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疹麻痘)凡十六門

瘡疹論第一

《聖惠》論︰嬰孩患疹痘、瘡子者,皆是積熱在於臟腑,蒸郁熱毒散於四肢。小兒皮肉嫩弱,多成此疾。凡食乳嬰孩,湯藥不可與童兒同。同療則藥過劑,必有損也。蓋由飲啜熱乳在於臟腑,熱極方成此疾。腑熱生於細疹,臟熱生於痘瘡。若用湯藥,宜療於乳母也。又絕乳嬰孩患者,由積熱伏在於脾肺之間,而不早以湯藥療於病源,養熱行於四肢榮衛之中,漸透皮表成疹痘,而乃出於膿水也。嬰兒之性,自然陽盛而陰微也。臟腑陰陽氣逆,大小便多秘不通也。才覺是此疾,即可便與疏利,即輕患也。若疹痘已出,即不可疏轉。若疹痘出定,卻宜利大小腸。按扁鵲及倉公論云︰療於嬰孩,服以湯散,性有可餌之者,不可餌之者。宜先和節陰陽,調治榮衛,方利臟腑,即熱氣漸解也。凡絕乳嬰孩生於疹痘,或未出以前,是此疾候。按扁鵲論云︰可先以油劑服之(方見瘡疹初出門中)行解。四肢熱極,或疹痘已出,不可以油,可服平和湯藥療於肝臟,解於敗熱。慮毒攻肝,後沖於眼目,生於障翳,今睹時醫及疾患之家,疹痘未出以前多是誤認疾候,皆以他藥解之。其間或餌以燥藥,或餌以冷藥,不無夭傷。時醫用藥,直候瘡疹子出,病家方覺,患者住餌,醫者拱手。已患之後,俗多禁餌,致大小便不通,不能調於湯藥,和於臟腑,遂停敗熱在於臟腑之間,攻於肝臟,疹痘才愈,致令沖於眼目,成於障翳。不過醫治,瞳人眼目遂損,因茲無所見也。

《養生必用》論治瘡疹曰︰陽明主肌肉,瘡疹毒瓦斯泄於肌肉,始覺必以利藥利之,宣其毒也。又其始難知,蓋與傷寒和類,不可不審也。小兒身熱、耳冷、尻冷、咳嗽、瘡疹候也。又一歲之中,瘡疹大小相類,此疫氣也。當作疫氣治之。傷寒至陽明經亦用利藥,須是未見是瘡疹。疑貳之間乃可利;及見是瘡疹,不可利也。

錢乙論瘡疹候︰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頓悶,乍涼乍熱,咳嗽嚏噴,手足稍冷,夜臥驚悸、多睡,並瘡疹証。此天行之病也,惟用溫涼藥治之,不可妄下及妄攻發。受風冷,五臟各有一証︰肝臟水 ;肺臟膿 ;心臟斑;脾臟疹;歸腎變黑。惟斑疹病後或發癇,余瘡難發癇矣。木勝脾,木歸心故也。若涼驚,用涼丸。溫驚,用粉紅丸。(方並見一切驚門中。)

錢乙論︰小兒在胎十月,食五臟血穢,生下則其毒當出。故瘡疹之狀,皆五臟之液。肝主淚,肺主涕,心主血,脾為裹血。其瘡出有五名︰肝為水 ,以淚出如水,其色青小;肺為膿 ,以涕稠濁、色白而大;心為斑,主心血,色赤而小,次於水 ;脾為疹,小次斑瘡,其主裹血,故色亦黃淺也。涕淚出多,故膿 水 皆大。血營於內,所出不多,故斑疹皆小也。病 者,涕淚俱少,譬胞中容水,水去則瘦故也。始發潮熱,三日以上,熱運入皮膚,即發瘡疹而不甚多者,熱留膚腠之間故也。潮熱隨臟出,如早食潮熱不已,為水 之類也。

瘡疹如出之時,五臟証見,惟腎無候,但見平証耳。KT 涼、耳涼是也。KT 、耳俱屬於腎,其居北方,主冷也。
若瘡黑陷,而耳、KT 反熱者,為逆也。若用百祥丸、牛李膏各三服不愈者,死病也。凡瘡疹若出,辨視輕重。
若一發便出盡者,必重也。瘡夾疹者,半輕半重也。出稀者,輕;裡外肥紅者,輕。外黑裡赤者,微重也;外白裡黑者,大重也。瘡端裡黑點如針孔者,勢劇也。青乾紫陷、昏睡汗出不止,煩躁熱渴,腹脹啼喘,大小便不通者,困也。凡瘡疹,當乳母慎口,不可令飢及受風冷,必歸腎而變黑難治也。有大熱者,當利小便;有小熱者,宜解毒。若黑紫乾陷者,百祥丸下之。(方見瘡疹倒 門中。)不黑者,慎勿下。更看時月輕重,大抵瘡疹屬陽,出則為順,故春夏病為順,秋冬病為逆。冬月腎王,又盛寒,病多歸腎變黑,又當辨。春膿 ,夏黑陷,秋斑子,冬疹子,亦不順也。雖重病猶十活四五,黑者無問何時,十難救一。其候或寒戰、噤牙;或身黃腫紫,宜急以百祥丸下之。複惡寒不已,身冷出汗、耳KT 反熱者,死病也。何以然?腎氣大王,脾虛不能製故也。下後身熱氣溫、欲飲水者,可治。以脾土勝腎,寒去而溫熱也。治之宜解毒,不可妄下。妄下則內虛,多歸於腎。
若能食而痂頭焦起,或未焦而喘實者,可下之。身熱煩渴、腹脹而喘、大小便澀、面赤、悶亂大吐,此當利小便,不瘥者,宣風散下之(方見慢驚風門中)。若五七日痂不焦,是內發熱,氣蒸於皮中,故瘡不得焦痂也。宜宣風散導之,用生犀磨汁解之,使熱不生,必著痂矣。瘡疹由內相勝也。惟斑疹能作搐,疹為脾所生,脾虛而肝王乘之。
木來勝土,熱氣相擊,動於心神。心喜為熱,神氣不安,因搐成癇。斑子為心所主,心生熱,熱則生風,風屬於肝、二臟相搏,風火相爭,故發搐也。治之當瀉心肝,補其母,栝蔞湯主之。(方見慢驚風門中。)瘡黑而忽瀉,便膿血並痂皮者順,水穀不消者逆。何以然?且瘡黑屬腎,脾氣本強,或舊服補脾藥,脾氣得實。腎雖用事,脾可製之。

今瘡入腹為膿血及連痂皮得出,是脾強腎退,即病出而安也。米谷及瀉乳不化者,是脾虛不能製腎,故自泄也,此必難治。

錢乙論瘡疹標本云︰睦親宮十太尉病瘡疹,眾醫治之。王曰︰疹未出,屬何臟腑?一醫言︰胃大熱。一醫言︰傷寒不退。一醫言︰在母腹中有毒。錢氏曰︰若言胃熱,何以乍涼乍熱?若言母腹中毒發,屬何臟也?醫曰︰在脾胃。錢曰︰既在脾胃,何以驚悸?醫無對。錢曰︰夫胎在腹中,月至六七則已成形,食母穢液入兒五臟,食至十月,滿胃管中,至生之時,口有不潔,產母以手拭淨,則無疾病。俗以黃連汁壓之,雲下臍糞及涎穢也。此亦母之不潔,余氣入兒臟中,本先因微寒入而成。瘡疹未出,五臟皆見病証。內一臟受穢多者,乃出瘡疹。初欲病時,先呵欠、頓悶、驚悸、乍涼乍熱、手足冷、面腮燥赤、咳嗽時嚏、此五臟証具也。呵欠頓悶,肝也;時發驚悸,心也;乍涼乍熱、手足冷、脾也;面目腮頰赤、嗽嚏,肺也。惟腎無候,以在腑下,不能食穢故也。凡瘡疹,乃五臟毒,若出歸一証,則肝水 ,肺膿 ,心斑,脾疹,惟腎不食毒穢而無諸証。瘡黑者屬腎,由不慎風冷而不飽,內虛也。又用抱龍丸數服愈。(方見風熱門中。)以其別無他候,故未發出,則見五臟証;已出,則歸一臟也。

錢乙論熱傳瘡疹云︰四大王宮五太尉,因墜秋千發驚搐,醫以發熱藥治之,不愈。錢氏曰︰本急驚,後生大熱,當先退其熱。以大黃丸、玉露散、惺惺丸加以牛黃、龍、麝解之,不愈,至三日,肌膚尚熱。錢曰︰更二日不愈,必發斑瘡,蓋熱不能出也。他醫初用藥發散,發散入表,表熱即斑生。本初驚時,當用利驚藥下之,今發散乃逆也。後二日,果斑出。以必勝膏治之,(方見瘡疹倒 門中。)七日愈。

錢乙論瘡疹有誤云︰睦親宅一大王病瘡疹,始用一李醫,又召錢氏。錢留抱龍丸三服,李以藥下之,其疹稠密。錢見大驚曰︰若非轉下則為逆病﹗王言︰李已用藥下之。錢曰︰瘡疹始出,未有他証,不可下也。但當用平和藥,頻與乳食,不受風冷可也。如瘡疹三日不出,或出不快,即微發之,微發不出,即加藥;不出,即大發之。如大發後不多,及脈平無証者,即瘡本稀,不可更發也。有大熱者,當利小便;小熱者,當解毒。若出快,勿發勿下。故止用抱龍丸治之(方見同前),瘡痂若起,能食者,大黃丸下之(方未見,)一二行即止。今先下一日,瘡疹未能出盡而稠密甚,則難治,此誤也。縱得安,其病有三︰一者,疥;二者,癰;三者,目赤。李不能治。

經三日黑陷,複召錢氏,曰︰幸不發寒而病未困也。遂用百祥丸為藥(方見同前,)以牛李膏為助(方見瘡疹倒 門中,)各一大服。至五日間,瘡複紅活,七日而愈。蓋黑者,歸腎也。腎王勝脾,土不克水,故脾虛寒戰,則難治。所用百祥丸者,以瀉膀胱之腑,腑若不實,臟自不盛也。何以不瀉腎?曰︰腎主虛,不受瀉,若二服不效,即加寒而死。

錢乙論傷寒瘡疹同異云︰傷寒,男體重,面黃;女面赤,喘急,增寒;各口中氣熱,呵欠、頓悶、項急也。

瘡疹則腮赤燥,多噴嚏,悸動,昏倦,四肢冷。傷寒常發散之。治瘡疹行溫平;有大熱者,解毒。餘見前說。

錢乙附方論小兒耳冷、KT 冷,手足乍冷乍熱,面赤,時嗽時嚏,驚悸,此瘡疹欲發也。未能辨認間,服升麻葛根湯(方見單傷寒門中)、消毒散(方見瘡疹攻咽痛門),已發未發皆宜服。仍用胡荽酒(方見瘡疹初出門)、黃柏膏(見瘡疹護面目門,《聖惠方》同。)暑月煩躁,食後與白虎湯(方見實熱門、)玉露散(方見驚熱門中。)熱盛與紫雪(方見瘡疹攻咽痛門),咽痛或生瘡,與甘桔湯(方見實熱門)甘露飲子。(方見瘡疹攻咽痛門。)余依錢氏說。大人同。

張渙論︰小兒瘡疹之疾與大人傷寒病相似,雖治療不同,蓋或愈或危,皆六七日之間。小兒往往多有此疾,豈不慎哉﹗且瘡疹皆由積熱在於臟腑,蒸郁熱毒發於四肢。小兒皮肉嫩弱,多成此疾。邪熱在臟,即生痘瘡。

蓋臟屬陰,大體難治。若邪熱在腑,則生細疹,腑屬陽,大體易治。且如乳下嬰兒,周 已裡至二三歲宜少服藥。量其輕重,將湯藥與乳母服之,其乳母切宜諸般忌慎。若湯藥與兒,多服則反為累也。若五六歲至十歲已外童兒,則方可施為湯藥。然邪氣熱多在脾肺間,若不求其本,早以湯藥治之,養熱氣行於四肢,即利害甚多。

