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總括

1.內傷勞役傷脾氣, 飲食傷胃傷其形, 傷形失節溫涼過, 氣濕熱暑火寒中.

【註】勞役傷氣, 傷元氣也. 飲食傷形, 傷胃腑也. 傷氣宜補, 有熱中,濕熱, 暑熱, 火鬱, 寒中之不同. 傷形宜消, 有飲食失節, 過於溫涼之不一也.

內傷外感辨似

2.內傷脈大見氣口, 外感脈大見人迎, 頭疼時痛與常痛, 惡寒溫解烈火仍, 熱在肌肉從內泛, 熱在皮膚捫內輕, 自汗氣乏聲怯弱, 雖汗氣壯語高聲, 手心熱兮手背熱, 鼻息氣短鼻促鳴, 不食惡食內外辨,初渴後渴少多明.

【註】內傷外感脈皆大, 內傷之脈, 氣口大於人迎, 不似外感之脈,人迎大於氣口也. 內傷外感皆頭痛, 內傷之頭痛有時而痛, 有時不痛,不似外感之頭痛, 常常而痛不休也. 內傷外感皆惡寒, 內傷之惡寒得就溫衣而即解, 不似外感之惡寒, 雖近烈火而仍惡也. 內傷外感皆發熱, 內傷之發熱, 熱在肌肉, 以手捫之, 熱從內泛, 不似外感之發熱,熱在皮膚, 以手捫之, 熱自內輕也. 內傷外感皆自汗, 內傷之自汗,氣短乏聲怯弱, 不似外感之自汗, 氣壯促語聲高也. 內傷外感手皆熱, 內傷之熱手心熱, 不似外感之熱, 手背熱也. 內傷外感皆鼻不和,內傷之鼻息氣短而喘, 不似外感之鼻息, 氣促而嗚也. 內傷外感皆不食, 內傷之不食口中無味, 不似外感之不食, 聞食則惡也. 內傷外感皆渴, 內傷之渴初病即渴, 其飲甚少, 不似外感之渴, 三日後始渴,其飲甚多也.補中益氣湯3.補中益氣升陽清, 熱傷氣陷大虛洪, 頭痛表熱自汗出, 心煩口渴畏寒風, 困倦懶言無氣動, 動則氣高喘促聲, 保元甘溫除大熱, 血歸氣朮補脾經, 佐橘降濁散滯氣, 升柴從胃引陽升, 陰火腎躁加地柏,陽熱心煩安神寧.

【註】補中益氣湯治內傷, 清陽下陷, 因勞役過度, 熱傷元氣故脈虛大而洪也. 內傷頭痛, 時作時止也. 內傷表熱, 嘗自汗出也. 心煩,氣虛惡煩勞也. 口渴, 氣陷不蒸化也. 畏寒畏風, 表氣虛失衛也. 困倦懶言, 氣乏不周也. 動則氣喘上氣, 不足息也. 保元, 謂人參, 黃耆,甘草, 名保元湯也. 臣當歸和脾血, 白朮益脾氣, 佐橘皮降濁,散胸中滯氣, 升, 柴, 升清, 從胃中引陽也. 陰火時顯躁熱, 加黃柏,生地, 補水救陰. 陽熱晝夜心煩, 合硃砂安神丸, 瀉火安神.調中益氣湯4.調中弦洪緩沉澀, 濕熱體倦骨痠疼, 氣少心煩忽肥瘦, 口沫食出耳鳴聾, 胸膈不快食無味, 二便失調飧血膿, 保元升柴蒼橘柏, 去柏加木亦同名.

【註】調中益氣亦治內傷, 清氣下陷, 濁氣上乘, 清濁相干而兼濕熱者,故二便不調, 飧瀉膿血也. 此湯與補中益氣湯, 雖互相發明, 然其證脈則不可不分別也. 內傷之病, 脾胃元氣一虛, 四臟失其調和,所以五臟之脈, 交相混見, 故肝弦, 心洪, 脾緩之脈反見於上. 按之沉澀, 肺脈而反見於下也. 身肢重倦, 氣不周也. 骨節痠疼, 血不榮也.氣少, 中氣乏也. 心煩, 心血少也. 忽肥忽瘦者, 火乘土位, 上并陽分, 則血脈上行而上盛, 故面赤紅而肥; 下并陰分, 則血脈下行而上虛, 故面青白而瘦. 即今之虛損病人, 早則面青白瘦而惡寒, 午後則面紅赤肥而發熱者是也. 口沫, 謂口中沃沫, 脾不散精也. 食出,謂食入反出, 胃虛不納也. 耳鳴聾, 謂耳鳴, 耳聾, 陰火上衝也.胸膈不快, 濁氣滯也. 飲食無味, 胃氣傷也. 二便不調, 謂大便時瀉不瀉, 小便時利不利, 脾濕不分也. 飧, 謂完穀不化之飧瀉, 脾虛濕不化也. 血膿, 謂大便後或見膿見血, 脾濕熱釀成也. 保元, 謂保元湯,即人參, 黃耆, 炙草, 升麻, 柴胡, 蒼朮, 橘皮, 黃柏也. 去黃柏加木香, 亦名調中益氣湯, 以熱少氣不和者宜之也.升陽益胃湯5.內傷升陽益胃湯, 濕多熱少抑清陽, 倦怠懶食身重痛, 口苦舌乾便不常, 灑灑惡寒屬肺病, 慘慘不樂乃陽傷, 六君白芍連澤瀉, 羌獨黃耆柴與防.

