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論

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夫人一身不外乎陰陽氣血相與流通焉耳。如陰陽得 其平則疾不生。陰陽偏勝則為痼冷積熱之患也。所謂痼冷者。陰陽沉痼而不解也。積熱者。 陽毒蘊積而不散也。故陰偏勝則偏而為痼冷。陽偏勝則偏而為積熱。古賢云:偏勝則有偏害。 偏害則致偏絕。不可不察也。大抵真陽既弱。胃氣不溫。複啖生冷冰雪以益其寒。陰 於內 陽不能勝。遂致嘔吐涎沫。畏冷憎寒。手足厥逆。飲食不化。大腑洞泄。小便頻數。此皆陰 偏勝而為痼冷之証也。其或陰血既衰。三焦已燥。複餌酒炙丹石以助其熱。陽熾於內陰不能 製 為積熱之証也。施治之法。冷者熱之。熱者冷之。痼者解之。積者散之。使陰陽各得其平。 則二者無偏勝之患矣。五常政大論云: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溫。熱而行之。夫治熱以寒溫而行之者有三。大熱在身。只用黃 、 人參、甘草。此三味者皆甘溫。雖表裡皆熱。躁發於內捫而肌熱於外。能和之汗自出而解矣。此溫能除大熱之至理。一也。熱極生風。及左遷入地。補母以虛其子。使天道右遷順行 諸病得天令行而必愈。二也。況大熱在上。大寒必伏於內。溫能退寒以助地氣。地氣者。在 人乃胃之生氣。使正氣旺。三也。治寒以熱涼而行之者何也?此亦有三。北方之人為大寒所 傷。其足腫脹。乃寒勝則浮使之然也。若火炙湯浴必脫毛見骨。以新汲涼水浴之。少時見完 複矣。更有大寒凍其面或耳。若近火湯浴必脫皮成瘡。須先於涼房處停止少時。以溫手烙熨 必能完複。此涼而行之。除其大寒之理。一也。大寒之氣必令母實。乃地道左遷入肺逆行於 天。以涼藥投之。使天道右遷而順天令。諸病得天令行而必愈。二也。況大寒在外。其大熱 伏於地下者。乃三焦包絡天真元氣所居之根蒂也。熱伏於中。元氣必傷。在人之身乃胃也。 以涼藥和之。則元氣充實而不傷。三也。


