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陰陽別論篇第七

黃帝問曰:人有四經十二從。何謂?

岐伯對曰: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四經者。春脈弦。夏脈鉤。秋脈毛。冬脈石。四時之經脈。以應四時之氣也。十二從者。手足三陰三陽之氣。從手太陰順行至足厥陰也。應十二月者。手太陰應正月寅。手陽明應二月卯。足陽明應三月辰。足太陰應四月巳。手少陰應五月午。手太陽應六月未。足膀胱應七月申。足少陰應八月酉。手厥陰應九月戌。手少陽應十月亥。足少陽應十一月子。足太陰應十二月丑。十二脈者。六腑六臟之經脈也。三陰三陽之氣。以應歲之十二月。十二月。複應有形之十二脈也。此篇論分別陰陽。以知死生。故曰陰陽別論。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十二經脈。乃臟腑陰陽配合。故知陽者可以知陰。知陰者可以知陽。能知陰陽。可別死生。方盛衰論曰:持雌失雄。棄陰附陽。不知並合。診故不明。
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此節以胃臟藏真。而分別其陰陽也。胃脘之陽。資養五臟。五臟相生而各有五。是以五五二十五陽也。
所謂陰者。真臟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五臟為陰。臟者藏也。神藏而不外見者也。如無陽和之胃氣。而真臟之脈見。見則臟氣為敗。敗必死也。
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所謂二十五陽者。乃胃脘所生之陽氣也。胃脘者。中焦之分。主化水穀之精氣。以資養五臟者也。夫四時之脈。春弦。夏洪。秋浮。冬沉。長夏和緩。五臟之脈。肝弦。心洪。脾緩。肺澀。腎沉。如春時之肝脈微弦而長。心脈微弦而洪。脾脈微弦而緩。肺脈微弦而澀。腎脈微弦而沉。夏時之肝脈微洪而弦。心脈微洪而大。脾脈微洪而緩。肺脈微洪而澀。腎脈微洪而沉。四時五臟。皆得微和之胃氣。故為二十五陽也。
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能別陽和之胃氣。則一有不和。便可知病處。能別真臟之陰脈。則知肝脈至者。期十八日死。心脈至者。九日死也。此論真臟為陰。胃氣為陽。與上下二節。論經脈之陰陽不同也。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此複論十二經脈之陰陽也。手足三陽之脈。手走頭而頭走足。故曰三陽在頭。手足三陰之脈。足走腹而腹走手。故曰三陰在手也。十二經脈雖有手足陰陽之分。然皆一以貫通。手太陰肺脈。交於手陽明大腸。大腸交足陽明胃。胃交足太陰脾。脾交手少陰心。心交手太陽小腸。小腸交足太陽膀胱。膀胱交足少陰腎。腎交手厥陰心包絡。包絡交手少陽三焦。三焦交足少陽膽。膽交足厥陰肝。肝複交於手太陰肺。故所謂一也。
別於陽者。知病忌時。別于陰者。知死生之期。(能別於陽之脈証者。知一陽二陽三陽之發病。及陽結之為病也。至於三陽搏鼓三日死。二陽俱搏十日死。忌、死忌也。言別於陽者。知所病之証。及死忌時也。別於陰之脈者。知一陰二陰三陰之發病。及肝之心。心之肺。以至於陰搏之死証。此論別手足三陰三陽之脈証也。
謹熟陰陽。無與眾謀。(此總結上文之意。所謂陰陽者。胃脘之陽。真臟之陰。手足之三陽。手足之三陰也。言審別陰陽之脈。謹熟之於心。應之於手。無與眾相謀論也。
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此審別十二經脈之陰陽也。夫臟為陰。腑為陽。手足之陰陽。乃六臟六腑之經脈。故當以脈之來去動靜遲數。而分別其陰陽。
