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氣厥論篇第三十七

黃帝問曰:五臟六腑。寒熱相移者何?(帝突問臟腑寒熱相移。則為何如之病?蓋承上章而複論瘧氣之厥逆也。寒熱者。邪正陰陽之氣也。如邪舍於臟腑募原之間。陰陽外內相乘。則為往來之寒熱。如臟邪傳移於臟。腑邪傳移於腑。則為氣逆之變病矣。是以此篇單論五臟六腑。寒熱相移。楊元如曰:瘧邪不解。多生變病者。當知氣厥之所致。倪沖之曰:瘧不死人。病瘧而有死者。傳臟故也。

岐伯曰:腎移寒於肝。癰腫少氣。(按下文腎移熱於脾。此移寒於肝。亦當作脾。脾主肌肉。寒氣化熱。則腐肉而為癰膿。脾統攝元真之氣。脾臟受邪。故少氣也。
脾移寒於肝。癰腫筋攣。(肝主血。寒則血凝泣。經曰榮氣不行。乃發為癰。肝主筋。故筋攣也。
肝移寒於心。狂。隔中。(肝為陽臟。而木火主氣。陽並於陽故狂。心居膈上。肝處膈下。母子之氣。上下相通。肝邪上移於心。留於心下。故為隔中。蓋言臟不受邪。五臟之寒熱相移。留薄於臟外而干臟氣。不傷臟真者也。倪沖之曰:治五臟者半死半生。蓋病臟氣者生。傷臟真者死。
心移寒於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肺受心邪。則不能通調水液而惟下泄矣。肺為金水之原。寒隨心火。消爍肺精。是以飲一溲二者。肺液並消。故為不治之死証。
肺移寒於腎為湧水。湧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水之病也。(夫在地為水。在天為寒。腎為水臟。肺主生原。是以肺之寒邪。下移於腎。而腎之水氣。反上湧於肺矣。大腸乃肺之府。肺居膈上。故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有聲。如以囊裹漿者。水不沾流。走於腸間也。倪沖之曰:肺移於腎。肝移於心。傳其我所生也。腎移於脾。脾移於肝。侮其所不勝也。心移於肺。乘其己所勝也。
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東方肝木。其病發驚駭。肝主血。故熱甚則衄。
肝移熱於心則死。(心主君火而不受邪。邪熱乘之。故死。
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心肺居於膈上。火熱淫於肺金。則金水之液涸矣。膈消者。膈上之津液耗竭。而為消渴也。
肺移熱於腎。傳為柔 。(腎者水也。而生骨。腎臟燥熱則髓精不生。是以筋骨痿弱。而為柔 。
腎移熱於脾。傳為虛腸 。死不可治。(太陰濕土主氣。不能製水。而反受濕熱相乘。脾氣虛傷。則不能磨運水穀。而為腸 下利。穀氣已絕。故為不治之死証。
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膀胱者。胞之室也。沖任起於胞中。為經血之海。胞移熱於膀胱。是經血之邪移於膀胱。故溺血。熱則水道燥涸。故癃閉也。張兆璜曰:臟為陰。腑為陽。故臟邪相傳。有寒有熱。腑邪相傳。但熱不寒。蓋寒邪在腑。亦化熱矣。
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麋。(小腸之脈。絡心循咽。下膈屬小腸。小腸之下。名曰闌門。濟泌別汁。滲入膀胱。膀胱反移熱於小腸。是以膈腸不能下滲。濕熱之氣。反隨經上逆。而口為之糜爛矣。
小腸移熱於大腸。為 瘕。為沉。( 音伏與伏同。瘕者假也。假津血而為聚汁也。蓋小腸主液。大腸主津。小腸移熱於大腸。則津液留聚。而為伏瘕矣。沉、痔也。小腸主火。大腸主金。火熱淫金。則為腸痔。邪氣臟腑篇曰:腎脈微澀為不月沉痔。曰沉者。抑上古之省文。或簡脫耶。朱聖公曰:諸家注釋。皆以沉為伏瘕沉滯。按經文用二為字。是系二証。不可並作一証論。當以師注為是。
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亦。(胃主受納水穀。大腸為傳導之官。大腸熱邪。反逆乘於胃。是以胃熱則消谷善食。陽明燥熱。則榮衛津液不生。故雖能食而瘦。亦、解 也。謂雖能食而身體懈惰。故又謂之食 。
胃移熱于膽。亦曰食亦。(五臟六腑之生氣。皆取決於膽。膽氣燥熱則生陽不升。故身體懈惰。胃氣熱則消谷善飢。故亦曰食 。張兆璜曰: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 。今胃移熱於少陽。故亦名曰食 。
膽移熱於腦。則辛 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 音遏。膽氣上升。則熱隨入腦。挾鼻兩旁曰 。辛 者。鼻 辛酸也。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蓋腦為精髓之海。髓者骨之充也。腦者陰也。故腦滲則為涕。愚按胞膽腦髓。奇恆之府也。腸胃膀胱。四形臟也。論奇恆之府相傳者。謂膽與腦。胞與膀胱。無經絡之相通。乃熱邪在氣而氣相乘也。至於腸胃之逆傳。亦邪熱在氣而不在腑。故為伏瘕食 之証。而不得從下解。楊元如曰:腎主藏精而居下。腦為精髓之海而居上。膽者中精之府也。三者並主藏精。精氣相通。故膽邪移入於腦。倪沖之曰:少陽屬腎。膽氣通於腦。腦髓通於腎。是精氣之上下循環。
傳為衄蔑瞑目。故得之氣厥也。(此總釋臟腑寒熱相移。皆在氣而不在經。故曰得之氣厥也。夫熱氣上升。迫於絡脈則為衄。淡滲皮毛之血。不能化液為汗則為蔑。邪熱傷氣而陽氣虛則目瞑。言邪出於腦。則傳於氣分。而為衄蔑瞑目之証。並釋經脈內連臟腑。如臟邪在經。入臟則死。腑邪在經。則溜於腸胃而從下解。此邪在臟腑氣分。故外內相乘。則為寒熱之往來。臟腑相移。則為寒熱之氣厥。此在氣而不在經。故篇名氣厥論。而末結曰:得之氣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