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最近與以色列政府共同舉辨愛因斯坦特展,參加的人很踴躍,在會場中,最常聽到的話就是「難怪他那麼聰明,你看他的頭那麼大」。愛因斯坦的確很厲害,他的相對論我們一般人聽了三遍都沒有懂,他卻能想得出來,但是這並不代表就是他腦大的關係,科學上到現在沒有直接的證據。

愛因斯坦在1955年去世時,科學界特別將他的腦保存下來。1999年,在科學又進步了40年之後,加拿大麥克麥斯特大學的魏特爾森以更進步的測量 方式重新將愛因斯坦的腦拿出來檢驗,發現他的外側溝與控制組(一般人)的腦結構確有不同,而下頂葉的神經組織也確有比別人大15%,膠細胞也比別人多,但 是他的腦並沒有比別人大或重,事實上,愛因斯坦的腦反而比一般人的輕了170克。

一個人偉不偉大除了先天因素還有許多後天的努力在內,我們台灣非常執著於腦的迷思,忽略了學習和毅力的重要。最近明尼蘇達雙生子研究的報告顯示,基因和後天經驗對孩子智慧的影響是各50%。基因決定孩子大腦的結構,但裡面神經迴路的連接卻是後天經驗所決定的。

我們的大腦有很大的可塑性,老人中風後,如果勤於復健,也可以恢復很多的功能。蘇格蘭有位醫生追蹤500名水腦症孩子的智能發展30年,他發現只要 病情是慢慢惡化,大腦有時間去逐步適應,孩子智力發展都沒有很差,甚至有二名兒童後來唸到大學畢業。先天大腦帶給孩子的限制,恐怕不及後天教養態度、學習 動機對孩子的影響來得大。古人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即使天生是蓬,在環境都是麻時,也會變成直的,所以身教言教遠比腦大重要得多。

顱相學是19世紀的事,腦的迷思在21世紀不應該還存在。一個人會成功不在於頭有多大,腦有多聰明而在於是否肯全心投入,鍥而不捨的追求理想。現在我們國家最大的隱憂不是在我們的孩子不夠聰明,而是在他們價值觀上有偏差、人格的鍛鍊上有不足。

也就是,目前兩極化的社會不是培養孩子品德的好環境,人們傾向於非黑即白,非藍即綠,不留疑問的空間,看事情都從表象去推測原因(如腦大),不能深入去分析。看到我們的國民捨本逐末,一味的追求自己無法改變的東西,卻放著可以使力改善的東西於不顧,感到萬分的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