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

(附傷風)

脈︰脈陽浮而陰弱,謂之傷風。邪在六經俱弦加之。陽浮,衛中風也;陰弱,榮氣弱也。風傷陽,故浮虛也。

脈浮緊而無汗,謂之傷寒。寒傷榮,榮實則衛盈。陽浮緊,邪在上焦,主欲吐也。脈浮、頭項痛、腰脊強,病在太陽。脈長、身熱、鼻乾、目疼、不得臥,病在陽明。脈弦、胸脅痛、耳聾、往來寒熱,病在少陽。脈沉細、咽乾、腹滿自利,病在太陰。脈微緩、口燥舌乾而渴,病在少陰。脈沉澀、煩滿囊縮,病在厥陰。

左手脈來緊盛,即是傷寒,右手脈平和。右手脈來緊盛,即是飲食內傷,左手脈平和。左右手脈俱緊盛,即是夾食傷寒,此為內傷外感。右手脈來空虛,左手脈來緊盛,即是勞力傷寒,亦為內傷外感。左右手脈來沉細或伏,面色青,手足冷,小腹絞痛,甚則吐利,舌卷囊縮,即是夾陰中寒,此是真陰症。

脈來浮緊有力,為寒邪在表,治宜發散,脈來沉實有力,為陰邪伏陽,治宜攻下;脈來沉細無力,此純陰也,宜退陰助陽;脈來沉數有力,為熱相傳裡,宜清解邪熱。

傷寒審証口訣︰
口苦者,是膽熱也,口甜者,是脾熱也;口燥咽乾者,是腎熱也;舌乾口燥者,是胃熱也。手心熱者,邪在裡也;手背熱者,邪在表也。手足溫者,陽証也;手足冷者,陰証也。鼻流濁涕者,屬風熱也;鼻流清涕者,屬肺寒也。唇口俱腫赤者,是熱極也;唇口俱青黑者,是寒極也。凡開目喜見人者,屬陽也,閉目不欲見人者,屬陰也。多睡者,陽虛陰盛也,無睡者,陰虛陽盛也。喜明者屬陽,元氣實也;喜暗者屬陰,元氣虛也。

睡向壁者屬陰,元氣虛也;睡向外者屬陽,元氣實也。舌青紫者,是陰寒也;舌赤紫者,是陽毒也。譫語者,口出無倫,邪氣勝也;鄭聲者,語不接續,精氣脫也,狂言者,無稽妄談,邪熱氣勝也;獨語者,無人則言,是邪入裡也。目直視者,園正而不轉動也。怕木聲走響者,胃虛不可下也。螈者,筋脈急而縮也, 者,筋脈緩而伸也。

傷寒治法︰
正傷寒者,大汗之,大下之。感冒暴寒者,微汗之,微下之。勞力感寒者,溫散之。溫熱病者,微解之,大下之。陰証似陽者,溫之。陽証似陰者,下之。陽毒者,分輕重下之。陰毒者,分緩急溫之。陽狂者下之,陰厥者溫之。濕熱發黃者,利之、下之。血症發黃者,清之、下之。發斑者,清之、下之。譫語者,下之、清之。痞滿者,消之、瀉之。結胸者,解之、下之。太陽症似少陰者,溫之。少陰症似太陽者,汗之。衄血者,解之、止之。發喘者,汗之、下之。咳嗽者,清之、解之。在表者,汗之、散之;在裡者,利之、下之。在上者,因而越之。陷下者,升而舉之。從乎中者,和解之。直中陰經者,溫補之。解表不開,不可攻裡,日數雖多,但見表症脈浮,尚宜汗之。裡症具者,不可攻表,日數雖少,但見裡症脈沉實,尤宜下之。若同而異者明之,似是而非者辨之。

