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門
病機
《靈樞‧厥病》云︰厥頭痛,取足六經手少陰。真頭痛,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
《難經》曰︰手三陽之脈受風寒,伏留而不去,則厥頭痛。入連在腦者,名真頭痛。
嚴氏論云︰氣血俱虛,風、寒、暑、濕之氣所侵,傳於陽經,伏留不去,名厥頭痛。蓋厥者,逆也,逆壅而沖於頭也。痛引腦顛,陷至泥丸宮者,名真頭痛,非藥之能愈,夕發旦死,旦發夕死。
病機
東垣論《金匱真言》篇曰︰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頭項,故春氣者,病在頭。又,諸陽會於頭面,如足太陽膀胱之脈,病沖頭痛,足少陽膽經之脈,病頭角額痛。夫風從上受之,風寒傷上,邪從外入,客於經絡,令人振寒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池、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汗之則愈,此傷寒頭痛也。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乃氣虛頭痛也。心煩頭痛者,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乃濕熱頭痛也。如氣上而不下,頭痛顛疾者,下虛上實也,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寒濕頭痛也。如頭半邊痛者,先取手少陽、陽明,後取足少陽、陽明,此偏頭痛也。有真頭痛者,甚則腦盡痛,手足寒至節者,旦發夕死,夕發旦死。有厥逆頭痛者,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凡頭痛皆以風藥治之者,總其大體而言也。高巔之上,惟風可到,故味之薄者,陰中之陽,乃自地升天者也。然亦有三陽三陰之異。故太陽頭痛,惡風脈浮緊,川芎、羌活、獨活、麻黃之類為主。陽明頭痛自汗,發熱惡寒,脈浮緩長實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為主。
太陰頭痛,必有痰,體重或腹痛,為痰癖,其脈沉緩,蒼朮、半夏、南星為主。少陰頭痛,三陰三陽經不流行,而足寒氣逆,為寒厥,其脈沉細,麻黃附子細辛湯為主。厥陰頭項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脈浮緩,吳茱萸湯主之。血虛頭痛,當歸、川芎為主。氣虛頭痛,人參、黃為主。血氣俱虛頭痛,調中益氣湯,少加川芎、蔓荊子、細辛,其效如神。半夏白朮天麻湯,治痰厥頭疼藥也。清空膏,乃風濕熱頭痛藥也。羌活附子湯,厥逆頭痛藥也。如濕氣在頭者,以苦吐之,不可執方而治。
病機
張子和云︰頭痛不止,乃三陽受病也。三陽分部分,頭與項痛者,足太陽經也,攢竹痛,俗呼為眉骨痛是也。額角上痛,俗呼為偏頭痛,足少陽經也。如痛久不已,則令人散目,以三陽之經受病,皆胸膈有宿痰之致然也,先以茶調散吐之,吐訖,可服川芎、薄荷辛涼之藥清上,故脈書云︰寸脈急,為頭痛是也。
病機
《活人書》云︰頭痛者,陽証也,太陽証頭痛,發熱惡寒,無汗麻黃湯,有汗桂枝湯,若已發汗未發汗,頭痛如破者,連鬚蔥白湯,不止者,葛根蔥白湯。陽明証頭痛,不惡寒反惡熱,胃實也,調胃承氣湯。少陽頭痛,小柴胡湯。太陰、少陰並無頭痛,仲景只有厥陰証,吳茱萸湯。
病機
張子和醫丹陽僧,病頭痛,不敢見明,知其熱,以布圜其巔上,置冰於其中,日易數次。
戴人曰︰此三陽蓄熱故也,乃置炭火於暖室中,出汗涌吐,三法並行,七日而愈。
一婦人偏頭痛五七年,大便結燥,兩目赤腫,眩暈,世之頭風藥無不服,其頭上針艾數千百矣。一日,戴人診其脈,急數而有力,風熱之甚也。此頭角痛,三焦相火之經,乃陽明燥火勝金故也。夫金勝則肝氣鬱,肝氣鬱則氣血壅,氣血壅則上下不通,故燥於裡,尋陽明治以大承氣湯,冷河水煎二兩,加芒硝一兩,煎成,頓令分三五服,下泄如湯二十餘行,次服七宣丸、神功丸以潤之,菠菱、葵菜、豬羊血以滑之,三劑之外,目豁首輕,燥澤結釋而愈。
病機
頭痛自內而致者,氣血痰飲,五臟氣鬱之病,東垣論氣虛血虛、痰厥頭痛之類是也。自外而致者,風寒暑濕之病,仲景傷寒、東垣六經之類是也。
脈候
《內經》曰︰寸口脈中手短者,曰頭痛。《脈經》曰︰陽弦則頭痛。又曰︰寸口脈浮,中風發熱頭痛。脈緊而頭痛者,傷寒。脈緊上寸口者,傷風頭痛。凡寸口緊急,或短,或浮,或弦,皆為頭痛。脈浮滑為風痰,易治;短澀者難治。脈浮緊,屬太陽。浮緩長,屬陽明,弦細屬少陽,浮緩屬厥陰。