【註】內傷氣虛, 濕多熱少, 遏抑春生清氣不得上升脾胃之證, 宜服此湯. 其證倦怠懶食, 身重而痛, 口苦舌乾, 便不常, 謂大便不調 ,小便頻數不如常也. 灑灑惡寒, 衛氣不足, 屬肺皮毛之病也. 慘慘不樂,面色不和, 乃陽氣傷而不伸也. 六君, 謂人參, 白朮, 茯苓, 炙草,橘皮, 半夏也. 加白芍, 黃連, 澤瀉, 黃耆, 羌活, 獨活, 柴胡,防風, 即是升陽益胃也.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6.補中升陽瀉陰火, 火多濕少困脾陽, 雖同升陽益胃證, 然無瀉數肺陽傷. 補脾胃氣參耆草, 升陽柴胡升與羌, 石膏芩連瀉陰火, 長夏濕令故加蒼.

【註】內傷氣虛, 熱多濕少, 陰火困脾, 陽氣不得上升, 脾胃之證,宜服此方. 此方所治, 雖同升陽益胃之證, 然無大便不證, 小便頻數,灑灑惡寒肺病, 慘慘不樂陽傷之證也.內傷補中, 調中, 益胃等湯加減法7.冬加薑桂草蔻益, 秋芍白蔻縮檳榔, 夏月氣衝芩連柏, 春加風藥鼓清陽, 長夏沉困精神少, 人參麥味澤苓蒼. 肺熱咳嗽減參去, 春加金沸款冬芳, 夏加麥冬五味子, 秋冬連根節麻黃. 頭痛蔓荊甚芎入,巔腦?? 本苦細嚐. 沉重懶倦或嘔逆, 痰厥頭疼半夏薑. 口乾嗌乾或表熱, 加葛生津清胃陽. 大便燥濇元明粉, 血燥歸桃熟大黃, 痞脹香砂連枳朴, 寒減黃連加炒薑. 胃痛草蔻寒益智, 氣滯青皮白蔻香. 腹痛芍草芩桂審, 臍下痛桂熟地黃. 內外煩疼歸和血, 脅下痛急草柴良.身重腳軟己蒼柏, 身疼發熱?? 防羌.

【註】冬加乾薑, 官桂, 草豆蔻, 益智, 助陽氣也. 秋加白芍, 白豆蔻,縮砂仁, 檳榔, 助燥收也. 夏月加黃連, 黃芩, 黃柏, 降陰火也.或腹中氣上衝逆, 屬陰火衝上, 雖非夏月亦加之. 春加風藥, 謂羌活,獨活, 防風,?? 本之類, 佐參耆之品, 能鼓清陽之氣上升也. 長夏身肢沉困, 精神短少, 加人參, 麥冬, 五味子, 恐暑傷氣也. 加澤瀉,茯苓, 蒼朮, 去脾濕也. 肺中有熱咳嗽, 減人參, 遠肺熱也. 春加金沸草, 款冬花, 散肺風也. 夏加麥冬, 五味子, 保肺氣也. 冬加連根節麻黃, 散肺寒也. 頭痛加蔓荊子, 引太陽也. 痛甚加川芎, 上行捷也. 巔痛腦痛加?? 本, 入督脈也. 苦頭痛加細辛, 走少陰也.痰厥頭痛, 沉重懶倦, 或嘔逆痰涎, 加半夏, 生薑, 治痰逆也. 口乾嗌乾, 或表發熱, 加葛根, 生津解肌也. 大便燥澀加元明粉, 血虛燥加當歸, 血實燥加桃仁, 熱實燥加大黃, 心下痞脹氣不快加木香, 食不消加砂仁, 心下結熱加黃連, 心下結氣加枳實, 胃氣壅塞加厚朴.如胃中寒, 或冬月, 減去黃連, 加炒乾薑. 胃痛加草豆蔻, 胃寒或唾沫加益智, 氣滿不快加白豆蔻, 青皮, 腹痛加白芍, 甘草, 審其有熱加黃芩, 有寒加官桂. 臍下痛加肉桂, 熟地黃. 腹內身外刺痛, 此屬血澀不足, 加當歸以活血也. 脅下痛或急縮, 加甘草, 柴胡, 以和肝也.身重腳軟, 加防己, 蒼朮, 黃柏, 去濕熱在內也. 身痛發熱, 加??本, 防風, 羌活, 疏風在表也.清暑益氣湯 清燥湯8.長夏濕暑交相病, 暑多清暑益氣功, 汗熱煩渴倦少氣, 惡食尿澀便溏行, 補中去柴加柏澤, 麥味蒼麴甘葛青, 濕多痿厥清燥地, 豬茯柴連減葛青.

【註】長夏之令, 暑濕炎蒸, 交相為病. 暑多濕少為病, 其證則自汗身熱, 心煩口渴, 倦困少氣惡食, 小便澀少, 大便稀溏, 宜清暑益氣湯,即補中益氣湯去柴胡, 加黃柏, 澤瀉, 麥冬, 五味子, 蒼朮, 神曲,甘葛, 青皮也. 若濕多暑少為病, 則成痿厥之證, 腰以下痿軟,難於轉動, 行走不正, 兩足欹側, 宜清燥湯, 即本方更加生地, 豬苓,茯苓, 柴胡, 黃連, 減去甘葛, 青皮也.升陽散火湯 火鬱湯9.血虛胃弱過食涼, 陽鬱於脾散火湯, 肌膚筋骨肢困熱, 捫之烙手熱非常, 羌獨芍防升柴葛, 人參二草棗生薑, 火鬱加蔥減參獨, 惡寒沉數發之方.

【註】二草, 炙甘草, 生甘草. 惡寒, 謂身雖有如是烙手之熱而仍c寒H.脈來沉數, 則可知火鬱肌裡, 宜以此方發之.白朮附子湯 加味理中湯10.內傷水來侮土病, 寒濕白朮附子湯, 涎涕腹脹時多溺, 足軟無力痛為殃, 腰背胛眼脊背痛, 丸冷陰陰痛不常, 蒼附五苓陳半朴, 虛宜理中附苓蒼.

