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義興太守許嗣宗精於醫,或勸其著書貽後世,答曰︰醫者意也,吾意所解,莫能宣矣。蓋深恐學古之上泥於書,拘於法,引經斷疾,罔識變通。創為斯說,以教天下,意深遠矣。今者業醫之家,動以百計,岐伯聖經、雷公《炮製》、伊芳贄《湯液》、箕子《洪范》、越人問難、仲景《傷寒》、士安《甲乙》、啟玄子傳注、錢仲陽診議、李時珍《本草綱目》,目不經見,妄以醫名,遂至風寒燥火暑濕之六氣,喜怒憂思悲恐驚之七情,表裡虛實寒熱邪正之八要,浮沉遲數滑澀大緩之八脈,浮芤滑實弦緊洪之七表,微沉緩澀遲伏虛弱之八裡,長短虛促結代牢動細之九道,以及五行之生克,十二經絡之傳變,臟腑、陰陽、天和、歲令,茫然莫解。病者當前,所投非症,以速膏肓。嗚呼﹗殆矣。不知“醫者意也”一語,非讀盡軒岐以下書不能出是言,非讀盡軒岐以下書,不能行是言也。武原馮子楚瞻,少業醫,行游浙東西間,所全活無算。浙東西士以醫名者,咸俯首出其下。乙丑夏,至京師,經歷愈多,施劑愈驗,名節極甚公卿間。一日來謁予,出書一帙,曰《錦囊秘錄集)。推探標本,縷析條分,使覽者按類隨索,了若觀火。蓋祖軒岐,宗倉越,法劉、張、朱、李及前後各家言,博綜其義,斷以己見,而成此集。信醫學之津梁,百家之囊橐也。然則得義興之言,可藥天下之讀古而不知變者;讀武原馮子之書,可藥天下之枵腹而空談雷、倉之術者。

康熙歲次丙寅中秋書於燕台邸舍潞河張士甄

自序

大哉﹗醫道之不可不知也;慎哉﹗醫道之不可不知也。人不知醫,則養生之道何明?良相之心何以濟生?知之而不深,其患尤甚。病有虛虛實實之變,法有正治、從治、標本、攻補先後之宜,識認不清,龍雷者治作實火,中空者治作內余,血虛作楚治作風邪外束,火冒頭痛治作太陽受寒,腎虛作瀉治作脾胃內傷,燥澀膈噎治作痰火鬱滯,無根脫氣上沖治作有餘消導,腎虛奔豚游痛治作血塊峻攻,以至脾虛困倦之瘧疾,誤為肝強而消伐;勞傷虛襲之微邪,誤為傷寒而重疏;困倦內傷之微滯,誤為傷食而重攻。且外微熱而裡和思食,少少進食何妨?因微熱而嚴禁之,每多餓死之冤;表氣虛而畏寒怕風,微微養衛最宜,疑外感而遽汗之,常有亡陽之嘆;罔顧本而徒顧標,標未盡而本先拔,縱標盡而何功?不切脈而惟問候,候有誤而脈無虛,候若異而何據?守千古以上之成方,奈千古以下之人病情不合;讀萬載傳流之証論,嗟萬載傳流以下濃薄迥殊。本濃者,何妨忘本攻邪;本淺者,理宜顧主逐客。凡此種種,察治稍乖,安危頓異,豈不難哉﹗況男婦之治不同,少長之候有別。先哲云︰寧治一男子,莫治一婦人;寧治十婦人,莫治一小兒。蓋言其延醫之更難也。何則?凡治病有望聞問切四法,若嬰孩,一見生人,定聲啼色變。若是則聲不得其平,色不得其正,而望聞之法廢矣。飢飽未知,痛癢莫曉,欲問其所苦,詢其所由,莫得一二。且脈氣未全未固,嬉戲之餘,脈因而動;寧息之際,脈因而靜,則問切之法又廢矣。四法既廢,察治實難,自非受術精微,闡明至理,視於無形者,安得臨症別有一種玄機,深見五內而極得心應手之樂,口不能言之妙哉?﹗張自業醫以來,日夕兢兢,常思人命最重,所任匪輕,況寄蜉蝣於六合,得天地好生之德以有生,敢不體天地好生之德以濟人﹗奈資稟庸拙,不學心聾,徒懷濟世之至誠,深愧測海之淺見。然要之見雖淺,而念則誠,計唯圖盡吾心而已。爰是殫心課纂《雜症大小合參痘疹全集》、《內經纂要》、《藥性合參》以及女科、外科、脈訣諸書,計共二十餘篇,凡歷三十載而始竣目今聖天子道德性成,萬庶均歌堯舜,慈愛念切,群黎遍頌羲皇。奈張衰老生理殘障,既不能少效蟻力,敢不複仰體天心,謹抒野人管龠之見,少左醫訣,微盡鄙懷,以証四方,高明愛我,摘其疵而明教之,幸甚。

康熙歲次甲戌夏六月既望後學馮兆張謹識

自序

嘗觀上古之醫立方,重劑克削,如麻黃、承氣、陷胸、抵當等湯,咸獲其效,所以立法垂訓後人;中古之醫,則有參蘇飲、人參敗毒散;至於東垣、立齋,則有補中益氣、人參養榮等湯,以為虛人發散之用。蓋因天地氣化之濃薄迥殊,而人稟受之強弱大異,因時處方,是以如斯之不同耳。迄乎今也,氣化轉薄,稟受更衰。況多縱恣以耗其真,妄動以戕其性,思慮以傷其神,嗜欲以竭其精,自身既不能永享遐齡,而其為子嗣者,所稟更薄矣。氣血即虛,變現百出,書即所謂難以名狀也。再或七情稍動於中,疾病 起於內,非若古之天稟即濃,性成淳朴,先後之氣充足,縱有六淫外犯,惟用重劑以竭之可愈者,況《內經》有云︰邪之所湊,其正必虛。不治其虛,安問其余?又曰︰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可見百病之來,必由於虛,而有邪之湊,更由於虛,故許學士有讀仲景書,守仲景法,未嘗用仲景方,乃為得仲景心也。張所以有纂集上古、中古、近世群賢諸論,以明強弱補瀉之宜;更集幼科方脈合參,以廣先天後天,少壯濃薄之異;更集女科、外科各論,以辨陰陽內外之殊;更詳聲形色脈,以為望聞問切之用,計成二十卷,於前冊矣。至於痘疹,既由先天受毒之輕重,稟賦之濃薄,更關後天氣血之盛衰,調治之宜,否則,其上古、中古、近世之所稟不同,而古遺補瀉諸方定論,亦難取為仿法矣。故張亦將先後群賢諸論,條分各門,匯列備悉,複揣古哲未盡之旨,並張寤寐心得之微,贅之於末,以証後賢。但張七齡,先嚴見背,痛乏趨庭之訓;長因貧窶,苦無膳讀之資,雖由諸生以入國學,實以岐黃之道牛馬四方。甲子部試入都,因而寄跡燕地者二十載矣。黑髮已成皓首,倦飛之鳥知還,愧無一事之成,特展半生之秘,深慚不學無文,敢望大方教政,神而明之,使長幼共沐乎春風長養之中,皆出後賢,誠求利濟之德,實為壽世無疆,張私為之預慶預禱也。

康熙歲次壬午立春日書於燕台邸舍後學馮兆張謹識

雜症大小合參凡例

雜症大小合參凡例(小引)

張幼年失估,慈幃嚴課,苦讀儒業。繼以疾病時多,且力綿艱於治生,爰有習醫之舉,從師訪道,懸刺十有春秋,博及群書,始知大道無秘,盡在先聖賢數卷書中耳,乃奮然將古哲圖經諸書,按門類纂《內經》、大小雜証、藥性痘疹、女科、外科、脈訣計共二十餘篇,既而臨証,以書驗証,以証合方,針線相對,毫發不爽,竊喜先聖賢遺書方論不謬也。逮至閱歷愈久,更有得乎心而應乎手者,似難以言語間形容,乃益信無方可用之語更不謬,複於寤寐中以求其真元之至理,究竟只在我身生來之所得,之愈信無書可讀之語尤不謬也。若是,則諸方諸論可以不載不垂矣。雖然,古哲之論也、方也,猶居之有門戶也、庭徑也,苟不由此,何能登堂入室以達安身憩息之所耶? 故余牢落風塵,半生牛馬,雖愛憎由人,而真誠自矢,不揣固陋,誓成此集。知我者其惟是乎?罪我者其惟是乎?

甲戌六月既望後學馮兆張載白

雜症大小合參凡例

  • 醫學肇自軒岐,《素問》垂訓千古,天地陰陽之造化,人身疾病之安危,闡發殆盡,雖歷代名醫高論疊出,總無能出其范圍矣。但卷數繁多,難以統讀,謹將至要,纂列首篇,使學人開卷便得聖賢至理,不難一貫以通及諸書也。
  • 天有生長收藏之候,人有少壯老弱之常,然其間修短不同,盛衰迥別者,由乎陰陽失調,水火為害,或根於先天,或因於後天也,故次詳水火立命之基,陰陽強弱之用,先天後天之分,使開卷即得《內經》之至理,複明保命之真元,俾賢愚共可卻病以長生,老少並堪養生於勿藥,此張之鄙願也。
  • 次論陰陽失調而為病也。天有六淫之太過,人有百病之變常,自初誕諸胎症,及頭、目、耳、鼻、口唇、胸脅、肩背、腰腹腿足諸疾,乃及風、寒、暑、濕、燥、火,驚疳、吐瀉、傷寒、瘧疾、風癆、鼓膈各門諸症,後附外科、女科及四言脈訣,自天及人,自少及老,自上及下,自內及外,自男及女,啟形及脈,悉挨次序,不敢紊亂。
  • 天人陰陽一理,故諸疾病,每與運氣相符。至於嬰兒,離先天不遠,神氣未固,感觸尤易,故出痘者,必多於子午卯酉年,而病症多應於天符歲值所屬,是以內集五運六氣於中,幸毋迂視。
  • 考古哲幼科証論,僅講先天,即所論吐瀉驚疳諸症,理淺言略,及至年大而涉後天,虛實盛衰之變,並未講及。其方脈症論,僅講後天得失,而先天稟賦濃薄,並不究其由來,竟將一人分為兩截,況孩子每多因後天致病,大人亦有因先天受 ,可兩不推詳,以究其原耶。故是書每症以幼科証治講完,隨將方脈証治繼後,先後之情並明,淺深之理悉見。
  • 治小兒疾病,較之男子婦人,其難尤甚。但小兒易怒傷肝,恣食傷脾;大人窮欲傷腎,多思傷心,郁思傷脾,惱怒傷肝,悲哀傷肺。故書治小兒之法,猶浣衣之去垢者居多,以其所犯,多屬標症也。治大人之法,猶植樹之培根者居多,以其所犯,多屬本症也。然小兒亦有因先天怯弱致疾;大人亦有因倍食傷胃抱 。小兒而犯不足,大人而犯有餘,於此並可互參。況氣血有偏而成病,病則怪變百端。大人而犯小兒之病,小兒而犯大人之病,病即雷同,治何可執?故張先以小兒多犯標症者,列之於前;次以大人之多犯本症者合之於後。且得天地生長之義,順而不逆,類治法瀉補之方,循而有常,按門獨論,已得虛實之妙,合參共究,尤深變化之機。
  • 考古哲幼科証論,理甚淺而言多略,則何以明病源?故業幼科者,凡治傷食、傷風,易能湊效。如遇年大,而一乾七情六郁,及先天陰陽不足,變化難明之症,暨女人年當二七,有經行、經閉、太過、不及之愆,略涉疑難,便爾束手。況今非太古,氣稟即已澆漓,性成複難淳朴,男子不及二八,女子不及二七,便多情欲致疾者乎,焉可以純陽例論,執一為治﹗且至痘疹時行,每多男子、女人、孕婦患痘,此尤宜熟諸方脈,始能調治。蓋元神固泄有殊,而臟腑陰陽氣血則一,況理由深而得淺易,由淺而究深難。故凡誠心活幼者,必先既行細究幼科諸書,還須以男子方論參看,則遇疑難症候,一目了然,故張匯纂是雜症,以幼科各症本論、本方,列之於前,隨以方書同症異論、異方者,繼之於後,以便參看,以廣識見。況用藥如用兵,紀律稍乖,吉凶立判。古今方藥,各有所長,謹將眾腋,用集一裘。《經》所謂︰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淺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
  • 張才疏學淺,詞句不工,然亦求達而已矣。不敢過尚虛文,以害實理。
  • 凡有方論,皆出之於古哲。但內有相傳既久,不無魯魚之訛。今張考訂,缺者全之,略者充之,舛者革之,隱者明之,必取發明,不敢因襲。
  • 立論必取王道中平,故飲食萬類,獨重五穀,以其得天地之正氣也。因人治病而立論,亦必取中正和平,切於病症,切於治法為要。凡內有純以五行相生相克,窮義吐詞,詞雖近理,實系虛浮,於病症、於治法,茫然不合者,又焉可宗之?謹將附之於本論之末,勿敢纂列於前,以訛識見,亦勿敢盡行刪去,以寡我聞。
  • 是書自胎中至初生,以及長成,俱曲論殆盡,庶使百凡疑難,皆可考訂,臨症不致束手。
  • 治症須分明經絡,故張細為疏詳臟腑、陰陽、生克、形色善惡,庶治者易得其原,猶鎖之得鑰,不致妄揣,以悖生生之道。是以醫家之識經絡,猶舟子之識道途,否則,何以行之。
  • 大人百病雖殊,要不出乎六氣所因;小兒雜症雖繁,驚疳吐瀉尤重。故張於六氣諸論,及驚疳吐瀉數門,集論大方既畢,便以本門虛實寒熱之病候,分為數條,贅以補瀉溫平之藥味,列為數類,使後人一覽可知,隨病採藥,不泥於成方之拘執矣。

蓋古人之立方,為仿法也。羅氏謂之以今病而仿古方,猶拆舊料而改新房。今張既列古方於前,以為成法,複具活法於後,以為變通,則所向皆宜,何必更為之拆舊料哉﹗但昔人勤儉淡薄,故衣食得克,慎行守已,故心安神靜,是以中氣不傷。偶有疾病,多從外來,故用調治,宜散、宜宣。今人懶惰奢華,故衣食難克,越理妄作,故心勞神耗,是以中氣有傷。凡有疾病,多從內起,故用調治,宜滋、宜補。此古今時候有殊,而用藥因異之大意也。

雜症大小合參卷首上 內經纂要

上古天真論篇

《上古天真》篇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陰,和於術數,(知道,謂知修養之道也。夫陰陽者,天地之常道。術數者,保生之大論。故修養者,必謹先之。
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食飲者,充虛之滋味;起居者,動止之綱紀。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生氣通天淪》曰︰起居如驚,神氣乃浮。是惡妄動也。廣成子曰︰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故聖人先之也。
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形與神俱,同臻壽分,謹於修養,以奉天真,故盡得終其天年。去,謂去離形骸也。《靈樞經》曰︰人生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今時之人不然也,(離於道也。
以酒為漿,(溺於飲也。
以妄為常,(寡於信也。
醉以入房,(過於色也。
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樂色曰欲,輕用曰耗。樂色不節則精竭,輕用不止則真散。是以聖人愛精重施,髓滿骨堅。
不知持滿,不時御神,(言輕用而縱欲也。愛精保神,如持盈滿之器,不慎而動,則傾竭天真,吾形有神,不時時御之。
務快其心,逆於生樂,(快於心欲之用,則逆養生之樂矣。
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離於道則壽不能終盡於天年矣。
上古聖人之教下也,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澹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邪乘虛人,是謂虛邪,竊害中和,謂之賊風。《靈樞》曰︰邪氣不能獨傷人,人虛乃邪勝之也。恬澹虛無,法道清靜,精氣內持,故其虛邪不能為害。
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內機息,故少欲。外紛靜,故心安。起居皆適,故不倦也。
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志不貪,故所欲皆順;心易足,故所願必從;不異求,故無難得也,《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老子》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又曰︰聖人為腹不為目。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莊子》曰︰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聖人之道也。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老陽之數極於九,少陽之數次於七,女子為少陰之氣,故以少陽數偶之。明陰陽氣和、乃能生成其形體,故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癸,謂壬癸,北方水乾名也。任脈、衝脈,皆奇經脈也。腎氣全盛,衝任流通,經血漸盈,應時而下,天真之氣降,與之從事,故云天癸也。然沖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資,故能有子。謂之月事者,平和之氣,以曰旬而一見也。
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真牙、謂牙之最後生者、腎氣平而真牙生者,表牙齒為骨之餘也。
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女子天癸之數,七七而終,年居四七,材力之半,故身體盛壯,長極於期。
五七陽明脈衰,面皆焦,發始墮。(陽明之脈氣營於面,故其衰也,發墜面焦。
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三陽之脈,盡上於頭,故三陽衰,則面焦髮白。所以衰者,婦人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經月數泄脫之故。
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經水絕止,是為地道不通。衝任衰微,故形壞無了。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裡。(老陰之數極於十,少陰之數次於八,男子為少陽之氣,故以少陰數合之。《易‧系辭》曰︰天九地十則其數也。
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男女有陰陽之質不同,天癸則精血之形亦異,陰靜海滿而去血,陽動應合而泄精,二者通和,故能有子。《易‧系辭》曰︰男女媾精,萬物化生。
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壯滿。(丈夫天,癸八八而終,年居四八,亦材力之半也。
五八腎氣衰,發墮齒禍。(腎主骨,齒為骨之餘,腎氣既衰,精無所養,故發墮齒願。
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發鬢頒白。(陽氣,陽明之氣也。足陽明脈起於鼻,夾口環唇,交承漿,上耳前,至額顱,故衰於上,則面焦發鬢白也。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肝氣養筋,肝衰筋不能動。腎氣養骨,腎衰形體疲極,天癸已竭,故精少也。
八八則齒發去。(陽氣竭,精氣衰,故齒發不堅,離形骸也。
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五臟六腑精氣淫溢,而滲灌於腎,腎乃受而藏之,非腎一臟而獨有精,故曰五臟盛乃能瀉。
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發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物壯則老,謂之天道也。
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稟天真之氣有餘也。
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雖老而生子,子壽亦不過天癸之數。)

四氣調神大論篇

《四氣調神大論》曰︰春三月,此謂發陳,(春陽上升,氣潛發育庶物,陳其姿容,故曰發陳。
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天氣溫,地氣發,溫發相合,萬物滋榮。
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溫氣生,寒氣散,夜臥早起,廣步於庭。
披發緩形,以使志生,(春氣發生於萬物之首,故披發緩形,使志意發生也。
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春陽布發生之令,養生者必謹奉天時也。
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逆。謂反行秋令,肝象木,王於春,行秋令,則肝氣傷,夏火旺而木廢,故病於夏,春生夏長,逆春傷肝,故少氣,以奉於長夏之令也。
夏三月,此謂蕃秀,(陽自春生,至夏洪盛,物生以長,故蕃秀也。蕃,茂盛也,秀,華美也。
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則天地氣交也。陽氣施化,陰氣結成,成化相合,萬物華實也。
夜臥早起,勿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緩陽氣則物化,寬志意則氣泄,物化則華英成秀,氣泄則膚腠通宣,時令發揚,故所愛亦惟順陽而在外也。
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 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逆,謂反行冬令。 , 瘦之瘧。心象火,王於夏,行冬令則心氣傷,秋金旺而火廢,故病於秋。秋收冬藏,逆夏傷心,故少氣以奉於秋收之令。冬水勝火,故重病於冬至之時也。
秋三月,此謂容平,(萬物夏長,華實已成,容壯至秋,平而定也。
天氣以急,地氣以明,(天氣以急,風聲切也。地氣以明,物色變也。
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懼中寒露,故早臥。欲使安寧,故早起。
使志安寧,以緩秋形,(志躁不慎,其動則助秋形,急順殺伐生,使志安寧緩秋形也。
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神蕩則欲熾,欲熾則傷和氣,和氣既傷。則秋氣不平調也。故秋斂神氣,使秋氣平。
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順秋氣之收斂也。
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則少。(逆,謂反行夏令,則肺氣傷,冬水旺而金廢,故病發於冬,逆秋傷肺,故少氣以奉冬藏之令也。
冬三月,此謂閉藏,(草木凋,蟄蟲去,地戶閉塞,陽氣伏臟。
水冰地坼,無擾乎陽,(陽氣下沉,水冰地折,故欲周密,不欲煩擾也。
早臥晚起,必待日光,(避於寒也。
使志若伏若匿,皆有私意,若己有得,(謂不欲妄出於外,觸冒寒氣也。
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去寒就溫,言居深室也。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無泄皮膚,謂勿汗也,汗則陽氣發泄,為寒氣所迫奪也。
此冬氣之應,養臟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逆,謂反行夏令,腎象水旺於冬,行夏令則腎氣傷,春木旺而水廢,故病發於春,逆冬傷腎,故少氣以奉於春生之令也。
天氣,清靜光明看也,言天明不竭,以清淨致之,人壽延長,亦由順動而得,此言天氣以示人也。


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四時成序,七曜周行,天不形言,是藏德也。德隱則應用不屈,故不下也。《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言天至尊高,德猶見隱也。況採全生之道,而可不順天乎?
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天所以藏德者,為其欲隱大明,故大明見,則小明滅,故大明之德不可不藏,天若自明,則日月之明隱矣。言人之真氣亦不可泄露,當清靜法道,以保天真。苟離於道,則虛邪入於空竅。
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時序營運,陰陽變化,天地合氣,生育萬物,萬物之根,悉歸於此。
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陽氣根於陰,陰氣根於陽,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全陰則陽氣不極,全陽則陰氣不窮,滋苗者必固其根,伐下者必先枯其上,故以斯調節,從順其根。)
故與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聖人所以身無奇病,生氣不竭者,以順其根也。
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苛者,重也。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兵,不亦晚乎﹗

