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暑

談(左) 熱勢日輕暮重,熱起之際,懊煩悶亂,神識模糊,目赤顴紅,而所飲之湯,獨喜沸熱,煩甚則氣逆似喘。脈悶數不揚,舌紅苔白濃而罩灰黑。此暑熱之氣,從內熏蒸,而濕熱之氣,從外遏伏。所以暮重者,以濕為陰邪,旺於陰分也。濕性彌漫,清竅被其蒙蔽,是以神情糊亂。肺為華蓋,熱蒸濕騰肺當其沖,是以氣逆似喘。深恐熱勢複起,而神昏暴喘。勉擬辛開其濕,苦泄其熱,參以豁痰。總望抑鬱之邪濕得開,方為轉機之境。

製半夏(一錢五分) 生薏仁(四錢) 南星(二分) 赤豬苓(各二錢) 橘紅(一錢) 川連(三分乾薑五分同炒)光杏仁(三錢) 蔻仁(七分) 枳實(炒一錢五分) 栝蔞仁(四錢) 玉樞丹(二分) 石菖蒲(須九節四分)廣鬱金(六分後三味研極細末薏仁橘紅湯送下)

二診 昨日熱起勢較平定,神識亦未昏糊,今晨及午自覺甚舒,下午漸又煩悶。所最甚者,中脘之上,心胸之間,似覺一團結聚,於是欲呻不能,欲噯不得。將寐之際,輒作驚跳。頻渴欲飲,雖極沸之湯,不嫌為熱。此痰濕蘊結,上焦之氣鬱痺不宣。脈較數,苔略化,似有松動之機。但極盛之時,雖略轉機,尚難足恃,神昏發痙,當預防也。

淡乾薑(五分) 廣皮 蔻仁 檳榔皮 赤白苓 枳實 川連(二分) 香附 竹茹 薏苡仁 製半夏 川朴 另膽星五分,菖蒲五分,鬱金二錢,黑丑二分,研為細末兩次調服。如服藥後仍昏,加鬱金菖蒲桔梗滑石通草。

三診 胸膺臂膊,發出赤疹隱約,尚是發泄於外者少,鬱結於裡者多,所以熱勢減輕而仍起伏。煩悶頻渴,渴不多飲,雖極沸之湯,不嫌為熱。良以濕熱郁遏,津液不能布散於上,不得不引外水以濟其急,與熱爍津枯者不同。臍下板滿,按之作痛。痰氣阻府,裡氣鬱遏,表氣難宣,勢不能以斑疹忌下為例。脈數糊滯,苔白罩灰。還恐內閉神昏,而發痙厥。再辛以開,苦以泄,緩下痰積,以備商進。

乾薑(五分川連三分同炒) 廣鬱金(明礬三分化水磨七分沖) 製半夏(一錢五分) 枳實(一錢五分) 桔梗 光杏仁(二錢) 竹二青(生薑汁炒) 荊芥 橘紅 香豉 礞石滾痰丸(三錢佛手薏仁湯先服)滾痰丸服下,仍然四肢發冷,大便未解,用竹瀝達痰丸三錢,橘紅一錢,膽星三分,二味煎湯送下。


盛(幼) 暑與濕合,濕重暑輕者為濕溫。身熱起伏,屢次得汗,熱仍不解,口膩渴不多飲,漸致迷蒙多睡,耳竅不聰,胸項間痱疹密布。脈形糊滑,苔雖不濃,而舌質滑白。似屬邪與濕蒸,熏蒸之氣,彌漫胸中,所以時多迷睡。濁占清位,清竅不宣,所以耳聾不聰。恐由濕而蒙,由蒙而閉。即請商裁。

香豉(三錢) 杏仁(三錢) 廣鬱金(一錢五分) 製半夏(一錢五分) 生薏仁(三錢) 桔梗(一錢)白蔻仁(三分) 滑石塊(三錢) 豬苓(二錢) 雲茯苓(三錢) 僵蠶(二錢) 鮮佛手(一錢) 通草(七分)


某(左) 熱盛之時,心胸窒悶,則呼吸之氣,有出無入,呼吸煩擾,刻刻欲厥。而脈雖數,甚覺沉細,苔雖濁多半白膩,舌心黑,仍屬浮灰。安有如此煩熱,已經旬日,而不克化火者。顯系中陽不足,而痰濕鬱遏。疊進辛開,胸間喘呼,雖得稍平,脈轉糊滑,苔白轉黃,顴紅目赤,稍一交睫,輒覺驚跳。此濕蒸成痰,熱郁成火。亟為清泄,參以化痰,俾免痙厥。事濟與否,非所敢知也。

羚羊角(先煎二錢) 黑山梔(三錢) 廣鬱金(明礬水磨五分沖) 枳實(一錢炒) 九節石菖蒲(五分)製半夏(三錢) 益元散(三錢包) 鮮竹茹(一錢五分) 陳膽星(七分)

二診 前進直清肝膽,大勢稍定,略能安寐,懊煩擾亂,亦稍退輕。脈數較爽,舌苔焦黃亦化。但熱仍起伏,起則依然煩擾,面赤目紅。舌絳苔黃,赤疹密布。肌表之風,三焦之暑,太陰之濕,悉經化火,充斥三焦。非大苦不足以泄熱,非大寒不足以勝熱也。

雅連(五分) 犀尖(五分磨) 連翹(二錢) 鬱金(一錢五分) 竹葉心(三十片) 益元散(三錢包)淡黃芩(一錢五分) 粉丹皮(二錢) 黑山梔(三錢) 杏仁(三錢) 栝蔞仁(三錢) 鮮荷梗(二尺)


夏(左) 風熱感受於上,伏暑竊發於內,胃氣閉郁,陽郁不伸。發熱甚重。暑蒸濕動,熱與濕合,熏蒸肺胃,遂致咳嗽氣逆如喘。痰多稠濃,有時帶紅,左脅肋作痛,唇焦口渴欲飲。舌紅苔黃,隱然有霉燥之意,脈數浮弦。風為陽邪,本易化火,伏暑既深,尤易化熱,兩邪相並,化熱生火,上迫肺金,陰傷絡損,所以左脅為之作痛也。症方五日,邪勢正熾,有昏喘之虞。擬和陰肅肺,導熱下行,即請商裁。

煨石膏(五錢) 鹽半夏(六分) 川貝母(二錢) 光杏仁(三錢) 大天冬(三錢) 冬桑葉(一錢五分)冬瓜子(五錢) 生薏仁(四錢) 通草(一錢) 滑石(三錢) 蘆根(一兩) 竹葉(十六片)以滑石蘆根湯代茶

二診 和陰肅肺,導熱下行,唇焦舌霉口渴俱減,熱勢略和。而氣逆咳嗽,仍然不定,痰紅青綠之色雖退,而痰多盈碗,胸膺脅肋俱覺作痛,不能轉側。火迫金傷,液滯為痰,絡氣因而不宣。症起六日,熱方熾甚,恐絡氣閉阻,降令不行,而喘甚生變。擬降肺化痰宣絡。即請商裁。

廣鬱金(四分) 鹽橘絡(一錢) 光杏仁(去尖打三錢) 滑石(三錢) 通草(一錢) 馬兜鈴(一錢五分)旋複花(二錢猩絳包扎) 冬瓜子(四錢打) 枳殼(四錢) 生薏仁(四錢) 青蔥管(二莖) 青蘆尖(一兩)以冬瓜子煎代茶。


金(童) 外感風邪,引動伏暑。發熱得汗不解,面色帶紅,微作惡心,胸悶不寐。脈數糊滑,苔白粘膩。外感之邪,才從汗解,而伏暑內發,夾濕熏蒸,蘊於肺胃,症方兩日,勢甚熾張。以泄化為法。

光杏仁(去尖打三錢) 六一散(三錢包) 桔梗(一錢) 枳殼(一錢) 通草(一錢) 薄橘紅(一錢)大連翹(三錢) 製半夏(一錢五分) 廣鬱金(一錢五分) 范志曲(二錢炒) 生薏仁(四錢) 炒竹茹(一錢) 鮮佛手(一錢)溫明遠 微寒熱甚,熱在心胸,肌表並不炙手,一味煩懊,邪氣交會於中宮,惡心欲嘔。脈忽大忽小忽歇,舌苔白 。此伏暑之邪,為濕所抑,不能泄越。雖有津氣,不克上承,所以惡燥喜潤也。與雲瞻先生議流化氣濕,參以芳香破濁法。

鬱金(磨沖七分) 白桔梗(一錢) 製半夏(三錢) 廣藿香(三錢) 橘紅(一錢) 大腹皮(三錢)杏仁泥(三錢) 白蔻仁(七分研後入) 炒竹茹(一錢) 玉樞丹(四分研先調服)

