熟,羅去渣滓,取白者再搗,至柔爛如綿為度。用時焙燥,則灸火得力。入婦人丸散,須以熟艾,用醋煮乾,搗成餅子,烘乾再搗為末用。或以糯糊和作餅,及酒炒者,皆不佳。洪氏《容齋隨筆》 云︰艾難著力,若入白茯苓三、五片同碾,即時可作細末,亦一異也。
【氣味】苦,微溫,無毒。恭曰︰生寒;熟熱。元素曰︰苦溫,陰中之陽。時珍曰︰苦 而辛,生溫熟熱,可升可降,陽也。入足太陰、厥陰、少陰之經。苦酒、【主治】灸百病。可作煎,止吐血下痢,下部 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辟風寒,使人有子。作煎勿令見風(《別錄》)。搗汁服,止傷血,殺蛔蟲(弘景)。主衄血、下血,膿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蘇恭)。止崩血、腸痔血,拓金瘡,止腹痛,安胎。苦酒作煎,治癬甚良。搗汁飲,治心腹一切冷氣、鬼氣(甄權)。治帶下,止霍亂轉筋,痢後寒熱(大明)。 治帶脈為病,腹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好古)。溫中、逐冷、除濕(時珍)。
【發明】詵曰︰春月採嫩艾作菜食,或和面作餛飩如彈子,吞三、五枚,以飯壓之,治一切鬼惡氣,長服止冷痢。又以嫩艾作乾餅子,用生薑煎服,止瀉痢及產後瀉血,甚妙。
頌曰︰近世有單服艾者,或用蒸木瓜和丸,或作湯空腹飲,甚補虛羸。然亦有毒發則熱氣沖 上,狂躁不能禁,至攻眼有瘡出血者,誠不可妄服也。
震亨曰︰婦人無子,多由血少不能攝精,俗醫謂子宮虛冷,投以辛熱,或服艾葉。不知 艾性至熱,入火灸則氣下行;入藥服,則氣上行。本草止言其溫,不言其熱。世人喜溫,率多服之,久久毒發,何嘗歸咎於艾哉﹗予考蘇頌《圖經》而因默有感焉。
時珍曰︰艾葉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肅殺之氣為融和。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 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蘇恭言其生寒,蘇頌言其有毒。一則見其能止諸血,一則見其熱氣上沖,遂謂其性寒有毒,誤矣。蓋不知血隨氣而行,氣行則血散,熱因久 服致火上沖之故爾。夫藥以治病,中病則止。若素有虛寒痼冷,婦人濕郁帶漏之人,以艾和歸、附諸藥治其病,夫何不可?而乃妄意求嗣,服艾不輟,助以辛熱,藥性久偏,致使火躁,是誰之咎歟,於艾何尤?艾附丸治心腹、少腹諸痛,調女人諸病,頗有深功。膠艾湯治虛痢,及妊娠產後下血,尤著奇效。老人丹田氣弱,臍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臍腹,妙 不可言。寒濕腳氣,亦宜以此夾入襪內。
【附方】舊二十三,新二十九。 傷寒時氣,溫病頭痛,壯熱脈盛。以乾艾葉三升。水一斗,煮一升,頓服取汗。(《肘後方》)
妊娠傷寒壯熱,赤斑變為黑斑,溺血︰用艾葉如雞子大,酒三升,煮二升半,分為二服。(《傷寒類要》)
妊娠風寒卒中,不省人事,狀如中風︰用熟艾三兩,米醋炒極熱,以絹包熨臍下,良久即蘇。(《婦人良方》)
中風口 ︰以葦筒長五寸,一頭刺入耳內,四面以面密封,不透風,一頭以艾灸之七壯。患右灸左,患左灸右。(《勝金方》)
中風口噤︰熟艾 灸承漿一穴,頰車二穴,各五壯。(《千金方》)
中風掣痛,不仁不隨︰並以乾艾斛許,揉團 納瓦甑中,並下塞諸孔,獨留一目,以痛處著 舌縮口噤︰以生艾搗敷之。乾艾浸濕亦可。(《聖濟錄》)
咽喉腫痛︰《醫方大成》︰同嫩艾搗汁,細咽之。《經驗方》︰用青艾和莖葉一握,同醋搗爛,敷於喉上。冬月取乾艾亦得。李亞 所傳方也。癲癇諸風︰熟艾於陰囊下谷道正門當中間,隨年歲灸之。(《斗門方》)
鬼擊中惡,卒然著人,如刀刺狀,胸脅腹內 刺切痛不可按,或即吐血、鼻中出血、下血,一名鬼排︰ 以熟艾如雞子大三枚,水五升,煎二升,頓服。(《肘後方》)
小兒臍風撮口︰艾葉燒灰填臍 中,以帛縛定效。或隔蒜灸之,候口中有艾氣立愈。(《簡便方》)
狐惑蟲 病患齒無色,舌上白,或喜睡不知痛癢處,或下痢,宜急治下部。不曉此者,但攻其上,而下部生蟲,食其肛,爛見五臟,便死也。燒艾於管中,熏下部令煙入,或少加雄黃更妙。罌中燒煙亦可。 (《肘後方》)
頭風久痛︰蘄艾揉為丸,時時嗅之,以黃水出為度。(《青囊雜纂》)
頭風面瘡,癢出黃水︰艾葉二兩,醋一斤,砂鍋煎取汁,每薄紙上貼之。一日一、兩上。( 心腹惡氣︰艾葉搗汁飲之。(《藥性論》)
脾胃冷痛︰白艾末,沸湯服二錢。(《衛生易簡方》)
蛔蟲心痛如刺,口吐清水︰白熟艾一升。水三升,煮一升服,吐蟲出。或取生艾搗汁,五更食香脯一片,乃飲一升,當下蟲出。(《肘後方》)
口吐清水︰乾蘄艾煎湯啜之。(《怪証奇方》)。 霍亂洞下不止︰以艾一把。水三升,煮一升,頓服。(《外台秘要》)
老小白痢︰艾薑丸︰用陳北艾四兩,乾薑(炮)三兩,為末,醋煮倉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七諸痢久下︰艾葉、陳皮等分,煎湯服之。亦可為末,酒煮爛飯和丸,每鹽湯下二、三十丸暴泄不止︰陳艾一把,生薑一塊,水煎熱服。(《生生編》)
糞後下血︰艾葉、生薑煎濃汁,服三合。(《千金方》)
野雞痔病︰先以槐柳湯洗過,以艾灸上七壯,取效。郎中王及乘騾入西川,數日病痔大作五壯,忽覺一道熱氣入腸中,因大轉瀉,血穢並出,瀉後遂失胡瓜所在矣。(《經驗方》)
妊娠下血︰張仲景曰︰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後下血不絕者,有妊娠下血者,並宜膠艾 湯清酒三升,煮取三升,乃納膠令消盡,每溫服一升,日三服。(《金匱要略》)
妊娠胎動或腰痛,或搶心,或下血不止,或倒產子死腹中︰艾葉一雞子大,酒四升,煮二升,分二服。(《肘後方》)
胎動迫心作痛︰艾葉雞子大。以頭醋四升,煎二升,分溫服。(《子母秘錄》)
婦人崩中連日不止︰熟艾雞子大,阿膠(炒為末)半兩,乾薑一錢。水五盞,先煮艾薑至二盞半,傾出,入膠烊化,分三服,一日服盡。(初虞世《古今錄驗》)
產後瀉血不止︰乾艾葉半兩,炙熟老生薑半兩,濃煎湯,一服止,妙。(孟詵《食療本草》)
產後腹痛欲死,因感寒起者︰陳蘄艾二斤。焙乾,搗鋪臍上,以絹覆住,熨斗熨之,待口中艾氣出,則痛自止矣。(《楊誠經驗方》)
忽然吐血一二口,或心衄,或內崩︰熟艾三團,水五升,煮二升服。一方︰燒灰水服鼻血不止︰艾灰吹之。亦可以艾葉煎服。(《聖惠方》)
盜汗不止︰熟艾二錢,白茯神三錢,烏梅三個,水一鐘,煎八分,臨臥溫服。(《通妙 真人方》)
火眼腫痛︰以艾燒煙起,用碗覆之,候煙盡,碗上刮煤下,以溫水調化洗眼,即瘥。更入面上 ︰艾灰、桑灰各三升,以水淋汁,再淋至三遍,以五色布納於中,同煎,令可丸婦人面瘡,名粉花瘡︰以定粉五錢,菜子油調泥碗內,用艾一、二團,燒煙熏之,候煙 盡 身面疣目︰艾火灸三壯即除。(《聖惠方》)
鵝掌風病︰蘄艾(真者)四、五兩,水四五碗,煮五、六滾,入大口瓶內盛之,用麻布 二層縛之,將手心放瓶上熏之,如冷再熱,如神。(陸氏《積德堂方》)
瘡疥熏法︰熟蘄艾一兩,木鱉子三錢,雄黃二錢,硫黃一錢。為末,揉入艾中,分作四條。每以一條安陰陽瓦中,置被裡烘熏,後服通聖散。(《醫方摘要》)
小兒疳瘡︰艾葉一兩,水一升,煮取四合,分三服。(《備急方》)
小兒爛瘡︰艾葉燒灰,敷之,良。(《子母秘錄》)
瘡口冷不合︰熟艾燒煙熏之。(《經驗方》)
白癩風瘡︰乾艾隨多少,以浸曲釀酒如常法,日飲之,覺痺即瘥。(《肘後方》)
疔瘡腫毒︰艾蒿一擔燒灰,於竹筒中淋取汁,以一、二合,和鍛石如糊。先以針刺瘡至 痛,乃點藥三遍,其根自拔。玉山韓光以此治人神驗。貞觀初,衢州徐使君訪得此方。予用治三十餘人,得效。(孫真人《千金方》)
發背初起未成,及諸熱腫︰以濕紙拓上,先乾處是頭,著艾灸之。不論壯數,痛者灸至 不痛;不痛者灸至痛乃止。其毒即散,不散亦免內攻,神方也。(李絳《兵部手集》)
癰疽不合,瘡口冷滯︰以北艾煎湯洗後,白膠熏之。(《直指方》)
咽喉骨哽︰用生艾蒿數升,水、酒共一斗,煮四升,細細飲之,當下。(《外台秘要》)
誤吞銅錢︰艾蒿一把,水五升,煎一升,頓服便下。(錢相公《篋中方》)
諸蟲蛇傷︰艾灸數壯甚良。(《集簡方》)
風蟲牙痛︰化蠟少許,攤紙上,鋪艾,以箸卷成筒,燒煙,隨左右熏鼻,吸煙令滿口,呵
實
【氣味】苦、辛,暖,無毒。
【主治】明目,療一切鬼氣(甄權)。壯陽,助水臟腰膝,及暖子宮(大明)。
【發明】詵曰︰艾子和乾薑等分,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每服三十丸,以飯三、五匙壓之,日再服。治百惡氣,其鬼神速走出。田野之人,與此甚相宜也。
【附錄】夏台 《別錄》有名未用曰︰味甘,主百疾,濟絕氣。
弘景曰︰此藥神奇乃爾,不複識用,可恨也。
時珍曰︰艾名冰台,此名夏台,艾灸百病能回絕氣,此主百病濟絕氣,恐是一物重出也,故附於艾後。
千年艾
(《綱目》)
【集解】時珍曰︰千年艾出武當太和山中。小莖高尺許。其根如蓬蒿。其葉長寸余,無尖丫,面青背白。秋開黃花,如野菊而小,結實如青珠丹顆之狀。三伏日采葉曝乾。葉不似艾,而作艾香,搓之即碎,不似艾葉成茸也。羽流以充方物。
葉
【氣味】辛、微苦,溫,無毒。
【主治】男子虛寒,婦人血氣諸痛,水煎服之(時珍)。
茵陳蒿
(《本經》上品)
【釋名】藏器曰︰此雖蒿類,經冬不死,更因舊苗而生,故名茵陳,後加蒿字耳。
時珍曰︰按︰張揖《廣雅》及《吳普本草》並作因塵,不知何義?
【集解】《別錄》曰︰茵陳生太山及丘陵坡岸上,五月及立秋采,陰乾。
弘景曰︰今處處有之,似蓬蒿而葉緊細。秋後莖枯,經冬不死,至春又生。
韓保升曰︰葉似青蒿而背白。
大明曰︰茵陳出和州及南山嶺上,一名石茵陳。
頌曰︰近道皆有之,不及太山者佳。春初生苗,高三、五寸,似蓬蒿而葉緊細,無花實,五月、七月採莖葉陰乾,今謂之山茵陳。江寧府一種茵陳,葉大根粗,黃白色,至夏有階州一種白蒿,亦似青蒿而背白,本土皆以為茵陳入藥。今南方醫人用山茵陳,乃有數種。或著其說云︰山茵陳,汴京及北地用者,如艾蒿,葉細而背白,其氣亦如艾,味苦,乾則色黑。江南所用者,莖葉都似家茵陳而大,高三、四尺,氣極芬香,味甘辛,俗又名龍腦薄荷。吳中所用,乃石香 也,葉至細,色黃味辛,甚香烈,性溫。若誤作解脾藥服,大茵陳是也。大體世方用山茵陳療腦痛,解傷寒發汗,行肢節滯氣,化痰利膈,治勞倦最要 詳本草正經,惟療黃膽、利小便,與世方都不應。今試取汴京所用山茵陳為解肌發汗藥,然少效;江南山茵陳療傷寒腦痛絕勝。比見諸醫議論,謂家茵陳亦能解肌下隔,去胸中煩。 方家少用,但可研作飲服之。本草所無,自出俗方。茵陳蒿當別是一物,主療自異,不得為山茵陳也。此說亦未可據。但以功較之,則江南者為勝;以經言之,則非本草所出。醫方所用,更當考論爾。
曰︰凡使須用葉有八角者,陰乾,去根細銼,勿令犯火。
時珍曰︰茵陳昔人多蒔為蔬,故入藥用山茵陳,所以別家茵陳也。《洪舜俞老圃賦》云︰ 酣糟紫薑之掌,沐醯青陳之絲,是也。今淮揚人,二月二日猶采野茵陳苗,和粉面作茵陳餅 食之。後人各據方士所傳,遂致淆亂。今山茵陳二月生苗,其莖如艾。其葉如淡色青蒿而背 白,葉歧緊細而扁整。九月開細花黃色,結實大如艾子,花實並與庵 花實相似,亦有無花 實者。
莖葉
【氣味】苦,平、微寒,無毒。普曰︰神農、岐伯、雷公︰苦,無毒;黃帝︰辛,無毒。
權曰︰苦、辛,有小毒。
大明曰︰石茵陳︰苦,涼,無毒。伏 砂。
張元素曰︰苦、甘,陰中微陽。入足太陽經。
【主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膽。久服輕身益氣耐老。面白悅長年。白兔食之仙(《本經》)。治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除頭熱,去伏瘕(《別錄》)。通關節,去滯熱,傷寒用之(藏器)。 石茵陳︰治天行時疾熱狂,頭痛頭旋,風眼疼,瘴瘧。女人症瘕,並閃損乏絕(大明)。
【發明】弘景曰︰《仙經》云︰白蒿,白兔食之仙。而今茵陳乃云此,恐是誤耳。
宗奭曰︰張仲景治傷寒熱甚發黃,身面悉黃者,用之極效。一僧因傷寒後發汗不徹,有留熱,面 分之一,十日減三分之二,二十日病悉去。方用山茵陳、山梔子各三分,秦艽、升麻各四錢,為散。每用三錢,水四合,煎二合,去滓,食後溫服,以知為度。此藥以山茵陳為本,故書 之。 王好古曰︰張仲景茵陳梔子大黃湯,治濕熱也。梔子柏皮湯,治燥熱也。如苗澇則濕黃,苗旱則燥黃。濕則瀉之,燥則潤之可也。此二藥治陽黃也。韓只和、李思訓治陰黃,用茵陳 附子湯。大抵以茵陳為君主,而佐以大黃、附子,各隨其寒熱也。
【附方】舊二,新六。
茵陳羹︰除大熱黃膽,傷寒頭痛,風熱瘴瘧,利小便。以茵陳細切,煮羹食之。生食亦宜。(《食醫心鏡》)
遍身風癢生瘡疥︰用茵陳煮濃汁洗之,立瘥。(《千金方》)
瘍風病︰茵陳蒿兩握,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先以皂莢湯洗,次以此湯洗之,冷更作。隔日一洗,不然恐痛也。(崔行功《纂要》)
風疾攣急︰茵陳蒿一斤,秫米一石,曲三斤,和勻,如常法釀酒服之。(《聖濟總錄》)
癇黃如金,好眠吐涎︰茵陳蒿、白蘚皮等分,水二鐘,煎服,日二服。(《三十六黃方》)
遍身黃膽︰茵陳蒿一把,同生薑一塊,搗爛,於胸前四肢,日日擦之。 男子酒疸︰用茵陳蒿四根,梔子七個,大田螺一個(連殼搗爛)。以百沸白酒一大盞,沖汁飲之,秘方也。 眼熱赤腫︰山茵陳、車前子等分。煎湯調(茶調散),服數服。(《直指方》)
青蒿
(《本經》下品)
【釋名】草蒿(《本經》)、 方潰(《本經》)、 (音牽去聲)、 蒿 (《蜀本》)、香蒿(《衍義》)。
保升曰︰草蒿,江東人呼為 蒿,為其氣臭似 也。北人呼為青蒿。《爾雅》云︰蒿,也。孫炎注云︰荊楚之間,謂蒿為 。郭璞注云︰今人呼青蒿香中炙啖者為 ,是也。
時珍曰︰《晏子》云︰蒿,草之高者也。按《爾雅》諸蒿,獨 得單稱為蒿,豈以諸蒿 葉背皆白,而此蒿獨青,異於諸蒿故耶?
【集解】《別錄》曰︰青蒿生華陰川澤。
弘景曰︰處處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雜香菜食之。
保升曰︰嫩時醋淹為菹,自然香。葉似茵陳蒿而背不白,高四尺許。四月、五月採,日乾入藥。《詩》云︰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即此蒿也。
頌曰︰青蒿春生苗,葉極細,可食。至夏高四、五尺。秋後開細淡黃花,花下便結子,如粟米大,八、九月採子,陰乾。根、莖、子、葉並入藥用,乾者炙作飲香尤佳。
宗奭曰︰青蒿得春最早,人剔以為蔬,根赤葉香。沈括《夢溪筆談》云︰青蒿一類,自 有二種︰一種黃色,一種青色。本草謂之青蒿,亦有所別也。陝西銀綏之間,蒿叢中時有一兩窠,迥然青色者,土人謂之香蒿。莖葉與常蒿一同,但常蒿色淡青,此蒿深青,如松檜之色。至深秋余蒿並黃,此蒿猶青,其氣芬芳。恐古人所用,以深青者為勝。不然,諸蒿何嘗 不青?