諸熱

(附論) 黃帝曰:病熱當何禁之。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複。多食則遺。此其禁也。因熱稍 愈猶未盡除。不戒飲食勞動。情欲擾亂。奈脾胃氣虛未。能消化堅食。故熱複生。五臟皆有熱。夫熱病者傷寒之類也。人之傷於寒則為病熱。寒毒薄於肌膚。陽氣不行散。發而內為怫 結。故傷寒者反病為熱。熱雖甚不死。巨陽為首。巨陽者諸陽之屬也。諸陽為熱以氣。諸陰 為寒以血。熱病已愈。其有複作。謂病已衰而熱有餘所藏。因其穀氣相搏。兩熱相合故有所 遺。緣熱也。雖邪氣而不盡遺。熱在故當複作。五臟俱熱者皆視之。肝熱左頰先赤。心熱顏 先赤。脾熱鼻先赤。肺熱右頰先赤。腎熱頤先赤。肝熱者小便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驚脅滿。手足燥而不得安臥。心熱者不樂。數日乃熱。熱爭則猝心痛煩悶。善嘔頭痛。面 赤 肺熱者。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熱爭則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頭痛 不堪。汗出而寒。腎熱者。腰痛 酸。苦渴數飲。身熱。熱爭則項痛而強。 寒且酸。足下 熱。不欲言。經曰:汗出脈躁盛一死。脈不與汗相應其病二死。狂言失志者三死。皆是怫熱 鬱結不能解散。以致危殆。素問。諸熱瞀瘈瘲。暴喑冒昧。躁擾狂越。罵詈驚駭。 腫疼酸。 氣逆。皆手少陽相火。心胞絡三焦之氣也。夫腎水真陰本虛。心火狂陽積熱已甚。以致風熱 壅滯。頭面昏眩。肢體麻痺。皮膚瘙癢。筋脈拘倦。胸膈痞滿。時或痛悶。或鼻窒鼽衄。口 舌生瘡。咽喉不利。牙齒疳蝕。或遍身生瘡癬。疥或睡語切牙。驚惕虛汗。或健忘心忪。煩 躁多睡。或大小便澀滯。或煩熱腹滿。或酒過積毒。勞役過度。中外一切勞損。神狂氣少。 心志不寧。口苦咽乾。飲食減少。變生風熱諸疾。虛羸困倦。或酒病瘦瘁。及老弱虛人。或 脾腎經虛。風熱燥郁。色黑齒槁。身瘦焦痿。或熱中煩滿。飢不欲食。或癉成消中。善食而瘦。或消渴多虛頭面。數小便。或服甘辛熱藥過度。變成三消。上則消渴。中則消中。下則消 凡人患大熱。皆須候脈。若夫大熱者。不得一準方用藥。皆準病用藥。大熱不可耐者。 當兩倍三倍大。大熱者乃至十倍用之。乃可製之爾。有人苦熱不已。皆由服石所致。種種服 餌不能製止。惟朴硝煎可以定之。武德中有貴高人師。市奴謂之金石凌非也。此方直用二硝、 寒 有表而熱者。謂之表熱。無表而熱者。謂之裡熱。有暴熱者。病在心肺。有積熱者。病 在腎肝。治暴熱者。局方雄黃解毒丸。積熱者。局方妙香丸。暴熱心肺上喘者。謂之高喘。 木香金鈴散主之。上焦熱而煩者。大黃散主之。臟腑秘者。牛黃散主之。有上焦熱而無他証 者。桔梗湯主之。有病久憔悴。發熱盜汗。謂之五臟齊損。此熱勞骨蒸之病也。瘦弱虛煩。 腸癖下血。皆蒸勞也。治法宜養血益陰。熱能自退。此謂不治而治也。錢氏地黃丸主之。酒 面煎 惟在冷熱得中而已。矯枉過正。識者憂焉。然則欲去積熱將何如。曰三黃湯丸第一藥耳。惟 熱甚則能傷血。熱出於心。洗心散所不可闕。熱能傷血。四順清涼飲又不可無。此自本自根 之論也。若夫酒後之面。飯後之酒。最易積熱。又當防於未然。經曰:諸轉反戾。水液混濁。 皆屬於熱。諸燥狂越。皆屬於火。內虛而潮燥。言譫。結中便澀。外攻即腫毒目赤。瘡堵咽 喉。大熱炎上。治以寒涼

紫雪(出和劑方)\x療腳氣毒遍內外。煩熱不解。口中生瘡。狂易叫走。瘴疫毒厲猝死。溫瘧。五尸五疰。心腹諸疾。 刺痛。及解諸熱藥毒發。邪熱猝黃等。並解蠱毒鬼魅。野道熱毒。又治小兒驚癇百病。

黃金(一百兩) 石膏 寒水石 磁石 滑石(以上四味各三斤搗碎水一斛煮至四斗去滓入下項) 犀角屑 羚羊角屑 青木香(搗碎) 沉香(搗碎各五兩) 玄參(洗焙搗碎) 升麻(各一斤) 甘草(銼炒八兩) 丁香(一兩搗碎) 以上八味入前藥汁中。再煮取一 斗五升。去滓。入下項。朴硝(精者十斤) 硝石(四升如缺芒硝亦得每升重七兩七錢半) 以 上二味入前藥汁中。微 朱砂(飛研三兩) 麝香當門子(一兩三錢半研) 以上二味入前藥中。攪調令勻。寒之二 日。上藥成霜雪紫色。每服一錢或二錢。用冷水調下。大人小兒臨時以意加減。食後服。

消痞丸(出宣明論)治積濕熱毒甚者。身體面目黃。心脅腹滿。嘔吐不能飲食。痿弱難以運動。咽嗌不利。肢體焦 。眩悸膈熱。坐臥不寧。心火有餘而妄行。上為咳血衄血。下為大小便血。腸風痔痿。三焦壅滯悶。癉熱消渴。傳化失常。小兒疳積熱。

黃連(去鬚) 干葛(各一兩) 青黛(研一兩) 牽牛(二兩) 黃芩 大黃 黃柏 梔子 薄荷 末。 滴水 去

龍腦丸(出本事方)治胸中郁熱。肺熱喘嗽。口臭喉腥。脾疸口甘。丈夫吐血。婦人血崩。 真蒲黃(一兩) 麥門冬(去心二兩) 阿膠(一兩) 甘草(一兩半) 人參(一兩) 川當歸 (去 柴胡 〔好 微嚼

