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七類)

傷寒雜治第十

(論一首 方五十一首 灸法一首) 論曰︰凡除熱解毒無過苦酸之物,故多用苦參、青葙、艾、梔子、葶藶、苦酒、烏梅之屬,是其要也,夫熱盛非苦酸之物不解也。熱在身中,既不時治,治之又不用苦酸之藥,此 如救火不以水也,必不可得脫免也。又曰,今諸療多用辛甘,薑、桂、人參之屬,此皆貴價難得,常有比行求之,轉以失時。而苦參、葶藶、青葙、艾之屬,所在盡有,除熱解毒最良,勝於向之貴價藥也。前後數參並用之,得病內熱者,不必按藥次也,便以青葙、苦參、艾、苦酒療之,但稍與促其間,無不解也。扁鵲曰︰病在腠理,湯熨之所及。病在血脈,針石 之所及。病在骨髓,無可奈何?而凡醫治病或言且待使病成乃頓去之,此為妄矣,當預約束家中及所部曲,具語解此意,使有病者知之為要。

治溫氣病欲死方︰

苦參一兩,以酒二升煮取一升,盡飲之,當吐,則除諸毒病,服之覆取汗皆愈(張文 仲及《肘後》云,治熱毒瓦斯垂死,破棺千金湯。)

苦參湯

治熱病五六日以上方。

苦參(三兩) 黃芩(二兩) 生地黃(八兩)
上三味 咀,以水八升煎取二升,適寒溫服一升,日再。

凝雪湯

治時行毒病七八日,熱積聚胸中煩亂欲死,起死人拓湯方。

芫花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漬故布敷胸上,不過三敷,熱即除,當溫暖四肢護厥逆也。

栝蔞湯

治傷寒中風五六日以上,但胸中煩,乾嘔方。

栝蔞實(一枚) 黃芩 甘草(各三兩) 生薑(四兩) 大棗(十二枚) 柴胡(八兩)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絞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日三。

蘆根飲子

治傷寒後嘔噦反胃及乾嘔不下食方。

生蘆根(切) 青竹茹(各一升) 生薑(三兩) 粳米(三合)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千裡鞋底一只,取五升澄清,下藥煮取二升半,隨便飲,不瘥,重作取瘥。

治傷寒後嘔噦方︰通草(三兩) 生蘆根(切,一升) 橘皮(一兩) 粳米(三合)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隨便稍飲,不瘥更作,取瘥止。

治傷寒後虛羸少氣嘔吐方︰

石膏 麥冬 半夏(各一升) 竹葉(二把) 人參(二兩)
上五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納粳米一升,米熟湯成,飲一升,日二服。

一方加生薑五兩。(此方是仲景竹葉湯方,前卷汗後門中已有,但少甘草,分兩小別。)

治毒熱攻手足赤腫 熱疼痛欲脫方︰

煮馬屎若羊屎汁漬之,日三度。

又方 濃煮虎杖根,適寒溫以漬手足令至踝上一尺止。

又方 稻穰灰汁漬之。

又方 取好酒煮苦參漬之。

又方 豬膏和羊屎塗之亦佳。

又方 取常思草絞取汁漬之(一名蒼耳。)

漏蘆連翹湯

治時行熱毒變作赤色癰疽丹疹、熱毒赤腫及眼赤痛生障翳方。

漏蘆 連翹 黃芩 麻黃 白蘞 甘草(各二兩) 枳實 大黃(各三兩) 兩)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五裡久,更服。熱盛者可加芒 硝二兩。

豬膽湯

治傷寒五六日斑出方。

豬膽 苦酒(各三合) 雞子(一枚)
上三味合煎三沸,強者盡服之,羸者須煎六七沸,分為二服,汗出即愈。

治人及六畜時氣熱病豌豆瘡方︰

濃煮黍穰汁洗之。一莖是 穰,即不瘥,瘡若黑者,搗蒜封之。

又方 煮芸苔洗之。

治熱病後豌豆瘡方︰

黃連三兩,以水二升煮取八合,頓服之。

又方 真波斯青黛大如棗,水服之瘥。

又方 青木香二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愈。

又方 小豆末、雞子白和敷之。

木香湯

治瘡出煩疼者方。

青木香(二兩) 薰陸香 礬石 丁香(各一兩) 麝香(半兩)
上五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熱毒盛者加犀角一兩,無犀角以升麻代之。

病輕者去礬石,神驗。

又方 芒硝和豬膽塗上勿動,痂落無痕,仍臥黃土末上良。此病小便澀有血者,內壞瘡皆黑靨,不出膿者死,不治也。

治內發瘡盛方︰

酢(四合) 大豬膽(一具)
上二味合煎三沸,服一合,日五,服之良。

治豌豆瘡初發覺欲作者方︰

煮大黃五兩,服之愈。

治時行病發瘡方︰

取好蜜遍身摩瘡上,亦可以蜜煎升麻摩之並數數食之。

又方 灸兩手腕研子骨尖上三壯,男左女右。

治傷寒鼻衄肺間有餘熱故也,熱因血自上不止,用此方︰

牡蠣(一兩半) 石膏(一兩六銖)
上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四。亦可蜜丸如梧子大,用治大病瘥後小勞便鼻衄者。

治傷寒熱病喉中痛閉塞不通方︰

生烏扇(一斤,切) 豬脂(一斤)
上二味合煎,藥成去滓,取如半雞子大,薄綿裹之,納喉中稍稍咽之取瘥。

又方 升麻 芍藥 羚羊角(各三兩) 通草(四兩) 射干(二兩) 生蘆根(切,一升)
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作三服。

治熱病口中苦下氣除熱喉中鳴煎方︰

石膏(半升) 蜜(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先煮石膏取二升,次納蜜複煎取如餳,含如棗核許,盡複含之大良。

治傷寒熱病後口乾喜唾咽痛方︰

大棗(二十枚) 烏梅(十枚)
上二味合搗蜜和,含如杏核大,咽其汁甚驗。

赤石脂禹余糧湯

傷寒服湯藥而下利不止,心下痞堅,服瀉心湯。竟複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而利益甚,理中治中焦,此利在下焦治之方︰

禹余糧 赤石脂(各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治傷寒後下利膿血方︰

阿膠(一兩) 黃柏(二兩) 黃連(四兩) 梔子仁(十四枚)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納阿膠更煎,令消,分為三服。(《甲乙》方無黃柏,有黃芩。)

治赤白下膿,小兒得之三日皆死,此有 蟲在下部方︰

麝香 礬石 巴豆 附子 真珠 雄黃(等分
上六味治合,取桑條如箭竿長三寸,以綿纏頭二寸,唾濡綿展,取藥著綿上,納穀道中半日,複易之,日再,神效。

麻黃升麻湯

治傷寒六七日,其人大下後脈沉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為難治者方。

麻黃 知母 葳蕤(亦作菖蒲) 黃芩(各三兩) 升麻 芍藥 當歸 乾薑 石膏 茯苓 白朮 桂心 甘草 麥冬 (各二兩《傷寒論》作天門冬)
上十四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服一升,微取汗愈。

治溫毒及傷寒內虛外熱攻胃,下黃赤汁及爛肉汁赤滯下,伏氣腹痛諸熱毒方︰

梔子(二十枚) 豉(一升) 薤白(一握)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薤白令熟,次納豉煮取二升半,分三服,頻服取瘥。

治病後虛腫方︰

豉五升 醇酒一斗
上二味煮三沸,及熱頓服。不耐酒者隨性覆取汗。

治汗不止方︰

地黃三斤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又方 白朮葉作飲飲之。

又方 白朮方寸匕,以飲服之。

治卒得汗不止方︰

以溫酒服牛羊脂愈。(一云服牛羊屎亦止。)

治盜汗及汗無時方︰

以韭根四十九枚,水二升煮一升,頓服之。

又方 豉一升,以酒二升漬三日,服不瘥,更合服,不過三劑即止。

止汗方︰

杜仲 牡蠣(等分)
上二味治下篩,臨夜臥,以水服五錢匕。

牡蠣散

治臥即盜汗,風虛頭痛方。

牡蠣 白朮 防風(各三兩)
上三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二。此方一切泄汗,服之三日皆愈。

又方 牡蠣 雷丸 麻黃根(各三兩) 乾薑 甘草(各一兩) 米粉(二升)
上六味治,下篩,隨汗處粉之。

勞複第十一

(論二首 方十八首 食忌九條) 論曰︰凡熱病新瘥及大病之後,食豬肉及羊血肥魚油膩等必當大下利,醫所不能治也,必至於死。若食餅餌粢黍飴哺膾炙棗栗諸果物。脯 及堅實難消之物,胃氣尚虛弱不能消化,必更結熱。適以藥下之,則胃氣虛冷,大利難禁,不下之必死,下之複危,皆難救也。熱病及大病之後多坐此死,不可不慎也。

病新瘥後,但得食糜粥,寧少食令飢慎勿飽,不得他有所食,雖思之,勿與之也,引日轉久,可漸食羊肉白糜若羹汁雉兔鹿肉,不可食豬狗肉也。新瘥後當靜臥,慎勿早起。梳頭洗面,非但體勞,亦不可多言語用心使意勞煩,凡此皆令人勞複,故督郵顧子獻得病已瘥未健,請華佗視脈,曰,雖瘥尚虛未得複,陽氣不足,慎勿勞事,余勞尚可,女勞則死,當吐舌數寸。其婦聞其夫瘥,從百餘裡來省之,經宿交接,中間三日發熱口噤,臨死舌出數寸。

病新瘥未滿百日,氣力未平複,而犯房室略無不死。有士蓋正者,疾愈後六十日已能行射獵,犯房室即吐涎而死。及熱病房室名為陰陽易之病,皆難治多死。近者有一士大夫小得傷寒瘥已十餘日,能乘馬往來,自謂平複,犯房室即小腹急痛,手足拘攣而死。

時病瘥後未滿五日,食一切肉面者,病更發大困。

時病瘥後新起飲酒及韭菜,病更發。

時病新瘥食生魚,下利必不止。

時病新瘥食生菜,令顏色終身不平複。

時病新瘥汗解飲冷水者,損心包,令人虛不複。

時病新瘥食生棗及羊肉者,必膈上作熱蒸。

時病新瘥食羊犬等肉者,必作骨中蒸熱。

時病新瘥食魚肉與瓜生菜令人身熱。(一本作腫。

時病新瘥食蒜膾者,病發必致大困。

黃龍湯

治傷寒瘥後更頭痛壯熱煩悶方。(仲景名小柴胡湯。

柴胡(一斤) 半夏(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 生薑(四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服五合,日三。不嘔而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 四兩。

補大病後不足虛勞方(萬病虛勞同用︰

取七歲以下五歲以上黃牛新生者乳一升,以水四升煎取一升,如人體溫稍稍飲之,不得過多,十日服不絕為佳。

枳實梔子湯

治大病瘥後勞複者方。

枳實(三枚) 梔子(十四枚) 豉(一升,綿裹)
上三味 咀,以酢漿七升,先煎減三升,次納枳實、梔子煮取二升,次納豉煮五六沸,去滓,分再服,覆取汗。如有宿食者納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

治傷寒溫病後勞複或食或飲或動作方︰

梔子仁(三七枚) 石膏(五兩) 香豉(一升) 鼠屎(尖頭大者二十枚)
上四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食大飽不消、勞複、脈實者方︰

豉(一升) 鼠屎(二十枚) 梔子(七枚) 大黃(三兩)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微取汗,應小鴨溏者止,不溏者複作。

治新瘥早起及食多勞複方︰

豉(五合) 鼠屎(尖頭者二十一枚)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盡服之,溫臥令小汗愈。崔氏加梔子七枚尤良。(《肘後》有麻子仁一升,加水一升。亦可納枳實三枚,蔥白一虎口)

治重病新瘥,早起勞及飲食多致發欲死方︰

燒鱉甲末飲服方寸匕。

治病新瘥,遇美飲食食過多,食複者方︰

取所食餘燒為末,飲調服二錢匕,日三服。

麥門冬湯

治勞複氣欲絕起死人方。

麥門冬(一兩) 甘草(二兩) 京棗(二十枚) 竹葉(切,一升)
上四味 咀,以水七升煮粳米一升令熟去米,納諸藥煎取三升,分三服,不能服者綿滴湯納口中用之有效。

治食勞方︰

面二升煮取汁服之。

又方 杏仁五十枚,以酢二升煎取一升,服之取汗。

欲令病患不複方︰

燒頭垢如梧桐子大,服之。

治傷寒瘥後一年,心下停水不能食者方︰

生地黃(五斤) 白朮(一斤) 好曲(二斤)
上三味合搗,令相得,曝乾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加至二匕。

論曰︰婦人溫病雖瘥,若未平複、血脈未和、尚有熱毒而與之交接,得病者名為陰易病。

其人身體重,熱上沖胸,頭重不能舉,眼中生眵 (一作膜來),四肢(一云膝脛)拘急、小解離,經脈緩弱血氣虛,骨髓竭便噓噓吸吸,氣力轉少,著床不能動搖,起止仰人或引歲月方死。醫者張苗說,有婢得病瘥後數十日,有六人奸之皆死。

治婦人得病易丈夫,丈夫得病易婦人方︰

取女人中 近隱處燒服方寸匕,日三,小便即利,陰頭微腫,此為愈矣。女人病可取男,一如此法。

治交接勞複,陰卵腫縮,腹中絞痛便欲死方︰

取所交接婦人衣服,以覆男子立愈。

令病患不複方︰

取女人手足爪二十枚,女人中衣帶一尺燒,以酒若米飲汁服之。

治男子新病起近房內複者方︰

取女人月經赤帛燒服方寸匕,亦治陰卵腫縮入腹絞痛欲死。

治病後發亂不可理,通頭法︰

生麻油二斤,將頭發解開安銅沙羅中,用油淹漬之,細將釵子理發斯須並自通矣。

百合第十二

(論二首 方七首) 論曰︰百合病者,謂無經絡百脈一宗悉致病也。皆因傷寒虛勞,大病已後不平複,變成斯病。其狀惡寒而嘔者,病在上焦也,二十三日當愈。其狀腹滿、微喘、大便堅,三四日一大便,時複小溏者,病在中焦也,六十三日當愈。其狀小便淋瀝難者,病在下焦也,三十三日當愈。各隨其証以治之。百合之為病令人意欲食,複不能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飲食臭時,如有寒其實無寒,如有熱其實無熱,常默默欲臥複不得眠,至朝口苦小便赤澀,欲行複不能行,諸藥不能治,治之即劇吐利,如有神靈所為也。百合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其候每溺時即覺頭痛者,六十日乃愈。百合病候之溺時頭不覺痛,淅淅然寒者四十日愈。百合病候之溺時覺快,然但覺頭眩者二十日愈。百合病証,其人或未病而預見其候者,或已病四五日而出,或一月二十日後見其候者,治之善誤也,依証治之。

論曰︰百合病見在於陰而攻其陽,則陰不得解也,複發其汗為逆也。見在於陽而攻其陰,則陽不能解也,複下之其病不愈。(《要略》云,見於陽者以陽法救之,見於陰者以陰法解之。見陽攻陰複發其汗,此為逆其病,難治。見陰攻陽乃複下之,此亦為逆其病難治。)

百合知母湯

治百合病已經發汗後更發之方。

百合(七枚,擘) 知母(三兩)
上二味,以泉水先洗漬百合一宿,當沫出水中,明旦去水。取百合更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置之。複取知母切,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汁合和百合汁中,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不瘥更依法合服。

百合滑石代赭湯

治百合病下後更發者方。

百合(七枚,擘) 滑石(三兩) 代赭(一兩)
上三味,先以泉水漬百合一宿,明旦去水,更以泉水二升煮百合取一升,去滓。又以水二升煮餘二味,取一升,納百合汁,如前法複煎取一升半,分再服。

百合雞子湯

治百合病已經吐後更發者方。

以百合七枚擘漬一宿去汁,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取雞子黃一枚納汁中,攪令調,分再

百合地黃湯

治百合病始不經發汗吐下,其病如初者方。

以百合七枚擘,漬一宿去汁,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納生地黃汁一升,複煎取一升半,分再服,大便當去惡沫為驗也。

治百合病經月不解變成渴者方︰

百合根一升,以水一斗漬一宿,以汁先洗病患身,後食白湯餅,勿與鹽豉也,渴不瘥,可用栝蔞根並牡蠣等分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

治百合病變而發熱者方︰

百合根(一兩,干) 滑石(三兩)
上二味治,下篩,飲服方寸匕,日三,當微利,利止勿複服,熱即除。(一本云治百合病

治百合病變腹中滿痛者方︰

但取百合根隨多少,熬令黃色,搗篩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滿消痛止。

傷寒不發汗變成狐惑第十三

(論一首 方三首) 論曰︰狐惑之病,其氣如傷寒默默然欲眠目不得閉,起臥不安。其毒在咽喉為惑病,在陰肛為狐病,狐惑之病並惡飲食聞食臭,其面目翕赤、翕白、翕黑,毒食於上者則聲喝也(喝一作嗄),毒食下部者則干咽也,此由溫毒瓦斯所為。食於上者瀉心湯主之,食於下者苦參 湯淹洗之,食於肛外者熏之,並用雄黃三片稍置瓦瓶中,炭火燒,向肛熏之並服湯也。

治狐惑湯方︰

黃連(四兩) 薰草(四兩)
上二味 咀,白酢漿一斗漬一宿,煮取二升,分三服。

赤小豆當歸散

其人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得之七八日其四 黃黑,能食者膿已成也,治之之方。

以赤小豆三升漬之,令生牙足,乃複干之,加當歸三兩為末,漿水服方寸匕,日三,即 愈。

瀉心湯

其病形不可攻,不可灸。因火為邪,血散脈中,傷脈尚可,傷臟則劇,井輸益腫黃汁出,經合外爛,肉腐為癰膿,此為火疽,醫所傷也。夫脈數者不可灸,因火為邪,即為煩,因虛逐實血走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複也,應在瀉心。瀉心湯兼治下痢不止,腹中 堅而嘔吐,腸鳴者方。

半夏(半升) 黃芩 人參 乾薑(各三兩) 黃連(一兩) 甘草(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分服一升,日三。

傷寒發黃第十四

(論三首 証五首) 方三十四首 針灸圖 論曰︰黃有五種,有黃汗、黃膽、穀疸、酒疸、女勞疸。黃汗者,身體四肢微腫、胸滿、不渴、汗出如黃柏汁,良由大汗出卒入水中所致。黃膽者,一身面目悉黃,如橘由暴得熱 以冷水洗之,熱因留胃中,食生黃瓜熏上所致,若成黑疸者多死。穀疸者,食畢頭眩,心忪 怫 發赤斑黃黑,由大醉當風八水所致。女勞疸者,身目皆黃,發熱惡寒,小腹滿急,小便難,由大勞大熱而交接,竟入水所致,但依後方治之。

黃汗之為病,身體浮腫發熱,汗出不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其脈自沉,從何得之?此病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

黃芍藥桂酒湯

治黃汗方。

黃 (五兩) 芍藥(三兩) 桂心(三兩)
上三味 咀,以苦酒一升、水七升合煎取三升,飲一升,當心煩也,至六七日稍稍自除。

心煩者苦酒阻故也。

桂枝黃湯

治諸病黃膽宜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方。

桂枝 芍藥 生薑(各三兩) 甘草(二兩) 黃耆 (五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微火煎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汗。須臾不汗者,飲 稀熱粥以助湯,若不汗更服湯。

麻黃醇酒湯方

治傷寒熱出表發黃膽方,麻黃三兩,以醇酒五升煮取一升半,盡服之,溫覆汗出愈。冬 月寒時用清酒,春月宜用水。

治黃膽方︰

瓜蒂 秫米 赤小豆(各二七枚)
上三味治,下篩,病重者取如大豆二枚,納注鼻孔中痛縮鼻,須臾當出黃汁或從口中出 汁升餘則愈。病輕者如一豆,不瘥,間日複用。又下裡間,以筒使人極吹鼻中,無不死,大慎之。(《刪繁》療天行毒熱通貫臟腑沉伏骨髓之間,或為黃膽、黑疸、赤疸、白疸、穀疸、馬黃等病,喘息須臾不絕。)

大黃丸

治同前。

大黃 葶藶子(各二兩)
上二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未食每服十丸,日三,病瘥止。

又方 大黃(二兩) 黃連(三兩) 黃柏 黃芩(各一兩) 曲衣(五合)
上五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三丸,日三,不知加至五丸。

茵陳湯

治黃膽身體面目盡黃方。

茵陳 黃連(各三兩) 黃芩(二兩) 大黃 甘草 人參(各一兩) 梔子(二七枚)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亦治酒疸、酒癖。

三黃散

治同前。

大黃 黃連 黃芩(各四兩)
上三味治,下篩,先食服方寸匕,日三。亦可為丸。

五苓散

治黃膽利小便方。

豬苓 茯苓 澤瀉 白朮 桂心(各三十銖)
上五味,搗篩為散,渴時水服方寸匕,極飲水即利小便,及汗出愈(此方與第九卷方相同

秦椒散

治黃膽飲少溺多方。

秦椒(六銖) 瓜蒂(半兩)
上二味治下篩,水服方寸匕,日三。

小半夏湯

治黃膽小便色不異,欲自利腹滿而喘者,不可除熱,熱除必噦方。

半夏 生薑(各半斤)
上二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再服。有人常積氣結而死,其心上暖,以此湯 少許汁入口遂活。

治黃膽方︰

取生小麥苗搗絞取汁,飲六七合,晝夜三四飲,三四日便愈。無小麥, 麥亦得用之。

治黃膽變成黑疸,醫所不能治者方︰

土瓜根搗汁一小升,頓服,日一,平旦服至食時,病從小便出,先須量病患氣力,不得多服,力衰則起不得。

治發黃身面目悉黃如金色,小便如濃煮柏汁,眾醫不能療者方︰

茵陳 梔子(各二兩) 黃芩 大黃 柴胡 升麻(各三兩) 龍膽(二兩)
上七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若身體羸去大黃加梔子仁五六兩,生地黃一升。(《延年秘錄》無茵陳,有梔子四兩、栝蔞三兩、芒硝二兩,《近效方》加枳實二兩。) 夫黃發已久變作桃皮色,心下有堅,嘔逆不下飲食,小便極赤少,四肢逆冷,脈深沉極微細 遲者,不宜服此方,得下必變 也。宜與大茵陳湯除大黃,加生地黃五兩,服盡湯,消息看 脈小浮出形小見,不甚沉微,便可治也。脈浮見者,黃當明,不複作桃皮色,心下自寬也。

大茵陳湯

治內實熱盛發黃,黃如金色,脈浮大滑實緊數者。夫發黃多是酒客勞熱,食少胃中熱,或溫毒內熱者,故黃如金色方。

茵陳 黃柏(各一兩半) 大黃 白朮(各三兩) 黃芩 甘草 茯苓 栝蔞根 前胡 枳實(各一兩) 梔子(二十枚)
上十一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得快下,消息三四日,更治之。

苦參散

治人無漸忽然振寒發黃,皮膚黃曲塵出,小便赤少,大便時閉,氣力無異,飲食不妨,已服諸湯散餘熱不除,久黃者宜吐下方。

苦參 黃連 瓜蒂 黃柏 大黃(各一兩) 葶藶(二兩)
上六味治,下篩,飲服方寸匕,當大吐,吐者日一服,不吐日再,亦得下服,五日知可消息,不覺退更服之,小折便消息之。

治發黃方︰

茵陳 黃柏 梔子 大黃(各三兩) 黃連(二兩)
上五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先服湯後服丸。

大黃(五兩) 茵陳 梔子(各三兩) 黃芩 黃柏(各二兩)
上六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飲服二十丸,令微利。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治傷寒瘀熱在裡,身體必發黃方。

麻黃 連翹 甘草(各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杏仁(三十枚) 赤 小豆(一升)生梓白皮(二升,切)
上八味 咀,以勞水一斗,先煮麻黃去沫,次納諸藥,煎取三升,分三服。

茵陳湯

治傷寒七八日內實瘀熱結,身黃如橘,小便不利,腹微脹滿,宜下之方。

茵陳(六兩) 大黃(三兩) 梔子(十四枚)
上三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取五升,去滓,次納梔子、大黃煎取三升,分服 一升,日三,小便當利如皂莢沫狀,色正赤,當腹減,黃悉隨小便去也。(范汪用療穀疸,《短劇方》用石膏一斤)

大黃黃柏梔子芒硝湯

治發黃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裡實當下之方。

大黃(三兩) 黃柏 芒硝(各四兩) 梔子(十五枚)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緩煎取一升,先食頓服之。

茵陳丸

治時行病急黃,並瘴癘疫氣及 瘧方。

茵陳 梔子 芒硝 杏仁(各三兩) 巴豆(半兩) 恆山 鱉甲(各二兩) 豉(五合) 大黃(五兩)
上九味為末,以餳和丸,如梧子大,飲服三丸,以吐利為佳。不知加一丸。初覺體氣有異,急服之即瘥,神效。

治急黃熱氣骨蒸兩目赤脈方︰

芒硝(一兩) 大黃(一兩半末) 生地黃汁(八合)
上三味合和,一服五合,日二,以利為度,不須二服。

治風疸小便或黃或白,洒洒寒熱,好臥不欲動方︰

三月艾(一束搗,取汁銅器中煎如漆,密封之) 苦參 大黃 黃連 凝水石 栝蔞根 葶 藶(各六銖)
上七味以六味為末,艾煎和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五丸,日二,可加至二十丸。有熱加 苦參,渴加栝蔞,小便澀加葶藶,小便多加凝水石,小便白加黃連,大便難加大黃。寸口脈 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痺。痺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穀,緊則為寒,食則滿也。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搏,食穀即眩。穀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塞,熱流膀胱,身故盡黃,名曰穀疸。

治勞疸、穀疸丸︰

苦參(三兩) 龍膽(一兩)
上二味為末,牛膽和為丸,如梧子大,先食以麥粥飲服五丸,日三,不知稍加之,(《刪 繁方》加梔子仁三七枚,以豬膽和為丸。) 夫人病酒疸者,或無熱,靖言了了,腹滿欲吐嘔者,宜吐之方,前苦參散七味者是酒疸,必小便不利,其候當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証也。

夫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薤狀,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其脈 浮弱,雖黑微黃故知之。

枳實大黃梔子豉湯

治傷寒飲酒,食少飲多,痰結發黃,酒疸心中懊惱,而不甚熱或乾嘔方。

枳實(五枚) 大黃(三兩) 豆豉(半升) 梔子(七枚)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心中熱疼懊惱皆主之。

凝水石散 治肉疸,飲少小便多如白泔色,此病得之從酒方。

凝水石 白石脂 栝蔞根 桂心(各三十銖) 菟絲子 知母(各十八銖)
上六味治,下篩,麥粥飲服五分匕,日三服,五日知,十日瘥。

茯苓丸

治心下縱橫堅而小便赤是酒疸者方。

茯苓 茵陳 乾薑(各一兩) 白朮(熬) 枳實(各三十銖) 半夏 杏仁(各十八 銖) 甘
上十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空腹服三丸,日三,稍稍加,以小便利為度。(《翼 方》加黃連一兩,大黃十八銖,名茵陳丸,治黑疸,身體暗黑小便澀。)

半夏湯

治酒 蔭,胸心脹滿,骨肉沉重,逆害飲食,乃至小便赤黃,此根本虛勞風冷,飲食 沖心,由脾胃內痰所致方。

半夏(一升) 生薑 黃芩 當歸 茵陳(各一兩) 前胡 枳實 甘草 大戟(二兩) 茯苓白朮(各三兩)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牛膽丸

治酒疸身黃曲塵出方。

牛膽(一枚) 芫花(一升) 蕘花(半升) 瓜蒂(三兩) 大黃(八兩)
上五味四味 咀,以清酒一斗漬一宿,煮減半,去滓,納牛膽微火煎,令可丸,如豆 大,服一丸,日移六七尺。不知複服一丸至八丸,膈上吐,膈下下,或不吐而自愈。

茵陳丸

治氣淋臚脹腹大,身體面目悉黃,及酒疸短氣不得息方。

茵陳 天門冬 梔子(各四兩) 大黃 桂心(各三兩) 通草 石膏(各二兩) 半夏(半 升)
上八味蒸,大黃、通草、天冬、梔子、半夏曝令乾,合搗篩,蜜丸如大豆,服三丸,日三。忌生魚,以豆羹服,不得用酒。(一方去石膏,納滑石二兩,)不知加至十丸。

