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六節臟象論篇第九
黃帝問曰:余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製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謂也。(天以六六之節者。十干主天。六十日甲子一周而為一節。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也。人以九九製會者。人之九竅九藏。以會合生五氣三之數也。靈樞經曰: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節。言人亦有六六之節。以應天六六之數也。按下文曰:地以九九製會。蓋人有九竅九藏。地有九州九野。以合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故先言人以九九製會。而後言地以九九製會也。按此篇乃論歲運之總綱。天之十干。成六六之節以應一歲。而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上呈天之六氣。五營運大論云。帝曰:寒暑燥濕風火。在人合之奈何?
岐伯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是在天之六氣。在地之五行五味。而又化生人之五臟也。然人之五臟。地之五行。皆由天之十干所化。故曰六節臟象論也。夫人之五臟。又化生六氣。六氣者。即末章之所謂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是也。蓋人之五臟。應地之五行。食地之五味。人之六氣。複應天之六氣。氣亢害而無承製。則為病矣。夫先以九九製會。以應六六之節者。言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六節。而皆合乎生五氣三之數。)
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夫六六之節。九九製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昭、明也。遂、因也。言六六之節。所以正天之度。蓋歲有三百六十五日。而天有三百六十五度也。九九製會。所以紀氣之數也。)
天度者。所以製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製、度也。天度者。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日日行一度。一歲而一周天。月日行十三度。一月而一周天。蓋以天之度數。以紀日月之行也。氣數者。生五氣三之數也。化者。陰陽之化。在天而成六六。在地在人而成九九。皆陰陽氣化之為盛也。)
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餘氣而盈閏矣。(此複申明天度。以紀日月之行也。行有分紀者。謂日月之行有分野紀度。周有道理者。謂日月之周天。有南道北道之理路也。按歷法。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左旋於地。一晝一夜。則其行一周而又過一度。日月皆右行於天。一晝一夜。則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故曰有奇也。故日一歲而一周天。月二十九日有奇而一周天。以二十九日有奇。故有大月小月也。每歲朔虛五日有奇。故止三百五十四日。又氣盈五日有奇。合氣盈朔虛而閏生焉。故每歲連閏共計三百六十五日有奇也。漢律志云。日月五星。從西而循天東行。天道從東西行。一晝一夜。日月隨天西轉一周。如蟻行磨上。磨轉一回。而日往東行止一度。月從西而東行十三度。故月行疾。而一月與日一會而一周天。是以每歲冬至夏至。日行有南道北道之分。每月上弦下弦。而月有南道北道之分也。)
立端于始。表正於中。推餘于終。而天度畢矣。(立端、豎端正之木。以正天表也。上古樹八尺之臬。度其日出入之影。以正東西。參日中之影與極星。以正南北。以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之餘四分度之一。推日月行度之有奇。氣盈五日之有餘。朔虛五日之有餘。推而算之。以終一歲之數。以終天道之周。而天度畢矣。)
帝曰:余以聞天度矣。願聞氣數。何以合之。(帝複以九九之數。以合六六之數而為問也。)
岐伯曰: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製會。(首言人之九九。以應天之六六。此言地之九九。以應天之六六也。)
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複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此言天以六六為節。而成一歲也。十干主天。故曰天有十日)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此言地之九九。人之九九。而通乎天之六六者。皆本於陰陽。陰陽者。五行所生之三氣也。是以地之九州。人之九竅。皆通乎天氣。蓋天有此三氣。地有此三氣。人有此三氣也。)
