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疼方論

紫之奪朱,相去一間耳,而毫厘疑似,實霄壤焉。夫心為五官之主,百骸之所以聽命者也。心之正經,果為風冷邪氣所干,果為氣、血、痰、水所犯,則其痛掣背,脹脅胸煩,咽干,兩目赤黃,手足俱青至節,朝發而暮殂矣。然心之包絡,與胃口相應,往往脾痛連心。

或陽虛陰厥,亦令心下急痛。或他臟之邪,亦有客乘於心者,是則心之別脈受焉。如所謂九種心痛︰一蟲,二疰,三風,四悸,五食,六飲,七冷,八熱,九去來者,皆是也。真心果痛,不知能愈否乎?然則治劑之法將何如?曰︰熱者涼之,寒者溫之,感受風邪者散之,順氣調血,逐水豁痰,此其要略耳。蘇沈內翰有方目曰沉麝丸,凡心脾疼痛,隨試輒效。他如玄胡索、五靈脂、官桂、當歸、乳香、沒藥、沉香、木香等輩,皆的對藥也。臨機應變,學者亦當察其微。

心疼証治

沉麝丸治心脾氣血諸痛。(方見血類。) 和劑七氣湯 治七氣相干,心下疼痛。(方見氣類。) 沉香降氣湯 治陰陽不和,心腹刺痛,(方見氣類。)加些乳香為佐。

大沉香丸治冷氣攻沖,心腹刺痛。亦治猝暴心痛。

沉香 乾薑(炮) 薑黃 辣桂 檀香(各四兩) 白豆蔻仁(二兩) 白芷 甘草( )甘松(洗
上末,煉蜜丸如大彈子。每一丸,食前薑湯嚼下,或薑三片略煎服。

蘇合香丸治猝心痛。(方見嗽門。)用生薑橘皮湯調下。

桂枝四七湯治風冷寒邪客搏,心腹作痛。
桂枝 白芍藥 半夏(製,各一兩) 白茯苓 濃朴(製) 枳殼(製) 甘草(炙 各半兩) 人參 紫蘇(各一分)
上銼,每服四錢,薑七片,棗二枚,食前煎服。

勝金散治心下痛。
桂枝 延胡索(炒) 五靈脂 當歸(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酒三分同煎,食前服。

靈脂酒治心腹猝痛。
川五靈脂(去砂石,略炒)
上為末。每二錢,溫酒調下。加延胡索、沒藥尤妙。

生地黃膏治熱氣乘心作痛。
石菖蒲(一兩半) 北前胡 赤茯苓(各三分)
上為末,蜜一盞,生地黃汁一盞,夾研為膏。每服彈子大,紫蘇煎湯,食後調下。

靈砂丹治冷氣乘心作痛。
好靈砂(三分) 川五靈脂(二分)
上研極細,稀糕糊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石菖蒲、生薑煎湯下。或用五丹丸(方見血

薑桂飲治心腹刺痛。
良薑 辣桂(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米湯乘熱調下。

生薑枳殼湯治中脘氣滯,心下引痛。
辣桂(一兩) 生薑母(一兩半) 枳殼(製,三分)
上粗末。每服三錢,新水煎服。

拈痛丸治九種心痛。
五靈脂 木香 當歸 蓬莪朮(煨,各半兩) 生乾薑(三分)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二十丸,食前橘皮煎湯下。

心腹痛方
草果 延胡索 靈脂 沒藥
上末,酒調一二錢,腹痛手拈卻。

附諸方

家秘祛痛散治諸般心氣疼痛,氣滯不行,攻刺心腹,痛連胸脅,小腸吊疝,及婦人血氣刺痛,立有神效。

青皮(去瓤) 五靈脂(研飛,去砂淨) 川楝子 穿山甲(各二錢) 良薑(香油炒)玄胡索 沒藥(各一錢五分) 沉香(一錢) 八角茴香(二錢) 檳榔(一錢五分) 木香(一錢二分) 砂仁(少許)
上件 咀為粗末,用木鱉子去殼一錢二分銼片,同前藥炒,令焦香,去木鱉子不用,共為末。每服一錢,加鹽一星,用酒或滾水送下。此方累用,無不應驗,故附於後,與好生君子共之。

落盞湯治急心痛。
陳皮 香附子 良薑 吳茱萸 石菖蒲(各等分)
上末,水煎,先用碗一個,用香油三五點在內,小盞蓋之,將藥淋下,熱服。

玄桂丸(丹溪方)治死血留胃脘,當心作痛。

玄胡索(一兩半) 滑石 紅花 官桂 紅曲(各五錢) 桃仁(三十個)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綠豆大。每服四十丸,薑湯下。

螺螄殼丸(丹溪方) 治痰飲積胃脘,當心而痛。

螺螄殼(牆頭年久者佳) 滑石(炒) 蒼朮 山梔 香附 南星(各二兩) 枳殼(去瓤,炒)
上為末,生薑汁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四十丸,薑湯下。春加川芎,夏加黃連,冬

安痛散治心胃急痛。

五靈脂(去砂石) 玄胡索(炒,去皮) 蒼朮 良薑(炒) 當歸(洗。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熱酒、醋湯調下。

卷之六 脾胃

脾疼方論

氣、血、痰、水,皆能作痛,而食積傷脾、風冷入脾,與夫脾間蟲動,其為痛也居多。

氣、血、痰、水、食積、風冷諸証之痛,每每停聚而不散,惟蟲痛則乍作乍止,來去無定。

又有嘔吐清沫之為可驗焉。俗謂脾家疼痛出於胃虛,大率用養脾之劑,而不知受病各有自來,苟不能推究其原,則和養等劑掩護邪氣,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況夫風冷入脾,尤念慮之所不到,至有荏苒歲月,而不可揣度者。有一田夫醉飽之余,露星取快,一枕天明,自此脾疼攻刺,百藥罔功,淹淹數載,後遇至人,授以和劑抽刀散,溫酒調下,數服頓愈。則知風露之根入胃,良薑、菖蒲為能散其邪,巴、蝥借氣,為能伐其根,觀此可以通一畢萬矣。然而痛不複作,養脾之劑獨不可繼,是調理之乎。療病如濯衣,必去其垢污,而後可以加漿飾。醫言意也,請借是以為喻。

脾疼証治

良薑拈痛散治脾疼妙甚。

良薑(切作大片,先用吳茱萸慢火炒少頃,次用東畔當日壁土,須無雨處者同炒,次以米醋、酒同炒,至茱萸黑。) 上只用良薑為末。每服一錢重,溫米飲調,空心服。

和劑抽刀散治脾胃積冷,中滿疼痛。

川白薑(五兩,銼入巴豆肉一錢一字同炒,至巴黑去巴) 石菖蒲(五兩半,不炒。) 良薑(銼五兩,入斑蝥二十五個同炒,至蝥黑去斑蝥不用) 糯米(六兩一分,炒黃)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調下。