【註】東垣內傷, 熱中之病, 用補中益氣湯; 寒中之病, 用白朮附子湯.寒中為水來侮土, 寒濕之病, 其證內則腹脹多溺涎涕, 外則足軟胛脊腰背睪丸痛. 脾胃寒濕而氣不虛者, 宜用是方, 即五苓散加蒼朮,附子, 陳皮, 半夏, 厚朴也. 若脾胃寒濕而氣虛者, 則宜用理中湯加附子, 茯苓, 蒼朮是也.人參資生丸11.資生脾胃俱虛病, 不寒不熱平補方, 食少難消倒飽脹, 面黃肌瘦倦難當.

【註】繆仲醇製資生丸方, 為脾胃俱虛, 不寒不熱平補之藥. 其所治之證, 乃飲食減少, 過時不化, 倒飽脹悶, 面色痿黃, 肌肉漸瘦, 困倦無力也. 方見諸書, 故不錄藥味.清胃理脾湯12.清胃理脾治濕熱, 傷食平胃酌三黃, 大便黏穢小便赤, 飲食愛冷口舌瘡.

【註】清胃理脾湯, 即平胃散加黃連, 黃芩, 大黃也. 酌三黃者, 謂有熱滯而不實者, 不可入大黃也. 傷食, 謂傷食病證, 如痞脹, 噦嘔,不食, 吞酸, 惡心, 噫氣之類. 更兼大便黏臭, 小便赤澀, 飲食愛冷,口舌生瘡, 皆傷醇酒厚味, 濕熱為病之證也.理中湯13.理中治虛寒濕傷, 食少喜熱面青黃, 腹痛腸嗚吐冷沫, 大便腥穢似鴨溏.

【註】白朮附子湯, 治脾胃寒濕形氣實者也. 理中湯, 治脾胃寒濕形氣虛者也. 虛者, 其證食少, 喜食熱物, 面色青黃, 腹痛腸鳴, 吐冷涎沫, 大便腥穢不臭, 似鴨糞澄徹清溏也, 故宜此湯.消食健脾丸14.胃強脾弱脾胃病, 能食不化用消食, 平胃炒鹽胡椒共, 麥蘗查麴白蒺藜.

【註】脾胃病中, 有胃強脾弱一證, 胃強所以能食, 脾弱不能消化.宜服消食健脾湯丸, 助其消化. 用蒼朮, 陳皮, 厚朴, 甘草, 炒鹽,胡椒, 山查, 神麴, 麥芽, 白蒺藜, 末, 蜜丸服之. 更節其飲食, 自然脾胃和而能健運矣.開胃進食湯15.開胃進食治不食, 少食難化胃脾虛, 丁木藿香蓮子朴, 六君砂麥與神麴.

【註】此方治不思飲食, 少食不能消化, 脾胃兩虛之證. 方即六君子湯,加丁香, 木香, 藿香, 蓮子, 厚朴, 縮砂, 麥芽, 神麴也.平胃散16.一切傷食脾胃病, 痞脹噦嘔不能食, 吞酸噁心並噫氣, 平胃蒼朴草陳皮, 快膈枳朮痰苓半, 傷穀二芽縮神麴, 肉滯山查麵萊菔, 滯熱芩連柏大宜.

【註】傷食等證, 宜用平胃散, 即蒼朮, 厚朴, 甘草, 陳皮也. 快膈加枳實, 白朮, 有痰加半夏, 茯苓. 傷穀滯者, 加麥芽, 穀芽, 縮砂,神麴. 傷肉滯者, 加山查. 傷麵滯者, 加萊菔. 有熱者, 加黃芩,黃連, 黃柏, 大黃, 酌而用之.葛花解酲湯17.葛花解酲發酒汗, 懶食熱倦嘔頭寒, 參葛四苓白蔻縮, 神麴乾薑陳木青.

【註】傷酒宜用葛花解酲湯汗之, 汗出立癒. 其證頭痛懶食, 嘔吐身熱,倦怠而煩, 似乎外感而實非外感, 皆因酒所致也. 方即人參, 葛花,白朮, 茯苓, 豬苓, 澤瀉, 白蔻, 縮砂, 神麴, 乾薑, 陳皮, 木香,青皮.秘方化滯丸18.秘方化滯寒熱滯, 一切氣積痛攻方, 巴豆醋製稜莪朮, 青陳連半木丁香.

【註】秘方化滯丸, 治不論寒熱一切氣滯積痛, 攻下之妙藥也. 即巴豆,三棱, 莪朮, 青皮, 陳皮, 黃連, 半夏, 木香, 丁香也. 此方出『丹溪心法』附餘書中, 屢試屢驗, 按證隨引, 量其老少虛實, 增損進退, 以意用之, 久久自得其效.

虛勞總括

1.虛損成勞因復感, 陽虛外寒損肺經, 陰虛內熱從腎損, 飲食勞倦自脾成, 肺損皮毛灑寒嗽, 心損血少月經凝, 脾損食少肌消瀉, 肝損脅痛懶於行. 腎損骨痿難久立, 午熱夜汗骨蒸蒸, 從下皮聚毛落死,從上骨痿不起終. 恐懼不解則傷精, 怵惕思慮則傷神, 喜樂無極則傷魄,悲哀動中則傷魂, 憂愁不巳則傷意, 盛怒不止則傷志, 勞倦過度則傷氣, 氣血骨肉筋精極.

【註】虛者, 陰陽, 氣血, 榮衛, 精神, 骨髓, 津液不足是也. 損者,外而皮, 脈, 肉, 筋, 骨, 內而肺, 心, 脾, 肝, 腎消損是也. 成勞者, 謂虛損日久, 留連不癒, 而成五勞, 七傷, 六極也. 因復感者,謂不足之人, 陽虛復感外寒, 則損從皮毛肺始; 陰虛更生內熱, 則損從骨髓腎始; 內傷飲食勞倦, 則損從肌肉脾始. 此虛損成勞之因,然其證有五:

一, 損皮聚毛落, 灑淅惡寒咳嗽, 肺勞也.

二, 損血脈虛少, 男子面無血色, 女子月經不通, 心勞也.

三, 損飲食減少, 肌肉消瘦, 大便溏瀉, 脾勞也.

