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論病源二首
《病源》經言,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冰寒,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為傷寒耳。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為殺厲之氣,中而即病者,名為傷寒;不即病者,其寒毒藏於肌膚中,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又重於溫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者,皆由冬時觸冒寒氣之所致。(以上與《傷寒論》同)凡病傷寒而成溫病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故曰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又因於寒,欲如運樞,故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也。又有冬時傷非節之暖,名為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也。有病溫者,乃天行之病耳,其冬月溫暖之時,人感乖候之氣,未遂發病,至春或被積寒所折,毒瓦斯不得泄,至天氣暄熱,溫毒始發,則肌肉斑爛也。經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故曰人清淨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又云,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是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也。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故曰,精者身之本,藏於精者,春不病溫也。有病溫汗出輒複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之間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複熱。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複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裨也;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凡膚熱,其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盛而滑者,汗且出也。凡溫病患,三二日身軀熱,脈疾頭痛,食飲如故,脈直疾,八日死。四五日頭痛脈疾喜吐,脈來細,十二日死。此病不療,八九日脈不疾,身不痛,目不赤,色不變而反利,脈來牒牒,按不彈手指,時大,心下硬,十七日死。病三四日以下,不得汗,脈大疾者生,脈細小難得者,死不治也,下利腹中痛者死不治。
辟溫方二十首
《肘後》屠蘇酒 辟疫氣,令人不染溫病及傷寒,歲旦飲之方。
大黃 桂心(各十五銖) 白朮(十銖) 桔梗(十銖) 菝 蜀椒(十銖汗) 防風烏頭(各六銖)
上八味,切,絳袋盛,以十二月晦日中懸沉井中,令至泥,正月朔旦平曉出藥至酒中煎數沸,乾,東向戶中飲之。屠蘇之飲先從小起,多少自在,一人飲,一家無疫;一家飲,一裡無疫,飲藥酒待三朝,還滓置井中,能仍歲飲,可世無病,當家內外有井,皆悉著藥,辟溫氣也。
又太乙流金散 辟溫氣。
雄黃(三兩) 雌黃(六兩) 礬石(一兩半) 鬼箭羽(一兩半) 羚羊角(燒二兩)
上五味,治下篩,三角絳袋盛一兩,帶心前,並掛門戶上。若逢大疫之年,以月旦青布裹一刀圭,中庭燒之,溫病患亦燒熏之。
又雄黃散 辟溫氣方。
雄黃(五兩) 朱砂(一作赤木) 菖蒲 鬼臼(各二兩)
上四味,搗篩末,以塗五心、額上、鼻人中及耳門。
又斷溫疫,轉相染著至滅門,延及外人,無收視者方。
赤小豆 鬼箭羽 鬼臼 雄黃(各三兩)
上四味,搗末,以蜜和丸如小豆大。服一丸,可與病患同床。
又避溫粉。
川芎 蒼朮 白芷 本 零陵香(各等分)
上五味,搗篩為散,和米粉粉身。若欲多時,加藥增粉用之。(出第十卷中)
《千金》避溫。虎頭殺鬼丸方。
虎頭骨(五兩炙) 朱砂(一兩半研) 鬼臼(一兩) 雄黃(一兩半研) 皂莢(一兩炙)雌黃(一兩半研) 蕪荑(一兩)
上七味,搗篩,以臘蜜和如彈丸大,絳囊盛,系臂,男左女右。家中置屋四角,月朔望夜半中庭燒一丸。忌生血物。(《肘後》同)
又治瘴氣。竹茹湯方。
青竹茹(二升)
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避溫病。粉身散方。
芎 白芷 本
上三味等分,搗下篩,納米粉中,以粉塗身。(《延年》同)
又斷溫疫。朱蜜丸方。
白蜜和上等朱砂粉一兩,常以太歲日平旦,大小勿食,向東方立,人吞三七丸,如麻子大。勿令齒近之,並吞赤小豆七枚,投井泉水中,終身勿忘此法。
又治溫病不相染方。
正旦吞麻子、赤小豆各二七枚,又以二七枚投井中。(《肘後》、《延年》同)
又方新布盛大豆一升,納井中一宿出,服七枚。(《肘後》用小豆)
