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擺脫病疾 十二年後回顧
Hong Zong Lin, Ph .D 林宏容 12/20/2009

 

渡過生平中一次最重大疾病的衝擊

1998年7月18日我被送進加州柑縣的芳泉谷醫院急診

 

醫師說我腦中有塊兩公分直徑的血塊,它壓到視神經以致我喪失掉觀覺到整個左半邊視線範圍的能力,這是典型的中風現象,應盡快進行腦部手術,否則有非常嚴重的後果。

我意識到可用金剛人生觀來渡過這一疾病

  • 住院期間一直保持非常快樂與平靜,對一些怨天尤人的念頭,皆以默唸心經來克服之。
  • 三天後醫師對我進行MRI與Angiography檢驗,發現血塊有明顯的縮小,醫師對此大感意外,還向實習的學生直說是奇蹟。
  • 一個月後我回醫院作MRI與全身健康檢查,結果視力幾已全部恢復。
  • 我本來是B型肝炎帶原者,但檢驗結果下來卻呈陰性反應。
  • 陳年胃潰瘍痊愈。
  • 連兩年來患的遠視﹙老花眼﹚竟然也消失了。

治愈契機

吾友高亮星博士,時任加州柑縣台灣同鄉會會長,專長藥理並任職於Allergan藥廠。有次他對我提到:近代科學家對很多所謂奇蹟式的治癒絕症案例進行研究,發現其實是由病人自己腦下腺分泌一種名叫β–Endorphin的荷爾蒙或分泌酵素所治癒的。

科學家已投入大量精力去研究該物質的結構及合成配方而不得,蓋因該物質之複雜實遠非現今科學所能理解,更惶論人工合成。

科學家至今只知該物質與治癒絕症有極大關連,而且知道只有在心理感到非常平靜、非常快樂且非常滿足時腦下腺自然會分泌該物質。

Endorphins

腦內啡是一種良性荷爾蒙,於1983年首度刊載於英國的科學期刊。

大約有二十種左右,其中效用最强的是β內啡呔,它甚至於比嗎啡麻藥強了5 、6倍,亦稱其為腦內嗎啡,而且它不會有中毒的危險,是上帝賜給人類的最大恩賜。

當你在運動的時候,身體會分泌出腦內啡。

其程度於更年期後便明顯地下降,並可能持續促成更年期的心情抑鬱。

當人用「正面的思考」去面對事物時,腦中便分泌β內啡等物質。

促進分泌出腦內嗎啡的外在方法

飲食-低熱量,高蛋白質的食物,有助於腦內嗎啡的分泌,大豆製品與米食、綠茶、黃綠色新鮮蔬菜等是腦內嗎啡最好的物質。

運動-走路就會分泌腦內嗎啡,每天至少走30分鐘,走一萬三千步,最少要走五千步。

醫療按摩-包括指壓、針灸、氣功,是一種良好的刺激,使之分泌良好的腦內嗎啡。

冥想-使腦部呈現α波,如出現大量的α波,會有幸福感而分泌出腦內嗎啡。

春山茂雄編著腦內革命

正面的思考:當人凡是都往好的方面著想時,其腦子裡就會分泌β內啡呔,亦稱為腦內嗎啡;此物質能使細胞活化,免疫力增強,防止生病、保持健康,使人感到快樂。

負面的思考:當人若經常抱著厭惡、鬱悶的心情,其腦子裡就會分泌「去甲腎上腺素」;此物質具有毒性,會加速細胞老化,人體就會落入一個惡性循環。

感(知)覺的分成兩大類

  1. 正面的感(知)覺:信心、活力、快樂、希望、成就感、彼此關心等等。
  2. 負面的感(知)覺:厭惡、鬱悶、受挫、沮喪、焦慮、痛苦、失落、空虛、寂寞、不快樂、無力感等等。

