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熱等病)凡十一門

溫壯第一

《巢氏病源》︰小兒溫壯者,由臟腑不調,內有伏熱,或挾宿寒,皆搏於胃氣。足陽明為胃之經,主身之肌肉。其胃不和,則氣行壅澀,故蘊積體熱,名為溫壯。小兒大便,其糞黃而臭,此腹內有伏熱,宜將服龍膽湯。若糞白而酢臭,則挾宿寒不消,當服紫雙丸。輕者少服,令默除之;甚者小增,令微利。皆當節乳哺數日,令胃氣和調。若不節,則病易複。複則傷其胃氣,令腹滿,再三利尚可,過此則傷小兒矣。(《千金》龍膽為方,見一切癇門。紫雙丸方,見積聚門中。)

《葛氏肘後》治多溫壯熱實及治諸百病方。

大黃(四分) 甘草(炙) 當歸 芍藥(各二分)
上水一升六合,煮取八合,分為三服,此古方四味飲。而《元和紀用經》乃有療小兒百疾加減四味飲法,仍雲自四味飲以下紫丸等七方,謂之育嬰七寶。紫陽道士一名保子七聖至寶方,專為一書者,此方是也。

此飲理小兒胎寒腹痛,乳哺不時,溫壯發熱,吐利不常,諸驚掣縮,二十五癇;肌膚喜瘡,遇時而發作口瘡、惡核、赤目、黃瘦、大小變蒸。用芍藥白者、赤者各半。如宣泄,即用純赤者,生用二分。癘疫溫壯、肺邪不利、寒熱發時,加二分,通用四分也。利小便用赤色者。及驚狂、瘡疥、赤目、瀉血,當歸肉多、枝少、氣香者,生用二分。欲血脈流暢,不為瘡瘍惡核者,及止腹中痛,胎寒腹痛啼聲不已者加二分,通用四分也。

如理寒熱、破積、解溫壯加大黃,如牛舌緊硬,用蜀中者;如欲泄利宣蕩、推陳去熱,即用河西錦紋者,生用二分。葛氏原用四分,紫陽保子方減二分,下利者,又減一分,只用一分也。甘草赤黃斷理緊而易折者,炙銼二分,虛熱者加一分,通用三分也。及解煩止渴,寒熱邪氣,大能安神定驚,和而不寒,有國老之尊號也。四味以水三升煮,去滓。月內兒服一杏核量之,日三。百日兒服一粟殼,量之日三。一二歲兒兩粟殼量之,為一服,日三。一歲兒以上,隨大小增之,兼乳母服尤良。依上法增減正藥外,若發驚及溫壯,外有冒寒邪。以去節麻黃一分,水三升,煮去沫,去滓,內正藥煎。如本方服之,若驚風反折,戴眼,掣縮,加細辛四分,內一料正藥,增水至四升,煮取一升五合。若中風身體強、戴眼者,加獨活二分,內一料正藥中,水如正方,煎服,大神驗。

《葛氏肘後》治溫壯又方

大黃 黃芩(各四分) 甘草(三分,炙) 細辛(二分)
上水五升,煮取一升二合,分三服。此方小兒數服不癇;若卓卓驚,加鉤藤二分。胡治云︰此治小兒有病大效。

《千金》竹葉湯 主五六歲兒溫壯,腹中急滿,息不利,或有微腫。亦主極羸,不下飲食,堅痞,手足逆冷方。

竹葉(切,一升) 小麥(半升) 甘草(炙) 黃芩 栝蔞根 澤瀉 茯苓 知母 白朮 大黃(各一兩) 桂心(二銖。《嬰孺》用三銖) 生薑(一兩半) 人參(二兩。《千金翼》用一兩。《嬰孺》用半兩)麥門冬 半夏(各二兩) 當歸(十八銖)
上十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小麥、竹葉,取四升,去滓,內藥煎取一升六合,分四服。

《千金》治小兒夏月患腹中伏熱,溫壯來往,或患下痢,色或白或黃,三焦不利。竹葉湯方

竹葉(切) 小麥(各五合) 黃芩(一兩六銖) 茯苓(十八銖) 柴胡 人參 麥門冬 甘草(炙。各半兩)
上八味 咀,以水四升,煮竹葉、小麥,取三升,去竹葉、小麥,下諸藥煮取一升半,分三服。若小兒夏月忽壯熱燒人手,洞下黃溏,氣力 然,脈極洪數,用此方加大黃二兩,再服得下,即瘥。

《聖惠》治小兒溫壯,或下之後而熱不除,舌大不含乳,胸中有痰,口中生瘡,兼驚悸。宜服黃芩散方

黃芩 川大黃(銼碎,微炒。各一兩) 鉤藤 甘草(炙微赤,銼) 川芒硝(各半兩) 蛇蛻皮(三寸,炙黃)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牛黃少許,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身體溫壯,心神不安。犀角散方

犀角屑 鉤藤 黃芩 梔子仁 川大黃(銼碎,微炒。各半兩)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看兒大小分減,微溫服之。

《聖惠》治小兒溫壯,身體常熱不止。牛黃散方

牛黃(細研)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分) 梔子仁 子芩 柴胡(去苗) 龍膽(去蘆頭。各一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研了藥令勻。每服半錢,以金銀溫水調,不計時候服。量兒大小,臨時分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溫壯,常欲飲水。胡黃連散方

胡黃連 犀角屑 牛黃(細研,入) 龍膽(去蘆頭) 川大黃(銼碎,微炒) 甘草(炙微赤,銼) 知母(各一分) 麥門冬(半兩,去心,焙)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沙糖水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健驚溫壯,可吃乳。天竺黃散方

天竺黃(細研) 鉤藤 赤芍藥 人參(去蘆頭。各一分) 甘草(炙微赤,銼) 牛黃(細研。各半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研了藥,更研令勻。不計時候,以蜜水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溫壯及驚熱。牛黃丸方

牛黃 天竺黃 腦麝(並細研) 熊膽(各一分) 犀角屑 胡黃連(末) 山梔子仁(末) 郁李仁(湯浸,去皮,研入。各半兩)
上件藥,同研令勻,以糯米粥和丸如麻子大。不計時候,以薄荷湯下三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嬰孺》治少小病後,腹中不調,飲食不節,腹滿溫壯,並中人客忤,兼冷乳有所為,將服雀屎丸方。

雀屎 牛黃(各一分) 芎 芍藥 乾薑 甘草(各二分) 麝香(三分) 小麥面(三分) 大黃 當歸 人參(各三分)
上為末,蜜丸麻子大。一服三丸,日進三服。欲令下五丸,常將三丸乳前後哺之,無妨。可更加黃 、黃芩各二分,炒。

《嬰孺》治小兒多溫壯熱實。百病飲子方

大黃(四分) 甘草(炙) 芍藥(各二分)
上以水一升六合,煮取八合,分為三服。

《嬰孺》治小兒脅下實,股惕惕,已發溫壯傷寒。柴胡湯方

柴胡 當歸 細辛(各三分) 黃芩 大黃 升麻 五味子 紫菀(各二分) 牛黃(一分) 杏仁(四十枚,去皮炒)
上切,以水五升煮二升。每服二合,日進三服,夜二服。量兒大小、以意用之。無牛黃以麝香代之。

《嬰孺》治少小有熱,服藥大下後,身溫壯,胸中有熱結。五味湯方

五味子(三分) 黃芩 柴胡 芒硝 麥門冬(去心) 石膏(末。各二分) 黃連 甘草(炙) 當歸(各一分)大黃(四分)
上水二升七合,煮一升三合,去滓,內芒硝令烊。二百日兒服三合,日進三服,夜一服,有痰必吐。

張渙治溫壯麝香丹方

人參(去蘆頭) 木香(各半兩) 胡黃連 鉤藤 赤芍藥(各一分)
上件為細末,次入好麝香一錢、牛黃半錢拌勻,糯米粥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五粒至七粒,煎陳橘皮湯下,不拘時候。

《吉氏家傳》七寶散 治小兒溫壯、伏熱、傷寒、煩躁、面赤、氣喘,夜熱曉涼。

當歸 芍藥 甘草(炙) 大黃(蒸熟。各一分) 麻黃(去節,三分) 白朮(麩炒) 荊芥穗(各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至一錢,水半盞,蔥白一寸,薄荷一葉,煎至三分,溫溫並三服。要瀉,熱服。

壯熱第二

《巢氏病源》壯熱候︰小兒壯熱者,是小兒血氣盛,五臟生熱,熏發於外,故令身體壯熱。大體與溫壯相似,而有小異,或挾伏熱,或挾宿寒。其挾伏熱者,大便黃而臭;挾宿寒者,糞白而有酸氣。此二者腑臟不調,冷熱之氣俱乘腸胃,蘊積漸染而發。溫溫然熱甚盛,是溫壯也。其壯熱者,是血氣盛,熏發於外,其發無漸壯熱甚,以此為異。若壯熱不歇,則變為驚,極重者,亦變癇也。

錢乙論風溫、潮熱、壯熱相似云︰潮熱未晚間發熱,過時即退,來日依時發熱,此欲發驚也。壯熱者,一向熱而不已,甚則發驚癇也。風熱者,身熱而口中氣熱,有風証。溫壯者,但溫而不熱也。

錢乙附方論小兒壯熱昏睡、傷風、風熱、瘡疹、傷食皆相似。未能辨認間,服升麻葛根湯、惺惺散、(方並見本卷傷寒門。)小柴胡湯(方見傷寒頭汗出門中。)甚驗。蓋此數藥通治之,不致誤也。惟傷食則大便酸臭,不消化,畏食,或吐食,宜以藥下之。

張渙謹按︰小兒冬末春初溫濃之衣,或乳母恣食酒面甘肥等,令兒心肺不和,內蘊邪熱。因其解脫,風邪傷於皮毛,傳入腑臟,則令胸膈痰滯,身體壯熱,心神驚悸,又似傷寒、時氣、瘡疹之類,乃名風熱候。

《莊氏家傳》小兒壯熱有七候︰

傷寒候︰渾身壯熱,時時舌出繳唇。
斑瘡候︰咳嗽,嗄聲,渾身壯熱,唯耳鼻不熱,不然噦逆也。
風熱候︰渾身壯熱,鼻兩邊胞動,吸吸然。甚者,鼻內生瘡,手有血紋也。
氣積候︰渾身壯熱,早晨手足冷,曉沉重困悶,晚哺發潮熱。
虛積候︰渾身壯熱,腳冷手不冷,積在左肋,即右腮赤;在右肋,即左腮赤也。
驚熱候︰亦渾身壯熱,愛睡,妄語,睡便仰臥、驚跳、啼叫、搖頭、弄舌、上竄也。
喉痺候︰亦渾身壯熱,時時發嗽,思冷水飲。喉中痛時,複小寒是也。以上七候,宜在審詳用藥。

《葛氏肘後》徐王神效方 百日兒患壯熱氣急,唯得欹眠、眼不開,小便黃赤方。
上服水銀如大豆一粒,日十度。三日瘥止,不瘥更服。(水銀太冷,切宜消息用也。)

《千金》治小兒肉中久挾宿熱,瘦瘠,熱進退休作無時。大黃湯方

大黃 甘草(炙) 芒硝(各半兩) 石膏(一兩) 大棗(五枚) 桂心(八銖)
上六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每服二合。

《千金》治少小有熱不汗。二物通汗散方

雷丸(四兩) 粉(半斤)
上搗和下篩,以粉兒身。

《千金》調中湯 治小兒春秋月晨夕中暴冷,冷氣折其四肢,熱不得泄,則壯熱。冷氣入胃變下痢,或欲赤白滯起數去,小腹脹痛極,壯熱。氣脈洪大,或急數者,服之熱便歇,下亦瘥也。但壯熱不吐下者,亦主之方。

葛根 黃芩 茯苓 桔梗 芍藥 白朮 本 大黃 甘草(炙。各六銖)
上九味 咀,以水二升,煮取五合。服如後法︰兒生一日至七日,取一合,分三服。生八日至十五日,取一合半,分三服。生十六日至二十日,取二合,分三服。生二十日至三十日,取三合,分三服。生三十日至四十日,取五合,分三服,恐吃五合未得,更斟酌之。其百日至三百日兒,一如龍膽東加之。

《千金》治小兒腹大短氣,熱有進退,吃食不安,谷為不化方。

大黃 黃芩 甘草(炙) 芒硝 麥門冬(各半兩) 石膏(一兩) 桂心(八銖)
上七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期歲以下兒,作五服。