又方切松葉如粟米。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辟五年溫。
又方常以七月七日,合家含赤小豆,向日吞二七枚。
又方常以七月七日,男吞大豆七枚,女吞小豆七枚。
又方神仙教人立春後有庚子日,溫蕪菁菹汁,合家大小並服,不限多少。
又療溫氣。蒜豉湯方。
蒜(五十子並皮研之) 豉心(一升)
上二味,以三歲小兒小便二升,合煮五六沸。頓服。(並出第九卷中)
《千金翼》老君神明白散方白朮(二兩) 桔梗(一兩) 細辛(一兩) 附子(二兩炮) 烏頭(四兩去黑皮)
上五味,搗篩,絳囊盛,帶之,所居閭裡皆無病。若有得疫癘者,溫酒服一方寸匕。覆取汗,得吐則瘥。若經三四日者,以三方寸匕,納五升水中,煮令大沸,分三服。
又度瘴散方
麻黃(去節) 升麻 附子(炮) 白朮(各一兩) 細辛 防己 乾薑 桂心 防風 烏頭(炮) 蜀椒(出汗,去目) 桔梗(各二分)
上十二味,搗篩為末,蜜封貯之,山中所在有瘴氣之處,旦空腹服一錢匕。覆取汗,病重稍加之。(並出第十卷中)
《古今錄驗》許季山所撰乾敷散 主辟溫疫疾惡,令不相染著氣方。(《肘後》作“敷乾”,《抱朴子》作“敷乾”)附子(一枚炮) 細辛(一分) 乾薑(一分) 麻子(一分研) 柏實(一分)
上五味,搗篩為散,正旦舉家以井花水各服方寸匕。服藥一日,十年不病;二日,二十年不病;三日,三十年不病,受師法但應三日服,歲多病,三日一服之。(《肘後》、《胡洽》、
又殺鬼丸 去惡毒方。
雄黃(五兩研) 朱砂(五兩研) 鬼臼(五兩) 鬼督郵(五兩) 雌黃(五兩研) 馬兜鈴(五兩) 皂莢(五兩炙) 虎骨(五兩炙) 阿魏(五兩) 甲香(一兩) 羚羊角(一枚屑) 桃白斤煉) 石硫黃(五兩研)
上十七味,搗篩十六味,臘蜜和之,丸如杏子。將往辟溫處燒之,殺鬼去惡毒瓦斯。若大疫家可燒,並帶行。(與《胡洽方》七味不同,出第三卷中)
《延年秘錄》辟溫方。
正旦取東行桑根大如指,長七寸,以丹塗之,懸著門戶上,又令人帶之。(出第十卷中)
辟溫不相染方二首
《病源》此病皆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人感乖候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延及外人,故須預服藥,及為法術以防之。(出第十卷中)
《千金》斷溫疫,主溫病轉相染著,乃至滅門,延及外人,無收視者。赤小豆丸方。
赤小豆(二兩) 鬼臼(二兩) 鬼箭(二兩) 丹砂(二兩研) 雄黃(二兩研)
上五味,末之,以蜜和如小豆大。服一丸,可與病患同床傳衣也。(出第九卷中)
《延年》主辟溫疫疾惡氣,令不相染易。豉湯方。
豆豉(一升) 伏龍肝(三兩研) 小兒小便(三升)
上三味,用小便煎,取一升五合,去滓。平旦服之,令人不著瘴疫。天行有瘴之處,宜朝朝服。(出第十卷中)
溫病噦方四首
《病源》伏熱在胃,令人胸滿,胸滿則氣逆,氣逆則噦,若大下後,胃中虛冷,亦令致噦也。(並出第十卷中)
《短劇》茅根湯 療溫病有熱,飲水暴冷噦者方。
茅根 葛根(各切半升)
上二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稍溫飲之, 止則停。
又療溫病熱未除,重被暴寒,寒毒入胃,熱蘊結不散變 者方。
單煮梓皮,稍稍飲之,佳。溫病積飲冷,冷結胃中,熱入腎中,變壯熱大 者,服梓皮,溫 得止也。夫腎中有熱者,病瘥後,足心皮喜剝脫去,頭發禿落,是其証也。
又茅根橘皮湯 療春夏天行、傷寒、溫病、乾胃冷變 方。
白茅根(切一升) 橘皮(三兩) 桂心(二兩) 葛根(二兩)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服三合,數連服之盡,複合, 止乃停耳。微有熱,減桂一兩。(文仲、《古今錄驗》同,出第六卷中)
《古今錄驗》療溫病有熱,飲水暴冷 。枇杷葉飲子方。
枇杷葉(拭去毛) 茅根(各半升)
上二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稍稍飲之, 止則停。(出第三卷中)
溫病渴方二首
《病源》熱氣入腎臟,腎臟惡燥,熱氣盛則腎燥,腎燥則渴引飲也。(出第十卷中)
《深師》療溫毒病及吐下後有餘熱,渴。芍藥湯神方。
芍藥(五分) 黃連(四分) 甘草(二分炙) 黃芩(二兩) 桂心(二兩) 栝蔞(二分)
上六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日令盡。(出第十四卷中)
《古今錄驗》知母解肌湯 療溫熱病頭痛,骨肉煩疼,口燥心悶者;或是夏月天行毒,外寒內熱者;或已下之,餘熱未盡者;或熱病自得痢,有虛熱煩渴者方。
麻黃(二兩去節) 知母(三兩) 葛根(三兩) 石膏(三兩) 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若已下及自得下,虛熱未歇者,除麻黃,加知母、葛根;病熱未除,因夢泄者,可除麻黃,加白薇、人參各二兩,則止。(《短劇》同,出第二卷中)
溫病發斑方七首
《病源》夫人冬月觸冒寒毒者,至春始發病,病初在表,或已發汗吐下,而表証未罷,毒瓦斯不散,故發斑瘡。又冬月天時溫暖,人感乖候之氣,未即發病,至春又被積寒所折,毒氣不得泄,至夏遇熱,其春寒解,冬溫毒始發出於肌膚,斑爛隱疹如錦文也。(出第十卷中)
《肘後》療溫毒發斑,大疫難救。黑膏方。
生地黃(半斤) 好豉(一升)
上二味,以豬膏二斤合露之,煎五六沸,令三分減一,絞去滓,末雄黃、麝香如大豆者,內中攪和。盡服之,毒便從皮中出則愈。忌蕪荑。(出第二卷中)
