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風論篇第四十二

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臟六腑。不知其解。願聞其說。(風乃陽動之邪。而人之表裡陰陽。血氣臟腑。又有虛有實。故其為氣也。善行而數變。因其善行數變。是以或為寒熱。或為偏枯。或外在於形身。或內至於臟腑。其病各異。其名不同。

岐伯對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洒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 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熱。(此論風邪客於膚腠而為寒熱也。皮膚肌腠之間。乃三焦通會元真之處。風邪客之。則氣不內通。邪不外泄。風動之邪。善行而數變。動而腠理開。則元氣弛而洒然寒。變而腠理閉。則邪熱留而胸膈悶。其為寒也。則三焦虛而食飲衰。其為熱也。則邪熱盛而肌肉鑠。 栗、振寒貌。蓋言邪之所腠。其正必虛。正氣為邪所傷。故使人 栗而不能食也。名曰寒熱。 音秩)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 。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此論風邪客於脈中而為寒熱也。夫血脈生於陽明胃腑。如風傷陽明。邪正之氣。並入於胃。則循脈而上至於目。蓋諸脈皆系於目也。其人肥濃。則熱留於脈中而目黃。其人瘦薄。則血脈之神氣外泄而為寒。脈中寒則精神去而涕泣出。
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于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 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此論風邪傷衛而為腫瘍不仁也。足太陽之脈。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背膂而絡臟腑之脈俞。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項之風府。亦循背膂而日下一節。是以風客太陽。與太陽之氣俱入於項背之間。行諸脈俞。散于分肉。轉干衛氣。以致衛氣所行之道不利。故使肌肉憤然高起。而有癰瘍。衛氣凝滯於項背之間。不能循行於周身之膚腠。故其肌肉麻痺而不知痛癢也。兆璜曰:風傷陽明之氣。入胃而循於脈中。風行太陽之脈俞。複散於肌肉而轉干衛氣。是太陽之氣主表。陽明主肌而主脈也。 音 。起也。引起也。邪氣脹肉曰 。太玄經股腳 如維身之疾。注、 大也。枝大於干為疾也。
癘者。有榮氣熱 。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此論風傷榮氣而為癘瘍也。 、肉也。夫營衛皆精陽之氣。浮氣之不循於經者為衛。精氣之營於經者為營。有營氣熱 者。言有因風傷營氣。據而為熱。熱出於 肉之間。則肌脈外內之氣不清矣。鼻者肺之竅。臟真高於肺。主行榮衛陰陽。風邪與榮熱搏於皮膚之外。則榮衛之氣不清。故使其鼻柱陷壞而色敗惡。而皮膚潰癩也。
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或名曰寒熱。(此承上文而言。如風寒之邪。客於脈中而不去者。亦名曰癘也。風寒、寒風也。風寒之邪。客於脈中而不去。則營氣受傷。亦名曰癘風。夫營之生病也。寒熱少氣。故或名曰寒熱。蓋亦或為寒中熱中之病。以上二節。論風傷營風。皆名曰癘。如營熱搏於脈外者。為敗壞之癘瘍。風寒留於脈中者。為寒熱之癘風。故曰癘者。有營氣熱 。言有一種癘者。因營氣之熱。外出於 肉之間。榮衛邪正之氣相搏。陰陽清濁之氣不清。以致鼻柱敗壞。皮膚癩瘍。此毒癘之甚者也。有因風寒客於脈中。久而不去。或為紫雲白癜之癘風。故為寒中熱中之營病。此為癘之輕者也。兆璜曰:寒傷營。故風寒客於脈中而不去。風乃陽熱鼓動之邪。故與營氣為熱。而複出於 肉之外。應略曰:前二節論風傷氣血。後二節論風傷營衛。營與血。氣與衛。各有分別。故為病不同。
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以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為脾風。以秋庚辛中于邪者為肺風。以冬壬癸中于邪者為腎風。(此論風傷五臟之氣。而為五臟之風也。夫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以生人之五臟。是以人之臟氣。合天地四時。五行十干之氣化。而各以時受病也。風者。虛鄉不正之邪風。故曰風。曰邪。曰傷。曰中。蓋言不正之風。或傷之輕。或中之重也。