《千金》青木香湯 浴小兒壯熱羸瘠方。

青木香(四兩) 麻子仁(一升) 虎骨(五兩) 白芷(二兩) 竹葉(一升?
上五味?咀,以水二斗,煮取一斗,稍稍浴兒。

《千金》治小兒暴有熱,得之二三日。李根湯方

李根 桂心 芒硝(各十八銖) 甘草(炙) 麥門冬(去心。各一兩)
上五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五服。

《千金》治少小身體壯熱,不能服藥。十二物寒水石散粉方

寒水石 芒硝 滑石 石膏 赤石脂 青木香 大黃 甘草(炙) 黃芩 防風 芎 麻黃根
上各等分,合治下篩,以粉一升,藥屑三合相和,複以篩篩之。以粉兒身,日三。(《外台》以牡蠣代防風,余並同。)

《千金》治少小新生肌膚嫩弱,喜為風邪所中,身體壯熱,或中大風,手足驚掣。五物甘草生摩膏方

甘草 防風(各一兩) 白朮 桔梗(各二十銖) 雷丸(二兩半)
上 咀,以不中水豬肪一斤煎為膏,以煎藥,微火上煎之,消息視稠濁,膏成去滓。取如彈丸大一枚,炙手,以摩兒百過,寒者更熱,熱者更寒。小兒雖無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風。

《千金》治少小身熱。李葉湯浴方

李葉無多少 咀,以水煮,去滓,將浴兒良。

《千金翼》治少小身熱不去,寒熱往來,微驚方。

大黃 黃芩(各一兩) 栝蔞根(三分) 甘草(炙) 牡蠣(熬) 人參 白石脂 硝石 龍骨 凝水石(各半兩) 桂心 滑石(碎。各二兩)
上十二味 咀,加紫石英半兩,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服三合,一日令盡。

《外台》崔氏療少小身熱方

白芷煎湯浴兒佳。根苗皆得。

《外台》崔氏又方

苦參湯浴兒良。

《藥性論》治小兒身熱。

秦白皮一升,水煎作湯,澄清浴,瘥。冷洗赤眼亦效。

日華子治小兒壯熱,一切瘡疥皮膚瘙癢。

梓白皮煎湯洗之,梓枝皮有數般,惟楸梓佳,余即不堪。

日華子治小兒壯熱。

棗葉煎湯浴,和葛粉 之。

《聖惠》治小兒壯熱,口乾,心煩,不欲乳食。宜服犀角散方

犀角屑 黃 (銼。各一分) 黃芩 麥門冬(去心,焙) 柴胡(去苗) 川升麻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淡竹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壯熱驚悸,大小便赤澀。鉤藤散方

鉤藤 天竺黃(細研) 地骨皮(各一分) 犀角屑 赤茯苓 龍膽(去蘆頭) 川芒硝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川大黃(三分,銼碎,微炒)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壯熱,心神不安。人參散方

人參(去蘆頭) 鉤藤 赤茯苓 川升麻(各半兩) 犀角(鎊) 山梔子 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治小兒期歲至三歲壯熱。大黃散方

川大黃(銼碎,微炒,一兩) 石膏(一兩半) 柴胡(去苗) 川升麻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黃芩 赤芍藥梔子仁 知母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令黃。各三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青竹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百日已來,結實、壯熱、兼驚。宜服龍齒散方

龍齒 梔子仁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 朴硝(三分) 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聖惠》治八九歲兒,臟腑結實壯熱。芒硝散方

川芒硝 川大黃(銼碎,微炒) 赤茯苓(各三分) 木通(銼,一兩) 黃芩(半兩)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生薑少許,蔥白二寸在內同煎。隨兒大小加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卒身體壯熱,心肺煩壅。牛黃散方

牛黃(細研)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分) 黃芩 梔子仁 龍齒 犀角屑 寒水石(各一分) 麝香(一錢,細研)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牛黃、麝香同研令勻。每服,以竹瀝調半錢服。量兒大小,以意臨時加減。

《聖惠》治小兒滯結壯熱。大黃丸方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赤茯苓 鱉甲(塗醋,炙令黃,去裙 。各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一二歲兒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每日空心、午後各一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蓐內及百日已來,壯熱多驚。虎睛丸方

虎睛(一對,酒浸,微炙,取仁) 牛黃 麝香 朱砂 雄黃(各一分)
上件藥同研令細,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以乳汁研服五丸。隨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壯熱,心煩,眠臥不安。生地黃煎方

生地黃(汁一升) 白蜜 生麥冬(汁) 酥(各三合)
上件藥於銀鍋中,以慢火熬如稀餳。每服以溫水調下半茶匙。

《聖惠》治小兒壯熱不解,宜以寒水石散粉之方。

寒水石 川芒硝 赤石脂 石膏 滑石 甘草 川大黃(各一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用粉兒身良。

《靈苑》紅龍散 治小兒壯熱不解及驚風熱等疾。

朱砂(一錢,研) 乾蠍(七個,微炒) 龍腦(半錢) 牙硝(一分,入合子內,固濟火 通赤,先掘一地坑子,先以甘草水沃令濕,紙襯藥入坑子內,蔭一宿,取出研)
上細研。每服半錢或一字,參苓湯調下。驚熱用冷水調下。熱甚者,冷水研生地龍汁調下。

《譚氏殊聖》治小兒壯熱。

天南星 半夏 滑石(各二錢) 巴豆霜(一字)
上同為細末,入輕粉半錢,研勻,以麵糊為丸如粟米大。每一歲三粒,三歲七粒,用蔥湯下。

《嬰孺》治五歲兒壯熱發疹,已服湯煎丸,尚時時熱不消。竹瀝葛根湯方

竹瀝(一升二合) 生葛(汁五合,洗淨) 牛黃(三大黑豆許大,研末,入汁內,勻)
上四五歲兒為四服,六七歲為三服,月內兒與半合,出月與一合,百日兒與三合。

《嬰孺》治四歲兒壯熱兼氣湯方。

大黃(五分) 麥門冬(去心) 甘草(各三分) 細辛(二分) 甘竹葉(一合,切) 黃芩(四分)
上水三升,煮一升二合。一服一合,日再。二三歲兒服量減之。

《嬰孺》治小兒心胸壯熱、發熱者飲子方。

子芩 升麻 龍膽 大黃(各三分)
上以水二升,煮一升二合。溫,一日服盡。利三二行。乳母忌熱面、動風物。

《嬰孺》治少小暴熱,得之二三日。李根湯方

李根 蔥 芒硝(各二分) 甘草(炙) 麥門冬(去心。各四分)
上以水三升,煮一升半,為三服。

《嬰孺》治小兒潮熱,及百日兒壯熱氣急,雖得歇,眠不開,小便黃赤方。

蜀漆 甘草(炙) 知母 龍骨 牡蠣(各半兩)
上切,以水四升煮一升,去滓。一歲兒半合,日進二服,百日兒以意服。

《嬰孺》治少小熱。除熱龍骨湯方

龍骨 甘草(炙) 赤石脂 大黃 石膏 桂心 寒水石 栝蔞(各二分)
上以酒、水各一小盞,取散一雞子大,煮三沸,去滓。一歲服盡,不過三服愈。

《萬全方》治小兒壯熱驚悸,大小便赤澀。鉤藤散

鉤藤 天竺黃(細研) 地骨皮(各一分) 茯神 犀角屑 龍膽(去蘆頭) 川芒硝 甘草 赤茯苓(各半兩)川大黃(三分,銼碎,微炒)
上件杵羅為末。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孔氏家傳》治小兒心經熱,夜發壯熱,夜啼,並解傷寒諸病。犀角散方

甘草 牛蒡子 荊芥
上件藥各等分,為粗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煎五分,溫服。臨臥、食後服。

孔氏又方

荊芥(去枝梗) 桔梗(苦者。各二兩) 甘草(一兩半) 牛蒡子(二兩,略炒)
上為末。每服二錢,湯點服,食空時服。

《趙氏家傳》人參保童丸 治稟氣虛弱,筋骨軟,肌肉淺薄,乳食不成,肌肉面黃,體熱多汗,久服不熱方。

人參 石連肉 使君子(去皮) 沒石子 乾山藥(各半兩) 木香(一分) 白朮 白芍藥 當歸(各半分) 黃連(一分,先搗半夏末一分,炒黃連,候半夏末黑色,去半夏末不用。)
上件為末,稀糊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三歲以上十五丸,溫湯下。

《吉氏家傳》治傷寒潮熱、鼻塞、頭疼。人參散。亦治清涕壯熱不解,大妙。

人參 茯苓 羌活 當歸 前胡 甘草(各一錢) 麻黃(三錢,去節)
上末。每服半錢,水半盞,薑一片同煎三分,溫服。

時氣第三

《巢氏病源》小兒時氣病候︰時氣病者,是四時之間忽有非節之氣。如春時應暖而寒,夏時應熱而冷,秋時應涼而熱,冬時應寒而溫。其氣傷人為病,亦頭痛壯熱,大體與傷寒相似。無問長幼,其病形証略同。言此時通行此氣,故名時氣。世呼亦為天行。

《巢氏病源》小兒天行病發黃候︰四時之間忽有非節之氣傷人,謂之天行。其熱入於脾胃,停滯則發黃也。脾與胃合俱象土,其色黃,而候於肌肉,熱氣蘊積,其色蒸發於外,故發黃也。

《巢氏病源》小兒時氣腹滿候︰時氣之病,腹滿者,是熱入腹,與臟氣相搏,氣痞澀在內,故令腹滿。若毒而滿者,毒瓦斯乘心,煩懊者死。

《巢氏病源》小兒時氣病結熱候︰時氣之病,熱入腹內,與臟腑之氣相結,謂之結熱。熱則大小腸痞澀,大小便難而苦煩熱是也。

《巢氏病源》小兒敗時氣病候︰時氣之病,若施治早晚失時,投藥不與病相食,致令病連滯不已,乍瘥乍劇,或寒或熱,則敗壞之証無常是也。

《巢氏病源》小兒時氣病兼瘧候︰時氣之病,又兼瘧者,是日數未滿。本常壯熱而邪不退,或乘於陰,或乘於陽。其乘於陽,陽爭則熱;其乘於陰,陰爭則寒。陰陽之氣為邪所並,互相乘加,故發寒熱成瘧也。

《巢氏病源》小兒時氣病得吐下後猶熱候︰時氣之病,得吐下之後,壯熱猶不歇者,是腸胃宿虛,而又吐利,則為重虛。其熱乘虛而入裡,則表裡俱熱,停滯不歇,故雖吐下而猶熱也。

《巢氏病源》小兒病後不嗜食面青候︰時氣病熱歇之後,不嗜食而面青者,是胃內餘熱未盡,氣滿,故不嗜食也。諸陽之氣俱上榮於面,陽虛未複,本帶風邪,風邪挾冷,冷搏於血氣,故令面青也。

《巢氏病源》小兒時氣病發複候︰時氣之病發複者,是熱退之後,氣血未和,腑臟熱勢未盡,或起早勞動,或飲食不節,故其病重發,謂之複也。然發複多重於初病者,血氣已虛,重傷故也。

《傷寒証治》孫思邈云︰治小兒時行,節度如大人法。但用藥分劑少異,藥小冷爾。

《嬰童寶鑒》小兒時氣歌︰

時氣皆因節令虧,頭疼壯熱汗微微。良工若得看形候,須作傷寒病有歸。

《嬰童寶鑒》小兒時氣後,大小便不通歌︰

熱毒還從腑氣衝,便成結熱在腸中。身體苦煩多躁渴,更兼便溺不能通。

《嬰童寶鑒》時氣後為敗氣歌︰

時氣還須早早醫,變為敗氣切須知。乍寒乍熱無時度,或減或增體漸羸。

《嬰童寶鑒》小兒時氣躁渴歌︰

誰言吐下熱無餘,只為元因臟腑虛。熱盛更虛皮肉澀,至今煩渴躁難除。

《嬰童寶鑒》小兒時氣後為瘧疾歌︰

陰陽邪氣兩相並,臟腑陰陽力競爭。發作有期名是瘧,宜須療理莫留停。

《嬰童寶鑒》時氣後餘熱並夾冷氣歌︰

時氣雖然瘥,猶多餘熱停。氣填須不食,夾冷面皮青。

《石壁經》三十六種內夜熱晝涼瘟疫候歌︰

夜間遍體有如湯,才到天明又複涼。非是鬼神為禍祟,都緣臟腑有風傷。只消將藥醫脾臟,(四十八候云︰只宜將藥除脾熱。)次使神方瀉大腸。患候但觀喉厭動,更看眼急(四十八候云︰眼赤)鼻頭光。此病已傳瘟疫候,若能辯別是醫王。