生氣通天論篇

《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人之有陽,若天之有日,天失其所則日不明,人失其所則陽不固,人壽夭折。
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此以明陽氣營運之部分,輔衛人身之正用也。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此又明陽氣之運養也。然陽氣者,內化精微,養於神氣,外為柔軟,以固其筋。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晝則陽氣在外,周身行二十五度。
平旦人氣生,日中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隆,高也,盛也。夫氣之有者,皆自少而之壯,積暖以成炎,炎極又涼,物之理也。故陽氣平曉生,日中盛,日西而已減虛也。氣門,謂玄府也。發泄經脈營衛之氣,故謂氣門。
是故暮而收據,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皆所以順陽氣也。陽出則出,陽藏則藏。暮,陽氣衰,內行陰分,故宜收斂以拒虛邪,擾筋骨則逆陽精耗,見霧露則寒濕俱便,故順此三時,乃天真久遠也。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言在人之用也。
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急,並乃狂。(薄急,謂極虛而急數也。並,謂盛實也。狂,謂狂走也。陽並於四肢則狂。四肢,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肢實,實則登高而歌,熱盛於身,故棄衣而走也。如是者,皆謂陰不勝其陽也。
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九竅者,內屬於臟,外設為官,五臟氣爭,則九竅不通。
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邪氣不克,故真氣獨立而如常。
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陽自強而不能閉密,則陰泄瀉,而精氣竭絕也。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氣和平,陽氣閉密,則精神日益治也。
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陰不和平,陽不閉密,強為施瀉,損耗天真,則精氣不化,乃絕流通也。
因於露風,乃生寒熱。(因於露體,觸冒風邪,風氣外侵,陽氣內拒,風陽相薄,故寒熱生。
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風氣通肝,春肝木王,木勝脾土,故洞泄生也。
夏傷於暑,秋為瘧。(夏熱已甚,秋陽複收,陽熱相攻,則為 瘧。 ,老也,亦曰瘦也。
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秋濕既勝,冬水複旺,水來乘肺,故咳逆病生。
發為痿厥。(濕氣內攻,則咳逆,外散筋脈則痿弱。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冬寒且凝,春陽氣發,寒不為釋,陽怫於中,寒怫相持,故為溫病。
四時之氣,更傷五臟。(寒暑溫涼,遞相勝負,四時之氣,更傷五臟之和。)

金匱真言論篇

《金匱真言論》曰︰春氣者病在頭,(肝之應也。
夏氣者病在臟,(心之應也。
秋氣者病在肩背,(肺之應也。
冬氣者病在四肢。(四肢氣少,寒毒善傷,隨所受邪,則為病處。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冬則精氣伏藏,陽不妄升,故春無溫病也。
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日主陽盛,故曰陽中之陽。黃昏陰盔,故曰陽中之陰。陽氣主晝,故平旦至黃昏,皆為天之陽,而中複有陰陽之殊也。
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雞鳴陽氣未出,故曰天之陰,平旦陽氣已升,故曰陰中之陽。
故人亦應之。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臟,謂五神臟。腑,謂六化腑。
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故背為陽,陽中陽,心也;(心為陽臟,位處上焦,以陽居陽,故為陽中之陽。《靈樞》曰︰心為牡臟。牡,陽也。
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肺為陰臟,位於上焦,以陽居陰,故謂陰中之陰。《靈樞》曰︰肺為牝臟。牝,陰也。


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腎為陰臟,位處下焦,以陰居陰,故謂陰中之陰。《靈樞》曰︰腎為牝臟。牝,陰也。
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肝為陽臟,位處中焦,以陽居陰,故謂陰中之陽。《靈樞》曰︰肝為牡臟。牡,陽也。
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脾為陰臟,位處中焦,以太陰居陰,故謂陰中之至陰。《靈樞》曰︰脾為牝臟,牝,陰也。
此皆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以其氣象參合,故能上應於天。)

陰陽應象大論篇

《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謂變化生成之道也。
萬物之綱紀,(滋生之用也,陽與之正氣以生,陰為之主持以立,故為萬物之綱紀也。
變化之父母,(異類之用也。何者?鷹化為鳩,田鼠化為 ,腐草化為螢,雀入大水為蛤,雉入大水為蜃,如此皆異類因變化而成物也。
生殺之本始。(寒暑之用也。萬物假陽氣溫而生,因陰氣寒而死,故生殺本始,是陰陽之所運之為也。
神明之府也,(言所以生殺變化之多端者,以神明居其中也。
治病必求於本。(陰陽與萬類生殺變化,在於人身,同相參合,故治病之道者,必先求之。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燥,陽生陰長,陽殺陰藏。(明前天地生殺之殊用也,神農曰︰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坤者,陰也,位西南隅,時在六月七月之交,萬物之所盛長也,安謂陽無長之理?乾者,陽也。謂戌亥之分,時在九月十月之交,萬物之所收殺也,孰謂陽無殺之理?以是明之,陰長陽殺之理可見矣。
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 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陰凝上結,則合以成雲,陽散下流則注而為雨,雨從雲以施化,故言雨出地。雲憑氣以交合,故云云出天,天地之理且然,人身清濁亦如是也。
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氣本乎天者親上,氣本乎地者親下,各從其類也。上竅,謂耳目口鼻,下竅,謂前陰後陰。
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腠理,謂滲泄之門,故清陽可以發散;五臟,謂包藏之所,故濁陰可以走之。
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四肢外動,故清陽實之,六腑內化,故濁陰歸之。
水為陰,火為陽,(水寒而靜,故為陰,火熱而燥故為陽。
陽為氣,陰為味。(氣為散布,故陽為之,味為從形,故陰為之。
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形食味,故味歸形。氣養形,故形歸氣。精食氣,故氣歸精,化生精,故精歸化。
精食氣,形食味,(氣化則精生,味和則形長,故云食之也。
化生精,氣生形。(精微之液,惟血化而成,形質之有,資氣行營立,故斯二者各奉生乎。
味傷形,氣傷精,(過其節也。
精化為氣,氣傷於味。(精承化養則食氣,精若化生則不食氣,精血內結,郁為穢腐攻胃,則五味倨然不得入也。女人重身,精化百日,皆傷於味也。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有質,故下流於便瀉之竅,氣無形,故上出於呼吸之門。
味濃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濃者為陽,薄為陽之陰。(陽為氣,氣濃者為純陽。陰為味,味濃者為純陰。故味薄者。為陰中之陽,氣薄者為陽中之陰。
味濃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濃則發熱。(陰氣潤下,故味濃則泄利;陽氣炎上,故氣濃則發熱。味薄為陰少,故通泄;氣薄為陽少,故汗出。發泄,謂汗出也。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火之壯者,壯已必衰;火之少青少已則壯。
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氣生壯火,故云壯火食氣。少火滋氣,故云氣食少火。以壯火食氣,故氣得壯火則耗散;以少火益氣,故氣得少火則生長。
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勝則不病,不勝則病。
陽勝則熱,陰盛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物極則反,猶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也。
寒傷形,熱傷氣。(寒則衛氣不利,故傷形;熱則榮氣內消,故傷氣。
氣傷痛,形傷腫。(氣傷則熱結於肉分、故痛;形傷則寒迫於皮腠,故腫。
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先氣証而病形,故曰氣傷形。先形証而病氣,故曰形傷氣。
風勝則動,(風勝則庶物皆搖,故曰動。
熱勝則腫,(熱勝則陽氣內郁,故浮腫暴作,甚則榮氣逆於肉理,聚為癰膿之腫,
燥勝則乾,(燥勝則津液竭涸,故皮肝乾燥。
寒勝則浮,(寒勝則陰氣結於玄府,玄府閉密,陽氣內攻,故為浮。
濕勝則濡瀉。(濕勝則內攻於脾胃,脾胃受濕則水穀不分,故大腸傳道而注瀉也。
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喜怒之所生,皆生於氣,故云喜怒傷氣。寒暑之所勝,皆勝於形,故云寒暑傷形。細而言之,則熱傷於氣,寒傷於形。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怒則氣上、喜則氣下,故暴卒氣上則傷陰,暴卒氣下則傷陽。
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厥,氣逆也。逆氣上行,滿於經絡,則神氣浮越,故滿離形骸也。
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靈樞經》曰︰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若喜怒不常,寒暑過度,天真之氣,何可久長?
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言傷寒、傷暑亦如是。
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觀其覆載,而萬物之上下可知矣。
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陰主血,陽主氣,陰生女,陽生男。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陰陽間氣,左右循環,故左右為陰陽之道路也。陰氣右行,陽氣左行。
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觀水火之氣,則陰陽征兆可知矣。
陰陽者,萬物之能使也。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陰靜故為陽之鎮守,陽動故為陰之役使。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人年四十,腠理始疏,榮華稍落,發斑白,起居衰之次也。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衰之漸也。
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衰之甚也。
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知,謂知七損八益,全形保生之道也。
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複壯,壯者益治,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澹之能,縱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聖人不為無益,以害有益,不為害性而順性,故壽命長遠與天地終。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在上故法天。
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在下故法地。
東方陽也,陽者其精並於上,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並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其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陰陽之應天地,猶水之在器,器圓則水圓,器曲則水曲,人之血氣亦如是,故髓不足則邪氣留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理,(陽為天,降精氣以施化,陰為地,布和氣以成形,五行為生育之井裡,八風為變化之綱紀。八紀,為八歲之紀。五裡,為五行化育之理。
故能為萬物之父母。(陽天化氣,陰地成形,五裡營運,八風鼓折,收藏生長,無替時宜,故能為萬物變化之父母也。
清陽上天,濁陰歸地,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清陽上天,濁陰歸地,然其動靜,蓋由神明之綱紀耳。
天氣通於肺,(以納至清之氣以象天。
地氣通於嗌,(以納水穀之濁以象地。
風氣通於肝,(風生木故。
雷氣通於心,(雷象火之有聲故。
穀氣通於脾,(谷空虛,脾受納故。
雨氣通於腎,(腎注水故。
六經為川,(流注不息故。
腸胃為海,(以皆受納也。
九竅為水注之氣。(清明者,象水之內明。流注者,象水之流注。
以天地為之陰陽,(以人事配象,則近指天地以為陰陽。
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夫人汗泄於皮腠者,是陽氣之發泄耳。然其取類於天地之間,則雲騰雨降而相似也。
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陽氣散發,疾風飛揚,故以應之。
暴風象雷,逆氣象陽,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背天之紀,違地之理,則六經反作,五氣更傷,真氣既傷,災害之至可知矣。
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臟,邪氣發病,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
水穀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熱傷胃及膀胱,寒傷腸及膽氣。
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濕氣盛則榮衛之脈不行,故感則害於皮肉筋脈。
故因其輕而揚之,(輕者發揚則邪去。
因其重而減之,(重則減去之。
因其衰而彰之。(因病氣衰,攻令邪去,則真氣堅固,血色彰明。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台,故衛氣溫,則形分足矣。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由此,則精不足者,補五臟之味也。
其高者,因而越之;(越,謂越揚也。
其下者,引而竭之︰(引,謂泄引也。
中滿者,瀉之於內。(內,謂腹內。
其有形者,漬形以為汗;(邪,謂風邪之氣,風中於表則汗而發之。
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在外故汗發泄也。
其 悍者,按而收之;( ,疾也。悍,利也。氣候急利,則按之以收斂。
其實者,散而瀉之。(陽實則發散,陰實則宣瀉。
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陰曰柔,陽曰剛。
陽病治陰,陰病治陽。(所謂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也。
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決,謂決破其血。
氣虛宜掣引之。(掣,讀為導,異,引也。則氣行調暢。)

陰陽離合論篇

《陰陽離合篇》曰︰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乾肝。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處陰之中,故曰陰處,形未動出、亦是為陰,以陰居陰,故曰陰中之陰。
則出地者,名曰陰中之陽。(形動出者,是則為陽,以陽居陰,故曰陰中之陽。
陽予之正,陰為之主。(陽施正氣,萬物方生。陰為主持,群形乃立。
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失其常道,則四時之氣閉塞,陰陽之氣無所營運矣。

陰陽別論篇

《陰陽別論》曰︰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深知謂備識其變易。
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凡陽經有五,正以一腑之中包藏五腑之脈,故五五有二十五陽,由此推之。則一臟之中包藏五臟之脈,亦五五有二十五陰。
所謂陰者,真臟也。見則為敗,敗必死矣。(所謂陰者,五臟之真脈也。真臟來現,其臟已敗,敗者,必至於死也。故曰︰真臟脈見者死。
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胃脘之陽,謂人迎之氣也。察其氣脈動靜大小與脈口應否也。人迎在結喉兩傍,脈動應手,其脈之動,常左小而右大,左小常以候臟,右大常以候腑,蓋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雖有五五二十五陽之異,而實不外乎胃脈之見耳。若吉者為有胃氣,而凶則無胃氣也。
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陽者衛外而為固,然外邪所中,別於陽則知病處,陰者藏神而內守。若考真正成敗,別於陰則知病者死生之期。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頭,謂人迎。手,謂氣口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小大齊等者,名曰平人,故言所謂一也。氣口在手魚際之後一寸,人迎在結喉兩旁一寸五分,皆可以候臟腑之氣。
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此言脈體分陰陽,脈有去來,即去至而陰陽分;脈有動靜,即動靜而陰陽分;脈有遲數,即遲數而陰陽分。
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得陽則生,失陽則死,故曰生陽死陰也。自肝傳心,以水生火,得之生氣,是謂生陽,不過四日而愈。
心之肺謂之死陰,(心傳肺者,為火克金,故謂死陰,不過三日死。
肺之腎謂之重陰,(肺金腎水,雖曰子母相傳,而金水俱病,則重陰而陽絕矣。
腎之脾謂之辟陰,死不治。(土本製水,而水反侮脾,是謂辟陰,辟陰者,放僻也。)

靈蘭秘典論篇

《靈蘭秘典論》曰︰十二臟之相使,貴賤何如?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任治於物,故為君主之官,清靜棲靈,故曰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位高非君,故宮為相傅。主行營衛,故治節由之。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勇而能斷,故曰將軍。潛發未萌,故謀慮出焉。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剛正果斷,故官為中正,直而不疑,故決斷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膻中者,在胸中兩乳間,為氣之海。心主為君,以敷宣教令,膻中主氣,以氣布陰陽,氣和志適,則喜樂由生,分布陰陽,故官為臣使也。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包容五穀,是為倉廩之官,營養四旁,故為五味出焉。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傳道,謂傳不潔之道。變化,謂變化物之形。故云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承奉胃司,受盛糟粕,受已複化,傳入大腸,故云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腎者,作強之官,技巧出焉。(強於作用,故曰作強,造化形容,故云技巧。在女則當其伎巧,在男則當其作強。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引導陰陽,開通閉塞,故官司決瀆,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位當當孤腑,故位者,部居下而藏津液,若得氣海之氣施化,則溲便注泄。故曰氣化則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失則災害至,故不得相失。
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

六節臟象論篇

《六節臟象論》曰︰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製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六六之節,謂六竟於六甲之日,以成一歲之節限。九九製會,謂九周於九野之數,以製人形之會通也,言人之三百六十五節,以應天之六六之節久矣。
夫六六之節,九九製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六六之節,天之度也。九九製會,天之數也。所謂氣數者,生成之氣也。周天之分,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以十二節氣均之,則氣有三百六十日而終,兼之小月,日又不足其數矣。是以六十四氣而常置閏焉。何者?以其積差分故也。大地之生育,本 陰陽,人神之運為,始終於九氣,然九之為用,豈不大哉﹗《律書》曰︰黃鐘之律,管長九寸。冬至之日,氣應灰飛,由此則萬物之生、咸因於九氣矣。古之九寸即今之七寸三分,大小不同,以其先 黍之製而有異也。
天度者,所以製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製,謂準度。紀,謂綱紀。準日月之行度者,所以明日月之行遲速也。紀化生之為用者,所以彰氣至而始應也。氣應無差,則生成之理不替,遲速以度,大小之月生焉。故日移長短,月移寒暑,收藏生長無失時宜也。
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餘而盈閏也。(日行遲,故晝夜行天之一度,而三百六十五日一周天,而猶有度之奇分也。月行速,故晝夜行無之十三度餘,而二十九日一周天也。言有奇者,謂十三度外,複行十九分度之七,故云月行十三度而有奇也。《禮儀》及漢《律歷志》云二十八宿及諸星,皆從東而循天西行,日月及五星,皆從西而循天東行。今太史說云︰並循天而東行,從東而西轉也。諸歷家說。月一日至四日,月行最疾,日夜行十四度餘,自五日至八日行次疾,日夜行十三度餘;自九日至十九日,其行遲、日夜行十二度餘,二十日至二十三日,行又小疾,日夜行十三度餘,二十四日至晦日,行又大疾,日夜行十四度餘。今太史說月行之率不如此矣。月行有十五日前疾,有十五日後遲者,有十五日前遲,有十五日後疾者,大率一月四分之,而皆有遲疾,遲速之度,固無常準矣。雖爾,終以二十七日,月行一周天,凡行三百六十一度。二十九日日行二十九度,月行二百八十七度,少七度,而不及日也。至三十日,日複遷,計率至十三分,日之八月方及日矣。此大盡之月也。大率其計,率至十三分日之十者,亦大盡法也。其計率至十三分之五之六而及日者,小盡之月也。故雲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也。正言之者,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乃一歲。法以奇不成者,故舉六以言之。若通以六小為法,則一歲止只有三百五十四日,歲少十一日餘矣。取月所少之辰,加歲外餘之日,故從閏後三十二日而盈閏焉。《尚書》曰︰日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之,四時成歲,則其義也。積餘盈閏者,盡以月之大小,不盡天度故也。
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餘於終,而天度畢矣。(立端於始,言先王之正時也。履端於始,以冬至之日為歲首。表正於中,舉中氣以正月。推餘於終,月有餘日,則歸之於終,積而為閏,故能今天度畢焉。
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製會,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複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十日,謂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之日也。十者,天地之數也。《易‧系辭》曰︰天九地十,則其義也。六十日而周甲子之數,甲子六周而複始,則終一歲之日,三百六十日之歲法也。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元氣,即夫真也。形假地生,命惟無賦,故奉生之氣通系於天,稟於陰陽而為根本也。故曰︰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地列九州,人施九竅,精神往複,氣與參同。
故其生五,其氣三,(形之所存,假五行而運,征其本始,從三氣以生成,故云其生五,其氣三也。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非惟人獨由三氣以生,天地之道亦如是矣。故《易》乾、坤諸卦,皆必三矣。
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臟,(九野者,應九臟,而為邑也。邑外為郊,郊外為甸,甸外為牧,牧外為林,林外為垌,垌外為野,此之為也。
故形臟四,神臟五,合為九臟以應之也。(形臟四者,一頭角,二耳目,三口齒,四胸中也。形合於外,故以名焉,神臟五者,肝、心、肺,脾、腎也。神藏於內故以名焉。所謂神臟者,肝魂、心神、脾意、肺魄、腎志也。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食人者,燥氣湊肝,焦氣湊心,香氣湊脾,腥氣湊肺,腐氣湊腎也。五味食人者,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鹹味入腎也。清陽化氣而上為天,濁陰成味而下為地,故天食人以氣,地食人以味也。
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心榮面色,肺主音聲,故氣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潔分明,音聲彰著,氣為水母,故味藏於腸胃,內養五氣,五氣合化,津液方生,津液與氣,相副化成,神氣乃能生而宣化也。
藏象何如?(象,謂所見於外可閱者也。
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萬物系之以興亡,故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火氣炎上,故華在面。心養血其主脈,故充在血脈。心主夏,氣合太陽,以太陽居夏火之中,故曰︰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
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之陰,通於秋氣。(肺藏氣,其神魄。其養皮毛,故曰︰肺者,氣之本,魄之處,華在毛,充在皮也。肺臟為太陰之氣,上主於秋,晝日為陽氣所行,位非陰處,以太陰居於陽分,故曰︰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地戶封閉,蜇蟲深藏,腎又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曰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腦者,髓之海,腎主骨髓。髮者,腦之所養,故華在髮,充在骨也。以盛陰居冬陰之分,故曰︰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
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夫人之運動皆筋力之所為,肝主筋,其神魂,故曰︰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爪者,筋之餘,筋者,肝之養,故華在爪,充在筋。東方為發生之始,故以生血氣也。以少陽居於陽位,而王於春,故曰︰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
脾、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皆可受盛轉運不息,故為倉廩之本,名曰器也。營起於中焦,中焦為脾胃之位,故云營之居也。然水穀滋味入於脾胃,糟粕轉化其味出於三焦膀胱,故曰轉味而入出者也
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口為脾官,脾主肌肉,故曰華在唇四白,充在肌也。四白謂唇四際之白色肉也。脾藏土氣,土合至陰,故曰︰至陰之類,通於土氣。


凡十一臟取決於膽也。(上從心臟,下至於膽,為十一也。膽者,中正剛斷無偏,此明十一臟象,總取決於膽也。夫臟在內。而形之於外者可閱,斯之謂臟象也。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謂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謀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以上為格陽。(陽脈法也。少陽,膽脈也。太陽,膀胱脈也。陽明胃脈也。《靈樞經》曰︰一盛而躁在手少陽,二盛而躁在手太陽,三盛而躁在手陽明、手少陽三焦脈;手太陽,小腸脈,手陽明,大腸脈,一盛者,謂人迎之脈,大於寸口一倍也。餘盛同法。四倍以上陽盛之極,故格拒而食不得入也。《正理論》曰︰格則吐逆。
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為關陰。(陰脈法也。厥陰肝脈也。少陰腎脈也。太陰脾脈也。《靈樞經》曰︰一盛二躁在手厥陰。二盛二躁在手少陰。三盛二躁在手太陰。手厥陰,心包絡也。手少陰,心脈也。手太陰,肺脈也。盛法同陽,四倍以上,陰盛之極,故關團而溲不得通也。《正理論》曰︰團則不得溺溲。溲,小便也。
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關格之脈羸,(羸當作盈。
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俱盛,謂俱大於平常之脈四倍也。物不可以久盛,極則衰敗,故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靈樞經》曰︰陰陽俱盛,不得相營,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矣。)

五臟生成篇

《麝臟生成篇》曰︰諸脈者,皆屬於目;(脈者,皿之府,久視傷血,明諸脈皆屬於目也。
諸髓者,皆屬於腦;(腦為髓海,故諸髓屬之。
諸筋者,皆屬於節;(筋氣之堅結者,皆絡於骨節之間也。久行傷筋,明諸筋皆屬於節也,(諸血者,皆屬於心;血居脈內,屬於心也。血氣者,人之神,然神者,心之主,由此故謂血屬於心也。
諸氣者,皆屬於肺。(肺臟主氣故也。
故人臥血歸於肝,(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於諸經,人靜則血歸於肝者,何也?肝主血海,故也。
肝受血而能視,(言其用也,目為肝之官,故肝受血而能視。
足受血而能步,(氣行乃血流,足受血而能行步也。
掌受血而能握,(以當把握之用。
指受血而能攝。(以當攝受之用也。血氣者,人之神,故所以受血者,皆能運用。)