時珍曰︰青蒿,二月生苗,莖粗如指而肥軟,莖葉色並深青。其葉微似茵陳,而面背俱 青。其根白硬。七八月開細黃花頗香。結實大如麻子,中有細子。
【修治】 曰︰凡使,惟中為妙,到膝即仰,到腰即俯。使子勿使葉,使根勿使莖,四件若同使,翻然成痼疾。采得葉,用七歲兒七個溺,浸七日七夜,漉出晒乾。
葉、莖、根、子
【氣味】苦,寒,無毒。
時珍曰︰伏硫黃。
【主治】疥瘙痂癢惡瘡,殺虱,治留熱在骨節間,明目(《本經》)。鬼氣尸疰伏連,婦 人血氣,腹內滿,及冷熱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並搗汁服。亦曝乾為末,小便入酒和服(藏器)。補中益氣,輕身補勞,駐顏色,長毛發,令黑不老,兼去蒜發,殺風毒。心痛熱黃,生搗汁服,並貼之(大明)。治瘧疾寒熱(時珍)。生搗敷金瘡,止血止疼良(蘇恭)。 燒灰隔紙淋汁,和鍛石煎,治惡瘡息肉 瘢(孟詵)。
【發明】頌曰︰青蒿治骨蒸熱勞為最,古方單用之。
時珍曰︰青蒿得春木少陽之氣最早,故所主之証,皆少陽、厥陰血分之病也。按《月令通纂》,言伏內庚日,采青蒿懸於門庭內,可辟邪氣。陰乾為末,冬至、元旦各服二錢亦良。觀此,則青蒿之治鬼疰伏尸,蓋亦有所伏也。
【附方】舊四,新十四。
男婦勞瘦︰青蒿細銼,水三升,童子小便五升,同煎取二升半。去滓入器中煎成膏,丸如梧子大。每空心及臥時,溫酒吞下二十丸。(《斗門方》)
虛勞寒熱,肢體倦疼,不拘男婦︰八、九月青蒿成實時采之,去枝梗,以童子小便浸三日,晒乾為末。每服二錢,烏梅一個,煎湯服。(《靈苑方》)
骨蒸鬼氣︰童子小便五大斗(澄清),青蒿五斗(八、九月揀帶子者最好,細銼)。相和,納大釜中,以猛火煎取三大斗,去滓,溉釜令淨,再以微火煎可二大斗,入豬膽一枚,同煎一大斗半,去火待冷,以瓷器盛之。每欲服時,取甘草二、三兩,炙熟為末,以煎和搗千杵為丸。 空腹粥飲下二十丸,漸增至三十丸止。(崔元亮《海上方》)
骨蒸煩熱︰青蒿一握,豬膽汁一枚,杏仁四十個(去皮尖,炒)。以童子小便一大盞,煎五分,空心溫服。(《十便良方》)
虛勞盜汗,煩熱口乾︰用青蒿一斤(取汁熬膏),入人參末、麥門冬末各一兩,熬至可丸,丸如梧子大,每食後米飲服二十丸,名青蒿丸。(《聖方總錄》)
瘧疾寒熱︰《肘後方》︰用青蒿一握,水二升,搗汁服之。《仁存方》︰用五月五日天未明時采 青蒿(陰乾)四兩,桂心一兩。為末。未發前,酒服二錢。《經驗方》︰用端午日采青蒿葉(陰乾),桂心等分。為末。每服一錢,先寒用熱酒;先熱用冷酒,發日五更服之。切忌發物。 溫瘧痰甚,但熱不寒︰用青蒿二兩(童子小便浸焙),黃丹半兩,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 下。(《仁存方》)
赤白痢下︰五月五日采青蒿、艾葉等分,同豆豉搗作餅,日乾,名蒿豉丹。每用一餅,以水一盞半煎服。(《聖濟總錄》)
鼻中衄血︰青蒿搗汁服之,並塞鼻中,極驗。(《衛生易簡方》)
酒痔便血︰青蒿(用葉不用莖,用莖不用葉),為末。糞前冷水,糞後水酒調服。(《永類鈐方》)
金瘡撲損︰《肘後方》︰用青蒿搗封之,血止則愈。一方︰用青蒿、麻葉、鍛石等分,五月五日搗和晒乾。臨時為末,搽之。 牙齒腫痛︰青蒿一握,煎水漱之。(《濟急方》)
毒蜂螫人︰嚼青蒿封之即安。(《肘後方》)
耳出濃汁︰青蒿末,綿裹納耳中。(《聖惠方》)
鼻中息肉︰青蒿灰、鍛石等分,淋汁熬膏點之。(《聖濟總錄》)
子
【氣味】甘,冷,無毒。
【主治】明目開胃,炒用。治勞瘦,壯健人小便浸用之。治惡瘡疥癬風疹,煎水洗之( 大明)。治鬼氣,為末酒服方寸匕(孟詵)。功同葉(時珍)。
【附方】新一。
積熱眼澀︰三月三日或五月五日,采青蒿花或子,陰乾為末,每井華水空心服二錢。久 服明目,可夜看書,名青蒿散。(《十便良方》)
節間蟲︰見蟲部。
黃花蒿
(《綱目》)
【釋名】臭蒿
【集解】大明曰︰臭蒿一名草蒿。
時珍曰︰香蒿臭蒿通可名草蒿。此蒿與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綠帶淡黃,氣辛臭不可人家采以罨醬黃酒曲者是也。
葉
【氣味】辛、苦,涼,無毒。
【主治】小兒風寒驚熱(時珍)。
子
【氣味】辛,涼,無毒。
【主治】治勞,下氣開胃,止盜汗及邪氣鬼毒(大明)。
白蒿
(《本經》上品)
【釋名】蘩(《爾雅》)、由胡(《爾雅》)、蔞蒿(《食療》)、 (音商)。
時珍曰︰白蒿有水陸二種,《爾雅》通謂之蘩,以其易蘩衍也。曰︰蘩,皤蒿。即今陸 生艾蒿也,辛熏不美。曰︰蘩,由胡。即今水生蔞蒿也,辛香而美。曰︰蘩之丑,秋為蒿。 則通指水陸二種而言,謂其春時各有種名,至秋老則皆呼為蒿矣。曰賴,曰蕭,曰 ,皆老蒿之通名,象秋氣肅賴之氣。
【集解】《別錄》曰︰白蒿生中山川澤,二月採。
弘景曰︰蒿類甚多,而俗中不聞呼白蒿者。方藥家既不用,皆無複識之。
恭曰︰《爾雅》︰蘩,皤蒿,即白蒿也,所在有之。葉頗似細艾,上有白毛錯澀,粗於青 蒿
禹錫曰︰蓬蒿可以為菹。故《詩箋》云︰以豆荐蘩菹也。陸璣《詩疏》云︰凡艾白色為皤蒿。今白蒿先諸草發生,香美可食,生蒸皆宜。
頌曰︰此草古人以為菹。今人但食蔞蒿,不複食此。或疑白蒿即蔞蒿,而孟詵《食療》 又別著蔞蒿條,所說不同,明是二物,乃知古今食品之異也。又今階州以白蒿為茵陳,其苗葉亦相似,然以入藥,恐不可用也。
時珍曰︰白蒿處處有之,有水、陸二種。本草所用,蓋取水生者,故曰生中山川澤,不曰山谷平地也。二種形狀相似,但陸生辛熏,不及水生者香美爾。《詩》云︰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蘋,即陸生皤蒿,俗呼艾蒿是矣。鹿食九種解毒之草,白蒿其一也。《詩》云︰於以采蘩,於沼於 。《左傳》云︰蘋蘩蘊藻之菜,可以荐於鬼神,羞於王公。並指水生白蒿而言,則本草白蒿之為蔞蒿無疑矣。鄭樵《通志》謂蘋為蔞蒿,非矣。鹿乃山獸,蔞乃水蒿。陸璣《詩疏》謂蘋為牛尾蒿,亦非矣。牛尾蒿色青不白,細葉直上,狀如牛尾也。蔞蒿 生陂澤中,二月發苗,葉似嫩艾而歧細,面青背白。其莖或赤或白,其根白脆。采其根莖,生熟菹曝皆可食,蓋嘉蔬也。《景差大招》云︰吳酸蒿蔞不沾薄。謂吳人善調酸,瀹蔞蒿為齏,不沾不薄而甘美,此正指水生者也。
苗根
【氣味】甘,平,無毒。思邈曰︰辛、平。
時珍曰︰發瘡疥。
【主治】五臟邪氣,風寒濕痺,補中益氣,長毛發令黑,療心懸,少食常飢。久服輕身,耳目聰明不老(《本經》)。生 ,醋淹為菹食,甚益人;搗汁服,去熱黃及心痛;曝為末,米飲空心服一匙,治夏月暴水痢;燒灰淋汁煎,治淋瀝疾(孟詵)。利膈開胃,殺河豚魚毒
【發明】弘景曰︰服食家七禽散云︰白兔食白蒿仙,與庵 同法耳。
時珍曰︰《本經》列白蒿於上品,有功無毒,而古今方家不知用,豈不得服之之訣歟?
【附方】舊一。 惡瘡癩疾,但是惡疾遍體,面目有瘡者,皆可服之︰用白艾蒿十束如升大,煮取汁,以曲及米一如釀酒法,候熟稍服之。(《深師方》)
子
【氣味】缺
【主治】鬼氣。為末,酒服之,良(孟詵)。
角蒿
(《唐本草》)
【集解】恭曰︰角蒿葉似白蒿,花如瞿麥,紅赤可愛,子似王不留行,黑色作角。七月、八月採。
保升曰︰葉似蛇床、青蒿,子角似蔓荊,實黑而細,秋熟。所在皆有之。
宗奭曰︰莖葉如青蒿,開淡紅紫花,大約徑三、四分。花罷結角,長二寸許,微彎。
曰︰凡使,勿用紅蒿並邪蒿,二味真似角蒿,只是此香而角短爾。采得,於槐砧上細銼用之。
【氣味】辛、苦,平,有小毒。
【主治】乾濕 ,諸惡瘡有蟲者(《唐本》)。治口齒瘡,絕勝(宗 )。
【附方】舊二,新一。
齒齦宣露,多是疳也。角蒿燒灰,夜塗上。切忌油膩、沙糖、乾棗。(《外台秘要》)
口瘡不瘥,入胸中並生者。不拘大人、小兒,以角蒿灰塗之,有汁吐去,一宿效。(《千金 方》)
月蝕耳瘡用蒿灰摻之,良。(《集簡方》)
KT蒿
(《拾遺》)
【釋名】莪蒿(《爾雅》)、蘿蒿(同上)、抱娘蒿。
時珍曰︰陸農師云︰KT 之為言高也。莪,亦峨也,莪科高也。可以覆蠶,故謂之蘿。 抱根叢生,故曰抱娘。
【集解】時珍曰︰KT 蒿生高崗,似小薊,宿根先於百草。《爾雅》云︰莪,蘿是也。
《詩‧小雅》云︰菁菁者,莪。陸璣注云︰即莪蒿也。生澤國漸洳處。葉似斜蒿而細科,三月生。莖、葉可生食,又可蒸食,香美頗似蔞蒿。但味帶麻,不似蔞蒿甘香。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破血下氣,煮食之(藏器)。
馬先蒿
(《本經》中品)
【釋名】馬新蒿(《唐本》)、馬矢蒿(《本經》)、練石草(《別錄》)、爛石草(同上)、虎麻。
時珍曰︰蒿氣如馬矢,故名。馬先,乃馬矢字訛也。馬新,又馬先之訛也。
弘景曰︰練石草,一名爛石草,即馬矢蒿。今方藥不複用之。
【集解】《別錄》曰︰馬先蒿、練石草,並生南陽川澤。
恭曰︰葉大如茺蔚,花紅白色。二月、八月採莖葉,陰乾用。八月、九月實熟,俗謂之虎麻是也。一名馬新蒿,所在有之。茺蔚苗短小,其子夏中熟。二物初生,極相似也。
禹錫曰︰按《爾雅》云︰蔚,牡 。注云,即蒿之無子者。《詩》云︰匪莪伊芳蔚。陸璣 云︰牡蒿也。三月始生,七月開花,似胡麻花而紫赤。八月生角,似小豆角,銳而長。一名馬新蒿,是也。
頌曰︰郭璞以牡 為無子,而陸璣云有子,二說小異。今當用有子者為正。
時珍曰︰《別錄》牡蒿、馬先蒿,原是二條。陸璣所謂有子者,乃馬先蒿,而複引無子之牡蒿釋之,誤矣。牡蒿詳見本條。
【氣味】苦,平,無毒。《別錄》曰︰練石草︰寒。
【主治】寒熱鬼疰,中風濕痺,女子帶下病,無子(《本經》)。練石草︰治五癃,破石淋,膀胱中結氣,利水道小便(《別錄》)。惡瘡(弘景)。
【附方】舊一。 大瘋癩疾,骨肉疽敗,眉須墮落,身體癢痛︰以馬先蒿(一名馬矢蒿,一名爛石草),炒搗末。每服方寸匕,食前溫酒下,一日三服,一年都瘥。(《肘後方》)
陰地厥
(宋《圖經》)
【集解】頌曰︰生鄧州順陽縣內鄉山谷。葉似青蒿,莖青紫色,花作小穗,微黃,根似細辛。七月採根苗用。
時珍曰︰江浙亦有之。外家采製丹砂、硫黃。
根苗
【氣味】甘、苦,微寒,無毒。
【主治】腫毒風熱(蘇頌)。
【附方】新一。
男婦吐血後,胸膈虛熱︰陰地厥、紫河車、貫眾、甘草各半兩。每服三錢,水煎服。(《聖濟總錄》)
牡蒿
(《別錄》下品)
【釋名】齊頭蒿。
時珍曰︰《爾雅》︰蔚,牡 ,蒿之無子者。則牡之名以此也。諸蒿葉皆尖,此蒿葉獨 而禿,故有齊頭之名。
【集解】《別錄》曰︰牡蒿,生田野。五月、八月採。
弘景曰︰方藥不複用。
恭曰︰齊頭蒿也,所在有之。葉似防風,細薄而無光澤。 生苗,其葉扁而本狹,末 有禿歧。嫩時可茹。鹿食九草,其一也。秋開細黃花,結實大如車前實,而內子微細不可見,故人以為無子也。
苗
【氣味】苦、微甘,溫,無毒。
【主治】充肌膚,益氣,令人暴肥。不可久服,血脈滿盛(《別錄》)。擂汁服,治陰腫(時珍)。
【附方】新一。
瘧疾寒熱︰齊頭蒿根、滴滴金根各一把。擂生酒一鐘,未發前服。以滓敷寸口,男左女右
九牛草
(宋《圖經》)
【集解】頌曰︰生筠州山岡上。二月生苗,獨莖,高一尺。葉似艾葉,圓而長,背有白毛,面青。五月採苗用。
時珍曰︰陳嘉謨《本草蒙筌》以此為蘄艾,謬矣。
苗
【氣味】微苦,有小毒。
【主治】解風勞,治身體痛。與甘草同煎服,不入眾藥用(蘇頌)。
茺蔚
(《本經》上品)
【釋名】益母(《本經》)、益明(《本經》)、貞蔚(《別錄》)、 (《爾雅》。音推)、野天麻(《會編》)、豬麻(《綱目》)、火 (《本經》)、郁臭草(《圖經》)、苦低草(《圖 經》)、夏枯草(《外台》)、土質汗(《外台》)。
時珍曰︰此草及子皆充盛密蔚,故名茺蔚。其功宜於婦人及明目益精,故有益母、益明之稱。其莖方類麻,故謂之野天麻。俗呼為豬麻,豬喜食之也。夏至後即枯,故亦有夏枯之名。《近效方》謂之土質汗。林億云︰質汗出西番,乃熱血合諸藥煎成,治金瘡折傷。益母 亦可作煎,治折傷,故名為土質汗也。
禹錫曰︰《爾雅》︰萑, 。注云︰今茺蔚也。又名益母。劉歆云︰ ,臭穢也。臭穢,即茺蔚也。陸璣云︰ ,益母也。故曾子見之感思。
【集解】《別錄》曰︰茺蔚生海濱池澤,五月採。
弘景曰︰今處處有之。葉如荏,方莖,子形細長,有三棱。方用亦稀。
頌曰︰今園圃及田野極多。郭璞注《爾雅》云︰葉似荏,方莖白華,華生節間。節節生花,實似雞冠子,黑色,莖作四方棱,五月採。又云九月採實,醫方稀有用實者。
宗奭曰︰茺蔚初春生時,亦可浸洗,淘去苦水,煮作菜食。凌冬不凋悴也。
時珍曰︰茺蔚近水濕處甚繁。春初生苗如嫩蒿,入夏長三、四尺,莖方如黃麻莖。其葉如艾葉而背青,一梗三葉,葉有尖歧。寸許一節,節節生穗,叢簇抱莖。四、五月間,穗內開小花,紅紫色,亦有微白色者。每萼內有細子四粒,粒大如同蒿子,有三棱,褐色,藥肆 往往以作巨勝子貨之。其草生時有臭氣,夏至後即枯,其根白色。蘇頌《圖經》謂其葉似荏,其子黑色,似雞冠子,九月採實,寇宗奭《衍義》謂其凌冬不凋者,皆誤傳也。此草有白花、紫花二種,莖、葉、子、穗皆一樣。但白者能入氣分,紅者能入血分,別而用之可也。 按《閨閣事宜》云︰白花者為益母;紫花者為野天麻。《返魂丹注》云︰紫花者為益母,花者不是。陳藏器《本草》云︰茺蔚生田野間,人呼為郁臭草。天麻生平澤,似馬鞭草,節節生紫花,花中有子,如青葙子。孫思邈《千金方》云︰天麻草,莖如火麻,冬生苗,夏著 赤花,如鼠尾花。此皆似以茺蔚、天麻為二物,蓋不知其是一物二種。凡物花皆有赤白,如牡丹、芍藥、菊花之類是矣。又按︰郭璞《爾雅注》云︰ ,音推,即茺蔚,又名益母。葉似荏,白華,華生節間。又云︰KT ,音推,方莖,葉長而銳,有穗,穗間有花紫縹色,可以為飲,江東呼為牛 。據此則是 、KT 名本相同,但以花色分別之,其為一物無疑 矣。宋人重修本草,以天麻草誤注天麻,尤為謬失。陳藏器《本草》又有鏨菜,云生江南陰地,似益母,方莖對節白花,主產後血病。此即茺蔚之白花者,故其功主血病亦相同。
子
【修治】時珍曰︰凡用,微炒香,亦或蒸熟,烈日曝燥,舂簸去殼,取仁用。
【氣味】辛、甘,微溫,無毒。《別錄》曰︰甘,微寒。
時珍曰︰甘、辛,溫。灰製硫黃。
【主治】明目益精,除水氣,久服輕身(《本經》)。療血逆大熱,頭痛心煩(《別錄》)。產後血脹(大明)。舂仁生食,補中益氣,通血脈,填精髓,止渴潤肺(吳瑞)。治風解 熱,順氣活血,養肝益心,安魂定魄,調女人經脈,崩中帶下,產後胎前諸病。久服令人有子(時珍)。
【發明】震亨曰︰茺蔚子活血行氣,有補陰之功,故名益母。凡胎前產後所恃者,血氣也。胎前無滯,產後無虛,以其行中有補也。
時珍曰︰茺蔚子味甘、微辛,氣溫,陰中之陽,手、足厥陰經藥也。白花者入氣分;紫花者入血分。治婦女經脈不調,胎產一切血氣諸病,妙品也,而醫方鮮知用。時珍常以之同四物、香附諸藥治人,獲效甚多。蓋包絡生血,肝藏血。此物能活血補陰,故能明目、益精、調經,治女人諸病也。東垣李氏言瞳子散大者,禁用茺蔚子,為其辛溫主散,能助火也。當歸雖辛溫,而兼苦甘,能和血,故不禁之。愚謂目得血而能視,茺蔚行血甚捷,瞳子散大,血不足也,故禁之,非助火也。血滯病目則宜之,故曰明目。
莖
大明曰︰苗、葉、根同功。
【氣味】藏器曰︰寒。時珍曰︰莖、葉︰味辛、微苦。花︰味微苦、甘。根︰味甘。並無毒。 鏡源曰︰製硫黃、雌黃、砒石。
【主治】癮疹癢,可作浴湯(《本經》)。搗汁服,主浮腫,下水,消惡毒疔腫、乳癰丹游等毒,並敷之。又服汁,主子死腹中,及產後血脹悶。滴汁入耳中,主 耳。搗敷蛇虺毒( 下,血暈、血風、血痛,崩中漏下,尿血、瀉血,疳痢、痔疾,打撲內損瘀血,大便、小便不通(時珍)。
【發明】時珍曰︰益母草之根、莖、花、葉、實,並皆入藥,可同用。若治手、足厥陰血分風熱,明目益精,調女人經脈,則單用茺蔚子為良。若治腫毒瘡瘍,消水行血,婦人胎 產諸病,則宜並用為良。蓋其根、莖、花、葉專於行,而子則行中有補故也。
【附方】舊十三,新十。
濟陰返魂丹︰昝殷《產寶》曰︰此方,乃吉安文江高師禹,備禮求於名醫所得者,其效 神妙,活人甚多,能治婦人胎前、產後諸疾危証。用野天麻,又名益母,又名火 ,又名負 擔,即茺蔚子也。葉似艾葉,莖類火麻,方梗凹面,四、五、六月節節開花,紅紫色如蓼花,南北隨處皆有,白花者不是。於端午、小暑,或六月六日,花正開時,連根收采陰乾,用葉及花子。忌鐵器,以石器碾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隨証嚼服用湯使。其根燒存性為末,酒服,功與黑神散不相上下。其藥不限丸數,以病愈為度。或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又可搗汁濾淨,熬膏服之。胎前臍腹痛,或作聲者,米飲下;胎前產後,臍腹刺痛,胎 動不安,下血不止,當歸湯下;產後,以童子小便化下一丸,能安魂定魄,血氣自然調順,諸病不生。又能破血痛,養脈息,調經絡,並溫酒下。胎衣不下,及橫生不順,死胎不下,經日脹滿,心悶心痛,並用炒鹽湯下。產後血暈,眼黑血熱,口渴煩悶,如見鬼神,狂言不省人事,以童子小便和酒化下;產後結成血塊,臍腹奔痛,時發寒熱,有冷汗,或面垢顏赤,五心煩熱,並用童子小便、酒下,或薄荷自然汁下。產後惡露不盡,結滯刺痛,上沖心胸滿悶,童子小便、酒下。產後瀉血水,以棗湯下。產後痢疾,米湯下。產後血崩漏下,糯米湯下。產後赤白帶下,煎膠艾湯下;月水不調,溫酒下。產後中風,牙關緊急,半身不遂,失音不語,童便、酒下;產後氣喘咳嗽,胸膈不利,惡心吐酸水,面目浮腫,兩脅疼痛,舉 動失力,溫酒下。產後月內咳嗽,自汗發熱,久則變為骨蒸,童便、酒下;產後鼻衄,舌黑口乾,童便酒下。產後兩太陽穴痛,呵欠心忪,氣短羸瘦,不思飲食,血風身熱,手足頑麻,百節疼痛,並米飲化下。產後大小便不通,煩躁口苦者,薄荷湯下。婦人久無子息,溫酒下。 益母膏︰《近效方》︰治產婦諸疾,及折傷內損有瘀血,每天陰則痛,神方也。三月採益母草一名負擔,一名夏枯草,連根葉莖花洗擇令淨,於箔上攤曝水乾,以竹刀切長五寸,勿 用鐵刀,置於大鍋中,以水浸過二、三寸,煎煮,候草爛水減三之二,漉去草,取汁約五、六斗,入盆中澄半日,以綿濾去濁滓,以清汁入釜中,慢火煎取一斗,如稀餳狀,瓷瓶封 收。每取梨大,暖酒和服,日再服。或和羹粥亦可。如遠行,即更煉至可丸收之。服至七日,則疼漸平複也。產婦惡露不盡及血暈,一二服便瘥。其藥無忌。又能治風,益心力。(《外台秘要》)