《短劇》葛根橘皮湯 療冬溫未即病,至春被積寒所折,不得發,至夏得熱,其春寒解,冬溫毒始發出,肌中斑爛隱疹如錦文,壯熱而咳,心悶,嘔,但吐清汁,宜服此湯則靜方。(大效)葛根(二兩) 橘皮(二兩) 杏仁(二兩去尖、皮) 麻黃(二兩去節) 知母(二兩) 黃芩(二兩) 甘草(二兩炙)
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嘔悶吐當先定,便且消息。(《古今錄驗》同,出第六卷中)
《刪繁》療肺腑藏熱,暴氣斑點。香豉湯方。
香豉(一升綿裹) 蔥須(切四兩) 石膏(八兩) 梔子仁(三兩) 生薑(八兩) 大青(二兩) 升麻(三兩) 芒硝(三兩)
上八味,切,以水六升,煮七味,取二升五合,去滓,然後下芒硝,分三服。(出第十卷中)
《備急》療溫毒發斑,赤斑者五死一生,黑斑者十死一生,大疫難救。黑奴丸方。
麻黃(三兩去節) 大黃(二兩) 芒硝(一兩) 黃芩(一兩) 釜底墨(一兩研) 灶尾墨(一兩研) 屋梁上塵(二兩研)
上七味,搗末,用蜜和如彈子大。新汲水五合,研一丸服之。若渴但與水,須臾當寒,寒訖便汗則解,日移五丈不覺,更服一丸。此療六日胸中常大熱,口噤,名壞病,醫所不療,服此丸多瘥。(《胡洽》、《短劇》同,一名水解丸。又一方加小麥、黑勃一兩,名為麥奴丸,《范汪方》同)《古今錄驗》黃連橘皮湯 療冬溫未即病,至春被積寒所折,不得發,至夏得熱,其春寒解,冬溫毒始發出肌中,斑爛隱疹如錦文而咳,心悶嘔吐清汁,眼赤口瘡,下部亦生瘡,已自得下痢,宜服此方。
黃連(四兩去毛) 橘皮(二兩) 杏仁(二兩去尖、皮) 枳實(一兩炙) 麻黃(二兩去節)葛根(二兩) 濃朴(一兩炙) 甘草(一兩炙)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令盡,且消息,下當先止。
又漏蘆橘皮湯 療冬溫未即病,至春被積寒所折,不得發,至夏熱,其春寒解,冬溫毒始發出肌中,斑爛隱疹如錦文而咳,心悶嘔吐清汁,眼赤口瘡,下部亦生瘡方。
漏蘆 橘皮 甘遂 麻黃(去節) 杏仁(去皮、尖) 黃芩(各二兩)
上六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四服,得下為佳。下後余外証未除,更服葛根橘皮湯,方在前《短劇方》。(一方有知母、枳實、白薇、升麻、大黃、甘草,為十二味,出第三卷中)
又發斑瘡方黃連(切三兩去毛)
上一味,以水二升,煮取八合,頓服之。忌豬肉、冷水。
溫病勞複方四首
《病源》溫病勞複,謂病新瘥,津液未複,血氣尚虛,因勞動早,更生於熱,熱氣還入經絡,複成病也。
又凡得溫毒病新瘥,脾胃尚虛,穀氣未複,若食犬、豬、羊肉並腸血,及肥魚、炙脂膩,必大下痢,下痢則不可複救,又食餅、餌炙、 棗栗諸生果難消物,則不能消化,停積在於腸胃,便脹滿結實,大小便不通,因更發熱,複成病也,非但雜食,梳頭洗浴諸勞事等,皆須慎之。(如桃、李、生蔥、生菜、海藻、菘菜、雀肉等俱在所忌,並出第十卷中)
《千金》論曰,凡熱病新瘥及大病之後,食豬肉及腸血、肥魚、炙膩必大下痢,醫所不能療也,必至於死。若食餅餌、粢黍、飴脯、炙膾、棗粟諸果,及堅實難消之物,胃氣尚虛弱,不能消化,必更結熱,適以藥下之,則胃虛冷,大利難禁,不下之必死,下之複危,皆難救也,熱病及大病之後,多坐此死,不可不慎也。病新瘥後,但得食糜粥,寧可少食令飢,慎勿飽,不得他有所食,雖思之勿與,引日轉久,可漸食羊肉糜,若羹汁雉兔鹿肉,不可食豬、狗肉也。新瘥後當靜臥,慎勿早起,勿令人梳頭澡洗,非但體勞,亦不可多語言,用心使意勞,凡此皆令人勞複。有人得病已瘥而未健,詣華敷視脈,曰,雖瘥尚虛未複,陽氣不足,勿為勞事,余勞尚可,御內則死,臨死當吐舌數寸。其妻聞其夫病除,從百餘裡來省之,止宿交接,中間三日發病,舌出數寸而死。病新瘥未滿百日,氣力未平複,而以房室者,略無不死,及熱病房室,名陰陽易之病,皆難療多死。(《古今錄驗》、《集驗》同)
又療重病新瘥早起勞,及飲食多,致複欲死方。
燒鱉甲末服方寸匕。忌莧菜。(《肘後》、《集驗》、文仲《備急》同,出第十卷中)
《深師》療溫病瘥愈食複病。麻黃散方。
麻黃(十分去節) 大黃(十五分炙) 附子(一分炮) 濃朴(二分炙) 苦參(六分) 石膏(六分碎,綿裹) 烏頭(六分炮)
上七味,搗篩,以酒若米汁和服方寸匕,日三夜二服。(出第十四卷中)
《古今錄驗》療熱病複。麻子湯。(吳正服效方)麻子(一升) 豉(一升) 牡鼠屎(一十一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立愈,試之有神驗。(《肘後》同)
又大黃丸方大黃(一兩蒸之二斗米下) 巴豆(五十枚去心、皮,熬) 硝石(三分熬,無者以芒硝代之) 桂心(二分) 乾薑(二分炮)
上五味,搗篩四味,別搗巴豆令如泥,合和以蜜更搗二千杵,丸如梧子。一丸,湯服之。但熱在膈上當吐,在膈下當利,豫作粥。如服他吐下丸法,服藥兩食頃不吐下,以熱飲動之。若不得吐下,可更服一丸半,能藥,壯人可二丸,此藥優於他下藥丸,故宜大小。下多,冷粥解之,若有瘡,綿挺如指,蜜和一丸塗挺頭,且納瘡中,○出之,不瘥更作。溫病不得大便,服之得下,佳,宿食不消亦服之,飛尸、遁尸,漿服半丸,日一,應須臾止,心腹脹滿痛,服一丸,瘧者依發日先宿勿食,清晨服一丸,丁壯人服二丸,得吐下,忍飢過發時乃食。婦人產後血結中,奔走起上下,或絕產無子,或月經不調,面目青黃,服半丸。
小兒淋瀝寒熱,臚脹大腹,不欲食,食不生肌,三四歲者如麻子服一丸,日一,六七歲兒服二丸,比三十日心腹諸病瘥,兒小半之愈,大良。忌野豬肉、蘆筍、生蔥。(出第三卷中)
諸黃方一十三首
《病源》黃病者,一身盡疼,發熱,面色洞黃,七八日後,結熱在裡,有血當下,去之如肝狀,其人小腹滿急。若其人眼睛澀疼,鼻骨疼,兩膊及項強,腰背急,則是患黃,大便澀,但令得小便快,則不慮死,不用大便多,多則心腹脹不好。此由寒濕在表,則熱蓄於脾胃,腠理不開,瘀熱與宿穀相搏,郁蒸不得消,則大小便不通,故身體面目皆變黃色。凡黃候,其寸口近掌無脈,口鼻氣冷,並不可療之,必死。(出第十二卷中)