五臟別論篇

《麝臟別論篇》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腑。(腦、髓、骨、脈雖各為腑,不正與神臟為表裡。膽與肝台,而不同六腑之傳瀉。胞雖出納,納則受納精氣,出則化形容,形容之出,為化極而生。然出納之用,有殊於六腑,藏而不瀉,其臟為為奇,有恆不變,名曰奇恆之腑也。
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魄門亦為五臟使,水穀不得久藏。(魄門者,即肛門也。以肺主魄,通於大腸故名之。
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精氣為滿,水穀為實,但藏精氣,故滿而不能實。
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而實而不能滿。(以其不藏精氣,而受水穀故也。
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以未下也。
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水穀下也。
故曰實而不能滿,滿而不實也。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氣口則寸口也。亦為脈口,以寸口可候氣之盛衰,故云氣口可以切脈之動靜,故云脈口。
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人有四海,水穀之海則其一也。受水穀營養四旁,以其當運化之源,故為六腑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氣口之所候,脈動者,是手太陰脈氣所行,故言氣口亦太陰也。
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此明氣口之脈獨為五勝主,氣口者,右手之寸口脈,即手太陰肺經,太源穴也。《靈樞》名曰︰脈口,皆以肝氣必會於此也。名之曰寸口,以此部即太源穴去魚際僅一寸也。其左手寸部則《內經》諸篇皆謂之人迎耳。脈之動靜,氣之盛衰,人之死生,雖見於氣口,而實本之脾胃也。胃者,足陽明也,脾者,足太陰也。足陽明為六腑之先,足太陰為五臟之本,胃主納受,凡水穀以是為市,為六腑之大源,五味入口,藏於胃而得脾以為之運化致五臟之氣,無不籍之以資養,則是脾者,是太陰也。肺者,手太陰,其氣本不相為流通,穀入於胃,氣傳於肺,而肺氣行於氣口,故變見於氣口也。《玉機真臟論》云︰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臟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致於手太陰也。言胃而脾可知矣,五味入口,入於腑,五氣入鼻,入於五臟,惟心肺居於膈上,受此五氣,故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矣,然則脾有病者,安能辨其五味哉。)

移精變氣論篇

《移精變氣論》曰︰變化相移,以觀其妙,以知其要,故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

言所以知四時五行之氣,變化相移之要妙者何?以色脈故也。色以應日,脈以應月,常求其要,則其要也。(言脈應月,色應日者,故候之則準也。常求色脈之差忒,則是平人之診要也。
粗工凶凶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複起,(謂粗工,不料事宜,非病妄治,則其害反增矣。
治之要極,無失色脈,用之不惑,治之大則。(惑,為惑亂,則為法則也。言色脈之應,昭然不欺,但順用而不亂紀綱,則治病審當之大法也。
得神則昌,失神則亡。(此詳言治法,以色脈為要之極,而其要之一,惟在於得審而已。神者,病者之神氣也。)

湯液醪醴論篇

《湯液醪醴論》曰︰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動離於道,耗散天真故爾。
精壞神去,營衛不可複收,何者?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營澀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精神者,生之源;營衛者,氣之主。氣主不輔,生源複消,神不內居,病何能愈。
其有不從毫毛生,而五臟陽以竭也。津液充廓,其魄獨居,孤精於內,氣耗於外,形不可與衣相保,此四極急而動中,是氣拒於內,而形施於外,治之奈何?(不從毫毛,言行於內也。陰氣內盛,陽氣竭絕。不得入於腹中,故言五臟陽以竭也。津液者,水也。充,滿也,廓,皮也。陰蓄於中,水氣脹滿,上攻於肺,肺氣孤危。魄者,肺神,腎為水害,子不救母,故云其魄獨居也。夫陰精損削於內,陽氣耗減於外,則三焦閉溢,水道不能通,水滿皮膚身體痞腫。故云︰形不可與衣相保也。凡此之類,皆四肢脈數急而內鼓動於脈中也。肺動者,謂氣急而咳也。言如是者,皆水氣格拒於腹膜之內,浮腫施張,於身形之外,欲窮標本,其可得乎?四極言四末,則四肢也。
平治於權衡,去宛陳 ,是以微動四極,溫衣繆刺其處,以複其形。開鬼門,潔淨腑,精以時服,五陽已布,疏滌五臟,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平治權衡,察脈之輕重浮沉。宛,積也。陳 ,陳草也。邪氣之在人身,猶草 之陳積,五臟五陽皆有陽氣。巨氣,大氣也。正氣也。脈浮在表宜汗,沉在裡宜泄,如去宛積之陳草,又微動四肢,以導引之。溫暖其衣,以流通之。繆刺其處,以複其形體,蓋經脈滿則絡脈溢,繆刺之以調其經脈。開鬼門,以發其汗。潔淨腑,以利其水,使五臟之精漸以時複,五臟之陽漸以宣布,疏滌五臟,邪氣去,而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

診要經終論篇

《診要經終論》曰︰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人氣在肝。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正發,人氣在脾。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複地氣合,人氣在腎。(此舉天氣、地氣、人氣而言之,見人氣所在,乃診家之至要也。診,視驗也。診之為義,所賅者廣,有自診脈言者,有診病言者。善診者,察色按脈,不止於脈而已。方,正也。殺,肅也。正月、二月者,寅卯月也,月建屬木,木治東方,天氣始正,地氣始發,人氣在肝,以肝屬東方木也。三月、四月者,辰已月也,月建屬土與火,治東南方,天氣正萬,地氣之發者已定,人氣在脾,以脾屬土而土又生火也。五月、六月者,午未月也。月建屬火,火治南方,天氣已盛,地氣已高,人氣在頭,頭屬南方火也。七月、八月者,申酉月也,月建屬金,金治西方,天地之陽氣已下,陰氣以上,始皆肅殺,人氣在肺,以肺屬西方金也。九月、十月者,戌亥月也,月建屬水,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陽氣入藏也。十一月、十二月者,子丑月也,月建屬水,水治北方,水已複凝,地氣已合,人氣在腎,以腎屬北方水也。善診者,當以是為法矣。
十二經脈之終 奈何?(終,謂盡也。
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螈 ,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死矣。(此先以太陽之終者言之也。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 ,上顴交顛,人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其支別者,下循足至小指外側。手太陽之脈,起於手小指之端,循臂上循入缺盆;其支別者,從缺循頸上頰,至目外 ,故太陽之終也。戴眼,謂睛不轉而仰視也。反折螈 ,謂手足身體反張,而或急為螈,或緩力 。其色則白,足太陽之水主黑,手太陽之火主赤,其二色不見,而色只白也。絕汗乃出,謂汗暴出如珠,而不複滲入也。蓋至於絕汗出而死矣。
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環絕系,絕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此舉少陽終者言之也。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 ,上抵頭角,下耳後,其支別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手少陽之脈,其支別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故終則耳聾。少陽主筋,故終則百節皆縱。其目環之系則絕,蓋至於絕系,而一日半則死,且其死也。色必青白,以金木相薄也。
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不仁則終矣。(此舉陽明之終者言之也。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額中,下循鼻外,上入齒中,夾口環唇,循頰車,上耳前,循發際至額顱;其支者,從人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絡肺其支別者,從缺盆上頸貫頰,下入齒中口,環俠口,交人中,上俠鼻孔,故終則口目動作,胃病則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詈罵不避親疏,故善驚妄言也。黃者,土色也。上,謂手脈。下,謂足脈。經盛,謂面、目、頸、頷、足、跗、腕、脛,皆躁盛而動也。不仁,謂不知痛癢也。此皆氣竭之征,故終也。
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也。(此與少陰之終者言之也。手少陰氣絕則血不流,血不流則皮毛死,故面色如漆而不赤,足少陰氣絕則骨不軟,骨不軟則齦上宣,故齒長而積垢。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也。足少陰之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故終則腹脹閉,而上下不通也。
太陰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此舉太陰之終者言之也。足太陰之脈,從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環循胃口,上膈屬肺,惟其從脾絡胃,故腹脹閉不得息,為噫為嘔,且嘔則氣逆而上行,故面色赤。不嘔則不逆,不逆則上下通,下又複閉,則上下不通,心氣外燔,故皮毛焦而終矣。何者?足太陰脈支別者,從胃別上膈,注心中也。
厥陰終者,中熱嗌乾,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此十二經之所敗也。(此舉厥陰之終者言之也。足厥陰之脈,循脛上睪結於莖,其正經入毛中,過陰器,上抵少腹,挾胃,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手厥陰之脈,起於胃中,出屬心包,故終則中熱嗌乾,善溺心煩也。《靈樞》云︰肝者筋之合。筋者聚於陰器而脈終於舌本,故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若此者十二經皆至於敗,其死也宜矣。)

脈要精微論篇

《脈要精微論》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末動,陽氣末散,飲食未迸,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乃可診有過之脈。(營衛之氣,晝則行陽,夜則行陰,至平旦皆會於寸口,故診脈以平旦為常。陰氣正平而未動,陽氣將盛而未散,飲食未進,虛實易明,經脈未盛,絡脈調勻,血氣未因動而作擾亂,乃可診有過之脈。過者,病也。
夫脈者,血之府也。(府,聚也。言血之多少皆聚見於經脈之中,故曰︰脈實血實,脈虛血虛。
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夫脈長為氣和,故治。短為不足,故病。數急為熱,故煩心。大為邪盛,故病進。長脈者,往來長,短脈者,往來短,數脈者,往來急速,大脈者,往來滿大。
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上謂寸口,下謂尺中,盛謂盛滿。代脈者,動而中止,不能自還。細脈者,動如莠蓬。澀脈者,往來時不利,而蹇澀也。
渾渾革至如泉湧,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死。(渾渾,言脈氣濁亂也。革至者,言脈來弦而大而長也。如湧泉者,脈 但出而不返也。綿綿,言微微似有而不甚應手也。如弦絕者,言卒斷如弦之絕去也,如此之脈皆必死矣。
夫五臟者,身之強也。(臟安則神守,神守則身強,故曰身之強也。
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也。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將僂俯,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皆以所居所出而為之府也。
得強則生,失強則死。(強為中氣強,固以鎮守也。此言五臟為身之強,而失強則死矣。
是知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陰為水,故夢涉水而恐懼。
陽盛則夢大火燔灼,(陽為火,故夢大火燔灼。
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亦類交爭之象。
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墜,(氣上則夢上,故飛。氣下則夢下,故墜。
甚炮則夢子,(內有餘故。
甚飢則夢取,(內不足故。
肝氣盛則夢怒,(肝在志為怒。
肺氣盛則夢哭,(肺聲哀則夢哭。
短蟲多則夢聚眾,(內多短蟲,神夢應象。
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長蟲多則內不安。神躁擾故夢是矣。)

平人氣象論篇

《平人氣象論》曰︰人一呼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經脈一周於身,凡長十六丈二尺,呼吸脈各再動,定息脈又一動,則五動也。計二百七十定息,氣行環周,然盡五十營以一萬三千五百定息,則氣都行八百一十丈,如是則應天常度。脈氣無不及太過,氣象平調,故曰平人。
常以不病調病患,醫不病,故為病患平息以調之為法。(此言一息五至之脈,為無病也。鼻中出氣曰呼,入氣曰吸,呼吸定息,總為一息,言病患一呼而彼脈遂再動,一吸而彼脈遂再動,呼吸定息脈遂五動,猶歲之有閏,是閏以太息之脈,乃所謂一息五至也。如此者,名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蓋醫人一息,則無病之人亦一息,所以知其脈之五動為不病也。當以不病之人調彼有病之人。緣醫者,自己不病故因彼病患,乃平自己之息,以調候之耳。此所以為診法也。人身之脈總計一十六丈二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一百三十五息,脈行八丈一尺,二百七十息,行十六丈二尺,為一周,一晝一夜,計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一十丈為五十周,既一十六丈二尺之脈,而積之也。
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呼吸脈各一動,候減平人之半,計二百七十定息,氣行八丈一只,以一萬三千五百定息,都行四百五丈。少氣之理從此可知。此言一息二至之脈為少氣,自平脈之不及也言之。
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脈澀曰痺。(呼吸脈各三動,準過平人之半,計二百七十息,氣行凡三十四丈三尺,病生之兆,由斯著矣。夫尺者,陰分位也,寸者。陽分位也。然陰陽俱熱,是則為陰陽獨躁,盛則風中陽也。《脈要精微論》曰︰中惡風者,陽氣受也滑為陽盛,故病為風,澀為無血,故為病痺也。此言一息六至之脈,而為諸病,平脈太過者言之也。
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常平之氣,胃海致之,故曰︰谷入於胃,脈道乃行。
人無胃氣曰逆,逆則死。(脈以胃氣為本,無胃氣曰逆,逆則死。
春胃微弦曰平,(言微似弦,不謂微而弦也。鉤及軟弱毛石義並同。
夏胃微鉤曰平,長夏胃微軟弱曰平,秋胃微毛曰平,冬胃微石曰平。(此承上文而言,五臟皆以胃氣為本。
脈從陰陽,病易已,脈逆陰陽,病難己。(脈病相應謂之從。脈病相反謂之逆,此言脈當與病而相順也。
脈得四時之順,曰病無他,脈反四時及不間臟曰難已。(春得秋脈,夏得冬脈,秋得夏脈,冬得四季脈,皆謂反四時之氣不相應。間臟者,如肝病乘土,當傳之於脾,及不傳之於脾而傳之於心,則間其所勝之臟而傳之於所生之臟矣。《難經》所謂間臟者,生是也,及無間臟之脈,皆謂之難已耳。此言脈當於時而相順也。
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不弦不石皆謂不微似也。
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手少陰脈,謂掌後陷中,當小指動而應手者也。岐伯曰︰其外經病而臟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此之謂也。動,謂動脈也。動脈者,大如豆,厥厥動搖也。《正理論》曰︰脈陰陽相搏,名曰動也。)

玉機真臟論篇

《玉機真臟論》曰︰見真臟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胃為水穀之海,故五臟稟焉。
臟氣者,不能自至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人稟氣於胃,臟氣者,平人之常氣,故臟氣因胃乃能至於手太陰也。
故五臟各以其時,自為而至於手太陰也。(自為其狀,至於手太陰也。
故邪氣盛者,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故真臟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臟也,故曰死。(是所謂脈無胃氣也。
形氣相得,謂之可治,(氣盛形盛,氣虛形虛,上相得也。
色澤以浮,謂相易已,(氣色浮潤,血氣相營,故易已。
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春弦夏鉤秋浮冬石,謂順四時,從,順也。
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候可取之時而取之,則萬舉萬全,當以四時血氣所在,而為療耳。
形氣相失,謂之難已︰(形盛氣虛,氣盛形虛,皆相頭也。
色夭不澤,謂之難已;(夭,謂不明而晦。不澤,謂枯燥也。
脈實以堅,謂之益勝;勝實以堅,是邪氣盛,故益甚也。


脈逆四時,謂不可治。(以氣逆故不治。
五實死,五虛死,(五實,謂五臟實。五虛,謂五臟虛。
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五實。(實,謂邪氣盛實。脈盛,心也。皮熱,肺也。腹脹,脾也。前後不通,腎也。悶瞀,肝也。
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虛,謂真氣不足也。脈細,心也。皮寒,肺也。氣少,肝也。飲食不入,脾也。
其時有生者,何也?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話;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此其候也。(飲粥得入於胃,胃氣和調其利漸止,胃氣得實,虛者得活,言實者得汗外通,後得便利自然調平。)

三部九候論篇

《三部九候論》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上部天,兩額之動脈;(在額兩旁,動應手,足少陽脈氣所行也。
上部地,兩頰之動脈;(在鼻孔下兩旁,近於至 之分,動應於手,足陽明脈氣之所行。
上部人,耳前之動脈;(在耳前陷者中。動應於手,足少陽脈氣之所生也。
中部天,手太陰也;謂肺脈也。在掌後寸口中,是謂經渠,動應於手。


中部地,手陽明也;(謂大腸脈也。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間,合谷之分,動應於手也。
中部人,手少陰也。(謂心脈也。在掌後銳骨之端,神門之分,動應於手也。
下部天。手厥陰也;(謂肝脈也。在毛際外,羊矢下一寸半陷中,五裡之分,臥而取之,動應於手也。女子取太沖,在足大指本節後兩寸陷中是。
下部地,足少陰也;(謂腎脈也。在足內踝後跟骨上陷中,大溪之分,動應於手。
下部人,足太陰也。(謂脾脈也。在魚腹上越筋間,直五裡下,箕門之分,寬鞏足單衣,沉取乃得之,而動應於手也。候胃氣者,當取足跗之上,沖陽之分穴中。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足厥陰脈行其中也。
地以候腎,(足少陰脈行其中也。
人以候脾胃之氣。(足太陰脈行其中也。
中部之候奈何?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手太陰脈當其處也。
地以候胸中之氣,(手陽明脈當其處也。《經》云︰腸胃同候,故以候胸中也。
人以候心,(手少陰脈當其處也。
上部以何候之?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頭角之氣,(位在頭角之分。故以候頭角之氣也。
地以候口齒之氣,(位近喉齒,故以候之。
人以候耳目之氣。(以位當耳前,脈抵於目外 ,故以候之。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詳三而成天,至合為九臟。
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分,合則為九,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臟。(以是故應天地之數。
故神臟五,形臟四,合為九臟。(神臟者,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也。以其皆神氣居之,故云神臟五也。形臟者,如器外張虛而不屈,合藏於物,故云形臟也。一頭角,二耳目,三口齒,四胸中也。
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夭,謂死色,異常之候也。色者,神之旗,臟者,神之舍,故神去則臟敗,臟敗則色見異常之死候也。
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氣相得謂之可治,今脈氣不足,形盛有餘,証不相扶,故危也。
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是則形氣不足,脈氣有餘,形瘦脈大,胸中氣多,形臟已傷,故死也。凡如是類,皆形氣不相得也。
形氣相得看,生;參伍不調者,病。(參,謂參校。伍,謂類伍。參校類五而有不調,謂不率其常,則病也。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失謂氣候不相類也。相失之候,診凡有七,七診之狀,如下文云。
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三部九候,上下左石,凡十八診也。參春者,大數而鼓,如參春杵之上下也。大則病進,故病甚也。不可數者,謂一息十至以上也。死,
中部之候雖獨調,與眾臟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減者,死。(中部左右凡六診也。上部下部已不相應,中部獨調,固非其久減於上下,是亦氣衰,故皆死也。減,謂偏少也。
目內陷者,死。(太陽之脈起於目內 ,目內陷者,太陽絕也。故死,所以言太陽者,太陽主諸陽之氣故獨言之。
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亦謂形氣不相得也,《經》云︰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蓋不足,未至脫也,則大肉去盡,脾主肌肉,肉脫者,脾絕矣。九候雖平調,猶必死也。
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相失之候,診凡有七者、此也。然脈見七診,謂參伍不調,隨其獨異,以言其病爾,此言九候之中,有七診之法也。
脫肉身不去者,死。(穀氣外衰,則肉脫盡,天真內竭,故身不能行,其真谷並衰,死之至矣。去,猶行去矣。
九候之脈,皆沉細弦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位無常居,物極則反矣。乾坤之義,陰極則龍戰於野,陽極則亢龍有悔、是以陰陽極脈,死於夜半,日中也。
寒熱病者,以平旦死。(亦物極則變也。平曉木旺,木氣為風,故木旺之時寒熱病死。
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陽之極也。
病風者,以日夕死。(卯酉沖也。
病水者,以夜半死。(水旺故也。其脈乍疏、乍數、乍遲、乍疾者,曰乘四季死。(辰戌丑未,土寄旺之,脾氣內絕,故曰乘四時而死也。此詳言諸病死期也。)

經脈別論篇

《經脈別論》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為變也。(變,謂變易常候。
是以夜行則喘出於腎,(腎主於交,氣合幽冥,故行則喘息內從腎出也。
淫氣病肺。(夜行腎勞,因而喘息,氣淫不次,則肺病也。
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恐生於肝,墮損筋血因而奔喘,故出於肝也。


淫氣害脾。(肝木妄淫,害脾土也。
有所驚恐喘出於肺,(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氣亂胸中,故喘出於肺也。
淫氣傷心。(驚則神越,故淫反傷心也。
度水跌撲,喘出於腎與骨,(濕氣通腎,骨、腎主之,故度水跌仆,喘出於腎與骨矣。跌,謂足跌。仆,謂身倒也。
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氣有強弱,神有壯懦,故殊狀也。
故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有情,以為診法也。通達性懷,得其情狀,乃為深識,診契物宜也。

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飽甚胃滿,故汗出於胃。
驚而奪精,汗出於心,(驚奪心精,神氣浮越,陽內迫之,故汗出於心。
持重遠行,汗出於腎。(骨勞氣越,腎複過疲,故持重遠行,汗出於腎。
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暴役於筋,肝氣罷極,故疾走恐懼,汗出於肝。
搖體勞苦,汗出於脾。(搖體勞苦謂動作施力,非疾走遠行也。動作用力則穀精四布,脾化水穀,故汗出於脾。
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肝養筋,故胃散穀精之氣入於肝,則浸淫滋養於筋絡矣。
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濁氣,穀氣也。心居胃上,故穀氣歸心,淫溢精微入於脈也。何者?心主脈故。
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脈氣流運乃為大經,經氣歸宗,上朝於肺,肺為華蓋,位複居高,治節由之,故受百脈朝會,乃布化精氣,輸於皮毛也。
毛脈合經,行氣於府,(府,謂氣之所居處也,是謂氣海,在兩乳間,名曰膻中也。
府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膻中之布氣者,分為三隧︰其下者,走於氣街,上者,走於息道,宗氣留於海,積於胸中,命曰氣海也。

如是分化,乃四臟安定,三焦平均,中外上下各得其所。


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三世脈法,皆以三寸為寸關尺之分,故中外高下,氣緒均平,則氣口之脈而成寸也。氣口者,脈之大要會也。

百脈盡朝,故以其分決死生也。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水飲流下,至於中焦,水化精微,上為雲霧,雲霧散度,乃注於脾,上焦如霧,中焦如漚。
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調通水道,下輸膀胱,(水土合化,上滋肺金,金氣通腎,故調水道,轉注下焦,膀胱稟化乃為溲矣。下焦如瀆,此之謂也。
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水精布,經氣行,筋骨成,血氣順,配合四時寒暑,証符五臟陰陽,揆度盈虛,用為常道。)

