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匯集(下)

陰腫疝氣 (第十六)

小兒陰腫者,足少陰為腎之經,其氣下通於陰,或有少陰之經虛而受風邪者,氣沖於陰,氣與血搏結則陰腫也。然兒有大小、壯弱,起止中節可也。苟腎氣虛,或坐石不起,冷氣凝之,或近地經久,風邪濕氣傷之,不為陰腫幾希矣。間有啼叫,怒氣閉擊於下,結聚不散,加以水竇不行,亦能發為此疾。

小兒外腎腫大宜牡蠣,不拘多少,研極細,以津唾塗腫處,敷蠣於其上,或雞子清調塗亦佳。又有疝氣,名偏墜腫大,蓋小兒生下如此者,不疼痛,不須攻擊,不治自愈。若腫痛甚則急服藥,宜五苓散、青木香丸並疏氣藥服之。《濟生方》用牡丹皮、防風為末,酒調服極效。五苓散內加防風、牡丹皮亦效。熱者三黃丸服。

勻氣散 治嬰兒調補通利後及冷疝腹痛,氣滯不和。

桔梗(一兩炒) 陳皮(去白,半兩) 砂仁 茴香(各二錢) 白薑(炮,錢半) 甘草(炙,二錢)
上為細末,滾白湯調下,冷疝腹痛,燒鹽湯下,食前服。

烏梅散 治嬰兒腹痛,初生臍下冷痛,疝氣。

烏梅(一個,去核) 延胡索 甘草(半生半炙,各二錢半) 乳香 沒藥 鉤藤(各一錢半)
上咀水煎,食前服。

金茱丸 治嬰兒冷疝氣痛,及脬囊浮腫。

金鈴子肉(半兩) 吳茱萸(二錢半)
上末,酒煮糊丸,黍米大。食前鹽湯下二七丸。

青木香丸寬中快膈,腹痛,心下堅痞,腸中水聲及陰腫。

黑豆(炒,一兩半) 木香 破故紙(炒) 蓽澄茄 檳榔(各四錢)上先將檳榔、粟飯包濕紙包裹,煨焦,去飯,用檳榔同前藥為末,滴水丸,綠豆大。每服十丸,空心白湯下。

敷藥方 治小兒外腎腫大光明。

牡蠣灰(二錢) 乾地龍(一錢)為末,津唾調塗,熱者,雞子清調。

蟬蛻散 治小兒陰腫或坐濕地,或風寒,或蟲蚓吹者。用蟬蛻半兩,水二碗,煎湯洗腫處則消,再溫再洗。又服五苓燈芯湯則愈。又方,用蔥、園內蚓泥、甘草湯調敷腫上,亦消腫止痛。

地龍膏 治小兒疝氣腫痛及陰瘡。先以蔥椒湯洗,次用地龍末、雞子清調敷。又方,研桃仁泥唾調敷。

盤腸氣 (第十七)

小兒盤腸氣者,痛則腰曲,乾啼,額上有汗,是小腸為冷氣所搏然耳。其証口閉,腳冷,上唇乾者是也。

此是生下洗遲,感受風冷,或大便青色不實,宜服鉤藤膏、魏香散、蘇合香丸、當歸散。乳母服烏沉湯或沉香降氣湯。

乳香散 治盤腸氣。凡有此証,急煎蔥湯淋洗其腹,揉其蔥熨臍腹間,良久,尿自涌出,其疼自止,服此藥。

乳香 沒藥(各等分)
為末,木香湯調下,或煎數沸亦可。

當歸散凡小兒夜啼者,寒而腹痛也。面青手冷,不吃乳者,是盤腸氣也,宜服之。

當歸 芍藥 人參(各一錢) 炙甘草(五分) 桔梗 陳皮(各一錢)上未,每服二錢,水煎。有熱痛啼哭不止,面赤唇焦,小水黃,宜三黃丸,人參湯下。

鉤藤膏(方見天釣門。)

諸汗門 (第十八)

夫汗者,心之所藏,在內為血,發外者為汗。蓋汗乃心之液,故人之氣血平則寧,偏則病。

經云︰陰虛陽必輳,則發熱而自汗,陽虛而陰必乘,則發厥而自汗,皆由陰陽偏勝而致也。小兒氣血嫩弱,膚腠未密,若濃衣太暖,臟腑生熱,搏心為邪所勝,津液不能內藏,蒸出肌膚而為汗也。又或傷於冷熱,陰陽不和,津液發泄,亦令睡中汗出。其有虛者,諸病後汗出多,血氣弱,潮熱自汗。或寒熱發過之後,身涼自汗,日久令兒黃瘦,失治則變骨蒸疳癆是也。盜汗乃熟睡時溱溱然汗,以覺則止而不複出矣。是亦心虛,宜斂心氣,益腎水,使陰陽調和,水火升降,其汗自止。錢氏云︰上至頭,下至項,謂之六陽虛汗,不須治之。

錢氏云︰小兒睡而自汗出者,肌肉虛也,止汗散主之;遍身汗出者,香瓜丸主之。上至胸,下至臍,此胃虛也,當補脾,益黃散主之。有實証自汗,外因感冒風邪,發熱無間,昏醒浸浸汗出,或濃衣臥而額汗出也,當救表解肌,用百解散、止汗散主之。