治法
風、寒、暑、濕、火、熱皆外邪,氣、血、痰、飲,五臟之証,皆內邪,宜隨其氣血、痰飲、七情、內火,分虛實寒熱,而調其內,治其外也。然氣血虛而用補,宜用東垣之法,若《三因》等方,用附子以治氣虛,此則從陽虛立意,非人身平和之血氣也。若夫年久偏正頭風者,多因內挾痰涎,風火鬱遏經絡,氣血壅滯之証,然亦有血虛者,須宜分別以治之。
治法
太陽頭痛惡風寒,川芎為引導。陽明頭痛,自汗發熱惡寒,白芷。少陽頭痛,往來寒熱而脈浮弦者,柴胡。太陰頭痛,體重痰實及腹痛,半夏。少陰頭痛,三陰三陽經不流行,而足寒逆,為厥頭痛,細辛。厥陰頭痛,項痛,脈微浮緩,欲入太陽,其疾痊,然亦當用川芎。氣虛頭痛,用黃 。血虛頭痛,用當歸。氣血俱虛頭痛,黃 、當歸。傷寒太陽頭痛,麻黃湯、桂枝湯。陽明頭痛,白虎湯。少陽頭痛,小柴胡湯。少陽頭痛,大便多秘,或可下之。太陰頭痛,脈浮桂枝湯,脈沉理中湯。少陰頭痛。脈浮微,麻黃附子細辛湯。厥陰頭痛,外傷本經,桂枝麻黃各半湯,嘔而微吐清水,吳茱萸湯。
治法
頭痛多主於痰,痛甚者火多,宜清痰降火,用二陳湯加白芷、川芎為主。肥人多是濕痰,宜半夏、蒼白朮。瘦人是熱與血虛,宜四物湯加酒芩、防風。勞複下虛之人,似傷寒發熱汗出,兩太陽穴痛甚,此相火自下沖上,宜補中益氣湯加川芎、當歸,甚者加知母、黃柏、蔓荊子、細辛。
偏頭風,在左屬風及血虛,風用荊芥、薄荷,血用當歸、川芎、芍藥、酒黃柏,在右屬痰與熱,痰用蒼朮、半夏,熱用酒製片芩。諸家不分所屬,故藥多不效。如因感冒而頭痛者,宜加防風、羌活、 本、葛根、升麻、柴胡之類。風熱上攻,天麻、蔓荊子、台芎、酒芩。苦頭痛加細辛。痰厥痛甚者吐之,火者清之散之,虛者補之。壯實熱痛,大便結燥者,大承氣湯。頭面壅腫有熱,脈弦數者,涼膈散去硝黃,加桔梗、枳殼、荊芥、薄荷,如頂巔痛者,宜加 本、酒炒升、柴。面上紅腫,因氣實連頭痛者,胃風湯。面腫生蒼,調胃承氣東加薄荷、荊芥。
治法
節齋《雜著》云︰久病頭痛,略感風寒便發,寒月須重綿濃帕包裹者,此屬鬱熱,本熱而標寒也。世人不識,悉用辛溫解表之藥,暫時得效,誤認為寒,殊不知因其本有鬱熱,毛竅常疏,故風寒易入,外寒束其內熱,閉逆而為痛,辛熱之藥,雖能開發,散其標之寒邪,然以熱濟熱,病本益深,惡寒愈甚矣,惟當瀉火涼血為主,而佐以辛溫散表之劑,以從法治之,則可愈而根可除也。若有感冒,發散之後,還宜調理正氣,則因其病機而補益之,庶無複作之患也。
藥方
(《局方》)川芎茶調散 治諸風上攻,偏正頭痛,鼻塞聲重。
薄荷葉(二兩) 荊芥穗 川芎(各一兩) 羌活 白芷 甘草(各半兩) 細辛 防風(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下。
(仲景)麻黃附子細辛湯 治三陰三陽經不流行,而足寒氣逆為厥頭痛,其脈沉細。
麻黃 細辛(各六錢) 附子(一個,去皮臍生用)
上咀,水三升三合,先煮麻黃令沸,減七合,掠去上沫,納諸藥,煎取一升,去渣,分三服。
(東垣)羌活附子湯 治冬犯寒,腦痛及齒亦痛,名曰腦風。
麻黃 附子(炮) 防風 白芷 僵蠶 黃柏(各七分) 羌活 蒼朮(各五分) 升麻(二分)黃(三分) 甘草(二分) 佛耳草(三分,無嗽不用)
上咀,水二盞煎一盞,去渣溫服。
(河間)如聖餅子 治風寒伏留陽經,痰飲氣逆頭痛。
防風 天麻(各半兩) 南星 乾薑 川芎 甘草(各一兩) 半夏(半兩) 川烏(去皮,一兩)
上為末,蒸餅糊調,作餅如錢。每用五餅,以荊芥末細嚼,茶清下。
(《三因》)芎半散 治傷風寒生冷,及氣虛痰厥,頭痛如破,兼眩暈嘔吐。
附子(去皮臍生用) 烏頭(去皮生用) 南星 乾薑 甘草(炙) 川芎 細辛(各一錢)上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五片,芽茶少許,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嚴氏)小芎細辛湯 治風寒在腦,或感邪濕,頭重而疼,眩暈嘔吐。
川芎(二錢) 細辛 白朮(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咀,水盞半,薑五片、芽茶少許,煎七分,食後服。
(《寶鑒》)》川芎神功散 治風寒鬱熱上攻頭目,令人偏正頭痛。
川芎 川烏 白芷 南星 麻黃(各一錢) 甘草(二錢五分)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仲景)麻黃湯(治太陽傷寒,頭痛無汗。)
桂枝湯(治太陽中風,頭痛有汗。見傷寒門。)(《局方》)加減三五七散 治風寒入腦,陽虛頭痛。
山茱萸肉(一斤) 細辛(半斤) 乾薑(炮一斤) 防風(一斤五兩) 附子(十二枚,炮去皮臍) 茯苓