臟氣法時論篇

《臟氣法時論》曰︰夫邪氣之客於身也。以勝相加,(邪者,不正之目。風寒暑濕飢飽勞逸是也。
至其所生而愈,(謂至己所生也。
至其所不勝而甚,(謂至克己之氣也。
至於所生而持,(謂至生己之氣也。
自得其位而起。(居所生處,謂自得其位也。
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肝厥陰脈,自足而上,環陰器,抵少腹,又上貫肝膈布脅助,故兩脅下痛,引少腹,其氣實,則善怒。
虛則目 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肝厥陰脈,自脅助、肘,循喉嚨,入頏顙,連目系。膽少陽脈,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 後,故病如是也。恐,謂恐懼,魂不安也。
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背肩甲間痛,兩臂內痛,(心少陰脈,支別者,循胸出脅。又手心主厥陰之脈,起於胸中︰其支別者,亦循胸中,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 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循臂,行兩筋之間。又心少陰之脈,直行者,複從心系卻上肺,上出腋下,下循 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又小腸太陽之脈,自臂 上繞肩甲,交肩上,故病如是。
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手心主厥陰之脈,從胸中,出屬心胞,下膈,歷絡三焦;其支別者,循胸出脅,心少陰之脈,自心系下膈絡小腸。故病如是。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 腳下痛,( ,小兒病。脾象土而主肉,故身重肉痿也。脾太陰之脈起於足大指之端,循指內側上內踝前廉,上 內。腎少陰之脈,起於足小指之下,斜趨足心,上 內,出 內廉,故病則足不收行,善 ,腳下痛也。
虛則腹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脾太陰脈,從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故病如是。《靈樞經》曰︰中氣不足則腹內為之善滿,腸為之善鳴。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 足皆痛,肺藏氣而主喘息,在變動為咳,故病則喘咳逆氣也。背為胸中之府,肩接近之,故肩背痛也。肺養皮毛,邪盛則心液外泄,故汗出也。腎為少陰之脈,從足下上循 ,內出 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今肺病則腎脈受邪,故尻陰股膝髀 足皆痛。
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咽乾。(氣虛少,故不足以報息也。肺太陰之絡,會於耳中,故聾也。腎少陰之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夾舌本,今肺虛,則腎氣不足以上潤於咽,故咽乾也。
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腎少陰脈,起於足,而上循 ,複從橫骨中,俠臍循腹裡,上行而入肺,故腹大脛腫而喘咳也。腎病則骨不能用,故身重也。腎邪入肺,心氣內微,心液為汗,故寢汗出也。脛既腫矣。汗複津泄,陰凝玄府,陽灼下焦,內熱外寒,故憎風也。
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腎少陰脈,從肺出絡心注胸中。腎氣既虛,心無所製,心氣灼肺,故痛聚胸中也。足太陽脈,從項下行而至足,腎虛則太陽之氣不能盛行於足,故足冷而氣逆也。清,謂清冷。厥、謂厥逆。以清冷氣逆,故大腹小腹痛,志不足,則神燥擾,故不樂也。

宣明五氣論篇

《宣明五氣篇》曰︰五氣所病,心為噫,(象火炎上,煙隨焰出,心不受穢,故噫出之。
肺為咳,(象金堅勁,扣之有聲,邪擊於肺,故為咳也。
肝為語,(象木枝條,而形支別,語宣委曲,故出於肝。
脾為吞,(象土包容物,物歸於內,翕如皆受,故為吞也。
腎為欠、為嚏,(象水下流,上生雲霧,氣鬱於胃,故欠生焉。太陽之氣和利,而滿於心,出於鼻則生嚏。
胃為氣逆,為穢為恐,(胃為水穀之海,腎與為關,關門不利,則氣逆而上行也。以包容水穀,性善受寒,寒谷相迫,故為噦也。寒盛則噦起,熱盛則恐生,何者?胃熱則腎氣微弱,故為恐也。
大腸小腸為泄,下焦溢為水,(大腸為傳道之府,小腸為受盛之腑,受盛之氣既虛,傳道之同不禁,故為泄利也。下焦為分注之所,氣窒不瀉,則溢而為水。
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尿,(膀胱為津液之府,水注由之。然足三焦脈實,約下焦而不通,剛不得小便,足三焦脈虛,不約下焦,則遺尿也。
膽為怒,(中正決斷,無私無偏,其性剛決故為怒也。
中謂五病。五精所並,精氣並於心則喜,(精氣,謂火之精氣也。肺虛而心精並之,則為喜。《靈樞》曰︰喜樂無極則傷魄。魄為肺神,明心火並於肺金也。
並於肺則悲,(肝虛而肺氣並之,則為悲。《靈樞》曰︰悲哀動中則傷魂。魂為肝神,明肺金並於肝木也。
並於肝則憂,(脾虛而肝氣並之,則為憂。《靈樞》曰︰愁憂不解則傷意。意為脾神,明肝木並於脾土也。
並於脾則畏,(腎虛而脾氣並之,則為畏。《靈樞》曰︰恐懼不解則傷精。精為腎神,明脾土並於腎水也。
並於腎則恐,(心虛而腎氣並之,則為恐。《靈樞》曰︰怵惕思慮則傷神。神為心土神,明腎水並於心火也。怵惕,驚懼也。此皆正氣不足而勝氣並之。
是謂五並,虛而相並者也。五臟所惡︰心惡熱,(熱則脈滑濁。
肺惡寒,(寒則氣留滯。
肝惡風,(風則筋燥急。
脾惡濕,(濕則肉痿腫。
腎惡燥,(燥則精竭涸。
是謂五惡。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鹹先入腎,此雲走血者,腎合三焦,血脈雖屬肝心,實為三焦之道,故鹹入而走血也。
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苦走心,此雲走骨者,水火相濟,骨氣通於心也。
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辛酸。是謂五禁。五病所發︰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肉;(骨肉陰靜,故陽氣從之。血脈陽動,故陰氣乘。
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夏陽氣盛,故陰病發於夏。冬陰氣盛,故陽病發於冬。各隨其少也。
是謂五發。五邪所亂︰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痺;(邪居於陽脈之中,則四肢熱盛,故為狂。邪入於陰脈之內,則六經凝澀不通,故為痺。
搏陽則為巔疾;(邪搏於內,陽則脈流薄疾,故為上巔之疾。
搏陰則為喑;(邪搏於陰,則脈不流,故令喑不能言也。
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隨所之而為疾也。之,往也。
是謂五亂。五勞所傷︰久視傷血,(勞於心也。
久臥傷氣,(勞於肺也。
久坐傷肉,(勞於脾也。
久立傷骨,(勞於腎也。
久行傷筋,(勞於肝也。)是謂五勞所傷。

寶命全形論篇

《寶命全形論》曰︰夫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泄;(夫鹹為苦而生,鹹從水而有水也。潤下而苦泄,故能令器中生津液,潤滲泄焉。
弦絕者,其音嘶敗;(弦絕者,其音嘶嗄,敗易舊聲爾。
木敷者,其葉發;(木陳者,葉必脫。
病深者,其聲噦,(噦,謂聲濁惡也。
人有此三者,是謂壞府,(三者,謂弦絕、葉發、聲噦也。
毒藥無治,短針無取,此皆絕皮傷肉,氣血爭黑。(病遺於內,故毒藥無治,短針無取。皮肉血氣交爭。傷絕,故當血見而色黑也。言欲知病征者,須知其候,鹽之在於器中,津液泄於外,見津而知鹽之有鹹,聲嘶知琴瑟之弦將絕,葉落知陳木之己盡。舉此三者,衰壞之征,以比聲嘶,識病深之候,故針藥不能取,以其皮肉血氣各不相得故也。)

八正神明論篇

《八正神明論》曰︰是故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澀而衛氣沉。(澀,謂如水中居血也。
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廓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廓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是以天寒無刺,(血凝澀而衛氣沉也。
天溫無凝,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廓空無治。(言刺法必法天時也。
八正者,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以時至者也。(八正,謂八節之正氣也。八風者,東方嬰兒風,南方大弱風,西方剛風,北方大剛風,東北方凶風,東南方弱風,西南方謀風,西北方折風也。虛邪謂乘人之虛,而為病者也。以時至謂天應太一移居,以八節之前後,風朝中宮,而至者也。
四時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氣所在,以時調之也;八正之虛邪,而避之勿犯也。(四時之氣所在者,謂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秋氣在皮膚,冬氣在腎髓也。觸冒虛邪,動傷真氣,避之而勿犯,乃不病焉。聖人避邪如避矢石,以其能傷真氣也。
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臟,(以虛感虛,同氣而相感也。
工候救之弗能傷也。(候知而止,故弗能傷之。
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人忌於天,故曰天忌,犯之則病,故不可不知也。
虛邪者,八正之虛邪氣也。(八正之虛邪,謂八節之虛邪也。以從虛之鄉來,襲虛而入為病,故謂之八正虛邪。
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正邪者,不從虛之鄉來也。以中人微,故莫知其情意,莫見其形狀。
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
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敗之也。
故養神者。必知形之肥瘦,營衛氣血之盛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神安則壽延,神去則形弊,故不可不謹養也。此具解針經之意也。)

離合真邪論篇

《離合真邪論》曰︰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澀;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湧而隴起。夫邪之入於脈也,寒則血脈凝澀,暑則氣淖譯,虛邪因而入客,亦如經水之得風也。誅伐無過,命曰大惑,反乳大經,真不可複,用實為虛,以邪為真,用針無義,反為氣賊,奪人正氣。以從為逆,榮衛散亂,真氣已失,邪獨內著,絕人長命,子人夭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長久。(識非精辨,學未該明,且亂大經,又為氣賊,動為殘害,安可久乎﹗
因不知合之四時五行,因加相勝,釋邪攻正。絕人長命。(非惟昧三部九候之為弊,若不知四時五行之氣序,亦足殞絕其生靈也。
邪之所客來也,未有定處,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逢而瀉之,其病立已。(此亦解《針經》補瀉法也。)

通評虛實論篇

《通評虛實論》曰︰何謂虛實?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奪,謂精氣減少,如奪去也。
乳子而病、熱,脈懸小者,何如?(懸,謂如懸物之動也。
手足溫則生,寒則死。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者,脈何如?喘鳴肩息者,脈實大也。緩則生急則死。(此言乳子脈與病反者,複有他証可驗,病症俱甚者,複有脈體可據。而決其死生也。乳子而病熱,陽証也。脈懸小,是陽証見陰脈也。然手足溫和,正氣猶存,脈雖懸小,甚未大耳,故可以得生。否則,手足寒而死矣。又乳子中風發熱,喘鳴肩息者,陽証也。脈當實大,惟實大中而緩,則邪氣漸退,可以得生,若實大中而急,則邪熱愈增其病當死矣。
腸 便血何如?身熱則死,寒則生。(熱為血敗,故死;寒為榮氣在,故生。
腸下白沫何如?脈沉則生,脈浮則死。(陰病而見陽脈,與証相反故死。
腸 下膿血何如?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腸 之屬,身不熱脈不懸絕,何如?滑大者曰生,懸澀者曰死。以臟期之。(肝見庚辛死,心見壬癸死,肺見丙丁死,腎見戊己死,脾見甲乙死,是謂以臟期之,此言腸 之屬,有便血者,有下白沫者,有下濃血者,隨証隨脈而可以決其死生也。
巔疾何如?脈搏大滑,久自已;脈小堅急,死不治。(脈小堅急,為陽病而見陰脈,故死不治。
巔疾之脈虛買何如?虛則可治,實則死。(言巔疾之脈,得陽脈虛脈而生也,巔疾者,陽証也,故搏大滑,則陽証得陽脈,所以病久自己若脈小堅急,則得陰脈,故死不治,然巔疾之脈,當有取於虛也。必搏大滑中帶虛可治,若帶實則邪氣有餘,乃死候也。
消癉虛實何如?脈實大,病可久治︰脈懸小堅,病久不可治。(久病血氣衰,脈不當實大,故不可治。
黃膽暴痛,癲疾濁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臟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也。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此言病有所生者,皆從內而起也。)

太陰陽明論篇

《太陰陽明論》曰︰太陰陽明為表裡,脾胃脈也。生病而異者,何也?岐伯曰︰陰陽異位,更虛更實,更逆更從,或從內,或從外,所從不同,故病異名也。(脾臟為陰,胃府為陽,陽脈下行,陰脈上行,陽脈從外,陰脈從內,故言所從不同、病異名也。春夏陽明為實,太陰為虛,秋冬陽明為虛,太陰為實,即更實更虛也。春夏太陰為逆,陽明為從,秋冬陽明為逆,太陰為從,即更逆更從也。
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是所謂陰陽異位也。
故陽道實,陰道虛。(是所謂更實更虛也。
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是所謂或從內或從外也。
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入五臟則瞋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是所謂所從不同病異名也。
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同氣相求耳。
故陰氣從手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是所謂更逆更從也。《靈樞》曰︰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所行而異,故更逆更從也。
故曰陽病者,上行而極下,陰病者,下行而極上。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脾不主時何也?(肝主春,心主夏,肺主秋,腎主冬,四臟皆有正應,而脾無正主也。
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足太陰者,三陰也,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

陽明脈解篇

《陽明脈解篇》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胃熱內郁,故惡人、惡火。胃屬土,故聞木音而驚。
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逾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也。(陽受氣於四肢,故四肢為諸陽之本。
熱盛於身,故棄衣欲走也。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故妄走也。(言胃病所以能登高而歌,棄衣而走,妄言而罵詈者,皆以其邪氣之盛也。邪盛故熱盛,熱盛故陽盛,陽感三者之証由於此矣。)

評熱病論篇

《評熱病論》曰︰有病溫者,汗出輒複熱,而脈躁急,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岐伯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交,謂交合,陰陽氣不分別也。
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谷,谷生於精,(言穀氣化為精,精氣勝乃為汗。
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言初汗也。
精勝則當能食,而不複熱。複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複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無俾,言無可使,為汗也。谷不化則精不生,精不化流故無可使。
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如是者,其人壽命立至傾危也。
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汗出脈當遲靜,而反躁急以盛滿者,是真氣竭而邪氣盛,故知必死也。
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矣,其死明矣。(脈不靜而躁盛,是不相應。
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志舍於精,今精無可使,是志無所居,志不留居,則失志也。
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汗出脈躁盛,一死。不勝其病,二死。狂言失志者,三死也。)

逆調論篇

《逆調論》曰︰陰氣少而陽氣勝,故熱而煩滿也。(言病有熱而煩滿者,陰氣少而陽氣多也。
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言病有寒從中生者,陽氣少而陰氣多也。
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陽明者,胃脈也,六腑之海,(水穀之海。
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脈逆也。絡脈不得隨經上下,故留經而不行,絡脈之病患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於喘也。

舉痛論篇

《舉痛論》曰︰百病生於氣也。(氣之為用,虛實逆順緩急,皆能為病,故發此問。
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怒則陽氣逆上,肝氣乘脾,故甚則嘔血及飧泄也。
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氣脈調和,故志達暢,榮衛通利,故氣徐緩。
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營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悲則損於心,心系急,則動於肺,肺氣系諸精經,逆則肺布葉舉也。
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恐則陽粗卻上而不下流。故卻則上焦閉也。上焦閉,氣不行流,下焦陰氣亦還回不散而聚為脹。然上焦固緊,下焦氣還,故各守一處,故氣不行也。
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身寒則衛氣沉,故皮膚紋理及滲瀉之處皆閉密而氣不流行,衛氣收斂於中而不發散也。
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熱則膚腠開發,營衛大通,津液外滲,而汗大泄。
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氣奔越故不調理。
勞則喘,且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疲力役則氣奔速,故喘息。氣奔速則陽外發,故汗出。喘且汗出。內外皆逾越於常紀,故氣耗損也。
思則心有存,神有所歸,正氣流而不行,故氣結矣。(系心不散,故氣亦停留,以九氣為問而言之也。

腹中論篇

《腹中論》曰︰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伯曰︰身有病而無邪脈也。(言懷子之將生者,身雖經閉,而脈則無病也。身有病者,經閉也。無邪脈者,尺中之脈和勻也。凡婦人懷妊三月,則陰陽之精尚未變化,三月則精氣正變,其氣熏蒸,沖胃而為惡阻。三四月則惡阻少止,脈甚滑疾,蓋男女正成形質,其氣末定也。五六月以後則形質已定,男女既分,及八九十月,其脈平和,如無妊然。非醫工非明脈理,病家肯明言者,雖以診而知也。《脈訣》云︰滑疾不散,胎三月;但疾而散五月至六月;已後則疾速亦無矣。然亦有始終,洪數不變者,其氣甚盛,不可以一例拘也。

痺論篇

《痺論篇》曰︰痺,其時有死者,或疼脈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伯曰︰其入臟者,死。其流連筋骨間者,疼久。其流皮膚間者,易已。(入臟者,死。以神去也。筋骨疼久,以其定也。皮膚易已,以浮越也。由斯深淺,故有不同。
營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洒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正理論》曰︰穀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
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營行脈內,故無所不至。
衛者,水穀之捍氣也。其氣 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捍氣,謂浮盛之氣也。以其浮盛之氣,故 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中也。
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盲膜,散於胸腹,(皮膚之中,分肉之間,謂脈外也。盲膜,謂五臟之間,膈中膜也。以其浮盛,故能布散於胸腹之中,空虛之處,熏其盲膜,令氣宣通也。
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和,故不為痺。(夫營衛之所行者,如此必逆,營衛之氣則病,而順營衛之氣則愈。則此營工者,乃氣也。非筋、骨、肌,皮、脈與五臟六腑之有形者也。不與風寒濕三氣相合者也,故營衛在人不為痺也。
痺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故何也?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營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痛。皮膚不營,故為不仁。(不仁者,皮頑不知有無也。
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病本生於風寒濕氣,故陰氣益之也。
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盛,陽遭陰,故為痺熱。(陰氣不勝故為熱。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言痺之所以痛者,以其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故曰︰其寒氣勝者,為痛痺也。痺之所以不痛者,以病久則邪氣日深,營衛之行澀,經絡之脈有時而疏,故亦不為痛也。痺之所以不仁者,以其皮膚之中少氣血以為之,營運故皮頑不動,而為不仁也。痺之所以體寒者,以衛氣少、營氣多,惟營氣多則與病氣相益,故寒冷也。痺之所以體熱者,以衛氣多營氣少,故邪氣盛,則風氣為陽,陽與營氣相遭,而陰氣不能勝之,故為痺熱也。痺之所以為濕者,以其與濕甚也。衛氣少,營氣多,兩因相感,故汗出而濕也。痺之所以燥者,雖未之言而即濕者,以反觀之,則衛氣多,營氣少,遇熱太甚,兩陽相感,則可以知其為燥也。
夫痺之為病不痛何也?痺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在皮則寒,故具此五者,則不痛也。凡痺之類,逢寒則蟲,逢熱則縱,(蟲,謂皮中如蟲行。縱,謂縱緩不相就。

痘疹全集凡例

一痘疹方論最難,其中雜症更屬天淵,如吐瀉之見於初起,見於灌膿,利害迥別,故(張)逐一分開,不敢混列。

一痘疹集法,其第一卷系痘門概論,乃論其痘源,釋及虛實、順逆、榮衛部位主要及異痘諸名。

第二十二卷、第二十三卷,系總論痘要,乃講論痘中諸要及痘中首尾諸雜症,不可類列於何一門者,俱編於內,凡發熱見點起脹,灌膿漿、收靨結痂,俱可於兩卷中參看。
第二十四卷系看法主驗,乃歷指形色痘勢,飲食聲音,及周身氣色之吉凶。
第二十五卷系發熱門,初則備陳古哲本門諸論,次則備列本門所夾雜症,次則備列本門三朝順逆險碎錦,末附本門証治吉凶歌括。
第二十六卷系見點門,其集法如發熱門同例。
第二十七卷系起脹門,其集法如發熱門同例。
第二十八卷系灌漿門,其集法如發熱門同例。
第二十九卷系收靨門,其集法如發熱門同例。
第三十卷系落痂門,其集法如發熱門同例。凡以上各門所夾雜症,不能備載者,悉具總論痘要門參看。
第三十一卷系餘毒門,首列本門諸論,次及証治歌括。
第三十二卷系婦人科痘瘍諸論,及証治歌括。
第三十三卷系麻疹門,其集法始則備列本門諸論,次則備列本門夾症傳症,次則備列本門順逆險碎錦,及本門証治歌括,末附水痘與斑。
第三十四卷系痘疹門,匯集古哲諸方。
第三十五卷系痘疹補遺,乃補述諸書有餘不盡之義及証治,氣虛血熱,危症方按數條,既隨候用藥活法。

張苦集是書,勿間寒暑,已三十載矣。計成《內經纂要》、《雜症大小合參女科精要》、《痘疹全集》、《外科精要》、《痘疹全集》、《外科脈訣藥性合參》並附醫方考,按藥味炮製,經驗諸方,胎產嗣育,修養靜功,按門別類,無不畢具。自天及人,自小及大,自男及女,自內及外,自形及脈,自藥及醫,諸書精髓,採取殆盡,實從來未有之作,誠為醫學之全書,攝生之備覽。(張)以濟生念切,願公於世,尊生君子,可充案頭之寶玩,醫林後賢,堪為笥篋之奇珍。竊思人生光陰有限,轉眼盡屬蜃樓,倘與世浮沉,毫無實事可以表見,腐物同盡,能不疚心﹗奈書大力綿,艱於舉事,向年誤聽梓人創成活版,疚精瘁神,二載始竣,但字少用多,不耐久耳。無如索者日眾,今板廢書完,勢必數十年之心血,一旦付與流水,壬午歲,複入都門,誓成此集,日竭鞍馬之勞,拮據刻資,夜備懸刺之苦,查對舛錯,罔顧性命,方得書成,惟願後賢,誠求精進,則岐黃之道益彰,群賢之見備得,神而明之,使後人共沐春風長養之中,誠為壽世無疆矣。

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凡例

  • 雜症痘疹藥性,先賢具備載各冊,議論間有不同,主治每多缺略。竊思痘疹中亦有雜症相兼者,雖在痘時,以治痘為本,雜症為標,然如痘瘡貫膿之時,而夾生吐瀉惡症,及夫惡症初愈,而複傳染痘瘡,此皆不可不共為照管而兼治者。假如一藥,治痘疹實為要品,而於所夾雜症又宜禁用,苟僅專心於此,忘之於彼,不亦助邪為虐,雜症劇而痘疹亦危矣﹗故謹將雜症藥性條下,附注痘疹藥性於後,集成一冊,庶可兩得無礙,在痘疹、在雜症自獲兩全,且便於查覽。