四, 損兩脅引胸而痛, 筋緩不能行肝勞也.

五, 損骨痿不能久立, 午後發熱, 盜汗骨蒸, 腎勞也.

從下腎臟損起者, 損至皮聚毛落則死也. 從上肺臟損起者, 損至骨痿不能起於床則終也. 從脾臟損起者, 或至皮聚毛落, 或至骨痿不起皆死也. 虛損為七傷之證: 一, 恐懼不解則傷精, 精傷則骨痠痿厥, 精時自下,蓋五臟主藏精者也, 不可傷, 傷則失守而陰虛, 陰虛則無氣, 無氣則死矣.

二, 怵惕思慮則傷神, 神傷則恐懼自失, 破?? 脫肉, 毛瘁色夭,死於冬也.

三, 喜樂無極則傷魄, 魄傷則狂, 狂則意不存人, 皮革焦, 毛瘁色夭, 死於夏也.

四, 悲哀動中則傷魂, 魂傷則狂妄不精,不精則不正, 陰縮而攣筋, 兩脅骨不舉, 毛瘁色夭, 死於秋也.

五,憂愁不巳則傷意, 意傷則悗亂, 四肢不舉, 毛瘁色夭, 死於春也.

六,盛怒不止則傷志, 志傷則喜忘其前言, 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 毛瘁色夭, 死於季夏也.

七, 勞倦過度則傷氣, 氣傷則火愈壯, 壯火則食氣, 故無氣以動, 喘乏汗出, 內外皆越, 則氣日耗, 氣日耗則死矣.虛損為六極之證:

一, 數轉筋, 十指爪甲痛, 筋極也.

二, 牙齒動,手足痛, 不能久立, 骨極也.

三, 面無血色, 頭髮墜落, 血極也.

四,身上往往如鼠走, 削瘦乾黑, 肉極也.

五, 氣少無力, 身無膏澤,翕翕羸瘦, 眼無精光, 立不能定, 身體苦癢, 搔之生瘡, 精極也.

六,胸脅逆滿, 恆欲大怒, 氣少不能言, 氣極也.

【按】前人分七傷之證. 似多不經. 依『內經』改之. 庶後學易明也.

虛勞死證

2.陰勞細數形盡死, 陽勞微革氣脫終, 枯白顴紅一側臥, 嗽啞咽痛咯星紅. 五臟無胃為真臟, 形肉雖存不久停, 一息二至名曰損, 一息一至行屍名. 大骨枯願大肉陷, 動作益衰精髓空, 真臟未見一歲死,若見真臟克期凶, 喘滿動形六月死, 一月內痛引肩胸, 身熱破?? 肉盡脫, 十日之內不能生. 真臟脈見目眶陷, 目不見人頃刻傾, 若能見人神猶持, 至所不勝日時終.

【註】陰虛之勞脈細數, 則必形消著骨而後死者, 陰主形也. 陽虛之勞脈微革, 則不待痿盡忽然而脫者, 陽主氣也. 五臟之脈無和緩象,為無胃之真臟脈, 即形肉雖存, 亦必不久於人世也. 一息二至, 損病之脈也. 一息一至, 行屍之脈也. 大骨, 顴, 肩, 股腰之大骨也. 大肉,頭, 項, 四肢之大肉也. 枯願者, 骨痿不能支也, 陷下者, 肉消陷成坑也. 動作精神漸衰, 真臟脈不見, 期一歲死, 若真臟脈見, 遇所不勝之時日凶可期也. 若真臟脈不見, 有是證者, 喘滿動形, 六月而死; 有是證者, 五臟內損, 痛引肩胸者, 一月而死; 有是證者, 肉盡之處, 皆枯燥破裂, 謂之破, 身熱不巳, 十日內死. 真臟脈見, 目眶下陷, 視不見人, 頃刻而死. 若能見人, 則神尚未去, 至所不勝之日時而死也.

虛勞治法

3.後天之治本血氣, 先天之治法陰陽, 腎肝心肺治在後, 脾損之法同內傷.

【註】後天脾胃水穀生化榮衛, 故治法本乎氣血. 先天腎臟精氣生化之原, 故治法本乎陰陽. 五臟虛損治法, 俱在於後, 而脾臟虛損治法巳載內傷, 故曰同內傷也.拯陰理勞湯4.陰虛火動用拯陰, 皮寒骨蒸咳嗽侵, 食少痰多煩少氣, 生脈歸芍地板貞. 薏苡橘丹連合草, 汗多不寐加棗仁, 燥痰桑貝濕苓半, 阿膠咳血骨熱深.

【註】此方即人參, 麥冬, 五味, 當歸, 白芍, 生地, 龜板, 女貞,薏苡, 橘紅, 丹皮, 蓮子, 百合, 炙草也. 汗多不寐, 俱加棗仁. 咳而嗽痰, 加桑皮, 貝母. 嗽而濕痰, 加茯苓, 半夏. 咳嗽, 咯血, 加阿膠. 骨蒸熱深, 加地骨皮也.拯陽理勞湯5.陽虛氣弱用拯陽, 倦怠惡煩勞則張, 表熱自汗身痠痛, 減去升柴補中方, 更添桂味寒加附, 瀉入升柴訶蔻香, 夏咳減桂加麥味, 冬咳不減味乾薑.

【註】此湯即人參, 黃耆, 炙草, 白朮, 陳皮, 肉桂, 當歸, 五味子也.倦怠, 懶於動也, 惡煩勞動, 則氣張而喘乏也. 惡寒加附子; 泄瀉仍入升麻, 柴胡, 更加訶子, 肉蔻, 木香也. 夏月咳嗽, 減肉桂加麥冬, 五味子; 冬月咳嗽, 不減肉桂, 更加五味子, 乾薑也.六味地黃湯 都氣湯 七味地黃湯 生脈地黃湯 桂附地黃湯 知柏地黃湯 金匱腎氣湯6.腎虛午熱形消瘦, 水泛為痰津液傷, 咳嗽盜汗失精血, 消湯淋濁口咽瘡, 熟地藥萸丹苓澤, 加味勞嗽都氣湯, 引火歸元加肉桂, 火妄刑金生脈良. 桂附益火消陰翳, 知柏壯水製陽光 , 車牛桂附名腎氣,陽虛水腫淋濁方.