此內因傷物、外因傷邪所致也。先當表散其毒邪,次用藥去其積。亦主至夜多汗,只在其頭額上有之,亦口中涎響也,脾風則然。多言有禍祟,非也。更請細看前後。(《鳳隨經》此候歌括一同,仍注云︰宜與七寶散方。見溫壯門中。)

《小兒形証論》四十八候夜熱晝涼溫壯歌後云︰此患緣飢過後,冷食滯脾胃,氣不行於諸經。夜熱晝涼先進南生丸(方見傷寒變蒸門中。)與三五服,後進檳榔散(方見煩熱門中)相間與服。然後氣平和,又須當與白丁香膏(方未見)取,或只以磨積方調氣。只不得便取,動難止,為肚大,恐成疳疾也。

《千金》治小兒時氣方。

桃葉三兩搗,以水五升,煮十沸,取汁,日五六遍淋之。(《聖惠》用七兩,水五升。)若複發,燒雄鼠屎二枚,水調服之。

《外台》︰劉氏療小兒天行頭痛壯熱方。

青木香(六分) 白檀香(三分)
上二味搗散,以清水和服之。以水調塗頂,頭痛立瘥。

《聖惠》治小兒時氣壯熱,頭疼,咳嗽不能食。宜服解肌散方

麻黃(三分,去根節)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赤芍藥 貝母(炮微黃) 柴胡(去苗) 葛根(銼)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石膏(一兩,細研)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時氣,頭痛壯熱。升麻散方

川升麻 赤芍藥 石膏(細研) 麻黃(去根節)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貝齒(一枚)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得微汗為效。

《聖惠》治小兒時氣,咳嗽壯熱。麥門冬散方

麥門冬(去心,焙) 川升麻(各一兩) 貝母( 微黃) 甘草(炙微赤,銼。各三分) 赤芍藥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淡竹瀝半合,更煎一、兩沸。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時氣,頭痛、體熱、煩渴。葛根散方

葛根(銼) 麥門冬(去心。各三分) 黃芩 赤芍藥 人參(去蘆頭) 犀角屑 甘草(炙微赤,銼) 川升麻(各半兩) 石膏(一兩,細研)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時氣壯熱,心腹煩悶。麥門冬散

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 人參(去蘆頭) 葛根(銼)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茅根(一兩,銼)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時氣,壯熱咳嗽,心胸脹悶,乳食不下。生乾地黃散方

生乾地黃 麥門冬(去心,焙。各一兩) 款冬花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三分) 甘草(炙微赤,銼,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入竹茹半分煎,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增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時氣,五六日體熱不止。麥門冬散方

麥門冬(去心,焙) 大青(各半兩) 甘草(炙微赤,銼) 吳藍(各一分) 梔子仁(五枚)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時氣,煩渴,腹中痞實。葛根散方

葛根(銼) 黃芩 柴胡(去苗。各半兩)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以稍利為度。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時氣,嘔吐不止。蘆根散方

生蘆根 人參(去蘆頭。各一兩) 竹茹(半兩)
上件藥細銼,和勻。每服半分,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嬰孺》治小兒壯熱、時氣、驚悸並熱瘡方。

鉤藤(炙) 人參 蚱蟬(炙) 子芩(各一分) 蛇蛻皮(三寸,炙) 龍齒(半分) 防風 澤蘭(各二分)石蜜(一兩,湯成,入之竹瀝一升)
上切,以水三升煮之七合,量兒大小細服之。

錢乙人參生犀散 解小兒時氣,寒壅咳嗽,痰逆喘滿,心忪驚悸,臟腑或秘或瀉,調胃進食。又主一切風熱,服尋常涼藥即瀉而減食者。

人參(切去頂,三錢) 前胡(去蘆,七錢) 甘草(炙黃,二錢) 桔梗 杏仁(去皮尖,略曝乾為末,秤。各五錢)
上先將前四味為末,後入杏仁,再用粗羅羅過。每服二大錢,水一盞,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食後。

張渙治時氣病貝母散方

貝母(炒黃) 麥門冬(去心) 川升麻(各一兩) 赤芍藥 甘草(炙。各半兩)
上件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竹葉二片,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張渙又方人參飲子

人參(去蘆頭) 生乾 地黃(各一兩) 犀角(末) 黃芩 柴胡(去苗。各半兩) 甘草(一分,炙)
上件搗,羅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薑二片,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張渙又方棗葉湯

棗葉(一兩,切細,焙乾) 黃芩 柴胡(去苗) 人參(去蘆頭) 甘草(炙。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薑二片,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傷寒証治》療小兒天行,壯熱咳嗽,心腹脹滿。五物人參飲子

人參 甘草(炙。各半兩) 麥門冬(一兩半) 生地黃(一兩半。如無,只用乾地黃半兩)
上每服三錢,水一盞,入茅根半握,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之。(出《外台》及張渙,皆以此治熱病。)

《傷寒証治》又方八物麥門冬飲子

麥門冬(三兩) 甘草(炙) 人參(各一分) 紫菀 升麻(各二兩) 貝母(一分,生)
上每服三錢,水一盞,入茅根半握,煎至七分,去滓,再入竹瀝少許,重煎勻服。(出《外台》)

《傷寒証治》療小兒天行,頭痛壯熱。八物吳藍飲子

吳藍 大青(各二兩半) 甘草(炙) 麥門冬(去心。各三分) 茵陳(一分半) 梔子仁(十五枚)
上件每服三錢,水一盞,入蘆根半握,生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服。(出《外台》)

《傷寒証治》療小兒天行,五日以後熱不歇。棗葉飲子

棗葉(半握) 麻黃(半兩) 蔥白(切,一合)
上豉一合,童子小便二盞,煎至一盞,去滓。分二服。(出《外台》)

《活人書》水解散 治天行頭痛、壯熱一、二日,兼治 瘡末出煩躁,或出尚身體發熱者。

麻黃(四兩,去節) 大黃 黃芩 桂心 甘草(炙) 芍藥(各二兩)
上搗為粗末,患者以生熟湯浴訖,以暖水調下二錢,相次二服,得汗利便瘥。強實人服二方寸匕。此調風實之人,三伏中亦宜用之,若去大黃,即春夏通用。

《朱氏家傳》︰解利傷寒,四時氣疫,上焦虛熱,心神恍惚,脾胃不和,飲食無味,口苦舌乾,渾身煩悶。人參散

人參 茯苓 羌活 獨活 桔梗 知母 麻黃(去根節) 枳殼(麩炒,去瓤) 甘草(炙) 川芎 陳皮(去白)白朮 濃朴(薑汁製) 茱萸(水煮) 桂心(不見火) 前胡 削木 甘草(節)
上件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薑棗煎至七分。如要出汗,蔥白、豆豉、生薑煎服。嗽入杏仁、麻黃同煎。小兒入薄荷煎;婦人止入生薑煎。嵐瘧用柳桃條二七節同煎。

溫病第四

《巢氏病源》︰小兒溫病者,是冬時嚴寒,人有觸冒之。寒氣入肌肉,當時不即發,至春得暖氣而發,則頭痛壯熱,謂之溫病。又冬時應寒而反暖,其氣傷人即發,亦使人頭痛壯熱,謂之冬溫病。凡邪之傷人,皆由觸冒,所以感之。小兒雖不能觸冒,其乳母抱持解脫,不避風邪、冷熱之氣,所以感病也。

《巢氏病源》小兒溫病下利候︰溫病下利者,是腸胃宿虛,而感於溫熱之病,熱氣入於腸胃,與水穀相搏,腸虛則泄,故下利也。

《巢氏病源》小兒溫病鼻衄候︰溫病鼻衄者,熱乘於氣而入血也。肺候身之皮毛,主於氣,開竅於鼻。溫病則邪先客皮膚而搏於氣,結聚成熱,熱乘於血,血得熱則流散。發從鼻出者,為衄也。凡候熱病,鼻欲衄,其數發汗,汗不出。或初染病已來都不汗,而鼻燥喘,鼻息氣有聲。如此者,必衄也。小兒衄血,至一升數合,熱因得歇;若至一斗數升,則死矣。

《巢氏病源》小兒溫病結胸候︰凡溫熱之病,四五日之後,熱入裡,內熱腹滿者,宜下之。若熱未入裡,而下之早者,裡虛氣逆,熱結胸上,則胸痞滿短氣,謂之結胸也。

仲景論冬傷於寒,春為溫病。

太醫局 柴胡石膏散 治時行溫疫,壯熱惡風,頭痛體疼,鼻塞咽乾,心胸煩滿,寒熱往來,痰實咳嗽,涕唾稠粘方。

柴胡(去苗) 石膏 前胡(去苗) 乾葛(銼) 赤芍藥(各五十兩) 黃芩 桑根白皮(銼) 荊芥穗(去土。各三十七兩半) 升麻(二十五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薑三片,豉十餘粒,同煎七分,去滓。稍熱服,小兒分作三服。更量大小加減,不計時候。

太醫局 人參羌活散 治小兒寒邪溫病,時疫瘡疹,頭痛體疼,壯熱多睡,及治潮熱煩渴,痰實咳嗽方。

人參 羌活 獨活 柴胡(並去苗) 芎 枳殼(去瓤,麩炒黃) 白茯苓(去皮) 甘草(炙。各一兩) 前胡(去蘆頭) 桔梗 地骨皮(去土) 天麻(酒浸,炙。各半兩)
上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七分,入薄荷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太醫局 升麻葛根湯 治大人、小兒時氣溫疫方,與傷寒錢乙方同。

《三十六種》夜熱晝涼溫病候,用除溫散方

大黃 朴硝(研。各一分) 牽牛粉(半兩) 檳榔(二個)
上件為末。每服半錢,煎黃芩湯調下,臨臥時服。

《莊氏家傳》︰春間疫氣欲作,為先氣壅畏風,痰嗽頭昏,鼻寒困悶,是其疾也。當先以甘桂湯理之,凡春氣動,先以此湯驅之,無問大人、小兒也。此方趙彥祖朝散傳之杜順甫中散,余與杜季子、季楊同官尉氏,因求得之。本名五胡,余惡而易名為甘桂湯。

甘草(炙) 官桂(去皮) 五味子 黃芩(各一兩半) 柴胡(四兩)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五片,煎七分,去滓溫服。以二服滓再合煎一服。政和二年壬辰,余在澧陽,是春疫疾大作,諸小兒服此藥皆免。

《王氏手集》防風散 解時疫溫病,咳喘煩渴,頭痛體疼,目澀多睡,肌肉蠕動,痰逆忪悸。

防風 川芎 甘草(炙) 香白芷(各二兩) 菊花(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煎荊芥湯調,放溫服。

熱病第五

仲景論冬傷於寒,夏為熱病。

《外台》黃帝曰︰傷寒熱病死候有九,四曰老人嬰兒熱病腹滿者死。

《聖惠》云︰小兒熱病者,是冬時嚴寒,人有觸冒寒氣,入於肌肉,當時不即發,至夏為熱病。凡邪之傷人,皆由觸冒,所以感之。小兒雖不能觸冒,其乳母抱持解脫,不避風邪,冷熱氣所感病也。

《千金》升麻湯 治小兒傷寒變熱毒病,身熱、面赤、口燥、心腹堅急,大小便不利。或口瘡者;或因壯熱,便四肢攣掣驚,仍成癇疾,時發時醒,醒後身熱如火者,悉主之方。

升麻 白薇 麻黃(去根節) 葳蕤 柴胡 甘草(炙。各半兩) 黃芩(一兩) 朴硝 大黃 鉤藤(各六銖)
上十味 咀,以水三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一升。兒生三十日至六十日,一服二合。六十日至百日,一服二合半。百日至二百日,一服三合。(《傷寒証治》亦以此治熱病。)

《聖惠》治小兒熱病,頭痛口乾,身體壯熱,心神煩躁。宜服解肌散方

麻黃(三分,去根節) 葛根(銼) 赤芍藥 黃芩 川升麻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蔥白五寸,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令有汗出即瘥。

《聖惠》治小兒熱病,心煩壯熱,口乾多渴。宜服茵陳散方

茵陳 麻黃(去根節) 赤芍藥 甘草(炙微赤,銼) 黃芩 葛根(銼。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增減溫服。汗出為效。