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腑之風。(此論風中五臟六腑之俞。而亦為臟腑之風也。夫五臟之氣。外合於四時。故各以時受病者。病五臟之氣也。如風中於經俞。則內連臟腑。故亦為臟腑之風。病五臟之經也。以上答帝問臟腑之風。有二因也。愚按此二因。與金匱之所謂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之因証不同。金匱之所謂中臟中腑者。邪直中於臟腑。而傷臟腑之元神。本篇之論。一因隨時而傷臟氣。一因經絡受邪而內連於臟腑。是以五臟之風狀。只見色証。而不致如傷臟神之危險者也。
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此論風邪偏客於形身而為偏風也。門戶者。血氣之門戶也。夫上節之所謂風傷血氣者。乃通體之皮膚脈絡也。如各入其門戶而中其血氣者則為偏枯。謂偏入於形身之半也。
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此論風氣循風府而上為腦風也。風府穴名。在項後中行。乃督脈陽維之會。上循於腦戶。故風氣客於風府。循脈而上。則為腦風。
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此論風客於頭。而為目風也。 系同。足太陽有通項入於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風入於頭。干太陽之目系。則為目風。足太陽寒水主氣。故為眼寒也。
飲酒中風。則為漏風。(此論飲酒中風而為漏風也。酒者熟谷之液。其性栗悍。其氣先行於皮膚。故飲酒中風。則腠理開而為汗泄之漏風也。
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此論入房中風。而為內風也。夫內為陰。外為陽。精為陰。氣為陽。陽為陰之衛。陰為陽之守。入房則陰精內竭。汗出則陽氣外弛。是以中風。則風氣直入於內而為內風矣。
新沐中風。則為首風。(此論新沐中風而為首風也。以水灌首曰沐。新沐則首之毛腠開。中風則風入於首之皮膚。而為首風矣。
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外在腠理。則為泄風。(此論久在肌腠之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在外則為泄風。蓋脾胃之氣。外主肌腠。內主腹中。風邪久在肌腠而入於中。則脾胃之氣受傷。而為腸風飧泄。蓋大腸小腸。皆屬於胃也。若久在外之腠理。則陽氣外弛而為泄風。泄風者。腠理開而汗外泄也。以上論風氣之善行數變。所中不一其處。而見証各有不同。
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長上聲。風乃東方之生氣。為四時之首。能生長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故為百病之長。至其變化無常。故為病不一。如春時之非東風。夏時之非南風。或從虛鄉來之剛風謀風之類。皆其變化而為他病也。方、處也。言風邪之客於人。無有常處。如風氣客於皮膚之間。則為寒熱。客於脈中。則為寒中熱中。客於臟腑。則為臟腑之風。循於風府。則為腦風。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無有常處。而致有風氣也。上三句言風氣之變化。下二句論風客於人。而無有常方。王子方問曰:按此篇岐伯所答。詳於帝問。後人乃疑之。或言帝有所缺問者。或有增補其問者。果屬缺文與。曰:聖經安可改也。夫帝曰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則百般風証。盡括三句之中。故複曰:風者。百病之長也。蓋言風之變化無常。即此論中不能盡其變証。豈可以膠執之識見。而增改聖經乎。

帝曰:五臟風之形狀不同者何?願聞其診。及其病能。(診、視也。驗也。帝問五臟之風証。見於形身之外。其狀不同者。所在何處?願聞其診驗之法。病能者。謂臟氣受邪。能為形身作病也。

岐伯曰: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 然白。時咳短氣。晝日則差。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 普梗切差瘥同。風為陽邪。開發腠理。故多汗。風氣傷陽。邪正不合。故惡風也。 然、淺白貌。肺屬金。其色白。肺主氣。在變動為咳。風邪迫之。故時咳短氣也。晝則陽氣盛而能勝邪。故瘥。暮則氣衰。故病甚也。眉上乃闕庭之間。肺之候也。張兆璜問曰:五臟之色。如肺始言 然白。而複曰診在眉上。其色白。有似乎重見矣。曰:所謂 然白者。謂肺氣受風而臟氣之見於色也。所謂診在眉上。其色白者。謂五臟之病色見於面也。靈樞五色篇曰:五色各有臟部。有外部。有內部也。色從外部走內部者。其病從外走內。其色從內走外部者。其病從內走外。病生於內者。先治其陰。後治其陽。反者益甚。其病生於陽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內。反者益甚。故先言五色。而複言五色之見於面部者。謂病之從內而外也。聖人設教渾然。後雖不言治。而治法已在其中矣。
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心為火臟。風淫則火盛。故唇舌焦而津液絕也。風化木。木火交熾。故善為怒嚇。心主舌。病甚則舌本強而言不可快。心和則舌能知五味。故診驗在口。口者。兼唇舌而言也。