硝石礬石散

治女勞疸方。

硝石 礬石(各半兩)
上二味治,下篩,大麥粥汁服方寸匕,日三,重衣覆取汗,病隨大小便出,小便正黃,大便正黑。

濕疸之為病,始得之一身盡疼,發熱面色黑黃,七八日後壯熱,熱在裡有血,當下去之如豚肝狀,其小腹滿者,礬石滑石散急下之,亦治一身盡黃目黃,腹滿小便不利方︰

礬石 滑石(各五兩)
上二味治,下篩,以大麥粥汁服方寸匕,先食服之日三,便利如血者已當汗出瘥。

滑石石膏散

滑石 石膏(等分
上二味治,下篩,大麥粥汁服方寸匕,日三,小便極利則瘥。

針灸黃膽法

正面圖第一(寅門 上齦裡 上 挾人中 挾承漿 舌下 唇裡 顳 巨闕 上脘 陰縫)寅 病。

上齦裡穴 正當人中及唇,針三,治馬黃黃膽等病。

上 穴 入口裡邊在上縫赤白脈是,針三,治馬黃黃膽四時等病。

舌下穴 挾舌兩邊,針治黃膽等病。

唇裡穴 正當承漿裡邊逼齒齦,針三,治馬黃黃膽寒暑溫疫等病。

顳 穴 在眉眼尾中間,上下有來去絡脈是。針灸之,治四時寒暑所苦疸氣溫病等。

挾人中穴 火針治馬黃黃膽疫通身並黃語音已不轉者。

挾承漿穴 去承漿兩邊各一寸,治馬黃急疫等病。

巨闕穴 在心下一寸,灸七壯,治馬黃黃膽急疫等病。

上脘穴 在心下二寸,灸七壯,治馬黃黃膽等病。

男陰縫穴 撥陰反向上灸,治馬黃黃膽等病。若女人玉門頭門頭是穴,男女針灸無灸無 在。

覆面圖第二(風府 熱府肺俞 心俞 肝俞 脾俞 腎俞 腳後跟) 風府穴 在項後入發際一寸,去上骨一寸針之,治頭中百病馬黃黃膽等病。

熱府穴 在第一節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針灸無在,治馬黃黃膽等病。

肺俞穴 從大椎數第三椎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灸主黃膽,通治百毒病。

心俞穴 從肺俞數第二椎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肝俞穴 從心俞數第四椎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脾俞穴 從肝俞數第二椎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腎俞穴 從脾俞數第三椎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腳後跟穴 在白肉後際針灸隨便,治馬黃黃膽寒暑諸毒等病。

側面圖第三(耳中 頰裡 手太陽 臂石子頭 錢孔 太沖) 耳中穴 在耳門孔上橫梁是,針灸治馬黃黃膽寒暑疫毒等病。

頰裡穴 從口吻邊入往對頰裡去口一寸針,主治馬黃黃膽寒暑溫疫等病,頰兩邊同法 手太陽穴 手小指端,灸,隨年壯,治黃膽。

臂石子頭穴 還取病患手自捉臂,從腕中太澤(澤當作淵)紋向上一夫接白肉際,灸七 壯,治馬黃黃膽等病。

錢孔穴 度乳至臍中屈肋頭骨是,灸百壯,治黃膽。

太沖穴 針灸隨便,治馬黃黃膽溫疫毒等病。

溫瘧第十五

(論一首 方三十一首 灸刺法十九首 禳瘧法一首 符二首) 論曰︰夫瘧者皆生於風,夏傷於暑,秋為 瘧也。問曰︰瘧先寒而後熱者何也?對曰 ︰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病以時作,名曰寒瘧。問曰︰先熱而後寒者何也?對曰︰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也,亦以時傷,名曰溫瘧。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少氣煩悶,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

問曰︰夫病溫瘧與寒瘧,而皆安舍,舍於何臟?對曰︰溫瘧者,得之冬中於風寒,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獨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鑠,肌肉消,腠理發泄,因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邪氣先藏於腎,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也。如是則陰虛而陽盛,盛則病矣。衰則氣複反入,入則陽虛,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問曰︰癉瘧何如?對曰︰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於身,厥逆上沖,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發則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其氣不及於陰,故但熱而 不寒,氣內藏於心而外舍於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故命曰癉瘧。夫瘧之旦發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肢始也。陽已傷陰從之,故氣未並,先其時一食頃用細左索緊束其手足十指,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過時乃解。

夫瘧脈自弦也,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可下之,弦遲者可溫之。若脈緊數 者可發汗,針灸之。脈浮大者吐之瘥。脈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止之。

瘧歲歲發至三歲,或連月發不解者,以脅下有痞也。治之不得攻其痞,但得虛其津液。

先其時發其汗,服湯已,先小寒者引衣自覆,汗出小便利即愈。瘧者,病患形瘦,皮上必粟 起也。病瘧以月一日發,當以十五日愈。設不瘥當月盡解也,今不愈當云何?師曰︰此病結 為瘕名曰瘧母,急當治之。

鱉甲煎丸

主治方。

成死鱉(十二斤治如食法,《要略》作鱉甲三兩) 半夏 人參 大戟(各八銖) 瞿 麥 阿膠 紫葳(一作紫菀) 牡丹皮 石韋 乾薑 大黃 濃朴 桂心 海藻(《要略》作赤 硝) 葶藶 蜣螂(各十二銖) 蜂窩 桃仁 芍藥(各一兩) 烏羽(燒,一作烏扇) 黃芩(各十八銖) 蟲 虻蟲(各三十銖《要略》作鼠婦) 柴胡(一兩半)
上二十四味為末,取 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以酒漬灰,取酒煮鱉甲盡爛泯泯如漆,絞去滓,下諸藥煎為丸,如梧子大,未食服七丸,日三。(仲景方無大戟海藻多赤硝。)

柴胡栝蔞根湯

治瘧而發渴者方。

柴胡(八兩) 黃芩 人參 甘草 生薑(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 栝蔞根(四兩)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

蜀漆散

多寒者牡瘧也,治之方。

蜀漆 雲母 龍骨(等分)
上三味治,下篩,先未發一炊頃,以酢漿服半錢,臨發服一錢。溫瘧加蜀漆半分。雲母燒三晝夜。

牡蠣湯

牡瘧者多寒治之方。

牡蠣 麻黃(各四兩) 甘草(二兩) 蜀漆(三兩,無以恆山代之。

上四味先洗蜀漆三過去腥, 咀,以水八升煮蜀漆、麻黃得六升,去沫,乃納餘藥煮 取三升,飲一升,即吐出,勿複飲之。

有癉瘧者,陰氣孤絕,陽氣獨發而脈微,其候必少氣煩滿,手足熱欲嘔,但熱而不寒。

邪氣內藏於心,外舍於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也。

有溫瘧者,其脈平無寒時,病六七日,但見熱也,其候骨節疼煩時嘔,朝發暮解,暮發朝解,名溫瘧。

白虎加桂湯

治之方。

石膏(一斤) 知母(六兩) 甘草(二兩) 粳米(六合)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米爛去滓,加桂心三兩煎取三升,分三服,覆令汗,先寒 發熱汗出者愈。

麻黃湯

治瘧須發汗方。

麻黃 栝蔞根 大黃(各四兩) 甘草(一兩)
上四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未發前食頃一服,臨發一服,服後皆濃覆 服汗。

治瘧或間日發者或夜發者方︰

恆山 竹葉(各一兩) 秫米(一百粒) 石膏(八兩)
上四味 咀,以水八升銅器中漬藥,露置星月下高淨處,橫刀其上,明日取藥,於病患 房中以銅器緩火煎取三升,分三服,清旦一服,未發前食頃一服,臨發一服,三服訖,靜室 中臥,莫共人語,當一日勿洗面手及漱口,勿進食,取過時不發乃澡洗進食,並用藥汁塗五心胸前頭面,藥滓置頭邊,曾用神效。(《救急方》用烏梅二七枚)

又方 先作羊肉 面餅飽食之,並進少酒隨所能,令欣欣有酒氣入密室中,燃炭火濃覆 取大汗即瘥。

又方 燒黑牛尾頭毛作灰,酒服方寸匕,日三。

恆山丸

治 瘧說不可具方。

恆山 知母 甘草 大黃(各十八銖) 麻黃(一兩)
上五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未食服五丸,日二,不知漸增,以瘥為度。《肘後》 無大黃。

又方 治瘧經數年所不瘥者,兩劑瘥,一月以來一劑瘥方。

恆山三兩為末,為雞子白和,並手丸如梧子大,置銅器中。於湯中煮令熟殺腥氣則止,以竹葉飲服二十丸,欲吐但吐至發令得三服,時早可斷食,而晚不可斷食,可竹葉汁煮糜少 食之。

梔子湯

治同前。

梔子(十四枚) 秫米(十四粒) 恆山(三兩) 車前葉(二七枚,炙乾)
上四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未發一服,發時一服,發後一服,以吐利 四五行為度,不止,冷飯止之。

又方 恆山(三兩) 烏賊骨 升麻 鱉甲 附子(各一兩)
上五味 咀,絹袋盛,以酒六升漬之,小令近火轉之,一宿成一服,一合比發可數服 或吐下。

治瘧方︰ 鱉甲(方寸,炙) 烏賊骨(二寸) 附子(炮) 甘草(各一兩) 恆山(二兩)
上五味 咀,以酒二升半漬之,露一宿,明日塗五心手足過發時,瘧斷。若不斷可飲 一合許瘥。

治瘧無問新久者方︰

小便(一升半) 蜜(三匕)
上二味煮三沸,頓服,每發日平旦時服,自至發勿食,重者漸退不過三服瘥。

又方 車前子 鼠尾草(各一虎口)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未發前服盡。

又方 馬鞭草汁五合,酒三合,分三服。

又方 搗莨菪根燒為灰,和水服一合,量人大小強弱用之。

又方 瓜蒂二七枚,搗水漬一宿服之。

又方 常以七月上寅日采麻花為末,酒服方寸匕。

蜀漆丸

治勞瘧並積勞寒熱發有時似瘧方。

蜀漆 麥冬 知母 白薇 地骨皮 升麻(各三十銖) 甘草 鱉甲 烏梅肉 葳蕤(各一兩) 恆山(一兩半) 石膏(二兩) 豉(一合)
上十三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再,服之稍稍加至二三十丸,此神驗,無不瘥也。(一方加光明砂一兩)

烏梅丸

治寒熱勞瘧,形體羸瘦,痰結胸中,食飲減少,或因行遠,久經勞役,患之積年不瘥方。

烏梅肉 豆豉(各一合) 升麻 地骨皮 柴胡 前胡 鱉甲 恆山(各一兩) 元參 肉 蓯蓉 百合 蜀漆 人參 知母 桂心(各半兩) 桃仁(八十一枚)
上十六味為末,蜜丸,空心煎細茶下三十丸,日二服,老少孩童量力通用無所忌。

治勞瘧積時不斷,眾治無效方︰

生長大牛膝一握,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第一服取未發前食頃,第二服取臨 發時。

大五補湯

治時行後變成瘴瘧方。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乾地黃 黃耆 當歸 芍藥(各三兩) 芎 遠志 桔梗 (各二兩) 桂心(三十銖) 竹葉(五兩) 大棗(二十枚) 生枸杞根 生薑(各一斤) 半夏 麥冬(各一升)
上十八味 咀,以水三斗煮竹葉、枸杞取二斗,次納諸藥煎取六升,分六服,一日一夜令盡。

鯪鯉湯

治乍寒乍熱,乍有乍無,山瘴瘧方。

鯪鯉甲(十四枚) 鱉甲 烏賊骨(各一兩) 恆山(三兩) 附子(一枚)
上五味 咀,以酒三升漬一夕,發前稍稍啜飲勿絕吐之,兼以塗身,斷食,過時乃食 飲。

烏梅丸

治肝邪熱為瘧,令人顏色蒼蒼,氣息喘悶,戰掉狀如死者,或久熱勞微動如瘧,積年 不瘥方。

烏梅肉 蜀漆 鱉甲 葳蕤 知母 苦參(各一兩) 恆山(一兩半) 石膏(二兩) 香 豉(一合) 甘草 細辛(各十八銖)
上十一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丸,日再,飲服亦佳。

治心熱為瘧不止,或止後熱不歇,乍來乍去,令人心煩,甚欲飲清水反寒,多不甚熱者方︰

甘草(一兩) 蜀漆(三兩) 恆山 鱉甲(各四兩) 石膏(五兩) 香豉(一合) 梔 子烏 梅(各三十枚) 竹葉(切,二升)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恆山丸

治脾熱為瘧,或渴或不渴,熱氣內傷不泄,令人病寒,腹中痛,腸中鳴,汗恆山(三兩) 甘草(半兩) 知母 鱉甲(各一兩)
上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未發前酒服十丸,臨發時一服,正發時一服。

恆山湯

治肺熱痰聚胸中,來去不定轉而為瘧其狀令人心寒,甚則發熱,熱間則善驚,如有所見者方。

恆山(三兩) 甘草(半兩) 秫米(三百二十粒)
上三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至發時令三服盡。

又方 治腎熱發為瘧,令人淒淒然,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 然,身掉不定,手足寒方。

恆山(三兩) 烏梅(三七枚) 竹葉(切,一升) 香豉(八合) 蔥白(一握)
上五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至發令盡。

藜蘆丸

五臟並有瘧候,六腑則無,獨胃腑有之。胃腑瘧者,令人且病也,善飢而不能食,食 而支滿腹大治之方。

藜蘆 恆山 皂莢 牛膝(各一兩) 巴豆(三十枚)
上五味,先熬藜蘆、皂莢、色黃合搗為末,蜜和丸,如小豆大,旦服一丸,正發時一丸,一日勿飽食。(《肘後》無恆山、牛膝)

刺灸法

肝瘧刺足厥陰見血。心瘧刺手少陰。脾瘧刺足太陰。肺瘧刺手太陰陽明。腎瘧刺足少陰太陽。胃瘧刺足太陰陽明,橫脈出血。凡灸瘧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灸之,從頭項發者,於未發前預灸大椎尖頭,漸灸過時止。從腰脊發者灸腎俞百壯。從手臂發者灸三間。瘧灸上星及大椎至發時令滿百壯,灸艾柱如黍米粒,俗人不解,取穴務大柱也。覺小異即灸百會七 壯,若後更發又七壯,極難愈者不過三灸,以足踏地,以線圍足一匝,中折,從大椎向百會灸,線頭三七壯,炷如小豆狀。又灸風池二穴三壯。凡一切瘧無問遠近,正仰臥以線量兩乳間,中屈,從乳向下灸,度頭隨年壯,男左女右。五臟一切諸瘧灸尺澤七壯,穴在肘中約上動脈是也。諸瘧而脈不見者,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盡取之。瘧刺 足少陰血出愈。 瘧上星主之,穴在鼻中央直發際一寸陷容豆是也,灸七壯,先取,後 取天牖、風池。瘧日西而發者臨泣主之,穴在目 上入發際五分陷者,灸七壯。瘧實則腰背 痛,虛則鼽衄,飛揚主之,穴在外踝上七寸,灸七壯。瘧多汗腰痛不能俯仰,目如脫項如拔昆侖主之,穴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中,灸三壯。

禳瘧法

未發前抱大雄雞一頭著懷中,時時驚動令雞作聲立瘥。

治瘧符

瘧小兒父字石拔,母字石錘,某甲(著患瘧人姓名,)患瘧人竊讀之曰,一切天地山水 城 隍、日月五星皆敬灶君,今有一瘧鬼小兒罵灶君作黑面奴,若當不信,看文書急急如律令。

上件符必須真書,前後各留白紙一行,擬著灶君額上,瓦石壓之,不得壓字上,勿令人近符。若得專遣一人看符大好,亦勿令灰土敷符上,致使字不分明出見,著符次第如後。若 明日日出後發,須令人夜掃灶君前及額上,令淨至發,日旦,令患人整衣帽立灶前讀符,使人自讀必須分明,讀符勿錯一字,每一遍若別人讀一遍,患人跪一拜,又以手捉患人一度。

若患人自讀,自捉衣振云人姓某甲,如此是凡三遍讀三拜了,以淨瓦石壓兩角,字向上著灶 額上,勿令壓字上。若瘧日西發具如上法三遍讀符,至午時更三遍,讀如上法。如夜發,日暮更三遍讀並如上法,其灶作食亦得,勿使動此符。若有兩灶,大灶上著符,若有露地灶,屋裡灶上著,只有露灶依法著之,仍須手捉符,其符法如後。若有客患會須客經停過三度發三度委曲著符如上法,符亦云客姓名患瘧,乞拘錄瘧鬼小兒如下。凡治久患者,一著符一漸 瘥,亦可五度著符,如始可全瘥,又須手把符如下。

王良符,張季伯書之,急急如律令。

上王良符依法長卷兩手握,念佛端坐,如須行動檢校插著胸前,字頭向上。

上二符各依法一時用,不得闕一符。萬一不瘥,但得一發輕,後發日更讀即瘥,一一仔 細依法,若字參差即不瘥。

診溪毒証第十六

江東江南諸溪,源間有蟲,名短狐溪毒,亦名射工,其蟲無目,而利耳能聽,在山源 溪水中聞人聲,便以口中毒射人,故謂射工也。其蟲小毒輕者及相逐者,射著人影者,皆不即作瘡,先病寒熱,身不喜冷,體強筋急,頭痛目疼,張口欠咳嗽,呼吸悶亂,朝旦少蘇醒,晡夕輒複寒熱。或似傷寒發石散動,亦如中尸便不能語,病候如此,自非其土地人不常數行 山水中,不知其証,便謂是傷寒發石散動,作治乖僻毒盛發瘡,複疑是瘭疽,乃至吐下去血。

複恐

肝臟脈論第一

論曰︰夫人稟天地而生,故內有五臟六腑、精氣骨髓、筋脈;外有四肢九竅、皮毛爪齒、咽喉唇舌、肛門胞囊。以此總而成軀。故將息得理,則百脈安和;役用非宜,即為五勞、七 傷、六極之患。有方可救,雖病無他;無法可憑,奄然永往。所以此之中帙卷。卷皆備述五臟六腑等血脈根源,循環流注,與九竅應會處所。並論五臟六腑等輕重、大小、長短、闊狹、受盛多少。仍列對治方法,丸散酒煎湯膏摩熨及灸針孔穴並窮於此矣。其能留心於醫術者,可考而行之。其冷熱、虛實、風氣、準藥性而用之,則內外百 無所逃矣。凡五臟在天為五星,在地為五岳,約時為五行,在人為五藏,五藏者,精神魂魄意也。論陰陽,察虛實,知病源,用補瀉,應稟三百六十五節,終會通十二經焉。

論曰︰肝主魂,為郎官,隨神往來,謂之魂,魂者,肝之藏也。目者,肝之官,肝氣通 於目,目和則能辨五色矣;左目甲,右目乙,循環紫宮,榮華於爪;外主筋,內主血;肝重四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有六童子、三玉女守之;神名藍藍,主藏魂,號為魂臟,隨節應會。故云肝藏血,血舍魂,在氣為語,在液為淚;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肝氣虛則夢見園苑生草得其時,夢伏樹下不敢起;肝氣盛則夢怒,厥氣客於肝則夢山林樹木。

凡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凡肝臟象木,與膽合為腑,其經足厥陰,與少陽為表裡,其脈弦。相於冬,旺於春。春時萬物始生,其氣來濡而弱,寬而虛,故脈為弦,濡即不可發汗,弱則不可下,寬者開,開者通,通者利,故名曰寬而虛。

春脈如弦,春脈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濡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何如而反?其氣來實而弦,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兩脅 滿。肝脈來濡弱,招招如揭竿末梢曰平(《巢源》作綽綽如按琴瑟之弦,如揭長竿)。

春以胃真肝脈至內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巢源》作賾賾然),如按琴瑟弦(《巢源》作如新張弓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

肝藏血,血舍魂,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其精不守(一作狂妄不精,不敢正當人),令人陰縮而攣筋,兩脅肋骨舉(一作不舉),毛悴色夭死於秋。

足厥陰氣絕,則筋縮引卵與舌。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脈絡於舌本,故脈弗營則筋縮急,筋縮急則引卵與舌,故唇青舌卷,卵縮則筋先死,庚篤辛死,金勝木也。

肝死臟,浮之弱,按之中如索不來,或曲如蛇行者死。

春肝木旺,其脈弦細而長曰平,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肝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肝,子之乘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微澀而短(《千金翼》云微浮而短澀)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克木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肝,土 左手關上陰絕者,無肝脈也,若癃遺溺難言,脅下有邪氣,善吐,刺足少陽,治陽。

左手關上陰實者,肝實也。苦肉中痛,動善轉筋,吐,刺足厥陰治陰。

肝脈來濯濯如倚竿,如琴瑟弦,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脫精,五至死,六至命盡,足厥陰脈也。

肝脈急甚為惡言(一作妄言),微急為肥氣,在脅下如覆杯,緩甚為嘔,微緩為水瘕痺,大甚為內癰,善嘔衄,微大為肝痺縮,咳引少腹;小甚為多飲,微小為消癉,滑甚為頹疝,微滑為遺溺,澀甚為淡飲,微澀為瘈瘲 筋攣。

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其濡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溢入肌膚腸胃之外也(《素問》溢入作易入)。

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名曰肝痺。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

扁鵲云︰肝有病則目奪精,虛則寒,寒則陰氣壯,壯則夢山樹等,實則熱,熱則陽氣壯,壯則夢怒。

肝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志為怒,怒傷肝,精氣並於肝則憂,肝虛則恐,實則怒,怒而不已,亦生憂矣。

色主春,病變於色者,取之滎。

病先發於肝者,頭目眩,脅痛支滿;一日至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二日至胃而腹脹 ;三日至腎,少腹腰脊痛,脛酸;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病在肝,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

假令肝病,西行若食雞肉得之,當以秋時發病,以庚辛日也。

家有血腥死,女子見之以明要為災,不者,若感金銀物得之。

凡肝病之狀,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 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若欲治之,當取其經足厥陰與少陽,氣逆則頭目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

肝脈沉之而急,浮之亦然,苦脅痛有氣支滿引少腹而痛,時小便難,苦目眩頭痛,腰背痛,足為寒時癃,女人月事不來,時亡時有,得之少時有所墮墜。

肝病其色青,手足拘急,脅下苦滿,或時眩冒,其脈弦長,此為可治,宜服防風竹瀝湯、秦艽散。春當刺大敦,夏刺行間,冬刺曲泉,皆補之;季夏刺太沖,秋刺中,皆瀉之。

又當灸期門百壯,背第九椎五十壯。

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 善,節時腫,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補三裡以溫胃中,取血脈以散惡血,取耳間青脈以去其 。

凡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能下,積於左脅下,則傷肝。

肝中風者,頭目,兩脅痛,行常傴,令人嗜甘如阻婦狀。

肝中寒者,其人洗洗惡寒,翕翕發熱,面翕然赤,涔涔有汗,胸中煩熱。

肝中寒者,其人兩臂不舉,舌本(又作大)燥,善太息,胸中痛,不得轉側,時盜汗、咳,食已吐其汁。

肝主胸中,喘,怒罵,其脈沉,胸中又窒,欲令人推按之,有熱鼻窒。肝傷,其人脫肉 又臥口欲得張,時時手足青,目瞑,瞳仁痛,此為肝臟傷所致也。

肝水者,其人腹大不能自轉側,而脅下腹中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

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少腹。

肝著,其病患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

診得肝積,脈弦而細,兩脅下痛,邪氣走心下,足脛寒,脅痛引少腹,男子積疝,女子瘕淋,身無膏澤,善轉筋,爪甲枯黑,春瘥秋劇,色青也。

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如龜鱉狀,久久不愈,發咳逆 瘧連歲月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也?肺病傳肝,肝當傳脾,脾適以季夏旺,旺者不受邪,肝複欲 還肺,肺不肯受,因留結為積,故知肥氣以季夏得之。

肝病胸滿脅脹,善恚怒叫呼,身體有熱而複惡寒,四肢不舉,面白,身體滑,其脈當弦 長而急,今反短澀,其色當青而反白者,此是金之克木,襄公問扁鵲曰︰吾欲不診脈,察其音,觀其色,知其病生死,可得聞乎?答曰︰乃聖道 之大要,師所不傳,黃帝貴之,過於金玉。入門見病,觀其色、聞其呼吸,則知往來出入,吉凶之相。角音人者,主肝聲也,肝聲呼,其音琴,其志怒,其經足厥陰。厥逆少陽則營衛不通,陰陽交雜,陰氣外傷,陽氣內擊,擊則寒,寒則虛,虛則猝然喑啞不聲,此為厲風入肝,續命湯主之(方在第八卷中)。但踞坐不得低頭,面目青黑,四肢緩弱,遺矢便利,甚則不可治,賒則旬月之內,桂枝酒主之(方在第八卷中)。又呼而哭,哭而反吟,此為金克木,陰擊陽,陰氣起而陽氣伏,伏則實,實則熱,熱則喘,喘則逆,逆則悶,悶則恐畏,目視不明,語聲切急,謬說有人,此為邪熱傷肝,甚則不可治。若唇色雖青,向眼不應可治,地黃 煎主之(方在肝病為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者,烏梅丸主之(方在第十卷中)。若其人本來少於悲恚,忽爾嗔怒,出言反常、乍寬乍急,言未竟以手向眼,如有所畏,若不即病,禍必至矣,此肝病聲之候也。若其人虛,則為寒風所傷;若實,則為熱氣所損。陽則瀉之,陰則補之。

青為肝,肝合筋,青如翠羽者吉。肝主目,目是肝之餘,其人木形相比,於上角蒼色,小頭長面大肩,平背直身,小手足,有材好勞,心小力多,憂勞於事,耐春夏不耐秋冬,秋冬感而生病,足厥陰。佗佗然脅廣合堅脆傾正,則肝應之。正青色小理者,則肝小,小則臟安,無脅下之病;粗理者則肝大,大則虛,虛則寒,逼胃迫咽,善膈中,且脅下痛。廣脅反者則肝高,高則實,實則肝熱,上支賁加脅下急為息賁,合脅危(一作兔)。 者則肝下,下則逼胃,脅下空,空則易受邪。脅骨堅者,則肝堅,堅則臟安難傷;脅骨弱者,則肝脆,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脅腹好相者,則肝端正,端正則和利難傷;脅骨偏舉者則肝偏傾,偏傾則脅下偏痛。

凡人分部陷起者,必有病生。膽少陽為肝之部,而肝氣通於內外,部亦隨而應之。沉濁為內,浮清為外,若色從外走內者,病從外生,部處起;若色從內出外者,病從內生,部處陷。納病前治陰後治陽,外病前治陽後治陰。陽主外,陰主內,凡人死生休否,則臟神前變形於外,人肝前病,目則為之無色,若肝前死,目則為之脫精,若天中等分,墓色應之,必死不治。看應增損斟酌賒促,賒則不出四百日內,促則不延旬月之間,肝病少愈而猝死。何以知之?曰︰青白色如拇指大, 點見顏頰上,此必猝死。肝絕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目赤,但欲伏眠,視而不見人,汗出如水不止,(一日二日死。)面黑目青者不死,青如草滋死,吉凶之色在於分部。順順而見,青白入目必病,不出其年,若年上不應,三年之中,禍必應春、木、肝、脈、色青,主足少陽脈也,春取絡脈分肉,春者木始治,肝氣始生,肝氣急,其風疾,經脈常深,其氣少不能深入,故取絡脈分肉之間,其脈根本並在竅陰之間,應在窗籠之其筋,起於小趾次趾之上,結外踝,上循 外廉;結於膝外廉,其支者別起於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伏兔之上;後者結於尻,其直者上 乘季脅,上走腋前廉,挾於膺乳,結於缺盆;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巔上,下走頷上結於鼽,其支者結於目外 為外維。

其脈起於目銳,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銳 後。其支者別銳,下大迎,合手少陽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 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出小趾次趾之端。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之間,循大趾歧內出其端,還貫入爪甲,出三毛,合足厥陰為表裡。厥 寸,應在背俞,同會於手太陰。

其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是也,別走厥陰,下絡足趺。主肝生病,病實則膽熱,熱則厥,厥則陽病,陽脈反逆大於寸口一倍,病則胸中有熱,心脅頭頷痛,缺盆腋下腫,虛則膽寒,寒則痿, 則陰病,陰脈反小於寸口,病則胸中有寒,少氣口苦,身體無膏澤,外至 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若陰陽俱靜與其俱動,如引繩俱頓者病也(此盡是足少陽膽 經筋脈支別為病,今取足厥陰肝經附於後)。

足厥陰之脈起於大趾聚毛之際,上循足趺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 上內廉,循股陰入毛中,環陰器抵少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一本云其支者從少腹與太陰少陽結於腰髁下第三第四骨空中);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複從肝別貫膈,上注肺中。是動則病 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 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干,面塵脫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 逆,洞泄狐疝,遺溺閉癃。盛者則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上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循經上睪結於莖。其病氣逆 則睪腫猝疝,實則挺長熱,虛則暴癢,取之所別。足厥陰之筋,起於大趾之上,上結於內踝之前,上循 上結內輔之下上,循陰股結於陰器,結絡諸筋。