     

  • 凡藥既有大力,可以救人性命於傾刻,複無毒劣氣味,貽人災患於後來,譬如才德兼備之君子,既所仰仗以濟顛危,複可叨庇以藉生養。愈親之而愈見其益者,則題目頂上,加以四圈。如氣味雖偏,然力量超群,有扶危救困之功,亦可救人性命於傾刻,如亂世之能臣,藉以戡亂扶危,救急於一時者,及性稟平和,功專調補氣血,長養精神,如治世之良臣,藉以安邦定國於久遠者,題目頂上並加三圈。如氣味淺溥,能遼疾患數病,然無大力,立救沉 ,但可借以佐使治療,實非久服益人之藥,如卒伍卑賤之良義,而驅使又斷不可少者,則題目頂上,加以二圈。如治病雖有小功,損人元氣,亦有小過,功過相等可暫而不可久,如卒伍卑賤之庸者,然雖有小奸,不足以致大患,若上令明,而下奉自順也,則題目頂上,加以一圈。如氣味庸劣,卻病則不足,損人則有餘,猶性成暴惡之徒,善則不能,惡則日甚,損多益少,功不掩過者,及非常用之藥、並世稀見之產,方書相傳雖有其名,而治按方藥並無取用者,則不圈不點,遵古類書而已。倘過涉荒唐者,業已刪去,不敢混塵。

    藥名題目之下,即細注藥性稟受氣味寒熱溫涼,以為補瀉輕重之用,末附禁忌炮製,庶諸藥稟性易明,投用的確無誤,製度即得其宜,藥力之功效愈見。

     

  • 正文倘尚有未盡之旨,及今古有不一之說,複具按論,必取發明,使藥性之優劣,洞然於中,取用之合宜,自能得心應手而不紊矣。

     

  • 痘疹藥性具附於雜症藥性條後,凡前條只一種藥名者,則所附僅書主治痘疹合參數字。若前條下兼有附名藥者,則所附方為特書某藥合參,便於檢閱。

     

  • 凡藥曰對治是症者,則旁用尖圈,稍次則旁用圓圈,以便知其所用。若功不掩過,及與病有大功大過者,則將為功為過之處,並如雙圓圈,以便知其所重。其不尖圓雙圈者,遵古類書而已,至於有過屬虛浮者,業以刪去,不敢複贅。

凡物之生也必稟乎天,成也必資乎地。天布令主發生,寒熱溫涼四時之氣行焉,陽也;地凝質主成物,酸苦辛鹹甘淡,五行之味滋焉,陰也。故微寒微溫者,春之氣也,溫熱者,夏之氣也,大熱者,長夏之氣也,涼者。秋之氣也,大寒者,冬之氣也。凡言微寒者,稟春之氣以生,春氣升而生。言大熱者感長夏之氣以生,長夏之氣化。言平者,感秋之氣以生,即涼也,秋氣降而收。言大寒者,感冬之氣以生,冬氣沉而藏。此物之氣得乎天者也。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水曰潤下,潤下作鹹。火曰炎上,炎上作苦。木曰曲直,曲直作酸。金曰從革,從革作辛。土爰稼穡,稼穡作甘。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氣味多少,各從其類也。凡言酸者得木之氣;言辛者得金之氣;言鹹者得水之氣;言苦者得火之氣;言甘者得土之氣。惟土寄旺於四季,生成之數皆五,故其氣平,其味甘而淡,其性和而無毒,土德沖和,感而類之,莫或不然,固萬物之所出,亦萬物之所入,此物之味,資乎地者也。至於藥之言毒者,謂乖戾不和,稟氣之偏者也,若氣稟純正,則何毒之有?故氣之毒者必熱,味之毒者必辛,枝苗主氣而升以治上,根須主味而降以治下,此藥稟性不易之常也。其變通合宜之妙,存乎其人。

雜症大小合參卷首下 內經纂要

痿論篇

《痿論篇》曰︰五臟使人痿,何也?(痿謂痿弱無力以運動。
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膜者,皮下肉上筋膜也。
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所主不同,痿生亦各歸其後主。
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 也。( ,謂攣 ,足不得伸以行也。肺熱則腎受熱氣故爾。
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心熱盛,則火獨先炎上,腎之脈常下行,令火盛上炎用事,故腎脈亦隨火爍灼,而逆上行也。隱氣厥逆,火複內燔,上膈陽,下不守位,心氣還脈,故生脈痿。腎氣主足,故膝腕樞紐如折,脛筋縱緩,而不能在地也。
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膽約肝葉,而汁味至苦,肝熱則膽液滲泄故口苦也。肝主筋膜,熱則筋膜而向攣急,發為筋痿。
脾氣熱則胃乾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脾與胃以膜相連,脾氣熱則胃液滲泄,故乾而渴。脾主肌肉,熱擾於肉,故肌肉不仁,發為肉痿。
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腰為腎府。又腎脈上股內,貫脊屬腎,故腎氣熱則腰脊不舉。腎主骨髓,髓熱則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
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陽明胃脈也。為水穀之海。
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宗筋為隱毛中橫骨上下之堅筋也。上絡胸腹,下貫髖尻,又經於背腹,上頭項,故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然腰者,身之大關節,所以司屈伸,故曰機關。
衝脈者,經脈之海也。(《靈樞》曰︰衝脈者,十二經之海。
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尋此則橫骨上下,臍兩旁堅筋,正宗筋也。衝脈循腹夾臍傍,各同身寸之五分而上,陽明脈,亦夾臍旁,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而上,宗筋脈於中,故曰與陽明合於宗筋也。以為十二以海,故主滲灌溪谷也。肉之大肢為骨,小會為。
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宗筋聚會,會於橫骨之中,從上而下故云陰陽總宗筋之會也。宗筋夾臍下,合於橫骨,陽明輔其外,衝脈居其中,故云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

氣街,隱毛兩旁脈動處也。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而絡於督脈也。督脈者,起於關元,上下循腹。故云︰皆屬於帶脈,而絡於腎脈也。督脈、任脈、衝脈三者,同起而異行,故經文或參差引之。


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陽明之脈從缺盆下乳內廉,下夾臍,至氣街中;其支別者,起胃下口,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抵伏兔,下入膝臏中,下循 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別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而足痿不用也。

厥論篇

《厥論篇》曰︰厥之寒熱者,何也?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上,則為熱厥。(陽,謂足之三陽脈陰,謂足之三陰脈。下,謂足也。此言厥病之分寒熱者,以足之陰陽六經,其氣有偏盛也。
熱厥之為熱也。必起於足下者,何也?(陽主外,而厥在內,故問之。
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足太陽脈,出於足小指之端外側,足少陽脈起出於足小指次指之端,足陽明脈出於足中指及大指之端,並循是陽而上,肝脾腎脈集於足下,聚於足心,陰弱故足下熱也。此言熱厥之熱在陰分者,以其陽盛陰也。
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何也?(陰主內而厥在外故問之。
陰氣起於五指之裡,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足太陰脈起於足下指之端內側,足厥陰脈起於足大指之端三毛中,足少陰脈起於足小指之下斜趨足心,並循足陰而上循股陰入腹,故云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也。此言寒厥之厥上於膝,以其陰勝陽也。
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值者何也?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則陽氣亂則不知之也。(陰氣盛於上,則腹脹滿者,乃寒厥。陽氣盛於上則不知人者,乃厥熱耳。

病能論篇

《病能論》曰︰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伯曰︰臟有所傷,及精有所之寄則安,故人不能懸其病也。(言有臥而不安者、以及臟氣傷,而精氣耗也。蓋五臟為陰,各藏其精,臟有所傷,而精耗者,臥不安也。必精有所寄,各在本臟而無失,則臥斯安矣。寄者,藏也。如肝藏魂,肺藏魄之類,凡臥有不安者,血不歸肝,衛氣不能入於陰,此人之所以不能懸其病也。懸者,絕也。
人之不得偃臥者,何也?(謂不得仰臥也。
肺者,臟之蓋也。(居高布葉,四臟下之,故言肺者,臟之蓋也。
肺氣盛則脈大,脈大則不得偃臥,(肺之邪氣盛流,明氣促喘奔,故不得偃臥。
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生於陽也。(怒不慮禍故謂之狂。
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病名曰陽厥。(言陽氣被折郁不散,或曾因暴折而心不疏暢,皆陽逆躁極所生,故病名陽厥。
治之奈何? 奪其食而已。夫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故奪其食即已。(食少則氣衰,故節去其食即病自已。
使之服以生鐵洛為飲。夫生鐵洛者,下氣疾也。(取金平肝也。

奇病論篇

《奇病論》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為何也?(重身,謂身中有身,則懷妊者也。喑,謂不言語也,妊娠九月,足少陰脈養胎。
胞之絡脈絕也。(絕,謂脈斷絕不流通,而不能言,非天真之氣斷絕也。
胞絡者,系於腎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故不能言。(少陰腎脈也。氣不營養,故舌不能言。
無治也。當十月複。(十月胎去,胞絡複通,腎脈上營。故複舊而言也。
無損不足,益有餘,以成其疹。(疹,謂久病反法而治,則胎死不去,遂成久固之疹病。
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此安得之?名為何病?(頭痛之病,不當逾月數年不愈,故怪而問之。
當月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腦為髓主,齒是骨餘,腦逆犯寒。骨亦寒故,令頭痛齒亦痛。
病名曰厥逆。(人先生腦,有腦則有骨髓者,齒者,骨之本也。
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癉,熱也。脾熱則四臟同稟,故五臟上溢也。甘因脾熱故曰脾癉。
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脾熱內滲,津液在脾,胃谷化余,精氣隨溢,口通脾氣,故口甘。津液在脾,是脾之津濕。
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食肥則腠理密,陽氣不得外泄。故肥令人內熱。甘者,性氣和緩而發散逆,故令人中滿。然內熱則陽氣炎上,炎上則欲飲而嗌乾中滿,則陳氣有餘,有餘則脾氣上溢,故曰其氣上溢轉為消渴也。
治之以蘭,除陳氣也。(蘭,蘭草也。言蘭除陳久甘肥,不能化之氣者,以辛能發散也。
有病口苦,取陽陵泉。口苦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病名曰膽癉,(亦謂熱也。膽汁味苦故口苦。
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肝與膽合,氣性相通,故諸謀慮取決於膽。咽膽相應,故咽為膽使也。
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胃腹曰募,背脊曰俞,膽募在乳下二肋外,期門下,同身寸之五寸,俞在脊第十椎下,兩旁相去各同身寸之一寸半。
有癃者,一日數十溲,此不足也。身熱如炭,頸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此有餘也。(是陽氣太盛於外,陰氣不足故有餘也。
太陰脈細微如發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為何病?(癃,小便不得也。溲,小便也。頸膺如格,言頸與胸膺如相格拒,不順應也。人迎躁盛,謂結節喉兩旁脈動盛滿急數非常躁速也。胃脈也。太陰脈細縷如發者,謂手大指後同身寸之一寸,骨高脈動處,脈則肺脈也。此正手太陰脈氣之所流,可以候五臟也。
病在太陰,其盛在胃,頗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病隆數溲,身熱如炭,頸膺如格,息氣逆者,皆手太陰脈當洪大而數,今太陰脈反微細如發者,是病與脈相反也。何以致之?肺氣逆陵於胃,上使人迎躁盛,故曰病在太陰,其盛在胃也。以喘息氣逆,故云頗亦在肺也。病因氣逆,証不相應,故病名曰厥死不治也。
此所謂得五有餘,二不足也。所謂五有餘者,五病之氣有餘也。二不足者,亦病氣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餘,內得二不足也。此其身不表不裡,以正死明矣。(外五有用余者,一身熱如炭,二頸膺如格,三人迎躁盛四喘息五氣逆也。內二不足者,一病癃,日數十溲,三太陰脈微細如發,在表則內有二不足,在裡則外得五有餘,表裡既不可憑補瀉,固難為法。故曰此其身不表不裡亦正死明矣。
人生而有病癲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百病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然始生未犯邪氣,已有癲疾,豈邪素傷。癲,謂上癲,則頭首也。
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癲疾也。(精氣,謂陽之精氣也,言人初生有頂癲之疾者,胎中之病也。在腹之時,母有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於上,令子發為癲疾。

刺禁論篇

《刺禁論》曰︰臟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於左,(肝象木,旺於春,春陽發生故生於左。
肺藏於右,(肺象金,旺於秋,秋陰收殺,故藏於右。肝為少陽,陽長之始,故曰生肺,為少陰陰臟之初,故曰藏。
心部於表,(陽氣主外,心象火也。
腎治於裡,(陰氣主內,腎象水也。心為五臟命主。故稱部,腎間動氣,內治五臟,故曰治。
脾謂之使,(營動不已,糟粕水穀故使者也。
胃為之市。(水穀所歸,五味皆入如市,故為市也。
膈肓之上,中有父母,(膈肓之上,氣海居中,氣者,生之源,生者,命之主,故氣海為人之父母也。
又云︰心下膈上為肓。心為陽,父也。肺為陰,母也。肺主於氣,心主於血,其榮衛於身,故為父母。)
七節之旁,中有小心,(小心,為真心神靈之宮室,脊有三七二十一節,腎在下,七節之旁,腎神曰志,五臟之靈皆名為神,神之所以得名為志者,心之神也。
從之有福,逆之有咎。(人者,人之所以生,形之所以成,順之則福延,逆之則咎至。此陳刺臟腑之有定次也。
無刺大醉,令人氣亂。無刺大怒,令人氣逆。無刺大勞人,(經氣越也。
無刺新飽人,(氣盛滿也。
無刺大飢人,(氣不足也。
無刺大渴人,(血脈乾也。
無刺大驚人,(神蕩越也。此舉不輕刺之人,刺之大義也。

刺志論篇

《刺志論》曰︰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形歸氣,故虛實同焉。形氣相反,故病生。氣,脈氣。形,身形。
谷盛氣盛,谷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則病。(營氣之道,納穀為實,穀入於胃,氣傳於肺,精者,上行經遂,故穀氣虛實,古必同焉。候不相應則為病也。
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則病,(脈者,血之府,故虛實同,反不相應,則為病也。
如何而反?氣虛身熱,此謂反也。(氣虛為陽氣不足當身寒,反身熱者,脈氣當盛,脈不盛而身熱,証不相符,故為反也。《甲乙經》云︰氣盛身熱,氣虛身熱,此為反也。
谷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穀入於胃,脈道乃行,谷入多而氣少者,是胃氣不散,故反也。
穀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胃氣外散,肺並之也。
臟盛血少,此謂反也。脈少血多,此謂反也。(經脈行氣絡脈受血,經氣入絡,絡受經氣,候不相合,故皆反常。
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傷,謂觸冒也。寒傷形故氣盛身寒。熱傷氣,故氣虛身熱。

皮部論篇

《皮部論》曰︰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腑,廩於腸於胃。(廩,積也,聚也。
邪之始,入於皮也,沂然起毫毛,開腠理,(沂然,惡寒也。起,謂毛起豎也。腠理,謂皮空及紋理也。
其入於絡也,則絡脈盛色變,(盛,謂滿盛。變,謂易其常也。
其人客於經也。則感虛乃陷下;(經虛邪入,故曰感虛。脈虛氣少,故陷下也。
其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灼 破,毛直而敗,(攣,急也。弛,緩也。消,爍也。寒則筋急,熱則筋緩。寒盛為痛,熱盛為腫。消 者,肉之標,故肉消則 破,毛直而敗也。

骨空論篇

《骨空論》曰︰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言任脈之氣起所止也。任脈,奇經八脈之一也。中極者,臍下四寸,起於中極之下,始於會陰穴也。兩陰間任由會陰而行腹,督則會陰而行背,從會陰以上曲骨之毛際,橫骨上中極一寸陷中,動脈應手,複循腹裡之中極,上關元、氣海、下脘、中脘、上脘、巨缺、膻中,至廉前承漿,以上喉嚨中,其脈至上頤循頭面,以入於目也。
衝脈者,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言衝脈之所起所止也。衝脈,亦奇經八脈之一也。任脈當臍中而上行,衝脈夾臍兩旁而上行,起於氣街,並足少陰腎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也。氣街者,穴名也。在毛際兩旁,鼠鼷上同身寸一寸也。言衝脈起於氣街者,亦從少腹之內,與任脈並行,而至於是,乃循腹也。又曰衝脈、任脈者,皆起於胞中,上循脊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各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由此言之,則任脈、衝脈,從少腹之內,上行並由中極之下,氣街之內明也。)
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言任脈之為病也。內者,腹也。腹之中氣,乃任脈所行之脈路則宜其為病,若是男子為七疝,婦子為瘕聚。七疝者,按《內經》各篇,有狐疝、風疝、肺疝、脾風疝、心風疝、心疝、肝風疝、腎風疝、有婦人 疝、有男子 疝、厥疝、 疝、疝氣,且嘗總計其數,乃五臟疝、及狐疝、疝也。其大義俱見各篇。後丹溪七疝,寒、水、筋、血、氣、狐、 。《袖珍方》七疝,厥、 、寒、氣、盤、附、野狼。似丹溪合於經旨,雖名色各異,豈出《內經》范圍耶﹗然世但知病在下部者為疝,豈知五臟皆有疝﹗又但知男子有疝,豈知婦人亦有﹗蓋皆不考《內經》故耳。瘕聚者,即積聚也。《大奇論》曰︰三陽急為瘕。後世有八瘕者,亦因七疝之名,而遂有八瘕名也。即蛇瘕、脂瘕、青瘕、黃瘕、燥瘕、血瘕、狐瘕、鱉瘕是也。《內經》無之也。
衝脈為病,逆氣裡急,(言衝脈之為病,衝脈起於氣街,並足少陰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則裡者,其所行之脈絡也。病則氣逆而不能上,何以至胸中而散也﹗氣聚腹中而不能散,何以免任裡之急也﹗
督脈為病,脊強反折。(督脈,亦奇經脈也。任脈、衝脈、督脈者,一源而三歧,故《經》或謂衝脈為督脈也。何以明之?今《甲乙》及古《經脈流圖注經》,以任脈循背者,謂之督脈,自少腹直上者,謂之任脈,亦謂之督脈,是則以背腹陰陽別為名目,任脈自胞中過,帶脈過臍而上,故男子為病內結七疝,女子為病則帶下之聚,衝脈夾臍而上,並少陰之經上至胸中,故衝脈為病也。逆氣裡急也。以督脈上循急裡,故督脈為病,則脊強反折也。
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亦猶任脈、衝脈起於胞中也。其實乃起於腎下,至於少腹,則下行於腰橫骨圍之中央也。系廷孔者,謂窈漏,近所以前陰穴也,以其陰廷系屬於中,故名之也。
其孔,溺孔之端也。(孔,則窈漏也。窈漏之中,其上有溺孔焉。端,謂陰廷,在此溺孔之上端也。而督脈自骨圍中央則至於下也。
其絡循陰器,合纂間,繞纂後,(督脈別絡,自尿孔之端,分而各行,下循陰器乃合纂間也。所謂間者,謂前陰、後陰之兩間也。自兩間之後,複分而行,繞纂後也。
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別,謂別絡,分而各行之也。足少陰之絡者,自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足太陽絡之外行者,循髀樞絡股陽而下其中行者,下貫臀,至 中與外行絡合,故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也。
與太陽起於目內 ,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接繞臀上行也。
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自與太陽起於目內,下至女子等,並督脈之別絡也。其直行者,自尻上循脊裡,而至於人中也。自其少腹至上,至兩目之下中央,並任脈之行,而雲是督脈所系,由此言之,則任脈、衝脈、督脈名異而同一體也。
此生病從少腹上沖心而心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尋此生病,正是任脈。《經》云為沖疝者,正名督脈以別主而異目也。
其女子不孕,癃痔遺尿,嗌乾。(亦以衝脈、任脈並自少腹上至於咽喉,又以督脈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故不孕、癃痔、遺尿、嗌乾也。謂之任脈也,女子得之以任養也。故《經》云︰此病其女子不孕也。謂之衝脈者。以其氣上衝也。故《經》云︰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也。謂之督脈者,以其督領經脈之海也。由此三陰,經或通乎?然任、衝、督三脈,一源而三起,督由會陰而行背,任由會陰而行腹,沖由氣衝而行足少陰,惟督脈出會陰而起,而會陰在少腹之下,橫骨之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循陰器,合篡間,又自兩間之後,又別絡者,分而行之,繞其臀肉,內連貫脊,屬腎。彼足太陽膀胱經之絡,從外行者,循髀樞絡股陽,而下其中行者,下貫臀,至咽中,與外行絡合。足少陰腎經,自股內後廉,貫脊,屬腎,又與足太陽起於目內 ,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一如足太陽經脈之所行也。然而督脈、任脈,名色雖異,而氣脈不殊,其督脈所行者,一如任脈之行,故自少腹之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中央,其督脈為病者,又如任脈之病,從少腹上沖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散,其女子所生之病,一如任沖之病,故其脈相交引病,亦互名耳。