蓋童男長大,則肌膚稍實,毒瓦斯難出。若方覺似瘡疹,便早疏利,即熱輕易療。蓋小兒瘡疹未出以前,或熱乘於心,心神易動,即發驚癇。若醫者湯藥不相投,即危殆矣。若疹痘已出長快,自不可動利,正如大人傷寒下之早也。且如古之名醫,不出倉公、扁鵲、孫思邈、巢元方輩。論小兒疾症,湯藥有可服者,有不可服者,宜先服順陰陽、調榮衛後方利臟腑,即熱漸除。又扁鵲論曰︰小兒瘡疹未出以前,多是誤認,以他藥解之,或以燥藥,或以冷藥,不無夭傷,深戒。時醫及病家慎之﹗至時拱手無及。又瘡疹欲出,切宜護目。若熱沖於眼目,致損瞳人。世間小兒瘡疹多入眼目,遂生障翳。凡小兒稍大,六歲至十四歲,皆屬童男。初覺頭痛壯熱,腰背疼重。熱甚則手足厥冷,卻似挾寒,全在詳察脈理疾狀。脈但多洪數,甚大不定。若小便多赤,大便多秘,此証正宜先疏利也。應瘡疹早出,若才出,皆不可轉利也。渙頃時禁中供應湯藥,屢嘗調治,此証皆獲寧愈。在外治過尤多,蓋不敢越古人之論。

《疹痘論》︰夫疹痘瘡者,因熱積臟腑,蒸鬱毒瓦斯而生。若腑間伏熱,則生細疹、赤瘡,俗呼為麻子是也。

若臟間伏熱,則生痘瘡,形如豌豆者是也。其始也,熱毒積於脾肺之間,治之不早,流注四肢榮衛之中而成其疾。初覺受病,多似傷寒,而身色與四肢俱赤,壯熱頭痛,腰脊疼,只鼻耳尖冷,足指冷,兼咳嗽,眼青黃色也。小便、大便秘,兩手脈洪數者,乃是疹痘之症也。其有冬月天氣溫暖,仍感乖候之氣,未即發動,至春又被積寒所折,毒瓦斯不得泄,至夏初得熱,其春寒方解,冬溫毒瓦斯始發者;及有不因冬溫,四時自天行者;又有小兒熱毒之氣,傷天令不時之氣而發者;有感寒邪伏熱毒真元之氣,被熱毒邪氣渾雜而發者。近世醫流議者云︰痘瘡始於魏晉,腳氣肇於晉末,或云︰建武中於南陽征虜得之,仍呼為虜瘡。或言︰永徽四年,此疾自東域流於海內。且人之有生,臟腑受寒熱邪氣而為病,凡感之者則受。若言今有古無,豈可同草木之類所產有方,而苗裔留傳於天下哉?巢氏又呼為發瘡及呼為胞瘡、麩瘡,此皆分陰陽所受。人凡覺冬有非節之暖,當瘡未發而預防之,先急下其毒。凡春冬之間,未嘗無此疾。夭枉者,十有五六,而因醫死者大半。蓋証候形色所發不同,致有誤認。其候有︰三五日遍身粟生,時作咳嗽、耳尖冷、毛寒肌慢、眼澀不開、作寒欲以溫暖覆之者。

初覺之時,當用薄荷散微微發汗,次進調中散,(二方見瘡疹已出未出門。)瘡即自愈。服薄荷散汗未出者,亦服調中散,即汗出漸漸解。若作寒熱其脈反遲者,進脫齒散。(方見瘡疹出不快門。)或患者寒熱不定,目澀、耳鼻冷,此邪毒不傳諸臟便攻皮膚而作。或出遲者,亦服脫齒散。凡有三五日鼻中壅,喉咽不利,咳嗽目赤、毛焦、肌膚緊,脈洪大而數,此應疹痘之候。順者宜煎薄荷散發汗,則瘡毒自出。或鼻中壅,咽喉不利,目赤額紅,脈不甚洪大者,亦是瘡疹之候,皆宜服脫齒散。瘡如出白珠子,或出紅小瘡子者,乃是解也。或鼻壅、唇焦,脈細,面色痿黃時變青色,皮膚慢、吐清涎者,亦是疹子之候。此皆因醫人誤下涼藥太多,致令瘡難發。凡瘡毒血氣順、脾溫則易發,若服涼藥過多,則血澀氣弱、脾冷,則瘡毒難泄,遂變惡候。此候亦服薄荷散並脫齒散。若面青氣粗,大小便不通,瘡毒未發,宜進滑石散(方見瘡疹出不快門中。)如大小便不通利,則服脫齒散,次觀色候調治。或有面色赤者,亦是瘡疹候。若先赤而後青,為逆候也。或患數日,面色青或痿黃,四肢微冷,上喘不涎,手足搐縮,以三焦氣壅,血脈凝滯,氣不得相榮,當用薄荷散發泄瘡毒。小兒初得病,便驚狂、身熱、汗出。問之,身不憎寒,並不惡風、脈洪數者,皆當下之。覺得有此証,疹痘未發之前,當服當歸散(方見瘡疹未見乃可疏利門。)或有先頭疼,口鼻出熱氣,憎寒壯熱,胸膈痞噎,生涎,心逆,作渴不止,足指冷,口作臭氣,兩手脈弦而或微,脾脈弦數者,此因失飢、傷邪熱,當發赤疹。及有患頭疼,身不大熱,口鼻有熱氣,咽喉乾痛,口頰生瘡,兩目如火熱,耳尖、手足稍冷,兩手脈洪大,後三二日必作渴、面赤,時作憎寒,心逆,口作臭氣,目忽如朱色,亦是伏瘡疹之候。亦先當去邪毒,藥須用大黃湯蕩之。不可用巴豆、水銀、輕粉,此等則無去熱毒之理,反傷於臟也。或覺已結於皮毛之間,微微似出,慎不可利,或誤利之,則瘡毒反沒,蓄伏心間,邪入肺中,瘡毒內壞而死。若瘡疹既出太盛,竇膿水者,卻當以大黃藥微利除毒。如未發毒疹以前,曾經利者,即不用大黃藥。但以解熱藥除其敗毒。多有愚俗禁服藥餌,只望巫祝,不以藥泄利瘡毒,致令大小便不通,停熱毒於臟腑,攻沖眼鼻,咽喉腫塞,口舌壞爛,束手受死。及有疹症,口進涼藥或調氣藥,恣其所措。既疹痘已出之後,又複猛利,用藥既失,疾勢已壞,雖扁鵲無門救療,所以時人不能盡其天年。又按扁鵲活疹痘之法︰覺有疹痘之症,先用油麻劑(方見瘡疹初出門)解四肢極熱,如服藥了,良久就臥,少時,服至三五服,大小便利,四肢熱退,邪毒漸解,疹痘既出亦輕。若曾服大黃散利者,亦不必服此。嬰兒服此頗有益。或有未經解利而瘡毒已發者,服解毒必聖散,或升麻散發散。(二方見瘡疹已出未出門。《博濟》、《養生必用》方同。)若瘡毒在肌膚,三四日隱隱不發者,則急用紫草飲子(方見瘡疹初出門,與《聖惠》同,)至數服則瘡疹出。凡瘡疹未發前,當用黃柏膏(見瘡疹愛護面目門,《聖惠方》同)塗兒面頰眼目之間,仍續用胡荽酒(方見瘡疹初出門)噴背上、四肢,令速發出也。若瘡未出,及雖出躁渴者,宜服甘草散(方見瘡疹太盛門中)以少解利,熱毒即住。若瘡出遲,亦當服紫草飲子。大人針兩腕硯子骨間,或灸一壯,亦助發出疹痘毒瓦斯。若已發,則不必用之。如瘡候未作膿,心膈躁、睡不安者,服青黛散、黑豆汁(二方見瘡疹未見乃可疏利門。)若瘡毒出盡後,宜服黃芩散以解餘毒。若嘔吐服此,嘔吐自定。若赤口有瘡,下部亦有瘡,自下利者,服黃連散。或瘡疹出後煩喘、小便不利者,宜進燈心湯。(二方並見瘡疹後解餘毒門中。)若瘡疹煩喘甚者,即用麻黃湯(方見瘡疹太盛門中。)或咽喉痛並嗽,則加入麝香。其有服冷藥太過,咳嗽、手足冷、脈遲者,煎炮乾薑、炙甘草各四錢,水一升二合,取四合服之。其或下痢赤黃,膿血及渾身熱,當與薤白湯(方見瘡疹便膿血門中)解去惡積便瘥。有疹痘安、便攻動、眼生翳膜腫脹者,皆因肝臟敗熱停留所致。切忌用點者藥,惟宜利脾肺,解肝熱毒,仍於眼邊上下貼 藥以散毒瓦斯,當服蕤仁散。

若生翳障重者,兼密蒙花散,量力服食,(二方並見瘡疹入眼門中。)翳膜退則止。凡有時氣天行瘡痘者,則急預服豆湯,則不發瘡。(方見如前黑豆汁是。)或發瘡而因天行熱氣, 瘡自疼、壯熱,則當以桂枝及去節麻黃、黃芩各半兩為末,量大小一二錢,暖水調下,覆令汗出,又以葛根散解肌出汗(方見瘡疹已出未出門中。)凡身疼、壯熱、頭痛,若不與小汗,無由表散,大便久秘,毒瓦斯藏伏,心腹脹滿,不與微利,無由釋去邪毒,切在消息。若痘瘡已出者,不可發表,更增瘡爛。若發膿痛甚者,即用乾淨黃土羅細為末敷之,仍數數食蜜。若瘡勢稍輕者,則用川芒硝以豬膽汁調塗瘡上,勿令動著,直候瘡痂落。有大段瘡發、不通臥席者,用麥麩簟臥將息。如痘瘡作漿戴白膿者,其毒輕;或紫黑色隱隱在肌肉裡者,其毒重;甚者,五臟、咽喉內皆有瘡。其大便澀、出血。瘡黑靨不出膿者,死。舌黑,鼻有黑氣者,死。其或疹痘未出以前,熱毒內逼,目睽上竄驚叫、有如驚風者,此乃瘡欲出之候。若誤認為驚風調治,毒瓦斯內蓄,邪熱不泄,乃死。或有惡瘡既出,譫語不止,此是惡候,更以冷藥解利,則使聲喑,瘡疹反沒,乃死。或用燥藥太過,咽喉腫痛,猛發鼻血、喘嗽而死。或瘡作白 ,忽然蓄入臟腑,漸作紫黑、無膿、日夜煩悶者,服化毒散(方見瘡疹倒 門中,)其毒瓦斯當從手足心出,乃瘥,此五死一生之候。若便血、瘡壞無膿者,十死不治候。大熱瘡毒順出,然後依証調理。有患瘟毒豆瘡不出者,一法以地黃、雄黃令飲。然不可太多,太多則反有所損。或飲啜食熱乳積於腑臟者,當兼用藥療乳母。嬰兒、孩童之性,陽盛而陰微,臟腑陰陽氣稍差逆,大小便多不順利。自扁鵲、太倉公論療嬰孩藥性有可餌者,皆先知節氣陰陽治之,利臟腑,則病勢漸解也。

張仲景論︰孩兒初生下時,宜進地黃汁,點在孩兒口中,退下黑屎,至壯年不患瘡疹。及小兒生下未滿一百日以來,如遇天氣和暖、無惡風之時,抱於日中,使皮膚緊密,常奈風日。若只在房室之間,或常於溫暖之處,忽乍見風日,使寒邪之氣伏積臟腑,若遇天氣不調,多作瘡疹之候。若瘡疹出,方得寒邪散、毒瓦斯消也。

