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忤 啼哭) 凡九門

變蒸第一

《聖濟經》慈幼篇‧形氣變成章曰︰天有精,地有形,形精相感而化生萬物。故曰︰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天為陽,地為陰;水為陰,火為陽。陰陽者,血氣之男女。水火者,陰陽之証兆。惟水火既濟,血氣變革,然後剛柔有體而形質立焉。造化爐錘間,不能外,是以成物。茲嬰孺始生,有變蒸之理也。原受氣之初,由胚胎而有血脈,由血脈而成形體,由形體而能動,由動而筋骨立,以至毛發生而臟腑具,穀氣入胃而百神備,是乃具體未形,有常不變之時也。若夫萌區有狀,留動而生,血脈未榮,五臟未固,尚資陰陽之氣,水火之齊甄陶以成,非道之自然,以變為常者哉。兒生三十二日一變,六十四日再變。變且蒸,變者上氣,蒸者體熱。上氣則以五臟改易,氣皆上朝,臟莫高於肺,而肺主氣故爾。體熱則以血脈敷榮,陽方外固。陽在外,為陰之使,故爾積二百八十八日九變,三百二十日十變且蒸,是之謂小蒸。畢後六十四日一大蒸,積二百五十六日大蒸畢。凡五百七十六日變蒸數足,形氣成就。每經一變,則情態異常。蓋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七情之生得非成於變蒸之候耶。其候有輕重,其時有遠近。輕者體熱微汗,似有驚候,耳與後陰所會皆冷。重者壯熱而脈亂,或汗或否,此其候也。平者五日而衰。遠者十日而衰。先期五日,後之五日,為十日之中熱乃除,此其時也。當是時務致和平,不欲驚擾,灸刺、湯劑皆非所宜。或先變而熱作,或後蒸而未解,則治之當如成法。或變蒸之中加以時行溫病,與夫非變而得天行者,其診大率相類,惟耳及後陰所會皆熱為異爾。學人可不審焉﹗

《巢氏病源》︰變蒸者,以長血氣也。變者上氣,蒸者體熱。變蒸有輕有重,其輕者體熱而微驚,耳冷,髖亦冷,上唇頭白疣起如死魚目珠子,微汗出,而近者五日而歇,遠者八、九日乃歇。其重者體壯熱而脈亂,或汗或不汗,不欲食,食輒吐 ,無所苦也。變蒸之時,目白睛微赤,黑睛微白,(《千金》又曰︰目白者重,赤黑者微。)亦無所苦,蒸畢自明了矣。先變五日,後蒸五日,為十日之中熱乃除。變蒸之時,不欲驚動,勿令旁邊多人,變蒸或早或晚,依時如法者少也。初變之時,或熱甚者,違日數不歇。審計日數,必是變蒸,服黑散發汗;熱不止者,服紫雙丸。如小瘥便止,勿複服。(《千金翼》云︰自當有餘熱,變蒸盡,乃除耳。)其變蒸之時,遇寒加之,則寒熱交爭,腹痛夭矯,啼不止者熨之則愈。變蒸與溫壯傷寒相似,若非變蒸,身熱、耳熱、髖亦熱,此乃為他病,可為余治;審是變蒸,不得為余治。其變日數,從初生至三十二日一變。六十四日再變,變且蒸。九十六日三變,變者丹孔出而泄也。至一百二十八日四變,變且蒸。一百六十日五變,一百九十二日六變,變且蒸。二百二十四日七變,二百五十六日八變,變且蒸。二百八十八日九變。三百二十日十變,變且蒸。積三百二十日小蒸畢,後六十四日大蒸,蒸後六十四日複大蒸,蒸後一百二十八日複大蒸,積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蒸畢也。

《顱囟經》︰凡孩子自生,但任陰陽推移,即每六十日一度變蒸,此骨節長來,四肢發熱,或不下食乳,遇如此之時,上唇有珠子,如粟粒大,此呼為變蒸珠子,以後方退熱飲子療之,不宜別與方藥。(《顱囟經》以六十日為一變,《巢氏病源》以三十二日為一變,以有不同,故兼存之。)

《葛氏肘後》云︰凡小兒自生三十二日一變,再變為一蒸,凡十變五小蒸,又有三大蒸。凡五百七十六日變蒸畢,乃成人。其變蒸之候,身熱、脈亂、汗出,(崔氏云︰脈亂、汗出、目睛不明,微似欲驚及不乳哺。)數驚不乳哺,上唇頭小白泡起如珠子,耳冷,尻冷,此其証也。單變小微,兼蒸小劇,平蒸五日,或七日、九日,慎不可療。若或大熱不已,則與少紫丸微下。

《葛氏肘後》又云︰若於變蒸中,加以時行溫病,其証相似,惟耳及尻通熱,口上無白泡耳,當先服黑散發汗,汗出以粉敷之瘥,若不盡除,即以紫丸下之。

《千金》論凡小兒自生三十二日一變,再變為一蒸,凡十變而五小蒸,又三大蒸。積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蒸都畢,乃成人。小兒所以變蒸者,是榮其血脈,改其五臟,故一變竟,輒覺情態有異。單變小微,兼蒸小劇。凡蒸平者五日而衰,遠者十日而衰。先期五日,後之五日,為十日之中熱乃除耳。兒生三十二日一變,二十九日先期而熱,便治之如法,至三十六、七日蒸乃畢耳。恐不解了,故重說之。(變蒸之日,《千金要》、《翼》皆與

《葛氏肘後》諸家並並同,此其中語有小異者,故又載之。)且兒變蒸或早或晚,不如法者多。又初變之時,或熱甚者,違日數不歇,審計變蒸之日。當其時有熱微驚,慎不可治及灸刺,但和解之。若良久熱不可已,少與紫丸微下,熱歇便止。若於變蒸之中,加以時行溫病,或非變蒸時而得時行者,其診皆相似。惟耳及尻通熱,口上無白泡耳,當先服黑散以發其汗。汗出,溫粉粉之,熱當歇,便就瘥。若猶不都除,乃與紫丸下之。

《千金》又法︰凡兒生三十二日始變,變者身熱也。至六十四日再變,變且蒸,其狀臥端正也。至九十六日三變,定者候丹孔出而泄。至一百二十八日四變,變且蒸,以能咳笑也。至一百六十日五變,以成機關也。至一百九十二日六變,變且蒸,五機成也。至二百二十四日七變,以能匍匐語也。至二百五十六日八變,變且蒸,以知欲學語也。至二百八十八日九變,已亭亭然也。凡小兒生至二百八十八日九變、四蒸也。當其變之日,慎不可妄治之,則加其疾。變且蒸者,是兒送迎月也。蒸者,甚熱而脈亂,汗出是也。近者五日歇,遠者八九日歇。當是蒸上不可灸刺妄治之也。

《千金翼》︰兒身壯熱而耳冷、髖亦冷者,即是蒸候,慎勿治之。兒身熱,髖、耳亦熱者病也,乃須治之。(《千餘》敘變蒸議論皆同,獨用紫丸、黑散,敘得甚明。又云︰變蒸中病乃須治。)

《聖惠》︰小兒變蒸都畢,凡五百七十六日乃成人,血脈骨木皆堅牢也。

《茅先生方》小兒有變蒸傷寒候︰身壯熱,唇尖上起白珠,或熱瀉,或呻吟,或虛驚,此候小兒生下便有變蒸而長意志,乃四十九日一變而長骨肉。此候有之,所治者只用鎮心丸(方見一切驚門中)夾勻氣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與服,自平和也,不服藥也安樂。(此又云︰四十九日一變,與前亦異。)

漢東王先生《家寶》變蒸候︰宜用神仙黑散子三二服,並調胃氣,觀音散三二服。(方見胃氣不和門中。)

錢乙論變蒸云︰小兒在母腹中乃生骨氣,五臟六腑成而未全。自生之後,即長骨脈、五臟六腑之神智也。變者,易也。(《巢源》云︰上多變氣。)又生變蒸者,自內而長,自下而上,又身熱,故以生之日後三十二日一變。變每畢,即情性有異於前。何者長生腑臟、智意故也?何謂三十二日長骨添精神?人有三百六十五骨,除手足中四十五碎骨外,有三百二十數。自生下,骨一日十段而上之,十日百段,而三十二日計三百二十段,為一變,亦曰一蒸。骨之餘氣,自腦分入齦中,作三十二齒,而齒牙有不及三十二數者,由變不足,其常也。或二十八日即至長二十八齒,以下仿此,但不過三十二之數也。凡一周遍乃發虛熱諸病,如是十周則小蒸畢也。計三百二十日生骨氣,乃全而未壯也。故初三十二日一變,生腎志,六十四日再變,生膀胱。其發耳與 冷,腎與膀胱俱主於水,水數一,故先變生之。九十六日三變,生心喜;一百二十八日四變,生小腸,其發汗出而微驚。心為火,數二。一百六十日五變,生肝及哭。一百九十二日六變,生膽,其發目不開而赤。肝主木,木數三。二百二十四日七變,生肺聲。二百五十六日八變,生大腸,其發膚熱而汗,或不汗。肺屬金,數四。二百八十八日九變,生脾智。三百二十日十變,生胃,其發不食,腸痛而吐乳。此後乃齒生能言,知喜怒,故云始全也。