水熱穴論篇

《水熱穴論》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未在肺,皆積水也。(陰者,謂寒也。冬曰至寒,腎起合陰,故雲腎者,至陰也。水旺於冬,故云至陰者,盛水也。少陰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故云︰其本在腎,其末在肺也。腎氣上逆,則水氣客於肺中,故云︰皆積水也。
腎何以能聚水能生病?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關者,所以司出入也。腎主下焦,膀胱為腑,主下分注,關竅二陰。故腎氣化則二陰通,二陰閉則胃填滿,故云腎者,胃之關也。關閉則水積,水積則氣停,水積氣溢,氣水同類,故云關閉不利,聚水而從其類也。)
上下溢於皮膚,故為 腫。 腫者,聚水而生病也。上,謂肺。下,謂腎。肺腎俱溢,故聚水於腹中而生病也。)
帝曰︰諸水皆生於腎乎?伯曰︰腎者,牝臟也。(牝,陰也。主陰位,故云牝臟。
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玄府,行於皮裡,傳於 腫,本之於腎,名曰風水。(勇而勞甚,謂力房也。勞勇汗出,則玄府開,汗出逢風,則玄府複閉,閉則余汗未出,內伏皮膚,轉化為水,從風而水,故名風水。
所謂玄府者,汗孔也。(汗液色玄,從孔而出,以汗聚於裡,故謂之玄府。此言風水之病,本之於腎,傳之於肺也。
水俞五十七處者,是何主也?腎俞五十七穴,積陰之所聚也。水所從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腎俞,(背部之俞,凡有五行,當其中者,督脈氣所發,次兩旁四行皆太陽脈氣也。
故水病,下為跗腫大腹,上為喘呼,(水下居於腎,則腹至足而浮腫。上入於肺則喘息賁急,而大呼也。
不得臥者,標本俱病,(標本者,肺為標,腎為本,是肺腎俱水為病也。
分為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分其居處以名之,則是氣相輸應,本其俱受氣病則皆水所留也。
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腎之街也。(街,謂道也。腹部正俞,凡有五行,夾臍兩旁,則腎臟足少陰脈,及衝脈氣所發,次兩旁則胃府足陽明脈氣所發,此四行穴則伏兔之上也。
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沖。凡五十七穴者,皆藏之陰絡,水之所客也。(《經》所謂五十七者,尻上計有五行,每行計有五穴,此腎之俞也。其中行系督脈一經,旁四行,系足太陽膀胱經,以腎於膀胱為表裡也。伏兔上各二行,每行有五穴者,此腎脈所通之街,謂夾中行任脈,兩旁衝脈也。且足經三陰之交者,必結於腳內踝上三寸,有穴名三陰交。腎肝脾三經之所交也。其踝上各一行,每行六穴者,此腎脈之所行,名曰太沖,以腎於衝脈並皆下行於足,合而盛大,故曰太沖。其穴在內踝之上。凡此五十七穴者,皆陰臟之陰絡,水之所客也。故治水者,治此諸穴耳。

標本病傳論篇

《標本病傳論》曰︰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本,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本。故治有取標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得病之情,知治大體,則逆從皆施必中焉。
故知逆與從,正行無間,知標本者,萬舉萬當。(道不疑惑,識既深明,則無問於人,正行皆當。
不知標本,是謂妄行。(識,猶偏淺。道末高深,舉目見違,故行多妄。
夫陰陽逆從,標本之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別陰陽,知逆順,法明著,見精微則小,尋其所利則大。以斯明著,故言一而知百病之所害也。
少而多,淺而搏,可以言一而知百也。(言少可以貫多,舉淺可以料大者,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也。
以淺而知深,察近而知遠,言標與本,易而無及。(雖事極深玄,人非咫尺,略以淺近,而悉貫之。然標本之道雖易可為言,而世人識見無能及者。
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本而標之,謂有先病複有後病也。以其有餘,故先治其本,後治其標也。標而本之,謂先發微緩者,後發重大急者,以其不足,故先治其標,後治其本也。
謹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謂多也。甚,謂少也。多,謂多形証而輕易。少,謂少形証而重難。審量標本不足有餘,以意調之也。
間者並行,甚者獨行,先小大不利,而後生病者,治其本。(並,謂他脈共受邪氣而合並也。獨,謂一經受病而無。異氣相參也。並甚則相傳,傳急則亦死。此論病有標本,刺有逆從也。

天元紀大論篇

《天元紀大論》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御,猶臨御。化,謂生化也。天真之氣無所不同,氣象雖殊,參應一也。
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複始,已知之矣。起於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論,謂《六節臟象論》也。運,謂五行,應天之五運、各周三百六十五日而為紀也。故曰終期之日,周而複始也。以六合五,數未參同,故問之也。
對曰︰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道,謂化生之道。綱紀,謂生長化成收藏之綱紀也。父母,謂萬物形之先本始,謂生殺皆因而有之也。夫有形稟氣,而不為五運陰陽之所攝者,未之有也。所以造化不及,能為萬物化生之元始也。以其是神明之育故也。
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謂變化聖神之道也,化,施化也。變,散易也,神無期也,聖,無思也。氣之施化故曰生。氣之散易故曰極。無期稟候故曰神。無思測量故曰聖,故萬物無能逃五運陰陽,由聖與神,故眾妙無能出幽玄之理。
夫變化之為用也,在天為玄,(玄,遠也。天道遠玄,變化無窮。
在人為道,(道,妙用之道也。經術政化非道不成。
在地為化,(化,生化也。生萬物者地,土氣孕育,則形質乃成。
化生五味,(金石草木,根葉華實,酸苦甘淡辛鹹,皆化氣所生,隨時而有。
道生智,(智通妙用,惟道所生。
玄生神,(玄遠幽深,故生神也。神之為用。觸遇玄通,契物化成,無不應也。
神在天為風,(風者,教之始,天之使也,天之號令也。
在地為木,(東方化也。
在天為熱,(應大為用。
在地為火,(南方之化。
在天為濕,(應土為用。
在地為土,(中央之化。
在天為燥,(應金為用。
在地為金,(西方之化。
在天為寒,(應水為用。
在地為水,(北方之化,神之為用。如上五化,木為風所生,火為熱所熾,金為燥所發,水為寒所資,土為濕所全,蓋初因而成立也。雖初由之以化成,卒因之以敗散爾。豈五行之獨有是哉﹗凡因所因而成立者、悉因所因而散落爾。
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氣,謂風熱濕燥寒。形,謂木火土金水。
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此造化生成之大紀。
然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天覆地載,上下相臨,萬物化生,無遺略也。故萬物自生自長,自化自成,自盈自虛,自複自變也。夫變者何?謂生之氣極,本而更始化也。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天有六氣御下,地有五行奉上。當歲者為上,主司天,承歲者為下,主司地,不當歲者,二氣居右,北行轉之,二氣居左,南行轉之。金木水火運北,面正之常,左為右,右為左,則左者南行,右者北行、而反也。
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征,信也。兆,先也。以水火之寒熱,彰信陰陽之先兆也。
金木者,生成之終也。(木主發生,應春,為生化之始,金主收斂,應秋,秋為成實之終。終 不息,其化常行,故萬物生長化收藏自久。氣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氣有多少、謂天之陰陽三等,多少不同秩也。形有盛衰,謂五運之氣有太過不及也,則是少多盛衰,天地相召,而陰陽損益,昭然彰著也。
帝曰︰願聞五運之主時也。鬼臾區曰︰五氣營運各終期日,非獨主時也。(一運之日終,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乃易之,非主旺時也,此言五運治政令於內。合於六氣之治,政令於外者也。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在天則為天乾之五行,如甲乙屬木之類;在運則為氣化之五行,如甲乙化土之類;在中運則為甲乙大宮少宮之類;在地則為地支之五行,如子丑寅卯之類; 在歲氣則為子午屬少陰君火之類。故天有五行生六氣,天之六氣又生在地有形之五行,無非五行之妙也。五位者,東南西北中央也。寒暑燥濕風火者,即六氣也。五臟者,心肝脾肺腎也。五氣者,五臟之氣也。喜怒思憂悲恐者,五志也。三陰者,少陰太陰厥陰也。三陽者,少陽太陽陽明也。天地初分之時,天分五氣,地列五行,定位布政於四方,五氣分流散支於十乾,當是時,黃氣橫於甲乙,白氣橫於乙庚,黑氣橫於丙辛,青氣橫於丁壬,赤氣橫於戊癸,故甲乙應土運,乙庚應金運,丙辛應水運,丁壬應木運,戊癸應火運。天有此五行之氣,以御東西南北中央之五位,而寒暑燥濕風火,所由以生,正謂之六氣也。在人則有心肝脾肺腎之五臟,以化五臟之氣,而喜怒思憂恐之五志所由以生也。《六節臟象論》曰︰五日謂之候。言五日即有一候,如立春初五日,東風解凍之類。三候謂之氣,言半月有三候,則為一氣,如立春正月節為一氣之類。六氣謂之時,則有三月而為一時,如自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為春,自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而為夏之類。四時則合春、夏、秋、冬而為一歲,皆從其所旺之時,而主治之,木而火,火而土,土而金,金而水,水而木,五運之氣相為承襲,而皆治之。每終一歲之日,周而複始,今歲之候如此,明歲之候亦然。帝言︰已知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複始,但五運者,地之木火土金水治政令於內者也。三陰三陽者,天之風熱燥濕寒,治政令於外者也。故五運相襲而治者。其於三陰三陽外治之候,如何合之?區言︰太極分陰陽,陰陽分為五行,故五行一陰陽,陰陽一太極,彼五運乃天地初生之氣,而列之於五方者也。陰陽者,雖有三陰三陽之分,而天氣運氣地氣舉不能外之也。天乾主於降,地支主於升,而五運則主於升降行於天地之問,乃謂之中運,是謂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為綱紀,變化以為父母,生殺經為本始,真有神明為之府也。蓋萬物初生謂之化,物之以極謂之變,陰陽莫測謂之聖,神用無方謂之神,由化與變,故萬物無能逃五運陰陽。由聖與神,故眾妙不能出幽元之理,物之生從於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迫,成敗之所由也。又《五常政論》云︰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其終而象變,其致一也。在天為玄,其理玄遠,而玄之所生者,為神,神在人為道,其性咸備,而道之所生者,為智,在地為化,孕育萬物,而化之所生者,為五味。惟玄生神,而為風,為熱,為濕,為燥,為寒,此乃三陰三陽之氣也。故風之氣為木,熱之氣為火,濕之氣為土,燥之氣為金,寒之氣為水,而成五運之形,由是在天之氣與在地之氣相感,而化生萬物也。然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五營運大論》曰︰所謂上下者,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五營運大論》曰︰左右者,諸上見厥陰,左少陰右太陽;見少陰,右太陰右厥陰;見太陰,左少陽右少陰;見少陽,左陽明右太陰;見陽明,左太陽右少陽; 見太陽,左厥陰左陽明;所謂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帝曰︰何謂下?岐伯曰︰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左陽明右太陰,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左太陽右少陽。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左厥陰右陽明。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左少陰右太陽。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左太陰右厥陰。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左少陽右少陰。所謂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王注云︰面北者,面向北而言之也。上、南也。下,北也。左,西也。右,東也。主歲者,位在南,故面北而言其左右。在下者,位在北,故面南而言其左右也。左右也上天位也。下地位也。面南左東也。右西也。上下異而左右殊也。此在天三陰三陽之氣,右旋於外,以加地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終 ,此在地五運之行,左轉於內,以臨天也,天上之氣有多少,地上形有盛衰,故天上之氣與地下之形相召,而損益彰,以為物極之變也。其氣之多與形之盛相召者,益為變之盛也。氣之少與形之衰相召者,損,損為變之虛也。蓋物生之化者,天地之常,氣在五運曰平,氣在六氣曰常化也。物極之變者,天地之變,氣在五運曰太過不及,在六氣曰淫,勝,反勝相勝也。其變之勝者,則五運之太過,六氣之淫勝也。其變之虛者,則五運之不及,六氣之反相勝也。凡此五運六氣,所謂變化盛虛,本經後篇千言萬語皆所以發明,此四者。 學人當潛心以究之也。五運氣行,各終期曰,非獨王時者,言木火土金水治政,各終一歲之期日,不獨治歲內六步之時令也。
帝曰︰何謂氣有多少?形有盛衰?區曰︰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由氣有多少,故隨其升降,分為二別也。陰陽之三也,何謂?太陰為正陰,太陽為正陽,次小者為少陰,次者為少陽,又次為陽明,又次為厥陰。
行有盛衰,為五行之治,各有太過不及也。(氣至不足,太過營之,氣至太過,不足隨之,天地之氣虧盈如此,故云形有盛衰也。
故其始也。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知迎知隨,氣可與期。(言盈無常,互有勝負爾。
應天為天符,承歲為歲直,三合為治。(應天為木運之歲,上見厥陰,火運之歲,上見少陽、少陰,土運之歲,上見太陰,金運之歲,上見陽明,水運之歲,上見太陽。此五者,天氣下降,如合符運,故曰應天為天符也。承歲謂木運之歲,歲當亥卯;火運之歲,歲當寅午;土運之歲,歲當辰戌丑未;金運之歲,歲當已酉;水運之歲,歲當申子,此五者,歲之所直,故曰︰承歲為歲直也。三合,謂火運之歲上見少陰,年辰臨午;土運之歲上見太陰,年辰臨丑未;金運之歲上見陽明,年辰臨酉。此三者,天氣、運氣、與年辰俱會,故云三合為治也。歲直亦曰歲位,三合亦為天符。《六微旨大論》曰︰天符歲會曰太一天符,謂天運與歲俱會也。此承上文,而明氣有多少,形有盛衰之義,不外乎天地氣運氣而已。陰陽之氣,合有多少者,謂三陰三陽之氣各分多少,陰多者為太陰正陰,次少者為少陰,而又次者為厥陰也。陽多者,為太陽正陽,次少者為少陽。而又次者為陽明也。形有盛衰,謂五行之治各有太過與不及者也。五運之形各有盛衰,土有太少宮,金有太少商,水有太少羽,木有太少角,之有太少征。而太者太過,少者不及也。始,謂甲子歲也。《六微旨大論》曰︰天氣始天甲,地氣始於子,子甲相合命曰歲立。《運氣全書》曰︰運有盛衰,氣有虛實,更相迎隨,以司歲也。陽盛陰衰,如土運甲陽而已陰,陽虛陰實,如六氣子實而丑虛,迎隨如六十甲子,一陽一陰盛衰虛實遞相接送,以司歲次而推之以終。六甲故有餘、已則不足,隨不足已則有餘,從亦歲運。非有餘,非不足者,蓋以同天地之化也。若余已複余,少已複少,則天地之道變常而災害苛疾至矣。其來而迎之,知其往而隨之,則歲氣自可與期也。
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太陽為寒,少陽為暑。陽明為燥,太陰為濕,厥陰為風,少陰為火,皆其元在天,故曰天之陰陽也。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木,初氣也。火一氣也。相火,三氣也。土,四氣也。金,五氣也。水,終氣也。以其在地應天,故云下應也。氣在地故曰地之陰陽也。
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生長者,天之道,藏殺者,地之道。天陽主生,故以陽生陰長;地陰主殺,故以陽殺陰藏。天地雖高下不同,而各有陰陽之運用也。
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天有陰故能下降,地有陽故能上騰,是以各有陰陽也。陰陽交泰,故化變由之成也。
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之氣,極則過亢、故各兼之,陽中兼陰陰中兼陽,易之卦,離中虛,坎中滿,此其義象也。
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天有六氣,地有五位,天以六氣臨地,地以五位承天,蓋以天氣不加君火故也。以六加五,則五歲而余一氣,故遷一位。若以五承六,則常,六歲乃備盡天元之氣,故六年而環會,所謂周而複始也。地氣左行,往而不返,天氣東轉,常自火運,數五歲已,其次氣正當君火之上,法不加臨,則右遷君火氣上,以臨相火之上,故曰五歲而右遷也。由斯動靜上下相臨,而天地萬物之性,變化之機可見矣。
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天地之道,變化之微,其由是也。孔子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此之謂也。上下相媾,寒暑相臨,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又云︰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複會。
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製,周天氣者,六期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周。(六節,謂六氣之分。五製,謂五位之分。位應一歲。歲統一年,故五歲為一周,六年為一備。備,謂備離天氣。周,謂周行地位。所以地位六而言五者。天氣不臨君火故也。
君火以名,相火以位。(君火在相火之右,但立名於君位,不立歲氣,故天之以氣,不偶其氣以行,君火之正,守位而奉天命,以宣行火令爾。以右奉天,故曰︰君人以名守位稟命,故曰相火以位。
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不及太過,斯可見矣。(歷法,一氣十五日,因而乘之,積七百二十氣,即三十年,積千四百四十氣,即六十年也。《經》云︰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故六十年中不及太過斯皆見矣。此承上文,論上下相召之義,而合之以周紀之數也。上者天也;下者地也。上下相召者,天右旋之陰,陽加於地下,地左轉之陰,陽臨於天上,而相召,以治步治步也。天之陰陽風熱,燥濕寒,又增火為六數者,在天之熱分為暑、火二氣,故三陰三陽名上奉之也。地之陰陽本火土金水亦增火為六數者,在地之火,分為君相二形。故生長化藏,各下應之也。生長者,無之道;藏殺者,地之道。天陽主生,陽中有陰,故以陽生陰長︰地陰主殺,陰中有陽,故以陽殺陰藏。天地雖高下不同,而各有陰陽之運用。天惟有陰故能下降,地惟有陽故能上升,是以謂之各有陰陽也。即如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天之陰陽下加地氣,共治歲也。則應天之氣,動而不息,蓋地之治歲,君火不主運,惟五運循環,故天之六氣加之,常五歲右余一歲,與地遷移,一位而動不息也。地之陰陽上臨天,共治步也,則應地之氣靜而守位,蓋地之治步、其木君相土金水無殊,皆各主一步,以終期,故其上臨天之六氣,共治也常六,期其周複於始,治之步環會而靜守位也,故治歲動者,與治步靜者相召,外旋上者,與內運下者相臨,則陰陽相錯而損益盈虛之變所由生也。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製者,上下相召之數也。蓋天之六氣,各治一歲,故六期以備,地之六位,其君火以名,相火以位。故五歲一周,五六相合,凡三十歲為一紀,六十歲為一周,其間相錯之陰陽,或氣類同,多而益,為太過之盛者,或氣類異,少而損,為不及之虛者,斯皆可見其變也。

五營運大論篇

《五營運大論》曰︰臣覽《太使天元冊》文,丹天下之氣,經於牛女戊分。 天之氣經於心尾己分,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於亢氏昴畢,玄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胃。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戊土屬乾,己土屬巽,六戊為天門,六己為地戶。
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其五天之象,所經星宿分野,獨富五運之乾位,不及六氣之支位者,蓋乾之與支,根本之與枝葉。《經》言︰乾支在其中矣。故其化皆乾與支同屬者,運位齊化是根本與枝葉同化者也。夫五氣之至,各有五色,經於分野,氣太過則先天而至,氣不及則後天而至,嘗以寅卯前後之,自然可見。故曰︰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所謂上下者,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左右者,諸上見厥陰,左少陰右太陽;見少陰,左太陰,右厥陰;見太陰,左少陰,右少陰;見少陽,左陽明右太陰;見陽明,左太陽右少陽;見太陽,右厥陰右陽明。所謂面北而命其位,其見也。(面向北而言也。上,南也。下,北也。左,西也。右,東也。
何謂下?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左陽明右太陰;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左太陽右少陽;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左厥陰右陽明;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左少陰右太陽;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左太陰右厥陰;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左少陽右少陰。所謂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主歲者位在南,故面北而言其左右。在下者位在北,故面南而言其左右也。上。天位也。下,地位也。面南,左東也,右西也。上下異而左右殊也。
上下相構,寒暑相臨,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木火相臨,金木相臨,水木相臨,火土相臨,土金相臨,為相得也。水土相臨,土水相臨,水火相臨,火金相臨,金木相臨,為不相得也。上臨下為順,下臨上為逆,亦郁抑而病生,土臨相火君火之類者也。
氣相得而病者,何也?以下臨上,不當位也。(六位相臨,假令土臨火,火臨木,木臨水,水臨金,金臨土,皆為以下臨上,不當位也。父子之義,子為下,父為上,以子臨父,不亦逆乎?
動靜何如?(言天地之行左右也。
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複會也。(上,天也,下,地也。周天,謂天周地五行之位也。天垂六氣,地布五行,天順地而左回,地承天而右轉,木運之後,天氣當余,余氣不加於君火,卻退一步加臨相火之上,是以每五歲已,退一位而右遷,故曰左右周天,余而複會,會,遇也,合也。言天地之道,常五歲畢,則以余氣遷加,複與五行座位再相會合而為歲法也。周天謂天周地位,非周天之六氣也。
夫變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洒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虛者,所以列應天地之精氣也。形精之動,猶根本之與枝葉也。仰觀其象,雖遠可知也。(觀五星之東轉,則地體左行之理,昭然可知。
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言人之所居,可謂下矣。征其至理,則是太虛之中一物耳。《易》曰︰坤濃載物,德合無疆,此之謂也。
大氣舉之也。(大氣,謂造化之氣,任持太虛者也。所以太虛不屈,地久天長者,蓋有造化之氣任持之也。氣化而變,不任持之,則太虛之器亦敗壞矣。凡有形,處地之上者,皆有生化之氣任持之也。然氣有大小不同,壞有遲速之異,及至氣不任持,則大小之壞一也。
燥以乾之,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濕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溫之。故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游行其間,寒暑六入,故令虛而化生也。(地體之中,凡有六入︰一曰燥,二曰暑,三曰風,四曰濕,五曰寒,六曰火,受燥故乾性生焉,受暑故蒸性生焉,受風故動性生焉,受濕故潤性生焉,受寒故堅性生焉,受火故溫性生焉,此天之六氣也。
故燥勝則地乾,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濕勝則地泥,寒勝則地裂,火勝則地固矣。(六氣之用,此言天右旋於外,而寒暑六入以舉其地,地受天六入以為五行,左轉化生入物於天之中也。天地萬物之上下,左右陰陽之道路者,天右旋六節之位也。上下,謂在上者司天之位,在下者在泉之位。左右,謂在上之左右,即司天左間右間之位。在下之左右,即在泉左間右間之位也。故天之三陰三陽於其六位,右旋如己亥歲,上見厥陰而左間少陰,右間太陽,至子午歲,上見少陰,而左間太陰,右間厥陰,逐歲之上旋降於右也。面北命其位,言其見也。謂司天之位在南而面北,命其左右,則西南為左間之位,東南為右間之位,而言其所見之陰陽也。面南命其位言其見者,謂地之位,在北而面南,命其左右。則東北為左間之位,西北為右間之位。而言其聽見之陰陽也。自天地萬物之上下,至此獨論天右旋之氣也。上下相構,寒暑相臨,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者,言天之右旋迭地方位,而其氣於地方位氣相構相臨,其構同類,相生之氣則和,不同類相製之氣則病也。或氣雖同類,相得亦病者,惟相火臨於君火也,為不當位故也。君位臣則順,臣位君則逆,逆則病近者速者是也。動靜何知者?帝謂天動能臨於地,地靜不能臨天,而難上下相構,寒暑相臨之語。伯言︰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則知天常於上,自右降東南而旋回以臨地,地常於下,自左升東北而循顯明木君相土金水之位,循環臨天而皆動也。故左右臨動,各皆周天,遇則複相會也。應地者靜,天地之體,動靜雖殊,而起用之變化,在地則五行麗地,而載生成之形,類運於內,在天則七曜緯虛而列,應天之精,氣運於外,其形類與精氣之相隨運動,猶根本之與枝葉,同乎一氣而不殊,故但仰觀七曜之象,周旋雖遠,可知其動也。
天地之氣,何以候之?天地之氣,勝複之作,不行形於診也。《脈法》曰︰天地之變,無以脈診。此之謂也。(言天地平氣及勝複,皆以形証觀察,不以診知也。
間氣何如?(惟間氣偏治一位,固可隨其所在,期與尺寸左右也。
隨氣所在,期與左右。(與左右尺寸四部分位承之,以知應與不應,過與不及也。
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謂當沉不沉,當浮不浮,當澀不澀,當鉤不鉤,當弦不弦,當大不大之類也。
不當其位者病,(見於他位也。
迭移其位者病,(謂左見右脈,右見左脈。
失守其位者危,(已見於他鄉,本宮見賊殺之氣,故病危。
尺寸反者死。(子午卯酉四歲有之。反,謂歲當陰在寸而脈反見於尺;歲當陽在尺而脈反見於寸,尺寸俱乃謂反也。若尺獨然,或寸獨然,是不應氣,非反也。
陰陽交者死。(寅、申、己、亥、丑、未、辰、戌八年有之,交,謂歲當陰,在右脈反見左;歲當陽,在左脈反見右。左右交見,是謂交。若左獨然,或右獨然,是不應氣,非交也。
先立其年,以知其氣,左右應見,然後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順。(此言天地之氣,可隨其所在期之於尺寸左右也。蓋五運以甲乙土運為尊,六氣以少陰君火為尊,故甲乙土運為南政,乃南面而行令,其餘四令為北政,以臣事之,則面北而受令者也。又以少陰為君主,反脈司天在泉,而尺寸不應者,皆以少陰而論之,其脈主於沉也。是以期之之法,陽之所在。其脈應不沉,陰之所在,其脈不應,北政之歲,人氣面北而寸北尺南,地左間之氣在右寸,右間之氣在左寸,天左間之氣在左尺,右間之氣在右尺。所以少陰在泉,則左間太陰右間厥陰,而兩寸之脈俱不應。厥陰在泉,則左間少陰右間太陽,而少陰在左,其右寸之脈不應太陰。太陰在泉,則左間少陽右間少陰,而少陰在右,其左右之脈不應。故曰北政之歲,三陰在下則寸不應者此也。少陰司天,則左間太陰,右間厥陰,而兩尺之脈俱不應。厥陰司天,則左間少陰,右間太陽,而少陰在左,則左尺之脈不應。太陰司天,則左間少陽,右間少陰,而少陰在右,其右尺之脈不應,故曰北政之歲三陰在上,則尺不應者此也。南政之歲,人氣而南而寸南尺北,天左間之氣在右寸,右間之氣在左寸、地左間之氣在左尺。右間之氣在右尺,所以少陰司天則左間太陰右間厥陰,而兩寸之脈俱不應。厥陰司天,則左間少陰右間太陽,而少陰在左,其右寸之脈不應。太陰司天,則左間少陽,右間少陰,而少陰在右,其左寸之脈不應。故曰南政之歲三陰在天,則寸不應者此也。少陰在泉,則左間太陰,右間厥陰,而兩尺之脈俱不應。厥陰在泉,則左間少陰,右間太陽,而少陰在左,其左尺之脈不應。太陰在泉、則左間少陽,右間少陰,而少陰在右,其右尺之脈不應也。故曰南政之歲,三陰在泉,則尺不應者此也。從其氣則和者,陰陽各當尺寸本位也。違其氣則病者,即所謂陰陽或不當其位,或迭移其位,或失守其位,或尺寸反,或陰陽交也。南北二政,內行運法,甲乙為南政,余四運為北政。南政同天在泉,皆行土運,其餘北政,皆以在泉行運,如此政巳亥,厥陰司天則行在泉少陽火運。又如寅卯,少陽司天則行,在泉厥陰木運,餘仿此。惟有北政辰戌年,太陽司天當行,在泉太陰土運,緣北政以臣,不敢行君之令,故行金運,是土之子,以足木火金水四運焉。