犀角丸 治積熱胸膈有停滯。

犀角 黃連 黃芩 橘皮 滑石 大黃(各三兩) 牽牛頭末(四兩) 檳榔 木香 薄 荷 青

麝香上清丸(出仁存方)治心經有熱。咽膈不利。目赤口渴。小便赤澀。

辰砂(一兩) 馬牙硝 天竺黃 甘草(各半兩) 海金沙 防風 滑石 麝香 腦子 (各一 一丸。 細研薄荷湯下。一方有川芎、防風、石膏各一兩。餘藥同前。一方無吉荷。

真珠散(出和劑方)治男子婦人五臟積熱。毒瓦斯上攻。心胸煩悶。口乾舌燥。精神恍惚。心 栝蔞根末 琥珀 真珠粉 寒水石( 醋淬研) 鐵粉 朱砂(研飛) 甘草末(生) 川 大黃

防風散 治積熱上沖。頭熱火痛入頂中。

防風(去蘆) 羌活(去蘆) 薄荷(去粗根) 當歸(去尾) 大黃 梔子(去皮) 川 芎(各一兩) 心二 十莖。

碧雪 治一切積熱。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心中煩躁。咽物妨悶。或喉閉壅塞。水漿不下。 芒硝 青黛 石膏( 過研飛) 寒水石(研飛) 朴硝 硝石 甘草 馬牙硝(各等 分) 上將 傾 物者。即用小竹筒吹藥入喉中即愈。頻神效。

天門冬飲 治上膈壅盛。咽喉腫痛。唇焦舌乾。腮頰生瘡。痰熱煩渴。

天門冬(去心三分) 紫蘇葉(半兩) 百藥煎(半兩) 黑參(細實者湯浸洗焙乾) 牛 蒡子 (炒) 味各二分) 上

涼膈散 治大人小兒臟腑積熱。煩躁多渴。面熱頭昏。唇焦咽燥。舌腫喉閉。目赤鼻衄。頷頰結硬。口舌生瘡。痰實不利。涕唾稠粘。睡臥不寧。譫語狂妄。腸胃燥澀。便溺秘結。 川大黃 朴硝 甘草(炙各二十兩) 山梔子仁 薄荷葉(去梗) 黃芩(各十兩) 連 翹(二斤 小兒 荊 兩一料內如淋 者。加滑石四兩。茯苓一兩。或 而不通。臍下收如覆碗。痛 不可 乃腸胃乾涸。膻中氣不下。故經所謂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故 者。臣使之官。名三焦相火。下合右腎為氣海也。王注曰:膀胱津液之腑。胞內居之。 處。內藏胞器。若得氣海之氣施化。則溲便注下。氣海氣乏不及。則 隱不通。故不得 也。先用木香、沉香各三錢。酒調下。或八正散。甚則宜上涌之。令氣通達。小便自通。經 所謂病在下上取之。王注曰:熱攻於上。不利於下。氣盛於上。則溫辛散之。苦以利之。

七寶洗心散 治熱壅不調。鼻塞聲重。咽乾多渴。五心煩熱。小便赤澀。大便秘滯。及風壅

壅塞。涕唾稠 大黃(麵裹煨去面焙) 芍藥 甘草(炙) 麻黃(不去節) 當歸 荊芥穗(各六兩) 白朮(一 豆 瘡 四

天竺散 治臟腑積熱。煩躁多渴。口舌生瘡。咽喉腫痛。

山梔子(去殼) 連翹(各三錢) 甘草(三兩二錢) 栝蔞根(二兩六錢) 雞冠 雄 黃(半 錢) 新 汲水調服

朴硝煎

朴硝(一斤) 芒硝(八兩) 寒水石(四兩) 石膏 金(各二兩)
上先納二硝於 八升湯中 攪令 納 烈 服

治積熱方

枳實 黃芩 大黃 黃連 芒硝(各二兩)
上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酒服三十丸。加

治熱 煩滿不能食。

以 生搗汁。服三四合。多則令人吐。

治熱氣消食。

以檐羅雜昆布為羹食之。

消毒麻仁丸 治諸般風氣上壅。久積熱毒。痰涎結實。胸膈不利。頭旋目暈。或因酒麵炙爆毒食所傷。停留心肺。浸漬腸胃蘊蓄不散。久則內郁血熱。腸風五痔。外則發瘡瘍癰喑。赤斑游腫。渾身燥悶。面上 赤。口乾舌裂。咽喉澀痛。消中引飲。或傷寒時變。口鼻出血煩躁者。及風毒下疰。瘡腫疼痛。腳氣沖心悶亂。一切風熱毒瓦斯。並皆治之。