《太倉》云︰氣入四肢,長碎骨於十變,後六十四日長其經脈。手足受血,故能持物,足立能行也。經云︰變且蒸,謂蒸畢而足一歲之日也。師曰︰不汗而熱者發其汗,大吐者微瀉,不可余治,是以小兒須變蒸脫齒者如花之易苗。所謂不及三十二齒,由變之不及,齒當與變日相合也,年壯而視齒方明。

《秘要指迷》論凡小兒才生變蒸後,多有身熱、微瀉青黃者,不可用藥止住,須溫暖藥勻氣。如藥力重,即變成慢脾風也。

《五關貫真珠囊》小兒生下八蒸之候︰夫八蒸者,每四十五日一蒸變,變各有所屬,重者五日而息也。(變蒸日數稍異,故並載之。)一蒸,肝生魂,肝為尚書。未蒸時魂未定,故兒目瞳子昏。蒸後肝生魂定,令目童子光明。二蒸,肺生魄、肺為丞相。未蒸時魄未定,故兒未能嚏嗽。肺上通於鼻,蒸後能令嚏嗽。三蒸,心生神,心為帝王。未蒸前神未定,故兒未言語。心通於舌,蒸後令兒能語笑也。四蒸,脾生智,脾為大夫,藏智,故未蒸前兒未能舉動,蒸後令兒舉動任意也。五蒸,腎生精志,腎為列女。外應於耳,故蒸後能令兒骨髓氣通流也。六蒸,筋脈伸,故蒸後筋脈通行,九竅津液轉流,令兒能立也。七蒸者,骨神定,氣力漸加,故蒸後能令兒舉腳行也。八蒸者,呼吸無有停息,以正一萬三千五百息也。凡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故令兒呼吸有數,血脈通流五十周也。

漢東王先生《家寶》小兒變蒸候歌︰

變蒸之候若為程,(為程者,是有數也。三十二日為一度變矣。)一一從頭別有名。第一看兒發毛立,口唇尖上白珠生。(頭發立而不伏,又唇上有白泡子起也。)三兩日間起寒熱,(忽然發,卻自住是也。)忽然睡裡足虛驚。(睡中哭而不覺也。)或則遍身流盜汗,(此是氣血長不逮,流於毛孔中出。)或然微痢腹中鳴。(腹中似瀉水之聲,此是變實,其腸胃而作聲。)或則因悶皮膚急,(忽悶,皮膚急及氣急,少時卻醒。)(忽然吐逆氣交橫。忽然要吐 氣急,蓋因長其氣血,不覺被氣節之,即吐 ,不久自住也。)七日之中驚夢裡,(生不七日,忽睡中驚叫,人多疑床,非也。此是長其神氣,故童子能喜笑矣。)但看蒸變辨其名。(變蒸者,則是長其血氣。長不逮後相滯,故發熱也,或是生筋骨,或是正其五臟也。)智者將心信醫藥,下愚不曉逐邪行。雖然變蒸得其候,還須用藥保長生。(亦須服和氣丸散及不可當風洗浴也。)

長沙醫者毛彬傳療小兒初生變蒸候歌︰

變蒸方長是嬰兒,一出胎來數可推。未到期年蒸八變,四十九日一回期。第一肝蒸生於魂,雙眼雖開瞳子昏。三兩日間微壯熱,定目看人似欲言。第二變蒸生於魄,噴嚏咳嗽開胸膈。見人共語笑喃喃,暗裡時時長筋脈。第三變蒸生於神,漸能識母畏傍人。血脈初生學及覆,肌肉皮膚漸漸勻。第四脾蒸生於智,尻骨初成獨坐戲。三焦胃管漸開張,乳哺甘甜不肯離。第五腎蒸生精志,氣候相通轉流利。掌骨初成學匍匐,反覆捉搦能隨意。第六筋骨蒸初成,九竅津液皆相應。時時放手亭亭立,氣力加添日漸勝。第七膝踝骨初成,顏色紅光遍體榮。舉腳抬肩便移步,嘻嘻學語百般聲。第八呼吸定精神,風血氣脈自回輪。八蒸之候細分別,一一從頭為列名。七日之中有乖治,但看外証辯其名。第一看兒毛發立,口唇尖起白珠生。三兩日中寒熱起,忽然睡裡作虛驚。或即遍身流盜汗,或乃微利腹中鳴。或即脊膂皮膚急,忽乃嘔逆氣交橫,或則困悶通身軟,忽然啼哭沒心情。重者不過一七日,輕者三朝便得平。上古聖賢製方論,還須服藥覓延生。

《葛氏肘後》黑散方

麻黃(二兩) 大黃(一兩) 杏仁(二分)
上件並搗為散,將杏仁熬,別研如脂,乃內散同搗令調和,(《聖惠》並炒令黑,都研細。漢東王先生並燒灰存性。)密盛器中,勿令見風。一月兒服如小豆一枚,乳汁和咽之。拘令得汗,勿使見風。百日兒服如棗核,量大小與之佳。《千金要》、《翼》分兩同。《元和紀用經》大黃只半兩。《千金要》三味先搗,麻黃、大黃為散,別研杏仁如脂,乃細細內散。又搗令調和,內密器中。又《千金要》、《翼》黑散治小兒蒸變挾時行溫病,或非變蒸時而得時行。《元和紀用經》自四味飲以下,黑散、紫丸、至聖散、五加皮治不能行。蜀脂飲、麝香丸七分,謂之育嬰七寶。紫陽道士一名《保子七聖至寶方》,專為一書者,此方是也。

《葛氏肘後》紫丸方

代赭 赤石脂(各一兩) 巴豆(四十枚) 杏仁(五十枚)
上件代赭、赤石脂先搗細篩,巴豆四十枚去心、皮熬,(《千金翼》、《元和紀用經》並三十枚,又《紀用經》以二十枚洗,沙皮製,十個生用。)杏仁五十枚去皮,令碎研如脂,(《元和紀用經》用四七個。)合三物,搗三千杵,自相看,若硬,加少蜜更搗,密器中盛。三十日兒服如麻子一丸,與少乳汁令下,良久複與少乳,勿令多,宜至日中當小下,熱若不盡,明旦更服一丸。百日兒如小豆大小,以此加減,若小兒夏月多熱,往往發疾,此丸無所不治,三、二十日與一服殊佳。如真代赭不可求,用左顧牡蠣代之。《千金要》、《翼》紫丸治小兒變蒸發熱不解,並挾傷寒、溫壯,汗後熱不歇,及腹中有痰癖,哺乳不進,乳則吐 、食癇、先寒後熱,此亦《元和紀用經》育嬰七寶,紫陽道士保子七聖方也。又《千金翼》謂小兒氣盛有病,但下之,必無所損,若不時下,則將成病,固難治矣。

《聖惠》治小兒變蒸,經時不止,挾熱心煩、啼叫無歇,骨熱面黃。柴胡散方

柴胡(去苗) 甘草(炙微赤,銼) 人參(去蘆頭) 元參(各一兩) 龍膽(半兩,去蘆頭) 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
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嬰孺方》治小兒變蒸,壯熱不止。

代赭(一兩半) 杏仁(三十個,別入研。)
上為末,拌和勻,以黃蠟丸之。二十日兒服黑散,汗出後,更服此紫丸子,黍大一丸訖,少乳乳之,令藥得下。兩食久,複乳之,勿過飽。平旦一服,日中藥勢盡,日西久時複增丸。至雞鳴時若不瘥,複與一丸,若愈即止。三十日兒,胡豆大一丸。若不利,壯熱者加半丸,以利下為度。又方云︰紫丸服之當利而全出,若不出及不全者,為病未盡,更須服之。有熱服紫丸子,無熱有寒者,勤服當歸散,若黃 散。變蒸後微熱者,可與除熱黃芩湯。

漢東王先生服黑散,候有微汗,渾身稍涼,即用香粉散方

蚌粉(末拘多少,研令極細,水飛過) 麝香(少許,研細)
上為末,用綿裹摻之。

張渙治嬰兒周 內,時或體熱,眠臥不寧,乳哺不調,目睛不明,或瘥或作,三十二日一變,六十四日再變,甚者微驚,乃長血氣,名曰變蒸候。過周 漸除,切不可亂投湯藥,宜用清心湯方

人參(半兩,去蘆頭) 麻黃(去節) 川大黃 麥門冬(去心) 甘草(炙) 犀角屑(各一分)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杏仁一個,去尖拍破,同煎至四分,去滓,放溫,時時與服。

張渙 紫砂丹方 治變蒸身熱不已。

代赭(研細,水浸一宿,澄去清水,焙乾) 當歸(洗、焙乾。各半兩) 朱砂(細研,水飛) 木香人參(去蘆頭。各一分)
上件為細末,與代赭石同研勻,入杏仁十個,去皮尖,巴豆五個,去心膜,出油同研勻,入麝香半錢,拌勻,滴水和如針頭大。每服三粒至五粒,煎荊芥湯下,乳後。