二診 稍稍得寐,胃府略和之象。煩悶雖甚,較昨稍安。但脈仍歇止。頻渴欲飲,飲則嘔吐。氣濕未能流化,清津安能上供。燥也,皆濕也。從昨法參入苦辛合化。

製半夏(三錢) 橘紅(一錢) 蔻仁(七分後入) 鬱金(一錢五分) 石菖蒲(五分) 川雅連(薑汁炒一分) 赤白苓(三錢) 香豆豉(三錢) 淡乾薑(四分炒黃) 桔梗(一錢) 木豬苓(二錢) 廣藿香(一錢五分)

三診 辛開苦降,氣通汗出。其郁遏亦既開矣,其脈氣宜如何暢爽,而乃悶細如昨,右部仿佛沉伏。汗收則煩懊複盛,汗出之際,肌膚發冷。足見閉郁欲開而未能果開,衛陽已經虧損。內閉外脫,可虞之至。

勉擬連附瀉心法。以備商榷。

人參鬚(另煎沖四分) 川雅連(五分炒) 製半夏(三錢) 益元散(三錢絹包) 茯苓(三錢) 製附子(三分) 淡黃芩(一錢五分) 竹茹(薑汁炒一錢)

四診 昨進連附瀉心法,煩懊大定,渴亦大退,汗稍出不至淋漓,膚冷較溫。六脈皆起。但仍歇止。足見正虛邪郁,營衛幾不相續,雖為轉機,還怕裡陷。

川雅連(五分炒) 黑草(三分炙) 吉林大參(一錢) 製半夏(一錢五分) 熟附片(三分) 淡黃芩(酒炒一錢五分)茯苓(三錢) 白粳米(一撮煎湯代水)

按師云:此際舌苔,業已抽心,中虛極矣。(清儒附志)

五診 同汪藝香合參方,案未錄。

人參鬚(另煎沖一錢) 炙黑草(五分) 炒白芍(三錢) 辰拌塊滑石(五錢) 龜板(六錢炙打)製半夏(三錢) 陳皮(一錢) 熟附片(五分) 鮮佩蘭(一錢五分) 辰拌茯苓神(各三錢)薑汁炒竹二青(二錢) 僭加薑汁炒川連(五分) 淡乾薑(三分)
此際舌苔,不特抽心,而且色絳,氣虛陰亦虛矣。

六診 此方服後,脈之細澀,轉為弦滑,舌之剝痕,已被濁苔滿布,未始不為退象。同汪君議方。

人參條(一錢) 茯苓神(各三錢) 炙黑草(六分) 龜板(六錢炙) 廣皮(一錢) 製半夏(三錢)鮮佩蘭(一錢五分) 川熟附(五分) 辰拌滑石塊(五錢) 炒白芍(一錢五分) 薑汁炒竹茹(一錢)加薑汁炒川連(五分)

七診 服後寒熱日重,起伏依然,痰粘舌膩。氣陰漸複,暑濕究未達化故耳。

人參鬚(一錢) 茯苓神(各三錢) 陳皮(一錢五分) 製香附(三錢) 藿香(三錢) 淡乾薑(五分)製半夏(三錢) 粉豬苓(二錢) 薑汁炒竹二青(一錢) 建澤瀉(一錢五分)

八診 寒熱雖不甚盛,而仍有起伏。大波大折之餘,邪熱與濕,不能遽楚,不問可知。所可異者,脈又轉細,神情亦少爽利,胸悶不舒,時仍有煩懊情形。當其脈見歇止,甚至隱伏,其時進以連附瀉心,脈即頓起,數日甚屬和平。撤龜甲,脈未變。撤草徹芍,脈亦未變。昨方之中,補中氣,扶中陽,並未撤防,而脈情轉異。謂是氣不足而不能鼓舞,則參鬚雖為大參之餘氣,其時隱伏之脈,尚足以鼓之而出,今竟不足以保守舊地,於情於理,有所不通。細詢其今日咯吐之痰,不及昨日之多,倦睡較昨為甚,是否上中兩焦之濕熱未清,彌漫於中,遮蔽脈道,不能鼓舞。質之藝香先生,以為何如。並請雲瞻老宗台定奪。

製半夏(三錢) 廣藿香(三錢) 淡乾薑(六分) 大腹皮(二錢) 廣橘紅(一錢) 豬茯苓(各二錢)白蔻仁(研末三分沖服四分後入) 川雅連(重薑汁炒二分) 鬱金(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五分)

九診 氣濕開通,脈歇及數象皆退,大便暢行。胃氣將起,惟祈謹慎。藝香先生商定。

赤白苓(辰砂拌各三錢) 粉豬苓(二錢) 香豆豉(一錢五分) 佩蘭葉(一錢五分) 製半夏(二錢) 廣藿香(二錢) 澤瀉(一錢五分) 新會皮(一錢) 生米仁(三錢) 杏仁泥(三錢) 檀香(二錢劈)

改方去豉檀,加益元散四錢,枳殼一錢五分,炒竹茹一錢。


陳(右) 伏邪晚發,濕重邪輕,邪從汗泄,濕蘊未化,熱退胸寬之後,粘膩之痰未淨,飲食不慎,濁痰蘊聚,熏蒸複熱,中脘痞滿難舒。昨忽於臍上脘下突起一條如梗,作痛異常,按之摩之,其形較軟。刻下痛勢暫定,而形梗之處,按之跳動,心胸之間, 作酸,滴水入口,亦覺阻礙。脈象弦滑,舌紅苔白而浮。良由脾胃為濁痰所遏,胃土不能通降,脾土不克運旋,遂致肝藏之氣,不能疏泄,濁氣阻而不行,突起一條,以衝脈起於氣街,而貫於胸中故也。胸中作酸,以曲直作酸也。今水濕之邪,干犯土位,肝木之氣,鬱於土中,誠恐氣鬱之極,而暴伸為喘,不可不慮。茲擬苦辛通降法,疏其土滯,而木之郁者,或由此條達,然不易也。備商。

川雅連(三分) 製半夏(一錢五分) 雲茯苓(三錢) 炒黃淡乾薑(五分) 薤白頭(三錢)整砂仁(四粒) 薑汁炒竹茹(一錢) 鹽水炒橘皮(一錢) 生薑汁(二匙沖)

二診 苦辛合化,通降陽明,中脘略舒,稍能安穀。然臍之偏右,有形攻築,心中嘈雜,嘔吐痰涎。詢悉日前曾吐青綠之色。今診左寸細弱,關部弦滑,尺中小澀,右寸濡軟,關尺虛弦,重取竟空豁無根。此中氣虛微之兆。中無砥柱,肝木之氣,自得搖撼其中州,此所以為嘈為雜也。木無土御,肝濁自得上泛,所以嘔惡,為吐青綠之色。木郁土中,故肝病而聚形偏右。種種見端,皆由病傷根本而來,右脈空豁,即是木無胃氣,大為可慮。勉擬六君以扶持胃氣,合梅連煎出入,以泄胃濁而柔肝木。備商。

人參鬚 製半夏 川雅連 開口川椒 于朮炭 新會紅 雲茯苓 廣木香 炙烏梅肉 砂仁末

三診 扶持胃氣,兼泄胃濁而柔肝木,胃納略有起色,吐水嘈雜,較前大減,結塊攻撐已定。特飲食仍難多進,多進則中州仍覺痞滿,痰猶上涌。脈象稍覺粘指,然仍澀數。此胃氣既已空乏,胃陰亦已耗傷,雖見轉機,尚難深恃也。仿戊己湯出入,參入甘寒益陰之品。備商。

人參鬚 東白芍 上廣皮 杏仁 白蒺藜 于朮炭 金石斛 製半夏 茯苓 鮮竹茹 左金丸

四診 嘔吐嘈雜已止,稍能安穀。特塊之攻撐雖定,而不能泯然無形,所以於聚形之處,氣分總覺窒滯。脈象濡細而澀,舌光無苔。良由氣陰並虧,肝木之氣,與平索之飲氣互結。大便兩旬未行,亦脾土不能鼓舞運旋耳。衰羸之症,尚未穩當。

人參鬚 甜杏仁 整砂仁 金石斛 橘白 半夏曲 雲茯苓 白蒺藜 白芍 于朮 上徭桂(研末飯丸先服)

五診 嘔惡全定,大便亦行,胃納漸次加增,聚形已泯然無跡,攻撐亦止,音聲稍振。雖屬轉機之象,但小溲作酸,脈尚細澀,舌苔薄白而,時猶嘈雜。良以中氣未複,肝虛撼擾,腎陰亦虧,氣化不及州都。大節恰臨,還有意外之虞。

人參鬚 白歸身 濃杜仲 川斷肉 炒杞子 薑汁炒大熟地 上徭桂 炒山藥 淮小麥 黑大豆 萸肉炭 牛膝炭

六診 諸恙已退,惟尚有嘈雜之意,穀食較尋常所少無幾。然匝月以來,僅能轉側不假於人,而仍未能起坐,偏左頭頰作痛。脈濡而滑,左部細弱,舌淡少華頻渴。正合內經穀入多而氣少之例,其為血液衰脫,不及告複,確然可見。仿複脈法。