調痛散治脾疼氣隔。

木香 丁香 檀香 大香附 天台烏藥 蓬莪朮(煨) 辣桂片薑黃 生白薑 白豆蔻仁 縮砂仁 甘草(炙,各等分)
上銼,每服二錢半,紫蘇四葉煎服。

桂花散治脾積氣痛。

香附(五兩,炒赤去毛) 蓬莪朮(醋煮,焙乾) 良薑 甘草(炙,各三兩) 桂花 (一兩)上末。每二錢,鹽一點,沸湯熱調,食前服。

穢跡脾疼方香附(淨) 良薑(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陳米湯熱調服。

沉麝丸靈脂酒治氣血攻刺脾疼。(方見心疼類。)
和劑七氣湯 治痰水攻脾作痛。(方見氣門。)夾和劑流氣飲煎亦得。(方見脹滿門。)蘇合香丸(方見嗽門) 夾感應丸(方見脹滿門。)等分,用沉香降氣湯下,(方見諸氣門。)治食積脾痛。

獨桂湯治風冷入脾,逆氣上攻作痛。

辣桂(去粗皮)
上細銼。每二錢,食前煎服。或為末,紫蘇煎湯乘熱調下。腹痛通用。

薑桂飲治風冷入脾作痛(方見心疼類。) 薑桂散治心腹痛(方見氣類。)檳榔散 治蟲動脾痛,乍去乍來,嘔吐清沫。

雞心大檳榔 貫眾(各二分) 石菖蒲 木香(各一分) 甘草(炙,一錢)
上銼,每三錢,水煎,空心吞靈砂十丸或金液丹。蓋靈砂、金液有硫黃、水銀,能殺蟲也。

金液丹壯陽道,建胃氣,除冷癖,殺諸蟲。

好硫黃(十兩,飛煉去砂石,研細末,入磁盒,水調赤石脂封口,鹽泥固濟,晒乾。於地內埋小罐子,盛滿水安磁盒在上,再用泥固濟,慢火養七日七夜,續加頂火一通,候冷取出,研末。) 上藥一兩,用蒸餅一兩,湯浸,握去水為丸,桐子大,每三十丸,空心米飲下。

二物湯治脾痛。
雞心大檳榔 良薑(等分)
上細銼。每服三錢,陳米百粒煎服。

乾薑甘草湯治脾中冷痛,嘔吐不食。
川白薑(微炒一兩) 甘草(炙,二錢)
上銼散。每服二錢,大棗一枚同煎,食前溫服。

脾痛方治脾痛脹滿。
大草果(二個,去殼)
上銼,用酒煎,痛時服酒,能飲一盞,以兩盞煎一盞;能飲兩盞,以三盞煎兩盞,欲其中節也。

脾痛氣痛方
良薑 陳皮(各半兩) 丁香 石菖蒲 甘草(炙,各一分)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大盞煎八分,入雞舌香散二錢,再煎少頃,濾清汁服。

和胃証治

治中湯(方見嘔吐門)加肉豆蔻、縮砂,溫脾止痛。

沉香磨脾散治脾胃虛寒,腹中脹痛。
人參 沉香(各一分) 丁香 檀香 木香 白豆蔻 縮砂仁 半夏曲 辣桂 烏藥(各半兩) 藿香葉(三分) 甘草(炙,三錢半)
上細銼。每二錢,薑五片、棗二枚煎服。

安胃散開胃和中,止嘔進食。

人參 白朮 木香 檳榔 丁香 半夏曲 肉豆蔻(濕紙煨) 橘紅 藿香 白茯苓 青皮 甘草(炙。等分)
上銼散。每三錢,薑四片煎服。

人參開胃湯助胃進食。

人參 橘紅 丁香 木香 藿香 神曲(炒) 麥 (炒) 白朮 茯苓 縮砂仁 蓮子肉 濃朴(製) 半夏曲 甘草(炙。等分)
上銼散。每三錢,薑四片煎服。

助胃膏治嘔吐不食。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橘紅 縮砂仁(各一分) 木香 丁香 肉豆蔻(微煨) 草果仁(各一兩半) 白豆蔻仁(一錢)
上末,煉蜜丸彈子大。每一丸,薑三片煎湯下。

宮方七香丸消食快膈,和胃止痛。

木香 丁香 檀香 甘松(淨) 丁皮 橘紅 縮砂仁 白豆蔻仁 三棱(醋煮) 蓬莪朮(醋煮
上為末,研米糊丸綠豆大。每三四十丸,薑湯下。

丁香半夏丸治脾胃宿冷,嘔吐痰水,噫悶吞酸。

人參 丁香 木香 肉豆蔻 陳橘紅(各一分) 藿香葉(半兩) 半夏(湯洗七次,用薑汁腌炒黃,用三兩)
上細末,薑汁煮麵糊丸小豆大。每二十丸,薑湯下。

千金五套丸治胃虛膈滿,宿滯不消,停痰留飲,頭眩臂疼,辟霧露風冷、嵐瘴之氣。

南星(每個切十餘塊) 半夏(切破,各二兩,以水同浸三日,逐日換水,次用白礬二兩研,調水再浸三日,洗,焙) 良薑 乾薑(炮) 白朮 茯苓(各一兩) 丁香 木香 青皮橘
上末,用神曲一兩,大麥 二兩,同末為糊丸桐子大。每五七十丸,米湯下。

附諸方

燒脾散(《濟生方》)治飲啖生冷果菜,停留中焦,心脾冷痛。

乾薑(炮) 濃朴(薑汁炒) 草果 縮砂仁 甘草(炙) 神曲(炒) 麥 陳皮 高良薑(炒
上為末。每服三錢,熱鹽湯點服,不拘時。

草豆蔻丸治客寒犯胃,痛者宜此丸。(方見內傷門。)
二薑丸治心脾冷痛。(方見諸氣門。)
家秘祛痛散治諸般心氣疼痛,氣滯不行,攻刺心腹,痛連胸脅,小腸吊疝及婦人血氣刺痛,立有神效。(方見心痛門。)
感應丸治積冷傷胃,腹脅脹痛。(方見諸氣門。)
溫胃湯(《拔粹》方)治服寒藥多致脾胃虛弱,胃脘疼。

益智(五錢) 砂仁 甘草(各二分) 薑黃(三分) 白豆蔻(三分) 陳皮(一分)澤瀉 乾薑(各三分)黃耆(七分) 濃朴(二分) 人參(二分)
上 咀,每服八錢,水二盞,煎至八分,食前服。

蟠蔥散(《和劑方》)治男子婦人脾胃虛冷,氣滯不行,攻刺心腹,痛連胸脅,膀胱小腸疝氣及婦人血氣刺痛。

玄胡索 肉桂 乾薑(炮,各二兩) 甘草(炙) 縮砂(去皮) 蒼朮(製,各半兩)丁皮 檳榔(各四兩) 蓬莪朮 三棱(煨) 茯苓 青皮(去白。各六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蔥白一莖,煎七分,空心熱服。

烏梅丸治胃冷蛔蟲攻心痛,嘔吐,四肢冷。

烏梅(三百個) 黃柏(炙) 細辛 肉桂 附子(炮。各六兩) 黃連(六兩十) 人參(六兩) 蜀椒(炒,去閉口者及目) 當歸(各四兩) 乾薑(炮,十兩)
上為末,取烏梅肉和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