仲景《傷寒論》諸黃。豬膏髮煎主之方。
豬膏(八兩) 亂髮(大如雞子一枚)
上二味,納發膏中煎之,發消盡研,絞去膏細滓。分二服,病從小便去也。(《肘後備急》、文仲、《千金》、《古今錄驗》、《深師》、《范汪》同,雲太醫校尉史脫家婢再病,胃中乾糞下便瘥,神驗。出第十四卷中)
《刪繁》療天行毒熱,通貫臟腑,沉鼓骨髓之間,或為黃膽、黑疸、赤疸、白疸、穀疸、馬黃等疾,喘息須臾而絕。瓜蒂散方。
瓜蒂(二七枚) 赤小豆(三七枚) 秫米(二七粒)
上三味,搗篩為散。取如大豆粒,吹於兩鼻之中,甚良。不瘥,間日複服之。(《千金》、《范汪》、《集驗》同)
又方瓜蒂(二七枚)
上一味,以水一升,煮取五合,作一服。
又方鹽(一升)
上一味,紙裹漬濕,燒之取通赤,納三升水中攪令調。手巾漉度為一服,以前二方服訖,並吐出黃汁。
崔氏療黃,貧家無藥者,可依此方。
取柳枝三大升,以水一斗,煮取濃汁,搦半升,一服令盡。
又療黃兼主心腹方蔓荊子(一大合揀令淨)
上一味,搗碎,熟研,以水一升更和,研,濾取汁,可得一大盞。頓服之,少頃自當轉利,或亦自吐,腹中便寬,亦或得汗,便愈。(《備急》、文仲、《深師》同,並出第一卷《延年秘錄》療黃。瓜蒂湯方。
瓜蒂(一兩) 赤小豆(四十九枚) 丁香(二七枚)
上三味,搗末,以水一升,煮取四合,澄清。分為兩度,滴入兩鼻中。(出第十卷中)
《救急》療三十六種黃方。
取雞子一顆並殼燒作灰,研酢一合,又溫之。總和頓服。身體眼暗極黃者,不過三顆,鼻中蟲出,神效。
又療諸黃,暗黃眼暗,及大角赤黑黃,先擲手足,內黃患渴,疸黃,眼赤黃,腎黃,小便不通,氣急心悶,五色黃。瓜蒂散方。
丁香 瓜蒂 赤小豆(各十枚)
上三味,細搗篩。取暖水一雞子許,和服,大神驗。(並出第十七卷中,《廣濟》同)《必效》療一切黃,蔣九處得,其父遠使得黃,服此極效。茵陳湯及丸方。
茵陳(四兩) 大黃(三兩) 黃芩(三兩) 梔子(三兩)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空肚服之。不然,搗篩,蜜和為丸。飲服二十丸,稍稍加至二十五丸,量病與之,重者作湯,勝服丸,日一服,忌羊肉、酒、面、熱物等,以瘥為限。小便黃色及身黃者並主之。
又療諸黃,眼已黃亦差。瓜蒂散方。
丁香(一分) 赤小豆(一分) 瓜蒂(一分) 一方加秫米(一分)
上三味,搗末,溫水食前頓服使盡,則當利,並吐黃水。不瘥更服。(並出第一卷中)
《千金》療黃膽。大黃丸方。
大黃(二兩) 葶藶(三兩)
上二味,搗篩為末,蜜和為丸,如梧子大。未食服十丸,日三服,病瘥便止。
又大黃丸方大黃(二兩) 黃連(三兩) 黃芩 黃柏(各一兩) 曲衣(五合)
上五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食前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可至五丸。忌豬肉、冷水。(並出第十卷中)
急黃方六首
《病源》脾胃有熱,穀氣鬱蒸,因為熱毒所加,故卒然發黃,心滿氣喘,命在頃刻,故云急黃也。有得病即身體面目發黃者,有初不知是黃,死後乃身面黃者。其候得病,但發熱心戰者,是急黃也。(並出第十二卷中)
《廣濟》療急黃,身如金色。瓜蒂散方。
赤小豆(二七枚) 丁香(二七枚) 黍米(二七枚) 瓜蒂(二七枚) 麝香 薰陸香(等分別研) 青布(二方寸燒為灰)
上七味,搗篩為散。飲服一錢匕,則下黃水,其黃則定。忌生冷、熱面、粘食、陳臭等。(一方止三味,出第一卷中)
《必效》療急黃膽內等黃。大黃湯方。
大黃(三兩切) 芒硝(二兩)
上二味,以水二升,生漬大黃一宿,平旦絞汁一升半,納芒硝攪服,須臾當快利,瘥。
(出第一卷中)
《延年秘錄》療急黃,心下堅硬,渴欲得水吃,氣息喘粗,眼黃,但有一候相當,即須宜服此瓜蒂散,吐則瘥方。
瓜蒂(二小合) 赤小豆(二合)
上二味,搗篩為散,年大人暖漿水五小合和散一服,滿一方寸匕。一炊久,當吐不吐,更服五分匕,水亦減之。若輕病直吹鼻中,兩黑豆粒大亦得,當鼻中黃水出即歇,並宜灸心厭骨下一寸,名巨闕,灸五七炷以來,初小作炷,在後漸大,仍不得大如梧子。
吐訖及灸了計即渴,仍服麥門冬飲子方。
麥門冬(四兩去心) 栝蔞(三兩) 竹葉(一升) 茯苓(四兩) 升麻(二兩) 生蘆根(一升) 甘草(一兩炙)
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煎取二升五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八九裡久,服此飲,渴即止。(出第十卷中)
《千金》療急黃,熱氣骨蒸,兩目赤脈。地黃汁湯方。
生地黃汁(八合) 大黃(六分末) 芒硝(一兩)
上三味合和,一服五合,日二服,以利為度。
《近效》療急黃方取蔓荊子油一盞,頓服之。臨時無油,則以蔓荊子搗取汁,水和之吃亦得。候顏色黃,或精神急,則是此病。(韋給事試用之有效)
黃膽方十三首
《病源》黃膽之病,此由酒食過度,臟腑不和,水穀相並,積於脾胃,複為風濕所搏,瘀結不散,熱氣鬱蒸,故食已如飢,令身體面目爪甲及小便盡黃,而欲安臥。若身脈多赤、多黑、多青皆見者,必寒熱身痛,面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此黃膽也。疸而渴者,其病難療;疸而不渴者,其病可療。發於陰部,其人必嘔;發於陽部,其人振寒而發熱。(出第十二卷中)
仲景《傷寒論》黃癉。麻黃醇酒湯主之方。
麻黃(一大把去節)