五常政大論篇

《五常政大論》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涼,地不滿東南,右熱而左溫,其故何也?(面巽言也。
陰陽之氣,高下之理,大小之異也。(高下,謂地形。大小,謂陰陽之氣盛衰之異。中原地形、西北方高、東南方下,西方涼,北方寒,東方溫,南方熱。
東南方陽也,陽者,其精降於下,故右熱而左溫。(陽精下降,故地氣以溫,而和之於下矣。陽氣生於東而盛於南,故東方溫而南方熱,此則氣之多少明矣。
西北方陰也,陰者,其精奉於上,故左寒而右涼。(陰精奉上,故地地以寒而和之於上矣。陰氣生於西而度於北,故西方涼而北方寒,君面巽而言,臣面乾而對也。
是以地有高下,氣有溫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六元政紀論》云︰至高之地,冬氣常在。至下之地,春氣常在。
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陰精奉,高之地也。陽精所降,下之地也,陰方之地,陽不妄泄,寒氣外持,邪不數中,正氣堅守,故壽延。陽方之地,陽氣耗散,發泄無度,風濕數中,真氣傾竭,故夭折。今中原之境,西北方人多壽,東南方人多夭,其中猶各有微甚爾。
西北之氣散而寒之,東南之氣溫而收之,所謂同病異治也。(西方北方人皮膚閉,腠理密,人皆食熱,故宜散宜寒。東方南方人,皮膚疏,腠理開,皆食冷,故宜收宜溫。散,謂溫浴,使中外條達,收,謂溫中,不解表也。
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凡稟乎天者,以神為主,稟乎地者,以氣為主。諸有形之類,要於中者,生源系天,其所動浮,皆神氣為機發之主,其所為也,物莫知之,是以神舍去,則機發動用之道息矣。又以其生氣之根本,乃發自身形之中,故曰根中也。其根於外者,生源系地,故其所生長化成收藏,皆為造化之氣所成立,其所出也,物亦莫知,是知以氣丘止息,則生化結成道絕滅也。其木火土金水,燥濕液緊柔,雖常性不易,及乎外物,生氣離,根化絕,則其常體性顏色,皆必變移其舊也。
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始動而生化,流散而有形,布化而成結,終極而萬象皆變也。
氣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下取,謂寒逆於下,而熱攻於上,不利於下,氣盈於上,則溫下以調之。上取,謂寒積於下,溫之則下,陽臟不足,則補其陽也。旁取,謂氣並於左,則藥熨於右,氣並於右,則藥熨其左以和之。
有毒無毒,服有約乎?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固官常製矣。有毒治病,十去其六,(下品藥毒,毒之大也。
常毒治病十去其七,(中品藥毒,次於小水。
小毒治病十去其八,(上品藥毒,毒之小也。
無毒治病十去其九,(上品、中品、下品無毒藥,悉謂之平。
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大毒之性列,其為傷也多,小毒之性和,其為傷也。少,當毒之性,減大毒之性一等,加小毒之性一等,所傷可知也。故至約必止之,故十去其或六、或七、或八而即已。然無毒之藥性雖平和,久而多之,則氣有偏盛,正有偏絕,不可長也,故十去其九而止。服至藥已,則以五穀、五肉、五果、五萊,隨五臟宜者,食養盡之。
不盡,複行如法,(法,謂前四約也。余病不盡,然再行之,毒之大小,至約而止,必無過也。
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無盛盛,無虛虛,而遺人夭殃。(不察虛實,但思攻擊,盛者轉盛,虛者轉虛,萬端之病,從茲而甚。真氣日消,病勢日侵,殃咎之來,苦夭之興,難可逃也。
無致邪,無失正,絕人長命。(所謂伐天和也。攻虛謂實,是則致邪,不識臟之虛,斯為失正,正即失,則為死之由矣。
夫經絡以通,血氣以從,複其不足,與眾齊同,養之和之,靜以待時,謹守其氣,無使傾移,其形乃彰,生氣以長。(病去而瘠者,其經絡已通,血氣以順,當複其不足之臟,而興足者同,必養之和之,靜以待時,形自彰而不瘠矣。

六元政紀大論篇

《六元政紀大論》曰︰數之起,始於上而終於下,歲半之前,天氣主之,歲半之後,地氣主之,(歲半,謂之立秋之日也。
上下交互,氣交主之,歲紀畢矣。(上下交互,則三四氣之紀,即天地之氣交主之,此則一歲之紀畢也。
春氣西行,夏氣北行,秋氣冬行,冬氣南行。(觀萬物生長收藏如斯言。
故春氣始於下,秋氣始於上,夏氣始於中,冬氣始於標。春氣始於左,秋氣始於右,冬氣始於後,夏氣始於前。此四時正化之常。(察物以明之,可知也。
故至高之地,冬氣常在,至下之地,春氣常在,(高山之巔,盛夏冰雪,污下川澤,嚴冬草生,常在之義足明矣。春夏之氣,本主冬南,而其氣則降於西北。冬秋之氣,本主西北,而其氣則生於東南。故春氣者,始於往年,在下之氣所。秋氣者,由於今年在上之氣所降,夏氣者,始於今年,中氣所升。
必謹察之。厥陰所至為裡急,(筋攣縮,故急。
少陰所至,為瘍胗身熱,(火氣主也。
太陰所至,為積飲痞膈,上氣也。()
少陽所至為嚏嘔,為瘡瘍,火氣主之。()
陽明所至,為浮虛,(浮虛,薄腫按之浮起也。
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病之常也。厥陰所至為支痛,(支,杜妨也。
少陰所至。為驚惑惡寒,戰栗、譫妄,(譫,亂言也。
太陰所至為搐滿,少陽所至為驚躁、瞀昧、暴病,陽明所至為鼽、反陰股膝髀 足病,太陽所至為腰痛,病之常也。厥陰所至為軟戾,少陰所至為悲妄、衄蔑,(蔑,污血也。
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少陽所至為喉痺,耳鳴、嘔湧,(湧,謂溢食,食不下也。
陽明所至為脅痛、皺揭,(身皮麩象。
太陽所至為寢汗痙,(寢汗,謂睡中汗發於胸嗌頸腑之間也,俗乎為盜汗。
病之常也。厥陰所至,為脅痛、嘔泄,(泄,謂利也。
少陰所至為語笑,太陰所至為重 腫,( 腫,謂肉泥按之不起也。
少陰所至為暴注、 螈、暴死,陽明所至為鼽嚏,太陽所至為流泄禁止,病之常也。凡此十二變者,報德以德,報化以化,報政以政,報令以令,氣高則高,氣下則下,氣後則後,氣前則前,氣中則中,氣外則外,位之常也。(氣報德報化,謂天地氣也。高下前後中外,謂生病所也。手之陰陽其氣高,足之陰陽其氣下,足太陽氣在身後,足陽明氣在身前,足少陽、太陰、厥陰氣在身中,足少陽氣在身側,各隨所在,言氣變生病象也。凡正文厥陰、少陰、太陰等語。俱主歲言,而人病則合於歲也。凡此十二變者,言前言德化、政令、病變、十二節之候。若不當歲步,主客政位而至者,則屬變氣,而為用複也。凡勝複之候,至氣勝氣,變德則報複以德,變化則報複以化,變政令則報複以政令,而其氣之往複不能相移也。所變之氣,居高則報複亦高,居下則報複亦下,居後則報複亦後,居前則報複亦前,居中則報複亦中,居外則報複亦外,而其位之高下,亦不能相移也。由是言之,則天下風寒暑濕燥火之變常,不能同也。
故風勝則動,(不寧也。
熱勝則腫,(熱勝氣則為丹 ,勝血則為癰腫,勝骨肉則為 腫,按之不起。
燥盛則乾,(乾於外,則皮膚皺揭。乾於內則精血枯涸,乾於氣及當液,則肉乾而皮著於骨。
寒勝則浮,(浮,謂起按之處見矣。
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 腫,(濡泄,水利也。 腫,肉泥按之陷而不起也。閉則逸於皮中也。
隨氣所在,亦言其變耳。

天氣不足,地氣從之,地氣不足,天氣從之,運居其中而常先也。(運,謂木火土金火,各主歲者也。地氣盛則歲運上升,天氣盛則歲運下降,上升下降,運氣常先遷降也。
惡所不勝,歸所不同,隨運歸從,而生其病也。(非其位則變生,變生則病作。
故上勝則天降而下,下勝則地氣遷而上,(勝,謂多也。上多則自降,下多則自遷,多少相移,氣之常也。
勝多少而差其分,(多則遷降多,少則遷降少,多少之應,有微有甚之異也。
微者小差,甚者大差,甚則位易氣交易,則大變生而病作矣。

大要曰︰其紀五分,微紀七分,其差可見,此之謂也。(以其五分七分,之所以知天地陰陽過差矣。
熱無犯寒,寒無犯寒,奈何?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汗泄故用熱不遠熱,下利故用寒不遠寒,皆謂不獲己而用之也。
婦人重身,毒之何如?有故無損亦無殞出。(謂大堅 瘕,痛甚不堪,則治以破積愈痛之藥,是謂不救,必乃盡死救之,存其大也。上無殞者,言毋必全,子亦不死也。
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者死。(衰其大半,不足以害生。故衰大半則止其藥。若過禁待盡,毒氣內余,無病可攻,以當毒藥,則敗損中和,故過則死。
木郁達之,火鬱發之,土郁奪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調其氣,(達謂吐之令其條達也。發,謂汗之令其疏散也。奪,謂下之令無壅礙也。泄,謂滲泄解表利小便也。折,謂抑之,製其沖逆也。通是五法也,乃可以調氣,後再觀其虛盛而調理之。
過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謂瀉之。過,太過也。太過者,以味瀉之,鹹瀉腎,酸瀉肝,辛瀉肺,甘瀉脾,苦瀉心。過者畏瀉,故謂瀉為畏也。

至真要大論篇

《至真要大論》曰︰陰之所在寸口何如?(陰之所在,脈沉不應。
視歲南北,可知之矣。北政之歲,少陰在泉,則寸口不應;(木火金水四運,面北受氣。凡氣之在泉者,脈息不見,惟其左右之氣脈可見之。在泉之氣,善則不見,惡者可見,病以氣疾客主淫勝名之。在天之氣其亦然也。
厥陰在泉,則右不應;少陰在石故。)
太陰在泉,則左不應。(太陰在左故。
南政之歲,少陰司天,則寸口不應。(土運之歲,面南行令,故少陰司天,則二手寸口不應也。
厥陰司天,則右不應;太陰司天,則左不應。(變左右義也。
諸不應者,反其診則見也。(不應皆謂脈沉,脈沉下者,抑手而沉,複其手則沉為浮,細為大也。
帝曰︰尺候何如?伯曰︰北政之歲,三陰在下,則寸不應;三陰在上,則尺不應。司天曰上,在泉曰下。)
南政之歲,三陰在天,則寸口不應;三陰在泉,則尺不應。左右同。(尺不應寸,左右悉同。言南北二政之司天在泉,其尺寸之脈,各有所不應也。
天地之氣,內淫而病何如?歲厥陰在泉,風淫所勝,則地氣不明,平野昧,草乃秀。民病洒洒振寒,善呻數欠,心痛支滿,兩脅裡急,飲食不下,膈咽不通,食則嘔,腹脹善噫,年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謂寅申歲也。洒洒振寡,善呻數欠,為胃病。合則嘔,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為脾病。飲食不下,膈咽不通,邪在胃脘也。蓋厥陰在泉之歲,木乾而克脾胃,故病如是。
歲少陰在泉,熱淫所勝,則焰浮川澤,陰處反明。民病腹中常鳴,氣上沖胸,喘不能久立,寒熱皮膚痛,目瞑齒痛 腫,惡寒發熱如瘧,少腹中痛腹大,蜇蟲不藏。(謂卯酉歲也。齒痛 腫,為大腸病。腹中雷鳴,氣上沖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也。蓋少陰在泉之歲,火克金,故大腸病也。
歲太陰在泉,草乃早榮,濕淫所盛,則埃昏岩石,黃反見黑,至陰之交。民病飲積,心痛,耳聾渾渾 ,咽腫喉痺,陰病血見,少腹痛腫,不得小便,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回, 似結, 如別。(謂辰戌歲也。太陰為土,色見應黃於中天,而反見於北方黑處也。水土同見,故曰至陰之交,合其氣色也。沖頭痛,謂腦後眉間痛也。 ,謂膝後曲腳之中也。 , 後軟肉處也。耳聾渾渾 ,咽腫喉痺,為三焦病。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撥,腰似折,髀不可以回, 如結, 如別,為膀胱足太陽病。又少腹腫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蓋太陰在泉之歲,土旺克太陽,故病如是也。
歲少陽在泉,火淫所勝,則焰明效野,寒熱更至。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則血便。少陰同候。(謂乙亥歲也。處寒之時,熱更其氣,熱氣既往,寒氣後來,故云更至也。余候與少陰在泉同。
歲陽明在泉,燥淫所勝,則 霧清瞑,民病喜嘔,嘔有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甚則咽乾面塵,身無膏澤,足外反熱。(謂子午歲也。 霧謂暗不明,似霧也。言霧起 暗,不分形物而薄寒也。心脅痛、謂心之傍,脅中痛也。面塵,謂面上如有觸冒塵土之色也。嘔有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甚則面塵,身無膏澤,足外反熱,為膽病。咽乾面塵,為肝病。蓋陽明在泉之歲,金王克木,故病如是。
歲太陽在泉,寒淫所勝,則凝肅慘栗,民病少腹控睪,引腰脊,上沖心痛,血見,咽乾頷腫。(謂丑未歲也。凝肅,謂寒氣靄空,凝而不動,萬物靜肅,其義形也。慘栗,寒甚也。控,引也。睪,陰丸也。頷,頰車前牙之下也。咽痛頷腫,為小腸病,又少腹控睪,引腰脊,上沖心肺,邪在小腸也。益太陽在泉之歲,水克火,故病如是。
諸氣在泉,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辛散之。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經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瀉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此言六氣之在泉,淫勝為病者,各有治之之法也。
天氣之變何如?厥陰司天,風淫所勝,則太虛埃昏,雲物以擾,寒生春氣,流水不冰。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舌本強,食則嘔,冷泄腹脹,溏泄瘕水閉,蟄蟲不出,病本於脾。(謂已亥歲也。是歲民病集於中也。風自天行,故太虛埃起風動飄蕩,故云物擾也。埃,青塵也。不分遠物是為埃,是為昏埃。土之為病,其善泄利,若病水則水便閉而不下,若大泄利,則經水亦多閉絕也。舌本強,食則嘔,腹脹溏泄瘕水團,為脾病。又胃病者,腹脾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臉,膈咽不通,食飲不下。蓋厥陰司天之歲,水勝土,故病如是。
少陰司天,熱淫所勝,怫熱至,火行其政。民病胸中煩熱,咽乾,右 滿,皮膚痛,寒熱咳喘,大雨且至,唾血血泄,鼽衄嚏嘔,溺色變,甚則瘡瘍 腫,肩背臂 及缺盆中痛,心痛肺 ,腹大滿,膨膨而喘咳,病本於肺。(謂子午歲也。怫熱至,是火行其政乃爾。是歲民病集於右,益以小腸通心故也。病自肺生,故曰病本於肺也。蓋病少陰司天之歲,火克金,故病如是也。
尺澤絕,死不治。(尺澤在肘內 大紋中,動脈應手,肺之氣也。火灼於金,承天之命,金氣內絕,故必危亡。
太陰司天,濕淫所勝,則沉陰且布,雨變枯願, 腫骨痛陰痺,陰痺者,按之不得,腰脊頭項痛,時弦,大便難,陰氣不用,飢不欲食,咳唾則有血,心如懸,病本於腎。(謂丑未歲也。沉,久也。
腎氣受邪,水無能潤,下焦枯涸,故大便難也。飢不欲食,咳睡則有血,心懸如飢狀,為腎病。(又邪在腎,則骨痛陰痺,陰痺者,按之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強痛,時弦。蓋太陰司天之歲,土克水,故病如是。
太溪絕,死不治。(太溪,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應手,腎之氣也。土邪勝水而腎氣內絕。
少陽司天,火淫所勝,則溫氣流行,金政不平,民病頭痛,發熱惡寒而瘧,熱上皮膚痛,色變黃赤,傳而為水,身面 腫,腹滿仰息,泄注赤白,瘡瘍咳唾血,煩心胸中熱,甚則鼽衄,病本乎肺。(謂寅審歲也。火來用事,則金氣受邪,故曰金政不平也。火炎於上,金肺受邪,客熱內燔,水無能救,蓋少陽司天之歲,火克金,故病如是。
天府絕,死不治。(天府,在肘後內側上腋下,同身寸之二寸,動脈應手,肺之氣也。火勝而金肺絕,故死。
陽明司天,燥淫所勝,則木乃晚榮,草乃晚生,筋骨內變,民病左 脅痛,寒清於中,感而瘧,大涼革候,咳,腹中鳴,注瀉 溏,名木斂,生宛於下。草焦上首,心脅暴痛,不可反側,咽乾面塵腰痛,丈夫 疝,婦人少腹痛,目昧 ,瘍瘡痤癰,蟄蟲來見,病本於肝。(謂卯酉歲也。金勝,故草木晚榮也。配於人身,則筋骨內應而不用也。大涼之氣,變易時候,則人寒清發於中,內感寒氣,則為 瘧也。大腸居右,肺氣通之,今肺氣內淫,肝居於左,故左 脅痛如刺割也。其歲民自注泄,則無淫勝之疾也。大涼,次寒也。大涼且甚,陽氣不行,故木容收斂,草容悉晚。生氣已升,陽不布令,故行積生氣而 於下也。在人之應,則少腹之內,痛氣居之,瘡瘍痤癰,腰痛不可俯仰,丈夫 疝,婦人少腹痛,甚則咽乾面塵,胸滿洞泄,為肝病。又心脅痛不能反側,目銳 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振寒瘧,為膽病。蓋陽明司天之歲,金克木,故病如是也。
太沖絕,死不治。(太沖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脈動應手,肝之氣也。金來代木,肝氣內絕,正不勝邪,其死宜也。
太陽司天,寒淫所勝,則寒氣反至,水且冰,血變於中,發為癰瘍,民病厥心痛,嘔血血泄鼽衄,善悲,時眩仆。運大炎烈,雨暴乃雹,胸腹病,手熱肘攣掖腫,心澹澹大動,胸脅胃脘不安,面赤目黃,善噫嗌乾,甚則色 ,渴而欲飲,病本於心。(謂辰戌歲也。太陽司天,寒氣布化,故水且冰,而血凝皮膚之間,衛氣結聚,故為癰也。若乘火運而火炎烈,與水交戰,故豪雨半珠形雹也。是歲民病積於心脅之中也。陽氣內郁,濕氣下蒸,故心厥痛而嘔血,血泄鼽衄,面赤目黃,善噫手熱,肘攣腋腫咽乾,甚則寒氣勝陽,水行凌火,火氣內郁,故渴而欲飲也。病始心生,為陰凌犯,故云病本於心也。蓋太陽司天之歲,水克火,故病如是。
神門絕,死不治。(神門在手之掌後銳骨之端,動脈應手,真心氣也。水行勝火,而心氣內絕,神氣已亡,不死何待?
所謂動氣,知其臟也。(所以診視而知死者何?以皆是臟之經脈動氣,知神藏之存亡爾。
司天之氣,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瀉之。熱淫所勝,平以鹹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火淫所勝,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發之,以酸複之,熱淫同。燥淫所勝,平以苦溫,佐以酸辛,以苦下之。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佐以苦甘,以鹹瀉之,(此言六氣之司天淫勝為病者,各有治之之法也。
治諸勝複,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堅者軟之,脆者堅之,衰者補之,強者瀉之,各安其氣,必清必淨,則病氣衰去,歸其所宗,此治之大體也。(太陽氣寒,少陰少陽氣熱、厥陰氣溫,陽明氣清,太陰氣濕,有勝複則各倍其氣以調之,故可使平也。宗,屬也。調不失理,則余之氣自歸其所屬,少陰之氣自安其所居。 勝複衰已,則各補養而平定之,必清必淨,無妄擾之,則六氣循環,五神安泰,若運氣之寒熱,治之平之,亦各歸司天地氣也。此總結言治勝複之大體也。
身半以上其氣三矣,天之分也,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其氣三也,地之分也,地氣主之。以名命氣,以氣命處,而言其病。半,所謂天樞也。(身之半,正謂臍中也。或以腰為身半,當伸臂指天,舒足指地,以繩量之,中正當臍也,故又曰半,所謂天樞也。司天者其氣三,司地者其氣三,故身半以上三氣,身半以下三氣也。以名言其氣,以氣言其處,以氣處寒熱,而言其病之形証也。欲知病診,嘗隨氣所在以言之,當陰之分,冷病歸之,當陽之分,熱病歸之,故勝複之作,先言病生寒熱者,必依此物理也。《六微旨大論》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
夫氣之勝也。微者隨之,甚者製之。氣之複也,和者平之,暴者奪之,皆隨其勝氣,安其屈伏,無問其數,以平其期,此其道也。(隨,謂隨之,安之。製,謂止製。平,謂平調。奪,謂奪其勝氣也。
治此者,不以數之多少,但以氣平和為準度耳。此言複之,所以反病而有治之之法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折之,不足者補之,佐以所利,或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適其寒溫,同者逆之,異者從之。(高者抑之,製其盛也。下者舉之,濟其落也。有餘者折之,屈其類也。不足者補之,全其氣也。雖製勝扶弱,而客主須安,一其失所、內淫外並,而危敗之由作矣。同。謂寒熱溫清,氣相比和者,異,謂木火土金水,不比和者,氣相得者,則逆所勝之氣以治之。不相得者,則順所不勝氣以治之。此其治主客之大體也。
氣有高下,病有遠近,証有中外,治有輕重,適其至所為故也。(臟位有高下,腑氣有遠近,病症有表裡。藥用有輕重,調其多少,和其緊慢,令藥氣至病所為故,勿太過不及也。
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製也;君二臣四,偶之製也;君二臣三,奇之製也;君三臣六,偶之製也。(奇,謂古之單方。偶,謂古之複方。單複一製,皆有大小,故奇方云︰君一臣二,君二臣三。偶方云︰君二臣四,君三臣六也。病有大小,氣有遠近,製有輕重所宜,故云製也。
故曰︰近者奇之,遠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補上治上製以緩,補下治下製以急,急則氣味濃,鍰則氣味薄,適其所至,此之謂也。(汗藥不以偶方,氣不可以外發泄,下藥不以奇製,藥毒攻而致過。治上補上,方迅急則止不住而迫下。治下補下,方緩慢則濕道路而力又微。製急方而氣味薄,則力與緩等。製緩方而氣味濃,則勢與急同。如是謂為緩不能緩,急不能急,濃而不濃,薄而不薄,大小非製,輕重無度,則虛實寒熱,臟腑紛撓,無由致理,豈神靈而可望安哉﹗
近而奇偶,製小其服也。遠而奇偶,製大其服也。大則數少,小則數多,多則九之,少則二之。(湯丸多少,凡如此也。近遠,謂腑臟之位也。心肺為近,肝腎為遠,脾胃居中。三陽胞 膽亦有遠近,身三分之上為近,下為遠也。若識見高遠,權以合宜,方奇而分兩偶,方偶而分兩奇,如是者近而偶製,多數服之,遠而奇製,少數服之,故曰小則數多,大則數少也。
奇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方與其重也寧輕,與其毒也寧善,與其大也寧小,是以奇方不去,偶方病在,則反其一佐,以同病之氣而取之也。夫熱與寒背,寒與熱違。微小之熱,為寒所折,微小之冷,為熱所消。甚大寒熱,則必能與違性者爭雄,能與異氣者相格,聲不同不相應,氣不同不相合,如是則且憚而不敢攻之,攻之則病氣與藥氣杭衡,而自為寒熱以開閉固守矣。