秘傳檳榔散治男婦心脾痛。

五靈脂 檳榔
上為末。煎菖蒲湯調三錢服。隔夜先將豬肉鹽醬煮熟,令患人細嚼,休吞了,吐出卻服前藥,空心食前服。

謹按︰用肉味所以引蟲頭向上,用藥所以殺蟲也。

螺螄殼丸(丹溪方) 治痰飲積胃脘,當心而痛。(方見心氣門。)
玄桂丸(丹溪方) 治死血留胃脘,當心作痛。(方見心氣門。)
謹按︰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夫胃脘心脾痛者,或因身受寒邪,口食冷物,內有鬱熱,素有頑痰死血,或因惱怒氣滯,蟲動作痛,種種不同,若不分而治之,何能愈乎?予曰︰是寒則溫之,是熱則清之,是痰則化之,是血則散之,是氣則順之,是蟲則殺之,庶乎臨証不眩惑也夫。

卷之六 附︰腹痛、脅痛

(新增)

腹痛方論

《內經》曰︰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猝然而痛。按︰《內經‧舉痛論》言寒邪外客而痛者甚為詳悉,未能盡述,學人自宜檢閱。外有因虛、因實、因傷寒、因痰火、因食積、因死血者種種不同,《原病式》曰︰熱鬱於內而腹滿堅結而痛者,不可言為寒也。東垣曰︰腹中諸痛,皆因勞役過甚,飲食失節,中氣不足,寒邪乘虛而入客之,故猝然而作大痛。經言得炅則止。炅者,熱也。以熱治寒,治之正也。

《此事難知集》論曰︰傷寒中脘痛,太陰也,理中湯、黃耆建中湯之類。臍腹痛者,少陰也,四物湯、真武湯、附子湯之類。小腹痛,厥陰也,重則正陽散、回陽丹,輕則當歸四逆湯之類。若夫雜証腹痛,四物苦楝湯、酒煮當歸丸之類。夏月腹痛,肌熱,惡熱,脈洪數,屬手太陰、足陽明,黃芩芍藥湯主之。秋月腹痛,肌寒、惡寒,脈沉疾,屬足太陰、足少陰,桂枝芍藥湯主之。四時腹痛,芍藥甘草湯主之。丹溪曰︰腹痛有積熱、有食積、有痰、有死血。

脈弦者多屬食積,宜溫散之,如乾薑、炒蒼朮、川芎、白芷、香附、薑汁之類是也,不可用峻利藥攻下之。蓋食得寒則凝,熱則化,更兼行氣、快氣藥助之,無不可者。脈滑者是痰,痰因氣滯,宜導痰解鬱,二陳湯加台芎、蒼朮、香附之類是也。臍下忽大痛,人中黑色者,多死。腹中水鳴,乃火擊動其水也。凡腹痛,以手不可按者,屬實,宜大黃芒硝下之。實痛不可用參、耆、白朮,蓋補其氣,氣旺不通而痛愈甚也。

草豆蔻湯(東垣方)治臍腹虛脹疼痛。

澤瀉(一錢) 木香(三分) 神曲(四分) 半夏 芡實(麩炒黃色) 草豆仁 黃(春夏勿用)苓(七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小建中湯治傷寒陽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者。(方見虛勞門。)真武湯 治腹痛下痢,四肢沉重。(方見咳嗽門。)理中湯 治霍亂頭疼,身寒腹痛。四逆湯 治傷寒下痢腹痛,四肢逆冷。

附子湯(方並見中寒類。)

四物苦楝湯治臍下虛冷腹痛。(方見疝門。)

芍藥甘草湯治四時腹疼。
芍藥 甘草(炙)
上等分,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元戎》云:腹痛,脈弦傷氣用本藥;脈洪傷金加黃芩;脈緩傷水加桂枝;脈澀傷血加當歸;脈遲傷寒加乾薑。

酒煮當歸丸治小腹下痛。
茴香(五錢) 良薑 附子(各七錢) 當歸(一兩)
上四味,細切,以無灰酒一碗半煮乾,再焙乾,入後藥。

炙甘草 苦楝(生用) 丁香(各五錢) 木香 升麻(各一錢) 柴胡(二錢) 炒黃鹽 全蠍(各三錢) 玄胡索(四錢)
上為細末,酒煮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丸,空心白湯下。

桃仁承氣湯治因跌撲損傷,淤血作腹痛者。
內加當歸、蘇木、紅花,入酒、童便煎服,下之。(方見血氣門。)

二陳湯養胃湯(俱見瘧門) 黃芩芍藥湯治腹痛脈洪(方見痢門。)

備急大黃丸治心腹諸猝疼痛百病。(方見內傷門。)
絞腸沙作痛,以樟木煎湯大吐,或白礬調湯吐之,鹽亦可探吐,宜刺委中出血。

卷之六 脅痛

(新增)

脅痛方論

《內經》曰︰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虛則目 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又曰︰怒則氣逆,虛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蓋心主血,肝納血。因大怒而血不歸經,或隨氣而上,出於口鼻,或留於本經而為脅痛,又或歲木太過而木氣自甚,或是亦肝木有餘之証也。外有傷寒,發寒熱而脅痛者,足少陽膽、足厥陰肝二經病也,治以小柴胡湯,無有不效者。丹溪曰︰脅痛者,肝火盛,木氣實,有死血,有痰流注。肝急木氣實,用蒼朮、川芎、青皮、當歸之類。痛甚者,肝火盛,以當歸龍薈丸,薑汁下,是瀉火之要藥。死血用桃仁、紅花、川芎。痰流注,以二陳湯加南星、蒼朮、川芎。肝苦急,急食辛以散之,用撫芎、川芎、蒼朮。血病入血藥中,行血故也。去滯氣須用青皮,青皮乃肝膽兩經之藥也。

左金丸瀉肝火,行溫,為熱甚之反佐。

黃連(六錢) 吳茱萸(一錢)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十丸,淡薑湯下。

當歸龍薈丸治內有濕熱,兩脅痛。先以琥珀膏貼痛處,卻以生薑汁吞此丸。痛甚者,須炒令熱服。

龍膽草 當歸 大梔子 黃連 黃芩(各一兩) 大黃 蘆薈(各半兩) 木香(一錢半) 黃柏
上十味為末,麵糊丸。一方加柴胡、川芎各半兩。又方加青黛半兩。蜜丸,治脅痛;面丸,

推氣散治右脅疼痛,脹滿不食。

枳殼 桂心 片子薑黃(各半兩。一本作僵蠶) 甘草(炙,一錢半)
上為末。每服二錢,薑、棗湯調下,酒亦可。

枳芎散治左脅痛刺,不可忍者。

枳實(炒) 川芎(各半兩) 粉草(炙,一錢半)
上為末。每服二錢,薑、棗湯下,酒亦可。

鹽煎散(《和劑方》) 治男婦人一切冷氣攻上,胸脅刺痛不能已,及脾胃虛冷嘔吐泄瀉,膀 砂仁 甘草(炙) 茯苓 草果仁(去皮煨) 肉豆蔻 川芎(洗) 茴香(炒) 蓽澄茄 大麥芽
上 咀,每且三錢,水一盞,入鹽少許,煎七分,去渣,空心溫服。

小柴胡湯(見 瘧門)、二陳湯(見痰飲門)、 琥珀膏(見積聚門。)