若孩兒患瘡子,父母即不得行房。若有觸犯,使瘡疹不出,毒瓦斯入心,悶亂而死。若已出之候,觸之則令其瘡黑爛痛極,如刀割爾;設或瘡疹得安,其瘢經年黑色。仲景謂瘡疹未生之間,宜於房室燒赤術、豬甲二物,辟惡氣。父母常戒其色欲,亦令人守房室門,勿令外人入房,恐有觸犯,令小兒瘡疹難出。或得上喘、面青黃色者,猶良。若因此犯而死者,不可勝數。又有疹痘安後,瘡痂雖落,其瘢猶 ,肌肉或凹凹,再作瘡疹,此因安後不解利毒瓦斯,留滯敗熱後肌肉之間也。余歷究諸古今方目,漢魏以前,瘡疹之說經方不載,惟扁鵲有油劑,仲景有數方,悉已修錄。昔宋之秦承祖,晉中書令王 ,各有一方,亦見於後。自後巢元方乃論疹痘之症,《太平聖惠》稍編其方,諸家方書亦少有載者。今所習諸方,皆世良工經用調理得效,秘而不傳者。愚不忍坐視其人之亡,故敘其傳變脈証、病候及藥,以廣其傳,庶使患者免罹夭傷之苦矣。

《活人書》論︰小兒瘡疹與傷寒相類,頭疼、身熱、足冷、脈數,疑似之間,只與升麻湯。(方見傷寒發斑門。)緣升麻湯解肌,兼治瘡子,已發未發皆可服。但不可疏轉,此為大戒。傷寒身熱固不可下,瘡疹發熱在表,尤不可轉。

世人不學,乃云初覺以藥利之,宣其毒也,誤矣。又云瘡痘已出,不可疏轉,出得已定,或膿血太盛,卻用疏利,亦非也。大抵瘡疹首尾皆不可下。小兒身熱,耳冷、尻冷,咳嗽,輒用利藥,即毒瓦斯入裡殺人。但與化毒湯、紫草木通湯(二方並見瘡疹已出未出門、)鼠粘子湯(方見瘡疹攻咽痛門,)出得太盛,即用犀角地黃湯解之(方見瘡疹太盛門中。)若瘡痘出不快,煩躁不得眠者,水解散(方見時氣門中。)麻黃黃芩湯、(方見傷寒門中。)升麻黃芩湯、(方見傷寒門中。)活血散主之。(方見瘡疹出不快門。)黑瘡倒 ,豬尾無比散、龍腦膏子、無不驗也。(三方並見瘡疹倒 門中。)若熱毒攻咽,喉痛,如聖湯。(方見瘡疹攻咽痛門。)瘡痘入眼,決明散、撥雲散、密蒙花散、通聖散、蛤粉散主之。(五方並見瘡疹入眼門。)治瘡疹之法,無出此矣。

《全生指迷》論曰︰瘡疹之疾,見《巢氏病源》及《千金要方》所載。或附於時行熱病之後,亦無專論的確。

主療之法,或出於俗傳俚語,執以為法。今初得此疾,往往以胡荽酒、葡萄酒及投以諸溫熱藥。咸云︰發之使快,或出之未快,隱隱在皮膚間,則以火 人齒,酒調服之。又云︰始得此疾,不可投之涼藥,恐胃冷致瘡不能發出,多以為瘡疹宜溫。余自歷事以來,嘗見執此論者,致使病患耳目口鼻悉平,咽中閉塞,大便堅秘,小便皆血,如此死者,幾三十餘人。又或見 瘡,其頭黑色凹而不起者,則謂之倒 。亦由始得之,失於調解,更增暖溫湯藥。孤陽無陰,鬱毒不散,熱無從出,反攻腑臟,其氣俱絕,故使凹而不起。又加溫藥以發之,其斃者不可勝數。余嘗究此疾,大抵亦時氣之一端。有如癮疹麩片狀者;有赤熱如斑狀者;有如豌豆之狀者;或大小不等皆出膿水者,亦謂之膿庖。蓋毒瓦斯有淺深,故發之有異狀。其先風邪外客於皮膚,熱不得發泄者,則為癮疹之狀,但皮膚癢瘙,而其疾亦輕。其先熱蘊於內,外與風邪相連,客搏於血則為赤斑之狀,其毒瓦斯深蘊伏於臟腑,閉於經絡,內外相合,熱蓄血聚,壅過不行,結而成膿,則為 瘡。大抵其疾始發,令人掏去痂,令血出則定無瘢子。若從他至乾,定隱一瘢子也。(劉洙並無方訣,內所引方與眾人方同。)董汲《斑疹總論》曰︰夫生民之道,自微而著,由小而大,此物理灼然,不待經史証據可知。然小兒氣稟微弱,故《短劇方》云︰人生六歲以上為小,六歲以下,經不全載。所以乳下嬰兒有疾難治者,皆為無所依據。至如小兒斑疹一候,不惟脈理難辨,而治療最比他病尤重。始覺証與傷寒、陰癇相近。通都輔郡名醫輩出,則猶能辨其一二。遠地左邑視病不精,失於詳審,投藥暴妄,加之小兒臟腑嬌嫩,易為傷動。斑疹未出,往往疑為傷風,即以麻黃等藥,重發其汗,遂使表虛裡實。若為陰癇治之,便用溫驚藥品,則熱勢愈盛。直至三四日。証候已定,方得以斑瘡藥治之,則所失多矣。大率世俗醫者,斑疹欲出,多以熱藥發之,遂使胃中熱極。其初作時,即斑疹見於皮下,其已出者,變黑色而如陷。既見不快,又用熱藥熏蒸其疾,斑疹得熱則出,愈難轉生。熱証大小中間,且與少惺惺散。唯候一二日。若身上無赤點,必是傷風。須候他五六日,必自安。若是傷食熱,一二日決自安。若是一二日身上有赤點,大便二三日不通,須用少藥動。若是大便如常,切不可與他藥吃,恐冰住不出。若是患到四五六日卻泄瀉,須與他理中丸及溫中藥吃,其瀉便止。若到四五日不大便,瘡子又盛出,卻喘粗氣急、腹脹、小便赤澀,須用四順散通之。(甘草、大黃、芍藥、當歸。)若得通氣不喘,腹不脹,便休與藥吃,漸次安愈。若初覺有赤點子,大便如常,小便赤,須用藥透過大便,要出快也。若出得色紅而快,更不須通也。世人言︰小兒瘡已出,更不得下。設若瘡子半出半不出,或盛出卻大便不通,小便赤澀,喘粗腹脹, 齒唇乾、口燥引渴、譫語,急當下也,不下則不可。若半出半不出,或盛時卻下利支厥,嘔逆腹脹、吃噫,須急與理中、四逆、薑附湯之類,不須疑,已試甚良。瘡子發如膿窠、不肯 者,但調沙糖水與吃。瘡子將欲乾時,須得兒頭痛發熱,皮毛洒淅如寒,手足耳鼻時冷,胸中煩躁,如以針刺其皮中,時或瘙癢甚者。至於昏睡譫語,其脈或大小不定,其應指必疾,甚者至於六七至,非必日數深而後見,亦有始得之便發此証者,慎無惶惑,亂作別治。故將往者為可鑒,及取近世已驗之法條次於下︰其疾始覺頭痛發熱微寒,煩躁咽痛者,則以四味升麻湯(方見瘡疹已出未出門,《養生必用》同。)若瘙癢成癮疹者,則以荊芥湯。時嘔者,宜小柴胡湯。不惡寒,但煩躁、小便赤澀、多渴,成赤斑點者,則以竹葉湯、犀角飲子(四方並是瘡疹已出未出門中。)大便不通者,則以四順飲子。(葛氏四味飲同,方見溫壯門中。)若昏甚譫言、大便不通,則與大承氣湯。(方見瘡疹大小便不通門。)若大便自利黑黃色,此毒瓦斯亦有所出,亦不必廣於湯劑,恐重增他病。其大便已利,不得以溫藥助之,則其瘡亦希少而自快利。但只以升麻湯、荊芥湯最佳。(方見同前。)劉洙小兒瘡子訣︰若小兒覺身熱,或是瘡痛,又恐是傷風、傷寒,又恐是傷食。未辨明,便不通,更以巴豆取積藥下之,則使兒臟腑內虛,熱又不除,邪氣益深,變為喘滿,便血,或為 癰,身體裂破,遂使百年之壽一旦為俗醫所誤者,可不痛哉﹗大抵斑疹之候,始覺多咳嗽,身體溫壯,面色與四肢俱赤,頭痛腰疼,眼睛黃色,多睡,睡中螈 ,手足厥,耳尖及尻冷,小便赤、大便秘,三部脈洪數、絕大不定,是其候也。其乳下兒可兼令乳母服藥。其証候未全或未明者,但可與升麻散解之;其已明者,即可用大黃青黛散等涼藥下之,次即與白虎湯。(升麻、白虎二方並見瘡疹已出未出門。)如秋冬及春寒未用白虎湯之時,但加棗煎服,不必拘於常法。仲景云︰四月後天氣大熱,即可服白虎湯,(方同前。)特言其梗概耳。大率疹 未出,即可下;已出,即不可下;出定,即宜利大小便。其已出未快者,可與紫草散(方見瘡疹出不快門、)救生散、玳瑁散之類。其重者,以牛李膏散之。(二方並見瘡疹倒門。)或毒攻咽喉者,可與少紫雪及如聖湯,無不效也。(二方並見瘡疹攻咽痛門。)其餘熱不解,身熱煩渴及病疹兒乳母,俱可與甘露飲。(方見瘡疹後解餘毒。)或便血者,以牛黃散治之,(方見瘡疹便膿血門。)兼宜常平肝臟,解其敗熱。慮熱毒攻肝,即沖於目,內生障翳,不急醫治,瞳人遂損,尤宜慎之。然已出未平,切忌見雜人,恐勞力之人及狐臭熏觸故也。未愈不可當風,當風即成瘡疥。如膿 出,可燒黑丑糞灰隨瘡貼之,則患愈而無瘢也。及左右不可缺胡荽,蓋能御汗氣、惡氣故也。如兒能食物,可時更少與葡萄,蓋能利小便及取如穗、出快之義也。小兒斑疹本以胎中積熱,及將養溫濃,偶胃中熱,故乘時而作。《外台》方云︰胃爛即發斑,微者,赤斑出;極者,黑斑出。赤斑出,五死一生。黑斑出,十死一生。其腑熱即為疹,蓋熱淺也。臟熱即為 ,蓋熱深也。故《証色論》云︰大者屬陰,小者屬陽。汲總角而來,以多病之故,因而業醫。近年累出諸處治病。當壬申歲,冬無大雪,天氣盛溫,逮春初,見小兒多病斑疹,醫者類如前說,如投以白虎湯之類,即竊笑云︰白虎湯本治大人,蓋不知孫真人所論大人、小兒為治不殊,但用藥痢有多少為異耳,則是未知用藥之法,故多失誤。今傳選諸家及親經用有效者,備錄為書。

《劉氏家傳》︰初虞世以涎比山澤之氣,非也。山澤氣蒸潤而已,故雖山石,氣亦能到。譬如,釜上甑蒸氣亦蒸潤內外,滲漉涎則濃濁滯礙,非山澤之氣可比,中風人涎如鰾膠挽不斷,又豈能入關節?初虞世所著《必用方》大有益於世。雖是謂中風不可吐;又謂小兒瘡疹當轉瀉。此二說誤人甚多。小兒瘡疹轉瀉則虛,毒瓦斯內攻,百無一生。

《張氏家傳》惺惺散,出和劑方,小兒傷寒壯熱,當先服此藥,極驗。次服人參羌活散。如壯熱未退,切不可與通利大便及涼藥,恐是瘡疹。如吃涼藥,誤矣。

瘡疹候第二

《巢氏病源》傷寒發痘瘡候︰傷寒熱毒瓦斯盛,多發 瘡。其瘡色白或赤,發於皮膚。頭作瘭漿戴白膿者,其毒則輕;有紫黑色,作根隱隱在肌肉裡,其毒重。則甚者,五內七竅皆有瘡,形如發痘,故以名焉。

茅先生︰小兒生下有麻痘候,各有所說。痘候,早晨渾身微微地熱,日午後大熱,眼白加黃色,兩脅下吸吸動,更發甚如驚風,遍身大熱,手足逆冷,此病屬臟。所治者只用獨勝散與發痘,(方見瘡疹已出未出門。)慎不得瀉,恐水入大腸,痘子不出,瀉下如赤豆汁及朝出暮 。或出如掌大,赤色及痘口內有臭氣,唇黑色,死候。大凡痘只得用獨勝散散發出痘,將息安樂後,可用青金丹取下余積。(方見積聚門中。)後用勻氣散補之。(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常服朱砂膏(方見驚積門中)即愈。第一先莫吐瀉,恐水入大腸成惡候。