《吉氏家傳》治傷寒變蒸候方。

當歸(一錢) 大黃(炒) 北黃芩 川烏頭(煮。各一分) 防風(半兩)
上件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半盞,入荊芥煎四分,溫服。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治變蒸候方。

變蒸日數甚分明,或瀉槐黃又夾驚。發熱喜啼多不乳,急須勻氣便安寧。

勻氣散

香附子 甘草(炙。各一分) 天仙藤 人參 橘皮 藿香(各一錢)
上件為末。每服半錢,用米飲調下。

中客忤第二

《巢氏病源》小兒中客忤候︰小兒中客忤者,是小兒神氣軟弱,忽有非常之物,或未經識見之人觸之,與兒神氣相忤而發病,謂之客忤也。亦名中客,又名中人。其狀吐下青黃白色、水穀解離,腹痛反倒天矯,面變易五色,其狀似癇,但眼不上插耳。其脈弦、急、數者是也。若失時不治,久則難治。若乳母飲酒過度,醉及房勞,喘後乳香者最劇,能殺兒也。(其脈急數者,宜與龍膽湯下之,加人參、當歸各如龍膽汁分等多少也。)

《葛氏肘後》論︰小兒病發身軟、時醒者,謂之癇;身強直反張、不醒者,謂之痙。凡中客忤之病,類皆吐下青黃白色。其候似癇,但眼不上下接耳。其痢水穀解離是也。

《千金》論︰少小所以有客忤病者,是外人來氣息忤之,一名中人,是為客忤也。雖是家人或別房異戶,雖是乳母及父母或從外還,衣服經履鬼神粗惡暴氣,或牛馬之氣,皆為忤也。執作喘息、乳氣未定者,皆為客忤。

凡小兒衣、布、帛、綿中不得有頭發,履中亦爾也。白衣青帶、青衣白帶,皆令中忤。凡非常人及諸物從外來,亦驚小兒致病。欲防之法,諸有從外來人及異物入戶,當將兒避之,勿令見也。若不避者,燒牛屎,令常有煙氣置戶前則善。

小兒中客為病者,無時不有此病也。而秋初一切小兒皆病者,豈是一切小兒悉中客邪?夫小兒所以春冬少病,秋夏多病者,秋夏小兒陽氣在外,血脈嫩弱,秋初夏末晨夕時有暴冷,小兒嫩弱,其外則易傷,暴冷折其陽,陽結則壯熱,胃冷則下痢,是故夏末秋初小兒多壯熱而下痢也。未必悉是中客及 也。若治少小法,夏末秋初常宜候天氣溫涼也。有暴寒卒冷者,其少小則多患壯熱而下痢也。慎不可先下之,皆先殺毒後下之耳。

小兒中客,急視其口中懸癰左右,當有青黑腫脈核如麻豆大,或赤、或白、或青,如此便宜用針速刺漬去之,亦可爪摘決之,並以綿纏釵頭拭去血也。少小中客之病,吐下青黃赤白汁,腹中痛及反倒偃側,喘似癇狀,但目不上插少睡耳。面變五色,其脈弦急。若失時不治,小久則難治矣。欲療之方,用豉數合,水拌令濕,搗熟,丸如雞子大,以摩兒囟上、手足心各五、六遍,畢以丸摩兒心及臍,上下行轉摩之。食頃破視,其中當有細毛,即擲丸道中,痛即止。(《肘後》亦收此豉方,作《短劇方》,然不若如此之詳。)

茅先生客忤形候︰眼翻騰,腰背強直,項硬,手足硬,返身歸後如角弓,面黑色。此候因兒子生下都不與出屋,被人相請乳母,有檐夫扛兜,身帶汗氣,或有腋氣,或牛馬氣,兒子吸著。且奈兒子五臟血氣未就嬌嫩,遂吸著其氣,乃積在心臟,日往月來,被風乘虛而發此之候。

《嬰童寶鑒》小兒客忤歌︰

客忤多因人物沖,更遭鬼氣亦相同。青黃吐出並白沫,水穀開張腹又疼。面色五般時變動,脈弦急數不乾風。一同癇吊多驚証,兩目依常異有風。

《千金》治少小中客忤、強項欲死方。

取衣中白魚十枚為末,以敷母乳頭上,令小兒飲之,入咽立愈。一方︰二枚,著兒母手掩兒臍中,兒吐下愈。亦以摩兒項及脊強處。

《千金》治少小客忤,二物黃土塗頭方。

灶中黃土、蚯蚓屎等分搗合,和水和如雞子黃大,塗兒頭上及五心,良。一方云︰雞子青和如泥。

《千金》又方吞麝香如豆大許,立愈。《聖惠》研如粉,清水調一字。(《廣利方》治客忤,用麝香調,塗兒口。)

《千金》治少小犯客忤發作有時者方。

以母月衣覆兒上,大良。

《千金翼》治小兒新生客忤中惡,發癇發熱,乳哺不消,中風反折,口吐舌並疰忤面青,目上插,腹滿癲癇,羸瘦疰及三歲不行。雙丸方

上麝香 牛黃 黃連(宣州者。各二兩) 丹砂 特生礬石(燒) 附子(炮,去皮) 雄黃 桂心 烏賊魚骨(各一兩) 巴豆(六十枚,去皮、心熬) 赤頭蜈蚣(一枚,熬。《聖惠》與此方同,獨麝香、牛黃減半,蜈蚣加半)
上一十一味各異搗、篩,別研巴豆如膏,乃納諸藥,煉蜜和搗三千杵,密壅之,勿泄氣。生十日、二十日至一月,日服如黍米大二丸,四十日至百日服麻子大二丸,一歲以上以意增加。有兒雖小而病重者,增大其丸,不必依此丸。小兒病客忤,率多耐藥,服藥當汗出,若汗不出者不瘥也。一日一夜四、五服,以汗出為瘥。凡候兒中人者,為人乳子未了而有子者,亦使兒客忤。口中銜血,即月客也。若有此者,當尋服此藥,即兒可全也。口聚唾,腹起熱者,當灸臍中,不過二、七壯,並勤服此藥。若喜失子者,產訖,兒墮落地聲未絕,便即以手指刮舌上,當得所銜血如韭葉者,便以藥二丸如粟米大服之,作七日乃止,無不痊也。若無赤頭蜈蚣,赤足者亦得,三枚皆斷取前兩節,其後分不可用也。

《外台》崔氏又療兒若卒客忤中人,吐,不下乳哺,面青,脈變弦急者,以浴之方。

取錢七十文,以水三斗,煮令有味,適寒溫浴兒,良。(《聖惠》用青銅錢一百二十文。)

《子母秘錄》治小兒卒客忤死。

燒桔梗末三錢匕飲服。

《集驗》主小兒客忤。

墨搗、篩,和水溫服半錢匕。好墨入藥,粗者不堪。

《食療》治小兒客忤。

熊骨煮湯浴之。

日華子治小兒客忤。

烏雌雞糞炒服。

《元和紀用經》療小兒客忤。

搗菖蒲汁內口中。

又生艾汁內口中。

又磨刀水三、四滴,妙。

《聖惠》治小兒血脈盛實,寒熱作時,四肢驚掣,發熱大吐。兒若已能進哺,中食不消,壯熱及變蒸不解,中客忤,人、鬼氣並諸癇等。並宜服龍膽散方

龍膽(去蘆頭) 鉤藤 柴胡(去苗) 甘草(炙微赤,銼) 赤茯苓 黃芩 桔梗(去蘆頭) 赤芍藥 川大黃(銼碎微炒。各一分) 蜣(三枚,去翅、足,微炒)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溫服,日四、五服。

《聖惠》辟小兒諸般驚叫,顫螈 ,從初養下便與乳母帶,辟諸驚忤之氣。雄黃丸方

雄黃 煎香 白膠香 降真香(末) 鬼臼(去毛,為末。各一兩) 虎頭骨(微炙) 猴孫頭骨(微炙。各三分) 麝香 白龍腦 乳香(各一分) 大蛇頭(一枚,炙)
上件藥都研令細,用熟棗肉和丸如彈子大。初長兒前先燒一丸,次用絲絹袋子帶一丸於身上,辟一切驚忤之氣。

《聖惠》治小兒中客忤體熱方。

白龍骨 葛根(銼。各一分) 牛黃(細研,半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溫水調下半錢,日三、四服。

《聖惠》治小兒客忤,驚啼壯熱。犀角散方

犀角屑 麥門冬(去心,焙) 鉤藤 朱砂(細研。以上各一分) 牛黃(細研,半分) 麝香(三豆大,細研)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研了藥令勻。每服不計時候,以金銀溫湯調下半錢。

《聖惠》治小兒客忤,驚啼叫方。

灶中黃土(二兩) 雞子(一枚,去殼)
上件藥相和,入少許水調。先以桃柳湯浴兒,後將此藥塗五心及頂門上。

《聖惠》又方

豬乳(一粟殼) 牛黃末(一字)
上件藥相和,漸漸滴兒中口佳。

《聖惠》治小兒卒客忤,軀啼、腹堅滿。雀糞丸方

雀糞(一兩) 當歸(半兩,銼,微炒)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五十日兒每服一丸,以乳汁下,日三、四服,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中客忤,欲死、心腹痛。雄黃散方