女人難產︰益母草搗汁七大合,煎減半,頓服立止。無新者,以乾者一大握,水七合,煎服。(韋宙《獨行方》)
胎死腹中︰益母草搗熟,以暖水少許,和絞取汁,頓服之。(韋宙《獨行方》)。 產後血暈,心氣欲絕︰益母草研汁,服一盞,絕妙。(《子母秘錄》)
產後血閉不下者︰益母草汁一小盞,入酒一合,溫服。(《聖惠方》)
帶下赤白︰益母草花開時采,搗為末。每服二錢,食前溫湯下。(《集驗方》)
小便尿血︰益母草搗汁,服一升立瘥。此蘇澄方也。(《外台秘要》)
赤白雜痢困重者︰益母草(日乾)、陳鹽梅(燒存性),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白痢乾薑湯、赤痢甘草湯下。名二靈散。(《衛生家寶方》)
小兒疳痢垂死者︰益母草嫩葉,同米煮粥食之,取足,以瘥為度,甚佳。飲汁亦可。(《廣 濟方》)
痔疾下血︰益母草葉,搗汁飲之。(《食醫心鏡》)
一切癰瘡︰婦人妒乳乳癰,小兒頭瘡,及浸淫黃爛熱瘡,疥疽陰蝕︰並用天麻草(切) 五升 急慢疔瘡︰《聖惠方》︰用益母草搗封之,仍絞五合服,即消。《醫方大成》︰用益母草四月連花采之,燒存性。先以小尖刀十字劃開疔根,令血出。次繞根開破,捻出血,拭乾。 以稻草心蘸藥捻入瘡口,令到底。良久當有紫血出,捻令血淨,再捻藥入,見紅血乃止。 一日夜捻藥三、五度。重者二日根爛出,輕者一日出。有瘡根脹起,即是根出,以針挑之。 出後仍敷藥生肌易愈。忌風寒、房室、酒肉、一切毒物。癤毒己破︰益母草搗敷,甚妙。(《斗門方》)
勒乳成癰︰益母為末。水調塗乳上,一宿自瘥。生搗亦得。(《聖惠方》)
喉閉腫痛︰益母草搗爛,新汲水一碗,絞濃汁頓飲,隨吐愈。冬月用根。(《衛生易簡方》)
粉刺黑斑︰《閨閣事宜》云︰五月五日收帶根天麻紫花者,晒乾燒灰。以商陸根搗自然 汁,加酸醋和搜灰作餅,炭火 過收之。半年方用,入面藥,甚能潤肌。蘇頌曰︰唐天後煉 益母草澤面法︰五月五日采根苗具者,勿令著土,曝乾搗羅,以面水和成團,如雞子大,再 曝乾。 仍作一爐,四旁開竅,上下置火,安藥中央。大火燒一炊久,即去大火,留小火養之,勿令火絕。經一複時出之,瓷器中研治,篩再研,三日收用,如澡豆法,日用。一方︰每十兩加滑石一兩,胭脂一錢。 馬咬成瘡︰苦低草,切細,和醋炒塗之。(《孫真人方》)
新生小兒︰益母草五兩,煎水浴之,不生瘡疥。(《簡要濟眾》)
鏨菜
(音慚。《拾遺》)
【集解】藏器曰︰鏨菜生江南陰地,似益母,方莖對節,白花。
時珍曰︰此即益母之白花者,乃《爾雅》所謂 是也。其紫花者,《爾雅》所謂KT 是也。 、KT 皆同一音,乃一物二種。故此條亦主血病,與益母功同。郭璞獨指白花者為益母,昝殷謂白花者非益母,皆欠詳審。嫩苗可食,故謂之菜。寇宗奭言茺蔚嫩苗可煮食,正合此也。
苗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破血,產後腹痛,煮汁服(藏器)。
薇銜
(薇,音眉。《本經》上品)
【釋名】糜銜(《本經》)、鹿銜(《唐本》)、吳風草(《唐本》)、無心(《吳普》)、無顛(《吳普》)、承膏(《別錄》)、承肌(《吳普》)。
恭曰︰南人謂之吳風草。一名鹿銜草,言鹿有疾,銜此草即瘥也。
時珍曰︰據蘇說,則薇銜、糜銜當作麋銜也。鹿、麋一類也。按酈道元《水經注》云︰ 魏興錫山多生薇銜草,有風不偃,無風獨搖。則吳風亦當作無風,乃通。
藏器曰︰一名無心草,非草之無心者,方藥少用。
【集解】《別錄》曰︰薇銜生漢中川澤及冤句、邯鄲。七月採莖葉,陰乾。
恭曰︰此草叢生,似茺蔚及白頭翁,其葉有毛,赤莖。又有大、小二種︰楚人謂大者為大吳風草,小者為小吳風草。
保升曰︰葉似茺蔚,叢生有毛,其花黃色,其根赤黑色。
莖葉
【氣味】苦,平,無毒。《別錄》曰︰微寒。
之才曰︰得秦皮良。
【主治】風濕痺,歷節痛,驚癇吐舌,悸氣賊風,鼠 癰腫(《本經》)。暴症,逐水,療痿蹶。久服輕身明目(《別錄》)。婦人服之,絕產無子(藏器)。煎水,洗瘭疽、甲疽、惡瘡(時珍,出《外科精義》)。
【發明】時珍曰︰麋銜乃《素問》所用治風病自汗藥,而後世不知用之,誠缺略也。《素 問》︰黃帝曰︰有病身熱懈惰,汗出如浴,惡風少氣,此為何病?岐伯曰︰病名酒風。治之以澤瀉、術各三、五分,麋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為後飯。後飯者,先服藥也。
【附方】新二。
年深惡瘡︰無心草根、釣苓根、野狼毒、白丁香各五錢,麝香一字,為末摻之。又方︰無心小兒破傷風病,拘急口噤︰沒心草半兩,白附子(炮)二錢半,為末。每服一字,薄荷 酒灌下。(《聖濟錄》)
【附錄】無心草(宋《圖經》)
頌曰︰生秦州及商州,鳳翔各縣皆出之。三月開花,五月結實,六、七月採根苗,陰乾用。性溫,無毒。主積血,逐氣塊,益筋節,補虛損,潤顏 色,療 泄腹痛。
時珍曰︰麋銜一名無心草,此草功用與之相近,其圖形亦相近,恐即一物也,故附之俟 訪考焉。鼠耳草,亦名無心,與此不同。
夏枯草
(《本經》下品)
【釋名】夕句(《本經》)、乃東(《本經》)、燕面(《別錄》)、鐵色草。
震亨曰︰此草夏至後即枯。蓋稟純陽之氣,得陰氣則枯,故有是名。
【集解】《別錄》曰︰夏枯草生蜀郡川谷,四月採。
恭曰︰處處有之,生平澤。
頌曰︰冬至後生,葉似旋複。三月、四月開花,作穗紫白色,似丹參花,結子亦作穗。 五月便枯,四月採之。
時珍曰︰原野間甚多,苗高一、二尺許,其莖微方。葉對節生,似旋複葉而長大,有細齒,背白多紋。莖端作穗,長一、二寸,穗中開淡紫小花,一穗有細子四粒。丹溪云無子,亦欠察矣。嫩苗瀹過,浸去苦味,油鹽拌之可食。
【正誤】宗奭曰︰今謂之郁臭。自秋便生,經冬不悴,春開白花,夏結子。
震亨曰︰郁臭草有臭味,即茺蔚是也;夏枯草無臭味,明是兩物。俱生於春,夏枯先枯 而無子;郁臭,後枯而結子。
莖葉
【氣味】苦、辛,寒,無毒。
之才曰︰土瓜為之使。伏汞砂。
【主治】寒熱瘰癧鼠 頭瘡,破症,散癭結氣,腳腫濕痺,輕身(《本經》)。
【發明】震亨曰︰本草言夏枯草大治瘰癧,散結氣。有補養厥陰血脈之功,而不言及。 觀其退寒熱,虛者可使,若實者以行散之藥佐之,外以艾灸,亦漸取效。
時珍曰︰黎居土《易簡方》︰夏枯草治目疼,用沙糖水浸一夜用,取其能解內熱、緩肝火也。樓全善云︰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則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藥點之反甚者,亦神效。 蓋目珠連目本,即系也,屬厥陰之經。夜甚及點苦寒藥反甚者,夜與寒亦陰故也。夏枯稟純 陽之氣,補厥陰血脈,故治此如神,以陽治陰也。一男子至夜目珠疼,連眉棱骨,及頭半邊腫痛。用黃連膏點之反甚,諸藥不效。灸厥陰、少陽,疼隨止,半日又作,月餘。以夏枯 草二兩,香附二兩,甘草四錢,為末。每服一錢半,清茶調服。下咽則疼減半,至四、五服良愈矣。
【附方】舊一,新六。
明目補肝,肝虛目睛痛,冷淚不止,筋脈痛,羞明怕日︰夏枯草半兩,香附子一兩。為末 赤白帶下︰夏枯草(花開時采,陰乾)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食前。(《徐氏家傳方》)
血崩不止︰夏枯草為末,每服方寸匕,米飲調下。(《聖惠方》)
產後血暈,心氣欲絕者。夏枯草搗絞汁服一盞,大妙。(《徐氏家傳方》)
撲傷金瘡︰夏枯草(口嚼爛), 上即愈。(《衛生易簡》)
汗斑白點︰夏枯草煎濃汁,日日洗之。(《乾坤生意》)
瘰癧馬刀,不問已潰、未潰,或日久成漏︰用夏枯草六兩,水二鐘,煎七分,食遠溫服。 虛甚者,則煎汁熬膏服,並塗患處,兼以十全大補東加香附、貝母、遠志尤善。此物生血,乃治瘰癧之聖藥也。其草易得,其功甚多。(薛己《外科經驗方》)
劉寄奴草
(《唐本草》)
【釋名】金寄奴(大明)、烏藤菜(《綱目》)。
時珍曰︰按李延壽《南史》云︰宋高祖劉裕,小字寄奴。微時伐荻新洲,遇一大蛇,射 之。明日往,聞杵臼聲。尋之,見童子數人皆青衣,於榛林中搗藥。問其故。答曰︰我主為劉寄奴所射,今合藥敷之。裕曰︰神何不殺之?曰︰寄奴王者,不可殺也。裕叱之,童子皆散,乃收藥而反。每遇金瘡敷之即愈。人因稱此草為劉寄奴草。鄭樵《通志》云︰江南人因 漢時謂劉為卯金刀,乃呼劉為金。是以又有金寄奴之名。江東人謂之烏藤菜云。
【集解】恭曰︰劉寄奴草生江南。莖似艾蒿,長三、四尺,葉似山蘭草而尖長,一莖直 上有穗,葉互生,其子似稗而細。
保升曰︰今出越州,蒿之類也。高四、五尺,葉似菊,其花白色,其實黃白色作穗,夏 月收苗日乾之。
頌曰︰今河中府、孟州、漢中、滁州亦有之。春生苗,莖似艾蒿,上有四棱,高二、三尺以來。葉青似柳,四月開碎小黃白花,如瓦松,七月結實似黍而細,根淡紫色似萵苣。六月、七月採苗及花子通用。
時珍曰︰劉寄奴一莖直上。葉似蒼朮,尖長糙澀,面深背淡。九月莖端分開數枝,一枝攢簇十朵小花,白瓣黃蕊,如小菊花狀。花罷有白絮,如苦 花之絮。其子細長,亦如苦 子。所云實如黍稗者,似與此不同,其葉亦非蒿類。
子(苗同)
【修治】 曰︰凡采得,去莖葉,只用實。以布拭去薄殼令淨,拌酒蒸,從巳至申,曝乾用。
時珍曰︰莖、葉、花、子皆可用。
【氣味】苦,溫,無毒。
【主治】破血下脹。多服令人下痢(蘇恭)。下血止痛,治產後余疾,止金瘡血,極效 (《別錄》)。心腹痛,下氣,水脹血氣,通婦人經脈症結,止霍亂水瀉(大明)。小兒尿血,新者研末服(時珍)。
【附方】舊一,新七。
大小便血︰劉寄奴為末,茶調空心服二錢,即止。(《集簡方》)
折傷瘀血在腹內者︰劉寄奴、骨碎補、延胡索各一兩。水二升,煎七合,入酒及童子小便各一合,頓溫服之。(《千金方》)
血氣脹滿︰劉寄奴穗實為末。每服三錢,酒煎服。不可過多,令人吐利。此破血之仙 藥也。(《衛生易簡方》)
霍亂成痢︰劉寄奴草煎汁飲。(《聖濟總錄》)
湯火傷灼︰劉寄奴搗末。先以糯米漿雞翎掃上,後乃摻末。並不痛,亦無痕,大驗之方。凡湯火傷,先以鹽末摻之,護肉不壞,後乃摻藥為妙。(《經驗方》)
風入瘡口腫痛︰劉寄奴為末。摻之即止。(《聖惠方》)
小兒夜啼︰劉寄奴半兩,地龍(炒)一分,甘草一寸。水煎,灌少許。(《聖濟總錄》)
赤白下痢,陰陽交帶,不問赤白︰劉寄奴、烏梅、白薑等分。水煎服。赤加梅,白加薑。(《艾 元英如宜方》)
曲節草
(宋《圖經》)
【釋名】六月凌(音令。《圖經》)、六月霜(《綱目》)、綠豆青(《圖經》)、蛇藍。
時珍曰︰此草性寒,故有凌、霜、綠豆之名。
【集解】頌曰︰曲節草生筠州。四月生苗,莖方色青有節,葉似劉寄奴而青軟,七、八月著花似薄荷,結子無用。五月、六月採莖葉,陰乾。
莖葉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發背瘡,消癰腫,拔毒。同甘草作末,米汁調服
麗春草
(宋《圖經》)
【釋名】仙女蒿(《圖經》)、定參草。
頌曰︰麗春草,生檀 山川谷,檀 山在高密界。河南淮陽郡、 川及譙郡、汝南郡等,並呼為龍芊草。河北近山、鄴郡、汲郡,並名叢蘭艾。上黨紫團山亦有,名定參草,又名仙女蒿。今所在有之。甚療 黃,人莫能知。
時珍曰︰此草有殊功,而不著其形狀。今罌粟亦名麗春草,九仙子亦名仙女嬌,與此同名,恐非一物也。當俟博訪。
花及根
【氣味】甘,微溫,無毒。
【主治】 黃黃膽(蘇頌)。
【發明】頌曰︰唐天寶中, 川郡楊正進方,名醫皆用有效。其方云︰麗春草療因時患傷熱,變成 黃,遍身壯熱,小便黃赤,眼如金色,面又青黑,心頭氣痛,繞心如刺,頭旋 欲倒,兼脅下有瘕氣,及黃膽等,經用有驗。其藥春三月採花,陰乾一升,搗散。每平明空 腹取三方寸匕,和生麻油一盞頓服,日一服,隔五日再進,以知為度。其根療黃膽,搗汁一盞,空腹頓服,須臾即利三兩行,其疾立已。一劑不能全愈,隔七日更一劑,永瘥。忌酒、面、豬、魚、蒜、粉、酪等。
旋複花
(《本經》下品)
【釋名】金沸草(《本經》)、金錢花(《綱目》)、滴滴金(《綱目》)、盜庚(《爾雅》)、夏菊(《綱目》)、戴椹(《別錄》)。
宗奭曰︰花綠繁茂,圓而覆下,故曰旋複。
時珍曰︰諸名皆因花狀而命也。《爾雅》云︰ ,盜庚也。蓋庚者,金也,謂其夏開黃花,盜竊金氣也。《酉陽雜俎》云︰金錢花,一名毗尸沙,自梁武帝時始進入中國。
【集解】《別錄》曰︰旋複生平澤川谷。五月採花,日乾,二十日成。
弘景曰︰出近道下濕地,似菊花而大。別有旋 根,出河南,北國亦有,形似芎 ,惟 合旋 膏用之,余無所用,非此旋複花根也。
保升曰︰葉似水蘇,花黃如菊,六月至九月採花。
頌曰︰今所在皆有。二月以後生苗,多近水旁,大似紅藍而無刺,長一、二尺以來,葉似柳,莖細。六月開花如菊花,小銅錢大,深黃色。上黨田野人呼為金錢花,七八月採花。 今近道人家園圃所蒔金錢花,花葉並同,極易繁盛,恐即旋複也。
宗奭曰︰旋複葉如大菊,又如艾蒿。秋開花大如梧桐子,花淡黃色,其香過於菊。別有旋花,乃鼓子花,非此花也。見本條。
時珍曰︰花狀如金錢菊。水澤邊生者,花小瓣單;人家栽者,花大蕊簇,蓋壤瘠使然。 其根細白。俗傳露水滴下即生,故易繁,蓋亦不然。
花
【修治】 曰︰采得花,去蕊並殼皮及蒂子,蒸之,從巳至午,晒乾用。
【氣味】鹹,溫,有小毒。《別錄》曰︰甘,微溫,冷利。
權曰︰甘,無毒。大明曰︰無毒。宗奭曰︰苦、甘、辛。
【主治】結氣脅下滿,驚悸,除水,去五臟間寒熱,補中下氣(《本經》)。 消胸上痰結,唾如膠漆,心脅痰水,膀胱留飲,風氣濕痺,皮間死肉,目中眵 ,利大腸,通血脈,益色澤(《別錄》)。主水腫,逐大腹,開胃,止嘔逆不下食(甄權)。行痰水,去頭目風(宗 )。消堅軟痞,治噫氣
【發明】頌曰︰張仲景治傷寒汗下後,心下痞堅,噫氣不除,有七物旋複代赭湯;雜治婦人,有三物旋複湯。胡洽居士治痰飲在兩脅脹滿,有旋複花丸,用之尤多。成無己曰︰硬則氣堅,旋複之咸,以軟痞堅也。
震亨曰︰寇宗奭言其行痰水去頭目風,亦走散之藥。病患涉虛者,不宜多服,冷利大腸,宜戒之。
時珍曰︰旋複乃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藥也。所治諸病,其功只在行水、下氣、通血脈爾。李衛公言︰嗅其花能損目。唐慎微《本草》誤以旋花根方收附此下,今改正之。
【附方】舊一,新三。
中風壅滯︰旋複花,洗淨焙研,煉蜜丸梧子大。夜臥以茶湯下五丸至七丸、十丸。(《經 驗後方》)
半產漏下,虛寒相摶,其脈弦芤︰旋複花湯︰用旋複花三兩,蔥十四莖,新絳少許。水三升,煮一升,頓服。(《金匱要略》)
月蝕耳瘡︰旋複花燒研,羊脂和塗之。(《集簡方》)
小兒眉癬,小兒眉毛眼睫,因癬退不生︰用野油花(即旋複花)、赤箭(即天麻苗)、防 風等分,為末。洗淨,以油調塗之。(《總微論》)
葉
【主治】敷金瘡,止血(大明)。治疔瘡腫毒(時珍)。
根
【主治】風濕(《別錄》)。
青葙
(《本經》下品)
【釋名】草蒿(《本經》)、萋蒿(《本經》)、昆侖草(《唐本》)、野雞冠(《綱目》)、雞冠莧(《綱目》)、子名草決明(《
時珍曰︰青葙名義未詳。胡麻葉亦名青 ,此草又多生於胡麻地中,與之同名,豈以其相似而然耶?青蒿,亦名草蒿,其功相似,而名亦相同,何哉?其子明目,與決明子同功,故 有草決明之名。其花、葉似雞冠,嫩苗似莧,故謂之雞冠莧。鄭樵《通志》言俗名牛尾蒿者,誤矣。
【集解】《別錄》曰︰青葙生平谷道旁。三月採莖葉,陰乾。五月、六月採子。
弘景曰︰處處有之。似麥閘極花,其子甚細。別有草蒿,或作草 ,主療殊相類,形名又相似可疑,而實兩種也。
恭曰︰此草苗高尺餘,葉細軟,花紫白色,實作角,子黑而扁光,似莧實而大,生下濕地,四月、五月採,荊襄人名為昆侖草。
頌曰︰今江淮州郡近道亦有之。二月生青苗,長三、四尺。葉闊似柳而軟。莖似蒿,青 紅色。六月、七月內生花,上紅下白。子黑光而扁,似莨菪。根亦似蒿根而白,直下獨莖生根。六月、八月採子。
時珍曰︰青葙生田野間,嫩苗似莧可食,長則高三四尺。苗、葉、花、實與雞冠花一樣 無別。但雞冠花穗或有大而扁、或團者。此則梢間出花穗,尖長四、五寸,狀如兔尾,水紅色,亦有黃白色者。子在穗中,與雞冠子及莧子一樣難辨。蘇恭言其結角,誤矣。蕭炳言黃花者名陶朱術,與陳藏器所說不同。又有天靈草,亦此類也,並附於下。
莖葉
【修治】 曰︰凡用先燒鐵杵臼,乃搗用之。
【氣味】苦,微寒,無毒。
【主治】邪氣,皮膚中熱,風瘙身癢,殺三蟲(《本經》)。惡瘡疥虱痔蝕,下部 瘡(《別錄》)。搗汁服,大療溫癘(蘇恭)。止金瘡血(大明)。
子
【氣味】苦,微寒,無毒。權曰︰苦,平。
【主治】唇口青(《本經》)。治五臟邪氣,益腦髓,鎮肝,明耳目,堅筋骨,去風寒濕痺(大明)。治肝臟熱毒沖眼,赤障青盲翳腫,惡【發明】炳曰︰理眼,有青葙子丸。
宗奭曰︰青葙子,《經》中不言治眼,惟《藥性論》、《日華子》始言治肝明目。今人多用治眼,殊與《經》意不相當。
時珍曰︰青葙子治眼,與決明子、莧實同功。《本經》雖不言治眼,而云一名草決明,主唇口青,則其明目之功可知矣。目者肝之竅,唇口青者足厥陰經之証,古方除熱亦多用之,青葙子之為厥陰藥,又可知矣。況用之治目,往往有驗,尤可征。據《魏略》云︰初平中有青牛先生,常服青葙子丸,年百餘歲,如五、六十者。
【附方】舊一。 鼻衄不止,眩冒欲死︰青葙子汁三合,灌入鼻中。(《貞元廣利方》)
【附錄】桃朱術
炳曰︰青箱,一種花黃者,名陶朱術,苗相似。
藏器曰︰桃朱術生園中,細如芹,花紫,子作角。以鏡向旁敲之,則子自發。五月五日乃收子,帶之令婦人為夫所愛。
雁來紅
時珍曰︰莖、葉、穗、子並與雞冠同。其葉九月鮮紅,望之如花,故名,吳人呼為老少年。一種六月葉紅者,名十樣錦。
天靈草
時珍曰︰按《土宿真君本草》云︰狀如雞冠花,葉亦如之,折之有液如乳,生江、湖、荊南陂池間。五月取汁,可製雄、硫,煮雌煉砂。
思子
曰︰思莫子、鼠細子,二件真似青葙子,只是味不同。思 子味粗,煎之有涎。
雞冠
(宋《嘉 》)
【釋名】時珍曰︰以花狀命名。
【集解】時珍曰︰雞冠處處有之。三月生苗,入夏高者五、六尺;矬者,才數寸。其葉青柔,頗似白莧菜而窄,梢有赤脈。其莖赤色,或圓、或扁,有筋起。六、七月梢間開花,有紅、白、黃三色。其穗圓長而尖者,儼如青葙之穗;扁卷而平者,儼如雄雞之冠。花大有圍一、二尺者,層層卷出可愛。子在穗中,黑細光滑,與莧實一樣。其穗如秕麥狀。花最耐 久,霜後始蔫。