人參鬚 大麥冬 火麻仁 上徭桂 牛膝炭 炙甘草 炒杞子 淮小麥 製洋參 炒生地 真阿膠 炮薑炭 萸肉炭


伏邪晚發,熱甚寒微,經水適來適斷,衝脈氣阻。夫衝脈起於氣街,布散於胸中,此響彼應,遂致中州痞滿,痰濕停聚,噦惡嘔吐,自覺中脘之間,似有一團凝結,滴水入口,皆聚於此。心火下降,腎水上升,水火交通,才得成寐。今中州阻痺,則水火相濟之道路,阻隔不通,坎離不接,徹夜不能交睫。脈象滑大而數,沉取濡軟,舌淡紅,苔白且 。邪濕痰氣,交會中宮,而正氣漸虛。所慮神昏發呃。氣濕之結,前人謂非辛不能開,非苦不能降,擬瀉心為法。

川連(薑汁炒三分) 製半夏(三錢) 赤白苓(各四錢) 鮮佛手(一錢五分) 淡乾薑(四分) 陳皮(一錢)白蔻仁(七分後入) 大腹皮(二錢) 藿香(三錢) 竹茹(薑汁炒一錢) 生薑(三片)

改方加鬱金一錢五分,枳實一錢,石菖蒲五分,玉樞丹三分先調服。


口鼻吸受暑邪,內藏于骨髓,外舍于分肉之間,至旬前感觸秋涼,內伏之邪,由此而發。不寒但熱,熱則懊煩胸悶,索飲瓜水,而口渴仍喜曖飲,纖毫無汗,頻帶噦惡,中脘板痛,齒垢唇焦。而舌紅苔白干毛,脈象糊數不揚。此邪濕滯交蒸,伏邪欲從外達,而氣濕相持於內,所以疊經疏解,而未能作汗。暑必歸心,所以懊煩悶亂。將及轉候,深恐內閉神昏,發痙發厥。

杏仁 方通草 炒枳實 薄橘紅 九節石菖蒲 白蔻仁 製半夏 香豆豉 廣鬱金 生薏仁 檳榔 藿香 竹茹 桔梗

改方加川連乾薑。


榮(左) 三瘧已久,複感暑邪,旬日來熱勢起伏,初起尚覺微寒,今不寒但熱,熱甚之時,煩懊不堪,思吃瓜水以救燎原,而所進湯飲,仍喜暖熱,胸悶噦惡頻頻。脈數糊滑,苔白糙膩異常。汗不暢達。此由暑邪與濕痰相合,三焦之氣,盡行窒塞。痰濕相持於內,則裡氣不能外通於表,所以不能作汗。濕阻中州,則為噦惡。暑必為煩,所以懊 不堪。濕與暑相蒸,暑與濕交煽,若不從外達,即從內閉,將至神昏發痙發厥。急化其裡,使蘊遏之濕痰開展,暑邪從濕中外透,是為大幸。

製半夏 蔻仁 川朴 香豆豉 九節石菖蒲 佛手 廣藿香 桔梗 知母 廣鬱金 廣皮 草果仁 薑汁炒竹二青 磨檳榔(沖)

二診 煩悶大減,熱之起伏亦得稍衰,噦惡較定,神情亦得爽慧。日前屢屢發厥,自昨至今,厥亦未作,不可不為轉機。但脈數猶帶糊細,舌苔大化,白色漸次轉黃,近根微霉。濕痰之郁遏稍開,而暑濕相蒸,何能遽化。上中二焦,猶是邪濕交熾。將及兩旬,還恐化燥昏厥之類。請正。

光杏仁 白蔻仁 廣橘紅 生薏仁 製半夏 赤豬苓 苦桔梗 益元散 川通草 鮮佛手 廣鬱金 淡黃芩 大腹皮


孫(左) 頭痛遽見退輕,而每至熱蒸,其痛輒甚,咽中牽膩,頻作惡心,窒悶尤甚。脈數糊大。良以暑濕內蒸,火風隨之上旋,肺胃之氣,不能開降。病起即髮白,氣分素虛。恐濕熱交蒸,致內竄昏厥。再從三焦宣化,參以清泄。

光杏仁 鬱金 製半夏 赤豬苓 鮮佛手 通草 橘紅 白蔻仁 淡黃芩 竹茹

改方加防己枇杷葉絲瓜葉西瓜翠衣荷葉梗。


沈(幼) 症起十七朝,熱甚於裡,屢經汗出,而煩懊不寧,夜甚無寐,小溲數而且多,頻渴欲飲。曾發飛漿赤。舌紅苔黃,中心略罩微黑。此由吸受暑邪,邪留氣分,雖經表散,而暑乃無形之氣,與外感風寒不同,屢表屢汗,而暑熱之氣仍然未化,以致氣分熱迫。一飲一勺,為熱所迫,則建瓴而下,所以溲數且多。

暑喜歸心,所以暑必為煩。大腸與胃相聯續,與肺相表裡,肺熱下移于腸,則大便泄瀉。恐暑邪不化,從暑化熱,從熱化火,而動風生驚。擬以輕劑清化。候專家商進。

光杏仁(去尖打三錢) 川石斛(三錢) 水炒竹茹(一錢) 橘紅(鹽水炒一錢) 益元散(三錢) 黑山梔(三錢) 肥知母(去毛炒二錢) 大連翹殼(三錢) 朱茯神(三錢) 青竹葉(二十片)

二診 輕清泄化,熱勢微輕,懊煩較定,大便通行,並不溏泄,極為正色。但舌苔稍化,而中心仍覺黃 。

暑濕蒸騰于胃,濕蘊為熱,肺脈通心,所以時作懊煩。前方已經應手,宜再擴充。候專門名家商用。

川雅連(三分) 光杏仁(一錢五分) 廣鬱金(一錢五分) 製半夏(一錢五分) 橘紅(八分) 益元散(三錢) 生薏仁(三錢) 黑山梔(二錢) 連翹殼(三錢) 竹葉(十二片)

三診 大熱雖退,餘蘊未清,至暮神煩口渴,肢倦發熱,熱愈甚則小溲愈多。良由暑濕熱熏蒸,肺當其炎,遂令津液不能約束。擬瀉火生津法。

川雅連(二分) 天花粉(一錢五分) 藕汁(一酒杯) 活水蘆根(八錢)


李(右) 每至下午,輒凜寒而熱,熱勢不揚於外,而甚於裡,胸悶中脘痞阻,惡心嘔吐,渴不多飲,少腹作痛。脈數沉郁不揚。咳嗽痰多。苔黃質膩。暑邪夾濕,郁阻氣分,肺胃之氣,不克下行,開合因而失度。症起旬日,病邪方盛,恐再轉劇。姑開泄氣機,以通三焦而致開合。即請商裁。

製半夏(一錢五分) 炒枳實(一錢) 上廣皮(一錢) 白蔻仁(五分) 竹茹(一錢) 粉前胡(一錢)淡乾薑(二分) 廣鬱金(一錢五分) 川連(三分) 杏仁(三錢) 鮮佛手(一錢)

二診 中脘痞阻已舒,惡心亦減,凜熱退輕,咳亦稍松,故氣逆因而大定。然下午仍有微寒,痰多膠膩。

脈象稍揚,而帶糊滑,舌紅苔白不勻。上焦微通,而濕蘊成痰,彌漫肺胃。再參清化。

香青蒿(一錢五分) 杏仁(三錢) 杜蘇子(三錢) 冬瓜子(三錢) 雲茯苓(三錢) 竹瀝半夏(一錢五分)栝蔞皮(一錢五分) 旋複花(一錢五分) 竹茹(一錢五分) 枇杷葉(去毛三片)

三診 似瘧已止,中州亦舒,咳嗽亦減。然仍痰多粘膩,痰氣穢濁。舌苔前半稍化,後半尚覺白膩。少陽陽明之邪,早經泄化,而濕熱熏蒸於肺胃之間,濁釀成痰,肺胃少降。擬降肺化痰。

甜葶藶 製半夏 冬瓜子 炒竹茹 生薏仁 炒蘇子 栝蔞仁 橘紅 茯苓 枇杷葉


榮(右) 木郁已久,茲兼暑濕內伏,風邪外束,脾胃受困,驟然吐瀉。伏暑風邪,乘此而發,不能外泄,鬱於肺胃之間,以致咽赤作痛,肌癢發痧,煩熱不解。熱迫下注,大便頻泄。胃熱上沖,咽中牽膩,干惡連綿。又當天癸臨期,經行不爽。脈細弦數,舌紅無苔。熱鬱陰傷,勢多變局。擬清咽滋肺湯進退。