《聖惠》治小兒熱病,煩熱驚悸。石膏散方

石膏(細研) 川大黃(銼碎,微炒)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大青 黃芩 梔子仁 知母 葳蕤 川升麻 葛根(銼) 龍膽(去蘆頭。各一分)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熱疾,頭痛,心躁,眼黃。吳藍散方

吳藍 大青 蘆根(銼) 石膏(細研。各一兩) 甘草(炙微赤,銼) 麥門冬(去心,焙) 黃芩(各三分)茵陳 梔子仁(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熱病,煩熱不解,大小腸秘澀,心胸悶亂。犀角散方

犀角屑 赤芍藥 黃芩 川升麻 梔子仁 地骨皮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麥門冬(去心) 川大黃(銼,微炒。各三分)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熱病,心神狂躁,身熱如火,頭痛煩渴,眠臥不得。真珠散方

真珠(末) 馬牙硝 龍齒 寒水石 太陰元精石(各一分) 鉛霜 朱砂(各半兩) 牛黃 麝香(各半分)
上件藥,都研令細。不計時候,以新汲水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熱病,皮膚壯熱。子芩散

子芩 川升麻 梔子仁 大青 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新汲水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熱病,壯熱心悶。牛黃散方

牛黃(半分) 朱砂(各細研) 茯神 栝蔞根(銼) 苦參(銼) 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研了藥,都研令勻。不計時候,以新汲水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增減。

《聖惠》又方

胡黃連 梔子仁 牛黃(細研)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子芩(一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研入牛黃令勻。不計時候,以蜜水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熱病,煩渴頭痛,壯熱不止方。

生地黃(汁,三合)
上入生蜜半合和勻,時時與一合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熱病煩渴方。
上取栝蔞根末,不計時候,以乳汁調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熱病,腹脹大腸不通方。
上用牽牛子半兩,微炒,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橘皮湯調下半錢,稍利為效。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張渙治熱病石膏散方

石膏 白茯苓 乾葛根(各一兩) 甘草(炙) 黃芩 芍藥(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竹葉、薄荷各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服。

張渙又方地黃散

生乾地黃(一兩) 棗葉(一握,洗,焙乾) 梔子仁 黃芩 陳橘皮(湯浸,去白。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蔥白、鹽、豉各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服。

張渙治小兒熱病口乾,心神煩躁。真珠散方

真珠(末) 牛黃 龍腦(各一錢,並細研) 瓜根 茯神 朱砂(研,水飛。各半兩) 馬牙硝 寒水石(並為細末。各一分)
上件一處拌勻。每服半錢,蜜水調下,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又方犀角飲子

犀角屑 川大黃(炮,細銼) 川升麻(各一兩) 赤芍藥 人參(去蘆頭) 甘草(炙。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竹葉三片,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服。

張渙又方地骨皮散

地骨皮(洗,焙乾) 川大黃(微炮) 黃芩(各一兩) 麥門冬(去心) 黃 甘草(炙。各半兩)
上件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荊芥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傷風第六

錢乙論︰傷風昏睡,口中氣熱,呵欠頓悶,當發散,與大青膏解不散,有下証,當下大黃丸主之。大飲水不止而善食者,可微下,余不可下也。(大青膏方,見驚熱門中;大黃丸方未見。)

錢乙論︰傷風手足冷者,脾臟怯也。當和脾後發散。和脾,益黃散;發散,大青膏主之。(大青膏方見同前;益黃散方見胃氣不和門。)

錢乙論︰傷風自利者,脾臟虛怯也。當補脾,益黃散。發散,大青膏主之。未瘥,調中丸主之。有下証,大黃丸下之。下後,服溫驚丸。(大青膏方見驚熱門;調中丸方見胃氣不和門;溫驚丸方見一切驚門;大黃丸方未見。)

錢乙論︰傷風腹脹者,脾臟虛也,當補脾,必不喘。後發散,仍補脾也。去脹,塌氣丸主之。發散,大青膏主之。(塌氣丸方見胃氣不和門;大青膏方見驚熱門。)

錢乙論︰傷風兼臟者,兼心則驚悸;兼肺則悶亂,喘息哽氣,長出氣嗽;兼腎則畏明。各隨補母臟,虛見故也。

錢乙論︰傷風下後餘熱者,以藥下之太過,胃中虛熱,飲水無力也。當生胃中津液,多服白朮散。(白朮散方見胃氣不和門。)

錢乙論傷風吐瀉身溫云︰乍涼乍熱,時多氣粗,大便黃白色,嘔吐,乳食不消,時咳嗽;更有五臟兼見証,當煎入臟君臣藥,化大青膏,後服益黃散。如先曾下,或無下証,慎不可下也。此乃脾肺受寒,不能入食也。(二方並見,同前。)

錢乙論傷風吐瀉身熱云︰多睡,能食乳,飲水不止,吐痰,大便黃水。此為胃虛熱渴吐瀉也。當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止後用發散藥。止渴多服白朮散,發散大青膏主之。(二方並見,同前。)

錢乙論傷風吐瀉身涼云︰吐沫、瀉青白色,悶亂、不渴、哽氣、長出氣、睡露睛,此傷風荏苒輕怯,因成吐瀉,當補脾後發散。補脾,益黃散;發散,大青膏主之。此二証多病於春冬也。(二方並見,同前。)

《玉訣》小兒傷風候歌︰

鼻塞傷風肺受寒,喘咳驚啼臥不安。頰赤口乾頻發熱,吐瀉邪攻臟腑傳。此患先與解熱,後下風涎,次平胃氣,故無誤也。

《博濟方》治小兒外傷風冷。解肌濃朴散

濃朴(去皮,以薑汁塗,炙令香) 蒼朮 陳橘(去瓤。各一兩) 乾薑(三分) 甘草(半兩)
上件同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薑錢二片,棗一枚,同煎至六分,熱服。

《劉氏家傳》治小兒傷風傷寒,渾身壯熱,咳嗽痰盛。麥湯散

麻黃(去根節,生薑汁浸一宿) 知母 石膏( 赤) 葶藶(隔紙炒) 地骨皮 杏仁(湯浸,去皮尖,別研)滑石(末。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半錢,煎小麥湯調下。

《劉氏家傳》驚調散 治大人、小兒、老少,但是諸般傷寒、傷風,體虛煩熱,上膈有涎,煩躁不省人事。

荊芥穗(一兩,微炒,焙,末之) 麝(半錢) 腦(一字)
上將腦、麝各研入藥,令勻。每服好茶半盞,調半錢,和滓服。重者一錢,小兒少許,不計時候。

《張氏家傳》小兒傷風,渾身諸般壯熱。七寶散

天麻(炙) 白僵蠶(微炒) 羌活(各一錢) 蠍 麻黃(去節) 白附子(各一分) 麝(少許)
上為末。每服半錢、一字,用生薑、薄荷、蜜水調下,大小加減。

《莊氏家傳》古方惺惺散 治小兒傷風壯熱,及瘡疹毒瓦斯、時氣、溫壯,風熱等疾。(與傷寒門中錢乙惺惺散大略同。)

人參 白茯苓 甘草(炙) 白朮 栝蔞根 細辛 桔梗
上七味等分,焙乾為末。每服一大錢,用水半盞,薑一片,薄荷三、兩葉,同煎三五沸。二、三歲一服,分三服;五歲以上只作一服。如傷風欲出汗,以蔥、豆豉、薄荷同煎,溫服。(一方無白朮有乾葛,甘草減半,治壯熱。

入薄荷、生薑,治冷氣,入薑棗水一盞,煎七分,用藥二錢少異。)

《莊氏家傳》︰小兒傷風。
上以京豉及蔥生研,作靨貼囟上。如有邪氣者,以京豉及桃頭生研,貼如前方。

《孔氏家傳》治小兒風吹妄著,渾身壯熱,頭疼,面頰赤,多渴。參苓散

人參 茯苓 甘草(炙) 白朮(各一分) 黃芩 乾葛(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五分,薑一片,棗半個,煎四分,通口服。

《王氏手集》百解散 治小兒傷風、瘡疹之類。

黃 青皮 茯苓 栝蔞根 甘草(炙) 紫菀 白朮(各一兩) 百合(一兩半)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盞,煎至四分,通口服。得少汗為妙。

《吉氏家傳》治小兒驚風,奶食不化,成外傷風,壯熱氣粗,慢風搖頭,口眼不開;及赤白痢。金箔丸

金箔(四十九片) 朱砂 水銀 膩粉 牛黃 青黛 蟬殼 白僵蠶 麻黃(去節) 白附子 蠍 天麻(酒浸,炙) 犀角(末) 天南星(炮。各二錢) 真麝香(隨多少)
上件都為末,將金箔、朱砂、水銀、膩粉同研細,傾入諸藥,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丸,薄荷湯化下。

長沙醫者丘松年傳蠍梢散 治傷風發熱,睡臥不安,直視涎盛,時作驚掣。

全蠍(一十半個) 甘草(炙) 川芎(各二錢) 麻黃(去節,秤) 防風 薄荷葉(各一錢)
上為細末,入朱砂一錢細研,入藥末內令勻。每服一錢,水半盞,煎三分,溫服。

傷暑第七

太醫局 香薷丸 治大人、小兒傷暑伏熱,躁渴瞀悶,頭目昏眩,胸膈煩滿,嘔噦惡心,口苦舌乾,肢體困倦,不思飲食。或發霍亂,吐利轉筋,並宜服之。

香薷(去土) 紫蘇莖葉(並用去粗梗) 乾木瓜(各一兩) 丁香 白茯神(去衣) 薷香葉(去土) 甘草(炙,銼) 檀香(銼。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三十丸。每服一丸至二丸,細嚼,溫湯下;或新汲水化下亦得。小兒服半丸,不計時候。

太醫局 枇杷葉散 治大人、小兒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傷冷,飲食不化,胸膈痞悶,嘔噦惡心,頭目昏眩,口乾煩渴,肢體困倦,全不思食。或陰陽不和,致成霍亂吐利,轉筋,煩躁引飲。

枇杷葉(去毛,淨,炙) 陳橘皮(湯去瓤,焙) 丁香(各半兩) 香薷(三分) 濃朴(薑汁塗,炙,四兩)乾木瓜 白茅根 麥門冬(湯去心,焙乾) 甘草(炙。各一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薑二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溫水調下亦得。如煩躁用新汲水調下,不計時候。小兒三歲以上可服半錢,更量大小加減。

張渙治小兒伏暑嘔吐者,最宜服之清膈飲子方

香薷 淡竹葉(去枝梗,剪葉,焙乾。各一兩) 白茯苓 人參(去蘆頭) 半夏(湯洗七次,焙乾) 檀香 甘草(炙。各半兩) 白粳米(一合)
上搗,羅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大盞,煎七分,去滓。放溫,時時如熱水令兒服之。量兒大小加減。

《莊氏家傳》治小兒中暑吐利。
上以白蒺藜苗研汁服。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治小兒中熱,面赤,身如水熱,或眼赤。

鬱金(三枚,用皂角水煮乾) 甘草 馬牙硝(各一分) 當歸(二錢)
上末細研。一字或半錢,冷水調下。

傷寒第八

《巢氏病源》小兒傷寒候︰傷寒者,冬時嚴寒而人觸冒之,寒氣入腠理,搏於血氣,則發寒熱、頭痛、體疼,謂之傷寒。又春時應暖而反寒,此非其時有其氣,傷人即發病,謂之時行傷寒者。小兒不能觸冒寒氣,而病傷寒者,多由大人解脫之時久,故令寒氣傷之,是以小兒亦病之。診其脈來一投而止者,便是得病一日;假令六投而止者,便是得病六日。其脈來洪者易治,細微者難治也。

《巢氏病源》小兒傷寒解肌發汗候︰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寒從外搏於血氣,腠理閉密,冷氣在內不得外泄,蘊積,故頭痛、壯熱、體疼。所以須解其肌膚,令腠理開。津液為汗,發泄其氣則熱歇。凡傷寒無問長幼男女,於春夏宜發汗。又脈浮大宜發汗。所以然者,病在表故也。

《千金》論曰︰夫小兒未能冒涉霜雪,乃不病傷寒也。大人解脫之久,傷於寒冷則不論耳。然天行非節之氣,其亦得之。有時行疾疫之年,小兒出腹便患斑者也。治其時行節度,故如大人法,但用藥分劑少異,藥小冷耳。