雄黃 麝香
上件各等分,都研細為散。周 兒每服一字,用刺雞冠血調灌之,空心,午後各一服。更隨兒大小臨時以意加減。《嬰孺方》云︰無麝香,以牛黃代之。

《聖惠》治小兒卒中客忤方。

銅照子鼻
上燒令赤,著少許酒中淬過,少少與兒服之。

《聖惠》治小兒客忤壯熱,浴方。

白芷根苗 苦參
上件藥等分,粗搗為散。用清漿水煎,入鹽少許以浴兒,浴了用粉摩之,佳。

《聖惠》又方
上取李葉煎湯,去滓,溫洗浴兒,瘥。

《聖惠》又方新馬糞(一枚)
上水絞取汁,與兒時時服少許。

《聖惠》治小兒客忤,欲野狼狽方。

上抱兒於廁前,取屎,草燒灰為末,水調服少許即愈。

《聖惠》治小兒卒中客忤。禁符

圖 p03-b12b1.bmp (缺)
上件符並朱書,額上貼之。

《譚氏殊聖》治客忤方。

忽爾連連哭不休,渾身壯熱脈如鉤。驚啼不得冤神鬼,客忤傷心不自由。犀角雄黃相共搗,桃符煎水看稀稠。人參 茯苓 車前子,丸吃三服請不憂。安神丸

生犀末(半錢) 雄黃(研) 人參 茯苓 車前子(各一分)
上為末,取桃白皮一兩、桃符一兩,二味以水三升,同煎至一升,去滓,更煎成膏,和前藥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芍藥湯下。

《譚氏殊聖》又治客忤方。

小兒哽氣築心連,喘息多愁胃口涎。唯有此疾宜早治,為緣客忤氣相煎。看看病狀醫難效,取取真珠散半錢。龍腦生犀香附子,小兒餐了保身安。真珠散

真珠末(四錢) 生犀末(二錢) 香附子末(一錢) 龍腦(半字)
上同研。每服一字,桃仁湯調下。乳母忌生冷、油膩、一切毒物半月。

《嬰孺方》治中客忤人,吐下,面青黃,脈弦急者。
上取水三斗,煎令有味,浴兒瘥。

《嬰孺方》治小兒客忤吐痢。白扇湯方

白扇 牡蠣(各四分) 蜀漆(二分) 附子(一分,炮)
上以水二升煮四合,適溫冷,晚服一合湯方。

《嬰孺方》治小兒少小客忤痛及氣滿常痛。麝香湯方

麝香(大豆大二顆) 半夏(洗) 黃耆(各一兩) 甘草(炙) 乾薑 桂心(各半兩)
上水三升煮八合,下麝香末再煎一小沸,先食服三合。

《嬰孺方》治少小兒客忤丸方。

蠅屎(秋夏預於蠅多處收,丸之)
上小兒一服一黍大,大兒麻子大一丸,大良。

《嬰孺方》治小兒中忤。一味餅方

灶黃 灰火(一升)
上以醋溲入疏絹袋中,按作餅狀,摩兒胸上,灰冷去之。破看灰中有人毛,牛、馬、豬、羊等毛,皆有形似,以毛別之。灰置婦人腳上先試之,乃可置兒胸上,仍數搖動,勿令太熱。

張渙︰嬰兒血氣未實,皆神氣軟弱,除父母及乳養之常照管外,不可令見生人及抱往別房異戶,及不可見牛馬獸畜等。其父母家人之類,自外及寅夜行歸家,亦不可見兒,恐經履鬼神粗惡暴氣。若犯人令兒吐下青黃赤白,水穀解離。其狀似發癇者,但眼不上戴,脈不弦急,名曰客忤,宜用辟邪膏方。(凡斷乳小兒,亦有中惡卒暴者,亦宜服此藥,立至蘇省。)降真香(銼) 白膠香 沉香 虎骨(微炙) 鬼臼(去毛) 草龍膽 人參(去蘆頭) 白茯苓
上件各半兩搗,羅為細末,次入水磨雄黃半兩,細研水飛。次研麝香一錢,都拌勻,煉蜜和如雞頭大。每服一粒,煎乳香湯化下。及別丸如彈子大,用絲絹袋子盛,令兒衣服上帶之,仍臥內常燒,神妙。

《劉氏家傳方》小兒客忤,曉夜啼叫不已。

菩薩退和紙燒通赤,以瓷甌蓋勿失性,研入麝香少許,濃煎金銀、薄荷湯調下。或未能飲藥,只調塗乳頭上,或乳汁調下。

《嬰孺方》治小兒客忤驚啼,以爪爪兒手大指甲後肉際,汁出即止。

《嬰孺》灸法︰治客忤吐不止,灸手心主間使、大都、隱白、三陰交各三炷。

《嬰孺》又灸法︰大椎下第五節,及灸足跟後黃白肉際,二七炷立瘥。

《嬰孺》載葛氏灸法︰小兒中客忤惡氣,灸兒臍上下左右各半寸,及灸兒鳩尾下一寸。凡五處各三十壯,都主兒百疾。

《嬰童寶鑒》︰小兒客忤灸九角,在耳尖上入髮際。又灸陽門,在當陽下入髮際。

中人忤第三

(犯人噤附)

《千金》論中客忤與中人、中馬忤皆通而為一,治法亦多同,然不能無少異爾。

《葛氏肘後》治小兒中人,吐下黃水,用水一斗煮錢十四文,以浴之。

葛氏又法︰取水和粉並熟艾,各為丸,雞子大。摩小兒五心良久,擘毛出,瘥。

《葛氏肘後》徐王神效方 治小兒吐乳,四肢皆軟,謂之中人忤。

桂心三兩,水二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又將濃滓塗五心,常令溫之。(《嬰孺方》治中人忤,桂心二兩,水三升,煮一升半。)

《千金》治卒中人忤方。

剪取驢前膊胛上旋毛,大如彈子,以乳汁煎之,令毛消藥成,著乳頭上飲之,下喉即愈。

《千金》又方

燒母衣帶三寸,並發合乳汁服之。

《千金》又方

取牛口沫敷乳頭飲之。

《千金》又方

取牛鼻津服之。

《千金》治小兒寒熱及惡氣中人。一物豬蹄散方

豬後腳懸蹄燒末搗、篩,以乳汁飲一撮,立效。

《千金》治少小見人來卒不佳,腹中作聲者。二物燒發散方

用向來者人囟上發十莖,斷兒衣帶少許,合燒灰,細末和乳飲兒,即愈。

《千金》治小兒中人忤,軀啼面青,腹強者。一物豬通浴方

豬通二升,以熱湯灌之,適寒溫浴兒。

《食醫心鑒》︰小兒寒熱,惡氣中人,亦以濕豉為丸如客忤法。

《嬰孺方》治小兒中人忤方。
上取生肫,暖湯浴肫,取汁浴兒立瘥。

《嬰孺》又方

馬通
上燒為灰,酒三升煮沸浴兒。

《嬰孺方》治小兒生五、六日,卒得口牽不能乳,有候中人者,啼聲不出死,不治。覺晚者死,覺早者氣未入臟腑。又微引乳者,宜此湯治之。

甘草(炙) 龍骨 茯苓 牡蠣(蝦赤) 乾地黃 黃芩(各一分) 當歸 桂心(各半兩。以上切之)
上取淡竹瀝一升,煮取五合絞去滓,下白蜜一合服之,消息節之。

《嬰孺》治小兒暴驚啼絕死,或外人入戶邪隨來,或病患見其病名滔,眾醫不治。千金湯方

蜀漆 左顧牡蠣( 赤。各一分)
上以漿水一升煮五合。溫服一合,噤不能咽,含之令下,即瘥。

附《茅先生方》︰小兒生下犯人噤候。面青黑,合臍眼閉,吐逆不下乳。此候因生下來不免外人看問,或有腋氣,或因婦人月假不淨,或外人帶邪神觸著生下來。大故乳哺使觸異氣之物,氣血未就,又被風邪擊致此。

所治者,先用朱砂膏(方見驚積門下)乳上吮下,後用鎮心丸(方見一切驚門中)與服即愈。
如見不下乳,眼視肚硬,死候。大凡初生下兒子,家中人不見,不可便與外人入房看問,人家各有神祗。又恐婦人腋氣及月假不淨觸著,恐中客忤,此即是養兒之法。

中馬忤第四

《千金》論曰︰凡諸乘馬行,得馬汗氣臭,未盥洗易衣裝,而便向兒邊,令兒中馬客忤。兒卒見馬來,及聞馬鳴驚,及馬上衣物、馬氣,皆令小兒中馬客忤。慎護之,特重一歲兒也。

《聖惠》︰凡人乘馬到人家,人身有馬汗不暇湯浴,則須換衣服。不暇換衣服即食頃間歇定,方得親近小兒。若不如此,則小兒中馬毒客忤。或初卸馬,馬氣未歇,將鞍轡等物逼近小兒,兒聞馬嘶便驚,皆因中馬毒客忤。其狀腹痛,吐下青黃白色,水穀解離,甚者致夭也。