春三月者,主肝膽青筋牽病也,其源從少陰而涉足少陽,少陽之氣始發,少陰之氣始衰,陰陽怫鬱於腠理,皮毛之病俱生,表裡之 因起,從少陽發動反少陰,氣則臟腑受癘而生,其病相反。若腑虛則為陰邪所傷,腰背強急,腳縮不伸, 中欲折,目中生花,若臟實則為 陽毒所損,澀澀前寒而後熱,頸外雙筋牽不得屈伸,頸直背強,眼赤黃,若欲轉動稱身回側,故曰青筋牽病(方在傷寒上卷)。

扁鵲曰︰灸肝肺二俞,主治丹毒牽病,當依源處治,調其陽,理其陰,臟腑之疾不生矣。

肝虛實第二

(脈四條,方十一首,灸法一首) 肝實熱︰

左手關上脈陰實者,足厥陰經也,病苦心下堅滿,常兩脅痛,息忿忿如怒狀,名曰肝實 熱也。

治肝實熱,陽氣伏邪熱,喘逆悶恐,目視物無明,狂悸非意而言,竹瀝泄熱湯方。

竹瀝(一升) 麻黃(三分) 石膏(八分) 生薑 芍藥(各四分) 大青 梔子仁 升 麻 茯苓 玄參 知母(各三分) 生葛(八分)
上十二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下竹瀝,煮兩三沸,分三服。須利,下芒硝三分,去芍藥,加生地黃五分(《刪繁方》無石膏、生薑、芍

前胡湯方

治肝實熱、目痛、胸滿、氣急塞,瀉肝。

前胡 秦皮 細辛 梔子仁 黃芩 升麻 蕤仁 決明子(各三兩) 苦竹葉(切,一升) 車前葉(切,一升) 芒硝(三兩)
上十一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消,分三服。(又一方有柴胡三兩,共十二味。

>防風煮散方

治肝實熱,夢怒虛驚。

防風 茯苓 葳蕤 白朮 橘皮 丹參(各一兩三分) 細辛(二兩) 甘草(一兩) 升 麻黃芩(各一兩半) 大棗(三七枚) 射干(一兩) 酸棗仁(三分)
上十三味治下篩,為粗散,以方寸兩匕帛裹,以井花水二升煮,時時動裹子,煎取一升,分服之,日二。

>遠志煮散方

治肝邪熱,出言反常,乍寬乍急。

遠志 射干 杏仁 大青(各一兩半) 茯神 葛根 甘草 麥門冬(各一兩) 芍藥(二兩
上十三味治下篩,為粗散,以水二升五合煮竹葉一升,取汁用煮藥一匕半,煎取八合 為一服,日二。以綿裹散煮之。

>地黃煎方

治邪熱傷肝,好生悲怒,所作不定、自驚恐。

生地黃 淡竹葉 生薑 車前草 干藍(各切一升) 丹參 玄參(各四兩) 茯苓(二兩) 石膏(五兩) 赤蜜(一升)
上十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停冷,下蜜 肝膽俱實︰

左手關上脈陰陽俱實者,足厥陰與少陽經俱實也,病苦胃脹嘔逆,食不消,名曰肝膽俱 實 肝虛寒︰

左手關上脈陰虛者,足厥陰經也,病苦脅下堅、寒熱,腹滿、不欲飲食,腹脹悒悒不樂,婦人月經不利,腰腹痛,名曰肝虛寒也。

>補肝湯方

治肝氣不足,兩脅下滿,筋急不得大息,四肢厥冷,發搶心腹痛,目不明了,及婦人心痛,乳癰,膝熱,消渴,爪甲枯,口面青者。

甘草 桂心 山茱萸(各一兩(《千金翼》作烏頭) 細辛 桃仁(《千金翼》作蕤仁) 柏 子仁 茯苓 防風(各二兩) 大棗(二十四枚)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五升,去滓,分三服。

>補肝散

治左脅偏痛久,宿食不消,並目□□昏,風淚出,見物不審,而逆風寒偏甚,消 食破氣止淚方。

山茱萸 桂心 薯蕷 天雄 茯苓 人參(各五分) 川芎 白朮 獨活 五加皮 大黃 (各七分) 防風 乾薑 丹參 濃朴 細辛 桔梗(各一兩半) 甘菊花 甘草(各一兩) 貫 眾(半兩) 橘皮(三分) 陳麥曲 大麥 (各一升)
上二十三味治下篩,酒下方寸匕,日二,若食不消,食後服;若止痛,食前服之。

>補肝酒

治肝虛寒,或高風眼淚等雜病,釀松膏酒方。

松脂十斤細銼,以水淹浸一周日,煮之,細細接取上膏,水竭,更添之,脂盡更水煮如前,煙盡去,火停冷,脂當沉下,取一斤,釀米一石、水七斗、好曲末二斗,如家常釀酒法,仍冷下飯,封一百日,脂、米、曲並消盡,酒香滿一室,細細飲之

又方 取枸杞子搗碎,先納絹袋中,率一斗枸杞子、二斗酒漬訖,密封泥瓮勿泄,曝乾,天

>防風補煎方

治肝虛寒,目□□視物不明,諦視生花。

防風 細辛 川芎 白蘚皮 獨活 甘草(各三兩) 橘皮(二兩) 大棗(三七枚) 甘 竹 葉(
上十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九味,取四升去滓,下蜜更煎兩沸,分四服,日三夜 一,若五六月以燥器貯,冷水藏之。

>檳榔湯方

治肝虛寒,脅下痛、脹滿氣急,目昏濁、視物不明。

檳榔(二十四枚) 母薑(七兩) 附子(七枚) 茯苓 橘皮 桂心(各三兩) 桔 梗白朮 (各四兩) 吳茱萸(五兩)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若氣喘者,加川芎三兩,半夏四兩,甘草二兩。

肝虛目不明,灸肝俞二百壯,小兒斟酌可灸三七壯。

肝膽俱虛︰

左手關上脈陰陽俱虛者,足厥陰與少陽經俱虛也,病如恍惚,尸厥不知人,妄見,少氣不能言,時時自驚,名曰肝膽俱虛也。

肝勞第三

(論一首,方二首) 論曰︰肝勞病者,補心氣以益之,心旺則感於肝矣。人逆春氣則足少陽不生,而肝氣納 變,順之則生,逆之則死,順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關格,病則生矣。

豬膏酒方

治肝勞虛寒,關格勞澀,閉塞不通,毛悴色夭。

豬膏 薑汁(各四升)
上二味,以微火煎取三升,下酒五合和煎,分為三服。

虎骨酒補方

治肝虛寒勞損,口苦,關節骨疼痛,筋攣縮,煩悶。

虎骨一升(炙焦,碎如雀頭) 丹參(八兩) 乾地黃(七兩) 地骨皮 乾薑 川芎 (各四兩) 豬椒根 白朮 五加皮 枳實(各五兩)
上十味 咀,絹袋盛,以酒四斗浸四日,初服六七合,漸加至一升,日再服。

筋極第四

(論三首,方七首,灸法七首) 論曰︰夫六極者,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咽,風氣應於肝,雷氣動於心,穀氣感於脾,雨氣潤於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所以竅應於五臟,五臟邪傷,則六腑 生極,故曰五臟六極也。

論曰︰凡筋極者主肝也,肝應筋,筋與肝合,肝有病從筋生。又曰︰以春遇病為筋痺,筋痺不已,複感於邪,內舍於肝,則陽氣入於內,陰氣出於外,若陰氣外出,出則虛,虛則筋虛,筋虛則善悲,色青蒼白見於目下,若傷寒則筋不能動,十指爪皆痛,數好轉筋,其源 以春甲乙日得之傷風,風在筋為肝虛風也。若陽氣內發,發則實,實則筋實,筋實則善怒,嗌干傷熱則咳,咳則脅下痛不能轉側,又腳下滿痛,故曰肝實風也。然則因其輕而揚之,因 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善治病者,病在皮 毛、肌膚、筋脈而治之,次治六腑,若至五臟則半死矣。

扁鵲云︰筋絕不治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黑,呼罵口不息,筋應足厥陰,足厥 陰氣絕,則筋縮引卵與舌,筋先死矣。

治筋實極則咳,咳則兩脅下縮痛,痛甚則不可轉動,橘皮通氣湯方。

橘皮(四兩) 白朮 石膏(各五兩) 細辛 當歸 桂心 茯苓(各二兩) 香豉(一升)上八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治筋實極,則兩腳下滿,滿而痛,不得遠行,腳心如割,筋斷折痛不可忍,丹參煮散方 丹參(三兩) 川芎 杜仲 續斷 地骨皮(各二兩) 當歸 通草 乾地黃 麥門冬 升 麻禹余糧 麻黃(各一兩十八銖) 牛膝(二兩六銖) 生薑(切,炒取焦乾) 牡蠣(各二兩)
上十七味治下篩,為粗散,以絹袋子盛散二方寸匕,以井花水二升煮,數動袋子,煮取 一升,頓服,日二。

治筋實極,手足爪甲或青或黃、或黑烏黯,四肢筋急煩滿,地黃煎方。

生地黃汁(三升) 生葛汁 生玄參汁(各一升) 大黃 升麻(各二兩) 梔子仁 麻黃 犀角(各三兩) 石膏(五兩) 芍藥(四兩)
上十味 咀,以水七升煮七物,取二升,去滓,下地黃汁,煎一兩沸,次下葛汁等,煎 取三升,分三服,日再。

治筋虛極、筋痺,好悲思,顏色蒼白,四肢噓吸,腳手拘攣,伸動縮急,腹中轉痛,五加酒方。

五加皮(一斤) 枳刺(二升) 大麻仁(三升) 豬椒根皮 丹參(各八兩) 桂心 當 歸甘草(各三兩) 天雄 秦椒 白蘚 通草(各四兩) 乾薑(五兩) 薏苡仁(半升) 川芎(五
上十五味 咀,以絹袋盛,清酒四斗漬,春夏四日,秋冬六七日。初服六七合,稍稍加,以知為度。

治筋虛極,則筋不能轉,十指爪皆痛,數轉筋,或交接過度,或病未平複交接,傷氣,內筋絕,舌卷唇青,引卵縮, 脈疼急,腹中絞痛,或便欲絕,不能飲食,人參酒方。

人參 防風 茯苓 細辛 秦椒 黃耆 當歸 牛膝 桔梗(各一兩半) 乾地黃 丹參 棗(三十枚) 五加皮(一升) 生薑(切,炒乾) 烏麻(碎)(各
上二十二味 咀,鐘乳別以小袋子盛,以清酒二斗半浸五宿,溫服三合,日再,無所聞,隨意增進。(一本無烏麻,用杜仲二兩半。

治交接損,卵縮筋攣方。

燒婦人月經衣灰,服方寸匕。

治筋絕方 熬蟹腦足髓納瘡中,筋即續。

勞冷氣逆,腰髖冷痺,腳屈伸難,灸陽蹺一百壯,在外踝下容爪。

腰背不便,轉筋急痺筋攣,灸第二十一椎,隨年壯。

轉筋,十指筋攣急,不得屈伸,灸腳外踝骨上七壯。

失精筋攣,陰縮入腹,相引痛,灸中封五十壯,在內踝前筋裡宛宛中。

失精筋攣,陰縮入腹,相引痛,灸下滿各五十壯,老人加之,小兒隨年壯。又云,此二穴,喉腫厥逆,五臟所苦,鼓脹,並悉主之。

轉筋脛骨痛不可忍,灸屈膝下廉橫筋上三壯。

腹脹轉筋,灸臍上一寸二十壯。

堅症積聚第五

(論一首,方四十四首,灸法六首) 論曰︰病有積有聚,何以別之?答曰︰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故積者,五臟之所生;聚者,六腑之所成。

故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一作病)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已。

聚 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謂之聚也。故以是別知積聚也。

經絡受病,入於腸胃,五臟積聚,發伏梁、息賁、肥氣、痞氣、奔豚。積聚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曰︰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止乃成積。人之善病腸中積者,何以候之?曰︰

皮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如此則腸胃傷惡,惡則邪氣留止積聚,乃作腸胃之積。寒溫不次,邪氣稍止,至其蓄積留止,大聚乃起病。有身體腰、髀、股、 皆腫,環臍而痛,是為 何病?曰︰病名伏梁,此風根也。不可動,動之為水溺澀之病。少腹盛,左右上下皆有根者,伏梁也,裹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此下則因陰,必下膿血,上則迫 胃脘生(王冰云當作出)膈,挾胃脘內癰,此久病也,難療。居臍上為逆,慎勿動,亟奪其氣溢於大腸

三台丸

治五臟寒熱積聚,臚脹腸鳴而噫,食不生肌膚,甚者嘔逆,若傷寒寒瘧已愈,令不複發,食後服五丸,飲多者吞十丸,常服令人大小便調和,長肌肉方。

大黃(熬) 前胡(各二兩) 硝石 葶藶 杏仁(各一升) 濃朴 附子 細辛 半夏(各一兩) 茯苓(半兩)
上十味,末之,蜜和,搗五千杵,服如梧子五丸,稍加至十丸,以知為度。

五石烏頭丸方

治男子女人百病虛弱勞冷,宿寒久癖,及症瘕積聚,或嘔逆不下食,並風濕諸病,無不治之者。

鐘乳(煉) 紫石英 硫黃 赤石脂 礬石 枳實 甘草 白朮 紫菀 山茱萸 防風白薇 桔梗 天雄 皂莢 細辛 蓯蓉 人參 附子 藜蘆(各一兩六銖) 乾薑 吳茱萸 蜀椒 桂心 麥門冬(各二兩半) 烏頭(三兩) 濃朴 遠志 茯苓(各一兩半) 當歸(二兩) 棗
上三十二味末之,蜜和,搗五千杵,酒服如梧子十丸,日三,稍加之。

烏頭丸方

治男子女人寒冷,腹內積聚,邪氣往來,厥逆搶心,心痛痺悶。吐下不止,婦人產後羸 瘦。

烏頭(十五枚) 吳茱萸 蜀椒 乾薑 桂心(各二兩半) 前胡 細辛 人參 川芎 白朮(各一兩六銖) 皂莢 紫菀 白薇 芍藥(各十八銖) 乾地黃(一兩半)
上十五味末之,蜜丸,酒下如梧子十丸,日三,稍加之,以知為度。

治心腹疝瘕,脅下及小腹滿,堅痛有積,寒氣入腹,使人腹中冷,發甚則上搶心氣滿,食飲喜嘔方。

大黃 茯苓(各一兩半) 吳茱萸 桂心 黃芩 細辛 人參 蜀椒 乾薑(各一兩六 銖) 牡丹 甘草 川芎 蓯蓉 蟲(各十八銖) 芍藥 防葵 虻蟲 濃朴 半夏(各一兩) 男髮灰(半兩)
上二十味,末之,以蜜丸,服如梧子五丸,日再,漸加之。

恆山丸

治脅下邪氣積聚,往來寒熱如溫瘧方。

恆山 蜀漆 白薇 桂心 甲 白朮 附子 鱉甲 蟲 貝齒(各一兩半) 蜚虻 (
上十一味,末之,蜜丸如梧子,以米汁服五丸,日三。

又方 蒸鼠壤土熨之,冷即易,腹中切痛,炒鹽半升令焦,納湯中飲之,大吐瘥。若手 足痛者,燒青布,納小口器中,熏痛處。

神明度命丸

治久患腹內積聚,大小便不通,氣上搶心,腹中脹滿,逆害飲食,服之甚 大黃 芍藥(各二兩)
上二味,末之,蜜丸,服如梧子四丸,日三,不知,可加至六七丸,以知為度。

治萬病積聚方 七八月收蒺藜子,不限多少,以水煮過熟,取滓曝令乾,搗篩,蜜丸,酒服如梧子七丸,以知為度。其汁煎如飴服之。

陷胸湯方

治胸中心下結積,食飲不消。

大黃 栝蔞實 黃連(各二兩) 甘遂(一兩)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

太一神明陷冰丸

治諸疾,破積聚,心下支滿,寒熱鬼注,長病咳逆唾噫,辟除眾惡,殺鬼逐邪氣,鬼擊 客忤中惡,胸中結氣、咽中閉塞,有進有退,繞臍惻惻,隨上下按之挑手,心中慍慍,如有蟲狀,毒注相染滅門方。

雄黃(油煮一日) 丹砂 石 當歸 大黃(各二兩) 巴豆(一兩) 芫青(五枚) 桂心(三兩) 真珠 附子(各一兩半) 蜈蚣(一枚) 烏頭(八枚) 犀角 鬼臼 射罔 黎 蘆(各一兩) 麝香 牛黃 人參(各半兩) 杏仁(四十枚) 蜥蜴(一枚) 斑蝥(七枚) 樗 雞(三七 枚) 地膽(三七枚)
上二十四味,末之,蜜和,搗三萬杵,丸如小豆先食飲,服二丸,日二,不知,稍加 之,以藥二丸安門戶上,令眾惡不近,傷寒服之無不即瘥。若至病家及視病患,夜行獨宿,服二丸,眾惡不敢近。(此方與第十七卷尸疰篇方重)

蜥蜴丸

治症堅水腫、蜚尸、遁尸、百注、尸注、骨血相注。惡氣鬼忤,蠱毒、邪氣往來,夢寤 存亡,留飲結積,虎野狼所嚙, 犬所咋,鴆毒入人五臟,服藥已消殺其毒,食不消,婦人邪 鬼忤,亦能遣之方。

蜥蜴(二枚) 蜈蚣(二枚) 地膽(五十枚) 蟲(三十枚) 杏仁(三十枚) 蜣 螂(十四枚) 虻蟲(三十枚) 朴硝(一兩十八銖) 澤漆 桃奴 犀角 鬼督郵 桑赤雞(各十八銖) 芍藥 虎骨(各一兩半) 甘草(一兩) 巴豆(一兩十八銖) 款冬花(十八銖) 甘遂 (一兩六 銖) 乾薑(一兩)
上二十味,末之,別製巴豆、杏仁如膏,納藥末研調,下蜜,搗二萬杵,丸如麻子。先 食飲,服三丸,日一,不知加之。不敢吐下者,一丸,日一服。有人風冷注,癖堅二十年者得瘥。(此方與第十七

大五明野狼毒丸

治堅癖痞在人胸脅,或在心腹方。

野狼毒 乾地黃(各四兩) 附子 大黃 蓯蓉 人參 當歸(各一兩) 半夏(二兩) 乾薑 朴防己旋複花(各半兩) 巴豆(二十四枚) 杏仁(三十枚)
上二十一味,末之,蜜和,服如梧子二丸,日二夜一,以知為度。

小野狼毒丸

治病與前同方。

野狼毒(三兩) 旋複花(二兩) 附子 半夏 白附子 茹(各二兩)
上六味,末之,蜜和,搗五千杵,飲服如梧子三丸,加至十丸,日三。(《肘後方》無 半夏、白附子、 茹,只三味)。

野狼毒丸

治堅癖方 野狼毒(五兩) 半夏 杏仁(各三兩) 桂心(四兩) 附子 蜀椒 細辛(各二兩)
上七味,末之,別搗杏仁蜜和飲服,如大豆二丸。

甘遂湯方

治暴堅久痞腹有堅。

甘遂 黃芩 芒硝 桂心 細辛(各一兩) 大黃(三兩)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治卒暴症,腹中有物堅如石,痛如斫刺,晝夜啼呼,不治,百日必死方。

牛膝二斤 咀,曝之令乾,以酒一斗浸之,密塞器口,煎取半,服半升,一服便吐去宿 食,神效。

治卒暴症方。

取商陸根搗碎,蒸之,以新布籍腹上,以藥鋪著布上,以衣物覆其上,冷複易之,數日用之,旦夕勿息。

又方 蒜(十片,取五月五日戶上者,去皮) 桂(一尺二寸) 灶中黃土(如雞子大一枚)
上三味合搗,以淳苦酒和,塗布上以掩病處,不過三日消。凡蒜亦佳(《肘後方》不用

野葛膏

治暴症方。

野葛(一尺) 當歸 附子 雄黃(油煮一日) 細辛(各一兩) 烏頭(二兩) 巴 豆(一百枚) 蜀椒(半兩)
上八味 咀,以大醋浸一宿,豬膏二斤煎附子色黃,去滓,納雄黃粉,攪至凝,敷布上,以掩症上,複以油重布上,複安十重紙

硝石大丸

治十二症瘕,及婦人帶下,絕產無子,並欲服寒食散而腹中有症瘕實者,當先服大丸下之,硝石(六兩,朴硝亦得) 大黃(八兩) 人參 甘草(各二兩)
上四味,末之,以三年苦酒三升,置銅器中,以竹箸柱器中。一升作一刻,凡三升作三刻,以置火上,先納大黃,常攪不息,使微沸盡一刻,乃納餘藥,又盡一刻,有餘一刻,極 微火使可丸,如雞子中黃。欲合藥,當先齋戒一宿,勿令小兒、女人、奴婢等見之。欲下病 者,用二丸。若不能服大丸者,可分作小丸,不可過四丸也。欲令大不欲令細,能不分為善。

若人羸者可少食,強者不須食,二十日五度服。其和調半日乃下。若婦人服之下者,或如雞 肝,或如米汁,正赤黑,或一升或三升。下後慎風冷,作一杯粥食之,然後作羹,自養如產婦法,六月則有子,禁生魚、豬肉、辛菜,若寒食散者自如藥法,不與此同日一服。

土瓜丸

治諸臟寒氣積聚,煩滿熱飲食,中蠱毒,或食生物,及水中蠱卵生,入腹而成蟲蛇,若 為魚鱉留飲宿食;婦人產瘕,帶下百病,陰陽不通利,大小便不節,絕傷墮落,寒熱交結,唇口焦黑,身體消瘦,嗜臥少食、多魘,產乳胞中餘疾,股裡熱,心腹中急結,痛引陰中方。

土瓜根(末) 桔梗(末各半升) 大黃(一斤蒸二升米下,曝乾) 杏仁(一升)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空腹飲服三丸,日三,不知加之,以知為度。

治凡所食不消方 取其餘類燒作末,酒服方寸匕,便吐去宿食即瘥。有食桃不消作病者,以時無桃,就樹 間得槁桃燒服之,登時吐,病出,甚良。

治猝食不消,欲成症積方。

煎艾汁如飴,取半升一服之,便刺吐去宿食,神良(《今古錄驗方》白艾五尺圍一束,薏苡根一大把,二味煎)。

治食魚肉等成症結在腹內,並諸毒瓦斯方。

狗屎五升,燒末,綿裹之,以酒一斗浸再宿,濾取清,分十服,日三服,三日使盡,隨 所食症結即便出矣。

治雜中食瘀實不消,心腹堅痛者方。

以水三升煮白鹽一升,令消,分三服,刺吐去食也,並治暴症。

治症堅,心下有物大如杯,不得食,食則腹滿、心腹絞痛方。

葶藶子 大黃(各二兩) 澤漆(四兩)
上三味,末之,別研葶藶為膏,下二味搗五百杵,入蜜,更搗千杵,服如梧子五丸,不知加之,日三服。

治少腹堅大如盤,胸中脹,食不消,婦人瘦瘠者方。

暖水服髮灰一方寸匕,日再服,並灸肋端。

又方 飲服上好曲末方寸匕,日三瘥。又灸三焦俞,隨年壯。

治伏梁氣方 白馬尿銅器中承取,旦旦服一升。

治症瘕方 槲樹白皮煎令可丸,服之,取知病動若下減之。

治患症結病及爪病似爪形、日月形,或在臍左右,或在臍上下,若鱉在左右脅下,或當 心如合子大,複有手腳。治之法先針其足,以椒熨之方。

取一新盆子受一斗者,盆底鑽一百二十孔,孔上著椒三合,上著一重紙,紙上著冷灰一升,灰上著熱灰半升,上著剛炭火一斤,經一食頃,盆底熱徹,當病上,初安氈一重,即安 火盆,火盆大熱,以漸更加一重,若火更熱不可忍,加至三重,暫歇,食一口冷凍飲料,還上火,消二分許即停,經三日勿著,及至七日決得頓瘥,然後食美食自補。若小不瘥,作露宿丸服之(方在第十六卷中)。

治腹中積症方 葶藶子一升(熬),酒五升浸七日,服三合,日三。

治蛇症方 白馬尾切長五分,以酒服方寸匕,大者自出。更服二分者一方寸匕,中者亦出。更服三分者一方寸匕,小者複出。不可頓作一服,殺人。(馬尾,一本作馬毛)。

大黃湯方

治蛇症 大黃 茯苓(各半兩一本作黃芩) 烏賊骨(二枚) 皂莢(六枚如豬牙者) 甘草(如指大者一尺) 芒硝(如雞子一枚)
上六味 咀。以水六升煮三沸,去滓,納硝,適寒溫,盡服之,十日一劑,作如上法,欲服之,宿無食,平旦服,當下病根也。

治鱉症腹堅硬腫起大如盤,睡臥不得方。

取藍一斤,搗,水三升,絞取汁,服一升,日二。

又方 蒴 根白皮一握,研取汁,以水和,頓服之。

又方 白馬尿一升,雞子三枚,取白合,煎取二合,空腹頓服之,不移時當吐病出。

治食中得病,為鱉症在心下,堅強方。

雞屎一升,炒令黃,取五合,以酒一升浸,更取半,搗為末,以所浸酒服方寸匕,日二,三日中作一劑。

治蛟龍病,開皇六年三月八日,有人食芹得之,其人病發似癲癇,面色青黃,因食寒食 餳過多,便吐出蛟龍,有頭及尾。從茲有人患此疾,令服寒食餳三斗,大驗。

山野人有嚙虱,在腹生長為虱症病,治之方。

故敗篦子(一枚) 故敗梳(一枚)
上二物各破為兩份,各取一份燒為末,又取一份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以服前燒末,頓 服須斯出矣。

治米症常欲食米,若不得米則胸中清水出方。

雞屎(一升) 白米(五合)
上二味合炒,令米焦,搗末,以水二升,頓服取盡,須臾吐出病如研米。若無米當出痰,永憎米,不複食。

治肉症思肉不已,食訖複思者方。

空腹飲白馬尿三升,吐肉出,肉不出必死。

治發症,由人因食而入,久即胸間如有蟲,上下去來,惟欲飲油,一日之中乃至三二升,不欲飲食者方。

油一升,以香澤煎之,大 勞貯之,安病患頭邊。令口鼻臨油上,勿令得飲,敷鼻面 令有香氣,當叫喚取飲,不得與之,必當疲極大睡,其發症當從口出飲油,人專守視之,並置鍛石一裹,見症出,以灰粉手捉症抽出,須臾抽盡,即是發也。初從腹中出,形如不流水中濃菜,隨發長短,形亦如之。

又方 酒三升,煮豬脂二升,三沸,一服一升,日二,白馬尿服之亦佳。無馬,白牛亦 得。

症瘕,灸內踝後宛宛中隨年壯,又灸氣海百壯。

久冷,及婦人症瘕,腸鳴泄利,繞臍絞痛,灸天樞百壯,三報之,萬勿針。穴在挾臍兩邊各二寸。

積聚堅滿,灸脾募百壯,穴在章門季肋端。

心下堅,積聚冷脹,灸上脘百壯,三報之。穴在巨闕下一寸許。

積聚堅大如盤,冷脹,灸胃脘二百壯,三報之,穴在巨闕下二寸。

(凡八類)

心臟脈論第一

(論一首) 論曰︰心主神。神者,五臟專精之本也。為帝王監領四方,夏旺七十二日,位在南方,離宮火也。有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所以任物謂之心神者,心之藏也。舌者,心之官。故心氣通於舌,舌和則能審五味矣。心在竅為耳。夫心者火也,腎者水也,水火相濟,心氣通於舌,舌非竅也。其通於竅者,寄見於耳,左耳丙,右耳丁,循環炎宮,上出唇口知味,榮華於耳外主血,內主五音。心重十二兩,中有三毛七孔,盛精汁三合,神名 藏神,號五神居,隨節應會,故云心藏脈。脈舍神,在氣為吞,在液為汗。心氣虛則悲不已,實則笑不休。心氣虛則夢救火,陽物得其時則夢燔灼。心氣盛則夢喜笑及恐畏,厥氣客於心,則夢丘山煙火。凡心臟象火,與小腸合為腑,其經手少陰,與太陽為表裡。其脈洪,相於春,旺於夏,夏時萬物洪盛,垂枝布葉皆下垂如曲,故名曰鉤。心脈洪大而長,洪則衛氣實,實則氣無從出,大則營氣萌,萌洪相薄可以發汗,故名曰長。長洪相得,即引水漿溉灌 經絡,津液皮膚。太陽洪大皆是母軀,幸得戊己,用牢根株,陽氣上出汗見於頭,五內乾枯,胞夏脈如鉤,夏脈心也,南方火出,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 者病何如而反,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表。其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內。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

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曰平。夏以胃氣為本,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心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心死。

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夏胃微鉤曰平,鉤多胃 少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胃,而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心藏脈,脈舍神,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目 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 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少陰者,心脈也。心者,脈之合也。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 則發色不澤,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篤癸死,水勝火也。