上一味,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頓服盡。古今方雲,傷寒熱出表發黃膽,宜汗之則愈,冬月用酒,春宜用水煮之良。(《短劇》、《古今錄驗》、張文仲、《經心錄》同)
又黃膽。茵陳蒿五苓散主之方。
茵陳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
上二味和,先食白飲和方寸匕服之,日三。(《深師》、《范汪》同)
又五苓散 利小便,治黃膽方。
豬苓(三分去皮) 白朮(三分) 茯苓(三分) 澤瀉(五分) 桂心(二分)
上五味,搗篩,和合。白飲和服一方寸匕,日三。多飲暖水,以助藥勢,汗出便愈。(《千金》、《深師》、《范汪》同,並出第十四卷中)
《肘後》療黃膽方。
燒亂髮,服一方寸匕,日三,秘驗。酒飲並得。(《備急》、文仲同,出第一卷中)
《范汪》療黃膽散方。
取瓠子白瓤及子熬令黃,搗為末,服半錢匕,日一服,十日愈。用瓠子數數有吐者,當先詳之。(出第三十四卷中)
《集驗》療黃膽百藥不瘥者方。
驢頭一枚煮熟,以薑齏啖之,並隨多少飲汁。(《備急》、崔氏、張文仲、《古今錄驗》同,出第二卷中)
《千金》療黃膽方取生小麥苗搗,絞取汁,飲六七合,晝夜三四飲,三四日便愈。無小麥苗, 麥苗亦得。《范汪》云,用小麥勝也。(《備急》、文仲、《集驗》並同,出第十卷中)
《千金翼》療黃膽目黃不除。瓜丁散方。
瓜丁細末如大豆許,納鼻中。令病患深吸取入鼻中,黃汁出。
又黃蒸湯方(通按︰黃蒸未詳)黃蒸(一升) 麥面(一升) 豬屎(一升)
上三味,以水五升,漬一宿,煮取三升,絞去滓,頓服一升。覆取汗,必效。(同出第十八卷中)
崔氏療黃膽年六十以上方。
茅根(一把) 豬肉(一斤)
上二味,合作羹,盡一服愈,當灸臍上下兩邊各一寸半一百壯,手魚際白肉側各一,灸隨年壯。(《備急》、《范汪》同)
又療黃膽方苦葫蘆瓤如大棗許上一物,以童子小便二合浸之,三兩食頃。取兩酸棗許汁,分納兩鼻孔中,余節候與上方同。比來常用,乃勝瓜蒂散。
《近效》療黃膽。瓜蒂散方。
瓜蒂(二七枚) 赤小豆(七枚) 生秫米(二七枚) 丁香(二七枚)
上四味,搗篩,重者取如大豆二枚,各著一枚鼻孔中,痛縮鼻,須臾,鼻中瀝清黃水,或從口中出升余則愈。病輕者如一小豆則可,一與不盡,間日複頻用,效,李皓用之立驗,俗人或使人以竹筒極力吹鼻中無不死者,慎之。
又療男子女人黃膽病,醫療不愈,身目悉黃,食飲不消,胃中脹熱生黃衣,在胃中有乾屎使病爾方。
以成煎豬脂一小升,溫熱頓盡服之,日三,燥屎下去乃愈。(《備急》、崔氏同)
黃膽遍身方一十一首
《廣濟》療黃膽,遍身面悉黃,小便如濃梔子汁。茵陳丸方。
茵陳(四兩) 黃芩(三兩) 枳實(二兩炙) 大黃(三兩)
上四味,搗篩,蜜丸。空腹以米飲服如梧子二十丸,日二服,漸加至二十五丸,微利為度。忌熱面、蒜、蕎麥、粘食、陳臭物。(一方有升麻三兩,出第一卷中)
《肘後》療黃膽者,一身面目悉黃如橘柚,暴得熱,外以冷迫之,熱因留胃中,生黃衣,熱熏上所致方。
豬脂(一升)
上一味,成煎者,溫令熱。盡服之,日三。燥屎當下,下則稍愈便止。(與前《近效方》同,《備急》、崔氏同,出第三卷中)
《短劇》療黃膽身目皆黃,皮膚曲塵出。三物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一把) 梔子(二十四枚) 石膏(一斤) 《千金方》加大黃(三兩)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以猛火燒石膏,令正赤,投湯中沸定取清汁,適寒溫。服一升。自覆令汗出周身遍,以溫粉粉之,則愈。若不汗,更服一升,汗出乃愈也。(《深師》、《古今錄驗》、《千金翼》同,出第四卷中)
《集驗》療黃膽身體面目皆黃。大黃散方。
大黃(四兩) 黃連(四兩) 黃芩(四兩)
上三味,搗篩為散,先食服方寸匕,日三服。亦可為丸服。(《備急》、文仲、《千金》同,出第二卷中)
《刪繁》療黃膽者通身並黃。茵陳湯方。
茵陳(四兩) 柴胡(四兩) 升麻(三兩) 龍膽草(二兩) 黃芩 大黃(各三兩)
上六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若身體羸,去大黃,加梔子仁五六兩,生地黃切一升。(《古今錄驗》、《千金》同,出第十卷中)
《千金翼》論曰︰凡遇天行熱病,多必內瘀著黃,但用瓜丁散納鼻中,令黃汁出乃愈,即於後不複,恐病黃矣,常須用心警候病患四肢身面微似有黃氣,則須用瓜丁散,不得令散漫失候,必大危矣。特忌酒、面,犯者死。
又凡人無故,忽然振寒便發黃,皮膚黃曲塵出,小便赤少,大便時閉,氣力無異,食飲不妨,已服諸湯,餘熱不除,久黃者。苦參散方。
苦參(一兩) 黃連(一兩) 葶藶子(熬) 瓜蒂 黃芩 黃柏 大黃(各一兩)
上七味,搗為散,飲服方寸匕,當大吐者,日一服,不吐日二,亦得下。服藥五日,知可消息,不知更服,忌豬肉、冷水。(《古今錄驗》、《千金》、《短劇》同,出第十八卷中)
崔氏療黃膽,身體面目盡黃。茵陳湯。太醫校尉史脫方。
茵陳蒿(三兩) 黃連(二兩) 黃芩(三兩) 梔子(十四枚) 大黃(一兩) 甘草(一兩炙)人參(一兩)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同,出第一卷中)
《延年秘錄》梔子湯 療遍身黃如橘,心肋滿急方。
梔子仁(四兩) 黃芩(三兩) 柴胡(四兩) 升麻(三兩) 龍膽草(三兩) 大黃(三兩)栝蔞(三兩) 芒硝(二兩)
上八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八合,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四五裡進一服。(出第十卷中)