杏仁(生去皮尖二兩) 大黃(生五兩) 山梔子仁(十個)
上為末。煉蜜為丸。每服三十丸至 常服

青解毒丸 治大人小兒五臟積熱。毒瓦斯上攻胸膈煩悶。咽喉腫痛。赤眼癰腫。頭面發熱。唇口乾燥。兩頰生瘡。精神恍惚。心忪悶亂。坐臥不寧。及傷暑毒面赤身熱。心躁煩渴。飲食 寒水石(研) 石膏(研各十六兩) 青黛〔二(八)兩〕 上細研如粉。入青黛和勻。 蒸餅 七個 毒並宜 半粒。

無憂散 治諸熱譫語。精神昏迷。及裡有蓄熱。

天南星(牛膽浸為末一兩) 腦子(半錢) 上同研勻。每服三錢。濃煎人參湯調下。 如人 行三裡地更飲人參湯一盞投之。須泄下惡物為度。累用有效。

清心丸 治經絡中熱滿。心忪恍惚。膈熱夢遺。不可全作虛冷。亦有經絡熱而得之者。

黃柏(二兩生用) 龍腦(二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十丸。臨 臥麥門冬

玄明粉 治邪熱所干。膈上氣滯。五臟秘澀。

用朴硝煎過。澄濾五七遍。至夜於星月下露至天明。自然結成青白塊子。用瓷罐子按實 於炭 用盆 之。

又方 治寒熱虛熱上攻口瘡。

用附子一個。炮去皮臍切片。水兩大碗。煎至一小碗。入沉香末二錢。再略煎候冷服。 空心

當歸龍膽丸 治腎水陰虛。風熱蘊積。時發驚悸。筋惕搐搦。神志不寧。營衛壅滯。頭目昏眩。肌肉 瘈瘲。胸膈痞塞。咽嗌不利。腸胃燥澀。小便淋 。筋脈拘苛。肢體痿弱。暗風癇 當歸(焙) 草龍膽 大梔子 黃連 黃柏 黃芩(各一兩) 大黃 蘆薈 青黛(各半兩) 木 服二 十丸

既濟清神飲 益腎水。降心火。清上實下。

桔梗 黃芩 川芎 當歸 茯苓 羌活 白朮 山梔子(各一兩) 薄荷 甘草 知母 〔各半

麥門冬散 治男子婦人蘊積邪熱。心胸煩悶。咽乾口燥。睡臥不安。或大小腸不利。口舌生 小草(去心) 黃連(去鬚) 升麻(去粗皮) 犀角屑 甘草(炙) 枳殼(去瓤炒 黃) 黃芩 大 煎至七

導赤丸 治心腎凝滯。膀胱有熱小便不通。風熱相搏。淋瀝不宣。或服補藥過多。水道蹇澀。出少起數。臍腹急痛。攻疰陰間。或心肺壅熱。而赤心忪。口乾煩渴。及癰腫發背。血脈瘀閉。服此排膿內消腫毒。疏導心經邪熱。應內蘊風熱。五般淋疾。皆治之。

赤芍藥 茯苓(去皮) 滑石(各四兩) 生乾地黃(焙) 木通(去節各半斤) 大黃(炒十 五兩) 食後用

烏梅丸 生津止渴。涼咽膈。

好百藥煎(一斤) 烏梅肉〔一(二)兩〕 朴硝(二兩) 砂仁〔半兩(斤)〕 香 白芷(半兩)

龍腦飲子(出和劑方)治大人小兒蘊積邪熱。咽喉腫痛。赤眼口瘡。心煩鼻衄。咽乾多渴。 縮砂仁 栝蔞根(各三兩) 藿香葉(二兩四錢) 石膏(四兩) 甘草(蜜炒十六兩) 大梔子仁 虛 汗。

牛黃膏(出濟生拔粹方)治熱入血室發狂不認人者。

牛黃(二錢半) 朱砂 郁金〔各三兩(錢)〕 腦子 甘草(各一錢) 牡丹皮(三錢)
上為細

加減大府丸(出御藥院方)治心經蘊熱。頭目壅赤。小便秘澀。

木通(一兩半) 黃連(去鬚三分) 黃芩(去黑皮一分) 赤茯苓(去黑皮半兩) 生 乾地黃 (洗

消毒犀角飲(出和劑方)治大人小兒內蘊邪熱。咽膈不利。痰涎壅嗽。眼赤臉腫。腮項結核。癰毒腫聚。遍身風疹。癉毒赤 。及瘡疹已出未出不能快透。並皆治療。小兒疹痘欲出。 防風(去叉八兩) 荊芥穗(二斤) 甘草(炙十六兩) 鼠粘子(炒六十四兩)
上為末。每服三