謹按︰丹溪曰︰脅痛,肝火盛,木氣實,有死血,有痰流注。予每度之,凡左脅痛甚者,即宜用鹽煎散、順氣丸等藥,辛溫之劑以治是也。又嘗論曰︰左脅痛、胃脘痛,婦人多有之, 以憂思忿怒之氣素蓄於中,發則上沖,被濕痰、死血阻滯,其氣不得條達,故治婦人諸痛諸疾,必以行氣開鬱為主,而破血散火兼之,庶乎得法矣。諺云:香附、縮砂,婦人之至寶。此之謂也。

卷之六 附︰內傷

(新增傷食、調理脾胃)

辨脈法

古人以脈上辨內外傷於人迎、氣口,人迎脈大於氣口為外傷;氣口脈大於人迎為內傷。

此辨左手於乃氣不所氣不所獨醫

辨陰証陽証

甚哉﹗陰陽之証不可不詳也。遍觀《內經》中所說變化百病,其源皆由喜怒過度,飲食失節此六則病其事息心安,飽食太甚,病乃大作。概其外傷風寒六淫客邪,皆有餘之病,當瀉不當補;飲食失節,中氣不足之病,當補不當瀉。舉世醫者,皆以飲食失節、勞役所傷、中氣不足當補之証,認作外感風寒有餘客邪之病,重瀉其表,使營衛之氣外絕,其死只在旬日之間,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可不詳辨乎?按︰《陰陽應象論》云: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是八益之邪,乃風邪傷人筋骨,風從上受之。風傷筋,寒傷骨,蓋有形質之物受病也,系在下焦肝腎是也。肝腎者,地之氣。《難經》解云:肝腎之氣已絕於內,以其肝主筋,腎主骨,故風邪感則筋骨疼痛。筋骨之絕,則肝腎之本亦絕矣。乃有餘之証也。及云: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是七損之病,乃內傷飲食也。《黃帝針經》解云:適飲食不節,勞役所傷,濕從下受之。謂脾胃之氣不足,而反下行,極則衝脈之火逆而上,是無形質之元氣受病也,系在上焦心肺是也。心肺者,天之氣。故《難經》解云:心肺之氣已絕於外,以其心主營,肺主衛。營者,血也;脈者,血之府,神之所居也;衛者,元氣七神之別名,衛護周身,在於皮毛之間也。肺絕故皮毛失絕,神無所依,故內傷飲食,則亦惡風寒,是營衛失守,皮膚間 無陽以滋養,不能任風寒也。皮毛之絕,則心肺之本亦絕矣。蓋胃氣不升,元氣不生,無以滋養心肺;乃不足之証也。計受病之人,飲食失節,勞役所傷,因而飽食內傷者甚多,外傷者間而有之,世俗不知,往往將元氣不足之証,便作外傷風寒表實之証,而反傷心肺,是重絕其表也,安得不死乎?古人所謂實實虛虛,醫殺之耳。若曰不然,請以眾人之耳聞目見者証之。向者壬辰改元,京師戒嚴,迨三月下旬,受敵者凡半月,解圍之後,都人不受病者萬無一二,既病而死者,繼踵而不絕,都門十有二所,每日各門所送,多者二千,少者不下一千,似此者幾三月,此百萬人豈俱感風寒外傷者耶?大抵人在圍城中,飲食失節,乃勞役所傷,不待言而知。由其朝飢暮飽,起居不時,寒溫失所,動經三兩月,胃氣虧之久矣。一旦飽食太過,感而傷人,而又調治失宜,其死也無疑矣。非惟大梁為然,遠在真 、興定間,如東平、如太原、如鳳翔,解圍之後,病傷而死,無不然者。余在大梁,凡所親見,有表發者,有以巴豆推之者,有以承氣湯下之者,俄而變結胸發黃,又以陷胸湯丸及茵陳湯下之,無不死者。蓋初非傷寒,以調治差誤,變而似真傷寒之証,皆藥之罪也。往者不可追,來者猶可及,輒以平生已試之效,著《內外傷辨論》一篇,推前哲之余論,歷舉近世之變故,庶幾同志者審其或中,觸類而長之,免後人之橫夭耳。僭易之罪,將何所逃乎?

辨寒熱

外傷寒邪之証,與飲食失節、勞役形質之病及內傷飲食,俱有寒熱,舉世盡將內傷飲食失節寒熱發熱之分鼻其乃太則足於心衛之有之非表傷寒邪,皮毛間發熱也,乃腎間受脾胃下流之濕氣閉塞其下,致陰火上沖,作蒸蒸而躁熱彼虛而傷上衝脈則聲發於外,氣不能上下,塞於咽中因,方有此証,其表虛惡風寒之証複見矣無陽,不任風寒複見矣。是表虛無陽常常寒作躁已,非如外傷之寒熱齊作,無有熱,以手捫之,方知者是也,乃肌體有於此上辨之,以其虛實內外病皆有之,之熱上辨之為準則矣。

辨外感八風之邪

辨外感八風之邪,或有飲食勞役所傷之重者,三二日間特與外傷者相似,其餘証有特異者,若不將兩証重別分解,猶恐將內傷不足之証誤作有餘外感風邪,雖辭理有重複處,但欲病者易辨,醫者易治耳。

外感八風之邪,乃有餘証也;內傷飲食不節,勞役所傷,皆不足之病也。其內傷亦惡風自汗邪,語轉風頭欲食勞役得瀉黃如並出也陽明之倦嗜臥

辨手背手心

內傷及勞役飲食不節病,手心熱,手背不熱。外傷風寒則手背熱,手心不熱,此辨至甚皎然

辨口鼻

若飲食勞役所傷,其外証必顯在口,必口失穀味,必腹中不和,必不欲言,縱勉強對答,聲氣則坤土也,脾氣通於口。飲食失節,勞役所傷,口不知谷味,亦不知五味。又云:傷食惡食。

傷食明矣。

辨氣少氣盛

外傷風寒者,故其氣壅盛而有餘,內傷飲食勞役者,其口鼻中皆氣短促不足以息,何以分之鼻中鼻乾無涕,面壅色赤,其言前輕後重清涕,其聲嗄,其言響,如從瓮中出傷飲食勞役者,心肺之氣先損,為熱上喘懶語,人有所問,十不欲對其之驗也。明白如此,雖婦人女子

辨頭痛

內証頭痛,有時而作,有時而止。外証頭痛,常常有之,直須傳入裡實方罷。此又內外証之

辨筋骨四肢

內傷等病,是心肺之氣已絕於外,必怠惰嗜臥,四肢沉困不收,此乃熱傷元氣。脾主四肢,是故疼

辨外傷不惡食

若勞役、飲食失節、寒溫不適,此三者皆惡食。

仲景《傷寒論》云:中風能食,傷寒不能食,二者皆口中和而不惡食。若勞役所傷,及飲食有餘氣和

辨渴與不渴

外感風寒之邪,三日以外,谷消水去,邪氣傳裡,始有渴也。內傷飲食失節、勞役久病者,其心意而間增

辨勞役受病,表虛不作表實治之

或因勞役動作,腎間陰火沸騰,事閑之際,或於陰涼處解脫衣裳,更有新沐浴,於背陰處坐自完頗有而解

辨証與中熱頗相似

複有一節,乘天氣大熱之時,在於路途中勞役得之,或在田野間勞形得之,更或有身體薄弱,食少勞役過甚,又有修善常齋之人,胃氣久虛,而因勞役得之者,皆與陽明中熱白虎湯証相似,必肌體捫摸之壯熱,必躁熱悶亂,大惡熱,渴而飲水,以勞役過甚之故,亦身疼痛元之証勞役形體所受病皆脾虛,腠理元氣已絕,於往往病患將自己表虛不任風寒,但有風來寒至招認作傷風,召醫以瀉其表,反重虛其虛,輕則致危困虛勞,重則必死,深可哀憫,故時一說以祛醫者之惑。