苗
【氣味】甘,涼,無毒。
【主治】瘡痔及血病(時珍)。
子
【氣味】甘,涼,無毒。
【主治】止腸風瀉血,赤白痢(藏器)。崩中帶下,入藥炒用
花
【氣味】同上。
【主治】痔漏下血,赤白下痢,崩中赤白帶下,分赤白用(時珍)。
【附方】新十一。
吐血不止︰白雞冠花,醋浸煮七次,為末。每服二錢,熱酒下。(《經驗方》)
結陰便血︰雞冠花、椿根白皮等分,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黃 湯下,日二服。(《聖濟總錄》)
糞後下血︰白雞冠花並子(炒),煎服。(《聖惠方》)
五痔肛腫久不愈,變成 瘡︰用雞冠花、鳳眼草各一兩。水二碗,煎湯頻洗。(《衛生寶 鑒》)
下血脫肛︰白雞冠花、防風等分,為末,糊丸梧子大,空心米飲每服七十丸。一方︰白雞冠花(炒)、棕櫚灰、羌活一兩。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永類鈐方》)
經水不止︰紅雞冠花一味,晒乾為末。每服二錢,空心酒調下。忌魚腥、豬肉。(孫氏
《集效方》)
產後血痛︰白雞冠花,酒煎服之。(《李樓奇方》)
婦人白帶︰白雞冠花晒乾,為末。每旦空心酒服三錢。赤帶,用紅者。(孫氏《集效方》)
白帶沙淋︰白雞冠花、苦壺盧等分,燒存性,空心火酒服之。(《摘玄》)
赤白下痢︰雞冠花,煎酒服。赤,用紅;白,用白。(《集簡方》)
紅藍花
(宋《開寶》)
【釋名】紅花(《開寶》)、黃藍頌曰︰其花紅色,葉頗似藍,故有藍名。
【集解】志曰︰紅藍花,即紅花也,生梁漢及西域。《博物志》云︰張騫得種於西域。 今魏地亦種之。 花下作 多刺,花出大。其花曝乾,以染真紅,又作胭脂。
時珍曰︰紅花,二月、八月、十二月皆可以下種,雨後布子,如種麻法。初生嫩葉、苗,亦可食。其葉如小薊葉。至五月開花,如大薊花而紅色。侵晨采花搗熟,以水淘,布袋絞去黃汁又搗,以酸粟米泔清又淘,又絞袋去汁,以青蒿覆一宿,晒乾。或捏成薄餅,陰乾收之。 入藥搓碎用。其子五月收采,淘淨搗碎煎汁,入醋,拌蔬食,極肥美。又可為車脂及燭。
花
【氣味】辛,溫,無毒。
元素曰︰入心養血,謂其苦溫,陰中之陽,故入心。佐當歸,生新血。
好古曰︰辛而甘苦溫,肝經血分藥也。入酒,良。
【主治】產後血暈口噤,腹內惡血不盡絞痛,胎死腹中,並酒煮服。亦主蠱毒(《開寶》)。 多用破留血,少用養血(震亨)。活血潤燥,止痛散腫,通經(時
【發明】時珍曰︰血生於心包,藏於肝,屬於衝任。紅花汁與之同類,故能行男子血脈,通女子經水。多則行血,少則養血。按《養 漫筆》云︰新昌徐氏婦,病產暈已死,但胸膈 微熱。有名醫陸氏曰︰血悶也。得紅花數十斤,乃可活。遂亟購得,以大鍋煮湯,盛三桶於窗格之下,舁婦寢其上熏之,湯冷再加。有頃指動,半日乃蘇。按此亦得唐許胤宗,以黃湯熏柳太後風病之法也。
【附方】舊四,新四。
六十二種風,張仲景治六十二種風,兼腹內血氣刺痛︰用紅花 一大兩,分為四分。以酒一大升,煎鐘半,頓服之。不止再服。(《圖經本草》)
一切腫疾︰紅花,熟,搗,取汁,服。不過三服,便瘥。(《外台秘要》)
喉痺壅塞不通者︰紅藍花搗,絞取汁一小升服之,以瘥為度。如冬月無生花,以乾者浸 濕絞汁,煎熱病胎死︰紅花,酒煮汁,飲二、三盞。(《熊氏補遺》)
胎衣不下︰方同上。(《楊氏產乳》)
產後血暈,心悶氣絕︰紅花一兩,為末,分作二服,酒二盞,煎一盞,連服。如口噤,斡開灌之,或入小便尤妙。(《子母秘錄》)
耳出水 紅藍花三錢半,枯礬五錢。為方去礬。(《聖惠方》)
噎膈拒食︰端午采頭次紅花(無灰酒拌,焙乾)、血竭(瓜子樣者)等分為末。無灰酒一盞,隔湯頓熱,徐咽。初服二分;次日,四分;三日,五分。(楊起《簡便方》)
子
【主治】天行瘡痘,水吞數顆(《開寶》)。 功與花同(蘇頌)。
【附方】舊二,新一。
血氣刺痛︰紅藍子一升。搗碎,以無灰酒一大升拌子,曝乾,重搗篩,蜜丸梧子大,空 心酒下四十丸。(張仲景方)
瘡疽不出︰紅花子、紫草茸各半兩,蟬蛻二錢半,水酒鐘半,煎減半,量大小加減服。 (龐安常《傷寒論》)
女子中風,血熱煩渴︰以紅藍子五合。熬搗,旦日取半大匙,以水一升 渣,細細咽之。(《貞元廣利方》)
苗
【主治】生搗,塗游腫(《開寶》)。
番紅花
(《綱目》)
【釋名】洎夫藍(《綱目》)、撒法郎。
【集解】時珍曰︰番紅花,出西番回回地面及天方國,即彼地紅藍花也。 元時,以入食饌用。按︰張華《博物志》言︰張騫得紅藍花種於西域,則此即一種,或方域地氣稍有異耳。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心憂郁積,氣悶不散,活血。久服令人心喜。又治驚悸(時珍)。
【附方】新一。
人所傳。(王璽《集要》 )
燕脂
(《綱目》)
【釋名】 赦。
時珍曰︰按伏候《中華古今注》云︰燕脂起自紂,以紅藍花汁凝作之。調脂飾女面,產 於燕地,故曰燕脂。或作 赦。匈奴人名妻為閼氏,音同燕脂,謂其顏色可愛如燕脂也。俗作胭肢、胭支者,並謬也。
【集解】時珍曰︰燕脂有四種︰一種以紅藍花汁染胡粉而成,乃《蘇鶚演義》所謂燕脂葉似薊,花似蒲,出西方,中國謂之紅藍,以染粉為婦人面色者也。一種以山燕脂花汁染粉而成,乃《段公路北戶錄》所謂端州山間有花叢生,葉類藍,正月開花似蓼,土人采含苞者為燕脂粉,亦可染帛,如紅藍者也。一種以山榴花汁作成者,鄭虔《胡本草》中載之。 一種以紫礦染綿而成者,謂之胡燕脂,李 《南海藥紫梗是也。大抵皆可入血病藥用。又落葵子亦可取汁和粉飾面,亦謂之胡燕脂,見菜部。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小兒 耳,浸汁滴之(《開寶》)。活血,解痘毒(時珍)。
【附方】新五。
嬰孩鵝口,白濃如紙︰用坯子燕脂,以乳汁調塗之,一宿效。男用女乳,女用男乳。(《集 簡方》)
漏瘡腫痛︰豬膽七個,綿燕脂十個洗水,和勻,搽七次即可。(《救急方》)
防痘入目︰燕脂嚼汁點之。(《集簡方》)
痘瘡倒陷︰乾燕脂三錢,胡桃(燒存性)一個,研末,用胡荽煎酒服一錢,再服取效。 (《救急方》)
大薊、小薊
(《別錄》中品)
【釋名】虎薊(弘景)、馬薊(《范華》)、雞項草(《圖經》)、小薊是貓薊,葉並多刺,相似。田野甚多,方藥少用。 虎、曰貓,因其苗狀猙獰也。曰馬者,大也。牛蒡,因其根似牛蒡根也。雞項,因其莖似雞之項也。千針、紅花,皆其花狀也。鄭樵《通志》謂《爾雅》之KT ,曰狗毒者即此,未知是否?
【集解】《別錄》曰︰大小薊,五月採。
恭曰︰大小薊,葉雖相似,功力有殊。大薊生山谷,根療癰腫;小薊生平澤,不能消腫,而俱能破血。
頌曰︰小薊處處有之,俗名青刺薊。二月生苗,二、三寸時,並根作菜,茹食甚美。四月高尺餘,多刺,心中出花,頭如紅藍花而青紫色,北人呼為千針草。四月採苗,九月採根,並陰乾用。大薊苗根與此相似,但肥大爾。
宗奭曰︰大、小薊皆相似,花如髻。但大薊高三四尺,葉皺;小薊高一尺許,葉不皺,以此為異。作菜雖有微芒,不害人。
大薊根葉(同)
【氣味】甘,溫,無毒。弘景曰︰有毒。權曰︰苦,平。
大明曰︰葉涼。
【主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鼻衄,令人肥健(《別錄》)。 搗根絞汁服半升,主崩中血下立瘥(甄權)。葉︰治腸癰,腹臟瘀血,作暈撲損,生研,酒並小便任服。又惡瘡疥癬,同鹽研 之(大明)。
小薊根(苗同)
【氣味】甘,溫,無毒。大明曰︰涼。
【主治】養精保血(《別錄》)。破宿血,生新血,暴下血血崩,金瘡出血,嘔血等,絞取汁溫服。作煎和糖,合金瘡,及蜘蛛蛇蠍毒,服之亦佳(藏器)。治熱毒風,並胸膈煩悶,苗︰去煩熱,生研汁服(並大明)。作菜食,除風熱。夏月熱煩瘥(孟詵)。
【發明】大明曰︰小薊力微,只可退熱,不似大薊能健養下氣也。
恭曰︰大小薊皆能破血。但大薊兼療癰腫,而小薊專主血,不能消腫也。
【附方】舊六,新九。
心熱吐血口乾︰用刺薊葉及根,搗絞取汁,每頓服二小盞。(《聖惠方》)
舌硬出血不止︰刺薊搗汁,和酒服。乾者為末,冷水服。(《普濟方》)
九竅出血︰方同上。(《簡要濟眾》)
卒瀉鮮血︰小薊葉搗汁,溫服一升。(《梅師方》)
崩中下血︰大、小薊根一升,酒一斗,漬五宿,任飲。亦可酒煎服,或生搗汁。溫服。 又方︰小薊莖葉洗切,研汁一盞,入生地黃汁一盞,白朮半兩,煎減半,溫服。(《千金方》)
墮胎下血︰小薊根葉、益母草五兩。水二大碗,煮汁一碗,再煎至一盞,分二服,一日服盡。(《聖濟總錄》)
金瘡出血不止︰小薊苗搗爛塗之。(孟詵《食療本草》)
小便熱淋︰馬薊根,搗汁服。(《聖惠方》)
鼻塞不通︰小薊一把,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外台秘要》方)
小兒浸淫,瘡痛不可忍,發寒熱者︰刺薊葉新水調敷瘡上,乾即易之。(《簡要濟眾方》)
癬瘡作癢︰刺薊葉,搗汁服之。(《千金方》)
婦人陰癢︰小薊煮湯,日洗三次。(《普濟方》)
諸 不合︰虎薊根、貓薊根、酸棗根、枳根、杜衡各一把,斑蝥三分。炒為末,蜜丸棗 大。 疔瘡惡腫︰千針草四兩,乳香一兩,明礬五錢,為末。酒服二錢,出汗為度。(《普濟 方》)
續斷
(《本經》上品)
【釋名】屬折(《本經》)、接骨(《別錄》)、龍豆(《本經》)、南草(《別錄》)。
時珍曰︰續斷、屬折、接骨,皆以功命名也。
【集解】《別錄》曰︰續斷生常山山谷,七月、八月採,陰乾。 日采。
弘景曰︰按《桐君藥錄》云︰續斷生蔓延,葉細莖如荏,大根本,黃白有汁,七月、八月採根。今皆用莖葉節節斷,皮黃皺,狀如雞腳者,又呼為桑上寄生。時人又有接骨樹,高丈餘許,葉似蒴 ,皮主金瘡。廣州又有續斷藤,一名諾藤,斷其莖,以器承取汁飲,療虛損絕傷,用沐頭,長發,折枝插地即生。恐皆非真。李當之云是虎薊,與此大乖,但虎薊亦療血。
恭曰︰所在山谷皆有。今俗用者,葉似苧而莖方,根如大薊,黃白色。陶說非也。
頌曰︰今陝西、河中、興元、舒、越、晉、絳諸州亦有之。三月以後生苗,幹四棱,似苧麻,葉兩兩相對而生。四月開花,紅白色,似益母花。根如大薊,赤黃色。謹按︰《范汪 方》云︰續斷即是馬薊,與小薊葉相似,但大於小薊爾。葉似旁翁菜而小濃,兩邊有刺,刺 人,其花紫色,與今越州所圖者相類。而市之貨者,亦有數種,少能辨其粗良。醫人但以節節斷、皮黃皺者為真。
曰︰凡使勿用草茅根,緣真相似,若誤服令人筋軟。
時珍曰︰續斷之說不一。桐君言是蔓生,葉似荏。李當之、范汪並言是虎薊。《日華子》 言是大薊,一名山牛薊條,頗難依據。但自漢以來,皆以大薊為續斷,相承久矣。究其實,則二蘇所云,似與桐君相符,當以為正。今人所用,以川中來,色赤而瘦,折之有煙塵起者為良焉。鄭樵《通志》 謂范汪所說者乃南續斷,不知何據?蓋以別川續斷耳。
根
【修治】 曰︰凡采得根,橫切銼之,又去向裡硬筋,以酒浸一伏時,焙乾,入藥用。
【氣味】苦,微溫,無毒。《別錄》曰︰辛。普曰︰神農、雷公、李當之︰苦,無毒;扁鵲︰辛,無毒。
之才曰︰地黃為之使,惡雷丸。
【主治】傷寒,補不足,金瘡癰瘍折跌,續筋骨,婦人乳難。久服益氣力 婦人崩中漏血,金瘡血內漏,止痛生肌肉,及 傷惡血腰痛毒,通宣血脈(甄權)。助氣,補五勞七傷,破症結瘀婦 人產前後一切病,胎漏,子宮冷,面黃虛腫,縮小便,止泄精尿血(大明)。
【發明】時珍曰︰宋張叔潛秘書,知劍州時,其閣下病血痢。一醫用平胃散一兩,入川 續斷末二錢半。每服二錢,水煎服即愈。紹興壬子,會稽時行痢疾。叔潛之子以方傳人,往 往有驗。小兒痢服之效。
【附方】舊二,新二。
小便淋瀝︰生續斷搗絞汁服。即馬薊根也。(《古今錄驗》)
妊娠胎動,兩、三月墮,預 宜服此︰川續斷(酒浸)、杜仲(薑汁炒去絲)各二兩。為末,棗肉煮爛杵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產後諸疾血暈,心悶煩熱,厭厭氣欲絕,心頭硬,乍寒乍熱︰續斷皮一握。 水三升,煎二升,分三服。如人行一裡,再服,無所忌。此藥救產後垂死。(《子母秘錄》)
打撲傷損,閃肭骨節︰用接骨草葉搗爛罨之,立效。(《衛生易簡方
苦
(音襖。《別錄》下品)
【釋名】鉤、 (《爾雅》)、苦板。
時珍曰︰凡物稚曰 ,此物嫩時可食,故以名之。
【集解】弘景曰︰苦 處處有之,傖人取莖生食之。
保升曰︰所在下濕地有之,莖圓無刺,可生啖,子若貓薊。五月五日采苗,曝乾。
恭曰︰今人以為漏蘆,非也。
時珍曰︰《爾雅》鉤、 。即此苦 也。 大如拇指,中空,莖頭有苔似薊,初生可食。許慎《說文》言︰江南人食之下氣。今浙東人清明節采其嫩苗食之,云一年不生瘡癤。亦搗汁和米為食,其色清,久留不敗。《造化指南》 云︰苦板大者名苦藉,葉如地其無花實者,名地膽草,汁苦如膽也。處處濕地有之。入爐火家用。
苗
【氣味】苦,微寒,無毒。
【主治】面目通身漆瘡。燒灰敷之,亦可生食(《別錄》)。燒灰療金 治丹毒(大明)。煎湯洗痔,
漏蘆
(《本經》上品)
【釋名】野蘭(《本經》)、莢蒿(蘇恭)、時珍曰︰屋之西北黑處謂之漏;凡物黑色謂之蘆。此草秋後即黑,異於眾草,故有漏蘆 之稱。《唐韻》作KT ,其莢如麻,故俗呼為鬼油麻云。
【集解】《別錄》曰︰漏蘆生喬山山谷。八月採根,陰乾。
弘景曰︰喬山應是黃帝所葬處,乃在上郡。今出近道。市人取苗用之。俗中取根名鹿驪 根,苦酒摩以療瘡疥。
恭曰︰此藥俗名莢蒿,莖葉似白蒿,花黃,生莢,長似細麻之莢,大如箸許,有四五瓣,七、八月後皆黑,異於眾草,蒿之類也。常用其莖葉及子,未見用根。其鹿驪,山南謂之木藜蘆,有毒,非漏蘆也。今人以馬薊似苦 者為漏蘆,亦非也。
志曰︰別本注言漏蘆莖大如箸,高四五尺,子房似油麻房而小。江東人取其苗用,勝於根。江寧及上黨者佳。陶云鹿驪,蘇云木藜蘆,皆非也。漏蘆自別。
藏器曰︰南人用苗,北土用根,乃樹生,如茱萸樹,高二三尺,有毒殺蠱,山人以洗瘡疥。
保升曰︰葉似角蒿,今曹、兗州下濕處最多。六月、七月採莖,日乾,黑於眾草。
大明曰︰花苗並可用。形並氣味似乾牛蒡,頭上有白花子。
頌曰︰今汴東州郡及秦、海州皆有之。舊說莖葉似白蒿,花黃有莢,莖若箸大,房類油麻而小。今諸郡所圖上,惟單州者差相類;沂州者花葉頗似牡丹;秦州者花似單葉寒菊,紫色,五、七枝同一幹;海州者,花紫碧,如單葉蓮花,花萼下及根旁有白茸裹之,根如蔓荊而細,又類蔥本,黑色,淮甸人呼為老翁花。三州所生花雖別,而葉頗相類,但秦、海州者葉更作鋸齒狀。一物而殊類如此,醫家何所適從?當依舊說,以單州出者為勝。又本草飛廉一名漏蘆,云與苦 相類,其根生則肉白皮黑,乾則黑如玄參。七、八月採花,陰乾用。 所說與秦州、海州所圖漏蘆花、葉及根頗相近,然彼人但名漏蘆,不曰飛廉也。
曰︰一種真似漏蘆,只是味苦、酸,誤服令人吐不止。
時珍曰︰按沈存中《筆談》云︰今方家所用漏蘆乃飛廉也。飛廉一名漏蘆,苗似苦,根如牛蒡綿頭者是也。采時用根。今閩中所謂漏蘆,莖如油麻,高六七寸,秋深枯黑如漆,采時用苗,乃真漏蘆也。余見飛廉下。
根苗
【修治】 曰︰凡采得漏蘆,細銼,以生甘草相對拌蒸之,從巳至申,揀出晒乾用。
【氣味】苦、鹹,寒,無毒。《別錄》曰︰大寒。藏器曰︰有毒。
杲曰︰無毒。足陽明本經藥也。
大明曰︰連翹為之使。
【主治】皮膚熱毒,惡瘡疽痔,濕痺,下乳汁。久服輕身益氣,耳目聰明,不老延 年(《本經》)。止遺溺,熱氣瘡癢如麻豆,可作浴湯(《別風赤眼,小兒壯熱,撲損,續筋骨,乳癰、瘰癧、金瘡,止血排膿,補血長肉,通經脈(大明
【發明】弘景曰︰此藥久服甚益人,而服食方罕見用之。近道出者,惟療 疥耳,市人皆取苗用。 為手足陽明藥,而古方治癰疽發背,以漏蘆湯為首稱也。龐安常《傷寒論》治癰疽及預解時行痘疹熱,用漏蘆葉,云無則以山梔子代之。亦取其寒能解熱,蓋不知其能入陽明之故也。
【附方】舊二,新六。
腹中蛔蟲︰漏蘆為末,以餅 和方寸匕,服之。(《外台秘要》)
時泄痢,冷熱不調︰以漏蘆一兩,杵為散。每服一錢,以豬肝一兩,入鹽少許,以水同煮熟,空心頓食之。(《聖惠方》)
入藥末一半,同熬成膏,入後末和丸梧子大,每溫水下三十丸。(《聖濟總錄》)
產後帶下︰方同上。 乳汁不下,乃氣脈壅塞也,又治經絡凝滯,乳內脹痛,邪畜成癰,服之自然內消︰漏 二兩半,蛇蛻十條(炙焦),栝蔞十個(燒存性)。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良久以熱羹 湯投之,以通為度。(《和劑方》)
歷節風痛,筋脈拘攣︰古聖散︰用漏蘆(麩炒)半兩,地龍(去土炒)半兩,為末。生薑二兩取汁,入蜜三兩,同煎三五沸,入好酒五合,盛之。每以三杯,調末一錢,溫服。(《聖濟總錄》)
一切癰疽發背,初發二日,但有熱証,便宜服漏蘆湯,退毒下膿,乃是宣熱拔毒之劑,熱退 半兩,大黃(微炒)一兩,為細末。每服二錢,薑棗湯調下。(李迅《癰疽集驗方》)
白禿頭瘡︰五月收漏蘆草,燒灰,豬膏和塗之。(《聖濟總錄》)
飛廉
(《本經》上品)
【釋名】漏蘆(《別錄》)、木禾(《別錄》)、(《別錄》)、伏豬(同)、天薺(同)。 尾,有角,能致風氣。此草附莖有皮如箭羽,複療風邪,故有飛廉、飛雉、飛輕諸名。
【集解】《別錄》曰︰飛廉生河內川澤,正月採根,七月、八月採花,陰乾。
弘景曰︰處處有之。極似苦 ,惟葉多刻缺,葉下附莖,輕有皮起似箭羽,其花紫色。 俗方殆無用,而道家服其枝莖,可得長生,又入神枕方。今既別有漏蘆,則此漏蘆乃別名爾。
恭曰︰此有兩種︰一種生平澤中,是陶氏所說者。一種生山岡上者,葉頗相似,而無刻 缺,且多毛,其莖亦無羽,其根直下,更無旁枝,生則肉白皮黑,中有黑脈,日乾則黑如玄參。用莖葉及根,療疳蝕殺蟲,與平澤者俱有驗。今俗以馬薊似苦 者為漏蘆,並非是也。
保升曰︰葉似苦 ,莖似軟羽,花紫色,子色白。所在平澤皆有,曰︰凡使,勿用赤脂蔓,與飛廉形狀相似,只赤脂蔓見酒則色便如血,以此可表識之
頌曰︰今秦州所圖漏蘆,花似單葉寒菊,紫色,五、七枝同一幹。海州所圖漏蘆,花紫碧色,如單葉蓮花,花萼下及根旁有白茸裹之,根黑色,如蔓荊而細,又類蔥本,與陶蘇所說飛廉相近,然彼但謂之漏蘆。今醫家罕有用飛廉者,不能的識。
時珍曰︰飛廉,亦蒿類也。蘇頌《圖經》疑海州所圖之漏蘆是飛廉。沈存中《筆談》亦言飛廉根如牛蒡而綿頭。古方漏蘆散下云,用有白茸者則是有白茸者,乃飛廉無疑矣。今考 二物氣、味、功、用俱不相遠,似可通用,豈或一類有數種,而古今名稱各處不同乎?