上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
(《本事》)川芎香附湯 治厥頭痛,風寒,腦後疼,及傷寒、傷風、一切頭痛。
川芎 香附子 羌活 蒼朮(米泔浸,各一兩) 細辛 茵陳(各七錢半) 甘菊 薄荷 白芷(各二兩) 荊芥 甘草(各八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下。
(《良方》)天香散 治年久頭風不得愈者。
天南星 半夏(各製) 川烏(去皮) 白芷(各二錢)
上咀,作一服,水二鐘,生薑自然汁小半盞,煎一盞,食遠服。
(《三因》)藿香散 治體虛傷風,停聚痰飲,上厥頭痛,或偏正頭疼並治。
藿香(洗去土) 草烏(炮去皮,各半兩) 川烏(炮去皮濟,一兩) 乳香(如皂角子大,三塊)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食後薄荷湯下。
大川芎湯 治新沐感風,名曰首風,旋運昏眩,偏正頭痛。
川芎(四兩) 天麻(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每兩作十丸。每服細嚼,茶酒任下一丸。
(楊氏)必勝散 治風寒流注陽經,以致偏正頭痛,六年不愈,最效。
附子(大者,生去皮臍,切四段,以生薑自然汁一盞浸一宿,火炙乾,再浸再炙,以汁盡為度)高良薑(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臘茶清調下,食後連進二服,忌熱物少頃。
(《百選》)都梁丸 治風吹項背,頭目昏眩及腦痛,婦人胎前產後傷風頭痛。
白芷(大塊白者洗去土,淨沸湯泡四五次,銼用)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荊芥,點茶下。
(《聖惠》)川芎散 治偏正頭風疼痛。
川芎 羌活 細辛 香附子 槐花 甘草(炙) 石膏(各半兩) 荊芥穗 薄荷 菊花 茵陳防風(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茶清食後服,忌動風物。
(《聖惠》)九龍丸 治婦人男子八般頭風,一切頭痛。
川芎 川烏 石膏 白芷 草烏 南星 半夏(各半兩) 細辛 全蠍(各二錢半)
上為末,韭汁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茶清下。
(《聖惠》)川芎丸 消風化痰,利咽膈,清頭目,治頭眩、心忪煩熱,頸項肩背拘蜷,肢體煩疼,皮膚搔癢,腦昏,目疼、鼻塞,面上游風,狀如蟲行。
川芎 薄荷葉(各十八兩) 甘草(六兩) 細辛(一兩二錢) 防風(六兩) 桔梗(二十四兩)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細嚼,茶清臨臥服。
(《神效》)香芎散 治偏正頭風。
香附子(炒) 川芎 石膏(飛) 白芷 甘草 薄荷(各一兩) 川烏(半兩,去皮臍)
上為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下。
(《直指》)芎芷散 治風壅頭痛。
川芎 白芷 荊芥穗 軟石膏
上為末,每服一錢,食後沸湯調下。
(《本事》)牙皂散 治偏正頭風痛。
豬牙 皂角(去筋) 香白芷 白附子(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下,右痛右側臥,左痛左側臥。
追風散 治諸風上攻,頭痛目眩,鼻塞聲重,皮膚瘙癢,眉角引牽,婦人血風,及一切頭痛。
川烏(炮) 防風 石膏(另研,各一兩) 僵蠶(炒去絲嘴) 甘草(炙) 荊芥 全蠍(去毒炒,各半兩) 川芎(七錢半) 麝香(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下。
藥方
(《良方》)清上瀉火湯 燕京溫官人,年少時氣弱,常於氣海、三裡灸之,節次約千餘壯,至老添熱厥頭痛,雖冬天大寒,尤喜寒風,則頭痛少愈。若在暖處,其痛複作,五七年不愈,此皆灸之過也。
羌活 知母(酒浸) 黃芩 黃柏(酒浸) 炙甘草 黃耆(各一錢) 防風 升麻(各七分) 生地黃柴胡梢 甘草根 黃連(酒浸) 本(各五分) 蔓荊子 當歸身 蒼朮(各三分) 荊芥穗 川芎(各二分) 細辛 紅花(各少許)
上水二盞,蔥白一寸,煎八分,食遠服。
(《良方》)既濟解毒湯 治上熱,頭目腫痛,胸膈煩悶,不得安臥,身半以下皆寒,足尤甚,大便微秘。
升麻 柴胡 當歸身 連翹 黃芩(酒炒) 蔓荊子 黃連(酒炒) 甘草(炙) 大黃(大便利者勿用) 桔梗(各二錢)
上咀,水二盞煎一盞,食後溫服。忌酒濕麵食大料、生冷硬物。