論天地陰陽生殺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間

《陰陽應象論》云: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然歲以春為首。正,正也。寅,引也。

立夏長。經言︰歲半以前,天氣主之,在乎升浮也。至秋而太陰則金振燥令,風厲霜飛,品物咸殞,其枝獨在,若乎毫毛冰地拆,萬類周密,陰之用、陽之體也,此所謂地以陽殺在乎降沉也。至於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於始,序則不愆,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如環無端,運化勝複之變自此而起,萬物之中人一也,呼吸升降效象天食入胃,而精氣先輸脾歸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養周胱,行秋冬之令,為傳化糟粕,轉味而出,乃濁陰為地以避寒暑,飲食有節,及不暴喜怒以頤神志,常欲四時下溜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無春夏,乃生長之升而不降,亦病焉,於此求之,則知履端之義矣。

勞倦所傷論

《調經篇》云:陰虛生內熱。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越,故土,脾宜安心溫之脈助有則百故

飲食勞倦論

古之至人,窮於陰陽之化,究乎生死之際,所著《內經》悉言人以胃氣為本。蓋人受水谷之入胃並行勞其系系於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火與元氣不能兩立,一勝則一負,脾胃氣虛則下流於腎肝,陰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胃之証,始得之則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蓋陰火上沖,則氣高而喘,身煩熱,為頭痛,為渴,而脈洪大。脾胃之氣下流,使穀氣不得升浮,是生長之令不行,則無陽以護其營衛,不任風寒,乃生寒熱,皆脾胃之氣不足所致也。然而與外感風寒所得之証頗同而理異,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傷外為有餘,有餘者瀉之;傷內為不足,不足者補之。汗之、下之、吐之、克之,皆瀉也;溫之、和之、調之、養之,皆補也。內傷不足之病,苟誤認作外感有餘之病而反瀉之,則虛其虛也。《難經》云: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然則奈何?曰︰惟當以甘溫之劑,補其中,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內經》曰︰勞者溫之,損者溫之。蓋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藥瀉胃土耳。今立補中益氣湯。

補中益氣湯
黃耆(勞役熱甚,一錢) 甘草(炙。以上各五分) 人參(去蘆) 升麻 柴胡 橘皮 當歸身
上件 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早飯後溫服。如傷之重者,二服而愈,量輕重治之。

立方本指

夫脾胃虛者,因飲食勞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氣受邪,須用黃 最多,人參、上喘大虛中清其表清濁干葛中伏者仲中鎮

四時用藥加減法

《內經》曰︰胃為水穀之海。又云:腸胃為市。無物不包,無物不入,寒熱溫涼皆有之,其以手捫之而肌表熱者,表熱也,只服補中益氣湯一二服,得微汗則已,非正發汗,乃陰陽氣若更煩亂,如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澀不足,加當歸身(五分或一錢)。

如精神短少,加人參(五分)、 五味子(二十個)。

頭痛加蔓荊子(三分);痛甚加川芎(五分)。

頂痛腦痛加 本(五分)、細辛(三分)。諸頭痛並用此四味足矣。

如頭痛有痰,沉重懶倦者,乃太陰痰厥頭痛,加半夏(五分)、生薑(三分)。

耳鳴目黃,頰頷腫,頸、肩、 、肘、臂外後廉痛,面赤,脈洪大者,以羌活(一錢)、防其腫,人參(五分)、黃 (七分) 益元氣而瀉火邪,另作一服與之。

嗌痛頷腫、脈洪大、面赤者,加黃芩、甘草(以上各三分,) 桔梗(七分)。

口乾嗌乾者,加葛根(五分) 升引胃氣上行以潤之。

如夏月咳嗽者,加五味子(二十五個)、 麥門冬(去心五分)。

如冬月咳嗽,加不去根節麻黃(五分。)如秋涼亦加。如春月天溫只加佛耳草、款冬花(以若久病痰嗽,肺中伏火,去人參,以防痰嗽增益耳。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氣澀滯,如冬月加益智仁、草豆蔻仁(以上各五分)。

如夏月少加黃芩、黃連(以上各五分)。

如秋月加檳榔、草豆蔻仁、縮砂仁、白豆蔻仁(以上各五分)。

如春初猶寒,少加辛熱之劑,以補春氣之不足,為風藥之佐,益智、草豆蔻可也。

心下痞夯悶者,加芍藥、黃連(以上各一錢)。

如痞腹脹,加枳實、木香、縮砂仁(以上各三分)、濃朴(七分)。

如天寒,少加乾薑或中桂(桂心也)。

心下痞,覺中寒,加附子、黃連(以上各一錢);不能食而心下痞,加生薑、陳皮(以上各一連(以上各分)。

腹中痛者,加白芍藥(五分)、甘草(三分);如惡寒,覺冷痛,加中桂(五分)。

如夏月腹中痛,不惡寒不惡熱者,加黃芩、甘草(以上各五分),芍藥(一錢),以治時熱也。

如腹中痛,惡寒而脈弦者,是木來克土也,小建中湯主之。蓋芍藥味酸,於土中瀉木,為君如也脅下痛或脅下縮急,俱加柴胡(三分,甚則五分),甘草(三分)。

臍下痛者,加真熟地黃(五分)。如不已者,乃大寒也,加肉桂(五分)。

朱砂安神丸
朱砂(五錢,別研,水飛為衣) 甘草(五錢五分) 黃連(去鬚淨,酒洗, 六錢) 當歸(去蘆《內經》曰︰熱淫所勝,治以甘寒,以苦瀉之,以黃連之苦寒,去心煩,除濕熱,為君;以火
上件除朱砂外,四味共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黍米大,以朱砂為衣。每服十五丸或二十丸

參朮調中湯瀉熱補氣,止嗽定喘,和脾胃,進飲食。

白朮(五分) 黃耆(四分) 桑白皮 甘草(炙) 人參(以上各三分) 麥門冬(去心) 青皮(
上件 咀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大溫服,早飯後。忌多語言勞役。

升陽補氣湯治飲食不時,飢飽勞役,胃氣不足,脾氣下溜,氣短無力,不能寒熱,早飯 濃朴(薑製五分) 升麻 羌活 白芍藥 獨活 防風 甘草(炙) 澤瀉(以上各一錢) 生地
上件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一盞,去滓,大溫服,食前。

如腹脹及窄狹,加濃朴。
如腹中似硬,加砂仁。(以上各三分)。

雙和散治虛勞少氣,補血益氣。

白芍藥(二兩五錢) 黃 熟地黃 川芎 當歸(以上各一兩) 甘草(炙) 官桂(以上各七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如大病之後,虛勞氣乏者,以此調治。不熱不冷,溫而有補。