傷寒總論︰
夫寒者,天地殺厲之氣也,秋之寒露、冬之霜雪,皆寒邪也。是以辛苦之人,起居不由乎節,飲食不順乎時,感其霧露之氣,則其邪淺;感其霜雪之氣,則其邪深。感而即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邪藏於肌肉之間,伏於榮衛之內,至春因溫暖之氣而發者,名曰溫病;至夏因暑熱之氣而作者,名曰熱病。傷寒也、溫病也、熱病也,一理而已。若乃疫癘之疾,稍有不同者,蓋因春應溫而反涼,夏應熱而反冷,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四時不正之氣也。感其春夏不正之氣,則為溫疫;感其秋冬不正之邪,則為寒疫。然其經絡傳變、表裡受症與傷寒同也。俗云︰時氣病爾。經總論之曰傷寒所以為人之大病者,害人最速也。軒岐以下,得其治法之秘者,唯張長沙一人而已。厥後劉河間不蹈其麻黃桂枝發表之藥,自製雙解散,辛涼之劑非不同也,時有異也,彼一時也。奈五運六氣有所更,世態居民有所變,天以常靜,人以常動,動則屬陽,靜則屬陰。清平之世,同水化也,雖有辛熱之藥,不生他症。擾攘之世,同火化也,若用辛熱之藥,則發黃生斑,變壞之病作矣。

蓋人內火既動,外火又侵,所以辛熱發汗不如辛溫,辛溫發汗不如辛涼之藥發汗,一劑而立雪。以辛熱之藥發汗,輕者必危,重者必死,可不謹哉?四時感冒風寒者,宜表解也。

十神湯治感冒風寒,發熱惡寒、頭疼身痛、咳嗽喘急,或欲成疹。此藥不問陰陽兩感風寒及四時不正瘟疫妄行,並宜服之。

川芎 白芷 麻黃 紫蘇 陳皮 香附 赤芍 升麻 乾葛 甘草
上銼劑,每服一兩,生薑三片煎服。欲汗以被蓋之;如發熱頭痛加細辛、石膏、蔥白,胸膈膨悶加枳殼、桔梗,心腹脹滿加枳實、半夏;潮熱加黃芩、麥門冬,咳嗽喘急加桑白皮、桔梗、半夏;大便閉加大黃、芒硝;嘔吐加藿香、半夏;泄瀉加白朮、茯苓;瘧疾加草果、檳榔;痢疾加枳殼、黃連;腹痛加白芍。

人參敗毒散治傷寒頭痛、壯熱惡風及風疾、咳嗽鼻塞聲重,四時瘟疫熱毒,頭面腫痛,痢疾發熱,諸般瘡毒,小兒驚風。

柴胡 桔梗(去蘆) 羌活 獨活 茯苓 川芎 前胡 枳殼(去穰) 人參(去蘆) 甘草(各等分)

薄荷(減半)
上銼劑,每一兩,生薑煎服。

一傷寒頭疼、身痛、項強,壯熱惡寒、口乾心中蘊熱加黃芩。傷寒汗後不解,亦宜服此,一傷風鼻塞聲重、咳嗽吐痰加半夏、杏仁。一四時瘟疫流行眾人,一般病者加葛根。一切火熱之症加連翹、梔子、枯芩、玄參、黃連、防風、貝母、天花粉、酒大黃、玄明粉。一酒毒發熱不渴加葛根、黃連。一瘧疾,不問先寒後熱、先熱後寒、頭疼身痛加蒼朮、葛根、草果、檳榔。一痢疾不問赤白、發熱不退及時行疫痢加黃連、陳倉米,噤口加石蓮肉、倉米,痢後手足痛加木瓜、檳榔。一頭目眩暈,屬風熱者加天麻、半夏。一眼目腫痛,因風寒所感者加防風、荊芥、歸尾、赤芍,去參、苓。一腳氣流注,腳踝上 熱赤腫、寒熱如瘧、自汗惡風加蒼朮、酒大黃,皮膚瘙癢加蟬蛻。一兩膝赤腫、強急作痛而熱,兩總筋拘急,此血熱也加赤芍、大黃,或利氣下之。一痛風,痛有常處、赤腫灼熱,或渾身壯熱,此欲成風毒,依本方。一腸風下血必在糞前,是名近血加黃連;又治酒毒下血,加黃連用巴豆同炒,去豆不用。

一婦人吹乳,乳癰便毒、憎寒壯熱,或頭痛者加金銀花、僵蠶、貝母、天花粉、青皮、白芷、當歸尾。一小兒急慢驚風,初起發熱、手足發搐、上竄天吊加天麻、全蠍、僵蠶、白附子、地骨皮。一小兒痘疹初起,發熱頭疼疑似之間,即服此發散,加天麻、地骨皮、防風、荊芥,去參、芩。一癰疽疔瘡發背乳癰,一切無毒腫毒,發熱頭痛,狀似傷寒加金銀花、連翹、防風、荊芥。