牛黃瀉心湯(出御藥院方)治心經邪熱狂語。精神不爽。

腦子 牛黃 朱砂(各二錢半) 大黃末(生一兩) 上同研極細。每服三錢。涼生薑 蜜水 調下。

龍腦丸(出宣明論)治大人小兒一切蘊積熱毒不散。及陰癮疹。

龍腦 朱砂 硼砂 牛黃(各等分) 上末。熔黃蠟為丸米粒大。每服三五丸。浸甘草、 人參

四順清涼飲(出仁齋直指方一名四順飲子)治血脈壅實。臟腑生熱。頰赤多渴。五心煩躁。睡臥不寧。四肢抽掣。及因飲食不時。寒溫失度。血氣不理。腸胃不調。或溫連滯。欲成伏熱。欲發風癇。又治風熱結核。頭面瘡癤。目赤咽痛。瘡疹餘毒。一切壅滯。並宜服之。

大黃(米汁蒸切焙) 赤芍藥 當歸(去蘆) 甘草(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三錢。 水一盞 半煎 熱。

導赤散(出和劑方)治大人小兒心經內虛。邪熱相乘。煩躁悶亂。傳流腎經。小便赤澀淋澀 生乾地黃 木通 甘草(生各等分)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竹葉少許。同煎至六分去

火府丸(出楊氏家藏方)治心肝二經蘊蓄邪熱。口燥咽乾。大渴引飲。潮熱煩躁。目赤睛疼 生乾地黃 黃芩 木通(各二兩) 犀角屑(一兩) 甘草(三錢微炒)
上為細末。 煉蜜為丸如

等涼丸(楊氏家藏方)\x去肝經熱毒。清利頭目。涼血消壅。

黑參 龍膽草(各等分)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人參湯下。 食 後稍

清神散(出和劑方)治消風壅。化痰涎。治頭風目眩。心忪面熱。腦痛耳鳴。鼻塞聲重。口 石膏(研細水飛四兩) 薄荷葉 荊芥穗 甘草(炙各三兩) 防風(去叉股及蘆頭) 人參 (去 沸湯點服。 或茶清調下亦得。

石膏散(一名清氣飲)治氣急煩躁。身熱作渴。恍惚驚悸。風壅熱盛涎潮。

石膏(一兩半) 南星曲(一兩) 大黃(煨) 僵蠶(炒去絲嘴) 粉草(炙各半兩) 朱砂(三錢

團參太乙丹(楊氏家藏方)治心經蘊熱。神情恍惚。睡臥不寧。煩躁健忘。小便赤澀。口苦 人參(去蘆頭) 酸棗仁(炒) 山梔子仁(微炒) 阿膠(蚌粉炒各半兩) 天南星 (牛膽製 者一 砂〔別 研二 每服 一丸。荊芥茶嚼下。食

雞蘇丸(楊氏家藏方)治虛熱上壅。頭目不清。面赤咽乾。痰嗽煩渴。

雞蘇葉(半斤) 荊芥穗(一兩) 防風(去蘆頭一兩) 黃耆 (生用) 生乾地黃 桔 梗(去蘆頭 細末。 煉蜜為 分。食

補髓丸(出指南方)治四肢發熱。

生乾地黃(日干三兩) 干漆(半兩碎炒令煙出)
上為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三 十丸。 空心臨臥米飲下。

加減辛夷散 治風熱上壅鼻流濁涕。或腥臭。頭昏眉棱角痛。

以茶調散。加辛夷仁、 本、蒼耳子、木通各一兩為末。淡茶清調下。

紅雪通中散(出和劑方)治煩熱黃膽。腳氣溫瘴。解酒。每消宿食。開三焦利五臟。爽精神。除毒熱。破積滯。去腦悶。治眼昏頭痛。鼻塞口瘡。重舌。腸癰喉閉。及傷寒狂躁。胃爛 赤芍藥 人參(去蘆) 檳榔 枳殼(去瓤麩炒黃) 淡竹葉 甘草(生用) 木香(各二兩) 羚 葉 (各 上除朱砂、 後下 細 依

抱龍丸(出和劑方)治風壅痰實。頭目昏眩。胸膈煩悶。心神不寧。恍惚驚悸。痰涎壅塞。 雄黃(研飛四兩) 白石英(研飛) 生犀角 麝香(研) 朱砂(研飛各一兩) 藿 香葉〔二(三) 銀箔 (研 汲 水化