故其生五。其氣三。(生五者。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也。氣三者。五行所生三陰三陽之氣也。承上文而言。以五行所生之三氣。而後能合六六九九之數也。)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以此三氣。三而三之。以成天之六氣。地之六氣。人之六氣也。天之六氣者。以冬至後得甲子。少陽王。複得甲子。陽明王。複得甲子。太陽王。複得甲子。厥陰王。複得甲子。少陰王。複得甲子。太陰王。所謂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也。地之六氣者。顯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複行一步。土氣治之。複行一步。金氣治之。複行一步。水氣治之。複行一步。木氣治之。複行一步。君火治之。此地理之應六節氣位也。人之六氣者。臟腑三陰三陽之氣也。是以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所謂亢則害。承乃製。害則敗亂。生化大病也。)
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再以天地人之六氣。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九九分為地之九野。人之九藏。蓋以九州配九竅。九野配九藏。故曰九野為九藏也。以地之九州。通乎天氣。天之三氣。分為九野。是地以九九製會。而合天之六六也。以人之九竅。通乎天氣。天之三氣。分為九藏。是人以九九製會。而合天之六六也。高士宗曰: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野附城郭者也。脹論曰:胸腹、腸胃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蓋以九野在內。九州在八方之外。九藏在內。九竅在形身之外。故曰:九野為九藏也。以九野之草生五色。普遍于九州八荒。是五色之變。不可勝視矣。五氣五味。藏於心肺腸胃。外使九竅之五色修明。音聲能彰。此五味之美。不可勝極矣。是人之九竅。與天氣相通。而九藏之又與地氣相通也。)
故形臟四。神臟五。合為九藏以應之也。(形藏者。藏有形之物也。神藏者。藏五臟之神也。藏有形之物者。胃與大腸小腸膀胱也。藏五臟之神者。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也。蓋五味入口。藏於腸胃。津液藏於膀胱。以養五臟之神氣。故以形藏神藏。合而為九藏。以配地之九野九州也。按臟腑各六。止五臟藏神。腸胃膀胱。受盛水穀。膽乃奇恆之府。不藏有形。三焦雖主決瀆。乃無形之氣。而亦不藏有形者也。故以九藏在內。以應九野。九竅在外。以應九州。而王氏諸賢。妄以頭角耳目為形藏。即三部九候論之所謂天以候頭角之氣者。候足太陽膀胱之氣也。地以候口齒之氣者。候足陽明胃腑之氣也。小腸之脈。至目銳 。卻入耳中。人以候耳目之氣者。候手太陽小腸之氣也。豈可以頭角耳目為形藏乎。張兆璜曰:若謂耳目口齒。是屬九竅而非九藏矣。)
帝曰:余已聞六六九九之會也。夫子言積氣盈閏。願聞何謂氣。請夫子發蒙解惑焉。(三五十五日為一氣。每一氣盈二十一刻有奇。合氣盈朔虛而生閏。故曰:積氣盈閏也。此以下論五運之主歲主時。各有太過不及。故複設此問。)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上帝貴道而秘密。師所以傳教者也。莫子晉曰:上帝、天帝也。天不言而四時代序。惟師能闡明而傳道之。)
帝曰:請遂言之。(王氏曰:遂、盡也。)
岐伯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月令曰:立春節初五日。東風解凍。次五日。蟄蟲始振。後五日。魚上冰。故五日謂之候。候物氣之生長變化也。三五十五日而成一氣。六氣九十日而為一時。四時合二十四氣而成一歲。以四時之氣。而各從其主治焉。)
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複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此論五運之主歲也。甲己之歲。土運主之。乙庚之歲。金運主之。丙辛之歲。水運主之。丁壬之歲。木運主之。戊癸之歲。火運主之。以五行之相生。沿襲而各主一歲。一歲之中。所主之氣而皆治之。終期年之三百六十日。五歲一周而複始也。時立氣布者。一歲之中。又分立五運所主之時。而分布五行之氣。五氣相傳而如環無端。其候環轉之氣。亦如五歲沿襲之法同也。)
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每歲有六氣之加臨。五運之太過不及。氣有盛衰。則虛實之乘侮勝複所由起也。歲氣之盛虛。主民病之生死。故不知氣運者。不可為良工也。)
帝曰:五運之始。如環無端。其太過不及何如?(五運之始。始於甲己化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複生土。五歲而右遷。如環無端。五行所主之歲。而各有太過不及。)
岐伯曰:五氣更立。各有所勝。盛虛之變。此其常也。(五運之氣。五歲更立。太過之年。則勝己所勝。而侮所不勝。不及之年。則為己所不勝而勝之。己所勝而侮之。故各有所勝也。所勝之氣。不務其德。則反虛其本位。而複受其乘侮。此盛虛之變。理之常也。)
帝曰:平氣何如?
岐伯曰:無過者也。(無太過不及之歲。是為平氣。故曰無過者。謂不愆常候也。)
帝曰:太過不及奈何?