《千金》治小兒中馬客忤法(中客、中人皆可用︰)用粉為丸如豉法,摩兒手足心及心頭臍上下,行轉摩之。咒曰︰摩家公摩家母,摩家子兒苦客忤,從我始,扁鵲雖良不如善唾良。咒訖,棄丸道中。

《千金》又法︰

取一刀橫著灶上,解兒衣,發其心腹訖(《千金翼》以發字作撥。)取刀持向兒吮之唾,輒以刀擬向心腹,啡啡曰(音非,出唾貌)︰煌煌日,出東方,背陰向陽。葛公、葛公,不知何公(《千金翼》云︰葛公、葛母,不知何公。)子來不視,去罔顧,過與生人忤。梁上塵,天之神。戶下土,鬼所經。大刀鍰犀對灶君,二七唾客愈兒驚。唾啡啡,如此二七啡啡。每唾以刀擬之咒。當三遍乃畢。用豉丸亦如上法,五、六遍訖。取此丸破視,其中有毛,棄丸道中,人馬客忤即愈矣。

《簡要濟眾》治小兒中馬毒客忤,取馬尾於兒面前燒,令兒咽煙氣,日燒之,瘥為度。

《聖惠》又方
上取馬口角沫,塗兒口中效。

被第五

(繼病附)

《巢氏病源》小兒被 候︰小兒所以有 病者,婦人懷妊,有惡神導其腹中胎, 嫉而製伏他,小兒令病也。妊娠婦人,不必悉能致 ,人時有此耳。 <之為疾,喜微微下,寒熱有去來,毫毛、鬢發、 不悅是其証也。

《千金》論曰︰ 者,小鬼也(音奇。)宜服龍膽湯(方見癇門中。)凡婦人先有小兒,未能行而母更有娠,使兒飲此乳亦作也。令兒黃瘦骨立,發落壯熱是其証也。今繼病是此証。

《嬰童寶鑒》︰小兒微痢腹脹,寒熱去來,毛發 曰 疾( 音奇)是小兒鬼也。蓋母腹有妊娠,即腹中子之靈識之嫉 也,非母之 乎。緣百靈娠婦身外,其嬰兒眼淨即畏之,致此患也。

《千金》治 方。

炙伏翼,熱嚼哺之。

《千金》治少小客 挾實。白蘚皮湯方

白蘚皮 大黃 甘草(炙。各一兩) 芍藥 茯苓 細辛 桂心(各十八銖)
上七味 咀,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分三服。

《千金翼》︰白馬眼主小兒 ,母帶之。

《聖惠》治小兒中 ,面色白赤而複變青者。如醉色,故複發作面赤。若青黑色繞口,不治。覺病候晚者,死。覺之早者,所中邪氣未入臟腑。又微引乳者,可服此甘草散方(與中客忤門中方同,而分兩不同,又此不用竹瀝煎。)甘草(炙微赤,銼) 龍骨 赤茯苓 牡蠣(燒為粉) 生乾地黃 黃芩 桂心(各一分) 當歸(半兩銼,微炒)
上件藥搗,精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淡竹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入白蜜一錢,更煎一、兩沸,量兒大小以意分減。溫服,日三、四服。

《聖惠》治小兒中 挾實。宜服大黃丸方

川大黃(銼碎,微炒) 白蘚皮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犀角屑 黃芩 赤茯苓 赤芍藥(以上各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加減服,日三、四服。

《聖惠》治小兒生十餘月後,母又有娠,令兒精神不爽,身骨萎瘁,名為 病。宜服伏翼散方
上取伏翼燒為灰,細研,以粥飲調下半錢,日四、五服效。若炙令香熟嚼之,哺兒亦效。(《千金》以此方治 ,亦治繼病,大抵二病不相遠。)

《聖惠》又方

冬瓜(切) 竹(銼)
上件各四兩,以水三升煎作湯,放溫,以洗浴兒效。(《千金》亦以治 。)

《聖惠》又方

龍膽(半兩,去蘆頭)
上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量兒大小,漸漸分減服之。

張渙 虎骨丹方 治被 病。

虎頭骨(微炙) 鬼臼(去毛) 草龍膽 鬼箭(以上各一分) 琥珀 白膠香(以上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煉蜜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乳香湯下,量兒大小加減。

繼病。《本草》伯勞毛,主小兒繼病。繼病者,母有娠乳兒,兒有病如瘧、痢,他日亦相繼腹大,或瘥或發。他人相近,亦能相繼。北人未識此病,懷妊者取毛帶之。

喜啼第六

《葛氏肘後》︰小兒汗出,舌上白、愛驚者,衣濃過熱也。鼻上青及下痢青、乳不消、喜啼者,衣薄過冷也。

小兒多患胎寒好啼,晝夜不止,因此成癇,宜急與當歸散。(方見本門中。)

錢乙論胃啼云︰小兒筋骨、血脈未成,多哭者,至小所有也。

《嬰童寶鑒》︰小兒玉銜,為生下時,口內惡血取之不盡,致隨聲入腹,令腹急口噤,下青黑糞,不乳而啼也。

《葛氏肘後》當歸散 治小兒喜啼方。

當歸末之,取小豆大,以乳汁與咽之,日夜三、四度即瘥。若不瘥,當歸半兩,小 卵一具,並切之,以酒一升二合約煮,取八合,服半合至一合,隨兒大小,日三夜四,神驗。

《外台》︰《備急》或常好啼方。

取犬頸下毛,以絳囊盛,系兒兩手立效。

《嬰孺》治小兒啼日夜不止,胸滿氣脹,膈中逆, 嘔,腹痛方。

芍藥 桂心(各三分) 芎 黃芩 薯蕷(各一分)
上同炒色變,為末,米汁下一刀圭。日進三服,夜再服,知為度。

驚啼第七

《巢氏病源》小兒驚啼候︰小兒驚啼者,是於眠睡裡忽然啼而驚覺也。由風熱邪氣乘於心,則心臟生熱,精神不定,故臥不安則驚而啼也。

錢乙論︰驚啼者,邪熱乘心也。當安心,安神丸主之。(方見本門。)

《萬全方》小兒啼叫方論︰小兒有驚啼,有夜啼、有軀啼。夫驚啼者,由風邪乘心,臟腑生熱,熱則精神不定,睡臥不安,故驚啼。夜啼者,臟冷也。夜則陰盛,陰盛相感,痛甚於晝,故令夜啼。一云︰有犯觸禁忌,亦令兒夜啼,可作法術斷之。其軀啼者,由腹中痛甚,兒身軀,張氣,蹙而啼也。又有胎寒而啼者,此兒在胎時已受病也。其狀腸胃虛冷,不消乳哺,腹脹、下痢顏色青白,而時或啼叫是也。

《五關貫真珠囊》論小兒驚啼者,睡裡驚啼,因風熱而得。邪氣在心生熱,精神不定,故不安而驚也。

翰林待詔楊大鄴問︰小兒夜啼、驚熱、搐搦者為何?答曰︰自奶母不慎口恣,餐諸毒之物壅入奶堂,或即變蒸未解,客忤受驚。但是小兒神氣虛怯,脈息微細,奶壅而成。驚則有熱,熱則生病,驚熱共觸於心。心為帝王,心不受觸,是五臟之主。心既受觸,是致夜啼驚叫,睡裡搐搦,惑人迷徒。早不尋醫,直得目滯上翻,手腳痺 ,揮發虛霍,而求神拜鬼,荒忙書符,皆是助疾為 。須是藥餌良醫,人之性命不可輕耳。

《顱囟經》治小孩兒風癇驚啼,不吃奶。虎睛丸方

虎睛(一雙) 犀角 子芩(各六分) 梔子仁 大黃(各十分)
上五味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驚啼不吃奶,乳汁下,一服七丸。風癇,米飲下五丸至七丸。兒小減丸,取利為度,忌毒物。若有虛熱,加知母六分。

《千金》龍角丸 主小兒五驚夜啼。

龍角(六銖) 牡蠣( 赤) 川大黃(各九銖) 黃芩(半兩) 蚱蟬(二枚) 牛黃(如小豆五枚,別研?
上六味蹵膜均A蜜丸如麻子。蓐裡兒服二丸,隨兒大小以意增減之。(崔氏名五驚丸,《嬰孺方》易龍角以龍骨,名龍骨丸。)

《千金方》千金湯 主小兒暴驚,啼絕死,或有人從外來,邪氣所逐,令兒得疾,眾醫不治方。

蜀椒 左顧牡蠣(各六銖,碎)
上二味,以酢漿水一升,煮取五合,一服一合。

《千金翼》阿伽佗藥 主諸種病。久服益人神色,無諸病,兼治小兒驚啼方。

紫檀 小 茜根 鬱金 胡椒(各五兩)
上五味搗碎為末,水和內臼中,更搗一萬杵,丸如小麥大,陰乾,用時以水磨而用之。諸小兒驚啼,以水煮牡蒙,取汁半合研一丸如梧桐子,塗乳上令兒飲。乳母慎酒肉、五辛。諸小兒新得風癇,以竹瀝半合,研一丸如梧子服之,二服止。慎如前。