升麻葛根湯治傷寒頭痛時疫,憎寒壯熱、肢體痛、發熱惡寒、鼻乾不得眠,兼治寒暄不時,人多病疫,乍暖脫衣及瘡疹已發未發疑似之間宜用。

升麻(三錢) 葛根(三錢) 白芍藥(二錢) 甘草(二錢)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服。頭痛加蔥白三根,同煎熱服,咳嗽加桑白皮,上膈熱加黃芩、薄荷;無汗加麻黃,咽痛加桔梗、甘草;發黃、丹毒加玄參。

傷寒頭項痛、腰脊強、熱者,太陽証也。無汗惡寒,此傷寒在表,脈來浮緊有力,春夏秋用九味羌活湯,冬月用麻黃湯。

九味羌活湯治春夏秋非時感冒,暴寒頭痛、發熱無汗、脊強脈浮緊,此是太陽膀胱經受邪,宜此發散。

羌活(二錢) 防風(一錢半) 蒼朮(米泔浸,一錢) 川芎(一錢半) 細辛(三分) 白芷 生地黃 黃芩(各一錢) 甘草(三分)
上銼生薑三片、蔥白三根,水煎熱服。如汗不出,用紫蘇葉煎湯,以器盛放被內,於腳腕下熏之,用生薑渣綿裹,周身擦之,其汗自出。

麻黃湯治冬月正傷寒,頭疼發熱惡寒、脊強、脈浮緊、無汗,為表証。此足太陽膀胱經受邪,當發汗。

麻黃 桂枝 川芎 杏仁 白芷 防風 羌活 升麻 甘草
上銼生薑三片、蔥白三根、豆豉一撮,水煎熱服,以被蓋出汗。

有汗惡風,此傷寒在表,脈來浮緩無力,春夏秋宜加減沖和湯,冬月宜桂枝湯。

加減沖和湯治春夏秋感冒,非時暴寒,亦有頭痛惡寒身熱、脈浮緩、自汗,宜實表。

羌活 白朮 川芎 白芷 黃 細辛 生地黃 防風 黃芩 甘草
上銼生薑三片、蔥白三根,水煎溫服。

桂枝湯治冬月正傷寒頭痛發熱、惡風脊強、脈浮緩、自汗,為表症。此足太陽膀胱經受邪,當實表散邪;無汗者不可服。

桂枝 芍藥 防風 羌活 川芎 白朮 甘草
上銼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溫服。

傷寒眼眶痛、鼻乾不得眠者,陽明症也。若發熱無汗,宜柴胡解肌湯,若渴而有汗不解,或經汗過不解,宜白虎湯。

柴胡解肌湯治足陽明胃經受症,目痛鼻乾不得眠、眼眶痛、脈來微洪,宜解肌,屬陽明經病。其正陽明腑病,別有治法。

柴胡 黃芩 乾葛 芍藥 羌活 白芷 桔梗 石膏 甘草
上銼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本經無汗惡寒,去黃芩加麻黃。

白虎湯治陽明經汗後脈洪大而渴,或身熱有汗不解。

石膏(五錢) 知母(二錢) 粳米(一勺) 甘草(七分) 人參(一錢) 五味子(十粒) 麥門冬(去心) 梔子(各一錢)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如口燥煩渴,或發赤斑,加元參、犀角名化斑湯。秋感熱之疫癘,或陽明下後,大便不固、熱不退者,或濕溫症熱不退而大便溏者,依本方加蒼朮。若傷寒汗下後,自汗虛熱不退加蒼朮、人參,一服通神。無汗脈浮表未解而陰氣盛,雖渴不可用白虎湯︰裡有熱者方可用。

傷寒耳聾胸脅痛,發寒熱,嘔而口苦者,少陽症也,此在半表半裡,宜和解,宜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治傷寒三四日,脈息弦急而數,病傳少陽經也。其症頭疼發熱、脅痛、耳聾、嘔吐、口苦、寒熱往來。