《聖惠》論︰凡嬰孩傷寒,不可以燥藥發汗也。發汗,則孩子一向躁極於臟腑,熱極傷於心氣,多厥不可治也。若以性寒湯藥,陽受於冷,冷熱相擊,孩子一向驚叫不睡,熱沖於腦,頭縫開張,皮肉筋脈急脹,不可治也。若以性熱湯藥餌之,乃助於陽也。陽極則陰必爭也。四肢汗出如油,手足或熱或冷,多狂癲驚 ,即不可治也。

茅先生︰小兒有傷寒候。身微熱,KT 吐乳,鼻塞,咳嗽。此候因抱兒子當風處,吹著背俞至此。所治者,當日下天麻散二服(方見本門中),朱砂膏二服(方見驚積門中)。其患即愈,不得誤動臟腑。

茅先生︰傷寒變蒸,夾驚夾食,中風,所中傷寒各說有一。因依根源各別下藥,有殊如調理。上件傷寒傳變,吐不可止,大小便不通,大渴,耳內膿出,身上生斑點赤,心狂,眼視,鼻口乾燥,死候不治。

漢東王先生《家寶》傷寒病証︰嬰孩小兒單傷寒者,渾身壯熱,鼻流清涕,身上寒毛起,咳嗽欲喘,宜用解傷寒紅綿散三、二服,間調胃氣,進乳食觀音散三、二服。如有餘熱未退,睡裡多驚,須進七寶輕青丹三、二服,(紅綿散、輕青丹方並見本門中。)再服調胃氣觀音散三、二服。(方見胃氣不和門中。)

漢東王先生《家寶》︰小兒傷寒可醫者七。

鼻內清水是傷寒。鼻者是肺之外應。傷寒,故外風吹著身,皮毛及發皆主於肺,故令外涕流出清水,身寒毛立,後則身熱躁叫,口乾,耳冷,汗出,是傷寒。傷寒者,是邪氣傷其正氣,正氣軟弱,則不能主於身,被邪氣攻出,故為汗。汗出多則令面黃無力,後若不止,則體虛生風,宜補實之。

鼻塞是傷寒。傷寒是外邪傷肺,所受則正在肺,邪氣傷正氣則滯,榮衛不通,故乃鼻塞。是發汗後更與通關藥耳。

面赤是傷寒。傷寒是傷氣及邪氣入腹。其肺當旺,不肯受邪。肺者受患,其初傳心則心氣虛,故令面_口乾,夜間不臥,陰陽相克,日中可解,則涼藥服之。

吐白水是傷寒。何以吐白水?其傷寒受在於胃,其胃氣為邪所傷,胃弱則吐白水。若吐食則入脾,瘥後須變身黃。脾胃俱象土,故色黃,宜早暖脾胃耳。

兩眼黃赤是傷寒。傷寒是先受在脾,在其色黃。次傳在肝,主眼,故邪傷於肝,故共脾邪入之,故令眼黃赤,宜以洗肝後發汗耳。

小便黃赤是傷寒。傷寒者,寒氣傷肺,肺虛故不受,於心,心實傳腑。心以小腸為腑,受邪則滯榮氣,則赤,後則尿如血。通小便後取之。

不可醫者六︰

傷寒面黑者不治。傷寒氣傷皮膚,本入肺,肺傳腎。腎主水,水屬北方,其色黑。複傳心,心屬火。其水大能克火,故令面黑,不治。

傷寒大小腸痛不治。其傷寒受在肺,肺以大腸為腑,臟不能受,倒傳出一臟,不再傳入心,則火克金;心將小腸為腑,故大小便痛耳。

傷寒忽作邪聲不治。此是傷寒,邪氣傷肺。肺主聲,肺被邪傷,絕則聲出不回。如便作邪聲,是肺絕也。

傷寒叫聲不出不治。此是傷寒入腎失解,腎氣絕,不能作聲,即死耳。

傷寒糞黑不治。何以瀉黑血糞?其傷寒邪傷肺,肺絕不能行血。其血黑色,從大腸中下,如死鵝鴨一般,即死。如大便無赤黑不妨,卻是熱盛,宜與涼藥耳。

傷寒爪黑不治。爪黑者,傷寒傳肝,其邪勝,正氣絕。肝主筋及主諸爪甲,肝絕則不能榮於爪,故為死之形也。
上件,其傷寒皆是邪氣傷於臟腑,滯其血氣則寒熱,血脈亂,不能飲食。其頭痛面赤者,則是陽毒。其面青不語、多哭、身寒,是為陰毒。凡傷寒,三日前宜汗,三日後宜轉。又云︰陰毒宜回陽,(先與熱藥,後方汗。)陽毒宜解。(先與涼藥,後與汗之。)取轉亦此說,三日前汗,三日後轉,此大略之言耳。(有初得便宜轉者,有得之三、兩日後宜汗者,不可拘此。)

《嬰童寶鑒》︰小兒傷寒為客風傷於腠理,攻於皮膚,故身熱、頭痛、不食、氣多嘔逆、驚啼、面赤而喘。

《活人書》序︰小兒傷寒與大人治法一般,但分劑小、藥性差涼耳。尋常風壅發熱,鼻涕痰嗽,煩渴。惺惺散主之。(方與錢乙同,見本門中。)咽喉不利,痰實咳嗽,鼠粘子湯主之。(方見瘡疹門中。)頭額身體溫熱,大便黃赤,腹中有熱,四順散、(方與葛氏同,見溫壯門中。)連翹飲、三黃丸主之。頭額身體溫熱,大便白而酸臭者,胃中有食積,雙丸主之。(三方見本門中。)小兒無異疾,唯飲食過度,不能自節,心腹脹滿,身熱頭痛,此雙丸悉治之。小兒身體潮熱,頭目碎痛,心神煩躁,小便赤,大便秘,此熱劇也,洗心散、(方見傷寒大小便不通門。)調胃承氣湯主之。(方見傷寒自汗門。)頭疼、發熱,偎人、惡寒者,此傷寒証也,升麻湯主之。(方見傷寒口內生瘡門中,十物升麻湯。)無汗者,麻黃黃芩湯;有汗者,升麻黃芩湯,皆要藥也。(二方並見本門。)小兒尋常不可過當服涼藥,胃冷蟲動,其証與驚相類。醫人不能辨,往往複進驚藥,加腦、麝之類,遂發吐、胃虛而成慢驚者多矣。小兒須有熱証方可疏轉,仍慎用丸子藥利之,當以大黃、川芎等 咀,作湯液,以蕩滌蘊熱。蓋丸子巴豆乃攻食積耳。

翰林待詔楊大鄴問︰小兒傷寒瘟疫者為何?答曰︰神氣雖丸,性情未定,衣裳不擇於濃薄;或恣情而脫著,嬌縱不常,生冷盡意;或過餐寒熱之物,因此致患頭疼、氣促、發熱增寒;或飲多尚渴;或虛汗連連,精神KT。因綿綿用藥,須精審其根源,察病表裡,仍看脈體,未可便下,切須要知虛實,消停藥分,切在意處方治之。

《惠眼觀証》︰傷寒外証,一見眼睛黃赤及鼻塞,遍身壯熱,口鼻出清水,非時冷汗,加之咳嗽氣閉、毛起,小便如粉汁,此皆是傷寒候。傷寒候如覺面帶黑色,大小腸乾痛,上吐下瀉,氣又刺痛,耳內膿及眼生浮膜,皆惡候也。

《惠眼觀証》︰小兒傷寒形候亦分數類。有兼驚、挾實、驚氣、溫候三証。一兼驚者,因患驚風,三日後治得驚退,第四日至五日忽有嗽,息粗大,面色恍惚,變動無時,上渴不止,急且治脾,宜下麥湯散(方末見)、平胃丸(方見噦逆門中)、附子散(方見虛寒門中)。萬一記之,不得下冷藥,恐冰卻脾氣,伏熱不退。二挾實者,本因孩兒肥實,吃食無度,傷飽而閉卻胃氣。其候嘔逆,一見唇紅面赤,便問曾吐嘔逆無,如已曾吐嘔逆,必須頭痛或瀉不止,乃用 湯丸。(方見急慢驚風門中。)通利後勻氣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夾麥湯散服之。驚氣者,本因氣膨脹,咳嗽,咽喉中涎響,心間煩躁,臟腑疼痛,夢中虛驚,先用烏犀膏(方見熱門中)滾涎,次下麥湯散及大驚丸(方見一切驚門中),相夾服至兩日方下 湯丸,通利一二日,氣行後常服醒脾平胃湯藥。如傷寒後,或遍身生黑黯血,所謂蘭斑形証,下可用藥。三溫壯者,亦渾身微熱面紅,常困睡,微汗,因客風吹著毛竅,冷氣急,鼻塞,大體與變蒸相似,只下麥湯散與紅綿散(紅綿散方見瘡疹已出未出門中,)治之亦安。

《小方脈》論傷寒皆因三陰三陽受病,緣未辨東西,不能言語,雖即遍身壯熱,四肢不任,其狀多喘,難為識候。凡傷寒與諸熱疾皆同,奈諸熱不生呻吟,惟傷寒呻吟眉聚是也。宜服麥煎散。(方未見。)

茅先生小兒初受傷寒候歌︰

小兒傷寒身壯熱,面赤唇紅眼赤黃,身上寒毛初凜凜,更兼冷汗潤汪汪。鼻中清涕涓涓滴,小便如粉又如漿,上喘鼻塞將加嗽,口乾嘔逆是尋常。看有諸般難治療,別為章句好看詳。

茅先生小兒傷寒死候歌︰

傷寒吐不止,便溺更難通,汗後發熱渴,耳中瘡潰膿。身生斑黑點,鼻丘出傾筒,咳嗽四肢厥,心狂下所攻。體軟睡不寤,腹脹喘聲雄,手足心熱痛,此候命須終。

茅先生小兒又傷寒死候歌︰

小兒傷寒面黑色,耳內有膿聲噎塞。氣逆吐瀉轉加增,大腸乾泄眼浮極。醫士精神還更昏,千萬歸泉休廢力。

《玉訣》小兒傷寒候歌︰

鼻多清涕肺傷風,寒氣相傳鼻不通,壯熱脈浮生內熱,發驚涎盛轉加濃。

夫小兒傷寒者,先與治風,後與下涎,次謂胃氣也。

《石壁經》三十六種正受傷寒候歌︰

傷寒初得渾身熱,惡哭多啼無喜悅,眼紅臉赤類驚風,(《鳳髓經》此一句云︰只看眼急以驚風。)卻被醫人道驚熱。但須涼膈莫令渴,渴便飲水無休歇。若將三黃散子服,汗出身輕便無熱。風邪寒入肌體,汗閉熱氣內蘊,致使煩躁而多渴,喘嗽,汗不得泄,發熱不止。若服冷藥太甚,則使汗不出而反作別候也。須先出汗,次涼膈方愈。若不然,則慢脾、慢驚緣此得之。(《鳳髓經》歌同,仍注云︰與三黃散,方見本門中,次麥湯散方未見。)

《小兒形証論》四十八候,正受傷寒歌一同。後云︰此為正受傷寒,目急、壯熱,氣喘嗽,面赤。先與解表散吃(方見慢驚風門中),後用南星丸退風熱(方見傷寒變疹門中)。如不退,卻將三黃散與吃(方見本門中。)

《千金》治少小傷寒莽草湯浴方

莽草(半斤) 牡蠣(四兩) 雷丸(三十枚) 蛇床子(一升) 大黃(一兩?
上五味?咀,以水三斗,煮取一斗半。適寒溫,以浴兒,避眼及陰。

《千金》治小兒傷寒方。

葛根(汁) 淡竹瀝(各六合)
上二味相和,二三歲兒分三服,百日兒斟酌服之,不宜生服,煮服佳。(《嬰孺方》同,乃云︰只生服,不用煮。)

《千金》治少小傷寒。芍藥四物解肌湯方

芍藥 黃芩 升麻 葛根(各半兩)
上四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九合,去滓。分服,期歲以上分三服。(《傷寒証治》方同,云︰又治小兒瘡疹之候,與傷寒溫疫相似,疑似之間先可與之。)

《千金》治夏月傷寒,四肢煩疼,發熱,其人喜煩,嘔逆滿劇如禍祟;寒熱相搏,故令喜煩。七物黃連湯方

黃連 茯苓 黃芩(各十八銖) 芍藥 葛根(各一兩) 甘草(炙,一兩六銖) 小麥(三合)
上各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冷分三服,不能一升者,可稍稍服之,湯勢定乃臥。藥去毒瓦斯,服湯之後,胸中熱及咽喉痛皆瘥。其明日複煮一劑,如法服之。服此湯無毒,但除熱下氣、安病患。小兒服者,取三分之一,以水四升,煮得二升,稍稍服。