根及花
【修治】 曰︰凡用根,先刮去粗皮,杵細,以苦酒拌一夜,漉出,日乾細杵用。
【氣味】苦,平,無毒。權曰︰苦、咸,有毒。
【主治】骨節熱,脛重酸疼。久服令人身輕(《本經》)。 螫針刺,魚子細起,熱瘡癰疽痔,濕痺,止風邪咳嗽,下乳汁。久服益氣明目不老,可煮可乾用(《別錄》)。主留血(《甄權》)。療疳蝕,殺蟲(蘇恭)。 小兒疳痢,為散,漿水服,大效(蕭炳)。治頭風旋暈(時珍)。
【發明】時珍曰︰葛洪《抱朴子》書,言飛廉單服可輕身延壽。又言服飛廉煎,可遠涉 疾行,力數倍於常。《本經》、《別錄》所列亦是良藥,而後人不知用,何哉?
【附方】舊一。 若不痛,非疳也。下部蟲如馬尾大,相纏出無數。十日瘥,二十日平複。(《千金翼方》)
苧麻
(《別錄》下品)。
【釋名】時珍曰︰苧麻作 ,可以績 ,故謂之 。凡麻絲之細者,為 ;粗者為 。 陶弘景云︰苧即今績苧麻是也。麻字從廣,從林(音派),象屋下林麻之形。廣音掩。
【集解】頌曰︰苧麻舊不著所出州土,今閩、蜀、江、浙多有之。剝其皮可以績布。苗高七八尺。葉如楮葉而無叉,面青背白,有短毛。夏秋間著細穗青花。其月、八月採。按陸璣《草木疏》云︰苧一科數十莖,宿根在土中,至春自生,不須栽種。荊 揚間歲三刈,諸園種之歲再刈,便剝取其皮,以竹刮其表,濃處自脫,得裡如筋者煮之,用緝布。今江、浙、閩中尚複如此。 數十穗,青白色。
時珍曰︰苧,家苧也。又有山苧,野苧也。有紫苧,葉面紫;白苧,葉面青,其背皆白。 可刮洗煮食救荒,味甘美。其子茶褐色,九月收之,二月可種。宿根亦自生。
根
【氣味】甘,寒,無毒。權曰︰甘,平。大明曰︰甘、滑,冷,無毒。
【主治】安胎,貼熱丹毒(《別錄》)。治心膈熱,漏胎下血,產前後心煩,天行熱疾,大渴大狂,服金石藥人心熱, 毒箭蛇蟲咬(大明)。漚苧汁
【發明】震亨曰︰苧根大能補陰而行滯血,方藥或惡其賤,似未曾用也。
藏器曰︰苧性破血,將苧麻與產婦枕之,止血暈。產後腹痛,以苧安腹上即止也。又蠶咬人毒入肉,取苧汁飲之。今人以苧近蠶種,則蠶不生是矣。
【附方】舊四,新八。
痰哮咳嗽︰苧根( 存性),為末,生豆腐蘸三五錢,食即效。未全,可以肥豬肉二、三片蘸食,甚妙。(《醫學正傳》)
小便不通︰《聖惠方》︰用麻根、蛤粉各半兩,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新汲水下。《摘玄方》︰用苧根洗研,攤絹上,貼少腹連陰際,須臾即通。 妙。亦治諸淋。(《聖惠方》)
五種淋疾︰苧麻根兩莖,打碎。以水一碗半,煎半碗,頓服即通,大妙。(《斗門方》)
妊娠胎動,忽下黃汁如膠,或如小豆汁,腹痛不可忍者︰苧根(去黑皮,切)二升,銀一斤,水九升,煎四升。每服以水一升,入酒半升,煎一升,分作二服。一方︰不用銀。(《梅 師方》)
肛門腫痛︰生苧根搗爛,坐之良。(《瀕湖集簡方》)
脫肛不收︰苧根搗爛,煎湯熏洗之。(《聖惠方》)
癰疽發背,初起未成者。苧根(熟)搗敷上,日夜數易,腫消則瘥。(《圖經本草》)
五色丹毒︰苧根煮濃汁,日三浴之。(《外台秘要》)
雞魚骨哽︰《談野翁試驗方》︰用苧麻根搗汁,以匙挑灌之,立效。《醫方大成》︰用野苧 麻根搗碎,丸如龍眼大,魚骨魚湯
葉
【氣味】同根。
【主治】金瘡傷折血出,瘀血(時珍)。
【發明】時珍曰︰苧麻葉甚散血,五月五日收取,和鍛石搗作團,晒乾收貯。遇有金瘡折損者,研末敷之,即時六月收野苧葉、蘇葉,生豬血試之,可驗也。秋冬用乾葉亦可。
【附方】新三。
五日采麻葉,陰乾為末。每服二錢,冷水調下。勿吃熱物,令人悶倒。只吃冷物。小兒半錢。(《楊子建護命方》)
冷痢白凍︰方同上。 蛇虺咬傷︰青麻嫩頭搗汁,和酒等分,服三盞。以渣敷之,毒從竅中出,以渣棄水中即不發。看傷處 有竅是雄蛇,無竅是雌蛇,以針挑破傷處成竅,敷藥。(《摘玄方》)
麻
( ,音頃。《唐本草》)
【釋名】白麻。
時珍曰︰ 一作KT ,又作KT ,種必連頃,故謂之KT 也。
【集解】恭曰︰ ,即KT 麻也。今人取皮作布及索者。實似大麻子,九月、十月採,陰乾。
頌曰︰處處有之。北人種以績布,及打繩索。苗高四、五尺,或六、七尺,葉似苧而薄,花黃,實殼如蜀葵,其中子黑色。
時珍曰︰ 麻今之白麻也。多生卑濕處,人亦種之。葉大似桐葉,團而有尖。六七月開黃花。結實如半磨形,有齒,嫩青老黑。中子扁黑,狀如黃葵子。其莖輕虛潔白。北人取皮作麻。以莖蘸硫黃作淬燈,引火甚速。其嫩子,小
實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赤白冷熱痢,炒研為末,每蜜湯服一錢。癰腫無頭者,吞一枚(蘇恭)。 生眼翳瘀肉,起倒睫拳毛(時珍)。
根
【主治】亦治痢,古方用之(蘇頌)。
【附方】新三。
一切眼疾︰ 麻子一升。為末。以 豬肝批片,蘸末炙服一字,陳米飲下,磨去殼,馬尾篩取黃肉去焦殼,每十兩可得四兩藥慢炙熟,為末,醋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一方︰以KT 實內袋中蒸熟,暴為末,蜜丸。溫水下。(《聖濟總錄》)
大青
(《別錄》中品)
【釋名】時珍曰︰其莖葉皆深青,故名。
【集解】《別錄》曰︰大青三四月採莖,陰乾。
弘景曰︰今出東境及近道,紫莖長尺許,莖、葉皆用。
頌曰︰今江東州郡及荊南、眉、蜀、濠、淄諸州皆有之。春生青紫莖,似石竹苗葉,花 紅紫色,似馬蓼,亦似芫花,根黃,三月、四月採莖葉,陰乾用。
時珍曰︰處處有之。高二、三尺,莖圓。葉長三、四寸,面青背淡,對節而生。八月開小花,紅色成簇。結青實大如椒顆。九月色赤。
莖葉
【氣味】苦,大寒,無毒。權曰︰甘。時珍曰︰甘、微鹹,不苦。
【主治】時氣頭痛,大熱口瘡(《別錄》)。除時行熱毒權)。治熱毒風,心主熱毒痢,黃膽、喉痺、丹毒(時珍)。
【發明】頌曰︰古方治傷寒黃汗、黃膽等,有大青湯。又治傷寒頭身強、腰脊痛,葛根湯內亦用大青。大抵時疾多用之。 寒也。朱肱《活人書》治傷寒發赤斑煩痛,有犀角大青湯、大青四物湯。故李象先《指掌賦》 云︰陽毒則狂斑煩亂,以大青、升麻,可回困篤。
【附方】新六。喉風喉痺︰大青葉搗汁灌之,取效止。(《衛生易簡方》)
小兒口瘡︰大青十八銖,黃連十二銖。水三升,煮一升服。一日二服,以瘥為度。(《千金方》)
熱病下痢 困篤者︰大青湯︰用大青四兩,甘草、赤石脂三兩,膠二兩,豉八合。水一斗,煮三升,分三服,不過二劑瘥。(《肘後方》)
熱病發斑,赤色煩痛︰大青四物湯︰用大青一兩,阿膠、甘草各二錢半,豉二合,分三服。每用水一盞半,煎一盞,入膠烊化服。又犀角大青湯︰用大青七錢半,犀角二錢半,梔 子十枚,豉二撮,分二服。每服水一盞半,煎八分,溫服。(《南陽活人書》)
肚皮青黑,小兒卒然肚皮青黑,乃血氣失養,風寒乘之,危惡之候也︰大青為末,納口 中,以酒送下。(《保幼大全方》)
小青
(宋《圖經》)
【集解】頌曰︰小青生福州,三月生花,彼土人當月採葉用之。
葉
【氣味】溫,無毒。
【主治】生搗,敷癰腫瘡癤甚效(蘇頌)。治血痢腹痛,研汁服,解
【附方】新三。
蛇虺螫傷︰《衛生易簡方》︰用小青一握(細研),入香白芷半兩。酒調服。手 患處,候 黃水出為效。《摘玄方》︰用小青、大青、牛膝葉同搗汁,和酒服,以渣敷之。 中暑發昏︰小青葉(井水浸去泥),控乾,入沙糖擂汁,急灌之。(《壽域方》)
葫蘆巴
(宋《嘉 》)
【釋名】苦豆。
【集解】禹錫曰︰葫蘆巴出廣州並黔州。春生苗,夏結子,子作細莢,至秋采。今人多用嶺南者。或云是番蘿蔔子,未審的否?
頌曰︰今出廣州。或云種出海南諸番,蓋其地蘆菔子也。舶客將種蒔於嶺外亦生,然不及番中來者真好。今醫家治元臟虛冷為要藥,而唐已前方不見用,本草不著,蓋是近出。
【修治】時珍曰︰凡入藥,淘淨,以酒浸一宿,晒乾,蒸熟或炒過用。
【氣味】苦,大溫,無毒。杲曰︰純陽。
【主治】元臟虛冷氣。得附子、硫黃,治腎虛冷,腹脅脹滿,面色青黑。得 香子、桃仁,治膀胱氣甚效(嘉 )。治冷氣疝瘕,寒濕腳氣,益右腎,暖丹田(時珍)。
【發明】宗奭曰︰膀胱氣,用此合桃仁(麩炒)等分。為末,半為散,半以酒糊和丸梧 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鹽酒下;其散,以熱米飲下,與丸子相間,空心服,日各一、二服。時珍曰︰葫蘆巴,右腎命門藥也。元陽不足,冷氣潛伏,不能歸元者,宜之。宋
《惠民和劑局方》,有葫蘆巴丸,治大人、小兒,小腸奔豚偏墜,及小腹有形如卵,上下走 痛,不可忍者。用葫蘆巴八錢,茴香六錢,巴戟(去心)、川烏頭(炮去皮)各二錢,楝實(去核)四錢,吳茱萸五錢。並炒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小兒五丸,鹽酒下。太醫薛已云︰一人有人病目不睹,思食苦豆,即葫蘆巴,頻頻不缺。不周歲而目中微痛,如蟲行入 ,漸明而愈。按︰此亦因其益命門之功,所謂益火之原,以消陰翳是也。
【附方】新六。
小腸氣痛︰葫蘆巴(炒)研末,每服二錢,茴香酒下。(《直指方》)
腎臟虛冷,腹脅脹滿︰葫蘆巴(炒)二兩,熟附子、硫黃各七錢五分。為末,酒煮曲糊丸梧桐子大,每鹽湯下三、四十丸。(《聖濟總錄》)
冷氣疝瘕︰葫蘆巴(酒浸晒乾)、蕎麥(炒,研面)各四兩,小茴香一兩。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或鹽酒下。服至 兩月,大便出白膿,則除根。(方廣《心法附余》)
陰 腫痛偏墜,或小腸疝氣,下元虛冷,久不愈者,沉香內消丸主之︰沉香、木香各半兩,葫蘆巴(酒浸炒)、小茴香(炒)各二兩。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鹽酒下。 氣攻頭痛︰葫蘆巴(炒)、三棱(酒浸焙)各半兩,乾薑(炮)二錢半,為末,薑湯或溫酒每服二錢。(《濟生方》)
寒濕腳氣,腿膝疼痛,行步無力︰胡蘆巴(酒浸一宿,焙)、破故紙(炒 香)各四兩。為末。以木瓜切頂去瓤,安藥在內令滿,用頂合住簽定,爛蒸,搗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溫酒下。(《楊氏家藏方》)
蠡實
(《本經》中品)
【釋名】荔實(《別錄》)、馬藺子(《唐本》)
馬帚(《爾雅》)、鐵掃帚(《救荒》)、劇草(《本經》 三堅。
恭曰︰此即馬藺子也。《月令》︰仲冬荔挺出。鄭玄注云︰荔,馬薤也。《通俗文》云︰一名馬藺。本草謂之荔實。 高誘云︰荔挺出,荔草挺出也。講禮者不識,呼為荔挺,又作馬莧,並誤矣。馬莧亦名豚耳,即馬齒也。 河南北人呼為鐵掃帚,是矣。
【集解】《別錄》曰︰蠡實生河東川谷,五月採實,陰乾。 諸郡及鼎、澧州亦有之,近汴尤多。葉似薤而長濃,三月開紫碧花,五月結實作角子,如麻大而赤色有棱,根細長,通黃色,人取以為刷。三月開花,五月採實,並陰乾用。許慎《說 文》云︰荔似蒲而小,根可為刷。高誘云︰河北平澤率生之。江東頗多,種於階庭,但呼為旱蒲,不知即馬薤也。
時珍曰︰蠡草生荒野中,就地叢生,一本二、三十莖,苗高三、四尺,葉中抽莖,開花 結實。
【正誤】宗奭曰︰蠡實,陶隱居言方藥不用,俗無識者。本草諸家所注不相應。若果是馬藺,則《日華子本草》不當更言可為菜蔬。蓋馬藺葉出土已硬,又無味,馬牛皆不食,豈 堪人食?今不敢以蠡實為馬藺,更俟博識。 荔字之訛也。張揖《廣雅》云︰荔又名馬藺,其說已明。又按︰周定王《救荒本草》言︰其嫩苗味苦,炸熟換水浸去苦味,油鹽調食,則馬藺亦可作菜矣。寇氏但據陶說疑之,欠考矣。 陶氏不識藥多矣。今正其誤。
實
【修治】時珍曰︰凡入藥炒過用,治疝則以醋拌炒之。
【氣味】甘,平,無毒。保升曰︰寒。
頌曰︰山人服之,云大溫,甚有奇效。
【主治】皮膚寒熱,胃中熱氣,風寒濕痺,堅筋骨,令人嗜食。久服輕身(《本經 》)。止心煩滿,利大小便,長肌膚肥大(《別錄》)。療金瘡血內流,癰腫,有效(蘇恭)。婦人血氣煩悶,產後血暈,並經脈不止,崩中帶下,消一切瘡癤,止鼻衄吐血,通小腸,消酒毒,治黃病,殺蕈毒,敷蛇蟲咬 (大明)。治小腹疝痛,腹內冷積,水痢諸病(時珍)。
【附方】舊二,新六。
諸冷極病,醫所不治者︰馬藺子九升洗淨,空腹服一合,酒下,日三服寒疝諸疾,寒疝不能食,及腹內一切諸疾,消食肥肌。馬藺子一升,每日取一把,以面拌煮吞之,服盡愈。(姚僧坦《集驗方》)
喉痺腫痛︰《衛生易簡方》︰用蠡實一合,升麻五分,水一升,煎三合,入少蜜攪勻,細呷,大驗。《聖惠方》︰用馬藺子二升,升麻一兩。為末,蜜丸。水服一錢。又方︰馬藺子八錢,牛蒡子六錢。為末,空心溫水服方寸匕。水痢百病︰張文仲《備急方》︰用馬藺子,以六月六日面熬,各等分,為末,空心米飲服方寸匕。如無六月六日面,常面亦可,牛骨灰亦可。又方︰馬藺子、乾薑、黃連各等分,為散,熟湯服二方寸匕,入腹即斷也。冷、熱皆治,常用神效,不得輕之。忌豬肉、冷水。腸風下血,有疙瘩瘡,破者不治︰馬藺子一斤(研破 酒浸,夏三、冬七日,晒乾),何首烏半斤,雄黃、雌黃各四兩,為末,以浸藥酒打糊丸梧 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下,日三服,見效。(《普濟方》)
花、莖及根、葉
【主治】去白蟲(《本經》)。療喉痺
【發明】頌曰︰蠡草、花、實,皆入藥。《列仙傳》云︰寇先生宋人,好種荔,食其葩 實,是矣。
時珍曰︰按《葉水東日記》云︰北方田野人患胸腹飽脹者,取馬楝花擂涼水服,即泄數行而愈。 據此則多服令人泄之說有驗,而蠡實之為馬藺更無疑矣。
【附方】舊三,新七。
睡死不寤︰蠡實根一握,杵爛,以水絞汁,稍稍灌之。(《外台秘要》)
喉痺口噤︰馬藺花二兩,蔓荊子一兩,為末,溫水服一錢。 喉痺腫痛,喘息欲死者︰《外台秘要》︰用馬藺根、葉二兩,水一升半,煮一盞,細飲之,立瘥。《聖惠方》︰用根搗汁三合,蜜一合,慢火熬成,徐徐點之,日五七度。一方︰單 汁飲之,口噤者灌下。無生者,以刷煎汁。 沙石熱淋︰馬藺花七枚(燒),故筆頭二七枚(燒),粟米一合(炒)。為末。每服三錢,酒下,日二服。名通神散。 小便不通︰馬藺花(炒)、茴香(炒)、葶藶(炒),為末,每酒服二錢。(《十便良方》)
一切癰疽,發背惡瘡︰用鐵掃帚,同松毛、牛膝,以水煎服。(《乾坤生意》)
面上瘢 ︰取鐵掃帚,地上自落葉,並子,煎湯頻洗,數次自消。(《壽域神方》)
面 鼻渣︰馬藺子花,杵敷之佳。(《肘後方》)
【附錄】必似勒(《拾遺》)
藏器曰︰辛,溫,無毒。主冷氣,胃閉不消食,心腹脹滿。 生昆侖,狀似馬藺子。
惡實
(《別錄》中品)
【釋名】鼠粘(《別錄》)、牛蒡(《別錄》)、大力子(《綱目》)、蒡翁菜(《綱目》)、便牽牛(《綱目》)、蝙蝠刺。
時珍曰︰其實狀惡而多刺鉤,故名也。俚人謂之便牽牛。河南人呼為夜叉頭。
頌曰︰實殼多刺,鼠過之則綴惹不可脫,故謂之鼠粘子,亦如羊負來之比。
【集解】《別錄》曰︰惡實生魯山平澤。恭曰︰魯山在鄧州東北。此草葉大如芋,子殼似栗狀,實細長如茺蔚子。
頌曰︰惡實即牛蒡子也,處處有之。葉大如芋葉而長。實似葡萄核而褐色,外殼似栗 ,而小如指
時珍曰︰牛蒡古人種子,以肥壤栽之。剪苗 淘為蔬,取根煮曝為脯,云甚益人,今人亦罕食之。三月生苗,起莖高者三、四尺。四月開花成叢,淡紫色。結實如楓 而小,萼 細刺百十攢簇之,一 有子數十顆。其根大者如臂,長者近尺,其色灰黲。七月採子,十月採根。
子
【修治】 曰︰凡用揀淨,以酒拌蒸,待有白霜重出,以布拭去,焙乾,搗粉用。
【氣味】辛,平,無毒。藏器曰︰苦。
元素曰︰辛,溫,陽中之陰,升也。
杲曰︰辛,平,陽也,降也。
【主治】明目補中,除風傷(《別錄》)。風毒腫,諸 (藏器)。研末浸酒,每日服三、二盞,除諸風,去吞 一枚,出癰疽頭(蘇恭)。炒研煎飲,通利小便(孟詵)。潤肺散氣,利咽膈,去皮膚風,通十二經(元素)。消斑疹毒(時珍)。
【發明】杲曰︰鼠粘子其用有四︰治風濕癮疹,咽喉風熱,散諸腫瘡瘍之毒,利凝滯腰 膝之氣,是也。
【附方】舊四,新十二。
風水身腫欲裂︰鼠粘子二兩,炒研為末。每溫水服二錢,日三服。( 風熱浮腫,咽喉閉塞︰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熟),為末。熱酒服一寸匕 痰厥頭痛︰牛蒡子(炒)、旋複花等分,為末。臘茶清服一錢,日二服頭痛連睛︰鼠粘子、石膏等分,為末,茶清調服。(《醫方摘要》)
咽膈不利,疏風壅,涎唾多︰牛蒡子(微炒)、荊芥穗各一兩,炙甘草半兩,為末。食後湯服二錢,當緩緩取效。(寇氏《本草衍義》)
懸癰喉痛,風熱上摶也。惡實(炒)、甘草(生)等分,水煎含咽,名啟關 方》)
喉痺腫痛︰牛蒡子六分,馬藺子八分,為散。每空心溫水服方寸匕,日再服。仍以牛蒡 子三兩,鹽二兩,研勻,炒熱包熨喉外。(《廣濟方》)
咽喉痘疹︰牛蒡子二錢,桔梗一錢半,粉甘草節七分,水煎服。(《痘 風熱癮疹︰牛蒡子(炒)、浮萍等分,以薄荷湯服二錢,日二服。(初虞世《古今錄驗》)
風齲牙痛︰鼠粘子(炒),煎水含,冷吐之。(《延年方》)
小兒痘瘡,時出不快,壯熱狂躁,咽膈壅塞,大便秘澀,小兒咽喉腫,胸膈不利︰若大便利者,勿服。牛蒡子(炒)一錢二分,荊芥穗二分,甘草節四分。水一盞,同煎至七分,溫服。已出亦可服。名必勝散。(《和劑局方》)
婦人吹乳︰鼠粘二錢,麝香少許,溫酒細吞下。(《袖珍方》)
便癰腫痛︰鼠粘子二錢,炒研末,入蜜一匙,朴硝一匙,空心溫酒服。(《袖珍方》)
蛇蠍蠱毒︰大力子,煮汁服。(《衛生易簡方》)
水蠱腹大︰惡實(微炒)一兩,為末,麵糊丸梧子大,每米飲下十丸。(張文仲方)
歷節腫痛,風熱攻手指,赤腫麻木,甚則攻肩背兩膝,遇暑熱則大便秘︰牛蒡子三兩,新豆豉(炒)、羌活各一兩,為末。每服二錢,白湯下。(《本事方》)
根、莖
【氣味】苦,寒,無毒。權曰︰甘、平。
藏器曰︰根須蒸熟曝乾用。不爾,令人欲吐。
【主治】傷寒寒熱汗出,中風面腫,消渴熱中,逐水。久服輕身耐老(《別錄》)。根︰ 主牙齒痛,勞瘧諸風,腳緩弱風毒,癰疽,咳嗽傷肺,肺壅疝瘕,冷氣積血(蘇恭)。根︰ 浸 酒服,去風及惡瘡。和葉搗碎,敷杖瘡金瘡,永不畏風(藏器)。主面目煩悶,四肢不健,通十二經脈,洗五臟惡氣。可常作菜食,令人身輕(甄權)。切根如豆,拌面作飯食,消脹壅。 莖葉煮汁作浴湯,去皮間習習如蟲行。又入鹽花生搗,拓一切腫毒(孟詵)。