茅先生小兒麻候︰渾身微熱,午後大熱,眼不白不黃,微加赤色,手足冷,吐逆,此候屬腑。所治者亦依痘候調理,惡候一同。

《嬰童寶鑒》︰小兒疹痘為臟腑積熱發於皮膚為之。其熱在腑,發之即疹也,腑屬陽。其發之微熱在臟,發之即痘也,臟屬陰。發之甚、未發,同一治。未出,可下,解熱而退;既出,慎勿下之及冷藥逼之﹗其病不出,在內害人也。

《嬰童寶鑒》斑痘死候︰斑痘出後熱不去,大瀉而渴。有此疾,皆因已出後服冷藥,逼在肺中也。煩躁,迷悶不食,大小便難。

《五關貫真珠囊》小兒痘瘡所主候︰凡小兒痘瘡,瘡外應之候。若壯熱汗不流,先躁而出者,主心也;先嗽而出如砂子形者,主肺也;先肚痛而出疹子者,主脾也;先如瘧而發渴,後為水 或有黯血者,主腎也;先目赤如珠,暗流羞明,出瘡子或有硬膿而不破者,主肝也。

茅先生麻痘不通治惡候歌︰

斑瘡出後熱難除,冷藥先冰在腹居。渴甚瀉多便溺澀,不餐躁發命須臾。

《玉訣》小兒斑疹候歌︰傷寒胃熱作斑瘡,倒 因風氣受傷。太過損肝多紫黑,大為陰盛小為陽。此患未出,多不辨之。只作傷寒調治,多誤。如太過者,解之。

《玉訣》小兒斑疹候歌︰目澀語聲短,發熱有時涼。手耳如冰冷,三關洪又長。(又一《玉訣》斑疹候歌與此同。但第一句云︰氣喘聲多促,餘三句並同。又云︰宜發散)

《石壁經》三十六種內瘡子候歌(《鳳體經》以此候為傷寒變麻子,歌括一同︰)小兒瘡子候偏多,咳嗽涎潮作久 。發熱發寒(發寒一云發驚)如怕物,看燈停目眼光多(四十八候此句云︰驚如羊眼白相過。)喉中自響如 ,吐後常添氣不和。夢裡發來如急搐,唇紅臉赤脈交多。渴水心煩多躁熱,耳冰足冷發溫和。舌上有瘡如粟子,定知三日熱來多。此病變成麻子候,草將涼藥與相過。認取証形為妙手,只須平藥病消磨。此因溫熱毒瓦斯在人,至春,人感寒邪,陰陽相錯,在腑作細赤瘡疹,在臟則為痘瘡。雖有前候,切看手足稍冷,尻陰冷,腹中痛硬,是瘡疹候。若誤投驚藥則反受毒邪內攻,其瘡不出;更服熱藥,則使瘡 陷而受死矣。但服調氣升發散藥,必愈。

瘡疹未見乃可疏利第三

《聖惠》︰凡斷乳嬰孩、童子患疹痘疾候,初覺多似傷寒。面色與四肢俱赤,壯熱頭痛,腰背疼,足多厥冷,眼睛黃色。脈息但多洪數、絕大不定,小便赤少,大便多秘。才覺四肢色候及脈息雖是疹痘疾,未攻皮毛穴出者,便可以服餌。勻和臟腑,疏利遂下。若疹已結在皮毛穴處微微似出,即不可疏泄也。或疹出太盛、痘穴膿水者,卻可疏利也。

《王氏手集》︰世之論瘡疹者,莫不以古書之說,才覺便與疏利為非。以錢氏之說,治以溫涼之藥,不可妄下為是。遂以謂近世小兒瘡疹之出得無橫夭者,皆錢氏之功也。蓋小兒腸胃嬌嫩,若妄取轉,便見內虛,熱氣反入,必能殺人。故以瘡疹倒 而死者,皆取轉之罪也。此說誠是。然而不考其言,遂失其意。殊不知古書所謂疏利者,乃云先和節陰陽,調治榮衛,方利臟腑,即熱氣漸解。又曰︰嬰兒之性,自然陽勝而陰微也。臟腑陰陽氣逆,大小便多秘不通也。才覺是此疾,即可便與疏利,即輕患也。若疹痘已出,即不可疏利,又曷嘗使人瘡疹之出,便即取轉耶?況疏利與取轉相去遼遠。疏利者必以輕涼之藥,微利動之,如青黛、黃連之類是也;取轉者,以峻快之藥極轉下之,如巴豆、芒硝之類是也;不可同日而語。愚醫不詳古意,輒以疏利便為取轉,得不誤耶?況取轉之際,曾先和節陰陽,調治榮衛乎?小兒已大小便不通乎?才覺之說,即是瘡疹未見。醫者取轉之時,知瘡疹之已出未出乎?又曾知疹痘出,即不可疏轉之語乎?蓋庸醫往往見是瘡疹便與取轉,雲使瘡疹出快,所以多誤也。錢氏之說雲此天行之病,唯用溫涼藥治之,不可妄下及妄攻發。亦曷嘗有此証不得疏利之語乎?妄下非疏利之比。至如初虞世猶具誤解其意,乃以瘡疹比傷寒,至陽明亦用利藥,殊不知傷寒至陽明則宜下。既庸醫不曉古意,又使善醫者以此印証其說不疑為非,故特為辨。其瘡疹之初,果有此証,則宜與疏利,特不可取轉耳。

《聖惠》治小兒熱毒盛,發疹痘瘡,初發早覺者,宜服此方。
上用黃連一兩,去鬚,搗、篩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聖惠》又方
上用波斯青黛如棗核大,以水調服之。(《疹痘論》同,用溫磨刀水調下。)

《疹痘論》當歸散方

川當歸(一兩) 甘草(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中盞,豆豉十粒,同煎至六分,去滓。量兒大小服,以利動為度,逐日冷吃甘草汁。三歲以下一歲以上加減服。

《疹痘論》︰如瘡候未作膿,心膈燥,睡不安者方。
上用黑豆煮汁溫,徐徐服之亦解。

《疹痘論》又︰凡有時氣天行瘡痘者,則急預之豆湯。

小豆 黑豆 綠豆(各半升) 甘草(一兩,炙)
上用水九升煮,候豆熟為度。逐日空心,任意飲。七日後,瘡必發快。

瘡疹初出第四

《聖惠》︰小兒未與疏轉,急服紫草飲子方
上用紫草二兩,細銼,以百沸湯一大盞沃,便以物合定,勿令紫草氣出。量兒大小,溫溫服半合至一合。

服此藥瘡子雖出,亦當輕爾。(諸方書莫不以服紫草為先。)

《聖惠》治小兒疹痘欲令速出。宜用胡荽酒方。(《疹痘論》、《萬全方》、董汲法同。)
上用胡荽三兩,細切,以酒二大盞,煎令沸,沃胡荽,便以物合定,不令氣出,候冷去滓。微微從頂以下噴背膂及兩腳、胸腹令遍,勿噴於面。錢乙用好酒二盞,煎一二沸,入胡荽四兩,再煎。又云︰病患左右常令有胡荽,即能辟去汗氣,瘡疹出快。瘡疹忌外人及穢濁之物,雖不可受風冷,然亦不可擁遏,常令衣服得中,並虛涼處坐臥。

《聖惠》治小兒臟腑伏於熱毒,未成疹痘疾候。四肢微覺有熱,食物似減,頭發乾立,或時額多微熱。宜服生油方。《疹痘論》及《萬全方》同。
上用生油一小盞,以人體熟水一小盞,旋旋傾熟水入油盞內,不住手以杖子打攪,(《疹痘論》云︰以楊柳枝攪。)直候入熟水盡,更打令勻如蜜即止。夜臥時,三歲前至百日及一 內,每服二蜆殼。五歲至七歲,每服三蜆殼。

十五歲以前,每服三大蜆殼至半合。直至大人,每服一合至二合。量大小增減與服之。服後良久,令臥少時。服三、五服,大小便利,四肢熱退,疹痘不生也。《萬全方》云︰扁鵲論可先以油劑服之,行解;四肢熱極或疹痘已出,不可以油。可服平和湯藥療於肝臟,解於敗熱,慮熱毒太盛。

瘡疹已出未出第五

宋秦承祖方 治瘡疹漸作,身熱似傷寒候,只耳尖腳稍冷,或腹痛者,是瘡疹。
上用蟬蛻二十一個,洗去泥,為末。用水一盞,慢火煎至七分,去滓,量大小溫服。如覺瘡疹已出,便依前服三、五次。若冷服,即有瘡痕。若不是瘡疹候,誤服無害。晉中書令王 治傷寒時氣熱毒。豌豆瘡方
上用樺皮木銼,煎汁溫服取安。

《千金》治發豌豆瘡方。
上以小兒著取月水汁和水浴之。

《仙人水鑒》治豌豆瘡方。

乾漆 人中白 尾松灰(各少許) 牙硝(一分)
上同研令細。空心冷漿水調下半錢,以吐為度,再服一錢,得利三兩行,其瘡自除。神效。

《仙人水鑒》︰小兒患豌豆瘡,眾醫不瘥,服者神妙。

天麻 甘草(各一寸) 髮灰 黃丹(熬。各一分) 馬牙硝(三分) 五色豆(各七粒) 黃鹽(一分。陶隱居云︰北海黃鹽,草粒粗,以作魚 及鹹菹)
上一十一味搗為散。空心取一錢,冷水調服。利下,瘡隙瘥。

《子母秘錄》治小兒斑瘡、豌豆瘡。
上用髮灰飲汁服三錢匕。

《藥性論》︰去小兒豌豆瘡方。
上用臘月兔肉作醬食。

《藥性論》又方
上用臘月兔毛煎湯,洗豌豆瘡,及以毛敷,甚良。

《聖惠》治小兒疹痘瘡出後,咳逆脅痛,吃食不下。赤茯苓散方

赤茯苓 甘草(炙微赤,銼) 大青 川升麻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各半兩) 梔子仁(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苦竹葉一七片,豉三十粒,煎至五分,去滓。分為三服,日三、四服。看兒大小以意加減。

《聖惠》治小兒疹痘瘡及赤瘡子。犀角散方

犀角 川大黃(銼碎,微炒) 桑根白皮(銼) 鈞藤 甘草(炙微赤,銼) 麻黃(去根節。各一分) 龍膽(去蘆頭,半分) 石膏 栝蔞瓤 黃 (銼。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中盞,煎至三分,去滓,分溫三服。量兒大小加減服。瘡子退後,濃磨犀角水塗之更良。錢乙附方同治瘡疹太盛,令不入眼,名調肝散。

《博濟方》︰治瘡 將出,未能勻遍,透肌解毒。必勝散
上以牛蒡子不限多少,炒令熟,杵為細末。每服一錢,入荊芥二穗,水一盞,同煎至七分,放溫與服。如瘡疹已出,更與服,亦妙。(《疹痘論》必勝散同。)

《靈苑》治時行豌豆瘡及赤瘡、疹子。未發令內消,已發者解利毒瓦斯,令不太盛。玳瑁湯方

生玳瑁 生犀(各以冷水磨濃汁二合)
上同攪令勻。每服半合,微溫服,一日四、五服為佳。

《養生必用》︰小兒瘡疹始作與傷寒相類,頭痛憎寒壯熱。疑似之間,先與解肌湯。已發未發皆可服。

又名升麻湯

升麻 白芍藥 乾葛 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三,甚即連夜服。貧家緩急亦可湯點眼。身心煩熱,即溫服。寒多即熱服(《必用方》、《疹痘論》、《活人書》、《全生指迷論》、董汲方皆同。)

茅先生︰小兒發疹痘。獨勝散

牛蒡子(半兩) 白僵蠶(一分)
上為末。每服一大錢,水六分盞,紫草二七寸同煎四分。連進三服,其痘便出。妙。

茅先生︰小兒麻痘方。
上用荊芥少許,爛研。以新井水,將布帛裂過,入一滴許麻油,打勻,令飲之,便不亂悶。麻痘已出,用黃蠟煎青膠水,飲即安。(青膠乃牛皮膠是也。)