金剛經

它被讚喻為整部大藏經的濃縮

出現於娑婆世界之因緣起於釋迦牟尼佛回應其大弟子希菩提的問題:菩薩發大心願,應該將之安住在那裏﹙應云何住﹚﹖應如何降伏其紛亂的心﹙云何降伏其心﹚﹖”,而演說出整部金剛經來。

釋迦牟尼佛對上述問題的回答總歸為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說菩薩發心應該不要執著任何事物﹙相﹚,而且更應發展出普渡眾生的心。如此就能降伏其紛亂執著的心,成就無量的功德。離相生心是整部金剛經的精神所在。

如來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

在金剛經文中,釋迦牟尼佛重複地使用這樣的語法共計19次,冠以不同的名相於這種語法中的“某某”來解說離相生心的道理,此語法的重要性可見一般。

舉例來說:如來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這句話傳統解說為:當如來說到世界時,因世界是因緣假合而成的,故它是沒有自性的,是空性的,也是一直變化不定的,此時的世界一定不同於下一刻的世界,所以說即非世界,雖然世界之本質是空性的,我們暫且以世界這個假名來稱呼它,或則將它安住於世界這個假名上,此即是名世界。

疑點

為什麼如此麻煩呢﹖

對於一件事物之了解與運用,須要經過肯定、否定、再肯定這樣迂迴的程序嗎﹖

表面看來一個人如果對一件事物,經過這樣的學習過程,他一定會對該事物有全盤及深刻的認識,但釋迦牟尼佛為何要重複地使用這種語法高達十九次呢?其中是否有深一層的含意嗎?

肯定、否定、再肯定的語法直接呼應著一個人修行境界的三個主要階段

  • 第一個階段是學習事物
  • 第二階段則是觀察事物的本質
  • 第三階段則是本著事物之空性而生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菩提心來待人處事

古時唯信和尚之名言﹕修行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修行中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修行後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

如來說某某,

第一個階段是學習事物,是修文字智慧 例如小孩子不知道世界為何物,他必須透過學習,才會瞭解什麼叫做世界,一切知識的學習都屬此範疇,這個階段的成就是靠文字智慧﹙般若﹚達成的,它的特點在學習事物之色與相,對事物的態度是持及肯定的。

“即非某某”

第二階段則是修觀照智慧,觀察事物的本質,以緣起法來觀照事物,進而了知事物之自性本空,於人有生老病死、於物有成住壞空、於事則有生住異滅之現像,這些皆依因緣法則運轉,緣生則聚,緣滅則散,一切開悟前之修行皆屬此範圍,此階段的成就是靠觀照般若達成的,它的特點在了知事物之空性,對事物的態度是持及否定的。

“是名某某”

第三階段則是修實相智慧,本著事物之空性而生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菩提心來待人處事。 此時理事圓融,事事無礙,一切開悟後之行止皆屬此範圍,這個階段的成就是靠實相般若達成的,它的特點在於了知事物之妙有,對事物的態度是持及肯定的。

再提疑點

上述三階段這種見解是蠻唯心的,修行為何會有這樣的順序呢?它一定如此嗎?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用的語法還有其他含意嗎?

與高亮星博士一席話後,啟發我靈感,上述的修行三階段是有順序的,如用現代的觀點視之,它們與我們身體之成長有莫大的契合。我們不但可以用釋迦牟尼佛教導的三種般若智慧來達到了脫生死,悟道成佛之目的,而且更可由此導出我們人類成長之最佳法門。

如來說某某,在第一階段中我們依靠著六根去學習事物,身體也因六根受到事物之相的刺激而成長

一個嬰兒的成長,首先是靠著眼、耳、鼻、舌、身的刺激感應而成長,此階段著重眼、耳、鼻、舌、身等五識﹙前五識﹚,

然後﹙約七歲後﹚才開始學習數字計算﹙第六意識﹚,

二十一歲長大成人之後則依因緣業力﹙第八阿賴耶識或種子意識﹚而造業輪迴。

到了十三歲以後開始有叛逆及在意異性之傾向,開始有煩惱,這是因第七末那耶識﹙潛意識﹚抬頭的原因,

六根與八識有其順序的

我們可以發現違反這個順序將有害於身體的成長,例如有很多天才兒童皆為英年早逝,亦即身體提早老化,因此對於幼兒實不宜太早教導數字之類的計算,而應儘量採用動態諸如接近大自然之類的活動來幫助他成長。