凡持真脈之臟脈者。肝至懸絕急。十八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此審別真臟胃脘之陰陽也。懸絕者。真臟脈懸而絕。無胃氣之陽和也。急者。肝死脈來。急益勁。如張弓弦也。六節藏象論。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製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此氣之數也。木生於地。故死於九九之數。肺主天氣。絕于六六之期。水火本於先天。故死於生成之數。脾土寄於四季。故絕於四日之周。五臟死期。總合大衍之數。按王氏皆以天地生成之數論之。馬氏論天干之五行相克。其間多有不合。夫臟腑具五行之氣。各有陰陽剛柔不同。不必執一而論。是以以下陰陽相搏。亦止少陰太陽。死於天地生成之數。餘皆不合也。此節論真臟脈見之死期。與後節陰陽相搏之死期。又少有異同也。王子方曰:人秉天地之氣數而生。故應天地之氣數而死。氣數者。天地五行之數也。
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此審別三陰三陽之發病也。二陽者。足陽明胃經也。夫人之精血。由胃腑水穀之所資生。脾主為胃行其精液者也。二陽病。則中焦之汁竭。無以奉心神而化赤。則血虛矣。水穀之精。脾無轉輸于五臟。則腎無所藏而精虛矣。男子無精。有不得為隱曲之事。在女子無血。則月事不得以時下矣。此病本於二陽。而發於心脾也。精血兩虛。則熱盛而生風。風熱交熾。則津液愈消竭矣。火熱爍金。而傳為喘急息肩者。死不治。蓋胃乃津液之生原。肺乃津液之化原也。按陰陽離合論。只論足之三陰三陽。此章亦先論足經。至末章曰三陰俱搏。三陽俱搏。是兼手經而言。故曰俱也。高士宗曰:不得隱曲。女子不月。病在腎也。風消肝木病也。息賁病在肺也。二陽之病傳。發於五臟而死。
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 。( 音善 音捐。三陽者。太陽之為病也。太陽之氣主表。邪之中人。始於皮毛。邪正相搏。發為寒熱之病矣。太陽主開。病則開闔不得。邪氣從之。逆於肉理。乃生癰腫。太陽為諸陽主氣而主筋。筋傷則為痿。氣傷則為厥也。 、 股也。 、酸疼也。此皆太陽筋脈之為病也。太陽之氣主表。而經脈發原於下。是以始病寒熱之在上在表。而漸為癰腫痿厥頹疝之在內在下也。張兆璜曰:太陽標陽而本寒。故為寒熱之病。謂其能為寒為熱。故曰為。
其傳為索澤。其傳為頹疝。(太陽之經氣。生於膀胱。膀胱者。主藏津液。氣化則出。太陽之氣。病熱於表。傳入於裡。則水津枯索而澤竭矣。頹疝。小腹控卵腫痛。所謂膀胱疝也。蓋始病標而及本。始病氣而及經與筋也。
曰: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一陽者。少陽之氣病也。少陽主初生之氣。病則生氣少矣。足少陽相火主氣。氣少則火壯矣。火爍金故善咳。木火之邪。賊傷中土。故善泄也。
其傳為心掣。其傳為隔。(飲食於胃。濁氣歸心。脾胃受傷而為泄。故心虛而掣痛矣。靈樞經云:脾脈微急為膈中。又曰:飲食不下。隔塞不通。邪在胃脘。此皆少陽之木邪干土。亦始病氣而後及經與腑也。
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二陽一陰者。陽明厥陰之為病也。東方肝木。其病發驚駭。足陽明之脈病。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背為陽。厥陰主春陽肝木。故引背痛也。邪氣客於胃。厥逆從上下散。複出於胃。故為噫也。欠者。氣引而上也。胃是動病。善伸數欠。此厥陰風木厥逆之為病也。風木為病。干及胃土。故名風厥。
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二陰一陽者。少陰少陽也。少陽之氣。生於腎臟水中。經云。腎氣實則脹。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此腎氣與生陽並逆。故善脹。心腎之氣。不能相交。故心滿善氣也。善氣者。太息也。心系急則氣道約。故太息以伸出之。三焦、氣也。此一陽之氣病。故引論於三焦。
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三陽三陰者。太陽三陰之為病也。偏枯者。半身不遂。痿易者。委棄而不能如常之動作也。太陽為諸陽主氣而主筋。陽氣虛。則為偏枯。陽虛而不能養筋。則為痿。脾屬四肢。故不舉也。此水腑為病。而逆乘脾土也。