小見無疾,但睡中汗出如水,覺而經久不乾,此名積証盜汗,脾冷所致,宜三棱散,次益黃散主之。

有時時冷汗漸出,發根如貫珠,面額上 然,此為驚汗,宜鎮驚丸、琥珀抱龍丸及茯苓湯加麻黃根取效。有病困睡,寐中而身體汗流,此因陽虛所致,久不已,令人瘦瘠,心氣不足,津液妄出故也,用茯神東加黃 主之。

團參湯 治小兒虛汗,或心血液盛亦發為汗。此藥收斂心氣。

揀人參 川當歸(各三錢)咀,用豬心一枚,切三片。每服二錢,豬心一片,井水二盞,煎六、七分,食前作二次服。

撲汗方黃連 牡蠣粉 貝母(各二兩) 米粉(一升,敷)
上為細末,以絹囊盛撲。

牡蠣散 治血虛自汗,或病後暴虛,津液不固自汗。

牡蠣(二兩) 黃耆 生地黃(各一兩)
上末,每服二錢,或加小麥煎。

止汗散 治小兒睡汗,用故蒲扇燒灰撲身上,如無扇,故蒲亦可。

通神丸 治小兒夜間通身多汗。

草龍膽(不拘多少)
為末,醋糊丸,綠豆大。每服五、七丸,米飲下。

又方 治睡中汗出,用酸棗仁、人參、茯苓(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食前米飲調服。

諸淋候 (第十九)

小兒諸淋者,腎與膀胱也。膀胱與腎為表裡,俱主水。水入小腸,下於胞,行於陰為小便也。膀胱津液內鬱,水道不通,停積於胞,熱則澀,故令水道不利,小便淋瀝,故謂之淋。

其狀小便出少,小腹急痛引臍是也。有石淋、氣淋、血淋,名雖有五,總屬於熱。

治淋之法,金沙散立效,五苓散、木通散、八正散、導赤散等劑服之,亦與大方脈相參用藥。

葵子散 治小兒諸淋,小便不通。

葵子 車前子 木通 瞿麥 赤伏苓 桑白皮 梔子 甘草(炙,各等分)
上咀,每服二錢,蔥白二寸,煎,乳食前服。

八正散 治心經蘊熱遺於小腸,口燥咽乾,五淋之証。(方見大人門。)

導赤散 治小兒血淋。(方見熱門。)

冬葵子散 治小兒小腹急悶,小便淋漓。

冬葵子(一兩) 木通(半兩)
為末,每服二錢,燈芯一束煎服。

車前子散 治小水不利。

茯苓 豬苓 香薷 車前子 人參(各等分)
上末,每服二錢,燈芯湯下。

尿血方生蒲黃 生地黃 赤茯苓 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一錢,煎調髮灰,食前服。

金沙散 治小便淋瀝不通。

鬱金 海金沙 滑石 甘草(各等分)
上末,每服二錢,煎木通、燈芯湯下,或冬瓜湯下亦可。

局方五淋散 治諸淋,小便血尿如豆汁,如膏。(方見大人門。)

白濁門 (第二十)

小兒尿白者,由乳母乳哺失節,過傷於脾,故使清濁不分,而尿白如米泔也。久則成疳,亦心膈伏熱而得之。宜實脾土;消食化積,通利小便也。茯苓散、三棱散、釐清飲子可選而用之。

茯苓散 治小兒尿白,狀如米泔。

三棱 莪朮 砂仁 赤茯苓(各半兩) 青皮 陳皮 滑石 甘草(各二錢半)
上為末,每服一錢,麥門冬湯調下,或加燈芯煎。

三棱散 治小兒尿白,久而成疳。此藥實脾土,消食化疳積。

三棱(炮) 莪朮(炮,各一兩) 益智仁 甘草(炙) 神曲(炒) 麥芽(炒) 陳皮(各半兩)
上末,每服二錢,燈芯湯調下。

釐清飲通心氣,補漏精,治小便餘溺,赤白濁。

益智仁 川萆 石菖蒲 烏藥(各等分)
上咀,每服二錢,燈芯煎,可加茯苓、白芍各等分。

遺尿門 (第二十一)

小兒遺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約於水故也。夫腎主水,腎氣下通於陰。小便者,津液之餘也。膀胱為津液之府,腎與膀胱俱虛,而冷氣乘之,衰弱故不能約製,其水出而不禁,故遺尿也。又有尿床者,亦由膀胱冷。夜屬陰,小便不禁,胞裡自出,謂之尿床也,宜破故紙散、益智仁散、雞腸散服。

雞腸散 治小兒遺尿床。

雞腸 牡蠣 白茯苓 肉桂 龍骨(各二錢半) 桑螵蛸(炒,各半兩)
為末,每服二錢,薑黃湯調服。

雞 散 治小兒遺尿。

雞 (一具) 雞腸(燒) 豬胞(炙焦)
上為末,每用一錢,酒調服,男雌女雄。

又方破故紙(一兩)炒為末,每服一錢,熱湯下。

一方益智仁、白茯苓(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空心米湯下。

一方五倍子半生半炒,為末,米糕丸,空心,白湯下一錢。

大小便不通候 (第二十二)