大連翹(三錢) 川雅連(五分) 大元參(三錢) 炒牛蒡(三錢) 澤蘭葉(二錢) 酒炒淡黃芩(一錢五分)青防風(一錢) 泡射干(六分) 細木通(六分) 滑石塊(三錢) 枳實(八分) 桔梗(一錢)紫丹參(二錢) 薄荷(一錢後入)

二診 利膈清咽,熱態稍安,而咽中赤碎痛甚,環口發出熱泡,兩腮碎痛,煩渴欲飲。經色紫黑。左脈弦緊,舌紅邊尖絳刺。邪熱化火,熏灼肺胃,陰津暗傷。恐熱入血室,而致昏喘。

磨犀尖(六分沖) 鮮生地(一兩洗打) 大元參(三錢) 柴胡(五分) 丹皮(二錢) 細生地(四錢)大天冬(三錢) 連翹殼(三錢) 肥知母(二錢) 人中黃(五分) 澤蘭葉(二錢) 青竹葉(三十片)

三診 涼營泄熱和陰,咽赤碎痛稍減,漸能得寐痰,稍爽利。舌絳赤轉淡,中心似苔非苔,頗覺粘膩。火得水而漸衰,濕得水而仍濁,濁火蒸騰,仍是熏蒸肺胃之局。擬泄熱化濁。

羚羊片(三錢先煎一炷香) 白茯苓(四錢) 黑山梔(三錢) 碧玉散(三錢包) 連翹殼(三錢) 淨蟬衣(六分) 柴胡(五分) 枳實(七分) 水炒竹茹(二錢) 青竹葉(三十片) 竹瀝(一兩沖) 鮮橄欖(去核五枚打汁沖)

四診 咽痛略定,氣逆較平,痰稍爽利,煩熱亦輕,而肌膚仍然作癢,口渴喜涼飲,咽中白腐不退。左脈細弦而數,右脈細數微弱,舌白質紅,舌尖滿布紅點。火熱劫爍肺胃,陰津大傷。咽通於胃,喉通於肺,肺為辛金,在色為白,金因火旺,其腐為白,金之色也。還恐火刑金爍,而致肺喘。再清肺胃之熱,而救肺胃之陰。

北沙參(五錢) 大麥冬(三錢) 生石膏(六錢) 真川貝(三錢) 冬桑葉(一錢) 鮮生地(洗打八錢)鮮鐵斛(洗打七錢) 元參肉(三錢) 天花粉(三錢) 甘中黃(五分) 粉丹皮(二錢) 生赤芍(一錢五分) 冬瓜子(三錢打) 金汁(一兩沖) 青蘆管(一兩五錢)

五診 另定方服。

龍膽草(二錢) 杭白芍(二錢) 大元參(八錢) 生甘草(二錢) 生山梔(二錢) 大生地(一兩)川黃柏(一錢五分) 全栝蔞(三錢) 生石膏(三錢) 馬兜鈴(二錢) 板藍根(三錢)

六診 咽痛白腐布滿,項側耳後腫脹作痛,熱勢不衰,肝膽之火,勢若燎原。大苦泄熱,大寒勝熱,咽痛略減,白腐略退。然熱勢仍熾,經紫色不淨,臍下按之板滯。脈象弦數,舌紅起刺。肝膽之火風,交熾於上,欲行未行之血,凝滯於下,營郁則熱,亦屬定理。再從清泄之中,兼和營滯。以備商酌。

大生地(七錢) 龍膽草(一錢五分) 黑山梔(三錢) 桑葉(二錢) 生甘草(七分) 板藍根(三錢)生赤芍(二錢) 丹皮(二錢) 酒炒延胡索(一錢五分) 單桃仁(三錢去皮尖打) (另)上濂珠(二分)上西黃(四厘) 西血珀(四分三味研末蜜水調服)

七診 清泄肝膽,兼化營滯,熱勢減輕,咽痛碎腐大退,略能安穀。人之一身,營衛陰陽而已矣,周流貫通,無一息之停。衛者陽也,所以衛閉者則生寒。營者陰也,所以營郁則生熱。蓋營郁則陽氣屈曲,自然生熱。熱重複輕,其勢起伏,以營郁而陽不得宣,屈曲而熱,郁極而通,熱即轉輕。迨周流至營郁之處,陽氣複阻,屈曲複熱,此熱勢起伏之情形也。昨進藥後,少腹微微攻動,旋即大便,堅而且黑,甚覺安舒,未始非滯血之所化。然少腹尚覺板滯,項側耳後,腫硬漸甚,外瘍大有起發之勢。其腫硬之處,營血亦必停阻,肝膽之火亢甚,夫人而知之矣。而營氣不宣,陽氣屈曲,積薪助火,安得而不燎原乎。再從和陰泄熱,兼化營滯。

羚羊片(三錢先煎) 粉丹皮(二錢) 人中黃(五分) 大生地(六錢) 元參(三錢) 霜桑葉(二錢)龍膽草(一錢五分) 澤蘭葉(二錢) 大貝母(三錢) 丹參(三錢) 生赤芍(一錢五分) 十大功勞葉(二錢)

八診 辛涼重劑,原為清熱解毒,救液熄風而設,何以喉間更痛者。曰:紅爐潑水,烈焰飛騰也。何以少腹痞硬者。大氣欲泄而不泄,腸間之氣,反為痺阻也。經云:其始則異,其終則同。斯之謂歟。今諸款見松,喉腐亦定,痛勢且緩,獨是遺毒脹痛,更甚於前。脈小數弦,口乾作渴,唇吻燥痛。分明郁伏之邪火,由臟出腑,由腑出經,痛雖不堪,而症則由此轉順矣。所嫌者本質陰虛,又當邪火燔灼之餘,氣傷液耗,熱猶未已,而遺毒之痛,亦起心火,則火化風而劫液,實為可慮。急急存陰清熱,導腑解毒,安內攘外之法,未識當否。

羚羊片(三錢先煎) 桑葉(二錢) 銀花(三錢) 元參(三錢) 連翹(二錢) 丹皮(二錢)人中黃(五分) 赤芍(一錢五分) 石膏(八錢) 川貝母(二錢) 枯芩(一錢五分) 鐵皮斛(五錢)知母(二錢) 猴棗(二分) 金汁(一兩沖) 蘆根(一兩)


王(右) 伏暑感新涼而發,凜寒而熱有起伏,胸悶惡心欲嘔,適及經來,少腹不舒。脈細數而滯,舌苔白膩。此伏邪夾濕,郁阻氣機,深恐內閉昏痙。

大腹皮(二錢) 川朴(一錢) 鬱金(一錢五分) 赤豬苓(各二錢) 澤蘭(二錢) 製半夏(二錢)橘紅(一錢) 延胡(一錢五分) 光杏仁(三錢) 桔梗(一錢) 炒枳殼(一錢) 羌活(一錢)竹茹(一錢) 玉樞丹(四分佛手湯先化服)

二診 熱勢起伏不減,胸悶惡心,每至熱起,輒覺頭昏暈冒,汗不獲暢。脈滯數不揚,舌苔淡黃,而中帶干毛。無形之暑,有形之濕,交蒸不化,心胸遂成氤氳之鄉。更以經來澀少,血因熱滯,深慮內竄昏厥。

炒香豉 廣鬱金 廣杏仁 五靈脂(酒炒) 桔梗 上廣皮 製半夏 延胡 竹二青(鹽水炒) 絲瓜絡 荷葉邊 西血珀(四分) 上西黃(三厘二味研細先調服)

三診 今日熱起,大為減輕,惡心亦得較定,昏暈煩渴,與昨迥殊。足見伏氣與濕交蒸,心胸即如雲霧矣。但脈仍糊數。邪勢尚甚,還恐起伏生波也。

連翹 烏藥 光杏仁 赤苓神 淡子芩 南楂炭 天水散 延 澤蘭 製半夏 鬱金 竹葉心

四診 熱勢雖未大起,而猶戀戀未退,胸悶惡心,臍上作痛,經事已淨,較諸尋常尚覺澀少。脈左關弦大。良以暑濕交蒸于氣分,肝胃之氣,亦由此失和。再參調氣。

半夏 香附 廣皮 鬱金 枳殼 澤瀉 赤苓 杏仁 竹茹 佛手 左金丸(佛手湯先服)


張 熱勢起伏,起則煩擾不寧,語言錯雜,胸悶頻渴欲飲,汗多不解。舌紅苔白,脈濡。此暑從內發,暑為天之熱氣,所以一經熏灼,即亂神明。經水適來,深恐熱入血室,而致昏厥。