《仙人水鑒》︰兒生下多驚啼,聲噎。庸醫云︰是氣急,此誤人命,宜使此方。

收取黃葵四月花,陰乾搗散入馬牙,黃連四分加黃柏,四味神方力莫加。
上以冷水調下一字至一錢,服之立驗。

《外台》︰《廣濟》療小兒五驚夜啼。龍角丸方

龍角 黃芩 大黃(各二分) 牡丹皮(一分) 蚱蟬(一枚,炙) 牛黃(小豆大,五枚)
上六味搗、篩,蜜和丸如麻子。少小以意增減之,甚良。《千金》牡丹作牡蠣,仍分兩不同。崔氏名五驚丸。

《廣利方》治小兒驚啼,發歇不定。

川真好麝香研細。每服清水調下一字。日三服,量兒大小服。

《集驗方》治小兒五邪驚啼、悲傷。

鯪鯉甲燒之作灰,以酒或水和服方寸匕。出《本草》。

《聖惠》治小兒驚啼。犀角散方

犀角屑 鉤藤 川升麻 黃芩 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 人參(三分 去蘆頭)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服。

《聖惠》治小兒驚啼。羚羊角散方

羚羊角屑 黃芩 犀角屑 甘草(炙微赤,銼) 茯苓(各一分) 麥門冬(半兩,去心,焙)
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驚啼壯熱,心煩不得穩睡,宜服鉤藤散方

鉤藤 龍膽(去蘆頭) 犀角屑 茯苓 黃芩 甘草(炙微赤,銼)
上件等分搗,細羅為末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頻服之。

《聖惠》治小兒驚啼煩熱,眠臥不安。龍齒散

龍齒 麥門冬(去心焙。各半兩) 赤芍藥 川升麻 川大黃(銼碎,微炒) 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末、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頻服之。

《聖惠》治小兒風熱驚啼。牛黃散方

牛黃(細研) 犀角屑 人參(去蘆頭) 茯神 防風(去蘆頭) 細辛 蚱蟬(去足頭炙,微炒) (醋拌,微炒) 朱砂(細研) 甘草(炙微赤,銼)
上各等分搗,細羅為散,入研了藥,更研令勻。一、二歲兒每服一字,用竹瀝調服。三、四歲兒每服半錢,不計時候服。

《聖惠》治小兒驚啼不止。犀角丸方

犀角屑(半兩) 羌活 胡黃連 龍齒(各一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煎金銀湯研破三丸服之,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初生及一年內,兒多驚啼不休,或不得眠臥,時時肚脹,有似鬼神所為。赤芍藥散方

赤芍藥 桂心 白朮 甘草(炙微赤,銼) 川大黃(銼碎,微炒)
上各等分搗,細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量兒大小加減溫服。

《聖惠》治小兒驚啼煩悶,壯熱少得睡。牛黃丸方

牛黃(半分) 牡蠣(燒為粉) 川大黃(銼碎,微炒) 黃芩 龍角(各一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盈月兒以乳汁研破、服二丸。一歲兒以薄荷湯下五丸。余以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驚啼,發啼即熱,朝夕惕惕,大便或青、或黃、或赤白。雄黃丸方

雄黃(細研) 牛黃(細研) 牡蠣(燒為粉。各半兩) 真珠末(一分) 巴豆(三枚,去皮心,研出油)
上件藥都研為末,煉蜜和丸如黍米粒大。小兒一月或五十日,未發時飲服三丸,母抱臥炊一斗米頃,兒當寐,身體輕,汗出即解。一服不解可再服。若小兒傷乳不安,腹中有痰乳,當微下如 雞子、鳥屎、鼻涕,勿怪,便住服藥。

《聖惠》治小兒驚啼及夜啼不止。服伏龍肝丸方

伏龍肝 朱砂(各一分) 麝香(半分)
上同細研,蜜和丸如綠豆大。候啼即以溫水調一丸與服,必效。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驚啼,狀如物刺。柏子仁散方(《聖惠》亦收治軀啼)

柏子仁(一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一、二歲兒每服一字,用粥飲調服。三、四歲兒每服半錢,一日三、四服。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寒熱,驚啼不安。雷丸浴湯方

雷丸 牡蠣粉 黃芩 細辛(各三分) 蛇床子(一兩)
上件藥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分為兩度,看冷暖用。先令浴兒頭,勿令水入耳目,次浴背膊,後浴腰以下。浴訖避風,以粉撲之。

《嬰孺》治小兒夜睡,忽驚啼不識母,母喚之搖頭方。
上小兒忽驚啼不識母者,是夢中見母棄之去,謂母實去故啼。但令人抱坐於暗中,令母從外把大火入來,喚之即止。所以然者,謂母去還來也。此方天下未之知,隱居效方。

《嬰孺》治小兒驚啼不安,此腹痛故也。至夜輒極,狀如鬼禍。五味湯方

五味子 當歸 白朮(各三兩) 甘草(炙) 桂心(各二兩)
上以水二升,煮一升,為服三,量與之。

《嬰孺》治少小喜驚啼,臟氣不足,或邪氣所動。金匱銀屑鎮心丸方

銀屑 虎骨 城門上雞頭(炙黃) 細辛 雄黃(以上各一分) 獨活 磁石(飛。各半分)
上為末,蜜丸。兒生百日,丸梧子大,絳紗袋盛系,男左女右。十日以上兒驚者,左、右臂及兩足俱系之,亦可塗手足心,合時面東。忌雞犬、婦人見之。

《嬰孺》治少小驚啼,怕怖寒熱。細辛膏方

細辛 桂心 白蘞 蜀椒 烏啄(各三分) 濃朴(五分)
上以豬脂一斤,煎藥三沸,絞去滓,火炙,手摩腹背炊三斗米久,百痛寒熱皆可用之。(藥性稍溫,須兼寒熱方用之。)

錢乙蟬花散 治驚風夜啼,切牙,咳嗽及療咽喉壅痛。

蟬花(和殼) 白僵蠶(直者,酒炒熟) 甘草(炙。各一分) 延胡索(半分)
上為末。一歲一字,四、五歲半錢,蟬殼湯下,食後。

錢乙安神丸

麥門冬(去心,培) 馬牙硝 白茯苓 乾山藥 寒水石(研) 甘草(各半兩) 朱砂(一兩,研) 龍腦(一字,研)
上末之,煉蜜為丸雞頭大。每服半丸,沙糖水調下,無時。

張渙︰嬰兒眠睡著,忽啼哭驚覺,面赤口乾,狀若神祟。即非夜啼,乃風熱邪氣乘於心臟,名曰驚啼。宜用

牛黃膏方(常服除胎熱)

真牛黃(別研) 牡蠣(燒為灰,別研為粉。各一分) 人參(去蘆頭) 甘草(炙。各半兩)
以上並搗,羅為細末,次用︰辰州 朱砂 水磨雄黃(並細研,水飛。各一分) 龍腦(研,半錢)
上件諸藥一處研細勻,煉蜜和成膏如雞頭大。每服半粒至一粒,薄荷湯化下,乳食後。

《劉氏家傳方》︰小兒驚啼。

寫天心二字於囟門上,寫泥丸二字於丹田上。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治驚啼方。

孩兒咬齒即因驚,唇赤饒乾面色青。夢裡有時頻叫喚,青雲散子早惺惺。青雲散

石蓮心(一分) 天南星(炮) 僵蠶(取直者) 蠍 鬱金(皂角煮。各一錢半) 雄黃(一錢) 粉霜(半錢)
上件為末。每服一字、半錢,看大、小,蜜湯調下。

軀啼第八

《巢氏病源》小兒軀啼候︰小兒在胎時,其母將養傷於風冷,邪氣入胞,傷兒臟腑。故兒生之後,邪猶在兒腹內,邪動與正氣相搏則腹痛,故兒軀張蹙氣而啼。

《嬰童寶鑒》小兒軀啼歌︰

小兒胎裡受風寒,生下啼呼不得安,腹痛軀張常蹙氣,良工明候細尋看。

《千金》治小兒胎寒軀啼,腹中痛,舌上黑,青涎下。當歸丸,一名黑丸方

當歸 野狼毒(各九銖) 吳茱萸(一作杏仁) 蜀椒(各半兩) 細辛 乾薑(炮) 附子(炮,去皮臍。各十八銖) 豉(七合) 巴豆(去皮膜,十枚)
上九味搗七種,下篩,秤藥末令足,研巴、豉如膏,稍稍內末搗,令相密和,桑 盛,蒸五升米飯下出,搗一千杵。一月兒服如黍米一丸,日一夜二,不知稍加,以知為度。亦治水癖。

《千金》馬齒礬丸 治小兒胎寒,軀啼驚癇,腹脹不嗜食,大便青黃,並大人虛冷、內冷,或有實不可吐下方。

馬齒礬一斤,燒半日,以棗膏和。大人服如梧子二丸,日三。小兒意減之,以腹內溫為度,有實實去,為妙。

《千金》治小兒忽患腹痛,夭矯汗出,名曰胎寒方。

煮梨葉濃汁七合,可三、四度飲之。

《外台》︰《千金》小兒因宿乳不消,腹痛軀啼。牛黃丸方

大附子(二枚,炮去皮) 牛黃(三銖) 巴豆(去心皮,熬) 杏仁(去皮尖,熬,別搗) 真珠(各一兩,研)
上五味搗附子、真珠下篩,別搗巴豆、杏仁令如膏,內附子及牛黃搗一千二百杵,若乾,入少蜜成之。百日兒服如粟米一丸,三歲兒服如麻子一丸,五、六歲兒服如胡豆一丸,日二,先乳哺了服之。膈上下悉當微轉,藥全出者病愈,散出者更服。