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曰毛。鼓陽勝急曰弦。鼓陽至而絕曰石。陰陽相過曰溜。(鉤當作弦弦當作鉤。此論四經之脈。以應四時也。鼓、動也。一陽之氣初升。故其脈如弦之端直。以應春生之氣也。一陰之氣初升。故其脈如毛之輕柔。以應秋陰之氣也。陽氣正盛。故其脈來盛去悠。如鉤之急。以應夏熱之氣也。至者為陽。陽氣伏藏。故脈雖鼓至而斷絕。以應冬藏之氣也。溜。滑也。陰陽相過。其脈則滑。長夏之時。陽氣微下。陰氣微上。陰陽相過。故脈滑也。此言人有四經。以應四時之氣也。
陰爭於內。陽擾於外。(內為陰。外為陽。臟為陰。腑為陽。承上文而言。人之經氣。陰陽相貫。外內循環。如陰不得陽氣以和之。則陰爭於內矣。陽不得陰氣以和之。則陽擾於外矣。高士宗曰:此言陰陽之氣不和。則為陽結陰結之病。若夫剛與剛。是陽傳於陽。陰傳於陰。乃陰陽相絕之死候也。
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此言陰和於陽。而陰液不宜外泄者也。汗者。血之液也。魄汗、肺之汗也。夫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皮毛汗出。而精血仍藏於陰。如魄汗未藏。是奪汗而傷其精血矣。臟真高於肺。主行榮衛陰陽。肺臟之陰液外泄。則四臟之陰。並逆而起。起則上熏於肺。而使人喘急喉鳴。蓋五臟主藏精者也。精化而為血。血化而為汗。百脈雖朝於肺。而五臟相通。移皆有次。四逆而起。則失其次序旋轉之機矣。
陰之所生。和本曰和。(此言陽和於陰。而後謂之和也。夫外脈為陽。腑脈為陽。然皆本於五臟五行而生。故曰陰之所生也。陰之所生之陽脈。與所本之陰脈相和。而始名曰和。蓋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既有所出。當有所入。是故剛與剛。則陽散而陰亡矣。
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剛與剛。是陽不與陰和矣。陽不歸陰。則陽氣破散。陽氣外散。而孤陰亦內亡矣。
淖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此言柔與柔而生氣絕也。淖、和也。陰與陰和。而剛柔不和。則陰無所生之陽矣。孤陰不生。則經氣乃絕。經氣已絕。不過三日四日而死也。
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死。(五臟相克而傳。謂之死陰。相生而傳。謂之生陽。屬、類也。如肝之心。心之脾。脾之肺。肺之腎。皆謂之生陽。如心之肺。肺之肝之類。皆謂之死陰也。以陽臟相生而傳。故不過四日之偶數而死。以陰臟相克而傳。故不過三日之奇數而死也。莫子晉曰:三日者。不過天地之生數。四日者。不能盡五行之數終。
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心之肺謂之死陰。(之、往也。傳也。夫肝脈傳肺。肺傳大腸。大腸傳胃。胃傳脾。脾傳心。心傳小腸。小腸傳膀胱。膀胱傳腎。腎傳心包絡。包絡傳三焦。三焦傳膽。膽傳肝。一臟一腑。一雌一雄。陰陽相間。循環無端。如肝之心。心之肺。肺之腎。腎之脾。此皆經氣絕而死不治者也。
肺之腎謂之重陰。腎之脾謂之辟陰。死不治。(肺之腎。亦生陽之屬。因肺腎為牝臟。以陰傳陰。故名重陰。辟、偏辟也。以水臟而反傳所不勝之脾土。故謂之辟陰。此皆不治之死候也。
結陽者。腫四肢。(此言陰陽之氣不和。自結而為病也。四肢為諸陽之本。氣歸形。氣結故形腫也。此概三陽而言也。
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陰氣結於內而不得流行。則水亦留聚而下泄矣。一陰結。便血一升。二陰並結。便血二升。三陰俱結。便血三升。此概三陰而言也。辨脈篇曰:脈有陽結陰結者。何以別之。答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名曰陽結也。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蓋欲審別陰陽之氣結者。當以脈之去至動靜。浮沉遲數。以分陰陽。以証之腫四肢。知三陽並結。便血三升。知三陰並結也。以証之消。知結在二陽。當以二陽之法治之。証之隔。知結在三陽。當以三陽之法治之可也。
