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
治病之法。各有異同。五方之民。居處衣食。受病治療。各有所宜。
黃帝問曰: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不同。謂針石灸 。毒藥導引也。)
岐伯對曰:地勢使然也。(夫九州八方。皆通於天氣。天有春夏秋冬之四時。地有生長化收藏之五氣。而人亦應之。是以東方主春生之令。而人氣亦發生於外。故宜針石以治其外。南方主夏長之令。而人氣更發越於外。故宜微針以治其皮毛。西方主秋收之令。人氣亦收藏於內。故宜毒藥以治其內。北方主冬藏之令。而人之陽氣亦沉潛於下。故宜艾 以起陽氣於至陰。中央濕土主生化之令。而人氣亦守於中。故宜導引按蹺。使灌通於四末。此地勢有生長收藏之不同。而治法是亦有別也。)
故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域、區界也。宇內也。言天地始生之氣。由東方之九野。以及于宇內之九州也。金西銘曰:首言地勢使然。繼言天地之所始生。地氣通於天也。)
魚鹽之地。海濱旁水。其民食魚而嗜咸。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此言五方之生物。所以養生。如偏於嗜食。皆能致病也。地不滿東南。故多旁水。海濱之地。利於魚鹽。旁水。故民多食魚。近海。故嗜咸。得魚鹽之利。故居安食美也。魚性屬火。故使人熱中。心主血脈。故咸勝血也。嗜咸。故色黑。血弱。致肉理空疏也。五臟生成篇曰: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色變。靈樞經曰:飲食不節。陰氣不足。陽氣有餘。榮氣不行。乃發為癰。又曰:血泣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複反。故癰腫也。)
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砭悲廉切葉邊砭石、石針也。山海經曰: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為針。即此類也。東方之地。人氣發生於外。故其治諸病。宜於砭石也。夫春生之氣。從東方而普及于宇內。故砭石之法。亦從東方而來。以施及于九州也。)
西方者。金玉之域。砂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地之剛在西方。故多金玉砂石。天地降收之氣。從西北而及于東南。)
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華實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於內。(高平曰陸。大陸曰阜。大阜曰陵。依山陵而居。故多風。金氣堅肅。故水土剛強。不衣、不事服飾也。褐、毛布也。荐茵褥也。華、濃濃也。謂酥酪膏肉之類。飲食華濃。故人多脂而肥。水土剛強。膚腠肥濃。是以外邪不能傷其形。惟飲食七情之病生於內也。)
其治宜毒藥。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毒藥、有毒之藥也。五常政大論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九。蓋上古以神農之上品無毒者。謂可久服長生。而中品下品有毒之藥。以治病攻疾也。邪不外入。病從內生。故宜毒藥治其內。天地秋收之氣。從西以及于九州。故毒藥治病之法。亦從西方來也。)
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西北方、陰也。是以閉藏之氣。惟北更甚。)
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地高陵居。西北之勢也。風寒冰冽。陰氣勝也。野處乳食。北人之性也。)
臟寒生滿病。其治宜艾 。故艾 者。亦從北方來。(夫秋收之氣收於內。冬藏之氣。直閉藏於至陰之下。是以中土虛寒。而胸腹之間。生脹滿之病矣。艾名冰台。削冰令圓。舉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則得火。夫陽生於陰。火生於水。艾能得水中之真陽者也。北方陰寒獨盛。陽氣閉藏。用艾 灸之。能通接元陽于至陰之下。是以灸 之法。亦從北方而來也。夫人與天地參也。天有寒暑之往來。人有陰陽之出入。經曰:陷下則灸之。即四方之民。陽氣陷藏。亦宜艾 。故曰:艾 之法。亦從北方來。董帷園曰:故凡虛寒脹滿之病。治宜溫補。啟發元陽。不可誤用寒涼克伐之劑。)
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南方主夏長之氣。是以為陽熱所盛之處。)
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地陷東南。故其地下而水土弱。低下則濕。故霧露之所聚。)
其民嗜酸而食 。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痺。( 、腐也。如豉 醯醢之類。物之腐者也。致、密也。酸味收斂。故肉理致密。酸乃木味。故外見赤色。多霧露濕氣。故其病攣痺也。金西銘曰:五方之民。舉東方之嗜咸者。則見本色之黑。南方之嗜酸者。則見所生之赤。蓋色生於味也。夫氣為陽。味為陰。東方主春生之氣。而民嗜藏下之咸。南方主浮長之氣。而民嗜收斂之酸。有若陽鹿之嗜陰龜。潛龍之嗜飛燕。皆出於天性之自然也。)
其治宜微針。故九針者。亦從南方來。(南方之氣。浮長於外。故宜微針以刺其皮。夫針有九式。微針者。其鋒微細。淺刺之針也。)
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中央、土之位也。地平、土之體也。濕者、土之氣也。化生萬物。土之德也。位居中央。而氣溉四方。是以所生萬物之廣眾也。)
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四方輻輳。萬物會聚。故民食紛雜。化養於中。故不勞其四體。四肢為諸陽之本。痿痺者。手足之氣逆。而痿弱不用也。平脈篇曰:陽脈不足。陰脈乘之。則洒淅惡寒。陰脈不足。陽往乘之。則發熱。寒熱者。手足三陰三陽之脈病也。蓋言中土之民。不勞其四體。而氣血不能灌溉於四旁。是以多痿厥寒熱之病矣。)
其治宜導引按蹺。故導引按蹺者。亦從中央出也。(導引者。擎手而引欠也。按蹺者。喬足以按摩也。蓋中央之化氣。不能充達於四旁。故宜導按其四肢。以引血氣之流通也。夫中央之化氣。由中而及於四方。故導引按蹺之法。亦從中而四出也。莫子晉曰:由東南而及于西北。由西北而及于東南。故曰來。由中央而及於四方。故曰出。)
故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夫天有四時之氣。地有五方之宜。民有居處衣食之殊。治有針灸藥餌之異。故聖人或隨天之氣。或合地之宜。或隨人之病。或用針灸毒藥。或以導引按摩。雜合以治。各得其宜。)
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所謂病同而異治者。如癰瘍之熱毒盛於外者。治宜針砭。毒未盡出者。治以毒藥。陰毒之內陷者。又宜於艾 也。又如濕邪之在四肢而病痿厥者。宜於針砭。氣血之不能疏通者。宜按蹺導引。所以治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者。知病之因於天時。或因於地氣。或因於人之嗜欲。得病之因情也。或因五方之民。而治以五方之法。或因人氣之生長收藏。而宜於針砭艾 。或宜於毒藥按蹺。是知治之大體。而又不必膠執于東方之治宜砭石。西方之治宜毒藥也。是以聖人雜合以治。而皆得其所宜。再按上古之民。動作以避寒。則陽氣不致陷藏。而無脹滿之病矣。陰居以避暑。則元氣不致外弛。而無攣痺之証矣。形勞而不倦。則氣血得以流通。而無痿厥寒熱之疾矣。是以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治其外。此修養吾身中之精氣。而能勝天地之陰陽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