(《良方》)飛虎散 治風熱痰火,偏正頭風疼痛。
白附子 白芷 荊芥穗 石膏( ) 川芎 天麻 薄荷 防風(各半兩) 蒼朮(米泔浸)兩頭尖(黑心者不用,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食後溫酒或茶清調下。
清空膏 治偏正頭痛久不愈。善治風熱目痛腦疼,除血虛頭痛不治,其餘悉治。
羌活 防風 黃連 甘草(炙,兩半) 柴胡(七錢) 川芎(半兩) 枯芩(兩半,酒炒一半)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茶清調如膏,抹口內,臨臥白湯下。頭痛甚,加細辛三錢;痰厥頭痛,加半夏;偏頭痛不愈,加羌活、防風、川芎。
菊花散 治風熱上攻,頭疼不止。
甘菊花 旋複花 防風 枳殼 川羌活 蔓荊子 石膏 甘草(炙,各一錢)
上咀,水盞半,薑五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良方》)上清散 治頭痛連眉骨眼睛,痛不可忍。
川芎 鬱金 芍藥 荊芥穗 芒硝(各半兩) 薄荷葉 乳香 沒藥(各一錢) 冰片(五分)
上為細末,每用一字,鼻內搐之。
(《聖惠》)安神湯 治頭痛,頭眩,眼黑。
羌活 黃柏(酒炒,各二錢) 防風(七分) 柴胡 知母(酒炒) 生地黃 升麻(各一錢) 黃(四錢) 炙甘草(九分) 生甘草(六分)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盞煎盞半,蔓荊子五分,川芎三分,再煎一盞,臥時熱服。
川芎石膏湯 治風熱上攻,頭目昏眩痛悶,風痰喘嗽,鼻塞,口瘡,煩渴,淋閉,眼生翳膜。此藥清神利頭目。
川芎 山梔 芍藥 荊芥 當歸 黃芩 大黃 菊花 人參 白朮(各五分) 石膏 防風薄荷 連翹(各一錢) 桔梗 寒水石 滑石 甘草(各二錢) 砂仁(三分)
上咀,分二劑,水煎,溫服,忌薑蒜熱物。
芎犀丸 治偏頭疼,一邊鼻不聞香臭,常流清涕,或作臭氣一陣,遍服芎、蠍等藥不效,此藥數服而愈。
川芎 朱砂(細乳,內存一兩為衣) 石膏(各四兩) 冰片(四錢) 人參 茯苓 甘草(炙)細辛(各半兩) 犀角 梔子(各一兩) 阿膠(炒,兩半) 麥門冬(三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後細嚼,茶酒任下。
(《局方》)神芎丸 治心經積熱,風痰壅滯,頭目赤腫或有瘡癤,咽喉不利,大小便秘澀,一切風熱之証並宜服之。
大黃(酒炒) 黃芩(各一兩) 牽牛(頭末) 滑石(各四兩) 川芎 薄荷(各半兩)
上為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溫水下。
(《醫林》)茶酒調散 治一切諸風痰壅,頭痛,目眩,心熱,皮風瘙癢並風毒壅滯,清爽神志,通和關竅。
石膏(細研) 菊花 細辛 香附子(各等分)
上為細末,茶酒任調服。
二陳湯吞下青州白丸子 治一切風痰頭痛最效。(方見風門)
藥方
(《寶鑒》)石膏散 治風熱頭疼。
川芎 白芷 石膏(等分,為末)每服四錢,茶清調下。
(《玉機》)川芎散 治風熱頭痛不清,及目病。
川芎 羌活 防風 本 升麻 甘草(各一錢) 黃芩(炒) 黃連(酒炒,各四錢) 生地黃(二錢) 柴胡(七錢)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茶清調下。
通天散 治偏正頭痛,並夾腦風熱壅滯。
赤芍藥 川芎 黃連 黃芩 玄胡索 皂烏 當歸 乳香(各等分)
上為末,用紙捻蘸藥入鼻中,得嚏,神效。
(《御藥》)靈砂丹 治風熱鬱結,氣血蘊滯,頭目昏眩,鼻塞聲重,清涕,口苦舌乾,咽嗌不利,胸膈痞悶,咳嗽痰實,腸胃燥澀,小便赤黃,陰虛,心火熾甚,及偏正頭痛,遍身麻木,瘡癢,一切風熱並宜治之。
天麻 獨活 羌活 細辛 石膏 防風 連翹 薄荷(各二兩) 川芎 梔子 荊芥穗 當歸黃芩 大黃(生用)全蠍(去毒,微炒) 菊花 人參 白朮(各五錢) 朱砂(為衣) 寒水石(生) 桔梗(各二兩)砂仁(二錢半) 生甘草(二兩) 滑石(四兩)
上為末,煉蜜和,每兩作十丸,朱砂為衣,每服一丸,細嚼,茶清下。
青火金針 治頭風,牙痛,赤眼,腦瀉耳鳴。
火硝(一兩) 青黛 薄荷 川芎(各等分)
上為末,口噙冷水勿咽,此藥吹鼻。
赤火金針 治同前。
火硝(一兩) 雄黃 乳香 沒藥 川芎 石膏(各一錢) 全蠍(一對) 用法如前。
藥方
(東垣)半夏白朮天麻湯 治痰厥頭痛,眼黑頭旋,惡心煩悶,氣促上喘,無力以言,心神顛倒,目不敢開,如在風雲中,頭痛若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臥。