是以聖人反其以同其氣,令聲氣應合,複令寒熱參合,使其終異 同,凌潤而敗堅,剛強必折,柔脆同消爾。此言約方之法,不越奇偶,而必當曲盡其製也。

至真要大論篇

大 君一臣三佐九,製之大也。遠而奇偶,製大其服也。大則數少,少則二之。腎肝位遠,服湯散不厭頻而多。
小 君一臣二,製之小也。近而奇偶,製小其服也。小則數多,多則九之。心肺位近,服湯散不厭頻而少。
緩 補上治上製以緩,緩則氣味薄,治主以緩,緩則治其本。
急 補下治下製以急,急則氣味濃,治客以急,急則治其標。
奇 君一臣二,奇之製也。君二臣三,奇之製也。陽數奇。
偶 君二臣四,偶之製也。君二臣六偶之製也。陰數偶。
複 奇之不去則偶之,是為重方也。

是故百病之起,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標者,有生於標本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標而得者,有取中氣而得者,有取標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反佐取之,是為逆取。奇偶取之,是為從取。寒病治以寒,熱病治以熱,是為逆取。從,順也。
逆,正順也。若順,逆也。(寒盛格陽,治熱以熱,熱盛格陰,治寒以寒之類,皆時謂之逆,外雖用逆,中乃順也。此逆乃正順也。若寒格陽,而治以寒,熱格寒而治以熱,外則雖順,中氣乃道,故方若順,是逆也。
故曰︰知標與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診,足以亂經。粗工嘻嘻,以為可知,言熱未已,寒病複殆,同氣異形,迷診亂經。(六氣之用,粗之與工,得其半也。厥陰之化,粗以為寒,其乃是溫、太陽之化,粗以為熱,其乃是寒。由此參互,用失其道,故學問識用,不達工之道半矣。夫一經之標本,寒熱既殊,言本當究其標,論標合尋其本。言氣不窮其標本,論病未辨其陰陽,心既迷正理,治益亂經,呼曰粗工。
夫標本之道,要而搏,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而病之害。言標與本,易而勿損,察本與標,氣可令調,明知勝複。為萬民式。(此言六氣各有所從之標本,而百病皆當知標本也。
願聞病機何如?諸風掉眩皆屬於肝。(風性動,木氣同之。
諸寒收引皆屬於腎。(收,謂斂也。引,謂急也。寒物收縮,水氣同也。
諸氣 郁皆屬於肺。(高秋氣涼,露氣煙集,涼至則氣熱,複甚則氣殫,征其物象,屬可知也。 謂 滿。郁,謂奔迫也。氣之為用,金氣同之。
諸濕腫病,皆屬於脾。(土薄則水淺,土濃則水深,土平則乾,土高則濕,濕氣之有,土氣同之。
諸熱瞀螈,皆屬於火。(火象征。
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心寂則病微,心躁則痛甚。百端之起,皆自心生,痛癢瘍瘡,生於心也。
諸厥固泄,皆屬於下。(下,謂下焦肝腎也。夫守司於下,腎之氣也。門戶束要,肝之氣也。故諸厥固泄皆屬於下也。厥力氣逆。固,謂禁固。諸有氣逆上行、及固不禁,出入無度,燥濕不恆,皆由下焦之主守也。
諸痿喘嘔,皆屬於上。(上,謂上焦心肺氣也。炎熱薄灼,心之氣也。承熱分化,肺之氣也。熱郁於上,故病上焦。此皆五臟之疾病機,由於內動者也。

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火。(熱之內作。
諸痙項強,皆屬於濕。(太陽傷濕。
諸逆沖上,皆屬於火。(炎上之性用也。
諸脹腹大,皆屬於熱。(熱郁於內,肺脹所生。
諸燥狂越,皆屬於火。(熱盛於胃及四末也。
諸暴強直,皆屬於風。(陽內郁而陰行於外。
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謂有聲也。
諸病 腫,痛酸驚駭,皆屬於火。(諸氣多也。
諸轉反戾,水液混濁,皆屬於熱。(反戾,筋轉也。水液,小便也。
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上下所出,及吐出尿出也。
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酸,酸水及沫也。此皆十二經絡之邪,病機由於外入者也。

故《大要》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至和平,此之謂也。(深乎聖人之言,有無求之,虛盛責之,如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熱去複來,晝見夜伏,夜發晝止,時節而動,是無火也,當助其火。又如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動複止,攸忽往來,時動時止,是無水也,當助其水。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嘔而吐,食入反出,是無火也。夫寒之不寒,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熱之不久,責心之虛;寒之不久,責腎之少,有者瀉之,無者補之,虛者補之,盛者瀉之,令上下無礙,氣血通調,則寒熱自和,陰陽調達矣。此言病機,計有十九而言善治之法也。
願言其製。君一臣二,製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製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製之大也。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夫病之微小者,猶人火也,遇草而炳,得木而燔,可以濕伏,可以水滅,故逆其性氣以折之、攻之。病之大甚者,龍火也,遇草而焰,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濕折之,適足以光焰詣天,物窮方止矣。識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逐之,則燔灼自消,焰火撲滅。夫逆之者,謂以寒攻熱,以熱攻寒;從之者,謂攻以寒熱從其性,用是以下方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多從少,觀其事也。
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益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故。(量病症候,適事用之。
帝曰︰何謂逆從?伯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言逆者,正治也。從者,反治也。逆病氣而正治,則以寒攻熱,以熱攻寒,雖從順病氣,乃反治法也。
帝曰︰反治何謂?伯曰︰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已。(熱因熱用,熱物冷服,下咽之後,冷體即消,熱性便發。寒固熱用,冷物熱服也。中滿下虛,乃疏啟其中,峻補於下,少服則資壅,多服則宣通,由是而中滿自除,下虛斯實,此則塞因塞用也。又大熱內結,注泄不止,熱宜寒療,結複須除,以寒下之,結散利止,此則通因通用也。投寒以熱,涼而行之,投熱以寒,溫而行之,始同終異,斯之謂也。
逆之從之,逆而從之,從而逆之,疏氣令調,則其道也。(逆,謂逆病氣以正治。從,謂從病氣而反療。逆其氣以正治,使其從順,從其病以反取,令彼調和,故曰逆從也。下疏其氣,令道路開通,則氣感寒熱而為變。

病之中外何如?從內之外者,調其內;從外之內者,治其外;(各絕其源。
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者,先調其內,而後治其外;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先治其外,而複調其內;(皆謂先除其根。
中外不相及,則治主病。(中外不相及,自各一病也。此言治表裡之病患三法︰有標本,有先後,有分主也。
治寒以熱,治熱以寒,而方土不能廢繩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熱者,寒之而熱,有病寒者,熱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複起,奈何治?(謂治之而病不退,反因藥寒熱而隨生寒熱,病之新者。
伯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於陰;熱之而寒者,取之於陽,所謂求其屬也。(言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製陽光,故曰求其屬也。夫粗工偏淺,以熱攻寒,以寒療熱,治熱未已,而冷疾已生,攻寒日深,而熱病更起,熱起而中寒尚在,寒生外熱不除,欲攻寒則俱熱不前,欲療熱則思寒又止,進退交戰,危極已臻。豈知臟腑之源,有寒熱溫涼之主哉﹗夫取心者,不必齊以熱;取腎者不必齊以寒,但益心之陽,寒亦通行,強腎之陰,熱之猶可,或治熱以熱,治寒以寒,萬舉萬全。
帝曰︰服寒而反熱,服熱而反寒,其故何也?伯曰︰治其王氣,是以反也。(物體有寒熱,氣性有陰陽,觸王之氣,則強其用也。夫肝氣溫和,心氣暑熱,肺氣清涼,腎氣寒冽,脾氣兼並之,故春以清治肝而反溫,夏以冷治心而反熱,秋以溫治肺而反清,冬以熱治腎而反寒,蓋由補王氣太甚,補王太甚,則臟之寒熱氣多也。

夫五味入胃,各歸其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夫入肝為溫,入心為熱,入肺為清,入腎為寒,入脾為至陰而四氣兼之,皆為增其味而益其氣,故各從本臟之氣用爾。故久服黃連、苦參而反熱者,此其類也,余味皆然。但人意疏忽,而不能精候耳。故曰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不已,臟氣偏盛,臟有偏絕,則有暴夭者,故曰氣增而久,夭之由也。是以服餌百藥,不具五味,不借四氣,而久服之,雖且獲益,而久必致暴夭。此之謂也。絕粒服餌,則不暴亡,斯何由哉﹗無五穀味資助故也。複令食穀,其亦夭焉。
調氣之方,必別陰陽,定其中外,各守其鄉,內者內治,外者外治,微者調之,其次平之,盛者奪之,汗者下之,寒熱溫涼,衰之以屬,隨其攸利,(病有中外,治有表裡。在內者,以內治法和之,在外者,以外治法和之;其次大者,以平氣法平之;盛甚不已,則奪其氣令其衰也。假如小寒之氣,溫以和之,大寒之氣,熱以取之,甚寒之氣,則下奪之,奪之不已,則逆折之,折之不盡,則求其屬以衰之,小熱之氣,涼之和之;大熱之氣,寒以取之;甚熱之氣,則汗發之;發之不盡,則逆製之,製之不盡,則求其屬以衰之,故曰︰汗之下之,寒熱溫涼,衰之以屬,隨其攸利。攸,所也。
謹道如法,萬舉萬全,氣血正平,長有天命。(守道以行,舉無不中,故能驅役草石,召遣神靈,血氣保平和之候,天真無耗竭之由。

疏五過論篇

《疏五過論》曰︰凡未病者,必問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神屈故也,貴之尊榮,賤之屈辱,心懷眷慕。志結憂恐,雖不中邪,病從內生,血脈虛減。故曰脫營。
嘗富後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並。(富而縱欲,貧奪豐財,則內結憂煎,外悲故物。則心從想慕,神隨往計,營衛之道,悶以遲留,氣血不行而積並為病。
身體日減,氣虛無情,(氣血相迫,形肉消爍,故身體日減,氣歸精,精食氣。今氣虛不化,精無所滋故也。
病深無氣,洒洒然時驚,(病氣深,穀氣盡,陽氣內薄,故惡寒而驚。洒洒,寒貌。
病深者,以其外耗於衛,內奪於榮。(血為憂煎,氣隨悲減,故外耗於衛,內奪於營。病深者何?以此耗奪故爾。
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一過也。(失,謂失問,其所始也。
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飲食居處,五方不同,故間之也。
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故精氣竭絕,形體殘毀,心神沮傷矣。
愚醫治之,不知補瀉,不知病情,精華日脫,邪氣乃並,此治之二過也。(不知喜怒哀樂之殊情,概為補瀉而同貫,則五臟精華之氣日脫,邪氣薄蝕而乃並於正真之氣矣。
善為脈者,必以此類奇恆從容知之,為工而不知道,此診之不足貴,此治之三過也。(奇恆,謂氣候奇異於恆常之候也。從容,謂分別臟氣虛實,脈見上下幾相似也。《示從容論》曰︰脾虛浮似肺,腎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腎,此皆工之所時亂,從容分別而得之矣。
診有三常,必問貫賤,封君敗傷,及欲候王。(貴則形樂志樂,賤則形苦志苦,苦樂殊貫,故先問也。封君敗傷,降君之位,封公卿也。及欲候王,謂情慕尊貴,而妄為不已也。
故貴脫勢,雖不中邪,表神內傷,身必敗亡。(尤惶煎迫,怫結所為。
始富後貴,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臂為攣。(以五臟氣留連,病有所並而為是也。
醫不能嚴,不能動神,外為柔弱,亂至失常,病不能移,則醫事不行,此治之四過也。(嚴,謂戒,所以禁非也,所以令從命也。外為柔弱,言委而順從也。然戒不足以禁非,動不足以從令,委隨任物,亂失天常,病且不移,何醫之有?
凡診者,必知終始,有知余緒,切脈問名,當合男女。(始終,謂氣色也。知外者,終而始之。明知五色氣象,終而複始也。余緒,謂病發端之餘緒也。切,謂以指按脈也。問名,謂問病症之名也。男子陽氣多而左脈大,為順;女子陰氣多而右脈大為順,故宜先合之也。
離絕莞結,憂恐喜怒,五臟空虛,血氣離守,工不能知,何術之語。(離,謂離間親愛。絕,謂絕念所懷。莞,謂莞積思慮。結,謂結固余怒。間親愛者魂游。絕所懷者意傷。積所慮者神勞。結余怨者志苦。憂愁者閉塞而不行,恐懼者蕩憚而失守,盛怒者迷惑而不治,喜樂者憚散而不藏,由是八者,故五臟空虛,血氣離守,工不思曉,又何言哉﹗
此治之五過也。

征四失論篇

《征四失論》曰︰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此治之一失也。受師不卒,妄作雜術,謬言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後遺身咎,此治之二失也。不思貧富貴賤之居,坐之薄濃,形之溫寒,不適飲食之宜,不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午,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此治之四失也。(第一失者,不知陰陽逆順之理也。陽陰逆順之理非止一端,左手人迎為陽,春夏洪大為順,沉細為逆,外感陽病見陽脈,為順,陰脈為逆,右手氣口為陰秋冬沉細為順,洪大為逆,男子左手脈大為順,女子右手脈大為逆,陽病見陰脈為順,陽脈為逆;陰病見陽脈為順,陰脈為逆。又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為逆,下為從,女子右為逆左為從,男子左為逆右為從。第二失者,不受師術之正,妄效雜術之邪,以非為是,苟用砭石也。第三失者,不適病患之情,不明比類之義也。第四失者,不究始時致病之由,妄持寸口之脈,不中病情,偽指病名也。

陰陽類論篇

《陰陽類論篇》曰︰三陽為經,二陽為維,一陽為游部,此知五臟終 。三陽為表,二陽為裡,一陰至絕作朔晦,卻具合以正其理。(此言六經為人身之表裡,以太陽,太陰為貴也。三陽者,足太陽膀胱經也。從目內 ,上頭分為四道,下項並正別脈,上下六道,以行於背,為人身之大經。二陽者,足陽明胃經也。從鼻起下咽,分為四道,並正別脈六道,上下行腹,為人身之維系。一陽者,足少陽膽經也。起目外 絡頭,分為四道,下缺盆,並正別六道,上下為人身之游行諸部者也。曰經,曰維,曰游部,此可以知五臟終結,賴此三經而為之表也。故三陽為身之表,則二陰為之裡,二陰者,足少陰腎經也。二陰為之表。則三陰為之裡,三陰者,足太陽脾經也。一陽為身之表,則一陰為之裡,一陰者,足厥陰肝經也。太陰為正陰,而次少為少陰,又次為厥陰。太陽為正陽。而次少為少陽,又次為陽明,以其氣有多少異用,故各有三者之分耳。然少太之義易知,而陽明厥陰之義難釋。足之十二經合於十二月,故寅者正月之生陽也,主左足之少陽。六月建未,則為右之足少陽,皆兩足第四指脈氣所行也。二月建卯,主左足之太陽,五月建午,則為右足之太陽,皆足小指外側以上,脈氣所行也。三月建辰,主左足之陽明,四月建辰己,則為右足之陽明,皆兩足次指以上,脈氣所行也。然正二五六月為少陽太陽,而三四為辰巳月,居於其中,則彼兩陽合明於其前,故曰陽明也。七月建申,主陰之半生,生右足之少陰,而十二月建丑,則為左足之少陰,皆兩足心以上脈氣所行也。八月建酉,主右足之太陰,而十一月建子,則為左足之太陰皆兩足大指內側以上脈氣所行也。九月建戌,主右足之厥陰,而十月建亥,則為左足之厥陰皆兩足大指外側以上,脈氣所行也。然七八十一十二月,為少陰太陰,而九十為戌亥月,則為兩足之陰已盡也。而應之者,戌亥則一陰幾於絕矣。豈知一陰至絕,而有複作之理,朔晦相生之妙,卻具於其中,蓋陰盡為晦,陰生為朔,氣盡為晦,氣生為朔,既見其晦,而又見其朔,厥陰之絕,而複作合,當以彼晦朔之妙,而正此厥陰之理也。正者,証也。
三陽為父,二陽為衛,一陽為紀。三陰為母,二陰為雌,一陰為獨使。(三陰者,即太陽也。太陽為表之經,覆庇群生,尊猶父也。二陽者,即陽明也。陽明為表之維,捍衛諸部,所以為衛也。一陽者,即少陽也。少陽為表之游部,布絡諸經,所以為紀也。三陰者,即太陰也。太陰為裡之經,長養諸經,尊猶母也。二陰者,即少陰也。少陰為裡之維,生由此始,所以為雌也。一陰者,即厥陰也。厥陰為裡之游部,將軍謀慮,所以為獨使也。

方盛衰論篇

《方盛衰論篇》曰︰形弱氣虛,死。(中外俱不足也。
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臟衰,故脈不足也。
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臟盛,故脈氣有餘。
是以診有大方,坐起有常,(坐起有常,則息力調適,故診之方法,必先用之。
出入有行,以轉神明。(言所以貴坐起有常者何?以出入行運,皆神明隨轉也。
必清必靜,上觀下觀,司八正邪,別五中部,按脈動靜。(上觀,謂氣色;下觀,謂形氣也。八正,謂八節之正候。五中,謂五臟之部分。然後按寸尺之動靜,而定死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