小兒大便不通者,乃是肺家有熱在裡,流入大腸,以致秘結不通,乃實熱也。當以四順清涼飲加柴胡,或神芎丸、大柴胡湯以流利之。小便不通者,皆因心經不順,或伏熱、或驚起。

心火上炎,不能降濟,腎水不上升,故使心經愈熱,而小腸與心合,所以小便不通也。宜木通散主之,甚者,八正散服之。小便不通,臍腹妨悶,心神煩熱,宜梔子散主之。又有傷寒體熱,頭目昏沉,不思飲食,夾驚夾食,寒熱,大小便皆閉澀不通,煩躁作渴,冷汗妄流,變積傷滯,膈滿脹急,青黃體瘦,日夜大熱,及傷風、傷暑、驚癇、客忤、筋骨腎臟疳氣等熱,大小便不通者,並宜脫甲散、大連翹飲加大黃、神芎丸皆可服之。小兒驚風、積熱、大小便閉澀,用掩臍法,以連鬚蔥不洗帶土、生薑塊、淡豉二十一粒,鹽二匙同研爛作餅○ 子,烘熱掩臍中,以綿條札定,良久氣通自利。不然再換一劑,如不通,服藥。

木通湯 治小兒小便不通。

木通 滑石(各一兩) 黑豆(炒,半兩)
上咀,燈芯、蔥白煎服,量大小,以意加減。

梔子仁散 治小兒小便不通,臍腹妨悶,心神煩躁。

梔子(五枚) 茅根 冬葵子(各半兩) 甘草
上咀,每服二錢,不拘時煎服。

掩臍法海獅(四十九個) 黑豆(七粒) 蔥根(七個) 鹽(少許)上爛搗細作餅,烘熱著於臍上。

八正散(方見淋門。)

便血臟毒 (第二十三)

論曰︰小兒初生,七日內大、小便有血出者,此由胎氣熱盛所致也。母食酒麵炙爆熱物,流入心肺,兒在胎內,稟受熱毒,亦傳心肺。且女子熱入於心,故小便有之;男子熱入於肺,故大腸有之。血出淡淡有水,胚紅色,盛則其血鮮。凡有此証,不可以他藥,只以生地黃取自然汁,入蜜少許和勻,溫服自愈,男女皆效。甘露飲兼服茅根及茅花湯煎濃服亦好,犀角地黃湯可服。臟毒,聚金丸、地黃丸主之。瘀血,桃仁承氣湯主之。

甘露飲 治小兒胃中客熱,牙宣口氣,齒齦腫爛,時出膿血,或肌煩不欲飲食,及赤目腫痛,不住涼藥,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及治身面皆黃,肢體腫,大便不調,小便澀黃並治。

熟地黃 麥門冬(去心) 枳殼(炒) 甘草(炙) 茵陳 枇杷葉(拭去毛) 石斛黃芩 生地黃 天門冬(去心。各等分)
上咀,每服二錢,水煎,食後服。

聚金丸 治大便下血,發熱煩躁,腹中熱痛作渴,脈來弦數。或驚熱,目赤昏澀;或有酒毒去血,並治之。

黃連(一兩,水浸晒乾,一兩炒,一兩泡,一兩生用) 黃芩 防風(各一兩)
上末,麵糊丸,綠豆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千金地黃丸 治心熱腸風,臟毒去血。

生地黃(半斤,研,取汁連渣,二味拌勻晒乾) 黃連(四兩)上未,煉蜜丸,綠豆大。每服二十丸,食後麥門冬湯下。

脫肛痔証候 (第二十四)

小兒蛻肛者,皆因久患瀉痢得之。大腸頭自糞門出,宜用蔥湯熏洗,令軟送上。先服止瀉藥,然後服槐角等藥,又用五倍子煎湯,入明礬末熏洗而縮上。有兼痔証腫痛,此為乳母所傷,濃味爆 感之而得者。

宜用丹石散、勝雪膏等塗之腫處甚佳,服黃連解毒湯,苦參湯洗,又用防風、荊芥等煎湯洗。或用密陀僧、白礬、冰片末敷上亦妙。又用蓖麻子研成膏,貼頂上,腸即入,急洗蓖麻子去之。及用苦參湯洗亦效。凡腸頭作癢即有蟲,可用生艾、川楝根煎湯熏洗。

龍骨散 治嬰兒大腸虛肛門脫出。

龍骨(二錢半) 訶子肉(煨) 沒石子(二枚) 赤石脂 罌粟殼(去筋醋炒,各二錢)
為末,米飲調化,食前服。

澀腸散 治小兒久痢,大腸頭脫出不收。

訶子肉(煨) 赤石脂 龍骨(各等分)
為末,茶少許和藥摻腸頭上,以帛揉入。治痢,木通湯調下。

丹石散 治外痔如神。

黃丹 滑石(各等分)為末,新汲水調塗,日上五次。

勝雪膏 治墜腸,翻花等痔,熱痛不可忍,或已成瘡者並治。

腦子 鉛霜(各少許)以好醋研成膏,塗之愈。

苦參湯 治脫肛並痔。

枳殼 黃連 大黃 甘草 荊芥 苦參 芍藥 黃芩(各等分)
上咀,每劑半兩,車前子、茅草同煎,熏洗。

小兒脫肛,灸百會,穴在頂心旋毛間。灸三炷,如小麥大立止。

五軟五硬候 (第二十五)