黃柏(一分半) 乾薑(二分) 澤瀉 白茯苓 天麻 黃耆 人參 蒼朮(各三分半)神曲(炒) 白朮(各五分) 麥芽 半夏(製) 橘紅(各七分半)
上咀,水二盞,薑三片,煎一盞,食前稍熱,可一服而愈。此頭痛苦甚,謂之足太陰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除;眼黑頭旋,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療;黃 甘溫,瀉火補氣,實表止汗;人參甘溫瀉火,補中益氣;二朮俱苦甘,除濕補中;澤瀉茯苓利小水,導濕;橘皮苦溫,益氣調中;神曲消食,滌胃中滯氣;麥芽寬中助脾;乾薑辛熱,以滌中寨,黃柏苦辛,以療冬天少火在泉發燥也。
(嚴氏)三生丸 治痰厥頭痛。
南星 半夏 白附子(各等分)
上為末,薑汁浸,蒸餅丸,豆子大,每服四十丸,食後薑湯下。
藥方
(《寶鑒》)升氣和中湯 治年高氣弱,清氣不能上升,頭昏悶,本無表邪,因發汗數次,表氣愈虛,故苦頭痛惡風,不喜飲食,氣短脈弱,弦細而微,宜升陽氣。
黃 (錢半) 人參(一錢) 白朮 陳皮 當歸 芍藥(各五分) 甘草 升麻 柴胡(各三分)川芎 細辛 蔓荊子(各一分)
上咀,水二盞煎一盞,食後溫服。
(東垣)加味調中益氣湯 治氣血兩虛頭痛,其效如神。
陳皮 黃柏(酒炒,各二分) 升麻 柴胡(各四分) 人參 甘草(炙) 蒼朮(各六分) 黃耆(一錢) 川芎(六分) 細辛(二分) 蔓荊子(三分) 常歸(一錢)
上咀,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活人》)人參順氣散 治頭痛憎寒壯熱,四肢疼痛。
麻黃 干葛 甘草(炙) 白朮 人參 桔梗 白芷(各一錢) 白薑(炮五分)
上咀,分二服,水一盞,薑三片、蔥白二寸同煎,連進取汗。
(嚴氏)蔥附丸 治元氣虛壅,上攻頭痛。
大附子(一個,製)為末,蔥汁為丸,梧桐子大,空心茶下。
藥方
(《集要》)四物湯 倍加川芎,治血虛頭痛。
(《元戌》)當歸酒 治血虛頭痛欲裂。
當歸(二兩) 酒(一升)煮取六合服。
(嚴氏)王真丸 治腎厥頭痛不可忍,其脈浮之則弦,按之則堅。
生硫黃(二兩,另研) 硬石膏 半夏(製) 硝石(另研,各一兩)
上為末,薑汁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食前米飲下。
藥方
搐鼻之法則吐法之義也。經云︰濕氣在上,以苦吐之,故邪在胸中,服而吐之,邪在頭上,搐而嚏之。張子和點目出淚,搐鼻流涕,皆同乎吐之義也。
通天散
青火針
赤火針(並見前)
珍珠散 治風熱上攻,頭痛、目眩、鼻塞,用此搐之。
盆硝(七錢半) 滑石(一兩) 乳香(五分) 冰片(少許)上研勻,用一字,口含水搐鼻中。
神芎散 治前証。
川芎 鬱金(各二錢) 荊芥 薄荷(各二錢半) 紅豆(一錢,為末後入) 盆硝(二錢)為末,每用一字,甚者連夜搐之。
本事方 治八般頭風。
草烏尖 細辛(各等分)以黃丹少許為末,搐鼻立效。
(秘方)玄胡餅 治頭痛不可忍。
玄胡索(十枚) 豬牙皂角(肥實者,二枚) 青黛(二錢)
上為末,水和成小餅子,如杏仁大。用時令患人仰臥,以水化開,用竹管送入(男左女右)鼻中,覺藥至喉小酸,令患人坐,卻令咬定銅錢一個於當門齒,當見涎出成盆便愈。
三因方 防風(二分) 羌活(三分) 紅豆(二粒,共為細末,搐鼻)(《元戎》)瓜蒂散 治頭痛久不愈,服藥及針灸不愈者,以其濕氣在上也。
瓜蒂(一株為末 )不許,吹入鼻中,清水徐徐出,一晝夜,濕盡痛止。
(《良方》)丁香散 治頭痛不止。
丁香(一錢) 白芷(半兩) 瓜蒂(一兩)
上為細末,用半字吹入鼻即瘥。
藥方
急風散 治男婦偏正頭痛夾腦,頭風,太陽穴痛,坐臥不安。
生川烏(去皮臍) 辰砂(研,各一兩) 南星(洗二兩)
上為細末,酒調,塗貼痛處,小兒貼囟門。
(《良方》)止痛太陽丹大天南星 川芎(各等分)
上為細末,用連鬚蔥白同搗爛作餅,貼於太陽痛處。
乳香餅 治氣攻頭痛不可忍者。
乳香(一錢) 蓖麻子(十四粒)上同搗爛作餅,貼太陽穴上,如痛定,急去之,解開頭發出氣。
決明散 治頭痛。
決明子為末,水調,貼太陽穴。一方,用決明築枕,去頭風,明目。
烏麥餅子 治久病頭痛,諸藥不效。
烏麥面(半斤) 吳茱萸(二兩為末)和勾,淨水調作餅子,入 上 熟,乘熱分頭發蓋在頭上,如帽子,外以濃帛包裹定,一時熱氣入腦而痛即止,冷則去之。未愈,更換熱者,無不愈也。
枕頭方 治頭風、頭痛,百藥不效者。
食茱萸葉(細銼)洒酒拌勻,以絹袋盛之於甑中蒸熟,乘熱分作二包,更換枕頭,以效為度。
顏思退方 治頭風掣痛。
黃臘(二斤) 鹽(半斤) 香油(二兩)上溶蠟,入油鹽和勻,捏作一兜盔樣,可合腦大小,蓋至額,痛立止。
熨法 治風頭痛,雖重綿濃帛不能御風寒者。