【註】午熱, 午後發熱也. 水泛為痰, 謂日食飲食所化津液, 腎虛不能攝水, 泛上為痰也. 盜汗, 謂睡而汗出, 覺而即止之汗也. 失精,遺精也. 消渴, 謂飲水而即消, 渴仍不止也. 淋者, 尿淋漓不利也.濁者, 尿之前後有濁液也. 口咽生瘡, 虛火炎也. 均宜六味地黃湯治之.勞嗽加味, 謂加五味子, 名都氣湯也. 引火歸原加肉桂, 名七味地黃湯. 火妄刑金加生脈飲, 名生脈地黃湯. 桂附, 謂加肉桂, 附子.知柏, 謂加知母, 黃柏. 車牛桂附, 謂加車前, 牛膝, 肉桂, 附子,名桂附, 知柏腎氣等湯也.大補陰丸 滋陰降火湯7.大補陰丸制壯火, 滋陰降火救傷金, 龜板知柏地髓劑, 二冬歸芍草砂仁, 咳加百味汗地骨, 血痰金貝虛耆參, 虛熱無汗宜散火, 有汗骨蒸亦補陰.

【註】陰虛火旺, 無水以制, 宜用大補陰丸滋水制火. 方即龜板, 知母,黃柏, 生地, 為末, 豬脊髓煉蜜為丸. 若火旺無制, 妄行傷金,肺痰咳嗽, 宜用滋陰降火湯救其傷金. 方即大補陰丸加麥冬, 天冬,當歸, 白芍, 炙草, 縮砂. 咳甚加百合, 五味子, 盜汗加地骨皮, 咯血加鬱金, 痰多加川貝母, 氣虛加人參, 黃耆. 凡虛熱如火烙手, 無汗者為火鬱, 宜升陽散火湯, 有汗者為骨蒸, 亦宜大補陰丸及滋陰六黃等湯也.保元湯8.一切氣虛保元湯, 耆外參內草中央, 加桂能生命門氣, 痘瘡灰陷與清漿.

【註】保元湯, 即人參, 黃耆, 炙草也. 黃耆補表氣, 人參補裡氣,炙草補中氣, 加肉桂能生命門真氣, 且能治小兒痘瘡灰白, 頂陷, 清漿.四君子湯 五味異功湯 六君子湯 七味白朮散 四獸飲9.脾胃氣虛四君子, 脈軟形衰面白黃, 倦怠懶言食少氣, 參苓朮草棗薑強. 氣滯加陳異功散, 有痰橘半六君湯, 肌熱瀉渴藿木葛, 虛瘧六君果梅薑.

【註】治氣虛兼氣滯不快, 依四君加陳皮, 名五味異功散. 治氣虛兼有痰飲, 依四君加橘紅, 半夏, 名六君子湯. 治氣虛肌熱渴瀉, 依本方加藿香, 木香, 葛根, 名七味白朮散. 治氣虛久瘧留連不癒, 依六君子湯, 君草果, 烏梅, 生薑, 名四獸飲.芎歸湯 開骨散10.一切血病芎歸湯, 產後胎前必用方, 氣虛難產參倍入, 交骨難開龜髮良.

【註】芎歸湯, 即川芎, 當歸, 又名佛手散. 氣虛產難或時久傷氣,依本方倍加人參. 臨產交骨難開, 依本方加整龜板一具, 本人梳下亂髮一團, 他人梳下之髮亦可, 名開骨散.四物湯 聖愈湯 六物湯 加味四物湯 地骨皮飲11.調肝養血宜四物, 歸芎芍地酌相應, 氣虛血少參耆補, 氣燥血熱知柏清. 寒熱柴丹炒梔子, 但熱無寒丹骨平, 熱甚苓連寒桂附, 止血茅蒲破桃紅.

【註】調肝養血宜四物湯, 即當歸, 川芎, 白芍, 熟地黃. 酌相應,謂補血用白芍, 熟地, 破血用赤芍, 涼血用生地, 氣虛血少, 宜加參,耆, 名聖愈湯. 氣燥血熱, 宜加知, 柏, 名六物湯. 血虛寒熱往來,宜加味四物湯, 即本方加柴胡, 丹皮, 炒梔子也. 血虛惟發熱不惡寒,宜地骨皮飲, 即本方加地骨皮, 牡丹皮也. 血分熱甚, 依本方加黃芩, 黃連. 寒甚加肉桂, 附子, 破血加桃仁, 紅花, 止血加茅根,蒲黃炒黑.八珍湯 十全大補湯 人參養榮湯12.一切氣血兩虛證, 八珍四物與四君, 氣乏色枯毛髮落, 自汗盜汗悸忘臻, 發熱咳嗽吐衄血, 食少肌瘦泄瀉頻, 十全大補加耆桂, 榮去芎加遠味陳.

【註】氣虛, 四君子湯. 血虛, 四物湯. 氣血兩虛, 八珍湯. 八珍者,即四君, 四物也. 若有氣乏色枯, 毛髮脫落, 自汗盜汗, 心悸健忘,發熱咳嗽, 吐血, 衄血, 食少肌瘦, 泄瀉等證, 則宜十全大伂湯,即八珍湯加黃耆, 肉桂也. 人參養榮湯, 即十全大補湯減去川芎, 更加遠志, 五味子, 陳皮也.小建中湯 黃耆建中湯 當歸建中湯 雙和飲13.虛勞腹痛小建中, 悸衄之血夢失精, 手足頻熱肢酸痛, 芍草飴桂棗薑同, 衛虛加耆黃耆建, 榮虛當歸建中名, 溫養氣血雙和飲, 三方減飴加地芎.