升陽順氣湯治因飲食不節,勞役所傷,腹脅滿悶短氣,遇春則口淡無味,遇夏雖熱,猶有黃 (一兩) 半夏(三錢,湯洗七次) 草豆蔻(二錢) 神曲(一錢五分,炒) 升麻 柴胡三分)
上件 咀。每服三錢,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升陽益胃湯治脾胃虛,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痛,口不黃耆(二兩) 半夏(洗此一味,脈澀者用) 人參(去蘆) 甘草(炙,以上各一兩)黃連(一故因時而補錢) 茯苓(小
上 咀,每服秤三錢,水三盞,生薑五片,棗二枚,煎至一盞,去渣溫服,早飯後。或加至

門冬清肺飲治脾胃虛弱,氣促氣弱,精神短少,衄血吐血。

紫菀茸(一錢五分) 黃 白芍藥 甘草(以上各一錢) 人參(去蘆) 麥門冬(以上各五分)
上 咀,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後。

局方中大阿膠丸亦宜用升陽散火湯(方見火門)當歸補血湯(方見熱門,)

飲食所傷論

《陰陽應象論》云: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痺論》云: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之氣小便,為滿者氣通三倍寒物陳瓜蒂散之屬主之。然而不可過劑,過劑則反傷腸胃。蓋先因飲食自傷,又加之以藥過,故腸胃複傷,而氣不能化,食愈難消矣。漸至羸困。故《五常政大論》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七。凡毒治病,不可過之。此聖人之深戒也。

論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分而治之

《痺論》云: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混言之也,分之為二無形之物消積蓋六之節

辨內傷飲食用藥所宜所禁

內傷飲食,付藥者,受藥者,皆以為鎖未細事,是以所當重者為輕,利害非細。殊不思胃氣入胃名也也,風苛未至開,壽。

白朮過於能即未悟體,云:人異名雖多,止是胃氣上升者也。荷葉之體生於水土之下,出於穢污之中,而不為穢污所染,挺然獨立,其色青,形乃空清,而象風木者也,食藥感此氣之化,胃氣何由不上升乎?其主意用此一味為引用,可謂遠識深慮,合於道者也。更以燒飯和藥,與白朮協力,滋養穀氣而補,令胃濃,再不至內傷,其利廣矣,大矣。若內傷脾胃以辛熱之物,酒肉之類,自覺不快,覓藥於醫者,此風習以為常。醫者亦不問所傷,即付之以集香丸、巴豆大熱藥之類下之大便下則物去,遺留食之熱性、藥之熱性,重傷元氣,七神不熾。經云:熱傷氣。正謂此也。其人必無氣以動,而熱困四肢不舉,傳變諸疾不可勝數,使人真氣自此衰矣。若傷生冷硬物,世醫或用大黃、牽牛二味大寒藥投之,物隨藥下,所傷去矣,遺留食之寒性、藥之寒性,重瀉其陽,陽去則皮膚、筋骨、肉、血脈無所依倚,便為虛損之証。論言及此令人寒心。

夫辛辣氣薄之藥,無故不可亂服,非止牽牛而已。《至真要大論》云:五味入胃,各先逐其所喜攻。攻者,克伐瀉也。辛味下咽,先攻瀉肺之五氣。氣者,真氣、元氣也。其牽牛之辛辣猛烈,奪人尤甚,飲食所傷,腸胃受邪,當以苦味泄其腸胃可也。肺與元氣何罪之有?夫牽牛不可用者有五,此其一也。況胃主血,為物所傷。物者,有形之物也,皆是血病,血病瀉氣,此其二也。且飲食傷於中焦,止合克化消導其食,重瀉上焦肺中已虛之氣,此其三也。食傷腸胃,當塞因塞用,又寒因寒用,枳實、大黃苦寒之物,以泄有形是也,反以辛辣牽牛散瀉真氣,犯大禁四也。殊不知《針經》第一卷第一篇有云:外來客邪風寒傷人五臟,若誤瀉胃氣必死,誤補亦死。其死也,無氣以動,故靜。若內傷腸胃,而反瀉五臟必死,誤補亦死。其死也,陰氣有餘,故躁。今內傷腸胃是謂六腑不足之病,反瀉上焦虛無肺氣,肺者,五臟之一數也,為牽牛之類朝損暮損,其元氣消耗,此仍暗裡折人壽數,犯大禁五也。良可哀嘆,故特著此論並方,庶令四海聞而行之,不至夭橫耳。此老夫之用心也。胃氣豈可不養,複明養胃之理。故經曰︰安穀則昌,絕穀則亡。水去則營散,谷消則衛亡,營散衛亡,神無所依。仲景云:水入於經,其血乃成,穀入於胃,脈道乃行。故血不可不養,胃不可不溫,血溫胃和,營衛將行,常有天命。

火土,谷惟修以奉養五臟者也。內傷《黃帝針經》有說︰胃惡熱而喜清,此者,飲食、衣服亦欲適寒溫,寒中適,故氣將持,不致邪僻也。(詳致損者與?《內經》云:內傷者,其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當止與瓜蒂散吐之,但以指或以以食藥去之,以應塞因塞用。又謂藥,令其元氣上升。塞因塞用,因氣是也。因治其飲食之內傷,而使生藥,其所傷之物,寒熱溫涼,生硬臨時加減用之。其用藥又當問病破氣藥。若乘飢困而食之耶,當傷在何臟,方可與對病之藥,以寒物,因後食致前食亦不消如傷熱物二分,寒物一分,則更有或先飲酒,而後傷寒冷之食約量寒熱之劑,分數各各對証姑用指迷辨惑耳,隨証立方備

易水張先生枳朮丸 治痞,消食強胃。

白朮(二兩) 枳實(麩炒黃色,去瓤,一兩)
上為細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湯下,無時。白朮者,本意

橘皮枳朮丸治老幼元氣虛弱,飲食不消,或臟腑不調,心下痞悶。

橘皮 枳實(麩炒,去瓤。以上各一兩) 白朮(二兩)
上為細末,荷葉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熟水送下,食遠。

夫內傷用藥之大法,所貴服之強人胃氣,令胃氣益濃,雖猛食、多食、重食而不傷,此能用曲

枳朮丸治為人所勉勸強食之,致心腹滿悶不快。

枳實(麩炒,去瓤) 大麥 (麵炒) 神曲(炒。以上各一兩) 白朮(二兩)
上為細末,荷葉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溫水下,食遠。

木香枳朮丸破滯氣,消飲食,開胃進食。

木香 枳實(麩炒,去瓤。以上各一兩) 白朮(二兩)
上為細末,荷葉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送下,食遠。

木香化滯湯治因憂氣食濕面,結於中脘,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食之不散,
半夏(一兩) 草豆蔻仁 甘草(以上各五錢) 柴胡(四錢) 木香 橘皮(以上各三錢) 枳實
上件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二大盞,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遠,忌酒濕

半夏枳朮丸治因冷食內傷。

半夏(湯洗七次) 枳實(麩炒。以上各一兩) 白朮(二兩)
上為細末,荷葉燒飯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溫水送下,添服不妨。熱湯浸蒸餅為丸