艾葉(揉如綿,用帛夾住包頭上)用熨斗熨艾,使熱氣入內,良久即愈。
(《正傳》)經驗方 貼頭風熱痛。
朴硝 大黃(各等分)
上為細末,用井底泥和作餅子,貼兩太陽穴,神效。
藥方
《聖惠方》︰治頭風痛,每天陰風雨先發者,用桂心一兩為末,酒調如膏敷頂上並額角,效。
《兵部手集》方︰治頭痛不可忍,多是風痰所致,梔子末和蜜,濃噙舌上,吐即止。
《千金方》︰治頭風痛,大黑豆三升,炒令無聲,先要盛一斗二升瓶一只,盛九升清酒,乘豆熱投於酒中,蜜泥封之七日,溫服。
一方︰凡飲酒頭痛,以竹茹三兩,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令冷,破雞子三枚攪調,更煮三沸飲之。
一方︰治頭項強,不得仰視。蒸大豆一升,令變色,納囊中枕之。
《斗門方》 治卒頭痛。白僵蠶炒去絲,研為末,以熱水調下二錢。
又方︰治偏頭風痛。用雄黃、細辛等分為末,左邊痛嗅入右鼻,右邊痛嗅入左鼻,立效。
又方︰治痰厥頭痛。用烏梅肉十個,鹽二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無時溫服,吐即佳。
又方︰治頭風痛,惡寒。用大附子一枚去皮臍,綠豆一合約煮,豆熟為度,去附子服豆即瘥。
每個附子可煮五次後為末服之。
一方︰治偏頭痛。用蓽茇為末,令患人口噙水,左邊痛左鼻吸一字,右邊痛右鼻吸一字,甚效。
一方︰治頭風旋。用蟬蛻微炒,為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
一方︰治頭風。端午日采蒼耳二兩,茵陳一兩,甘草半兩,為末,每服三錢,熱酒或茶調下。
一方︰治頭痛。蒼耳、川芎、當歸(等分為末),每服三錢,臨臥茶清調下。
藥方
神庭(穴在發際前上五分,灸三壯) 上星(穴在發際上一寸半,灸三壯) 後頂 百會風池(以上諸穴,隨灸一處,可愈)
眩暈門
眩暈門
病機
經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又曰︰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減,甚則忽忽善怒,眩冒顛疾。
又云︰ 蒙招尤,目瞑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
病機
《原病式》云︰諸風掉眩,皆屬肝木,風主動故也。所謂風氣甚而頭目眩暈者,由風木旺,必是金衰不能製木,而木複生火。火風皆屬陽,陽主乎動,兩動相搏則為之旋轉,故火本動也,焰得風則自然旋轉也。
病機
嚴用和云︰眩暈之証,雖六屬於肝風上攻所致,然體虛之人,外感六淫,內傷七情,皆能眩暈,當以脈証別之。風則脈浮有汗,項強不仁;寒則脈緊無汗,筋攣掣痛;暑則脈虛煩悶;濕則脈細,沉重吐逆,及其七情所感,遂使臟氣不平,郁而生涎,結而為飲,隨氣上逆,令人眩暈,眉棱骨痛,眼不可開,寸脈多沉,此為異耳。若疲勞過度,下虛上實,金瘡,吐衄,便利,及婦人崩傷產後去血過多,皆令人眩暈,當隨其所因而治之。
病機
肥人眩暈,氣虛有痰。瘦人眩暈,血虛有火。傷寒吐汗下後,必是陽虛。故《針經》云︰上虛則眩。此三者,責其虛也。
病機
凡眩暈挾風則有汗,寒則掣痛,暑則熱悶,濕則重滯,此四氣乘虛而眩暈也。七情郁而生痰動火,氣因上厥,此七情致虛而眩暈也。淫欲過度,腎家不能納氣歸元,使諸氣逆奔而上,此氣虛眩暈也。吐血或崩漏,肝家不能收攝榮氣,使諸血失道,此血虛眩暈也。要尋致病之因,隨機應變,其間以墜鎮下行為最,不可妄施汗下。
病機
丹溪曰︰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動其痰也。此病屬痰者多,蓋無痰不能成眩暈也,雖有因風者,亦必有痰也。又曰︰火動其痰,二陳湯加芩、連、蒼朮、羌活,挾氣血虛者,亦以治痰為主,兼補虛藥。
脈候
左手脈緩而浮大者,為風。脈虛大,必是久病。左手脈數為熱多。脈澀而芤有死血。右手脈滑大為痰厥頭眩,脈實為痰積。
治法
張子和云︰夫頭風眩暈,手足麻痺,胃脘痛,皆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在上謂之停飲,可用獨聖散吐之,吐訖,後服清上辛涼之藥。凡眩暈多年不已,胸膈痰涎壅塞,氣血頗實,吐之甚效。
《玉機微義》云︰眩暈一証,人皆稱為上盛下虛所致,而不明言其所以然之故。夫所謂虛者,氣血虛也,所謂盛者,痰涎風火也。原病之由,有氣虛者,乃清氣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陽,當升陽補氣。有血虛者,乃因亡血過多,陽無所附,當益陰補血,此皆不足之証。有因痰涎郁遏者,宜開痰導郁,重則吐下。有因風火所動者,宜清上降火。有因外感而得者。嚴氏雖分四氣之異,皆當散邪,此皆有餘之証也。