光杏仁 益元散 鬱金 煨石膏 桔梗 炒竹茹 川桂枝 通草 製半夏 澤蘭 元胡索 鮮佛手

翰臣 症起七日,先寒後熱,寒則震戰,熱則煩渴,惡心胸悶,汗出溱溱,而氣味甚穢。脈象弦滑,苔白質膩。病起之際,適值失精,若論邪勢直入陰經,則喻氏治黃長人房勞後傷寒論極詳細。此蓋由時感之邪,與濕混合,阻遏于少陽陽明,名曰濕瘧。所恐少陽之邪,並入陽明,而轉但熱不寒,或熱而不退,便多變局,以少陽主半表半裡,無出無入,而陽明胃絡,上通於心也。若有寒有熱,當無大患耳。用小柴胡以和解表裡,合達原飲以達募原之邪。即請商政。

淨柴胡(五分) 草果仁(五分炒) 花檳榔(八分) 赤茯苓(三錢) 橘紅(一錢) 黃芩(酒炒一錢五分)製半夏(一錢五分) 枳殼(一錢炒) 製川朴(一錢) 竹茹(一錢五分薑汁炒)


周(江陰) 久咳屢次見紅,痰阻營衛,陰陽不能交通,寒熱三日而至,其營衛郁勃之氣,欲借陽經泄越,間有襯交,氣血由此凝滯,偏左有形。脈象弦滑而帶微數。陰氣有漸傷之慮。欲和陰陽,當通營衛之痺。

擬白虎加桂法,參宣通搜絡之品。

川桂枝(四分) 肥知母(一錢五分) 生甘草(三分) 雲茯苓(三錢) 枳實(一錢) 杏仁泥(三錢)廣鬱金(一錢五分) 石膏(煨研五錢) 粉當歸(一錢五分) 鱉甲煎丸(九粒開水先送下)


某大瘧而轉寒熱疊來,汗多而氣酸帶穢。右脈濡軟,左部細弦。此由痰濕不運,熏蒸陽明,營衛陰陽,亦為之阻。宜和中化痰,兼通營衛。

製半夏(二錢) 枳實(二錢) 川桂枝(五分) 炒冬朮(二錢) 石膏(煨研四錢) 橘紅(一錢)澤瀉(一錢五分) 白茯苓(四錢) 竹二青(薑汁炒一錢)


正蒙 暑濕先伏膜原,茲從少陽外達,熱壯煩惡,熱退汗暢。舌苔中黃邊赤。恐成癉瘧。擬方即請正之。

肥知母(二錢) 茯苓皮(四錢) 黑山梔(二錢) 廣鬱金(一錢) 大豆卷(三錢) 白蔻仁(五分)益元散(四錢) 淡黃芩(酒炒一錢五分) 香青蒿(一錢五分) 荷梗(六錢)

二診 暢汗熱達,痰熱未淨,夜寐不安。苔根黃膩,脈弦滑轉甚。擬加味溫膽法。候正。

半夏(青鹽水炒二錢) 川石斛(先煎三錢) 廣皮(一錢) 川毛連(薑汁炒四分) 益元散(包四錢) 丹皮炭(一錢五分) 栝蔞皮(三錢) 朱茯神(各三錢) 小枳實(一錢) 黑山梔(一錢五分) 竹二青(鹽水炒一錢半) 荷梗(五錢)


賈(左) 寒熱間作,脈糊不爽,此濕瘧也。和以化之。

製半夏(一錢五分) 上廣皮(一錢) 柴胡(五分) 枳實(一錢) 淡黃芩(一錢五分) 大腹皮(二錢)川朴(一錢) 草果(四分)

二診 寒熱仍來,汗不獲暢。邪勢為濕所遏,不得外越。再和以化之。

柴胡 炒杏仁 製半夏 淡黃芩 草果仁 廣皮 鬱金 赤豬苓 枳實 竹茹


蕭(左) 寒熱間作,汗不獲暢。暑濕阻于表裡之間。先為和化。

白蔻仁 大豆卷 柴胡 淡黃芩 川朴 青陳皮 赤白苓 大腹皮 炒枳實


沈(左) 久瘧屢止屢發,刻雖止住,而食入不舒,左脅下按之板滯,胃鈍少納。脈濡,苔白質膩。脾胃氣弱,餘邪結聚肝絡。擬和中運脾疏絡。

于潛術(二錢炒) 陳皮(一錢) 川朴(一錢) 製半夏(一錢五分) 沉香曲(一錢五分) 焦楂炭(三錢)茯苓(一錢) 炒竹茹(一錢) 鱉甲煎丸(一錢五分開水先服)

二診 脈濡滑,苔白質膩。胃鈍少納,形體惡寒,飲食入胃,命火蒸變,則胃如大烹之鼎,旋入旋化。今濕有餘陽不足,胃氣呆鈍,亦所不免。擬化濕和中,溫助陽氣。脾胃能得轉旋,則絡邪亦歸默化也。

奎黨參(三錢) 炒于朮(一錢) 茯苓(三錢) 煨益智仁(六分) 藿香(三錢) 炒沉香曲(一錢五分)製半夏(一錢五分) 生熟穀芽(各一錢) 玫瑰花(二朵)


王(左) 少陽間瘧。而少陽膽為肝之外府,瘧雖止住,肝木縱橫,腹痛甚劇,擬疏泄木郁。

杭白芍(一錢五分川桂枝四分同炒) 柴胡(醋炒五分) 香附(醋炒二錢) 茯苓(三錢) 焦楂炭(三錢)青皮(醋炒一錢) 縮砂仁(五分) 煨薑(二片)

二診 腹痛大減。肝邪橫擾,絡滯不宣。效方進退。

杭白芍(一錢五分川桂枝五分同炒) 柴胡(醋炒五分) 金鈴子(一錢五分炒) 香附(醋炒二錢) 延胡索(一錢五分) 青皮(醋炒八分) 茯苓(三錢) 楂炭(三錢) 鱉甲煎丸(二錢先服)


某寒熱稍減,寒勢甚微,而熱則五心煩躁,喜得涼飲。脈細數,左部微弦。營衛陰陽不和,皆由陰虛而木火內熾。再和陰而參酸苦涌泄。

製首烏(四錢) 淡黃芩(七分) 香青蒿(一錢五分) 當歸炭(一錢五分) 炒木瓜(一錢) 炙鱉甲(四錢)炒白芍(二錢) 生熟甘草(各二分) 大南棗(二枚)


周(左) 瘧症必有黃涎聚于胸中,故曰無痰不成瘧也。脈弦主痰飲,故曰瘧脈自弦。瘧疾濕痰未清,以西藥止截,遂致腹滿膚腫面浮,為瘧脹重症,未可輕視。

川朴(一錢) 廣皮(一錢) 木豬苓(二錢) 五加皮(三錢) 生薑衣(三分) 白朮(一錢)腹皮(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五分) 薏仁(四錢) 炙內金(研末調服一錢五分) 范志曲(二錢)


陳(左) 大便通行,熱仍起伏,汗出即解。脈象溷數,苔膩心黃。有形之積,雖已下達,而濕熱氤氳,極難泄化。從泄化之中,參入辛溫寒以通營衛。

製半夏(一錢五分) 生薏仁(四錢) 赤白苓(四錢) 知母(二錢) 通草(一錢) 草果仁(五分)上廣皮(一錢) 川桂枝(三分) 石膏(煨打三錢)

二診 昨晚寒熱分明,陽明之邪,並歸少陽,極為正色。陽明胃脈,上通於心,而少陽膽經,無出無入,雖有邪居,不能蔓延臟腑,從此不慮病變矣。

製半夏(一錢五分) 淡黃芩(酒炒一錢五分) 建澤瀉(一錢五分) 細柴胡(五分) 橘皮(一錢)通草(一錢) 蔻仁(五分) 生薏仁(四錢) 茯苓(三錢)

三診 瘧未複來,苔未淨化。擬和中利濕。

製半夏(一錢五分) 白茯苓(一錢) 陳皮(一錢) 豬苓(二錢) 佛手(七分) 白朮(二錢)川朴(七分) 澤瀉(一錢五分) 生熟薏仁(各二錢)


張(左) 寒熱五日一來。脈形左大。邪在表裡之間。宜為和化。

製半夏 淡黃芩 川朴 草果仁(炒研) 花檳榔 白朮 茯苓 柴胡 廣皮 老生薑


張(左) 喻氏謂瘧必有黃涎聚于胸中,瘧而截止,涎安能盡。大瀉數次,痰濕當由此而發泄矣。再和中為主。

沉香曲 上廣皮 藿香 川朴 赤白苓 澤瀉 炒薏仁 煨木香 製半夏


某由寒熱而至癉瘧,少陽之邪,並歸陽明。從三焦宣化。

廣鬱金 大腹皮 蔻仁 通草 赤豬苓 淡黃芩 桔梗 杏仁 製半夏 鮮佛手

(原注)少陽之病寒戰,故用柴胡,此轉但熱,則在陽明,陽土蘊熱,宣三焦之氣可奏功。


某瘧母結聚,寒熱不期而來。營衛陰陽痺阻。再為宣通。

川朴(一錢) 歸須(一錢五分) 桂枝(五分) 冬朮(二錢炒) 青蒿(鱉血拌炒三錢) 廣皮(一錢)烏藥(一錢五分) 檳榔(一錢五分) 焦麥芽(四錢) 焦楂炭(三錢) 延胡索(一錢五分)