柴胡(二錢) 黃芩(一錢半) 半夏(七分) 人參(七分) 甘草(五分) 加山梔、牡丹皮,名加味小柴胡湯。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心中飽悶加桔梗、枳殼;心中痞滿加黃連、枳實;渴加知母、石膏;內熱甚,錯語心煩不得眠,合解毒湯之類。上治肝膽經風熱,或寒熱往來,或晡熱潮熱,或怒火口苦、耳聾、咳嗽,瀉痢腹作痛諸症。

傷寒腹滿而痛、咽乾而渴、手足溫暖,太陽症也。

桂枝大黃湯治足太陰脾經受症,腹滿而痛、咽乾而渴、手足溫、脈來沉而有力,皆因邪熱從陽經傳入陰經也。

桂枝 芍藥 大黃 柴胡 枳實 甘草
上銼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臨服時入檳榔磨水三匙,同熱服。

傷寒身不惡寒反惡熱者,表未除裡又急也。

大柴胡湯治傷寒內實大便難,不惡寒反惡熱。

柴胡(四錢) 黃芩 芍藥(各二錢半) 半夏(一錢) 大黃(二錢) 枳殼(一錢半)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溫服。以利為度,未利再服。

傷寒潮熱、發狂言而燥渴者,大便實,熱傳裡也。

六一順氣湯治傷寒傳裡,大便結實、口燥咽乾、怕熱揭衣、譫語狂妄、揚手擲足、斑黃陽厥、潮熱自汗、胸膈滿硬、繞臍疼痛等症。

柴胡 黃芩 芍藥 枳實 濃朴 大黃 芒硝 甘草
上銼劑,先將水二鐘煎滾三沸後入藥,煎至一碗,臨服入鐵鏽水三匙同調服。

蜜煎導法治自汗大便閉結不通甚。便於老人,並日久不能服藥者,又恐服硝黃變為別症,又有糞入直腸者,以此最便益也。

煉蜜如飴,乘熱捻如指大,長三寸,兩頭如銳,納入穀道中,良久,下結糞加皂角末少許尤妙。如無蜜,以香油灌入穀道中亦妙。

豬膽汁導法治陽明自汗、小便利、大便結硬不可攻者。

豬膽一枚,和醋少許,以竹管套入穀道中一時許即通。蓋酸苦益陰以潤燥也。

傷寒陽毒斑黃者,狂叫欲走也。其症表裡俱實、內外皆熱、脈數有力而無汗,三黃石膏湯通解表裡也。

三黃石膏湯治陽毒發斑黃,身如涂朱、眼赤如火、狂叫欲走、六脈洪大、燥熱欲死。鼻乾面赤、過經不解、已成壞症;表裡皆熱,欲發其汗,熱病不退,又複下之,大便遂頻,小便不利;亦有錯治瘟症而成此症者,又有汗後三焦生熱,脈洪,譫語不休,晝夜喘急,鼻加時衄,狂叫欲走。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 麻黃 石膏 豆豉
上銼劑,生薑三片、細茶一撮,水煎溫服。

傷寒血熱發黃者,裡實表虛也。

消斑青黛飲治熱傳裡,裡實表虛,血熱不散,熱氣乘虛出於皮膚而為斑也。輕如疹子,重則如錦紋,重甚則斑爛皮膚。或本屬陽,誤投熱藥,或當汗不汗、當下不下,或汗未解,皆能致此。不可發汗,重令開泄,更加斑爛也。其或大便自利,怫鬱短氣,燥糞不通,黑斑主不治。汗下不解,足冷耳聾、煩悶咳逆,便是斑疹之候也。

柴胡 玄參 黃連 知母 石膏 青黛 生地黃 山梔 犀角 人參 甘草
上銼劑,生薑一片,棗一枚,水煎。臨服入醋一匙同服。

傷寒汗吐下後,煩躁口渴,陽厥極深者,表裡大熱也。

黃連解毒湯治傷寒大熱不止、煩躁乾嘔、口渴喘滿、陽厥極深、蓄熱內甚及汗吐下後,寒涼不能退其熱者。

黃芩 黃連 黃柏 梔子(各二錢) 柴胡 連翹(各二錢)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涼膈散治傷寒三四日以裡,用發表之藥,無汗者或已汗而不解者,依本方加石膏、知母,以解表裡之藥最為穩當。(方見火門。)