岐伯曰:在經有也。(此篇乃歲運之提綱。後天元紀、五營運、六微旨、氣交變、五常政、至真要諸篇。詳論天地。有淫勝郁複之變。生物有草木昆蟲之眚。民病有胸脅腹背之災。故曰在經有也。)
帝曰:何謂所勝。岐伯曰: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臟。(此言五運之所勝也。春應木。木勝土。長夏應土。土勝水。冬應水。水勝火。夏應火。火勝金。秋應金。金勝木。所謂得五行之主時而為勝也。春木合肝。夏火合心。長夏土合脾。秋金合肺。冬水合腎。各以四時五行之氣。以名其藏焉。)
帝曰:何以知其勝。岐伯曰:求其至也。皆歸始春。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此論歲運之氣至。有太過不及。而皆歸始於春。蓋春為氣之始也。六元正紀大論曰:運太過則其至先。運不及則其至後。此天之道。氣之常也。運非有餘。非不足。是謂正歲。其至當其時也。是以春未至而天氣溫和。此為至先。運之太過也。主歲之氣太過。則薄己所不勝之氣。而乘侮己所勝之氣也。至真要大論曰:氣至謂之至。氣分謂之分。至則氣同。分則氣異。所謂天地之正紀也。如所主歲運之氣。惟太過淫勝而不分。則民之邪僻內生。雖有良工。不能禁也。下經曰:太過者暴。不及者徐。暴者為病甚。徐者為病持。是以太過之歲。如木淫不政。沖陽絕者。死不治。歲火太過。太淵絕者。死不治。故不及之氣。止雲所生受病。而不致于工不能禁也。)
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春已至而天未溫和。是至而不至。此謂氣之不及也。主歲之運氣不及。則所勝之氣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如歲木不及。則己所勝之土氣妄行。而所生我之水氣受病矣。木火之氣虛。則己所不勝之金氣。薄而侮之也。名曰氣迫。謂主氣不及。而所勝所不勝之氣。交相逼迫也。)
所謂求其至者。氣至之時也。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也。(此複申明氣淫不分之義。所謂求其至者。求其四時之氣。應至而至之時也。謹候其春夏秋冬之時。則春時之氣。可期而溫。夏時之氣。可期而熱。秋時之氣。可期而涼。冬時之氣。可期而寒。失時反候。而五行所主之時氣不分。以致邪僻內生。而工不能禁也。朱濟公曰:此節添一也字有意。)
帝曰:有不襲乎。(襲、承襲也。木承水而王於春。火承木而王於夏。土承火而王于長夏。金承土而王於秋。水承金而王于冬。五運之氣。交相沿襲而主治也。)
岐伯曰:蒼天之氣。不得無常也。氣之不襲。是謂非常。非常則變矣。(言蒼天之氣。四時代序。自有經常。然五運之氣。有德化政令。變異災眚之不同。設有不襲。是謂反常而變易矣。變易則為民病之災眚矣。)
帝曰:非常而變奈何?
岐伯曰:變至則病。所勝則微。所不勝則甚。因而重感于邪則死矣。故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也。(五運相襲。氣之常也。反常則為變易矣。變常之氣至。則為民病矣。如春木主時。其變為驟注。是主氣為風木。變氣為濕土。變氣為主氣之所勝。而民病則微。如變為肅殺。是主氣為風木。變氣為燥金。變氣為主氣之所不勝。而民病則甚。因而重感于邪則死矣。故變易之氣至。非其克我之時。為病則微。當其克我之時。為病則甚。)
帝曰:善。余聞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天地之運。陰陽之化。其于萬物。孰少孰多。可得聞乎。(此複言地氣與天氣相合。而後化生萬物之有形也。五常政大論曰: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然而五味所資。生化有薄濃。成熟有多少。終始不同。蓋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合而化生萬物。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物變已成而後定名。此皆天地之運。陰陽之化。然生化有濃薄。成熟有多少。故帝設此問焉。)
岐伯曰:悉哉問也。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靈問。請陳其方。(所謂太虛遼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坤元。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萬物咸章。故曰大神靈問。神靈、指天地陰陽而言。言大哉天地陰陽之問也。陳其方。言其略也。)
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草者。五穀五菜。概及果木而言也。蓋天三生木。故先言草木。而及于昆蟲萬物也。草生五色者。其色為蒼。其化為榮。其色為赤。其化為茂。其色為黃。其化為盈。其色為白。其化為斂。其色為黑。其化為肅。物極而象變。不可勝視也。草生五味者。其味為酸。其味為苦。其味為甘。其味為辛。其味為咸。以草生之五味。而及于五菜五穀。五果五畜之美。不可勝極也。)
嗜欲不同。各有所通。(言人之嗜欲不同。而五味各歸所喜。如苦先入心。酸先入肝。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五味入口。以養五氣。故各有所通也。)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臊焦香腥腐也。在天為氣。故食人以五氣。在地為化。化生五味。故食人以五味也。)