此亦可以解釋為什麼兒童不知煩惱而修行大都在成年之後,蓋因這些都是身體成長所必經之過程。第一階段很重要,因它不但關係到學習,而且也直接影響到身體的成長。

那麼如果一直停留在第一個階段會如何呢﹖

一般人大多如此,進入學校、成家、立業而走完一生。

因第一階段著重以六根及八識去學習事物,因此很容易著相,對事物之處理也習慣地以自己的貪瞋癡為原則,一切煩惱與苦厄也就因此而生,腦下腺不但不會分泌前述的β–Endprphin,反而會分泌與此相對的有害物質,進而產生疾病,甚而導致死亡。

所以為了去除這些問題,一定要進入第二階段,也唯有經過第二階段才可了悟空性而永脫生死輪迴。

即非某某,第二階段是著重修行

試想前述產生β–Endorphin的境界,感到非常平靜、非常快樂且非常滿足,豈不與一般宗教教導之目標相吻合嗎﹖

金剛經不是提到不著四相則不會生瞋恨心嗎﹖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則有無量的功德嗎﹖

前面科學家描述的境界,正面的感(知)覺:信心、活力、快樂、希望、成就感、彼此關心等等,對一個了知空相的修行者是很容易做到的。

是故第二階段從修行及身體之健康來看皆有其必要性。既然第二階段能度一切苦厄,那麼為何還需要第三階段呢﹖

這主要是第二階段沒有菩薩的願力,不會產生般若智慧,所得之功德還是有限的,其成就頂多使人安住在個人快樂中,命終結束後,識神因平靜安祥不致進入中陰身階段而免除輪迴。

因此,要有菩薩般若智慧、成就無上功德,則必須進入第三階段,也只有在此階段我們才可了悟宇宙萬物之妙有,並因此能渡化眾生,這是非常積極的人生觀,更是大乘佛教最殊勝之所在。

找出病因

當醫師宣佈我的症狀時,著實令我震驚不已。雖然我家族中有多人因中風而過世,但我茹素多年,血壓一向正常,中風似乎不應出現在我身上。

此一疾病使我反省到修行有盲點,佛法的教義中,因要去除前述第一階段對有的執著,及以自己的貪瞋癡來處理事物的習性,而採取觀人生是苦、觀身不淨、觀心無常等法門,這些法門有效但不究竟,如果再加上一些外在不如意的事物,很容易使自己的心情低落,長期下來可能造成Depression而不自知,身體免疫能力就大為減弱,只要機緣成熟,疾病就暴發出來了。君不見有多少的修行人愁眉不展,身有宿疾啊!

哪些是促癌因子?

  • 動物性蛋白質和動物性脂肪(肉,魚,蛋,奶) ─實驗證實,這是最重要,最普遍的促癌因子。
  • 負面悲觀的情緒
  • 肥胖
  • 缺乏運動

J Natl Cancer Inst 1987;78:365–9.
Lancet Oncol, 2002. 3(9): p. 565-74
Diet, Nutrition, and the Prevention of Chronic Disease: 2002, WHO
Int J Cancer, 2001. 91: p. 421-430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06. 15(12): p. 2398-407

抑癌因子又是哪些?

  • 植物性蛋白質
  • 膳食纖維
  • 抗氧化物
  • Vit-C,E,胡蘿蔔素,茄紅素…
  • 適度的陽光(活性維生素D)
  • 運動
  • 減重

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 / 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Food,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Prevention of Cancer: a Global Perspective.Washington DC: AICR, 2007(榖類,豆類,蔬菜,堅果,種子…)

「正面思考與運動」,是健康之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