治法
世有所謂氣不歸元,而用丹藥鎮墜、沉香降氣之法,香燥散氣,其不歸之氣,豈能因此而複耶﹗凡用鎮墜,所謂急則治其標也。若謂使氣歸元,必無是理,既曰歸元,豈肯複作。凡鎮墜少止又複作眩者,此氣未歸元,而未治其本也。要氣歸元,必求其本,緩而圖之。
治法
頭眩,痰挾氣虛,屬火,治痰為主兼補氣藥,如東垣半夏白朮天麻湯之類也。眩暈不可當者,以大黃酒炒為末,茶清調下即止。或用黑錫丹鎮墜之,皆急則治標也。火動其痰及濕痰,二陳湯加黃芩、蒼朮、羌活散風行濕。早起眩暈,須臾自定,日以為常者,正元飲吞下黑錫丹。
傷濕頭運,腎著東加川芎,名除濕湯。疏風,川芎茶調散。有痰,青州白丸子。
丹溪治一老婦,患赤白帶下年半,頭眩。坐之不得,睡之則安,專治赤白帶,帶愈,其眩亦安。
春甫治一婦人,忽眩倒不能動,診其脈,兩寸浮大而滑,知風痰眩暈而兼火也,以半夏白朮天麻湯下滾痰丸一百粒,即愈。
藥方
半夏白朮天麻湯
加味二陳湯
川芎茶調散(並見前。)
藥方
愈風餅子 治風邪眩暈,或先服吐藥後服此。
川芎 川烏(炮,各半兩) 甘菊花 白芷 細辛 防風 荊芥 羌活 天麻 甘草(炙,各一兩半) 薄荷(一兩半)
上為末,泡蒸餅捏作餅子。每服三五餅,細嚼,茶湯任下。
(《本事》)川芎散 治風眩頭運。
山茱萸肉(一兩) 甘菊花 人參 芎 山藥 茯神(各半兩)為末,每服二錢,酒調下。
白附子丸 治風痰眩暈頭痛。
全蠍(半兩炒) 白附子(炮) 南星(製) 半夏(製) 旋複花 甘菊花 天麻 川芎橘紅 僵蠶(炒) 乾薑(生,各一兩)
上為末,生薑半斤取汁,打糊丸,梧桐子大,煎荊芥湯下五十丸。
芎菊散 治諸陽受風,頭目旋運,目視昏暗,肝氣不清。
芎 甘菊花(各一兩) 白僵蠶 細辛 防風 羌活(各三錢) 旋複花 草決明 蟬蛻(各一錢)天麻 密蒙花 荊芥穗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食後溫服。
天麻羌活丸 治頭目風眩,邪氣鼓作,或時旋運。
天麻 羌活 白芷 本 芎 芍藥 細辛 麻黃(各二兩) 牛黃(另研) 麝香(另研,各一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皂角子大。不拘時薄荷煎酒下三丸。
人參前胡湯 治風痰頭運目眩。
人參(八分) 前胡 南星(製) 半夏曲(各一錢二分) 木香(五分) 枳殼 橘紅 赤茯苓(各一錢) 紫蘇 甘草(炙,各七分)
水二盞,薑五片,煎一盞,食後服。
藥方
(嚴氏)三五七散 治風寒入腦,陽虛頭痛,目眩轉運如在舟車之上,耳內蟬鳴,風寒濕痺,香港腳緩弱。
天雄(炮,去皮臍) 細辛(各三兩) 山茱萸肉 乾薑(炮,各五兩) 防風 山藥(各七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溫酒調服。
人參湯 治風虛眩暈,但覺屋地俱轉,目不敢開。
人參 白朮 麥門冬 當歸 防風(各兩) 獨活 官桂 黃耆 芍藥(各兩半)
上咀,每服五錢,水盞半煎八分,食遠服。
白朮散 治風邪在胃,頭旋不止,複加嘔逆。
白朮 濃朴(薑製) 甘菊花(各半兩) 防風 白芷 人參(各一兩)
上咀,每服五錢,水盞半,薑五片,煎八分,食遠服。
蔓荊子散 治風氣頭旋運悶,起則欲倒。
蔓荊子 甘菊花 半夏 羚羊角(鎊) 枳殼 茯神 芎 黃芩 防風(各七分) 麥門冬石膏(各一錢) 地骨皮 天麻 細辛 甘草(各半兩)
上咀,水二盞,薑三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芎 散 治風虛頭旋,眼目昏痛,眩暈,倦怠,心忪。
芎 前胡(各一兩) 防風(各半兩) 人參(一兩) 蔓荊子 天麻(酒浸焙) 白僵蠶(一兩,炒)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酒調服。
藥方
(隱君)滾痰丸 治痰火頭眩目運,如坐舟車,胸滿背脹,一服立止。(方見痰門。)
防風通聖散 治風熱眩暈,一服即愈。(方見風門)
芎犀丸 治偏正頭痛及風眩目運,一邊鼻不聞香臭,常流清涕或作臭氣,服芎、蠍等藥不效者,此藥不十服愈,及治噴嚏稠濃。
川芎 朱砂(一兩為衣) 石膏(研,四兩) 冰片(四錢) 人參 茯苓 甘草(炙) 細辛(各二兩) 犀角(鎊) 梔子仁(各一兩) 阿膠(炒,兩半) 麥門冬(三兩)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朱砂為衣。食後細嚼三丸,茶酒任下。
(秘方)加味二陳湯 治氣鬱痰火眩暈。
陳皮 半夏 人參 茯苓 黃芩 川芎(各一錢) 甘草 木香(各五分,磨汁)
上水二盞,薑三片,煎七分,食後服。