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乾。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肝開竅於目而主泣。故善悲。本經曰:心悲名曰志悲。志與心精。共腠于目。是以俱悲。故泣出也。蓋言悲而後泣出也。微蒼、淡青色也。足厥陰之脈。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風木合邪。則火熱盛而嗌乾。肝氣病。故善怒也。怒勝思。故時憎女子。目者肝之官也。故診在目下。
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脾主肌肉四肢。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脾氣病也。足太陰之脈。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經絡篇云。是主脾所生病者。食不下。土位中央。故所診在鼻。兆璜曰:五臟四時之風。始於臟氣。而後病於形身。自內而外也。夫邪干臟則死。此病在臟氣。而不傷於臟真也。如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乃經絡受邪。亦內干臟腑。然身之中於風也。不必動臟。故邪入於陰經。則溜於腑。是以後只言胃風者。乃經絡之邪。總歸於胃。陽明為萬物之所歸也。
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 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 。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 音芒 音台。風邪干腎。則水氣上升。故面 然浮腫。風行則水渙也。腎主骨。故脊痛不能正立。 、煙煤。黑色也。腎主藏精。少陰與陽明會於宗筋。風傷腎氣。故隱曲不利。水氣上升。故黑在肌上。水乘土也。應略曰:診在眉間目上者。肺肝之本部也。心診在口。脾診在鼻者。母病而傳見於子位也。腎病而見肌色黑者。乘其所不勝也。是以本篇五臟之診。與靈樞經之五閱五色篇之法。少有不同。蓋言五臟之色。有見於面邪之本位。而又有乘傳之變者也。
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 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而腹大。(頸有風池風府。乃經脈之要會。故頸多汗。胃腑受邪。故飲食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滿也。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腹脹滿。是以形寒則脹。飲冷則泄者。胃氣虛傷也。胃者肉其應。腹者胃之郛。故主形瘦而腹大。
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頭乃諸陽之會。因沐中風。則頭首之皮腠疏而陽氣弛。故多汗惡風也。風者天之陽氣。人之陽氣。以應天之風氣。諸陽之氣。上出於頭。故先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戶內。蓋風將發而氣先病也。至其風發之日。氣隨風散。故其病少愈。張兆璜曰:風將發而所舍之風亦發。故先一日病甚。人氣之通於天也。
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喘息惡風。衣常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飲酒者。胃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或因胃氣熱而腠理疏。或絡脈滿而陰液泄。故常多汗也。酒性悍熱。與風氣相搏。故雖單衣而亦不可以常服。酒入於胃。熱聚於脾。脾胃內熱。故食則汗出。甚則上搏於肺。而身汗喘息惡風。身常濕也。津液內竭。故口乾善渴。陽氣外張。故不能煩勞于事。
泄風之狀。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乾。上漬其風。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帝曰:善。(泄風之病。風久在腠理而傷氣。故多汗。汗泄衣上。漸漬滲泄。玄府不閉也。津液外泄。故口中乾燥。上漬其風者。謂身半以上。風濕相搏。則陽氣受傷。故不能煩勞其事。若妄作勞。則身體盡痛而發寒矣。按偏風而下。只論首風漏風泄風之狀。蓋此三者。皆在皮膚氣分。風氣相搏。而善行數變。故曰肺風之狀。腎風之狀。首風之狀。言風氣變動之病狀也。如入於經脈。在偏風則為半身不遂。循經入腦則為腦風。循系入頭則為目風眼寒。不複再有變証。故不複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