五軟証,名曰胎怯。良由父精不足,母血氣衰而得。有因母血氣弱而孕者,有受胎而母多疾者,或其父母貪色,體氣虛弱,或年紀已邁而複見子,有日月不足而生者,或服墜胎之劑不去而竟成胎者。

耗傷真氣及降生之後,精氣不充,筋骨痿弱,肌肉虛瘦,神色昏慢,致使頭、項、手、足、身體軟弱,名為五軟。歌曰︰稟氣元虛髓不充,六淫之氣易來攻。頭兼手足身羸弱,此証名為五軟同。

五硬証,頭哽不能俯視,氣壅胸膈,手足心冷如冰而硬,名曰五硬。又有肚大青筋而不寬,宜去積之劑,心腹硬者亦是。

瀉青丸 治五軟五硬。(方見前。)

貼項散貼五軟。

附子(製) 南星(製,各二錢)
為末,薑汁調,攤貼患處。

五加皮散 治項軟,三歲不能行。

五加皮為末,酒調敷頭骨上,以酒服治行遲。

虎骨丸 治腳軟行遲。

虎脛骨(酥炙) 生地黃 酸棗仁 茯苓 防風 川芎 牛膝 肉桂(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酒送下或木瓜湯下。

牛膝散 治小兒三歲不能行。

五加皮(六錢) 牛膝 木瓜(半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次入酒二、三滴服。

白虎証 (第二十六)

小兒有白虎一病,不可不察。據《統天歷游年圖》云︰白虎在太歲前一辰也,假如太歲在巳,則為白虎在辰,太歲在申,則白虎在未,餘仿此。其神所值之方,小兒不知禁忌,出入居處,稍有觸冒,便能為病。其狀身微熱,有時少冷,啼叫,屈指為數物,手足不瘈瘲 是也。

集香散 治白虎病。

絳真香 沉香 乳香 檀香 安息香 人參 茯神 甘草(炙) 酸棗仁(各等分)
上咀,水煎,麝一字調入。不拘時服,藥渣房內燒。

○病証 (第二十七)

○,小鬼也。小兒所以有○病,因其母未及周年即有胎孕,小兒乳之,故曰○病。其証令兒寒熱,黃瘦,骨空發落,日漸羸瘦是也。治法,速與斷其乳,溫平胃氣,調和血脈,自然而愈。

龍膽湯 治小兒 病。

龍膽草 鉤藤 柴胡 桔梗 芍藥 川芎 茯苓 甘草(炙,各一錢) 人參(五分)大黃(蒸,錢半)
上咀,每服二錢,用井水煎,食前服。仍夜用紅紗袋盛夜明砂與佩之吉。

龜胸龜背証 (第二十八)

胸高腫突,其狀如龜,此肺受邪,喘久所致,亦有乳母多食五辛,有感於兒。背高傴僂,此為風寒客入脊骨,或坐早而然,多成痼疾。間有灼艾收功。

百合丹 治小兒龜胸高起。

百合 天門冬 杏仁 木通 桑白皮 甜葶藶(炒) 石膏 大黃(三分,焙)
上末,煉蜜丸,綠豆大。每服五丸,食後臨臥熟水化下。

枳殼防風丸 治客風入背而高聳。

枳殼 防風 獨活 前胡 麻黃 當歸 大黃(煨,各一錢)
上為末,麵糊丸,黍米大。食後米飲下。

龜胸龜背証

肺俞 膈俞 小兒中指中節灸,艾如小麥炷三壯,治龜背。

語遲候 (第二十九)

《保幼須知》云︰言,心之聲也。小兒在胎時,其母卒有驚怖,邪氣乘心,故兒感受母氣,心宮不守,舌本不通。四、五歲而不能言者,菖蒲丸。

菖蒲丸石菖蒲 人參 麥門冬 遠志 當歸 川芎(各三錢) 乳香 朱砂(各二錢)
上為末,煉蜜丸,麻子大。每服十丸,粳米飲下。

齒遲候 (第三十)

聶氏云︰稟受腎氣不足者,則齒生而遲。齒乃骨之餘,骨乃腎之候,腎不足故骨不長,而齒生遲也。

芎黃散 治齒遲。

川芎(半兩) 當歸 白芍藥 生地黃 山藥 炙甘草(各二錢)上未,白湯調,以末摻齒根。

行遲候 (第三十一)

聶氏云︰兒生至周歲,三百六十日膝骨成,乃能行也。近世小兒,多因父母氣血虛弱,故胎氣不強,骨髓軟弱,故不能行也。

五加皮散 治行遲腳軟。

五加皮 川牛膝 宣木瓜(各等分,為細末)上米飲調服,入酒一、二滴。

虎骨丸小兒骨弱不能行者。(方見前。)

鶴膝候 (第三十二)

小兒稟受不足,氣血不充,故肌肉瘦薄,骨節呈露,狀如鶴膝,抑亦腎虛得之。腎虛則精髓內耗,膚革不榮,易為邪氣所襲,日就枯悴,其殆鶴膝之節乎?