二診 邪結于營絡之中,聚形堅硬滿而不化。未可過于攻克,以防其散漫等變。

當歸尾 蓬術 焦麥芽 西潞黨 南楂炭 川桂枝 延胡 炒于朮 製川朴


楊(左) 大瘧雖止,漫熱不退,中脘不舒。痰濕內聚,營衛開合失常。陽氣宣暢。其熱自退。

川桂枝(四分) 乾薑(四分) 製首烏(三錢) 炙鱉甲(先煎五錢) 製香附(二錢) 熟附片(五分)當歸(酒炒二錢) 炒沉香曲(二錢) 製半夏(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某溫瘧不止。宜兩和陰陽。

川桂枝 肥知母 橘紅 廣鬱金 冬朮 茯苓 澤瀉 煨石膏 炒枳實 製半夏

諸寒熱

痰多,自覺身熱,而脈不甚數。此痰濕有餘,郁遏陽氣。

製半夏 炒竹茹 川桂枝 廣橘紅 雲苓 製香附 砂仁末 生熟薏仁 二妙丸(二錢開水先下)

二診 辛通苦泄,痰氣之郁遏者開,則陽氣之勃蒸自化。胃氣既蘇,內熱亦退。陰虛生內熱,雖屬古聖明訓,實與此証異岐。前法再擴充之。

焦蒼朮(一錢) 澤瀉(一錢五分) 廣皮(一錢) 薑汁炒黃柏(一錢五分) 製半夏(一錢五分)桂枝(五分) 雲苓(三錢) 炒黃野于朮(一錢五分) 炒竹茹(一錢) 炒穀芽(三錢) 生熟米仁(各二錢)


周(左) 每至日晡,輒作漫熱,熱不退清,汗出稍松,痰多,脈濡滑。氣虛痰阻,遂致陰陽開合失其常度。年近花甲,不宜見此。擬苦辛寒合方,以開陰泄熱。

川桂枝(五分) 光杏仁(三錢) 橘紅(一錢) 製半夏(一錢五分) 竹茹(一錢五分) 煨石膏(三錢)茯苓塊(三錢) 枳實(七分) 生薑(二片) 紅棗(一枚)

二診 苦辛寒合方而開痰飲,以通陰陽,日晡漫熱已退,如鼓應桴,其為開合失度,可以概見。以退為進擬蠲飲化痰。

製半夏(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竹茹(一錢) 豬苓(一錢五分) 南星(三分) 上廣皮(一錢)枳實(一錢) 薏仁(四錢) 老薑(二片)

三診 脈象濡滑。運化遲鈍,便溏不實。舌苔中心黑潤。痰濕不運,脾陽不克鼓舞。擬溫中而蠲飲。

川桂枝(五分) 雲茯苓(三錢) 上廣皮(一錢) 薑竹茹(一錢) 霞天曲(二錢) 炒于朮(二錢)製半夏(一錢五分) 生熟薏仁(各二錢) 老生薑(三片)


久嗽不止,痰稠濃膩,甚則色帶青綠,寒熱往來。脈軟而數。此肝腎素虧,而脾胃之痰熱,熏蒸於肺,陰陽開合之機,悉為痰阻,此所以為寒為熱也。將入勞損之門,不易圖治。

川桂枝 杏仁泥 製半夏 橘紅 炒黃川貝 生石膏 肥知母 海蛤粉 鬱金 雲苓

二診 濕痰稍退,而營衛流行,不能和協。再擬和中化痰。

人參鬚(另煎沖五分) 製半夏 橘紅 茯苓 川桂枝 炒枳實 乾薑(四分) 鬱金 野于朮 煨石膏

三診 開飲化痰和中,陰陽交並,寒熱已止,納增痰爽。足見痰阻營術,與陽虛生外寒,陰虛生內熱者迥異也。再從前法擴充。

人參鬚(八分) 雲苓 製半夏 炒枳實 砂仁 野于朮 橘紅 川桂枝 石膏(煨)


某氣虛多痰之質,偶食粘膩窒滯之物,氣由此不行,濕由此不運,痰由此不化,營衛由此而阻,陰陽由此而乖,遂至陰陽相爭,先寒後熱。郁極而通,兩次大汗,陰陽稍得協和,熱勢因之漸緩。然脾肺升降,仍為痰氣所阻,右脅作痛,痰鳴帶咳。盛納在胃,運化在脾,所謂窒滯者陽明也。氣之不行,胃氣之不行也。濕之不運,胃濕之不運也。脾為生痰之源,胃為貯痰之器,肺為出痰之竅,痰之不化,是胃中之痰不化也,阻于斯,滯于斯。寒熱交爭之下,熱雖循減,而胃中之痰濕,已被熏蒸,於是隨其陽土之性而欲化燥,舌苔為之焦黑。舌色如此,而不甚熱,不煩悶,不口渴引飲者,獨何歟。以痰濕熏蒸,化燥化熱,皆由氣機郁遏,津液不行,不若時邪之症,溫氣化熱之後,爍液劫津而成燥也。陽明胃絡,上通於心。今胃中為痰濕彌漫之區,所以神機為之不運,神倦如寐,中脘板硬。脈象左寸微浮,關部溷滑,尺部沉細,右寸細滯,關弦,尺弱。証由痰濕食停阻,傳變化燥,以平素氣弱,而致化火不足。化燥不足。惟恐裡氣一虛,而濕痰內陷,以致神迷。擬疏化痰濕,參入苦降辛開,即陽土宜清陰土宜溫之意。備諸方家采擇。

製半夏(二錢) 旋複花(一錢五分包) 光杏仁(三錢) 赤白苓(各二錢) 磨枳實(三分) 白蔻仁(三分沖) 廣橘紅(一錢) 淡乾薑(四分) 川雅連(三分) 生香附(一錢五分)

二診 疏降胃府,苦辛開通,脈數稍退,舌焦黑頓化十七。郁蒸之熱,已退三舍。大便雖未通行,而中脘略軟頻轉矢氣,亦屬府氣欲通之象,不可不為起色。但熱仍未退,右脅仍痛,痰鳴欲咳,還是痰濕交蒸,不可遽化,所謂傷食類傷寒者,即此是也。再擬疏化一法,而步步顧其中陽,以防內陷神昏之變。備方家采擇。

製半夏(二錢) 橘紅(一錢) 生香附(一錢五分) 淡乾薑(四分) 磨枳實(三分) 雅連(二分)光杏仁(三錢) 旋複花(二錢) 炒蘇子(三錢) 竹茹(八分) 白蔻仁(三分沖) 豆卷(三錢)


陰分久虧不複,陰虛生內熱,經訓昭垂,固無疑義。特內熱無已時,茲則間數日或旬日即熱,顯與尋常之內熱迥殊。所以然者。良由喉証之後,餘熱襲入營分,營中有熱,至數日而其熱郁勃,故發熱,熱則氣泄郁解,故複能退。擬于養營之中,參以清營。

鎊犀尖(二分先煎) 炙生地(四錢) 炒歸身(一錢) 十大功勞葉(一錢) 西赤芍(一錢五分)炒山藥(三錢) 軟白薇(二錢) 粉丹皮(一錢五分)

二診 涼營泄熱,大便飲食如常。守前法以覘動靜。

生地炭(四錢) 磨犀尖(二分沖) 香青蒿(二錢) 十大功勞葉(一錢五分) 粉丹皮(二錢)炒白芍(一錢五分) 當歸(二錢酒炒) 炒白薇(二錢)

三診 每至身熱,輒口碎。陽明營分之熱無疑。

炙生地(四錢) 犀角尖(二分磨沖) 粉丹皮(一錢五分) 玉泉散(一錢五分包) 川石斛(三錢) 白茅根(五錢去心)

四診 此次熱輕且短,惟口糜作痛。再清胃熱。

生甘草(三分) 煨石膏(二錢) 黑山梔(一錢五分) 粉丹皮(一錢五分) 廣藿梗(二錢) 川石斛(三錢)製半夏(一錢五分) 青防風(八分)

五診 疊進涼營泄熱,熱退未楚,然兩目尚澀,還是餘熱之象也。

粉丹皮(一錢五分) 青防風(一錢) 廣藿香(三錢) 黑山梔(一錢五分) 煨石膏(四錢研) 生甘草(三分) 炒菊花(一錢)

六診 脈象和緩。但小溲有時仍痛,還是餘熱未盡。再清泄以澈之。

鎊犀尖(三分) 熟石膏(三錢) 細木通(四分) 車前子(一錢五分) 甘草梢(三分) 竹葉心(十二片)