心死臟浮之實如豆麻擊手,按之益躁,疾者死。夏心火旺,其脈浮大而散(一作洪)曰 平,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心,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心,子之乘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心,水之克火,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心,金之凌火,為微邪雖病即瘥,腎乘心必癃。

左手關前寸口陰絕者,無心脈也。若心下熱痛,掌中熱,時時善嘔,口中傷爛,剌手少 陽治陽。左手關前寸口陰實者,心實也。是心下有水氣,憂恚發之,剌手心主治陰。

心脈來累累如貫珠滑利,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脫精,五至死,六至命盡,手 少陰脈也。

心脈急甚為瘈瘲,微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緩甚為狂笑,微緩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有時唾血。大甚為喉介,微大為心痺引背,善淚出,小甚為善噦,微小為消癉。滑甚為善渴,微滑為心疝引臍,少腹鳴。澀甚為喑,微澀為血溢維厥耳鳴癲疾。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濡而散者,當病消渴自已(渴一作環)。

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心痺,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扁鵲曰︰心有病則口生瘡腐爛。

心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志為喜,喜傷心,精氣並於心則喜,心虛則悲,悲則憂,實則笑,笑則喜。

時主夏病者,時間時甚,知其源,取其輸,觀其應,審其害。

病先發於心者,心痛一日之肺喘咳,三日之肝脅痛支滿,五日之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三日不已,死於冬半夜,夏日中。

病在心,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

假令心病北行若食豚魚得之,不者,當以冬時發,得病以壬癸日也。

凡心病之狀,胸內痛,脅支滿,兩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 下與腰背相引而痛,取其經手少陰太陽,舌下血者,其變病刺 中血者。

心脈沉之小而緊,浮之不喘,苦心下聚氣而痛,食不下,喜咽唾,時手足熱煩滿,時忘 不樂,喜太息,得之憂思。

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氣,手掌煩熱,或啼笑罵詈,悲思愁慮,面赤身熱,其脈實大而數,此為可治,宜服(闕宜服者藥)。春當刺中沖,夏刺勞宮,季夏刺大陵,皆補之;秋刺間 使,冬刺曲澤,皆瀉之(此是手心主心包經絡)。又當灸巨闕五十壯,背第五椎百壯。

邪在心,則病心痛善悲,時眩仆視有餘,不足而調之其俞。

憂愁思慮則傷心,心傷則苦驚,喜忘善怒。

心中風者,翕翕發熱,不能起,心中飢餓,欲食食則嘔。

心中寒者,其人病心如啖蒜齏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如蠱注,其脈浮者,自吐乃愈。

心傷,其人勞倦,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徹背,自煩發熱,當臍跳手,其脈弦,此為心臟傷所致也。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屬於心,心氣虛者,其人即畏,合目欲眠,夢 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即為癲。陽氣衰者,即為狂。五臟者魂魄宅舍,精 神之依托也。魂魄飛揚者,其五臟空虛也,即邪神居之,神靈所使鬼而下之。脈短而微,其臟不足,則魂魄不安。魂屬於肝,魄屬於肺,肺主津液,即為涕泣出。肺氣衰者即泣出,肝 氣衰者魂則不安。肝主善怒其聲呼。

心水者,其人體腫(一作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陰大腫。

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心腹痛懊惱發作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作,心腹中熱,善渴涎出者,是蛔咬也。以手 聚而堅持之,無令得移,以大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腸中有蟲蛔咬,皆不可取以小針。

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

凡心脈急,名曰心疝。小腹當有形,其以心為牡藏,小腸為之使,故小腹當有形。

診得心積沉而芤時,上下無常處,病胸滿悸,腹中熱,面赤咽乾,心煩,掌中熱,甚則唾血。身瘈瘲 主血厥,夏瘥冬劇,色赤也。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於臍上,上至心,大如臂,久久不愈。病煩心心痛,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也?腎病傳心,心當傳肺,肺適以秋旺,旺者不受邪。心複欲還腎,腎不肯受,因 留結為積,故知伏梁以秋得之。

心病煩悶,少氣大熱,熱上湯心,嘔咳吐逆,狂語,汗出如珠,身體厥冷,其脈當浮,今反沉濡而滑,其色當赤而反黑者,此是水之克火,為木逆,十死不治。

徵音人者,主心聲也,心聲笑其音竽,其志喜,其經手少陰,厥逆太陽則營衛不通,陰陽反錯。陽氣外擊,陰氣內傷,傷則寒,寒則虛,虛則驚掣心悸,定心湯主之(方見十四卷)。

語聲前寬後急,後聲不續,前混後濁,口 冒昧,好自笑,此為厲風入心,荊瀝湯主之(方 見前第八卷)。心虛風寒,半身不遂,骨節離解,緩弱不收,便利無度,口面 斜,薑附湯 主之(方見前第八卷)。此病不盈旬日,宜急治之。又笑而呻,呻而反憂,此為水克火,陰擊 陽,陰起而陽伏,伏則實,實則傷熱,熱則狂,悶亂冒昧,言多謬誤,不可采聽,此心已傷。

若其人口唇正 心病為虐者,令人心煩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方見前第十卷)。若其人本來心性和雅,而忽弊急反於常,白朮酒主之(方見前第八卷)。或言未竟便住,以手剔腳爪,此 人必死。禍雖未及,名曰行尸,此心病,聲之候也,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不可治者,明而察 之。

赤為心,心合脈赤如雞冠者吉。心主舌,舌是心之餘,其人火形相比於上徵赤色,廣 KT兌面小頭,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行搖肩背,肉滿有氣輕財,少信多慮,見事 明了,好顧急心,不壽暴死。耐春夏,不耐秋冬,感而生病,主手少陰竅竅然, 長短傾正則心應之,正赤色小理者則心小,小則邪弗能傷,易傷以憂。粗理者則心大,大則虛,虛則寒,寒則憂不能傷,易傷於邪,無 者則心高,高則實,實則熱,熱則滿於肺中,悶而善忘,難開以言。 小短舉者則心下,下則臟外,易傷於寒,易恐以言。 長者則心堅,堅則臟安守固。 弱以薄者則心脆,脆則善病消癉熱中。 直下不舉者則心端正,端正則和 利難傷, 向一方者則心偏傾,偏傾則操持不一,無守司也。(一云,若 小短薄弱而 下則心下,下則虛,虛則傷寒,病憂恚,內損心暴痛,而好唾清涎,口臭,蟲齒痛侵唇齒。

若 高起則心高,高則實,實則熱,熱則滿於心,悶而善忘,恐悸喉燥口痛牙癰舌傷,小兒則便秘、口重、舌鵝口、聲嘶,方見頭面方中。)凡人部分陷起者,必有病生,小腸太陽為心之部,其處陷起即病生矣。臟舍內外,部亦內外,沉濁屬內,浮清居外。若外病內入,小腹滿起,內病裡出,所部陷沒。外入內,前治陽,後補陰。內出外,前補陰,後瀉陽。陽則實熱,陰則虛寒。在陽主外,在陰主內。凡人死生休咎,則臟神前變形於外,人心前病,則口為之張。若心前死,則枯黑聲語不轉。若天中等分,墓色應之必死不治。看應增損,斟 酌賒促,賒則不出四百日內,促則不延旬月之間,心病少愈而卒死。何以知之?曰︰赤黑色黯點如博棋,見顏度年上,此必卒死。心絕一日死,何以知之?兩目回回直視肩息立死。凡 面赤目白,憂恚思慮,心氣內索面色反好,急求棺槨,不過十日死。又面黃目赤不死,赤如血死。吉凶之色若在於分部, 而見赤黑入口,此必死,不出其年,名曰行尸。若年上無應,三年之夏火心脈色赤,主手太陽也。夏取盛經分腠。夏者火始治,心氣始長,脈瘦氣弱,陽氣留溢 其脈本在外踝之後,應在命門之上三寸,命門者,心上一寸也,脈根在少澤,少澤在手 小指端。

其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肘內蛻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腋 下。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頸出足太陽之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 。

其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 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向腋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 盆循頸上頰,至目銳,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 抵鼻,至目內 斜絡於顴,合手少陰為 表 其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主心生病。病 實則小腸熱,熱則節弛,弛則陽病。陽脈大反逆於寸口再倍,病則嗌痛頷腫耳聾目黃,臥不能言,悶則急坐。虛則小腸寒,寒則生疣,疣則陰病。陰脈反小於寸口過於一倍,病則短氣,百節病,筋急頸痛轉顧不能。(此盡是手太陽小腸經筋脈支別為病,今取心主包絡少陰心經 附於後。

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五寸(《甲乙》作二寸),出於兩筋間,循經以上系於心包絡。

心系,氣實則心痛,虛則為煩心,取之兩筋間。

手心主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是動則病手心熱,肘臂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澹澹大動,面赤 目黃,善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則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裡,在腕後一寸,別而上行,循經入咽中,系舌本屬目系,其實則大,膈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後一寸,別走太陽。

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上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系目系一作循胸出脅)。其直者複從心系卻上肺,出腋下,下循 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廉,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後內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是動則病咽乾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滿痛, 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為此 諸病,手少陰之脈獨無輸,何也?曰︰少陰者,心脈也。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為帝王精 神之所舍。其臟堅固,邪不能容,容之則傷心,心傷則神去,神去則身死矣。故諸邪在於心者,皆在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少陰無輸也。少陰無輸,心不病乎?曰︰其外經腑病,臟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也。

夏三月,主心小腸赤脈□病也,其源從少陰太陽之氣相搏而停,則營衛不通,皮肉 痛起。太陽動發少陰,淫邪之氣因而作,則臟腑隨時受夏疫病也。其病相若腑虛則陰邪氣所傷,身戰脈掉捉所不禁。若臟實則為陽毒所侵,肉熱口開舌破咽塞聲嘶,故曰赤脈□病 (方 見《傷寒》卷中)。

扁鵲云︰灸腎肝心三俞主治丹(一作痺)毒病,當依源為治,表治陰陽,調和臟腑,疾不生

心虛實第二

(脈四條 方十一首 灸法一首) 心實熱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實者,手少陰經也,病苦閉大便不利,腹滿,四肢重,身熱,名 曰心實熱也。

石膏湯

治心熱實或欲吐,吐而不出,煩悶,喘急,頭痛方。

石膏(一斤) 淡竹葉 香豉(各一升) 小麥(三升) 地骨皮(五兩) 茯苓(三兩) 梔子仁(三十枚)
上七味 咀,先以水一斗五升煮小麥、竹葉、取八升澄清,下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外台》名瀉心湯)

瀉心湯

治老小下痢水穀不消,腸中雷鳴,心下痞滿,乾嘔不安方。

人參 黃芩 甘草(各一兩) 乾薑(一兩半) 黃連(二兩) 半夏(三兩) 大棗 (十二枚)
上七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並治霍亂。若寒加附子一枚,渴加栝 蔞根二兩,嘔加橘皮一兩,痛加當歸一兩。客熱以生薑代乾薑。

大黃黃連瀉心湯

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方。

大黃(二兩) 黃連 黃芩(各一兩)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亦治霍亂。

心小腸俱實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陽俱實者,手少陰與巨陽經俱實也,病苦頭痛身熱,大便難,心腹煩滿不得臥,以胃氣不轉水穀實也,名曰心小腸俱實。

竹瀝湯

治心實熱,驚夢喜笑恐畏悸懼不安方。

淡竹瀝(一升) 生地黃汁(一升) 石膏(八兩) 芍藥 白朮 梔子仁 人參(各三兩) 赤石脂 紫菀 知母 茯神(各二兩)
上十一味 咀,以水九升煮十味至二升七合,去滓,下竹瀝更煎,取三升。若須利入芒硝二兩,去芍藥,分三服。

茯神煮散

治心實熱,口乾煩渴,眠臥不安方。

茯神 麥門冬(各三十六銖) 通草 升麻(各三十銖) 紫菀 桂心(各十八銖) 知母(一兩) 赤石脂(四十二銖) 大棗(二十枚) 淡竹茹(雞子大一枚)
上十味治,下篩為粗散,以綿裹方寸匕,井花水二升半,煮取九合,時動裹子,為一服。日再。

安心煮散

治心熱滿煩悶驚恐方。

白芍藥 遠志 宿薑(各二兩) 茯苓 知母 赤石脂 麥門冬 紫菀 石膏(各四十二銖人參(二十四銖) 桂心 麻黃 黃芩(各三十銖) 葳蕤(三十六銖) 甘草(十銖)
上十五味治,下篩為粗散,先以水五升,淡竹葉一升,煮取三升,去滓,煮散一方寸匕,牢以絹裹煮時動之,煎取八合,為一服。日再。

治不能食,胸中滿膈上逆氣悶熱方︰

灸心俞二七壯,小兒減半。

心 虛 寒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虛者,手少陰經也。病苦悸恐不樂,心腹痛難以言,心如寒恍惚,名曰心虛寒也。

茯苓補心湯

治心氣不足,善悲愁恚怒,衄血,面黃煩悶,五心熱,或獨語不覺,咽喉痛,舌本強,冷涎出(一作汗出,) 茯苓(四兩) 桂心 甘草(各二兩) 紫石英 人參(各一兩) 麥門冬(三兩) 大棗(二十枚) 赤小豆(一十四枚)
上八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半夏補心湯

治心虛寒,心中脹滿悲憂,或夢山丘平澤者方。

半夏(六兩) 宿薑(五兩) 茯苓 桂心 枳實 橘皮(各三兩) 白朮(四兩) 防風遠 志(各二兩)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牛髓丸

通治百病虛瘠羸乏等方。

牛髓 羊髓 棗膏 白蜜 酥(各一升) 麥門冬 川芎 桂心 當歸 茯苓(一作茯神) 一兩) 白朮(四十
上十九味,切搗十四味篩,別研棗膏和散,次納諸髓蜜和攪令相得,納銅缽中於釜湯 中煎取堪作丸,如梧桐子大,酒服三十丸,稍加至四十丸。日再。

心小腸俱虛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陽俱虛者,手少陰與巨陽經俱虛也。病苦洞泄,若寒少氣,四肢 厥,腸,名曰心小腸俱虛。

大補心湯

治虛損不足,心氣弱悸或時妄語,四肢損變氣力,顏色不榮方。

黃芩 附子(各一兩) 甘草 茯苓 麥門冬 乾地黃 桂心 阿膠(各三兩) 半夏 遠 志石膏(各四兩) 生薑(六兩) 飴糖(一斤) 大棗(二十枚)
上十四味,取十三味 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湯成下糖,分四服。

補心丸

治臟虛善恐怖如魘狀及婦人產後餘疾,月經不調方。

當歸 防風 芎 附子 芍藥 甘草 蜀椒 乾薑 細辛 桂心 半夏 濃朴 大黃 豬苓(各一兩) 茯苓(一作茯神) 遠志(各二兩)
上十六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不知加至十丸,冷加熱藥。

心勞第三

(論一首 方一首) 論曰︰心勞病者補脾氣以益之,脾旺則感於心矣。人逆夏氣則手太陽不長,而心氣內洞,順之則生,逆之則死。順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關格,病則生矣。

大黃泄熱湯

治心勞熱,口為生瘡,大便苦難,閉澀不通,心滿痛,小腸熱方。

大黃 澤瀉 黃芩 芒硝 梔子仁(各三兩) 桂心 通草 石膏(各二兩) 甘草(一兩)
上十味 咀,用水九升,先以水一升別浸大黃一宿,餘八升煮諸藥取二升五合,去滓,下大黃煮兩沸去滓,下芒硝令烊,分三服。

脈極第四

(論一首 方一首 灸法二首) 論曰︰凡脈極者主心也。心應脈,脈與心合。心有病從脈起。又曰︰以夏遇病為脈痺,脈痺不已,複感於邪,內舍於心,則飲食不為肌膚,咳脫血色白不澤,其脈空虛,口唇見赤色。凡脈氣衰,血焦發墮,以夏丙丁日得之於傷風,損脈為心風。心風之狀,多汗惡風。若脈氣實則熱,熱則傷心,使人好怒,口為赤色,甚則言語不快,血脫色乾燥不澤,飲食不為肌膚。若脈氣虛則寒,寒則咳,咳則心痛,喉仲介介如哽,甚則咽腫喉痺。故曰,心風虛實候也。

生地黃煎

治脈熱極則血色脫色白乾燥不澤,飲食不為肌膚,消熱止極強胃氣方。

生地黃汁 生麥門冬 赤蜜(各一升) 心(一作豉) 遠志(各二升) 人參 白朮茯苓芍藥 乾地黃(各三兩) 甘草(二兩) 石膏(六兩) 生葳蕤(四兩)
上十三味,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下地黃汁及蜜,更煎取三升半,分四服。

灸法

胸中痛引腰背心下嘔逆面無滋潤,灸上門,隨年壯,穴在挾巨闕兩邊相去各半寸(一云 一寸)。顏色焦枯,勞氣失精,肩臂痛不得上頭,灸肩 百壯,穴在肩外頭近後,以手按之有解宛宛中。

脈虛實第五

(論一首 方三首 針灸法二首) 論曰︰凡脈虛者好驚跳不定,脈實者洪滿。凡脈虛實之應主於心小腸。若其腑臟有病,從熱生則應臟,寒則應腑也。

防風丸

補虛調中,治脈虛驚跳不定,乍來乍去,主小腸腑寒方。

防風 桂心 通草 茯神 遠志 麥門冬 甘草 人參 白石英(各三兩)
上九味為末,白蜜和丸,如梧子大,酒服三十丸,日再,加至四十丸。

升麻湯

治脈實洪滿,主心熱病方。

升麻 子芩 澤瀉 梔子仁 淡竹葉 芒硝(各三兩) 生地黃(切,一升)
上七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麻黃調心泄熱湯

調心泄熱,治心脈厥大,寸口小腸熱,齒齲嗌痛方。

麻黃 生薑(各四兩) 細辛 子芩 茯苓 芍藥(各五兩) 白朮(二兩) 桂心(一兩) 生地黃(切一升)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須利加芒硝三兩。

針灸法

脈不出針不容,穴在幽門兩旁各一寸五分。心悶痛上氣牽引小腸,灸巨闕二

心腹痛第六

(論一首 方二十六首 針灸法二十五首) 論曰︰寒氣卒客於五臟六腑,則發卒心痛胸痺。感於寒,微者為咳,甚者為痛為泄,厥 心痛與背相引,善瘈瘲如物從後觸其心。身傴僂者腎心痛也。厥心痛腹脹滿。心痛甚者,胃心痛也。厥心痛如以針錐剌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厥心痛,色蒼蒼如死灰狀,終日不得太息者,肝心痛也。厥心痛,臥若從心間痛,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者,肺心痛也。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蛔心痛,心腹中痛發作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中熱,善涎出是蛔咬也,以手按而堅持之,勿令得移,以大針刺之,複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心下不可刺,中有成聚不可取於俞,腸中有蟲蛔咬皆不可取以小針。

治寒氣卒客於五臟六腑中則發心痛方︰

大黃 芍藥 柴胡(各四兩) 升麻 黃芩 桔梗 朱砂(各三兩) 鬼臼 鬼箭羽 桂心朴硝(各二兩)
上十一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先分朱砂作三份,每服納一份,攪勻 服之,得快利如痛不止,宜服後方︰ 赤芍(六兩) 桔梗 杏仁(各五兩) 上三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九痛丸

治九種心痛,並療冷沖上氣落馬墮車,血疾等方。(一蟲心痛,二疰心痛,三風心痛,四悸心痛,五食心痛,六飲心痛,七冷心痛,八熱心痛,九來去心痛。此之謂九痛。) 附子 乾薑(各二兩) 吳茱萸 人參 巴豆(各一兩) 生野狼毒(四兩)
上六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空腹服三丸。猝中惡腹脹痛口不能言者服五丸,日一服。連年積冷流注心胸者,亦服之,好好將息神驗。(《金匱》方用附子三兩,乾薑、野狼 牙各一兩。)

治九種心痛方︰

取當太歲上新生槐枝一握,去兩頭,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桂心三物湯

治心中痞諸逆懸痛方。

桂心 生薑(各二兩) 膠飴(半斤)
上三味,取二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納飴,分三服。(仲景用枳實五枚,不用膠飴,肘後用枳實五枚,白朮二兩,為五味。)

烏頭丸

治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方。

烏頭(六銖) 附子 蜀椒(各半兩) 乾薑 赤石脂(各一兩)
上五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三丸,日三,不知少增之。(范汪不用附子,服 如治心痛方︰

桃白皮煮汁,空腹以意服之。(崔氏用療疰心痛。)

治暴心痛或如中惡口中涎出不可禁止回回欲吐方︰

苦參(十斤) 上一味 咀,以水一石煮取二斗,去滓,下苦酒二斗,更煎取五升,加大豆黃末熬和煮 汁中煎,令可丸,並手丸之,如梧子大。每服以酒一升進三四十丸,日一,當倒腹吐,不吐下利,更酒浸苦參二斤,進丸彌佳,非止腹痛心暴痛 骨等痛。凡是腹中之疾悉主之,又宿 冷血

治猝中惡心痛方︰

苦參(三兩) 上一味 咀,以好醋一升半煮取八合,強者頓服,老小分二服。

又方 桂心(一兩) 上一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治蟲心痛方︰

鶴虱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服四十丸,蜜湯下,日一服,可加至五十丸,慎酒肉。

又方 鶴虱一兩為末,溫醋一盞和,空腹服之,蟲當吐出。

又方 服漆一合,(方見後養生服餌篇中),凡蟲心痛皆用漆主之。

五辛湯

治心腹冷痛方。

細辛 蜀椒 桂心 乾薑 吳茱萸 芍藥 防風 苦參 甘草 當歸 乾地黃(各一兩)
上十四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四服。

犀角丸

治心腹久痛積年不定,不過一時間還發,甚則數日不能食,又便出乾血,窮天下方不能瘥,甄立言處此方,數日即愈。

犀角 麝香 雄黃 桔梗 莽草 鬼臼 桂心 芫花(各半兩) 甘遂(一兩半) 附子光明砂(各六銖) 貝齒(五枚) 巴豆(二十枚) 赤足蜈蚣(二枚)
上十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飲服一丸,日二,漸加至三丸,以微利為度。(《古今 錄驗》無雄黃。)

高良薑湯

治卒心腹絞痛如刺,兩脅支滿,煩悶不可忍方。

高良薑(五兩) 濃朴(二兩) 當歸 桂心(各三兩)
上四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二服,日三。若一服痛止便停,不須更服,強 者作二服,弱者分三服。

當歸湯

治心腹絞痛諸虛冷氣滿痛方。

當歸 芍藥 濃朴 半夏(各二兩) 桂心 甘草 黃耆 人參 (各三兩) 乾薑(四兩) 蜀椒(一兩)
上十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分四服,羸弱人分六服。(《短劇》云人冷加附子一枚良。)

又方 治虛冷腹痛,不下飲食,食複不消臚脹者方。

當歸 茯苓(各五分) 黃耆 紫菀(各四分) 高良薑 乾薑(各六分) 鹿茸 桂心 肉蓯蓉 昆布 橘皮(各三分) 甘草(二兩) 烏頭(二兩) 大棗(四十枚) 桃仁(一百枚) 地 骨皮 法曲 大麥 (各一升)
上十八味 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四升二合,分為五服,下利加赤石脂、龍骨各三分,渴加麥門冬一升。

又方 治寒冷腹中痛方。(《短劇》云吳茱萸湯) 當歸(二兩) 桂心 甘草 人參(各一兩) 生薑(五兩) 半夏 小麥(各一升) 吳茱萸(二升)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亦治產後虛冷。

又方 治冷氣脅下往來沖胸膈痛引脅背悶者方。

當歸 桂心 人參 甘草 吳茱萸 芍藥 大黃(各二兩) 茯苓 枳實(各一兩) 乾薑(三兩)
上十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日三,並治尸疰亦佳。(《外台》仲景方 無茯苓、枳實。)

又方 治久寒疾痼,胸腹中痛時下痢方。

當歸(三兩) 附子(一兩) 乾薑 甘草 柑皮(各二兩)
上五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日三。

又方 治久寒宿疾,胸腹中痛,短氣時滯下痢方。

當歸 桂心(各三兩) 乾薑(四兩) 附子(一兩)
上四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日三。(范汪無附子,有甘草二兩,云虛冷激痛甚者加黃耆、芍藥各二兩。)

溫中當歸湯

治心腹中痛發作腫聚,往來上下,痛有休止,多熱,喜涎出,是蛔蟲咬也,二三劑後 若不效有異,宜改方增損之。

當歸 人參 乾薑 茯苓 濃朴 木香 桂心 桔梗 芍藥 甘草(各二兩)
上十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五服,日三。不耐木香者,以犀角一兩代之。

羊肉當歸湯

治腹冷絞痛方。

羊肉(半斤) 當歸(四兩) 乾薑 橘皮 黃耆 芍藥 川芎 桂心 獨活 防風(各一分) 吳茱萸 人參 甘草 乾地黃 茯苓(各一分) 生薑(六分) 大棗(三十枚)
上十七味 咀,以水一斗半先煮羊肉,取一斗出肉,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覆取溫暖。

溫脾湯

治腹痛臍下絞結繞臍不止方。

甘草 附子 人參 芒硝(各一兩) 當歸 乾薑(各三兩) 大黃(五兩)
上七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服,日三。

生薑湯

治胸腹中猝痛方。

生薑(一斤取汁) 食蜜(半斤) 醍醐(四兩)
上三味微火上耗,令相得適寒,溫服三合,日三。

熨蒸法

凡心腹冷痛者,熬鹽一斗熨或熬蠶砂燒磚石蒸熨,取其裡溫暖止蒸,土亦大

針灸法

凡邪在心,則病心痛,善悲時眩仆,視有餘不足,而調其俞。腎心痛先取京骨、昆侖 發針,不已取然谷。胃心痛取大都、太白。脾心痛取然谷、太溪。肝心痛取行間、太沖。肺 心痛取魚際、太淵。心痛引腰脊,欲嘔刺足少陰。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陰,不已取手少陰。

心痛腹脹,澀澀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陰。心痛小腹滿,上下無常處,溲便難,刺足厥陰。心痛氣短不足以息刺手太陰。心痛不可按煩心巨闕主之。心痛有三蟲多涎不得反側上脘主之。心痛身寒,難以俯仰,心疝沖冒死不知人,中脘主之。心痛如針錐刺然谷及太溪主之。心腹中猝痛。石門主之。心疝暴痛取足太陰。心懊 微痛煩逆,灸心俞百壯。心痛如錐刀刺氣結,灸膈俞七壯。心痛冷氣上灸龍頷百壯,在鳩尾頭上行一寸半,不可刺之。心痛惡氣上脅急痛,灸通谷五十壯,在乳下二寸。心痛暴絞急絕欲死,灸神府百壯,在鳩尾正心有忌。心痛堅煩氣結,灸太倉百壯。心痛暴惡風灸巨闕百壯。心痛灸臂腕橫紋三七壯,又灸兩虎口白肉際七 壯。

胸痺第七

(論二首 方十二首 灸法五首) 論曰︰胸痺之病,令人心中堅滿痞急痛,肌中苦痺絞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皆痛,手不得犯,胸中 而滿,短氣咳唾引痛,咽塞不利,習習如癢,喉中乾燥,時欲嘔吐,煩悶,自汗出,或徹引背痛,不治之,數日殺人。

論曰︰夫脈當取太過與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痺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故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痺心痛者,以其人脈陰弦故也。

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

栝蔞湯

治胸痺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方。

栝蔞實(一枚) 半夏(半斤) 薤白(半斤) 枳實(二兩) 生薑(四兩)
上五味 咀,以白 漿一斗煮取四升,服一升,日三。(仲景、《肘後》不用生薑,枳實,半夏)

枳實薤白桂枝湯

治胸痺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方。

枳實(四枚) 薤白(一斤) 桂枝(一兩) 濃朴(三兩) 栝蔞實(一枚)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再服,仲景方用濃朴四兩,薤白半斤,水五升煮 取二升,分三服。

茯苓湯

治胸中氣塞短氣方。

茯苓(三兩) 甘草(一兩) 杏仁(五十枚)
上三味 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六升,去滓,為六服,日三,未瘥更合服。

治胸痺候胸中 如滿噎塞習習如癢,喉中澀燥唾沫,宜此方︰

橘皮(一斤) 枳實(五枚) 生薑(半斤)
上三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金匱》名橘皮枳實生薑湯。)

治中湯

治胸痺方(方見二十卷膀胱腑霍亂門)。

通氣湯

治胸滿短氣噎塞方。

半夏(八兩) 生薑(六兩) 橘皮(三兩) 吳茱萸(四十枚)
上四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方,無橘皮,用桂枝三兩。

細辛散

治胸痺達背痛短氣方。

細辛 甘草(各二兩) 枳實 生薑 栝蔞實 乾地黃 白朮(各三兩) 桂心 茯苓 (各三兩)
上九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蜀椒散