加味地黃丸 治小兒鶴膝。

熟地黃(煮爛搗,四兩) 山茱萸肉 山藥(各二兩) 澤瀉(一兩) 牡丹皮 白茯苓(各半兩)鹿茸(酥炙) 牛膝(各二錢)
上為末,麵糊丸,如黍米大。三歲兒以上與十五丸。

發斑候 (第三十三)

小兒發斑有二︰有溫毒發斑,有胃爛發斑。溫毒發斑者,冬月溫暖,人感乖戾之氣未即病,至春或被積寒所折,毒瓦斯不能泄,至天氣暄熱,溫毒始發,則肌肉斑爛,疹如錦紋。治法用葛根橘皮湯、黃連橘皮湯主之。若胃爛發斑者,傷寒未下即發斑,下早亦發斑,蓋不當下而下之,熱乘虛而入胃,當下而失下,則胃熱不得泄,所以皆發斑。不可用表藥,蓋表虛裡實,若發其汗,重令升泄,更增斑爛,表虛故也,玄參升麻湯、化斑湯主之。傷寒發斑只是熱在臟腑,先攻腸胃,裡蘊成瘡,方發出外。赤者易冶,黑者難治。蓋毒瓦斯入胃之深故也。羌活散(見傷寒)加蟬蛻治赤斑。

葛根橘皮湯 治小兒發斑癮疹如錦紋,嘔吐清汁,發熱。

葛根 橘皮 杏仁 麻黃 知母 黃芩 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二錢,白水煎。有熱不吐去陳皮,不熱去黃芩、知母。

黃連橘皮湯溫毒發斑,兼治麻証泄瀉並去血。

黃連 陳皮 杏仁(去皮尖) 枳實(炒) 麻黃 葛根(各半兩) 濃朴(炒) 甘草(炙,各錢半)
上咀,每服二錢,白水煎服。

玄參升麻湯 治傷寒汗、下後,毒瓦斯不散,表虛裡實,身發錦斑,甚則煩躁譫語。

玄參 升麻 甘草(各等分)每服二錢,水煎服。

化斑湯(方見傷寒門)

赤游丹毒 (第三十四)

小兒丹毒赤游腫者,蓋熱毒客於腠理,搏於血氣,發於外皮上,赤如丹砂,熱毒與血相擊,而風乘之,所以赤腫游走遍身也。此由乳母食酒麵煎炙等物過度,與夫烘衣與兒,不候冷即著,多成此疾。或發於手足,或發於頭面、胸背,令兒燥悶,腹脹如火,其痛不可言。有入腹之証,便不可救。仍小兒一周之內,皮毛肌肉,筋骨髓腦,五臟六腑,榮衛,皆未堅固,譬如草木茸芽之狀,未經寒暑,即嬌嫩不堅。故小兒一周之內,不可頻頻洗浴。恐濕熱之氣,郁蒸不散,遂成赤游腫,或片片如胭脂塗染,皆腫而壯熱。若毒入腹中者,則腹脹硬,多致不救。凡此証候,皆洗浴脫著而得之也。赤游丹腫者,急用蜞針法刺之,使吮其惡血而毒解矣。次服水黃散、葛根白朮散、五和散,皆可選而用之。及丹熱、實熱、龍帶熱者,並用大連翹東加大燈心煎服,敗毒散,解毒丸並宜服之。

犀角解毒散 治小兒赤白丹瘤,壯熱狂躁,睡臥不安,胸膈痞悶,咽喉腫痛,遍身丹毒。

牛蒡子(炒,兩半) 荊芥(半兩) 防風 甘草(各二錢半) 犀角(錢半)
上咀,每服三錢,竹葉煎,食遠服。

防風升麻湯 治小兒丹瘤赤腫。

防風 升麻 山梔 麥門冬 木通 甘草(各一錢)
上咀,竹葉煎服。

碧綠散綠豆粉(半兩) 大黃末(二錢)和勻,薑汁、薄荷汁,蜜調塗患處。

冰黃散 治小兒赤瘤丹毒。

芒硝(半兩) 大黃(一錢)為細末,新汲水調塗患處。

拂毒散 治小兒諸風熱,陰毒腫核,已結未潰。

半夏(一兩) 貝母 大黃 朴硝 五倍子(各半兩)
上末,醇醋調塗患處,乾再塗,仍服疏風化毒劑。

白玉散 治赤游丹毒。

滑石 寒水石(各一兩)
上為末,米醋調塗腫處,或腫至外腎有破處,只用水調。

五和湯 治赤游腫。

當歸 茯苓 大黃(各七錢) 甘草(半兩) 枳殼(七錢半)
上咀,每服三錢,水煎服。

升麻散 治五種丹毒。

升麻 鬱金 桔梗 甘草 葛根 天花粉(各等分)
為末,薄荷湯入蜜少許調下。

蜞針法 治赤游丹毒,一切腫痛。

先用濕紙搭毒上,看其腫處一點先乾即是正頂。以大筆管一個,安於頂上,卻以水蜞一條於管中,頻頻以冷水灌之,吮其膿血出,其毒自散。如毒甚,可用三、四條方見功。更蜞要脫大,即吮其血,吮其正穴,其蜞必死。若不吮其惡血,十無一生。如血不止,以藕節泥塗之即止。