【註】諸虛勞極, 裡急腹痛, 宜以小建中湯溫和脾胃. 並治裡虛心悸,衄下亡血, 夜夢失精, 手足煩熱, 四肢痠痛, 血液虧損等證. 是方白芍藥, 甘草, 飴糖, 中桂, 大棗, 生薑也. 若衛氣虛者, 加黃耆,名曰黃耆建中湯. 若裡不急, 腹不痛有是證者, 則當以溫養氣血, 用雙和飲, 即此三方減去飴糖, 加入熟地, 川芎, 乃八珍湯減人參, 白朮,茯苓, 加黃耆, 中桂, 蓋以補陰血為主也.補肝湯14. 補肝湯治肝虛損, 筋緩不能自收持, 目暗???? 無所見, 四物酸棗草瓜宜.

【註】補肝湯, 即當歸, 川芎, 白芍, 熟地, 酸棗仁, 炙草, 木瓜也.加味救肺飲15.加味救肺治肺損, 嗽血金家被火刑, 歸芍麥味參耆草, 百花紫菀馬兜鈴.

【註】加味救肺飲, 即當歸, 白芍, 麥冬, 五味子, 人參, 黃耆, 炙草,百合, 款冬花, 紫菀, 馬兜鈴也.天王補心丹16.天王補心心虛損, 健忘神虛煩不眠, 柏子味苓歸地桔, 三參天麥遠朱酸.

【註】是方, 即柏子仁, 五味子, 茯苓, 當歸, 生地, 桔梗, 丹參,人參, 元參, 天冬, 麥冬, 遠志, 朱砂, 酸棗仁.歸脾湯17.歸脾思慮傷心脾, 熱煩盜汗悸驚俱, 健忘怔忡時恍惚, 四君酸遠木歸耆.

【註】悸, 心自跳動也. 驚, 目觸物駭也. 健忘, 言事易忘也. 怔忡,心衝動甚也. 恍惚, 心時不明也. 方乃四君子, 加酸棗仁, 遠志,木香, 當歸, 黃耆.人參固本湯丸 保元生脈固本湯18.固本肺腎兩虛病, 肺痿咳血欲成勞, 二冬二地人參共, 保元生脈脾同調.

【註】人參固本湯, 丸, 即人參, 天冬, 麥冬, 生地, 熟地也. 依本方再加保元之黃耆, 炙草, 生脈之五味, 三方合一, 名保元生脈固本湯.同調, 謂同調脾, 肺, 腎三經虛也.逍遙散19.逍遙理脾而清肝, 血虛骨蒸煩嗽痰, 寒熱頰赤脅不快, 婦人經痛脈虛弦, 朮芩歸芍柴薄草, 加味梔丹肝熱添, 肝氣滯鬱陳撫附, 熱加吳萸炒黃連.

【註】是方, 即白朮, 茯苓, 當歸, 白芍, 柴胡, 薄荷, 甘草也. 肝氣熱, 依本方加炒梔子, 丹皮, 名加味逍遙散. 肝氣滯加陳皮, 肝氣鬱加撫芎, 香附. 肝氣鬱熱, 加吳茱萸, 炒川黃連. 惟薄荷只可少許為引, 不宜多用.

癆瘵總括

1.癆瘵陰虛蟲乾血, 積熱骨蒸咳嗽痰, 肌膚甲錯目黯黑, 始健不瀉下為先.

【註】久病癆疾而名曰瘵. 瘵者, 敗也, 氣血兩敗之意也. 有陰虛乾血者, 有陰虛積熱者, 當以諸補陰藥治之. 肌膚甲錯, 謂皮膚乾澀也.目黯黑者, 謂目黑無光也. 始健, 謂初病尚壯; 不瀉, 謂久病不瀉也,二者皆可以攻下為先治也.

癆瘵治法

2.癆瘵至瀉則必死, 不瀉能食尚可痊, 初取利後宜詳審, 次服柴胡清骨煎, 虛用黃耆鱉甲散, 熱衰大補養榮參, 皮熱柴胡胡連入, 骨蒸青蒿鱉甲添, 陰虛補陰諸丸劑, 陽虛補陽等湯圓, 咳嗽自同咳嗽治,嗽血成方太平丸.

【註】癆瘵之人, 病至大便泄瀉, 則必死矣. 若不瀉能食, 尚堪任藥攻治, 故可痊也. 初取利後, 審其熱之微甚, 人之強弱, 若熱甚人強,宜用柴胡清骨散. 熱不甚人弱, 宜用黃耆鄨甲散. 熱微人弱, 宜用十全大補, 人參養榮等湯. 若皮外發熱, 加柴胡, 胡連. 骨內蒸熱,加青蒿, 鱉甲. 午後陰虛發熱, 宜用補陰諸丸湯藥. 陽虛惡寒清瘦,宜用補陽諸丸湯藥. 咳嗽不巳, 同咳門方參而治之. 嗽血者, 宜用成方太平丸可也.大黃?? 蟲丸 大黃青蒿煎 傳尸將軍丸3.乾血大黃?? 蟲治, 積熱蒿黃膽便煎, 癸亥腰眼炙七壯, 後服傳屍將軍丸.

【註】大黃?? 蟲丸有成方. 大黃青蒿煎, 即青蒿, 大黃, 豬膽汁,童便煎. 癆瘵日久, 有生惡蟲, 身死之後, 多遭傳染, 甚而滅門, 名曰傳尸癆, 宜癸亥日炙兩腰眼各七壯, 後服傳尸將軍丸. 此方載『丹溪心法』書中.柴胡清骨散4.清骨骨蒸久不痊, 熱甚秦知草胡連, 鱉甲青蒿柴地骨, 韭白髓膽童便煎.