治胸痺達背方。

蜀椒 食茱萸(各一兩) 桂心 桔梗(各三兩) 烏頭(半兩) 豉(六兩)
上六味治,下篩,食後酒服方寸匕,日三。

前胡湯

治胸中逆氣,心痛徹背,少氣不食方。

前胡 甘草 半夏 芍藥(各二兩) 黃芩 當歸 人參 桂心(各一兩) 生薑(三兩) 大棗(三十枚) 竹葉(一升)
上十一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四服。

又方 前胡 甘草 半夏 芍藥 人參 茯苓 生薑 麥門冬 餳(各三兩) 黃芩 當 歸桂心(各一兩) 大棗(三十枚)
上十三味 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二服。

熨背散

治胸背疼痛而悶方。

烏頭 細辛 附子 羌活 蜀椒 桂心(各五兩) 川芎(一兩六銖)
上七味治,下篩,帛裹微火炙令暖,熨背上,取瘥乃止,慎生冷,如常法。

下氣湯

治胸腹背閉滿上氣喘息方。

杏仁(四七枚) 大腹檳榔(二七枚)
上二味 咀,以童子小便三升煎取一升半,分再服,曾患氣發輒合服之。

檳榔湯

主破胸背惡氣聲音塞閉方。

檳榔(極大者四枚,小者八枚) 上一味二品 咀,以小兒尿三升煮減一升,去滓,分三服,頻與五劑永定。

灸法

胸痺引背時寒,間使主之。胸痺心痛,天井主之。胸痺心痛不得息,痛無常處,臨泣 主之。胸痺心痛,灸膻中百壯,穴在鳩尾上一寸,忌針。胸痺滿心痛,灸期門,隨年壯,穴 在第二肋端乳直下一寸半。

頭面風第八

(方九十二首)

芎酒

治腦風頭重頸項強, 淚出,善久目欲眠睡,憎風,劇者耳鳴,滿眉眼疼悶,吐逆 眩倒不自禁,諸風乘虛經五臟六腑皆為癲狂,諸邪病悉主之方。

川芎 辛夷 天雄 人參 天門冬 柏子仁 磁石 石膏 茵芋 山茱萸 白頭翁 桂心 秦艽(各三兩) 松蘿 羚羊角 細辛 薯蕷 菖蒲 甘草(各二兩) 雲母(一兩,燒 令赤研為粉) 防風(四兩)
上二十一味 咀,以酒二斗漬七日,初服二合,漸加至五合,日三。有女人少時患風眩 發則倒地,為婦積年無兒,服此酒並將紫石英門冬丸服之,眩瘥,生兒平複。(紫石英門冬丸見前婦人門中。)

人參湯

治頭眩屋轉眼不得開方。

人參 當歸 防風 黃耆 芍藥 麥門冬(各一兩) 獨活 白朮 桂心(各三兩)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防風湯

治風眩嘔逆,水漿不下,食輒嘔,起即眩倒,發有時,手足厥冷方。

防風 防己 附子 乾薑 甘草(各一兩)蜀椒 桂心(各二兩)
上七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日三。(《古今錄驗》有白朮一兩。)

又方 治頭風眩欲倒眼旋屋轉腦痛方。

防風 枳實 杏仁 川芎(各三兩) 茯神 麻黃 前胡 半夏 生薑(各四兩) 細辛(二兩) 竹瀝(三升)
上十一味 咀,以水六升合竹瀝煎取二升七合,分三服,頓服三兩劑佳。

茵芋湯

治風虛眩眼暗方。

茵芋(一分) 人參 甘草 蓯蓉 黃耆 茯苓 秦艽 濃朴 烏喙(各一兩) 防風(十兩) 山茱萸 松實(各三兩)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五服,強者一日夜盡,羸劣者二日盡。

鴟頭酒

治頭風眩轉面上游風方。

飛鴟頭(五枚) 茯神(一方無) 防風 川芎 薯蕷(各四兩) 葛根 桂心 細辛 人參 門冬) 石南(一作
上十八味 咀,絹囊盛,清酒四斗漬六宿,初服二合,日再稍加,以知為度。

大三五七散

治頭風眩口 目斜耳聾方。

天雄(《局方》用附子) 細辛(各三兩) 山茱萸 乾薑(各五兩) 薯蕷 防風(各七兩)
上六味治,下篩,以清酒服五分匕,日再,不知稍加。(《千金翼》云,亦治面骨疼痛)

小三五七散

治頭風目眩耳聾方。

天雄(三兩) 山茱萸(五兩) 薯蕷(十兩)
上三味治,下篩,以清酒服五分匕,日再,不知稍增,以知為度。

茯神湯

治風眩倒屋轉吐逆惡聞人聲方。

茯神 獨活(各四兩) 黃耆 遠志 防風(各五兩) 生薑(三兩) 人參 白朮 甘草 附子 蓯蓉 當歸 牡蠣(各二兩)
上十三味 咀,以勞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服五合,一日夜盡。

防風散

治頭面風在眉間得熱如蟲行或頭眩目中淚出方。

防風(五兩) 桂心 天雄 細辛 人參 附子 烏頭 乾薑 朱砂(各二兩) 莽草 茯苓當歸(各二兩)
上十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治風頭眩惡風吐冷水心悶方。

防風(二兩) 桂心(一兩半) 天雄(《翼方》作人參) 細辛 附子 薯蕷 澤瀉(一作 澤蘭) 茯苓(各一兩) 乾薑(半兩) 白朮(二兩半)
上十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常令酒氣相接,則脫巾帽解發梳頭百過,複投一升酒便 洗手足,須臾自熱,解發以粉粉之,快然便熟眠愈,亦可洗頭面汗出。(《翼》云如服寒食 散法)

治風眩翻倒無定方︰

獨活(六兩) 石膏 蒴 (各四兩) 枳實(三兩,一方用□實)
上四味 咀,以清酒八升煮取四升,頓服之,以藥滓熨頭覆眠取汗,覺冷又納鐺中,炒令熱熨之。

治患頭眩經久得瘥,後四體漸羸,食無味,好食黃土方 曲(二斤) 白朮(三斤)
上二味為末酒和並手丸,如梧子,曝乾,飲服三十丸,日三,斷食土為效。

治頭中五十種病方︰

巴戟 菊花 川芎 乾薑 栝蔞根 防風 石南 白朮 烏頭 山茱萸 附子 細辛 薯蕷 蜀椒 乾地黃 人參 桔梗 秦艽 澤瀉 甘草 天雄 羌活(等分)
上二十二味治,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三。

摩頭散

治同前 茹 半夏 蜀椒(各六分) 烏頭(八分) 桂心(七分) 莽草(四分) 附子 細辛(各一兩)
上八味治,下篩,以大酢和摩頭記日數,三日頭膚痛,四五日後一著藥如前,十日以酢 漿洗頭複摩藥即愈。若生息肉並咽喉中息肉大如棗欲塞,以藥摩之即愈。耳鼻齒有疾並用之良。

入頂散

治頭面脹滿,腦瘈瘲偏枯,發作有時,狀如刀刺失聲,陰陰然疼,面目變青方 山茱萸 芎 防風 獨活(各一兩半) 細辛 莽草 白朮 薯蕷 牛膝 石南 甘草 (各一上十九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杏仁膏

治上氣頭面風,頭痛,胸中氣滿奔豚,氣上下往來,心下煩熱,產婦金瘡諸 杏仁(一升) 上一味搗研,以水一斗濾取汁令盡,以銅器 火上從旦煮至日入,當熟如脂膏下之,空 腹,酒服一方寸匕,日三。不飲酒者以飲服之,慎豬魚蒜酢。

大豆酒

治頭風方。

大豆三升,炒令無聲。

上一味,以一斗二升瓶盛清酒九升,乘豆熱即傾著酒中,密泥頭七日,溫服之。

治中風頭痛發熱耳頰急方︰

麻黃 葛根 石膏 桂心(各三兩) 附子 芍藥 甘草 秦艽 防風(各二兩) 生薑 (
上十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覆取汗。

薯蕷散

治頭目有風,牽引目睛疼痛,偏視不明方。

薯蕷(三兩) 細辛(二兩半) 秦艽 天雄(各二兩) 獨活 桂心 山茱萸(各二兩半)
上七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頭中痛身熱風熱方 竹瀝(二升) 升麻 生薑 杏仁(各三兩) 柴胡 芍藥(各四兩) 石膏 生葛根 (各八 兩)
上八味 咀,以水六升合竹瀝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

菊花散

治頭面游風方。

菊花(一兩) 細辛 附子 桂心 乾薑 巴戟 人參 石南 天雄 茯苓 秦艽 防己 (各二兩) 防風 白朮 山茱萸 薯蕷(各三兩) 蜀椒(五合)
上十七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頭面上風方︰

松脂 石鹽 杏仁 蜜蠟(各一兩) 薰陸香(二兩) 蓖麻仁(三兩)
上六味熟搗作餅,淨剃百會上發貼膏,膏上安紙三日一易。若癢刺藥上不久風定。

頭風摩散方

附子(一枚中形者) 鹽(如附子大)
上二味治,下篩,沐頭竟以方寸匕摩頂上,日三。

治頭風方︰

服荊瀝不限多少取瘥止。

又方 蔓荊子一升為末絹袋盛,以酒一斗浸七日,溫服三合,日三。

又方 搗蒴 根一升酒二升漬服,汗出止。

又方 臘月烏雞屎一升,炒令黃為末,絹袋盛,以酒三升浸,溫服,任性常令醺酣。

又方 七月七日以麻勃三斗,麻子一石,末相和蒸之,沸湯一石五斗,三遍淋之煮取一石,漬神曲二十斤令發釀,黍米二石五斗熟,封三七日,服清一升,百日身中澀皮八風胸膈

治猝中惡風頭痛方︰

搗生烏頭以大酢和,塗故布上敷痛處,須臾痛止,日夜五六敷,逐痛處敷之。(搗烏頭 須

又方 鹽一升為末,以麻油二升煎一宿,令消盡,塗頭。石鹽尤良。

又方 芥子為末酢和,敷頭一周時。

沐頭湯

治肺勞熱,不問冬夏老少,頭生白屑瘙癢不堪,然肺為五臟之蓋,其勞損傷肺,氣沖 頭頂,致使頭癢,多生白屑,搔之隨手起,人多患此,皆從肺來方。

大麻子 秦椒(各三升) 皂莢屑(半升,《肘後》無)
上三味熟研,納泔中一宿漬去滓,木篦攪百遍,取 乃用沐頭發際,更別作皂莢湯濯之,然

又方 菊花 獨活 茵芋 防風 細辛 蜀椒 皂莢 杜蘅 莽草 桂心(等分)
上十味作湯沐及熨之。

又方 豬椒根(三兩) 麻黃根 防風(各二兩) 細辛 茵芋(各一兩) 右五味以水三斗煮取一斗,去滓,溫沐頭。

又方 蜀椒二升煮水沐發良。

又方 葶藶子煮湯沐,不過三四度愈。

又方 以桑灰汁沐頭去屑神良。

治頭項強不得顧視方︰

蒸好大豆一斗令變色,納囊中枕之。

又方 常以九月九日取菊花作枕臥良。

又方 八月後取荊芥鋪床及作枕枕頭,立春日去之。

又方 穿地作小坑,燒令赤,以水沃之,令小冷,納生桃葉滿布席就臥,令項當藥上,以衣著項兩邊,令氣蒸病上,汗出良久愈。若病大者,作地坑亦大。

犀角湯

治風毒熱頭面腫方。

犀角 生薑(各二兩) 苦參 栝蔞根 防風(各一兩) 石膏(六兩) 青木香 黃芩 升麻(各三兩) 防己(一兩半) 竹葉(二握)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相去十裡久,內消不利。

防風散

治頭面遍身風腫方。

防風(二兩) 白芷(一兩) 白朮(三兩)
上三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猝中風頭面腫方︰

搗杏仁如膏,以雞子黃合搗令相得,敷帛上濃裹之自乾,不過八九敷即瘥。

令白發還黑方︰

烏麻九蒸九曝為末,棗膏為丸,久服之。

又方 旋複花(一升) 桂心(一尺) 秦椒(一升) 隴西白芷(一升)
上四味治下篩,井花水服方寸匕,日三,服三十日白發還黑,禁房室。

沐頭湯

治脈極虛寒,須發落墮,令發潤澤方。

桑根白皮切三升,以水五升淹漬,煮五六沸,去滓,洗沐發數數為之自不複落。

又方 麻子(三升碎) 白桐葉(切一把) 上二味以米泔二斗煮五六沸,去滓,洗沐 則發長,甚有驗。

治發鬢墮落令生長方︰

生柏葉(一升、切) 附子(四枚) 豬膏(三升)
上三味為末,膏和,作三十丸,用布裹一丸,納泔中煎,沐發長不落。其藥密貯,勿令泄氣。

又方 柏子仁 附子 蔓荊子(各半兩)
上三味以烏雞膏和,搗三千杵,貯新瓷器中封百日,出以馬鬃膏和敷頭,訖巾裹之,勿令見風,日三敷即生。(《肘後》不用柏子仁以酒漬澤沐)

又方 桑葉 麻葉等分 上二味泔煮去滓,沐發七遍長六尺。

又方 羊糞灰淋湯,三日一洗,不過十次大生。

摩膏

治頭中二十種病,頭眩發禿落,面中風者方。

蜀椒 莽草(各二兩) 桂心 茹 附子 細辛(各一兩半) 半夏 乾薑(各一兩)
上八味 咀,以生豬肪二十兩合搗,令肪消盡藥成。先沐頭令淨,後以藥摩囟上,日一,如非十二月合,則用生烏麻油和,塗頭皮沐頭令淨,乃用之一次生發如昔。(《必效方》) 無蜀 夏,本門摩頭散多烏頭,少乾薑,但分兩不同。)

生發膏

治頭中風癢白屑方。

蔓荊子 附子 細辛 續斷 零陵香 皂莢 澤蘭 防風 杏仁 藿香 白芷(各二兩) 升)
上十八味 咀,以清醋三升漬藥一宿,明旦以馬鬃膏等微火煎三上三下,以白芷色黃膏 成,用以澤發。

又方 烏喙(三兩) 莽草 石南 細辛 續斷 皂莢 澤蘭 白朮 辛夷 防風 白 芷 (各二兩) 竹葉 柏葉 松葉(各半升) 豬脂(四升)
上十五味 咀,以清酢三升漬一宿,明旦微火以脂煎三上三下,白芷色黃膏成,去滓 濾淨,於沐發後塗之。一方用生油三大升。(《翼》方無石南、白芷,用杏仁去白屑良。)

又方 甘松香 丁香 白芷 澤蘭 桑白皮 桑寄生 大麻子 苜蓿 杏仁 辛夷仁 牡荊子 川芎 防風 莽草(各一兩) 零陵香 吳藿香 細辛 蜀椒(各二兩) 竹葉 松葉 柏葉 胡麻油 臘豬膏(各一升) 烏雞肪 雁肪(各一合)
上二十五味 咀,以酢漬一宿,納油膏中微火煎三上三下,白芷色黃膏成,去滓,塗頭,日二夜一發生。

又方 治發鬢禿落方。

莽草(一兩) 防風 升麻 白芷 薺 (各二兩) 蜣螂(四枚) 豹膏(一作狗膏) 熊膏(一作雄雞膏) 豬脂 馬鬃膏(各半升)
上十一味,其六味 咀與諸膏合煎,諸藥沸,則下停冷,複上火三五沸止,絞去滓,敷 頭,當澤用之。

又方 治眉落發落複生方。

白芷 附子 防風 川芎 莽草 辛夷 細辛 黃芩 當歸 蜀椒(各一兩) 大黃(一兩半) 蔓荊子(一升) 豬膏(三升) 馬鬃膏(五合)
上十四味熬膏去滓,先洗頭,治染須發方︰

胡粉(二兩) 鍛石(六兩絹篩,熬令黃)
上二味以榆皮作湯和之如粉,先以皂莢湯洗發,令極淨,不得令有膩氣,曝乾。夜 藥塗發上令勻,取桑葉相綴著頭巾上,遍以裹發一夜至旦,取酢漿暖三遍,淨洗發,又以醋 泔熱暖洗發,又取生胡麻苗搗取汁三升和水煮一二沸,淨濾濯發訖,又用油湯濯之,百日黑 如漆。

又方 黑椹水漬之塗發令黑。

又方 鹽湯洗沐後,以生麻油和蒲葦灰敷之。(一作治白禿。)

又方 生麻油漬烏梅常用敷頭。

治發黃方︰

臘月豬油和羊屎灰、蒲灰等分,敷封頭三日一度。

又方 大豆五升、酢漿水二斗,煮取五升,沐之。

治發鬢黃赤方︰

燒梧桐灰用乳汁和,塗敷發鬢並膚肉即黑。

治風頭毛髮落不生方︰

鐵上生衣研以臘月豬脂和塗之,日三,亦治眉落。

生眉毛方︰

鐵上生衣,牆上青衣,右二味等分,為末水和,塗之即生。

又方 七月烏麻花陰乾為末,以生烏麻油漬,二日一塗。

治眉毛鬢發為火燒瘡瘢毛不生方︰

蒲灰以正月狗腦和敷即生。

治發落不生令長方︰

麻子一升熬黑壓取油,敷頭長發妙。

又方 多取烏麻花,瓷瓮盛,密蓋深埋土中百日,出用塗發,令發易長而黑。

又方 用雁肪敷之。

治鬢黃方︰

新剪爪甲搔令毛孔少血出蜜塗之,即生黑毛。

治發禿者方︰

黑桑椹子二升,納缶中,日中曝三七日化為水,洗瘡上三七日即生發,神效。

松瀝煎

治頭瘡及白禿方。

松瀝(七合) 丹砂 雄黃 水銀(研各二兩) 黃連(三兩) 礬石(一兩)
上六味治,下篩,納瀝中攪研,令調以塗之,先以泔清洗發及瘡,令無痂,然後敷藥,二日一敷。三敷後當更作膿,膿訖更洗。凡經三度膿出訖,以甘草湯洗去藥毒,前後洗十度 即瘥。

治白禿發落生白痂終年不瘥方︰

雌黃 雄黃(各一分) 雞屎白(半分) 松脂 蓯蓉(各二分) 蛇床子 遠志 五味子(各三分) 菟絲子(五分) 白蜜(一分)
上十味治,下篩,以豬膏一升二合,先納雄黃,次納雌黃,次納雞屎白,次納松脂及蜜,又次納諸藥煎之膏成,先以桑灰汁洗頭,燥敷之。

王不留行湯

治白禿及頭面久瘡去蟲止痛方。

王不留行 東南桃枝 東引茱萸根皮(各五兩) 蛇床子 牡荊子 蒺藜子 苦竹葉(各三升) 大麻仁(一升)
上八味 咀,以水二斗半煮取一斗洗瘡,日再,並療癰疽妒乳月蝕瘡爛。

松脂膏

治白禿及癰疽百瘡方。

松脂(六兩) 礬石 杜蘅(一作牡荊) 雄黃 真珠 水銀 苦參 大黃 木蘭 石 南 秦艽 附子(各一兩)
上十二味 咀,以醋漬一宿,豬膏一斤半煎之,以附子色黃去滓,礬石、雄黃、水銀 更著火三沸,安濕地待凝敷上,日三。

治白禿方︰

羊肉濕脯炙令香及熱速搭上,不過三四度,癢勿搔之,牛肉亦得。

又方 新破豬肚去糞及熱速搭上,癢慎勿搔,當縛定手,日中臥半日後去之。

又方 以皂莢湯淨洗乾拭後,以陳久油滓塗之,日三。

又方 煮桃皮汁飲之並洗。

又方 曲豉二種治下篩,酢和敷上。

又方 大豆炒令焦為末,和臘豬脂熱暖,以匙抄封上遍即裹著,勿見風。

治赤禿方︰

桑灰汁洗頭令淨,桑椹搗敷之,日中暴頭睡。

又方 馬蹄灰為末,以臘月豬脂和敷之。

又方 燒牛角灰和豬脂敷之。

令發不生方︰

蜂灰鱉脂相和,新拔去毛,即塗孔上,永不生。

治鬼舐頭方︰

燒貓兒屎,以臘月豬脂和敷上。

又方 貓兒毛燒灰,以膏和敷之。

又方 研未和蒜搗敷,日一度。

(凡七類)

膽腑脈論第一

(論一首) 論曰︰膽腑者主肝也,肝合氣於膽。膽者中清之腑也。(《難經》云膽者清淨之腑。《甲 乙》云中精之腑。)號將軍,決曹吏。重三兩三銖,長三寸三分。在肝短葉間下,貯水、精汁二合(《難經》作三合)。能怒能喜,能剛能柔,目下窠大,其膽乃橫。凡腦、膽、髓、骨、脈、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腑。若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所謂五臟者藏精氣(《甲乙》作神)而不瀉,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左手關上陽絕者,無膽脈也。苦膝疼,口中苦、瞇目善畏如見鬼,多驚少力,刺足厥陰治陰,在足大趾間,或刺三毛中。左手關上陽實者,膽實也。若腹中不安,身軀習習也,刺足少陽治陽,在足上第二趾本節後一寸是。

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澹澹恐如人將捕之,咽仲介介然,數唾候。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見其脈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刺陽陵泉。若善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澹澹善悲恐如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汁,故曰嘔膽,刺三裡以下,胃氣逆,刺足少陽血絡以閉膽卻調其虛實,以去其邪也。

膽脹者,脅下痛脹,口苦太息。

肝前受病移於膽,肝咳不已則嘔膽汁。

厥氣客於膽則夢斗訟。(《甲乙》云夢斗訟自刳。) 肝應筋。爪濃色黃者膽濃;爪薄色紅者膽薄;爪堅色青者膽急;爪軟色赤者膽緩;爪直色白無約者膽直;爪惡色黑多敗者膽結。

扁鵲云︰足厥陰與少陽為表裡,表清裡濁,其病若實。極則傷熱,熱則驚動精神而不守,臥起不定。若虛則傷寒,寒則恐畏頭眩不能獨臥。發於玄水,其根在膽,先從頭面起,腫至足。(方見治水篇中。) 膽有病則眉為之傾,病患眉系傾者七日死。

足少陽之脈,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甚則面微塵,身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角頷痛,目銳 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挾 癭,汗出振寒瘧胸中脅肋,髀膝外至 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趾次趾不用。盛者,則人迎大一

膽虛實第二

(脈二首 方九首 灸法二首) 膽實熱 左手關上脈陽實者,足少陽經也。病苦腹中氣滿,飲食不下,咽乾頭痛,洒洒惡寒,脅 痛,名曰膽實熱也。

半夏湯

治膽腑實熱精神不守瀉熱方。

半夏 宿薑(各三兩) 黃芩(一兩) 生地黃(五兩) 遠志 茯苓(各二兩) 秫 米(一升) 酸棗仁(五合)
上八味 咀,以千裡長流水五斗煮秫米,令蟹目沸揚之千餘遍,澄清,取九升煮藥,取 三升半分三服。(《集驗方》治虛煩悶不得眠,無地黃、遠志,有麥門冬、桂心各三兩,甘草、人參各二兩。) 膽虛寒 左手關上脈陽虛者,足少陽經也。病苦眩厥痿,足趾不能搖 不能起,僵仆目黃,失 精,名曰膽虛寒也。

溫膽湯

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宜服之方。

半夏 竹茹 枳實(各二兩) 橘皮(三兩) 甘草(一兩) 生薑(四兩)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一本有茯苓二兩、紅棗十二枚)

千裡流水湯

治虛煩不得眠方。

麥門冬、半夏(各三兩) 茯苓(四兩) 酸棗仁(二升) 甘草 桂心 黃芩 遠志 萆
上十二味 咀,以千裡流水一斛煮米,令蟹目沸揚萬遍澄清,取一斗煮藥取二升半,分三服。

酸棗湯

治虛勞煩攪,奔氣在胸中,不得眠方。

酸棗仁(三升) 人參 桂心 生薑(各二兩) 石膏(四兩) 茯苓 知母(各三兩) 甘草 (一兩半)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棗仁取七升,去滓,下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治虛勞煩悶不得眠方︰

大棗(二七枚) 蔥白(七莖)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梔子湯

治大下後虛勞不得眠,劇者顛倒懊惱欲死方。(仲景云,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 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惱,梔子湯主之。) 大梔子(十四枚) 豉(七合)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取二升半,納豉更煮三沸,去滓。每服一升,安者勿更服。

若上氣嘔逆,加橘皮二兩,亦可加生薑二兩。

治煩悶不得眠方︰ 枸杞白皮、生地黃(各五兩) 麥門冬 甘草 前胡(各五兩) 茯苓
上十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七合,分四服。

治虛勞不得眠方︰

酸棗仁 榆葉(等分)
上二味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日再。

又方 乾薑四兩為末,湯和頓服,覆取汗愈。

灸法

膽實熱灸濁浴,隨年壯,穴在挾膽俞旁相行去五寸。

膽虛灸三陰交各二十壯,穴在內踝上一夫。

咽門論第三

(論一首) 論曰︰夫咽門者,應五臟六腑往來神氣陰陽通塞之道也。喉嚨包囊舌者,並津液調五味 之氣本也,不可不研乎。咽門者,肝膽之候也,主通五臟六腑津液神氣應十二時。若臟熱則咽門閉而氣塞,若腑寒則咽門破而聲嘶,母薑酒主之。(方見六卷喉病門。)熱則通之,寒則補之,若寒熱調和,病不生矣。

髓虛實第四

(論一首,方二首) 論曰︰髓虛者,腦痛不安,實者勇悍。凡髓虛實之應主於肝膽。若其腑臟有病,病從髓 生,熱則應臟,寒則應腑。

羌活補髓丸

治髓虛腦痛不安膽腑中寒方。

羌活 川芎 當歸(各三兩) 桂心(二兩) 人參(四兩) 棗肉(研如脂) 羊髓 酥 (各一升) 牛髓 大麻仁(各二升熬研如脂)
上十味先搗五種干藥為末,下棗膏,麻仁又搗,相濡為一家,下二髓並酥,納銅缽中,重湯煎取為丸如梧子大,酒服三十丸,日二服,稍加至四十丸。

柴胡發泄湯

治體實勇悍驚熱主肝熱方。

柴胡 升麻 黃芩 細辛 枳實 梔子仁 芒硝(各三兩) 淡竹葉 生地黃(各一升) 澤瀉(四兩)
上十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硝,分三服。

風虛雜補酒煎第五

(方十九首)

巴戟天酒

治虛羸陽道不舉,五勞七傷,百病能食下氣方。

巴戟天 牛膝(各三升) 枸杞根白皮 麥門冬 地黃 防風(各二斤)
上六味並生用,如無生者用乾者,亦得 咀,以酒一石四斗浸七日,去滓,溫服,常令酒氣相續,勿至醉吐,慎生冷,豬、魚、油、蒜。春七日,秋冬二七日,夏勿服。先患冷者,加乾薑、桂心各一斤。好忘加遠志一斤,大虛勞加五味子,蓯蓉各一斤。陰下濕加五加根皮 一斤。有石斛加一斤佳。

每加藥一斤,即加酒七升。此酒每年九月中旬即合,十月上旬即服。設服餘藥,以此酒 下之

又方 巴戟天 生牛膝(各三斤)
上二味 咀,以酒五斗淹浸,服如前法。

五加酒

治虛勞不足方。

五加皮 枸杞根白皮(各一斗)
上二味 咀,以水一石五斗煮取汁七斗,分取四斗浸曲一斗,餘三斗用拌飯下米,多少 如常釀法,熟壓取服之,多少任性,禁如藥法,倍日將息。

天門冬大煎

治男子五勞七傷八風十二痺傷中六極。一氣極則多寒痺腹痛,喘息驚恐頭痛。二肺極則寒痺腰痛,心下堅有積聚,小便不利,手足不仁。三脈極則顏色苦青逆意,喜恍惚失氣,狀 似悲泣之後。苦舌強咽喉乾,寒熱惡風不可動,不嗜食,苦眩喜怒妄言。四筋極則拘攣小腹堅脹,心痛膝寒冷,四肢骨節皆疼痛。五骨極則肢節厥逆,黃膽消渴,癰疽妄發,重病浮腫 如水病狀。六肉極則發疰如得擊,不複言,甚者至死複生,眾醫所不能治。此皆六極七傷所致,非獨房室之為也。

憂恚積,思喜怒悲歡,複隨風濕結氣,咳時嘔吐食已變,大小便不利,時泄利重下,溺 血上氣吐下,乍寒乍熱,臥不安席,小便赤黃,時時惡夢,夢與死人共飲食,入塚神室魂飛 魄散。