張渙 安斑散 調理瘡疹方。

川升麻 赤茯苓 羌活 綿黃 (銼。各一兩) 人參(去蘆須) 枳殼(麩炒,去瓤) 桔梗甘草(炙。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紫草、薄荷各少許,煎五分,去滓,放溫服。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 紅子湯 平調瘡疹方。

紅花子 紫草茸(各一兩) 麻黃(去根節) 川升麻(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半錢,煎薄荷湯,入酒一滴,同調下。

張渙 快斑散 平調瘡疹方。

貫眾(揀淨,洗,焙乾) 赤芍藥(各一兩) 甘草(炮) 川升麻 枳殼(麩炒,去瓤。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竹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瘡疹初出,急服紫草如聖湯方。吃乳嬰兒與乳母兼服之。四、五歲以外只令兒服。

紫草(揀淨,二兩) 陳橘皮(去白,烤乾,一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大錢,水一盞,入蔥白三寸,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加減。

《疹痘論》薄荷散方

家薄荷葉(一兩) 麻黃(去節) 甘草(炙。各半兩)
上件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中盞,棗二枚,薑三片,同煎至六分,去滓,放溫服。日三、四次服。

《疹痘論》調中散方

白茯苓 人參 紫河車 甘草(炙)
上件各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三片,棗二枚,煎六分,溫溫作三、兩次服。

《疹痘論》︰天行熱氣,欲發痘瘡,作熱疼者。宜服解肌出汗葛根散方

乾葛 麻黃(各一兩) 石膏(二兩) 黃芩 芍藥 桂枝 甘草(各半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溫服。取少時出汗,若先自出汗者,即去麻黃。

《全生指迷》荊芥湯方

荊芥穗 薄荷葉 牛蒡子(炒) 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不以時。

《全生指迷》小柴胡湯方

柴胡(八兩) 人參 黃芩 甘草(炙。各三兩) 半夏(二兩半)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薑二片,棗子一個,煎至一盞,去滓溫服。如嗽者,加五味子二兩。

《全生指迷》竹葉湯方

石膏(四兩) 知母(二兩) 麥門冬(去心) 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竹葉一握,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全生指迷》犀角飲子

犀角(鎊) 甘草(炙。各半兩) 防風(二兩) 黃芩(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譚氏療小兒豌豆瘡方。
上用肉爛者,取汁洗之。乾脯亦得。

《活人書》化毒湯 治小兒瘡痘。已出未出,並可服之。

紫草(嫩者) 升麻 甘草(炙。各半兩)
上銼如麻豆大。以水二盞,糯米五十粒,煎至一盞,去滓溫溫分服。《劉氏家傳》云︰麩痘瘡欲出,渾身壯熱,不思飲食,若服此一盞即內消。已有一兩顆出,即解其半;若全出,即當日頭焦,只三服,瘥。

《活人書》紫草木通湯 治小兒瘡疹。

木通 紫草 人參 茯苓 糯米(各等分) 甘草(炙,半分)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四錢匕,以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萬全方》治小兒發豌豆瘡。
上用豬膽和朴硝塗之。

董汲治小兒一切風熱、中暑,驚悸,瘡疹欲出,多睡咳嗽,涎盛面赤,手足冷、發溫壯,睡中驚,搐搦不寧,脈洪數;頭痛嘔吐,小便赤黃。抱龍丸

天南星(銼開裡白者,生為末,臘月內取黃牛膽汁和為劑,卻入膽內陰乾再為末,半斤) 天竺黃(二兩) 朱砂(二錢,研,水飛) 雄黃(半兩,水飛) 麝香(好者,一錢) 牛黃(一字)
上同研極細。滴水和丸雞頭大。每二歲兒,竹葉或薄荷湯化下一丸,不拘時候。

董汲白虎湯 治小兒痘 、麩疹、斑瘡赤黑、出不快及疹毒餘熱,並溫熱病、中暑氣煩躁熱渴方

石膏(四兩) 知母(一兩半) 甘草(炙,三分) 人參(半兩)
上為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粳米二十粒、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以時候。小兒減半服。春冬秋寒有証亦服,但加棗煎,並乳母亦令服之。

《玉訣》牛蒡散 涼風解毒。
上用牛蒡,不以多少,炒為末。水煎一錢服。

《惠眼觀証》天麻散 治傷寒及疹痘。一名紅綿散。

天麻 荊芥穗(各一分) 甘草(炙,二錢) 麻黃(去節,半兩) 乾蠍(全者,七個)
上為末,令勻。每服一錢,水半盞,薄荷二、三葉,酒四、五滴,煎至二、三沸,帶熱服。如疹子未出,再進一服,相次又服。若得是傷風,服亦不妨。

《劉氏家傳》消毒犀角飲子 治大人、小兒內蘊邪熱,咽膈不利,痰涎壅嗽,眼赤,臉腮項結核,癰腫毒聚,遍身風疹,癉毒赤 ;及瘡疹已出未出,不能快透,並皆治療。
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小兒疹痘欲出及已出,熱未解,急進此藥三四服,快透肌消毒,應手神效。(方見攻咽痛門中《活人書》鼠粘子湯同。

《張氏家傳》小兒斑瘡一出,控心散

全蠍(二十四個) 雄黃 麻黃(去節。各一分)
上件為細末,用園荽以酒煎,令溫調下。

《張氏家傳》小兒風壅作瘡子,解熱散毒。羌活散

羌活 獨活 川芎 桔梗 蟬殼 地骨皮 前胡 甘草(炙) 柴胡(去蘆) 栝蔞根 天麻(炙) 荊芥 防風(以上淨洗。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三分,薄荷二葉,盞子內煎二分,通口服。大小加減藥水。

《張氏家傳》奪命散 治孩兒、小兒瘡麻已發未發,並宜服之。

升麻 糯米 紫草 甘草(以上各半兩) 木通(二錢半)
上件銼為散。每服一大錢,水七分,煎四分,去滓溫服。六歲、五歲以下,量大小加減服之。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小兒熱退瘡疹。黃耆散方

黃 柴胡 乾葛 甘草(炙。各一錢半)
上為末。每服一錢,薄荷三葉,水五分,煎至三分,約三呷,空心服。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小兒麻痘已出未出,便服此藥即稀。

牛蒡子(一兩,用麥麩炒令黃色,去麩) 甘草(一錢,炮)
上為末。每服一字或二字,用園荽煎湯下。

瘡疹出不快第六

《養生必用》治瘡子出不快、倒 方。

紫草茸 木通(銼) 甘草(炙) 枳殼(麩炒去瓤。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二服,小兒斟量與。

錢乙紫草散 發斑疹。

鉤藤鉤子 紫草茸(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字或半錢、一錢,溫酒調下。無時。

張渙云︰小兒瘡疹,氣勻即出快,蓋血與氣相隨。若內有邪熱,即血妄行,使氣不勻。大體瘡疹氣快自勻,宜

快毒丹。應瘡疹出,皆宜服之方

牽牛子 木香(各一分) 肉豆蔻(半兩,去皮) 青橘皮(一兩,半兩炒,半兩生)
上件搗,羅為細末,滴水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七粒至十粒,濃煎紫草、蔥白湯下,乳前。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 紅粉丹 治腑熱瘡疹不勻。

龍腦(細研,一錢) 南星(臘日釀牛膽中,百日內陰乾者,取末一兩) 朱砂(細研,水飛) 坯子染胭脂 天竺黃(末。各一兩)
上五味再研勻,煉蜜和丸如雞頭大。每服一粒,人參湯化下。

《疹痘論》滑石散方

滑石 甘草(炙。各半兩)
上件為末。每服一錢半,雞子清、酒少許調下。

《疹痘論》脫齒散方
上以人牙齒脫落者、不拘多少,於瓷瓶內固濟,大火 令通赤,候冷取出為末。用薄荷酒調下半錢,良久脈平和。毒瓦斯散,瘡如粟米。

《疹痘論》小兒瘟毒、痘瘡不出方。

生地黃(四兩) 淡豆豉(四兩)
上以豬脂一斤和勻,露一宿,煎至六分,候冷,三分減去一分,去滓;下雄黃末一錢,麝香半錢,攪勻,量大小飲。若太多,反有所損。

《活人書》活血散 治疹子或出不快。
上用白芍藥末一錢,酒調,如欲止痛,只用溫熱水調下。

《九 衛生》紫金散 療小兒瘡疹不快,倒 。

紫草 蛇蛻皮(炒焦) 牛李子(炒。各半兩)
上同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七分,煎至四五分,去滓溫服。

《九 衛生》如聖散 療小兒斑瘡不快,欲倒 黑凹者。
上用赤芍藥,不以多少,杵為細末。每服半錢,煎葡萄酒,冷調下。

張銳《雞峰方》︰治小兒斑瘡出不快。
上用開花蘿卜煎汁,時時與飲之。

張銳《雞峰方》︰治瘡疹熏發不快,咽喉不利。(方見瘡疹攻咽痛門中,錢乙附方消毒散同。)

董汲紫草散 治小兒伏熱,熱在胃經,暴發痘 、瘡疹一切惡候,出不快,小便赤澀,心腹脹滿。(方見瘡疹倒 門,錢乙四聖散同。)

《玉訣》酒調散 治發瘡疹不出。

牛蒡子(五錢,炒) 紫草 麻黃(去節。各五錢) 臭椿子(去皮為末,一錢) 當門子(五粒,末一字)
上以溫酒調下一字、半錢。

《三十六種》內瘡子候有紫草湯

麻黃(去節) 人參(各一分) 杏仁(七粒,去皮)
上為粗末。都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卻分為三四服,溫下。分作二日服,未可用諸藥。

《劉氏家傳》小兒發斑瘡。

大蟬蛻(二十一個,去足,洗) 甘草(一錢半)
上用水半碗,煎至一盞,旋於服盡,效。已用驗。

《莊氏家傳》治小兒痘瘡出不快,並傷寒不語。

乾野人糞(炭火 為灰) 腦麝(各少許)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新蜜水調下。

《王氏手集》透肌散,治臟腑蘊熱,毒瓦斯熏發肌肉,身生疹痘,喉舌生瘡,毒瓦斯未快,懊悶氣喘,煩渴多睡,精神昏塞。(方見已發未發門中。《活人書》化毒湯同。)

《王氏手集》治小兒斑瘡不發方。
上以乳香研細,用豬心血為丸,櫻桃大,水磨下一丸。

《吳氏家傳》小兒瘡疹不透。

上旋取豬心血調麝香少許,兩手心中塗之,並塗些小口唇上,即出。極妙。

《趙氏家傳》至聖木星飲子 治小兒瘡子不出及不快方。

朱砂(一分) 鬱金(半兩)
上為細末。每用一字或二字,量兒大小入龍腦少許,以新汲水、茶腳少許,同調勻。然後刺 豬尾,血滴三點子入藥汁中,令服。不過一二時辰,瘡子出便紅活,兒無他病,神妙。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麻痘不快,紫草膏方

紫草 白附子(各一錢) 麻黃(去節) 甘草(炙。各二錢) 全蠍(十個) 僵蠶(炒,二個)
上件為末。用蜜一兩,酒半盞,入紫草煎數沸後,令旋施;同和前藥,丸如皂角子大。每服一粒,用紫草湯化下,續用黃 散調治。(方見瘡疹後解餘毒門中。)

瘡疹倒第七

《靈苑》治時疾發豌豆及赤瘡子未透,心煩狂躁、氣喘妄語,或見鬼神。龍腦子方
上用龍腦一錢細研,旋滴豬心血和丸如雞頭肉大。每服一丸,紫草湯化下。少時心神便定,得睡,瘡疹發透。依常將息取安也。《活人書》既與此方同,又與《雞峰方》、錢乙方同。仍於小豬尾尖取血三五點,研入生腦子少許、新水調下,名豬尾膏。錢乙附方用豬心血和腦子,用新汲水化下。未省,以溫酒化下。