【發明】頌曰︰根作脯食甚良。莖葉宜煮汁釀酒服。冬月採根,蒸曝入藥。劉禹錫《傳 信方》︰療暴中風,用緊細牛蒡根,取時避風,以竹刀或荊刀刮去土,生布拭了,搗絞取汁一大升,和好蜜四大合,溫分兩服,得汗出便瘥。此方得之岳鄂鄭中丞。鄭因食熱肉一頓,便中暴風。外甥盧氏為 陽令,有此方。服,當時便瘥。
【附方】舊五,新一十六。 時氣餘熱不退,煩躁發渴,四肢無力,不能飲食︰用牛蒡根搗汁,服一小盞,效。(《聖惠方》)
天行時疾︰生牛蒡根,搗汁五合,空腹分為二服。服訖,取桑葉一把,炙黃,以水一升,煮取五合,頓服取汗,無葉用枝。(孫真人《食忌》)
熱攻心煩恍惚︰以牛蒡根(搗汁)一升,食後分為二服。(《食醫心鏡》)
傷寒搐搦,汗後覆蓋不密,致腰背手足搐搦者,牛蒡根散主之︰牛蒡根十條,麻黃、牛膝、天南星各六錢銼,於盆內研細,好酒一升同研,以新布絞取汁。以炭火半秤燒一地坑令赤,掃淨,傾藥汁入坑內,再燒令黑色,取出於乳缽內細研。每服一錢,溫酒下,日三服。 (朱肱《活人書》)
一切風疾十年、二十年者︰牛蒡根一升,生地黃、枸杞子、牛膝各三升,用袋盛藥,浸 無灰酒三升內,每任意飲之。(《外台秘要》方)
老人中風,口目 動,煩悶不安。牛蒡根(切)一升(去皮晒乾,杵為面),白米四合(淘淨)。和作 ,豉汁中煮,加蔥、椒五味,空心食之。恆服極效。(《壽親養老書》)
老人風濕久痺,筋攣骨痛。服此壯腎,潤皮毛,益氣力︰牛蒡根一升(切),生地黃一升(切),大豆二升(炒),以絹袋盛,浸一斗酒中,五六日,任性空心溫服二、三盞,日二服。(《集驗方》)
頭面忽腫,熱毒風氣內攻,或連手足赤腫,觸著痛者︰牛蒡子根(一名蝙蝠刺),洗淨 研爛,酒煎成膏,絹攤貼腫處。仍以熱酒服一、二匙,腫消痛減。(《斗 不可禁者,摩膏主之︰取牛蒡莖葉,搗取濃汁二升,無灰酒一升,鹽花一匙頭, 火煎稠成膏,以摩痛處,風毒自散。摩時須極力令熱,乃效。冬月用根。(《篋中方》)
頭風白屑︰牛蒡葉搗汁,熬稠塗之。至明,皂莢水洗去。(《聖惠方》)
喉中熱腫︰鼠粘根一升,水五升,煎一升,分三服。(《延年方》)
小兒咽腫︰牛蒡根搗汁,細咽之。(《普濟方》)
熱毒牙痛,熱毒風攻頭面,齒齦腫痛不可忍︰牛蒡根一斤(搗汁),入鹽花一錢。銀器 中熬成膏。每用塗齒齦上,重者不過三度,瘥。(《聖惠方》)
項下癭疾︰鼠粘子根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或為末,蜜丸常服之。(《救 急方》)
小便不通,臍腹急痛︰牛蒡葉汁、生地黃汁二合,和勻,入蜜二合。每服一合,入水半盞,煎三五沸,調滑石末一錢服。(《聖濟總錄》)
癤子腫毒︰鼠粘子葉貼之。(《千金方》)
石 出膿,堅實寒熱︰鼠粘子葉為末,和雞子白封之。(《外台秘要》)
諸瘡腫毒︰牛蒡根三莖(洗)。煮爛搗汁,入米煮粥,食一碗,甚良。(《普濟方》)
積年惡瘡,反花瘡、漏瘡不瘥者。牛蒡根搗,和臘月豬脂,日日封之。(《千金方》)
月水不通,結成症塊,腹肋脹大,欲死︰牛蒡根二斤(銼)。蒸三遍,以生絹袋盛之,以酒二斗浸五日,每食前溫服一盞。(《普濟方》)
耳
(《本經》中品)
【釋名】胡 (《本經》)、常思(弘景)、蒼耳(《爾雅》)、卷耳(《詩經》)、爵耳(《詩 疏》)、豬耳(《綱目》)、耳 (《詩疏》)、地葵(《本經》)、 (音施)、羊負來(弘 景)、道人頭(《圖經》)、進賢菜(《記事珠》)、喝起草(《綱目》)、野茄(《綱目》)、縑 絲草。
頌曰︰詩人謂之卷耳,《爾雅》謂之蒼耳,《廣雅》謂之 耳,皆以實得名也。陸璣《詩 疏》云︰其實正如婦人耳 ,今或謂之耳 草。鄭康成謂是白胡荽,幽州人呼為爵耳。《博 物志》云︰洛中有人驅羊入蜀,胡 子多刺,粘綴羊毛,遂至中土,故名羊負來。俗呼 人頭。
弘景曰︰傖人皆食之,謂之常思菜。以葉覆麥作黃衣者,方用甚稀。
時珍曰︰其葉形如 麻,又如茄,故有 耳及野茄諸名。其味滑如葵,故名地葵,與地膚同名。詩人思夫賦卷耳之章,故名常思菜。張揖《廣
【集解】《別錄》曰︰ 耳生安陸川谷及六安田野,實熟時采。 氏《詩疏》云︰其葉青白似胡荽,白華細莖,蔓生,可煮為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正如婦人耳 。郭璞云︰形如鼠耳,叢生如盤。今之所有皆類此,但不作蔓生。
時珍曰︰按︰周定王《救荒本草》云︰蒼耳葉青白,類粘糊菜葉。秋間結實,比桑椹短小而多刺。嫩苗炸熟,水浸淘拌食,可救飢。其子炒去皮,研為面,可作燒餅食,亦可熬油 點燈。
實
【修治】大明曰︰入藥炒熟,搗去刺用,或酒拌蒸過用。
【氣味】甘,溫,有小毒。《別錄》曰︰苦。權曰︰甘,無毒。 米泔,害人。
【主治】風頭寒痛,風濕周痺,四肢拘攣痛,惡肉死肌,膝痛。久服益氣,耳目聰明,強志輕身(《本經》)。治肝熱,明目(甄權)。治一切風氣,(大明)。炒香浸酒服,去風補
【附方】舊三,新四。
酒服三十丸,日二服。生者搗汁服亦可。(《朱氏集驗方》)
葶藶(末)等分。每服二錢,水下,日二服。(《千金方》)
兩(炒)。為末,以水一升半,煎取七合,去滓呷之。(《食醫心鏡》)
水一斗,煮取五升,熱含之。冷即吐去,吐後(孫真人《千金翼》)
錢。(《証治要訣》)
嗜酒不已︰氈中蒼耳子七枚,燒灰投酒中飲之,即不嗜。(陳藏器《
【修治】 曰︰凡采得去心,取黃精,以竹刀細切拌之,乾用。
【氣味】苦、辛,微寒,有小毒。
【主治】溪毒(《別錄》)。中風傷寒頭痛(孟 膝風毒。夏月採曝為末,水服一、二匕,冬月酒服。或為丸,每服二、三十丸,日三服。滿 百日,病出如 疥,或癢,汁出,或斑駁甲錯皮起,皮落則肌如凝脂。令人省睡,除諸出涎,去目黃好睡。燒灰和臘豬脂,封疔腫出根;煮酒服,主狂犬咬毒(藏器)。
【發明】時珍曰︰蒼耳葉久服去風熱有效,最忌豬肉及風邪,犯之則遍身發出赤丹也。 按《蘇沈良方》云︰ 耳根、苗、葉、實,皆洗濯陰乾 二灶煉之。灰汁耗,即旋取傍釜中熱灰湯益之。一日夜不絕火,乃旋得霜,乾瓷瓶收之。每日早晚酒服二錢,補暖去風駐顏,尤治皮膚風,令人膚革清淨。每澡沐入少許尤佳。宜州 文學昌從KT ,服此十餘年,至七、八十,紅潤輕健,皆此藥力 也。《斗門方》云︰婦人血風攻腦,頭旋悶絕,忽死倒地,不知人事者。用喝起草嫩心陰乾為末,以酒服一大錢,其功甚效。此物善通頂門連腦,蓋即蒼耳也。
【附方】舊十二,新十七。
瘡杖瘡,牙疼喉痺︰五月五日采蒼耳根葉數擔,洗淨晒萎細銼,以大鍋五口,入水煮爛,以篩濾去粗滓,布絹再濾。複入淨鍋,武火煎滾,文火煎稠,攪成膏,以新罐貯封。每以敷 貼,即愈。牙疼即敷牙上,喉痺敷舌上或噙化,二、三次即效。每日用酒服一匙,極有效。 (《集簡方》)
五日午時附地刈取 耳葉,洗暴燥,搗下篩,每服方寸匕,酒或漿水下,日二、夜三。若覺 吐逆,則以蜜丸服,準計方寸匕數也。風輕者,日二服。若身體作粟或麻豆出,此為風毒出也。可以針刺潰去黃汁,乃止。七月七、九月九,亦可采用。(《千金方》)
一切風氣︰蒼耳嫩葉一石(切),和麥 五升作塊,於蒿艾中 二十日成曲。取米一斗,炊作飯,看冷暖,入曲三升釀之,封二七日得令密,密則溢出。忌馬肉、豬肉。(孟詵《食療本草》)
每服一錢,酒調下,日三服。若吐,則以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十日全好矣。(《楊氏 經驗方》)
血風腦暈︰方見發明下。 毒攻手足,腫痛欲斷︰蒼耳搗汁漬之,並以滓敷之,立效。春,用心;冬,用子。(《千金翼》)
卒中水毒,初覺頭目微痛,惡寒,骨節強急,日醒暮劇,手足逆冷,三日則蟲蝕下部;六、七日膿潰,食至五臟,殺人也。搗常思草,絞汁服一、二升,並以綿染,導其下部。 (《肘後方》)
毒蛇溪毒,沙虱、射工等所傷,口噤眼黑,手足強直,毒攻腹內成塊,逡巡不救︰蒼耳嫩苗一握。取汁,和酒溫灌之,以滓濃敷傷處。(《勝金方》)
疫病不染︰五月五日午時多采蒼耳嫩葉,陰乾收之。臨時為末,冷水服二錢,或水煎舉 家皆服,能辟邪惡。(《千金方》)
風瘙癮疹,身癢不止︰用蒼耳莖、葉、子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豆淋酒調下。(《聖惠方》)
面上黑斑︰蒼耳葉焙為末,食後米飲調服一錢,一月愈。(《摘玄方》)
赤白汗斑︰蒼耳嫩葉尖,和青鹽擂爛,五、六月間擦之,五、七次效。(《摘玄方》)
大風癘疾︰《袖珍方》︰用嫩蒼耳、荷葉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溫酒下,日二服。《乾 坤生意》︰用蒼耳葉為末,以大楓子油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以茶湯下,日二服。 又方︰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五更帶露采蒼耳草,搗取汁,熬作錠子。取半斤鱧魚一尾,剖 開不去肚腸,入藥一錠,線縫,以酒二碗,慢火煮熟令吃,不過三五個魚即愈也。忌鹽一百日。 卒得惡瘡︰蒼耳、桃皮作屑,納瘡中。(《百一方》)
反花惡瘡,有肉如飯粒,破之血出,隨生反出︰用蒼耳葉搗汁,服三合,並塗之,日二上。(《聖濟總錄》)
日三服,拔根甚驗。《養生方》︰用蒼耳根、苗燒灰,和醋澱塗之,乾再上。不十次,即拔根出。 齒風動痛︰蒼耳一握,以漿水煮,入鹽含漱。(《外台秘要》)
纏喉風病︰蒼耳根一把,老薑一塊。研汁,入酒服。(《聖濟總錄》)
赤目生瘡作痛︰道人頭末二兩,乳香一錢,每用一錢,燒煙搐鼻。(《聖濟總錄》)
鼻衄不止︰蒼耳莖葉搗汁一小盞服。(《聖惠方》)
五痔下血︰五月五日采蒼耳莖、葉為末。水服方寸匕,甚效。(《千金翼》)
赤白下痢︰蒼耳草(不拘多少)洗淨,用水煮爛去滓,入蜜用武火熬成膏。每服一、二匙,產後諸痢︰蒼耳葉搗絞汁,溫服半中盞,日三、四服。(《聖惠方》)
誤吞銅錢︰蒼耳頭一把,以水一升,浸水中十餘度,飲水愈。(《肘後方》)
花蜘蛛毒咬人,與毒蛇無異︰用野縑絲(即道人頭)。搗汁一盞服,仍以渣敷之。(《摘 玄方
花
【主治】白癩頑癢(時珍)。
天名精
(《本經》上品)
【校正】時珍曰︰據蘇、沈二說,並入《唐本》鶴虱,《開寶》地菘,《別錄》有名未用松。
【釋名】天蔓荊(《別錄》)、天門精(《別錄》)、與地同、玉門精(《別錄》)、麥句薑(《本經》)、蟾蜍蘭(《別錄》)、蛤蟆藍(《本經》)、蚵 草(《綱目》)、豕首(《本經》)、彘顱(《別錄》)、活鹿草(《異苑》)、劉 草( 音,胡革反)、皺面草(《綱目》)、母豬芥(《綱目》)
,實名鶴虱,根名杜牛膝。
恭曰︰天名精,即活鹿草也。《別錄》一名天蔓荊,南人名為地菘,葉與蔓荊、菘菜相類,故有此名。其味甘辛,故有薑稱。狀如藍,而蛤蟆好居其下,故名蛤蟆藍。香氣似蘭,故又名蟾蜍蘭。
時珍曰︰天名精乃天蔓荊之訛也。其氣如豕彘,故有豕首、彘顱之名。昔人謂之活鹿草,俗人因其氣臊,訛為狐狸臊者,是也。《爾雅》云︰ ,豕首也。郭璞注云︰江東呼為首,可以炒蠶蛹食。藏器曰︰郭璞注《爾雅》蘧麥,雲即麥句薑者,非也。陶公注釣樟條云︰ 有一草似野狼牙,氣辛臭,名為地菘,人呼為劉 草,主金瘡。按《異苑》云︰宋元嘉中,青州劉 射一獐,剖五臟以此草塞之,蹶然而起。 怪而拔草,便倒,如此三度。 因密錄此草種之,定非二物。
【正誤】弘景曰︰天名精即今之 ,亦名 首。夏月杵汁服之,除熱病。味至苦而云甘,或非是也。
恭曰︰ 首苦而臭,名精辛而香,全不相類也。
禹錫曰︰蘇恭云︰天名精南人名地菘。陳藏器《本草解紛》,亦言天名精為地菘。《開寶 本草》不當重出地菘條,例宜刊削。
時珍曰︰按沈括《筆談》云︰世人既不識天名精,又妄認地菘為火 ,本草又出鶴虱 一條,都成紛亂。不知地菘即天名精,其葉似菘,又似蔓荊,故有二名,鶴虱即其實也。又《別錄》有名未用 松,即此地菘,亦系誤出,今並正之,合而為一。
【集解】《別錄》曰︰天名精生平原川澤,五月採。 荊,又名天蕪菁。葉似山南菘菜,夏秋抽條,頗似薄荷,花紫白色,味辛而香。
志曰︰地菘所在皆有,生人家及路旁陰處,高二、三寸,葉似菘葉而小。又曰︰鶴虱,出波斯者為勝。今上黨亦有,力勢薄於波斯者。
恭曰︰鶴虱生西戎,子似蓬蒿子而細,合莖葉用之。
頌曰︰天名精,江湖間皆有之,狀如韓保升所說。又曰︰鶴虱,江、淮、衡、湘皆有之。春生苗,葉皺似紫蘇,大而尖長,不光。莖高二尺許。七月生黃白花,似菊。八月結實,子極尖細,乾即黃黑色。南人呼其葉為火 。按火 即 ,雖花實相類,而別是一物,不可雜用。
時珍曰︰天名精嫩苗綠色,似皺葉菘芥,微有狐氣。淘淨炸之,亦可食。長則起莖,開小黃花,如小野菊花。結實如茼蒿,子亦相似,最粘人衣,狐氣尤甚。炒熟則香,故諸家皆云辛而香,亦巴人食負 ,南人食山柰之意爾。 其根白色,如短牛膝。此物最賤,而《唐本草》言鶴虱出西戎,宋本草言出波斯者,何 哉?蓋當時人不知用之,惟四戎、波斯始知入藥,且土產所宜故爾。亦苜蓿云出西域,而不知中土飼馬者即是也。詳見 下。
葉(根同)
【氣味】甘,寒,無毒。《別錄 生汁吐人。
【主治】瘀血血瘕欲死,下血止血,利小便,久服輕身耐老(《本蟲,去痺,除胸中結熱,止煩渴,逐水,大吐下(《別錄》)。破血除諸毒腫,疔瘡 痔,金瘡內射,身癢癮疹不止者,揩之立已 止血,解惡蟲蛇螫毒,松︰主眩痺(《別錄》有名未用)。
【發明】時珍曰︰天名精,並根苗而言也。地菘、 松,皆也。其功大抵只是吐痰止血殺蟲解毒,故擂汁服之能止痰瘧 治豬瘟病也。按︰孫天仁《集效方》云︰凡男、婦乳蛾,喉嚨腫痛,及小兒急慢驚風,牙關 緊急,不省人事者。以鶴虱草(一名皺面草,一名母豬芥,一名杜牛膝),取根洗淨搗爛,入好酒絞汁灌之,良久即蘇。仍以渣敷項下,或醋調,搽亦妙。朱端章《集驗方》云︰余被檄 任淮西幕府時,牙疼大作。一刀鑷人以草藥一捻,湯泡少時,以手蘸湯挹痛處即定。因求其方,用之治人多效,乃皺面地菘草也,俗人訛為地蔥。沈存中《筆談》專辯地菘,其子名鶴 虱,正此物也。錢季誠方︰用鶴虱一枚,擢置齒中。高監方︰以鶴虱煎米醋漱口,或用防風、鶴虱煎水噙漱,仍研草塞痛處,皆有效也。
【附方】舊二,新九。
男女吐血︰皺面草(即地菘),晒乾為末。每服一、二錢,以茅花泡湯調服,日二次。(《衛生易簡》)
根、葉搗汁,鵝翎掃入,去痰最妙。《聖濟總錄》︰用杜牛膝、鼓錘草,同搗汁灌之。不得下者,灌鼻得吐為妙。又方︰杜牛膝(春夏用莖,秋冬用根)一把,青礬半兩,同研,點患處,令吐膿血痰沫,即愈。 二丸,即愈。乾者為末,蜜丸亦可。名救生丸。(《經效濟世方》)
諸骨哽咽︰地菘、馬鞭草各一握(去根),白梅肉一個,白礬一錢,搗作彈丸,綿裹含咽,其骨自軟而下也。(《普濟方》)
疔瘡腫毒︰鶴虱草葉,浮酒糟,同搗敷之,立效。(孫氏《集效方》)
發背初起︰地菘杵汁一升,日再服,瘥乃止。(《傷寒類要》)
惡瘡腫毒︰地菘搗汁,日服三、四次。(《外台秘要》)
惡蛇咬傷︰地菘搗敷之。(《易簡方》)
鶴虱
(《唐本草》)
【氣味】苦,平,有小毒。
大明曰︰涼,無毒。
【主治】蛔、蟯蟲。為散,以肥肉 汁服方寸匕,亦入丸散用(《唐本》)。蟲心痛。以淡醋和半匕服,立瘥
【發明】頌曰︰鶴虱,殺蟲方中為最要藥。《古今錄驗方》︰療蛔咬心痛,取鶴虱十兩。 搗篩,蜜丸梧子大。以蜜湯空腹吞四、五十丸。忌酒肉。韋云患心痛十年不瘥,於雜方內見,合服之便愈。李汁下之。五歲,一服二分,蟲出即止也。
【附方】新一。
大腸蟲出不斷,斷之複生,行坐不得︰鶴虱末,水調半兩服,自愈。(《怪疾奇方》)
火 草
(音喜 。
【校正】並入《唐本》豬膏莓。
【釋名】希仙(《綱目》)、火 草(《唐本》)、豬膏莓(《唐本》)、虎膏(《唐本》)、狗膏(《唐本》)、粘糊菜(《救荒》)。
呼草之氣味辛毒為 。此草氣臭如豬而味 螫,故謂之 。豬膏、虎膏、狗膏,皆因其氣,以及治虎、狗傷也。火 當作虎 ,俗音訛爾,近人複訛為希仙矣。《救荒本草》言︰其嫩苗炸熟,浸去苦味,油鹽調食,故俗謂之粘糊菜。
【集解】恭曰︰ ,田野皆識之。一名火 。葉似酸漿而狹長,花黃白色。三月、四月採苗葉曝乾。又曰︰豬膏莓,生平澤下濕地,所在皆有。一名虎膏,一名狗膏。葉似蒼耳,莖圓有毛。
頌曰︰ 處處有之。春生苗,葉似芥葉而狹長,文粗。莖高二、三尺。秋初有花如菊。 秋末結實,頗似鶴虱。夏采葉。曝乾用。
藏器曰︰豬膏草,葉似荏有毛。
保升曰︰豬膏葉似蒼耳,兩枝相對,莖葉俱有毛,黃白色。五月、六月採苗,日乾。
時珍曰︰按︰蘇恭《唐本草》謂 似酸漿,豬膏莓似蒼耳,列為二種。而成納《進丸表》,言此藥與本草所述相異,多生沃壤,高三尺許,節葉相對 此草金棱銀線,素莖紫 ,對節而生,蜀號火人妄認地菘為火 。有單人不識,重複出條也。按此數說各異,而今人風痺多用 丸,將何適從耶?時珍嘗聚諸草訂視,則豬膏草素莖有直棱,兼有斑點,葉似蒼耳而微長,似地菘而稍薄,對節而生,莖葉皆有細毛。肥壤一株分枝數十。八、九月開小花,深黃色,中有長子如茼蒿子,外萼有細刺粘人。地菘則青莖,圓而無棱,無斑無毛,葉皺似菘芥,亦不對節。觀此則似與成張二氏所說相合。今河南陳州采 充方物,其狀亦是豬膏草,則沈氏謂 即豬膏矣。蘇恭所謂似酸漿者,乃龍葵,非 ,蓋誤認爾。但沈氏言世間單服火 ,乃是地菘,不當用豬膏莓,似與成張之說相反。今按 、豬膏莓條,並無治風之說。惟《本經》地菘條,有去痺除熱,久服輕身耐老之語,則治風似當用地菘。然成、張進御之方,必無虛謬之理。或者二草皆有治風之功乎?而今服豬膏莓之 者,複往往有效。其地菘不見有服之者。則 之為豬膏,尤不必疑矣。
【氣味】苦,寒,有小毒。又曰︰豬膏莓︰辛、苦,平,無毒。
藏器曰︰有小毒。蘇恭曰︰豬膏無毒,誤矣。
【主治】 ︰治熱 煩滿不能食。生搗汁三合服,多則令人吐。又曰︰豬膏莓︰主金瘡止痛,斷血生肉,除諸惡瘡,消浮腫。搗封之,湯漬散敷並良(蘇恭)。
主久瘧痰陰,搗汁服取吐。搗敷虎傷、狗咬、蜘蛛咬、蠶咬、蠷 溺瘡(藏器)。治肝腎風氣,四肢麻痺,骨痛膝弱,風濕諸瘡(時珍)。
【發明】頌曰︰蜀人單服 法︰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采葉,去根莖花實,淨洗曝乾。入甑中,層層洒酒與蜜蒸之,又曝。如此九過,則氣味極香美。熬搗篩末,蜜丸服之。云甚益元氣,治肝腎風氣,四肢麻痺,骨間疼,腰膝無力者,亦能行大腸氣。諸州所說,皆云性寒有小毒,與唐本同。惟文州及高郵軍云︰性熱無毒。服之補益,安五臟,生毛發,兼主風濕瘡,肌肉頑痺,婦人久冷尤宜用。須去粗莖,留枝葉花實蒸曝。兩說不同。豈單用葉,則寒而有毒,並枝、花、實,則熱而無毒乎?抑土地所產不同而然歟?