如食傷寒熱不調,每服加上二黃丸十丸,白湯送下。

丁香爛飯丸治飲食所傷。

丁香 京三棱 蓬莪朮(炮) 木香(以上各一錢) 甘草(炙) 甘松(去土) 縮砂仁 丁香皮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白湯送下,或細嚼亦可,不拘時候。

治猝心胃痛甚效。

草豆蔻丸治秋冬傷寒冷物,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

草豆蔻(麵裹煨,去皮,取仁) 枳實(麩炒黃色) 白朮(以上各一兩) 大麥 (麩炒黃色) 皮青皮(以上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量所傷多少,加減服之。

如冬月用,別作一藥,不用黃芩。歲火不及,又傷冷物,加以溫劑,是其治也。然有熱物傷

三黃枳朮丸治傷肉食濕面,辛辣味濃之物填塞,悶亂不快。

黃耆(二兩) 黃連(酒洗) 大黃(濕紙裹煨) 神曲(炒) 橘皮 白朮(以上各一兩) 枳實(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一倍。每服五十丸,白湯送下,量所傷服之。

除濕益氣丸治傷濕面,心腹滿悶,肢體沉重。

枳實(麩炒黃色) 神曲(炒黃色) 黃芩(生用) 白朮(以上各一兩) 蘿卜子(炒熟去穢氣,
上為細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白湯送下,量所傷多少服之。

三棱消積丸治傷生冷硬物,不能消化,心腹滿悶。

京三棱(炮) 術(炒) 炒曲(以上各七錢) 青橘皮 巴豆(和皮米,炒黑焦,去米) 陳皮
上為細末,醋打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加至二十丸,溫生薑湯下,食前,量虛

備急大黃丸療心腹諸猝暴百病。

大黃 巴豆(去皮) 乾薑(以上各一兩) 上須要精新好藥,搗羅蜜和,更搗一千杵,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丸,老少量之。

益胃散治服寒藥過多,或脾胃虛弱,胃脘痛。

陳皮 黃耆(以上各七錢) 益智仁(六錢) 白豆蔻仁 澤瀉 乾薑 薑黃(以上各三錢) 縮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食前。

如脈弦,惡寒腹痛,乃中氣弱也,以仲景小建中湯加黃,錢氏異功散加芍藥,選而用之。

如渴甚者,以白朮散加葛根倍之。

論酒客病

夫酒者,大熱有毒,氣味俱陽,乃無形之物也。若傷之,止當發散,汗出則愈矣,此最妙法大熱性大真之葛花解酲湯主之。

葛花解酲湯白豆蔻仁 縮砂仁 葛花(以上各五錢) 乾薑 神曲(炒) 澤瀉 白朮(以上各二錢) 橘皮 蓮花 青皮(去瓤,
上為細末,秤和勻。每服三錢匕,白湯調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此蓋不得已而用之,豈服

五苓散治傷寒溫熱病,表裡未解,頭痛發熱,口燥咽乾,煩渴飲水,或水入即吐,或小便 澤瀉(二兩五錢) 豬苓 茯苓 白朮(以上各一兩五錢) 桂(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熱湯調服,不計時候,服訖多飲熱湯,有汗出即愈。

又治淤熱在裡,身熱黃膽。濃煎茵陳蒿湯調下,食前服之。

如疸發渴及中暑引飲,亦可用水調服之。

家秘加味枳朮丸治脾胃虛弱,飲食減少,胸膈膨悶,酒傷食積,氣滯腹滿。常服則進食寬 白朮(泔浸,土炒,二兩) 枳實(去瓤,麩炒,一兩) 神曲(炒) 麥 (炒,研取粉) 陳皮
上為細末,荷葉燒陳老米飯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用清米飲,或滾水送下;如胸膈如酒傷,干葛湯送下;如脾胃虛弱者,加人參五錢。

傷食方論

《病源》曰︰宿食不消,由臟氣虛弱,寒氣在於脾胃之間,故使穀不化也。宿穀未消,新穀壯熱溪雲豆蔻橘紅散 溫脾養胃,升降陰陽,和三焦,化宿食。

丁香 木香(各一兩) 白豆蔻 人參 濃朴(薑汁製) 神曲(炒) 乾薑(炮) 半夏曲 橘紅(
上 咀,每三錢,水一盞,薑三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渣溫服。

保和丸專治一切食積。

山楂(六兩) 神曲 半夏 茯苓(各二兩) 陳皮 連翹 蘿卜子(各一兩)
上為末,炊餅子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遠,白湯下。

大枳殼丸(《御藥院方》)治一切酒食傷,胸膈閉悶疼痛,飲食不消,兩脅刺痛,嘔逆惡心

蓬莪朮(煨香熱) 濃朴(去皮,薑製) 人參(去蘆) 青皮 黑牽牛(炒) 枳殼(麩炒,去瓤)茯苓(去皮) 木香 陳皮(去白) 白朮(各一兩) 檳榔 大黃(錦紋者,各二兩) 半夏(湯炮七次) 麥 (微炒) 神曲(炒黃) 三棱(各一兩) 一方有乾薑(五錢)
上為末,薑汁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薑湯下。常服美食。

木香檳榔丸治一切氣滯,心腹痞滿,脅肋脹悶,大小便結滯不利者並亦服之。

木香 檳榔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 枳殼(麩炒) 廣茂(煨,切) 黃連(各一兩) 黃柏 兩)
上為末,滴水丸如豌豆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後生薑湯送下,加至以利為度。

秘方化滯丸理一切氣,化一切積,奪造化,有通塞之功,調陰陽,有補瀉之妙,久堅沉痼

南木香(堅實者,不見火) 丁香(去苞,不見火) 青皮(四花者,去白) 紅橘皮(水浸,去白 夏曲(三錢)
前八味晒乾,共研為細末。

巴豆(去殼,滾湯泡,逐一研開,去心膜,以瓦器盛,用好醋浸過一指,慢火熬至醋干,秤梅(和 上通和勻了,用白面八錢重,水調得所,慢火調糊為丸,如粟米大。每服五七丸,人盛者十有所赤痢氣痛若欲宣積,滾薑湯下,仍如丸數。未利,再服;利多,飲冷水一口,補住。小兒量歲數加減

丁香爛飯丸治食傷,猝心痛。三黃積朮丸,治傷肉食,濕面辛辣味濃之物填塞,悶亂不安小便

大柴胡湯治內傷飲食,鬱結在裡,身熱煩躁,日晡發熱如瘧,脈實而滑數者,用此微利。

柴胡(四錢) 黃芩 芍藥(各二錢半) 半夏(二錢) 大黃(二錢) 枳實(一錢五分)
上 咀,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二鐘,煎一鐘,去渣,溫服,以利為度。未利,

卷之六 附︰調理脾胃

(新增)

調理脾胃方論

《內經》曰︰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穀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上,...以此論之,若夫飲食有節,寒溫適宜,脾胃壯實,則外邪不能侵內,邪不能起,何恙之有哉?苟因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則脾胃虛弱,而百病生焉。況脾胃屬土,土為五行之本,萬物藉土而生,故古人以調理脾胃為醫中之王道,厥有旨哉﹗予鄙見,欲人知節飲食,適寒溫,以養脾胃之本。倘有脾胃虛弱,最易作疾,故開諸方於後,擇而用之,苟得脾壯實,固本澄源之事也矣。