《必效》黃膽身眼皆如金色,但諸黃皆主之方。
取東引桃根細切如箸,若釵股以下者一握。取時勿令見風,及婦人並雞犬等見之,以水一大升,煎取搦一小升,適寒溫,空腹頓服。服後三五日,其黃離離如薄雲散,唯眼最後瘥,百日方平複,身黃散後,可時時飲一盞清酒,則眼中易散,不則散遲。忌食面、豬、魚等肉。此方是徐之才家秘方,其侄珍惠說,密用。(出第一卷中)
《近效》療發黃,身面眼悉黃如金色,小便濃如煮黃柏汁者,眾醫不能療。良驗茵陳湯方。
茵陳(四兩) 黃芩(二兩) 梔子(三兩) 升麻(三兩) 大黃(三兩) 龍膽草(二兩) 枳實(二兩炙) 柴胡(四兩)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溫三服。若身絕羸,加生地黃一升,梔子加至七兩,去大黃;如氣力不羸,依前著大黃取驗。忌如法。不瘥更作,以瘥為限,不過三四劑瘥,隔三五日一劑。(《經心錄》同,李皓處得此方,神良)
黃方三首
《病源》陽氣伏陰氣盛,熱毒加之,故但身面色黃,頭痛而不發熱,名為 黃也。(出第十二卷中)
《廣濟》療 黃,身面眼俱黃,小便如豉汁色。茵陳散方。
茵陳(四兩) 白蘚皮(三分) 栝蔞(四分) 黃芩(三分) 梔子(四分) 芍藥(三分) 青木香(三分) 柴胡(三分) 枳實(三分炙) 黃連(三分) 紫雪(八分) 土瓜根(三分) 大青
上十四味,搗篩為散,煮茅根飲,待冷。平旦空腹以茅根飲服五錢匕,一服少間,當一兩行微利。利後煮稀蔥豉粥食之,利多以意漸減,常取微泄,利通一兩行為度,瘥止。忌豬肉、冷水、魚、蒜、粘膩及諸熱食。(出第一卷中)
《必效》療陰黃,眼睛黃,汗染衣,涕唾黃方。
好黃蒸(二大升)
上一味,每夜以水二大升浸,,暖令熱,勿令沸銅器中。平旦絞取汁半升飲之,余汁須臾則飲,冬日微暖服,夏冷凍飲料,每夜則浸,依前服之亦得。每夜小便中浸白帛片,取色退為驗。兩方並極效,忌面、羊肉、豬魚。
又療 黃,汗染衣,涕唾黃者方。
取蔓荊子搗細末,平旦以井花水和一大匙服之,日再,漸加至兩匙,以知為度。每夜小便裹浸少許帛,各書記日,色漸退白,則瘥,不過服五升以來必瘥。李潤州傳,極效。(《備急》、《肘後》、張文仲、《深師》同,出第一卷中)
黃膽小便不利及腹滿喘方二首
仲景《傷寒論》,黃家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身汗出者,表和裡實也,宜下之,大黃黃柏皮梔子硝石湯方。
大黃(四分) 黃柏(四兩) 梔子(十五枚) 硝石(四兩)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三物得二升半,去滓,納硝石更煎取一升。先食頓服盡。
(《短劇》、《千金翼》、《深師》、《范汪》並同)
又黃膽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者,不可除其熱,熱除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方。
半夏(五兩炮) 生薑(八兩)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三服,忌羊肉、餳。(《范汪》同,並第十四卷中)
黃汗方三首
《病源》黃汗之為病,身體洪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染衣,色正黃如柏汁,其脈自沉,此由脾胃有熱,汗出而入水中,若浴,水入汗孔得之。(出第十二卷中)
仲景《傷寒論》師曰,黃汗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也。問曰,從何得之?師曰,以汗出水入汗孔,水從外入而得之,宜黃 芍藥桂心酒湯主之方。
黃 (五兩) 芍藥(三兩) 桂心(三兩)
上三味,切,以苦酒一升,水七升,和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正當心煩也,至六七日稍稍自除,其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阻作)一方用美清醯代酒。忌生蔥。(《備急》、張文仲、《千金》、《古今錄驗》、《深師》、《范汪》、《經心錄》同)
又凡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則汗出,又身常夜臥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即發熱者,久久身必甲錯也;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也;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 則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蟲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者,名曰黃汗。桂枝湯加黃 五兩主之方。
桂心(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三兩炙)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黃(五兩)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微火煎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汗,須臾間不汗者,食稀熱粥一升余以助湯力,若不汗者,更服湯也。忌海藻、菘菜、生蔥。(《古今錄驗》、《范汪》同,出第十四卷中)