《聖惠》治小兒軀啼,腹脹胸滿。牡蠣散方

牡蠣(燒為粉) 伏龍肝(細研) 甘草(炙令微赤) 蒼朮(銼,炒熟。各一分) 麝香(半分,細研)
上件藥於木臼內搗,細羅為散。每服半錢,研陳米泔澄清,煎竹茹湯調服。量兒大小增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軀啼不止。牛黃丸方

牛黃(一分,細研) 代赭石 牡丹(各三分) 麝香(一錢,細研)
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溫水下兩丸。

《聖惠》又方

燒豬糞,以沸湯淋取汁,看冷暖浴兒,並與少許服之。

《聖惠》又方
上以新馬糞一塊,絞取汁與服之。

《聖惠》治小兒胎寒軀啼,溫中止痛。雀糞丸方

雄雀糞(一分) 牛黃(細研) 赤芍藥 芎 (各半兩) 當歸(一兩,銼,微炒)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百日兒每服以乳汁下一丸,日三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胎寒,虛脹滿,不嗜食,大便青夾白膿及欲發癇。宜服調中丸方

當歸(半兩,銼,微炒) 細辛 川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各一分) 附子(一枚,炮裂,去皮臍) 野狼毒(半分,炒黃) 巴豆(二十枚,去皮心,出油盡) 杏仁(十二枚,湯浸,去皮尖,炒微黃) 豉(四合,炒微焦)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以器盛之。未滿百日兒以溫水下一丸如麻子大。一、二歲兒服兩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以利為度。

《聖惠》治小兒五十日以來胎寒腹痛,微熱而驚,聚唾弄舌,軀啼上視。此癇之候,宜服此方。

豬腎(一具,薄切,去脂膜) 當歸(一兩,銼,微炒)
上只當歸一味粗搗,二味相和,以清酒一升,煮至七合,去滓。每服取如杏仁大令兒咽之,日三服,夜一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良。

《聖惠》又方

衣中白魚(二七枚)
上以薄熟絹包裹,於兒腹上回轉摩之,以瘥為度。

《嬰孺》治少小胎寒,腹痛軀啼。黃耆散方

黃耆 當歸 芎 乾薑(各四分) 甘草(三分) 黃芩(六銖)
上為末,二十日兒用乳汁和一胡豆大,日三夜一。五十日一小豆大,百日二小豆大。藥溫中無毒,若無黃耆,可缺也。兒生便服,使寒氣不得生,亦不吐,服之期年止服,妙。若寒氣 痛,啼不可忍,以水煮飲之,如服理中丸法。服藥補益之,可數十倍,節度無苦。

《嬰孺》治少小兒啼,夜不安欲驚,腹中風痛如中風,發有時,夜則甚,如有鬼禍方。

當歸 芍藥(各一兩) 甘草(半兩,炙) 桂心 白朮(各二兩)
上切,以水二升煮八合,服一合,日進三服,量與服之。一方無芍藥,有五味子(二兩。)

《嬰孺》治少小軀啼,掣縮吐哺。當歸丸方

當歸 乾薑 細辛 附子(各六銖) 野狼毒(二銖) 吳茱萸(半合) 豉(三合,炒) 杏仁(二十枚,去皮炒)
上為末,蜜丸黍米大。小兒一丸,日進三服。大兒二丸,量與之。亦治胎寒。

《嬰孺》治小兒胎寒聚唾,弄舌軀啼,反張怒驚。當歸散方

黃耆 細辛 當歸 黃芩 龍骨 桂心(各二分) 芍藥(四分)
上為末,乳汁調服一大豆許。日進三服,夜一服。

張渙︰嬰兒在胎之時,其母將養,一切不如法;及取涼飲冷過度,冷氣入兒腹胃,使胎氣不強,致生下羸弱多病,俯仰多啼,名曰軀啼。宜用養臟湯方

川當歸(一兩) 沉香 丁香 白朮 桂心 川芎(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生薑二片,煎至四分,去滓,放溫時時滴口中。

《劉氏家傳》治小兒胎氣弱,陰陽不調,晝夜軀啼不已。

好乳香(水中坐,乳缽研細,秤) 沒藥(別研) 木香 薑黃(各四錢) 木鱉子仁(二十枚)
上先將後三味同為細末,次研入上二味,煉蜜和成劑收之。每一歲兒可服半皂子大,余以意加減,煎鉤藤湯化下,無時,次用魏香散。

《劉氏家傳》魏香散

蓬莪朮(半兩,濕紙裹煨) 真阿魏(一錢)
上先用溫水化阿魏,浸蓬莪朮一晝夜,切、焙乾,為末。每服半錢,煎紫蘇米飲空心調下。軀啼稍愈,服開胃丸。

《劉氏家傳》開胃丸方

白朮 木香 蓬莪朮 人參 當歸(細銼,炒。各半兩) 白芍藥(一分)
上為細末,湯浸炊餅,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七丸,空心、食前,煎麝香湯下。

《王氏手集》白朮當歸煎丸方 治胎寒腹痛,遇夜啼叫。身體軀張,有如癇狀。吐 不止,大便酸臭。乳食雖多不生肌膚。

白朮 當歸 木香
上等分為細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一丸,煎木香湯化下。

夜啼第九

《巢氏病源》小兒夜啼候︰小兒夜啼者,臟冷故也。夜陰氣盛,與冷相搏則冷動。冷動與臟氣相並,或煩或痛,故令小兒夜啼也。然亦有犯觸禁忌,亦令兒夜啼,則可法術斷之也。

《茅先生方》︰小兒生下三臘以前,有中夜啼,其候屬陰。遇起燈前後發啼,至天明不住,如見此候用抹唇膏(方見本門中。)遇夜抹上下兩唇,更用朱砂膏(方見驚積門中。)夜更無,啼止。

漢東王先生《家寶》小兒夜啼候︰(諸書皆以驚啼為熱,夜啼為寒。獨漢東王先生以夜啼為熱,必以諸啼通言之也。)孩兒夜啼者,非是鬼神為祟,蓋因胎熱伏心。(其母懷妊時或值熱月,或好吃熱食,流入胞中,養後入於心臟,故使熱入心而夜啼。)陰則與陽相刑,熱則與陽相合。腹中躁悶,所以夜啼。(日屬陽,夜屬陰。日中不哭,夜便多啼。)

《水鑒》先生論云︰天蒼蒼,(天者上也。人以心為帝王,一身之主,故呼為於蒼蒼者,被外風所傷,故云︰蒼蒼生其別物。地王王,地者土也。脾屬中央戊己土,故云地也。王王者是盛也,王音旺也。此是脾臟熱盛。)小兒夜啼疏客堂。(心是神之舍,亦呼為客堂。疏者即是轉瀉。)

錢乙論夜啼云︰脾臟冷而痛也,當與溫中之藥及以法禳之,花火膏主之(方見本門中。)

《嬰童寶鑒》論小兒夜啼,為腹有痛處並有神祟,故陰盛於夜而發也。或驚亦夜啼。

《惠眼觀証》︰凡小兒生下一七至一百二十日,或至三、五歲才遇陰氣,即便啼叫。大種夜啼,自有三說。

  1. 心熱者夜啼,只用朱砂膏及天竺黃散服之(方並見重舌門中,)兼以燈花塗乳上與吃。三、五歲者,宜以 湯丸療之(方見急慢驚風門中。)
  2. 臍下痛者夜啼,乃氣血所滯,因而躁悶,以烏梅散(方見一切疳門中)及槐角丸服之。候有見燈愈啼者,乃心氣熱極。見燈不啼者,乃臍下痛,聊有所適,亦外作驗也。
  3. 無故而啼,夜中面目青色不識人,此邪氣所畜,宜以符法及驚藥相兼服食。有形証實者,以 湯丸通利。

《嬰童寶鑒》小兒夜啼驚啼歌︰

小兒生下有三啼,一一從頭為說之。邪熱在心心內躁,忽然驚哭沒休時。或因臟冷陰寒搏,或是神祗鬼物隨。夜裡不眠啼至曉,夜啼根本各須知。

《千金》治小兒夜啼,至明即安寐。芎 散方

芎 白朮(炮) 防己(各半兩)
上三味治下篩,以乳和與兒服之,量多少。又以兒母手掩臍中,亦以摩兒頭及脊。若二十日兒未能服散者,以乳汁和之,服如麻子一丸。兒大能服散者,以意斟酌之。

《千金》治少小夜啼,一物前胡丸方

前胡隨多少搗末,以蜜和丸如大豆。服一丸,日三服,稍加至五、六丸,以瘥為度。

《千金》又方

交道中土 伏龍肝(各一把)
上二味治下篩,水和少許飲之。(陳藏器云︰灶中土乃四交道土。)