【註】此方乃秦艽, 知母, 炙草, 胡連, 鄨甲, 青蒿, 柴胡, 地骨皮,韭白, 豬脊髓, 豬膽汁, 童便也.黃耆鱉甲散5.黃耆鱉甲虛勞熱, 骨蒸晡熱渴而煩, 肌肉消瘦食減少, 盜汗咳嗽出血痰, 生地赤芍柴秦草, 知耆菀骨半苓煎, 人參桂桔俱減半, 鱉甲天冬桑倍添.

【註】此方即生地, 赤芍, 柴胡, 秦艽, 炙草, 知母, 黃耆, 紫菀,地骨皮, 半夏, 茯苓, 人參, 桂枝, 桔梗, 鱉甲, 天冬, 桑白皮也.

自汗盜汗總括

1.自汗表陽虛惡冷, 陽實蒸熱汗津津, 盜汗陰虛分心腎, 心虛不固火傷陰.

【註】無因汗出, 謂之自汗. 自汗謂表陽虛, 汗出則惡寒冷, 宜用後方. 若蒸蒸發熱, 汗出不惡寒, 則為裡陽實, 宜以調胃承氣湯下之.睡則出, 覺則汗止, 謂之盜汗. 盜汗為陰虛, 當分心虛不固, 心火傷陰也.黃耆六一湯 玉屏風散 黃耆建中湯2.自汗表虛黃耆草, 玉屏風散朮耆防, 氣虛加參陽虛附, 血虛黃耆建中湯.

【註】黃耆六一湯, 即黃耆六錢, 甘草一錢也. 玉屏風散, 即黃耆,白朮, 防風也. 二方皆治表虛自汗, 若氣虛加人參, 陽虛加附子可也.若不惡寒不氣少, 則為血虛, 不可用參, 附, 宜黃耆建中湯, 即小建中湯加黃耆也. 方在傷寒門.當歸六黃湯 酸棗仁湯3.盜汗心火下傷陰, 歸耆二地柏連芩, 心虛酸棗芍歸地, 知柏苓耆五味參.

【註】當歸六黃湯, 治心火傷陰盜汗, 即當歸, 黃芩, 黃連, 黃柏,生熟地黃也. 酸棗仁湯, 治心虛不固盜汗, 即酸棗仁, 當歸 , 白芍,生地, 知母, 黃柏, 茯苓, 黃耆, 五味子, 人參也.

失血總括

1.九竅出血名大衄, 鼻出鼻衄腦如泉, 耳目出血耳目衄, 膚出肌衄齒牙宣, 內衄嗽涎脾唾腎, 咯心咳肺嘔屬肝, 精竅溺血膀胱淋, 便血大腸吐胃間.

【註】九竅一齊出血, 名曰大衄. 鼻出血, 曰鼻衄. 鼻出血如泉, 曰腦衄. 耳出血, 曰耳衄. 目出血, 曰目衄. 皮膚出血, 曰肌衄. 齒牙出血, 曰齒衄, 又名牙宣. 此皆衄血隨所患處而命名也. 若從口市h 為內衄. 內衄出血, 涎嗽出於脾, 唾出於腎, 咯出於心, 咳出於肺,嘔出於肝, 吐出於胃. 溺血從精竅而出, 淋血從膀胱而出. 嘔吐之分,嘔則有上逆漉漉之聲, 吐則無聲也.

失血死證

2.失血身涼脈小順, 大疾身熱臥難凶, 口鼻湧出而不止, 大下潰腐命多傾.

【註】大疾, 脈大疾也. 臥難, 不能臥也. 大衄, 大下, 血出如湧泉不止, 內潰腐屍之氣, 則命傾也.

失血治法

3.陽乘陰熱血妄行, 血犯氣分不歸經, 血病及腑滲入濁, 由來臟病溢出清. 熱傷失血宜清熱, 勞傷理損自然平, 努即內傷初破逐, 久與勞傷治法同.

【註】凡失血之證, 陽盛乘陰, 則血為熱迫, 血不能安於脈中而妄行氣分, 不能回歸經脈也. 若血病傷及於腑者, 則血滲入腸胃濁道, 上從咽出, 下從二便而出也. 血病傷及於臟者, 則血溢出胸中清道, 上從喉出, 下從精竅而出也. 失血臟於臟內, 行於脈中, 軀殼之中不可得而見也, 非有損傷, 不能為病. 而損傷之道有三: 一曰熱傷, 宜以清熱為主; 一曰勞傷, 宜以理損為主; 一日努傷, 初宜以破逐為主,久亦宜以理損為主也.

犀角地黃湯

4.熱傷一切失血病, 犀角地黃芍牡丹, 胸膈滿痛加桃大, 熱甚吐衄入芩連, 因怒嘔血柴梔炒, 唾血元參知柏煎, 咯加二冬嗽二母, 涎壅促嗽鬱金丸.

【註】熱傷一切失血之病, 皆宜犀角地黃湯. 若胸膈滿痛, 是為瘀血,加桃仁, 大黃. 若吐血熱盛, 加黃芩, 黃連. 因怒致吐血及嘔血者,加柴胡, 炒梔. 唾血加元參, 黃柏, 知母. 咯血加天冬, 麥冬. 嗽血加知母, 貝母. 涎壅氣促, 陣陣急嗽帶出血者, 宜鬱金丸, 方在後.

加味救肺飲加鬱金湯

5.勞傷吐血救肺飲, 嗽血加調鬱金湯. 形衰無熱氣血弱, 人參養榮加麥良.

【註】救肺飲, 即虛勞門之加味救肺飲, 加調鬱金末也. 若氣血虛弱不見火象, 宜用人參養榮湯, 加麥門冬也.

芎歸飲

6.飽食用力或持重, 努破脈絡血歸芎, 嘔血漉漉聲上逆, 跌撲墮打有瘀行.

【註】飽食用力, 或因持重努傷脈絡, 失血湧吐, 宜用芎歸飲, 引血歸經. 及嘔血跌撲墮打, 傷其脈絡, 令人大吐者, 亦皆宜之. 其有瘀血者, 或加大黃以下之, 或加桃仁, 紅花以破之. 或加鬱金, 黃酒以行之.