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天位居高。而包乎地之外。故五氣從外竅而內入於心肺。心肺居上為陽也。心榮色而華於面。故使五色修明。肺主聲。故音聲能彰也。)
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地位居下。而處乎天之內。故五味藏於腸胃。以養五臟之氣。氣得味養。則陰陽和而相生矣。水穀皆入於口。其味有五。津液各走其道。氣和津成。而五臟之神乃自生矣。濟公曰:神氣為陽故曰生。津液為陰故曰成。)
帝曰:藏象何如?(象者像也。論臟腑之形像。以應天地之陰陽也。)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心主血。中焦受氣取汁。化赤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為生身之本。心藏神而應變萬事。故曰神之變也。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於面。心主血脈。故其華在面也。在體為脈。故其充在血脈。其類火而位居尊高。故為陽中之太陽。而通於夏氣。夏主火也。濟公曰:榮為根。衛為葉。榮血為陰陽血氣所生之本。)
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肺主氣而藏魄。故為氣之本。魄之處也。肺主皮毛。故華在毛。充在皮也。藏真居高而屬陰。故為陽中之太陰。而通於秋氣。秋主肺也。)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冬令之時。陽氣封閉。蟄蟲深藏。腎主冬藏。故為蟄封藏之本。蓋蟄乃生動之物。以比生陽之氣。至春一陽初生。而蟄蟲複振矣。腎為水臟。受五臟之精液而藏之。故為精之處也。發乃血之餘。血乃精之化。故其華在發。腎主骨。故其充在骨也。腎為陰臟。而有坎中之陽。故為陰中之少陰。而通於冬氣。冬主水也。)
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動作勞甚謂之罷。肝主筋。人之運動。皆由乎筋力。故為罷極之本。肝藏魂。故為魂之居。爪者筋之餘。故其華在爪。其充在筋。肝屬木。位居東方。為發生之始。故以生血氣。酸者木之味。蒼者木之色。木旺於春。陽氣始生。故為陽中之少陽。以通於春氣。張令韶曰:罷同 。書曰:有熊罷之士不二心之臣。肝乃將軍之官。故為罷極之本。)
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榮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足太陰獨受水穀之濁。為轉輸之官。腸胃主受傳水穀。三焦主決瀆水道。膀胱為水精之府。故皆為倉廩之本。脾藏榮。故為榮之居。器者。生化之宇。具升降出入之氣。脾能運化糟粕。轉味而入養五臟。輸出腐穢于二陰。故名之曰器也。四白。唇之四際白肉也。口為脾竅而主肌。故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甘者土之味。黃者土之色也。脾為陰中之至陰。通於土氣。此節指脾而言。以腸胃三焦膀胱。並受傳水穀之精粗。故總為倉廩之本。受濁者為陰。故曰至陰之類。)
凡十一臟。取決於膽也。(五臟六腑。共為十一臟。膽主甲子。為五運六氣之首。膽氣升。則十一臟腑之氣皆升。故取決於膽也。所謂求其至也。皆歸始春。)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以上為格陽。(此論臟腑之六氣。以應天地之六六也。左為人迎。右為氣口。蓋陽氣從左而行於右。陰氣從右而行於左。故以人迎以候三陽之氣。故者。承上文而言。人之臟腑。以應三陰三陽之六氣也。一盛病在少陽。少陽主春升之氣也。太陽主夏。陽明主秋。四盛以上者。言人之陰陽。惟陽太盛。名曰格陽。蓋陽主在外。陽格於外。不得三陰中見之化以和之。此三陽之太過也。)
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為關陰。(寸口、手太陰之兩脈口。以候三陰之氣也。厥陰主乙木春生之氣。故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之氣少陰。四之氣太陰。四盛以上者。人之陰陽。惟陰太盛。名曰關陰。蓋陰氣主內。關陰于內。不得三陽中見之化以和之。此三陰之太過也。此論寸口人迎之病脈。以應四時之三陰三陽。即四時之六氣不平。而亦為三陰三陽之民病也。故六微旨大論曰:至而不至。來氣不及。未至而至。來氣有餘。物生其應也。氣脈其應也。靈樞經曰: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平與不平。天道畢矣。所謂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上下相應者。脈口與人迎平等。所謂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也。此言天地之陰陽。以應人之臟腑。臟腑之六氣。以應天地之陰陽也。)
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關格之脈贏。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俱四倍以上者。陰陽俱亢極也。贏、盈同。極、至也。蓋天有陰陽。地有陰陽。陽盛之下。陰精承之。陰盛之下。陽氣承之。陰陽承製。而交相生化者也。人生於天地氣交之中。陰陽和平。是為無病。如陰陽俱盛而不和。是不能及於天地陰陽精氣之承製。則死矣。此即六微旨之所謂亢則害。承乃製。製則生化。外列盛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