《譚氏殊聖》治小兒瘡疹,毒瓦斯不散、出不快;及觸犯黑色。奪命膏方
上用黑熟牛李子,七日八日內采於盆內。研汁,生絹裂去滓,用銀器盛。慢火熬成膏,瓷器內收,常令透風。每服一皂大,煎杏膠化下。如人行二十裡,更進一服,其瘡疹自然紅色,毒瓦斯慢,此藥神妙不可說。一切瘡疹出不快,並可服。錢乙方同,名牛李膏,又名必勝膏。雲至秋結實黑丸成穗,或無生者,市肆中買乾者為末,水熬代用。董汲治小兒瘡疹,痘 惡候見於皮膚下不出,或出而不長及黑紫內陷,亦用此藥。仍云︰汲小年病此,危惡殆極。父母不忍視,遇錢乙,下此藥得安。因懇求得真方,遂傳於世。惟於收時不知早晚,故無全效,今並收時載之。九日後收取,研濾成膏,每膏二兩,研入好麝香半錢,收貯不津器中。《九 衛生》方同。但用桃膠半兩,牛李子一兩,炒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七分,煎至四五分,去滓溫服,治療亦同。

錢乙百祥丸 治瘡疹倒 黑陷。一名南陽丸
上用紅牙大戟,不以多少,陰乾。漿水煮軟,去骨,日中曝乾。複內汁中煮,汁盡,焙乾為末,水丸如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研赤脂麻湯下。吐利止,無時。

錢乙又方藍根散

板藍根(一兩) 甘草(銼,炒,三分)
上同為細末。每服半錢或一錢,取雄雞冠血三二點,同溫酒少許,食後同調下。此二方,若無此証勿服。

錢乙附方 治瘡疹出不快及倒 ,四聖散

紫草茸 木通(銼) 枳殼(麩炒,去瓤秤) 黃耆(切,焙。各等分)
上同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中盞,煎至八分。溫服,無時。

錢乙附方 治瘡疹倒 黑陷。
上用人牙燒存性,研入麝香少許。每服三錢,溫酒少許調下,無時。

張渙 神通散 治瘡疹毒瓦斯少,大小便利,倒伏不出。

生乾地黃(炒乾) 地龍(緊確者去土,微炒。各一兩)
以上搗,羅為細末。次用好朱砂。(一兩,細研,水飛)
上件同拌勻。每服一字,煎胡荽酒少許,同溫湯調下。

張渙 山梔湯方 治麩疹及斑毒,狀如蚊蚤所嚙。若毒盛色黑者,兼宜服後方宣毒膏。

山梔子仁 白蘚皮 赤芍藥 川升麻(各一兩) 寒水石 甘草(炙。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紫草、薄荷各少許,煎五分。去滓,放溫服。

張渙 宣毒膏方 治毒瓦斯盛,瘡疹已出不快、倒 ,急服此藥,曾經大效。

豬(臘八日取尾後一刺血一升,先用新泥盆盛) 好朱砂(細研,水飛) 揀乳香(細研。各一兩) 甘草(末) 馬牙硝(各半兩) 腦麝(各細研,一分)
上件一處同豬血拌調細勻,用一寬舊竹筒一個,底留一節,都入諸藥在筒內,用蜜紙數重,系垂於大糞坑屋梁上。至清明日取出曝乾,更入腦、麝各一錢,研細勻,滴水和丸如皂大,煎人參湯化下。若毒盛、瘡黑倒服之者,瘡疹紅活再長。神妙。

《疹痘論》化毒散方

鬱金(一枚) 甘草(炙,一分)
上用水半碗,同煎令水乾。去甘草,將鬱金切作片子,令乾為末。入生腦子半錢,研令勻。用生豬血研成稀膏子,煎薄荷湯化下一錢。不過二服,其毒瓦斯從手足心出,乃瘥。此五死一生之候。若便血、瘡壞無膿者,十死不治。一法可用蟬蛻末半錢,好腦子一皂子大,豬心血三皂子大,和作膏子,用熱酒浸紫草令溫化下。
服移時,身上發大熱,瘡毒頓出,然後依証調治。

《良方》療瘡疹欲發及已發而陷伏者,皆宜速治。不爾,毒入臟必致困,宜服此。(與《靈苑》有加減。)
上取臘月豬血,瓶盛,掛風中令乾。用半棗大加龍腦大豆許,溫酒調下。沈醫加綠豆英粉半棗大,同研,病微者即消,甚則瘡發愈。余家小女子病傷寒,但腹痛甚,晝夜號呼,手足厥冷數日,漸加昏困,形証極惡。
是時,例發瘡子,余疑其為醫以藥伏之,先不蓄此藥,急就屠家買少許生豬血,時盛暑,血至已敗惡,無可奈何,多以龍腦香和灌之。一服,遂得少睡。須臾,一身皆瘡點,然遂安。不爾,幾至不救。

《活人書》無比散 治瘡疹惡候不快及黑瘡子,應一切惡候。

朱砂(一兩,先研如粉) 牛黃 腦麝 膩粉(各一分,研細)
上同研細。如有患者,小兒一字,大人半錢,水銀少許同小 豬尾上血三二滴、新汲水少許調服。先寧穩得睡,然後取轉。下如爛魚腸、葡萄穗之類臭涎惡物,便安。小兒用奶汁滴,尤妙。

《九 衛生》倍金散 療小兒瘡疹倒 黑色。

窮賊子(炒,二兩) 神曲(炒,半兩) 減杖花 山果子(和核。各一兩)
上同為粗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荊芥七穗,紫草十根,煎至四分。去滓溫服。

《聚寶方》定命朱砂散 治小兒瘡子毒瓦斯不出,或出後乾黑色,服此藥發出毒瓦斯,瘡子細紅而出。

朱砂(半兩) 生龍腦 滴乳香 馬牙硝(四味各研) 甘草(為末。各一錢)
上五味研勻。用十二月新 豬血半升同研勻。取青竹筒長二尺,留兩頭節,開一頭作竅子,注藥在內,黃蠟塞定,以油絹緊裹封。勿令透氣;埋地坑中,至一百五日取出,水洗掛風中。四十九日劈開取藥,研為細末。每服半錢,新水調下。

《聚寶方》抵聖丸 治小兒斑瘡不出反入方。
上取十二月老鴉左翅,不計多少,風中令乾,辰日燒為灰,用中等 豬嘴上刺血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取豬尾上血少許,溫水同化下。未效,三二時間更一服。

董汲救生散 治小兒瘡疹膿 ,惡候危困,陷下黑色方。

豬血(臘月內以新泥罐子內盛,掛於屋東山陰乾,取末) 馬牙硝(研。各一兩) 硼砂 朱砂牛黃 腦麝(各一錢)
上同研極細。每二歲兒取一錢,新汲水調下。大便下惡物,瘡庖紅色為度。不過再服,神驗無比。

董汲玳瑁散 治小兒瘡疹,熱毒內攻,紫黑色出不快方。
上用生玳瑁水磨濃汁取一合, 豬心一個,取中血一皂子大,同研。以紫草濃煎湯調,都作一服。

《張氏家傳》胃愛散 調理小兒脾虛吐瀉。如斑瘡不出,醫人不識形候,便將冷藥冰卻瘡子,致令內伏不出,將此胃愛散調理。如身體汗,即不用控心散發也。如無汗出,即用控心散發之,後下羌活散與胃愛散。(羌活散、控心散方見瘡疹已出未出門中。)

糯米(一兩) 乾淡木瓜(三分) 甘草(一分) 丁香(二十五粒,以上四味,一處同炒焦黃為度) 藿香菜 紫蘇葉(各一分)
上件藥同一處,令乾,碾為細末。每服一錢、半錢,煎粟米棗子湯調下。

《張氏家傳》脫殼散
上以雞抱出殼子於新瓦上焙乾去膜,取殼搗研如粉。遇小兒斑瘡倒 不出,或臟腑糞血糞黑,頭瘡,昏睡不醒,用酒調一字塗兒唇上,令兒舐;或以酒調塗風池,背上、心前。此名脫殼散。或熱湯調一字吃之。

《張氏家傳》又方化斑散

石膏(火 ,或用濕紙裹,炮令透,為末,或用泥團燒之,取出、去火毒、為細末) 知母(片切、焙乾,為細末)
上對等分。用熟水調一字服之,或調塗唇上。去頭疼除昏,發泄瘡子,此名高母化斑散。治小兒斑瘡。此二方極妙。然後方恐太涼。

《張氏家傳》紫草湯 治小兒疹痘欲黑。(方見瘡疹出不快門中。《養生必用方》同。)

《莊氏家傳》︰小兒瘡疹倒 不出者。

人齒(一枚,燒灰研細) 赤小豆(七粒,為末)
上同作一服,薄荷溫酒調下。

《莊氏家傳》︰小兒斑瘡倒 並黑色者,謂之鬼瘡子。
上用人齒不拘多少,炭火燒灰研細, 豬尾血調下二錢,移時再服。

《莊氏家傳》又方

赤馬糞(乾者) 白礬(各一兩)
上入甘鍋子內,以礬在下用泥固濟牢固。用炭火三斤 ,以火盡為度,候冷取出細研,入腦、麝各一字,再研勻。十歲以下半錢匕,十歲以上一錢匕,芫荽酒調下。更看疾勢加減。

《莊氏家傳》治瘡子倒 方。
上用臘月中大糞燒灰為末,入生龍腦少許,細研,每服半錢,新汲水下。

《王氏手集》治痘瘡倒 不出方。

牛蒡子(半兩,炒) 紫草(一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入麝香少許,溫酒調下。不過三服立愈。

《王氏手集》治大人、小兒瘡子倒搐方。

白花蛇(連骨一兩,慢火炙令乾、勿焦) 大丁香(二十一粒)
上為末。大人每服一大錢,小兒半錢,以水解淡酒調下。如黑搐者,服之移時,重紅生如聖。

《王氏手集》治瘡子倒 方。
上用橄欖子核,中截斷,水磨少許,服立發。

《趙氏家傳》麻黃湯 治斑瘡倒 。
上用麻黃三十寸,去節,蜜拌,炒令香,紫色為度。水一盞。煎六分服。余得此方,後往知滾州仙源縣,值工筆李用之子斑瘡倒 ,已至危困,投此藥一服,瘡子便出,其應如神。未至胃爛便血者,皆可治。

長沙醫者鄭愈治瘡子倒 。
上用濕生蟲,不計多少,焙乾為末,酒調下一字。

瘡疹太盛第八

(煩喘躁渴附)

《活人書》犀角地黃湯 治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發汗,內有瘀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內有餘瘀血,面黃大便黑者。此方主消化瘀血,兼治瘡疹出得太盛,以此方解之。

犀角(屑,一兩,如無以升麻代之) 生地黃(半斤) 芍藥(三分) 牡丹(去心,一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煮取一盞。有熱如狂者,加黃芩二兩;其人脈大來遲,腹不滿自言滿者,為無熱,不用黃芩。

《疹痘論》甘草散方 若瘡未出及雖出燥渴者,宜服。
上用大甘草,不以多少,炙過,為細末。每服一錢或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呷之。

以少解利熱毒即住。若瘡出遲,當服紫草飲子(方見瘡疹初出門,與《聖惠》同。)大人當針兩腕硯子骨間,男左女右取之。或灸一壯,亦助發出。疹痘毒瓦斯已發,不必用之。

《疹痘論》瘡疹若煩喘甚者,即用麻黃湯主之方

麻黃 杏仁 桑白皮 甘草(炙。各一分)
上件為銼散。每藥一兩,用水七合,煎至四分放溫服。若脈數有熱未退,入竹瀝一半代水煎。或咽喉痛並嗽,入麝香少許。

瘡疹愛護面目第九

《聖惠》治小兒疹痘出後,即須愛護面目,勿令沾染。欲用胡荽酒噴時,先用此方塗面上,然後方可噴四肢,大人、嬰孩有此疾,悉宜用黃柏膏方。

黃柏(一兩) 綠豆(一兩半) 甘草(四兩,生用)
上件藥搗,羅為末。再研令細,後以生麻油調如薄膏。從耳前、眼、唇並濃塗,日三五遍。上塗面後,可用胡荽酒噴也。早用此方塗於面上,令不生疹痘也。如用此方塗遲,縱出疹痘亦少。諸家方愛護面目者,皆以此方治療。分兩用法皆同,惟《疹痘論》一料用綠豆粉三兩半。