霍亂

朱(左)

吐瀉交作。中州阻窒,恐至內閉。

川朴(一錢) 檳榔(一錢) 製半夏(二錢) 青陳皮(各一錢) 鮮佛手(一錢五分) 川雅連(吳萸湯拌炒三分) 木香(五分) 范志曲(二錢) 赤白苓(各二錢) 淡乾薑(六分) 廣藿香(三錢) 枳實(磨沖五分)鮮生薑(二錢) 伏龍肝(一兩煎湯代水) 玉樞丹(一錠用佛手藿香湯旋磨旋沖旋飲)


童 吐瀉交作,心胸窒蔽。氣濕交阻,清濁不司升降,恐其內閉。

製半夏 新會皮 炒竹茹 赤白苓 嫩蘇梗 川朴 大腹皮 陳香薷 鮮佛手 煨木香 伏龍肝 玉樞丹


陳(左) 痛瀉之後,繼以嘔吐,中州不舒。脈形沉細。此寒濕內阻。

川朴 枳實 大腹皮 廣皮 南楂炭 製半夏 蔻仁 赤白苓 鮮佛手


郁(左) 帶病入闈,病邪未澈,昨複啖飯二次,複食冷柿三枚,寒食交阻,胸中陽氣逆亂,陰陽之氣,一時揮霍變亂。泄瀉稀水,繼而複吐。陽氣閉郁,肢厥脈伏,汗出不溫,目陷音低。頻渴欲飲,中脘不通,胸中大痛。中陽毫無旋轉之權,有內閉外脫之虞。擬黃連湯以通胃中陰陽,參以芳化而開閉郁。

台參鬚(一錢) 甘草(四分) 淡乾薑(七分) 枳實(一錢) 製半夏(二錢) 川雅連(七分)川桂枝(七分) 焦楂炭(三錢) 車前子(三錢) 橘皮(一錢) 辟瘟丹(七分)

二診 用仲景黃連湯以和胃中陰陽,參以芳化而開氣機,六脈俱起,肢厥轉溫,胸痛亦止,泄瀉亦減。

病雖轉機,而濕熱何能遽楚,以致濕化為熱,劫爍陰津。舌苔乾黃,毫無津液。頻渴欲飲,時帶呃忒,小溲全無,神識迷沉。極為危險。勉擬辛鹹寒合方,參以芳開。

生石膏(一兩) 滑石(四錢) 官桂(六分) 茯苓(三錢) 寒水石(三錢) 豬苓(二錢)于朮(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五分) 鮮荷梗(一尺) 紫雪丹(六分)


姚(左) 外寒束縛裡熱,致寒熱互阻,三焦清濁相干。吐瀉交作,中脘不通。宜苦辛以開三焦。但霍亂時症,未可與尋常並論。

製半夏(二錢) 川朴(一錢) 淡吳萸(三分) 川雅連(五分) 雲茯苓(三錢) 晚蠶砂(三錢)藿香(三錢) 炒竹茹(一錢五分) 白蔻仁(五分) 廣皮(一錢) 香薷(一錢) 太乙丹(五分)


題臣 飲食內停,寒熱雜感,致清濁相干,三焦閉塞。始則上吐下瀉,今則欲吐不出,欲瀉不爽,腹笥板滯,按之滿痛噫出卵臭,脈伏肢厥,螺癟目陷清濁溷淆,濕食停阻,吐瀉雖得稍停,而濁積更加閉塞,氣道不宣,陽不敷布。危險已極,勉與顯卿仁兄先生同議苦辛開通,降泄濁積。即請高明商進。

川雅連(薑汁炒七分) 上川朴(一錢) 枳實(一錢五分) 木香(五分) 橘皮(一錢) 淡吳萸(七分)薑半夏(二錢) 白蔻仁(五分) 大腹皮(二錢) 范志曲(二錢) 備急丸(三分佛手湯送下)

丹痧

(附爛喉痧)


金(左) 春溫疫癘之邪從內而發。發熱咽痛,熱勢甚熾,遍身丹赤,痧點連片不分,咽痛外連頸腫。右脈滑數左脈弦緊,舌紅邊尖滿布赤點。此由溫疫之邪,一發而便化為火,充斥內外蔓延三焦。丹也,痧也,皆火也。刻當五日,邪勢正盛,恐火從內竄,而致神昏發痙。擬咸寒泄熱,甘涼保津。

犀尖(五分磨) 鮮生地(七錢) 粉丹皮(二錢) 大青葉(三錢) 金銀花(二錢) 霜桑葉(一錢五分)大力子(二錢) 黑玄參(三錢) 薄荷(五分) 金汁(五錢) 鮮茅蘆根肉(各一兩)

二診 咸寒泄熱,甘涼保津,丹痧較化,熱亦稍輕。然咽中仍然腫痛,左耳下結塊作脹,亦屬火風所結。

大勢稍定,未為穩當。

大連翹 黑山梔 粉丹皮 淡黃芩 白桔梗 人中黃 大玄參 大力子 荊芥 蘆根


金(右) 頭脹惡風發熱,頭面四肢已透痧點,咽中微痛。脈數,苔白。風溫之邪,襲於肺胃。適值經來,恐熱入血室,不可與尋常並論也。

霜桑葉(一錢) 牛蒡子(三錢) 射干(五分) 象貝母(二錢) 廣鬱金(一錢五分) 嫩前胡(一錢)炒杏仁(三錢) 蟬衣(八分) 丹參(二錢) 南楂炭(三錢) 枳殼(一錢炒)

二診 熱勢稍減,痧亦暢透,咽痛略輕。經事通行,並無少腹墜滿等象。再從肺胃清泄,參以和營。

大力子 嫩前胡 荊芥穗 生甘草 連翹殼 紫丹參 象貝母 白茯苓 白桔梗 青蒿梗

三診 痧雖暢透而不肯化,經事淋瀝未已,舌燥咽中乾痛。脈象細數。此由經水適來,血室空虛,血分暗為熱迫。再泄熱涼營。

細生地 黑玄參 川石斛 牛蒡子 粉丹皮 青蒿梗 紫丹參 冬瓜子 粉前胡 川貝母 生梨肉 枇杷葉金 痧點較昨稍透,兼有起漿白疹,咽赤作痛,偏左起腐。肺胃蘊熱,未能宣泄。病起三朝,勢在正甚。

連翹殼 馬勃 荊芥 薄荷葉 桔梗 射干 牛蒡子 蟬衣 廣鬱金 燈心

二診 痧點雖布,面心足脛,尚未透發,煩熱胸悶咽痛。舌苔黃糙少津。肺胃之邪,不克宣泄,夾滯不化,恐化火內竄。

淨蟬衣 牛蒡子 連翹殼 麻黃(蜜炙三分) 苦桔梗 蘇薄荷葉 廣玉金 炒枳殼 煨石膏 茅根肉

三診 咽痛稍輕,肌膚丹赤,投辛溫寒宣泄肺胃,熱勢大減。苔黃大化,而舌邊紅刺。邪欲化火,再為清泄。

連翹殼 廣鬱金 滑石塊 炒枳殼 煨石膏 黑山梔 淡豆豉 杏仁 牛蒡子 竹葉心

四診 肌膚丹赤,而痧點未經暢透。肺胃蘊熱不能宣泄,邪勢化火,劫爍陰津,舌絳干毛。恐邪熱內傳,而神昏發痙。

犀尖(三分磨) 丹皮(二錢) 雞蘇散(四錢) 玄參(三錢) 杏仁(三錢) 荊芥(一錢) 鮮生地(五錢) 牛蒡子(三錢) 連翹(三錢) 廣鬱金(一錢五分) 茅根肉(八錢) 竹葉(二十片) 燈心(三尺)

五診 丹痧漸化,而火風未能盡泄,咽痛甚重,大便不行。舌絳無津。擬急下存陰法。

犀尖(三分磨) 丹皮(二錢) 玄參肉(三錢) 防風(一錢) 元明粉(一錢五分) 生廣軍(三錢)鮮生地(五錢) 大貝母(二錢) 荊芥(一錢) 黑山梔(三錢) 生甘草(五分) 桔梗(一錢)

六診 大便暢行,咽痛大減。然仍熱甚於裡,舌紅尖刺無津。痧化太早,邪勢化火,劫爍陰津,未為穩當。

玄參肉 細生地 連翹殼 桔梗 銀花 鬱金 天門冬 山梔 生甘草 竹葉 鮮蘆根

七診 咽痛漸定,熱勢大減。舌絳刺亦退,然舌心尚覺干毛,還是陰津未複也。

細生地(四錢) 連翹(三錢) 銀花(一錢五分) 鮮石斛(五錢) 天花粉(二錢) 大玄參(三錢)生甘草(五分) 天門冬(三錢) 綠豆衣(三錢) 山梔(三錢) 蘆根(一兩五錢) 竹葉(三十片)