一方 治赤游丹腫,用青黛、五味為末,井水入蜜調敷。

一方 治赤丹急發,一時無藥,恐其入腹,以瓷器打碎,以鋒刺紅腫處,其毒血出即愈。

急救方 治小兒丹毒,用灶心土研細,新汲水調塗,乾則易上。

敗毒散、清毒飲並治丹腫。(方見傷寒門。)

癰毒腫癤 (第三十五)

小兒癰毒腫癤四証者,皆因血氣凝滯,而有熱毒之氣乘之,故結聚成癰癤腫毒也。始初微見頭紅 起,疼者,急用不語唾,夜半頻頻塗之即消。如不退,用萬病解毒丸磨塗並服立效。

若已成,當用天烏散貼。凡小兒諸癰瘡毒皆可服漏蘆湯。熱甚者,解毒丸、四順清涼飲加防風、連翹、玄參之劑,五福化毒丹、連翹湯之類。

天烏散塗一切腫毒。

天南星 草烏 赤小豆 黃耆(各等分)
上為末,生薑自然汁調貼患處,或用米醋亦佳。

解毒丸 治小兒一切瘡腫毒癤、丹毒、赤游腫。

玄參 連翹 升麻 黃芩 芍藥(各三錢) 當歸 羌活 防風 生地黃 荊芥 甘草(各一錢)
上末,煉蜜丸,如雞頭子大,以青黛為衣,燈芯、薄荷湯下。

五福化毒丹 治小兒蘊積熱毒,口舌生瘡,身體多疥。

玄參 桔梗(各半兩) 茯苓(二兩) 人參 牙硝 青黛(各半兩) 甘草(七錢) 麝香(一字)金銀箔(各十片)
上末,煉蜜丸,芡實大。一歲兒服一丸,分四服,薄荷湯化下。及治痘疹後痘毒上攻,口齒涎血、臭氣,仍以雞翎掃藥於口內。

玄參劑解諸熱,消瘡毒。

玄參 生地黃(各一兩) 大黃(半兩,煨)
為末,煉蜜丸,燈芯、淡竹葉湯下。或入砂糖少許,有加防風、羌活、赤芍、連翹。

漏蘆湯 治小兒癰瘡,及丹毒瘡癤。

漏蘆 麻黃(去節) 連翹 升麻 黃芩 甘草 芒硝(各二錢) 大黃(一兩) 白蘞(七錢)
上咀,每服一錢,白水煎,量大小加減。

青解丸 治小兒五臟積熱,毒瓦斯上攻,胸腫咽喉痛,頭面發熱,唇口乾燥,兩頰生瘡,驚風潮熱,痰壅。

寒水石 石膏(各四兩) 青黛(一兩)上未,蒸餅丸,芡實大。每服一丸,新汲水磨下。

一方 治軟癤久不愈,用出窯新磚為末,醋調敷。

一方用大枳殼一枚,去穰,於空地上磨,令口平,以調麵糊搭四圍,粘在癤上,自破膿出盡,更無痕跡。

懸癱候 (第三十六)

小兒初生,口內血氣凝結,上 及舌上有泡如癤,或如蘆FS 樣,名曰懸癰,一名垂癰。凡有此,急宜以針用綿纏裹,惟留針鋒,如粟米許,刺泡上,泄出黃赤血汁,用鹽湯洗,用蜜調一字散、如聖散,鵝翎蘸刷之。一刺不消,次日再刺,不過數次,自消盡。

一字散朱砂 硼砂(各五分) 冰片(少許)
上為細末,蜜調少許,鵝翎刷入口內,咽下無妨。

如聖散真鉛粉(一錢) 牛黃 辰砂 太陰玄精石上各等分,為細末,摻入口內患處。

瘰候 (第三十七)

小兒瘰癧,是臟腑久伏積熱,而頸項筋宛之中及項下有核如梅李初生,漸次而多,謂之瘰。瘰癧者,結核是也。或在耳後,或在耳前,或在耳下,連及頤項,或在頸下連缺盆,皆謂瘰。或胸前及胸側,或在兩脅,是為馬刀瘡,手足少陽經主之。

散 湯小兒結核成,先用此方。

連翹 桔梗梢 甘草梢 貝母 天花粉 黃耆 大黃 玄參 青皮 赤芍藥(各等分)
上咀,每服四錢,水盞半,燈芯二十根,煎六分,食後臨晚臥服。

槲皮散小兒瘰癧痛,以此洗之。

槲皮(去粗皮,此木在處有之,即包益槲葉木是也) 不拘多少,切碎水煎,溫湯頻洗。

白芨散 治瘰癧已潰,膿汁出不乾。

白芨 貝母(各半兩) 輕粉(一錢)
上為細末,先以槲皮散洗過,後用清油調敷。

其餘瘰癧治法與大人大同,惟在量其大小虛實加減耳。

諸瘡癬疥候 (第三十八)