《莊氏家傳》小兒患瘡疹,令不入眼方。
上用白芥子為末,水調,敷腳心。

《王氏手集》︰小兒疹痘初發,便令煎油渫 子之類,令兒看之。每哺兒切忌醬醋五味,馬、牛、雞、鵝、野味等物。止令食淡熟豬肉,淡粥飯、餅餌之類。不能久食淡,入少鹽無害。又於浸晨人未起時,抱兒於井上,令自投綠豆七粒於井中,雲使兒斑瘡不入眼。又小兒瘡疹,若食熟雞鴨等卵,未有不損眼目者。雖瘡疹已可,尚宜數月勿食。

瘡疹攻咽痛第十

錢乙附方甘露飲子 治心胃熱、咽痛,口舌生瘡,並瘡疹已發未發,並可服。又治熱氣上攻,牙斷腫,牙齒動搖。

甘草(銼,炒) 山茵陳葉 石斛(去苗) 枇杷葉(去毛) 枳殼(麩炒,去瓤) 黃芩(去心) 生熟乾地黃(焙,秤) 天門冬 麥門冬(各去心,焙,秤)
上各等分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八分,食後溫服。牙齒動搖,牙齒腫熱,含嗽渫並服。

錢乙附方消毒散 治瘡疹未出,或已出未能勻遍。又治一切瘡。涼膈去痰,治咽痛。

牛蒡子(二兩,炒) 甘草(半兩,銼,炒) 荊芥穗(一分)
上同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不拘時。

《活人書》如聖湯 治小兒瘡疹毒攻,咽喉腫痛。

桔梗 甘草(生) 牛蒡子(炒。各一兩) 麥門冬(去心,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沸湯點,細細呷服。入竹葉煎尤妙。董汲方同。以牛蒡子為惡實,蓋異名也。

《活人書》鼠粘子湯 治疹痘未出,未能得透皮膚,熱氣攻咽喉,眼赤心煩。

鼠粘子(四兩,炒香) 荊芥穗(二兩) 甘草(炙) 防風(各一兩)
上搗羅為末。每服二錢,沸湯點服。食後臨臥,逐日三服。大利咽膈,化痰涎、止嗽。若春冬間常服,免生瘡癤。老幼皆宜服。

《九 衛生》紫河車散 療小兒斑瘡毒瓦斯不解、攻咽喉,音聲不出,舌頰生瘡,渴逆煩悶,潮熱面赤。

紫河車 茜草根 貫眾(各一兩) 芍藥 甘草(炙。各半兩)
上用粗末。每服一錢,水七分,生薑二片,煎四分,去滓溫服。一方加牛蒡子一兩。

董汲神仙紫雪 治大人、小兒一切熱毒、胃熱發斑。消痘 、麩疹,及傷寒熱入發斑,並小兒驚癇涎厥,走馬急疳、熱疳黃瘦,喉痺腫痛及瘡疹毒攻咽喉,水漿不下方。

黃金(一百兩) 寒水石 石膏(各三斤) 犀角 羚羊角(各十兩,屑) 元參(一個) 沉香木香 丁香(各五兩) 甘草(半斤) 升麻(六兩。皆咀 )
上以水五斗煮金,至三斗去金不用。入諸藥再煎至一斗,濾去滓。投上好芒硝二斤半,微火煎。以柳木篦攪,勿停手,候欲凝,入盆中,更下研朱砂、真麝香各三兩攪勻。候冷貯於密器中,勿令見風。每服一錢,溫水化下。小兒半錢、一字,咽喉危急,捻少許乾咽之。

瘡疹大小便不通第十一

(赤澀附)

張渙川黃散方 治麩瘡及斑瘡、大便不通。

川大黃(銼碎,微炒) 川芎(各一兩) 甘草(炙) 黃芩(微炒) 枳殼(麩炒,去瓤。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紫草少許,煎五分,去滓溫服。

張渙敗毒牛黃丹方 治瘡疹出定,大便不通,瘡出膿汁不乾。

真牛黃 川大黃(末。各一兩) 粉霜 真珠(末。各一分)
上件同研勻。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人參湯下。量兒大小加減。

《全生指迷》大承氣湯方

濃朴(八兩) 大黃(四兩) 枳實(麩炒,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入芒硝一錢,去滓溫服。

董汲利毒丸 治小兒瘡疹欲出,胃熱發溫壯,氣粗腹滿,大小便赤澀,睡中驚,煩渴、口舌乾,手足微冷,多睡,時嗽,涎實,脈沉大滑數,便宜服之方。

大黃(半兩) 膩粉(炒,一錢) 大青(一錢) 龍腦 朱砂(各半錢) 檳榔 生牽牛(取末。各一錢半) 黃芩 青黛(各一錢)
上件研為細末。麵糊為丸如黃米大。每一歲兒服八丸,生薑蜜水下。不動,再服。量兒大小、虛實加減。

《劉氏家傳》治嬰孩小兒斑瘡水痘,心燥發渴及小便赤色,口舌生瘡,通心經。通關散方

山梔子(一分半,炒) 大黃(一錢,炒) 木通(炒) 甘草(炙) 瞿麥(去粗粳) 茯苓 人參 滑石車前子(炒。各一分) 地 蓄(半兩,用嫩枝葉烙)
上為細末。每服嬰孩一字,二三歲半錢,四五歲一錢。以水一藥注或半銀盞,入燈心同煎十數沸,溫服。

瘡疹便膿血第十二

《疹痘論》小兒瘡疹,其或下痢赤黃膿血及渾身熱,當服薤白湯。

薤白(半盞,切) 豆豉(一盞) 山梔子(十枚)
上用水五盞同煎,薤白爛為度,去滓。量大小服之,解去惡積。

董汲治小兒瘡疹陽毒,入胃便血、日夜無節度,腹痛啼哭。牛黃散方

牛黃(一錢) 鬱金(一兩)
上研為末。每二歲兒服半錢,以漿水半盞,煎至三分,和滓溫服。量大小以此增減之,日二服。

瘡疹膿汁不乾第十三

《疹痘論》治小兒麻痘瘡子已出太盛、發潰,膿水粘衣著席,不能轉動,疼痛濕爛。敷之便乾,更不成瘢痕方。
上用牛糞不以多少,晒乾,火 成灰,取心中白者,研令極細。如用蛤粉相似,用綿撲撲有瘡處,不以時候。一方用烏牛糞,一方用黃牛糞。(長沙醫者王兌獻方亦同,名白龍散。)

《疹痘論》︰瘡疹發膿痛甚者。
上用淨黃土,細羅為末敷之。

《疹痘論》︰小兒大段瘡發,不通臥席方。
上用麥麩,不計多少,床上站臥將息。

瘡疹入眼第十四

《龍木論》治小兒斑瘡入眼外障。此眼初患時,不論大小須患斑瘡。一度瘡子患時,覺入眼中,即須將息慎忌。

若不忌口將息,即便疼痛淚出,赤澀,怕日難開,腫便翳如銀色,此為熱氣在肝,上沖入眼,肝膈壅毒,致成障翳。宜用秦皮湯洗之,然後服涼肝丸。(二方並見本門。)亦不宜鐮洗出血,點藥挑撥。疼痛定後,即點退翳藥,亦得。立效。

《惠濟論》小兒斑瘡入眼候歌︰

斑痘才生眼不開,淚流頻有熱橫腮。如桃腫赤如錐痛,此疾應知奔眼來。因與毒餐同熱面,或因雞鴨與鵝災。急交製造威靈散,百日無逾尚可回。

《龍木論》涼肝丸方

防風(二兩) 黃芩 茺蔚子 黑參 大黃 知母(各一兩) 人參 茯苓(各一兩半)
上為末,煉蜜和丸梧桐子大。空心,茶下十丸。

《龍木論》秦皮湯方

秦皮(二兩) 秦艽 細卒 防風(各一兩) 甘草(半兩)
上為末。水二盞,散二錢,煎至三五沸,淋洗眼,立效。

《聖惠》治小兒疹痘瘡入眼,並無辜氣入眼。密蒙花散方

密蒙花(三兩) 青葙子(一兩) 決明子 車前子(各一兩)
上件藥各搗,羅為末。每服以密蒙花一錢半,諸藥各半錢相合令勻。用羊肝一大片切破,摻諸藥在肝內。

以濕紙裹,煨令熱,空心量力與食之。錢乙治小兒痘瘡入眼及無辜氣入眼方同,名羊肝散。《活人書》治疹痘瘡並諸毒瓦斯入眼,亦名密蒙花散。

《譚氏殊聖》治瘡子入眼。仙靈脾散

仙靈脾 威靈仙(各等分)
上件為末。每服二錢,食後用米飲調下,小兒半錢與。《趙氏家傳》方同,趙氏名二仙散。治斑疹入眼,因食毒突睛出外。

《養生必用》治目暴赤腫痛,小兒斑瘡入眼方

子(炒香) 蔓菁子(絹袋盛,飯上蒸熟,取出焙乾,炒令香) 甘草(炙) 木賊(去節,各等分)
上為末。沸湯點一錢,食後服,日三。

《養生必用》治小兒斑瘡入眼方。

穀精草 蛤粉(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豬肝二兩來批開、摻藥在內;卷了,青竹葉裹,麻縷扎定。水一碗,煮令熟,入收於瓷瓶內熏眼,候溫取食。日作,不過十日退。《活人書》治小兒瘡子入眼方同,名蛤粉散。

錢乙蟬蛻散 治斑瘡入眼半年以裡者,一月取效。

蟬殼(去土,取末一兩) 豬懸蹄甲(二兩,罐子內鹽泥固濟,燒存性)
上二味,研入羚羊角細末一分,拌勻。每服一字,百日外兒半錢,三歲以上一二錢,溫水或新水調下。日三四,夜一二,食後服。一年以外難治。

錢乙附方治瘡疹太盛,宜服此調肝散,令不入眼。(方見已出未出門中。《聖惠》犀角飲子同。)

錢乙附方治瘡疹入眼。

馬屁勃 蛇皮(各半兩) 皂角子(十四個)上入小罐子內,鹽泥固濟,燒存性,研細,溫酒調下一二錢,食後服。(董汲方同。名蛇蛻散。)

錢乙又方 治瘡疹入眼成翳。

栝蔞根(半兩) 蛇皮(二錢)
上同為細末。用羊子肝一個,批開入藥末二錢,麻纏定,米泔煮食,頻與食之。未能食肝,與乳母多食。

董汲方同,名真珠散。仍云︰少小未能食,即羊肝令熟,研和為丸如黃米大。以米泔下十丸,或乳上與亦可,日三服。

錢乙又方
上用蟬殼末,水煎羊子肝湯調服二三錢。凡痘瘡才欲著痂,即用酥或面油不住潤之,可揭即揭去。若不潤及遲揭,瘡痂硬即隱成瘢痕。

張渙 決明丹方 治疹痘瘡後毒瓦斯入眼。

決明子 密蒙花(各一兩) 青葙子 車前子 川黃連(去鬚) 羚羊角(屑者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煮羊肝一具,切破同諸藥搗一二百下,如黍米大。每服十粒,荊芥湯下,乳食後。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 護目膏方 截斑毒入眼。

黃柏(蜜炙) 綠豆 紅藍花(各一兩) 甘草(半兩,生用)
上件搗羅為細末,研勻,用好脂麻油調如薄膏。從耳前眼 外塗之,時時用。

《惠濟論》威靈散 治小兒斑瘡,雀目,眼生翳障遮瞞。

威靈仙 仙靈脾 甘草(炙) 茯苓 子芩 青葙子 大青 芍藥 大黃(蒸)
上等分為細末。每服半錢或一錢, 豬膽二個,批開摻藥末在內,麻皮纏,米泔煮熟,放冷吃。

《良方》治小兒豌豆瘡入目,痛楚,恐傷目。
上用浮萍陰乾。每服一二錢,隨兒大小,以羊子肝半個入盞子內,以杖子刺傷爛,投水半合,絞取肝汁調下,食後服。不甚者,一服瘥。已傷目者十服瘥。邢州杜醫用此藥,前後效者甚多。