療黃膽身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出著衣皆黃。黃汗吳藍湯方。
吳藍(六分) 芍藥 麥門冬(去心) 桑白皮 漢防己 白蘚皮 山梔子(各六分)
上七味,各細切,以水二升,煎取八合,去滓,空腹分二服,未效再合服。(此方未詳所出)
女勞疸方四首
《病源》女勞疸之狀,身目皆黃,發熱惡寒,少腹滿急,小便難,因大勞大熱而房室,房室畢,入水所致也。(出第十二卷中)
仲景《傷寒論》,黃家日晡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小腹滿,身體盡黃,額上反黑,足下熱,因作黑癉,大便必黑,腹臚脹滿如水狀,大便黑溏者,此女勞之病,非水也,腹滿者難療。硝石礬石散主之方。
硝石(熬黃) 礬石(燒令汁盡)
上二味,等分,搗絹篩,以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重衣覆取汗,病隨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正黑也。大麥則須是無皮麥者。《千金方》云,消石二分熬令燥,礬石一分熬令燥,故注之。(《肘後》、《短劇》、崔氏、文仲、《千金》、《范汪》、《深師》並同,出第十四卷中)
《千金翼》療黃膽之為病,日晡所發熱惡寒,小腹急,體黃,額黑,大便黑,溏泄,足下熱,此為女勞也,腹滿者難療方。
滑石(五兩研) 石膏(五兩研)
上二味,為散,以大麥粥汁服方寸匕,日三,小便極利則瘥。(《短劇》、《千金》、《備急》、文仲並同,出第十八卷中)
《近效》女勞疸黃家,日晡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小腹滿,身體盡黃,額上反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大便必黑,腹臚脹滿如水狀,大便黑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療與黑疸同,穀疸食則眩,心忪怫郁不安,久久發黃為穀疸,並以前茵陳湯主之。
方在遍身黃部中。
《必效》女勞之黃,氣短聲沉者,宜服此方。
取婦女月經布和血衣燒作灰,以酒空腹服方寸匕,日再服,不過三日必瘥。
黑疸方三首
《病源》黑疸之狀,苦小腹滿,身體盡黃,額上反黑,足下熱,大便黑是也。夫黃膽、酒疸、女勞疸,久久變成黑疸。(出第十二卷中)
《肘後》療黃膽變成黑疸者多死,急治之方。
取土瓜根汁服一小升,平旦服至食時,病從小便去則愈。不忌,先須量病患氣力,不得多服,力衰則起不得。(《千金》並《翼》、文仲、《集驗》、崔氏、《刪繁》、《范汪》並同,出第一卷中)
《深師》療黑疸身體及大便正黑。赤小豆茯苓湯方。
赤小豆(三十枚) 茯苓(六銖) 瓜蒂(四銖) 雄黃(二銖) 甘草(半兩炙) 女葳(四銖)
上六味,切,以水三升,煮小豆、茯苓,取八合汁,搗後四藥為散,取前汁調半錢匕,適寒溫服之。須臾當吐,吐則愈。
一方云,療久黃膽。忌大醋、海藻、菘菜。(《千金方》名赤苓散,《千金翼》同,出第二十卷中)
《千金翼》茵陳丸 主黑疸,身體暗黑,小便澀,體重方。
茯苓(四分) 茵陳(一兩) 枳實(五分炒黃) 白朮(五分土炒) 半夏(三兩洗)甘遂(一分) 杏仁(三分去尖、皮) 蜀椒(二升汗) 當歸(二分) 葶藶子(四分熬) 大黃(三分
上十二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空肚飲服三丸,日三服,忌羊肉餳、酢、桃、李、雀肉等。(出第十八卷中)
酒疸方七首
《病源》夫虛勞之人,若飲酒多、進谷少者,則胃內生熱,因大醉當風入水,則身目發黃,心中懊痛,足脛滿,小便黃,面發赤斑,若下之,久久變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齏狀,大便正黑,皮膚抓之不仁,其脈浮弱,故知之。酒疸,心中熱欲嘔者,當吐之即愈。小便不利,其候當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証明也。若腹滿欲吐,鼻躁,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出第十二卷中)
仲景《傷寒論》,酒癉者,心中懊,或熱痛。梔子枳實豉大黃湯主之方。
梔子(七枚) 枳實(五枚) 香豉(一升) 大黃(一兩)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肘後》、《千金》同,出第十四卷中)
《肘後》療酒疸者,心中懊痛,足脛滿,小便黃,飲酒麵發赤斑黃黑,由大醉當風入水所致。黃耆散方。
黃耆(二兩) 木蘭皮(一兩)
上二味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備急》、文仲同)
《深師》酒疸艾湯方生
艾葉(一把) 麻黃(二兩去節) 大黃(六分) 大豆(一升)
上四味切,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分為三服。(出第三十卷中)
《千金》茵陳湯 主黃膽、酒疸、酒癖,身體面目盡黃。方太醫校尉史脫處。
茵陳(三兩) 大黃(二兩一方一兩) 梔子(二七枚) 黃芩(三兩一方用一兩)人參(半兩一方用一兩) 黃連(二兩一方用一兩) 甘草(一兩炙)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為三服,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文仲、《范汪》同)