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結斜者。偏結於陰陽之間也。夫外為陽。內為陰。胃為陽。腎為陰。此結於形身之內。臟腑之外。胃腎空廓之間而為腫也。石水、腎水也。腎者胃之關。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此多偏於腎臟。故為多陰少陽而少腹腫也。
二陽結。謂之消。(二陽、陽明胃氣也。消、消渴也。蓋陽明氣結。則水穀之津液不生。以致消渴而為病也。按靈樞以五臟之脈微為消癉。蓋水穀之津液不資。則五臟之精氣俱微弱矣。
三陽結。謂之隔。(三陽、太陽也。太陽為諸陽主氣。太陽之氣。生於膀胱。從內膈而出於胸脅。從胸脅而達於膚表。陽氣結則膈氣不通。內膈之前。當胃脘賁門之處。膈氣逆。則飲食亦隔塞而不下矣。
三陰結。謂之水。(三陰、太陰脾土也。脾為轉運之官。脾氣結。則入胃之水液不行。而為水逆矣。
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痺。(一陰一陽者。厥陰少陽也。厥陰風木主氣。而得少陽之火化。風火氣結。則金氣受傷。是以喉痛而為痺也。痺者。痛也。閉也。
陰搏陽別。謂之有子。(陰搏者。尺脈滑利。而搏擊應手也。陽別者。與寸口之陽。似乎別出而不相貫。此當主有妊。蓋有諸內。而是以尺脈滑利如珠也。吳氏曰:此以下論脈也。
陰陽虛。腸 死。(陰陽、指尺寸而言。腸 、積下利也。夫榮衛氣血。皆由水穀之所資生。胃為受納之府。腸為傳導之官。陰陽兩虛。而又失其所生之本。故無望其生機矣。此言陰陽由腸胃水穀之所生也。
陽加於陰。謂之汗。(汗乃陰液。由陽氣之宣發。而後能充身澤毛。若動數之陽脈。加於尺部。是謂之汗。當知汗乃陽氣之加於陰液。而脈亦陽脈之加於陰部也。
陰虛陽博。謂之崩。(陰虛陽盛。則迫血妄行。
三陰俱搏。二十日夜半死。(搏俱音博三陰者。太陰也。俱搏者。脾肺二部俱搏擊應手。而無陽和之氣也。二者。偶之始。十者。陰之終。夜半者。陰盡而將一陽初生之時。太陰者。至陰也。以至陰之氣。而絕無生陽。故死於陰極之數也。董帷園曰:陰結陽結者。論陰陽之氣結也。剛與剛者。言腑脈傳腑。臟脈傳臟也。陰搏陽搏者。言十二經脈之陰陽不和也。
二陰俱搏。十三日夕時死。(二陰者。少陰也。俱搏者。心腎二部俱搏擊應手也。少陰主水火陰陽之氣。天乙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十三日者。成數之終也。夕時者。日之終也。以水火之陰臟。故死於成數。而終於日終也。
一陰俱搏。十日死。(一陰者。厥陰也。俱搏者。肝與心主二部俱搏擊應手也。十日者。陰之終也。厥陰者。陰之盡也。以陰盡之氣。而死於陰數之終也。
三陽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陽者。太陽也。鼓、動也。俱搏且鼓者。手足太陽之脈俱搏擊而且鼓動。陽極而絕無陰之和也。太陽與少陰為表裡。並主水火之氣。天乙生水。地二生火。以水火之陽腑。故死於天地之生數也。蓋天為陽。地為陰。天主生。地主成。故太陽死於生數。而少陰死於成數也。
三陰三陽俱搏。心滿。腹發盡。不得隱曲。五日死。(三陰三陽者。五行之氣也。陰陽二氣俱搏擊而不和。故盡五行之數終而死也。心滿。陽搏於上也。不得隱曲。陰搏於下也。腹居身半之中。陰陽相交者也。腹發盡者。陽盡發於上。陰盡發於下。而無陰陽中見之和也。此言上下陰陽之病。下文言寒熱陰陽之病。
二陽俱搏。其病溫。死不治。不過三日死。(二陽者。陽明也。俱搏者。手足陽明俱搏擊也。病溫者。病寒熱也。夫人之陰陽。由陽明水穀之所資生。二陽俱搏。則絕其陰陽所生之原矣。陰不得陽則病寒。陽不得陰則病熱。陰陽俱絕。不治之死証也。九乃陽之終。十乃陰之盡。不過十日者。死於陰陽之交盡也。上節言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陰陽二氣。不能一以貫通而自相搏擊。其為病死也若此。此言胃脘之陽。以生養陰陽五臟。二陽俱搏則陰陽並絕。其病死也如此。故末二節。獨表出其病証焉。