筋極則傷肝,傷肝則腰背相引難可俯仰。氣極則傷肺,傷肺則小便有血,目不明。髓極 則陰痿不起,住而不交。骨極則傷腎,傷腎則短氣不可久立,陰疼惡寒,甚者卵縮陰下生瘡 濕癢,手搔不欲住汁出,此皆為腎病,甚者多遭風毒,四肢頑痺,手足浮腫,名曰腳弱,一名腳氣,醫所不治,此悉主之方。

天門冬 生地黃(切,各三斗半 搗壓盡取汁) 白蜜(三升,煉) 酥(三升,煉) 枸 杞根(切,三斗,洗淨,以水一石五斗煮取一斗三升澄清) 獐骨(一具,搗碎。以水一石 煮 取五斗澄清)
上六味並大斗銅器中,微火先煎門冬,地黃減半乃合,煎取大斗二斗,下後件散藥,煎 取一斗,納銅器,重釜煎令隱掌,可丸如梧子大。平旦空腹酒服二十丸,日二,加至五十丸。

慎 茯苓 桂心 白朮 葳蕤 五加皮 菖蒲 遠志 澤瀉 薯蕷 柏子仁 人參 石斛 牛膝 杜仲 覆盆子 細辛 獨活 枳實 川芎 大豆黃卷 黃耆 肉蓯蓉 續斷 狗脊 胡麻子 萆 白芷 橘皮 茯神 巴戟天 石南(各二兩) 阿膠(十兩) 甘草(六兩) 蜀椒 薏苡仁(各一升) 大棗(一百枚,煮作膏) 鹿角膠(五兩) 蔓荊子(三兩)
上三十八味治,下篩,納煎中有牛髓、鹿髓各加三升尤佳。小便澀去柏子仁,加秦艽二兩,乾地黃六兩。陰痿失精去葳蕤,加五味子二兩。頭風去柏子仁,加菊花、防風各二兩。

小便利陰氣弱,去細辛防風,加山茱萸二兩。腹中冷去防風加乾薑二兩。無他疾依方修合。

凡此煎,九月下旬采藥,立冬日合服,至五月上旬止,若十二月臘日合者,經夏至至七月下旬止。若停留經夏不壞,當於舍北陰處入地深六尺填沙置藥中,上加沙覆之則經夏不損也。

女人先患熱者得服,患冷者勿服。

填骨萬金煎

治內勞少氣,寒疝裡急,腹中喘逆,腰脊痛方。

生地(三十斤取汁) 肉蓯蓉 甘草 阿膠(各一斤) 麥門冬 乾地黃(各三斤) 乾薑 桑白皮 茯 牛髓(三斤) 白蜜(十斤) 清酒(四斗) 麻子仁(三升) 大棗(一百五十枚) 當歸 (十四兩) 干漆(二十
上二十三味,先以清酒二斗六升,納桑根白皮、麻子仁、棗、膠為刻識之。又加酒一斗 四升 大瓮盛飲,吞如彈丸一枚,日三。若夏月暑熱煮煎轉味,可以蜜與地黃汁和諸藥成丸如梧子,服十五丸,不知稍加至三十丸。

又方 治男子風虛勞損兼時氣方。

甘草(一斤) 石斛 防風 蓯蓉 山茱萸 茯苓 人參 薯蕷(各四兩) 桂心 牛 膝 五味子 菟 絲子 巴戟天 川芎(各三兩並為末) 生地骨皮 生地黃汁(各一升) 丹參(二兩) 生麥門 冬汁 牛髓 白蜜(各三升) 生薑汁(一升) 胡麻(二升,以水二斗煮取四升,去滓)
上二十二味先煮地黃、地骨皮、胡麻汁減半,納牛髓、蜜、薑、門冬等汁,微火煎,餘 八升 下諸藥散和,令調,納銅器中湯上煎令可丸如梧子大,酒服三十丸,日二服加至五十丸。

小鹿骨煎

(一云獐骨) 治一切虛羸皆服之方。

鹿骨(一具,碎) 枸杞根(切,二升)
上二味各以水一斗,別器各煎汁五升,去滓澄清,乃合一器同煎,取五升,日二服盡,好將慎,皆用大斗。

地黃小煎

治五勞七傷羸瘦干削方。

乾地黃(末,一升) 胡麻油(半升) 蜜(二升) 豬脂(一斤)
上四味銅器中煎,令可丸如梧子大,飲服三丸,日二,稍加至十丸。久久常服,大有所益,瘦黑者肥充。

陸抗膏

治虛冷枯瘦身無精光虛損諸不足方。

牛髓 羊脂(各二升) 酥(《經心錄》用豬脂) 生薑汁 白蜜(各三升)
上五味先煎酥令熟,次納薑汁,次納蜜,次納羊脂、牛髓,後微火煎三上三下,令薑汁 水氣盡即膏成,攪令凝止,溫酒服,隨人能否,不限多少,令人肥健發熱也。(《經心錄》雲 治百病勞虛風濕補益神效。男女通可服之良)。

枸杞煎

補虛羸,久服輕身不老神驗方。

九月十日取生濕枸杞子一升、清酒六升,煮五六沸取出熟研,濾取汁。令其子極淨曝令乾,搗末,和前汁微火煎,令可丸,酒服二方寸匕,日二,加至三匕,亦可丸,服三十丸。

夏姬杏仁煎方

(《太上肘後王經方》名杏金丹)︰

杏仁三升納湯中,去皮尖雙仁,熟搗,盆中水研,取七八升汁,以鐵釜置 火上,取羊 脂四斤就釜內磨消,納杏仁汁溫之四五日,色如金狀,餌如彈子,日三服,百日肥白,易容 人不又方 杏仁去皮尖熬黃搗,服如梧子,日三。治枯瘦令人潤澤無所禁。咳逆上氣喉中百病,心下煩不得咽物者,得茯苓、款冬、紫菀並力大良。其藥生熱熟冷,喉中如有息肉者亦服之。

桃仁煎方

桃仁 蜜(各一斤) 酥(半斤) 胡麻(一升,末) 牛乳(五升) 地黃(十斤,取汁)
上六味合煎如餳,旋服之。

治五勞七傷方︰

白羊頭蹄(一具,淨,治以草火燒令黃赤,以淨綿急塞鼻及腦孔) 胡椒 蓽茇 乾薑 (各一兩) 蔥白(一升) 豉(三升)
上七味先以水煮頭及蹄半熟,即納藥煮令極爛去藥,冷暖任性食之︰日一具,七日凡七 具。忌生冷,酢滑,五辛。陳臭等物

治虛勞補方︰

羊肚(一具,切) 白朮(一升)
上二味以水二斗煮取六升,每服二升,日三為度。

又方 豉(一升,蒸三遍) 薤白(一斤,切)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小取汗。

膏煎

治虛羸瘦方。

不中水豬肪煎取一升,納蔥白一握,煎令黃,出納盆中,平旦空腹服訖,暖覆臥至晡時,食白粥,粥不得稀,過三日服補方如下。

羊肝(一具) 羊脊膂肉(一條) 曲末(半斤) 枸杞根(十斤)
上四味以水三斗煮枸杞,取一斗去滓,細切肝等納汁中,著蔥豉鹽如羹法合煎,看如稠 糖即好,食之七日,禁如藥法。

補虛方︰

豬肚(一具) 人參(五兩) 蜀椒(一兩) 乾薑(三兩半) 蔥白(七兩) 白粱 米(半升,《翼》用粳米)
上六味, 咀,諸藥令相得,和米納肚中縫合,勿令泄氣,取水四斗半,緩火煮爛,空腹食之大佳,兼下少飯。

吐血第六

(論二首 方二十九首 針灸法十五首) 論曰︰稟丘云︰吐血有三種,有內衄,有肺疽,有傷胃。內衄者出血,如鼻衄但不從鼻 孔出 悶便 滿悶吐之時,血從吐後出,或一合半升一升是也。傷胃者,因飲食大飽之後,胃中冷則不能 消化,不腹絞痛出清液,得年少時 茹二味 中但自 然,心中不悶者輒自愈。假令煩躁心中悶亂,紛紛嘔吐,顛倒不安,醫工又以黃 土湯,阿膠散,益加悶亂卒致不濟,如此悶者,當急吐之。

急吐方 瓜蒂(三分) 杜蘅 人參(各一分)
上三味治,下篩,服一錢匕,或無水漿,但得下即可。羸人小減之,吐去青黃或吐血一二升無苦。

黃土湯

治吐血方。

伏龍肝(雞子大,二枚) 桂心 乾薑 當歸 芍藥 白芷 甘草 阿膠 芎 (各一兩) 生地黃(二兩) 細辛(半兩) 吳茱萸(二升)
上十二味 咀,以酒七升、水三升合煮,取三升半,去滓,納膠,煮取三升,分三服。

亦治血衄。

又方 治卒吐血及衄血方。

伏龍肝(半升) 甘草 乾薑(仲景作地黃) 白朮 阿膠 黃芩(各三兩)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膠,分三服。

生地黃湯

治憂恚嘔血煩滿少氣胸中痛方。

生地黃(一斤) 大棗(五十枚) 阿膠 甘草(各三兩)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堅中湯

治虛勞內傷,寒熱嘔逆吐血方。

糖(三斤) 芍藥 半夏 生薑 甘草(各三兩) 桂心(二兩) 大棗(五十枚)
上七味 咀,以水二斗煮取七升,分七服,日五夜二。(《翼方》無甘草、桂心,有生地黃)

治噫止唾血方︰

石膏(四兩) 濃朴(三兩) 麻黃 生薑 五味子 半夏 杏仁(各二兩) 小麥(一升)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麻黃,去沫澄取七升,納藥煮取二升半,分再服。

治吐血胸中塞痛方︰

芍藥 乾薑 茯苓 桂心 當歸 大黃 芒硝(各三兩) 阿膠 甘草 人參(各二兩) 麻黃(一兩) 乾地黃(四兩) 虻蟲 水蛭(各八十枚) 大棗(二十枚) 桃仁(一百枚)
上十六味 咀,以水一斗七升煮取四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柏葉湯

治吐血內崩上氣面色如土方。

乾薑 阿膠 柏葉(各二兩) 艾(一把)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納馬通汁一升,煮取一升,頓服。(仲景不用阿膠,《短劇》、《肘後》俱不用柏葉)

治吐血酒客溫疫中熱毒乾嘔心煩方︰

蒲黃 犀角 栝蔞根 甘草(各二兩) 葛根 桑寄生(各二兩)
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澤蘭湯

治傷中裡急,胸脅攣痛欲嘔血,時寒時熱,小便赤黃,此皆傷於房勞故也。

澤蘭 糖(各一斤) 桂心 桑根白皮 人參(各二兩) 遠志(二兩) 生薑(五兩) 麻仁(一升)
上八味 咀,以醇酒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去滓,納糖,食前服一升,日三夜一,勿勞動。

治忽吐血一二口,或是心衄,或是內崩方︰

蠐螬(五枚) 牛膝(生) 王不留行 牡丹 麥門冬(各二兩) 萆 芍藥 乾地黃(各四兩) 續斷 阿膠(各三兩)
上十味 咀,以生地黃汁五升、赤馬通汁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瘥更合數劑,取瘥止。

又方 熟艾三雞子許,水五升煮取二升,頓服。

又方 燒亂髮灰,水服方寸匕,日三服。(《集驗》雲治舌上忽出血如簪孔者,亦治小便出血者。)

治虛勞吐血方︰

生地黃肥者五升搗,以酒一升煮沸三上三下,去滓頓服。

又方 凡吐血服桂心末方寸匕,日夜可二十服。(《肘後》亦云療下血。)

又方 生地黃五斤絞取汁,微火煎三沸,投白蜜一斤,又煎取三升,每服半升,日三。主胸痛,百病久服佳。

又方 柏葉一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 生地黃汁(半升) 川大黃末(一方寸匕)
上二味先溫地黃汁一沸,次納大黃攪和,空腹頓服,日三瘥。

犀角地黃湯

治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汗之內蓄血、及鼻衄、吐血不盡,內餘瘀血,大便黑、面黃,消瘀血方。

犀角(一兩) 生地黃(八兩) 芍藥(三兩) 牡丹皮(二兩)
上四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喜妄如狂者加大黃二兩,黃芩三兩。其人脈大來遲,腹不滿自言滿者,為無熱,但依方不須有所增加。

治五臟熱結吐血、衄血方︰

伏龍肝(雞子大一枚) 生竹茹(一升) 芍藥 當歸 黃芩 芎 甘草(各二兩) 生地黃(一斤)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三升先煮竹茹,減三升,下諸藥取二升,分三服。(《翼方》有桂心。)

當歸湯

治衄血吐血方。

當歸 乾薑 芍藥 阿膠(各二兩) 黃芩(三兩)
上五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治上焦熱膈傷、吐血、衄血或下血連日不止欲死並主之方︰

艾葉 竹茹(各一升) 阿膠(如手掌大) 乾薑(二兩)
上四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納馬通汁半升煮取一升,頓服。取新馬屎與少 水和絞取汁服。

(一方不用竹茹,加乾薑作七兩。

治虛勞崩中吐血,下血,上氣短,氣欲絕,面黑如漆方︰

黃 芍藥 芎 甘草(各四兩) 生薑(一斤)
上五味 咀,以酒五升浸一宿,明旦更以水五升,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下陰中毒如湯沃雪,凡夏月不得宿浸藥。酒客勞熱發痔下血穀道熱者,去生薑用生地黃代之,凡進三

竹茹湯

治吐血,衄血,大小便下血方。

竹茹(二升) 甘草 川芎 黃芩 當歸(各六分) 芍藥 白朮 人參 桂心(各一兩)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九孔出血方︰

搗荊葉汁,酒服二合。(一本作荊芥。)

治吐血蠱毒痔血,女子腰腹痛,大便後出清血者方︰

取東向 荷根搗絞取汁二升,頓服立瘥。

赤小豆散

諸下血先見血後見便為遠血,宜服黃土湯(方見本門七味仲景方是)。先見便後見血,宜服赤小豆散方。

赤豆(三升,熬令折) 當歸(三兩)
上二味治,下篩,每服方寸匕,日三。

乾地黃丸

治虛勞,胸腹煩滿疼痛瘀血往來,臟虛不受谷,氣逆不得食,補中乾地黃(三兩) 當歸 乾薑 麥門冬 甘草 黃芩(各二兩) 濃朴 干漆 枳實 防風蟲(各五十枚)
上十八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十丸,日三,稍加。

麥門冬湯

治凡下血虛極方。

麥門冬 白朮(各四兩) 甘草(一兩) 牡蠣 芍藥 阿膠(各三兩) 大棗(二十枚)
上七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針灸法

胸中瘀血 滿,脅膈痛不能久立,膝痿寒,三裡主之。嘔血肩脅痛,口乾心痛與背相引不可咳,咳引腎痛,不容主之。心膈下嘔血,上脘主之,唾血振寒咽乾,太淵主之。

嘔血,大陵及 門主之。嘔血上氣,神門主之。內傷唾血不足,外無膏澤,刺地五會。

虛勞吐血,灸胃脘三百壯,亦主勞嘔逆吐血少食多飽多唾(一作多睡)。吐血唾血,灸胸堂 百壯,不吐血唾血,上氣咳逆,灸肺俞隨年壯。

吐血嘔逆,灸手心主五十壯(《千金翼》云大陵是)。凡口鼻出血不止,名腦衄,灸上星 五十壯,入發際一寸是。大便下血。

灸第二十椎,隨年壯。

萬病丸散第七

(論二首 方十三首) 論曰︰聖人之道,以慈濟物,博求眾藥以備不虞,倉促之際應手皆得,故有萬病方焉。

余以此方散在群典,乃令學人難用,討尋遂鳩撮要妙以為斯品,庶使造次可得好事,君子安 不忘危,無事之暇,可預和合,以備 瘵也。

芫花散

治一切風冷痰飲症癖 瘧,萬醫所不治者皆治之。一各登仙酒。一各三建散。(《翼方》) 名大排風散)

芫花 桔梗 紫菀 大戟 王不留行 烏頭 附子 天雄 白朮 五加皮 蕘花 野狼毒 莽草(俗名魚藥,又名鼠藥) 欒荊,栝蔞根 躑躅 麻黃 白芷 荊芥 茵芋(各十分) 車前子 石斛 人參 石南 石長生(各七分) 蛇床子 萆 牛膝 狗脊 菟絲子 蓯蓉 秦艽(各五分) 藜蘆 薯蕷 薏苡仁 巴戟天 細辛 當歸 川芎 乾地黃 食茱萸 杜仲 濃朴 黃耆 山茱萸 乾薑 芍藥 桂心 黃芩 吳茱萸 防己 遠志 蜀椒 獨活 五味子 牡丹 橘皮 通草 柴胡 柏子仁 本 菖蒲 茯苓 續斷(各二分)
上六十四味(《翼方》無白朮、食茱萸,有麻花、半夏、赤車使者、高良薑,紫葳)並 不治不擇不炙不熬,但振去塵土,搗以粗羅下之,即與服。)凡是豬,雞、五辛、生冷、酢滑 任意食之,無所忌。惟諸豆皆殺藥不得食。

藥散(三兩) 細曲(末二升) 糯米(三升) 真酒(五升) 先以三大斗水煮米作粥,須極熟。冬月揚去火氣。春月稍涼,夏月揚絕火氣令極冷。秋 稍溫。次下曲末,搦使和柔相得,重下藥末,搦使突突然好熟,乃下真酒重搦使散,盛不津 器中,以淨杖攪散,經宿即飲,直以布蓋,不須密封。凡服藥平旦空心服之,以知為度。微 覺發動流入四肢,頭面習習然為定。勿更加之,如法服之。常常內消,非理加增,必大吐利,服散者,細下篩服一方寸匕,和水酒漿飲,無知稍增,以知為度,服丸者,細下篩,蜜丸如梧子,每服七丸,但此藥或丸或散皆可,惟不得作湯。若欲得補不令吐瀉,但取內消,大益 勝於五石,兼治諸病功效一等,然作酒服佳於丸散,美而易服,流行迅疾,若有患人抱病多時,積 宿食大塊,久氣症瘕積聚,一切痼結者,即須一兩度增,令吐下泄去惡物盡後,少服內消便為補益。凡服藥填勿早食,早食觸藥必當大吐、吐亦無損,須臾還定。但令人咽 喉痛,三兩日後始瘥,服者宜知之。平旦服藥至午時待藥勢定,宜先食冷飯菹飲冷漿水,及 午後藥勢一定,任意熱食無忌。若藥勢未定,不得強起行,行即暈悶旋倒,眼花暗然迷絕,此是逐風所致,不須疑怪。風盡之後,縱令多服更佳,不然悶時但坐但臥須臾醒,然不異於常。若其定後,任意所之若必便旋,當策杖如廁,少覺煩亂即須坐定,坐定即醒,醒乃可行。

病在膈上,久冷痰 積聚,症結疝瘕,宿食堅塊,咳逆上氣等一切痼結重病,終日吐唾,逆 氣上沖胸喉、此皆胃口積冷所致,三焦腸間宿冷以成諸疾。如此例便當吐卻此等惡物,輕者一度下,轉藥令吐卻。若重者三五度下之令盡,其吐狀法,初吐冷氣沫,次吐酢水,須臾吐黃汁大濃,甚苦似牛涎。病若更多者,當吐出紫痰,似紫草汁,非常齒,有此者例入死道,不久定死。若有疰者吐血,陳久黑血,新者鮮血,吐罷永瘥不發。下此吐藥,當吐時大悶,須臾自定,即不虛 得冷凍飲料食已,耳不虛聾,手足不痺,若胃口有前件等病勢久成者,正當 吐時,有一塊物塞胸喉,吐複不出,咽複不入,當有異種大悶,更加一二合藥酒,重投藥下,少時即當吐出塊物如拳大,真似 雞子黃著地,以刀斫碎,重者十塊,輕者三五枚。凡人有上件等病,若服藥時不吐卻者,當時雖得漸損,一二年後還發,為此故須下吐藥。欲服取 吐者,當以春三月服之,春宜吐故也。凡膈上冷,小腹滿,腸鳴,膀胱有氣冷,利多者,須加利藥於此酒內服之便去惡物。利法,出泔澱如清水、如黃汁、如青泥,輕者一兩度下利藥,得利以盡病源,重者五度下利藥,令使頻,得大利以盡病根。利法,旦起服藥,比至晡時可得兩三行,即斷後服。凡長病患,瘦弱虛損,老人貴人,此等人但令少服,積日漸漸加增,令多內消瘥。除久病不加吐利也。藥若傷多,吐利困極不止者,水服生大豆末方寸匕,即定,及藍葉、烏豆葉嚼以咽之,登時即定。此據大困時用之,小困時不須也。凡在世人有虛損陽衰,消瘦骨立者服之非常補益。旬月之間肌膚充悅,顏色光澤,髓溢精滿,少壯一等,凡眾 萬病皆除之。治一切風病癘節風,二十兩和酒五斗,賊風、熱風、大風,上同。偏風、痺 腿風、癱緩風,十二兩和酒三斗。此七種並帶熱,須加冷藥押使常數便利。賊風掣,八兩和酒二斗。濕風周痺,上同腰腳攣痛,十二兩和酒三斗,筋節攣急,八兩和酒二斗,重病後 汗不流,初覺三服,一服一盞,年久服一升。食熱食如錐刀刺者,八兩和酒二斗。口 面戾 一眼不合者,初得,四兩和酒一斗,年久,十二兩和酒三斗。頭面風似蟲行,又似毛髮在面 上者,八兩和酒二斗。起即頭旋良久始定者,四兩和酒一斗。心悶嘔逆,項強者,風在心臟,欲風欲雨,便即先發者,八兩和酒二斗。因瘡得風口強脊脈急者,五服即定,一服一盞。治 一切冷病積冷 瘦者,四兩和酒一斗,強者六兩和酒一斗半。痰飲疝瘕,上同。宿食嘔吐,四兩和酒一斗。症瘕腸鳴噫,八兩和酒二斗。久疰及久勞上同, 痔塊堅,冷嗽上氣,二十兩和酒五斗。奔豚冷氣,六兩和酒一斗半。噎及冷痢上同。卒中惡注,忤心腹脹氣急欲死者,三服定,一服一盞。大吐出鮮血瘴氣上同。蠱毒,五服定,一服一盞。溫瘧、 瘧並上同,五服永瘥。治婦人諸風、諸病等,並依前件帶下十二兩和酒三斗。崩中,六兩和酒一斗半。

月閉不通及冷病不產並上同。斷緒不產,八兩和酒二斗。月水前後不調,乍多乍少,亦令人絕產,四兩和酒一斗。產後風冷,不產,六兩和酒二斗;若重者,八兩和酒二斗;甚者十六 兩和酒三斗;大重者,子宮下垂,十六兩和酒四斗。

論曰︰遠覽前古莫睹此方,有高人李孝隆者,自云隋初受之於定州山僧惠通道人,此後 用之大有效驗,秘而不傳。但得其藥,其方不可得而聞。始吾得之於靜智道人,將三紀於茲 矣。時俗名醫未之許也。然比行之極有神驗。其用藥殊不倫次,將服節度大不近人情,至於救急其驗特異,方知神物效靈不拘常製,至理關感,智不能知,亦猶龍吟雲起,虎嘯風生,此其不知所以然而然,雖聖人莫之辨也。故述之篇末以貽後世好學君子詳之,非止救物兼深,亦

耆婆萬病丸

治七種痞塊,五種癲病。十種疰忤,七種飛尸,十二種蠱毒,五種黃病,十二時瘧疾,十種水病,八種大風,十二種 痺,並風入頭眼暗漠漠,及上氣咳嗽,喉中如水雞聲,不得眠臥,飲食不作肌膚,五臟滯氣,積聚不消,壅閉不通,心腹脹滿,及連胸背鼓氣堅結流入四肢,或複叉心膈氣滿時定時發,十年、二十年不瘥。五種下痢疳蟲寸白諸蟲,上下冷熱,久積痰飲,令人多睡,消瘦無力,蔭入骨髓便成滯,患身體氣腫,飲食嘔逆,腰腳酸痛,四肢沉重,行立不能久,婦人因產冷入子臟,臟中不淨,或閉塞不通,胞中瘀血,冷滯出流不盡,時時疼痛為患,或因此斷產,並小兒赤白下痢,及胡臭、耳聾、鼻塞等病。此藥以三丸為一劑,服藥不過三劑,萬病悉除,說無窮盡,故稱萬病丸。

牛黃 麝香 犀角 桑白皮 茯苓 乾薑 桂心 當歸 川芎 芍藥 甘遂 黃芩 蜀 椒細辛 桔梗 巴豆 前胡 紫菀 蒲黃 葶藶 防風 人參 朱砂 雄黃 黃連 大戟 禹
上三十一味(崔氏無黃芩、桑白皮、桔梗、防風為二十七味),並令精細,牛黃、麝香、犀角、朱砂、雄黃、禹余糧、巴豆別研,餘者合搗,重絹下篩,以白蜜和,更搗三千杵,密 封之,破除日,平旦空腹酒服三丸,如梧子大,取微下三升惡水為良。若卒暴病,不拘平旦早晚皆可服,但以吐利為度。若不吐利,更加一丸,或至三丸、五丸,須吐利為度,不得限以丸數。病強藥少即不吐利,更非他故。若其發遲以熱飲汁投之。若吐利不止即以酢飯兩三口止之。服藥忌陳臭生冷酢滑粘食,大蒜、豬雞魚狗馬驢肉、白酒、行房,七日外始得。

一日服,二日補之,得食新米,韭菜汁作羹粥 飲食之三四頓大良,亦不得全飽。產婦勿服。

吐利以後,常須閉口少語,於無風處溫床暖室將息。若旅行卒暴,無飲,以小便送之為佳,若一歲以下小兒有疾者,令乳母服兩小豆,亦以吐利為度。近病及卒病皆用,多積久病即 少服,常取微溏利為度。卒病欲死,服三丸如小豆,取吐利即瘥。卒得中惡噤,服二丸如小豆,暖水一合灌口令下,微利即瘥。

諸有痰飲者,服三丸如小豆。

五疰鬼刺客忤,服二丸如小豆,不瘥,間日更服三丸。

男女邪病,歌哭無時,腹大如妊娠,服二丸如小豆,日三夜一,間食服之。

大痢,服一丸如小豆,日三。

貓鬼病,服三丸如小豆,未瘥更服。

蠱毒吐血,腹痛如刺,服二丸如小豆,不瘥更服。

瘧病未發前,服一丸如小豆,不瘥,後日更服。

冷癖,服三丸如小豆,日三,皆間食服之常令微溏利。

宿食不消,服二丸如小豆,取利。

症瘕積聚,服二丸如小豆,即瘥。

水病,服三丸如小豆,日三,皆間食服之,以利瘥止。

拘急心腹脹滿心痛,服二丸如小豆,不瘥更服。

上氣喘逆,胸滿不得臥,服二丸如小豆,不瘥更服。

疳濕,以一丸如杏仁大,和酢二合灌下部,亦服二丸如小豆。

鼻衄,服二丸如小豆,日三,皆間食服之,瘥止,人弱隔日服之。

頭痛惡寒,服二丸如小豆,日三,覆取汗。

傷寒時行,服二丸如小豆,日三,間食服之。

小便不通,服二丸如小豆,不瘥,明日更服。

大便不通,服二丸如小豆,又納一丸下部中即通。

耳聾 耳,以綿裹一丸如小棗核大,塞之瘥。

癰腫、疔腫、破腫,納一丸如麻子大,日一敷,其根自出,瘥。凡疔腫血出,以豬脂和 敷。有孔,納孔中,瘥止。

胸背腰脅腫,以酢和敷腫上,日一易,又服二丸如小豆。

癩瘡,先以酢泔洗後,取藥和豬脂敷之。 瘡有孔,以一丸如小豆,納孔中,兼和豬脂 敷之。

痔瘡,取藥塗綿箸上,納孔中,日別易,瘥止。

瘰癧,以酢和敷上瘥。

惡刺,以一丸納瘡孔中,即瘥。

諸冷瘡積年不瘥者,以酢和塗瘡上,作餅貼之瘥。

瘡癬,先以布揩汁出後,取酢和敷上,日別一易,立瘥。

蠍螫,以少許敷螫處。

蜂螫,以少許敷螫處。

蝮蛇螯,取少許納螯處,若毒入腹,心悶欲絕者,服三丸如小豆。

婦人諸疾,胞衣不下,服二丸如小豆,取吐利即出。

小兒客忤,服二丸如米粒,和乳汁敷乳頭令嗍之。

小兒驚癇,服二丸如米粒,塗乳頭,令嗍之隨兒大小量與。

小兒乳不消,心腹脹滿,服二丸如米粒,塗乳頭,令嗍之,不瘥更服。

治一切蠱毒妖邪鬼疰,有進有退,積聚堅結,心痛如咬不得坐臥,及時行惡氣溫病,風熱瘴氣相染滅門,或時熱如 瘧,咽腫塞不下飲食,或煩滿氣短,面目時赤,或目中赤黃,或乾嘔,或吐逆,或下赤白痢,或熱氣如雲,或欲狂走自殺,或如見鬼,或手足清冷,或熱 飲冷水而不知足,或使手掇空,或面目癰腫生瘡,或耳聾目暗,頭項背脊強不得屈伸,或手 足卒癢,或百鬼惡疰狐魅走入皮膚,痛無常處方︰