《仙人水鑒》孩子傷寒方。

梔子仁(一枚) 棗(一枚,燒灰) 牙硝(一分)
上以古字錢兩文燒令赤,水中淬。如此七度,將此水調三味,灌之立愈。

《仙人水鑒》孩子百日內患傷寒壯熱,速宜療之。

鏵鐵(一斤,燒令通赤,以水二斗淬之,如此三七遍,煎取二停,更入柳葉七片,浴兒不用) 胡油麻(二十一粒)松柏葉(二七枚) 牙硝 乳香(各一分) 金箔(一片) 白芥子(三七粒)
上並搗為散,蜜丸如彈子大。以青物裹一丸,如燒香法,熏兒雙足,微有汗出便瘥。

《仙人水鑒》︰小孩三歲以下,忽患傷寒陰陽二毒。此因母之毒瓦斯所致。庸醫多不會,自見壯熱不食、多睡,便以冷藥及冷物與吃,即兒轉不安加甚。蓋藥熱動風,藥寒嘔逆,宜使此走馬散子方

大黃(末,一兩,水醋煮令如) 乾地龍(一粒,末入) 牙硝(一分)
上為末,同研三百下,令蔭乾;再搗為末,生薑汁調灌,立見神驗(量多少灌。)

《聖惠》治小兒四五歲傷寒,壯熱頭痛。射乾散方

射乾 甘草(炙微赤,銼) 川升麻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赤芍藥 石膏(各半兩) 麻黃(三分,去根節) 桂心(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傷寒發熱,四肢煩疼。解肌散方

赤芍藥(半兩)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桂心 川大黃(銼碎,微炒) 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 麻黃(三分,去根節)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濾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傷寒退熱。黑散方

麻黃(去根節) 川大黃 杏仁(去尖皮、雙仁。各一兩)
上件藥並炒令黑,搗,細羅為散。二三歲兒每服以溫水調下半錢。頻服,汗出瘥。四五歲每服一錢,未汗再服。

《聖惠》治小兒傷寒,頭痛壯熱。犀角散方

犀角屑 黃芩 川大黃(銼碎,微炒) 赤芍藥 麻黃(去根節) 栝蔞瓤(各一分) 柴胡(去苗,半兩) 石膏(半兩,細研)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以意分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傷寒體熱,頭痛心煩。麻黃散方

麻黃(去根節) 甘草(炙微赤,銼) 赤芍藥(各半兩) 川大黃(銼碎,微炒)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一分) 石膏(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以意分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傷寒,心胸壅悶,煩熱頭痛。宜服前胡散方

前胡(半兩,去蘆頭) 石膏(一兩,細研) 黃芩 赤茯苓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中風傷寒,眼目不開,手足微冷,口多出涎,啼聲不出,齒噤,或時覺躁悶。附子散方

附子(炮裂,去皮臍) 葛根(銼。各半兩) 蜣螂(去翅足,微炒) 人參(去蘆頭) 桂心(各一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薑少許,煎至四分,去滓,分溫二服。量兒大小以意增減。

《聖惠》治小兒傷寒,頭熱足冷。囟門張者難瘥。多躁啼,不睡,小便赤少,四肢熱者。桔梗散方

桔梗 人參(各去蘆頭) 葛根(銼。各半兩) 附子(炮裂,去皮臍) 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
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二錢,以水一小盞,入生薑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增減。

《聖惠》治小兒傷寒,體熱煩躁。知母散方

知母 甘草(炙微赤,銼) 竹茹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一分) 麻黃(半分,去根節)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蔥白二寸,香豉三七粒,生薑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增減。

《聖惠》治小兒傷寒,壯熱頭痛,口乾心煩,宜服此方。

生薑(汁少許) 竹瀝(一合) 蜜(半合)
上件藥相和令勻,二三歲兒分為三服。

《聖惠》治傷寒五日不能言語,熱在胸中。宜服抵聖丸方

犀角屑 麻黃(去根節) 黃芩 釜下黃土 梁上塵 灶突墨(各半兩) 川大黃(銼碎,微炒) 川朴硝(各一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彈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新汲水研服一丸。如渴,飲新汲水,當有汗出。良久未汗,即更服一丸,汗止熱退能語。若小兒即量力服之。

《靈苑》治小兒傷寒壯熱,解表大效。紅綿散方

麻黃(半兩) 乾蠍(七個) 天麻 甘草(各一分,並焙乾)
上件為末。每一錢紅綿一片,摻藥於綿上,入生薑一片、棗子半個,同煎至半盞,去綿、薑、棗,冷服。

《譚氏殊聖》方︰初得傷寒兩日間,作時壯熱四梢寒。朝來還似依稀瘥,至夜猶來似火燃。求取元明粉一物,飲中頻吃便身安。忽然未得惺惺瘥,更與神丹轉後看。解交飲子

元明粉(一錢)
上加紅粉散二錢,分作四服,茶調下,相次與吃了,更服下項救生丸及真珠散。(譚氏方即無紅粉散,恐是紅龍散,亦治傷寒,方見搐搦門。救生丸,方見無辜疽門中。真珠散,方見客忤門中。)

《譚氏殊聖》方︰小兒壯熱又頭疼,手足饒寒冷似冰, 時時多眼澀,睡中忽跳愛虛驚。都緣全是傷寒作,不是家親及鬼神,發表微溏通取氣,免教災苦病相縈。問命散(一名定命散)

藜蘆(一兩,炒乾為末) 麝香(半錢,同研勻)
上用一字以來,吹鼻中效,須先服紅龍散四服,次與救生丸,次服真珠散,次於鼻中吹藥三兩噴效。(三方並見同前。)

茅先生小兒傷寒天麻散

天麻 荊芥穗 甘草(炙。各半兩) 麻黃(去節,一兩) 全蠍(一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六分盞,薄荷三葉,同煎四分,通口服。

《嬰孺》治小兒傷寒發熱。服解肌湯不除,宜服此當歸湯方。

當歸 桂心 甘草(炙) 黃芩 芍藥 人參 乾薑(各一兩) 大黃(三兩)
上切,以水三升煮一升,去滓,下芒硝一兩,再煎三兩沸,三百日兒半合,二歲一合。如不利加之,取利為度。

《嬰孺》治小兒傷寒,寒熱不休,不能服藥。浴湯方

莽草 丹參 肉桂(各三兩) 菖蒲(半斤) 蛇床子(二兩) 雷丸(五十個)
上水三升煮十餘沸,適寒溫浴兒,避陰及目。

《嬰孺》治四五歲兒傷寒。取汗湯

麻黃(三分,去節) 射乾 甘草(炙) 升麻 芍藥 貝母 石膏(碎。各二分) 桂心(一分) 杏仁(二十粒,去皮)
上切,以水三升,煮及一升二合。兒強者三合,弱者二合。便令臥取汗,如人行十五裡再服之。

《嬰孺》治少小傷寒發熱。解肌發汗散方

芍藥 黃芩 葛根(各二分)
上切,以水三升煮一升。為四服,一歲兒為三服。

《嬰孺》治少小傷寒方。

葛根(四兩) 麻黃葉 人參(各二兩) 甘草(炙) 桂心(各一兩半) 生薑(二兩半)
上水六升,入棗十枚,同前藥煮及二升。百日兒一合,二百日兒一合半,量兒增之。蓋取汗,汗出溫粉粉之。

《嬰孺》治少小傷寒發熱。解肌發汗散

麻黃(四兩,去節) 杏仁(炒) 桂心(各一兩) 大黃(十二銖)
上為末,二百日兒,乳汁和服大豆大四丸,抱出汗。

《嬰孺》治小兒傷寒,寒熱往來。麻黃湯方

麻黃(去節) 牡蠣 雷丸(各十分) 乾薑 桂心 枳殼 濃朴(炙。各四分) 白蘞(四分。一云︰四合) 大黃(六分) 蜀椒(汗,一合)
上取豬脂一斤,細切,合藥杵熟,入絹袋中炙微熱,摩兒腹背手足令遍。如袋汁盡絞令汗出,摩訖粉之,濃衣抱汗出。宜於春夏用之,至秋冬不可用也。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單傷寒及夾驚傷寒。紅綿散

麻黃(去節,焙) 全蠍(炒) 甘草(炙) 大黃(用濕紙裹,炮令熟,切,焙) 白附子 蘇木(炒) 天麻(生。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嬰孩一字,三、二歲半錢,四、五歲一錢。水一藥注,或半銀盞,綿胭脂●子同煎十數沸,如無綿胭脂,只用綿少許,裹藥在內如前法,煎須候綿帶紅色,去綿與服。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變蒸及小兒傷寒、溫壯、斑瘡水豆、夜啼、驚叫,諸驚餘熱;口內生瘡、小便赤色。

七寶輕青丹方

螺頭青黛(半兩) 葛粉 鉤藤(炒為末,秤) 天竺黃(各一分) 白附子(三字) 丁香(一字,炒) 麝香 (一字,別研,用半皂子大亦得) 鉛錫(灰二錢)
上為末粉,粟米煮糊為丸,如此○大。嬰孩每一丸分三服,三、二歲每一丸分二服,四、五歲每服一丸,薄荷、蜜、熱水磨下。

錢乙論升麻葛根湯 治傷寒、溫疫,風熱、壯熱,頭痛、肢體痛,瘡疹已發未發,並宜服之。

升麻 乾葛(細銼) 芍藥 甘草(炙,銼)
上各等分,同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無時。

錢乙惺惺散 治傷寒時氣,風熱,痰壅咳嗽及氣不和。

桔梗 細辛(去葉) 人參(切,去頂,焙) 甘草(銼炒) 白茯苓(去皮) 白朮 栝蔞根(各一兩)
上同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薄荷五葉,煎至七分。溫服,不拘時。如要和氣,入生薑五片同煎。

一法用防風一分、川芎二分。

張渙 羌活湯方 治小兒傷寒。解利邪氣。

羌活 防風 川芎 人參(去蘆頭。各一兩) 乾葛根 川升麻 犀角(末) 甘草(炙。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生薑二片,薄荷三葉,煎至五分。去滓,放溫熱服。

張渙 解肌湯方 治小兒傷寒。透肌散毒。

麻黃(三分) 川芎 人參(去蘆頭) 赤芍藥 前胡 獨活(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生薑二片,薄荷三葉,煎至五分,去滓。放溫熱服。

張渙 黑散子方 治小兒傷寒。解利邪熱。

川大黃(半兩) 麻黃(去根節) 川升麻 芍藥 杏仁(去皮尖) 甘草(各一分)
上藥慢火炒令黑色,搗羅為散。每服半錢至一錢,煎荊芥湯調下。

張渙 前胡散方 治小兒傷寒四五日,邪熱不除者。

前胡(一兩) 甘草(炙) 桔梗 半夏(湯洗七遍) 黃芩 柴胡(去苗) 人參(去蘆頭。各半兩)
上件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生薑二片,棗一枚,同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嬰童寶鑒》治小兒傷寒。金花散方

鬱金(半兩,末) 馬牙硝(一兩半) 膩粉 朱砂(各半錢)
上件為末。每服一字,用麥門冬、熟水調下。

《良方》治小兒傷寒、風癇。小黑膏

烏頭 天南星(各一枚大者,燒通赤,入小瓶內,濕紙密口令火滅,取刮之,中心存白處如皂莢大子為度,須燒數枚,擇中度者可用) 薄荷 元參(各末五錢)
上蜜和,蔥白湯下豆許,頻服。筋緩急加乳香同蔥白煎湯。潤州傳醫賣此藥累千金。余家小兒傷風發熱與二三丸,令小睡及寤則已涼矣。

《活人書》連翹飲 治小兒一切熱。

連翹 防風 甘草 山梔子仁
上件各等分,搗羅為散。每服二錢,水一中盞煎七分。

《活人書》三黃丸 治吐血、黃膽及腹中有熱。

黃連(三兩) 大黃(一兩) 黃芩(二兩)
上搗,羅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白湯吞下。小兒減服之。

《活人書》治小兒傷寒無汗,頭疼,發熱惡寒。麻黃黃芩湯

麻黃(去節,一兩) 黃芩 赤芍藥(各半兩)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一分)
上搗,羅為細末。每服二錢,暖水調下,日三服。兼治天行熱氣,生豌豆瘡不快,益煩躁昏潰,或出尚身疼熱者。