《千金》又方

取馬骨燒灰,敷乳上飲兒,啼即止。

《千金》治小兒夜啼不已,醫所不治者方。

取野狼屎中骨燒作灰末,水服如黍米粒大二枚,即定。(《外台》云一枚。)

《仙人水鑒》︰孩子夜啼方。(上取小孩兒頭發三、七寸,燒灰湯調灌。)

丁釘屋角並沒徹,不如來取鉛中金,黃丹少許熬令熟,剪取發毛燒灌。靈之。

《外台》文仲、隱居效方。小兒夜啼不安,此腹痛故,至夜輒劇,狀似鬼禍。五味湯方

五味子 當歸 芍藥 白朮(各四分) 甘草(炙) 桂心(各二分)
上六味切,以水一升,煎取五合。分服之,增減量之。

《外台》︰《古今錄驗》小兒夜啼如腹痛方。

蟲(熬令煙出) 芍藥(炙) 芎 (熬。各等分)
上三味搗末。服如刀圭,日三,以乳服之。(《嬰孺方》以酒服。)

《外台》︰《古今錄驗》又療小兒夜啼不止,腹中痛,宜以乳頭散方

黃 甘草(炙) 當歸 芍藥 附子(炮) 乾薑(各等分)
上六味為散。以乳頭飲兒,丸可胡豆三丸,大小量之。(《嬰孺方》以乳汁蜜丸。)

《子母秘錄》︰小兒夜啼,胡粉水調三豆大,日三服。

《經驗方》治小兒夜啼。

燈心燒灰,塗乳與吃。

姚和眾治小兒夜啼。

取大蟲眼睛一只為散,以竹瀝調少許與吃。

《聖惠》治小兒夜啼,不可禁止。人參散方

人參(去蘆頭) 茯神 甘草(生銼) 川大黃(銼碎,微炒) 蛇黃 牛黃(細研) 犀角屑 白芥子(微炒)
上各等分搗,細羅為散。每服用水煎柳枝、桃枝湯調下半錢,頻服效。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夜多啼不止,胸滿氣脹,膈中氣逆,吐嘔,腹痛。芍藥散方

赤芍藥 桂心 芎 黃芩 薯蕷
上各等分搗,細羅為散。一月及百日兒每服一字,粥飲調下。半年至一歲兒服半錢,連夜三、五服。隨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神效。

《聖惠》治小兒夜啼,壯熱驚懼。石膏散方

石膏(一兩) 人參 龍骨(各半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溫溫服之。

《聖惠》治小兒夜啼不止,腹中痛。宜以乳頭散方

黃 (銼) 甘草(炙微赤,銼) 當歸(銼,微炒) 赤芍藥 木香
上各等分搗,細羅為散。每服取少許著乳頭上,因兒吃乳服之。

《聖惠》治小兒腹痛夜啼。牡丹丸方

牡丹(三分) 代赭石 赤芍藥(各半兩) 麝香(一分,細研)
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蜜湯研下三丸,連夜四、五服。

《聖惠》又方
上以牛黃如小豆大,乳汁化破服之。

《博濟方》消積滯,順三焦,利胸膈,定氣刺、攻疰。脅腹脹痛,女人血氣,小兒夜啼,多涎。並宜服萬金丸

舶上硫黃(一分) 巴豆(去皮,秤半兩。二味同以生絹袋子盛,於漿水內,用文武火煮一伏時,令別研,令細) 附子(炮) 桔梗 當歸 陳橘(去白。各一分) 柴胡(去苗) 青黛 乾薑(各半兩)
上為末,以麵糊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丸至三丸,溫水下。血氣,醋湯下。小兒夜啼,溫水下一丸。水瀉,生熟水下。血痢,地榆湯下。白痢,乾薑湯下。化涎,生薑湯下。一切氣,煎生薑橘皮湯下。

《茅先生方》︰小兒夜啼。抹唇膏

蟬殼(一個,去足) 燈花(兩朵) 朱砂(少許)
上為末。如小兒夜啼,遇夜用雞冠血調藥,抹兒子上下兩唇即止,夾朱砂膏與服。

錢乙治夜啼花火膏方

燈花(一顆)
上取下塗乳上,令兒吮乳。

錢乙當歸丸 凡小兒夜啼者,臟冷而腹痛也。面青手冷,不吮乳是也,宜此方。

當歸(去蘆頭,切、焙,秤) 白芍藥 人參(切去頂。各一分) 甘草炙,半分) 桔梗 陳橘皮(不去白。各一錢)
上為細末,水煎半錢,時時少與服。又有熱痛,亦啼叫不止,夜發面赤唇焦,小便黃赤與三黃丸,人參湯下。(三黃丸方見實熱門中。)

張渙︰嬰兒臟寒,稟氣怯弱,或多囟解,面色青白,遇夜多啼,甚者煩悶,狀若神祟,亦由觸犯禁忌所致,此名曰夜啼。宜用萬全散方

沉香(銼) 丁香 人參(去蘆頭) 五味子 當歸(洗,焙乾。各一兩) 赤芍藥 白朮(銼。各半兩) 桂心(一分)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用淡溫漿水一小盞,煎至五分,放溫,時時滴兒口中,立效。

《嬰童寶鑒》治小兒體熱夜啼,不乳食。紅桃散方

天南星(二個,中心作蝸,內入朱砂令滿,用不鹹之水調中心,末塗縫上。握地作坑,安天南星在坑內,灰蓋定以火燒,色變取出為末) 全蠍(半分,末) 白附子(大者一個) 膩粉(一錢)
上件研令勻。每服一字,用薄荷金銀湯下。

《萬全方》治小兒夜啼及多腸痛,至夜輒劇,狀似鬼祟。五味子散

五味子 當歸(微炒) 赤芍藥 白朮(以上各半兩) 茯神 陳橘皮(去瓤) 桂心 甘草(炙微赤。各一分)
上件搗,羅為散。每服一錢,用水一小盞,煎至五分,量兒大小分減,去滓溫服之。

《劉氏家傳方》小兒夜啼。

鬼箭末(半錢) 朱砂(一字)
上末之,薄荷自然汁調下。

《劉氏家傳》又方

生薑自然汁,臨時塗背上、心頭,愈。

《孔氏家傳》治小兒夜啼。歸魂散

當歸不以多少為末。一錢,水六分,煎四分,溫服。

《吉氏家傳》諸驚啼、夜啼。朱砂膏

朱砂 人參 白茯苓 甘草(各一錢) 腦麝(各少許)
上末,蜜為丸。每服一塊如皂子大,金銀薄荷湯下。

《吉氏家傳》治夜啼安神散 應驚啼皆治。

犀角 雄黃 人參 車前子(各半兩) 茯苓(一兩)
上五味為末。每服一錢,桃仁湯下。

《吉氏家傳方》睡洪散 治小兒夜啼不住。

佛花(三朵,又名蔓陀羅花) 乳香 朱砂(各一分) 麝香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或一字,紅酒調下。

穰厭法︰

《千金》治夜啼方。

以妊娠時食飲偏所思者物,哺兒即愈。

《外台》︰《必效》小兒夜啼方。

以日未出時及日午時仰臥,於臍上橫紋中,屏氣以朱書作“血”字,其夜即斷聲,效。

陳藏器余云︰井口邊草主小兒夜啼,著母臥席下,勿令母知。

《子母秘錄》治小兒夜啼。

甑帶懸戶上。

孟詵︰小兒夜啼。

取乾牛糞如手大,安臥席下,勿令母知,子母俱吉。

《集驗方》仙人杖,小兒驚癇及夜啼,安身伴睡良吉。

日華子云︰豬窠內有草治小兒夜啼,安席下,勿令母知。

日華子云︰烏雌雞翼治小兒夜啼,安席下,勿令母知。

《聖惠》方

右臍下書田字,瘥。

《聖惠》又方
上取樹孔中草著戶上,立止。

《聖惠》又方
上以車輞,盜安母臥床下,勿令母知。

《聖惠》又方
上取荒廢井中敗草懸戶上,良。

《聖惠》又方
上取牛糞灰,安母臥床下,勿令母知。

《聖惠》治小兒夜啼,符法三道。

圖 p03-b12a68.bmp (缺)(此符左、右手貼)\r圖 p03-b12a69.bmp (缺)(此符臍中貼之) 圖 p03-b12a70.bmp (缺)(貼房門上)

《嬰孺》治小兒夜啼法。

上令母脫去上衣,只著中衣,跪宅四角曰︰西方白帝,東方青帝,南方赤帝,北方黑帝,中央黃帝。乞斷某甲夜啼,荷恩之日,奉還酒哺,隨意所用。還法安五畔,置中庭四角,故四角四畔,中央一畔,啟顙膽五帝說曰︰今日奉還,隨意所吮願之。

《劉氏家傳方》小兒夜啼。

寫︰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燒灰吞之,男左一本,女右一本。

《嬰童寶鑒》灸法︰小兒夜啼,灸幼宮三壯,又灸中指甲後一分。

《萬全方》灸小兒夜啼,上燈啼,雞鳴止者。灸中指甲後一分,中沖穴一壯,炷如小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