麝香 丹砂 特生 石 馬目毒公(即鬼臼) 雄黃(各一兩) 巴豆(九十粒) 青 野葛(三兩,一本不用) 馬齒莧(一兩,生成起棱者)
上八味為末,別搗巴豆如膏,合搗五千杵,納蜜,更搗一萬杵,丸如小豆大,強者服二丸,弱者一丸。入腹雲行四布通徹表裡,從頭下行,周遍五臟六腑,魂魄靜定,情性得安。

病在膈上吐,膈下利,或蛇蟲諸毒下五色熱水,或不吐下,便微漸除瘥。萬蟲妖精狐狸鬼魅,久痼癖塊皆消散。在表汗出,在裡直下,忌名其藥,故此方無名也。

仙人玉壺丸方

雄黃 藜蘆 丹砂 石 巴豆 八角附子(各二兩)
上六味,先搗巴豆三千杵,次納 石又搗三千杵,次納藜蘆三千杵,次納附子三千杵,輒治五百杵,納少蜜恐藥飛揚。治藥用王相吉日良時,童子齋戒為良,天晴明無雲霧,白晝 藥成封密器中,勿泄氣,著清潔處。大人服丸如小豆。欲下病者,宿勿食,平旦服二丸。不知者,以粥暖飲發之,令下。下不止,飲冷水以止之。病在膈上吐,膈下利,或噫氣即已。

若欲漸漸除及將服消病者,服如麻子大二丸。卒中惡欲死不知人,以酒若湯和二丸,強開口 灌喉中。鬼疰病百種不可名,漿水服二丸,日再。男女與鬼交通,歌哭無常,或腹大經絕,狀如妊娠,漿水服二丸如胡豆大,日三夜一。又苦酒和,令如飴,每旦敷手間,使心主。心主在手腕後第一約橫紋當中指,至暮,又敷足三陰三陽及鼻孔,七日愈。又漿水服麻子大一丸,日三服,三十日止,惡風逆心不得氣息,服一丸。腹中如有蟲欲鑽脅出狀,急痛,一止 一作,是惡風,服二丸。憂恚氣結在胸心,苦連噫及咳,胸中刺痛,服如麻子大三丸,日三。

腹痛脹滿不食,服二丸。心腹切痛及心中熱,服一丸如麻子大,日三服,五日瘥。風疝、寒 疝、心疝、弦疝,每發腹中急痛,服二丸。卒上氣,氣但出不入,並逆氣沖喉,胃中暴積聚 者,服二丸,日再。 飲痰飲,平旦服一丸。腹中三蟲,宿勿食,明旦炙牛羊肉三臠食之,須臾進三丸如胡豆大,日中當下,過日中不下,更進二丸,爛蟲必下。卒關格不得大小便欲 死,服二丸。卒霍亂心腹痛,煩滿吐下,手足逆冷,服二丸。傷寒敕澀,時氣熱病,溫酒服 一丸,濃覆取汗,不汗更服。寒熱往來,服一丸。瘧未發一丸,已發二丸便斷。積寒熱老痞,服二丸。症堅結痞一丸,日三取愈。下痢重者,一丸取斷。食肉不消,腹堅脹,一丸立愈。

若淋瀝瘦瘠,百節酸痛,服一丸,日三。頭卒風腫,以苦酒若膏和,敷之,絮裹之。癰疽痤 癤瘰及欲作,以苦酒和,敷之。若惡瘡不可名 疥疽,以膏若苦酒和,先以鹽湯洗瘡去 痂,拭乾敷之。齒痛綿裹塞孔中。鼠 以豬脂和,敷瘡,取駁舌狗子舐之。中水毒,服二丸。

若已有瘡,苦酒和三丸敷之。耳聾膿血汁出及卒聾,以赤谷皮裹二丸納之。風目赤或癢,視 物漠漠,淚出爛,蜜解如飴,塗注目 。若為蠱毒所中,吐血,腹內如刺,服一丸如麻子,有加大如胡豆,亦以塗鼻孔中。又以膏和,通塗腹背上。亦可燒之,熏口及鼻。若為蛇蝮諸 毒所中,及 犬狂馬所咋,苦酒和敷,又水服二丸。婦人產後餘疾,及月水不通,往來不時 服二丸,日再。婦人胸中苦滯氣,氣息不利,小腹堅急,繞臍絞痛,漿水服如麻子一丸,稍 加之,如小豆大。小兒百病驚癇,痞塞及有熱,百日、半歲者,以一丸如黍米大置乳頭飲之,一歲以上如麻子一丸,日三,飲送下。小兒大腹,及中熱惡毒,食物不化,結成積聚,服一丸。小兒寒熱頭痛,身熱,及吐,服一丸如麻子大。小兒羸瘦丁奚,不能食,食不能化,漿水服二丸,日三。又苦酒和,如梧子大敷腹上良。一切萬病量之不過,一二丸莫不立效。

張仲景三物備急丸

司空裴秀為散用治心腹卒暴百病方。

大黃 乾薑 巴豆(各等分) 上皆須精新。多少隨意。先搗大黃、乾薑下篩為散,別研巴豆如脂,納散中合搗千杵,即爾用之為散,亦好用蜜為丸,貯密器中,莫令泄氣,若中惡客忤,心腹脹滿、刺痛,口 噤氣急,停尸卒死者,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許三枚,老小量與。扶頭起,令得下喉,須臾未醒,更

大理氣丸

治萬病方。

牛膝 甘草 人參 茯苓 遠志 恆山 苦參 丹參 沙參 龍膽 龍骨 牡蒙 半夏 杏仁 紫菀 芍藥 天雄 附子 葛根 橘皮 巴豆 野狼牙(各二兩) 大黃 牡蠣 白朮 (各三兩) 生薑(末五兩) 白薇(六分) 元參(七分) 蘆(大者一枚)
上二十九味,先搗篩二十七味,令熟,次搗巴豆、杏仁如膏,然後和,使相得,加白蜜 更搗五千餘杵,丸如梧子大,空腹酒服七丸,日三。疝瘕症結五十日服永瘥。吾常用理氣,大

大麝香丸

治鬼疰飛尸病方。

麝香(三分) 石(八分) 牛黃 附子 鬼臼 真珠 莽草 犀角 礬石 細辛 桂心仁(各五十枚) 芫青 地膽(《外台》作蚺蛇膽) 亭長 斑蝥(各七枚)
上二十三味為末,蜜和合,更搗三千杵,丸如小豆大,飲服一丸,日再,漸加至三丸,蟲毒所螫,摩之以知為度。若欲入毒疫癘鄉死喪病處,及惡鬼塚墓間,盛絳囊中,男左女右,肘後系之,又以少許敷鼻下人中,及臥不魘。

小麝香丸

治同前。

麝香 莽草 犀角 梔子仁(各三分) 雄黃 當歸(《外台》不用) 丹砂(各四分) 乾薑 桂心 芍藥 細辛(各五分) 附子 烏頭(各五枚) 蜈蚣(一枚) 巴豆(五十枚)
上十五味為末,蜜和合,搗千杵,丸如小豆大,服三丸,日三,可加至五丸,一切尸疰 痛悉皆主之。

紫葛丸

治緒熱不調方。

紫葛 石膏 人參 丹參 紫參 苦參 元參 細辛 齊鹽 代赭 蓯蓉 巴豆 烏頭 (各三分) 乾薑 桂心 獨活(各五分)
上十六味為末,蜜和,更搗萬餘杵,丸如小豆,服六丸,食前三丸,食後三丸,忌五辛 豬雞魚蒜,餘不在禁限。若覺體中大熱各減一丸服之,令人肥悅,好顏色,強陽道,能食,服藥後十日得利黃白汁大佳,婦人食前、食後只服二丸。兩歲以下小兒服丸如米粒大,令人能飲酒,除百病,藥之功能損益備述如下。腹中積聚,心腹滿,心下堅,痰飲,宿食,食吐逆,上氣,短氣,咳嗽,咽喉鳴,黃膽,久瘧,面腫,身浮腫,四肢煩重,坐起體重,熱病 濕下部癢,體瘡癢,關格不通,大腸出,熱淋,下利,顏色不定,羸瘦無力,弱房少精,精冷,身體斑駁,從高墮下絕傷,墮胎後傷損血,皮肉焦爛,月水不定或後或前,月水斷心下悶滿,肩膊沉重,小兒百病,之小兒癖氣,乳不消,小兒身常壯熱,腹內有病。所錄諸病,皆紫葛丸治之。若積日服餌未愈,消息準方服之,取瘥止。

太乙神精丹

治客忤霍亂腹痛脹滿,尸疰惡氣,癲狂鬼語,蠱毒妖魅,溫瘧,但是一切惡毒無所不治 方。

丹砂 曾青 雌黃 雄黃 磁石(各四兩) 金牙(二兩半)
上六味,各搗,絹下篩,其丹砂、雌黃、雄黃三味,以 醋浸之,曾青好酒於銅器中漬,紙密封訖,日中曝百日,經夏急五日,亦得無日,以火暖之。然後各研,令如細粉,以醋拌,使乾濕得所,納土釜中,以六一泥固濟,勿令泄氣。干後安鐵環施腳高一尺五寸 置釜上,以漸放火,初放火取熟兩秤,炭各長四寸置釜上,待三分二分盡,即益。如此三度 盡用熟火,然後用益生炭其過三上熟火以外,皆須加火漸多,及至一伏時,其火已欲近釜,即便滿,就釜下益炭,經兩度即罷,火盡極冷,然後出之,其藥精飛化凝著釜上五色者上,三色者次,一色者下。雖無五色,但色光明皎潔如雪最佳。若飛上不盡,更令與火如前,以雄雞翼掃取,或多或少不定,研如棗膏,丸如黍粒。治偏風、大風、惡疾、癲癇、癘節鬼打 等最良。服法,平旦空腹一丸為度。其瘧病積久,百方不瘥。又加心腹脹滿上氣,身面腳等 並腫垂死者,服一丸,吐即瘥,亦有不吐瘥者,若不吐複不瘥者更服一丸半。仍不瘥者後日增半丸,漸服無有不瘥。氣亦定,當吐出青黃白物,其因瘧兩脅下有癖塊者,亦當清除。若 心腹不脹滿者,可與一丸,日日加之,以知為度,不必專須吐,亦可一丸即瘥。勿並與服,亦可三日一服,皆須以意斟酌量得其宜。或腹內有水即下者勿怪。若患瘧日近,精神健,亦 可斟酌病患藥性,並與兩丸作一丸頓服之,皆至午後食,勿使冷,勿使熱,豉漿粥任意食之。

若病瘧盜汗虛弱者,日服一丸,至三日吐即止。若患瘧不汗,氣複不流,腳冷者,服一丸。

至三日若不汗,氣複,腳即暖有潤汗,不至三日吐即止。若患瘧無顏色者,服藥後三日即有顏色。亦有須吐瘥者,亦有服少許而瘥者,亦有殺藥強人服三四丸,始覺藥行者,凡人稟性 不同,不可一概與之。但作黍米大服之為始漸加以知為度,藥力驗壯,勿並多服,特慎油面 魚肉蒜,當清淨服之。若有患久不瘥在床,羸瘦並腹脹滿及腫,或下痢者多死,但與藥救之,十人中或瘥三四人也,瘕症積聚,服一刀圭,以漿水送下。諸卒死中惡客忤霍亂腹滿體帶五尸疰惡風疰忤大病相易死亡滅門,狂癲鬼話,已死氣絕,心上微暖者,扶起其頭,以物撬開 口,不可開鑿去兩齒,以漿飲送藥,藥下即活,諸久病者,日服一刀圭,覆令汗,汗出即愈。

不愈者,不過再服,亦有不汗而瘥,複有不汗不愈者,服如上法加半刀圭以瘥為度。常以絳 囊帶九刀圭散,男左女右,小兒系頭上,辟瘴毒惡時氣、射工。小兒患,可以苦酒和之,塗 方寸紙上著兒心腹上,令藥在上治之。亦有已死者,冬二日夏一日,與此藥服,服得下藥便 活,若不得入腹不活。加金牙磁石者,服至五服,內必令人吐逆下利。過此即自定其藥如小豆大為始,從此漸小,不得更大,大風惡癩可二十服。偏風 節,諸惡風癲病等亦可二十服。

自餘諸惡病者皆止一二服,量人輕重弱強不得多與。若欲解殺藥但爛煮,食肥豬肉,服此藥 後,小應頭痛身熱一二日來,大不能得食味,後自漸得氣味,五日後便能食。若貪食過多者宜節之。若服藥下悶亂,可煮木防己湯服之,即定。凡言刀圭者以六粟為一刀圭,一說云三小豆為一刀圭。

作土釜法

其法取兩個瓦盆,以甘土塗其內令極乾,其狀大小,隨藥多少。

作六一泥法

赤石脂 牡蠣 滑石 石 黃礬 鹵土 蚯蚓屎(各二兩) 上取 酢以足為度,若無鹵土以鹽代之。先作甘泥土,以泥各別裹前黃礬等五種作團 之,勿令泄氣,以火燒周。

三日最好,一日亦得。出火破團取藥,各搗碎,絹篩,然後與蚯蚓屎、鹵土等分以酢和之如稠粥,即得好酢。可用二分酢一分水和用,取前瓦盆以此泥塗 之。曾青如蚯蚓屎如黃連佳,世少此者,好昆侖碌亦得瘥病,丹砂亦鮮,粟砂亦得。舊不用磁石 凡雄黃皆以油煎,九日九夜備乃可入丹,不爾有毒,慎勿生用。

倉公散

治卒鬼擊鬼痱鬼刺心腹痛如刺,下血便死,不知人,及臥魘嚙,腳踵不覺者,諸惡毒瓦斯 病方(北漢文帝時太倉令淳于意方故名)。

特生 石 皂莢 雄黃 藜蘆(各等分)
上四味治,下篩,取如大豆許,納管中,吹入病患鼻,得嚏則氣通便活,若未嚏,複更 吹之,以得嚏為度,此藥起死回生。

小金牙散

治南方瘴癘疫氣腳弱風邪鬼疰方。

金牙(五分) 雄黃 萆 黃芩 蜀椒 由跋 桂心 莽草 天雄 朱砂 麝香 烏頭 各二分) 牛黃(一分) 蜈蚣(一枚六寸者) 細辛 葳蕤 犀角 乾薑(各三分) 黃連(四分) 囊盛帶,男左女右一寸匕,省病問孝,不避夜行,塗人中,晨昏霧露亦塗之。

大金牙散

治一切蠱毒百疰不祥醫所不治方。

金牙 鸛骨 石膏(各八分) 斑蝥(七分) 活草子 胡燕屎 白朮 雷丸 龍牙(各六分) 銅鏡鼻 梔子仁 干漆 龜甲 鱉甲 鬼督郵 桃白皮 大黃(各四分) 桂心 芍藥 徐長卿 羚羊角 射干 升麻 鳶尾 馬目毒公 蜂房 細辛 乾薑 芒硝 由跋 犀角 甘草 野狼毒 蜣螂 龍膽 野狼牙 雄黃 真珠(各三分) 芫花 莽草 射罔 烏梅(各二分) 蛇蛻皮(一二十枚)
上五十味治,下篩,服一刀圭,稍加至二刀圭,帶之辟百邪,治九十九種疰(一有麝香 無

(凡七類)

小腸腑脈論第一

(論一首) 論曰︰小腸腑者主心也,舌是其候也。心合於小腸。小腸者受盛之腑也,號監倉吏,重 二斤十四兩,長二丈四尺,廣二寸四分(《難經》、《甲乙》云︰長二丈二尺,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也。)後附脊,左回疊積,其注於回腸者,外傅臍上,回運環反十六曲,常 留水穀二斗四升,其一斗二升是水,一斗二升是谷,應主二十四氣也。(《難經》云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甲乙》云︰受三斗三合,合之大半。)唇濃,人中長,以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複耳前熱。若寒甚獨肩上熱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若脈滑者(《脈經》作陷,《甲乙》亦同),此其候也。

小腹控睪引腰脊上沖心,邪在小腸者連睪系屬於脊,貫肝肺絡心系。氣盛則厥逆,上沖 腸胃,動肝肺,散於盲,結於臍,故取之盲原以散之。刺太陰以與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

左手關前寸口陽絕者,無小腸脈也。苦臍痺,小腹中有疝瘕,主月即冷上搶心,刺手心主治陰,心主在掌後橫紋中入一分。

左手關前寸口陽實者,小腸實也。苦心下急熱痺,小腸內熱,小便赤黃,刺手太陽治陽,手太陽在手小指外側本節陷中。

小腸有寒其人下重,便膿血有熱必痔。

小腸有宿食,常暮發熱,明日複止。

小腸脹者,小腹 脹,引腹痛。

心前受病移於小腸,心咳不已,則氣與咳俱出。

厥氣客於小腸,夢聚邑街衢。

心應皮,皮濃者脈濃,脈濃小腸濃。皮薄者脈薄,脈薄者小腸薄。皮緩者脈緩,脈緩者,小腸大而長,皮薄而脈波小者,小腸小而短,諸陽經脈皆多紆屈者小腸結。

扁鵲云︰手少陰與太陽為表裡,所以表清裡濁,清實濁虛,故食下腸實而胃虛,故腑實 而不滿,實則傷熱,熱則口張,口為之生瘡。虛則傷寒,寒則便泄膿血,或發裡水,其根在小腸,先從腹起,(方見治水篇中。

小腸絕不治六日死,何以知之?發直如干麻不得屈伸,自汗不止。

手太陽之脈,是動則咽腫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 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頷腫,項肩 肘臂外後廉痛。(經脈支別已見心臟門中。

小腸虛實第二

(脈二首 方三首 灸法二首) 小腸實熱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陽實者,手太陽經也,病苦身熱,來去汗不出。心中煩滿,身重,口中生瘡,名曰小腸實熱也。

柴胡澤瀉湯

治小腸熱脹口瘡方。

柴胡 澤瀉 橘皮(一作桔梗) 黃芩 枳實 旋複花 升麻 芒硝(各二兩) 生地黃(切,一升)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納硝,分二服。

大黃丸

治小腸熱結滿不通方。

大黃 芍藥 葶藶(各二兩) 大戟 朴硝(各三兩) 巴豆(七枚) 杏仁(五十枚)
上七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飲服七丸,小兒服二三丸,日二。熱去,日一服。

灸法

小腸熱滿灸陰都,隨年壯,穴在挾中脘兩邊相去一寸是。小腸泄痢膿血灸魂舍一百壯,小兒減之,穴在挾臍兩邊相去各一寸 又灸小腸俞七壯。

小腸虛寒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陽虛者,手太陽經也,病苦顱際偏頭痛,耳頰痛,名曰小腸虛寒也

治小腸虛寒痛,下赤白,腸滑,胸中懊 補之方︰

乾薑(三兩) 當歸 黃柏 地榆(各四兩) 黃連 阿膠(各二兩) 石榴皮(三枚)
上七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下膠煮取膠烊盡,分三服。

舌論第三

(論一首) 論曰︰舌者心主,小腸之候也。善用機衡能調五味也。凡有所啖,若多咸則舌脈凝而變色,多食苦則舌皮槁而外毛焦枯,多食辛則舌筋急而爪枯乾,多食酸則舌肉肥而唇揭,多食甘則舌根痛而外發落。又曰︰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鹹,此五味內合五臟之氣也。若臟熱則舌生瘡引唇揭赤。若腑寒則舌本縮,口噤唇青,寒宜補之,熱宜瀉之,不寒不熱依臟腑調之。

風眩第四

(論一首 方九首 灸法一首 食禁一首) 前卷既有頭面風方,風眩不當分出,蓋以此是徐嗣伯方,不可以餘方相雜,故此特立風眩方條,專出徐氏方焉。

徐嗣伯曰︰余少承家業,頗習經方名醫要治,備聞之矣。自謂風眩多途,諸家未能必驗,至於此術,鄙意偏所究也,少來用之,百無遺策,今年將衰暮,恐淹忽不追,故顯明証論,以貽於後云爾。夫風眩之病起於心氣不定,胸上蓄實,故有高風面熱之所為也。痰熱相感而動風,風火相亂則悶瞀,故謂之風眩。大人曰癲,小兒則為癇,其實則一。此方療治萬無不愈,但恐証候不審或致差違,大都忌食十二屬肉。而奔豚為患,發多氣急,氣急則死不可救,故此一湯是輕重之宜,勿因此便謂非患。所治風眩湯散丸煎共有十方,凡人初發宜急與續命湯,困急時但度灸穴,便火針針之無不瘥者,初得針竟便灸最良,灸法次列於後。余業以來三十餘年,所救活者數十百人無不瘥矣,後人能曉此方,幸勿參以余術焉。

續命湯

治風眩發則煩悶無知,口沫出,四體角弓,目反上,口噤不得言方。

竹瀝(一升二合) 生地黃汁(一升) 龍齒 生薑 防風 麻黃(各四兩) 防己(三兩) 石膏(七兩) 桂心(二兩) 附子(三分)
上十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有氣加附子作一兩,紫蘇子五合,橘皮半 兩

奔豚湯

治氣奔急欲絕方。

吳茱萸(一升) 石膏 人參 半夏 芎 (各三分) 桂心 芍藥 生薑(各四分) 生葛根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七升,清酒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防己地黃湯

治言語狂錯,眼目霍霍或言見鬼,精神昏亂方。

防己 甘草(各二兩) 桂心 防風(各三兩) 生地黃(五斤,別切,勿合藥漬,疾小輕 二斤)
上五味 咀,以水一升漬一宿,絞汁,著一面取滓著竹簀上,以地黃著藥滓上。於五斗 米下蒸之,以銅器承取汁,飯熟以向前藥汁合絞取之,分再服。

薯蕷湯

治心中驚悸而四肢緩,頭面熱,心胸痰滿,頭目眩冒如欲動搖方。

薯蕷 麥門冬 人參(各四兩) 芍藥 生地黃 前胡(各八分) 枳實 遠志 生薑 (各三分) 合)
上十六味 咀,取江水高舉手揚三百九十下,量取三斗煮米減一斗,納半夏複減九升,去滓,下藥煮取四升,分四服。無江水處以千裡東流水代之。

防風湯

服前湯後四體尚不涼,頭目眩轉,服此湯大勝,宜常服。但藥中小小消息隨冷暖耳,仍不除瘥者依此方。

防風 石膏 人參 赤石脂 生薑 龍骨 寒水石 白石脂 茯苓(各三分) 桂心(二分) 紫石
上十一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凡用井花水取清淨也,今用江水者無泥沙 穢源泉,遠涉順勢,歸海不逆上流,用以治頭必歸於下故也。

薯蕷丸

治頭目眩冒心中煩郁,驚悸狂癲方。

薯蕷(二十八分) 甘草(二十分) 鹿角膠(《金匱》作阿膠) 大豆黃卷 桂心(各七分) 藥白朮(各六分) 柴胡 桔梗 茯苓 杏仁 川芎(各五分) 白蘞 乾薑(各三分) 大棗(一百枚取 膏)
上二十二味為末,棗膏和白蜜,丸如彈丸,先食服一丸,日三。

薯蕷煎

薯蕷(二十分) 甘草(十四分) 澤瀉 人參 黃芩(各四分) 當歸 白蘞 桂心 防風 薑 蜀椒(各二分,以上二十味並用搗篩) 生地黃(十八斤搗絞取汁,煎令餘半) 獐鹿髓 鹿 角 膠(各半斤) 麻子仁(研) 蜜(各三升) 大棗(八十枚) 桑根白皮(五升,忌岡 上自出土者大毒,大忌近籬屋垣牆下,溝瀆邊者,皆不中用也。)
上二十七味,以清酒二斗四升煮桑白皮麻子仁大棗得一斗,去滓,次下地黃汁鹿膠髓蜜 煎減半,納諸末並煎令可丸如雞子黃大,飲服一枚,日三,稍加至三丸。

天雄散

治頭目眩暈屋轉旋倒方。

天雄 防風 川芎 人參 獨活 桂心 葛根(各三分) 莽草(四分) 白朮 遠志 薯 蕷茯神 山茱萸(各六分)
上十三味治,下篩,先食以菊花酒服方寸匕,日三,漸加至三匕,以知為度。(菊花酒 法

人參丸

治心中恍惚不定方。

上黨人參 鬼臼 鐵精 牛黃 雄黃 大黃 丹砂 菖蒲 防風(各一兩) 蜥蜴 赤 足蜈蚣(各一枚)
上十一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用前菊花酒服七丸,日三夜一,稍加之。合藥勿用青紙,忌見婦人、青衣人、喪孝不具足人及濁穢六畜雞犬等。

灸法

其法以繩橫度口至兩邊,既得口度之寸數,便以其繩一頭更度鼻,盡其兩邊兩孔間,得鼻度之寸數,中屈之,取半,合於口之全度中屈之。先覓頭上回發當回發灸之,以度度四邊 左右前後,當繩端灸,前以面為正,並依年壯多少,一年凡三灸,皆須瘡瘥。又灸壯數如前,若連灸火氣引上,其數處回發者,則灸其近當鼻也。若回發近額者亦宜灸,若指面為瘢則闕 其面處,然病重者,亦不得計此也。

食禁

十二屬相肉物皆不得食,其為藥則牛黃龍骨齒用不可廢。

風癲第五

(論四首 方三十六首 針灸法五十八首) 論曰︰黃帝問曰︰人生而病癲疾者安所得之?岐伯對曰︰此得之在腹中時,其母數有所大驚也,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癲疾。病在諸陽脈,且寒且熱,名曰狂,刺之虛脈,視分盡熱病已而止。病癲初發,歲一發不治,月一發不治,四五日一發,名曰癲疾,刺諸分。其脈尤寒者以針補之。病已止,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直視舉目赤,其作極己而 煩心,候之於顏,取手太陽陽明太陰血變而已。癲疾始發,而反強,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陽陽明太陰手太陽血變而已。癲疾始作而引口啼呼(《甲乙》作喘悸者),候之手陽明太陽,右 強者攻其左,左強者攻其右,血變而止。治癲疾者,常與之居,察其所當取之處,病至視之有過者即瀉之,置其血於瓠壺之中,至其發時血獨動矣,不動灸窮骨二十壯,窮骨者尾 也。

骨癲疾者,頷齒諸 分肉皆滿,而骨倨強直,汗出煩悶,嘔多涎沫,氣下泄不療。

筋癲疾者,身拳攣急脈大,刺項大經之本杼,嘔多涎沫,氣下泄不療。

脈癲疾者,暴仆,四肢之脈皆脹而從滿脈盡,刺之出血不滿挾項,灸太陽。又灸帶脈於腰相去三寸諸分肉本,嘔多涎沫,氣下泄不療。

治癲者,病發而狂,面皮濃敦敦者,死不療。

凡癲發則臥地,吐涎沫無知。若強掠起如狂及遺糞者難療。

癲疾脈搏大滑久自已脈沉小急實,死不療。小牢急亦不可治,脈虛可療,實則死矣。厥 成為癲疾,五臟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也。厥成為癲。故特附厥於此條也。陰衰發熱厥,陽衰發寒厥。

論曰︰黃帝問曰?厥之寒熱者何也?岐伯對曰︰陽氣衰於下則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 厥。問曰︰熱厥必起於足下者何也?對曰︰陽氣起於足五趾之表,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盛則足下熱也。問曰︰寒厥必起於五趾而上於膝者何也?對曰︰陰氣起於五趾之裡,集 於膝而聚於膝上,故陰氣盛則從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而從內也。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滿,腹滿 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氣逆則陽氣亂,亂不知人。巨陽之厥,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 仆。陽明之厥,闐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少陽之厥,暴聾,頰 腫而熱,脅痛,髀不可以運。太陰之厥,腹滿 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少陰之厥,舌乾,溺赤,腹滿心痛。厥陰之厥,小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 內(一作外)。熱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久留 之已則火熨項與肩胛,令熱下冷乃止,所謂推而上之者也。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下於經絡 者,取之氣下而止,所謂引而下之者也。刺熱厥者,留針反為寒。刺寒厥者,留針反為熱。

刺熱厥者,二陰一陽。刺寒厥者,二陽一陰。所謂二陰者,二刺陰也,所謂二陽者,二刺陽也。

論曰︰溫病熱入腎中亦為痙,小兒病癇,熱盛亦為痙。凡風喑暴尸厥及鬼魘不寤皆相似,宜察之,故經言,久厥則成癲,是以知似也。

論曰︰癲病有五︰一曰陽癲,發時如死人遺溺有頃乃解。二曰陰癲,坐初生小時臍瘡 未愈,數洗浴,因此得之。三曰風癲,發時眼目相引牽縱反急強羊鳴,食頃方解,由熱作汗出當風,因以房室過度,醉飲飽滿行事,令心氣逼迫短氣脈悸得之。四曰濕癲,眉頭痛,身重,坐熱沐發濕結腦,汗未止得之。五曰馬癲,發時反目,口噤,手足相引,身皆熱,坐小時風氣腦熱不和得之。