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小兒臟腑,本是火多,況有失調,外受風寒,郁而為熱,內襲母乳、五味、七情之火。發於內者,則為內驚,發於皮膚之間,則為瘡癬癤毒。治法當先清其乳母,謹忌食味,次調和小兒氣血。不可峻用攻發之劑,當緩以和之,得其治道也。

小兒勿指月,耳後生瘡,名曰月蝕,用蝦蟆末敷。

薔薇散 治小兒月蝕瘡。

薔薇根(四錢) 地榆皮(二錢) 輕粉(五分)
上為細末,先用鹽湯洗過,後敷之。

小兒眉間生瘡,名曰鏈銀瘡。

金銀散金銀鍋(一個) 輕粉(五分)為細末,麻油調敷。

小兒熱壅傷肺,肺開竅於鼻,故鼻上生瘡,紅點集集,名曰肺風。或鼻下兩傍及人中濕爛癢潰,名曰鼻 。

其瘡有不痛者,瘡汁流處卻又成瘡,名淫瀝瘡,後方神效。

秘驗方 治黃水浸濕,流汁成瘡。

枯礬 海螵蛸(各一錢) 赤石脂 鉛粉(各二錢) 雄黃(一錢) 黃丹(二錢) 輕粉 孩兒茶(各五分)
上為末,乾搽上。不粘者,香油調敷。

清金散敷鼻下爛瘡。

銅青 白礬(各一錢)為末,敷患處。

一方用熊膽泡汁湯,以雞翎掃上。

澤瀉散小兒肺經積熱,鼻上生瘡及鼻下赤爛。

澤瀉 鬱金 山梔仁 甘草
上為細末,用甘草煎湯,食後調服。量大小與之。

耳者,腎之外候。小兒腎經氣實,其熱上沖於耳,遂使津液壅滯為稠膿,為精汁者此也。

亦有沐浴水入耳中,水濕停留,傳於氣血,釀成耳膿,久不瘥,變成耳重。

龍骨散 治耳膿。

枯礬(一錢) 龍骨( 。一錢半) 黃丹 胭脂(各一錢) 麝香(少許,共為細末)
上先用綿杖子捻出耳中膿水,次用鵝翎管吹入耳中一字。

麝香散 治前証。

蜘蛛(一枚) 胭脂坯子(五分) 麝香(一字)為細末,吹入耳。

耳瘡方黃連 蛇床子(各一錢) 輕粉(一字)為末,搽瘡或吹入耳。

頭為諸陽之首,多有胎熱及熱毒上攻於頭,故頭上成瘡不絕。若散而片片白痂,燥癢又類白屑。此因積熱而生,名曰白禿。又有濃痂黃汁,汁流又成瘡者,名肥瘡。若不早治,漸成滿頭,其勢遍延,久而難變成光禿,並不生發,俗名臘梨,不可不早治也。

秘驗方 治一切白禿,多有不愈。

瀝青(一兩) 苦參末(半兩) 杏仁泥 百草霜(各三錢) 川椒末 水銀(各五錢)
以柏子油調研如糊,不見水銀為好。先用大苦茶煎濃熱洗,剃去發痂,即塗上,三次愈,忌發物。

連床散 治小兒滿頭如癩瘡毒,及手足身上陰器膚囊癢,則爪爛黃水汁淋漓燥痛。

黃連(淨半兩)蛇床子(二錢半) 五倍子(一錢二分) 輕粉(一錢)
上為細末,先以荊芥、蔥同煎湯,洗拭乾後,用清油調敷。

一方楝根皮燒灰存性,豬油調敷。

鯽魚方 治小兒白禿。

鯽魚一尾,重三、四兩者,去腸肚,以亂髮填滿,濕紙包燒存性,為末,加雄黃少許。

麻油調敷,先以薺水洗拭後用藥。

用羊蹄根、明礬少許同搗爛,以絹帛包,搓瘡上,三次盡愈。

一方用川槿皮末,醋調和水銀不見星,摻瘡上效。

瘭瘡方 治卒得瘭瘡赤爛,牛糞燒存性敷。

瘡頭黑深,破之黃水出,四畔淳漿,用蛇蛻皮燒存性,細研,雞子漬調敷。

白膠香半兩,輕粉二錢,同調豬膏或豬骨髓敷之。

小兒灸法 (第三十九)