牛黃涼膈丸(出和劑方)治風壅痰實蘊積不散。頭痛面赤。心煩潮熱。痰涎壅塞。咽膈不利 牛黃(研一兩一分) 南星(牛膽製七兩半) 甘草( 十兩) 紫石英(研飛) 麝 香(研) 龍腦
上為末。 煉蜜 一丸

甘露丸(出和劑方)治大人小兒風壅痰熱。心膈煩躁。夜臥不安。譫語狂妄。目赤鼻衄。口 鉛白霜 龍腦(各三分) 牙硝(枯過三兩) 寒水石粉〔二(三)十二兩〕 甘草(炙 一兩) 上 食

玉露飲(出仁存方)治心肺上膈壅熱。煩躁口乾。生瘡。小便赤澀。並皆治之。寒水石 石膏 滑石 上等分。研極細如面。入朱砂如桃花色。每服一錢匕。麥門冬湯調下

甘豆湯(出仁齋直指方)治諸熱煩渴。大小便澀。

黑豆〔二(四)合〕 甘草(二錢) 上入生薑七片。井水煎汁服。

治猝煩熱。

用白鴨肉。和蔥豉作汁飲之。 解煩熱止泄。實大腸。壓口熱止渴。 用粟米糗。一名面。味酸寒。和水服之。

調中下熱氣方(出本草) 以泉水多飲之。久服卻溫。

治胸中煩熱。或渴心躁。

用葛粉四兩。先以水浸粟米半升。經宿濾出。葛粉相拌勻。煮熟食。

治膈上煩熱多渴。通利九竅。

用滑石三(二)兩搗碎。以水三大盞。煎取至二盞去滓。下粳米二合煮粥。溫食之效。

治覺熱。四肢不和。

用蜜一碗。飲之甚良。

治煩熱。止泄痢並渴。

用黍米飯食之。

大黃除熱湯(出指南方)治陽實發熱。

大黃(三兩) 黃芩(三兩) 柴胡 芒硝(別研) 甘草(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 水一

茯苓丸(出指南方)治四肢發熱。逢風如炙如焚。此由陰陽氣不調。陰氣虛陽氣盛。四肢不屬其陽。兩陽相搏而陰氣虛。以水少不能滅盛火。陽獨活於外。久之令人內消。

赤茯苓(四兩) 黃芩(二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吞 下。

桔梗湯(出指南方)治四肢發熱。

桔梗(二兩) 人參 麥門冬 甘草(各半兩) 小麥(一兩)
上 咀。水三升。煎 至一升 去滓

竹茹散(出楊氏家藏方)治大腸實熱。心神煩躁。口內生瘡。

羚羊角(三分) 青竹茹〔二(一)兩〕 黃芩 山梔子仁 紫蘇葉 黑參 木通 杏仁(湯浸 黃(一兩銼 溫

利膈湯(出濟生方)治上膈壅熱。口苦咽乾。痰唾稠粘。心煩喜冷。咽喉生瘡疼痛。但是一 防風(去蘆) 雞蘇葉 桔梗(去蘆) 牛蒡子 川升麻 人參 甘草〔炙各半(一) 兩〕 荊芥 不拘時

黃 膏子煎丸(出濟生拔粹方)\x除煩解勞。去肺熱咳衄。心熱驚悸。脾胃熱。口乾吐血。肝膽熱。泣退場門苦。腎熱。神志不定。上而酒毒膈熱消渴。下而血滯、五淋。血崩等疾。

人參 白朮(各一兩半) 柴胡 黃芩(各一兩) 白芷 知母(各半兩) 甘草(半兩炒) 鱉甲 心。 上用黃 半斤粗末。水二斗。熬一斗。去滓再熬。令不住攪成膏至半斤。入白蜜一兩。餳一兩。再熬令蜜餳熟得膏十兩。放冷丸藥。

神芎丸(出鮑氏丸)治感熱氣閉。藏氣不舒而成痛。

大黃〔三(二)兩〕 黃芩(二兩) 滑石(四兩) 黑牽牛(四兩) 薄荷(半兩) 川 芎(半兩)

通膈丸(出本事方)治上焦虛熱。肺脘咽膈有氣如煙搶上。

黃連 茯苓 人參(各三兩) 朱砂(一分) 真腦子(少許) 上細末研勻。煉蜜丸 如梧桐子

牛黃宣毒丸 治壅熱內攻胸膈不利。或遍瘙癢。口唇生瘡。咽膈不利。與當歸順氣飲子為表 大黃 芒硝 黃連(不見火) 黃柏 黑牽牛(微炒各等分)
上為細末。水丸如梧桐子 大。 二百丸