八診 脈靜身涼,履夷出險,幸甚幸甚。擬清養肺胃,以澈餘炎。

大天冬 大玄參 連翹 白銀花 茯苓 綠豆衣 川貝母 竹葉心 鮮蘆根金 熱勢甚重,咽腫作痛,丹痧透露未暢,胸悶神煩。脈形緊數而弦。時疫之邪,鬱於肺胃。恐邪化為火,致生枝節。

荊芥 炒牛蒡子 連翹殼 玄參 薄荷 枳實 鬱金 生甘草 范志曲 淡子芩 黑山梔

二診 痧 暢達,兼發起漿白疹,其風火熱毒之重可知。再擬利膈清咽,而導熱下行。

連翹殼 川雅連(三分) 防風 淡芩 玄參 丹皮 人中黃(四分) 牛蒡子 防風通聖散(三錢)


某春溫疫癘之邪,由募原而入胃腑,邪化為火,熏蒸於肺,充斥上下,蔓延內外。以致熱熾丹痧密布,上則咽赤腫痛,下則協熱下利。脈象緊數,舌紅無苔。今則漸增氣喘,危象已著。勉擬黃連解毒湯出入。

即請高明商榷行之。

川雅連(五分) 生山梔(二錢) 大青葉(三錢) 犀尖(五分磨) 丹皮(二錢) 川黃柏(三錢炒)大麥冬(三錢) 淡黃芩(一錢五分) 鮮蘆根(去節二兩) 竹葉(三十片)


張(左) 外風引動溫邪,邪從內發,即化為火。喉風發痧,舌心焦黑,粘痰纏擾咽中,咯吐不盡。脈數弦滑。

時行急病,變端不測。

紫背浮萍(一錢五分) 大元參(四錢) 桔梗(一錢) 馬勃(一錢) 光杏仁(三錢) 生石膏(六錢)生甘草(五分) 連翹(三錢) 射干(七分) 廣鬱金(一錢五分) 白茅根肉(一兩) 竹瀝(一兩)

二診 痧疹暢發,咽中粘痰稍利,痛勢略輕。舌苔焦黑已化,而裡質絳赤,乾燥無津。喉關之內,白腐星布。肺胃之火,灼爍陰津,恐其暴竄。

磨犀尖(五分) 鮮生地(一兩洗打) 細生地(五錢) 大麥冬(三錢) 桔梗(一錢) 粉丹皮(二錢)炒知母(二錢) 煨石膏(四錢) 大玄參(二錢) 金汁(七錢沖) 茅根肉(一兩) 鮮蘆根(一兩)銀花露(一兩沖)(原注) 已後未來看,病亦漸松矣。

嚴(右)

咽痛紅腫,丹痧已透三朝,上至頭面,下至足脛,是為透足。邪從痧出,熱隨邪達,理當病退十七,乃熱勢仍然不減。咽痛稍輕,仍然赤腫。脈象滑數,舌紅無苔。足見邪勢太重,半發丹痧透露於外,半化火熱鬱於肺胃。況當經水適行,若肺胃之熱,乘血分之虛,襲入營中,便是熱入血室。今當出入之際,治法不可不細論也。經云:火鬱發之。則開泄之藥,在所必用。又云:熱者寒之。則清化之藥,在所難緩。而白喉忌表。殊不知白為金色,火熱亢盛之極,金受火刑,所以喉間結成白點,甚者起出白條。凡表藥之性,皆帶升泄,恐升動火熱,所以忌用。即非白喉,如喉風喉疳喉蛾之甚者,往往亦有白腐,其為火甚刑金,則一也。刻下咽痛較前昨稍輕,白點似有若無,喉症之勢已得稍緩。而痧點漸化,熱勢不減,其火熱之淵藪,不在喉間,而蘊於肺胃。顯然可見。肺主皮毛,則開泄肺氣,是散邪,即散火也。清泄上中,是化熱。即防其入血室也。擬清泄一法。即請商榷行之。

川鬱金(一錢五分) 淡黃芩(一錢五分) 大連翹殼(三錢) 黑山梔(三錢) 紫丹參(三錢) 大力子(三錢) 澤蘭葉(二錢) 白桔梗(七分) 薄荷(八分) 白茅根(一兩)

二診 辛涼解表,微苦泄熱,參以和營,遍身痧點暢發,邪從痧透,怫郁之熱自得稍松,喉間赤腫大退,熱勢略得減輕。然脈仍滑數,舌紅無苔,不時惡心,還是胃火逆沖,胃氣不降。良由邪勢太重,泄者雖泄,留者仍留,總望痧退之後,繼之以汗,熱勢步退,方為正色。再擬清化法。即請商裁。

大連翹(三錢) 紫丹參(二錢) 赤茯苓(三錢) 鹽水炒橘皮(六分) 牛蒡子(三錢)黑山梔(三錢) 蘇薄荷(一錢) 水炒竹茹(一錢五分) 淡黃芩(一錢五分) 廣鬱金(一錢五分) 桑葉(一錢五分) 白桔梗(七分) 茅根肉(一兩)

改方去薄荷桔梗,加蘆根一兩,竹葉三十片。

三診 熱勢遞減,咽痛亦輕。然痧點出而不化,寤難成寐,多言而時有錯語。脈數細弦,舌紅無苔,邊尖皆布紅點。此由熱甚之時,經水適行,血海空虛,邪熱乘虛而入血室,神藏於心,魂藏於肝,而心主血,肝藏血,今熱擾血中,所以神魂不能安貼,靈明漸次為之擾亂,二十二日案中早經提及,正為此也。恐致神昏痙厥,不得不為預告也。擬養血涼營,以寧神志。即請商榷行之。

大生地(四錢) 磨犀尖(三分) 粉丹皮(二錢) 紫丹參(二錢) 朱茯神(三錢) 川貝母(二錢)生赤芍(一錢五分) 水炒竹茹(一錢五分) 辰燈心(三尺) 上濂珠(三分) 西血珀(四分)真玳瑁(三分以上三味研極細末蜜水調服)


顧(童) 風溫發痧,痧邪太重,邪熱與風,半從外出,半從裡陷。痧邪本在肺胃二經,然肺與大腸表裡相應,大腸與胃,又系手足陽明相合,所以陷裡之邪,直趨大腸。以致泄痢無度,痧點欲回未回,咳嗽不爽,遍身作痛。脈數,重按滑大,舌紅無苔。上下交困,極為惡劣。勉用薛氏升泄一法。即請明賢商進。

煨葛根(一錢五分) 苦桔梗(一錢) 生甘草(五分) 白茯苓(三錢) 淡枯芩(酒炒一錢五分) 大豆卷(三錢) 羌活(七分) 炒黃荷葉(三錢)

二診 昨用升泄之法,陷裡之邪,略得升散,脾之清氣,稍得升舉,泄瀉大減,白凍亦退,神情亦略振作。

舌紅絳較淡,脈滑大稍平。種屬轉機之象,守前法擴充,續望應手。即請商裁。

羌活(一錢) 防風根(一錢炒) 廣木香(三分) 酒炒淡芩(一錢五分) 枳殼(八分) 苦桔梗(一錢)大豆卷(二錢) 煨葛根(一錢五分) 生甘草(五分) 白茯苓(三錢) 乾荷葉(炒黃三錢)

三診 下痢稍疏,然晝夜當在二十次之外,所下黑黃居多,肛門烙熱,肌表之熱,並不甚盛。而脈數竟在七至以外,舌紅起刺。良以陷裡之邪,與濕相合,悉化為火,仿金匱協熱下痢法。即請商裁。

炒黃柏(二錢) 北秦皮(一錢) 滑石塊(三錢) 炒雅連(四分) 生甘草(三分) 白頭翁(一錢)金銀花(三錢) 白茯苓(二錢) 金石斛(二錢) 龍井茶(一錢五分)


金(幼) 時疫七日,丹痧回沒太早,火熱內灼,口疳咽痛,熱勝則腫,面目肢體虛浮。脈象弦數。恐變腫脹。急導火下行。

鮮生地(五錢) 玄參(三錢) 茯苓皮(三錢) 細甘草(五分) 元明粉(一錢) 車前子(一錢五分)木通(五分) 絲瓜絡(二錢) 金銀花(二錢) 上湘軍(二錢)

二診 身熱已退,口疳稍輕,四肢仍帶腫脹。火風阻閉,脾濕因而不運,隨風流布。恐腫脹日甚。再理濕祛風。

大腹皮(二錢) 宣木瓜(一錢) 冬瓜皮(四錢炒) 茯苓皮(三錢) 澤瀉(一錢五分) 生米仁(四錢)漢防己(一錢五分) 豬苓(二錢) 青防風(一錢) 左秦艽(一錢五分)(原注)服後漸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