《疹痘論》蕤仁散方

蕤仁(去灰,炙) 黃芩 梔子仁 黃連 黃柏皮 川升麻 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用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後溫服,量兒大小。如生翳障重者,兼密蒙花散。

《疹痘論》密蒙花散方

密蒙花(三兩,別為末) 井泉石 青葙子 決明子 車前子(各一兩)
上為細末。密蒙花散半錢末與蕤仁散半錢相和合,羊肝一片切破,摻藥末在肝內,濕紙裹,火煨令熟。空心量力食,翳膜退即止服。

《活人書》決明散 治疹痘瘡入眼方。

決明子 赤芍藥 甘草(炙。各一分) 栝蔞根(半兩)
上搗羅為末。每服半錢,蜜水調下,逐日三服。

《活人書》撥雲散 治疹痘瘡入眼及生翳方。
上用桑螵蛸真者一兩,炙令焦,細研,搗羅為細末。入麝香少許,令勻。每服一錢,生米泔調下,臨臥服。

《活人書》通聖散 治疹痘瘡入眼及生翳方

白菊花(如無,只甘菊花代之,然不如白菊) 綠豆皮 穀精草(去根。各一兩)
上搗,羅為細末。每服用一大錢,乾柿一個,生粟米泔一盞,共一處煎,候米泔盡,只將乾柿去核與食之。
不拘時候,一日可吃三枚。日淺者,五七日可效。遠者,半月餘。

《聚寶方》泉石散 治小兒風熱攻眼,及斑瘡入眼。

井泉石(先為末,再研、水飛) 蟬殼 蛇皮 甘草(三味炙。以上各一兩)
上四味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蜜水調下。忌油膩。

《劉氏家傳》小兒目中痘瘡成翳方。

大黃(炒為細末,挑二錢) 水銀(半錢)
上用男人津唾化水銀為泥,次入大黃末,方入冷水調塗腮上。如乾時,用水濕之。極效。

《劉氏家傳》治眼昏澀,赤脈侵睛,淚多或作翳障。羚羊角丸方

羚羊角(屑) 黃芩 大黃 芥菜子(各二錢半) 當歸 元參 甘草(炙) 木賊 蟬殼(去足) 珍珠(末) 決明子(炒。各半兩) 荊芥穗 川白芷 蒼朮(用米泔汁浸一宿,焙乾。各二兩) 羌活(一兩)
上件為末。煉蜜為丸如蟬子大。每服一丸,食後用荊芥湯嚼下。小兒斑瘡眼,看兒大小加減,用蟬殼湯化下,食後服。

《張氏家傳》治孩子痘瘡入眼。

蕤仁 桃仁 杏仁(各七個,皮尖次入) 膩粉 龍腦 砂 牙硝(各一錢,研極細)
上用白砂蜜調末,炙三次收之。每用一粟米點立效。

《張氏家傳》治小兒麩痘瘡入眼,昏暗翳膜遮障。金花散

黃連(去鬚) 菊花 枸杞子(各一兩) 牛蒡子( ,炒,半兩) 甘草(三分,炙)
上件搗,羅為末。每服一錢,薄荷湯調下。不計時候服。

《張氏家傳》治小兒斑瘡入眼。

黃連 菊花 密蒙花(各半兩) 蛇皮(一條,燒灰存性) 甘草(炙,一分)
上件為散,煉蜜丸如綠豆大。冷綠豆湯下五丸、十丸加減用。

《張氏家傳》治小兒斑瘡入眼。蛇蛻散

蛇蛻皮 馬屁勃 皂角(不 者) 穀精草
上四味各秤等分,同入瓦藏瓶內,用鹽泥固濟,木炭燒令通赤,出於地坑子內出火毒,候冷取出,細研為末。每服一字,溫米泔調下。

《莊氏家傳》樺皮散 治小兒斑瘡入眼及裹黑睛。

樺皮 頭發 蛇蛻(各半兩)
上細銼,淨器內點火燒之,候煙盡,研細。每服半錢,煎黑豆湯,入酒三滴調下,日五服。

《莊氏家傳》又方
上用蠶沙燒灰為末。每服一錢,以米泔研生綠豆七粒調下,每夜一服,病去即止。

《莊氏家傳》斑瘡入眼方
上用黃芩為末,臘月內黃牛膽內,就吊於北陰中,旋丸綠豆大。曲湯下五丸,只一服退。隔年者,三服至五服。三年外者,不醫。

《王氏手集》︰小兒瘡疹入眼方。

地骨皮 鹽豉(等分,於新瓦上焦)
上為末。每服一錢,陳粟飲調下,日三服。神妙。

善化陶宰治小兒斑瘡入眼。
上用一鱔魚,以針刺血貯器內,點入眼即愈。甚佳。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治斑瘡入眼方。

斑瘡入眼莫尋常,熱氣流來到此方。鶴頂一膏能取效,時間病退號醫王。

黃芩散(謂塗藥如鶴頂)

黃芩 山梔子 黃丹(各等分)
上件為末。用牛蒡子葉杵汁調塗在頂門。

長沙醫者丁安中傳治斑瘡翳障,眼不見光明。宜服蟬蛻散(如睛爆破不可醫)

蟬蛻(去土) 蛇蛻(炙) 川升麻(洗) 蒺藜(炒,去角) 黃連(炒) 穀精草 大青葉 仙靈脾 威靈仙 井泉石(各半兩) 朱砂(研) 螺粉(各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或一錢,蜜水調下。大人、小兒加減服。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小兒斑瘡入眼。甘菊花散方

甘菊花 穀精草 石決明(各等分)
上件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乾柿子一個,同煎至七分,只服乾柿,細嚼服。

《聖惠》灸法︰小兒斑瘡入眼,灸大杼二穴各一壯,項後第一椎下兩傍各一寸半,陷者中,炷如小麥大。

瘡疹後解餘毒第十五

《聖惠》治小兒疹痘瘡出盡後,宜服大黃散方

川大黃(銼碎,微炒) 黃芩 黑參(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量兒大小分減服之。《萬全方》同。

《疹痘論》若瘡毒出盡後,宜服黃芩散以解餘毒方

黃芩 大黃(各半兩) 山梔子仁(三分) 元參(六錢)
上件為粗末。用末一兩,水二升,煎至八合,去滓。量大小服。嘔吐當先定。

《疹痘論》瘡毒出盡,服黃芩散以解餘毒,嘔吐先定。尚口赤有瘡,下部亦有瘡,自下利者服黃連散

黃連 濃朴(炙。各一兩) 陳皮 杏仁(去皮,炙) 枳實(麩炒) 麻黃(去節) 乾葛(各半兩)
上件為銼散。每服藥一兩,水一升,煎至半升。量大小與服,一日三服。下利後,別看形候用藥。

《疹痘論》瘡疹出後,煩喘,小便不利者,宜進燈心湯主之。

燈心(一把) 鱉甲(醋炙黃,秤取二兩)
上為銼散。每服用一兩,水八合,煎取四合。量大小溫服。

董汲甘露飲方解胃熱及小兒瘡疹已發後,餘熱溫壯,齒齦宣腫,牙痛不能嚼物,飢而不欲食,煩熱,身面黃及病瘡 ,乳母俱可服之。(方見瘡疹攻咽痛門中,錢乙方同。)

董汲調肝散敗肝臟邪熱,解散斑疹餘毒。(方見瘡疹已出未出門中,《聖惠》犀角散同。)

《劉氏家傳》治嬰孩小兒斑瘡,餘熱不退。槐花散方

槐花 赤小豆(各炒,二錢) 麝香(少許,研)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用蜜湯調下,不計時候。

《王氏手集》治痘疹出欲盡便服之。如入眼即自退。淨心散方

蛇蛻(一條,燒灰) 不 皂角(十挺,燒灰) 甘草(生用,為末。各半兩)
上研細。每服一錢,熱水調下,小兒半錢。

《王氏手集》牛黃生金散 解利瘡子。

虎杖 滑石(各一兩) 甘草(二錢五分) 藿香(一錢,頭高)
上為細末。每服一平錢,水八分,煎至三分,去滓。通口服,兒大增之。

《吉氏家傳》牛蒡散 治小兒疹痘不出,或用藥發出後餘熱未退,發渴飲水,乃下血斑疼痛,用此藥解。(方見瘡疹攻咽痛門中。錢乙消毒散同。此以薄荷湯調下一錢。未出者紫草湯。)

長沙醫者鄭愈傳黃耆散方

黃耆 柴胡 乾葛 甘草(各一錢半)
上為末。每服半錢,薄荷三葉,湯水五分,煎至三分,作三呷,空心服。

瘡疹後減瘢痕第十六

《巢氏病源》傷寒發痘瘡後減瘢候︰傷寒病發瘡者,皆是熱毒所為,其病折則瘡愈,而毒瓦斯尚未全散。故瘡痂雖落,其瘢猶 ,或凹凸肉起,所以宜用消毒減瘢之藥以敷之。

譚氏小兒方療小兒面上瘡痘子瘢。
上用黃明膠,慢火炙為末。溫酒調服一錢匕,出者服之無瘢,未出服之瀉下。

譚氏小兒方療痘瘡瘢 。
上以密陀僧細研。水調,夜塗之,明旦洗去,平複矣。

《聖惠》治小兒熱毒發疹痘瘡初愈,宜塗瘡瘢方

蒺藜子 豉(各一兩) 梔子仁(二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用醋漿水調如泥,每夜塗瘡上,來日以淡漿水洗之。

《聖惠》又方

胡粉(一兩) 膩粉(一分)
上件藥相和,研令勻。入煉了豬脂拌和如膏,薄薄塗瘢上。每夜塗之,至明以漿水洗之。

《聖惠》又方

鷹糞白(一兩) 衣中白魚(二十枚)
上件藥細研,入白蜜調和如稀湯。用塗瘡瘢上。

《聖惠》又方

牡蠣( 為粉,三兩) 土瓜根(一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夜取二錢,用白蜜調塗面及瘡瘢,明旦以暖漿水洗之。

《聖惠》治小兒傷寒熱毒斑瘡、疹痘瘡瘥後減瘢膏方。

馬齒莧(自然汁,一升) 煉成豬脂(三兩)
上件藥相和,以慢火煎成膏,日夜塗瘡瘢上。

《聖惠》又方

羊 (一具,用酒一升,浸一宿,來日攪濾去汁。取羊 盡去筋膜) 牛酥(四兩)
上二味入銀銚子內,慢火煎三五沸,新綿濾入淨器中盛。每夜取塗面上,來日用生甘草一兩,以漿水二大盞,煎七八沸,去滓,放溫,洗面。

《聖惠》又方

豬 (一斤) 天鼠(二枚)
上二味細切,入銚子內,煎煉令天鼠焦,絞濾取膏。日夜摩塗瘡瘢上。

《聖惠》又方
上用顱 糞二兩,研如粉。以煉了臘月豬脂三合,調攪令勻,塗於瘡瘢上。

《聖惠》又方
上用川升麻,不計多少,細銼,用水煎,去滓取汁。以綿沾汁洗拭瘡瘢上。

《聖惠》又方

豉(一升) 羊糞(一合)
上件藥相和,以水一斗,煎十餘沸,去滓。看冷暖,洗浴瘡瘢。

《聖惠》又方
上用黃柏細銼二兩,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摩拭瘡瘢上。

《聖惠》又方
上用赤小豆末一兩,以雞子白調如稀餳,塗瘡瘢上。

《聖惠》又方
上用上好白蜜,不計多少,通身塗瘡,痂落無瘢。

《聖惠》治小兒疹痘瘡,並減瘢痕方。
上用羊 骨髓一兩,煉之,入輕粉一分,研成白膏。於瓷合內盛,用塗瘡上,減瘢極效。

張渙青金散方 治痘瘡、麩疹、瘡瘢不省。

白蒺藜 山梔子(並為細末) 青黛(研細。各半兩) 膩粉(研一分)
上件一處都細研為末。每用少許,生油調塗瘡上。

《良方》療病豌豆瘡,欲無瘢。

上頻揭去痂,勿令隱肌,乃不成瘢。縱揭傷有微血,但以面膏塗,即無苦也。瘡家不可食雞鴨卵,即時盲。瞳子如卵白,其應如神,不可不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