《活人書》升麻黃芩湯 治小兒傷風有汗,頭疼,發熱惡寒。

升麻 黃芩 葛根 芍藥(各三錢) 甘草(一錢半,炙)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二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若時行瘡痘出不快,煩躁不眠者,加木香一錢半。

《活人書》雙丸 治小兒身熱、頭痛,食飲不消,腹脹滿。或心腹疼痛,大小便不利;或下重數起未瘥,可再服。小兒蒸候,哺食減少,氣息不快,夜啼不眠,是腹肉不調,並宜用此丸下之。

巴豆(六十粒,去皮心膜,研,新布絞去油,日中晒之白如霜) 麥門冬(湯洗,去心,二兩半) 甘草(一兩一分,炙) 甘遂(半兩) 朱砂(一錢,研) 牡蠣( 赤取粉,二兩) 蕤核(取仁四兩半,研)
上麥門冬、甘草、甘遂、牡蠣,四味為細末,入巴豆、朱砂、蕤仁,合和搗二千杵;更入少蜜,搗和極熟,旋丸。半歲兒,服如荏子大一雙。一歲兒,服如半麻子大,分為一雙。二歲服如麻子大一枚,分一雙。三四歲者,服如麻子大二丸。五、六歲者,服如大麻子大二丸。七、八歲者,如小豆大二丸。十歲,微大於小豆二丸。常以雞鳴時服。如至日出時不下者,熱粥飲服數合,投之即下,藥丸皆雙出也。下利甚者,濃煎冷粥飲便止。

《聚寶方》紅龍散 治小兒驚風及四時傷寒,渾身壯熱,唇口焦乾,兩目翻露,搐搦昏迷。

龍齒 鉛白霜(各二錢) 朱砂(半錢) 天南星(水浸七日,逐日換水,薄切,日晒乾,為末,五錢) 龍腦(少許)
上五味為細末。每服半錢,蜜水調下,食後服。

《聚寶方》金花散 治小兒傷寒。

肥皂角子(一百個,銚內炭灰炒裂,取黃子) 訶子皮(五個) 甘草(二寸,清油內煎黃)
上三味為末。每服半錢,溫水調下。治五歲以下。

《三十六種》治正受傷寒。三黃散

麻黃(半錢,去節) 大黃(二錢,炒) 黃芩(一分)犀角(三錢) 茵陳 甘草(炙。各一錢)
上件為末。每服半錢,濃煎蔥白薄荷湯調,連進二、三服,避風。如大 壯熱,只用一錢。

《四十八候》治正受傷寒。三黃散

麻黃(不去節) 大黃(蒸。各一分) 黃芩(半分)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蔥湯下,日進二服。

《惠眼觀証》豆角膏 治傷寒鼻塞,貼囟。

赤豆 皂角(炙過。等分)
上為末,以蔥油調貼之。

《王氏手集》羌活散 治大人、小兒四時傷寒,熱病時行,疫癘,山嵐瘴瘧;早晚中露霧及暴中風寒,並宜服之。不論陰陽証候,老幼虛實,服之使無變動,汗出即安。

川羌活 獨活 前胡(去) 柴胡(去蘆,水洗) 川芎 桔梗 枳殼(湯浸去瓤,細切,焙乾,麩炒) 白茯苓 削朮 防風(各一兩) 細辛(去苗葉,好者) 官桂 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滿盞,薑三片,棗二枚,同煎八分。和滓熱服,連三服,汗出便安。小兒看多少加減服,並乳下亦吃。如路行不及,煎白湯點熱酒調亦可。

《吉氏家傳》治傷寒、疹痘蒸熱,紅綿散

麻黃(二兩) 蠍(一錢) 天麻(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為末。每服加減,水煎,入薑、棗、紅綿少許,煎服。

《吉氏家傳》治傷寒。人參散

人參 甘草(炙。各一分) 麻黃(一兩半) 桔梗(一兩) 茯苓(半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蔥白薄荷湯煎下。

《朱氏家傳》治小兒傷寒壯熱。解肌散

地骨皮 檳榔 芍藥 當歸(各半兩) 甘草(炙) 石膏(各一分) 麻黃(去節,用湯浸洗,一錢)
上為末。每服半錢,水一盞,煎六分,溫服。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治傷寒及咳嗽方。頭疼壯熱不能言,傳變終朝只是眠。面赤小便多血色,若安除是服紅綿。

紅綿散方

麻黃(半兩,去節) 天麻 蠍 甘草(炙) 人參 白朮(各半錢)
上件為末。每服半錢,水六分,入蔥白一寸,紅綿裹,煎四分服。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治大人、小兒傷寒一、二日,頭疼,發熱增寒,身體疼痛。

麻黃(湯浸,焙乾) 石膏(各一兩) 蒼朮(水浸,去皮) 山茵陳 桔梗 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蔥茶調下,兒小一錢、半錢。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人參散 治大人、小兒傷寒候,神聖方。

人參 荊芥 甘草 防風 乾葛 肉桂 五加皮 桔梗 川芎 柴胡 陳皮 芍藥(各半兩) 麻黃(一兩,去節,依法製)
上為細末。每用一錢,水一盞,入烏梅一個,煎六分服。常服出汗熱,進三、二服。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細辛散 小兒大人頭疼及傷寒壯熱,治頭風明目。

細辛 石膏 何首烏(各一分) 川烏頭 川芎 乾薄荷(各半兩) 蠍(十四枚)
上為末。用薄荷茶調下,一錢服。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傷寒後不思飲食。餓虎散

人參(一錢) 肉豆蔻(一個) 僵蠶(七個) 良薑 甘草(炙。各二錢)
上件為末。每服一字,木瓜湯下,或粟米湯下。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小兒傷寒。解交散

茵陳 升麻 茯苓 甘草(炙。各二錢)
上件為末,每服半錢、一字,蔥白湯下。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傷寒壯熱,先宜出汗。浮萍散

浮萍 麻黃 京芎 天麻(各二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薄荷酒調下,覆令出汗。

囟風傷寒第九

《茅先生方》小兒有囟風傷寒候,氣急吃乳不得,身溫熱,鼻塞。此候因母夜間抱兒子睡,鼻孔內氣衝著小兒囟門,奈小兒子頭囟未合,被熱氣吹著而鼻塞至此。所治者,用蔥涎膏塗囟門上,然後用鎮心丸(方並見於後)磨與下之,氣通即愈也。

茅先生小兒貼囟蔥涎膏方

豬牙皂角 天南星 赤小豆
上件等分,為末。每服二大錢,用生蔥自然汁調塗囟上兩次,塗其鼻孔開即愈。

茅先生小兒諸驚鎮心丸 兼治囟風、傷寒。

朱砂(別研) 白附子 白僵蠶(酒洗) 蟬蛻(去足翅,淨洗,秤) 茯神(去皮。各半兩) 全蠍(一分,去尾丁) 腦麝(隨意研入)
上為末,拌合薄荷自然汁為丸如○大,用銀朱拌腦、麝為衣。每服一丸,金銀薄荷煎湯磨下。

夾食傷寒第十

茅先生︰有小兒中夾食傷寒候。大熱嘔逆,肚膨,上渴泄瀉。此候因與物食所傷,而五臟結實所得。治者,先用青金丹與下三、四次,(方見夾驚傷寒門中,)方下醒脾散、(有二方,一方見胃氣不和門中,一方見慢脾風門中。)勻氣散與服(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如有咳嗽,即下麥湯散(方見夾驚傷寒門中),調理治之,即愈。

漢東王先生《家寶》云︰夾食傷寒並單有積証候稍異。如從膝下冷者,為單有積,必潮熱,宜取之,即補。如膝下熱者,並渾身熱、面色青,則是夾食傷寒,須先理傷寒,後取之。以上病証並在審度用藥,無不應驗。

漢東王先生《家寶》夾食傷寒病症云︰夾食傷寒者,面青吐逆,渾身發熱;或發渴、煩躁頭疼,宜用水精丹取之(方見本門),至天明須取下;準前用觀音散三、二服補之(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後下薄荷散三、二服方見本門解其寒氣。如漸有退候,恐餘熱未退,宜進七寶輕青丹三二服(方見單傷寒門中),間以人參散三、二服調之。(方見本門。)

《石壁經》三十六種夾食傷寒候歌︰(《鳳髓經》注云︰坯煎散表,方見夾驚傷寒門中。烏犀膏取方與《玉訣》同,見急慢驚風門中。)

夾食傷寒先自熱,內中有物傷形節。面上紅斑有似丹,(《鳳髓經》此三句仍云︰羨自有驚身有熱,邪更傷寒來相接,面上紅赤亦如丹。)開口時時生燥渴。先表方知醫有功,次取赤為神妙訣。微微取動一、兩行,臟腑調和自安悅。此因氣血弱,即所食物滯在脾胃,使肌肉上或面上如豆大或指面大赤斑點,主至夜間不眠,多渴。看輕重,先取其積,次和胃氣、退熱,再看証候調整。

《三十六種》內夾食傷寒候云︰此候宜服白附子散。(方見夾驚傷寒門中。)

《小兒形証論》四十八候夾食傷候云︰此候面上有點子,多作疹。

《仙人水鑒》︰孩子傷寒與熱不同,有三、兩說。因奶寒亦號食傷寒;熱氣逼之為病傷寒。二途各使此方。

救療孩子食傷寒且療乳母法。

附子充湯煮黃雞,肉擘細薑蔥去皮,更入牙硝三二分,充湯早吃治孩兒。
上附子煎湯去滓,煮黃雌雞肉,入蔥白、薑、牙硝作羹,空心食之。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夾食傷寒。又治蟲積、食積、胎積、驚積,惡物、食傷。水精丹方

天南星(一錢) 滑石(各生為末二錢) 水銀粉(秤半錢) 蕪荑(取仁,一百片) 巴豆(五十粒,去殼,不去油)
上先研巴豆令極細,次下蕪荑仁複研,方入眾藥,研令極勻,以爛飯為丸如○大。每服三丸、五丸,以歲數加減。米湯泡生蔥吞下,服時須令嬰孩小兒空心,不可吃乳食,稍飢方可進藥。如膈上有物食,勢須吐出。如膈下有食,方得轉瀉。切忌生硬米實、肉食等物,近夜臨臥服尤佳。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夾食傷寒,又治夾驚傷寒、溫壯等。薄荷散方

杜薄荷(半兩,去粗梗、取嫩者) 羌活 全蠍(炒) 麻黃(去節) 僵蠶(直者去絲,炒) 天竹黃(各一分)甘草(半分,炙) 白附子(半錢)
上為末。每服嬰孩一字,二、三歲半錢,四、五歲一錢,以水一藥注或半銀盞,煎十數沸服。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夾食傷寒取下,欲補虛、調胃氣、進乳食、止吐瀉。人參散方

人參 蓮肉(去心,焙) 茯苓(各一分) 黃耆(半兩,槌,蜜水拌炙) 甘草(炙,二錢)
上為末。每服嬰孩一字,二、三歲半錢,四、五歲一錢,以水一藥注或半銀盞,入棗子半片,煎十數沸服。

夾驚傷寒第十一

《巢氏病源》小兒傷寒兼驚候︰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泄,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也。其兼驚者,是熱乘心。心主血脈,小兒血氣軟弱,心神易動,為熱所乘故發驚,驚不止則變驚癇也。

茅先生有小兒中兼驚傷寒候︰大熱狂躁,荒虛亂言,上渴,此候因驚熱候傳此。所治者,急用麥湯散三服(方見本門中,)微汗出;次日下朱砂膏二服,(方見驚積門中。)熱漸退;第三日下青金丹,(方見本門中。)通三次用勻氣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醒脾散(有二方,一方見胃氣不和門,一方見慢脾風門中。)相夾與服。第四日身猶有伏熱,即下大附散(方見慢驚風門中)。夾回陽散與服,(方見本門。)即愈。

漢東王先生《家寶》夾驚傷寒病証並方。夾驚傷寒候︰渾身壯熱,心躁發渴,睡裡多驚,手足不定;兩面頰赤色,眼腥瞪,(腥音性,瞪音鄭,直視也。)小便赤。宜用薄荷散三、二服(方見夾食傷寒門中)及輕青丹三、二服(方見單傷寒門中,)間用調胃氣藥(方見夾食傷寒門中,)更進七寶牛黃丸治驚及金蓮散三、二服退熱(方並見本門)。如依次用藥不退,往往變作驚風,自有驚風諸方。