治膈上熱方

苦參(十兩) 玄參(五兩) 麥門冬(二兩) 車前子(二兩)
上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 一

大黃散 治上焦虛。煩熱不能睡臥。

梔子仁 大黃 郁金(各半兩) 甘草(二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三四錢。水煎。食 後微 利則

滋腎丸 治不渴小便閉。邪熱在血分也。

黃柏(三兩細銼酒拌陰乾) 知母(二兩酒浸陰乾) 肉桂(一錢半) 上上二味氣俱 陰。以 同腎氣。故能補瀉下焦火也。桂與火邪同體。故曰寒因熱用。凡諸病在下焦皆不渴也。熟水 為丸

青金丹 清心解熱。陰潮。治譫語。舌生白苔。痰盛氣壅。煩渴引飲。及時行熱極生風。大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各一兩) 天麻〔一(二)分〕 全蠍(大者五個) 牙硝(二錢) 天 竺 砂(一錢) 片 腦 水粉、 金銀 心

地黃煎 治熱。

地黃汁(四升三合) 茯神 知母 葳蕤(各四兩) 瓜蔞根〔五錢(兩)〕 竹瀝(三 合一方用 以水 一斗二升 汁。微火

半夏湯 治胸中客熱。心中煩滿氣上。大小便難。

半夏(一升) 生薑(八兩) 前胡(四兩) 茯苓 白朮(各五兩) 甘草(一兩) 黃芩人參( 者。 沉

防風當歸飲子 如煩渴發熱。虛煩蒸病。空心服地黃丸。食後服此藥。

柴胡 人參 黃芩 甘草(各一兩) 滑石(三兩) 大黃 當歸 芍藥(各半兩) 防風(半兩)

發表解表升麻湯 治遍身壯熱。骨節疼痛。

升麻(一錢) 柴胡(七分) 當歸(五分) 羌活 蒼朮(各一錢) 防風(八分) 甘草(七 分) 煎。去滓溫服。後以蔥醋湯發之。

和中丸 治口燥舌乾。咽嗌不利。胸膈痞滿。心腹痛悶。小便赤澀。大便結滯。風氣怫郁。 牽牛 滑石(各二兩) 官桂 木香(各一分) 大黃 紅花(一作紅皮) 黃芩 茴 香(各半兩)

大黃湯 治大人小兒五臟積熱。煩躁多渴。唇裂喉閉。目赤鼻衄。頷頰結硬。口舌生瘡。陽 川大黃(二兩) 山梔子仁(一兩) 朴硝(二兩) 連翹(二兩) 薄荷(二兩去枝 根梗) 甘草( 蜜三 匙