時珍曰︰生搗汁服則令人吐,故云有小毒;九蒸九曝,則補人去痺,故云無毒。生則性寒,熟則性溫,云熱者,非也。
慎微曰︰按江陵府節度使成訥《進 丸方表》略云︰臣有弟欣,年三十一中風伏枕五年,百醫不瘥。有道人鐘針因睹此患,曰︰可餌 丸必愈。其草多生沃壤,高三尺許,節葉相對。當夏五月以來收之,每去地五寸剪刈,以溫水洗去泥土,摘葉及枝頭。凡九蒸九曝,不必太燥,但以取足為度。仍熬搗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溫酒或米飲下二三十丸。服至二千丸,所患忽加,不得憂慮,是藥攻之力;服至四千丸,必得複故;至五千丸,當複丁壯。臣依法修合,令欣服之,果如其言。服後須吃飯三日采者佳。奉敕宣付醫院詳錄。又知益州張詠《進 丸表》略云︰切以餐石飲水,可作充腸之饌;餌松含柏,亦成救病之功。是以療濟時之藥,輒陳鄙物之形。不恥管窺,輒乾並藥方二件。依方差人訪問采覓,其草頗莖葉頗同蒼耳。不費登高誰知至賤之中,乃有殊常之效。臣自吃至百服,眼目清明;即至千服,髭須烏黑,筋力輕健,效驗多端。臣本州有都押衙羅守一,曾因中風墜馬,失音不語。臣與十服,其病立瘥。又和尚智嚴,年七十,忽患偏風,口眼 斜,時時吐涎。臣與十服,亦便得痊。今合職員史元奏進。
【附方】新五。
風寒泄瀉︰火 丸︰治風氣行於腸胃,泄瀉。火 草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聖濟總錄》)
癰疽腫毒,一切惡瘡。 草(端午采者)一兩,乳香一兩,白礬(燒)半兩。為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毒重者連進三服,得汗妙。(《乾坤秘韞》)
發背疔瘡︰ 草、五葉草(即五爪龍)、野紅花(即小薊)、大蒜等分。擂爛,入熱酒一碗,絞汁服,得汗立效。(《乾坤生意》)
調下。汗出即愈,極有效驗。(《集下五十丸。(《百一選方》)
【附錄】類鼻 《別錄》有名未用曰︰味酸,溫,無毒。主痿痺。生田中高地。葉如天名精。美根,五月採。
時珍曰︰此似豬膏草也。古今名謂或不同,故附於此。
羊屎柴
時珍曰︰按《乾坤生意》云︰一名牛屎柴,生山野中。葉類鶴虱,四癰疽發背,搗敷之。冬月用根。可以毒魚。
箬
(《綱目》)
【釋名】 (與箬同)、時珍曰︰箬若竹而弱,故名。其生疏遼,故又謂之遼。
【集解】時珍曰︰箬生南方平澤。其根與莖皆似小竹,其節籜與葉皆似蘆荻,而葉之面青背淡,柔而韌,新舊相代,四時常青。南人取葉作笠,及裹茶鹽,包米粽,女人以襯鞋底。
葉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男女吐血、衄血、嘔血、咯血、下血。並燒存性,溫湯服一錢匕。又通小便,利肺氣喉痺,消癰腫(時珍)。
【附方】新一十二。
一切眼疾︰籠 燒灰,淋汁洗之,久之自效。(《經驗方》)
咽喉閉痛︰遼葉、燈心草(燒灰)等分。吹之,甚妙。(《集簡方》)
耳忽作痛或紅腫內脹︰將經霜青箬露在外,將朽者燒存性,為末。敷入耳中,其疼即止。(楊起《簡便方》)
肺壅鼻衄︰箬葉(燒灰)、白面三錢。研勻,井花水服二錢。(《聖濟總錄》)
箬葉灰、蠶紙灰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聖濟總錄》)
腸風便血︰茶簍內箬葉,燒存性。每服三匙,空心糯米湯下。或入麝香少許。( 《百一選方》)
男婦血淋,亦治五淋︰多年煮酒瓶頭箬葉(三、五年至十年者,尤佳)。每用七個,燒存 性,入麝香少許,陳米飲下,日三服。有人患此,二服愈。福建煮過夏月酒多有之。(《百一選方》)
小便澀滯不通︰乾箬葉一兩(燒灰),滑石半兩,為末,每米飲服三錢。(《普濟方》)
男婦轉脬︰方同上。 吹奶乳癰 五月五日粽箬燒灰,酒服二錢,即散,累效。(《濟急仙方》)
痘瘡倒靨 箬葉灰一錢,麝香少許。酒服。(張德恭《痘疹便覽方》)
蘆
(《別錄》下品)
【校正】並入《拾遺》江中采出蘆。
【釋名】葦(音偉)、葭(音加),花名
時珍曰︰按毛萇
《詩疏》云︰葦之初生曰葭;未秀曰蘆;長成曰葦。葦者,偉大也。蘆者,色盧黑也。葭者,嘉美也。
【集解】恭曰︰蘆根生下濕地。莖葉似竹,花若荻花,名蓬 用。
頌曰︰今在處有之,生下濕陂澤中。其狀都似竹,而葉抱莖生,無枝。花白作穗若茅花。根亦若竹根而節疏。其根取水底味甘辛者。其露出及浮水中者,並不堪用。按郭璞注《爾雅》云︰葭,即蘆也;葦,即蘆之成者。 , ,似葦而謂之KT ,即荻也花皆名 (音調)。其萌皆名 ,堪食如竹作帘者是也。所謂 者,今以當薪者物。水旁下色者,謂之碧蘆,亦難得。然則蘆葦皆可通用矣。
時珍曰︰蘆有數種︰其長丈許中空空、皮濃、色青蒼者, 也,已成得名。其身皆如竹,其葉皆長如箬葉。其根入藥,性味皆同。其未解葉者,古謂之紫 。
曰︰蘆根須要逆水生,並黃泡肥濃者,去須節並赤黃皮用。
根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消渴客熱,止小便利(《別錄》)。療反胃嘔逆不下食,胃中良(蘇恭)。解大熱,開胃,治噎噦不止明)。
筍
【氣味】小苦,冷,無毒。
【主治】膈間客熱,止渴,利小便,解河豚及諸魚蟹毒(寧原)。解諸肉毒(時珍)。
【發明】時珍曰︰按《雷公炮炙論》序云︰益食加觴,須煎蘆、朴。注云︰用逆水蘆根並濃朴二味等分,煎湯服。蓋蘆根甘能益胃,寒能降火故也。
【附方】舊六,新六。
生薑各十兩,橘皮、茯苓各五兩,水二斗,煮八升,去滓,分五服,取汗乃瘥。(《外台秘要》)
水煮濃汁,頻飲二升。必效。若以童子小便煮服,不過三服愈。(《肘後方》)
膈氣滯,煩悶不下食︰蘆根五兩(銼)。以水三大盞,煮取二盞,去滓溫服。(《金匱玉函方》)
反胃上氣︰蘆根、茅根各二兩。水四升,煮二升,分服。(《千金方》)
霍亂煩悶︰蘆根三錢,麥門冬一錢。水煎服。(《千金方》)
霍亂脹痛︰蘆根一升,生薑一升,橘皮五兩。水八升,煎三升,分服。(《太平聖惠方》)
食狗肉毒,心下堅,或腹脹口乾,忽發熱妄語︰蘆根煮汁服。(《梅師方》)
中馬肉毒︰方同上。(《聖惠》)
魚毒︰方同上。(《肘後方》)
食蟹中毒︰方同上。(《千金》)
中藥箭毒︰方同上。(《千金》)
莖、葉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霍亂嘔逆,肺癰煩熱,癰疽。燒灰淋汁,煎膏,蝕惡肉,去黑子(時珍)
治金瘡,生肉滅瘢(徐之才)。江
【發明】時珍曰︰古方煎藥,多用勞水及陳蘆火,取其水不強,火不盛也。蘆中空虛,故能入心肺,治上焦虛熱。
【附方】新七。
霍亂煩渴腹脹︰蘆葉一握,水煎服。又方︰蘆葉五錢,糯米二錢半,竹茹一錢。水煎,入薑汁、蜜各半合,煎兩沸,時時呷之。(《聖惠方》)
吐血不止︰蘆荻外皮燒灰,勿令白,為末,入蚌粉少許,研勻。麥門冬湯服一、二錢。三服可救一人。(《聖惠方》)
肺癰咳嗽,煩滿微熱,心胸甲錯︰葦莖湯︰用葦莖(切)二升,水二斗桃仁五十枚,薏苡仁、瓜瓣各半升,煮取二升,服。當吐出膿血而愈。(張發背潰爛︰陳蘆葉為末,以蔥椒湯洗淨,敷之神效。(《乾坤秘韞》)
癰疽惡肉︰白炭灰、荻灰等分。煎膏塗之。蝕盡惡肉,以生肉膏貼之。亦去黑子。此藥只可留十日,久則不效。(葛洪《肘後方》)
小兒禿瘡︰以鹽湯洗淨,蒲葦灰敷之。(《聖濟總錄》)
蓬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霍亂。水煮濃汁服,大驗(蘇恭)。煮汁服,解中魚蟹毒(蘇頌)。燒
【附方】新二。
乾霍亂病,心腹脹痛︰蘆蓬茸一把,水煮濃汁,頓服二升。(《肘後方》)
諸般血病︰水蘆花、紅花、槐花、白雞冠花、茅花等分。水二鐘,煎一鐘服。(萬表《積善堂方》)
甘蕉
(《別錄》下品)
【釋名】芭蕉(《衍義》)、天苴(《史記注》)、芭苴。
時珍曰︰按陸佃《埤雅》云︰蕉不落葉,一葉舒則一葉焦,故謂之焦。俗謂幹物為巴,巴亦蕉意也。《稽聖賦》云︰竹布實而根苦,蕉舒花而株槁。芭苴乃蕉之音轉也。蜀人謂之天苴。曹叔雅《異物志》云︰芭蕉結實,其皮赤如火,其肉甜如蜜,四、五枚可飽人,而滋 味常在牙齒間,故名甘蕉。
【集解】弘景曰︰甘蕉本出廣州。今江東並有,根葉無異,惟子不堪食耳。
恭曰︰甘蕉出嶺南者,子大味甘;北間者,但有花無實。
頌曰︰今二廣、閩中、川蜀皆有,而閩廣者實極甘美可啖,他處雖多,而作花者亦少,近時中州種之甚盛,皆芭蕉也。其類亦多,有子者名甘蕉,卷心中抽幹作花。初生大萼,似倒垂菡萏,有十數層,層皆作瓣,漸大則花出瓣中,極繁盛。紅者如火炬,謂之紅蕉。白者如蠟色,謂之水蕉。其花大類象牙,故謂之牙蕉。其實亦有青黃之別,品類亦多,最甘美,曝乾可寄遠,北土得之以為珍果。其莖解散如絲,閩人以灰湯練治,紡績為布,謂之蕉葛。
宗奭曰︰芭蕉三年以上即有花,自心中抽出,一莖止一花,全如蓮花,瓣亦相似,但色微黃綠,中心無蕊,悉是花葉也。花頭常下垂,每一朵自中夏開,直至中秋後方盡,凡三葉開則三葉脫落也。
時珍曰︰按萬震《南州異物志》云︰甘蕉即芭蕉,乃草類也。望之如樹株,大者一圍余。葉長丈許,廣尺餘至二尺。其莖虛軟如芋,皆重皮相裹。根如芋魁,青色,大者如車轂。花著莖末,大如酒杯,形色如蓮花。子各為房,實隨花長,每花一闔,各有六子,先後相次,子不俱生,花不俱落也。蕉子凡三種,未熟時皆苦澀,熟時皆甜而脆,味如葡萄,可以療飢。一種子大如拇指,長六、七寸,銳似羊角,兩兩相抱者,名羊角蕉,剝其皮黃白色,味最甘美。一種子大如雞卵,有類牛乳者,名牛乳蕉,味微減。一種子大如蓮子,長四、五寸,形正方者,味最弱也。並可蜜藏為果。又顧 《海槎錄》云︰海南芭蕉常年開花結實,有二種︰板蕉大而味淡;佛手蕉小而味甜。通呼
《虞衡志》云︰南中芭蕉有數種︰極大者凌冬不凋,中抽一幹,長數尺,節節有花,花褪葉根有實,去皮取肉,軟爛如綠柿,味極甘冷,四季恆實。土人以飼小兒,云性涼,去客熱,謂之蕉子,又名牛蕉子。以梅汁漬,曝乾壓扁,味甘酸有微霜,名芭蕉幹。一種雞蕉子,小於牛蕉,亦四季實。一種芽蕉子,小於雞蕉,尤香嫩甘美,惟秋初結子。一種紅蕉花,葉瘦,類蘆箬,花色正紅,如榴花,日拆一兩葉,其端各有一點鮮綠尤可愛,春開至秋盡猶芳,俗名美人蕉。一種膽瓶蕉,根出土處特肥飽,狀如膽瓶也。魯諸地,無米穀,惟種芭蕉、椰子,取實代糧也。
【氣味】甘,大寒,無毒。
恭曰︰性冷,不益人。多食動冷氣。
【主治】生食,止渴潤肺。蒸熟晒裂,舂取仁食,通血脈,填骨髓(孟詵)。生食,破血,合金瘡,解酒毒。乾者,解肌熱煩渴(吳瑞)。除小兒客熱,壓丹石毒(時珍)。
根
【氣味】甘,大寒,無毒。恭曰︰寒。
頌曰︰甘蕉、芭蕉,性相同也。
【主治】癰腫結熱(《別錄》)。搗爛敷腫,去熱毒。搗汁服,治產後血脹悶(蘇恭)。主黃膽(孟詵)頭風游風(大明)。
【附方】舊四,新六。
發背欲死︰芭蕉根搗爛塗之。(《肘後方》)
一切腫毒︰方同上。
赤游風疹︰方同上。
風熱頭痛︰方同上。
風蟲牙痛︰芭蕉自然汁一碗,煎熱含嗽。(《普濟方》)
天行熱狂︰芭蕉根搗汁飲之。(《日華子本草》)
消渴飲水,骨節煩熱︰用生芭蕉根搗汁,時飲一、二合。(《聖惠方》)
血淋澀痛︰芭蕉根、旱蓮草各等分。水煎服,日二。(《聖惠方》)
產後血脹︰搗芭蕉根絞汁,溫服二、三合。
瘡口不合︰芭蕉根取汁,抹之良。(《直指方》)
【氣味】甘,冷,無毒。
【主治】頭風熱,止煩渴,及湯火傷。梳頭,止女人發落,令長而黑(大明)
病,涎作暈悶欲倒者,飲之取吐,極有奇效(蘇頌)。
【附方】新一。
小兒截驚︰以芭蕉汁、薄荷汁煎勻,塗頭頂,留囟門,塗四肢,留手足心勿塗,甚效。 (《鄧筆峰雜興》)
葉
【主治】腫毒初發,研末,和生薑汁塗之(時珍,《聖惠方》)。
【附方】新一。
消或破,皆無痕也。(《仁齋直指方》)
花
【主治】心痺痛。燒存性研,鹽湯點服二錢(《日華》)。
荷
(《別錄》中品)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並入有名未用 草為一。
【釋名】覆菹(《別錄》)、 草
弘景曰︰本草白 荷,而今人呼赤者為 荷,白者為覆菹。蓋食以赤者為勝;入藥以白者為良,葉同一種爾。
時珍曰︰覆菹,許氏《說文》作 苴,司馬相如《上林賦》作 且,與芭蕉音相近。騷‧大招》云︰醢豚若狗膾苴 。王逸注云︰苴 (音博), 荷也。見本草。而今之本草無之,則脫漏亦多矣。
【集解】《別錄》曰︰ 草生淮南山谷。
頌曰︰ 荷,荊襄江湖間多種之,北地亦有。春初生,葉似甘蕉,根似薑芽而肥,其葉冬枯,根堪為菹。其性好陰,在木下生者尤美。潘岳《閑居賦》云︰ 荷依陰,時藿向陽,是也。宗懍《荊楚歲時記》云︰仲冬以鹽藏 荷,用備冬儲,又以防蟲。史游《急就篇》云︰荷冬日藏,其來遠矣。然有赤白二種︰白者入藥,赤者堪啖,及作梅果多用之。
宗奭曰︰ 荷,八、九月間腌貯,以備冬月作蔬果。治病止用白者。
時珍曰︰蘇頌《圖經》言︰荊襄江湖多種,今訪之無複識者。惟楊慎《丹鉛錄》云︰就章》注︰ 荷即今甘露。考之本草形性相同。甘露即芭蕉也。崔豹《古今注》云︰ 荷,似芭蕉而白色,其子花生根中,花未敗時可食,久則消爛矣。根似薑。宜陰翳地,依蔭而生。又按王 《山居錄》云︰ 荷宜樹陰下,二月種之。一種永生,不須鋤耘,但加糞耳。八月初踏其苗令死,則根滋茂。九月初取其傍生根為菹,亦可醬藏。十月中以糠覆其根下,則過冬不凍死也。
【修治】 曰︰凡使勿用革牛草,真相似,其革牛草腥澀。凡使白 荷,以銅刀刮去粗皮一重,細切,入砂盆中研如膏,取自然汁煉作煎,新器攤冷,如乾膠狀,刮取用之。
根
【氣味】辛,溫,有小毒。思邈曰︰辛,微溫,澀,無毒。
【主治】中蠱及瘧,搗汁服(《別錄》)。溪毒,沙虱,蛇毒諸惡瘡。根心︰主稻麥芒入目中不出,以汁注目即出(蘇恭)。
赤眼澀痛,搗汁點之(時珍)。
草
【氣味】苦、甘,寒,無毒。大明曰︰平。
【主治】溫瘧寒熱,酸嘶邪氣,辟不祥(《別錄》)。
【發明】弘景曰︰中蠱者服 荷汁,並臥其葉,即呼蠱主姓名。多食損藥力,又不利腳。人家種之,亦云辟蛇。
頌曰︰按干寶《搜神記》云︰外姊夫蔣士先,得疾下血,言中蠱。其家密以 荷置於席下。忽大笑曰︰蠱我者,張小小也。乃收小小,小小亡走。自此解蠱藥多用之,往往驗也。
《周禮》庶氏以嘉草除蠱毒,宗懍謂嘉草即 荷是也。陳藏器云︰ 荷、茜根為主蠱之最,謂此。
時珍曰︰《別錄》菜部 荷,謂根也;草部 草,謂葉也。其主治亦頗相近,今並為一云。
【附方】舊八,新一。
密置病患席下,勿令知之,必自呼蠱主姓名也。(《梅師方》)
取白 荷根搗汁服,蠱立出也。(《梅師方》)
喉舌瘡爛︰酒漬 荷根半日,含漱其汁,瘥乃止。(《外台秘要》方)
吐血痔血︰向東 荷根一把,搗汁三升服之。(《肘後方》)
婦人腰痛︰方同上。
月信澀滯︰ 荷根細切,水煎取二升,空心入酒和服。(《經驗方》)
風冷失聲,咽喉不利︰ 荷根二兩,搗絞汁,入酒一大盞,和勻,細細服,取瘥。(《肘後方》)
傷寒時氣,溫病初得,頭痛壯熱,脈盛者︰用生 荷根、葉合搗,絞汁服三、四升。(《肘後方》)
麻黃
(《本經》中品)
【釋名】龍沙(《本經》)、卑相(《別錄》)、卑鹽(《別錄》)。
時珍曰︰諸名殊不可解。或云其味麻,其色黃,未審然否?張揖《廣雅》云︰龍沙,麻黃也。狗骨,麻黃根也。不知何以分別如此?