傷寒小便利,大便黑,漱水不咽,口燥者,下焦瘀血也。

桃仁承氣湯治熱邪傳裡,熱蓄膀胱,其人如狂,小便自利、大便黑、小腹滿痛、身面目黃、譫語燥渴,為蓄血症。脈沉有力,宜此下盡黑物則愈。未服前血自下者,不必服,為欲愈。

桃仁(十個,去皮尖,研) 桂枝(一錢) 大黃(三錢) 芒硝(一錢) 甘草(一錢)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去滓,入芒硝再煎一沸溫服。血盡為度,如血未盡再服。

傷寒結胸者,熱痰結也。

清火化痰湯治熱痰在胸膈間不化,咯吐不出、寒熱氣急、滿悶作痛者,名結痰。

黃連 黃芩 梔子 栝萎仁 貝母 桔梗 桑白皮 甘草 木香(另研) 杏仁
上銼生薑三片,水煎,入竹瀝、薑汁少許,磨木香同服。

解熱化痰湯治傷寒結胸,有痰、有熱、有氣滯,並咳嗽失聲。

蘇子 白芥子 枳實 黃連 桔梗 黃芩 栝萎仁 石膏 杏仁 烏梅 黃柏
上銼劑,生薑一片,水煎溫服。

薑熨法治傷寒胸膈不寬,一切寒結、熱結、水結、食結、痞結、痰結、大小便結、胸痞氣結者俱治。

生薑搗爛如泥,去汁取渣,炒熱絹包,漸漸揉熨心胸脅下,其滿痛豁然自愈。若薑渣冷,再入薑再炒再熨。

結熱不用炒。

傷寒發黃者,濕熱盛也。

退黃散治傷寒發黃,身目俱黃如金色,小便如濃黃柏汁,諸藥不效。

柴胡 升麻 茵陳 龍膽草 黃連 黃芩 桅子 黃柏 木通 滑石 甘草
上銼劑,燈草一團,水煎服。大便實加大黃;目睛黃倍龍膽草,虛弱加人參。外用生薑搗爛,時時於黃處擦之,其黃自退。

傷寒汗下煩熱者,表裡俱虛也。

竹葉石膏湯治傷寒已經汗下,表裡俱虛,津液枯竭,心煩發熱,氣逆欲吐,及諸煩熱並宜服之。

石膏(二錢) 半夏(二錢) 麥門冬(去心) 人參 甘草(各一錢)
上銼劑,用青竹葉、生薑各五片、粳米百餘粒,水煎溫服。極熱發狂倍知母、石膏;熱嘔加薑汁。

傷寒病後不眠者,心膽虛怯也。

濕膽湯治病後虛煩不得臥及心膽虛怯,觸事易驚,短氣悸乏,或複自汗並治。

陳皮(去白) 半夏(薑汁炒) 茯苓(去皮) 枳實(麩炒,各二錢半) 竹茹(一錢) 酸棗仁(炒一錢) 甘草(五分)
上銼劑,生薑三片,水煎溫服。心膽虛怯,觸事易驚加麥門冬、人參、柴胡、桔梗。

竹茹溫膽湯治傷寒日數過多,其熱不退、夢寐不寧、心悸恍惚、煩躁多痰不眠者。

柴胡(二錢) 竹茹 桔梗 枳實(麩炒,各二錢) 黃連(五分) 人參(五錢) 陳皮 半夏 茯苓 香附(八分)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傷寒懊 者,悶郁不舒也。其症因表症誤下,正氣內虛,陽邪內陷,結於其間,重則結胸也。邪在胸中宜吐,熱結在胃腑宜下。凡傷寒汗吐下後,虛煩不眠,若劇者,必反複顛倒,心中懊 宜此。

梔豉湯治汗吐下後,心胸滿悶或痛,或頭微汗,虛煩不得眠,反複顛倒,心中懊 ,乃燥熱怫郁於內而氣不宣通也。

紅梔子 淡豆豉上水煎溫服。煩躁者,懊 不得眠也;懊 者,郁悶不舒之貌。煩者,氣也,火入於肺也;躁者,血也,火入於腎也。故用桅子以治肺煩,豆豉以治腎躁。少氣虛滿加甘草;嘔噦加生薑、橘紅;有宿食而煩躁者加大黃;下後脹滿而煩加枳實、濃朴,下後身熱而煩加甘草、乾薑;瘥後勞複加枳實。