又夫人病疸者,或無熱靜言了了,腹滿欲吐,酒疸心中熱欲嘔,吐之即愈方。
取《千金翼》苦參散吐良。在上通身黃部中七味者是也。
又肉疸,飲少小便多,白如泔色,得之從酒。寒水石散方。
寒水石(五分) 白石脂(五分) 栝蔞(五分) 菟絲子(三分酒漬) 知母(三分)桂心(三分)
上六味,搗篩,麥粥服五分匕,日三服,五日知。忌生蔥。(《古今錄驗》、《深師》等並同)《古今錄驗》療酒癖及飲。黃膽散方。
芫花 椒目(各等分)
上二味,搗下篩,為散。平旦服一錢匕,老少半服之,藥攻兩脅則下便愈。間一日複服,使小減如前,又與之使盡根源。(《深師》同,出第二十七卷中)
穀疸方三首
《病源》穀疸之狀,食畢頭眩,心忪怫郁不安而發黃。由失飢大食,胃氣沖熏所致,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者,必小便難,此欲為穀疸,雖下之,其腹必滿,以其脈遲故也。(出第十二卷中)
《范汪》療穀疸。茵陳湯方。
茵陳四兩切,以水一斗,煮取六升,以汁煎大黃二兩、梔子七枚,得二升,分為三服。
黃從小便去,病出立愈。(《肘後》同,出第十四卷中)
《集驗》療勞疸。穀疸丸方苦參(三兩) 龍膽草(一兩)
上二味,下篩牛膽汁和丸。先食以麥粥飲服如梧子大五丸,日三,不知稍增。(《千金》同,出第二卷中)
《刪繁》療勞疸、穀疸。苦參丸方。(勞疸者,因勞為名也;穀疸者,因食而勞,故曰穀疸)苦參(三兩) 龍膽草(二兩) 梔子仁(三七枚)
上三味,搗篩為散,若病甚,取豬膽和為丸,如梧子大。一服五丸,日三四服,以飲汁下之。
許仁則療諸黃方七首
許仁則療急黃病,此病始得,與前天行病不多異,五六日但加身體黃,甚者 (音夷,鼻液也,下同)。淚、汗、唾、小便如柏色,眼白睛正黃,其更重狀,與天行病候最重者無別。如至此困,自須依前救天行最重半夏等分十味湯救之,若未至是者,宜依後法。急黃狀始得,大類天行病經三兩日,宜合麻黃等五味湯服之,發汗以泄黃勢方。
麻黃(三兩去節) 干葛(五兩) 石膏(八兩) 生薑(六兩) 茵陳(二兩)上藥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溫三服,服相去十裡久,服訖當欲汗,則覆被微取汗以散之。
又依前麻黃等五味湯服之取汗,汗出後未歇,經三五日,又合梔子等五味湯以取利方。
梔子(二十枚) 柴胡(三兩) 黃芩(三兩) 茵陳(三兩) 芒硝(六兩)
上藥切,以水八升,煮四味,取二升六合,去滓,納芒硝攪令消,分溫三服,如人行十裡久,更服之,效。
又依前梔子等五味湯服之取利,利後病勢不歇,經六七日,又合秦艽牛乳二味湯服之方秦艽(六兩) 牛乳(二升)上藥切,秦艽以牛乳煮之,可三分減一,去滓,帶暖頓服令盡,極驗。(文仲、《必效》同,西域法也)
又依前秦艽等二味湯藥服後,不覺病退,漸加困篤,勢如前天行最重狀,則不可更服諸冷物。冷物在心唯是痞,速宜同前天行用半夏等十味湯以救之,亦可合瓜蒂等三味散吹鼻孔中,並與之服方。
瓜蒂(七枚) 丁香(七枚) 赤小豆(七枚)上藥搗篩末,取如大豆,分吹兩鼻孔中。須臾當出黃水,正如煮柏汁,及出黃蟲。亦可以新汲水和一方寸匕與患人服,或利或吐,吐利所出亦如煮黃柏汁,天行用此療,亦與崔氏同。
又論雲,此病俗間亦有單煮瓜蒂汁灌鼻孔中者,亦有單服生麻油者。
又療黃膽病,此病與前急黃不同,自外狀與平常無別,但舉體正黃,甚者眼色如柏,涕涎小便及汗,悉如柏汁,食消多於尋常,稍覺瘦悴乏力,此病不甚殺人,亦有經年累歲不療而瘥者。此由飲酒多,亦是積虛熱所致。黃膽初得,稍覺心中煩熱,滿身黃色,眼白睛黃,覺如此者,宜合白蘚皮等七味湯以泄之,黃連十味丸以壓之。
白蘚皮(三兩) 干葛(五兩) 黃芩(三兩) 鬱金(三兩) 豉(五兩) 梔子(十枚) 芒硝(六兩)上藥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納芒硝,分溫三服,服相去如人行二十裡久,更服此湯當得利,利後將息一二日,則合後黃連等十味丸服之。
又黃連丸方黃連(五兩) 黃芩(五兩) 苦參(六兩) 沙參(五兩) 乾地黃(六兩) 干葛(六兩) 梔子仁(三兩) 麥門冬(一升去心) 地骨白皮(五兩) 茯苓(五兩)
上十味,搗篩為末,蜜和為丸,以米飲下,初服十丸,日三服,稍稍加至三十丸,如梧子大。黃膽亦有單服豬脂得瘥者。忌豬肉、冷水、大酢、蕪荑等物。(吳升同)
雜黃膽方三首
《千金》濕疸之為病,始得之,一身盡疼,發熱,面色黃黑,七八日後壯熱,熱在裡,有血當下,去之如豚肝狀,其小腹滿者急下之,亦一身盡黃,目黃腹滿,小便不利。礬石散方。
礬石(五兩) 滑石(五兩)
上二味,為散,大麥粥汁服方寸匕,日三服,當先食服,便利如血者,當汗出瘥。(《深師》、《古今錄驗》並同,出第十卷中)
《古今錄驗》九疸秦王散方。
胃癉,食多喜飲。(梔子仁主之)心癉,煩心心中熱。(葛根主之)腎癉,其人唇乾。(葶藶子主之)脾癉,溺赤出少,心惕惕若恐。(栝蔞主之)肺癉,飲少小便多。(秦椒汗、瓜蒂主之,一云膏疸)舌癉,渴而數便。(石鐘乳主之)肉癉,其人小便白。(凝水石主之)髓癉,目眶深,多嗜臥。(牡蠣、澤瀉主之)肝癉,胃熱飲多水激肝。(白朮主之)
上十一味,名秦王散,各等分,隨病所在加二分,搗合下篩。飲服五分匕,日三,稍加至方寸匕。忌桃、李、雀肉等。
膏癉,飲少小便多。秦椒散方。
秦椒(一分汗) 瓜蒂(二分)
上二味,搗下篩。水服方寸匕,日三服。(《深師》、《千金》同,出第二十七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