《玉訣》小兒傷寒驚搐歌︰

傷寒驚搐即生涎,胃熱乘虛遍體斑,頰赤口乾皮受熱,涎高風盛發狂言。
風盛太過者,先與解之。涎實者,下之;傷冷,溫之;熱即利之。利涎調氣,即無誤也。

《玉訣》小兒傷寒驚搐候歌︰

傷寒熱病胃邪攻,燥渴頻頻面色紅。本是先傳心與肺,急須解利治驚風。
此乃傷寒在表,宜坯煎散(方見本門中,)次烏犀膏利涎(方見急慢驚風門中。)又與調榮衛,切忌用熱藥。

《石壁經》三十六種夾食驚傷寒候歌︰

腳冷頭燒氣不和,漸生喘急愛眠多。有時夢裡須頻搐,(《鳳髓經》云︰夢裡驚擲。)極嗽生涎不奈何?吐沫且汗方為妙,解熱消涎去久 。汗出除驚方已疾,其餘平藥與調和。
先調氣,次發汗和解,解即涼膈,膈涼則涎自化矣,涎化則搐自住。

《小兒形証論》四十八候夾驚傷寒歌一同。後云︰此患有先受傷寒後受驚,亦有先驚而後受傷寒。如先受傷寒,即先退傷寒,後退驚;先受驚即先退驚也。如退驚與南星丸(方見傷寒變疹門中,)如有餘熱更一服大青膏,(大青膏方未見,大青丹方見急慢驚風門中。)如退傷寒即與解表散,(方見驚風門中。)後服調胃散。(方見積熱門中。)

《保生論》小兒傷寒並夾驚候︰其脈浮洪傷寒者,小兒內停冷乳、包嚼之食,外傷冷風於腠戶。令兒面色黃,兩頰紅色,鼻塞氣喘,身上寒毛起,鼻流清涕,咳嗽噴嚏,煩躁吐食,頻多下泄,小便如粉,皆是傷寒候。若加睡中驚擲狂叫,臥不安穩,是夾驚傷寒,宜與坯煎散並三服出汗,次與鎮心丸。若只大喘啼叫,是傷寒正受候,宜與三黃散三服,次與麥湯散三服退熱。(坯煎散與《鳳髓經》同,見本門中。鎮心丸方與吉氏同,見一切驚門中。三黃散與四十八候同,見單傷寒門中。麥湯散方見本門中。)

《博濟方》治小兒驚風,傷寒四五日未得汗,搖頭揚手上竄,多啼叫,不睡,吃水不休。鉛白霜丸

鉛白霜 朱砂 馬牙硝 人參 天竺黃 甘草(炙。各半兩) 山梔子(一兩)
上件七味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冷熟蜜湯化下。

茅先生小兒諸病青金丹

青黛(羅過,平錢滿挑一錢) 滑石(末) 天南星 丁香(羅過。各二錢) 輕粉(重二錢) 水銀(秤二錢,先以錫二錢於銚子內煮熔,便放水銀拌和,瀉去於地,冷用) 川巴豆(去皮心膜,七十二片無缺損者,井華水浸一宿,懸當風處吹乾爛研)
上前件藥同拌合,軟飯為丸如此○大,巴豆不出油,依形証用湯使下項。傷寒後取積,淡煎蔥湯吞下。
取疳蟲,用牛肉炙汁下。驚風、肚中緊硬、面青黑,金銀薄荷蔥湯吞下。因傷食肚中及腹皮上微熱,肚脹,夜間作熱,以疳又不是疳,面青黃色,眼微黃。此腹中有積,用皂角子二七粒,灰內煨過,用水一盞,煎至半盞。下有積作瀉,魚 湯下;氣積,炒茴香湯下。依前件下藥,周歲十四丸,三歲十八丸,七歲二十四丸,看大小加減。仍須是四更初下此藥,天明通下積來,積盡可依形証候下藥補之。臨吃此藥恐先吐下,●小涎來不妨。

《茅先生方》小兒回陽散

蒼朮(一兩,米泔汁浸一宿) 甘草(炙) 白朮(炮) 陳橘皮(去白,各半兩) 木香 大附子(炮子,去皮秤。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一大錢,用鹽湯空心點服。回陽散可夾傷寒藥與服,看形候下之。

《茅先生方》小兒傷寒夾驚麥湯散

知母 人參 茯苓 杏仁(去白) 肉桂 石膏 滑石 甜葶藶 甘草(炙) 地骨皮(各等分) 麻黃(去節,加一兩多)
上為末。每服一錢,看大小,用麥煎湯調下,依形候調理。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諸驚及癇,手足搐搦,眼腥瞪。七寶牛黃丸

朱砂 粉霜 輕粉(各一錢) 牛黃(半錢) 腦麝(各一字)
上為末,糯米糊丸如○大。每服二三歲半丸,四五歲一丸,煎金銀薄荷湯磨下。月內小兒一丸分四服,百日內者一丸分三服。量兒大小、壯怯及病輕重加減。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潮熱金蓮散 兼治傷寒夾驚。

連翹 山梔子(去殼) 甘草(炙) 防風 蟬殼(洗去土令淨。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嬰孩一字,二、三歲半錢,四、五歲一錢,以水一藥注或半銀盞,煎十數沸服。

張渙 金泥膏方 治傷寒邪熱乘心,兼發驚病。

菖蒲(一寸九節者用) 遠志(去心) 鉤藤(各一兩) 人參(去蘆頭) 草龍膽 甘草(炙。各半兩)
以上搗羅為細末,次用︰

水銀(一分) 牛黃(別研) 麝香(研。各一錢) 金箔(二十片,將水銀研如泥)
上件與諸藥一處拌勻,用蜜半斤,酥四兩,用銀鍋或石鍋中,先入水二升,除出金泥、酥、蜜外,先入諸藥,慢火熬至一升,新綿濾去滓,方再不酥、蜜,金泥攪勻,用柳枝不住手攪,熬成膏,用瓷合盛。每一豆大,薄荷湯化下。

張渙 防風天麻膏方 祛風鎮驚及傷寒夾驚。

防風 天麻 人參(去蘆頭。各一分) 甘草(炙) 白僵蠶 乾全蠍 白附子(各半兩)
以上搗羅為細末,次用︰朱砂(細研,水飛,一兩) 牛黃(研,一分) 麝香(研,一錢)
上件都研勻,煉蜜和如皂皂大。每服一粒,用薄荷湯化下。

《嬰童寶鑒》治小兒夾驚、夾風傷寒,俠食微轉。千金丸方

朱砂(末,一錢重) 膩粉(一分) 麝香(半錢) 全蠍 白丁香(各七個,末)
上件和勻,白飯為丸如蘿卜子大。薄荷湯下,一歲三丸。

《玉訣》治小兒傷寒驚搐。梨漿餅子 治風下涎。

輕粉(半兩) 鐵粉 荊芥穗 辰砂 臘茶(各一錢) 郁李仁(七個,出油) 粉霜(半錢) 牽牛子(二十七個,微炒) 腦麝(各少許)
上為末,煉蜜為餅子,加減。用梨汁薄荷湯化下。

《玉訣》坯煎散 治夾驚傷寒及解驚發汗。

全蠍 川烏(炮,去皮尖) 甘草(炙) 朱砂 大黃(炮) 羌活 川芎 麻黃(去節) 天麻(酒浸) 白僵蠶(去絲。以上分兩元本闕) 腦麝(各少許)
上末之。每一錢、半錢,入坯子五粒,蔥白半寸,煎三四沸。通口服,並二、三服,出汗。

《三十六種》治夾驚傷寒。白附子散

白附子 朱砂(各三分) 全蠍(一分半) 黑附子(炮,去皮臍) 雄黃 羌活(各半兩) 石膏(七錢半) 麻黃(一兩,去節) 腦麝(隨意入,別研)
上件為末。每服半錢、一字,薄荷臘茶調下。有熱再服。

《鳳髓經》坯煎散 治小兒夾驚傷寒,渾身壯熱,睡中驚擲,咳嗽煩躁,下泄多。

川烏頭(半兩,炮裂,去皮尖) 大黃(蒸熟,三錢) 雄黃 白附子 甘草(炮) 川芎 天麻 僵蠶(去足。各一錢) 麝香(少許) 麻黃(去節,四錢)
上為末。每服半錢或一錢,大者一錢半,水半盞,入坯子三粒,蔥白半寸,同煎數沸,溫溫服。如出汗並三服。

《保生論》麥湯散 治小兒變蒸,伏熱,傷寒,咳嗽噴嚏,體熱面赤。

麻黃(去節) 滑石 甘草 杏仁(去皮尖) 大黃 北葶藶子 地骨皮
上各等分,為細末。每服半錢、一錢或一字,小麥薄荷湯下。

《劉氏家傳》紅綿散 治小兒夾驚傷寒,吐逆,躁悶熱渴,夜啼不睡。常服溫平鎮心、不涼。過一百日後,六、七日間進一服不妨。

全蠍 人參 白茯苓 天麻(各一錢) 麻黃(半兩,去節) 大辰砂(一錢)
上件為細末,將辰砂研細,一同和勻。每服一小錢,水少許,薄荷一葉,同煎十沸,溫溫服。

《吉氏家傳》治驚,胃氣虛弱,吐後手足搐搦、眼下及唇青者,不進飲食,是夾驚傷寒。沒石子膏

沒石子(三個,生用) 人參 訶子(炮) 白朮(各二錢) 丁香(五七個) 甘草(炙,半兩) 香附子(三十七個,去皮)
上末勻,煮豬肉,煞研丸如梧桐子大。不進飲食,白朮湯下。

《吉氏家傳》治夾驚傷寒。鐵刷散

麻黃(去根節,一兩) 甘草(炙,半兩) 細辛(半兩) 石膏 葶藶 青皮(各一分) 杏仁(十二個)
上末。如小兒傷寒三二日壯熱,不曾調理,外風把定關竅,傷寒面黃白色,壯熱微渴,此是傷寒候。三、五日內,心藏熱,面赤唇紅,多躁壯熱,熱極生涎,即為驚也。元初傷風為傷寒,此候為夾驚傷寒也。如此患先下異功散二服,紫蘇木瓜湯煎後,以此藥半錢,水一盞,薑三片,煎至四分,溫服,頭面微有汗解。傷寒不退,如壯熱,煎勝金散。如壯熱後多睡,更煩躁口乾,手足冷,此是外風把定關竅,用綿煎散一服發汗。汗出關竅通,只用異功散二服和氣,更服此藥解傷寒。(異功散方見胃氣不和門。)

《吉氏家傳》勝金散 治小兒傷寒,熱驚風,麻痘瘡疹,潮熱。

天南星(一兩) 白附子(半兩) 雄黃(一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蔥白三寸,同煎三分,作三度與,作三服。

《吉氏家傳》治傷寒退熱。綿煎散

麻黃(去節,一兩) 天麻 紫蘇 天南星(油煎赤色) 僵蠶(各半兩)
上件末。小兒傷寒驚風,●子壯熱面赤,沉困頭疼,不進飲食。用水一盞,藥半錢,綿一片,薄荷湯下,睡時更煎鐵刷散一服。夾驚傷寒無驚,只是傷寒,二日進二服取效。

《吉氏家傳》解傷寒,通利夾驚,發汗。紫散子。但是傷寒身熱急服。如是積,卻服經驗方、銀夜丸。紫散子方

天麻(生,一兩) 川芎(半兩) 鐵粉(三分,上色者) 砂(一錢)
上末,入腦、麝各少許,同研。每服一字、半錢,金銀薄荷湯下。並服二服,汗自出。

《朱氏家傳》天竺黃散 治小兒傷寒,退驚涎。

白僵蠶 鬱金 蟬蛻 甘草(炙) 天竺黃 山梔子(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半錢,金銀薄荷煎湯下。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乳香膏 治小兒夾驚傷寒,壯熱涎鳴,風熱壅盛。鎮心化涎,退熱定搐搦乳香膏。

朱砂 鉛白霜 天竺黃 葛粉 人參 茯苓(各半兩) 天麻 甘草(各三錢,炙) 白附子(一分) 乳香(二錢) 牛黃 腦麝(各半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薄荷湯化下二丸。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治小兒夾驚傷寒,渾身壯熱,涎盛發搐搦。

蠍(七個) 荊芥 麻黃(去節) 白礬 白附子(各二錢) 蘇木(少許)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五分服。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夾驚傷寒。無惜散

浮萍(紫背者一錢) 犀角屑(半錢) 鉤藤鉤(三七個)
上為末。每服半錢,蜜水調下。連進三服,出汗為度,後常服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