又方 白朮 荊芥 赤芍藥(各三兩) 大黃 車前子(各二兩生用) 木通(三兩) 甘草(二兩) 川 水 同

涼藥丸子 治五臟伏熱。痰壅煩躁。口舌生瘡。大便秘。小便赤澀。小兒驚疳。

連翹(一兩半) 牙硝 甘草(生各一兩二錢) 大黃(一兩) 石膏(半兩) 薄荷 葉梔子 綠

治心肺五臟熱毒瓦斯。

用苦竹根細銼一斤。水五升。煮取汁一升。分三服。

木通散 治諸熱。利小便。

生乾地黃 木通 荊芥 地骨皮 桑白皮(炒) 甘草(炙) 北梗(各等分) 上銼。 每服 三錢

竹茹湯 治心虛煩悶。內熱不解。

竹茹 麥門冬(去心) 人參 茯苓(去皮) 小麥(炒) 半夏(炮各一兩) 甘草(半兩炙) 上

木香金鈴散 治暴熱。心肺上喘不已。

大黃(半兩) 金鈴子(三錢) 木香(三錢) 輕粉(少許) 朴硝(二錢) 上為末。柳白皮 湯調

犀角散 治五臟積熱。

黃連 大黃 芍藥 犀角 甘草(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 去滓。

細丸 治客熱結塞不流利方。

大黃 葶藶〔各三(二)錢(兩)〕 香豉〔二(三)合〕 杏仁 巴豆(各五分) 上五味為末。

貫眾散 解一切諸熱毒。或中食毒酒毒藥毒等。並皆解之。

黃連 貫眾 甘草(各三錢) 駱駝峰(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冷水調下。

神芎丸 治一切熱証。常服治腎水真陰本虛。心火狂陽積甚。以致風熱壅滯。頭目昏眩。肢體麻痺。皮膚瘙癢。筋脈拘倦。胸膈痞滿。時或痛悶。或鼻窒鼽衄。口舌生瘡。咽喉不利,牙齒疳蝕。或遍身多生瘡疥。或睡語咬驚惕虛汗。或健忘心忪。煩躁多渴。或大小便澀滯。或煩熱腹滿。或酒過積毒。或勞役過度。中外一切勞損。神狂氣亂。心志不寧。口苦咽乾。飲食減少。變生風熱諸疾。虛羸困倦。或酒病瘦悴。及老弱虛人尤宜服之。或脾腎陰虛。風熱燥郁。色黑齒槁。身瘦耳焦。或熱中煩滿。飢不欲食。或癉成消中。善 大黃 黃芩〔各二兩(錢)〕 牽牛 滑石(各四錢)
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小豆大。 溫 水下 悴老 不傷 須急 至善 服。 人經 或平 也。 用丸

大金花丸 治中外諸熱。寢汗切牙。睡語驚悸。溺血淋 。咳血衄血。瘦弱頭痛。並骨蒸肺痿喘嗽。大便黃。米穀完出。一法去大黃。加梔子。名梔子金花丸。又名既濟解毒丸。

黃連 黃柏 黃芩 大黃(各半兩)
上為末。滴水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二十丸。新汲 水 下

四生丸 治一切熱疾。常服潤肌膚耐老。諸熱証皆可服。

大黃 牽牛 皂角(各二兩) 朴硝(半兩)
上為末。滴水和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白湯下。自十丸服至三十丸。食後服之。

當歸承氣湯 治熱攻於上。不利於下。陽狂奔走。罵詈不避親疏。

大黃 當歸(各一兩) 甘草(半兩) 芒硝(九錢)
上 咀。每服二兩。水一大碗。 入生薑五 甘草 以大 藥調

黃連解毒湯 治五臟積熱。目赤口瘡。咽喉糜爛。酒毒煩躁。傷寒蓄熱在中。身熱狂躁。昏 黃連 黃柏 黃芩 大梔子(以上各等分) 上銼為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八 分去 後重 合

八正散 治大人小兒心經邪熱。一切蘊毒。咽乾口燥。大渴引飲。心忪面熱。煩躁不寧。目赤睛痛。唇焦鼻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又治小便赤澀。或癃閉不通。及熱淋血淋。

車前子 瞿麥 蓄(或用薄荷代) 白滑石 甘草 梔子仁 木通(去皮節) 大黃 (各半斤) 或加麥

海仙丸 治諸伏熱。頭目不清。神志昏塞。解諸火毒。以取水之精。漬於船板木中屢見風日。久則日炙變為青色。以取太陽之氣。水見太陽之氣而熾曝。中有陰陽之氣結而不散。聚而成青。服之分陰陽。去邪熱調腑臟。聖人處治以度物之氣味。所用且如東壁牆上土。取之以新水調化。取清水服之。治腑臟不調。謂脾主於土。脾受濕濡瀉。取以太陽真火。其土引入於脾。藉太陽真火之氣以除去其濕。而吐瀉得止。又以魚骨入喉中肉內不出。燒魚網灰新水調服。其魚骨即時便出。又有月獨瘡不愈者。令人燒救月鼓杖灰。干糝瘡上立已。此聖人取 船板青(五兩) 酥油餅末(一兩半)
上為細末。稀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 酒

黃 當歸湯 治熱上攻頭目。沿身胸背發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通評虛虛論云:脈虛血虛。脈實血實。又云:血虛發熱証象白虎。惟脈不長 當歸身(一錢酒洗) 黃耆 (半兩)
上 咀。水煎服之。食前。

牛黃散 治一切熱毒黃膽。衄血發斑。口咽瘡爛。吐血便血。時氣發狂。神昏不省。

川大黃 郁金(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雞子清汁調下。加減服之。

黃連湯 治一切熱。血熱、眼熱、酒熱。並主之。

用黃連去鬚。銼碎。以井水浸良久。瓷碗盛之。置鐵銚血膈湯 取清汁服。再 。

治五臟邪氣厭谷者。治脾胃腸 。大渴熱中。暴疾惡瘡。

用邪蒿以煮令熟。和醬醋食之。

治骨節熱積。漸黃瘦。

用大黃四分。以童子小便五大合。煎取四合去滓。空腹。分為兩服。如人行四五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