【集解】《別錄》曰︰麻黃生晉地及河東,立秋采莖,陰乾令青。
弘景曰︰今出青州、彭城、滎陽、中牟者為勝,色青而多沫。蜀中亦有,不好。
恭曰︰鄭州鹿台及關中沙苑河旁沙洲上最多,同州沙苑既多,其青、徐者亦不複用。
禹錫曰︰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麻黃莖頭開花,花小而黃,叢生。子如覆盆子,可食。
頌曰︰今近汴京多有之,以滎陽、中牟者為勝。春生苗,至夏五月則長及一尺以來。梢上有黃花,結實如百合瓣而小,又似皂莢子,味甜,微有麻黃氣,外皮紅,裡仁子黑。根紫赤色。俗說有雌雄二種︰雌者於三月、四月內開花,六月結子。雄者無花,不結子。至立秋後收莖陰乾。
時珍曰︰其根皮色黃赤,長者近尺。
莖
【修治】弘景曰︰用之折去節根,水煮十餘沸,以竹片掠去上沫,沫令人煩,根節能止汗故也。
【氣味】苦,溫,無毒。《別錄》
曰︰微溫。普曰︰神農、雷公︰苦,無毒;扁鵲︰酸;李當之︰平。權曰︰甘,平。
元素曰︰性溫,味苦而甘辛,氣味俱薄,輕清而浮,陽也,升也。手太陰之藥,入足太陽經,兼走手少陰、陽明。
時珍曰︰麻黃微苦而辛,性熱而輕揚。僧繼洪云︰中牟有麻黃之地,冬不積雪,為泄內陽也。故過用則泄真氣。觀此則性熱可知矣。服麻黃自汗不止者,以冷水浸頭髮,仍用撲法即止。凡服麻黃藥,須避風一日,不爾病複作也。凡用須佐以黃芩,之才曰︰濃朴、白薇為之使。惡辛夷、石葦。
【主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症堅積聚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虛(《別錄》)。治身上毒風 痺,皮肉不仁,主壯熱溫疫,山嵐瘴氣(甄權)。通九竅,調血脈,開毛孔皮膚(大明)。去營中寒邪,泄衛中風熱(元素)。
散赤目腫痛,水腫風腫,產後血滯(時珍)。
【發明】弘景曰︰麻黃療傷寒,解肌第一藥。
頌曰︰張仲景治傷寒,有麻黃湯及葛根湯、大小青龍湯,皆用麻黃。治肺痿上氣,有射干麻黃湯、濃朴麻黃湯,皆大方也。
杲曰︰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是也。六淫有餘之邪,客於陽分皮毛之間,腠理閉拒,營衛氣血不行,故謂之實。二藥輕清成象,故可去之。麻黃微苦,其形中空,陰中之陽,入足太陽寒水之經。其經循背下行,本寒而又受外寒,故宜發汗,去皮毛氣分寒邪,以泄表實。若過發則汗多亡陽,或飲食勞倦及雜病自汗表虛之証用之,則脫人元氣,不可不禁。
好古曰︰麻黃治衛實之藥,桂枝治衛虛之藥,二物雖為太陽証藥,其實營衛藥也。心主營為血,肺主衛為氣。故麻黃為手太陰肺之劑,桂枝為手少陰心之劑。傷寒傷風而咳嗽,用麻黃、桂枝,即湯液之源也。
時珍曰︰麻黃乃肺經專藥,故治肺病多用之。張仲景治傷寒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歷代明醫解釋,皆隨文傅會,未有究其精微者。時珍常繹思之,似有一得,與昔人所解不同云。津液為汗,汗即血也。在營則為血,在衛則為汗。夫寒傷營,營血內澀,不能外通於衛,衛氣閉固,津液不行,故無汗發熱而憎寒。夫風傷衛,衛氣外泄,不能內護於營,營氣虛弱,津液不固,故有汗發熱而惡風。然風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衛氣,包羅一身,天之象也。是証雖屬乎太陽,而肺實受邪氣。其証時兼面赤怫郁,咳嗽有痰,喘而胸滿諸証者,非肺病乎?蓋皮毛外閉,則邪熱內攻,而肺氣 郁。故用麻黃、甘引出營分之邪,達之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氣。汗後無大熱而喘者,加以石膏。朱肱《活人書》,夏至後加石膏、知母,皆是泄肺火之藥。是則麻黃湯雖太陽發汗重劑,實為發散肺經火郁之藥也。腠理不密,則津液外泄,而肺氣自虛。虛則補其母。故用桂枝同甘草,外散風邪以救表,內伐肝木以防脾。佐以芍藥,泄木而固脾,泄東所以補西也。使以薑棗,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也。下後微喘者加濃朴、杏仁,以利肺氣也。汗後脈沉遲者加人參,以益肺氣也。朱肱加黃芩為陽旦湯,以瀉肺熱也。皆是脾肺之藥。是則桂枝雖太陽解肌輕劑,實為理脾救肺之藥也。此千古未發之秘旨,愚因表而出之。又少陰病發熱脈沉,有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少陰與太陽為表裡,乃趙嗣真所謂熟附配麻黃,補中有發也。一錦衣夏月飲酒達旦,病水泄,數日不止,水穀直出。服分利消導升提諸藥則反劇。時珍診之,脈浮而緩,大腸下弩,複發痔血。此因肉食生冷茶水過雜,抑遏陽氣在下,木盛土衰,《素問》所謂久風成飧泄也。法當升之揚之。遂以小續命湯投之,一服而愈。昔仲景治傷寒六七日,大下後,脈沉遲,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用麻黃湯平其肝肺,兼升發之,即斯理也。神而明之,此類是矣。
【附方】舊五,新七。
天行熱病,初起一二日者︰麻黃一大兩(去節)。以水四升煮,去沫,取二升,去滓,著米一匙及豉,為稀粥。先以湯浴後,乃食粥,濃覆取汗,即愈。(孟詵《必效方》)
麻黃十斤(去節),杏仁四升(去皮,熬),大黃一斤十三兩。先以雪水五石四斗,漬麻黃於東向灶釜中。三宿後,納大黃攪勻,桑薪煮至二石,去滓。納杏仁同煮至六七斗,絞去滓,置銅器中。更以雪水三斗,合煎令得二斗四升,藥成,丸如彈子大。有病者以沸白湯五合,研一丸服之,立汗出。不愈,再服一丸。封藥勿令泄氣。(《千金方》)
黃醇酒湯主之︰麻黃一把(去節綿裹)。美酒五升,煮取半升,頓服取小汗。春月用水煮。(《千金方》)
裡水黃腫︰張仲景云︰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甘草麻黃湯主之。麻黃四兩(水五升,煮去沫),入甘草二兩,煮取三升。每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千金》云︰有患氣虛久不瘥,變成水病,從腰以上腫者,宜此發其汗。水腫脈沉屬少陰,其脈浮者為風,虛脹者為氣,皆非水也。
麻黃附子湯汗之︰麻黃三兩(水七升,煮去沫),入甘草二兩,附子(炮)一枚。煮取二升半,每服八分,日三服,取汗。(張仲景《金匱要略》)
風痺冷痛︰麻黃(去根)五兩,桂心二兩,為末,酒二升,慢火熬如餳。每服一匙,熱酒調下,至汗出為度。避風。(《聖惠方》)
小兒慢脾風,因吐泄後而成︰麻黃(長五寸)十個(去節),白朮(指面大)二塊,全蠍二個(生薄荷葉包煨)。為末。二歲以下一字,三歲以上半錢,薄荷湯下。(《聖惠方》)
尸咽痛痺,語聲不出︰麻黃以青布裹,燒煙筒中熏之。(《聖惠方》)
產後腹痛及血下不盡︰麻黃去節,為末。酒服方寸匕,一日二、三服,血下盡,即止。(《子母秘錄》)
心下悸病︰半夏麻黃丸︰用半夏、麻黃等分,末之,煉蜜丸小豆大。每飲服三丸,日三服。(《金匱要略》)
痘瘡倒 ︰寇宗奭曰︰鄭州麻黃(去節)半兩,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數沸,去沫再煎去三分之一,去滓乘熱服之。避風,其瘡複出也。一法︰用無灰酒煎,其效更速。仙源縣筆工李用之子,病斑瘡風寒倒 已困,用此一服便出,如神。
中風諸病︰麻黃一秤(去根),以王相日、乙卯日,取東流水三石三斗,以淨鐺盛五、七斗,先煮五沸,掠去沫,逐旋添水,盡至三、五斗,漉去麻黃,澄定,濾去滓,取清再熬至一斗,再澄再濾,取汁再熬,至升半為度,密封收之,一、二年不妨。每服一、二匙,熱湯化下取汗。熬時要勤攪,勿令著底,恐焦了。仍忌雞犬陰人見之。此劉守真秘方也。(《宣明方》)
根節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止汗,夏月雜粉撲之(弘景)。
【發明】權曰︰麻黃根節止汗,以故竹扇杵末同撲之。又牡蠣粉、粟粉並麻黃根等分,為末,生絹袋盛貯。盜汗出,即撲,手摩之。
時珍曰︰麻黃發汗之氣駛不能御,而根節止汗效如影響,物理之妙,不可測度如此。自汗有風濕、傷風、風溫、氣虛、血虛、脾虛、陰虛、胃熱、痰飲、中暑、亡陽、柔 諸証,皆可隨証加而用之。當歸六黃東加麻黃根,治盜汗尤捷。蓋其性能行周身肌表,故能引諸藥外至衛分而固腠理也。本草但知撲之之法,而不知服餌之功尤良也。
【附方】新入。
盜汗陰汗︰麻黃根、牡蠣粉為末,撲之。
盜汁不止︰麻黃根、椒目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無灰酒下。外以麻黃根、故蒲扇為末,撲
小兒盜汗︰麻黃根三分,故蒲扇灰一分,為末。以乳服三分,日三服。仍以乾薑三分同為末,三分撲之。(《古今錄驗》)
諸虛自汗,夜臥即甚,久則枯瘦︰黃 、麻黃根各一兩,牡蠣米泔浸洗 過,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小麥百粒,煎服。(《和濟局方》)
虛汗無度︰麻黃根、黃 等分,為末,飛面糊作丸梧子大。每用浮麥湯下百丸,以止為度。(《談野翁試驗方》)
產後虛汗︰黃耆、當歸各一兩,麻黃根二兩。每服一兩,煎湯下。 勞熱︰麻黃根、石硫黃各一兩,米粉一合。為末。敷之。(《千金方》)
內外障翳︰麻黃根一兩,當歸身一錢。同炒黑色,入麝香少許,為末。搐鼻,頻用。此南京相國寺東黑孩兒方也。(《普濟》)
【附錄】雲花草
時珍曰︰按葛洪《肘後方》治馬疥,有雲花草,云狀如麻黃,而中堅
木賊
(宋《嘉 》)
【釋名】時珍曰︰此草有節,面糙澀。治木骨者,用之磋擦則光淨,猶云木之賊也。
【集解】禹錫曰︰木賊,出秦、隴、華、成諸郡近水地。苗長尺許,叢生。每根一幹,無花葉,寸寸有節,色青,凌冬不凋。四月採之。
頌曰︰所在近水地有之,采無時,今用甚多。
時珍曰︰叢叢直上,長者二、三尺,狀似鳧茈苗及粽心草,而中空有節,又似麻黃莖而稍粗,無枝葉。
莖
【氣味】甘、微苦,無毒。時珍曰︰溫。
【主治】目疾,退翳膜,消積塊,益肝膽,療腸風,止痢,及婦人月水不斷,崩中赤白(嘉 )。解肌,止淚止血,去風濕,疝痛,大腸脫肛
【發明】禹錫曰︰木賊得牛角 、麝香,治休息久痢。得禹余糧、當歸、芎 ,治崩中赤白。得槐蛾、桑耳,治腸風下血。得槐子、枳實,治痔疾出血。
震亨曰︰木賊去節烘過,發汗至易,本草不曾言及。
時珍曰︰木賊氣溫,味微甘苦,中空而輕,陽中之陰,升也,浮也。與麻黃同形同性,故亦能發汗解肌,升散火郁風濕,治眼目諸血疾也。
【附方】舊三,新九。
目昏多淚︰木賊(去節)、蒼朮(泔浸)各一兩。為末。每服二錢,茶調下。或蜜丸亦可。
急喉痺塞︰木賊以牛糞火燒存性,每冷水服一錢,血出即安也。(《聖惠方》)
舌硬出血︰木賊煎水漱之,即止。(《聖惠方》)
血痢不止︰木賊五錢,水煎溫服,一日一服。(《聖惠方》)
瀉血不止︰方同上,日二服。(《廣利方》)
腸痔下血,多年不止︰用木賊、枳殼各二兩,乾薑一兩,大黃二錢半,並於銚內炒黑存 性,為末。每粟米飲服二錢,甚效也。(蘇頌《圖經本草》)
大腸脫肛︰木賊燒存性,為末摻之,按入即止。一加龍骨。(《三因方》)
婦人血崩,血氣痛不可忍,遠年近日不瘥者,雷氏木賊散主之︰木賊一兩,香附子一兩,朴硝半兩,為末。每服三錢,色黑者,酒一盞煎,紅赤者,水一盞煎,和滓服,日二服。臍下痛者,加乳香、沒藥、當歸各一錢,同煎。忌生冷硬物豬魚油膩酒面。(《醫壘元戎》)
月水不斷︰木賊(炒)三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日一服。(《聖惠方》)
胎動不安︰木賊(去節)、川芎等分,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金銀一錢,煎服。(《聖濟總錄》)
小腸疝氣︰木賊細銼,微炒為末,沸湯點服二錢,緩服取效。一方︰用熱酒下。(寇氏《本草衍義》)
誤吞銅錢︰木賊為末,雞子白調服一錢。(《聖惠方》)
【附錄】問荊 藏器曰︰味苦,平,無毒。主結氣瘤洲渚間,苗如木賊,節節相接,一名接續草。
石龍芻
(《本經》上品)
【釋名】龍須(《本經》)、龍修(《山海經 莞(《別錄》)、草續斷(《本經》)、縉雲草(《綱目》)、方賓(《別錄》)、 西王母簪。
時珍曰︰刈草包束曰芻。此草生水石之處,可以刈束養馬,故謂之龍芻。
《述異記》︰周穆王東海島中養八駿處,有草名龍芻,是矣。故古語云︰一束龍芻,化為龍駒。亦孟子芻豢之義。龍須、王母簪,因形也。縉雲,縣名,屬今處州,仙都山產此草,因以名之。崔豹《古今注》云︰世言黃帝乘龍上天,群臣攀龍須墜地生草,名曰龍須者,謬也。江東以草織席,名西王母席,亦豈西王母騎虎而墮其須乎?
【集解】《別錄》曰︰石龍芻生梁州山谷濕地,五月、七月採莖曝乾。以九節多珠者良。
弘景曰︰莖青細相連,實赤,今出近道水石處,似東陽龍須以作席者,但多節爾。
藏器曰︰今出汾州、沁州、石州,亦處處有之。
保升曰︰叢生,莖如 ,所在有之,俗名龍須草,可為席,八月、九月採根曝乾。
時珍曰︰龍須叢生,狀如粽心草及鳧茈,苗直上,夏月莖端開小穗花,結細實,並無枝葉。今吳人多栽蒔織席,他處自生者不多也。《本經》明言龍芻一名龍須,而陶弘景言龍芻似龍須但多節,似以為二物者,非矣。
莖
【氣味】苦,微寒,無毒。《別錄》曰︰微溫。
【主治】心腹邪氣,小便不利淋閉,風濕鬼疰惡毒。久服補虛羸,輕身,耳目聰明,延年(《本經》)。補內虛不足,痞滿,身無潤澤,出汗,除莖中熱痛,療蛔蟲及不消食(《別錄》)。
敗席
【主治】淋及小便卒不通,彌敗有垢者方尺,煮汁服之(藏器)。
龍常草
(《別錄》有名未用)
【釋名】粽心草。
時珍曰︰俚俗五月採,系角黍之心,呼為粽心草是也。
【集解】《別錄》曰︰生河水旁,狀如龍芻,冬夏生。
時珍曰︰按《爾雅》云︰KT ,鼠莞也。鄭樵解為龍芻。郭璞云︰纖細似龍須,可為席,蜀中出者好。恐即此龍常也。蓋是龍須之小者爾。故其功用亦相近云。
莖
【氣味】鹹,溫,無毒。
【主治】輕身,益陰氣,療痺寒濕(《別錄》)。
燈心草
(宋《開寶》)
【釋名】虎須草(《綱目》)、碧玉草(《綱目》)。
【集解】志曰︰燈心草生江南澤地,叢生,莖圓細而長直,人將為席。
宗奭曰︰陝西亦有之。蒸熟待乾,折取中心白穰燃燈者,是謂熟草。又有不蒸者,但生乾剝取為生草。入藥宜用生草。
時珍曰︰此即龍須之類,但龍須緊小而瓤實,此草稍粗而瓤虛白。吳人栽蒔之,取瓤為燈炷,以草織席及蓑。他處野生者不多。外丹家以之伏硫、砂。《雷公炮炙論》序云︰ 遇赤須,永留金鼎。注云︰赤須亦呼虎須草,煮 能住火。不知即此虎須否也?
莖及根
【修治】時珍曰︰燈心難研,以粳米粉漿染過,晒乾研末,入水澄之,浮者是燈心也,晒乾用。
【氣味】甘,寒,無毒。元素曰︰辛、甘,陽也。吳綬曰︰淡,平。
【主治】五淋,生煮服之。敗席煮服,更良(《開寶》)。除水腫癃閉(元素)。治急喉痺,燒灰吹之甚捷。燒灰塗乳上,飼小兒,止夜啼(震亨)。降心火,止血通氣,散腫止渴。燒灰入輕粉、麝香,治陰疳(時珍)。
【附方】舊一,新九。
破傷出血︰燈心草,嚼爛敷之,立止。(《勝金方》)
衄血不止︰燈心一兩,為末,入丹砂一錢,米飲每服二錢。(《聖濟總錄》)
喉風痺塞︰《瑞竹堂方》︰用燈心一握(陰陽瓦燒存性),又炒鹽一匙,每吹一捻,數次立愈。一方︰用燈心灰二錢,蓬砂末一錢。吹之。一方︰燈心、箬葉(燒灰)等分。吹之。
《惠濟方》︰用燈心草、紅花燒灰,酒服一錢,即消。痘瘡煩喘,小便不利者︰燈心一把,鱉甲二兩,水一升半,煎六合,分二服。(龐安常
《傷寒論》)
夜不合眼難睡︰燈草煎湯代茶飲,即得睡。(《集簡方》)
通利水道︰白飛霞自製天一丸︰用燈心(十斤,米粉漿染,晒乾研末,入水澄去粉,取浮者晒乾)二兩五錢,赤白茯苓(去皮)共五兩,滑石(水飛)五兩,豬苓二兩,澤瀉三兩,人參一斤(切片熬膏)。和藥丸如龍眼大,朱砂為衣。每用一丸,任病換引。大段小兒生理向上,本天一生水之妙,諸病以水道通利為捷徑也。(《韓氏醫通》)
濕熱黃膽︰燈草根四兩,酒、水各半,入瓶內煮半日,露一夜,溫服。(《集玄方》)
燈花燼
見火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