治五癲方︰

銅青 雄黃 空青 東門上雞頭 水銀(各一兩) 豬苓 茯苓 人參 白芷 石長生白蘞 白薇(各二兩) 卷柏 烏扇(各半兩) 硫黃(一兩半)
上十五味為末,以青牛膽和著銅器中,於甑中五斗大豆上蒸之,藥成丸如麻子,先食服 三十丸,日二夜一。

虎睛丸

治風癲掣,口眼張大,口出白沫,或作聲或死,不知人方。

虎睛(一具,酒浸一宿,炙) 鬼箭羽 露蜂房(各二分) 獨活 遠志 細辛 貫眾 麝 香白蘞(一作白薇) 升麻 白蘚皮(各三兩) 牛黃 防風 秦艽 防葵 龍齒 黃芩 雄 黃山茱萸 防己 茯苓 鐵精 鬼臼 乾地黃(一作乾薑) 人參 大黃 銀屑(各四分) 茯神 石膏 天雄(
上三十二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五丸,日再,稍加至二十五丸,神效。

凡癲發之候,其狀多端,口邊白沫,動無常者治方︰

秦艽 人參 防葵(一作防風) 茯神(一作牡丹) 甘草(各二兩) 鉛丹(一兩) 貫 眾(一枚)
上七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分三服。

雄雌丸

治風癲失性,顛倒欲死,五癲驚癇方。

雄黃 雌黃 真珠(各一兩) 鉛(二兩,熬令成屑) 丹砂(一分) 水銀(八分)
上六味為末,以蜜和搗三萬杵,丸如胡豆,先食服三丸,日二,稍加,以知為度。(《古 今錄驗》云,療五癲,牛癲則牛鳴,馬癲則馬鳴,狗癲則狗鳴,羊癲則羊鳴,雞癲則雞鳴。

病五癲狂病者,臟腑相引,盈氣起寒厥不識人,氣靜瘈瘲 吐沫,久而得蘇者。)

續命風引湯

治中風癲眩不知人,狂言舌腫出方。

麻黃 川芎 石膏 人參 防風(各三兩) 甘草 桂心 獨活(各二兩) 防己 附子當歸(
上十三味 咀,以酒三升,水一斗合煎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紫石煮散

治大人風引,小兒驚癇瘈瘲,日數十發,醫所不療者方。

紫石英 滑石 白石脂 凝水石 石膏 赤石脂(各六兩) 甘草 桂心 牡蠣(各三兩)
上十二味治,下篩,為粗散,盛以葦囊,懸高涼處,欲用取三指,撮以新汲井水三升煮 取一升二合,大人頓服,未百日兒服一合,未能服者以綿沾著口中,熱多者日四五服,以意 消息之,(深師方只龍骨、牡蠣、乾薑、滑石、白石脂五味)。

治百二十種風癇癲驚狂發即吐沫不識人者,四月五月宜服之方︰

紫石英 芍藥 龍骨(一作黃芩) 青石脂 白蘚皮 麻黃 當歸 甘草 栝蔞根 桂心
上十三味治,下篩,為粗散,分作七裹,每以大棗十枚,水三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下一裹大棗汁中煎取一升,去滓,頓服,相去七日一服,服訖即瘥。

治癲癇厥時發作方︰

防葵 代赭石 人參 鉛丹 白僵蠶 鉤藤 茯神 雷丸 虎骨 生豬齒 遠志 桂心防風(各六兩) 卷柏 茛菪子 升麻 附子 牡丹 龍齒 光明砂(各一分) 牛黃(二分) 白
上二十五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二,亦可為丸,良驗。

川芎湯

治風癲引脅牽痛,發則吐,耳如蟬鳴方。

川芎 本 茹(各五兩)
上三味 咀,納酒一斗煮取三升,頓服,羸者分三服,取大汗。

鴟頭丸

治風癲方。

鴟頭(一枚) 葶藶子 鉛丹 虎掌 烏頭 栝蔞根(各三分) 甘遂 天雄 蜀椒 大戟 (各二分) 白朮(一分) 茹 鐵精(各一兩)
上十三味為末,蜜丸如梧子,酒下二丸,日三服。

又方 治癲癇瘈瘲 方。鉛丹(一斤) 飛鴟頭(二枚)
上二味為末,蜜丸,先食服三丸,日三,劇者夜一,稍加之。

又方 茛菪子三升搗篩,以酒一斗漬半日,絞去滓,湯中煎令可丸,先食服如小豆二丸,加至如梧子二丸,以知為度,額上手中從紋理中赤起是知也。無此候更服,病日發者三日愈,間日發者十日愈,五日發者二十日愈,半歲發者一月愈。

地黃門冬酒

治陰虛癇妄方。

地黃(三十斤) 天門冬(十斤)
上二味搗取汁,作煎服之瘥。

天門冬酒

通治五臟六腑大風洞泄虛弱五勞七傷,症結滯氣冷熱諸風,癲癇惡疾耳聾頭風,四肢拘 攣,猥退歷節,萬病久服身輕延年,齒落更生,髮白變黑方。

天門冬搗絞取汁二斗,曲二升,曲發以糯米二斗,準家釀法造酒,春夏極冷下飯,秋冬 溫如人肌 之,酒熟取服一盞,常令酒氣相接,勿至醉吐。慎生冷醋滑雞豬魚蒜,特慎鯉魚 及忌油膩,此是二斗汁法,一石二斗亦準此。服十日覺身體癮疹大癢,二十日更大癢,三十日漸止,此皆風氣出故也。四十日即覺身心朗然大快,五十日當風坐臥覺風不著人,身中諸 風悉盡。用米法︰先淨淘米,曝乾,臨欲用時別取天門冬汁漬米,干漉炊之,餘汁拌飯,密 封壓。取天門冬汁法︰淨洗天門冬,去心皮,漉去水切壓取汁,三四遍滓干乃止。此酒初熟 味酸,仍作臭泔腥氣,但依式服之,久停則香美,封四七日佳。凡八九月少少合,至十月多合,擬至來年五月三十日相續服之。入四月不得合,服酒時若得散服得力更倍,速散方如下︰

散方︰天門冬去皮心,曝乾,搗作末,以上件酒服方寸匕,日三,加至三匕,久服長生,凡酒亦得服。

灸法

大人癲,小兒驚癇,灸背第二椎及下窮骨兩處,以繩度中折繩端一處是脊骨上也。凡三處畢,複斷繩作三折,令參合如“△”字,以一角注中央,灸下二角挾脊兩邊便灸之,凡五處。故畫圖法以丹注所灸五處各百壯,削竹皮為度勝繩也。猝癲灸陰莖上宛宛中三壯,得小便通即瘥。(《翼》云,當尿孔上是穴。)又灸陰莖頭三壯。又灸足大趾上聚毛中七壯。又灸囊下縫二七壯。又灸兩乳頭三壯,又灸督脈三十壯,三報穴在直鼻中上入發際。又灸天窗百會各漸灸三百壯,炷惟小作。又灸耳上發際各五十壯。

論曰︰黃帝問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對曰︰生於陽也。曰︰陽何以使人狂? 曰︰陽氣因暴折如難決,故善怒,名曰陽厥。問曰︰何以知之?對曰︰陽明常動,太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候也。曰︰治之奈何?曰︰衰其食即已。夫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故奪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鐵落為後飯。夫生鐵落者,下氣疾也。

論曰︰凡發狂則欲走,或自高賢稱神聖,皆須備諸火灸乃得永瘥。若或悲泣呻吟者,此 為邪非狂,自依邪方治之。邪入於陽則為狂,邪入於陰則為血痺,邪入於陽傳即為癲狂,邪 入於陰傳則為痛喑,陽入於陰病靜,陰入於陽病怒。

鼉甲湯

治邪氣,夢寐寤時涕泣不欲聞人聲,體中酸削,乍寒乍熱,腰脊強痛,腹中拘急不欲 飲食,或因疾病之後,勞動疲極,或觸犯忌諱,眾諸不節,婦人產生之後月經不利,時下青 赤白,肌體不生肉虛羸瘦,小便不利,或頭身發熱旋複解散,或一度交接,彌日困極,皆主之方。

鼉甲(七枚) 甘草 白薇(一作白芷) 貝母 黃芩(各二兩) 麻黃 白朮 芍藥 (各二兩半) 防風(三兩) 凝水石 桂心 茯苓 知母(各四兩) 石膏(六兩)
上十四味 咀,以水二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

九物牛黃丸

治男子沾鬼魅欲死,所見驚怖欲走,時有休止,皆邪氣所為不自絕方。

牛黃(土精) 荊實(人精) 龍骨(水精) 空青(天精) 雄黃(地精) 曾青(蒼 龍精) 玉 屑(
上九味名曰九精,上通九天,下通九地,各一兩,治下篩,蜜丸,和如小豆,先食服一丸,日三,稍加以知為度。《翼方》云,凡邪病當服五邪湯,九精丸瘥。

十黃散

治五臟六腑血氣少,亡魂失魄,五臟覺不安,忽忽喜悲,心中善恐怖,如有鬼物,此 皆發於大驚及當風從高墜下落水所致悉主之方。

雄黃 人參(各五分) 黃芩 大黃 黃柏 黃耆 細辛 桂心(各三分) 黃連 黃昏 蒲
上十五味治,下篩,未食溫酒服方寸匕,日三,不知加至二匕。羸劣者更加人參五分。

一方有生黃三分。(崔氏有蜀椒五分,乾薑四分。)

別離散

治男女風邪,男夢見女,女夢見男,悲愁憂恚怒喜無常,或半年數月一發動 桂心 茵芋 天雄 菖蒲 細辛 茜根 附子 乾薑(各一兩) 白朮 桑寄生(各三兩)
上十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凡修合,勿令婦人雞犬及病者、病者家人知見,令邪氣

四物鳶頭散

治鬼魅方。

東海鳶頭(即由跋根) 黃牙石(一名金牙) 莨菪子 防葵(各一分)
上四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欲令病患見鬼加防葵一分,欲令知鬼疰者複增一分立有驗

五邪湯

治邪氣啼泣或歌或哭方。

禹余糧 防風 桂心 芍藥 遠志 獨活 甘草 人參 白朮 石膏 牡蠣 秦艽(各二
上十七味 咀,以水二斗煮取四升,分四服,亦可如煮散法服之。

茯神湯

治五邪氣入人體中,見鬼妄語,有所見聞,心悸跳動,恍惚不定方。

茯神 茯苓 菖蒲 人參(各三兩) 赤小豆(四合)
上五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人參湯

治風邪鬼氣往來發作有時或無時方。

人參 防風 烏頭 乾薑 栝蔞根(《翼》作桔梗) 澤瀉 豬脊 遠志 附子 黃芩 獨 活(各五分) 秦艽 牡蠣 山茱萸 五味子 前胡 細辛 石膏 川芎 蜀椒 牛膝 甘草 石南 桂心 桑白皮 麻黃 竹皮 白朮 橘皮(各十八銖) 鬼箭羽(《翼》作澤蘭) 茯苓 (各
上三十二味 咀,以水六升,酒六升合,煮取四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虎睛湯

治狂邪發無常,披發大叫喚,欲殺人,不避水火方。

虎睛 鴟頭 露蜂房(各一具) 茯苓 桂心 防風(各三兩) 人參 甘草 天雄 獨 活 (各一兩) 石長生(六分) 楓上寄生(五分)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又方 防葵 人參 貫眾(各五兩) 防風 桂心(各三兩)
上五味 咀,以水一斗煮汁三升,分四服,稍服亦可。

治猝發狂方︰

苦參五斤為末;蜜和丸,如酸棗大,單服十丸。

治魅方︰

水服鹿角末方寸匕,日三。

又方 水服獺肝末,日三。

治狐狸諸色精魅作種種惡怪,令人恐怖,狂癲風邪方︰

雄黃(六斤) 油(一斗二升)
上二味,破雄黃如棋子並油納大鐺中,以盆合頭作灶,微火煎九日九夜,不得少時火絕,亦不是火冷須火熱,微微不絕,辟諸精魅神驗。

治風邪方︰

商陸根三十斤去皮細切,以水八斗東向灶煎減半,去滓,更煎令可丸,如梧子大,服一丸,合時勿令人見。更有莨菪方大豆紫湯,皆可取汗出佳。(莨菪方見此篇前大豆紫湯,見 前三卷婦人門。)

又方 燒蝦蟆末,水服方寸匕,日三又方 水服伏龍肝末方寸匕,日三。

針灸法

論曰︰凡諸百邪之病,源起多途,其有種種形相示表癲邪之端,而見其病。或有默默 而不聲,或複多言而漫說,或歌或哭或吟或笑或眠,坐溝渠啖食糞穢,或裸形露體,或晝夜 游走,或嗔罵無度,或是蜚蠱精靈,手亂目急,如斯種類癲狂之人,今針灸與方藥並主治之,凡占風扁鵲曰︰百邪所病,針有十三穴,凡針先從鬼宮起,次針鬼信,次至鬼壘,又至鬼心,針至五六穴即可知矣。若是邪蠱之精便自言說,論其由男從左起針,女從右起針。若數處不言便遍穴針也,仍須依掌訣捻目而治之,萬不失一。黃帝掌訣,別是術家秘要,第一針人中名鬼宮,從左邊下針右邊出。第二針手大指爪甲下,名鬼信,入肉三分。第三針足大趾爪甲 下,名鬼壘,入肉二分。第四針掌後橫紋,名鬼心,入肉半寸(即太淵穴也。)第五針外踝 下白肉際足太陽,名鬼路,火針七針針三下(即申脈穴也。)第六針大椎上入發際一寸,名鬼 枕,火針七針針三下。第七針耳前發際宛宛中,耳垂下五分,名鬼床,火針七針針三下。第八針 承漿,名鬼市,從左出右。第九針手橫紋上三寸,兩筋間,名鬼路(即勞宮穴也。)第十針 直 鼻上入發際一寸名鬼堂,火針七針針三下(即上星穴也。)第十一針陰下縫灸三壯,女人即 玉 門頭,名鬼藏。第十二針尺澤橫紋外頭接白肉際,名鬼臣,火針七針針三下(即曲池穴也。) 第十三針舌頭一寸,當舌中下縫,刺貫出舌上,名鬼封,仍以一板橫口吻安針頭令舌不得動。

以前若是手足皆相對針兩穴,若是孤穴即單針之。邪鬼妄語,灸懸命十四壯(穴在口唇裡中央弦弦者是,一名鬼祿,又以剛力決斷弦乃佳。)邪病臥瞑瞑不自知,風府主之(一名鬼穴。) 邪病大喚罵走,灸十指端去爪一分(一名鬼城。)邪病大喚罵走遠,三裡主之(一名鬼邪。) 邪 病鬼癲四肢重,囟上主之(一名鬼門,)邪病四肢重痛諸雜候,尺澤主之(尺中動脈一名鬼 受。) 邪病語不止及諸雜候 倉公法︰狂癇不識人,癲病眩亂,灸百會九壯。狂走掣 灸玉枕上三寸,一法項後一寸 灸百壯。狂邪鬼語,灸天窗九壯。狂走癲疾灸頂後二寸十二壯。或灸大幽百壯,狂言恍惚,灸天樞百壯。狂走癲癇,灸季肋端三十壯,或灸河口五十壯(穴在腕後陷中動脈是)。狂癇 哭 泣,灸手逆注三十壯(穴在左右手腕後六寸)。狂癲風癇吐舌,灸胃脘百壯。狂邪發無常披 發大喚欲殺人,不避水火及狂言妄語,灸間使三十壯(穴在腕後五寸,臂上兩骨間亦治驚恐歌 哭。)狂走喜怒悲泣,灸臣覺(一作巨攪,穴在背上胛內側反手所不及骨芒穴上捻之,痛者是也)。隨年壯。狂邪鬼語,灸伏兔百壯。悲哭鬼語,灸天府五十壯。悲泣邪語鬼忙歌哭,灸慈門五十壯。狂邪驚癇,灸承命三十壯(穴在內踝後上行三寸動脈上)。狂癲風驚厥逆心煩,灸巨陽五十壯。狂癲鬼語,灸足太陽四十壯。狂走驚恍惚,灸足陽明三十壯。狂癲癇易疾,灸足少陽,隨年壯。狂走癲厥如死人,灸足大趾三毛中九壯(一云灸大敦)。狂走易罵,灸八 會,(穴在陽明下五分。)隨年壯。狂癲驚走恍惚嗔喜,笑罵歌哭鬼語,悉灸腦戶、風池、手 陽明、太陽、太陰,足陽明、陽蹺、少陽、太陰、陰蹺、足跟,皆隨年壯。驚怖心忪少力,灸大橫五十壯。狂瘋罵詈撾斫人,名為熱陽風,灸兩吻邊燕口處赤白際各一壯,又灸陰囊 縫三十壯,令人正臥核卵上灸之,勿近前中卵,恐傷陽氣也。狂走刺人或欲死,罵詈不息,稱神鬼語,灸口吻頭赤白際一壯,又灸兩肘屈中五壯,又灸背胛中間三壯,報灸之(倉公 法神效。)鬼魅灸入發一寸百壯,又灸間使手心各五十壯。狐魅,合手大指縛,灸合間三七 壯,當狐鳴即瘥。猝狂言鬼語,以甑帶急合,縛定兩手大指便灸左右脅下對屈肋頭兩處,火 齊起各七壯,須臾鬼自道姓名。乞去徐徐問之乃解其手。猝中邪魅恍惚振噤,灸鼻下人中及 兩手足大指爪甲本,令艾丸半在爪上,半在肉上,各七壯,不止十四壯,炷如雀屎大。風邪 灸間使隨年壯,又灸承漿七壯,又灸心俞七壯,又灸三裡七壯。猝狂鬼魘,針其足大□ 趾爪甲下入少許即止。

(方二十三首)

遠志湯

治心氣虛驚悸善忘不進食補心方。

遠志 乾薑 白朮 桂心 黃耆 紫石英(各三兩) 人參 茯苓 甘草 芎 茯神當歸 羌活 防風(各二兩) 麥門冬 半夏(各四兩) 五味子(二合) 大棗(十二枚)
上十八味 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半,分五服,日三夜二。

又方 治中風心氣不足,驚悸言語謬誤,恍惚憒憒,心煩悶耳鳴方。

遠志 黃耆 茯苓 甘草 芍藥 當歸 桂心(一方無) 麥門冬 人參(各二兩) 附子(一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每服八合,羸人服五合,日三夜一。

茯神湯

治風經五臟大虛驚悸安神定志方。

茯神 防風(各三兩) 人參 遠志 甘草 龍骨 桂心 獨活(各二兩) 白朮(一兩) 酸棗(一升) 細辛 乾薑(各六兩)
上十二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 治風虛滿、頸項強、心氣不定不能食方。

茯神 麥門冬(各四兩) 人參 遠志 羌活 當歸 甘草 紫石英 五味子(各一兩) 半夏 黃耆 防風(各三兩) 酸棗(三升) 生薑(五兩)
上十四味 咀,以水一斗三升煮棗仁至一斗,去棗,納餘藥煎取三升半,每服七合,日三夜二。

補心湯

治心氣不足,病苦驚悸汗出心中煩悶短氣,喜怒悲憂悉不自知,常苦咽喉痛,口唇黑,嘔吐血,舌本強,不通水漿方。

紫石英 人參 茯苓 遠志 當歸 茯神(深師作桂) 紫菀 甘草(各二兩) 麥門 冬(一升) 赤小豆(三合) 大棗(三十枚)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 治心氣不足,多汗心煩,喜獨語多夢不自覺,咽喉痛,時吐血,舌本強,水漿 不通方。

紫石英 人參 茯苓 桂心(各二兩) 麥門冬(三兩) 紫菀 甘草(各一兩) 赤 小豆(二十四枚) 大棗(七枚)
上九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春夏服佳。

又方 治奄奄忽忽朝瘥暮劇,驚悸,心中憧憧,胸滿不下食,陰陽氣衰,脾胃不磨,不欲聞人聲,定志下氣方。

人參 茯苓 遠志 甘草 枳實 當歸 龍齒 桔梗(各三兩) 半夏 桂心(各五兩) 黃
上十四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五合,令熟去滓,納諸藥煮取四升,分服八合,日三夜二。

又方 治心氣不足,心痛驚恐方。

遠志 蒲黃(一方用菖蒲) 人參 茯苓(各四兩)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分三服。

又方 治心氣不足,腹背相引痛不能俯仰方。

茯神 遠志 黃芩 乾地黃 麥門冬 石膏(各四兩) 半夏 桂心 附子 生薑(各二兩) 甘草 阿膠 糖(各一兩) 大棗(三十枚)
上十四味以十二味 咀,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納糖及膠更煎取二升二合,分三服。(此方與前心虛實篇大補心湯相重,分兩不同。)

小定心湯

治虛羸心氣驚弱多魘方。

茯苓(四兩) 桂心(三兩) 甘草 芍藥 乾薑 人參 遠志(各二兩) 大棗(十五枚)
上八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大定心湯

治心氣虛悸,恍惚多忘,或夢驚魘志少不足方。

人參 茯苓 茯神 遠志 赤石脂 龍骨 乾薑 當歸 甘草 白朮 芍藥 桂心 紫 菀防風(各二兩) 大棗(二十枚)
上十五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半,分五服,日三夜二。

治驚勞失志方︰

甘草 桂心(各二兩) 龍骨 防風 麥門冬 牡蠣 遠志(各一兩) 茯神(五兩) 大棗(二十枚)
上九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二服,相去如人行九裡久再進。

荊瀝湯

治心虛驚悸不定羸瘦病方。

荊瀝(三升) 茯神 白蘚皮(各三兩) 人參(二兩) 白銀(十兩,以水一斗煮取 二升)
上五味 咀,以荊瀝銀汁中煮取一升四合,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裡久進一服。

又方 荊瀝(二升) 緩火煎取一升六合,分溫四服,日三夜一。

又方 單用荊瀝煮服功力尤專。

鎮心湯

治風虛勞冷,心氣不足,善忘恐怖,神志不定方。

防風 當歸 大黃(各五分) 麥門冬(五兩) 澤瀉 大豆黃卷 白蘞(各四分) 菖蒲 人參 桔梗 遠志 桂心 薯蕷 石膏(各三分) 乾薑 茯苓 紫菀(各一兩) 甘草 白朮 (各十分) 附子 茯神(各二兩) 秦艽(六分) 粳米(半升) 大棗(十五枚)
上二十四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令熟去滓,納諸藥,煮取四升分服,日三夜一。(《翼》方不用粳米,蜜丸如梧子,酒服十丸,加至二十丸。)

大鎮心散

治心虛驚悸,夢寐恐畏方。

紫石英 茯苓 防風 人參 甘草 澤瀉(各八分) 黃耆 白朮 薯蕷 秦艽 白蘞 (各六分) 麥門冬 當歸(各五分) 桔梗 大豆黃卷 柏子仁 桂心 遠志 大黃 石膏 (各四分) 乾薑 蜀椒 芍藥 細辛(各三分)
上二十四味治,下篩,酒服三方寸匕,日三。(一方無紫石英、茯苓、澤瀉、乾薑,有大棗

又方 治風虛心氣驚弱恍惚失常,忽嗔恚悲志意不樂方。

紫石英 白石英 朱砂 龍齒 乾地黃(一本無) 人參 白朮 茯苓 桂心 乾薑 天雄
上十五味治,下篩,酒服兩方寸匕,日三。

小鎮心散

治心氣不足,虛悸恐畏,悲思恍惚,心神不定惕惕然驚者方。

人參 白朮 遠志 附子 桂心 黃耆 細辛 乾薑 乾地黃 赤小豆 龍齒 防風菖蒲(各二兩) 茯苓(四兩)
上十四味治,下篩,酒服二方寸匕,日三。

鎮心丸

治男子婦人虛損,夢寤驚悸或失精神,婦人赤白注漏或月水不利,風邪鬼疰,寒熱往 來,腹中積聚,憂恚結氣諸病方。

紫石英 茯苓 菖蒲 肉蓯蓉 麥門冬 遠志 大黃 當歸 細辛 大豆黃卷 卷柏 乾薑(各五分) 人參 丹參 防風 秦艽 澤瀉(各六分) 柏子仁 芍藥 石膏(各三分) 烏頭 桂心 桔梗 甘草 薯蕷 前胡 白蘞 鐵精 銀屑 牛黃(各二分) 白朮 半夏 (各三分) 蟲(十二枚) 乾地黃(十二分) 大棗(五十枚)
上三十五味為末,蜜棗和搗五千杵,丸如梧子,酒服五丸,日三,加至二十丸。(一本 無

大鎮心丸

治同前,凡是心病悉主之方。

乾地黃(六分) 牛黃(五分,一用牛膝) 羌活 桂心 秦艽 芎 人參 遠志 麥門 冬丹砂 阿膠 甘草 大黃 紫石英 銀屑 白蘞 當歸 乾薑 防風(各八分) 杏仁 蜀椒(各五分) 澤瀉 黃耆 大豆黃卷 茯苓 薯蕷 茯神 前胡 柏子仁 鐵精(各五分) 桑螵蛸(十
上三十二味為末,白蜜棗和丸,酒服七丸,日三,加至二十丸。

小鎮心丸

治心氣少弱,驚虛振悸,胸中逆氣,魘夢參錯謬忘恍惚方。

紫石英 朱砂 茯神 銀屑 雄黃 菖蒲 人參 桔梗 乾薑 遠志 甘草 當歸 桂心(各二兩) 防風 防己 細辛 鐵精(各一兩)
上十七味為末,蜜丸,如大豆,飲服十丸,日三,加至二十丸。(一方有茯苓二分,為 十

定志小丸

治心氣不定,五臟不足,甚者憂愁悲傷不樂,忽忽善忘,朝瘥暮劇,暮瘥朝發狂眩 方。

人參 茯苓(各三兩) 菖蒲 遠志(各二兩)
上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飲服七丸,日三。加茯神為茯神丸散,服之亦佳。

紫石英酒

治久風虛冷,心氣不足,或時驚怖方。

紫石英(一斤) 鐘乳 防風 遠志 桂心(各四兩) 麻黃 茯苓 白朮 甘草(各三兩)
上九味 咀,以酒三斗春漬三日,每服四合,日三,亦可至醉,常令有酒氣。

好忘第七

(方十六首)

枕中方

常服令人大聰。

龜甲 龍骨 菖蒲 遠志
上四味等分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治多忘,令人不忘方 菖蒲(二分) 遠志(七分) 茯苓 茯神 人參(各五分)
上五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二夜一,五日後智神良。

開心散

治好忘方。

菖蒲(一兩) 遠志 人參(各十分) 茯苓(二兩)
上四味治,下篩,飲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菖蒲 遠志 茯苓(各三分) 續斷 肉蓯蓉(各二兩)
上五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至老不忘。

菖蒲益智丸

治善忘恍惚,破積聚,止痛安神定志,聰耳明目方。

菖蒲 附子 遠志 人參 桔梗 牛膝(各五分) 茯苓(七分) 桂心(三分)
上八味為末,蜜丸如梧子,一服七丸,加至二十丸,日二夜一,禁如藥法。

養命開心益智方 乾地黃 人參 茯苓(各二兩) 遠志 肉蓯蓉 菟絲子(各三兩) 蛇 床子(二分)
上七味治,下篩,服方寸匕,日二,忌食兔肉,餘無忌。

八味散方

天門冬(六分) 桂心 茯苓(各一兩) 乾地黃(四分) 菖蒲 遠志 石韋 五味子(各三分)
上八味治,下篩,後食酒或水服方寸匕,三十日力倍,六十日氣力強志意足。

治健忘方 天門冬 遠志 茯苓 乾地黃
上四味等分,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二十丸,日三,加至三十丸,常服勿絕。

治好忘久服聰明益智方 龍骨 虎骨 遠志(等分)
上三味治,下篩,食後服方寸匕,日二。

又方 七月七日取菖蒲酒服三方寸匕,飲酒不至醉。

又方 常以甲子日取石上菖蒲一寸九節者,陰乾百日治,下篩,服方寸匕,日三,耳 目聰明不忘。(出衢州石橋寺南山。)

又方 七月七日麻勃一升,人參三兩為末,蒸令氣遍,臨夜臥服一刀圭,盡知四方之事。

又方 戊子日取東邊桃枝二七枚縛著臥床中枕之不忘。

又方 常以五月五日日未出時取東向桃枝作三寸木人,著衣帶中令人不忘。

又方 丁酉日自往市買遠志裹著衣中,角頭還作末服之不複忘。

治人心昏塞多忘易誤方 七月七日取蜘蛛網著衣領中,勿令人知,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