(嚴氏)玉液湯 治七情氣鬱生涎,隨氣上逆,頭目昏運,心悸眉痛。
大半夏(泡七次,四錢) 沉香(磨汁,二匙) 生薑(十片)水煎溫服。
藥方
(《局方》)十全大補湯 治氣血兩虛,頭眩暈痛。(方見虛損門。)
茯神湯 治七情所感,氣血不足,臟氣不行,郁而生涎,結為痰飲,留於心經則有怔忡,四肢緩弱,頭目眩暈。
人參 黃耆 半夏 麥門冬 山藥 前胡 熟地黃(各一錢) 枳殼(一錢半) 遠志(甘草水煮,薑汁炒) 甘草(炙,各七分) 白茯苓 茯神(各二錢)
上作二服,水盞半,薑五片,秫米一小撮,煎一盞服。
藥方
黑錫丹 治陰陽不升降,上盛下虛。
黑錫(二兩,炒末) 肉豆蔻 附子(炮,去皮濟) 破故紙(炒) 胡蘆巴 官桂 茴香(各一兩) 青皮 川楝子 陽起石 木香 沉香(各半兩)上用新鐵銚內將錫化開,下硫黃末,提起,以木杵擂極細,投地上退火毒,同餘藥研百至黑光色為度,酒糊丸,梧桐子大,陰乾,入布袋內擦亮。空心薑鹽湯下四十丸,女人艾葉湯下。
(《良方》)加烏藥、磁石各半兩。
養正丹 治上盛下虛眩暈,此藥升降陰陽,及咳逆翻胃,霍亂吐瀉。
硫黃 黑錫 水銀 朱砂(研,各一兩)先以硫黃為末,將鉛入鐵銚內溶化傾出,取淨錫一兩複化,入硫末,漸入漸攪,為末,再入水銀同擂,如硬再火上微,又擂勻放冷,研極細末,糯米糊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鹽湯下。
(嚴氏)沉香磁石丸 治上盛下虛頭目眩暈,耳鳴耳聾。
沉香(半兩,研) 磁石(七次,醋淬研,水飛) 巴戟 胡蘆巴 陽起石( ) 附子(製)川椒(去目炒) 山茱萸肉山藥(炒,各一兩)青鹽(另研) 甘菊花 蔓荊子(各半兩)
上為細末酒煮米糊丸。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下。
藥方
芎朮湯 治冒雨中濕,眩暈嘔逆,頭重不食。(方見頭痛門。)
除眩湯 治感濕感寒,頭重眩暈。(方見濕門。)
丹溪頭運方 治痰火眩暈,清降利痰極效。
南星 半夏(各一錢) 甘草(五分) 桔梗 陳皮(各一錢) 枳殼(七分)茯苓 黃芩(各八分)
上咀,水二盞,薑七片,煎八分,食後服。
(丹溪)加味六君子湯 治氣虛痰甚,風邪眩暈不休者。
人參 白朮 茯苓(各一錢) 甘草(五分) 陳皮 半夏(各錢半) 荊芥穗(五分)
上水二盞,薑三片、棗二枚,煎一盞去滓,入竹瀝二匙,溫服。
(《良方》)六合湯 治血虛風眩。
四物湯加秦艽、羌活,水煎服。凡失血過多,血虛眩暈,只以芎、歸二味煎服。
藥方
一方︰治頭目眩暈,大黃、荊芥穗、防風各等分,水煎服,以利為度。
一方︰治失血過多,眩暈不醒,用芎 、當歸酒浸,等分,每服四錢,水煎溫服。甚者,加附子。
一方︰治諸風目運,用蟬蛻為末,飲下,一錢。
頸項強痛(與傷寒項強條參治)
頸項強痛(與傷寒項強條參治)
病機
經曰︰諸痙項強,皆屬於濕。
項強有痰熱客經
丹溪曰︰男子項強,不能回顧,動則微痛,診其脈,強而數實,右手為甚。予作痰熱客太陽之經,以二陳湯加酒炒黃芩、羌活、紅花,服二劑而愈。
藥方
(《本事》)木瓜煎 治筋項強不得轉移。
宣州木瓜(二個,取蓋去穰) 沒藥(一兩) 乳香(一分)
上二味納木瓜中,用蓋子合了,竹簽釘之,飯上蒸三四次,爛,研成膏子,每服三五錢,地黃酒化下生地黃汁半盞,無灰酒和之,八分一盞,燒暖化膏。有人患此病,日午後發,黃昏時定。予曰︰此病必先從足起,經言足十二經絡,惟足太陽之筋從足至項。
椒附散 治腎氣上攻,項背不能轉移。
大附子(一枚六錢以上者,炮,去皮臍,為末用)上每服二錢,好川椒廿五粒,用白面填滿,水盞半,薑七片,煎七分,去椒入鹽通口服。
一人筋痛連及背胛不可轉,服諸藥不效,予憶《千金方》有腎氣攻背強一病,用前方頓瘥。蓋腎氣上攻不得通,用椒下達以歸經,自能安矣。
養神湯 治精神短少不得臥,項筋腫急腹難伸。
黃耆(一錢)人參(三分) 甘草(七分) 白朮(三錢) 柴胡 升麻(各四錢)當歸(五分)蒼朮(五分)川芎(三分) 半夏(七分) 大麥面(五分) 木香(一分) 黃芩(酒炒,二錢)陳皮(一分) 黃連(五分) 黃柏(三錢)
上咀,每服五錢,水二盞,薑三片,煎八分,不拘時稍熱服。
針灸法
取手足太陽之經。
經云︰足太陽之脈,是動則病項似拔,視虛盛陷下取之。又云︰項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陽。
不可以顧,刺手太陽。又云︰風頸項痛,刺風府。又云︰邪客手足太陽之絡,令人頭項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與肉交者二 立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