《明堂灸經》曰︰小兒之患,詳悉幽玄,默而抱疾,自不能言也,故曰啞科。或胎中受病,或生後傷風,動發無時,寒溫各異,証候多端。治療之法,皆有憑於灸艾。然諸家穴法不同,則治法亦多舛謬。
今按《明堂》之內,精選小兒應驗七十二穴,曾是並經用治,累驗神功。大抵穴法與大人無異,艾炷大小之別耳。凡兒灸艾,其小如麥炷許,今附穴法於下云。
小兒驚癇者,先驚悸啼叫後乃發也,灸頂上旋中三壯及耳後青絡脈,炷如小麥大。
小兒慢驚風,灸尺澤各一壯,在肘下橫紋約上動脈中。
小兒風癇,先屈指如數物,乃發病也,灸鼻柱上發際宛宛中三壯。
小兒二、三歲忽發兩眼大小 俱赤,灸手大指次指間後一寸五分陷中各三壯。
小兒囟門不合,灸臍上、臍下各五分,二穴各三壯,灸瘡未發,囟門先合最效。
小兒夜啼,上燈啼,雞鳴止者,灸中指甲後一分中沖一壯。
小兒喉中鳴,咽乳不利,灸璇璣一穴三壯,在天突下一寸陷中。
癇病者,小兒惡疾也。呼吸之間,不及求師,致困者不少。諺云︰國無良醫,枉死者半。
小兒豬癇病,如口穢吐沫,灸巨闕穴三壯,在鳩尾下一寸陷中。
小兒睡中驚,目不合,灸屈肘橫紋中上三分各一壯。
小兒口有瘡蝕齦,臭穢氣沖人,灸勞宮二穴各一壯,在手心中,以名指屈指尖到處是也。
小兒雞癇,驚搐自搖,灸手少陰三壯,在掌後去腕半寸。
小兒久瘧不愈者,灸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各一壯。
小兒身強,角弓反張,灸鼻上入發際三分三壯,次灸大椎下節間。
小兒龜胸,緣肺熱脹滿,攻胸膈所生,又緣乳母過食五辛之致。灸兩乳前各一寸半上兩行,三骨罅間六處各三壯。
小兒疳眼,灸合谷二穴各一壯,在手大指次指兩骨間陷中,灸三壯。
小兒秋後冷痢不止者,灸臍下二寸三寸間動脈中。
小兒驚癇,灸鬼祿穴,在上唇內中央弦上,以快剪斷更佳。
小兒水腫腹大,灸臍上一寸三壯,名水分穴。
小兒熱毒風盛,眼睛疼痛,灸手中指本節頭三壯,名拳尖也。
小兒龜背,初生時被客風吹著脊骨所致,肺俞、心俞、膈俞各三壯。取法︰肺俞(在三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心俞在五椎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膈俞(七惟下兩旁一寸半。)小兒臍腫,灸腰節臍骨間,灸三壯,名命門穴。
小兒急驚風,灸前頂一穴三壯。取法︰在百會前一寸,若不愈,須灸兩眉頭及鼻下人中一穴。
小兒風癇治不瘥,灸耳上入發際一寸五分,嚼而取之,名率谷也。
小兒嘔吐乳汁,灸中庭一穴一壯,在膻中穴下一寸陷中。
小兒目澀怕明,狀如青盲,灸中渚二穴各一壯,在手小指次指大節後陷中。
小兒雀目,夜不見物,灸手大指甲後一寸,內節橫紋頭白肉際各一壯。
小兒睡中驚掣,灸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甲如韭葉各一壯。
小兒多疳者,是腦門被風拍著及肺寒也,灸囟會一穴二壯,在上星上一寸直鼻上。
小兒急喉痺,天突一穴灸一壯,在結喉下三寸耳骨間。
小兒食癇者,前發熱洒淅乃惡發也,灸鳩尾上五分,灸三壯。
小兒牛癇,目直視,腹脹乃欲發也,鳩尾一穴灸二壯。
小兒馬癇,張口搖頭,身反張,馬鳴也。仆參二穴,灸各三壯,在足跟骨下白肉際陷中,拱足取之。
小兒陰腫,灸內昆侖二穴各三壯,在內踝後五分,筋骨間陷中。
小兒脫肛瀉血,每廁臟腑撮痛不可忍,灸百會一穴三壯,在顛中旋毛間。
小兒初生三四日、七日內噤不吮奶,多啼者,是客風中臍,循流至心脾二經,遂舌強唇。灸承漿一穴七壯,在下唇宛宛中,次灸頰車二穴,在耳下曲頰骨後。
小兒三、五歲,兩眼每至春秋忽生白翳,遮瞳子,疼痛不可忍。灸九椎上一壯。
小兒五、六歲不語者,心氣不足,舌本無力,發轉難。灸心俞穴三壯,在五椎下兩傍各一寸半陷中。
小兒痢下赤白,秋末脫肛。灸十二椎下節間,名接脊穴,灸一壯。
黃帝療小兒疳痢脫肛,體瘦渴飲,形容憔悴,諸醫不效者。灸尾骨上三寸陷中三壯。岐伯云︰兼三伏時內用檉柳水浴孩子,午正時當日灸之。後用青帛拭,兼有似見疳蟲子隨汗出也。此法神效。
小兒脫肛瀉血不愈,灸龜尾一壯,脊端窮骨也。
小兒斑瘡入眼,灸大椎二穴,項後第一椎下兩傍各一寸半。
小兒奶避,目不明者,灸肩中俞二穴各一壯,在肩甲內廉去脊二寸陷中。
小兒羊癇,目瞪吐舌,羊鳴,灸第九椎下節間。
小兒飲水不歇,面目黃者,灸陽剛二穴各一壯,在十四椎下兩傍各開一寸陷中。
小兒稟胎疝卵偏腫者,灸囊下十字縫中三壯,春灸夏效,冬灸春效。
小兒羸瘦,飲食少進,不生肌肉,灸胃俞二穴各一壯,在十二椎下兩傍各開一寸半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