傷寒百合者,百沒是處也。其病又非寒又非熱,欲食不食,欲行不行,欲坐不坐,服藥即吐,小便赤。如見此,謂之百合病。

加味柴胡湯治百合病。

人參 半夏 柴胡 黃芩 百合 知母 甘草
上銼劑,青竹茹一團、粳米炒食鹽一撮,入薑汁少許,水煎服。

傷寒痰氣緊滿者,宜上吐也。

瓜蒂散治傷寒四五日,病在胸膈,痰氣緊滿於上不得息者,以此吐之。

甜瓜蒂(炒) 赤小豆(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豆鼓煎湯調服,以吐為度。

傷寒神昏不語者,越經症也。

瀉心導赤飲治傷寒心下不痛、腹中不滿、大便如常、身無寒熱、漸變神昏不語,或睡中獨語三旬,目赤神焦,將水與之則咽,不與則不思,形如醉人,醫者不識,便呼為死症。若以針火灸誤人者多矣,殊不知熱邪傳入少陰心經也。

因火上而逼肺,所以神昏,故名越經症。

梔子 黃芩 麥門冬 滑石 人參 犀角 知母 茯苓 黃連(薑汁炒) 甘草
上銼一劑,生薑一片、棗二枚、燈芯二十根,水煎。臨服入新生地黃汁二匙同服。

傷寒陽症似陰者,是火極似水也。自熱以至溫,由溫乃至厥,是傳經之邪。輕則宜四逆散合小柴胡湯,如渴,用白虎湯合解毒湯;重則宜六一順氣湯。

四逆散柴胡 芍藥 枳實 甘草
上銼劑,生薑一片,水煎服。

傷寒陰症似陽者,水極似火也。自得病手足便逆冷而不溫者。

四逆湯(方見中寒。)依本方加參、附。

傷寒狐惑者,唇口生瘡聲啞也。其症四肢沉重,惡聞食氣,默默欲臥,目閉舌白,面目間黑色變異無常。

蝕下部為狐,而唇下有瘡,其咽乾;蟲蝕其臟為惑,上唇有瘡聲啞。治慝二者並用。

黃連犀角湯︰

黃連 犀角 烏梅 木香 桃仁
上銼,水煎服。

傷寒吐蛔者,手足冷,胃空虛也。宜安蛔湯。

安蛔湯人參(七分) 白朮 茯苓(各一錢) 乾薑(炒黑,五分) 烏梅(二個) 花椒(去目,三分)
上銼劑,水煎服。治蛔不可用甘草甜物,蓋蛔得甘則動於上,得酸則靜,見若則安,得辛辣則頭伏於下。

如合丸,用烏梅浸爛蒸熟搗如泥,入前藥再搗如泥,每服十丸,米湯吞下。傷寒吐蛔,雖有大熱,忌用涼藥,犯之必死,先當用溫劑以定蛔,後用涼劑以退熱,小柴胡湯之類。

傷寒汗下後,昏悶不省人事者,元氣大虛也。

奪命獨參湯治傷寒汗後,終日昏悶不省人事、發熱發躁似有狂言,一切危急之症宜此。服後,額上鼻尖有微汗,是其應也。

楝參(去蘆,一兩)
上銼作一劑,水煎,不拘時服。渣再煎服。

病後勞複者,宜養血氣也。

益氣養神湯治傷寒新瘥,方起勞動應事,或多言勞神而微複動熱者日勞複,宜服此。

人參 當歸 白芍(酒炒) 麥門冬(去心) 知母(去毛) 桅子(炒,各一錢) 白茯神(去皮)

前胡(各七分) 陳皮(五分) 升麻 生甘草(各三分)
上銼劑,棗一枚,水煎,食遠溫服。

傷寒瘥後,交接複發欲死,眼不開,不能言語及熱病新瘥早起及多食複發。

山梔(三十枚) 銼碎,水煎服。

勞力感寒者,內傷外感也。其症頭疼身熱、惡寒微渴、 然汗出、身痛、腰腿酸痛、沉困無力、脈空浮無力,名曰勞力感寒,不可誤作正傷寒,大發其汗。故經云︰勞者溫之,溫能除大熱,正此之謂也。宜加味益氣湯;若有下症者,大柴胡湯下之。