調中益氣湯(東垣方) 治因飢飽勞役,損傷脾胃,元氣不足,其脈弦,或洪緩而沉,按之無煩不安肥忽瘦

升麻 柴胡 橘皮(各二分) 木香(二分) 甘草(炙) 人參 蒼朮(各五分) 黃(一錢)
上 咀,作一處水煎,食前熱服。如時顯熱躁,是下元陰火蒸蒸然發也,加生地黃、黃柏;治中湯 治脾胃不和,嘔逆霍亂,中滿虛痞,或泄瀉。參苓白朮散 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嘔吐(滿養胃湯(《三因方》) 治脾胃虛寒,嘔逆惡心,腹脅脹痛,腸鳴泄瀉,或有外感寒熱如瘧,

白朮和胃丸治病久不能食,而臟腑或結或溏,此胃氣虛弱也。常服則和中理氣,消痰去

濃朴(製) 半夏(各一兩) 白朮(一兩二錢) 陳皮(八錢) 檳榔 枳實(各二錢半) 木香(
上為末,生薑汁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三十丸,溫水食遠服。

補脾丸(《心法秘方》) 有脾虛而惡湯藥者,製此丸用湯吞,省口苦而易於從也。

白朮(半斤) 蒼朮 茯苓 陳皮(各三兩) 芍藥(半兩)
上為末,粥糊丸。加潤下丸可作催生用。上熱甚者,加清金丸尤妙,與此藥必無產患。

養脾丸(《和劑方》)治脾胃虛冷,心腹脹悶,嘔逆惡心,泄瀉。

大麥 (炒) 白茯苓(去皮) 人參(去蘆,各一斤) 白朮(半斤) 乾薑(炮) 縮砂(去皮。
上為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八丸。每服一丸,細嚼,薑湯下。

補脾湯(《三因方》)治脾胃虛寒,泄瀉腹滿,氣逆嘔吐,飲食不消。

人參(去蘆) 茯苓(去皮) 草果(去皮) 乾薑(炮,各一兩) 麥芽(炒) 甘草(炙,各一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渣,空心溫服。

溫脾散(《本事方》) 開胃進食,利氣散寒濕,溫中。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 砂仁 船上茴香(炒) 良薑 桔梗 白芷 濃朴(各一兩) 木香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棗一枚,煎七分,去渣,空心服。

八味理中丸(《百一選方》)治脾胃虛寒,飲食不化,胸膈痞悶,或嘔吐痰水,或腸鳴泄瀉。

砂仁 川薑 麥芽(各二兩) 白茯苓 神曲(炒) 人參(各一兩) 白朮(四兩) 甘草(炙。一
上為末,煉蜜丸,每兩分作十丸。空心用一丸,薑湯嚼下,或加半夏曲一兩為末,入鹽點服

參苓平胃散(《御藥院方》) 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或發

濃朴(製) 橘皮(各五兩) 蒼朮(米泔製,半斤) 甘草(炙) 茯苓(各二兩) 人參(二兩)
上 咀,水二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至一盞,去渣溫服,不拘時。一方棗肉丸小豆大,

異功散(《拔粹方》) 治脾胃虛冷,腸鳴腹痛自利,不思飲食。

人參 茯苓 白朮 甘草(炙) 橘皮(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棗一枚,水二盞,煎八分,溫服。

六君子湯(《聖惠方》)治脾臟不和,不進飲食,上燥下寒,服熱藥不得者。
人參 白朮(各一兩) 橘紅 半夏(湯泡七次) 枳殼(去白,麩炒) 甘草(炙,各半兩)
上 咀,每服一兩,生薑七片,棗一枚,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木香人參生薑枳朮丸(《拔粹方》) 開胃進食。
木香(三錢) 人參(三錢半) 乾生薑(一錢半) 枳實(一兩,炒) 白朮(一兩半)橘皮(四錢)
上件為末,用荷葉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水送下,食前服。

藿香安胃散(《衛生寶鑒》)治脾胃虛弱,不能飲食,嘔吐不待腐熟。

藿香 丁香 人參(各二錢半) 橘紅(半兩)
上 咀,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溫服,不拘時。

寬中進食丸滋形氣,美飲食。

神曲(炒,四錢) 木香(五分) 草豆蔻仁(五錢) 枳實(炒,四錢) 半夏(七錢) 甘草(炙 瀉(各二錢) 砂仁
上為末,湯浸蒸餅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溫米飯下,食遠服之。

八珍湯(《御藥院方》) 和血氣,理脾胃。

當歸 赤芍藥 川芎 熟地黃 人參 白茯苓 甘草 砂仁(各等分)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七片,棗三枚,煎至七分,空心溫服。

凝神散病後收斂胃氣,清涼肌表。

人參 白朮 茯苓 山藥(各一兩) 粳米 扁豆(炒) 知母 生 甘草(炙,各五錢) 淡
上 咀,每服五錢,水盞半,薑三片,棗一枚,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加減保和丸消痰利氣,扶脾胃,進飲食。

山楂 神曲(炒) 半夏(湯泡七次) 茯苓(去皮,各三兩) 陳皮(洗) 連翹 蘿卜子(各二 (去皮,酒浸) 濃 炒,各一兩)
上為細末,薑汁麵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漸加至七八十丸,食後茶湯任下。

加味枳朮丸(《明醫雜著》) 論曰︰人之一身,脾胃為主,胃陽主氣,脾陰主血,胃司納受 起居 邪易 脾 胃 用 熱 濕 立加減法於後。

白朮(二兩,去梗) 枳實(一兩,麩炒)
上為細末,荷葉包飯燒,取出杵爛,和藥杵勻,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六十丸,清米湯下。
此飲食少進,久服令人多食而不傷。

若元氣素弱,飲食難化,食多即腹中不和,疼痛泄瀉,此虛寒也,加人參、白芍藥(酒炒)、若素有痰火,胸膈郁塞,咽酸噎氣,及素有吞酸、吐酸之証,或有酒積、泄瀉、結痛,此皆錢,)縮砂、若傷食飽悶,痞塞不消,加神曲、大麥芽、山楂子(各一兩);如有食積痞塊在腹者,再加黃
若傷冷食不消,腹痛溏泄,加半夏(薑製,一兩,)縮砂、乾薑(各炒,)神曲、大麥芽 (各五
若人性多氣惱,夾氣傷食,氣滯不通,加川芎、香附米(各一兩,)木香、黃連(薑製,各五
若胸膈不利,人過服辛香燥熱之藥,以致上焦受傷,胃脘乾燥嘔吐,噎膈反胃,加黃連(薑 錢;)胸膈
若素有痰者,加半夏(薑炒)、橘紅、白茯苓(各一兩,)黃芩(炒)、黃連(薑炒,各五錢。)
若人能食好食,但食後反飽難化,此胃火旺,脾陰虛也,加白芍藥(酒炒一兩半)、人參(七 (各四錢。)

若年高人,脾虛血燥,易飢易飽,大便燥難,加白芍藥、當歸(各一兩)、人參(七錢)、升麻、甘草(炙,各四錢)、山楂子、大麥芽、桃仁(去皮尖,各五錢,)此老人常服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