參地煎

7.參地衄吐血不巳, 熱隨血減氣隨亡, 氣虛人參為君主, 血熱為君生地黃.

【註】參地煎, 即人參, 生地黃也. 凡因熱傷衄, 吐血不巳者, 則熱巳隨血減, 然氣亦隨血亡也. 氣虛甚者, 當倍人參為君. 血熱者, 宜倍生地為君. 時時煎服自止也.

瀉肺丸

8.嗽血壅逆虛蘇子, 積熱痰黃瀉肺丸, 蔞仁半貝金葶杏, 三黃惟大有除添.

【註】嗽血痰壅氣逆, 形氣虛者, 蘇子降氣湯降之. 方見諸氣門. 痰黃積熱, 形氣實者, 用瀉肺丸下之, 即栝蔞仁, 半夏, 浙貝母, 鬱金,苦葶藶子, 杏仁, 黃連, 黃芩, 大黃也. 惟大黃形氣實者加之, 若形氣虛者, 或大便溏瀉, 則減去不用.

保肺湯

9.保肺肺癰吐膿血, 白芨薏苡貝金陳, 苦梗苦葶甘草節, 初加防風潰耆參.

【註】保肺湯, 即白芨, 薏苡仁, 貝母, 金銀花, 陳皮, 苦桔梗, 苦葶藶, 甘草節也. 初起加防風, 潰後加生黃耆, 人參.

牛膝四物湯

10.尿血同出痛淋血, 尿血分出溺血名, 溺血精竅牛四物, 淋血八正地金通.

【註】淋血, 溺血二證若尿與血同出而痛, 名曰淋血. 尿與血分出,名曰溺血. 溺血為精竅之病, 用四物倍加牛膝. 淋血為尿竅之病, 用八正散, 加木通, 生地, 鬱金治之.

珀珠散

11.溺血諸藥而不效, 塊血竅滯莖急疼, 珀珠六一硃砂共, 引煎一兩整木通.

【註】溺血一證, 乃精竅為病, 每因忍精不泄, 提氣採戰, 或因老年竭慾而成. 服諸藥不效者, 所溺之血成塊, 竅滯不利, 莖中急疼欲死者,用珀珠散, 日三服, 每服三錢, 引用整木通去粗皮黃色者, 煎湯調服. 其方即琥珀末一錢, 珍珠末五分, 硃砂末五分, 飛滑石六錢,甘草末一錢, 合均, 分三服. 若其人大便結燥不通, 以八正散加牛膝,鬱金下之. 有熱尿澀, 以導赤散加牛膝, 鬱金清之. 痢後仍服此藥,自有奇功.

槐花散

12.便血內熱傷陰絡, 風合腸風濕臟瘍, 槐花側枳連炒穗, 風加秦防濕楝蒼.

【註】便血二證, 腸風, 臟毒. 其本皆熱傷陰絡, 熱與風合為腸風,下血多清; 熱與濕合為臟毒, 下血多濁. 均宜槐花散, 即炒槐花, 炒側柏葉, 醋炒枳殼, 川黃連, 炒荊芥穗, 為末, 烏梅湯調服. 腸風,加秦艽, 防風. 臟毒, 加炒苦棟, 炒蒼朮. 若大腫大痛, 大便不通,當以臟毒未潰之瘍治之, 非臟毒下血之病也.升陽去濕和血湯13.便血日久涼不應, 升補升耆蒼桂秦, 歸芍丹陳二地草, 熱加萸連虛人參.

【註】便血日久, 服涼藥不應, 宜升補, 用升陽去濕和血湯. 即升麻,黃耆, 蒼朮, 肉桂, 秦艽, 當歸, 白芍, 丹皮, 陳皮, 生地, 熟地,生甘草, 炙甘草也. 有熱, 稍加吳茱萸, 炒川連. 虛加人參可也.

消渴總括

1.試觀年老多夜溺, 休信三消盡熱乾, 飲多尿少渾赤熱, 飲少尿多清白寒.

【註】上消屬肺, 飲水多而小便如常; 中消屬胃, 飲水多而小便短赤;下消屬腎, 飲水多而小便渾濁, 三消皆燥熱病也. 然試觀年老好飲茶者, 夜必多溺, 則休信三消皆熱, 而亦有寒者矣. 飲水多, 小便少而渾赤者屬熱, 是火盛耗水而渾也. 飲水少, 小便多而清白者屬寒,是火虛不能耗水也.

消渴生死

2.三消便硬若能食, 脈大實強尚可醫, 不食舌白傳腫瀉, 熱多舌紫發癰疽.

【註】三消, 飲水多不能食. 若能食大便硬, 脈大強實者, 為胃實熱,下之尚可醫也. 若不能食, 濕多舌白滑者, 病久則傳變水腫泄瀉.熱多舌紫乾者, 病久則發癰疽而死也.

消渴治法

竹葉黃耆湯

3.便硬能食脈大強, 調胃金花斟酌當, 不食渴瀉白朮散, 竹葉黃耆不瀉方, 黃耆黃芩合四物, 竹葉石膏減粳薑, 氣虛胃熱參白虎, 飲一溲二腎氣湯.

【註】謂胃, 謂調胃承氣湯. 金花, 謂梔子金花湯. 方俱在傷寒門,酌其所當用可也. 不食而渴, 巳屬胃虛, 兼之泄瀉, 胃虛無熱矣. 故用七味白朮散, 方在虛損門. 若不食而渴, 亦不瀉者, 是雖虛而猶有燥熱也, 宜用竹葉黃耆湯, 即黃耆, 黃芩, 當歸, 川芎, 白芍, 生地,竹葉, 石膏, 人參, 炙草, 麥冬, 半夏也. 若氣虛胃熱盛者, 宜用人參白虎湯. 若下焦虛寒, 飲一溲二者, 宜用腎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