加味益氣湯治體怯弱兼之勞,而染感冒傷寒,頭痛發熱者。

黃耆 人參(各一錢) 白朮 陳皮 當歸(各七分) 柴胡(一錢) 升麻(三分) 黃柏(酒炒,七分)羌活(一錢半) 防風 甘草(五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熱服。冬月加細辛三分,如熱甚,脈滯有力加黃芩酒炒三分。

傷寒產後禁忌歌︰
新瘥須當自保持,勿將酒肉口中肥;清宵靜睡無思想,用意煩勞最忌之;節食寡言須晏起,寒暄冬暖減添衣;勿忌房室陰陽易,悔誤難追已噬臍。

補遺秘方。

神仙救苦丸專治四時傷寒,不論日期遠近、陰陽表裡、內外虛實、半表半裡、男女老幼並皆治之。

麻黃(去節,研細,熱水浸取汁) 甘草(炙,去皮,溫水浸,取汁。以上各四兩) 赤芍(洗去土,溫水浸,取汁,四兩) 朱砂(一兩五錢,紅大顆者研細,水飛過) 雄黃(去夾石,紅朗大顆者研細,水飛過,一兩五錢) 升麻(微炒,研細,溫水浸取汁) 人參(去蘆研碎,溫水浸取汁) 當歸(用身,研細,水浸取汁) 柴胡(研碎,溫水浸取汁。以上各一兩。) 春夏用石膏(研細,水淘淨) 枳實(研細,溫水浸取汁,此二味另放一處,臨合時入眾藥內,各五錢) 秋冬用桂枝(研細,溫水浸取汁) 細辛(研細,溫水浸取汁,此二藥另收一處,臨合入眾藥,各五錢)
上為細末,依前法修製,各陰乾擇庚申日共成一處,用溫水攪勻,以細絹濾過三遍,將汁盛於瓷罐內,上以綿紙固之,置之不近濕、不通風處,仍陰乾取下細末,擇甲子停分兩處,一半入春夏藥,一半入秋冬藥,醋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一丸。好鮮明雄黃五分於碗內研細,入井花涼水研同藥送下。水洗雄黃,務要吃盡,焚香三寸,自然汗出立愈。如傷寒汗後變為雜症者,應服二丸;內外兼表,仍出汗自愈;若乾霍亂等疾,即當內解,有起死回生之功不能盡述。

陰陽散治傷寒三五日,或近期、或初覺無汗,服此。

麻黃(一兩六錢) 綠豆粉(二錢) 川芎 白芷 石膏 甘草 蘇葉(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涼水調服。吃水二三次,待汗出來方止水。蓋被出汗足,以身涼為度。二三日勿出門見風,食淡飯。

傷寒昏迷不省人事,皂角末捻紙燒煙入鼻,有嚏可治,無則不治,肺氣上絕也。可治者,隨用皂角、半夏、生白礬共一錢五分為末,入薑汁調服。探吐,痰去蘇醒,效。

一人傷寒頭疼,發熱憎寒、身痛發渴、譫語、日久不出汗。余以大梨一個、生薑一塊,同搗取汁,入童便一碗,重湯煮熱服之,汗出如水即愈。

太守雲亭劉公患傷寒,發熱面紅唇赤、面壁蜷身而臥,諸醫以小柴胡湯、解毒湯之類,數劑弗效。余診六脈浮大無力,此命門無火也。以人參、附子、沉香,一服立愈,三服全安。

一老嫗,年七旬,患傷寒初起頭疼身痛,發熱憎寒,諸醫以藥發散,數劑弗效。淹延旬日,慚而飲食不下,昏沉不省,口不能言,眼不能開,咽喉有微氣,似欲絕之意,諸醫潛退。一家彷徨,召余察之,元氣耗絕,即以人參五錢煎湯,徐徐灌之。須臾稍省,欲飲水,又煎渣服之,頓愈。又逾十年而卒。夫人參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果有起死回生之效,信哉不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